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工程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工程认识

篇1

认识实习是学生大学学习很重要的实践环节。实习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它不仅能让我们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还能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我们以后更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环境工程专业快一年了,但对于这个专业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却还十分模糊,通过这次认识实习,使我已经对这个专业所要从事的工作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实习的具体内容

(一)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三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实习时间:2009年6月20日上午

1.概况

长江三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是国家二级监测站,共监测30个项目,同等级别的监测站整个长江干流共有7个,主要负责水文水资源勘测、干流及主要支流水文、河道、泥沙、水质基本资料收集,在水文水资源监测与评价、水资源论证、水环境监测、水质分析、水量计算、水文气象预报、水文分析计算、防洪等方面,技术设备先进,实力雄厚。

2.处理工艺

该监测站拥有较多实验室,根据其功能不同可分为:生化室,无菌室,质控室,消解室,天平室,仪器一,二,三室,原子荧光室,原子吸收室,气象色谱室,泥沙分析室,泥沙天平室。

每个实验室配有相关的仪器。

其中日常监测项目包括常规五参数(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有机碳(TOC),总氮,总磷,硝酸盐氮,磷酸盐,氰化物,氟化物,氯化物,酚类,油类,汞等的重金属,粪大肠杆菌,细菌总数。而且该监测站设备齐全,比如说有GM-0.35隔膜真空泵,PXD-12数字式离子计,AA-400原子吸收仪,AFS-900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测汞仪,测油仪,DDSJ-380电导率仪,PHSJ-4A7PH计,离子色谱仪,UV-75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7-225型可见分光光度计,AE200电子天平,GPI-2气体净化仪,LDZX-40BI立体本资料式自动电热压力蒸汽器,YXZ型自动恒温水浴锅,PSH525生化培养箱,TG16-WS高速离心机,BOD5恒温培养箱,摩尔元素系列超纯水机,BOD-220B快速测仪,Z-2000原子吸收仪等一系列高级仪器。据高站长说,其中价值在百万以上的仪器不在少数。

3.监测站工作流程

质量体系运行业务合同受理编制计划、程序环境设施确认仪器设备确认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人员确认采样\送样样品接收、处理领出样品,按标准(作用指导书)检测数据、记录控制报告编制服务客户

(二)宜昌水文站

实习时间:2009年6月20日上午

1.概况

宜昌水文站坐落在长江边,它被誉为国家一级水文站,世界教科文组织一级站,在世界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它悠久的历史也为自身增添了不小的魅力。该站始建于民国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几个水文站之一,并且在1998年抗洪期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该站从运行之日起,就开始在水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至今已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数据。比如:

1153年7月31日59.5m1227年8月1日58.47m

1560年8月25日58.45m1788年7月23日57.5m

1796年7月18日56.81m1613年7月18日56.67m

1860年7月18日58.32m1870年7月20日59.5m

1896年9月4日55.92m1905年8月14日55.14m

1921年7月17日55.33m1931年8月10日55.02m

1945年9月6日55.71m1954年8月7日55.73m

水文站是观测及搜集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水文、气象资料的基层水文机构。水文站观测的水文要素包括水位、流速、流向、波浪、含沙量、水温、冰情、地下水、水质等;气象要素包括降水量、蒸发量、气温、湿度、气压和风等。按测验项目分为观测水位、流量或兼测其他项目的水文站;只观测水位,或兼测降水量的水位站;只观测降水量的雨量站;只测水质的水质站;,只测地下水的地下水井观测站;测量河流泥沙的泥沙站;观测水面蒸发和陆面蒸发的蒸发站。中国把水文站按性质分为基本站和专用站。前者的任务是收集实测资料,提供探索基本水文规律的资料,满足水资源评价、水文计算、水文情报、水文预报和水文科学研究的需要。

1.工艺流程:

该站在主要是一公里的江面上布了10个监测点,在水深30公分的地方采一个样本,然后开始分析。

(三)长江南津关水质自动监测站

实习时间:2009年6月21日上午

1.概况:

2001年1月,国家环境监测总站于宜昌市南津关开始着手建设一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对长江流域南津关断面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测。2001年1月15日开始了试运行,目前由国家总站交付给该站托管运行。监测项目有高锰酸盐指数、总有机碳、氨氮、pH、电导率、浊度、溶解氧、水温。于2004年总站又增加了总磷、总氮和粪大肠菌群这三个监测项目,使得检测项目更趋于完善。

