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量经济学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电路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38-02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一种新模式。以此扩大本科层次的办学规模,缓解高等教育经费短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1]。但是,独立学院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教育模式,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一条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一、本三学生学习特点
笔者依据多年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经历,将本三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总结,以期在《电路理论基础》课程上对他们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工作。(1)思想方面:本三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出勤率不高,上课期间玩手机、睡觉的同学比较多,作业抄袭现象比较严重,做课程配套实验时部分同学就等其他同学的测量结果抄袭,考场内纪律性较差等;(2)国内大部分具有独立学院的高校三本学生和一本学生在教学定位、教学内容和师资力量上基本是一致的,这往往也是吸引学生报考本校的必要条件,但三本学生在接受能力有限的条件下,其学习质量不尽如人意;(3)三本学生的经济条件普遍较好,电子产品随处可见,大大占用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因此如何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及社会需求,开展《电路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提高并保证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教改研究与探索
1.教学定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借鉴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培养模式应以知识为基础,注重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要求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以服务为宗旨,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目标公众满意率[2]。学生的知识结构侧重于通识,而不侧重于精深;学生的技术方法侧重于实用,而不侧重于理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对事业成功的向往,达到理论教学的目的。
2.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教育。针对三本学生在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学校的行政管理者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要严肃处理。以本校为例,学校有严格规定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若教学记录表中有三次空白(作业未交或缺勤),任课教师有权禁止其进入本课程的考场参加考试,但实际执行者寥寥无几。从教学实践来看,辅导员管理比较严格的班级,学生的出勤情况就比较好,学习成绩相对也较高。
3.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三本的学生不能和一本的学生要求一致,应尽量压缩授课内容,让三本学生在同等的时间内掌握相对简单、基础的知识,在缩减教学内容时必须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有所选择,以便学生在学习时有衔接性。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发现,部分学生对“参考方向”这个概念一直到电路课程结束也没有真正的理解,由此和“参考方向”相关联的电路变量、功率的计算问题,元器件的VCR关系、KCL、KVL方程的建立,以至于涉及到的电路各种的方程分析方法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电路入门之前必须将“参考方向”引入的必要性,其和实际方向,物理学里面涉及的电位等概念联系和区分开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在有限的学时内对《电路》授课内容进行精简,笔者以本校现用的《电路理论基础》教材为例[3],对涉及到的内容进行总结。电路基本定理中的叠加定理,特勒根定理、互易定理,正弦稳态中的最大功率传输定理、频率特性和谐振现象、空心变压器、三相电路中的不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对称三相电路中的高次谐波、二端口的连接、割集电压和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均匀传输线部分等可以让学生简单了解,不在考试范围内。学生在学习交流电路,线性电路动态过程的复频域分析等部分时普遍感觉困难,因为这里涉及到了部分的数学知识,因此对于基础学科(尤其是数学)应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重点讲解后续课程所用的到知识,这就需要各门课程,各个专业,各个学院之间应加强沟通,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4.引入仿真教学。为满足教学信息量大、内容多、直观生动的需求,现在电路教学基本上都是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我校电路教研室相应的也开发了电路的CAI课件,但也正是由于上述特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普遍反映授课太快。为帮助学生理解,在本三学生每一宿舍中至少有一部电脑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课件下发,让学生在课下消化理解。在电路讲解过程中也可以多多加入仿真教学,既可以形象化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利用学生手中的电脑,让学生课下完成仿真作业,提高学习质量。比如在讲解二阶串联电路动态过程的时域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简化烦琐的二阶微分方程的求解过程,在教学课件中加入Multisim仿真的二阶电路,通过改变电阻参数,动态显示电路的过阻尼、临界阻尼和欠阻尼的三种变化过程(图1所示),帮助学生理解二阶动态电路的变化过程。在电路实验的教学环节上为加强学生的理解,也可以加入仿真教学,电路课程配套的电工测量实验主要分为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三个不同层次。如果对仪器设备进行操作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受课程教学课时安排限制和院校实验室条件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因此,在实验室教学的基础上,以课外仿真实验教学作为辅助,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有很大的帮助。在开发仿真实验的教学平台中,我们根据需要采用多种软件工具,如Pspice和Multisim等。
笔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尝试,2011年申请了校级的教改项目《Multisim在电工测量教学中的应用》,本项目将《电工测量》教材中涉及到的实验一:有源二端电路等效参数的测定;实验二:交流参数的测定;实验三:RLC串联谐振电路等共十个实验: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通过Multisim软件进行仿真,并将仿真要求和仿真步骤下发给学生,由学生课下完成,提交实验仿真结果,促使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对本实验的实验内容、原理、仪器设备、注意事项、实验结果等产生感性认识,对由于实验设备、实验条件不足等原因不能在实验室中完成的实验内容通过仿真环境完成,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5.引入网络教学实验平台。通过自主式、互动式并举的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借助建设《电路理论基础》省级精品课课程网站和《电工测量》虚拟实验室的契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开通网络答疑方式,实时和学生互动,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本文根据任课教师多年在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经验,针对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并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独立学院《电路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建立起完善的全方位教学体系,为独立学院的教学正规化和特色办学提出意见和建议。由于《电路理论基础》课程的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希望这种改革的思路和成果为独立学院其他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及质量提高也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赵观石,欧阳琰.独立学院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7,(4):35-38.
