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生态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城市生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吉林省辽源市智慧城市建设办公室
主任孙德录:智慧辽源在顶级设计上,以“市长视野、企业视角和百姓感受”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在建设原则上,立足辽源实际,坚持以智慧城市建设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适合中小城市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可持续之路;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实现便民、惠民、利民;坚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产业转型探索新路;坚持把“不得病”、“少得病”、“快治病”作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提高城市管理的自适应能力;坚持整合资源、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最大限度降低行政成本。
在建设模式上,本着“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政策保障”的原则,把项目分为公益类、商业类和混合类3类,采用“六个一”的做法,即一个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一个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一个云计算中心、一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一批应用项目、一个智慧城市产业发展集团。
四川崇州市
市长助理叶志俊:2013年8月,崇州被确认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5年6月,崇州经开区被授予“四川省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在未来发展中,崇州将围绕大数据产业上下游企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和产品形态,综合研判产业发展和技术演进趋势,积极丰富完善大数据产业链和业态,构建大数据产业发展生态体系,按照功能型聚集、有机化互动、产业链支撑、生态型发展的总体要求,规划建设大数据产业园。
沈阳市和平区
“数字和平”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徐蕾:智慧和平建设是和平区大力实施“品牌强区”发展战略,弘扬“和谐争第一,实干创唯一”精神的重要体现。依托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和平区数字城市建设基础日益夯实,不仅为和平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更为物联网、信息服务业、软件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智慧和平建设除了要有高水平的全面规划和完善的顶层设计做指导,更需要有效的商业模式作支撑,在数字和平建设商业模式基础上,实现由政府主导向社会共同参与、联合建设运营的多元化运作模式转变,实现合作共赢,创建符合创新创业、时尚智慧、文明幸福功能定位的新和平。
微软大中华区企业服务部
政府事业总监刘成:什么样的智慧城市建设才是成功的?为什么智慧城市好像总是和广大市民离得比较远?核心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政府、厂商、市民多方参与的有效生态圈。只有生态圈建立了,参与各方在其中都有利益可得,才可能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才可能将智慧城市建设得更加落地,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作为平台和软件提供商,我们通过实际项目的实践,精心打造平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上的强力后盾,打造应用、数据、楼宇生态圈。届时,智慧城市将更加落地,更多的政府单位会愿意拿出自己的数据,更多的数据运营商会参与数据运营,更多的应用开发商会参与到智慧城市应用建设中,更多的市民可以享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捷服务。
华为企业业务市场开发与解决方案部
副总裁、智慧城市首席架构师赵青:创新理念是智慧城市建设思想的基本方针,创新思维需要从城市管理、建设、运营等多角度考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重要渠道的多元化建设模式,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华为长期以来基于开放合作的发展理念,着力于城市信息基础能力构建、实现全方位连接共享融合,打造创新高效、融合开放、易管易维的智慧城市基础架构平台。
北大方正信息产业集团
数字教育业务总经理刘长明:智慧教育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ICT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极大推动了在线教育向移动学习、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等智慧教育的转变,并使其呈现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资源无缝连接、泛在学习环境无处不在、大数据学习分析和评价、智能化管理等特征,以应用为驱动,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资源共享和数据共享、提升ICT基础环境、优质学科资源开发等为重点,推动智慧教育应用环境建设。未来,智慧教育建设将从以政府投入为主向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共建和运营、教育部门购买服务的方向发展。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产品线
副总经理王忠岩:发展与持续运营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城市管理与运行的新课题。城市建设需要创新技术和创新商业模式的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需要创新的运营模式。
智慧城市1.0往往是单模块建设,信息孤岛问题普遍存在,比如交通、教育、政务等不同模块的信息资源无法共通共享。而智慧城市2.0是多个模块建设,通过建设一个城市运营平台实现了所有信息资源的集中与共享,可真正实现多行业信息共享。智慧城市2.0还成功运作了国务院和财政部大力推荐的由政府提供引导资金和政策支持,与运营商及社会资源合作的PPP模式,三方共同建设和运营智慧城市,一举解决建设资金不足、后期运营效率低下等多方面难题。
中城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聂明:安全的城市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自组网的出现使得打造平安智慧城市成为可能,自组网不同于传统无线网络的多跳网络技术,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与一个或者多个对等节点进行直接通信,使其具有部署安装简单、非视距传输(NLOS)、稳定性、高带宽抗干扰等优良特性,适用于智慧城市发展的多种领域,尤其是车辆管理,即车联网。
由于城市网络环境复杂,自组网的建设主要会依赖城市的基础设施资源,例如路灯、电线杆、井盖、地下管线、绿化带等。自组网为整个城市(尤其是公路)铺设了一张无形的通信网络,其建成后可与装有感应设备的车辆进行通信,实时提供地理位置,在治安管理、协同警力办案、交通疏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自组网还在特定wifi覆盖领域、城市设备实时监控领域(井盖、水表)、智能家居领域等有着自己的应用。
中航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
智慧城市总设计师冯从京:智慧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全球城市的变革,更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很多人认为智慧城市是个很虚的概念,其实不然,通过近些年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我们把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互联互通、虚实结合、软硬结合,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创新、发展速度,使城市治理更加有序,服务惠及更多民生,加速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智慧城市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商业模式对未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是政府必须要买单的,但更多项目是可以通过模式设计来实现盈利。
物联软通
副总裁张斌: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和持续运营,智慧产业将对城市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等产生重大带动作用。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应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立智慧产业载体,打造成智慧城市产业链与生态圈,形成良性发展态势,最终实现智慧城市及智慧产业互促发展。