2.工艺流程

该监测站通过实施地表水的自动监测,可以实施水质的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测,达到及时掌握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水体的水质状况,实现预警报重大或流域水质污染事故,解决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事故纠纷.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频次可以根据情况连续监测或每几小时监测一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控制软件自行设定.目前采用4小时采样分析一次的频次,每天每个监测可以得到6个监测结果,这些数据通过通过电话线传送到各站点附近环境监测站,便于自动监测的维护,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其运行状况,数据通过卫星传送方式传送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使国家环保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各重点断面的水质状况。

水质自动监测技术是一个集分析仪器、取水、控制及数据传输与处理的系统工程,整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

1、自动监测站的站房;

2、外部采水系统;

3、配水系统及内部水样的预处理;

4、仪器部分;

5、通信及控制系统;

6、中心软件;

7、辅助设施。

(四)双汇集团宜昌厂区的污水处理站

实习时间:2009年6月22日上午

1.概况

双汇集团是我国著名企业,也是全国五百强之一,但有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它同时也是一个排污大户,因此我国对它的污水排放也有着严格的标准,这次我们参观的就是其宜昌厂区内部的一个污水处理站。宜昌这个厂区虽然不大,但在其整个生产工艺当中全部含有生产废水,因此它也是宜昌的一个重点治理单位。所以,在2004年,宜昌市政府责令该厂建立了这个污水处理站,共投资700-800万元,由林站长一手组建,日处理能力2200吨。经处理后,其废水COD含量达到国家Ⅰ级排放标准,小于100mg/L,处理效率达到97%-98%。

2.处理工艺

活性污泥法,又叫生化处理法,厌氧和耗氧,活性污泥法工艺是应用最广泛的废水好氧生化处理技术。

3.处理工艺流程

浓度很高的废水先从隔山池进入,所谓隔山池既为网状物,先去除废水中体积较大的木块等;然后到达初沉池;第三步到调节池,起到的作用是水大的时候就不可能前部进到里面去,只能在里面呆在,水少的时候就先在里面存在,等到水大的时候在进去还有一个就是预酸化的作用,使废水的ph值在某一个值上面;然后在通过泵把废水提升到气浮池,其作用就是对废水充气,,使其进行充分耗氧,在这个池中还要加高效的消毒剂、降解剂聚氯化铝,作用是去除油、重金属和一部分盐;第五步就到厌氧池,目的是把废水里面所有的氧分去掉,因为有些微生物在没有氧的情况下可以消耗其他的微生物,厌氧池就是利用这样的原理来处理废水中其他的微生物;第六步进入耗氧池,也就是曝气池,是为了对废水充分的进行充氧,把活性污泥在里面充分的进行消解、繁殖;第七步进入二沉池,起到活性污泥和废水分离的作用,二沉池的污泥又回到曝气池里再用;最后进入到消毒池,然后排放。

(五)宜昌市第四自来水厂

实习时间:2009年6月23日上午

1.概况

该厂是七十年代立的项,八十年代中期竣工的,使用的是八十年代的自来水生产工艺,也就是比较先进的自动化工艺。宜昌市有四个自来水厂,一水厂就是三峡大学用的,在电视塔旁的那个山上,成立于解放前,但工艺较为老化。二水厂在杨岔路那个地方,是在六十年代修的。后来由于宜昌市的发展,又先后修了第

三、第四水厂。

2.工艺

从关庄水库抽取水源,用管道输送至一级泵房(取水泵房)并在一级泵房前加氯以杀灭藻类、植物和贝类动物。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再通过一级泵房将水送至厂内处理系统中。通常经过混合(在水源水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铝,俗称矾)反应、沉淀、过滤、消毒等处理工艺,每一工艺配以相应的构筑物(如沉淀池、滤池、清水池等),滤后消毒一般是加氯和氨,投加了消毒剂的水经清水池、并在池内停留一小时左右就成为合格的饮用水,再经过二级泵房(输水泵房)加压输送到城市管网中,供生活饮用和生产使用。新晨

(六)宜化化工

实习时间:2009年6月24日上午

1.概况:

该厂是我们此次认识实习的最后一站,同时也是重要的一站,因为对于废气的处理也是我们环境工程专业所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厂内的废气处理装置相当先进,除尘率可达95%。

2.工艺:

