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学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因组学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因组学的意义

篇1

[关键词] 精准医学;基因组学;医学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R394;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号] 1673-7210(2017)01(a)-0113-04

[Abstract] Precision medicine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edical science. The ability to practice precision medicine is dependent on genomics. The genomics research of common diseases and rare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pharmacogenomic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era of precision medicine. To help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genomics and understanding the latest genomic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keep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By learning genomics, the medical postgraduates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lay a good found a tion for their clinical work in future.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enomics, some elements of teaching mode should bead jus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genomics in the era of precision medicine, which can expand the basic knowledge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and train medical talents with interdisciplinary background.

[Key words] Precision medicine; Genomics; Medical postgraduates; Cultivation

精准医学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讲话,呼吁美国要增加医学研究经费,推动个体化基因组学研究,依据个人基因信息为癌症及其他疾病患者制订个体医疗方案,拉开了精准医学的大幕。精准医学体现了医学科学发展趋势,也代表了临床实践发展的方向,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惠及国民健康及疾病防治。基因组学研究是实现精准医学的重要手段。本文就精准医学时代培养医学研究生利用基因组学进行科研工作和疾病诊疗的重要性以及基因组学教学模式的调整进行初步探讨。

1 精准医学的本质

精准医学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其他前沿科技,依据患者内在生物学信息及临床特点,在分子学水平为疾病提供更加精细的分类及诊断,从而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门订制医疗模式[1]。精确、准时、共享、个体化是精准医学的四要素。

精准医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标准化的各种大型的队列研究和多种组学研究,寻找疾病的新的生物标志物以完善疾病分类;完善后的新疾病分型通过药物基因组学等手段进行临床转化,达到个体化的精准医疗[2]。如何将精准医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服务于临床实践,将是精准医学模式下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篇2

——一位小学音乐“烟台名师”的成长足迹

烟台市福山区西关小学 吕家良

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从小酷爱音乐,1987年蓬师音乐班毕业后,19岁就做了一名音乐教师。寒来暑往,岁月如歌。弹指间,31年的艺教之旅悠然走过,从乡镇中学到县城小学,从教师到书记,我由一个初出茅庐的新兵,沐浴着领导、校长和同事们关爱的阳光,一路风雨,一路欢歌,成长为收获满满的幸福园丁:优课奖从区、市级到省、部级;节目奖从区、市级到省、国级;荣誉从区、市级到省级;职称从初、中级到高级…感恩梦想在不同的时代绽放着不同的笑靥,在前方摇曳着,谱写出催我奋力向前的追梦“三部曲”。

第一部:追求优课梦 研学促成长

记得初到乡镇中学任教时,面对无课本、被挤占的落后,我白手起家,自编教材,让学生很快爱上我的课。第一次区教育局视导课没有预告,我即兴地将一节民歌课上得有声有色…局领导评价是视导以来最好的课,让我备受鼓舞。五年后,我调入福山县城艺术教育最发达的西关小学,担任教研组长,在这里,我如鱼得水,孜孜不倦地追求着。

刻苦学习,靠“笔耕”丰涵。走进新天地,我爱上读书和学习。“教学用书、教育刊物、课改书籍”让我提升了理念;“外出培训、优课观摩、专家讲座”使我开阔了眼界。我养成了“读书—思考—写作”的好习惯,勤于把所读、所看、所学、所教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资料和灵感写下来。第一次写的论文《小学音乐课竖笛教学初探》就在国家级刊物《儿童音乐》上发表,让我信心大增。此后,我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观课报告、教学论文、德育论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等自感有价值的都会去投稿,目前已有《细节中的惊喜》等50多篇文章在《人民教育》《中国德育》《辅导员》《琴童》等刊物上发表。我自建了教育博客“志翔蓝天”,勤学善思,笔耕不辍,220多篇文章馨放在博园里。2013年6月,我将53篇心仪之作纷呈在“岁月的故事、心灵的温暖、成长的幸福、教育的春风”四个篇章中,全国出版发行了21万字的个人成长专著《阳光放歌》,赢得社会赞誉…

笑迎挫折,靠“思悟”积淀。在追赶优课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难忘1997年我参加了省优课大赛那段刻骨铭心的故事。当时是指定五节课,现场抽签定课。我把五节课的教案和教具全部备好,只身前往济南。记得检票时,见我背着鼓、拎着锣、挎着大小包,就有人诧异地问,你是耍猴的吗?让我哭笑不得…因为压力、上火、失眠加上熟悉学生只给十分钟,以致使《小奶牛》前半节课顺利,后半节却达不到预期,只好浅尝辄止,草草收兵…一下课,我就泪如泉涌,犹如“晴天霹雳”,自感是有史以来的最差课,我急火攻心,当晚眼角竟长出一个肿包,那是最心酸的浓缩,半年后才复原。虽然最终得了二等奖,却是我最失败的记忆…然而,挫折并没阻挡我追赶的脚步。经过“只备自己,没备学生,导致预设受阻、不能应变而使目标终未达成”沉痛反思后,我更努力地探学,积淀,将提炼出的“激趣导入—感受铺垫—探究学习—拓展创新—鼓励表演—倡导合作—培德育人”的教学模式灵活融入课堂,颇具特色,2次获市优课一等奖,2次获省优课奖,2011年我全区范讲了区立标精品课。

勇于挑战,靠“创新”竞先。1993年,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在全省音乐新教材研讨会上执教一年级《开火车》。授课时,我带着创新设计的自信,从容应变,超常发挥,得到了国家级专家吴斌等各级领导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2017年,我年近50,挑战“一师一优课”大赛,在实录的《美丽的夏牧场》课堂上,我创新各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将“节拍的变换能改变情绪”的主题贯穿始终,把2/4拍歌曲拓展为3/4拍演绎,颇具亮点和新意,学生兴致盎然,目标灵动生成…该课获得市一等奖、省优课奖,最终,被国家教育部评为部级优课资源,在网络传播,教学反思在《烟台教育》上发表。感谢创新让我圆了部级优课梦而幸福无限…

第二部:追寻名师梦 智慧润芬芳

“既然选择音乐,就要干出名堂”。为此,我渴望专业成长,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还积极探索着“出优质作品、润桃李芬芳”的智慧之法,留下了名师成长的串串脚印。

“甘洒汗水,硕果繁枝”是我追求的境界。在乡镇工作的五年间,我创编的歌曲、舞蹈多次在市、区获奖,无偿地培养8名山区孩子考上了艺校和师范,被传为佳话。自进城特别是2004年竞争上副校长以来,作为分管领导,我率先垂范,带领音乐教师们奋战一线,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排练汇演和六一节目,迎来满园芬芳:我校在区、市、省、国各级比赛中的获奖节目不胜枚举,其中,我辅导的舞蹈《我们是幸福花》全国获奖,编排的《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等合唱全省获奖,训练的齐奏《西班牙斗牛士》登上省级音乐会和央视少儿春晚,年年呈现给社会的“在阳光下成长”等六一大型庆祝活动因篇章策划新颖、歌诵舞奏多彩、思想主题深远而众口皆碑…由于实绩突出,我校一直是“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

“科学训练,智慧打磨”是我常胜的保证。我的“秘诀”有四点,下面仅以我精心打磨荣获当年全市合唱第一名的《在灿烂阳光下》为例,加以说明。

一是“高选材”,要高点定位,去选择别人不敢排、技巧难度大、主题内涵深、好听跟时代的作品,这首歌是四部成人合唱,有转调,难度大,技巧高,选唱这首歌,在当时全市参赛歌曲中唯我一家。

二是“精编排”,要根据学生的素质,精心设计各个环节,这首歌我大胆地运用男女小歌手以二重唱的形式领唱,别具一格,艺术性高,我自认为是我的“得意之处”,我还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对乐谱灵活改动,使孩子能顺利完成作品。

