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链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链的意义

篇1

“生意不错,特别是这几个月。”李欣在798艺术区摆摊已经有2年半的时间了,每天中午或者下午,他都会出现在798对面的马路旁边。就在这两年半中,李欣的生意从鲜有人问发展到目前的“还不错”,他的摊位主要出售一些零散的艺术衍生品。“这两年园区内的一些艺术衍生品的商店都开起来了,与我的生意竞争就更激烈了。”

李欣所从事的艺术衍生品行业仅仅是整个艺术延伸产业链中的一小部分,更大的与艺术相关的产业正逐渐壮大并意欲形成一个体系。这个产业链不仅包括画廊、拍卖、美术馆等主体机构,更包含相应的配套服务——鉴定、鉴价、确权、保险、保管与运输的规范。

但从目前来看,艺术品产业链条的构造仍是一个称不上成熟,很难系统化和标准化的行业。其实,我们并不缺这个行业中每一个点的专家,但是缺少对行业共通系统的打造。

2013春拍已近尾声,从成交率和成交金额来看,持续低靡的国内艺术市场似乎正在理性转暖过程中。在这形势下,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日渐扩大,如何将市场中的各个环节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互补合力、集聚产业合力是眼下需要讨论的问题。

步履蹒跚的艺术延伸产业链

完整的艺术产业链应该是以艺术品交易为中心,包括艺术品评估、抵押、基金、典当、保险、物流等方面,甚至延伸到艺术金融产品。其中艺术品交易包括画廊、拍卖行、文博会这几个机构主体。西方成熟的市场通常会将以上各个环节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取得产业发展优势。

尽管中国艺术市场在近几年内的发展态势有目共睹,但这个市场始终未形成产业链体系,仅仅处于单个群体的自由发展期。尤其是同艺术交易相关的,衍生品、仓储、物流、保险等一系列的产业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以艺术品仓储为例,随着国内艺术品行业的发展,各类艺术品博览会、艺术品展览频繁举办,艺术品行业对于作品仓储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艺术机构、画廊、美术馆,以及私人藏家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国内却缺乏与之配套的、专业的艺术品保管环境。

“我们现在对于仓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为过去大家都是私人收藏。然而,我国南北地区收藏条件不一样,成本非常高。一些艺术品对于控温控湿的要求极高。一般的私人储存已经很难达到要求。”北京德美艺嘉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董艺说。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品仓储的进入门槛非常高。由于需要特殊保管的艺术品的价值一般都非常高。在艺术品运输过程中的损坏都很致命,在目前国内艺术品运输行业保险相对缺失的情况下,就近保管成了最佳选择。但是,与一般物品仓储相比,艺术品仓储对硬件要求非常高。艺术品保管库不仅要注意温度、湿度,还要防虫防蛀,一些古董级别的艺术品还要防氧化。可见这个还处于初期的产业需要更多的探索。

另外还有一个产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就是艺术衍生品。国家文物局的调查显示,大陆衍生品产值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博物馆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两家,这和博物院一年的衍生品营业额在3亿新台币左右、英国TATE博物馆商店年销售额3~5亿人民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商店年销售额5~7亿人民币相比差距甚远,这说明了,大陆衍生品市场处于相对初期的阶段,同时也表明拥有广大的市场潜力。

“艺术衍生品目前还是在起步阶段且十分混乱,这个市场慢慢的在往高端发展,但现在提供高端产品的地方还是偏少。”雅昌文化集团华东运营中心总经理戴虎如是说。

除此之外,国内艺术衍生品还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更没有品牌。缺乏对公众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消费者而言,产品形态参差不齐,有着很强的随机性。

在国外,衍生品从开发、生产、销售都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体系,比如说在纽约的MOMA,它不仅仅是吸引了大量来观看展览的人,同时在艺术品商店里面选择衍生品的人也是非常多的,甚至此类艺术商店已经以连锁的形式出现。衍生品已经在公共美术审美的形成过程中担当了重要角色,观众都非常支持、重视版权、愿意为版权付费,这或许就是国外跟国内的差距,这条路还要走很远。

缺失部件的链条

除了不完善的一二级市场与刚起步的领域,中国艺术品产业链还缺失了很多组件。

艺术品保险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零件”。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曾经说过,中国艺术品保险市场有18亿元蛋糕待开发,尽管市场如此巨大,但眼下中国的艺术品保险市场还是一片空白。

就在2012年,全球最大保险集团安盛保险与中国天平汽车保险公司达成协议,以整体交易对价约为39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购买其50%的股份,未来以合资方式共同开拓中国市场。自此,安盛艺术品保险正式进入中国。

随后,安盛在中国做了几个展览项目,其中两个最大的是奥赛美术馆在上海中国馆的开馆展,以及大英博物馆在国家博物馆做的外销瓷的展览。但提出投保需求的还是国外展览方。“国外保险概念比较强,买了艺术品还没等送到家就会想到保险。而国内的情况是,只有出了事情才有人想到保险。可见,在国内,保险意识的养成还需要时间。”安盛保险公司亚洲区域经理孙贵珍表示。

为什么需要艺术品保险?简单来说,有助于减少艺术品出险后给个体造成的损失;有助于艺术品市场规范的鉴定体系的建立,以抵御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赝品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艺术品保险市场发展得很成熟的西方国家或地区,都有着非常完整的产业链,从艺术品估值到拍卖、运输、储藏、保养、维修和修缮,每个环节都由专业的商业公司完成,保险公司需要做的工作很简单。例如,在佛罗伦萨等地历史悠久的教堂,不仅整个教堂可以作为古董进行投保,内部的壁画、玻璃等也都进行了投保,一旦出现问题,修缮由专业公司完成,并且具体金额可向保险公司理赔。

中国人的赝品笑话已然闹了不止一次,从“金缕玉衣”的惊天骗局,到“××造”的横行都指向了一个问题,中国艺术品产业链在法律、法规方面的严重缺失,使得整个体系处于无序状态,监管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成了空白。

实际上,有关部门早在几年前便已开始酝酿《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拟建立艺术品市场从拍卖交易、画廊经纪、销售、展览展销、进出口,包括鉴定评估、产业聚集区等全产业链的管理制度。但到目前,这部条例始终呼而不出。

此外,如今艺术品金融的低迷现状,也正是艺术品产业链不健全所致。中国艺术品走到今天,它的过程一定是从商品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这么一条路走下去。我们现在在中国艺术品资产化这条路还没有夯实的前提下,过度金融化和证券化,引发了艺术市场各个层次的问题。

政府+市场模式前行

市场始终是要向前走的,2012年是艺术品市场调整的一年,而2013年,春拍的回暖似乎又告诉人们这个市场的力量与前景。

到底如何整合艺术品产业链系统?“我认为其中第一个要解决的是我们的政策导向。尽管在这几年国家对文化开始重视,相比其他产业,文化产业政策的一系列落实还在摸索之中。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产业政策代表了国家的高度。文化的意义和文化的力量可以从多种层面上显现出来。如果没有这个认识,文化的价值不可能无限地发挥出来。”北京画廊协会会长程昕东表示。

除了政策之外,要将产业链整合妥当,还需要产业链内各方的努力,并继续拓宽这个产业链。而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加速发展,行业内在的发展动力,也促使艺术品延伸产业链的各个部件,在努力地完善与国际化。

如艺术品定制、艺术品典当的试水。获得发改委支持的艺术品典当项目终于在上海开花——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与东方典当行联合开展艺术品典当的业务,于今年有了实际的案例。而此外,温州也启动了古玩抵押贷款业务。

为业界呼吁已久的艺术品估值体系改革也正在深入,“政府+市场”两条腿走路的模式日渐清晰,这将对整个艺术市场带来重大影响。

篇2

关键词:产业链 知识转移 技术创新

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源泉。然而,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单一企业不可能具备创新所需的全部能力[2](Powell, Koput and Smith-Doerr,1996),尤其当处于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的产业时,企业若仅依靠自身现有能力,其竞争优势将难以保持[3](Shan and Song,1997)。Levinthal和March(1993)的研究表明,外部知识(External Knowledge)可以帮助企业跳出“技术陷阱”[1],这类知识尤其对处在动态和复杂技术环境中的企业必不可少。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超越企业组织和技术边界的外部知识对创新是有益的[4][5][6](Rosenkopf and Nerkar,2001;Henderson and Cockburn,1994;Von Hippel,1994)。这些研究都说明企业若想进行创新,必须寻求外部知识资源。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的途径之一,本论文就旨在研究基于产业链中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即产业链中的企业间知识转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问题。

