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理学的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篇1

[关键词] 中药药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综述

我国中药药动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从上世纪60年代,学者对大黄的体内过程研究开始,至今不过三、四十年,最初也只是停留在中药靶活性成分的研究,缺乏对中药及其复方体内动态过程的系统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中药药动学的研究也相继出现了许多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了便于开展中药及其复方的体内研究,有必要对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的综述分析。

1 中药药动学概念及研究意义中药药动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借助于动力学原理和现代分析手段,研究中药活性靶成分(单体化学成分)、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群)、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量-效关系,并将研究结果用数学方程和相关药动学参数来表达,具有整体、综合、动态和定量的特点。可见,中药药动学的研究与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有异同之处,两者都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研究其在机体的动态过程,但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对象更多,并且研究过程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研究结果要体现中医药用药原则,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复杂,在技术上要求更高。

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可从现代医学的实践去阐释中医的方药理论(如中药的归经理论)、组方原理,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实现了中医药的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的方药理论。中药药动学研究是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药剂型设计、生产工艺路线的选择和质量的评价与监控提供了有效手段与方法,保证药物本身具有的特点:安全、有效、稳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不仅是本身所具有的化学物质(即原型化合物)直接起药效作用,更多的是在体内代谢以后的代谢产物,通过中药药动学研究,了解、掌握其在体内的过程,明白其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从而弄清中药发挥作用的真正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中药临床给药多以经验为主,缺少实验研究阐释,因此, 加强中药药动学研究,为合理的用药方式、剂量和时间及周期提供科学依据,改变中药经验给药的局面,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实现中药防治疾病的具体化、科学化。实现这一目标, 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将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

2 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新理论中药药动学作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是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的,在这过程中,必然有其理论创新。如血清药理学(plasma pharmacology)、证治药动学(syndrome and treatment pharmacokinetics,STP)、中药临床药动学(herbal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中药胃肠药动学、中药时辰药动学(chromo pharmacokinetics)、中药药动学-药效学模型(PK-PD)、中药特征图谱药动学(finger- print spectrum)等新理论的提出与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中药药动学的发展,标志着这门新新学科正日益成熟。

2.1 血清药理学与证治药动学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给动物灌胃给药,一定时间后采集、分离其血清,并用此含药血清进行药效学实验。从80年代,日本学者田代真一等人提出血清药理学新理论以来,已广泛应用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已开始应用到中药药动学的研究中,其具有易控制、多指标等特点。陈长勋等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了附子对离体豚鼠左心房收缩力的影响,发现给药后1~2h所取动物血清均有强心作用,而且给药后2h的血清作用最强,表明附子煎液确含强心成分,并且口服此成分能经胃肠道吸收入血而发挥作用。 1994年,我国学者黄熙等提出“证治药动学”;新假说理论,揭开了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新篇章。该理论包括两部分,即“辩证药动学”;与“复方效应成分药动学”;,前者是指同一药物的不同证的药动学参数,经统计处理后有显著差异,明显影响了中药的药效和不良反应,经用辨证施治后,这种差别可消失和减轻;后者指方剂配伍(君臣佐使)能显著地影响彼此在体内化学成分的药动学参数,并与疗效和不良反应密切相关。

所测定的效应成分可以是母方中原型单体,也可以是母方中没有的新成分,新成分或来源于体外母方化学成分的变化,或来源于在体内的代谢产物。“证治药动学”;假说是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紧密结合的结果,是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该理论从提出到实践,得到了实验的验证,并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又相继提出了“脾主药动学”;假说、 “方剂效应成分药动学”;和“血瘀证治药动学”;的理论。 “证治药动学”;假说应用于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已有多篇文章研究报道,有力证实了“证治药动学”;的有关假说。

2.2 中药临床药动学 中药临床药动学是指将药动学的原则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它侧重于紧扣临床合理用药,研究不同疾病的患者对中药的处置过程,包括其中的药效物质如何在机体内完成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药物吸收后的分布与作用,与中药药性(尤其是中药的归经属性)及配伍等密切相关,如补中益气汤全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周围组织有选择性的兴奋作用,但从中去掉升麻、柴胡,上述作用就减弱,且不持久,若单用升麻、柴胡则无上述作用。机体调节中药在体内的变化,需要机体功能正常或不完全丧失时才会产生效应,改变疾病状态下失调的机体内环境和相应的病理过程。中药的临床药动学与其方证相对应,即对症下药中药物在机体内的潜在变化规律,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实践,是中药药动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因此,中药临床药动学研究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将现代药动学方法与中医传统理论相结合,才有利于提高和整体反映中医治病的临床疗效。

篇2

(一)社会方法研究的基本概念

行政管理学中的社会方法研究就是指在行政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研究问主体、导师讲解为辅助作用。主要是要求学生自主、自觉、积极的对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研究、探讨的过程。从而达到学生对于行政管理的基本认知、较好地达到课程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要求。

(二)行政管理学社会方法研究的方法

(1)创造一个有效问题的环境

在行政管理的社会研究当中,培养好的兴趣是关键所在。因此,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提高兴趣。让他们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真正的走入课堂。这样才可以通过有效提问的方式激发起研究行政管理学的兴趣。

(2)课堂提问要做到少而精

在行政管理的社会方法研究教学当中应当及时的提问学生,但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提问,这就要讲到有效性的问题。所以为了提高问题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注重问题的质量,而不应该追求问题的数量。这样一来不仅增强的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

(3)提问问题之后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考虑

在行政管理的社会方法研究教学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提问之后问题的解决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在提问完毕之后,应该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思考,不可以一问完问题就让学生回答,答不出来就告诉答案,这样的话,这个问题就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这样的问题Hi是无效的问题。教师可以在问完一个问题之后,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从问题中发现知识、从问题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来。从而培养了善于提问的习惯。

(4)互动合作的讨论式

在行政管理的社会方法研究当中,我们可以应用互动合作的讨论方式。Hi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在相互的讨论、交流当中理解知识、学习知识。这样的方式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同时Hi可以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于行政管理的知识十分枯燥、、而且不易理解,如果采用教师讲解的方法的话,势必会使课堂气氛降低,教学效果下降。所以这时就可以利用互动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分组,各组之间相互探讨、识记,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且很好的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也就随着上升了。

二、行政管理学的社会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当中,有许多的方法比较普遍,但却容易被人们忽视,比如社会学研究方法。为此,在具体的行政管理教学中多多采用社会研究法帮助学生学习。那么社会研究法如何更好丰富行政管理教学呢?

