人文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环境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文环境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小学;教与学;构建

目前,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角色结构的复杂性。相对学生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层面式的“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冲击,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这一层面式的角色问题,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目的。

(二)三维式的“导演、导游、导师”角色

在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不仅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就加大了指导的难度。树立“导师意识”;首先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新知,并有所进步;其次是善于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导演、导游、导师”三维角色三种境界,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后者更充分地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益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一)探究准备

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良好的思维材料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1.创设情景

(1)迁移学习。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学法的铺垫。(2)情景引入。通过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实例、游戏、故事等引入。

2.提出问题

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构建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准备多种探究性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可分三步:

1.独立探究。采用尝试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尝试的材料(自学课文、操作演示、动笔练习等)和尝试思考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尝试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做到边尝试、边思考,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通过学生尝试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

2.合作探究。采用讨论质疑的方法。在学生通过尝试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运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讨论;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讨论的问题是新课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启发思维的关键或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的见解。小组讨论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质疑;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在教学中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

3.发现知识。学生经过尝试、讨论试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知识归纳构建;发现学习规律,概括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三)探究深化

这是检测巩固运用新知识,掌握运用学法、形成技能的环节。

1.尝试。这是检测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掌握学法和运用学法的尝试;练习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

练习要环绕目标,突出重点,有基本练习、综合或专项练习、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练习要有开放性,形式要多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2.评价。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让学生互批、互评、互议,评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通过师生互评,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功能和自主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3.总结。一方面让学生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另一方面教师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深化作简明提示。

三、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对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氛围等方面实现有机转换,确保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学、尊重师长、尊重知识、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地域,为我们提拱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去挖掘它。针对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贴近实际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德育工作。大处着眼就是对各年级学生应达到什么标准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要求、小处着手就是从平时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就是结合时代要求、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扎扎实实工作,实实在在落实德育的各项措施。我们以“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为主题,紧紧围绕发展创新的内容开展了,少先队、团队演讲比赛活动;以“养成习惯,收获命运”为主题开展了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活动;以“歌唱祖国,爱我中华”为主题连续举办了校园艺术节,开展了争创艺术教育特色班活动;以尊重自然,强化和谐”为主题,引导学生将爱护、保护环境与自,身文明修养相结合,开展了从我做起,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动;以“珍爱生命,遵守交规”为主题,开展了尊重社会,强化规则意识的话动;以”诚信、助人、尊师、兴教”为主题,开展了每学期四次的团队观摩话动。我们还特别重视新生人学、新队员宣誓、校园每日常规、毕业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做人的教育。

(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开放学生的心灵世界,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1.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善问”。在问的形式上,可让学生课前提问,供教师备课、上课;课上提问,供师生讨论交流;课后提问,供大家学习探究.在问的内容上,指导学生”善问”,即把握何处问、怎么问?

2.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若要教学打动每个学生,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如果学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选择,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去寻求自己的发展和提高。

3.给学生尝试的空间。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教师给的,而是在自主尝试、实践探究中形成的。从模仿到探究到创造,逐步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尝试”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定向一自学—自探一交流一反思一内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会尝试到敢于尝试到乐于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了自主意识、强化了探究意识,提高了受挫意识,进发了成功意识。

4.给学生创造的天地。课堂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学习与成果的展示。但是学生中存在“三怕”:怕老师、怕提问、怕学生。应该培养“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只有体现出这种“不怕”的精神,才能显示出孩子的求知欲,学生才能敢学、敢问、敢拼、敢和教师争辩,才能创造出一堂好课,才能实现孩子真正的发展目标。树立我能、我会、我棒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实践、自主创造,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

(三)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加大学校教育合力

由于农村地域的差异,决定了农村经济、文化的不平衡,积极探索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提高农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1.校内资源。“一段校史、一位教师、一块奖牌、一件作品、一项工程……”,若将这些统计、整理,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资源。

2.乡土教材。“民俗民风、乡土文化、特色产业、人才人力……”,不仅是编写乡土教材的基本内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它既可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又能让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乐意接受。

3.家长交流。“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专题讲座、家长学校咨询活动……”,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与交流,同时,学校也从家长那里得到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怪有人说家长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4.学生活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团徽下的宣誓、板报专栏、校规校训”以及参观、访问、调查、竞赛等有益活动,让学生了解多彩的大千世界,感受劳动之艰辛,亲历知识的需求,触动求知的欲望。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从中得到了“崇真、尚美、启智、健体”的高尚品质教育。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很多农村学校、教师习惯于大考、小考后把成绩公布于众,然后仔细排出名次,甚至把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这种做法偶尔为之,可能会给学生适度的压力,激发学习积极性。但频繁用这种手段,甚至将之作为控制、刺激学生的有力武器,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长期如此,将破坏学校教学环境,使学生始终生活在焦虑和压抑之中。最可怕的是,对排名靠后的学生在心理上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教育无小事,采取任何教育措施,都应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利益。我们在课堂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了不同的评价形式;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认真对待;对学生的认识和实践结果。正确的给予充分的肯定,有独到见解的大加表扬,错误的不直接否定,更不草率批评,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阅读资料、师生交流诸多方面得到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运用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四、多种途径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

(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的发展

农村学校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在教育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把有限的资金均摊给各个学校;只能是杯水车薪。推进教育信息化,只有集中投资才能见效,而集中投资的前提必须是调整学校布局,撤并部分不足百名师生的“袖珍学校”,集中力量和资金建设示范化学校,因地制宜抓好“计算机、闭路电视、广播”三网合一的“乡镇网”及各个学校的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农村“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偏多,素质偏低,观念相对落后,教法相对陈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建好农村学校卫星网这一“天网”和互联网这一“地网”的同时,还要加强“人网”的建设。一是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二是通过发达地区对贫困农村学校的支教、城镇和农村学校教师的轮流任教、城镇教师定期送教下乡等形式,共享“人网”资源;三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四是加强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基本功素质;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利用农村独特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农村进行新课程改革,环境、设施等并非课改教师所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然而,没有活动场地、没有专业教室……,时刻困扰着课改的如期进行,作为课改先行者是否想到了农村那些平凡朴素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诸如踢毽子、打沙包;荡秋千、促泥鳅、扭秧歌、舞龙灯等活动;都对学生的自主参与、群体合作、情趣爱好、创新思维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只要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引导得当,并加以创新改进,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忽视校本教研,盛行分数管理。为了扭转这种重分不重人,利益驱动代替事业追求的被动局面,必须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为主,通过教学反思、交流研讨、集体备课、协作尝试、说课评课、案例评选、探究创新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五)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强化家长与学校间的联系