1.产业链与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

1.1产业链中企业的特点

产业链是建立在波特价值链基础上的,其中各企业通过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和知识流相互依存和制约,任一企业的变化都会对产业链中价值的传递和递增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上游企业通常被认为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发源地、标准规范的创建者,引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中游企业是技术创新的追随者、产品服务的提供者,促进产业链的发展;而下游企业则是技术创新的应用者、产品服务的配套者,对产业链的发展起辅助作用[7]。表1给出了产业链中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差异。

1.2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

1994年Nonaka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整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这是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移的四个阶段。此后,随着分工的演进和市场竞争的深化,知识转移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之间,并且在产业链层面上发生。

刘刚(2005)基于SECI模型建立了产业链的双SECI模型――上中游和中下游构成的两个SECI结构,它们相互依存和影响:上游企业通过知识转移带动中游企业不断发展,并将上游的知识传递给下游;下游企业则是上、中游企业知识的接受者,本身很少有知识创新活动,主要进行新知识的传播与扩散[7]。韩菁等(2007)对中国电信产业上、下游中的两个企业――华为公司与中国电信之间知识转移的案例进行分析,为产业链中的企业间如何实现知识的转移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从总体上看,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是一个SECI的双循环结构,以中游企业的知识“整合”为纽带连接。这既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并构建战略联盟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产业链中知识资源价值的重要途径。

2.产业链知识转移过程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

产业链中不同位置的企业其知识属性与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在与上游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转移的知识也大不相同(如图1示),因此企业应该围绕自己的比较优势选择创新能力的提升途径。

2.1生产下游端的初级加工与装配企业

大多数下游企业由于能力、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侧重于对上游企业传递下来的言传性知识与已有技术进行模仿、学习和应用。若下游企业仅基于简单加工和装配这一合作层次,知识转移将只限于物理系统,且内容仅为简单的操作和维修技能这种可编码化的显性知识。由于上下游合作双方能力差距过大,缺乏共有的知识和经验,下游企业吸收能力较低且存在多层中游企业,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作用并不大。

2.2产品或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OEM)企业

若下游企业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可以进行产品或零部件的标准生产(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合作时,知识转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生产技术层面。在为上游企业生产标准化产品或零部件时,上游企业往往会对制造商企业进行一定的技术转让与培训,但这种技术一般是通用性和标准化的。另一方面,上游企业严格的质量和成本控制间接提升了下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可以说是管理系统和价值观念的间接转移。此外,通过长时间的合作,下游企业还能从上游学习到整合产业链中上下游分工关系的能力,有助于促进与产业内相关企业的联系,发展生产投入品的稳定来源。

与上一层次相比,在该层次的合作中,下游制造商可以与上游企业直接交流,减少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许多“噪音”,加上该层企业本身知识水平的显著提高,知识转移效果较前有显著提高,并且能培养下游企业的仿制能力,但对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仍然不大。

在现代产业链经济中,要想与上游企业保持更紧密的合作,还要求企业能够以不同的方式重组价值活动,做到仿制能力的“质”的提高,以寻求与上游企业更进一层的合作。

2.3产品或零部件的再设计(ODM)企业

与OEM只经营制造业务的简单外包与代工形式不同,ODM(Own Design & Manufacturing)经营制造和产品设计两个环节的代工业务。

制造商企业要与上游企业保持紧密与稳定的业务联系,必须在成本、品质和速度上优于产业中的竞争对手,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市场控制能力。当制造商企业在OEM的基础上积累了较强的生产能力时,可以通过与当地的研发机构或高等院校保持密切联系,与上游企业进行价值链中端的合作,即针对某一特定市场产品或零部件进行适应性开发与设计,实现OEM到ODM的升级。

基于这一层次的合作,知识转移开始出现双向流动,但由于制造商企业在技术诀窍和基础技术上还依赖于上游企业,这种双向流动也还是以上游向下游转移为主,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技术和质量、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知识。而下游向上游转移的知识主要是长久积累下来的应用性知识。下游企业在消化吸收上游传递的新技术后,将其与旧技术整合,生成新的技术体系。根据市场需求,企业将改进的技术和工艺用于对原有产品功能改进或扩展,或者生产出适应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甚至向市场提供全新的产品,以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实现了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2.4合作创新(OBM)企业

OBM(Own Brand-name Manufacturing)是面向消费者经营从产品研发与设计、制造、营销与分配及售后服务四个完整环节的自主品牌制造商。企业在技术、管理与营销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并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这种OBM企业可以与上游进行广泛的研发合作,或建立平等意义上的技术联盟,分享核心技术和信息,共同创新。这意味着它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与上游企业在产业内分工也达到了协作和竞争的关系,可以从产业链关系逐渐向企业战略联盟发展。

OBM企业与上游企业在这一层的合作重在新技术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企业需要建立更广泛、更密切的知识网络以获取和使用充分的信息、知识和资源,并摆脱长期形成而现在不再使用的知识范式。

3.案例研究:以联想为例

1984年联想集团成立。今天,联想集团已是全球第三大PC厂商。笔者期望通过对该案例的研究,揭示出企业如何通过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实现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3.1联想集团的发展历程

3.1.1“贸”(1984年~1990年)

1984年11月,联想集团正式成立,通过计算机服务和国外电脑品牌积累原始资本。在该过程中联想跟踪和掌握了业界最新技术,学习了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营销理念,逐渐锻炼和培养了自己的队伍。1988年香港联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迈出生产制造的第一步。它成功开发出联想汉卡,使公司步入流通领域。

3.1.2“工”(1991年~2000年)

基于前一阶段积累的资金与管理经验,在获得生产许可证后,联想开始了自己品牌的计算机生产制造(主要基于产品技术)。1999年,它获得了中国地区第一位的市场占有率,亚太地区也位列第一。

3.1.3“技”(2000年~2005年)

2000年,联想集团成功拆分,并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核心技术,且大举进入信息服务领域,以互联网为核心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

3.1.4世界领先(2005年至今)

2005年3月9日联想成功收购IBM公司PC业务,成为了全球第三大PC厂商,年生产电脑1400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销售额达到130亿美元。

3.2联想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机制

纵观联想的发展历程,它走的是一条“贸工技”的道路,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建立企业的管理和营销基础,为技术创新的实现做好了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联想提出了“依托市场发展产品技术,逐步发展核心技术”的技术创新途径。其实现创新的具体步骤为:

3.2.1奠定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基础。在创始初期,联想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仅靠提供计算机服务和销售参与到产业链中。它通过活动积累了大量的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与营销知识。

3.2.2依托中国市场,依靠其市场和销售能力、企业管理能力,推出自有品牌产品,并借此发展产品技术。主要的工作步骤有:①OEM产品,作为切入产品技术的基础;②在自有品牌产品基础上,发展其自有产品技术;③合作开发,特别是与国外芯片公司合作以获得产品开发能力;④独立开发,在该过程中联想以各种投资的手段迅速获得产品技术。

3.2.3在建立自有品牌产品系列的同时,通过联想研究院大力发展核心技术,提高其在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利润率。

联想在开展电脑业务的初期并没有很高的技术创新能力,然而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从先进技术的使用者,过渡到促进者,最后到创造者,甚至到现在成为产业标准的制定者。

4.结论

产业链中处于不同位置的企业相互依存和制约,这使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状况不同与其他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因而这种知识转移带给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产业链中的各类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战略地位与竞争优势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创新能力。联想集团正是由于产业链中知识转移的作用,才逐渐由产业链的最底端发展成为上游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探讨企业如何通过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获取外部知识并进行技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产业链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经济研究视角,近年来已经受到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因此,本文将两者结合,基于产业链中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进行研究,探讨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期望带来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Levinthal,March. The Myopia of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Special Issue 14: 95-112

[2] Powell WW,Koput KW, Smith-Doerr L.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41:116-145