脱硫除尘。先通过静电除尘,静电除尘设备是利用静电力从气流中分离悬浮粒子的一种方法,且分离尘粒耗能低,一般处理1000m3/h的含尘气体所耗电能只为0.1-0.8kw.H,气压损失也很小。因为相对大的静电力作用在粒子上,即使对极微小的粒子也能有效捕集,因此除尘效果非常好,除尘率达95%以上。

篇2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环境专业的实践教学往往通过既定实验和实习来完成。目前开设的教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对于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但验证性实验很难激起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而大学期间的实习往往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很难让学生接触到企业或者科研院所的高精仪器和研究性课题。针对这种现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构建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环境专业人才能力现状

1、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意识是个体对创新的认识,由创新引发的情绪反应,以及为创新活动所做的准备。周家伦认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为是否总能自觉、有意识地支配自己进行实践活动,表现出高度的创新自觉性。王莹结合北京交通大学的3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都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却并不能主动参与其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创新启蒙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再加之长期的应试教育,结果变得缺乏个性、自信和主动性,创新意识淡薄。

2、知识基础薄弱

环境工程是一个理工结合、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专业,对学生和老师的基础知识要求很高。国内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多雷同,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专业课设置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水力学、化工原理等。由于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不多,学生很难接触到各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尽管网络发达,但是很多同学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把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很少有人主动去查专业文献。再加上大学校园环境相对封闭,学生缺少和外界的学术交流,更没有创新的主动性,仅仅满足于考试及格和现有的知识结构,而没学会主动探索和提升自己,因而形成了知识陈旧落后的局面。

3、创新成果贫乏

由于学校扩招,相应的教学设施不足,以往两人一组的实验被增加到三、四人一组,学生如果做错实验,很难有机会重做。这必然减少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技能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实现。由此可见,环境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令人担忧。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创新教育的重点,是解决环境专业教育长期以来不重视创造性培养的必然对策。

二、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综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将各类教育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力争达到产生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释放支撑效能的研究成果,培养出具有高尚品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

2、综合结合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效地与学科和科研相结合,融于其中,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科研的实际作用,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刺激他们的感官,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欲望并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强大的学科支撑是研究型大学的载体和发展平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反之,依托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专业人才培养才能推动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由此可见,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专业人才在科学研究中能够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思考和推理的结合,锻炼其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在研究活动中通过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实验构架、思想讨论等各个方面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1、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

环境工程专业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适应环境科学学科的发展,同时也要适应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如何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模式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环境工程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规划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是重基础、强实践的多学科知识相融合的重点发展专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相协调统一,共同发展专业知识的掌握、基础知识的融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须条件。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尤其要基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和各项创新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科研活动中学生要与其他老师和科研成员相互配合协作,锻炼了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灵活运用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2、理论实践相结合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和实验及实践基础和能力,将理论与实验、实践更好地交叉融合,解决好“课程理论”与“项目实践”的互动关系。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可以体现于多种不同的途径模式:课程实验。一定的课程实验是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一般而言,课程实验的设置紧密结合课程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内容,通过实验,老师能够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推理和思考技能的结合,有效发展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科学教育的真谛,同时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小组讨论,在课程教学中授以小组讨论可以直接促进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集中于教师间互相合作、教师和学生间互相交流,并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获得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渠道,促进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3、开放实验

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直接基础,开放实验往往是根据专业建设的基础,往往更多地与专业学科的实验条件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实行一定时间和范围内的开放自主选题与实验。通过开放实验,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且可以更好地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研究课题。参加研究课题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课题一般是专业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同时也包括一定范围内的企业课题项目。这些科研和课题项目往往是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直接结合和应用。学生如果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直接参与到老师的这些研究和课题项目中,势必在项目的研究中要进行一定的思考,这既是理论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实践的直接交叉与相互融合,直接形成优势互补,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同时,这些课题项目具有直接的企业需求与市场导向,学生参与到这种研究课题中,就相当于将专业的研究带入到教学的实践中去,将以强烈的应用性推动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的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环境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新时期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将会被赋予新的内涵。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学校和专业应抓住发展机遇,确立正解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积极探索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环境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适应社会环境保护的需求,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琼玉.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1(5).