家庭不仅是学生温暖的港湾,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诚邀家长与课改同行。无论是实施课改年级的教师还是其他年级的教师,都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做好宣传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举行家长开放日、开放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纵横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通过平等对话。在对话中互相理解,在理解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篇2

[关键词]校园文化;外语人文环境;互联网平台

一、外语人文环境建设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是一所学校的本质特征,精神风貌,行为文体,人文环境的集中反映,具有鲜明的学术性,开放性,辐射性和兼容性。外语人文环境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传播外来文化的来源渠道之一,理应在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创建和繁荣具有高品位,高格调,蓬勃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动教育环境的整体优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学校作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广泛性和融合性,外语人文环境建设对应的外来文化在多样性的文化形态中扮演着丰富补充,兼容并蓄的作用。

首先,外语人文环境建设有利于营造和谐美好的人文氛围。人文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人文环境不仅是指校容,校貌,还包括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外语环境氛围的营造,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素质,培养外语思维模式,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最大优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巨大贡献。

其次,外语人文环境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长期以来,大学教育过于重视专业能力学习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带来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缺乏人文修养等负面影响。同时,在外语教育被定位为语言应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内的人文素质培养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意识并反思外语教学工具化的弊端,并呼吁在外语环境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的大学时光被良好的外语人文环境所浸润。外语人文环境的建设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丰富多彩的外语活动,风趣幽默的外语文化氛围,为现代大学生营造了良好氛围,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自觉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再次,外语人文环境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外语人文环境建设是除了专业知识之外,对学生的补充性发展,这恰恰迎合了教育部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且外语人文素质的培养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净化了大学生的心灵,塑造了大学生的良好性格,使每个同学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张扬,达到学校提出的人人成功,各个发展的目标。

二、互联网平台在外语人文环境建设中的特点

互联网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70年代作为一种国际通讯的形式以来,已得到了全球广泛的应用,使用人数已达到数千亿,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美国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口即二亿多的人在使用互联网。由于互联网能真正突破地球上时间,空间,地域,边界和媒体的界限,使得各种信息能够以文字,图片,动画乃至声音,影像等各种形式,全天候地在全球各地之间迅速,海量,互动式的交流。互联网平台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资源库,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上不可缺少的伙伴。其中,互联网平台在外语人文环境建设的特点包括:

第一,信息范围广。万维网(World Wide Web)是互联网资源最广,信息最丰富的平台。在这个无限的信息资源中,人们可以查找到几乎所有题材的资料,无所不有。互联网信息资源90%以上都是各种外文信息(英语占83.3%),因此能用作外语学习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此外,互联网平台上还有大量的文学和文化素材、新闻报刊和杂志、教学论文、英语教学杂志、教案、教参、自学辅导材料、教师进修站、学位课程选修点以及在线学习、远程教育,在线名师讲堂等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方了学习的广大平台。而互联网是一个无纸化的媒体,没有纸质教材的容量限制,进入互联网彷佛进入到一个资源丰富的图书馆。这不仅为外语学习者提供所需的资料,更为外语人文氛围的营造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第二,信息传播及时性。互联网上的信息传输速度非常快,更新非常及时,网上的资源如此之多离不开不断增加和实时更新的信息。人们通过带电子论坛、新闻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各种话题的讨论与交际,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信息,通过电子邮件,人们可以及时地收发信息。互联网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地球成为一个“地球村”,这与传统的书报相比,互联网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及时”。传统上的书报要经过印刷,发行等渠道,最快也要半天才能呈现在读者眼前,但若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那么人们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他国最新信息,学习最新知识,提高个人外语人文素养,从而在经济建设中,提高整个国家综合竞争力。

第三,信息资源专门化。由于网络信息量大,涉及面广,查找方便,网上资源非常规划整齐,外语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特定的需要寻求特定信息。教师在准备教案时,可以将关键字输入到搜索引擎,就可以轻松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再将找到的资料复制粘贴、重新编排成相应的材料,就可以使用个性化的教材进行教学了。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找到自身弱点,在互联网上找相关资料查缺补差,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师生都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有助于外语人文环境的营造。

第四,省钱省时,浏览方便。众所周知,大部分的网络资源可供全球共享,而且绝大多数可免费索取,虽然有一些网络资源需要付费,但是传统的报刊相比还是非常便宜的。由于外语资源的有限性,原著图书资源少,且昂价格贵,为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知识造成巨大经济压力。但是,互联网资源弥补了这一缺陷,现在大部分高校都有网上图书馆、万方数据库、CNKI、中外数据网为广大外语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良好平台。另外,互联网页面布局精巧,设计精密,为浏览提供了方便。

三、在外语人文环境建设中互联网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人们越来月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的巨大潜力,尤其是在外语人环境建设方面更是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那么,基于互联网平台信息范围广,信息传播及时性,信息资源专门化,省钱省时、浏览方便的特点,笔者认为互联网在外语人文环境建设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图书出版业的电子音像制品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已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纸质平面教材到以多媒体网络为依托的立体式教材方向发展,纸质教材配备了教学光盘和网络版教材。另外,互联网平台上还有相应的各种教材解析视频,名家解疑答惑,教材课件等。例如,《大学英语》教材不仅有电子光盘,而且互联网上还有教材解析,重点难点分析,名师授课视频,教材参考答案等。

2.数字化教育

在外语人文环境建设中,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外语人文环境提供了更大的国际合作空间。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教学模式等的开发与完善推动了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了优质资源共享和教学改革发展。例如,安徽理工大学图书馆资源不仅有中文数字资源、免费数字资源、特色数字资源、外文数字资源、试用数字资源、而且还有安徽高校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煤炭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EDS学术资源发现系统等。