(1)丰富行政管理教学内容。通过适当应用社会学研究方法,比如社会统计学的问卷调查法,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问卷调查法、历史研究法、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具体的问卷调查后,引导学生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进行统计归类,应用SPSS进行统计,通过数据分析后进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从而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行政管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具体实践能力。

(2)激发学生参与感。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参与到行政管理课堂中,发表自己行政管理意见和建议,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积极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三、具体教学过程中社会研究方法法的要求

在我们的行政管理教学当中对社会研究方法的要求必须从专业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具体社会案例要求两大块。

(1)对教师职业要求

努力提高行政管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师技能,为此,高校可以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加大对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培训水平,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不断改进自己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探究性教学,注重教学情境设置,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对相关社会案例的规定和要求

在行政管理社会研究法中,对于相关社会案例必须保证案例的时效性和及时性,保证案例的说明性和典型性,保证案例的适应性和人文性。注重案例渗透出人文关怀,注重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哪怕知识一个乞丐Hi罢,Hi要用心去关爱他,以更好地体现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人文性和关怀性,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四、行政管理学社会方法研究的方法

(1)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

社会研究方法的实行,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当中。Hi就是需要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接触基层。因此,我们可以尽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社会,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在五彩缤纷的社会中学习行政管理。但是要把他们在社会中所体会到的转化为知识和能力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不断的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要教会学生如何才能更好的发现生活并且去体验生活。

(2)专题讨论的方式。

所谓的专题讨论就是教师给定一个特定的题目。然后要求学生深入到社会当中对这个题目进行研究、观察、搜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回到课堂与其他同学以及教师探讨自己的研究成果。专题讨论的方式需要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广泛的资料来源。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方式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但是如果学生准备充分的话,这种方式对于行政管理的社会研究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如:老师在上行政管理具体的行政职能的时候,为了加强学生理解和掌握,以案例进行讲解,进行专题讨论,比如可以以“我国政府维护我国长治久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具体职能转化进行专题讨论。

(3)角色转化的方式

所谓的角色转化就是将学生和教师的身份互换的过程。教师要充当学生的角色,而学生要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因此,角色互换就要求学生在进行研究之前要让学生在课前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好进行角色转化的心理准备。教师同时乜要充分把握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角色转化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熟悉教学内容。同时教学要深人教学内容,可以扩展管理模式,比如:DCA管理模式,使学生在行政管理中综合考虑各个体系的要求,使学生代表管理体系各方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可以代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发表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管理体系标准知识、审核知识和管理体系文件编写方面等等相关方面的管理知识,以确保有效地开展整合工作的角色转化。乜可以在行政管理教学中引人精细化管理方式和理论,不断强化学生在行政管理中的服务意识、细节意识、系统意识及规则意识。懂得和掌握如何更好地挖掘优秀的人力资源,并通过相应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确保行政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学会在行政过程中提高细节意识,注重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小细节,防止以小失大,注重提高自己的系统意识和规则意识,做到统筹全局,以全局为重。同时学会在行政管理工作注意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遵循相关规定,同时注重遵守相关规则,从而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的规范化,从而保证从专业知识层面使学生得到更高层次的银炼。

(4)案例分析讨论法

和专题研究一样,案例分析讨论法需要教师事先给同学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案例。对于所选择案例的条件有以下的三点:首先必须保证案例的适当性,不仅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领悟能力和掌握能力,从而保证学生百分比的融合和掌握;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教师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控制在教师讲解能力范畴内,以防止出现课堂冷场现象,出现教师“咔堂”现象。其次要保证案例要具有时效性和实效性,与行政事实相符合,是眼下政界发生的事件。最后要保证案例的典型性和特殊性,以更好地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取得更好地社会效益。

当学生接受了教师给定大案例之后,需要广泛的搜集资料、并且对资料整理分析。在案例讨论法中,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答案,只要不背离主体,言之有理即可。所以,案例讨论法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依据自己课前已经准备好的材料,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了设计自己需要讲解的内容,但是要注意的是要保证讲解内容不能偏离要求规范范畴内的主题。同时,作为老师乜要提前选好相应的关于行政管理的具体案例,以案例进行情境教学,加深学生对行政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结语

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040

高血压是世界流行病,其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

为了控制和降低高血压死亡率、致残率,研究开发了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系统采用C/S结构,界面框架采用Powerbuilder 8.0工具进行开发,模块应用程序采用Delphi 7.0工具进行了系统开发。结果,通过使用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提高了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网络化、程序化、制度化,提高了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的利用率、周转率、及成本核算的准确率。现报告如下。

设计目标和技术特点

设计目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颂布的《药品法》、《传染病管理法》标准,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研发社区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为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化、数字化、程序化指导,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设计原则:遵循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协议和接口的原则,确保系统先进、经济、适用、安全、可靠;采用国际通用的软件开发标准和开发工具,确保系统的开放性和较高的可维护性;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以适应不断发展业务需求;充分保护现有软硬件和数据资源。根据《药品法》、《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高血压防治的自动化网络平台,推动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提高业务处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体系结构和技术特点:采用以C/S模式为主体的体系结构。界面框架采用Powerbuilder 8.0工具进行开发[1],模块应用程序采用Delphi 7.0工具进行开发。系统功能强大、稳定、操作方便;数据库端充分利用了sql server 2005的特性,利用存储过程实现了大量业务处理逻辑的封装,利用触发器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文档处理系统采用MS Office 2003。

外部接口:软件接口可将数据输出到Excel,Word或Access等[2],或从这些格式的数据文件中导入数据,从而使用户有更大的灵活性。硬件接口主要解决从各种检测设备中自动提取数据。

运行环境:硬件平台,微机(CPU 586及以上,内存64M以上),打印机(针式Lq1600系列),磁卡读卡器(RS-232串行方式)。软件平台:中文WINDOWS 98/ME/NT。应用软件:开发工具Visual Basic[3]。数据库用Microsft Access。服务器网络操作系统选用Microsoft Windows 2003,数据库为sql server 2005,客户端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vistar系列,文档处理系统采用MS Office 2003。

系统功能

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主要子系统包括:药品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库存管理、查询管理、数据字典。由系统主控模块负责各个子系统的统一管理。

药品管理:主要用于维护系统基础资料、相关标准等,提供整个系统运行所须的基础数据设定功能。相关标准包括词组查洵、收费标准和处置费设定。

入库管理:主要登记编号、入库时间、进货单位、药品种类、数量、单位、价格、厂家、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加价比率、经办人等。入库登记药品名称采取词组查洵。出库管理主要登记购买单位(人)、出库数量、药品名称、出库时间、经办人等。出库时药品名称采取词组查洵。

库存管理:库存管理采取计算自动化管理,能做到药品先入先出、效期短的药品优先出库,药品数量较少时能自动提醒。

查询管理:系统查询功能十分简便、易行、快速、准确,可查询所有处方和药品入出和库存管理信息、也可按时段查询科室、人员、时段的成本、收入和利润进行成本核算。药品库存查询可按药品名称、批号、入库时间、有效期、厂家。查询使用十分科学、快速、方便。

数据字典:数据库数据字典不仅是每个数据库的中心。而且对每个患者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用户可以用SQL语句访问数据库数据字典。本系统数据字典主要包括检测类别、包装形式、物态颜色、检测目的、样品处理方式、报告单标识、化学单位设置、报告设置等。