篇2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经济学;工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0-145 -03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学科(一级学科)① 与工商管理学科(二级学科)各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计量经济学在两个学科的课程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目前,计量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一起成为我国高校经管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必修课程。有效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后续进入研究生领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本科期间的科研活动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需求。但计量经济学发展至今,形成了诸多的理论,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确定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计量经济学的框架体系
根据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数据的特点,一般计量经济学学科主要分为经典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以及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各部分涉及的主要内容有:
(一)经典计量经济学板块
经典计量经济学主要包括:A1计量经济学概述、A2计量经济学发展历史、A3一元线性回归模型、A4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5线性回归模型基本假定放宽带来的问题以及处理(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A6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A7虚拟变量模型、A8滞后变量模型。
(二)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板块
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板块包括:B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B2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B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B4向量自回归模型。
(三)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板块
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板块包括:C1混合回归模型、C2 变截距模型、C3变系数模型。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探讨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在我国按学科门类分,经管理专业主要分为管理学一级学科以及经济学一级学科,工商管理学科是管理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并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和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而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科,并没有文件或会议把计量经济学作为其核心课程,但多数高校都把计量经济学作为工商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但经济学与工商管理学科在培养目标中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也存在较大差异。
(二)学生培养能力的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学学科侧重培养学生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以及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工商管理学科的重点在于研究赢利性组织的经营活动规律以及相关的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以及技术的管理类学科。在我国,工商管理类学科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审计)等专业。
(三)教学内容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经济学培养较为宏观,特别是要求学生具有分析、预测经济的能力。而工商管理学的培养目标较为微观,学生侧重于企业管理相关理论的学习,因此培养目标侧重于微观个体。在此背景之下,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来说,经济学科的研究数据都为宏观数据,大都是时间序列数据或面板数据,而工商管理学科一般的研究对象为企业或者消费者等个体,侧重于截面数据。特别是工商管理学科中的某些学科如市场营销,侧重于问卷调查,会广泛运用到哑变量,因此两者的教学内容必须有所差异。
四、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设置的策略选择
(一)学时设置
一般来说,工商管理学科对计量经济学的要求相对较低,而经济学类由于预测等方面的需要,对计量经济学要求相对较高,因此经济学科计量经济学一般设置为3学分,按16个教学周,合计48学时;工商管理学科一般设置为2学分,按16个教学周,合计32学时。
(二)数学基础
计量经济学是对数学知识要求非常高的学科,计量经济学一般在学生学习完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后开设,因此一般大都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开设,而此时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遗忘都较为严重。一般需要设置4学时的数学基础课程。数学基础一般围绕:概率论基础、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统计量及其概率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这些数学知识伴随计量经济学学习的始终,因此务必加强学生对这些基础数学知识的复习。
(三)经典计量经济学
经典计量经济学主要涉及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导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异方差性、多重共线性等教学内容。该部分教学内容多,难点、重点也多,也是学习其他计量经济学板块的核心和基础。因此是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学科学生必须学习的重点。但在A7的子版块中,由于工商管理学科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一般的研究对象都是个体,因此他们对哑变量数据的处理要求非常高,该板块对经济学板块做介绍处理,而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学生必须重点来讲,如LOGIT、PROBIT检验等。这个板块大约占教学内容50%。
(四)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
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包括:平稳性检验、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等。该板块是计量经济学的高级阶段,也是经济学科进行预测、时间序列数据检验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经济学学科必须重点介绍。在工商管理学科,一般只做基本介绍。
(五)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
面板统计是计量经济学中比较难的板块,对本科生来说属于较为复杂的板块,但经济学学科的学生在毕业论文涉及中往往会用到该板块的知识。因此该板块在经济学科中做较为详细的讲授,而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只以介绍为主。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如表1:
五、计量经济学上机实验内容设置
(一)课时安排
计量经济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特别是计量经济学涉及到上机操作,因此必须安排好实验学时。从教学的时间来看,经济学学科适合安排8学时的上机实验,而工商管理学科安排6学时的上机实验。
(二)教学内容安排
上机实验的教学内容有:
D1:包括计量经济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数据录入、编辑等)、一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操作、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操作等;
D2:数据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以及处理
D3: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性检验(ADF)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
D4:面板数据的基本检验与操作。
(三)具体实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具体实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见表2:
六、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其他建议
(一)重视计量经济学的课下实验
计量经济学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学完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后,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来实现对数据的各种处理练习。每个计量经济理论都需要通过上机实验来进行巩固。但从现有的教学时间来看,不可能都对计量经济学的实验都进行统一的上机安排。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课下上机实验的要求。教师应该将需要学生掌握的上机操作编制成讲义,供学生课下练习,并安排好答疑工作。
(二)重视对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性的考核
计量经济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在对计量经济学的考核中,除了重视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考核以外,应重视对计量经济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考核过程中,上机操作、课后作业、计量经济学应用论文等都应该成为考核的重要方式,这样才能摒弃学习该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死记硬背的现象。对于本科生来说,甚至可以用上机操作考核取代传统的闭卷考核。
(三)重视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对经济思想的灌输
计量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但计量经济学绝对不是单纯的“数字课”。教师在对基本理论介绍完毕后,要用真实的案例数据进行相关的演示,演示前必须交代好数据以及相关模型的经济学背景,检验结束后,必须对该案例反映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进行总结。这样能够让学生明白计量经济学的学习目的,不能让学生单纯地把计量经济学理解为数学课。
(四)重视教材的选用
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引进比较晚,在师资、教材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在我国,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分原版教材、翻译教材以及国内原创教材。原版教材由于价格昂贵,对英语水平要求高,一般都被选用研究生教材。翻译教材一般篇幅过多,也不适合作为本科生教材。因此一般本科教学大都选用国内原创教材。国内教材的案例数据一般都来源于中国经济问题,方便教学,也能更好地反映中国的经济问题。但国内原创教材大都存在篇幅过短、错误较多等问题,因此教师在选用教材的同时,应考虑编制相关的学习讲义,供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
(五)重视计量经济学的规范性教学
计量经济学应用型比较强,在学生今后的毕业论文、科研活动中会频繁用到计量经济学工具。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中,要重视规范性方面的教学。如许多学生会出现如下错误:撰写回归方程时不写∧符号;撰写回归模型时没有误差项ε;有的学生混淆显著性水平和置信度两个概念等等。这些规范方面的错误虽然不会引起误解,但却导致读者对论文形象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计量经济学的规范性方面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05):139-153.
[2]李子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决定将《计量经济学》列入经济学门类核心课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09):78.
[3]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01):18-22.