3.互联网的知识管理平台

互联网技术不仅仅提供了计算机之间的联网,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手段,因而是极佳的知识管理依托平台。近年来,在电子邮件,电子论坛、搜索引擎等传统互联网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更强交互及协作特点的新技术,对于离散知识的结构化,隐形知识的显性化,知识交互增强等,起到了更为有效的推动作用。例如,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个体隐形知识的显性化模式。博客,微博作为新型的开放式叙事平台,是记录个人经历,思想感悟,行为反思的有效载体,并已得到了广泛认可。如在“新思考”网站中设立的教育博客,教师教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实践反思等内容上传发表,博得了很高的点击率和跟帖,因而已成为隐形知识显性化与共享的重要途径。而高校可以自主创建博客,微博平台为大学生定期推送西方经典美文,西方古代史,学习外语的方法,最新科技成果,西方餐桌礼仪等知识。

四,总结

互联网资源作为信息和高科技时代的产物,为外语人文环境建设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言音像素材。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一些功能更加强大,内容更加丰富的网络资源将不断出现在互联网上,学生应该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的外语知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外语人文环境建设服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坚林.关于“中心”的辨析---兼谈“基于计算机和课堂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的“学生中心论”[J].外语电化教学,2005,(5).

[2]莫锦国.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开发的原则及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5,(2).

[3]韩金龙.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搞好英语教学与科研[J].外语电化教学,2002,(8):22-25.

[4]王守仁等.网络技术与外语专业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2,(12):8-11.

[5]闫沐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篇3

教室环境的美化与设计中对于教室光线、色彩以及地面、课桌椅的摆设的环境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如日光灯的照射和太阳光反射到教室的自然光的舒畅柔和度,白天应该采用自然光,靠南的窗户挂窗帘,这样的环境对于学生的视力保护、学生不容易犯困并且可以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上课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样教室内部色彩,如天花板一般是浅色系,最好是白色,这样干净舒服,还可以使得教室的反光更强,消除视力疲劳;课桌的桌面冷色,以及洁白干净,能让学生产生冷静和清爽的感觉,可以安静地学习,烦躁的情绪就会大大降低;地面的厚重、安全的感觉和课桌椅的摆设,座位排列的空间形式体现的次序感、各种装饰物品的摆设井然有序等。这样的教室环境,学生愿意学,教师愿意教,这样的师生互动积极性都会得到增强,心情愉悦,坐在这样的教室里,9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且学习累了,教室的环境给自己是一种美的熏陶的环境,一个自然宁静的氛围的营造。

二、校园与教室人文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可靠保证

例如:哈佛大学图书馆4点钟就有人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氛围直接影响着一起学习的同学,这样的学习环境,每个人都会热爱学习,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帮助,同时也使得学生体会时间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重要性,自己主动去学习,愿意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同时充分发挥校园墙报、标语、板报、宣传栏的宣传、鼓励的作用,一些好人好事、先进事迹。

2.和谐的教室人文环境营造有助于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最佳的心理环境

教师的环境布置过程其实就是人文环境的创设,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教室布置过程就可以完美地将教育渗透其中。精心地布置教室,教师只是参与期间的指导者,布置完之后,师生之间是一个思维与想法的碰撞,师生之间得到了交流并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宁静优雅、干净温馨、全班同学思想汇集的教室,无形中让学生保持地面整洁、窗明几净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有一个好的道德修养。

三、结论

篇4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模式

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的反映,是按一定会计特征对会计系统内诸要素所进行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综合描述。其构成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管理体制、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监督体系以及其他与会计管理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

世界各国的会计模式千差万别,因此,“如果走向极端的话,比较会计将会成为考察文化背景和会计实务中细微差别的无尽无休的工作……”。因此对会计模式的分类一般是在具有相同会计模式的国家集群之间进行比较。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世界各国的会计模式可以有不同的划分结果。如按照企业经营及会计发展的环境特征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以瑞典为代表的宏观经济模式,以荷兰为代表的微观经济模式,以英、美为代表的独立发展的会计模式,以法国和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统一会计模式;按照影响范围进行划分,可以分为英国模式,美国模式,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模式,德国荷兰模式,原苏联模式;同样按照影响范围划分,还可以分为英美模式,大陆模式,南美模式;按照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划分,一般可以分为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会计模式,以法国、瑞典为代表的有计划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以原苏联、东欧诸国为代表的转轨型市场经济会计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会计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充分竞争性市场经济会计模式,以我国、越南等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等六种。

从大的方面来讲,这些会计模式又可分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以会计职业界自我管理为主的会计模式,简称民间自主型模式;另一类是以法、德等国为代表的以行政立法管理为主的会计模式,简称集中立法型模式,由于这种模式多为欧洲大陆国家所采用,因此也可叫欧洲会计模式。我国目前正在形成的会计模式从总体上看,也属于立法集中型模式的范畴。

为什么世界上会形成这么多不同的会计模式呢?这是由不同的会计环境所决定的。

二、人文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所谓会计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会计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企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科教、自然、人文环境等。其中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会计的影响最为显著。宏观环境属于系统性的影响因素,对所有主体的会计和会计的所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后者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企业经营目标和方针、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企业领导和职工的会计意识等。一般所谓的会计环境主要指外部宏观大环境。人文环境也称社会文化环境,作为会计宏观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业已形成的社会秩序和公众长期积淀的传统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人们对经济、会计的传统态度和看法等因素。会计的各项人文环境因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会计模式发挥着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

(一)何斯德(Hofstede)人文环境模式诸因素对会计的影响。

以研究人文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而闻名于世的美籍荷兰学者何斯德在1980年发表的《动机、引导和组织:美国的理论可以应用于国外吗?》一文中,把影响会计的人文环境因素分为四个方面:(1)个人主义相对集体主义;(2)权力差距大小;(3)对不确定性因素反应的强弱;(4)阳刚相对阴柔。

据此理论对中美会计模式进行比较,不难看出不同的人文环境所造成的会计模式间的巨大差异。

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尊重个性,强调个性的发展,社会结构松散,呈“横向联系型”状态;人与人之间强调平等,社会权距较小,人们在家庭和机构中皆力争权力均衡;民众对不确定、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弱,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和有差异的因素,敢于创新;是一个典型的“阳刚”的社会,人们注重成就、英雄感、决断能力和物质上的成功。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美国会计模式呈现出以下特征:(1)在会计管理体制上,强调专业导向、行业自律,较少依赖法律和政策,政府在会计管理上的作用有限;(2)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上,强调制定会计准则的主体以民间职业团体为主,会计准则注重灵活性、可选择性;(3)在会计职业上,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高,会计职业的社会地位也高,具有较强的权威性;(4)在会计信息披露上,倾向于透明、公开,强调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决策相关性;(5)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强调真实反映和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会计处理偏向乐观,并不断创新,保守程度较低。

