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体制改革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体制改革总结

篇1

一、考核对象

县(市)区及市直有关部门党政领导班子。

二、考核内容及标准

(一)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工作(30分)

1、统揽改革工作全局(10分)。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对本地、本系统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有规划和年度安排。每年12月底前制定本地、本系统下一年度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安排,包括重点任务目标、责任主体、主要措施等,报经市发展改革委与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衔接后,纳入本地、本系统年度重点工作之一统筹实施。

2、定期研究改革工作(6分)。将改革工作纳入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主持和参与研究本地、本系统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

3、建立起较完善的经济体制改革统筹协调工作机制(6分)。县(市)区建立了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议事协调机构,发展改革局有专司经济体制改革的内设机构,配备高素质工作人员,改革职能落实到位。市直有关部门明确负责专项改革的牵头处室和分管领导。

4、情况沟通及信息反馈工作(8分)。积极参加全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及时沟通工作情况,至少每半年书面上报一次本地、本系统经济体制改革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

(二)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20分)

1、改革导向方面(10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改革的政策措施。及时出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文件,政策措施操作性强,符合国家改革方向及当地实际。

2、实际运作方面(10分)。推进改革工作方式、方法灵活,切合实际,工作有创新、有突破。

(三)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成效显著(50分)

1、目标任务完成情况(30分)。县(市)区全面完成年度安排、石家庄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指导意见和省、市部署的改革目标任务得30分,少完成一项视情况减1―5分。市直有关部门全面完成承担的专项改革目标任务得30分,未完成年度全部目标任务的视专项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得5―20分。

2、注重调研工作(10分)。每完成一个调研课题得5分,获市以上优秀调研成果奖或被当地政府采纳付诸实施,每项得5分,最高不超过10分。

3、加强改革宣传工作(10分)。经济体制改革经验材料被省体改简报、市发展改革动态等省、市内部刊物刊用的,每篇分别得3分,被国家、省、市报刊刊用的,每篇分别得10分、8分、5分(最高不超过10分,且不重复计分)。

(四)其它(增减分)

1、每一专项改革工作受到国家、省表彰的加10分。

2、因改革工作操作失误,处置不当,引起集体上访等不稳定事件或受到省、市通报批评的每起减5分。引起重大突发性不稳定事件,造成严重影响的减20分,并一票否决,不评为优秀档次。

三、考核评价档次

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分别按总得分排序。评价档次为优秀、较好、一般和较差四档。优秀比例掌握在50%左右。

四、考核办法

考核评价采取平时考核与年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

(一)平时考核

由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体制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下同)根据平时检查、听取汇报等掌握的情况,依据本办法实施日常考核,建立日常考核档案。

(二)年终考评

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根据本办法进行自查、自评,写出总结材料。市考核办和市发展改革委依据本办法,根据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自查、自评和市发展改革委日常考核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出档次。考核评价档次为优秀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确定为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先进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同时,考核评价档次纳入市委对县级党政领导班子的综合评价。

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经济体制改革考核评价工作,如实按规定上报有关数据和情况,积极配合考核考评工作。

篇2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发展

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来统领我市的改革。务必充分认识到: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制度自我完善、机制与时俱进、提高发展效率的有效手段。务必充分认识到: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改革的保障是社会公众参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具体改革实践中始终保持正确方向,真正做到以改革创新去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确立攻坚目标,正确处理好改革中的几个关系