[3] Shan W, Song J.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Sourcing of Technological Advantage: Evidence from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7,28: 267-284

[4] Rosenkopf L, Nerkar A. Beyond Local Search: Boundary-spanning, Exploration, 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k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4):287-306

[5]Henderson RM, Cockburn IM. Measuring competence? Exploring firm effects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Special Issue 15: 63-84

[6]Von Hippel E.‘Sticky information’ and the locus of problem solving: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1994,40: 429-439

[7] 刘刚.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1

[8] 韩菁,贾建锋,陈希.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研究:以电信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5

篇3

【关键字】信息技术 智慧城市 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明确要求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智慧城市的建设加快和促进了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带动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智慧城市产业链发展状况

随着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已掀起了新一轮热潮,自北京2012年《智慧北京行动纲要》以来,目前全国已有超过300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预计2015年底我国将有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超过80%的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将智慧城市作为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导向,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规模超过万亿元。

智慧产业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重视,工信部等各大部委纷纷制定了一些相关产业政策助力智慧城市的建设。同时也成立智慧城市相关的产业联盟。陆续开展智慧城市规划、投资建设方面的合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带动下,智慧城市产业链逐渐形成与完善,基本涵盖了产业链条上的大部分领域及上下游相关企业,从而为建立完整的智慧城市产业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智慧城市产业链

智慧城市的产业链的本质在于它把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的因产业相关性互相集聚,形成智慧城市产业相互联系的上下游企业集群。我国以“智慧城市新型需求为中心”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1、物联网产业链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为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和应用的载体,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是智慧城市“智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数据采集、城市精细化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低碳节能运行、智能交通、远程医疗、产业效率提升、公共服务等领域作用显著。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认为,物联网的发展必须落脚智慧城市,而智慧城市的建立又必须借助物联网。

物联网的产业链条很长,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包括传感器、芯片业、感知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为代表的物联网制造业,以网络服务、软件与集成服务、应用服务为代表的物联网服务业。将拉动集成电路市场需求的增长,也将推动芯片与传感器、芯片与系统的融合,带动全产业链的发展。物联网大数据处理和公共平台服务处于起步阶段,物联网相关的终端制造和应用服务仍处在成长培育阶段。在我国基础芯片设计、高端传感器制造、智能信息处理等产业环节还比较薄弱。

2、云计算产业链发展

云计算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服务模式和计算模式,具有虚拟化、伸缩性等特点,云计算是智慧城市发展重要支撑手段,为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大规模分布式数据管理、面向服务应用集成、快速资源部署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手段。智慧城市各类智慧应用的承载和实现,需要云计算的数据计算与处理综合平台的有力支撑。

云计算产业链包括云计算服务业、云计算制造业、基础设施服务业以及支持产业等组成。云计算服务业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制造业涵盖云计算相关的硬件、软件和系统集成领域。软件厂商包括基础软件、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的提供商,主要提供云计算操作系统和云计算解决方案;硬件厂商包含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存储设备、元器件、服务器等的制造商。基础设施服务业主要包括为云计算提供承载服务的数据中心和网络。我国云计算产业链处于低总量,高增长的产业初期阶段。

3、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发展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是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互联网的重要应用与移动网重要应用的自然延伸。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主要包括移动终端、移动软件与业务应用三个层面。移动终端主要由部件和整机两大部分构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终端多样化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移动互联网软件主要包括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移动数据库、移动安全软件、移动中间件;移动应用层按类别分可以分为语音增值类、效率工具类、应用分发类、生活休闲类、位置服务类和商务财经类共六大类业务。与其相伴的,则是移动互联网产业主体如运营商、移动终端企业、移动应用企业的变革与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全新的应用服务体系,并重建了商业模式。当前APP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的主导形态。移动数据流量与OTT 业务已经成为整个移动行业最主要的收入增长动力,并将彻底改变产业链价值走向。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形成巨大规模,主要领域都占据了主导地位,构建了本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体系,已初步实现从“无芯”到“有芯”的跨越,技术和市场实现双突破。

4、大数据产业链的发展

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各个领域都能够实现“智慧化”的关键性支撑技术,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大数据。大数据将遍布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再到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直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在大数据支撑下走向“智慧化”,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

随着大数据技术不断演进和应用持续深化,以数据为核心的大数据产业生态正在加速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中主要包括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大数据处理服务提供商和数据资源提供商三个角色,分别向大数据的应用者提供大数据服务、解决方案和数据资源。当前我国大数据产业还处于构建的初期,呈现规模很小、增速快的特点。

三、目前智慧城市产业链发展面临的问题

智慧城市产业链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技术、制度、观念等方面都需要改变。智慧城市产业链目前还缺乏完整的产业标准体系,法律法规不完善、关键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不成熟。产业发展及布局不均衡,部分环节的产业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发展严重滞后,由于地域经济原因,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明显领先于内地及西部地区城市;在整个智慧城市产业链中,还没有主导企业起到龙头带动作用,整体竞争力较弱。

四、智慧城市产业链发展建议

1.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智慧城市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国家层面制定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纲要,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制度与标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

2、建立统筹协调联席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业、区域、军地之间的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研究重大问题,协调制定产业政策,加强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构建,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3、合理布局培育主导企业。根据各区域产业发展基础、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基础设施配套条件等,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各项配套功能,发挥集聚效应。加大对龙头主导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的培育。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落实相关人才引进和配套服务政策,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

篇4

关键词:定价博弈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双层博弈 专营销售商 产业链

引言

传统意义上研究寡头生产厂商定价博弈模型的主要模型有古诺模型、伯川德模型以及斯塔克尔伯格模型等(张维迎,1996)。古诺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安东尼·奥古斯丁·库尔诺于1838年提出的,该模型阐述了相互竞争而没有相互协调的厂商的产量决策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一个位于竞争均衡和垄断均衡之间的结果。古诺模型假定一种产品市场只有两个卖者,并且相互间没有任何勾结行为,但相互间都知道对方将怎样行动,从而各自怎样确定最优的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古诺模型把厂商的产量作为竞争手段,是一种产量竞争模型,而伯特兰德模型是价格竞争模型。

伯川德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特兰德(Joseph Bertrand)于1883年建立的。该模型假设各寡头厂商通过选择价格进行竞争;各寡头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寡头厂商之间也没有正式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根据伯川德模型,谁的价格低谁就将赢得整个市场,而谁的价格高谁就将失去整个市场,因此寡头之间会相互削价,直至价格等于各自的边际成本为止,且寡头的长期经济利润为零。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由德国经济学家斯塔克尔伯格(H. Von Stackelberg)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在古诺模型和伯特兰德模型里,竞争厂商在市场上的地位是平等的,因而它们的行为是相似的,而且它们的决策是同时的。当企业甲在作决策时,它并不知道企业乙的决策。但事实上,在有些市场,竞争厂商之间的地位并不是对称的,市场地位的不对称引起了决策次序的不对称,通常小企业先观察到大企业的行为,再决定自己的对策。斯塔克尔伯格建立的模型就反映了这种不对称的竞争。该模型假设厂商1先决定它的产量,然后厂商2知道厂商1的产量后再作出它的产量决策。因此,在确定自己产量时,厂商1必须考虑厂商2将如何作出反应。

虽然以上三个主要模型在研究假设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但都仅局限于生产厂商之间的竞争关系研究,没有考虑寡头厂商存在销售商的情况。如果寡头厂商不是自行销售,而且通过销售商进行产品的销售,那么寡头厂商与其销售商之间便会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链,使寡头厂商所处的产业链纵向延伸。产业链的纵向关系是产业组织中的一种常态(Martin S,2002;Tirole J,1997),绝大多数的企业处于至少一个产业链中。从狭义的角度而言,纵向关系是研究处于相继生产阶段或相继产业的专业化的企业、工厂以及工序之间的关系;从广义的角度而言,纵向关系是指以一定产品为中心的厂商之间的纵向联结关系,这种联结关系可以通过契约、产权和网络连接起来的。本文中带有专营销售商的双寡头是一种纵向的关系(Spengler J,1950)。本文模型中将产业的纵向关系主要界定为同一产品市场中上、下游企业的关系(Vickers J,Waterson M,1991;Scherer F M,2004)。纵向市场结构和一些文献中的纵向结构是有区别的,后者与品牌内竞争、品牌间竞争有关系(Rey P,Verge T,2005;Caillaud B,Jullien B,Picard P,1995)。