发展智慧产业,有助于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引进资源,吸引人才培养,通过创新创业等保障措施,实现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抓住产业链重构重大机遇,基于顶层规划和城市需求,探索新的产业合作模式和产业发展方式,整合多行业、多技术、多应用共生发展,有效提升城市经济和社会竞争力;有助于借助智慧城市发展浪潮中的新机遇,通过政策引导和载体配套,让城市产业触角有机会延伸至更前沿更未知的领域,在不断探索和反复验证中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建地下空间有限公司
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及现状
(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高起点的、切合实际的规划,在规划思想里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模式,即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的人类住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人 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
(2)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应符合的原则
城市生态建筑设计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局部环境,比如健康舒适的温度、湿度、良好的通风环境、清洁的空气、合理的光环境和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用途的开敞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外部的客观大环境----自然环境,也就是要对自然环境索取的能量和物质要少,而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小。归结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环境为本。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在能源和物质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的思想,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包括节约土地等。
(2)将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3)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减少城市中产生的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的排放,将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并入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同时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
(4)强调整体效果。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三、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表现
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包括:水资源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交通规划和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和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生态产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远景规划则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过程,预见城市增长到稳定态的进程。
(1)城市基质、廊道和斑块。城市区别于其他的关键在于其主体为各种类型、体量的建筑体,交通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城市中高度的通达性,这些建筑和硬质地面街区构成城市中的硬质本底或基质。城市中的廊道,主要是人工廊道,即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城市整体形象的骨架,通常是城市中物质、能量、信息及生态多样性集中地区,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增加廊道绿化率,可以形成城市完整的绿化网络。城市中的斑块主要是散布其中的公园、公共绿化地、休闲广场及建筑周围绿化等,共同构成城市的绿化系统,同时能够调节局部地区的微气候,减少环境污染。
(2)城市功能区划分和布局。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从空间结构产生,以满足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三大基础功能为目的,并与周围的空间格局相联系,形成规划区合理的空间格局,实现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规划区可持续能力的增强。城市空间规划首先应满足功能需求,为居民提供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各种类型的本底、廊道、斑块组成的人文和自然氛围,共同构成城市功能区,在生态理论指导下,根据各功能区所需条件、居民的心理生理要求等,合理安排功能布局,比如居民区附近应安排相应的学校、商场等以满足人们的配套需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及物流、能流的高效流通,同时展现一定的城市文脉及满足人们对艺术与美的追求。
(3)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城市内部的绿化空间的规划应重点考虑,做为人文理念的基础及支撑。城市空间有限,应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多层次绿化,乔、灌、草复层绿化体系以及垂直绿化,将绿化与建筑结合起来,并合理选择和搭配植物种类,将城市建在绿地中。合理的绿地规划才能有效发挥其生态意义,绿地斑块与生态廊道共同组成城市生态基础,并融入整个区域绿色生态网络系统。
(4)文化生态建设。城市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功能的发挥决定着城市的品位与内在价值,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吸引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将城市的特色资源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这是搞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失去即成千古遗憾。既要保护原有文化资源,又要体现时代特色,做到在协调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协调,不断创作出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有整体美感的城市建筑群。
(5)社会生态规划。首先是要完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程度是生态城市体现对人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应包括对人从生到消亡整个过程的关怀,这既体现对人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的关怀,更能体现人在需要帮助时得到的关怀,同时,也要体现在社会性、自然性灾难时有安全保障。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应包括每万人医生数、社会保险普及率、每万老人“托老院”数、社会安全应急措施完善程度、特殊人群受益率等。其次是健全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管理机制健全是保证生态城市稳定、民主、安全的重要方面,没有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生态城市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可能顺利运行。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虽然就目前的总体情况而言,我国城市化水平仅达 25%左右,处于起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前沿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许多省市都提出了“推进城市化、促进现代化”的口号和目标,城市建设和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取得了巨大成就。
参考文献:
[1]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篇3
关键词:动态生成 英语课堂 主动 生动 活动
叶澜教授早在她的“新基础教育”中就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一、动态备课,用教学预设促进生成