随着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涉及的面越来越宽,矛盾越来越多。需要下大力气去攻坚克难: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体制保障问题;二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体制保障问题;三是社会管理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创新问题;四是社会分配体系中促进效率和保障公平的制度协调问题;五是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建设问题;六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改革的衔接配套问题。这些难点问题,触及现有体制的层次更深,改革的联动性要求更高,新体制的设计和新机制的建立难度更大。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从市的实际情况看,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发展不足、总量不大的问题,我们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我们的发展还不相称。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把发展置于一切工作的统领地位。要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解决好发展动力、发展协调、发展统筹等问题,而改革就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手段和根本方法,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不断释放生产力,激发发展活力,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协调好全社会各方利益,真正实现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建立科学发展机制,真正做到统筹发展、均衡发展,从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所以,在具体工作中一定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坚持从发展入手研究改革,从改革着手解决发展,做到“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二)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改革的实质是各项制度的自我完善,这就必然导致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触及相关社会成员的利益,引发利益受损者的抵制,形成一些不稳定因素。如果怕触及矛盾而不敢改革,必然导致阻碍发展,最终损害全社会整体利益;如果计划不周,违规操作,贸然行事,引发不稳定,也必然影响发展环境,欲速则不达。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首先要判断改革的方向是否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我市发展的需要。凡是背离改革方向,违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改革”,必然导致不稳定,要坚决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其次要认真做好改革前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对现有体制的成因、历史、涉及利益相关者的情况,改革的法律和政策依据,新体制设计的法律、政策和理论支撑,改革的时机等关键问题一定要摸准吃透,要坚决防止凭经验、“拍脑门”决策。三是一定要按程序制定和审批改革方案。在具体改革方案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改革涉及群众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必须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必须做好改革衔接和统筹。凡是未经职工群众(职工大会、职代会、工会)通过的企事业改革方案、未充分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各类改革方案,不得进入审批程序。四是切实抓好各类改革方案的组织实施。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必须明确实施方案各具体环节的责任,认真做好改革涉及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相关疏导工作,坚决防止责任人缺失和“责任真空”问题出现。五是认真做好各类改革的后续和遗留问题处理工作。各项改革的牵头责任单位也是该项改革后续和遗留问题处理的责任单位,若因机构调整,单位(部门)撤销或重组,其职责、职能调整时,必须将原单位(部门)承担的改革后续和遗留问题处理责任明确到新的相关单位(部门)上。

(三)正确处理好单项改革与全局的关系

随着我市改革的领域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深化,各项改革的“震波”效应也比以前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的局部与全局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这对关系,我们的改革才可能做到事半功倍。要正确处理好改革的局部与全局关系,首先就必须加强全市改革的综合统筹规划,切实抓好各项改革的政策平衡、力度平衡,强化改革的系统性,防止改革顾此失彼;其次是要处理好单项改革与相关配套改革的整体联动问题,要围绕我市当前的重点改革,切实研究制定好相关配套改革方案和配套政策,确保重点改革平稳推进;三是要准确把握各单项改革实施的秩序和时机,要认真研究分析我市发展实情,根据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分清轻重缓急,有序实施;四是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和发展的信息收集、通报工作,要随时了解和掌握国家、省里的改革和发展方针、政策,收集各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分析我市改革和发展动向,真正把改革工作融入到全市各项工作中去,形成改革发展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四)正确处理好旧体制破除与体制创新的关系

在处理改革破旧立新这对矛盾时,我们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新旧制度无缝对接,防止制度缺失原则。我市特殊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特殊的市情,在我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思想认识还是体制基础,计划经济的惯性都比大多数城市大得多,这就是我市改革的个性所在。因此,需要我们破除的旧思想和旧体制的任务也十分艰巨,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制度的破与立的问题上,既要尊重历史,也要面对现实,只要条件具备,能一步到位的改革,就尽力一步到位,以降低改革的成本。但条件不具备一步到位的改革,则采取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改革方法。总之,在破旧立新过程中,要坚决防止制度缺失问题的出现。二是要坚持从发展实际出发,求实创新的原则。从我市改革的总体进程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体系已建立,已进入进一步完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改革重点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做到制度创新。

(五)正确处理好促进效率与保障公平的关系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以更好更快的发展去满足全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要充分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效率和保障公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要避免把改革促进效率与保障公平对立起来,只重视其一的错误思想和做法。一方面,要依据政策法规,在建立提高效率体制的同时,充分保障企事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加快和深化投融资体制,公共财政体制,政府管理体制,就业、分配、社会保障体制,农村综合体制,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促进我市社会公平、公共服务均等,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努力形成全市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各项改革

明年,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格局是“一个重点,三项试点”,即:以钢城企业总公司移交地方改革为重点,启动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和盐边县扩权强县试点。除了以上主要改革任务外,还有很多单项改革,每项改革的任务都十分繁重而艰巨。各项改革的牵头部门还要专题研究改革工作,在此,我就不再对各项具体改革任务一一提要求,重点讲讲改革统筹协调的问题。

(一)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总体指导

总体指导、统筹协调,是发展改革部门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承担的重要职责,也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基本手段。各级发改部门要充分利用把握发展全局,熟悉宏观调控手段,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了解比较全面的职能优势,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改革的整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发展和改革是密不可分的,发改部门的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都要牢固树立这一思想,在工作中形成发展改革一盘棋的格局。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联系,及时通达改革情况,履行好改革职责。