与相关文献研究的不同点在于: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在传统的寡头定价博弈模型中引入专营销售商;第二,由于专营销售商的引入,使得传统寡头定价模型更符合现实的情况,由原来的单层定价博弈变为双层博弈,模型中包括两个上层寡头生产商以及两个下层专营销售商,上层寡头生产厂商定价博弈完成后,下层两个专营销售商之间再进行定价博弈。

模型建立

本文假设为双寡头博弈,用P1、P2表示两个寡头。寡头的销售商为专营销售商,即是该销售商只能销售该寡头的产品,不能销售别的寡头的商品。P1的专营销售商为L1,P2的专营销售商为L2。假设i=1、2,对于第i个寡头首先确定自己的批发价格piw,在第i个寡头的专营销售商Li得到批发价格后,决定自己的销售价格pi。qi为消费者对第i个寡头生产产品的需求量,生产商寡头的成本函数为fi(qi)=ciqi,ci>0。可用图1来描述此斯塔克尔伯格博弈模型。

图1所示的斯塔克尔伯格博弈模型即双层博弈模型,第一层为P1、P2两个寡头博弈,决策变量为(p1w,p2w),目标函数为:

∏1(p1w,p1,p2w,p2)=p1wq1-c1q1

∏2(p1w,p1,p2w,p2)=p2wq2-c2q2

π1(pw1,p1,pw2,p2)=(p1-pw1)q1

π2(pw1,p1,pw2,p2)=(p2-pw2)q2

本文假设ai足够大,b1、b2、d1、d2都大于0,而且4b1b2-d1d2>0,产品1和产品2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即当产品i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转向产品j的购买。产品1的需求函数:q1=a1-b1p1+d1p2;产品2的需求函数:q2=a2-b2p2+d2p1。

生产商寡头决定批发价格,他们之间的博弈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他们知道销售商的反应,这是第一层博弈。当生产厂商觉得批发价格后,两个专营销售商在此批发价格下确定销售价格进行博弈,追求各自的利润最大化,形成第二层博弈。在任意的(pw1,pw2)下,可以得到两个专营销售商博弈的Nash点:p1*=p1*(pw1,pw2),p2*=p2*(pw1,pw2),它满足:

p1*=p1*(pw1,pw2),p2*=p2*(pw1,pw2)就是第二层博弈的反应函数,带回第一层博弈之中,可以得到此博弈的Nash点(p1w*,P1*,p2w*,P2*),即是p1*=p1*(p1w*,p2w*),p2*=p2*(p2w*,p2w*)和,

模型求解

在任意的(pw1,pw2)下,求解第二层的Nash点,利用。

可以得解:

把p1*=p1*(p1w,p2w)和p2*=p2*(p1w,p2w)带到∏1(p1w,p1,p2w,p2),∏2(p1w,p1,p2w,p2)中,求解第一层的Nash点,, 可以得到:

求解得到:,其中:

解的分析

在没有销售商的情况下,寡头既是生产商又是销售商,那么可以解得均衡的定价:

那么:

在完全竞争下,市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寡头竞争的情况下,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所以p1w-c1>0,p2w-c2>0,所以p1*-p1*>0,p2*-p2*>0,这说明拥有销售商,市场价格上升了,因为原来只有生产商销售,现在销售商再次加价,销售商也要享有利润。

对于,,则有 ;,这说明任意一个生产商提高批发价格,两个产品的市场价格都会上升。具体的机理是:比如寡头1提高产品1的批发价格pw1,销售商为了利润不减少,也会提高产品1的销售价格p1,这时销售商2和销售商1博弈,也会改变自己的销售价格p2,进而博弈形成Nash点(p1*,p2*)。寡头双方同时改变批发价格,分析是一样的。

销售商1的加价部分:

销售商2的加价部分:

所以当d1d2-2b1b2>0时,产品1的批发价格p1w越大(小),销售商1的加价程度p1*-p1w越大(小),销售商2的加价程度p2*-p2w越大(小);产品2的批发价格p2w越大(小),销售商1的加价程度p1*-p1w越大(小),销售商2的加价程度p2*-p2w越大(小)。

当d1d2-2b1b2

当d1d2-2b1b2=0时,,,p1*-p1w只和p2w有关,产品2的批发价格p2w越大(小),销售商1的加价程度p1*-p1w越大(小);p2*-p2w只和p1w有关,产品2的批发价格p2w越大(小),销售商2的加价程度p1*-p1w越大(小)。

结论

传统的寡头定价博弈模型没有考虑销售商的问题,本文引入专营销售商到传统双寡头竞争中,假设寡头厂商都有自己专营销售商销售产品,这样更加符合现实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两条产业链,这是一个特殊斯塔克尔伯格博弈模型,即双层博弈模型。模型中包括两个寡头上层生产商和两个下层专营销售商。在上层寡头生产商完成定价博弈之后,下层两个专营销售商才进行再定价博弈。本文对此进行了产价博弈模型分析,得到了均衡的解。根据博弈模型的分析表明,存在专营销售商的情况下,销售商会对产品进行加价销售,从而使得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有所提高。销售商对于产品的加价程度取决于产品的批发价格,批发价格不同,加价的程度也会不同,和每一个产品的批发价格息息相关,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结果。这是对传统斯塔克尔伯格模型的一种符合现实意义的改进,对分析现实中的寡头竞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Martin S.高级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Tirole J.产业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Spengler J.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Anti-trust Polic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0,58

5.Vickers J,Waterson M.Vertical Relationships:A Introduction.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91,39(5)

6.Scherer F M.Vertical Relations in Antitrust:Some Intellectual History.Antitrust Bulletin,2004,49(4)

篇5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创造知识产权和重要标准为目标,通过产学研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而形成的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结合市场经济学,产业创新联盟具有组织化程度高、合作关系的法律保障、创新因素高度聚集、在战略层面持续稳定、创新成果快速生产化等优点。站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区域产业技术的创新联盟的形成和产业集群对发展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产业创新联盟和产业集群的联系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及企业之间各种组织都是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发展区域经济,各个企业、集团之间时常会有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和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一个联盟来组织协调,产业联盟记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产业联盟的范围很广,为了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各种问题,它的下面有5个子系统,分别是:研发合作产业联盟、技术标准产业联盟、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市场合作产业联盟、社会规则合作产业联盟。

1、产业联盟是合作创新的前提

技术投资、技术开发、技术竞争成为控制区域市场的三大主体,世界各大国之间现在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这样大的一个范围内,技术科研成果的开发也伴有大风险,竞争与日俱增要取得生存,就必须加强各主体之间的联系。创新的技术核心在于科学研究,研究在现在越来越得到重视,国家政府、企业界、商业领域都把目标投向了各大研究院和名牌大学,由于这些原因,研究者不得不把研究对象转向了市场。同时市场出现了两大趋势:产业联盟在其中发挥了指导作用,它收集市场信息并反馈给研究者只是他们研究新技术、新产品的范围,人们的个人需求、;产业联盟成为合作创新的一种最有效的模式,合作成为一种主流,联合开发、共同攻关未开发的领域;各过对知识产权、申请专利、技术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2、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区域经济在产业层面的拓展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企业内联盟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通过法律手段将在合作期内的股权、合同以及为双方共同利益所要承担的风险、要素因子向扩散式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网格型的组织群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部的技术链接容纳了各个领域。

3、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1990 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回顾发达国家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区域创新系统主要强调地理位置上的分工以及与他相关联的研究机构、生产企业、高等教育机构等共同构成对产业技术创新有所帮助的组织体系。创新系统有“主体和网格”组成,创新主体包括:高等学府、研究院、企业、金融机构等;区域创新网格是为各主体之间联系所提供的一种关系网,在产业集群中管理和分配各主体之间的分工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区域创新网在其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产业创新的成效。

二、产业集群与产业联盟建设的关系

1、区域创新环境是产业联盟构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它包含了基础设施、企业配套能力、产业构成、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其中也包括对社会制度、文化领域等社会环境。创新环境需要社会信息、诚信、法律保障等有形或无形的制度的保障和支持,它提供了一个共同交流的平台,各企业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一起解决问题,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共同学习、集体规范、和平交流成为产业联盟主要职责。

2、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波特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中认为产业集群与竞争的关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该区域的创新方向是提高创新速率;第二,集群的环境有利于新企业的产生和集群规模及影响的扩大;第三,集群内的企业通过高科技降低成本,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3、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前景

产业集群的升级是指将原来技术含量较低的向高层次、高含量的产业集群转化。产业集群的升级方式主要有 4 种,包括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功能创新和价值链跨越。掌握核心技术是产业集群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的关键。

三、结束语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创造知识产权和重要标准为目标,通过产学研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而形成的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要将各类工程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平台建设与产学研创新联盟有机结合,成为这些产学研联盟的运作载体和依托机构,突出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特色,组建一批服务于本地区支柱性产业发展,服务于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创新平台。重点围绕企业所需的共性技术,完善技术开发体系,加快成果转化,构建具有产业特色的企业联盟或联盟企业群。

[1]陈宝明.产业技术联盟:性质、作用与政府支持[Z].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2007.