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计量经济学;开放性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高校经济类本科生三门核心理论课程,是现代经济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也在实证研究中被大量应用,因而在经济学界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和经济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计量经济学的确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既要注重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方法和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又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基本方法与理论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该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基础,并且需要利用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计量经济学就成了经济类本科生最头疼的一门课程,形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同时并存的局面[1]。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数学推导,轻经济直觉
计量经济学所使用的经典教材大多是从国外引进,国外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内容比较复杂高深,对于一般本科生而言有较大难度。近年来,国内经济学者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多本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推导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因而,绝大多数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都侧重于数学推导,缺乏简明而实用的经济学案例,使学生望而却步;一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过于强调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时觉得像是一门数学课,从而望而生畏,且感觉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后又不能解决多少实际的经济问题,颠倒了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学科属性[2]。我国大多数院校的经管类专业本科生是文理兼收的,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因此,他们普遍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较大。
2.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
计量经济的实证分析应该包括经济问题的提出、理论模型的建构、参数的估计与检验、理论模型的经济解释等。在各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都比较强调计量理论与方法的介绍,对如何从经济现象中提出经济问题,如何应用计量理论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却很少讨论,学生在这些方面接受的训练也很不够,许多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3.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学校相关硬件建设落后等原因,许多学校都没有开展实践教学,教师主要讲授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推导,经济软件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薄弱环节,学生学了不少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但还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在实际中运用它,不知道如何提出经济问题,不知道如何进行经济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作用就无从谈起。
三、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与综合性都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既具有较强的经济理论知识,又具有良好的统计学与数学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已不适应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要求进行开放式实践教学,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并借助计算机,从定量角度来分析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的学科,势必对实践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开放性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开放性实践教学,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寻求者,这对于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进行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
四、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机制构建
1.开放性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开放性实践教学不仅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书本知识,加深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3]。开放性实践教学倡导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推广个性化培养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开放性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运用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本要求,并能够较熟练使用Eviews与Stata等计量分析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模型参数的估计与检验,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开放性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与选择
从培养经济学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需要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加以适当地选择与调整,就必须以计量经济分析软件为工具,以经济理论教学为基础,对其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结合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学习的特点,合理制定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案例库,针对开放性实践教学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结合专业特点展开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编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教材,教材内容实用即可,改变现行教材的呈现方式,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让学生在使用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学习它[4]。以问题为导向,将课程内容项目化,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设定计量模型并对参数进行估计与检验,通过项目的进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沟通合作能力,同时还能够兼顾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逐步构建使学生受益的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
3.开放性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
开放性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如何评价,在实际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开放性实践教学的不同环节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开放性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开放性实践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根据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撰写实践报告或研究论文等,综合考核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给出相应的实践教学成绩,采用这种方式考核评价学生,不容易作弊,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以此作为优先推荐评审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的条件。在传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大多处于知识被动接受状态,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把课余时间用于研究性、探索性与创新性学习和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开放式实践教学,激励学生进行应用性和创新性研究,参加各类应用技能竞赛,并解决相关实际经济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对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进行宣讲,并接受老师与同学的提问,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有助于考查学生对计量理论与方法的理解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五、结论
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师应不断探索计量经济学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以开放性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是广大经济学教师所应共同思考的问题。希望通过以上的几点建议,能够对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到达提升经济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作者:莫旋 陈敏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哲学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0(2):69-83.
[2]阳玉香,谭忠真,莫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0,94(20):212-213.
篇4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的各个领域。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建立合适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能够使用软件估计模型参数,并能够对估计结果进行检验,且正确解释模型的经济意义。在本科阶段参数估计的方法为普通最小二乘法,为了使得其估计参数有良好的统计性质,需要使计量经济学模型满足经典假设。在对参数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和统计检验之外,需要考察模型是否满足经典假设及不满足经典假设的修正方法。授课内容主要围绕参数估计与检验展开,教师需要深入浅出的讲解普通最小二乘法的经典假设,经典假设是理解课程后续内容的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法》指明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且市场更需要应用型、创新型的高层次经济学人才,由此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改革已迫在眉睫。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经济类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时的知识构建及授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改方案。
1计量经济学教改的探索
经济类教师和学生已普遍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但是该课程涉及到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讲授难度较大。很多学者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角度,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李子奈指出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上没有体现出经济学科特点,应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数据的分析作为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1]。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被许多学者认识到。李芝倩提出计量经济学在教学中应以应用为导向,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2]。张长青认识到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等问题,忽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议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库,使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合理衔接[3]。也有学者比较研究国内外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如谭砚文等,比较了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发现美国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衔接紧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教学理念、课程设置都明显落后[4]。
2课程的衔接问题
2.1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问题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之后开设,一般设置在大三第一学期。大多数高校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由于我国经济类专业同时向文科和理科招生,学生数理基础差异较大,不适合按照统一的教学目标来授课。国外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不同基础及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有关课程。例如,麻省理工分别开设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非线性计量分析、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等近10门课,构成了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2]。而国内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课时安排较少,不能很好体现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含上机实验课在内计量经济学仅有48课时左右,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讲解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时间序列模型、面板数据模型、二元选择离散模型没有时间讲授。学生在工作或论文写作中,若需要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后续学习。计量经济学软件为学生理解计量经济学方法提供了一个视窗,是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桥梁。教师在上机实验授课环节讲授软件的使用,可使学生认识到繁琐的计算过程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而大多数高校上机实验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仅有4至10课时。计量经济学软件多为国外开发,学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实践环节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2.2数学基础课程衔接问题现代经济学已经从思辨哲学转向数理实证,经济理论均要经过严格的数理逻辑证明及经验检验,经济学研究中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已经超过物理等自然学科。我国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课程仅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三门,其教学授课难度较低。且这些课程由理学院数学专业教师讲授,他们对经济学了解较少,不知道经济学中会用到哪些知识,授课内容与经济学专业需要脱节,学生在这些课程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计量经济学建模中涉及到微分方程、动态最优方法、拓扑学、实变函数等知识,在高等数学中均没有讲授;多元回归分析中需要对矩阵求偏微,需要学生有空间思维能力,而这些知识在线性代数教学中却没有涉及;统计量的构建及统计性质的证明的相关基础知识,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往往是一笔带过,并没有作为重点讲授。没有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支撑,经济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普遍注重数理模型的推导、统计量的构建及统计性质的证明等基本原理的讲授,学生在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课程中若存在知识缺陷,均会影响到该课程的学习。由于大多数经济类学生数理基础较弱,不能很好地理解枯燥抽象的证明及公式的推导,课堂往往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2.3经济学专业课程衔接问题许多高校课程设置上,缺少与计量经济学有效衔接的其他经济类课程,不利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及创新人才的培养。西方国家经济学专业一般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前,讲授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在学习了初级微、宏观经济学及数学基础课程后,再学习中级微、宏观经济学,使得学生能从数学逻辑上理解经济学,为经济学模型的理解及计量经济学建模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在本科阶段仅讲授初级水平的经济学,没有中级经济学的学习,学生很难理解经济学模型,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授课环节会遇到较大困难。大部分高校缺少计量经济学后续课程的教学,只有少数高校增设了金融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计量经济学方法讲座等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学习了建模、估计参数、检验的一般方法,可以应用到经济学各分支内,如结合各分支开设后续课程,会加强对这门工具课的理解。
篇5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认知程度;课程论文;调查分析
引言
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根据生物计量学biometrics仿造出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1930年12月,弗瑞希、丁伯根等人在美国克里夫兰发起成立了国际计量经济学会,并于1933年创刊《Econometrics》,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诞生[1].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的综合[1].从其性质来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或者说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的一门文理渗透的交叉学科,而不是应用数学或应用统计学[2].计量经济学作为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如何学好这门学科,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教师也对目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3-7].宿州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在应用数学专业和统计学专业均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下,改进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以及相关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与学,我们对全院开设计量经济学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中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从课程的认知程度上对课程学习效果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对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1课程的学习准备
本科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关系到本课程的学习质量,所以就相关课程的掌握情况对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有着显著影响的观点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由图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各门课程对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有着显著影响的观点表示有点同意或非常同意,只有极少数人对此观点表示非常不同意.其中认为统计学的学习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有着显著地影响,其次是相关的专业课程,认为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影响最小的是西方经济学.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在学习方式上主要以课堂认真听讲为主,课堂听讲与课后预、复习相结合、完成相应的习题以加强理解和上机实习理解所学的知识.