而我国从古至今不是一个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一向推崇国家、民族、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强调社会价值的实现,集体主义观念深入人心;由于长期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民众对上下等级、长幼排序更是泰然视之,社会的权距较大,人们对现存社会秩序容易接纳;人们对不确定、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强烈,习惯于按规范行事,讲究中庸之道,不易接受新生事物,冒险精神较差,思想观念偏向于传统、保守;也不象美国社会那样偏重“阳刚”,强调“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追求精神胜利和精神享受。与此相应,虽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会计模式已经在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上迈出了巨大步伐,对美国的会计模式也已有所借鉴和融合,但仍呈现出以下明显特征:(1)在会计管理体制上,强调立法管理和行政管理,虽然认为民间职业团体也有参与管理会计工作的必要,但主要是政府出面以法律、政策等形式统一管理会计工作;(2)在制定会计规范时总力求使各种会计主体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偏向统一,并力求会计规范的完备化和法制化,强调会计规范的指令性和强制性;(3)在会计职业上,民间会计团体的规模和力量都很弱小,会计职业的社会地位至今仍较低,会计人员的权威性不足,会计工作秩序仍较乱,会计工作的质量也还不高;(4)在信息披露上,偏向于适当揭示,不够透明和公开;(5)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强调统一性,会计人员习惯于遵守明文规定,不象美国那样提倡个人专业判断和灵活处理。并采取较保守的态度,严格遵循历史成本原则。这样的会计模式应该说是符合我国目前的人文环境和总体会计环境的,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与会计环境迥异的美国会计模式相比,差异十分明显。

(二)其他人文环境因素对会计的影响。

1.不同的对待功利的观念。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讲究效益,注重“阳刚”,而中国文化虽然也不否认功利,但更注重“重义轻利”。对于人的行为功利性的不同理解和强调,反映在中美会计理论和实务上便表现出明显差异。在美国,人的工作及其相关活动的收益被人们视为会计核算的中心,认为收益表现了企业管理当局的工作效果,是衡量企业管理当局是否有效利用投资者或债权人所提供资金的一个最重要指标,因而损益表是美国企业中最重要的报表之一。在中国,“重义轻利”观念长期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视为“小人”之所为,在实务中表现为不重视经济核算,企业会计核算的侧重点是成本核算,企业的许多奖惩决策也不以职工创造的业绩为标准,而是看他们的成本消耗是否符合规定。而且还往往强调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2.不同的思维活动取向。

美国民众的思维与活动取向多倾向于未来,关心行动的长远后果,属于创新思维方式,而多数中国人对待新事物、新问题的态度习惯于以过去的经验加以判断或效仿别人对待这类事物或问题的做法,属于惯性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活动取向使会计也表现出不同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企业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上。我国的不少会计人员认为,只有会计业务真正发生后的结果才是真实的,预算制度是一项可以敷衍的工作。相反,美国会计则将预算看成是真实而必需的,因此企业十分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十分强调长期投资决策和全面预算,会计工作的重心从反映过去拓展到了规划未来。

3.不同的人性善恶观念。

人性善恶观念是指对人的本性的不同理解:人到底是性本善,性本恶,抑或两者兼而有之。一般而言,在基督教盛行的国家中,往往“性恶论”占优势,而在中国、阿拉伯等地盛行的东方宗教则往往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善恶观念对会计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是否注重审计监控上。性恶论者和中性论者出于对人的怀疑特别强调严密的审查监控,因此在美国等国家中,审计业(包括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十分发达。相比之下,在“性善论”的文化氛围中,社会审计尤其是内部审计的起步较晚,范围较窄,尺度较宽,地位较低。我国的情况就是这样。

4.不同的民众法律意识。

一个国家民众的法律意识对会计的影响也十分巨大。美国等西方国家都强调法治,民众一般都有很强的法律意识,习惯于依法办事。会计往往也是如此,会计规范制度比较完善,会计工作质量往往较高,会计的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水平均处在世界前列。而我国由于长期受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强调人治,民众的整体法律意识相对较差。因此会计工作中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比皆是,会计工作秩序较为混乱,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至今仍较为严重,会计规范制度的完善也因之受到阻碍。

5.社会对会计的不同看法。

篇5

关键词: 人文关怀 价值实现途径 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

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高校应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积极探索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针对性,促进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实现大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价值是一种潜在的价值,要通过一定的原则才能转化为现实价值。这就要求高校全方位、多渠道地创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人文环境,改变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对人文关怀的忽视。

一、全方位、多渠道地创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人文环境

环境对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具有重要地促进作用。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给学生以宽松、和谐、美感的人文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可以引导或者约束人的行为”。因此,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要全方位、多渠道地创造有利于其良好发展的人文环境。

1.积极创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校园人文环境

校园人文环境,是“高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由文化营造出来的人文环境将从高层次上影响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因此,高校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高校应在图书馆、教室走廊、餐厅等大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如增加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和报刊的数量,在教室走廊张贴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等。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氛围。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一方面要在塑造者和大学生之间营造平等和谐关系,将理想人格塑造的权威由外在强制转化为内在自觉,让大学生在理想人格塑造中真实地体会到塑造者的尊重和关怀。另一方面要在大学生之间营造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培养大学生深厚的人文情怀,将人文关怀有效地融入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从而有效地实现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功效[1]。

最后,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理想的人格。大学生处于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中,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思想品质,锻造理想人格。因此,高校可以利用广播、校园网、板报、校报、橱窗等各种传媒,积极宣扬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以此创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校园人文环境。

2.积极创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家庭人文环境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因此,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离不开家庭教育。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价值的实现也就离不开良好的家庭人文环境。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家庭人文环境的营造,首先要求父母自身要提高人文素质修养,注重人文品质的提升。其次对孩子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对孩子正确的做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孩子错误的做法要从正面进行教育和引导,讲道理,摆事实,坚决杜绝打骂现象。最后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人文教育的家庭场所。