系统维护:包括备份数据、恢复数据、系统设置和修改密码功能。信息资料、信息模板等数据,定期备份。提供用户权限管理功能可自行编辑对象的编码和内容,方便添加、修改、删除信息资料,提供操作日志管理功能;提供在线帮助功能等。

系统的特点

该系统的设计是基于药品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而设计开发的。它遵循QA/AC、ISO9000、ISO/IEC 17025等管理规范,对影响药品管理质量的要素,包括人员、仪器设备和方法等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系统有以下特点:采用Windows NT技术和先进的Client/Sever客户/服务器模式,支持MS-Sever Sybase等多种大型数据库,提供intent服务;治疗按中国高血压联盟推荐的NAH方案,该方案治疗效果好、费用低;采取模块化设计,可方便实现系统功能的增加及调整,易于升级和维护,具有修改、查询、快速、准确等优点;本系统硬件要求低,运行费用少,而且界面美观,操作简便,经过几天的培训就可上岗,适合基层医院使用。数据输入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直接录入、拷贝录入或批量导入。数据输出可以打印,也可以导出为Excel、Word、HTML等格式。这样,有效保证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无纸化。

讨 论

我国的药品管理工作进入了网络管理时代。为了提高了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网络化、程序化、制度化,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把药品管理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研发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实现了以药品管理工作为核心的的全方位管理,该系统有以下优点:该系统操作快速,准确、方便,实用,药品从入库时间、进货单位、药品种类、数量、单位、价格、厂家、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加价比率、经办人等,全部微机化,信息由手工记录变成自动记录,使药品管理管理更加及时准确,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药品信息资料可在微机上长期保存,利用率高。同时也保证了药品信息的真实、可靠。特别是库存管理采取计算自动化管理,能做到药品先入先出、效期短的药品优先出库,药品数量较少时能自动提醒。系统查询功能十分简便、易行、快速、准确,可查询所有处方和药品入出和库存管理信息、也可按时段查询科室、人员、时段的成本、收入和利润进行成本核算。药品库存查询可按药品名称、批号、入库时间、有效期、厂家。查询,使用十分科学、快速、方便。使用该系统后, 深受药品管理工者的欢迎,社区药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药品管理工的规范化管理,使我市药品管理工上了一个新台阶。

总之,通过该系统的实施,加强和规范了药品管理,优化了工作流程和岗位安排,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了工作运行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当然,该系统功能需要进一步开发完善,扩充网上对外服务功能,以及与疾控机构其它业务系统的有机整合,建立标准统一的药品管理软件,以便资源共享。其次是各单位也耍增强药品管理意识,贯彻执行《药品法》《传染病管理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药品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协调各科室药品管理工作的关系,固定和培训专职药品管理工员,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管理工作的水平。使药品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系统化、数字化、程序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检验和校准检测检验能力的通用要求.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接受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的患者214例,年龄为28~65岁,平均(43.1±21.9)岁,其中男128例,女86例。将所有患者顺序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奇数组列为对照组107例,偶数组列为观察组10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10 μg,每日1次,疗程10 d。观察组采用前列地尔注射液10 μ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再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0 d。医护人员在静脉滴注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滴注期间要随时记录和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减轻患者血管疼痛,滴注后要追踪患者的临床反应。治疗期间经医护人员果断、快速、有效的处理,所有患者无一例死亡。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在静脉滴注过程中的临床症状比较

患者在静脉滴注过程中的临床症状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血管疼痛、局部红肿、静脉炎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患者在静脉滴注后的不良反应比较

患者在静脉滴注后的不良反应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热、胃肠道反应、继发性出血、头疼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研究表明,前列地尔在改善患者心脑血管循环的同时,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例如血管疼痛、局部红肿、静脉炎、发热、胃肠道反应、继发性出血、头疼等。前列地尔是一种新型的药物运转系统制剂,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前列地尔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机体血管,产生5-羟色胺和缓激肽,引发对血管的炎症和疼痛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加大,其不良反应也会越严重。对照组采用滴斗入药,其局部药物浓度必然大于观察组的静脉滴注,不良反应情况越发明显且严重。

为了预防和控制在静脉滴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临床护理干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为:①心理护理:用药前,医护人员要为患者详细讲解药物的药理和不良反应,使患者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与患者进行交流,对其进行安抚[4-5]。②血管保护: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时,医护人员需要选取较粗的血管,经常更换输液部位尽量减少药物对血管壁的持续刺激,避免发生渗出性血管炎症[6]。如果出现穿刺部位血管疼痛,医护人员要立即给予处理,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疼痛[7]。在静脉穿刺时,尽量做到一次成功,减少对患者血管的再次伤害[8]。③棉片配制:丁卡因的浓度不要过高,医护人员要避免将棉片直接覆盖在患者血管的穿刺点位,尽量选取远心端。棉片的面积不要过大,使用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湿润。④滴速设定:由于药物会引发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可以设定滴速为30滴/min[9],尽量减少血管内药物的浓度,经常对进行巡视,观察其穿刺部位和患者的状况,减少疼痛的发生。

对于不良反应的处理,医护人员要使用50%硫酸镁湿敷患者的红肿部位以减轻疼痛,利用其高渗作用,促进机体局部组织的水肿消退。本次研究也表明,现用现配前列地尔注射液时,需要注意采用合适的滴注方法可以起到稀释药物浓度的作用,减少其对人体产生的疼痛伤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篇5

关键词 分子药理学;课程建设;研究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141-02

Teaching Reform and Experience of Molecular Pharmacology Courses//XU Lipeng, ZHOU Sigui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molecular pharmacology, it can make students better grasp the basic theory of molecular pharmacology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capacity,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 curiosity and sense of innovation. It provides a good future, solid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for them to carry out research work.

Key words molecular pharmacology; course construction; graduate education

1 前言

分子药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从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角度去阐明药物作用及其机制,它属于“药理学”范畴,是现代药理学的根本或基石[1]。分子药理学是医学、药学专业研究生的一门重要学位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由于药理学的药物作用机制是研究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分子药理学可以渗透到药理学的各个领域。为了更好地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学专业的研究生除了具备药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需具备扎实的分子药理学知识。

分子药理学课程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分子药理学课程是切实关系到每个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对分子药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和改进,以期有所侧重并突出专业特色。然而,分子药理学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缺乏经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提高和完善,以便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素质。

2 分子药理学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在分子药理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紧密结合国外的优秀原版教材内容,遵循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强调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研究生自主型、创造性学习的模式,培养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具有获取前沿信息和科研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精神,使其思维活跃、创新开拓、知识面广,并具有自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具有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他们将成为为我国或人类医药学发展做出贡献的研究者和创新者。

3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研究生的特点是专业理论基础较好、自学能力强以及思维活跃[2]。因此,充分考虑研究生的这些特点,对“分子药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分子药理学教材的组织 在分子药理学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中,分子药理学教材的组织也是必不可少的。分子药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传统药理学有所区别,它主要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子水平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靶点。科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分子药理学》其学科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达到了“分子水平”,且又属于“药理学”范畴,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也贯穿其中;编排上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章,教学内容覆盖到分子药理学的各个主要分支;同时还适合于作为教材,即概念清楚、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具有教学的实用性。