三是“细雕琢”,要从力度、速度、表情、呼吸等各个细节,进行恰当的处理,达到音色统一,声部和谐,情绪跌宕起伏,演唱动人心弦。

四是“巧训练”,要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孩子进行发声、声部的训练,我用“先唱谱,再填词”的方法打牢音准的基石,用“轻声高位”的方法拓展孩子音域,用“先分再合”的方法使声部清晰和谐,歌曲中转调部分我靠的是强化苦练,让孩子找到“水到渠成”的感觉而完成的…

“示范引领,成为名师”是我奋进的动力。2011年,赶上机遇,我勇于挑战,申报并成为名师人选。在五年培养期间,我每次外出培训都会笔录丰实,将所学、所获、所悟发在博客上。我在专业成长、课题研究、示范引领、培养教师等各方面齐头并进,留下了殷实的足迹:作为主持人承担的《教师积极情感的自我开发、培养与应用研究》等国、省级、市多个重点课题顺利结题;被评为烟台市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多次担任远程研修县级指导教师和市级专家,被评为省级优秀指导教师;2016年研修的观课报告《亮点和笑容一样美丽》在《烟台教育》上发表;辅导的3名青年教师获得省优课奖;《烟台教育》3次刊登我的成长故事;“山东教育卫视、烟台电视台、烟台音乐网、福山电视台、福山文明网”都曾对我的事迹进行过采访或专题报道…

“付出总有回报,智慧润泽希望”,2017年,经全面考核我被认定为第二批“烟台名师”,虽然圆了名师梦,但从此更加责任满心,任重道远。

第三部:追逐才艺梦 奉献向远方

社会需要文化,艺术需要传播。我常想,一名音乐教师如果要走的更远,还应该热爱舞台,热心公益,有服务百姓的才艺和奉献精神,去演绎自己的价值人生。

“勤学苦练,勇于尝试”是我拓展的途径。我听大师课、看网络课来提高琴技;品央视主持、观歌舞曲艺来丰盈底蕴;创诗歌、编快板来讴歌家乡;作歌词、搞作曲以拓宽技能;写台词、排作品求精益求精;去参赛、办晚会总捷报频传…

“多才多艺,奉献社会”是我梦想的坚守。31年来,我一直活跃在舞台上,人称“常青树”。从最初一一涉猎的的独唱、主持、朗诵、指挥、舞蹈、小品、相声,到领导安排的策划、导演、撰稿、创作等任务,我都能高质完成;我参加央视少儿春晚、山东教育卫视艺术展演、烟台春晚、福山春晚、文化惠民下乡、激情文化广场、群众艺术节、教师节、六一节等各级各类演出300多场,为群众送去精神食粮;我还肩负着“中国音协考官、省音协会员、市音协理事、区政协委员、区音协主席”的职责,为百姓无私奉献着才艺。

“舞台绽放,创演并举”是我幸福的源泉。“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每当我朗诵《清洋赞歌》等自创作品和主持的声音在广场、剧院飘荡;每当我指挥、排练的合唱《祖国颂》等作品唱响福山;每当我《幸福永远》的歌声在乡村、荧屏飞扬;每当我创作的快板《群众路线是阳光》等作品频频公演;每当我创作的童声合唱《我们从这里启航》等作品在校园、网络上传唱;每当我回首市青歌赛、技能赛的获奖经历…我就又幸福地投入到新的激情挑战中。

“人因追梦而忙碌,因忙碌而充实,因充实而快乐”。“齐鲁文化之星、省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省优秀文化人才、市优秀教师、烟台名师、福山十大杰出青年、区教学能手、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区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等各级称号就是对我爱岗敬业的真情回报。

篇3

关键词:高校音乐艺术 教学 不足 措施 

音乐艺术教学一般是指具有一定音乐专业知识和音乐技能、并且能够承担起教学职责的人,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基本的乐理知识,歌曲、器乐的演唱、演奏技能以及乐曲的欣赏分析等音乐知识、技能、技巧,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活动。音乐艺术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从而为学生达到德、智、体、美、劳提供了必要条件,总体提高教育者与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 

(一)对音乐教学不重视 

在新形势下,新课改革,学校对音乐课程有了很高程度的认识,对音乐课程的设置也逐渐合理,但是在课程的安排上,依然很少,普通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只是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音乐知识的传授,没有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支持,学校只是把音乐课程当成是一种课间娱乐的手段,没有提高认识度。 

(二)没有完善的音乐教学设备 

音乐艺术的培养是需要有完善的音乐设备,音乐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教师的指导,还需要有完善配套的音乐设备,有些高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学设施不完善,只有部分乐器,有些院校甚至连音乐教室、琴房等教学设备都不健全,对音乐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欠缺 

大多院校音乐教师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学校聘用他只是应付考试,音乐课不计入文化课总分,会考通过就可以达标,加上考核不标准,音乐教师不需要专业,有的音乐专业教师,自身技能掌握不扎实,教师只注重死板教学,不能灵活运用所教知识,按照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不能与时俱进,教学内容比较陈旧,院校的音乐教材编写不规范,内容跟不上时代潮流,所学的教材反应大学生生活的歌曲收录较少,课上的授课内容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四)音乐课程安排少 

大部分学校音乐课程的安排是相当少的。例如我国的大部分院校,除了音乐专业的学生是计学分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公共音乐课一般都是选课,学分相当少,大学生一般都选择不去上,利用这部分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的专业不设立音乐课程,甚至连选修课都不设立,所以许多院校仍然没有对音乐提高重视。 

二、学习音乐艺术对大学生的影响 

从就业角度来讲,音乐艺术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我国的音乐艺术文化还是比较源远流长的,古典音乐艺术、流行音乐艺术等在我国有着深远的文化影响,我国的老艺术家对我国的音乐艺术有着重大的贡献,对于新一代的青年大学生应该延续音乐事业的发展,音乐本身是具有影响力的,它不像其他课程给人带来的是知识的传播,音乐不仅可以传播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洗涤,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正能量,可以提升自身的修养,陶冶情操,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可以在人失意时给人带来心灵的抚慰,从精神层面得到升华。作为一个高校学生,对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认识和学习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两者既有差异也有共通之处。国外对中国的音乐情有独钟,喜欢中国古典音乐丰厚的底蕴和文化涵养,对下一代古典音乐的教育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对音乐艺术教育要提高重视。 

三、针对目前高校音乐教学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高校对音乐艺术的整体认识 

学校提高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合理安排音乐课程,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应该更注重音乐基础知识和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学习,而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公共选修课上,注重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利用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做到课程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提高学校和自身对音乐的重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解决高校音乐设备不足的问题 

解决学校音乐设备不健全的问题,在学校里加强对音乐设备的管理,加强音乐教室的建设,对音乐设备的选择也要适当合理,尽量有健全的设备,无论声乐室还是琴室,都要加强建设,实现音乐教学的丰富多样化。 

(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音乐教学的方式有许多,音乐是一门艺术,采取一种死板的方式是不能领会到音乐的真谛的,要多种方式相结合,如多媒体教学、形体教学、表演教学等。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听到真实的画面,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表演节目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置课程,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结合时势的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节目,节目教学增加了表演性,通过节目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音乐的内涵,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 

(四)结合传统教学,走创新道路 

在音乐教学和音乐的选择上要加强音乐的创新,不能一味的追求音乐的特殊化,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共同发展,推崇出新,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条件创造出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音乐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一种音乐艺术的高境界。 

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07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469-02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是一种内源性具有强效生物活性的磷脂类介质,由体内许多细胞和器官如血小板、内皮细胞、白细胞、肺、肝、肾等在受体特异性抗原刺激下合成并释放的,具有生理和病理双重作用。PAF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PAF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引起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聚集和释放;产生大量活性氧(ROS)、白介素等多种炎性介质。其作为一种独特的细胞因子参与体内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加重期相关。本文就其在COP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做一综述。

1COPD的流行病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慢阻肺的患病率占40岁以上人群的8.2%。该疾病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随着全世界吸烟人群的不断增长,预计至2020年时慢阻肺将占世界经济负担的第五位。