3.积极营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网络人文环境

网络的普及与应用给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积极营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网络人文环境,发挥网络优势体现人文关怀。高校应该实行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进网络,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网络人文环境,同时实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网络,确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网络人文环境。

二、改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对人文关怀忽视的现状

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往往忽视人文关怀,导致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缺失,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高校应在大学生理想人塑造中落实以下方面:

1.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主体性是指:“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特征,它的基本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三个方面。”大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大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并促进自身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这就要求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必须引入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

首先,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尊重、调动大学生的能动性。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大学生不仅仅是被塑造和管理的群体,而是具有能动性的群体。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实现必须在尊重大学生能动性的基础上,调动他们的能动性,实现能动作用的发挥。

其次,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是指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大学生有权利对自身理想人格塑造的进展起着独立和自主抉择的作用,这是大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引导大学生的自为性。马克思指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为:“动物只是按照它们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要求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尺度来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大学生的自为性主要是指大学生自觉、内化的一个过程。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为性的培养,其中主要的一点是引导大学生自我塑造。自我塑造是指大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自我选择、内化、调控等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并改善自我理想人格的一种自省自律的高度自觉的活动。

2.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重视个体差异,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单独的个体,每个大学生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还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理解方式。因此,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实效性。

首先,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科学地认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地确定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而提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科学性。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科学性取决塑造内容、目标和方法的科学性,而这一切又都取决于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状况及变化规律即个体差异的科学认识。因此,只有科学地认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人格发展状况,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遵循其人格发展的规律,才能科学地确定塑造内容、目标和方法,科学地实施理想人格塑造,有针对性地关心人和爱护人,实现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价值。

其次,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只有认识并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有效地实施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提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针对性。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及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素质、性格、能力及兴趣爱好,人格也就各具其特点。因此,高校只有正确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和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出现的种种矛盾,达到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效果[2-3]。

最后,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只有认识并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有效性。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过程实际上是大学生在塑造者的影响下实现理想人格确立的过程。塑造者的塑造影响是大学生理想人格确立的必要条件。而大学生开展的自我塑造,进行理想人格塑造的积极性则是实现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在根据。因此,能否增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效果,关键在于调动大学生进行理想人格塑造的积极性。高校只有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状况,并善于发现并调动起进行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在积极性,才能实现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目标,提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有效性。

3.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凸显人性化

人性化既是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价值实现的目标,又是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价值实现的具体体现,因此,实现人性化是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实现人文关怀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大学生理性人格塑造的目标要人性化。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目标侧重维护和巩固社会制度,协调和服务社会关系,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都以此为出发点。这种目标的实现只具有工具性,突出的是政治本位,实际上是对大学生进行的工具化塑造。这种形式的目标塑造在一定的时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合理性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调整。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过程中要将大学生作为目的而不是工具,即将其作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出发点,以培养大学生社会化的理想人格为归宿,最终达到高校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目的。以社会化理想人格为本位的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人性化目标的确立,不但要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依据,而且要充分认识并考虑到大学生人格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关照并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4]。

其次,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容要具有人性化。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息息相关,以此使大学生易于接受其塑造的内容。因此构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这个中心,以人文社科、思想道德、法律知识的创建为结构,以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关心的问题为着眼点,着力解决大学生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最后,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方式要具有人性化。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塑造者居高临下、以权压人,我说你听、我教你服的单向式、填鸭式的强制灌输方式。塑造者和大学生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双向互动的交流方式,建立一种相互平等、尊重的对话关系,彼此之间做到教学相长的同时实现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桑春红.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理想人格[J].理论界,2006(8).

[2]李训茂.论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重要性[J].前沿,2006(9).

[3]朱湘虹,秦秀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的理性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篇6

关键词:景观设计;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4602

1 自然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地貌,都会限制园林建设,又会促使形成属于本地区特有的景观形式。早期人们会模仿自然建造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便模仿自然山水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式园林,英国有大面积的牧场风光、地形多是起伏的丘陵,因此英国古典园林便有开阔的草地、自然弯曲的湖岸以及蜿蜒的小径,成为另一种风景园林。

不仅自然界的整体面貌影响着人们的建园构想,特殊的地理地貌、气候也会影响到。意大利古典园林被称之为台地园,正是因为意大利国土中80%为山地和丘陵,园林大多建造于斜坡之上,开辟几层平台来建造园林,可以说地理地貌促使台地园成为意大利古典园林的特色之一。再比如阿拉伯国家多是沙漠戈壁,气候炎热,植被稀薄。因此伊斯兰园林多用树、建筑来营造阴影使环境凉爽,避免日光直射,营造水体同时调节小气候。因此古典伊斯兰园林便有了庭院风格。

由这些例子可以得出:景观其实是一种人们对抗地域自然环境而又屈服于自然环境,用来营造舒适环境的手段,这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2 人文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周维权先生说过“园林乃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1]。”园林是以人为中心而主导建造的,人文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非常深远。从文化背景、思想方式到、文学、美学、哲学等,都潜移默化的渗透在园林中的各个角落。

从古至今,造园的演变都是随着不同时期人们思想方式、美学、哲学等的变化而变化的。18世纪之前,古典园林大体分为规则式与风景式两种。东方园林以我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善于模仿自然,倡导“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天人和谐的境地,这是由于儒、道、释三种意识形态决定的。儒家倡导“仁”、“礼”,表现在园林中则是自然生态美与人文生态美并重;道家学说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并发展以自然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想;释即佛家讲“悟性”,表现在园林中就是对于意境的塑造[1]。因此这几种哲学思想便引导中国古典园林走向风景式。西方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崇尚人工美,提倡规矩格律,表现为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序的美。因为西方哲学提倡人力能够影响并且可以改造自然,美是需要人力创造来实现的,人造的园林艺术是自然美的最高境界,自然只是一个提供素材的本身[2],因此西方古典园林走向规则式。