课堂讲授与PBL讨论式教学相辅 本着以培养研究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研究能力为目的,在教学中采用PBL讨论式授课方式、发现研究热点的文献报告式的授课方法,介绍课程内容中相关理论的形成过程,引导并启发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3]。在课程讲授时,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板书,合理应用CAI课件,将重要内容制作成形象的Flas或引入相应的视频资料,将药物作用分子机制的抽象理论内容展示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掌握,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授课质量。

授课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的同时,指定一些讨论主题让学生去选取。鼓励学生针对自己选定的问题,进行广泛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认真思考后并制作多媒体课件,结合文献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相互讨论,减少学生的距离感,使学生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果遇到分析问题有偏差时,不能马上否定,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对此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使课堂的讨论向纵深发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理解、归纳和总结,理清并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让他们从内心认真对待专业学位课程的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主题讲座拓宽视野 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分子药理学课程安排了专题讲座:

1)药物受体讲座,从受体概念到受体的发展,展示人类通过各种实验揭示药物从受体向分子水平的作用历程,并介绍其相关技术,如放射受体结合实验和环化酶活性测定实验,使学生掌握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技术;

2)膜片钳技术和蛋白质组学在分子药理学中的应用讲座;

3)通过分子药理学进展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分子药理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学科前沿,让学生展望最新的分子药理学发展。

加强实践性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重点促进学生对具体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4]。分子药理学课程建设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全面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分子药理学的实验课程,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的认真和严谨,培养科研创新精神和能力。

为了让更多学生参加分子药理学的实验技术训练,准备成立分子药理学课程兴趣小组。课程小组成员可利用课余时间独立进行实验药品准备、实验操作等环节,并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实践课程,不仅能使研究生熟练掌握本学科领域先进的实验技术方法,提高所学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将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实验准备、实验技术操作到实验结果分析,都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培养他们独立的科研思维和研究能力,为今后进行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和扎实的专业基础。

建立合理考核,报告和论文相结合 考核方式是涉及到课程质量的重要内容,应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根据不同考核指标来确定不同形式的考核。分子药理学课程成绩可以从课堂表现、文献讨论及课程论文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其中,研究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和质量都计入成绩(占总成绩的25%),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科研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专题讨论和课程论文分别占总成绩的25%和50%。专题讨论的考核是通过学生对文献的理解程度及核心内容的掌握来进行;同时,把学生进行的专题汇报纳入成绩考核部分;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撰写本专业相关综述。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多方面的潜能,认识自我,促进学生能力的持续发展。

4 结语

分子药理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单纯在于讲授其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灵活运用自己学科的专业知识,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培养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荫昌.现代分子药理学及其实际意义[J].中国药理学通报,1987,3(4):193-196.

[2]张红胜,吴同超,桑伟伟,等.研究生分子药理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0):

40-41.

篇6

【关键词】 中药 血清药理学 研究方法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实验技术。1988年日本学者田真代一[1]提出了血清药理学的概念和实验方法。国内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探索,近10年来此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药药理的研究。

1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现状

1.1 动物模型制备

1.1.1 实验动物选择 不同种属的动物,血清成分不同,人与动物血清更存在差异。陆慧晶[2]认为,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与人类生物特性近似的物种,制备血清的动物应与获取离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动物相一致,从而缩小或避免动物血清之间以及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之间在理化、生物等特性上的差异,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刘成海等 [3]提出,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一种单一血清,既为细胞提供营养,又为药物载体,还避免了多种血清的干扰。动物常采用大鼠小鼠、兔、豚鼠等来制备血清。一般家兔和大鼠应为首选。

1.1.2 离体组织(细胞)选择 体外培养细胞的供体动物与含药血清的供体动物应同种属。因为实验是要在体外尽可能准确的再现在体实验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所以应尽可能减少因动物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疫反应。因此,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种单一血清,既为细胞提供营养,又为药物载体,还避免了多种血清的干扰[4] 。

1.2 动物给药方案

1.2.1 给药途径 一般多用口服(灌胃) 给药方式制备含药血清,由于中药新型制剂不断产生,也可以用注射、皮肤、粘膜、呼吸等给药途径来试验制备含药血清。一般在制备含药血清时,供体动物的给药途径应该与临床给药途径一致,以避免由于给药途径的不同带来结果的差异[5]。

1.2.2 给药剂量 血清药理学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给药剂量的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对保证实验的成功很重要。给药剂量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因含药血清加入反应体系后,浓度被稀释,使反应体系的浓度达不到在体条件下的药物浓度。王力倩等6]发现,以参考公式:给药剂量= 临床常用量×动物等效面积系数×培养基内血清稀释度,计算给药剂量,得到的含药血清对肿瘤细胞体外生长有抑制作用,而比上述参考公式计算的给药量小1 倍量的含药血清无明显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反应体系出现阴性反应,并不能排除药物浓度过低而出现的假阴性反应。李仪奎等 [7]提出两种方法:一是增大给药剂量,即给药剂量= 在体实验的给药剂量×反应体系中被稀释倍数(同上述王力倩所提参考公式) 。然而,其不足之处是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并不是呈等比增加,况且受到灌胃药物浓度和体积的限制。二是按新药药理研究的技术要求设计剂量给药,将含药血清制成冷冻干燥粉,以冻干粉形式加入反应体系使其达到所需浓度。其优点是:根据需要提高体外反应体系中的含药浓度或形成等容,有利于血清的储藏保存。王宁生等 [8]认为,给药剂量以整体模型动物的有效剂量8~18 倍为宜。笔者认为,实验给药剂量,最好通过预实验解决。

1.2.3 给药次数与时间间隔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1 次给药或间隔2~4 小时给药,或1天1~3 次,连续3~10 天。根据药代动力学理论,以固定给药时间间隔,相同剂量多次重复给药后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并将在稳态下不同采血时间取得的含药血清进行实验,均表现较高而且相似的药理作用强度。孟李[9]就复方丹参血清对中性粒细胞释放活性氧的影响,探讨含药血清制备方法的实验,证实了此观点。说明同一给药方案连续数日给药较1 次给药有明显差异,与药物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有关[10] 。此结论目前已成共识。目前国内很多学者提出每天给药3 次,连续5~7 天的给药法,认为与临床用药情况相合同时蓄积的血药浓度已近坪值。

1.3 采血时间 理想的采血时间应该在血药浓度的高峰期。蒙一纯[11]认为,根据实验动物消化生理特点和中药吸收转化特点确定取血时间范围是合理的。如大鼠一般1~2小时 可达血药浓度峰值,此时血清即为含药血清;时间延长将有部分药物组分发生转化,成为药物代谢血清。一般采血时间多集中在末次给药后30min~3小时间。由于中药复方给药后,不同药物达峰时间不同,故对于采血时间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笔者认为应对不同时间分别采血进行预实验,将不同时间的含药血清进行比较后再确定采血时间,是较为可靠和科学的方法。