(二)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各项改革

根据今年3月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联系会议上省政府的要求,结合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市发改委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各类经济体制改革统筹协调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请大家认真研究,提出修改意见。这个《意见》进一步落实了发改部门在我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职责,明确了发改部门对我市重要的经济体制改革方案进行政策协调论证和风险评估的统筹平衡职能,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各类经济体制改革的统筹性,完善改革决策机制,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具有重要意义。市发改委要进一步加强改革政策和相关经济理论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和理论素质,确保履行好改革职责。

篇3

20世纪50年代,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推崇。中国也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模仿,甚至直接“移植”。很显然这种制度的模仿和移植,可以大大减少新体制设计和建设的成本。但由于中国与苏联历史、客观自然因素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把出生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直接用于中国,则会可能出现诸多不适应的症状,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并对该体制不断地进行修正以适应中国的国情。从国民经济学课程建设发展历程来看,中国最早的《国民经济计划学》教材就是源自对苏联教材的直接模仿,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不断更新,其课程名称先后以《国民经济管理概论》和《计划经济学》出现,直至发展演变成为今天的《国民经济学》,这显示出国民经济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中国化”和“本土化”的特征。

二、逻辑必然:国民经济学在当前我国的存在

当前,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与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改革不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由政府主导下的以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渐进性改革,这也是国民经济学在当前中国存在的逻辑必然。

(一)逻辑起点: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改革

中国所实行的经济改革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改革,因此,在经济改革进程中政府行为显得非常重要。政府在改革过程中的定位以及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经济改革的进程和效率。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未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此,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行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界定:

1.政府“越位”问题的解决中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体制惯性,政府在诸多方面还对经济还存在强大干预,这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如政府对国有企业经营生产管得过多过死,每年政府对国有企业大量的亏损补贴及政策优惠,对其进行扶持,极不利于市场竞争的形成;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为大力发展经济,亲自参与招商引资,将本属于竞争性领域的商业行为纳入政府职责范围之中。这种政府“越位”行为屡见不鲜,极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越位”行为正是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不健全的表现,解决政府“越位”行为是还原市场的过程。因此,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及时解决政府“越位”问题。政府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恰当的方式退出市场是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难题,这也是国民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政府“缺位”问题的解决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共物品提供不足等因素所造成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提供相应的服务。但目前来来看,中国政府在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职能并没有到位。如中国政府对垄断企业的垄断行为规制不利,垄断企业的价格同盟、价格歧视、供应不足、低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同时政府在提供经济制度等公共物品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如对于经济改制中出现的急切需要解决的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经济改革中存在的寻租问题等,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制。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必须要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因此,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正确解决政府“缺位”问题。需要寻找合适的方式,令政府有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是中国当前情况下需要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国民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必要性: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性与长期性

与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市场化改革不同,中国采用的是市场化改革是渐进性改革,这决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的经济改革过程是一个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改革国家,也不同于基于“华盛顿共识”的苏联、东欧国家的市场化改革,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性改革(又被称为“北京共识”)。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中国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地进行探寻,对国民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研究,更应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总结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长期性特征决定了国民经济学学科以及该专业的研究生在目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国民经济学学科研究发展内容展望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中国现实和该学科的发展历史情况,未来国民经济学研究可能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展开:

(一)宏观调控与政策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混合经济依然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要提供者,宏观经济计划和管理依然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从目前来看,中国金融体系尚不完善,而财政手段运用也不熟练,计划仍是目前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工具。此处的计划已不是原先意义上的计划(高度集权的政治手段),而变为类似管理学意义上的指导性计划和政策性计划。因此,政府要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中政府调控的成熟理论与经验,更要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符合国情的主张,同时深入研究各个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手段的组合与协同问题。

(二)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战略与规划原本是“国民经济计划”专业的核心方向,现在仍是国民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国民经济学与财政学、金融学相比显得更为宏观。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中国政府依然会重视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以规划的方式指导经济的发展。因此,国民经济学应着重突出市场经济中的国家战略和规划基础理论研究,开展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涉及的重大项目课题的研究,比如,城镇化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等。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篇4