世界上宗教对于人们向往的世界都有描述,基督教在《圣经》中描述古犹太人对人间理想居所是“伊甸园”;佛教对于古印度人的理想居住环境――极乐世界,在净土宗的《阿弥陀佛》经中做了描述;伊斯兰教在《古兰经》中为的信徒描述了“天园”的生活情形[2]。在这些宗教中对于造园影响最深远的便是伊斯兰教。古典伊斯兰园林庭院设置十字交叉的四条水渠,象征“水河”、“乳河”、“酒河”、“蜜河”,相交之处通常放置喷泉、水池。种植了大量的果树不仅遮阳也可以采摘,象征永远取之不尽的水果。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古典伊斯兰园林的建造大多是以“天园”为模板,可见伊斯兰文化在园林中的影响。

人文环境不仅可以影响园林风格,也会影响到一个园林中的细节,包括铺砖图案,雕塑种类,颜色,照明样式,置石位置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人文环境对于园林设计是重要性。

3 社会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于园林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明显的就是古典园林的封闭式、内向式转向为现在的开放式、公众式的公共绿地。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文明,到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工业社会,再到现在以信息、网络为主导的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大环境的改变都会引起园林的发展和新趋势。工业社会大背景下,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中产阶级崛起,人们追求自由与平等,在1857年美国中央公园诞生了,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也是近代公园的开端,园林不再是为权贵所私有的财产,而是为大众服务的公共场所。经过多种公园风格,如极简主义、表现主义、结构主义等变化,由于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人们更加关注生态修复,后来便产生了的生态主义。而到现在的信息网络时代,全球化的社会带来趋同性,全世界大城市的公园绿地都十分相似,因此地域主义的倡导便产生了,其实也是回到建园的初心,从当地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出发,建设适于本地区人们使用、社会认同具有归属感的公园绿地。

新加坡是世界上公认的“花园城市”,但它也是从工业化时期环境被破坏的状况下走向了花园般城市的,这都归功于新加坡自上而下的政策也就是社会环境。1965年建国后迅速的工业化使原有绿意盎然、田园般的生活环境变成了高楼林立的水泥世界,但是新加坡政府很快意识到问题并且做出了决策[3]。20世纪70年代制定道路绿化规划,80年代引进植物、设休闲设施,90年展主题公园建立生态廊道系统,21世纪进行城市空间立体绿化。这些使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目标成为现实,由此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对于景观行业、对于人居环境的影响力[4]。

4 结语

一段时期的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并不是由一个因素一蹴而就的,不单单因为自然环境或是人文环境或是社会环境,因为这三个因素本身就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而这三个因素共同形成的便是一个地域独特的文化,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应是受地域限制的,体现地域特色的,为当地区人们服务的,是充满认同感、归属感的。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盲童;触摸;图形

人文思想与人文知识,是所有儿童成长的必有素质。对于缺乏视觉信息的盲童而言,具备有深度的人文意识、丰富真实的人文知识,却是令人生畏的难题,需要非视觉人文教育手段弥补。由于视觉缺陷主要通过触觉补偿,盲童人文教育需要以可感知形体、空间的触摸图形方式为主。在本文中,图形为广义,既包含书本、教具、电子设备中图片、雕塑,也包含盲童周围真人形体、实体环境。

1盲童人文教育重要性及触觉手段

在当今现代文明社会,“尊重人和生活”是每个人需要具备的基础观念,盲童也不例外。具体来说,珍重生命、尊敬他人、理解生活、热爱生活,是盲童必需的人文意识;生命内涵、生活内容,是盲童必备的人文知识。但是,由于视觉这一主要信息手段的丧失,盲童缺乏普通儿童成长的人文环境,需要特殊的教育手段来弥补。对于年幼的、不会盲文的盲童,触摸图形方式是重要的基础教育手段。

2盲童人文教育的主要领域

人文思想、人文知识,紧密围绕人的生命、生活,其各主要领域都不是盲童容易把握的。人的基本存在:人的饮食与安全、生老病死、男女有别、家庭组织等。饮食领域虽然简单,却是人们存活的前提。盲童若不通过别人辅助,难以了解这领域背景知识,例如普通人容易看到的粮食丰收、欠收情况,不容易对人们生存基础做出正确判断。安全方面,普通儿童容易见到危险物体造成伤害的过程,或者人与人之间争斗过程,而盲童通过声音难以了解整个过程。生老病死、男女有别、家庭组织等领域,虽然声音有助于盲童获得一部分感知经验,但是儿童、老年、病人、男女、夫妻、母子、兄弟姐妹等形态、个体动作、互动动作等,是盲童难以积累的必须经验。人类基本道德:家庭互助、社会互助意识等。互助意识,建立在对别人生活、工作困难、艰辛的理解之上。例如重体力劳动领域,普通儿童看到大人艰难的身体动作与表情,能够感到劳动困难,产生“帮助”的意识。而盲童通过声音难以理解重体力劳动过程,不认为大人劳动困难,那么就无法理解“需要帮助”。社会生活:工作、医疗、交通、娱乐等。盲童容易积累自己家庭中生活经验,而对于社会生活内容如各种工作、求医问药、坐车乘船、娱乐休闲等,连普通儿童“走马观花”的经验都难以获得。一般文化:建立在基本道德之上的历史文化、当代文化等。历史文化,大多由文字、2D图片传承,盲童难以获得这些信息。即使文字可以通过读屏软件等工具转化成语言,盲童根据描述想象其中涉及形体、空间的部分,仍然很困难。当代文化之媒体,首推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设备,其屏幕2D图形对于全盲盲童无意义。以上列出的各人文领域,形体、空间信息量庞大,而且这些信息往往属于基本信息或者重要信息,通过声音渠道远远不够,需要3D书本与教具、真人形体、实体环境等提供盲童触觉可以接收的信息,开展系统的盲童人文教育。

3触摸真人形体、实体人文环境的困难

盲童不可能触摸远处人及人群、实体环境;难以触摸大型物体、微小物体、大空间等。通常,触摸近处真人形体也是困难的:除了自家人,外人不乐意被触摸;触摸正在做事的人,会形成扰乱;触摸真人形体时,由于手的尺寸有限,需要一个个局部逐次触摸,难以整体把握个体动作、人群状态。社会上许多物品不适合触摸,例如危险物品、易损商品等。以上触摸真人形体、实体环境的困难,大多可以通过触摸3D书本、教具图形,或者依据法则触摸真人形体、实体环境来解决。