1.4 含药血清的预处理和保存

1.4.1 含药血清的预处理 血清中有许多酶、抗体、补体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它们对体外培养的组织细胞及离体组织器官可能有作用,甚至严重影响实验结果。 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有必要对血清进行预处理。通常有3 种方法。①丙酮法: 向血清内加入4~5 倍量丙酮,混匀,于3000 r/ min 离心,取上清液温水浴上蒸发,除去丙酮; ②乙醇法: 向血清内加入4~5倍95%乙醇,混匀,于3000 r/ min 离心,取上清液温水浴上蒸发,除去乙醇; ③加温法: 56 ℃水浴上放置30min。这3 种方法主要去除了血清中的大部分蛋白质、糖及部分电解质,血清的正常生理活性基本丧失,容易突出血清中中药的作用。同时,从实验中可看到,灭活血清不易起泡沫,对实验干扰较小。赵万红等[12]认为,在对含药血清进行灭活时还要考虑两点: ①这3 种处理方法并不能去掉血清的所有正常活性; ②有可能去掉或减弱血清中中药的作用。这些情况没有统一的解决办法。

1.4.2 含药血清的保存 周明眉等 [13]以含头风饮血清抗血小板释放52HT 和阻滞内皮细胞钙通道作用为指标,探讨了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对含药血清的影响。研究发现含药血清经长期低温保存(-20℃,2个月) 后药效显著降低(P

1.5 含药血清加入量和对照组的设立 从实验设计的角度考虑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时,应控制好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基本原则是:一是研究含药血清的加入量来评价血清中药物的真实有效浓度;二是设立正常血清空白对照组来排除血清本身所含干扰性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张玮函等[14]研究了当归补血汤及其含药血清对小鼠红系造血祖细胞克隆的影响。结果显示,等剂量的2 组当归、黄芪,其含药血清与正常血清比分别为1∶5 和1∶1 ,归芪1∶5 组促进CFU2E 和BFU2E 的增殖的作用要明显强于1∶1 组(P

转贴于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的难点

中药血清药理学起步较晚,现仍处于探索阶段,尚不可完全替代传统中药药理实验方法。①血清本身内源性成分复杂,给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带来了极大困难;② 不同种属、不同年龄的动物对药物吸收有一定差异,从而影响到血清中含药成分及其含量。因此,开展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有待于规范动物的种属和年龄;③ 因给药剂量、采血时间不同,血清中含药成分及其含量也不尽相同,故必须充分把握好给药剂量及采血时间;④不同个体,会出现含药血清差异,增加了研究难度。

3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几点设想

3.1 含药血清和中药粗制品协同研究 大多数试验表明,含药血清疗效较好,中药粗体物无效,也有相反的结论,还有两者均有作用。这表明中药血清和粗提物的作用是有区别的,有的是中药原药起作用,有的经胃肠道消化吸收后起作用。如能协同研究,可以更好的发现中药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对于临床用药也更有指导意义。

3.2 离体试验和在体试验并行 离体实验条件易控制,可以排除体内干扰,但由于体内外的环境不同,体内外的细胞功能不完全相同。如果离体实验与在体实验相配合,能从深层次上阐明复方制剂的作用机制,并且能更好的与临床实验相符,从而增加实验设计的说服力。

3.3 血清药理学、血清药化学、药物动力学同步 迄今含药血清试验方法偏重于药效研究,没有对血清中有效成分作更深层次的分析,尚缺乏对血清中所含药物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也未知。若能以空白血清做对照,借助光谱图、色谱图等分析技术,对药物血清做综合技术评定,同时监测多种成分的血药浓度变化及其药效变化,建立药效—药动—时间三维模型,研究其相关性,血清药理学、血清药化学、药物动力学同步进行,系统研究,寻求和探索科学方法,势必加速中药研究的发展。

3.4 血清药理学的研究与中医辨证施治结合 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和特点,实验医学却往往忽视中医的内涵,多采取辨病论治的方式。由于辨证可以反映疾病内在规律,疾病又是辨证施治的依据,所以,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应与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起来,既体现中医特色,又符合临床需要。

【参考文献】

1 田代真一.“血清药理学”と“血清药化学”—汉方の药理学がい始まつた药物血中浓度测定の新しい世界.TDM 研究,1988,(5):54

2 陆慧晶.血清药理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基层中药杂志,2000,14(3):5153

3 刘成海,刘 平,刘 成,等.抗肝细胞纤维化有效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方法探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4,4(2):1618

4 徐海波,吴清和.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的探讨.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7(1):43

5 王 睿.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进展.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8):243

6 王力倩,李仪奎,符胜光,等.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探讨.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3):2931

7 李仪奎.中药血清药理学试验方法的若干问题.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10(2):9597

8 王宁生.关于血清药理学的若干思考.中国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10(5):263266

9 孟 李,王宁生.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0,2(2):16

10程珠炉,洪 浩.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几点思考.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2):53

11蒙一纯.中药血清药理学应用研究展望.北京中医药大学报,1999,22(4) :42

12赵万红,曹永孝,袁泽飞.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探讨.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2):124

13周明眉,杨 奎,姜远平,等.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究—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2):4446

14张玮函,吴咸中.药物血清在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发展.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3(2):190

15米永杰,李 健.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概述.四川解剖学杂志,2006,14(4):35

篇7

1教学内容

绪论的基本内容包括药理学的定义、药理学的研究内容、药理学的发展史及药理学学习方法。除了讲清以上4个问题,药物作为本学科研究对象之一,药物的定义及药物、毒物、食物三者的关系也有必要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对其有科学、完整、明确的认识;另外,本学科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也是讲授内容之一,对于医学生来说,本学科任务可以重点介绍药理学在药物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方面的意义,引入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病例,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充分理解并明确本学科的意义,同时采用学生熟悉的药品说明书,展示学科能够解决的问题,进一步针对专业特点,着重介绍跟学生专业有关的部分。对于研究方法方面的介绍,采用大量实验材料和实验操作的图片,从而使学生了解和重视药理学实验的学习。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在药理学教学中应首要解决的问题[5]。对药理学各章节的分布及各章中学生可能感兴趣或熟悉的药物也应作一些简单介绍,以使学生对教材有初步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例如降压药的选择;为什么利尿药作为运动员的禁用药物,该类药物能否用于减肥;感冒药物的处方,各组成部分有何意义;的相关问题;影视剧中关于药物的使用实例;广告词跟药理学有关的内容,这样对教材有了进一步介绍,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熟悉,又能唤起学生思考活动。只有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按自己的理解和思路讲授又不完全脱离教材的方法才能取得教与学的双赢。

2教学方法

2.1提出问题师生互动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教师在开篇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学生稍作思考并讨论,然后由学生回答。在没有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下他们对本学科的理解,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思考能力,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增加师生沟通的机会。课前让学生先预习,上课时进行讨论,使学生从比较和讨论中得到答案,这对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至关重要[6]。对药理学各章节的分布及各章中学生可能感兴趣或使用过的药物也应作一简单介绍,以使学生对教材有初步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7]。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以“问题”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篇8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药理学

[收稿日期] 2013-12-24

[通信作者] *韩立炜,博士,教授,从事科研基金管理工作,Tel:(010)62328552,E-mail:hanlw@ nsfc.