2课程教学内容情况
目前,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授分为绪论、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和单方程回归模型的扩展.我校使用的是庞皓主编的十三五规划教材计量经济学,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各章教学内容而言,同学们对各个内容的感兴趣程度的情况如图2:从上图看出,导论部分感兴趣程度的均值评分明显较低,且调查者之间的差异较大,其他内容评分也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相差不大.针对各章的内容,进行了难度调查,我们发现:(1)对于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内容而言,同学们认为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内容难度最大,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本思路内容难度相对最低.(2)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同学们认为多元回归模型有关的数学公式的证明难度最大,多元回归模型各类表达式以及参数估计等知识点难度相对较小.(3)在计量经济学模型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多重共线性实例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法和多重共线性的补救措施.(4)在计量经济学模型异方差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异方差的几种统计检验方法,最容易掌握的是异方差的基本概念及经济意义.(5)在计量经济学模型自相关的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Cochrane-Orcutt法及上机操作,自相关的基本概念及经济意义、检验自相关性的基本思路相对而言最容易.
3课程学习情况分析
3.1单因素方差分析
我院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专业,学生文理兼收,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体现了不同的学习特点.我们将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分别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理论性评分、实用性评分、课程期望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从方差分析表可以得出,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影响的显著性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至少有95%的把握说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
3.2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程度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认知程度普遍不足.在成绩等级为60分以下的大学生中仅20%的人认为计量经济学是重要的,成绩在60分到70分的大学生中有70%的人认为计量经济学不重要或重要性一般,成绩在70分到85分之间的大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不重要的仅有10.3%,成绩在85分以上的学生没有人认为计量经济学是不重要的,93.3%的人是肯定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认知程度在不同的成绩等级中的分布是不同的,认知程度高的一般分布在成绩好的层次中.
4结论
通过对我校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实际应用能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充分意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良好前提.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学中加大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引入理论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模型的认识,以便更好的加以应用.在案例教学中,可适当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从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合理使用课程论文,使课程考核多样化.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中,除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外,还应该增加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引入课程论文考核,在学期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不仅能够锻炼他们在理论应用分析、模型构造、软件使用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还能够在日常学习中增强同学们的交流,促进大家的团队协作.考核时通过PPT答辩,更进一步的加深对该课程的学习体会.
[参考文献]
[1]达莫达尔N.古亚拉提.计量经济学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8.
[2]庞皓.计量经济学[M].3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4-5
[3]王峰.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04):101-103.
[4]盖耕宇.本科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68-68.
[5]阳玉香,谭忠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212-213.
[6]武以敏.统计学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2(05):103-104.
篇6
从专业设置和课程衔接来看,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是计量经济学的基础和先导课程。目前,统计学的数学基础主要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和高等数学等内容,统计学中的很多理论和知识点都是通过数学演绎推理而来的,而且统计学课程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是一门重要的方法性和工具性极强的课程。这些数学基础是统计学课程形成的基础,也是学生掌握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前提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计量经济学中有很多是涉及和使用统计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数学是统计学的基础,统计学又是计量经济学的先导课程,这两门课程共同成为计量经济学的基础课程。简单地说,如果学生没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学好计量经济学是相当困难的。
二、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新疆高校特别是综合性高校的教学实践看,经管类专业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课程(主要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难度因专业不同而不同,更多表现在经济学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侧重点不同,经济类专业的要求高于管理类专业。同时,受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新疆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较多采用合班授课形式。再者,教材甄选与学生专业要求有一定差距,这就导致学生数学基础存在差异,致使学生的统计学基础存在严重的分化现象,这种情形在新疆高校的民汉合班教学中更为明显。这些都给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一)合班教学内容不当
受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新疆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较多采用合班授课形式。由于民族和汉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异显著,这就使合班教学中的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分化现象。最重要的问题是,合班教学时需要兼顾教学内容设计和编排、课时数量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这势必增加教学内容设计的难度。一是民汉合班导致设计教学内容存在一定难度。与新疆高校各专业中的民考汉学生相比,汉族学生的数学和统计学功底和理解能力要明显好于民族学生,这就使民汉合班的学生出现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功底两极分化的现象,这种合班授课形式导致教师出现教学内容偏多或偏少、难度偏深或偏浅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二是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计量软件实践操作的讲解,忽视了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在这种验证式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用法,但是从理论层面上看,学生并不理解案例操作背后的原理,从理论上不能阐述操作步骤中暗含的相关计量经济学原理,更有甚者根本不会结合实证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给予专业的解释。三是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由于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选用国内权威教材,教学案例大多是摘录国内经济发展的数据,缺少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无法让学生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不协调
目前,在新疆高校的此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之间的不协调性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受师资力量的影响,同一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教师所教授计量软件的类别不同,再加上教材的多样化,一般很难统一成一种教材。二是对于新疆高校学生来说,根据主编的学术声望和出版社级别所甄选的教材有的内容过多且难度较大,增加了授课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三是在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中,有的学院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为教材甄选的主要依据,有的高校则注重某种计量软件操作的实践指导性为教材甄选原则。
(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
新疆高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其本身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他们本身对数学和需要数学基础的统计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这与计量经济学的连贯性要求有差距,因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而且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在一些前期内容上“卡壳”后,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会明显影响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有的学生听不懂的内容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放弃本课程学习的念头;有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样的课程自我效能感特别低,有的学生从开始就彻底放弃了学习此类课程。所以,在民汉学生合班的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民族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
(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