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全面把握所教的知识内容,而且对各个教学环节,问题的设计,演绎,和最终的解决方式和手段都要精心准备和策划。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由简到繁,有易到难,层层衔接,环环紧扣,并能过渡自然,节奏鲜明,对知识要有一定的拓展,结尾要自然。或解决问题,或设计悬念,或归纳总结。所谓教学预设,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学情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策略等因素所做的规划设计。
二、 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叩响动态生成的智慧之门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师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能够生成动态资源的课堂氛围必然是民主的平等的和宽容的。
学生作为一个有创造性的活跃生命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所以我们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善于倾听,宽容错误,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勤于思考问题,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
三、激活课堂氛围,铺设动态生成的智慧之路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我们要让课堂充满激情,焕发生命活力,促进动态生成,只有激活课堂氛围,而激活的关键我认为在于课堂启动。
适当的时候给学生必要的评价和肯定是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状态的关键点。对学生的一个正确答案,或新颖的思维方式,甚至超越固有思维模式的绝妙想法,我们都应该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由衷地鼓励赞扬他们,肯定和赞扬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满足给其带来的愉悦之情,大大减轻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并促使其进入思维的最佳状态,为下一阶段学习加油鼓劲,盼望着下一节英语课的到来。
四、善于捕捉学生资源,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的、通过师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的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或者是在课堂中突发的某一事件,或是学生的特殊表现等,表现形式包括学生的语言、行为、情绪等,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机会。这一资源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能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外在的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源泉。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源于文化生活,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是不存在的。
五、教学内容的灵活处理,使得课堂具有拓展性和延伸性
要使英语教学内容有良好的拓展性,要求执教者有敏锐的洞察力,能以小见大,由易见难,在不知不觉中引出探讨的焦点,又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之对所探讨的问题有话可说,有观点可以发表,并能从中受到启迪,锻炼思维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英语教学和语文教学有共通之处,其中一点就是对美的认识的潜移默化。
六、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成为专业话的教师
教师专业素质是课堂生成的关键。课堂教学的生成价值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程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专业素质,而且更主要需要敏锐捕捉生成资源,并准确判断其价值性的能力,要有足够的教育智慧。这需要教师长时间的锤炼: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如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即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教学设计。英语课堂、阅读文本材料选择范围广,这也需要教师广泛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既要求精,更要求广。
七、坚持教学反思,提升教师快捷的思维反应
篇4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灵山秀水的大连总是给人一种灵性的感染,进而酝酿智慧的升华。
大连城市建筑风情万种
感性认知,是理性思辨的基础,尽管感性是有限且片面的,但现实又是必须接受的,品评城市建筑风貌,首先是感性的。
⒈大连城市的剧场效应与景观特色。
漫步大连,城市画面顺序打开,或张或驰,或俯或仰;时而海阔天空,时而辗转缠绵。城市种种,总是在你不经意间变化着,被发现着,赏玩着,让人留连忘返,心移神迁……独特的城市体验令人赞叹,城市建筑因而有了一份独特的剧场效应,城市建筑风貌因而有了别样的风采。
大连城市的剧场效应,源于自然的山海景观与丘陵的地貌特点,源于欧陆风情城市规划所特有的道路网络与广场空间。自然景观资源与规划景观资源的丰富,为建筑风情的展露提供了浪漫的城市舞台。
⒉灵秀、刚健、浪漫――城市建筑风格永恒的基调。
不仅仅是山海情怀,造就了建筑风格的永恒基调;城市人群生存空间的三大主题:生活、工作、休闲,才是建筑不可回避的客观制约。同样,城市的自然品性、社会品性、文化品性,对建筑风格的渗透与影响,更是建筑风格定位所无法回避的大环境。如此对号入座,未免牵强,但细细品之,难道这不是每个城市孜孜以求的么?
大连城市建筑群体风貌,与大连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心意相通,彰显社会及文化优势,将城市建筑风格的基调演绎得更为充分、贴切和生动,恰如先民“天人合一”生存智慧的实证。
⒊大连城市建筑风貌中的山海意象――自然之道。
大连城市建筑群体错落起伏、聚散相依,城市景观峰回路转、潮起潮落,这一切荡漾着自然之意趣,与自然山海血脉相通并与其雄健妩媚交相辉映,呈现出动态的和谐与共鸣,挥洒着充满诗意的城市家园的风貌。
⒋大连城市建筑风貌中人文意象――文化之道。
历史的成因与现实的保护性开发,以及尊重建筑文脉的创作文化观念,大连城市建筑风貌的欧陆风情富于历史感与时代感,成为大连城市建筑风貌不可多得的人文风景。它叙述着文化交融、嫁接与发展的城市历史,启迪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智慧,展示着人类建筑文化历久弥新的辉煌。大连城市建筑中所蕴含的异国情调,不仅昭示着多元共存的城市浪漫情怀与消化、吸收外来优秀建筑文化的城市文化底蕴,更是谋求城市建筑文化发展、把握城市建筑风格品位的基石。大连是中国城市建筑“欧风运动”的领军城市之一,但不一样的城市建筑文化底蕴,不一样的城市建筑风格定位与发展理念,显然有了品位的高下之分,大连是聪明的自觉的选择。
⒌大连城市建筑风貌中的新经济风尚――社会之道。
与所有高速发展的城市相似:在大连城市建筑群体中,鹤立着众多的经济巨人,如银行、写字楼、酒店、公寓、大型超市,它们构成特有的城市经济高地,彰显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风貌;同时招商引资、高新产业发展、城市新经济模式开发所带来的建筑形态,或集中在开放区,或割据城区各处,将城市建筑风貌渲染得山花烂漫;城市住宅房地产热,更是使大规模居住区迅猛地铺装着城区版图,扩散着城市的建筑风情……所有这些都是社会经济繁荣所致,随之而来的新的建筑语言,对城市建筑风貌的冲击,不容回避,只能消化,这是城市谋求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社会必由之道。
⒍大连城市建筑浪漫风情的整体性。
大连城市建筑风貌是个体的特征与群体的和谐共同组成的。
多元的历史、多元的发展与多元的创作来源,使大连城市建筑风格呈多元化的交织状态,并且还在不断地注入新的风格模式。正是开放的观念、开放的市场,使大连拥有超常的建筑风格的兼容力与消化力,只要是精品建筑,有品位的创作,都有机会一展风姿。同时,对多种风格碰撞风险的消化,对过时的、低品位建筑的改造与抑制是大连近十年对建筑风格实施管制,长抓不懈的工作重点,因而可以看到从色彩、建材到造型风格,大连城市建筑群体的和谐共处,显示出大连城市建筑发展的整体水平。在大连,城市建筑的和谐美感,作为城市最高利益的有机组成部分,一直被精心呵护着。
⒎大连城市建筑浪漫风情的系统性。
大连城市建筑风貌是城市建筑广义内涵的系统展示,因而感受丰满动人。
大连城市建筑的实践概念早已超越了其自身、传统的意义。与建筑相关联的广场、铺地、道路、小品,标牌、围墙栏杆、大门,绿化环境、雕塑等城市要素,都纳入系统的规划设计程序和审查程序,尤其是建筑化的城市标志性小品,如绿山足球、友好广场水晶球等。如同城市环境美化中地面不露黄土的概念,在大连城市景观整治中,建筑概念大大延伸,填补了大量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系统的空白,诸如城市广告、城市标牌的系统规划设计等等。又如城市商业街的系统规划与集中的建筑与环境改造。
大连城市建筑秀外慧中
理性思辨,是破译“庐山真面目”的思维通道,是超越现实的手段,尽管这是个人的、独特的体验性逻辑。但品评城市建筑风貌内在价值也必然如此,是涉及城市品性、建筑品性、创造品性的分析思辨。
⒈城市生态圈与建筑特征。