一、创新审计思维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旧体制下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新体制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不断出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必定要反映到预算执行中。因此,解决原有体制下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密切关注体制变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将是预算执行审计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其次,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是现阶段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将逐步加大:部门预算的实行使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大为增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从源头上治理截留、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等问题,政府采购制度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预算资金支出过程的透明度,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加强会计监管和整顿会计秩序的工作也将进一步深入,这些变革也将给预算执行审计带来新的挑战。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因此,预算执行审计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适应形势发展,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建立;要将审计的立足点放在促进上海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使审计工作为市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譬如,今年我处预算执行审计在依法规范预算执行行为,强化税收征管的基础上,从七个方面积极探索促进本市公共财政框架建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新思路:第一、结合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为主要框架的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促进政府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第二、结合上海“十五”发展规划,促进财政收支结构优化,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三、结合所得税制度改革,促进规范化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第四、结合税收部门建立健全税源监督和控制机制,促进依法治税,规范税收征管行为;第五、结合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审计,促进财政部门规范预算执行与资金拨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第六、参照国民经济有关指标和预算收支考核指标,运用辨证分析方法,探索对预算执行与预算管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方法;第七、加强对预算外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和综合分析,从源头上监督和控制财政资金的运行,完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体系,积极和各专业处室配合,提高综合财政审计质量。

结合上述审计思路的调整,今年在同级审中,我们在审计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着力抓住资金与政策两大要素,强化财政支出和税收征管的监督力度,规范收支行为,促进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我们围绕各类财政专项资金,从支出结构、预算管理、政策效应、资金拨付、项目管理等5个方面进行全面审计、综合分析。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提出财政部门应按照公共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目标要求,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加快推进以部门预算、国库直接拨付和政府采购为重点的财政支出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公共财政支出方向的预算管理机制;要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全面实行各单位预算与预算外收入计划、政府采购计划同步编报、审批,努力做到部门预算在编制好的基础上执行好;要继续扩展国库直接拨付的范围,改革财政资金多头开户、分级拨付的运作方式,从制度上防范财政资金的滞留、挪用等问题;要强化预算约束和预算支出监管的职能,把应当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及时纳入预算管理,统筹有限财力,尽最大可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要进一步抓好“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执行收缴分离制度,加强和改进预算外资金监管;要试行财政资金分配的评审制度,以公共性评判为核心,切实解决专项资金分配权分散和预算内容不够细化等问题,建立和健全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有效机制等审计建议。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和财政部门形成合力,分析评价近两年来本市财政政策的执行结果及政策效应,以提高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篇5

问:为什么要出台《意见》?

答: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而艰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对顺利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意见》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责任,是推进今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综合性、指导性文件。

问:《意见》为什么提出要处理好改革创新和依法行政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对依法行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处理好改革创新和依法行政的关系,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大胆探索,又要有效运用法制手段规范改革程序、深化改革实践、巩固改革成果。对符合发展方向、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改革创新,要选择有条件的地区进行局部试点,控制风险,稳妥推进。对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改革措施,要及时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对已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法律法规,要按照立法程序及时修订或废止。对个别地方出现一些以改革的名义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行为,要依法坚决予以纠正。

问:在重点任务布置上,《意见》是如何考虑的?

答:《意见》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围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化改革;围绕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此外,对一些近年来已取得阶段性进展、需要继续推进和深化的改革,也提出了工作要求。以上改革任务,既立足应对当前突出问题,又着眼解决长期矛盾,大多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会议和文件明确部署的重点改革工作,还有一些是适应当前改革发展形势需要提出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的重点改革工作。同时,兼顾工作连续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力争年内取得突破的改革目标和任务,并根据职能分工,对每一项任务提出了牵头或负责部门。

问: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今年要推进哪些重点改革?

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改革发展的主线。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有效转变的根源。为此,《意见》提出今年要重点在资源性产品价格、税收制度、垄断行业、金融体制、涉外经济体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成品油、电力、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二是改革和完善资源税、增值税、消费税、房产税等税收制度。三是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稳步开展电力输配分开试点,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四是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五是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六是健全支持境外投资的相关政策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机制。

问:《意见》将食品安全监管和完善境外投资政策列为今年的重点改革任务,是基于什么考虑?