[作者简介] 付剑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药抗肿瘤药理工作,Tel:(0791)87118919,E-mail: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1]。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以及系统生物学、组学概念的引入,中药药理学在研究思维、研究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本文将介绍自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医学科学部成立以来,中药药理学各申请代码下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青年项目”)以及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地区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并对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浅要分析,供中药药理学研究人员参考。

1 中药药理学科(H2808~H2815)项目申请与资助概况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范围内,与中药药理学直接相关的分支学科包括中药神经精神药理(H2808)、中药心脑血管药理(H2809)、中药抗肿瘤药理(H2810)、中药内分泌及代谢药理(H2811)、中药抗炎与免疫药理(H2812)、中药抗病毒与感染药理(H2813)、中药消化与呼吸药理(H2814)以及中药泌尿与生殖药理(H2815)等8个三级学科。自2010年以来,中药药理学科共接收面上、青年、地区项目申请3 021项,资助490项,占中药学科(H28)资助项目总数的30.8%,其中资助面上项目254项、青年项目176项、地区项目60项。累计资助经费20 066万元,占中药学科(H28)这三类项目资助经费的30.6%,其中面上项目13 470万元、青年项目3 876万元、地区项目2 720万元。

4年来,中药药理学领域的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的变化趋势与中药学科的总体趋势[2-4]大体一致:2010―2013年,中药药理学科每年获资助面上、青年、地区项目总数分别为106,135,129,120项。资助项目数量经历了2011年较大增长之后,2012年后连续2年均有所下降,其中面上项目尤为显著。与资助项目数的变化趋势不同,中药药理学科的资助经费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面上项目和地区项目的资助经费经历了2011年的大幅增长之后,2013年出现小幅下降,而青年项目则在2010―2013年间一直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见图1。以上这些变化均与近几年项目指南中制订的一些新要求密切相关,如2011年面上、地区项目单项资助经费几近翻倍,限项要求放宽[3];2013年起前一年受资助的负责人第2年不得申请同类型项目;2014年起面上项目连续申请2年未获资助者,暂停1年申请等[5]。

2 中药药理学科资助项目的新动向

2.1 中医药院校优势仍然明显,但其他院校参与日益广泛 中药药理学科在2010―2013年间共资助项目490项,其中中医药专业院校获得189项,占总资助项目数的38.57%,西医药专业院校获得177项,占36.12%,其余124项由非医药专业院校获得,占25.31%,见表1,从2010年到2013年的4年中,西医药专业院校所获得的项目数与中医药专业院校基本持平,但获得资助项目数最多的前5所学校中有4所是传统中医药专业院校,分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17项)、浙江中医药大学(15项)、广州中医药大学(15项)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12项),见表2。上述情况表明,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中,传统中医药院校仍然保持了其在本学科中的优势,但越来越多的西医药院校甚至综合性大学也参与到中药药理的研究当中,有力地促进了中药药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推动中药药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图1 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药理学科(H2808~H2815)面上、青年、地区项目资助情况

Fig.1 Amount of approved projects and funding in the branch-discipline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recent 4 fiscal years

表1 2010―2013年中药药理学科(H2808~H2815)获资助单位分布情况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funded projects in the organization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branch-discipline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recent 4 fiscal years

表2 2010―2013年中药药理学科获资助项目数排名前5位的依托单位

Table 2 Top 5 organizations in branch-discipline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recent 4 fiscal years

2.2 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抓住国际前沿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在我国的人口与健康领域需要有效防治重大疾病,并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和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列为重点领域的优先主题,为提高人口质量和全民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从中药药理学科近4年的申请项目来看,广大中药药理研究者也紧紧围绕这一国家重大需求,立足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调整研究兴趣,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成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新趋势。近4年来中药药理学科各申请代码下项目资助情况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获资助项目前3位的代码分别是中药抗肿瘤药理(H2810)、中药心脑血管药理(H2809)和中药内分泌及代谢药理(H2811),项目数分别为119,101,69项,占资助项目总数的58.98%。

除此之外,以国际研究前沿热点为切入点,开展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研究也是近年来中药药理研究领域呈现的特点之一。以中药抗肿瘤药理为例,传统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中药的细胞毒作用、凋亡诱导作用、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以及多药耐药等方面。近年来,随着细胞迁移、侵袭等肿瘤细胞生物学过程中关键分子事件的逐步揭示,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从近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来看,有关中药抗肿瘤转移作用的项目共有22项,其中2010年1项、2011年5项、2012年7项、2013年9项,呈逐年增加的态势,研究内容包括循环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等研究热点。

2.3 中药复方/药对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医治则治法的具体体现,显示了传统医药防病治病的特色。长期以来,中药药理学研究大多从中药的临床应用出发,借用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方式,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对象多为中药的单一成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色不够突出。药对是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其组成充分体现了中医用药的特色,是复方组成的基础。近年来,广大科研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中西医治疗疾病的理论体系、中西药的作用方式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以往那种借用天然药物新药发现模式的研究方式反映的往往是中药中某一(类)成分的局限性作用,不能完全体现一味中药或者一个组方的作用,也脱离了中医药理论体系。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从整体角度关注中药复方/药对的药理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制。2010―2013年中资助的490项中药药理学项目中,以单一有效成分为研究对象的项目有198项,占资助总数的40.41%;涉及复方/药对研究有108项,占资助总数的22.04%。虽然对于复方/药对的研究项目数量与单一成分的相比仍然偏少,但比4年前的资助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这组数据提示,中药药理研究正在从以单体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为主导的方式向复方/药对整体解决方案为主导的方式转变。

表3 2010―2013年中药药理学科各申请代码下项目资助情况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funded projects in branch-discipline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4 fiscal years

2.4 新技术新方法的大量引入,有力促进了中药药理学的持续发展 近年来,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药理研究中不断被采用。研究手段除利用整体反应、组织和细胞反应、生化测定外,一些先进的技术如细胞重组技术、核酸探针和分子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杂交瘤和单克隆抗体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中药对基因表达与调控影响的研究也成为常规检测手段。此外,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miRNA组等系统生物学[6]的研究方法被不断引入到中药药理的研究当中。在近4年中,以代谢组学为研究手段的受资助项目达到34项,研究对象既有单味药也有复方。由于这些组学方法部分克服了传统生物学研究固有的局限性,从系统角度去寻找中药这一复杂体系作用的组合靶标,将有利于中药科学内涵的合理挖掘,阐明其多靶点的调控机制。随着网络生物学的发展,研究者将疾病网络的研究思想与中药复方的组方原理、中药药味、药性理论及剂量理论相联系,在基因、蛋白网络调控水平全面分析中药的药理作用。仅2013年,受资助的此类项目就有3项,研究内容涉及炎症网络、雌/雄激素调控网络以及脂质代谢网络。