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清晰地描述着城市系统的生命。不难理解,城市是人类社会目前最典型的生存生态系统。城市生态圈是自然生态圈、社会生态圈与文化生态圈三大系统交织而成,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演绎受制于三大系统的独特作用,其中自然生态圈提供资源的供给与约束,遵守自然法则是城市赖以存在的物质环境基础,相对封闭与稳定;社会生态圈提供资源利用与资源配置,遵守社会法则是城市得以发展的经济主导和社会环境基础;文化生态圈是伴随人类文明进步,历史人文的积淀,而日益成熟的人类智慧,在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系统之间建立起不可替代的平衡与调节机制,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人性关怀的职能。文化生态系统遵从文化法则,使人类文明在城市形态中得以延续与发展,是人类生存尊严在城市价值中的最高体现,是城市生命与智慧的核心品性。伴随城市年轮的增长,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健全与良性发展,决定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建筑从属于城市品性,忠实于城市生命系统的构成与运作,并加以物化记述,具体实现城市生命的新陈代谢。建筑的内涵随城市的发展而日益扩大,建筑特性也越发清晰明朗起来。与城市生态圈构成相对应,建筑品性也是由环境特性、功能特性与风格特征有机整合而成,与城市生命一样融铸着人类生命的基因与逻辑。
⒉城市建筑基因学。
城市是有生命的,城市生命的发展轨迹有其特定的生态基因控制,笔者将影响城市发展、左右建筑定位的诸多城市生态因素,称为城市建筑基因,并按生命的逻辑归纳、整合、分析,求解诸多相关因子对于城市建筑发展的客观影响,进而架构起城市建筑基因学的概念。
城市建筑基因学,是通过对城市建筑基因的分析来研究城市品性与建筑品性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握城市发展与城市建筑创作发展内在客观规律的城市生命哲学,也是指导建筑创作实践哲学,它超越了科学的界线,更重视人文精神与文化生态。
⒊城市建筑基因的封闭性、开放性与城市建筑发展定位。
宏观分析,构成城市生态圈的社会生态系统与文化生态系统,乃至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地球生态圈的子系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东西文化大融合、乃至全球自然生态观真正成为人类共识,地球生态圈的变化发展,必然冲击城市生态圈,因而城市建筑基因具有相对的封闭性与绝对的开放性。
中国当代的社会实践与改造,积极鼓励开放的城市发展模式,注重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和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从而带动中国经济与文化的腾飞,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城市建筑基因的开放性和可嫁接性。
大连的城市发展实践所形成的全新城市发展理念,恰恰证实了这一点。粗略地讲,大连城市发展理念包括生态经济、环保经济、展览经济、文化博览会、文化艺术节等,这使得大连城市建筑风貌,无不显示出国际化都市的气质。可以说,开放的城市建筑基因,能博采众长,跟上国际社会发展潮流,快速带动城市的国际化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不能否认,城市建筑基因的相对封闭、稳定,是城市从容打造建筑文化特色,嫁接城市建筑文脉,赋予城市由内而外的自我认同与深层的文化尊贵,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未来的城市生存竞争重心,将从经济延伸至文化。城市的文化尊严与品位,将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城市建筑基因的封闭与开放,既对立又统一,对城市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只有处理好两者关系,使封闭与开放平衡有序,才能真正解决城市建筑发展的定位问题。
⒋城市的生命意志与城市发展理念。
一座城市的发展,经济增长指数固然是主导性、革命性因素,但城市文化生态圈的健全与活力,给人性以充分的文化关怀,所形成的强大的人力资源保护与开放能力,更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城市文化生态圈的良性循环,能有效削弱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引发的社会震荡等不利影响,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是城市发展理念应有的灵性与智慧内涵,它是人类生存智慧与灵性的化身。
城市的生命意志,正是智慧化的城市发展理念的表达,是城市建筑风貌形成与发展的内在生命意志。
“百年风雨洗礼,北方明珠生辉”
大连城市发展理念的智慧之光,深深印迹在“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城市精神中,这是大连城市的生命意志,是大连城市建筑风情万种背后的智慧财富。
浪漫:诗意的创造
探索规律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大连城市建筑风情的幕前幕后,向世人演绎着充满生命灵性的城市交响诗,认识生命、认识灵性,才有人生的浪漫,才能鸣和城市的浪漫。
⒈学习型城市:大连城市永续浪漫的追求。
城市外在的迷人风韵与内在的理性智慧,终究是由人来打造的,如果“浪漫”与“诗意的创造”同义,那么,城市真正的浪漫,必然建立在人性浪漫充分发挥基础之上。虽然大连已有“浪漫之都”的美誉,但纵观其建筑,真正令人叫绝、富有创意的作品,实在少之又少;行内行外,人们对建筑品评的文化热情也相对温度偏低……毋庸讳言城市的缺点,知耻而后勇,过去的十年,大连人发奋图强,宣示了城市发展的高品位、高起点的追求,新世纪大连人,当更有勇气弘扬城市精神,再造辉煌,让浪漫之都名副其实。
⒉人的生命特质与人生舞台需求。
给人才充分发挥的城市空间,以追求城市发展永续的浪漫,必须重视城市文化生态圈的开发建设,如积极的学术研讨,必要的政策引导,相应的舆论配合等。说易行难,真正打造人才的城市舞台,首先须探知人才发挥的特质与需求。
人的生命特质是由其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文化属性共同构成,人的生命因尊严的存在而有意义,因创造的实现而有价值。人生的理想实现,就是通过创造性实践,不断自我发现、自我认同、自我超越的过程。
人的生存追求,因其特定属性而呈递进上升的三个层次:自然人、社会人、文化人。其中文化属性与文化人追求是人类尊严的最显著特征,是人类灵魂、灵性存在的价值,是别于其它生命智慧的自在与“神性”的体现,是人生最高层次的追求。完满的人生如器,注水而满,自下而上。传统文化素有君子不器之说,概倡导道德修行之比。自然之道、社会之德合成文化生态观即道德,文化人之求即君子之求。现实人才,以器比之,当视为尊重、爱护而人道。由此看来,人才对于城市生态圈,尤其对其内在城市文化生态圈的认同,是人才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
⒊本末主义生命法则与天堂钥匙。
人的三重属性并非先天所得,而是伴随年龄增长、阅历增加而逐渐形成的。初生之人,禀赋天地之灵性,随人生的发展,自然人及自然灵性必须满足、适应社会生态与文化生态的要求才得以生存,因而人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的创造性活动,经历灵与肉分离的痛苦,修炼其社会及文化属性,从而达到灵与肉的再次和谐,感知生命的完整,获得生命的尊严与肯定。
本末主义生命法则即:人生无所谓本,无所谓末,而在于生命灵性的创造性展示,从而获得社会与文化肯定的过程,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
本末主义生命法则告诉我们,创造性活动是普遍意义的人生存的本质需要,具有普遍的积极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本末主义生命法则,推崇创造活动中个体灵性的展示,视之为成熟社会与文化智慧,融入社会与文化,并成为促进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因而诗意的创造,是人生的浪漫,也是城市浪漫的本质。
以本末主义生命法则来看,人具有永生的创造动机,创造活动是符合人类天性的最能给人痛苦与快乐的行为,创造活动,牵动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互动发展,因而从城市发展来看,社会生态圈与文化生态圈的健全与进步,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价值生态观,是引领创造活动积极活跃的必要前提条件,城市的浪漫的永续追求,正是应当以此为起点。
总之,以生命为本的自然生态价值观,是人类天堂梦想的摇篮,以人为本的社会及文化生态价值观,是人类打开天堂之门的钥匙。
感悟城市建筑风貌深层的丰富内涵,探求建筑创作的浪漫特质,进而创造城市的浪漫,打造城市天堂,是本文思辨的主题。我相信,智慧与灵性的结合,成就诗意的人生;诗意的人生,成就诗意的城市。她,才是城市永恒的浪漫。
篇5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都匀正是抓住了创新,抓住了牵动城镇化发展全局的“牛鼻子”:通过流转盘活,破解用地难题;探索多方融资,破解资金难题;大力发展产业,破解安置难题;完善城市服务,破解管理难题。
向规划向统筹要动力。构建以都匀为龙头的“泛都匀”城市格局,都匀按照“一江带两城,西拓东扩、南推北移,纾解老城、建好新城”的思路,以黔南大道、龙山大道、毛尖大道等道路建设拉开城市主骨架,推动都匀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容。在乡镇发展中,努力建立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优势,打造一批山地特色小城镇和民族村寨,形成了以园城合一为主的产城融合模式。
向开放向资本要动力。都匀设立都匀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成功发行13亿元全国首支棚户区改造项目收益债券和15亿元企业债券,设立20亿元都匀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完成5亿元信托资金融资,开发“商票通”、回租、直租等金融产品,融资6.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600亿元用于城镇及基础设施建设。这是都匀在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迈出的坚实一步,也是都匀在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关键性问题上的有力探索。