教授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有深厚的数学背景、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还要具备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目前,新疆高校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具备这样要求的明显偏少。这就导致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经济模型脱离、与实际案例脱节、与相关计量软件分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有的高校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是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虽然能够讲授计量经济学,但由于学科功底不够深厚,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计量软件分析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第二,有的高校理论教学与软件教学完全由两个学院的教师承担,理论教学由经济类专业的学院负责,而计量软件由数学或计算机学院的教师负责。从学科融合角度看,导致计量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讲授产生脱节,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有的高校仅注重某种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学生根本不了解经济计量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缺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导致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五)验证式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目前,新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填鸭式”地向学生展示软件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第二,此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少考虑学生统计思维和解释数据能力及其运用计量模型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统计素养的培养。
三、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改进
(一)根据学生差异调整教学内容
1.加强统计学内容与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统计学原有基本内容应该保留,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注重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
2.针对民汉合班教学形式,建立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之间教学沟通机制。注意三门课程教学的前后顺序,避免内容重复讲授,而且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对于涉及的数学基础与概率论及数量统计部分,如有必要可适当多分配一些课时。对一些重要但难度较大或因课时受限的内容,应予以简单介绍,以满足“吃不饱”的学生,同时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多引用有关新疆经济发展的案例,这样既可以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编制《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和习题库》,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其中,案例库由教师负责编制,习题库由优秀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和国内最新习题组成。
(二)教材和软件甄选应体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管理方面,学校应建立教材质量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机制。教材应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不仅要注重理论和统计方法,注重数学推导,同时还要增加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教学课时数。
2.教材甄选应突出“理论+实际案例+软件”的特色。同时,根据长期的实践积累,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综合各类软件优势,编写实验教学手册,提纲挈领地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弥补教学软件单一的弊端。
(三)调动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章节体系内容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论推导———统计检验推导———案例”的顺序安排的。针对基础较差且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可以从实际例题出发,调整该顺序,即采取“案例———统计检验推导及验证———理论推导———再举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开,结合案例来讲解相应的理论推导及概念内涵,然后再通过举例进行巩固,最后使学生系统掌握章节的核心内容。
2.针对民汉学生基础差异分化的实际情况,加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较强的课程,可设计PBL型的案例题,将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讲解+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和实证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应减少对概念、理论推导等内容论证的时间,侧重对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步骤和背后暗含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针对不同计量分析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的方法及实证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能力。
3.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可安排专题性讲座,及时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案例习题,由学带领组内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计量分析,同时组织小组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由组内选派一名学生讲解案例分析过程及相应的结论。
(四)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的专业能力
1.注意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衔接。师资队伍中应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专业的教师、统计学教师和计量经济学教师,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以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性及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符合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提高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经济理论水平。教师只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才能带领学生借助经济理论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经济模型的构建,运用经济理论知识处理数据和模型检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这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灵魂所在。
3.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根据本校经管类专业特点,选派教师参加主要计量经济学软件与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五)革新教学方法
1.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结对子组建实验小组”、“好帮差”等形式,引入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为学生设计基于现实经济世界的真实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通过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于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的情形,计量经济学应采取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且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两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弥补其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篇7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问题建议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定位不明,缺乏专业针对性。以我校为例,《计量经济学》是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不同专业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如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要求定量分析较多,应以理论方法为主,而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则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并且,每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特点和要求,必然导致计量经济学在各专业的应用和应用程度有较大的区别。然而,现有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的规范都过于泛化,难以适应专业需求。特别是教学案例的分析,此专业学生听彼专业的案例,往往会听得云里雾里的,结果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所以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尽量一个专业一个班,而不是多个专业一起,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置教学案例。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化。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大体经历了由黑板教学到黑板与多媒体结合,再到多媒体教学的过程。黑板教学多侧重于计量经济学基础方法的数学推导和逻辑推理,而多媒体教学则更多以PPT的板书方式、计量软件辅助教学来展开计量经济的学习。现在比较受推崇的教学方式是黑板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只有在必要时才会用黑板表达相关方法的基本数学原理。一般院校要求计量经济学课时至少要48课时,有的甚至要96课时。那么,对于如此复杂的课程来说,要想在短短的48课时内讲完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虚拟变量、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联立方程和时间序列等内容,来配合事先拟定好的教学进度计划,就算是从事多年计量经济教学的教师也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掌握教学内容、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重点和难点,何况那些专业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刚刚接触计量经济学的学生,他们只能被动地去接收老师所要传达的所有信息,难吸收、理解这些信息的内容和作用,更无从谈其应用。
3、轻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应用。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不会应用倒还算是小事,更甚者是根本就忘记计量经济学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1)缺乏研究创造性培养,这一点主要体现着案例教学上。现有计量经济学所提供的案例都是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的,但多数案例仍然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的计划,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我们知道,计量经济学讲究的是由问题入手,然后选择变量—设计模型—收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模型检验的过程。以GDP数据处理为例,学生首先应该判定GDP是按可比价格计算,还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然后要检验这个数据是不是存在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方法的解决处理,才能用这个数据去分析问题。而事实是,我们把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都想到了,都提前做好了,那么学生在做案例时就像填空一样,机械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每一步,仍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达不到计量经济学习的目的,也不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应用计量经济学除了要学会计量方法,还要学会相关计量软件(如Eviews,Stata,SAS等)操作与分析。然而,现在问题是计量经济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计划导致的,48课时除了要上理论课,还包括实践课,这就很难两者兼顾;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不上,如实验室太小,计算机太少,一次安排不下很多人上机等情况,这样分批次就会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再者,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环节较少,学生演示机会不多,也会降低其学习计量经济的兴趣,课后不愿动手去练习操作。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改进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许多老师都会有“难教”的感觉,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作者认为也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有关。比如大一、大二期间学习高等数学、宏微观经济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统计学的学习,大三第一学期就应该紧接学习计量经济学,而不是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大四,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投入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中,容易理解和吸收,而不是找寻或重拾学过但已忘记的内容。再者,我在教学中就碰到过将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同学期同时开课,甚至统计学比计量经济学晚开课,这样就给计量经济学老师授课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讲授过程中还得兼顾统计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不但占用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时间,也会打乱教学大纲安排,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强调专业教学。这样做主要是比较有针对性,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计量经济学在本专业哪些领域应用,如何应用,怎么实践等,从而克服计量经济学“难学”、抽象而模糊或无从下手的局面。以国贸专业为例,就会根据专业背景选取实际利用外资额(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影响等问题来研究,既从定量角度让学生真正了解贸易对中国的影响情况,又将所学计量经济的内容融会贯通,并且一个案例的分析还能启发、衍生出新的问题,就可以跟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发去学习本门课的兴趣。