2PAF

2.1PAF的生物学特点Benumiste[1]于1972年首先报道了经IgE致敏的兔嗜碱性粒细胞能释放一种可溶性磷脂类物质,这种物质可导致不依赖于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和二磷酸腺苷(adenonisine disphosphate,ADP)释放的血小板聚集反应,称之为PAF。PAF的化学结构式在1979年被证实为1-0―烷基―2―乙酰基―Sn―甘油-3―磷脂胆碱,至少由16种不同的分子组成,其分子差异性表现在酰基或烷基上碳原子数目不同[2]。PAF在体内来源非常广泛,生理状态下以前体形式在体内广泛存在于血小板、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纤维原细胞等细胞膜上;病理条件下或受到外界刺激原刺激时,活化的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损伤的内皮细胞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等,能通过对细胞膜上的酰醚磷脂的改建释放大量的PAF[2]。

2.2PAF的生物学作用PAF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3]:①可使血小板发生变形、聚集和释放反应,是迄今发现的最有效的血小板激活剂;②激活中性粒细胞,使其聚集,释放氧自由基等;③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使微血管壁通透性大大增强;④通过很多炎症介质以及其他活化的体液和细胞产物发挥作用;⑤在呼吸系统方面,目前已有研究证实给多种动物应用PAF后可引起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增加和肺水肿及支气管痉挛等[4-7]。

3PAF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呈进行性发展。COPD 患者肺脏结构和功能的不可逆性改变,在此基础上发生反复的、引发一系列体液因子的变化,在感染和低氧血症等病理状态下可引起血小板活化,同时血小板活化时,会释放各种活性物质,包括促凝物质、血管活性物质、促有丝分裂介质。另外COPD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最常见的诱因为感染,而考虑到肺炎链球菌利用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8-9],因此血小板活化因子参与了COPD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3.1PAF与气道纤毛运动PAF增加气道粘液分泌,并改变粘液性质。静脉给予PAF,豚鼠气道分泌物中蛋白含量增加,可能是血浆蛋白外渗所致。当PAF直接作用于气道时,粘液纤毛运动明显减慢[10]。PAF可以直接或通过嗜酸性粒细胞使气道上皮破坏和脱落,粘液纤毛清除功能受损,加上粘液分泌增加,蛋白含量增高,导致末梢气道中粘液栓形成[11]。即为COPD早期的病理表现。

3.2PAF参与中性粒细胞的趋化、黏附与聚集中性粒细胞活化与聚集是慢阻肺炎症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释放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引起的慢性黏液高分泌状态并破坏肺实质。研究表明,PAF能引起中性粒细胞(PMN)的聚集分泌,溶酶体释放内容物,合成释放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a,参与气道的重塑过程。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上的磷脂酶A2,使膜磷脂裂解为花生四烯酸,后者可通过环氧含酶途径生成前列腺素,并通过脂氧合酶途径牛成白三烯而产生相应效应[12]。PAF可刺激中性粒细胞表面整合素(CD11b/CDl8)的表达,并与内皮细胞配体分子如细胞间黏附分子1、细胞问黏附分子2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结合,使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牢固黏附,在细胞因子与化学物质趋化作下,穿过内皮细胞间隙向内皮下移行,介导炎性反应。体外实验表明,PAF浓度为10-8mmol/L,可使PMN在内皮细胞的黏附率增加2倍,PAF浓度在10-10-10-5mmol/L,可以增加体内白三烯形成,PMN表面CDllb/CDl8表达。研究还证实,PAF对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明显的趋化作用[13],可促进PMN及嗜酸性粒细胞向气道平滑肌游走、聚集,释放溶体酶、白三烯及氧自由基,造成气道粘膜水肿,从而导致支气管痉挛。

3.3介导氧化应激反应许多研究表明慢阻肺患者的氧化应激增加。氧化物主要有朝阳阴离子、羟根、次氯酸、H2O2、和一氧化氮等。氧化物可直接作用并破坏许多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脂质和核酸等,导致细胞功能障碍或细胞死亡,还可以破坏细胞外基质;引起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促进炎症反应,如IL-8、TNF-α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和环氧化物酶等的转录。研究表明,PAF町促进内皮细胞因子MCP-l表达增高,使血流中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黏附于受损内皮区表面,引起炎症反应[14]。Sanchez等I研究还发现,PAF可介导eNOS易位,使eNOS从细胞质膜向胞浆内移动,诱导酶的磷酸化,促进NO的产牛参与炎症反应。

3.4PAF与肺动脉高压及肺心病COPD患者长期缺氧、酸中毒,除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瘀滞、肺动脉痉挛外还可造成血小板功能异常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肺小动脉微血栓形成,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而肺循环系统微血栓的形成及PE的高发,已被认为是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PAF是一种强有力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当有活化的白细胞存在时,还可以增强血小板和内皮间的粘附,是血栓素A2(TXA2)产生的有利刺激因子,而TXA2也是很强的血小板聚集激活剂,可导致血管收缩与血小板聚集,参与血栓形成,这表明PAF在血小板激活形成血栓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肺循环系统微血栓形成及PE高发的原因之一。因此PAF在肺动脉高压及肺心病的产生及发展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4结语

综上所述,PAF参与了COPD发生、发展的几乎每一个病理生理过程,在COPD的常见并发症如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PAF在COPD病因、治疗及预后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阐明。随着PAF与COPD之间研究关系的深入,PAF与COP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将逐渐明确,这将为COPD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

参考文献

[1]Benveniste J,Henson PM,Cochrane CG.Leukocyte-dependent histamine release from rabbit platelets,The role of IgE basophils and a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J].J Exp Med,1972,136:1356-1377.

[2]Benvenlste J,Tence M.Vareene P,et a1.Semi-synthesis and prDposed structure of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acether an alkylether analog of lysophophatidylchloine CB Seances Acad Sci,1979,289:1037-1040.

[3]许玲芬,董亚珞,孙梅,等.PAF对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影响及ITF的保护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04).

[4]Grandordy BM,et al。Am Rev Respir Dis,1987:135:A101.

[5]Chung KF,et al.JPharmaeol Exp Ther,1986:236,580.

[6]F1tzgerald M F,et al.BrJPharm aeol,1987,90:112.

[7]林祥晓,张成.血小板活化因子一氧化氮合酶与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关系[J].黑龙江医学,2012,(2).

[8]Chao W,OlsonMS.PAF:receptor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J].BiochemJ,1993,292:617-643.

[9]Fischer W,BehrT,Hartmann R,et al.Teichoic acid and lipoteichoic acid ofS.pneumoniae possess identical chain structures[J].JBiochem,1993,215:851-857.

[10]UrsudkijB,et al.Am Rev Respir Dis,1987,135(abstraet):A160.

[11]Barnes PJ[J].J Allergy Clin Immunol,1988,81:152.

[12]Gilli UO,Schneider MK,Leetscher P,et a1.Human polymerphonuclear neutrophils are cruited by porcine chemokines acting on CXC chemokine receptor 2,and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J].Transplantation,2005,79:1324-1331.