答: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社会关注度很高。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着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为此,《意见》将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列为今年的重点改革任务,提出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加强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和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加大行政执法和责任追究力度,完善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和程序。

目前,我国对外开放已由过去以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进入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阶段。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一项重大举措。与境内投资相比,对外投资面临的经济政治环境更为复杂、不确定性因素更多。特别是最近有关国家局势出现动荡以后,相关问题更加突出。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正确引导和规范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促进对外投资平稳有序健康发展。为此,《意见》将完善境外投资体制机制列为今年的改革重点,提出要加快完善境外投资法律法规制度,健全支持“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机制。

问: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要推进哪些重点改革?

答: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意见》提出,要处理好发展社会事业和创新社会体制的关系,更加重视从制度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今年的主要任务是:一是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在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二是围绕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体制改革。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四是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稳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五是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问:围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今年要推进哪些重点改革?

答: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政府依法行使权力、有效履行职能的基础和前提。政府预算公开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意见》将完善政府预算公开机制作为今年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点,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包括进一步细化公开中央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继续推进中央部门预决算公开、公开“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情况、公开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大力推进地方财政预决算公开等。此外,《意见》还提出了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开展省直管县(市)改革试点等其它改革任务。

问:围绕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今年要推进哪些重点改革?

答: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意见》提出了四项今年需要重点推进的改革任务:一是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修订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二是推进国有农场、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是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四是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篇6

计划与市场:原来不是敌人

早在1979年,刘国光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一文中深入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两者既不是相互排斥,也不是由外在原因产生的一种形式上的凑合,而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一种内在有机的结合。他提出,为了确保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的协调发展,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必须在利用市场机制的同时,加强国家计划的调节。

1982年,在《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方向》一文中,刘国光率先提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买方市场”将逐步形成,价格趋向合理化。要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指导性计划的机制问题需要着力研究,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与市场关系中难度最大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坚持改革方向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双向协同,稳中求进”

1984年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过热”现象和政策性通货膨胀势头,刘国光和一些经济学家敏锐地洞察到这将妨碍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为改革创造相对宽松环境”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一个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即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有限的买方市场的条件。主张在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宽松环境下,按改革与发展、企业――所有制改革与市场――价格改革两个双向协同的配套原则,稳步地、渐进地推进改革。

在1987年我国理论界和宏观决策界就1988~1995年中期改革思路的讨论中,针对当时部分同志主张改革和发展都要快速推进,用“适度通货膨胀支持高经济增长”的论点,在刘国光主持和倡导下,以他为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提出了以整顿经济秩序、治理通货膨胀、有选择地深化改革的著名的“稳中求进”的改革思路,这一思路的正确性已被1988年后的“经济过热”和宏观调控成效,从反、正两方面予以证实。

微观搞活与宏观控住

在1985年的文章《略论两种模式转换》中,刘国光指出,1978年底以来,我国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两种模式的转换,即发展模式的转换和体制模式的转换。新的发展模式的要旨,就是要使速度、比例、效益有一个较优的结合。实现这一发展模式,要求积累的适度,并与消费相协调,以保持一个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宽松局面,从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高效地增长。

而新的体制模式的要旨,是围绕增强企业的动力与压力,把微观经济搞活,宏观经济控住。这一模式的彻底实现,既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又能根治投资饥饿、数量扩张等旧模式的痼疾,有利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调控,为发挥企业活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刘国光当时就提出,我国经济大变动中同时进行的两种模式转换,必然是密切相关,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不可能指望两种模式转换是短时间里可以很快完成的行动,它们是一个非常曲折复杂的、需要相当时间才能完成的过程。传统模式和传统观念的惯性,能上难下的利益刚性,以及转换过程中的预期不确定性,都会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影响模式转换的进程。

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后,针对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刘国光又率先提出,国民经济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体制的选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和更新,应成为经济工作始终关注和决策的重要内容”。

善舞“紧缩”与“扩张”

体制转轨完成之前,坚持“总量平衡与适度从紧、适时微调”的方针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信息通信技术更加发达,技术更新速度加快,融资手段、方式多样化,组织间的竞争由昌平、财力的竞争,逐步发展到智力资本的竞争。组织只有取得优于对手的人力资源,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能量,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并保持其优势,因此组织竞争已逐渐进入了智力资本时代。这一时代的到来必然引起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日益成为组织提高效率、保证自身竞争优势的强有力的武器。

二、我国人力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变化

1.市场经济体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社会资源的配置机制也发生着变化,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从辅助地位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这一变化不仅表现在物质资源配置上,同样也必然反映在作为社会再生产最重要因素的人力资源的配置方面。