3、重视启发教育。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工具,那么就需要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才能充分展示计量经济这门工具的有效性。为此,要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展开课程论文研究与写作等形式。老师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解哪些是好的选题,哪些是不好的选题,这一选题的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以问题出发,结合所学的计量经济内容让学生参与、判断、分析这些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就会改被动变主动,积极去学习。此外,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取也是很重要的,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因此,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教材的选取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内容简练,深入浅出,避开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2)重点介绍计量经济方法、计算结果的统计与经济意义分析;(3)详细介绍计算机软件操作步骤,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结果,学会计算操作;(4)教材结构和内容设计要具有继承性和集成性,要能兼顾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精华,介绍计量经济的前沿知识,体现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 问题 建议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定位不明,缺乏专业针对性。以我校为例,《计量经济学》是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不同专业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如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要求定量分析较多,应以理论方法为主,而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则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并且,每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特点和要求,必然导致计量经济学在各专业的应用和应用程度有较大的区别。然而,现有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的规范都过于泛化,难以适应专业需求。特别是教学案例的分析,此专业学生听彼专业的案例,往往会听得云里雾里的,结果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所以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尽量一个专业一个班,而不是多个专业一起,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置教学案例。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化。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大体经历了由黑板教学到黑板与多媒体结合,再到多媒体教学的过程。黑板教学多侧重于计量经济学基础方法的数学推导和逻辑推理,而多媒体教学则更多以PPT的板书方式、计量软件辅助教学来展开计量经济的学习。现在比较受推崇的教学方式是黑板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只有在必要时才会用黑板表达相关方法的基本数学原理。一般院校要求计量经济学课时至少要48课时,有的甚至要96课时。那么,对于如此复杂的课程来说,要想在短短的48课时内讲完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虚拟变量、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联立方程和时间序列等内容,来配合事先拟定好的教学进度计划,就算是从事多年计量经济教学的教师也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掌握教学内容、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重点和难点,何况那些专业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刚刚接触计量经济学的学生,他们只能被动地去接收老师所要传达的所有信息,难吸收、理解这些信息的内容和作用,更无从谈其应用。
3、轻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应用。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不会应用倒还算是小事,更甚者是根本就忘记计量经济学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1)缺乏研究创造性培养,这一点主要体现着案例教学上。现有计量经济学所提供的案例都是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的,但多数案例仍然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的计划,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我们知道,计量经济学讲究的是由问题入手,然后选择变量—设计模型—收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模型检验的过程。以GDP数据处理为例,学生首先应该判定GDP是按可比价格计算,还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然后要检验这个数据是不是存在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方法的解决处理,才能用这个数据去分析问题。而事实是,我们把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都想到了,都提前做好了,那么学生在做案例时就像填空一样,机械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每一步,仍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达不到计量经济学习的目的,也不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应用计量经济学除了要学会计量方法,还要学会相关计量软件(如Eviews,Stata,SAS等)操作与分析。然而,现在问题是计量经济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计划导致的,48课时除了要上理论课,还包括实践课,这就很难两者兼顾;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不上,如实验室太小,计算机太少,一次安排不下很多人上机等情况,这样分批次就会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再者,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环节较少,学生演示机会不多,也会降低其学习计量经济的兴趣,课后不愿动手去练习操作。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改进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许多老师都会有“难教”的感觉,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作者认为也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有关。比如大一、大二期间学习高等数学、宏微观经济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统计学的学习,大三第一学期就应该紧接学习计量经济学,而不是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大四,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投入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中,容易理解和吸收,而不是找寻或重拾学过但已忘记的内容。再者,我在教学中就碰到过将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同学期同时开课,甚至统计学比计量经济学晚开课,这样就给计量经济学老师授课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讲授过程中还得兼顾统计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不但占用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时间,也会打乱教学大纲安排,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公务员之家
2、强调专业教学。这样做主要是比较有针对性,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计量经济学在本专业哪些领域应用,如何应用,怎么实践等,从而克服计量经济学“难学”、抽象而模糊或无从下手的局面。以国贸专业为例,就会根据专业背景选取实际利用外资额(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影响等问题来研究,既从定量角度让学生真正了解贸易对中国的影响情况,又将所学计量经济的内容融会贯通,并且一个案例的分析还能启发、衍生出新的问题,就可以跟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发去学习本门课的兴趣。
3、重视启发教育。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工具,那么就需要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才能充分展示计量经济这门工具的有效性。为此,要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展开课程论文研究与写作等形式。老师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解哪些是好的选题,哪些是不好的选题,这一选题的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以问题出发,结合所学的计量经济内容让学生参与、判断、分析这些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就会改被动变主动,积极去学习。此外,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取也是很重要的,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因此,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教材的选取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内容简练,深入浅出,避开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2)重点介绍计量经济方法、计算结果的统计与经济意义分析;(3)详细介绍计算机软件操作步骤,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结果,学会计算操作;(4)教材结构和内容设计要具有继承性和集成性,要能兼顾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精华,介绍计量经济的前沿知识,体现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现存问题;解决路径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30年代诞生后,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克莱茵所说:“计量经济学已在经济学科中居最重要地位,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成为经济学课程中具有权威的一部分”。虽然经济计量学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只有不到30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速度和影响却是惊人的。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后,在掌握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相应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并具备一定的利用相应理论和方法探索新的经济现象的能力。计量经济学作为经管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核心基础课在财经类高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虽然计量经济学理论性强,具有严谨的数理逻辑体系,但其本质属性是一门实证性的经济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经管类教学环节中实验部分较为突出的专业课程。