篇6

论文摘要:基于产业链的组成和知识的特性,研究了产业链中不同企业的作用、知识特性、知识转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模式,分析了该模式中知识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过程。最后通过对中国电信产业上、下游两个企业——华为公司与中国电信之间知识转移的案例分析,为产业链中的企业进行有效的知识转移提出建议。

一、知识转移的模式

Nonaka提出了组织知识创造动态理论,即著名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1]: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部化(Internalization)。知识根据可表达性分为可以用口语、文字加以表达的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无法用口语或文字表达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社会化是由隐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外部化是由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化是由显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内在化是由显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的过程。Nonaka和Takeuchi又根据知识主体间层次的划分,提出知识转移不仅仅发生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也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2]。随着分工的演进和市场竞争的深化,知识转移已经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组织之间,并且在产业链的层面上发生。

二、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

1.产业链中企业的特点

产业链中的各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知识流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整条产业链中,企业处于产业链中的不同位置,任何企业的变化都会对产业链中价值传递和价值递增产生重要的影响。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企业,最初提出产业技术创新,创建标准规范,发挥着引领整条产业链的作用。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追随者,产品服务的提供者,起到促进产业链发展的作用。表1给出了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差异。

2.产业链中企业的知识特征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企业的知识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较多有价值的理论。从企业获得长期赢利能力和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这些理论认为企业资源的差异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进而建立了以企业内部资源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3]。Prahalad[4]通过研究进一步指出,企业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企业本质上是知识积累过程中拓展生产领域的一种机制。Nelson和Winter[5]认为,企业是在一定时间内具有决策能力的生产者,是知识生产和能力发展的集合,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限制在于知识和能力的不完全性。以上学者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知识是决定企业的核心要素,企业是一个知识与知识运作的集合体。企业的知识特性与知识运作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企业之间的不同之处。尽管各个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作用、影响以及要素的密集度都不相同,但从单位要素产生的效益角度来看,知识要素所具有的高生产率仍然是各企业的基本特征。相同的是,知识成为决定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变量;不同的是,不同企业具有的知识生产率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基于以上理论,我们将产业链中的各企业简化为具有不同知识属性的知识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看成是知识节点之间的知识连接。

3.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模式

产业链中不同位置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知识属性:上游企业知识存量丰富,并且隐性知识多于显性知识;下游企业知识存量较为丰富,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差不多。另外,产业链中不同位置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也有区别: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知识转移是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而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的知识转移是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根据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的知识转移我们可以发现,在产业链中存在的基本知识转移结构(SECI),如图1所示。上游企业成为产业链经济增长的源泉与发动机,通过知识转移活动,引领下游企业。下游企业接受上游企业传递的知识,并在上游企业的推动下,进行广泛的传播和扩散。

从总体上看,产业链中知识转移遵循的是“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内部化”(SECI)的循环结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构成的SECI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化过程。社会化体现在上游企业之间,是上游企业之间的一种广泛的知识共享过程。这个共享过程通过观察、座谈、研讨及思路上的模仿,操作上的示范,形体上的展示等途径来完成的,是知识创新的最初环节和知识成果形成的萌芽阶段。

(2)外部化过程。外部化体现在上游企业与下游之间,是上游企业将初期的知识成果转化为能够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如方案、规则、标准、模型等,并转移给下游企业。这一过程是隐性知识与特定的生产流程进行结合并且使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3)组合化过程。组合化体现在下游企业之间,是下游企业内部在接受上游企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下游企业内部的消化、吸收并与企业自身的知识进行广泛整合,成为能被本企业利用的知识过程。

(4)内部化过程。内部化发生在下游企业与上游企业之间,是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知识创新思想、成果应用的反馈。通过这种反馈,上游企业获得下游企业的应用性知识,并与下游企业构成知识转移的新循环。

三、产业链中知识转移的案例分析:以电信产业为例

知识转移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而对产业链中知识转移的实质性研究和理论建树并不多见,尤其缺乏在产业链中知识转移方面的本土案例研究。本文通过对中国电信产业上、下游两个典型企业之间知识转移的案例分析,在佐证本文提出的产业链中知识转移结构模式的同时,试图为企业间是如何实现知识转移的提供一个分析框架。

1.电信产业的环境特点

电信产业的环境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行业政策。运营市场开放,国内运营商要走出去,国外运营商要走进来;国内运营商分拆整合;3G牌照发放在即。第二,技术环境。随着IP互联网渗透率增长,Skype、MSN、QQ等IP应用业务迅猛发展,用户对电信运营商的依附力日益减小,电信运营商正面临着被业务经营“边缘化”的威胁。第三,消费结构。由于用户结构低端化,价格竞争激烈和资费负担水平下降,话音业务走向低值化和微利化,缺乏新业务增长点,固网和移动网运营商同时出现增量不增收现象。第四,融合。固定与移动的融合、网络与技术的融合、终端与载体的融合、业务与应用的融合、产业链与生态链的融合,融合的趋势导致了全业务运营成为必然。

2.电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简介

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公司)成立于1988年,从事通信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涵盖了交换、接入、传输、移动通信、智能网、支撑网、ATM、接入服务器、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会议电视等主要通信领域,是国内提供固定网、移动网、数据通信网全方位解决方案的大型企业。

产业链的下游企业: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是按国家电信体制改革方案组建的特大型国有通信企业,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成立于2002年5月,是中国最大的基础网络运营商,主要经营国内、国际各类固定电信网和基于电信网络的语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通信等业务。

3.电信产业上下游企业的知识转移

环境的快速变化和知识生产的专业化,需要企业间建立外部知识联系以实现组织间学习和知识转移。下面以华为公司和中国电信为例,分析电信产业的上下游企业是如何面对环境变迁进行知识转移的。

(1)知识转移结构

社会化过程:华为公司观察分析自己的竞争对手,从单纯的设备考察转向对设备商的综合实力考察。外部化过程:聚焦核心业务,华为公司为中国电信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支持。组合化过程:中国电信从单纯的通信运营转向信息通信技术(ICT)服务商。内部化过程:中国电信与华为公司建立沟通机制,共同参与电信业的战略规划。

(2)知识转移的实施

将产业链上知识转移的实施细分为四个环节,即3W+H循环模式。分别是Who、Why、What和How(如图2所示)。

Why环节,即客户需求细分环节。是在What环节中进行客户识别与细分的基础上,针对Top运营商决策层的角色、关注点以及思维模式,制定针对性和差异化的营销沟通策略,实现客户可感知价值的最大化。对于What环节中细分出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等管理型角色,其在制定战略决策过程中的关注点主要是行业环境、核心竞争力以及投资方向等。在制定经营决策过程中关注的是经营目标、盈利能力以及组织建设等。而细分出的技术专家和业务专家等专家型角色也有其不同的关注之处。技术专家关注于技术趋势、新兴技术和行业标准等;业务专家更关注于价值链、业务盈利模式以及组合营销等。对运营商决策层不同需求的准确细分是整个知识整合循环模式中的重要前提,也是使整个流程更加完善的基础。What环节,即知识定制环节。传统的单纯技术方案型交流已经无法满足不同高端客户的差异化知识需求。What环节就是要在前两个W的基础上,选择和确定沟通的切入点。在综合考虑制定决策的管理型角色和专家型角色的细分需求基础上,定制涵盖客户关注点的交流内容,交流内容综合考虑了不同细分角色的不同关注点,同时定制高端客户的不同针对性宣传资料。