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市场机制的作用力度越来越强。例如,由于工资水平的地区差异,大批劳动力自发的夸区域流动,数以百万计的劳动力从内地涌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从农村涌向城市。这种现象也发生在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和不同经济效益的企业之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出现了开放的各级人才市场,为人力资源与企业的双向选择搭建了平台,同事,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如人力资源咨询、中介公司等,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一种社会化产品,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极大的提高了组织的效率。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人力资源的影响。第一,改革的深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新挑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劳动力市场近一步迅速发展,劳动力流动和职业的转换成为一种时尚。外资企业大量涌入,各类职业介绍机构纷纷兴起,国外的“猎头公司”进入中国。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企业既要招聘所需要的人才,又要将冗员排出,还要在企业内部重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复杂的局面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从未有过的挑战。第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也需要改革的支持。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功能的发挥需要改革原有的外部体制环境。国家应根据市场经济的观点来调整政府的职能和立法取向,制定相应的政策,认同人力资本的价值,调整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合理流动和竞争。通过优先制定人力资本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以提升国家人力资本优势,进一步推进改革的进程。第三,高效人力资源管理对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推动作用。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在微观层面上可以通过企业 经济效益的改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持久的推动力,在宏观层面上可以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条件和提供人力支持。

3.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各种新兴的经济行驶不断出现,知识经济也伴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应运而生。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所谓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休息的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以创新精神为主导,以人力资本的高价值运转为特征,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产业为支柱的新型经济。企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资本的积累,知识资本成为人力资本优势的标志,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

知识经济产生了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战略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突出的是技术联盟,它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完整经济实体,不具备法人资格,与传统的经济实体管理形式迥然不同,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分析

1.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中小企业目前首要的任务是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真正树立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强调管理者应以员工为本,在制度制订以及管理理念上,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与发展,一切以员工为中心,把员工看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而不是等同于机器设备的资源。“以人为本”应该体现在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各个具体业务过程中,如人才招聘、配置、晋升、培训、薪酬管理等各个环节。 确立战略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思想。要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把员工看作是创造价值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企业要始终将员工放在核心的位置,把员工当作企业的主体,确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尊重员工的劳动、人格以及各项权益。

2.从战略的高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总体规划。首先,人力资源要研究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情况,预测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的数量、质量,制订人力资源理与开发的总体计划,制定人员补充计划、人员配置计划、人员接替和提升计划等具体业务规划。其次,要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并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可以帮助员工确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不断给员工提供锻炼的机会,建立企业与员工间的双赢关系,既能实现员工个人的价值,又为企业创造价值。

3.建立系统完善的培训机制。现代企业的竞争终究归结为人才的竞争,而系统定期的培训在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企业应在培训员工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企业战略发展的层面上建立培训系统,完善培训机制。要先确立科学完善的培训系统,并制定培训机制,使培训工作制度化。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公平的薪酬福利制度。很多企业在激励制度上缺乏深刻的认识,采取单纯的物质奖励,忽略了员工的精神需求。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应该保持精神刺激和物质保障相结合。此外,还要实行差异化的薪酬制度。实行绩效工资与岗位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制度。把员工的薪水和企业效益,个人业绩结合起来。

5.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在增强员工的团体意识、维系员工之间关系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它像一种无形的手,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目标,让员工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对企业员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人才的热情,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影响到员工的信念和思想。因此,企业要着力建构符合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四、总结

总之,在新的经济体制和新的国际环境下,中小企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难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意识,建立不断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在管理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中小企业特色的、具有时代特点的和员工需求的开放性的激励体系,才能留得住人才、任用人才、培训人才,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新财政体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一、新财政体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随着新体制改革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有着不可代替的影响。新财政体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采购制度发生改变

    与传统的采购模式相比,不再是简单的行政事业单位独自直接执行,这样避免了原有环节中的一些弊端。集中式的采购模式更为真实化、公平化,财政部门更能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责和监督职能。而且,集中的采购制度不仅能实现其价格的优势,更能增加一定的规模效益。可见,新财政体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财务流程的顺利进行和完成。

2、资金的管理模式发生改变

新财政体制改革后,预算资金由原来直接拨给行政事业单位转为统一由国库保管。这样,行政事业单位在无形当中就失去了对资金的直接使用权,只有传达年度预算的指标。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资金不再停留在单位,而是留在国库,这样就打破了行政单位直接管理资金的方式。