4书本、教具的图形显现方式分类

书本、教具2D图形,是制约盲童触觉信息发展的现存难题。以下列出了几种3D图形显现方式,比较起来以雕塑为合用。凸点式,最为常用,用凸点连线来做图形。在盲文书上多见,另外凸点式盲用显示器也是这种原理,但是传递物体真实信息能力弱。剪纸式,利用轮廓线仿3D世界,在坐标Z轴方向只有1个或者几个高度。圆雕式,就是模型,造价昂贵。若是含有枝条状形体,则容易损坏。浮雕式,由于有背板保护,比起圆雕不易损坏。相比手工制作,最近几年兴起的3D打印盲用浮雕可以实现机器生产,造价低。

5触摸真人形体、实体人文环境的法则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意思是视觉观察需要依照规律性,遵循感知法则。对于盲童而言,触摸也是如此。关键局部。视觉可以“一览无余”,而用手触摸方式,远比视觉整体感弱、效率低。盲童若采用触摸关键局部的方式,利于获得最有效信息,排除无效细节,事半功倍地把握整体。具体来说,对于真人形体、大型动物形体,采用触摸特征点、动作线等方式。触摸真人形体还要遵循文雅感知法则,避开各处不宜触摸区域。对于大空间、大物体,则触摸体现关键特征、结构的点、线、面、体等。动态分解。把人的动态分解为多个静态,方便盲童把握人们动作形态。例如把运动过程分解为多个“定格雕塑”,使盲童在触摸中理解肢体与躯干的协同方式。模拟社会。模拟工作、医疗、交通、娱乐等社会场景,使得其中真人形体、实体环境可以触摸。

篇8

摘 要:各大高校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是人才建设的基地、安国兴邦的重要环节。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教学很大程度上成了我国教育改革最关键的对象。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高校 人文素质教育 途径

一、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让人们通过学习不同方面的人文知识了解自己内心独特的想法,重视人文精神在教育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学生应通过学习先人留下的人文精髓提升自身的人格和修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把人文知识和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行为、思想,这是人文素质教育取得成功最大的动力和目标。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学年制教育,它是终身制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素质终身有益。

人文素质教育用以人为本的态度和科学观把人文知识转变为人内心美好的修养和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肯定,人们已认识到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必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完善学生智力发展过程,提高审美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有很大的感染性和导向性,对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自身素质得到了提升,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在教学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对事物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2.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良好的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善人格,塑造人格魅力,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贡献、有担当的优秀实用型人才。与此同时,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正确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3.有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从社会化的角度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分析,它是社会发展和生活的一种形象化模拟。教学也要注重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培养,逐渐引导学生的社会化转变,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责任担当。

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1.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我国高校需要不断改进课程体系的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等方面来实现人文学科的发展,从而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可以开设高校人文学科选修课和必修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指导,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要通过改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加强高校人文景观建设

校园人文环境由校园文化、校园面貌和人文景观几部分组成。校园人文环境在人文教育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要通过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和文化制度建设完善人文教育,开展积极向上的人文活动,并把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精神融入到人文景观建设中。比如,通过雕塑营造校园人文景观,使学生树立起民族精神、爱国精神;还可以在校园内开展校园绿化活动,使校园内的各种景物不但协调美观,而且还能进行功能的使用,陶冶学生的情操。

3.完善人文教育目标

高校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无形中培养一种精神,不能抱着功利目的进行人文教育,高校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修养身心,提高社会风气和人们的品位。学生只有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品位,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人文教育目标,就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反作用。所以,高校在建立人文教育目标时,要把握好目标的方向和重要性,重新认识我国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做到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和现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统一。

4.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学生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引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所以,高校需要壮大师资队伍,这直接关系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高校必须严把教师的任教资格关,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学校还可以招聘一些高素质的专业教师,让这些教师边任教边培训师资较弱的教师,为师资队伍增加新的血液,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易后余,李文英.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3(1).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途径与方法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提高,其主要措施就是通过加强对大学生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培养文科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加强自然科普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情趣和科学素质。”而人文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显得尤为突出。

一、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就目前情况看,大多数独立学院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学校在这方面缺少顶层设计和相应的制度文件,没有将此内容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去,人文素质教育流于形式;二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和思考不够准确,对人文素质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近些年,部分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情况有所好转,但总体水平仍不容乐观。

2.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质基础较差

独立学院学生从生源的情况来看有以下特点:一是入学分数较低,学习意识不强,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对学校组织的人文相关选修课或讲座等不够重视;二是学生自律性差,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不强;三是文化基础薄弱,很多学生缺乏对民族历史、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的深层次了解;四是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缺乏基本的文明礼仪;五是没有目标和追求,缺乏职业规划,集体荣誉感欠缺。

3.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影响人文素质提升

大学生应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既要提高科学素质,也要提升文化素质。而目前独立学院将办学层次和目标定位在应用技术型上,为了追求高就业率,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过程中一味强化专业教育,片面追求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模式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4.独立学院人文积淀相对薄弱

独立学院一般建校时间短,而且正处于集中迁址办学的过程中,任务重,工作量大,各项经费投入主要用于改善学院的教学条件,而用于学校人文环境方面的投入不足,加上新校区较多,人文积淀较少,致使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起不到第二课堂应有的育人作用。

二、独立学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人文素质,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道德等;二是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三是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四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格修养、道德品质、文化知识、诚信责任、法律和公民意识诸方面教育的整合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利用人文科学的优秀成果,通过知识传授、亲身实践和环境熏陶等途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母本上讲,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立德树人仍是根本任务。因此,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还需具备基本的人文素质。这是因为,一方面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时,不仅看重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更看重其诚信、责任、忠诚、团队精神等人文素质;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状况往往会直接影响其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客观需要

独立学院一般是在本科第三批次录取,招收的学生普遍都存在人文素质缺失的状况,主要表现在:心理障碍多、抗挫能力差;团队意识薄弱、道德诚信缺失;自律性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性;自信心不强,比较盲目,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依赖性强,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膨胀,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缺失。为此,独立学院更应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切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三、独立学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更加给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独立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其特殊的方向。