在3W基础上的H即How环节主要体现为沟通渠道建设和营销活动的实施。沟通渠道的建设阶段是How环节中的基础所在。在华为公司对中国电信的案例中,How环节中首先建立了华为公司北京分部与中国电信集团总部以及各省代表处与各省中国电信分公司之间的沟通渠道,同时保持华为公司自身产品部与北京分部以及各省代表处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在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基础上,华为公司主动开展针对高层客户的高质量交流与研讨活动,同时以固定的联合工作团队、阶段性的项目课题、定期的计划和总结以及定期的研讨和交流形式建立起与高端客户的例行化沟通机制。在良好的沟通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制订出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整合公司资源,完善战略合作支撑和交付体系。其次即关键营销活动的实施阶段。在营销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现状分析,通过SWOT分析全面确定公司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同时合理定义客户可感知价值以及客户目前对公司价值认知程度和认可程度。在对现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营销活动中的目标与策略,包括解决方案对客户的价值承诺,竞争对手攻防策略,行销宣传的关键信息以及市场项目目标与策略支撑。在以上两个步骤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和整合营销计划,包括营销宣传策略指导书,解决方案的宣传资料,高端客户研讨、交流活动,样板点、现场会等多种具体的营销活动方式。How环节中营销活动的成功实施必然会带来企业发展新的机会点和业务增长点,而新的机遇和增长也会进一步促进整个循环的发展,促进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论

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既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并构建战略联盟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产业链中知识资源价值的重要途径。基于本文的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为了促进产业链间的知识转移,制定产业链中知识转移的对策和措施,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在产业链中,应汇集不同位置的产业链企业,建立共同的知识共享平台和机制,发挥上游企业的领导作用促进上游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强创新成果的应用和传播。

其次,在建立产业链企业知识共享平台和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不同层次和体系的知识学习机制,推动产业链中的企业不断在知识转移中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积累知识,加快知识转移过程,提高整条产业链的知识含量和知识应用程度。同时,应加强产业链中知识转移、知识沟通的过程。有效的沟通才能带来知识的有效传递、延伸、补充、完善和应用。沟通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有形的、无形的,客观的、主观的等。在产业链中,扩展不同的沟通方式,建立和谐的沟通环境,疏导沟通渠道是确保有效沟通和提高沟通效率的前提与保证。

最后,积极组合产业链中下游企业获得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及时将从上游企业汲取的知识成果进行组合和必要的转化,建立相关的成果转化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知识在产业链中的转化与吸收,并尽快将知识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参考文献

[1]Nonaka,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5

[2]Nonaka,I.,Takeuchi,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York.1995.

[3]Barney J 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4]Prahalad C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Review,1990,66(5/6):79-91

篇7

中国是青蒿素的主要产地,占全球总产量的90%,按理说在这场商业竞争中占据了重要先机,可是,围绕着青蒿素的产业链条,从原料草的种植到有效成分提取,再到最终成为药物制剂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但不同环节的核心技术却被不同企业掌握,而中国企业在整个链条中的地位始终只是低端的原料供应商。

围绕一个横空出世的商业机会,在中国西南部,一幕错综复杂的商业故事急不可耐的上演了。故事的主角包括来自瑞士的诺华公司,中国本土企业华立集团,以及华立集团旗下的华立控股(000607)和昆明制药(600422)。故事中,外资巨头的眼光盯在了更大程度掌握原料来源上,而中国本土企业也始终没有放弃试图向产业链上游上溯的努力。

复杂关系

在中国这个目前世界上主要的青蒿原料产地,华立系是青蒿产业大爆发中的最大受益者——华立系旗下的华立控股是国内主要的青蒿种植企业,而华立系旗下的另一家公司昆明制药则是青蒿的有效提取物——蒿甲醚的主要供应商。

瑞士诺华公司是表面上青蒿素生意的最大赢家,因为2005年,作为世界最大的青蒿制剂生产商之一,瑞士诺华公司就从WHO获得了6000万人份的Coartem(蒿甲醚+苯勿醇)大单,这占据当时WHO订单的90% 。但回过头来它又不得不和华立系发生关系,因为昆明制药是诺华蒿甲醚的主要供应商,且已经通过诺华的供应商资格认证。

馅饼还在不断长大,但不管是瑞士诺华、华立集团、昆明制药还是华立控股,把它吃好都非易事,他们都在不断变阵以求得在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地形。诺华的意图非常明显,如果它能够摆脱原料被少数供应商控制的事实将能更大程度的掌控产业链条和攫取商业利益,而同时,诺华本身还面对赛诺非等其它医药巨头的竞争以及WHO采购方式改变的风险。而对于华立本身,在这场试图摆脱低端原料提供商角色,向产业链条上游迈进的奋斗中,将两个远离其总部的,分别属于重庆和昆明地区的上市公司有效整合也绝非易事。

7月5日,华立系开始迈出旗下医药产业整合第一步。华立系旗下的两家医药上市公司华立控股和昆明制药公告称,二者的共同实际控制人华立集团将其持有的昆明制药29.34%的股权、武汉健民4.01%股权,与华立控股持有的华立仪表76.77%的股权进行置换,资产置换涉及金额约为4.14亿元。市场对此次华立系整合的目的和效果存在质疑,因为没有生产制剂的能力,昆明制药的蒿甲醚的利润率仍牢牢控制在国外巨头公司手中。实际从2005年4月中旬以来,虽然手握巨额订单,但是,昆明制药的二级市场股价一路下跌,从7.46元(复权价格)一路跌至7月12日的最低价3.46元。

诺华引种风波

在诸多外界担心的问题中,诺华将在非洲与东非国家引种1000多公顷青蒿的消息被认为是最大的冲击。

不过,诺华公司中国区总裁李振福和诺华医药集团董事长、昆明制药董事长、华立控股董事长汪诚却告诉记者,华立方面与诺华有一个协议,现在诺华在海外引种加工是因为昆明制药的产能无法满足诺华的订单。一旦能够满足了,诺华会停止在海外的加工。李振福说:“等到昆药能够满足订单时,诺华还会把非洲种植的青蒿给昆药供货。”

华立对诺华是一种“又爱又恨”的尴尬感觉。

汪诚说:“诺华和我们一起推动了青蒿产业的发展,诺华也给了我们大订单,但是我也知道,现在给诺华供货越多,以后诺华青蒿方面的能力也越强。但是现在没办法。我当面和诺华说过,以后会是竞争对手。我们已经向世卫组织提出作复方制剂直供商的申请,我们不会仅仅做原料供应商。” 他感慨道:“现在很多人以诺华的订单来看待昆药,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中国企业现在处于产业很低端的部分,也很被动。对于诺华,青蒿相关产品只占它销售额的不到1%,可是对于国内企业就大了。一旦几年以后没有诺华订单了,国内企业怎么办?现在我们趁着行业景气,努力增强实力也在做青蒿其它医学用途的开发。”

至此,有关诺华会直接加工青蒿原料药环节的担忧倒是完全可以消除。成都证券的黄庭说:“诺华如果自己参与整个产业链,会占据它很多资源、精力和时间。但是最终产品是成本价销售,利润空间很小。所以它更乐意让自己的产能生产高利润的产品。而且,WHO的资格认证非常严格,如果诺华更改供应商,它要重新审批很长时间,诺华不会在这个上面耽误这么多精力。”

整合之难

现在,华立集团迫切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有效整合旗下两个在青蒿产业链上位于上下游关系的公司——华立控股和昆明制药。在华立集团将手中昆明制药股权与华立控股持有的华立仪表股权进行置换后,华立控股与昆明制药的关系从兄弟关系变成母子关系。

上下游产业的整合看起来是天作之合。但是,根据华立控股和昆明制药两家公司的历史纪录,能否做到实质性的产业整合仍然不明朗。

汪诚说:“昆明制药8月份的扩产计划顺利进行中。” 兴业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王晞说:“在昆药的订单、产能都已经明朗化的情况下,惟一的问题就是原料的供应能否有保障。

从原料供应上,昆明制药在华立控股看来似乎并没有优先权。据记者了解,此前在2004年青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当时还是兄弟公司身份的华立控股给昆明制药供货仍然只占其总产量的一小部分。汪诚说:“这很正常。首先是个周期问题。青蒿是年初种植,8月收割,去年WHO是5月公布计划,错过了生产周期,生产计划都已经排定。而且,在此次青蒿产业大发展之前,华立控股的青蒿都得自己找出路,昆明制药消化的很少。华立控股肯定不会为了给昆药供货而取消其他客户的订单,这是商业信用。”

在华立控股给昆明制药的供货价格上,也是不会比市场价格便宜一分钱的。汪诚说:“两家都是上市公司,如果不以市场公允价格定价,那么就是在侵害华立控股的利益。”

事实上,业内也一直都认为,华立控股和昆明制药应该加强整合。但问题是,谁整合谁?利益如何分配?