篇5

一、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基因组学

在荣膺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沃森(JamesDeweyWatson)、克里克(FrancisHarryComp?tonCrick)和威尔金斯(MauriceHughFrederickWilkins),于1953年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之后。相继于1958年和1980年罕见地两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桑格(FrederickSanger),先后完整定序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和发明很重要的DNA测序方法,这些划时代的杰出成就于20世纪后半叶完全“打开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大门”。于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基因组学,在随后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并取得很大进展后,基因组学取得了惊人的长足进展。

基因(gene)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特征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系具有遗传物质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例如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基因是生命遗传的基本单位,不仅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功能单位,还是一个突变单位和交换单位。由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人类基因组,蕴藏着生命的奥秘。

基因组(genomes)是一个物种的完整遗传物质,包括核基因组和细胞质基因组。即基因组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集合,是某个特定物种细胞内全部DNA分子的总和。显然原先只关注单个基因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深入研究整个基因组,于是产生了基因组学。

基因组学(genomics)是专门从分子水平系统研究整个基因组的结构(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功能(以基因功能鉴定为目标)以及比较(基于基因组图谱和序列分析对已知基因和基因的结构进行比较)的分支学科。基因组学着眼于研究并解析生物体整个基因组的所有遗传信息,突出特点是必须以整个基因组为研究对象,而不是只研究单个基因;同时还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基因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基因组学概括起来涉及基因作图、测序和整个基因组功能分析的遗传学问题。这门分支学科交叉融合了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并以全新视角探究生长与发育、遗传与变异、结构与功能、健康与疾病等生物医学基本问题的分子机制,同时提供基因组信息以及相关数据系统加以利用,进而解决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以及相关产业领域的有关问题[3]。基因组学的主要目标包括认识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进化规律,阐明整个基因组所涵盖遗传物质的全部信息及相互关系,为最终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以提供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的科学依据。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HGP)的确立和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可追溯到寻求新方法解决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幸存者及其后代的基因突变率检测低于预期问题。1984年12月美国能源部资助召开的环境诱变和致癌物防护国际会议,第一次提出测定人体基因和全部DNA序列,并检测所有的突变,计算真实的突变率。1985年6月,美国能源部正式提出了开展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形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初步草案。历经几年酝酿与论证,1988年美国国会批准拨款,支持这一被誉为完全可以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列相比美的宏伟科学计划。1990年正式启动后,陆续扩展成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共同参加的国际性合作计划。2000年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草图)完成,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功的标志。

HGP这项规模宏大,跨国家又跨学科的大科学探索工程。旨在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所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解码生命奥秘,探索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规律,揭示疾病产生机制以提供疾病诊治的科学依据。截至200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但基因组学等研究工作一直在不断深人和扩展。例如,2006年启动了肿瘤基因组计划力求揭示人类癌症的产生机制以及癌症预防与治疗的新理念。当下已经迈进后基因组时代,从揭示生命所有遗传信息转移到在分子整体水平上对功能的研究(功能基因组学)。21世纪的生命科学以新姿态和新方法阔步向着纵深发展,同时有力推进了基础与临床医学、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社会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蓬勃发展。为促进这些相关学科及其应用的更好发展,尤其推动在人类健康与疾病、个性化医疗、农业、环境、微生物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自2006年以来巳经召开了十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第10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于2015年10月在中国深圳举行,特别就临床基因组学、生育健康、癌症、衰老、精准医疗、人工智能与健康、农业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生命伦理和社会影响、相关组学及生物产业等热点问题进行深人研讨,展现了相关组学的旺盛活力。

二、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与基因组学相辅相成

基因组学作为研究生物基因组的组成,组内各基因的精确结构、相互关系及表达调控的科学,又必须从系统生物学角度与方法,着眼于整体出发去研究人类组织细胞结构、基因、蛋白质及其分子间相互作用,并通过整体分析研究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状态,从而才能更有效地探索解决人类疾病发生机制及其诊治与保健问题。

虽然人类基因组图揭示了人类遗传密码,而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是蛋白质。基因组研究本身不能体现蛋白质的表达水平、表达时间、存在方式以及蛋白质自身独特活动规律等。因此,自从基因和基因组学问世以后,分子生物学的组学大家庭中,不断延伸分化形成了相互密切关联的转录组学(tmnscrip-t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代谢组学(metabo-lomics),以及脂类组学(lipidomics)、免疫组学(lmmu-nomics)、糖组学(glycomics)、RNA组学(RNAomics)等,这些相互密切关联的组学构成丰富的系统生物学以及组学生物技术基础。

转录组学是一门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中基因转录情况以及转录调控规律的分支学科。也即转录组学是从RNA水平研究基因表达的情况。转录组即一个活细胞所能转录出来的所有RNA的总和,是研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可见在整体水平上研究所有基因转录及转录调控规律的转录组学,乃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蛋白质组(proteome)是指一个基因、一个细胞或组织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而蛋白质组学研究不同时间、空间发挥功能的特定蛋白质及其群体;从蛋白质水平上研究蛋白质表达模式和功能模式及其机制、调节控制及蛋白质群体中各个组分。蛋白质组本质上指的是在大规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特征,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翻译后的修饰,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等,由此获得蛋白质水平上的关于疾病发生,细胞代谢等过程的整体而全面的认识。基因组相对稳定,而蛋白质组是动态的概念。研究蛋白质组学是基因组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后续部分,也即生命科学进人后基因时代的特征。

代谢组学的概念源于代谢组,代谢组是指某一生物或细胞在一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的低分子量代谢产物。代谢组学则是对某一生物或细胞在一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分支学科。代谢组学以组群指标分析为基础,以高通量检测和数据处理为手段,以信息建模与系统整合为目标的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新发展起来的代谢组学,是借助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思想,对生物体内所有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寻找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别从基因和蛋白质层面探寻生命的活动,而实际上细胞内许多生命活动是发生在代谢物层面的。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告诉你什么可能会发生,而代谢组学则告诉你什么确实发生了”。所以,代谢组学迅速发展并渗透到诸多领域,例如疾病诊断、医药研制开发、营养食品科学、毒理学、环境学、植物学等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各领域。

三、放射组学在交叉融合中应运而生

2015年是伦琴发现X射线120周年,正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评价:X射线的发现“宣布了现代物理学时代的到来,使医学发生了革命”W。近40多年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以X射线透射开始并不断拓展许多种类型的医学成像技术,又经历了数字化革命而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数字化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医学影像学在保健査体、疾病预防、疾病筛査、早期诊断、病情评估、治疗方法选择、康复疗效评价等,以及生命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不可替代作用。随着多排螺旋CT、双源CT、能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和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与PET)、图像融合一体机成像(PET/CT等等)诸多影像医学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医学影像学巳经从结构成像发展到功能成像,又迈向分子影像学的新阶段。尤其进人21世纪后,分子影像学方兴未艾地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手段。当前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所形成的大数据又密切关联到相关基因组学,应运而生了放射组学(radiomicsV)。如果说20世纪驱动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工程科学技术等,而21世纪则迫切需要与医学、分子生物学(包括基因组学等诸多组学)等相关学科进一步深人交叉融合相辅相成。

放射组学(亦有称之为影像组学)、分子影像学完全是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相关组学彼此关联并相互促进而不断发展的。整合各种技术实现运用影像学手段显示人体组织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并能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变化,从而对其生物学行为在分子影像层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无论在人体保健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者在药物研究开发,以及在基因功能分析与基因治疗研究等方面,都凸显了巨大优势和良好前景。

包含分子影像学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可提供越来越丰富的多层次医学影像数据资料,显然必须加以深度发掘并充分利用这些极其庞大的数字化信息。通过放射组学研究,解码隐含在医学影像信息中的因患者的细胞、生理、遗传变异等多因素共同决定的综合影像信息,并客观且定量化将其内涵呈现在临床诊治、预后分析的整个过程,这无疑会成为临床医学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应运而生的放射组学,就是致力于应用大量的自动化数据特征化算法将感兴趣区域(regionofinterest,R0I)的影像数据转化为具有高分辨率的可发掘的特征空间数据。数据分析是对大量的影像数据进行数字化的定量高通量分析,得到高保真的目标信息来综合评价肿瘤的各种表型(phenotypes),包括组织形态、细胞分子、基因遗传等各个层次。例如近期文献报道,放射组学可揭示肿瘤预测性的信号,能够捕获肿瘤内在的异质性,并与潜在的基因表达类型相关联。

美国的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CancerInstitu?te,NCI),已经建立量化研究网络(quantitativere?searchnetwork,QIN),旨在共享数据、算法和工具,以加速影像信息量化的合作研究网络U5]。他们将放射组学的建设及应用框架分为5部分:①图像的获取及重建;②图像分割及绘制;③特征的提取和量化;④数据库建立及共享;⑤个体数据的分析。当然这些均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