向大数据向科技要动力。都匀以“云上都匀”为抓手,大力打造国家“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政务”“智慧城管”……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让群众享受便捷优质的民生服务,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能力。
向绿色向生态要动力。山水是都匀的特色,绿色是都匀的本色。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都匀注重城市生态布局,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环境治理,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高标准提升绿色水平,不负“全球绿色城市”称号。
篇6
在王柏华看来,建设智慧政府是智慧城市的前提,在智慧政府上搭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是浪潮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这需要软件硬件的整合,以及行业服务经验,为此,浪潮集团设计了智慧城市“iCity365” 爱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具有三大核心主题:政府梳理办事信息,打造政府百科,聚合政府服务,构建政务淘宝;生活上,整合生活服务,快速捕捉需求,搭建城市生态圈;实现互联网政民互动,一体化的政府和百姓声音。这样可以达到政府开放数据,社会开发应用,百姓享用服务的智慧城市模式。
他还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相关建议。第一,建设智慧城市是构筑城市信息化应用,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面向法人和自然人两类服务对象,可以提供多种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和第三方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第二,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带来增量需求,有效带动各地信息产业发展。
而打造服务型政府首先要了解服务分为三个层次,从标准化服务到个性化服务,再到智慧服务。大数据处理平台可以挖掘应用,为社会治理、公共安全、企业经营提供参考,为智慧服务提供保障。今后无论是政府决策和企业经营,将全面基于数据分析,决策将更加科学、准确。据悉,浪潮已经建立了包括社会民生民意数据分析、电商交易数据分析、制造业原材料价格数据分析、土地交易规则数据分析、企业/法人信用数据分析等行业数据分类分析方法。王柏华认为,信息时代的竞争焦点将是数据的竞争,政府和企业抓紧时间收集数据、应用数据将占领竞争的制高点,促进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
篇7
目前,我国已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宁波、深圳、上海、南京、昆山等城市已经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在这一时期提出。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基本上是在一个时期提出,它们在概念上有所区别,在建设内容和建设方法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即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为核心,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让人们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2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2.1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重任,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放弃了土地财政,以产业升级、优化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为经济增长手段,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协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网和互联网,构建新型城镇的信息基础设施,在这一信息基础设施上,基于云计算平台,通过对感知数据的智能挖掘和分析,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和智能的决策依据,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这实际上也就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和内容。因此,以建设智慧城市的方式完成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2.2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技术活动,从技术角度讲,智慧城市更强调的是在物联网这些信息基础设施上的“协同运作、全面整合、激励创新,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创新能力”。从结果和效果来看,智慧城市包括政治、管理、文化方面的东西,更强调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理念。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让城市更加智能,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优化的对策和创新,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内生源动力,构建人性化、生态化、协同化、公平正义的城市环境。新型城镇化的结果同样是创造一个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环境。从这一点来讲,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考
3.1加强顶层设计
为避免新型城镇化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出现像城市信息化中那样重复建设、无序建设、低水平建设导致的“信息孤岛”、部门壁垒,建设效益大打折扣的情况。应当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引入顶层设计的思想,统筹考虑智慧城市建设中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探求智慧城市建设之道。应该兼顾新型城镇化中各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现状、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差异性,从而引导各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理性化、差异化发展。利用顶层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统一规划、按步实施,统一构建数据采集、交换、共享及应用标准体系,整合各类资源,探索适应新型城镇化要求的智慧城市建设道路。
3.2注重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应当抛弃唯技术论,尽管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有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才有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支撑。但是,我们不能走向唯技术论的极端,在建设过程中一味追求高、新、特。将智慧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智慧城市,其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为人们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种类、不同要求的智慧化服务,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当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导向,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都应当如何围绕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提高整个城镇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升为人们服务上开展工作,着力解决雾霾、食品安全、交通拥堵、城市型灾害、环境权益等社会突出矛盾。