在整合问题上,有一种传闻,当初华立入主昆明制药时,曾承诺要把华立控股的全部青蒿资产注入昆明制药。汪诚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说过。事实上也不可能。因为我们在重庆的青蒿项目,涉及到当地的利益。尤其是青蒿现在成为很好的经济增长点以后,当地政府会答应我们把它注入位于云南的昆药吗?”

篇8

关键词 移动支付 产业链 博弈论

一、引言

移动支付近年发展迅速,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较统一的移动支付产业链。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以及第三方各占一方,统一的行业标准尚未达成。各方都希望成为移动支付行业的主导,导致目前行业发展缓慢,资源浪费。本文对移动支付产业链三方进行了博弈分析,旨在通过用博弈论方法,对三方协作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合理的资源共享和收益分配机制有利于实现共赢的局面,合理的惩罚有利于减少背叛行为。本文的独创性在于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从博弈三方考虑合作决策的可能性。

二、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分析

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发,是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产物。要推动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必须构建一个由移动运营商、服务平台运营商、行业商户、银行、最终用户等环节组成的良性循环产业价值链,这就取决于产业链上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移动支付产业链的构成。移动支付业务产业链由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企业(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设备终端提供商、最终用户等多个环节组成。移动支付产业链成员之间的竞争关系决定了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1)移动运营商。移动运营商的主要任务是搭建移动支付平台,为移动支付提供安全的通信渠道。可以说,移动运营商是连接用户、金融机构和服务提供商的重要桥梁,在推动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移动运营商能提供语音、SMS、WAP等多种通信手段,并能为不同级别的支付业务提供安全服务。在移动支付业务中,移动运营商主要从四个方面获得收益:第一,来自于服务提供商的佣金,佣金一般在3%至20%之间。目前,国内移动运营商从搜狐短信点歌服务费中所提取的佣金比例为20%。第二,基于语音、SMS、WAP的移动支付业务可以给运营商带来数据流量收益。第三,移动支付业务可以刺激用户产生更多的数据业务需求,从而促进其他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第四,有利于移动运营商稳定现有客户并吸纳新的客户,提高企业竞争力。

(2)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作为与用户手机号码关联的银行账户的管理者,银行需要为移动支付平台建立一套完整、灵活的安全体系,从而保证用户支付过程的安全通畅。显然,与移动运营商相比,银行不仅拥有以现金、信用卡及支票为基础的支付系统,还拥有个人用户、商家资源。金融机构获得的收益来自五个方面:来自手机银行账户上的预存金额,其增加的储蓄额无疑能让银行受益;来自于每笔移动支付业务的利润分成;通过移动支付业务,能够激活银行卡的使用;能有效减少营业网点的建设,降低经营成本;有助于巩固和拓展用户群,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三、三方博弈的构建

本文主要从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支付服务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为了建立博弈论模型,设立以下参数,π1,π2,π3分别表示当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不合作时的正常收益,π表示三方合作成功时的超额收益,β1,β2为移动运营商与金融机构的超额收益分配系数,超额收益按企业资源投入量以及收入贡献比例分配,第三方支付的超额分配系数为1-β1-β2;R1,R2,R3为三方可共享的资源,λ1,λ2,λ3为三方的知识学习能力系数,E1,E2,E3为背叛收益,即当有一方不合作时,不合作的一方由于采用比对方较温和的市场策略所获得的收益增量。当一方不合作时,不合作的一方应当受到惩罚,罚金由其他方获得,设罚金为p。当三方均不合作时,三方各自获得正常收益,不能带来多余的收益。μ1,μ2,μ3表示当一方合作,其他方不合作时,合作的一方从单独开发中获得的收益增量。k1,k2,k3表示当一方不合作,其他方合作时的收益损失。

四、相关影响因子分析

虽然三方合作为帕累托最优状态,但由于存在两个最优解,分别是(0,0,0)和(1,1,1),取0表示三方不合作,取1表示三方选择合作。最终长期均衡向哪个方向发展还受到各个影响因子的影响。

(1)共享资源。博弈三方合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三方资源的互补性,共享资源是影响博弈双方合作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当自身投入的资源越多,选择合作策略的概率越大。

(2)超额收益及超额收益分配系数。我们不难看出,三方合作所获得的超额收益越多,三方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最重要的是合作三方应该找到一个最优的超额收益分配系数,使得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达到合作共赢,从而使得博弈双方合作的可能性达到最大。

(3)知识学习能力系数。知识学习能力系数是考察博弈三方在合作中对对方资源吸收能力的判定,特别是对资源互补性较强的企业,如果采取合作策略,就将自己的资源共享,并可能产生溢出效应,被对方企业所吸收。但是,如果不能从对方的资源共享中得到益处,就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博弈三方的知识学习能力系数对三方选择的策略的影响也很大。

(4)背叛收益、单独研发收益以及罚金。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当一方合作其他方不合作时,不合作方的背叛收益越大,它在当次博弈中选择背叛的概率也就越大,在长期博弈中,双方达成合的概率就越小。

当三方合作成功分配获得的超额收益与共享对方的资源所获得的经济价值之和大于背叛收益和自己所共享的资源之和时,合作方因为单独进行研发获得的收益越大,其投资研发的动机越大,进行合作研发的概率越大。为了保证三方的合作,避免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就需要在合作初期确定合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哪一方违反而不合作,就得受到惩罚。博弈双方为了降低双方的背叛动机,达成合作,就可以不断提{背叛罚金。罚金越大,背叛成本就越高,博弈双方选择背叛策略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因此,博弈三方选择合作策略的概率越高。

五、结束语

我国移动支付产业要想发展,就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商业模式。根据我国的特定国情,总结国外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历程,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模式应该是以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紧密合作为基础,以第三方的协助支持为推动力的整合商业模式。

随着移动支付产业链各方的不断努力与合作,移动支付正逐渐走向成熟。3G时代的发展,4G时代的到来将使移动支付不仅可以为移动运营商带来增值收益,也可以为银行和金融系统带来中间业务收入。只有对整个产业战略环节清晰定位,建立一条合理的移动支付产业链,从整体战略上规划移动支付产业链的运营,梳理产业链上的环节,用“利益”的纽带就每个企业连接在一起,使各方都可以在这条价值链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利益。

(作者单位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谷海颖.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模式分析及其盈利测算[J].上海金融,2011(9).

[2] 韩刚.移动支付产业链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

[3] 刘丹.移动支付国内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2009(25).