3、预算编制理念的突破

    预算编制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预算编制的高度重视。在新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下,行政事业单位也对其预算编制采取了新的政策和措施。在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原有的预算编制逐步走向细致化,而不是简单的由各部门编制。这样,不仅加强了预算过程中的准确性,同时也使预算资金得到了合理的发挥和利用。

4、资金的支付方式发生改变

    新财政体制的执行,无形中也改变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付款方式。在新财政体制实施前,行政事业的付款方式是与银行之间直接办理。新体制改革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付款方式转由国库统一支付,由分散化转向集中化。这种支付方式资金留在银行账户,只要有余额就会合做出合理的安排支出。

5、转变预算资金的上缴方式,更新账户体系。

    随着新财政体制的改革,原有的预算资金的上缴方式也发生了转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的上缴方式由原来的三种转变成两种,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在商业银行开设相应的银行账户,而且明确规定单位不得从零余额账户向其它账户划转资金。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杜绝了行政单位私自乱开账户以及出现账外设账现象。

6、会计目的的转变

    随着新财政体制改革的实施,行政单位会计工作的目的也发生改变。会计的目的从最初单一的核算逐步转向核算监督、控制、计划、预测、决策等多样化的功能转变,因此,强化了会计的管控能力与支持决策能力。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随着改革理念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结构也在日趋完善。新财政体制改革实行后,新理论和新技术在行政事业单位不断涌入和出现。在新模式的影响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措施:

1、转变财务组织模式,建立新型会计机构。

    为了适应新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事业单位应转变传统的财务组织模式,在稳定与平衡的基础上注重其开放性。作为会计组织,要创建新的会计组织模式,注重对会计人员的培养。因此,应完善会计人才的培养机制、革新财政知识,培养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加强科学理念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激发会计人员工作热情的同时也要提高工作效益。

2、突破落后的思维模式,采用新意的管理思路。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不断发展中,应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采取新的手段和措施。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流程中,管理手段由原来的单一化趋向于多样化、信息化。工作职能由传统的核算功能逐步转向核算监督、预测、决策、计划等方向转变,最终实现财务管理重心的转变。

3、革新理念,依法完善采购体制模式。

    随着新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传统的采购管理模式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因此,应在原有理念的基础上加强创新意识,革新理念。行政事业内部应依法完善采购体制,转变分散的采购方式,规范采购流程的实施和执行。同时,也应加强采购人员的专业和技术水平,促进采购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完善。

4、稳固预算的核心地位,加强编制能力。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结构中,预算的环节占着重要的角色和地位。所以,应在加强预算高度重视的基础上,稳固预算的核心地位。同时也应加强预算的编制能力,提高预算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对于预算执行中的资金项目,应按程序及时向财政部门报批,以实现财务资金和单位各项业务的有效运营。

5、注重财务程序,促进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在新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下,行政单位的资金管理方式与支付方式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包括资金上缴的流程、资金支付的流程、费用报销的流程、采购流程等等。所以,在财务程序的发展过程中,应逐步实现财务管理环节的正常化、规范化。

总结:

    在新体制改革的指导和影响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结构的革新不仅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对我国经济体制的肯定与完善。新改革不仅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因此,我们应坚持新财政体制改革的步伐,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路道上不断超越、创新。

参考文献:

[1]苏道俨,席鸿康,黄明锦.政府采购·体系·过程·政策[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

[2]马海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问题研究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金光熙.管理变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医院内部房产;评估机制;市场化运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493-01

目前,医院内部房产作为医疗及科研活动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其管理和使用上缺少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这样一种管理和使用现状使医院内部房产管理和市场化运营分离开来,不利于医院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为了提高医院内部房产使用效率,有必要为其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转使用机制。

1医院内部房产管理和使用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院内部房产管理和使用也应采用市场化经营手段,方能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计划经济时期,医院房产实行统一的国有管理具有一定效果,倘若市场经济时期仍然实行这一套管理模式,则不利于提高房产资源的使用。为了探索与发现适合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医院内部房产管理体制和运转使用机制,下面详细分析了医院内部房产管理和使用现状。