3 中药药理学科申请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中医药特色有待加强 中药药理学区别于药理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前者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药理学研究。如果中药药理学研究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就不是真正的中药药理学研究,更谈不上对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充实和完善,甚至会把中医药理论引入歧途。基金委医学科学部八处的项目指南中强调,医学八处的资助宗旨是“突出中医药优势、发展中医药学理论”,并明确指出不受理“以某中药或成分、复方为‘名’,而无中医药理论思维或研究内容之‘实’的申请”和“以中药成分衍生物为研究对象或以中药成分化学合成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申请”[5]。然而,仍有许多申请项目不具有中医药特色,或者没有中医药理论指导,或者不能推动中医药学科发展,而未被受理。以2013年为例,在中药学科136项面上、青年、地区不予受理的项目中,涉及中药药理学科的项目为79项,其中64项就是由于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没有中医药特色而未被受理,占中药药理学科不予受理项目总数的81.01%。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实践当中,广大中药药理学研究人员应当进一步强化中医药特色,围绕中医药理论和中医药特点开展研究工作。

3.2 研究领域差异较大,学科发展仍不均衡 从表3中可以看出,4年中,在中药药理学科的8个代码下,除某些代码下地区项目因申报量过少且未获得专家认可而没有项目获得资助外,各分支学科均有项目获得资助。但有些分支学科因申请量过少导致获资助项目较少,其中申请量最少的分支学科是中药泌尿与生殖药理(H2815),4年中面上、青年及地区项目共获14项资助,年均3.5项。从总体上看,各代码下的申请项目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中药抗肿瘤药理、中药心脑血管药理、中药神经精神药理等学科是中药药理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领域,而中药泌尿与生殖、中药抗病毒与感染药理等领域的关注度则较低。因此中药药理研究应在进一步深化热点领域、优势领域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弱势领域的关注。

3.3 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缓慢,不能满足中药药理学科发展 在动物整体水平建立真实模拟人类疾病的疾病模型,对理解疾病发生、发展至关重要,是基因在体功能分析、疾病发病机制探讨、药物新靶点发现及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等生物医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意义。中药药理学研究所用的疾病动物模型应为符合中医特点的疾病模型、证候模型或病证结合模型,这不仅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石,也是中医药理论现代研究的突破口[7]。为此,基金委医学科学部从2011年开始专门分出一部分资助经费,用于支持疾病动物模型研究。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中药药理学领域的疾病动物模型项目申请数量很少,仅有1项获得资助。因此,认真总结分析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疾病动物模型建立的理论和方法,加大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仍然是从事中药药理研究的广大科研人员的努力方向之一。

3.4 植物药研究较为普遍,动物药、矿物药研究仍显薄弱 动物类中药的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动物药的记载,其中所收集的动物药就有67种[8],而《本草纲目》中所记录的动物药则有400余种。这类中药的活性成分比较独特,具有作用强、使用剂量小、疗效显著且专一等优点,对某些顽症、重病疗效确切。纵观近4年中药药理学科资助的490个项目,研究对象为动物药的只有11项,其中2010年4项、2011年1项、2012年1项、2013年5项,涉及沙蟾、蝎、水蛭、壁虎、地龙等。与动物药相比,矿物药的研究更显得寥寥无几,在2010―2013年的4年中,有关矿物药研究的项目只有2项,研究对象为雄黄和砒霜。以上数据提示,尽管以往对动物药、矿物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该领域仍然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投入,迈向更高、更深的层次。

3.5 研究对象基本数据不足,影响同行专家评审 中药功效的发挥取决于中药成分。然而中药成分十分复杂,且受到品种、产地、采收季节、贮藏条件、炮制加工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同一种药物,由于上述因素的不同,质量会出现差异,疗效也会有不同。而对于中药复方而言,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方剂的组成、剂量等因素的不同以及提取方法的差异,也会引起其疗效的不同。这些影响因素往往使别人甚至研究者自己都很难重复研究结果,从而降低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研究所用药物样品的来源、含量、质量控制方法等基本数据材料的缺失,将影响到同行专家的评审。研究者应该在撰写申请书时重视这一问题,尽量写清实验药材的基本情况、处理方法、质量控制标准等。

4 结语

本文对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药理学科项目资助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并结合这些项目浅要分析了中药药理学研究中呈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希望本文能对今后本学科领域基金申请者和科研工作者有所帮助,以提高申请项目质量。

[参考文献]

[1] 沈映君. 中药药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

[2] 商洪才,黄金玲,韩立炜,等.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学科项目受理及资助情况分析[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10):1045.

[3] 韩立炜,王悦云,贺文彬,等. 2011年NSFC中药学科面上、青年、地区基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5):545.

[4] 黄鸣清,韩立炜,吴修红,等.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学科面上、青年、地区项目申请及资助情况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6.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6] 蒋太交,薛艳红,徐涛. 系统生物学――生命科学的新领域[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进展, 2004,31(11):957.

[7] 彭成. 试论中药药理动物模型[J].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9,15(5):47.

[8] 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 第1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6.

Analysis of projects funded by NSFC in field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tween 2010 to 2013 fiscal years

FU Jian-jiang, BI Ming-gang, CHEN Jun, LIN Chao-zhan, HAN Li-wei

(1.Department of Health Scienc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Beijing100085, China;

2.School of Pharmacy,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4, China;

3.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193, China; 4.Chinese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China;

5.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Projects which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in discipline of pharmac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 between 2010 to 2013 financial years were reviewed. Based on these research items, new features and problem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field.

篇9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药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576-02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如学生应怎样去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复习有哪些好的方法,等等。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地说明了学习的概念,这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标志,也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传统教育中,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其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在现代教育中,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这些特点在《药理学》教学中表现的较为突出。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的基本学科之一,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为指导临床各科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的桥梁学科。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药理学一方面研究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研究药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它与主要研究药物本身的药学科学,如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制药学等学科有明显的区别。

因此,药理学的教学既要求清晰明确的讲述药理学的理论知识,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药理学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药理学的内容与临床用药的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药理学》教学中合理应用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方法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笔者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促进教学、提高效果的一些体会。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等很多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如果能够合理应用,对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的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绝对的、唯一正确的答案,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因此,在《药理学》教学中,要充分启发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不能将书本上的内容与结论教条化。例如,在讲授《抗心绞痛药物》这一章节时,除了要讲授药物可通过舒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或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而增加冠状动脉供血;药物也可通过舒张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前负荷;舒张外周小动脉、降低血压,减轻后负荷;降低室壁肌张力;减慢心率及降低收缩性等作用而降低心肌对氧的需求等作用机理以及具体的硝酸酯类及亚硝酸酯类,肾上腺素B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等药物以外,为开拓学生视野,最好还能够提到除了外源性的药物,机体自身也会产生诸如sP、CGRP等许多内源性的心肌缺血保护物质。而且其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抗心肌缺血药物开发的研究热点。这样就将学生的视野引向书本之外,强调新的思维方向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与浓厚的求知欲。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观的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原有的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因此,教学应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即注重“先行组织者”的重要学习意义。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涉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清晰地将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