1.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独立学院教育工作者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办学指导思想,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以,独立学院发展要立足当今,着眼未来,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重新审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并从制度上予以保障。一是要构建合理的领导和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以学校院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确保人文素质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落到实处;二是出台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制度,明确目标、要求以及师资力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保障。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合理完善的文化素质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要及时帮助独立学院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文化品质、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目前,独立学院都开设了相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应开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并限定修读学分,并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整个过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包含五个方面:文化与艺术、历史与文化、哲学与人生、科技与社会、应用与技能。同时,结合不同专业,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能力基础与生活阅历在不同年级开设相应数量的选修课程。重点是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将“大学语文”等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中,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其人文素养。

3.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负有育人的责任。教师(含学生管理人员)本身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起到一种榜样示范作用,故独立学院需要全面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一方面独立学院需重视师德建设,要求教师积极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担,强调全方位育人,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另一方面教师本身要潜心学习,努力拓展知识面,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同时,教师要加强创新,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如翻转式教学、探究性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合理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诚信的态度,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作风;教师要时刻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努力实践、刻苦钻研、完善人格,明白做人的道理。

4.加强人文环境建设: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形成不能单靠人文知识的积累,更在于课堂之外的人文环境,通过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即所谓环境育人。

人文环境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既有硬件方面的,比如体现科学人文精神的校园建筑、校园景观、图书馆、人文类书籍,更主要的是软件方面,比如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等。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独立学院应转变思想观念,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校园人文景观;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校园文化建O,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品位,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道德品质、审美情趣。

四、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是“育人”的教育,是关于人何以为人、怎样为人的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把自己培养成既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崇高理想和信仰,满怀人类良知和责任,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人,在当今社会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当然,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靠上几门人文学科的课程就可以完成的,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思考,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绝非一日之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郝凤素.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4).

篇10

【摘要】对人文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探讨护理人文管理的方法,提出对人文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的必要性,以加快人文管理推进护理管理发展的力度和速度,提高管理效能。为优化护理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实行正确的、更具普遍性的人文管理方式及护理人文管理模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人文管理 护理管理 应用 现状

“优质护理服务”的大力推广促使病人、病人家属、医生和医院管理者都对护士的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护理工作者多为女性,又承受着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致使护理人员工作倦怠感较强,身心压力加大。由于我国医疗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医院护理人员配置不足,护理人文管理的运用一直受到限制,切合我国医院实际情况的人文管理方式和途径还在探索中。本文就人文管理在护理管理中应用的状况及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 我国护理人文管理欠缺的原因分析

护理人文管理研究的逐渐增多以及相关对策的提出,对护理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由于我国医疗环境的特殊情况,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究其主要原因有:

1.1 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的理念冲突

由于现代医学人文教育的薄弱和传统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仍起着主导作用,因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在强化规章制度约束与情感投入、人文关怀与心理激励缺位等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护理人员自我提高、主动参与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另外,我国很多医院推行科主任负责制,影响了人文护理管理的实施。

1.2 医院绩效评价指标的缺陷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医院绩效指标的评价方法中重视量化指标、疏于过程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医院在经济效益上投入管理精力较多,忽视以人为本的管理对质量和医德建设的重要性,表现在关乎社会效益和高尚医德精神的细节评价标准在医院评价体系中难以体现。

2 人文管理对护理管理者的要求

2.1 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护理管理者,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护理理论和理念,了解本专业的新进展,掌握临床的一系列新的护理方法以及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2 勇于承担责任

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士出现差错、纠纷时,护理管理者不要急于批评,以免增加护士的恐惧,和心理压力。首先是要尽量想办法弥补差错后果, 平息患者的愤怒, 给予患者或家属安慰, 尽量取得她们的理解, 化解矛盾, 勇于承担管理上的责任, 并与护士一起分析、讨论发生差错的原因, 从中吸取教训[1]。

2.3 实施恰当的人文管理

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以坚持原则为前提,制度面前一视同仁,体现制度的公平性,但对特殊情况又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处理。体现其人性化的一面。即以制度管理为前提,实施人性化管理。

3 护理人文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目前各医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灌输人文管理精神和理念,实践人文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3.1 开展护理文化建设,满足护士的精神需求

护理文化建设是护士工作的人文环境、伦理道德、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传统习惯、行为准则等因素的总和,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士的精神财富。

3.1.1 营造温馨舒适的执业环境 美国重症护理协会在2001年发起了“建立和支持健康工作环境”的倡议。有人描述了健康护理环境应具备的特点,公平公正的待遇、领导者与雇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组织文化、雇员的安全感。创造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是降低护理人员离职率、确保高质量护理的有效方法[2]。

3.1.2 外部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的情绪、思想等的变化,营造适宜的人文环境是人文管理的基础。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放松心情、提高效率。可以从制定医院的总体发展规划人手,新建或改建原有的医院建筑,完善功能、优化布局,并做好医院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大对尖端设备仪器的投入,实施高水平的信息支撑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完善后勤保障系统,完善餐厅、车库、文体活动中心等生活配套设施[3]。

3.2 减轻身体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护理人员非护理工作量 目前仍有很多医院管理者对护理工作定位不准,不能真正重视护理工作,致使大量的非护理性工作,如记账、预约各种检查单、取药、退药、检查所做的准备工作,浪费了护士的时间,增加了护士的工作压力[4]。

3.3 加强沟通,保障心理健康

强化护理人员心理疏导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字眼,彰显了心理和谐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护理管理者更应坚持“ 以人为本”建立和健全护士心理救助模式,培训护士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指导,并引导护士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平衡的调节和完善[5]。

4 护理人文管理的探讨

4.1 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起源于美国的职业指导运动,距今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心理咨询过程是咨询师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专业经验,通过与来访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及其根源,挖掘自身潜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以便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保持身心健康的过程[6]。

4.2 完善实践层面

护理管理中的人文管理应当在生理、心理、社会和灵性( 精神) 层面使护理人员达到舒适,而且各实践层面应包含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

5 小结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现代医学模式实施主体之一的护理人员同样需要身体、心理的健康和社会的关怀,只有这样护士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黄伟英.谈护士长在病区管理中对护士实施人文关怀的技巧.广西医学[J]2010,32(12):1595-1596

[2] 徐加加,黄惠根.护理人员压力源研究现状.现代临床护理[J],2012,11(1):79-82

[3] 倪健辉.人本理念引导下的医院人文管理实践探索.江苏卫生事业管理[J]2010,5(21):53-55

[4] 刘淑琼,林成凤.新时期医院护理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中医药管理杂志[J]2009,17(7):65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