放射组学通过标准化的图像获取以及自动化的图像分析等,能为疾病的诊断、预后及预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近期的研究还提示放射组学能有效预测不同患者中的肿瘤基因异质性等,可见放射组学有着广阔应用前景。四、发展相关组学更好共促精准医疗

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2直到新形成的放射组学,均是在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中,当条件与时机发展到一定程度而瓜熟蒂落催生。

这些相互关联的组学全部都兼备着学科分化以及整合的特色。学科交叉融合根据发展需要分化催生出4新分支,而所有这些组学分支学科又都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出发,注重对形成的分支学科自身整体开展研I究。正是如此辩证统一的现代科技发展特点,如同DNA的螺旋结构一样在不断深化中而螺旋式上升,7推动科学技术向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篇6

Metagenomics of the Human Body

2011,351pp

Hardcover

ISBN9781441970886

人体内及体表栖息着数量极其庞大的微生物,其细胞数约是人体细胞的10倍,人体微生物基因组含有的基因数是人类基因组的100倍以上,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体微生物基因组和人类基因组共同演进。人体微生物基因组和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微生物能够进行纯培养,90%以上为未培养微生物;如果仅依赖传统的纯培养技术,人们对微生物的研究则受到很大的限制。近年来,美国和欧盟分别启动了人类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即人类微生物宏基因组研究计划),试图阐明人体的微生物基因组与人基因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微生物基因组对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影响。本书即是人类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启动以来的最新进展方面的综述集,包括人体各主要部位的微生物基因组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本书各章题目如下:1.类基因组、微生物基因组和疾病;2.宿主基因型及其对微生物种群的影响;3.人类微生物基因组及宿主和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4.人类病毒基因组;5.作为人类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参比菌株的选择和测序;6 人类阴道微生物基因组;7.人类肺微生物基因组;8.健康与疾病状态下的人类皮肤微生物基因组;9.人类口腔宏基因组;10.人及其微生物基因组与罹患感染的风险因素;11.感染基因组学:宿主对消化道中微生物的反应;12.自身免疫病和人类宏基因组;13.宏基因组的应用及其解析慢性肝病的可能性;14.胃肠道共生微生物菌群和人代谢表型的调控;15.欧盟人类肠道宏基因组研究计划;16.人类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本书主编凯伦E.奈尔逊博士是国际知名的基因组学专家,现为J.Craig Venter研究所 Rockvill分院的院长。她已在J.Craig Venter研究所工作了14年,还曾担任过该所人类微生物和宏基因组学系的主任。本书其他作者均为各个领域的著名专家,包括J.Craig Venter和我国浙江大学的李兰娟院士和向春生教授。本书语言简洁,可读性较强,可作为医学院校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研究生、高年级学生的参考用书。

张瑞芬,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篇7

【摘要】 目的 构建细粒棘球蚴铁蛋白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ferritin/pET-28a,表达、纯化出重组蛋白,并对重组蛋白的免疫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将目的基因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plysS,加入IPTG对其进行诱导表达。通过Ni2+的His-bind树脂柱纯化出重组蛋白,用50μg/100μL免疫ICR小鼠,获得抗血清,通过western-blot及ELISA对重组铁蛋白的免疫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 表达并纯化出分子量约19kD重组铁蛋白,western-blot显示重组蛋白免疫制备的抗血清可识别纯化的重组蛋白及抗原囊液、原头蚴,位置大致相同,约19kD。ELISA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血清中IgG的OD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细粒棘球蚴重组铁蛋白Eg.ferritin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及免疫原性,具有成为包虫疫苗候选分子的潜能。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重组铁蛋白;纯化;免疫特性

铁蛋白(ferritin)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保守性较高的多功能多亚基蛋白,其作用是储存铁,对生物体内铁含量进行调控,在生物体内铁含量过多时起到解毒作用[1-2],它的存在保证了生命体的正常活动。本实验中心已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ferritin/pGEX-6p-1,但由于重组蛋白ferritin/GST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细胞中,无法通过亲和层析柱纯化出单一的Eg.ferritin[3]。只能通过切胶纯化的方法获得融合蛋白Ferritin/GST,虽然试验结果说明该融合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及免疫原性,但影响蛋白特性的因素较多,不能很好的反映蛋白的实际特性,因此本次试验将铁蛋白基因重组到表达质粒pET-28a中,pET-28a是个高效表达载体,能纯化变性及非变性的蛋白,通过表达纯化可获得较纯的Eg.ferritin,以便更好地研究蛋白的特性,为铁蛋白能成为包虫病候选疫苗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质粒与菌种 Eg.ferritin/pGEM-T/JM109及E.coli BL21(DE3)plysS由本室保存;pET-28a表达载体购自Novagen公司。

1.2 试剂 T4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BamH I、Not I、IPTG、N'N'N'N-四甲基乙二胺、丙烯酰胺、甲叉双丙烯酰胺购自Promega公司;β-巯基乙醇、二甲基亚砜、弗氏完全(不完全)佐剂、过硫酸铵、Tween-20等试剂购自于SIGMA公司;考马斯亮蓝购自BIOMOL公司;酵母提取物、蛋白提取物购自OXOID公司;蛋白预染Marker购自北京赛百盛;卡那霉素、TMB、4-氯-1-奈酚购自AMRESCO;羊抗鼠HRP-IgG、质粒DNA提取试剂盒等购自北京华美公司;DNA纯化回收试剂盒购自北京赛百盛生物有限公司;标准蛋白分子量Marker 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含Ni2+的His-bind树脂纯化试剂盒购自Novagen公司;其它常用试剂为国产分析纯。

1.3 实验动物 ICR小鼠,6~8周,(18±2)g,雌性,由宁夏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4 Eg.ferritin/pET-28a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取Eg.ferritin/pGEM-T/JM109菌株划板接菌[4],并挑单个菌落进行培养,通过碱裂解法提取重组质粒;同时取适量的表达载体pET-28a,将两者分别用BamH I,Not I进行双酶切处理,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带有双黏性末端的目的片段和表达载体,切胶,经DNA回收试剂盒纯化目的片段及载体。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在T4连接酶的作用下,16℃连接过夜。继而将连接产物转化到已制备好的感受态菌BL21(DE3)plysS中[5],经含卡那霉素终浓度为50μg/mL的LB固体培养基筛选阳性菌株[6]。挑取阳性菌株含卡那霉素的LB培养基中振荡培养,经质粒提取试剂盒纯化重组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 I,Not I进行酶切鉴定。

1.5 重组铁蛋白的表达、纯化

1.5.1 重组蛋白的表达 将重组菌接种于含卡那霉素(终浓度为50μg/mL)的3mL 的LB培养基中,37℃ 200 r/min 振荡培养数小时,按1∶50接种于50mL培养基中,37℃,220 r/min,培养至OD600=0.5时,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0.05mmol/L,继续振荡培养6h,4℃ 4000r/min 离心15min,弃上清,收集细菌沉淀,SDS-PAGE观察表达情况。

1.5.2 表达产物的鉴定 将样本与2×SDS-PAGE样本缓冲液混合,经12% SDS-PAGE,180V电压,电泳至溴酚兰指示剂到胶底为止,用0.2%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2h,用含7%冰醋酸5%甲醇的脱色液脱色至本底无色。

1.5.3 重组抗原的纯化及制备 对细胞进行裂解,发现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按照Novagen公司His-bind树脂纯化试剂盒说明书中的包涵体大量纯化方法进行纯化,然后将纯化好的包涵体蛋白放入透析袋中,用1×PBS透析去除尿素。

1.6 动物免疫及特异性抗血清的制备

1.6.1 动物免疫 ICR小鼠分两组,即免疫组与对照组,每组10只。1)免疫组每只注射弗氏佐剂与重组抗原Eg.ferritin的乳化剂50μg/100μL。对照组注射弗氏佐剂和PBS的乳化剂100μL。根据Bio-Rad公司的Gel Doc1000凝胶分析系统对纯化的抗原进行定量。2)免疫方法 每组小鼠在0、2、4周各免疫1次,共3次,第1次基础免疫用弗氏完全佐剂,以后2次为加强免疫均用弗氏不完全佐剂。采用背部皮下多点注射免疫,每次注射量为100μL/只。分别于0、2、4、6周断尾采血,共4次,8周眼眶取血并处死小鼠。