3.3引导产业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建设所需资金不可能长期依赖土地出让金和财政补贴,关键在于培育城镇自身的造血功能,以产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对智慧城市建设来说,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将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包括上游的RFID和传感器的呢过数据采集设备制造产业、中游的物联网设备与终端制造业、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集成应用服务业等、下游的海量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服务业,这些产业的落地,可给当地城镇带来一次产业升级,也会带来新产业的产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持续动力。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注意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引导相关产业向城镇地区落地,助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4结束语
篇8
绿色建筑是智慧城市的基础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初级阶段,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15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全国城乡到处大量新建房屋,新建建筑规模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之和。并继续快速增加,且由于建筑用地规划和建筑设计不合理,浪费严重,单位建筑能耗比西欧发达国家高出2~3倍,北方采暖燃煤排放物对空气污染高出国际标准2~5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和附属设施。我国已经达“城市人口的临界点”,大约有6.75亿人生活在城市,占到总人口的51%。到2030年这一数字有望增加到10亿。城市成为战略减排的重点,它消耗了近2/3的能源和60%的水资源,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到70%。这与全球正在大力提倡和我国政府努力推行的低碳经济、低碳产业、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有尖锐的矛盾。所以,推广绿色建筑、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已迫在眉睫。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相关人士介绍,绿色建筑目前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4年建筑节能方面投入将超过40亿元,到2015年,全国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根据国家规划,到2020年我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从2012年的2%提升至50%。绿色建筑的推广,将促进智慧城市的健康快速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需要应对城市化和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正在积极探索提升基础设施效率的有效途径。借助适当的技术,城市可以变得更环保,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还能降低成本。所以,绿色建筑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绿色建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抓手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显露了很多问题,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系统设计――构建目标、技术、政策、示范体系。今年4月我国出台了《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定位目标和重点,并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模式之一,以期待全面推动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同时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治理现代化也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型城镇化战略被誉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抓手。而绿色建筑是绿色智慧城市发展的最好抓手。作为新型城镇化模式之一的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的未来也必然会走向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化道路,这些也正是符合绿色建筑的特点和要求,他们之间的有机结合让智慧城市更富生机。
长期来看,新型城镇化为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了新契机。预计未来,城镇人口增速放缓,城镇化放缓等将导致房地产市场规模增长放缓。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刚性需求也将放缓,随着现代年轻人群学历的提高、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环境的要求等会对建筑、环境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绿色建筑正符合这类人群的要求,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绿色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核心抓手。
从绿色建筑走向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绿色建筑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最好抓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将进一步短缺。从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出发,绿色生态建筑愈来愈受到世人的青睐,它势必成为21世纪建筑的弄潮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各种绿色建材的出现,科技、信息业的发展一定会带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住宅,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之一,也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绿色生态健康住宅是指遵循和谐发展原则,以生态学和社会学为基础,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为核心,在住宅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科学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高新技术成果,使建筑物对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使人、建筑物、环境、社会等因子之间和谐共处,为人类营造自然、舒适、环保、健康、优美、便捷的生活空间。
绿色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艺术品得以生长的主要载体。绿色文化是为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进行的设计、创造并使之产生积极成果的一种文化,其基本观点是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作为人类应有的追求。按照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应充分保护绿化、水体、湿地,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关系,营造大范围的、城市与乡村交融的城市生态格局。
篇9
关键词:城镇化;管理;建设;对策
目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和建设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保障城市健康运行的任务日益繁重,加强和改善城市管理的需求日益迫切,城市建设管理是提高城市建设效率,优化城市环境,构建友好型城市的重要因素。积极努力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探索提高城市管理执法和服务水平,对改善城市秩序、促进城市和谐、提升城市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着一些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影响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制约城市的文明和发展程度,我国多数地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还存在管理方式简单、缺乏数据支持、执法行为粗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为此,探索和研究制定合理的措施,促使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提升,构建一个健康、文明、完善的城市,满足人们的生活迫切需求。