一、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重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并能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近年来,笔者所在高校在面向经管类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开始逐步增加讲授相关软件操作等实验内容或开设应用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建模与EViews应用或计量经济建模与STATA应用等独立的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对提升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创新能力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面向经管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计量经济学必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受限于课时,相关课程仍以讲授理论方法为主,对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讨论较少,计量经济学软件的使用仍然是薄弱的环节,存在明显的“重理论轻实验”的特征,即使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教师也只是加以简单的软件演示,学生在课堂上少有机会进行实验操作,从而使得学生学习完各种模型的理论方法之后,仍然不知如何应用,对相关软件的计算结果不能做出准确合理的解释,准确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的实际应用能力有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层次不明确,教学内容重数学推导,与经济理论结合不紧密。目前,笔者所在学校面向经管类各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初级计量经济学在教学内容及讲授方式上基本一致,教学层次不明确。此外,由于计量经济学与其他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经济学科相比,具有更为严谨的数理逻辑体系,其理论方法中涉及许多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因此,多数计量经济教课书偏重与相关数学方法介绍而经济案例应用较少,教学内容重数学推导弱经济理论将使数学基础并不深厚的经管类专业学生对计量经济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提升大打折扣。
(三)教学方式以老师单向讲授为主,教与学互动性差,且多为验证式实验为教学重点。目前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项讲授方式。并且,已有的计量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多数以验证式实验为教学重点,实验内容是教材中的习题和案例,教与学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验证课堂教学内容”方面。直观的验证式实验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的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处理经济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但从本质上来说这种验证式实验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而非深化,部分学生只要“照猫画虎”重复老师演示的软件操作过程,便可得到相应的实验案例结果,进而使其在实验课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从而大大制约了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二、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现存问题的解决路径
针对笔者多年来在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文章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过程加以改进和完善,以进一步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实现培养经管类卓越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一)科学组织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精心选择实验内容,科学组织实验教学,注意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时间上的合理衔接,是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针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实践性强、训练内容多的特点,在有限的学时内只有精选内容、科学组织、合理安排,才能达到有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实验选题应遵循加强基础、突出综合、注重能力等基本原则。加强基础内容的学习训练,有助于实验本质的理解和把握,为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打下基础,案例实验内容设计注重计量理论内与经济理论的密切融合,使学生准确把握相应计量模型理论的适用条件,确保通过案例实验的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应用模型理论的能力。同时,实验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应注意与理论教学合理衔接,应在理论内容讲授之后及时地配以相应的实验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学过的经济计量理论,有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相互促进,从而进一步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明确教学层次,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模型理论与经济案例的结合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明确教学层次,注重课程定位,优化相应教学内容。总体上看,本科经济计量学的定位应该是应用型经济计量人才的培养,而非学术性或研究型,因此,作为本科阶段的教学,应以传统经典经济计量学模型为主,主要向学生介绍经济计量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讲授内容应该适当精选和优化,切忌贪多求全,课堂教学中只讲常用方法,尽量简少或简化繁琐的数学推导,将一些较繁琐的数学推导和更多的方法介绍安排到研究生阶段的“中级经济计量学”教学中去。而对以学术型、科研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博士生经济计量学课程应该提升讲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课堂讲授应弱化技术细节,侧重前沿理论方法的系统性介绍,提升课堂有限时间内的信息量,并适当增加理论前沿应用的课堂专题讨论。
同时,在各层次教学中,对不同专业要区别对待,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要求。例如对统计、金融等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可适当高些,本科生的讲授内容可在经典计量经济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常用的时间序列方面的内容,如平稳性检验、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而在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中级或高级经济计量学中可适当多些关于多元统计方法或ARCH、GARCH模型的应用案例讨论。而对国际贸易、产业经济等存在文理混合招生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可适当降低,特别是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应更强调经济计量学的应用性,在讲授理论内容时应注重与经济理论和具体经济问题的结合,避免学生感觉经济计量学是一门数学课。
(三)引入“探索式案例教学模式”,侧重启发、引导,增强教学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是促进经济计量学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经济计量学课程在讲授中应该侧重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改单向讲授式教学为双向互动式、启发式。
首先,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到结论。例如在讲解异方差这一概念之前,可以先请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储蓄额的波动程度是否相同?”多数同学都可以得到不相同的答案。此时,再在“建立储蓄函数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异方差的概念,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异方差的概念。
其次,在课堂讲授中淡化繁琐的数学推导,放弃数学过程的系统性,强调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强化定性的理论分析,突出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对于每一个重要概念,在介绍其严格定义后,将讲授的重心放在对概念直观的或经济学背景的解释上,尽量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背后的经济学意义。在数学推导前要注重思路和方法的介绍,使学生懂得“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性质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而具体的推导过程应尽可能简洁。例如,在讲解最小二乘估计方法时应侧重讲解方法的原理和求解思路,而对最终最小二乘估计量具体形式的推导过程可适当简化。
第三,应在课程理论内容讲授的过程中引入适当的应用案例与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增强课程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结合相应案例讲授理论方法,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经济计量学的理论知识。教学案例可选择计量经济研究工作的实例模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接触和感受经济计量学的研究成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淡化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畏难情绪,增加他们对理论概念的直观理解,有助于经济计量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第四,虽然验证式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并具备一定得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但由于本质上其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效果相对有限。而探索式实验是基于验证式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确定实验选题、收集并整理数据、文献、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检验结论、解释实验结果等,最后把实验结果转化为实验报告或论文提交的过程。探索式实验案例教學方法的主要特色在于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及能动性,充分引发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探索性实验案例的讲解和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经管类学生跳出计量经济学的纯理论学习,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和软件实现过程的学习,准确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计量方法的原理、适用条件和实践操作,顺利地从计量理论过渡到计量方法的准确熟练应用和实现,进而有效提升其学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聂红隆,沈友华.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12).
[2] 罗知.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9).
[3] 窦祥胜.计量经济学深层次教学中“形”和“神”的内在统一性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0).
[4] 贺书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J].梧州学院学报,2017(08).
[5] 王新华,杜江,王锐.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8(02).
[6] 李芝倩.经管专业研究生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高教学刊,2018(04).