1.6.2 特异性抗血清的制备 将血液4000r/min 离心 10min,提取血清,-20℃保存。

1.7 血清特异性识别 纯化的重组抗原Eg.ferritin、天然可溶性抗原囊液、原头蚴通过10%分离胶及5%的浓缩胶,180V电压下进行SDS-PAGE电泳 1h。在30mA下对硝酸纤维膜进行印迹转移1h。然后将硝酸纤维膜浸入5%的脱脂奶粉溶液中,37℃ 封闭1h,以PBS-T(PBS中含0.5‰ Tween-20)溶液洗3次,每次5min。再将硝酸纤维膜剪开分别浸泡于1∶100稀释的Eg.ferritin免疫的特异性小鼠抗血清及对照组鼠血清中,4℃ 过夜。次日将膜用PBS-T溶液洗3次,每次5min,然后与1∶1000稀释的羊抗鼠IgG-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结合,37℃反应1h。再以PBS-T溶液洗4次,每次10min。加入新配制的底物液(6mg 4-氯-1-奈酚,2mL冷甲醇,10mL的TBS,12μL的H2O2)37℃显色5min,最后用蒸馏水冲洗终止反应。

1.8 抗血清中IgG的测定 采用ELISA法,用纯化的Eg.ferritin 5μg/mL包被酶标板100μL/孔,4℃过夜。次日,PBS-T洗3次,5%牛奶封闭100μL/孔,37℃ 1h,PBS-T洗3次,取0~8周的免疫组及对照组小鼠血清作为一抗,按1∶100稀释,100μL/孔,37℃ 1h,PBS-T洗4次,羊抗鼠HRP-IgG为二抗,按1∶1000稀释,100μL/孔,37℃ 1h,PBS-T洗4次,加入显色剂100μL/孔,待对照孔显色时,加入2M H2SO4 50μL/孔 终止反应。以包被抗原及进行牛奶封闭的孔为空白调零,置酶标仪450nm波长处测OD值。

1.9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学分析软件,采用两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测定的OD值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表达质粒Eg.ferritin/pET-28a的酶切鉴定

将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Eg.ferritin/pET-28a 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 I和Not I 双酶切后,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到插入片断大小约560bp,与目的基因片段相符。M1.Lambda DNA/HindⅢMarker;1.pET-28a空质粒;2.Eg·ferritin/

2.2 Eg.ferritin 的纯化

含Ni2+的His-bind树脂亲合柱纯化Eg.ferritin/pET-28a表达的蛋白,经SDS-PAGE,根据标准蛋白分子量可知,纯化蛋白的分子量约19kD.

2.3 特异性抗血清识别纯化蛋白和天然抗原

纯化Eg.ferritin免疫小鼠制备的抗血清可特异性识别未纯化的重组Eg.ferritin,纯化的Eg.ferritin 及天然抗原(原头蚴、囊液),识别蛋白条带的位置大致相同约19kD(见图3)。

2.4 小鼠血清IgG水平变化

根据对小鼠血清IgG水平在0~8周变化趋势的检测及对免疫组和对照组小鼠血清IgG的比较发现,小鼠血清中IgG的水平随着免疫次数及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免疫4周以后同一时期的免疫组小鼠血清中的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表1 两组小鼠免疫不同时间血清IgG水平变化

3 讨论

本实验将细粒棘球蚴铁蛋白基因重新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上,主要考虑:① pET-28a表达载体具有高效表达的能力[7];② pET28a质粒在插入目的DNA后表达的蛋白N 末端含6个组氨酸,它作为His标签蛋白,可与Ni2+鳌合,使得重组融合蛋白在变性或非变性状态下均可被含Ni2+的His-band 树脂亲合柱纯化,即使被纯化的重组蛋白含量很低也能被有效地纯化出来。克服了本中心已经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ferritin/pGEX-6p-1表达的重组蛋白ferritin/GST不能通过GSTTrapTMFF亲和层析柱纯化的弊端[3];③重组蛋白是标签蛋白His和目的蛋白共同组成的融合蛋白,为获取目的蛋白,本应通过相应的剪切酶将标签蛋白剪切下来,但由于N-末端组氨酸所表达的蛋白分子量很小,它的存在不改变目的蛋白的活性,所以无须去除。这不仅能减少实验步骤,降低纯化蛋白在酶切过程中的损失,同时还可节省用来购买剪刀酶的费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实验材料。基于此我们得到了一个高效表达且易于纯化重组蛋白的基因工程菌株,并得到了较纯的重组蛋白,进行动物实验。通过实验说明Eg.ferritin作为抗原可诱导动物产生较强的的体液免疫应答,证明其有良好的抗原性;免疫血清与细粒棘球蚴天然抗原(囊液和原头蚴)的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免疫血清能够较好地识别天然抗原中位于19kD处的条带,说明Eg.ferritin具有较好免疫原性,由此推测中国大陆株细粒棘球蚴铁蛋白基因具有作为包虫疫苗候选分子的潜能,为进行重组铁蛋白对宿主的免疫保护性及保护性机制等方面研究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Arosio P.Levi S.Ferritin,iron homesostasis,and oxidative damage[J].Free Radic Biol Med,2002,33(4):457-463.

[2] 白霞,周金林,陈天印,等.微小牛蜱铁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和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05,36(1):66-69.

[3] 王娅娜,赵嘉庆,丁淑琴,等.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株铁蛋白基因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5,27(4):253-255.

[4] 王娅娜,丁淑琴,王健,等.细粒棘球蚴铁蛋白基因的克隆重组高效表达及免疫学初步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6,22(5):399-402 .

[5] FM奥斯伯,RE金斯顿,JG塞德曼,等.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M].第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7.

篇8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 历史 现状 地位 设想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音乐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极其珍贵的音乐宝藏,其中仅经各省(区)严格精选的民间歌曲就达二十余万首之多,还有那些令人眼花缭乱、光彩夺目的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曲等,从而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的大量珍贵资料。民族民间音乐课是一门包岁万象的学科,那么,如此重要的课程在我国高职艺术类学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如何呢?

1 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在高职艺术学校教学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在高职艺术学校教学中占有基础性地位与主导作用。该课程是各个艺术院校的必修课程,尤其在高职艺术学校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中国民族音乐不仅能丰富知识、熟悉本国音乐、增进乐感,而且可以将民族音乐知识运用于今后的教学中,将中国民族音乐的种子播向下一代,具有广泛的学习意义与鲜明时代感。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同样可以使学生热爱和熟悉中国音乐文化,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自上个世纪初,很多音乐学家就看到我国传统民间音乐所面临的窘境,提出了各自的应对之策。最早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音乐家有:刘天华先生、王光祈先生等等;王光祈先生在音乐学研究中追求的一个重大目标是要推动创造中国的“国乐”,主张立足于本民族的音乐及文化传统,建立本民族的音乐体系,他要求在研究我国古代音乐遗产及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利用西洋乐理使我国民族音乐能适应时代潮流并能为民众所接受,他宣称:“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重新沸腾。”但是,早期的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课程体系,而是有着较大的自由性。直到建国以后我国才逐渐在音乐教育中加入《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民族乐器主修》、《民族乐器选修》等课程,并且逐步得到了广大音乐工作者的重视。现在我国大部分高职学校都开设了《民族民间音乐》课,课程可以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五大类别。但是各个学校在实际讲述课程的过程中根据自己酌地方特色会有所区别与调整。民族民间音乐课的讲述课时多为一学年至两学年。