1强化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可以提高城市建设效率,减少违规建筑,构建文明城市,促使城市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促使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城市建设管理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树立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牢固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努力消除各种“城市病”,坚持依法治理。完善执法制度,改进执法方式,提高执法素养,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落实到城市管理执法全过程。坚持源头治理。增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综合考虑公共秩序管理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合理安排各类公共设施和空间布局,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实施情况的评估和反馈。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坚持权责一致。明确城市管理和执法职责边界,制定权力清单,落实执法责任,权随事走、人随事调、费随事转,实现事权和支出相适应、权力和责任相统一。合理划分城市管理事权,实行属地管理,明确市、县政府在城市管理和执法中负主体责任,充实一线人员力量,落实执法运行经费,将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坚持协调创新。加强政策措施的配套衔接,强化部门联动配合,有序推进相关工作。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城市管理能力。
2城市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一些问题是切实存在的,影响城市建设质量,制约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2.1基础设施及其配套不够完善,规划不够合理
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及其配套建设的全面与完善,能够有效地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和性能。但是在实际的城市建设管理中,不能有效地对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配套的建设进行完善,使得基础设施及其配套建设缺乏良好的规划,导致基础设施不够合理。例如,某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配套不够完善,出现地下管网规划不够合理,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城市道路缺乏良好地规划,导致道路狭小,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而且,该市在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上也存在一定欠缺,没有合理地对公交站点和文化休闲场地进行规划,导致城市建设成本增加,制约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2.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够规范
基础设施的施工中,需要具有严格的施工规范,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如果基础设施建设施工不能达到设计标准就会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和安全系数达不到保障,制约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例如,某市在实际道路的建设过程中,没有严格地按照施工图纸和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导致城市道路出现裂缝、塌陷、平整度不够的情况,导致城市交通不能得到良好地应用,增加了道路的维护成本,制约城市的发展。
2.3城市生态问题
城市生态环境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城市生态问题是城市建设管理中关键部分,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忽视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侵占绿地,损害绿地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但影响城市美观,还会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没有合理地对污染物和废水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造成水体污染严重,制约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4城市建设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城市建设监管机制是促进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促使各项管理工作能够严格地按照规范执行。然而,城市建设监管机制不够健全,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管理的需求。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度不够强,一些监管部门的责任不够明确,职能发挥不够合理,使得监管力度有限,制约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此外,一些城市建设管理中,忽视城市监管作用,导致为城市管理建立的相关法律法规束之高阁,其真正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影响城市建设的质量。
3城市建设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合理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配套的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配套的完善是促使城市功能提升的有效途径,针对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情况,首先,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配套的投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配套的完备程度,促使城市功能的提升。其次,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配套的规划设计,在充分了解城市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地展开规划设计。并由专业的审核人员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审核,确保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经济性,促使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能够合理建设。例如,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需要符合城市特点,并将安全性和功能性等纳入到规划中,促使城市交通的规划更加合理完善。
3.2规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化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含的种类繁多,对于运行工作首先要保障施工的规范和严格。这就需要制定严格的施工规范,提高施工规范的约束力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按图施工是最基本也是最为原则性的要求。施工人员能够严格地按照施工图纸和设计图纸的方式方法和时限进行施工,提高施工的准确性。并加强设计变更的审核流程,避免施工过程中为了利益等目的肆意修改施工图纸的情况发生,提高施工的有效性、安全性。在项目建成后要注重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城市设施管理水平,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打造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整合公共设施信息并提高公共基础服务的准确性。同时,要注意综合利用各类监测监控手段,丰富监管手段。在管理中不只是依赖施工图一项措施,更要形成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依靠数字化的手段构建智慧城市,依托数字化手段,精确化的强化城镇重点应用工程建设,强化行政许可等,并建立社会诚信等城市管理全要素数据的采集与整合,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用数据创新的新机制,发展智慧水务,发展智能建筑,实现建筑设施设备节能、安全的智能化管控。
3.3完善城市市政设施管理优化人居环境
市政公用设施的良好运行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感受。加强市政设施的维护首先要做好信息整理工作。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比如地下管网有很多是日伪时期建设的,有一些是建国初期建设的导致资料图纸不全材质老旧等问题突出,基于以上历史等各方面原因,使得市政设施维护和保养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此,城市管理部门应该组织人员和力量逐步对老旧设施进行排查并建档,对新改扩建的设施项目应当及时将管理信息移交城市管理部门,并建立完备的城建档案,实现档案信息共享。同时为了保障各项城市市政设施的安全高效运行要加大市政公用设施管护工作。对于老旧道路,管道等设施要采取责任到岗的方式,在加强维护的同时要防止道路开挖、不规范施工等因素对设施的破坏,对于破坏人要追究相关责任。对于不可避免的相关施工要从提高人居环境的角度出发,将施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将绿色施工技术应用到城市建设中,构建良好的城市环境。对于“占绿毁绿”的情况进行规范和严厉查处,有效地提高城市建设的绿化程度,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3.4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和执法力量建设