篇10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四个
2018年6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以本为本”,强调“四个回归”,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要求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课程群建设有了新要求,课程群概念有了新内涵。作为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计量经济学”在经历了引进、推广、普及、教学提高和应用扩张之后,已经进入到高等教育的提高与创新阶段[1]。基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群概念、内涵再认识,探索构建概念明晰、体系系统成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群,是实现经济学专业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的必要举措。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新特征
(一)“以人才为中心”理念丰富“计量经济学”课程群的内涵
传统的课程群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内容密切相关,而又彼此独立的若干门课程,基于某种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优化整合而成的课程系统。课程群建设是高质量和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单一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的扬弃,是综合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进行专业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能够统领课程群的课程必须是课程交叉、领域重合、学习其需要掌握多门专业基础课知识,能够培养学生多重能力的专业基础主干课,比如经济学专业中的“计量经济学”。
“以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推断作为工具,应用于经济现象的分析”[2]。著名计量经济学Goldberger明确定义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的交叉,“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体系包括“政治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微积分”和“统计学”等诸多专业课程。高等教育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践动手能力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创新实践体系的交汇构成了新时代“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新要求。传统“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体系多数是以经济学某类知识或者某项技能培养为主线,例如经济学研究中的量化能力,把上述诸多专业基础课程和Eviews等软件应用实操课程联系起来,以课程间逻辑联系为纽带,突出培养学生的某项能力,进而对课程群进行整体优化整合,实现学科优势。
“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果的根本标准。通过对突出单独某项技能或者能力进行的传统“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优化整合,对经济学科发展,锤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尤其是掌握某项专业技能大有裨益,但是这种优化整合的效果与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下人才培养中心理念尚存在差距,并不能完全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特别是对于提升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样的核心素养存在显著差距[3],例如正确的价值观或市场竞争中的创新精神。故此,新时代“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不仅应该包括原有的专业基础课、软件实验课,还应该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
(二)大数据将工科思维纳入“计量经济学”课程群范畴
最早出现在计算机领域的大数据现已遍布社会多个领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大数据及其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总体取代了样本、相关关系取代了因果关系、追求精确性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这些变化,对基于经济数据建立计量模型,进而分析经济现象的传统经济建模方式提出了挑战,计量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和研究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传统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基础受到了质疑,比如傳统经济学研究中,由于收集数据的限制,多用样本数据对总体情况进行推断。大数据时代,总体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成为可能,但是数据来源方式与数据类型同传统数据明显不同,数据处理成为利用总体数据的障碍和瓶颈。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发展也为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更多信息以非结构数据的形式存在,利用数据科学的数据挖掘技术,这些数据的有效信息可以被挖掘出来用于计量建模。经济建模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变量,遗失变量的可能性会随着大数据的发展降到最低,建立具有一般性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成为可能。伴随大数据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发展起来的数据科学将成为经济建模中数据挖掘和处理不可或缺的技术和手段。工科思维、工程实践能力及技能将是经济学专业中从事“计量经济学”领域研究专门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这样的能力和思维模式将是经济学专业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科学类理论和实验课程将成为建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思路
(一)以“四个回归”为标准确立建设思路
教育部提出的“四个回归”为高等教育改革确定了方向标,解答了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就要以“四个回归”引领课程群建设,通过教学改革把“四个回归”的内涵落实到“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体系的每一门课程中。
1.提高教学质量。贯穿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生涯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质量与教学质量的关系非常紧密。学生学习效果作为一种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其效果优良与否与“计量经济学”课程群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不是有机联系、能否在重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适度锤炼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息息相关。
2.坚定办学方向。“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中诸多课程,例如“微(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在其利用数学公式的严密推导说明西方经济理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隐藏了理论背后的阶级性。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需要在课程群建设中对比分析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的差异,揭示经济理论背后的阶级性,帮助学生辩证认识经济理论之间的差异,明晰经济理论背后服务的对象,进而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
3.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实现梦想回归,要勇于创新办学理念,敢于对传统教学思维和模式说“不”,学习、掌握先进教学技术,把西方先进理念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这里既包括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也涵盖西方先进的经济分析、预测技术和方法。
(二)构建“三维一体”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体系
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人才培养评价主要基于如下三个维度,一是知识体系,二是价值体系,三是创新实践体系。为了实现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这一教育目标,“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将构建一个“三维一体”,以知识体系为基础,以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创新实践体系为学生素质提升与学习效果评价的有机整体。知识体系涵盖学生所有专业课知识,通过课程学习夯实学生专业素养,为学生掌握实践技能,锤炼动手能力、提升自我素质,奠定学科知识基础。价值体系涉及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讲解、辨识,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揭示西方经济理论背后隐藏的阶级性,让学生了解伴随经济理论服务对象的变化,经济学理论会发生哪些变化,引领学生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信仰。具有实际动手能力,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工作需要,也是高水平本科教育的目标之一,创新实践体系通过实验、实习和地方经济专题等课程的设置,在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精神的同时,实现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群建设要体现长期性、开放性与地方性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涉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配置、课程设置等多个环节,需要在认真领会“四个回归”内涵和精神的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国家质量标准,制订长期发展规划,建立长效机制。“四个回归”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会沿着这一方向伴随国家教育发展状况发生相应变化,“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内容和教学内容在保证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基础上,亦需要随着这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作为一个开放灵活的体系,只有不断适应这种变化,删减教学内容、增设新兴课程,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变化的需要。“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还应该依据地方特点和专业特色,开设具有地方区域特征的课程,实现教学服务地方的教育理念。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实践
(一)基于国家质量标准修订“计量经济学”课程群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四个回归”和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相继出台,为经济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基本要求。基于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具有社会主义坚定信仰的价值取向,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专业素养,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方法、技能,具有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是高水平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四个回归”初衷,以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为纲,结合学校、专业目标定位、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的社会需要,从建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群的角度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调整教学大纲。“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教学内容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还要夯实学生基础性专业知识,培养、锤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故此,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在整合、优化课程群整体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适当压缩经济学理论课学分比重和教学课时,增加实验、实训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学分比重和教学课时,开设适应时展的新兴课程。例如,为了适应大数据的发展,开设数据科学及其实验操作课程。又如“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为了体现课程群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对上述教学内容优化整合,课时适度压缩。再如,为了强化经济学专业学生创新實践能力培养,增设为期四周的经济调查实践课程,并在教学大纲中要求其把经济学理论具体细化到实践调查活动中,指导教师基于学生是否能应用经济学理论进行专业分析给出相应的学习成绩。
(二)组建教学团队,基于专业知识主线逻辑关系设置课程
为了实现经济学专业内涵发展,教学质量提升,需要组建一支知识结构互补、年龄结构科学和学缘结构合理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群教学团队。
1.“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中所有课程均实行主辅讲教师制度,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分别承担所任课程的主辅讲教师,比如说“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学说史”三门课程内容相关性较大,则这三门课的教师相互交叉担任相关课程的主辅讲教师。主辅讲教师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前后逻辑连贯,避免重复教学。
2.“计量经济学”课程群教学团队所有教师每个月要集体备课一次,集中讨论课程群诸多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课程间衔接不畅、内容重复、冲突等问题。教学模式、方法和教学评价革新也是集体备课的重要议题。
3.需要充分考虑各课程教学组织的需要,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既要注重现有教师的培养和能力提升,也要重视人才引进,实现教学团队的梯次配置。
围绕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按照“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专业知识主线设置专业课程,也是“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内容。“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三条知识主线分别是:经济学和中国市场经济理论
主线、西方经济学及其市场经济主线、经济建模主线。课程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三条知识主线,按照课程间逻辑顺序以及专业知识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置课程,还要考虑不同知识主线之间的横向逻辑联系和对比教学的需要。
(三)开展教学模式、方法与评价机制改革
“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包含的课程数量多,课程之间差别大,很多课程内容抽象,不易理解。为了实现“回归常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该根据课程性质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方法和评价机制改革。
1.创新教学理念,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基于课程性质的差别,分别采取启发式讲解、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和交互式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例如,“宏观经济学”知识体系与经济热点关联度高,可以采取研讨式教学模式,结合经济热点进行开放性话题教学,依据教学内容对经济热点评析、预测,培养、锤炼学生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再如,“计量经济学”是培养学生经济建模能力的一门核心课程,交互式教学模式更容易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效果进行精准指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积极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计量经济学”课程群的任课教师需要制作所任课程的教学视频,采取慕课、微课等网上教学模式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课堂内外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