篇9

[关键词]3G 移动支付 移动运营商 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

1 引言

移动支付业务在中国开展已经不是近两年的事情了。但是一直以来,由于政府监管滞后、技术安全问题以及商业模式不清晰。使得移动支付业务一直未有大的发展。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3G)时代的带来,带宽的扩展和安全技术的提高将使移动数据(增值)业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移动手机业务有望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全球移动通信市场看,移动支付业务将成为各通信运营商十分看好的业务增长点。

自从移动支付业务引入我国,移动运营商、网络公司、银行、软件商、设备商等都加入到了移动支付市场的竞争。由于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移动支付产业链虽然初步形成但并不成熟,各参与方在整个产业链上的位置都没有最终确定。而移动支付产业是一种技术驱动型产业,它成功的基础首先是要建立一个成熟合理的产业链。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链,移动支付产业才能健康发展,产业链中的各成员才能具备生存的空间。实现共赢。

2 移动支付的概念

对于移动支付的概念。由于其内容在不断丰富,各专业组织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移动支付论坛(Mobile Payment Forum)认为,移动支付是支付方以一定信用额度或一定金额的存款,为了某种货物或业务,通过移动设备从移动支付服务商处兑换得到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以移动终端为媒介将该数据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清偿消费费用而进行商业交易的支付方式;有学者认为移动支付业务是一项跨行业的服务,是电子货币与移动通信业务相结合的产物;百度百科上将移动支付定义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

从本质上说,移动支付就是将网络与金融网络系统相结合,利用移动通信网络的快捷、迅速,用户分布范围广、数量众多的特点来实现一系列金融服务。移动支付可以提供的金融业务种类繁多,包括商品交易、缴费、银行账户管理等,使用的终端可以是手机、具有无线功能的PDA、移动POS机或者笔记本电脑等设备。

3 移动支付流程

根据移动支付不同的业务种类及其实现方式,支付的流程也不尽相同。总结起来,大致涉及到消费者、商家、支付平台、移动网络运营商、第三方信用机构和设备制造商,大体的流程如图1所示:

整个支付流程基本上由9个步骤构成,根据支付流程参与方的多少而略有增减。首先,由消费者向商家提出购买请求,商家再向支付平台提出收费请求;其次,支付平台与第三方信用机构对商家和消费者的身份进行认证;再次,支付平台向消费者提出支付的授权申请。得到确认授权之后向商家支付费用,并通知消费者支付完成;最后,商家将商品交付消费者。

4 移动支付产业链的构成

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主要由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移动设备提供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商家、用户等多个环节构成,如图2所示。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具有自身的特性,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链。移动支付业务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

其中,移动通信运营商的主要角色是搭建移动支付平台,为移动支付提供通信渠道。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与用户手机号码关联的银行账户管理者,需要为移动支付平台建立一套完整、灵活的安全体系,从而保证用户支付过程的安全通畅。设备制造商为移动运营商提供移动通信系统,为用户提供支持移动支付的终端设备,并且同时提供移动支付业务的解决方案。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是银行和运营商之间沟通的桥梁。商家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基本上属于从属地位,它提供相同于传统支付的产品和服务。用户是移动支付服务的最终使用者。

5 目前国内外移动支付产业链运营模式

5.1以移动运营商为运营主体

当移动运营商作为移动支付平台的运营主体时,它会以用户的手机话费账户或专门的小额账户作为移动支付账户,用户所发生的移动支付交易费用全部从用户的话费账户或小额账户中扣除。因此,用户每月的手机话费和移动支付费用很难区分,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交易也仅限于100元以下。当前,中国移动与新浪、搜狐等网站联合推出的短信、点歌服务以及与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等福利机构联合推出的募捐服务。都是由移动公司从用户的话费当中扣除费用的方式来实现的。

5.2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运营主体

银行通过专线与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互联,将银行账户与手机账户绑定,用户通过银行卡账户进行移动支付。银行为用户提供交易平台和付款途径,移动运营商只为银行和用户提供消息通道,不参与支付过程。当前我国大部分提供手机银行业务的银行(如招商银行、广发银行、工商银行等)都由自己运营移动支付平台。

5.3以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为运营主体

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或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是独立于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的第三方经济实体,同时也是连接移动运营商、银行和商家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支付平台运营商,用户可以轻松实现跨银行的移动支付服务。比如北京泰康亚洲科技有限公司的“万信通”平台、广州金中华通讯公司的“金钱包”等,就是由独立的平台运营商运营的移动支付平台。

5.4以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为运营主体

由于认识到各自在移动支付领域中的优势和不足,移动运营商同银行合作,开创出新的商业模式。相对于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移动运营商与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优势明显。目前国内外很多公司采用这种合作模式。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国有及商业股份制银行联合推出的“手机钱包”就是这种商业模式的案例。

6 适合我国的移动支付产业链模式

我国移动支付产业要想发展,就,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商业模式。根据我国的特定国情,总结国外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历程,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模式应该是以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紧密合作为基础,以第三方的协助支持为推动力的整合商业模式,如图3所示:

对于移动支付产业链上各方来说,不论是移动运营商还是金融机构,还是第三方,都应该清楚看到,单个主体不可能成就消费者支付手段的革命。

首先,垄断金融资源的银行业不会同意中国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经营移动支付业务。其次,中国的信用体制还不健全,移动运营商在经营类似支付金融业务时为用户提供的信用度明显不如银行;同时,类似预付费的移动支付行为还需要金融监管。再次,移动支付最大的特点是小额支付,而目前国内移动用户中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人数很少,如果银行独立经营移动支付业务,就需要投资购买运营商的通信服务以及加密措施等诸多额外服务,赚到的钱可能还不足以支付购买费用。因此,在未能看到明显利润回报之前,银行独立运营方式仍不可取。

目前我国比较流行的是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合作的商业模式。由于一部手机只能绑定某一个银行的一个信用卡账号,无法实现跨行移动支付,以及各个银行不同接口的标准不同而使得运营商成本上升等原因,引入一个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来承担协调和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个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既是移动运营商和银行联盟关系的桥梁,也是协调各个银行之间不同标准、实现跨行支付的主要技术力量。

综上所述,由于各自的局限和核心优势的不同,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的主要环节――银行、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都无法独立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目前最合适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将是以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紧密合作为基础,以第三方的协助支持为推动力的整台产业链模式。合作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价值链的高效运转。

篇10

一是加工能力过剩,竞争无序。截至2012年底,新疆已取得棉花加工质量保证能力证书的棉花加工企业共有864家、1161条生产线,加工能力超过600万吨。按照国家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要求,仅需500多家,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企业吃不饱、恶性竞争、忽视棉花质量,特别是近年来混等混级收购加工棉花较普遍,棉花中混入异性纤维的现象有所抬头。

二是成本高,国内外棉花巨大差价将会影响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国外棉花享受本国高补贴政策,棉花一直处于竞争优势。国棉价格补贴机制尚未健全成熟,棉花种植成本高,国棉与进口棉差价大,无奈只能靠国家买单,此问题必须认真解决,否则将影响棉花产业发展大局。

三是新疆棉花经营长期处于低层次非高效的阶段。新疆棉花市场销售结构较差,销售方式长期以一卖一买的现货交易为主,由于棉花企业基本依靠农发行贷款,政策规定不得进入期货市场,导致新疆进入期货撮合市场经营比例太低,产销经营效益不高。

四是产业链下游对新疆棉需求弱化,本地棉纺业对棉花的需要减弱。内地纺织企业大量使用低价进口棉,对新疆棉使用量进一步降低。很多新建或迁移来疆的纺织企业大部分竞争力不强,使用新疆棉的厂家不多,致使新疆棉本地销售弱化。

五是农民靠棉花取得的收入远小于其他产业收入。新疆一些地区的农民种植林果或饲养家畜等收入翻番,棉花种植成本较高,尤其是2002年种植长绒棉的棉农,几乎无一幸免棉价下跌造成的损失,收益低,对棉农伤害很大。

六是棉花仓储设施、设备亟待改造和建设。新疆总体上已有的棉花仓储设施已具规模,库区、库房、铁路专线基本满足需要。但随着我区棉花产业的发展,现有的棉花中转储备库不少由于建库时间久远,仓储设施、设备老化现象严重,机械化、电子化水平低,尤其是近3年我区承担代储任务后,仓容和中转储备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需进一步加大改造升级力度。

七是铁路运输继续成为制约新疆棉花经营的瓶颈。铁路发运困难多年来一直是影响新疆棉花销售的制约因素,由于兰新铁路双复线及电气化改造,进出新疆商品物资运量严重失衡等原因,新疆棉花外运持续紧张,部分内地企业购买新疆棉2~4个月仍难运出,占压棉花购销资金,影响新疆棉外销及声誉。

八是棉花补贴政策力度不大。当前国家对棉花的补贴政策有良种补贴、运费补贴、临时收储政策,对棉农、流通企业及其他直补政策尚未出台,更没形成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