篇3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环境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68-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要(2010~2020)》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该计划一经推出,得到全国各高校的热烈响应,参与高校众多。但是,该计划从2010年开始启动,相应的实施办法和执行方案也在逐步的完善过程中,如何将“卓越计划”中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的落实,是摆在每一所高校、每一个专业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基于“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例进行探讨。

一、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

(一)培养标准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标准的制定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华盛顿协议ABET标准为指导,旨在为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其应达到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专业培养标准。

1.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对应通用标准2,4,8);

2.设计实验方案与实施、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对应通用标准6);

3.根据需要,设计一个系统、一个部件或一个过程的能力(对应通用标准5,6);

4.在多学科工作集体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对应通用标准5,6,9);

5.对于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建立方程,以及求解的能力;(对应通用标准2,5);

6.对职业和伦理责任的认知能力(对应通用标准1,3);

7.有效的人际交流能力(对应通用标准9,11);

8.宽厚的教育根基,足以认识工程对于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对应通用标准3,10);

9.有关当代问题的知识(对应通用标准3);

10.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对应通用标准5)。

(二)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的制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征求和认真听取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毕业校友和广大学生的“四方意见”,了解社会,也要让社会了解学校的本科教学,扎扎实实做好各类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作,并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入研究、认真梳理,最终落实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系统、完整、成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由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两个平台构成。其中基础教育课程平台包括思想政治修养类课程、语言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国防素质类课程、体育类课程、数学类课程、物理类课程、化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通识教育类课程、计算机基础、工程图学基础、力学基础、电工基础、机械基础、军事训练、工程认识、工程实践及与基础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基础实验环节。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水力学、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水工程、环境噪声控制工程、给排水管网、水泵及水泵站、专业英语、清洁生产审核、建筑制图、计算机绘图、水工艺设备基础、给水排水工程监理、城市水工程仪表与控制、水厂设计概论、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实验环节等课程。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成功地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完成的一项至关重要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关键工作。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坚定信念与创新精神,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的可靠顶用之才。因此课程体系的搭建除了考虑培养学生突出的专业能力外,还要有助于学生打开宽广的视野、奠定宽厚的基础、适应宽口径就业。

由于“卓越计划”要求学生在企业完成累计时间约为1年的实践学习环节,这就使得课程体系中的理论授课学时减少了。为了更好地完成培养目标,我们通过听取相关企业的意见,确定必须的授课内容,避免课程设置和实际生产的差异,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更是依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定,使课程设置直接面向社会需求。同时对知识单元进行科学的划分,合理的分配教学内容,压缩理论课学时,处理好前修、后续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衔接,做到课程体系既无重复,又不脱节。另外我们还加强了相关课程的整合,建立了以四大污染控制工程为主线的核心课程群和以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等不同应用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内容更加丰富,应用方向分布更为合理,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

在实践环节的具体安排上,环境工程专业采用“2.5+0.5+0.5+0.5”的模式实施,即前五个学期在校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六学期在企业进行部分与企业相关的专业课学习和企业实践,第七学期回到学校继续完成专业课学习,第八学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进行相应的调整、充实和更新,所授内容要与社会需求、工程技术、科学文化方面的发展同步,我们采用“经典+前沿+应用”的原则,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篇4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教育创新型人才 环境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46-03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趋严重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近30年来,我国环境教育发展迅速,据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计,到2009年为止,我国共有371所高校开设了各类不同层次的环境教育专业,其中197所开设了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育,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环境专业人才,为我国乃至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目前我国环境保护产业人才仍然严重不足,尤其缺乏能在生产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环保创新型人才,这使得环境专业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变得更加迫切。我国高等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运行机制上进行了多年探索和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种较好模式,体现了当前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由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企业与科研院所三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造就一批有学识、能做事、善为人,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具体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层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即教育要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二层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即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和科研活动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利于高等学校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发挥。产学研合作教育对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作用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涉及面很广,涵盖了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物理学、工程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多种学科,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人才培养方面来讲,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对人的培养是综合型的,既注重理论研究,更强调实践应用,培养出的人才要直接能够解决现实的环境问题。高等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具有消化、重组和传播知识的优势,但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知识和技术创新。企业和科研部门较学校教育能更直接地接触到知识、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在创新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创新环境的设立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这种优势一旦补充到大学,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优势互补式的飞跃。

(二)实施产学研结合,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

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即培养理论知识全面、应用能力强的多层次、多规格的环保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具备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保设备研制与开发、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能力。以上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过程,学生只有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才能主动发现问题,追溯问题根源,然后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感受体验知识,激发求知欲,释放创新激情,形成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善于超越的创新品质,在实践中达到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提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加速人才成长