第一,业务用房配置不合理。由于医院内部房产使用上缺少科学合理的配置依据,使用过程中很少考虑如何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房产,导致医院内部不同科室之间的用房分配不平衡、不合理,出现了资源浪费情况;第二,管理经费逐渐增加。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医院内部房产管理和运转方面的支出经费不断增加。同时,针对该种现象,医院缺乏科学合理的测算与分析机制,使得该种问题日益严重;第四,缺乏有效的管理与使用评估机制。由于医院领导对内部房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致于尚未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效益评估机制,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缺乏科学分析和评估。

2医院内部房产管理和使用的评估机制构建分析

科学合理分析与评估医院内部房产使用效率是优化医院房产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院领导经营意识和成本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重视分析与评估业务用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是,医院内部房产作为国有资产一直以来都实行统一的国有管理模式和体制,显然不能适应与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这种情况下,探讨与总结一套切实可行的效益评估机制,以提升医院业务用房的使用效率是十分必要的。这一效益评估机制主要针对医院业务用房使用缺乏监管和控制的问题而制定,要求其必须真实反映医院内部房产的运转和使用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评估医院内部用房的使用效率,进而做到适当调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及时收集与整理与医院业务用房有关的数据和资料,然后对其进行资产价值评定、资产增值分析、资产核销评价等,还可利用科学手段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全面分析与评定业务用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这里必须指出一点,医院内部房产只有实行市场化运作时这一评估机制才可被应用,该评估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为此,下面将详细论述市场化运作体制实施的具体方法。

3医院内部房产管理和使用的市场化运作方法

医院内部房产实行市场化运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医院业务用房的使用效率,使国有资产实现保值或增值。鉴于此目的,医院内部房产市场化运作中必须重视业务用房的合理配置和运作,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内部房产市场化运作方案,才能真正做到服务于民、造福于民。为了确保市场化运作管理具有强大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市场研究和分析成果,确保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经济性,才能抓住好的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医院内部房产市场化运作模式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状态,才能使医院内部房产运转方案实现利益最大化,到达市场化运作的根本目的。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国有医院面临着私立医院激烈的竞争。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医院除了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之外,还要不断发展硬件建设以增强竞争能力。因此必须提高医院内部房产使用效率,确保医院业务用房达到保值或增值的最终目标。这种形势下,有必要在医院内部建立房屋信息手册及房屋管理系统,负责医院房产管理和分配工作。医院业务用房管理使用中心建立的目的关键在于收集和整理业务用房档案,且保证档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整合医院房产资源信息,实现科学管理使用医院房产资源。比如,将业务用房算在科室成本核算中,利用经济手段加强效益管理,并在效益分析中重视价值机制的作用。通过这样的管理行为,可以利用经济手段调控和配置医院用房,尽可能减少医院不同部门之间用房分配不平衡、不合理问题,从而提升医院业务用房使用效率。

4结束语

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医院内部房产资源尽管属于国有资产,但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必须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全面提升业务用房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同时,还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效益评估机制,正确、客观地分析与判断医院业务用房配置方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时作出适当调整,确保医院内部房产资源管理和使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从荣,高润志. 企业医院经营策略的调整与转变[J]. 中国厂矿医学, 2008,(06)

篇10

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全面改革的新阶段。为什么这样说?第一,改革面临着很多新矛盾、新问题。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民生问题,这些问题在改革之初、改革之中并不那么突出,没有成为主要的压力。现在,可持续发展问题、民生问题等全面凸显了出来。第二,近30年改革还没有来得及解决的问题,由于过去改革不到位产生的一些问题,有些改革过程中难免产生的一些问题,现在也集中地反映出来,比如收入分配差距、贫富差距、腐败等问题。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改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所面对的矛盾、问题也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这要求不仅要继续加快市场化改革,与此同时,还要全面推进其他各项改革。

对新阶段全面改革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方面:

1、以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深化市场化改革。进入新阶段,以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性突破,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其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无论是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区域不协调问题、城乡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2、以发展民主政治为目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已进入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四位一体”改革的新阶段,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还是扩大对外开放,对以发展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比以往30年任何时候都更大,更迫切。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

3、以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快社会体制改革。以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快社会体制改革是新阶段改善民生的根本性举措,其迫切性全面凸显出来。

4、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的文化道德建设相对后。建设文明大国,需要文化的大发展。这个必要性,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

5、实行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实现由开放大国向开放强国的转变。

对于推进新阶段全面改革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