高职类艺术院校一直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音乐人才的任务,作为传播音乐种子的教师,就更应该重视对民族音乐的推广教育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的我对此深有体会。发现如何让学生重新审视民族音乐、建立多元化的音乐文化观,并开始做好推广民族音乐的历史重任是我们教学的重点,重新思考我们的教学理念,开展实施教学改革是重中之重。作为“80”“90”后的这些学生从小生活在现代生活的氛围中,身边接触的都是现代音乐,问他们“超女”、“快男”,没有他们不知道的,但是你要是问“花儿”、“弦索乐”、“唱赚”、这些传统音乐,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闻所未闻”。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等现实问题――浮现出来。

2 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在高职艺术学校教学中的发展的构想,为了改变民族民间音乐在我国高职艺术学校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充分重视、利用各种有效手段锐意改革。

2.1 从课程内容来看,一定要改变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的问题,突破音乐专业教材的老套子,要有质的变化,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教师在讲授中要重视知识结构的系统化,注意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注重理论研究。要采用各种形式的讨论和宣传,扩大学术视野,建立起明确的和更加开阔的研究目标,不仅要把它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去研究其规律,而且还应当把它作为一种普遍的人文现象,把它和它所根植的(或所处的)文化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综合的、动态的、多维的研究。吸引这些学科中有条件的学者,直接参加到研究中宋。

2.2 应该倡导在我国的高职艺术学校广泛开设民族乐器选修课。学习民族乐器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鉴赏能力,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开设民族乐器选修课,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习、掌握一门民族乐器,对于民族音乐的普及、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是有积极作用的。学习演奏民族乐器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来感知优美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并有机地将这两者统一起来。不仅如此,学习民族器乐还能潜移默化的积累大量的民族音乐旋律,在浏览民族乐曲的过程中,还能领悟中国音乐博大精深的内涵。

篇9

摘要:2009年银监会下调城商行异地市场准入政策,从而加速了中小银行的跨区域经营热潮。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挑战,如何生存、发展、壮大是中小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设计组织结构以保证发展是跨区域发展的中小银行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入手,提出中小银行在跨区域经营的组织架构中,既要实现垂直向下的部门一体化,也必须相应提高分支机构的管理边界,从而减少内部摩擦和交易费用,提升效率;通过比较当前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分析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适合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组织架构与管控模式。

关键词:中小银行;组织结构;交易费用理论

跨区域经营的中小银行①是指中小银行突破自身所处城市所辖行政区域的限制,实现跨行政区域的经营发展,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本省范围内不同城市间设立分支机构,另一种是跨省(区)、直辖市间的发展。2006年,监管部门《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为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提供了制度依据。2009年监管部门调整了市场准入政策,放宽和简化机构设立。银监会也提出中小银行发展的四个方向,即成为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社区银行以及专业化银行,这为有条件的中小银行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径。因此跨区域经营已经成为中小银行发展的主流模式。至2009年底,实现跨省经营和省内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数量为42家,占城商行总数量的29%。其中,实现跨省经营的城商行数量为32家,占总数量的22%②。

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面临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如何生存、发展、壮大是中小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如何调整设计组织结构以保证发展又是所有中小银行必须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针对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过程中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比较主流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最后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营效率的角度,提出适合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研究的新视角:交易费用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最早由Coase(1937)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交易费用是指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它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发现贴现价格以获得精确的市场信息的成本,以及在市场交易中,交易人之间谈判、讨价还价和履行合同的成本。Coase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因此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的显着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Coase还进一步分析了市场与企业的边界问题,他认为企业的规模会扩张至企业的内部管理组织成本与外部交易成本的均衡点,即“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

Williamson(1985)在Coase的基础上,将交易费用理论进一步发展。他认为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交易,所有的交易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契约(contract),并且人是有限理性③(bounded rationality)和机会主义④。一项交易由市场组织好还是由科层组织好,取决于交易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的综合考虑。其他条件不变时,资产专用性⑤程度越高,市场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的优势就越不明显,因此交易就越适合由科层⑥来组织;反之则反是;处于两者之间的交易就适合由混合形式(hybrid)来组织。而科层能够取代市场,是因为其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与市场制度相比,内部交易者通过机会主义倾向以牺牲企业的整体利益来满足私利的能力被削弱,机会主义的动机也因之削弱;与内部组织相关的各种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审核;内部组织拥有处理争端或纠纷的优势;内部组织还可以从各个方面减轻信息不对称的影响。Williamson进一步在《市场与层级组织》一书中,将组织结构分为U型、M型和H型三大类,与U型结构相比,M型结构实施了更多的向下分权,与H型结构相比,M型结构实施了更多的中央调控,他认为从U型H型M型⑦的演变过程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组织变革。

二、中小银行的组织架构及其跨区域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银行组织结构变革实质上是针对业务模式转变的自我调整,美国银行业的组织结构变化代表了银行业的发展轨迹,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最初银行业务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存款推动,存款规模对于商业银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规模优势的效应使得银行不断扩大经营网络,最终对业务规模的追求使得总分行制出现;上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金融脱媒,以及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银行的业务模式从以规模为中心转向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组织架构也由规模为导向的总分行制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转变;客户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引起金融需求的不断深化,从而使银行的产品开发和金融方案设计重要性突显,因此以产品为中心的事业部制出现;进入90年代以后,全球一体化使银行业务全球化,原有的客户事业部和产品事业部下管理半径太大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因此将地区事业部和客户产品事业部有机结合,矩阵式管理架构出现。

反观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大致遵循了上述的变化轨迹:总分行制事业部制矩阵式。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一般意义上的总分行制,目前只有民生银行采用完全意义上的事业部制架构,其余的商业银行只在部分新兴市场业务或产品领域,如信用卡、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等采用事业部制;真正意义上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在国内商业银行还处于摸索阶段。

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普遍采用的是总分支行组织管理架构,只是在某些部门的设置上采用了事业部制,以及个别业务领域采用了矩阵式的管理手段。自从2005年上海银行设立异地分行以来,中小银行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发展模式,但是随着异地开设分支机构数量的增加以及管理半径的逐渐加大,使得总分行间的管理复杂性呈几何级数增长,众多中小商业银行实行总行集权的总分行管控模式,但随着业务不断发展以及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一集权式的管控模式面临着如下挑战:

(一)统一评审机构导致风险认定存在歧议

许多中小银行只在总行层面设立独立的风险评审机构,实施项目集中评审制,异地分支机构的项目必须由这一评估机构统一处理。原本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对异地分支机构的有效风险控制,防止分支机构出现道德风险以及项目的逆向选择,但却无法保证远离企业所在地的评审机构对异地项目风险状况的准确掌握。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评估机构无法准确掌握异地分支机构的贷款项目风险,最终造成分支机构的项目难以通过,业务拓展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使得业务领域的开拓出现了逆向选择,即中小企业经营的特殊性,使得远离该企业所在地的评估部门无法把握其风险,因此中小商业银行极力推行的中小企业业务无法顺利开展,分支机构更多地将目标锁定为大中型企业。因而,采用这一组织设计的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中,经常出现分支机构与评审机构的矛盾,增加了内部交易费用;同时也使得银行的中小企业开发战略无法获得推行。

转贴于

(二)集权式管理使得分支机构业务发展受阻

在跨区域经营中,由总行充当战略规划中心,对于分行的业务发展实施规划指导职能。国内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不平衡的特点,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不尽相同,对身处其中的商业银行产生必然的直接影响。总行出于统一考核、计划指标等因素,对所有的分支机构采用统一的业务发展规划,结果造成业务开展难度大、成本高,创造的效益不理想,员工积极性下降;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分行的信息优势,削弱了分支机构开展业务的灵活适应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分支机构提出针对当地市场特征的业务计划,又难以获得总行的认同,需要寻求各种内部沟通渠道加以解决,如有些中小银行的分支机构,会定期派项目负责人前往总部进行沟通,这事实上增加了银行总分行间的沟通成本;除此之外,由于实行集权式管理,当市场出现变动或机会时,分支机构需要向总行层层报批,难以及时做出反应,耽误了市场时机,使得效率下降。