人才培养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逐步形成一个完备的充满活力的体系。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一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实践环节能力培养不够,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强调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实践,突出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把人才的培养置于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三种完全不同的环境下交替进行,在企业、科研院所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管理协调能力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在这种边学习、边工作的实践锻炼中,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责任感、使命感与紧迫感,从而自觉地加强对自身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树立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为毕业后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产学研合作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吉首大学资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结合专业特色和地方社会发展需求,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技能培养型教学”和“创新开放性教学”相结合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多元化的需要。近年来,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校内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科研实训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一)整合校内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及时深入理解、消化理论课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内在的实际技能,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养成以研究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和探究学习的习惯。围绕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要求,校内实践教学重点抓好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三部分。

1.实验课教学。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依附于理论教学,内容单调,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锻炼,极大地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上打破了课程的界线,按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开发三个层次由浅到深螺旋推进。在一、二年级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如各种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环境中水质、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噪声等的测定;二、三年级以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课程设计为主,如借助环境生物学、环境治理、环境评价、环境生态修复等课程的相关内容,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循序渐进的模式遵循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于指导实践的辩证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本科生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等课程设置上分别安排为期各两周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上,要求指导老师一方面注重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的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另一方面题目尽可能与近年来企业的生产实践相关,难度适宜。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了所学的内容,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计算、使用技术资料、工程绘图、总体设计和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 是本科教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立和完善了毕业论文(设计)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职责,制定了严格的选题、开题、过程指导、中期检查、答辩、成绩审定制度。在选题上,考研同学以毕业论文为主,题目尽量与老师们的科研课题直接联系,使学生的选题紧跟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前沿,且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和创新性,又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毕业后工作的同学以毕业设计为主,题目尽量与毕业实习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研究实际生产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夯实校外实践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是产学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生产实践教学既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又是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自2006年以来,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与吉首市污水处理厂、怀化市污水处理厂、常德市污水处理厂、湘西自治州环境监测站、湘西自治州环境保护局、花垣县环境保护局、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科院会同生态定位研究站等10个实习基地签订了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学生在实习基地的生产实践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认识实习,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结束时,由专业老师带队对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两周的参观实习。参观过程中,由实习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主要的实验仪器、功能实验室及相应工艺流程作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对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未来从事的工作形成一个整体的、概括的认识。二是工厂综合实习,学生在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实习基地,在与基地技术管理人员协商的情况下,利用寒、暑假或所有节假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学生按照技术管理人员的安排,到车间班组跟班运行。学生通过跟班上岗,虚心向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学习,增强了对具体的实际工艺流程的认识,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会了利用原有专业课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是毕业实习,在第七学期课程结束,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要求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每天深入到岗位从事生产性或科研性工作,认真履行实习单位安全责任、岗位责任制度,每天撰写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和实习心得,通过严格的毕业实习,学生较早地接触社会,在实际工作中增长了才干。转换角色,作为大学进入社会前的专业实战演练,能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

(三)参与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科研实践是让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科技活动,广泛开展大学生科研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校级优势学科为依托,从培养学生科研兴趣、设立科研创新学分、提供基础保障等方面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

1.培养大学生科研兴趣。将学生参加科研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之中,要求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教授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将与课程相关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动态介绍给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科研的热情。学院结合专业开展多项课外科技活动,如学术讲座、环保协会、大学生挑战杯赛、大学生创新论坛、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等,使大学生对本专业的学科领域、未来发展以及职业前景有初步的认识。

2.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学分。设立大学生创新学分是激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举措。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的经验,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尝试设立科研学分,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申请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社会实践调查等经考核达到一定标准,学院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

3.优化管理,为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供保障。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以环境科学与工程校级优势学科为依托成立研发中心,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挑选一批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的教师作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及相关功能室。该实验室及其相关配套室施行全天候开放,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相关仪器设备的调配和药品供应。在实验室内学生可接受专业教师的师徒式传授,学生独立完成从文献查阅、项目撰写、实验准备与操作、数据处理、实验报告乃至学术论文的撰写等过程。学生申请到的创新项目、发明创造、研究成果、学术论文既可以参加学院每年举行的学术讲座、科技文化节、创新论坛等活动进行交流获得奖励,又可以获取相应的科研创新学分。参与科研实践的学生形成比较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毕业生广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四、结语

21世纪是一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十分重要。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打破了传统大学教育单纯在校园内部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单一格局,为学生提供了参加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的机会,真正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及优势互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对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成端,赵君科.产学研合作培养环境工程创新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4):1-5.