首先,要保障城市管理工作有效进行就要制定权责清单,按照政府转变职能和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原则来进行,社会公众对城市管理职能、执法依据、监督方式和问责等相关机制有知情权从而保障该项工作有效、透明、有序公正地开展。同时,执法方式的不同对执法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受众群体的感受,进而对执法成效有着巨大的影响。城市管理执法人员要从自身约束才能提高执法水平,做到按程序执法。要从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采取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灵活运用不同执法方式加强教育和引导工作,采取“一罚了事”的态度对于城市管理工作百害而无一利,对情节较轻的,应当多采用教育沟通的方式,说服当事人自觉遵守相关法规。最后应该采取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原则,防止权力滥用完善监督机制尤其是强化外部监督机制。让群众的诉求有机会发表,让群众监督有渠道,城市管理部门执法人员要主动接受法律和群众监督,加强自我约束。注意利用视频等一体化技术,探索非现场执法等新型执法模式,改善受众群体执法感受。
4结语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积极推动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城市建设管理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针对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的城市建设情况,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有效地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安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城市建设质量,构建健康、生态、绿色的城市空间,促使城市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
作者:于婷婷 单位: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丘曙兰.市政设施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10):57,42.
[2]王占芳.谈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13(18):245-246.
[3]许劲,任玉珑.总承包体制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04):186-188.
[4]徐丽娟.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06):139-141,144.
篇10
智慧城市成为现代浙江发展新标杆
成效凸显
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全省先后在智慧城市大型专用软件、装备电子(软件)、云工程与云服务、智慧医疗等领域组织开展了重点企业研究院创建工作。目前已建成四批21家企业研究院,形成2700多人的研发队伍。技术创新成效显著,例如,云工程与云服务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立项研发33项,形成有效专利数19项,开发新产品13项。产业化应用效益突出,累计共完成项目成果订单转化近110项。
智慧城市发展支撑环境持续优化,在政策措施上,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智慧城市、信息化领域的政策文件,对推进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做出了工作部署。在标准规范上,起草制定《浙江省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明确规定5年内要推进16项标准化重大工程。在宣传推广上,以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宁波)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博览会等为窗口和载体,集中展示了我省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的最新应用成果。在人才建设上,依托省智慧城市咨询委、国家智慧城市培训基地、智慧城市规划研究院、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智慧城市项目等引进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
亮点纷呈
顶层设计推动有力,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领导小组和省智慧城市建设决策咨询委员会,负责项目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各地市出台一系列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政策意见,推动智慧城市发展。
运营模式创新突破,以项目载体组建专业化公司运作为切入点,在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目前已有12个项目组建了专业化的运营公司。例如,智慧安居由浙江航天长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成立诸暨分公司,推进工程本地化服务。
服务模式政府首购,创新提出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外包服务,例如,在智慧高速、智慧城管等7个项目上首创政府向企业购买云服务模式。
标准规范先试先行,目前,全省已经形成了20余项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今年继续启动《智慧城市基础评价体系》、《智慧安居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规范》等11项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相关国家标准制定工作。
信息安全保障同步,试点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对重点领域的重点应用系统、平台、数据中心等进行信息安全等级评估,信息安全保障实现同步规划建设。例如,杭州智慧城管项目构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引入第三方信息安全测评服务,做好数据备份和容灾备份等。
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问题与面临的形势
存在的问题
体制机制阻碍,信息互联互通与共享不充分,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各职能部门重要数据库尚未实现互联互通,仍然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不利于智慧城市项目推进。
基础条件参差,项目建设及产业发展不均衡,浙江省各地市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机制配套建设仍有较大的差异,各地市智慧城市试点进程存在一定差距,试点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步伐还不够快。
信息安全隐患,智慧城市网络安全风险加大,目前浙江省尚未建立智慧城市自主可控技术体系,潜在的信息安全威胁使得整个城市运行管理的网络安全风险不断加大,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仍然不够。
面临的形势
智慧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对建设提出新要求,一是云计算、大数据逐渐成为智慧城市下阶段的建设重点。二是随着智慧城市的深入发展,需要在新阶段加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力度。
示范试点项目的新进展对建设提出新要求,一是做好项目后期的运营管理和应用深化,二是全面总结经验,总结出一整套先进适用的模式,积极向全省和全国复制推广。
新时期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对策建议
坚持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的交换机制,深化信息资源集约共享制度,加快政府数据的共享、开放和社会化应用。
坚持成果推广、产业带动的协调发展,加大政府政策引导支持,推动智慧城市核心技术产业化和应用试点示范,加快智慧城市应用需求与产业对接,推进智慧城市项目产业链协同,打造良好的智慧城市生态圈。
坚持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的联合创新,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建立智慧城市建设、运行维护的长效机制。
坚持业务、技术与监管融合的标准规范,出台一批智慧城市领域的国家级、省级标准规范,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和规则修订,加强技术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