(三)业务条线化管理造成条块分割、内耗严重

有些中小银行实行业务条线化管理,以加强总行对分支机构业务发展的控制,但是分支机构规模相对较小,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占优势,需要依靠整合分行的资源,才能具备与大型银行相抗衡的能力,这是当前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不可回避的劣势。若中小商业银行过于强化业务条线化管理职能,不仅会削弱分行资源整合的力度,导致目标模糊、条块分割、组织内耗严重,难以发挥后发优势,同时也不利于加大分行的市场开拓力度和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客户要求

中小银行在未实施跨区域经营时,主要采用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职能型架构,但不同行业客户或不同类型企业客户的需求也千变万化,难以用统一的标准予以满足,客户需求的综合化和多元化要求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化和差异化的服务,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在跨区域中必须要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内部分工专业化”的组织架构,以应对区域差别化带来的挑战。而中小银行的总部机构虽然初步建立市场营销管理体系,但对分行市场营销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和支持力量仍然比较薄弱,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无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分行市场营销中出现的问题。

四、小结

当前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跨区域经营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既保持对异地分支机构的有效管控,同时保证其快速发展壮大,又使得总分行机构间沟通顺畅、决策效率高,在这二者之间取得平衡,成为考验这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智慧的一个试金石。

注:

①本文中的中小银行是指除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合作社等以外的中资中小银行。

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报。

③所谓有限理性,是指“人们意图理性地行事,但是只能在有限程度上做到”(Simon,1957)。

④所谓机会主义,是指用欺诈的手段来算计的行为(Williamson,1985)。

⑤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一种专用性投资一旦做出,不能转为其他用途,除非付出生产性价值的损失,它包括地点专用、物质专用、人力专用、商标专用以及临时专用等(Williamson,1991、1996)。

⑥Williamson认为企业是依靠科层的权威来组织交易,“科层”比“企业”更恰当。

⑦U型是指:集权制的、职能部门化的或一元化的组织结构;H型是指:控股公司制的组织结构;M型是指: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它按照产品、品牌或地理区域设立各自半自主的经营部门(主要是利润中心),每个部门都独立经营自己的业务。

[1]Simon,Herbert,1957,Models Of Man.NY:John Wiley.

Williamson,E.A.G.,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New York:Free Press,1975.

Willamson,O,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e of Capitalism,New York:Free Press.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

Willamson,O,1991,“Comparative Economics Organization: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6:269-96.

Willamson,O,1996,The Mechanism of Governance,New York:Oxford Univ. Press.

姚瑜琳.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目标模式与路径选择[J].金融研究,2008,(4).

篇10

最近,有关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研究表明,在恶性肿瘤细胞中,细胞内的各种基本过程是调节失控。这些过程包括:细胞周期的调控,信号传递通路的阻断,细胞凋亡等。研究者将注意力转向癌的病因学与病理过程中起作用的特异的分子及生物靶点。如细胞凋亡诱导剂、信号传导阻滞剂、血管生成抑制剂、化疗与放疗保护剂的寻找。

1 细胞凋亡诱导剂

细胞凋亡是在基因调控下发生的细胞自杀行为。细胞在各种因素如DNA损伤药物、生长因子撤出等作用下,Bcl-2、p53、C-myc、p21等细胞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同时引起一系列生化变化,如胞内Ca2+水平升高,pH值下降,某些蛋白酶活性增高,最终发生细胞凋亡,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

Bcl-2的过度表达使肿瘤细胞对一系列细胞毒化疗药物耐受性增加,p53缺失的小鼠对DNA损伤性药物同样表现高度抗性。因此,可以制定一种联合化疗的策略,一种药物抑制细胞凋亡抑制蛋白(Bcl-2,Bcr-Abl),降低Bcr-abl的表达,使Bcl-2失活,干扰其与Bax的结合,恢复p53功能;另一种细胞毒药物,以远低于通常所用的剂量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已得到实验证明是可行的。细胞内Ca2+升高在多种药物诱导的细胞凋亡中有重要作用,因此人为地调节细胞内Ca2+浓度,提高肿瘤细胞对凋亡诱导剂的敏感性,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一疗法将为治疗非雄激素依赖的前列腺癌展示了美好前景。

2 信号传导阻滞剂

目前,研究肿瘤细胞信号传导机制,选择性阻断肿瘤细胞自分泌或旁分泌的信号传导通路,破坏其自控性生长调节机制,正在成为极具吸引力的研究热点。一方面可以通过阻断生长促进因子或增强生长抑制因子的作用,使肿瘤细胞的生长减慢或停止,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恢复其正常的生长调节机制而改变其恶性表型。这两方面的作用均可通过选择性地调变肿瘤细胞信号传导系统的不同组分而达到。这与经典的细胞毒性抗癌药物相比,具有选择性强、毒副作用小、不受细胞产生抗药性的影响等优点,尤其对晚期肿瘤或转移癌可能具有独到的疗效,很有希望成为新一代抗癌药物。因此研究肿瘤细胞信号传导机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和意义。细胞信号传导药物的作用方式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

2.1 多数情况下,正常的细胞信号传导机制在肿瘤细胞中过度活跃,或正常信号分子过度表达。此时可通过部分阻断过度激活的细胞信号传导途径,或抑制过度表达的信号分子的方法,使肿瘤细胞生长速度减慢,直至接近正常细胞水平。

2.2 在某些情况下,肿瘤细胞中的信号分子选择性激活,使得细胞信号传导发生异常。可以利用这个特点,选择性地调变肿瘤细胞中的PKC亚型。许多肿瘤中可见不同的酪氨酸激酶受体的过度表达或过度激活,如上皮细胞肿瘤中常见EGFR家族受体的过度表达,血液细胞肿瘤中常见IGFR家族受体的过度表达,胶质瘤中常见PDGFR家族受体的过度表达等。因此,阻断酪氨酸激酶受体信号转导将抑制肿瘤的生长。

细胞信号传导抑制剂几乎是与基因治疗同步进入肿瘤临床治疗实验的。肿瘤细胞信号传导药物将是抗癌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3 血管生成抑制剂

从癌前病变到侵袭,癌发展阶段伴随着血管生成。目前已经阐明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无疑为抗肿瘤药的发现提供了新的靶点,现已明确至少有12种血管生成促进剂和抑制剂,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FGF、血管生成剂等。这些因子在许多人、鼠肿瘤及正常组织中均有表达;同时,在肿瘤及正常组织中抗血管生成因子也有表达,这表明血管生成的调控有赖于正、负信号的相对平衡,这种平衡的失调便导致新的血管生成。

许多血管生成抑制剂已进入临床试验,包括TNP-470, Marimastat,干扰素(INF)α2a等。其中INFα-2a为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用以治疗晚期儿童血管瘤,第二代更为有效的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如Endostatin和可溶性VEGF受体均已进入临床试验。这些效果很好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均需长期服药才能在动物模型上抑制血管生成以引起肿瘤减退,临床疗效有待证实。但无论如何,血管生成抑制剂是抗癌药物研究领域一个颇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4 化疗与放疗保护剂

最新的研究进展表明,p53基因与肿瘤化疗和放疗所引起的副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自1989年以来,人们在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的肿瘤中发现了p53基因的突变,其频率可达50-60%,突变的形式可表现为点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移码突变、基因重排等。存在p53突变的肿瘤包括胃癌、结直肠癌、膀胱癌、乳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肺癌、前列腺癌、肝癌、胶质细胞瘤、软组织肉瘤等大多数实体瘤。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如紫杉醇、阿糖胞苷等以及放疗所采用的UV射线、g射线等均被认为是通过诱导p53基因依赖性的细胞凋亡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新近研究表明,在小鼠的一些正常组织如淋巴组织、造血器官、肠上皮、等均有p53高表达,而这些组织也正是许多抗肿瘤药物易损伤的部位,也即多数抗肿瘤药产生副作用的敏感器官,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造血功能降低、胃肠道反应等等。

5 药物基因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