[2] 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6):15-16.

[3] 张晓芬,佟会文,徐晓春.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56-58.

[4] 胡文勇,彭清静,袁志忠,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吉首大学为例[J].教师,2010,(8):11-12.

篇5

摘 要:随着现代区域性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共同侵权事件具有复合性与破坏性,并且呈现加重之趋势。侵害权益具有社会性,其不利影响范围广泛,所受损失十分大。此时,要求环境共同侵权者承担民事责任是必要的。但是环境共同侵权民事责任的承担与传统共同侵权民事责任的承担之间存在差别,在本文中,笔者从二者之差别入手分析,从而揭示环境共同侵权的民事责任理论特征,在平衡侵权人与受害人利益原则上,构建我国环境共同侵权责任体系,并努力完善我国环境共同侵权责任承担与分担制度。

关键词:环境共同侵权;民事责任;体系;责任承担

一、 引言

环境共同侵权责任制度可以被认为是特别法律规范,其是共同侵权责任制度在环境领域的拓展。环境侵权行为在现今社会时有发现,如何平衡侵权人和受害人利益是需处理的关键问题。为此,构建公平正义的环境共同侵权责任制度有必要,同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但是环境共同侵权行为同传统的共同侵权行为存有差异,需要深入分析环境共同侵权责任特点,并掌握立法技术,才能够完善环境共同侵权责任承担制度。

二、 环境共同侵权与传统共同侵权理论辨析

(一)传统共同侵权理论。传统共同侵权有三种学说,分别为主观说、客观说以及折中说。主观说侧重于两点,一行为人主观可苛责性,即共同侵权责任制度的正当性基础。二可通过衡量主观过错,对责任范围予以界定。主观说好处在于,在共同侵权行为下,能够要求多名行为人承担责任,保障受害人利益。但弊处在于,在无过错责任情况下,则此原则无法起作用。客观说侧重于行为人的行为,即不以主观过错有无或大小限定侵害人责任承担,而以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限定责任承担。与主观说比较,其补充了无过错责任下的责任承担。折中说综合主观说和客观说,不仅要求加害人有过错,而且要求共同侵权行为中每个行为人的行为都是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原因。该学说能够有效弥补客观说与主观说的不足,但是其缺陷在于缺乏标准,在立法技术上存在难处。

(二)环境共同侵权理论之特殊性。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工业呈现集中化,环境共同侵权问题日益复杂。环境共同侵权为共同侵权的一种,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两点。第一,环境共同致害行为。其构成要件有四,一为多个加害主体,二为实施共同行为,三为产生一个危害结果,四为危害结果与共同侵权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根据侵害人主观状态不同,环境共同侵权行为可以分为有共同过错行为与无共同过错行为。共同过错共同行为分三种,一为任何一个加害人的行为均侵害环境。二为单个人的行为不构成环境侵权,三为部分加害人构成环境侵权。根据客观说,环境共同侵权行为,将每个加害人联系在一起是由于其行为的相关性。主张主观说的学者认为作为环境共同侵权行为,要认定多个加害人之间存在意思联络有很大难度,因此主观说很难落实归责,从而保障受害人的利益。而客观说,可以根据环境共同侵权的特点,比如厂址的物理接近性、侵害的空间性以及时间性等等衡量每个加害人需要承担的责任,从而认定每个加害者的责任,更好保障受害人的利益。当然此时加害人之间并不承担连带责任,而是各自承担各自需要承担的责任,即按份责任。第二,环境共同危险行为,指的是多个人对受害人造成损害,但是哪个是加害人并不知道。此时,存在两个要件,一是行为要件,二为侵害人不明,三为找准因果关系。此时承担责任的主要方式为连带责任。笔者认为在认定环境共同侵权责任承担时,单独采用传统共同侵权理论上的主观说,还是单独采用客观说,都存在问题。主观说,无法解决环境共同侵权加害人主观意思不明确下的责任承担,而客观说则可能会陷入客观归责的误区。折中说应当是环境共同侵权中解决责任承担的最合适的理论,即同时采用主观过错认定与客观因果关系认定方式。