在《药理学》教学中,内容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甚至还会涉及一些临床学科的内容,这就要特别重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利尿药》这一章节时,涉及一对辩证的矛盾关系:即使用利尿药时,一方面可以使肾的稀释功能降低;另一方面可以使肾的浓缩功能也降低,从而排出大量渗透压较正常尿为低的尿液,表现为强大的利尿作用。肾脏既有浓缩尿液的功能也有稀释尿液的功能,是理解利尿药药理作用的关键,但如果直接讲授这一部分内容则比较抽象并具有一定的“自相矛盾”性,因而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充分讲授清楚肾脏泌尿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理解利尿药具体作用部位和作用机理的“先行组织者”内容,就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理解这一难点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观的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双向建构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在《药理学》的实验教学中,经常需要应用各种给药技术,在讲解“皮内注射”这一方法时,语言描述是不能让学生直观地明确进针的手法与进针深度的。但如果告诉学生“皮内注射”其实就是医院门诊中护士给就诊患者作皮肤试敏的注射方法,那些有此经历的学生往往能够很好的掌握这一给药技术。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只有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历更多更好地结合,才能顺利地转化为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更好的为学生所接受,也就是知识为学生所“建构”。

2 教育心理学感知规律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组织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特点,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感知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强度律 是指教学刺激信号的相对强度要恰到好处。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上课前例行检测调整多媒体语音系统的

音量,讲课的音量要适中,太高太低都可能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的PPT字迹、背景色彩都要细心设计。《药理学》的内容涉及解剖、组肝、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学生的普遍感觉是“内容较杂”,因此,更应注意多媒体课件主色调对人的情绪影响,一般来讲,由于蓝色是一种冷色调,具有使人的情绪稳定,思维集中的心理作用特点。因此《药理学》课件的背景色彩多以淡蓝等冷色调为主。

2.2 差异律 即对象与背景之间差别的知觉规律,差别越大,越易使对象从背景中区别出来,从而使得感知对象能被学生清晰地感知,因此,在《药理学》教学中,应力求使讲述的重点与难点,在颜调、声音强度、形状大小、线条粗细、材料内容和性质等方面与其它的内容具备明显的差异,以利于学生感知。例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一章中,与很多药物不同,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一个重点内容,因此,在板书或多媒体课件中,要将该部分内容以特殊的字体或颜色标出,以示差别。

2.3 活动律 活动的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感知,因此在教学中,应多采用活动教具、活动模型及现代化的视听传媒,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这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抗心律失常药物》一章中,关于冲动传导障碍与折返激动的形成这一部分的内容,如果单纯用语言来描述,往往不宜理解,但使用十几秒钟的Flas,则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全面、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很容易理解。

2.4 组合律 感知对象时空上接近、形态上的相似都容易被知觉为一组对象,从而利于理解与记忆。在教学过程中,直观材料和教学内容应力求在时间、空间上组成有意义的或有规律的系统,以便于学生整体感知。因此,在《药理学》教学中,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应力求布局合理、顺序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同时,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以促进学生整体感知与理解。在讲授《有机磷酸酯类的毒理与胆碱酯酶复活药》这一章节时,充分利用美国电视系列片《Dr.House》中的情节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了有机磷酸酯中毒的病理特点、生化改变、临床表现与治疗用药和疾病转归,使药学专业的学生对有机磷酸酯的发病机理与临床用药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药理学》课程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形象地体会到了“药理学是为指导临床各科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的桥梁学科”这一重要意义。

篇10

关键词 药理 高职护理 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273

随着社会发展,当今的护理工作正从“以治疗为中心” 的功能性护理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并进一步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全面护理模式。护理服务对象也不仅仅是患者,而且包括健康人[1]。因此,在高职护理技能型人才培养教育中,药理学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未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教学重点应突出明确,并且与护理专业有机融合

药理学原有的教学目标是力求让医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把握作用于人体各系统的药物知识,包括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防治,并熟悉与临床用药有关的临床药理学知识。

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护理专业进行教学,存在注重医疗和处方,轻护理,重药理学理论,轻护理技能培养等现象。

因此,护理专业的药理学教学一定要以临床护理为目的,以能用、够用为基本准则,重点放在用药的基本知识上,透彻理解药理学精髓,让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还要能够知其所以然,要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执行医嘱,运用所掌握的药理学知识和原理去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地作出初步的应急处理,配合医生在用药环节中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

改革药理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以适应临床护理岗位的需要

高职院校护理药理学教材多为本、专科教材的压缩型,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繁多。理论知识体系与临床护理岗位用药的实践技能体系相脱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保健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所实施的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是全方位和有求必应的服务[2]。

用药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打针、发药只是用药护理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还有大量的用药注意事项、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掌握应对措施以及给患者和陪护进行药物知识的教育,肩负起用药咨询的职责。

而教材存在护理药理学知识医疗化现象,护理用药监护、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常用药物用法、用量等与临床护理岗位用药的相关知识缺乏。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自我完善教材,关注医药科技的发展动态,力争站在学科的最前沿,将医药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吸收、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基本思路是以临床护理应用的药理学知识为主线,穿插讲授与之相关的新开发研制出的药物,介绍药物的名称、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用药须知等。教学内容力求简单易懂。

药理学理论教学与护理程序保持一致

教师在教学中应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充分考虑如何按照整体护理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来进行用药护理。使药理学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整体护理的要求进行,将护理程序与药理学有机结合起来。

药理学的理论教学以护理程序为主线,按照护理程序的模式,以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实施、护理评价等方面为切入点讲述药理学的基本知识。

在每章节的内容后,可把刚学的内容按护理程序从给药前评估、给药、促进治疗效果的措施、不断评估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教学。体现护理专业药理学的特点,在药理学教学中突出“三基”内容。把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态度方法融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转化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教学目标,着眼于“实用性”,以“够用”为度,重点突出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的监护。

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采用小组研讨、临床典型案例分析、处方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因素。

如讲某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时,可先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个临床案例,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应如何处理?我们给患者用药时应向患者交代哪些注意事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置身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发现获取知识的成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一步步获取知识,并学会将其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理论教学中。

应将处方的内容提到重要的地位上。除了对处方基本知识概括性介绍外,还应将处方内容贯穿到每个具体的药物中讲授,以不断刺激并增强学生对处方和医嘱的认识和执行能力。

改进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以适应护理职业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

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课程。药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对护生未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目前,药理学实践教学内容在正确给药、合理监护、及时处理及用药咨询等技能方面的培训比较欠缺。高职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未来的职业定位不是从事高等医学科研工作,教学内容不应求深、求全,而应讲究实用。

要根据护理职业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需要改革现行的药理学实验教程,加强与临床相关的药理学知识与实践技

能的培养训练,以适应护理职业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

小 结

总之,我们应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使高职护理专业的药理学教学能尽快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出适应现代化临床护理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