三、 环境共同侵权责任承担制度

需要对环境共同侵权责任承担问题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可以多元化,如行为类型、主观过错,以及行为方式等等。并且据此,建立不同的责任承担形式。如下所述。

(一)连带责任。连带责任的目的在于保障受害者的权益,环境共同侵权人之间承担连带的赔偿责任,此时不仅能够有效增加受害人的赔偿数额,同时还能够预防受害人没有办法获得赔偿的情况。对于一系列共同过错行为,尤其是加害人之间存在意思联络的情况,共同侵权人必然要承担连带赔偿责的。同时,由于侵权人没有共同过错,并且无法区分损害结果,此时为了确定数额,需要一定的举证,如果将该举证责任转移到受害人身上明显不公平,连带责任的必要性也体现在这里。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承担的情况在于对侵害原因的区分,虽然多个加害人共同实现了侵害结果,但是他们做出侵害行为的原因并不一样,损害结果的产生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此时则要求每个人对受害人的损失负全部的责任,同时如果有一个加害人已经履行了赔偿责任,那么此时其他加害人的赔偿责任将会消失。不真正连带责任人在主观上不存在意思联络,但是在行为上,却会由于客观原因而致使共同危害结果产横,此时很难去区分原因对危害结果的作用大小,更不应当加该举证责任转移给受害人。通过不真正连带责任制度的落实,能够合理保障受害人的赔偿要求不落空。环境共同危险行为能够采用不真正连带责任,因环境共同危险行为所导致的危害结果的原因不明确,采用该种方式同样可以保障受害人。但是当其中一个或者多个加害人承担了赔偿责任之后,可以向其他有赔偿责任的加害人追偿。

(三)按份责任

按份责任,顾名思义,即根据各自不同的责任划分承担不同的责任。在环境共同侵权中,可以根据过错、原因力、参与致害程度等标准划分。该责任划分主要考虑的是加害人之间的公平,当然需要在责任能够划分清楚的情况下。比如环境共同侵害行为中,排污量比较小的加害者与排污量比较大的加害者按照连带责任承担赔偿义务,则不公平,此时按份责任发挥其功效。

(三)补充责任。补充责任的产生原因,是直接责任人无力承担赔偿责任,由第二顺位责任人进行赔偿。补充责任的承担普遍认为使用于安全保障义务存在的情况下。假如能够确定加害人,那么由加害人承担责任,不能够确定则由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责任。此外,若能够确定加害人,但是加害人没有能力偿还赔偿或者不能全部偿还赔偿,此时要求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全部责任。该责任制度应用于环境共同侵权,表现为环境危害结果产生,但其原因是第三人所致,而其违反的是监督义务或者安保义务,此时可以要求第三人按照补充责任制度承担责任。

四、 完善环境共同侵权责任承担制度

(一) 设置举证责任与因果关系推定规则。举证责任分配的正确性,直接决定环境共同侵权侵害人与受害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还与诉讼的胜负息息相关。在环境污染侵权过程中,直接的加害人者掌握的环境污染方面的信息更多,比如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性质等等。此时,如果依靠受害人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加害人存在侵害行为,以及侵害行为与侵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对其来说较为难,因此通过举证责任倒置,将举证的责任转移到加害人这方,将会更有利于查清事实,进而明确加害人民事责任承担。虽然我国司法解释中对举证责任倒置问题有规定,笔者认为还应当在立法中予以明确。

(二) 慎重选择责任保险与补偿基金制度。环境共同侵权的特性较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其影响范围广泛、受害人数较多,以及赔偿金额比较巨大,与此同时,加害者很难去承受相应损失。为了解决该情况,不少国家都通过强制性责任保险制度,主要要求的对象为从事高度风险的企业。其目的在于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该渠道能够将数额比较巨大的赔偿金分散在社会中,使得赔偿金的社会化得以实现。因此,责任保险机制的建立在我国十分必要,同时还应当明确各种责任保险机制中的各项内容,如承保范围、保险金额以及责任条款等等。

五、 环境共同侵权责任分担制度

环境共同侵权人向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后,若其赔偿数额超出其应承担的数额,可以向其他加害人追偿,这是其权利,也是一种矫正机制,矫正侵权人之间的不公平现象。环境共同责任侵权分担存在两种形式,一为能够确定责任份额,或者最终责任承担者可以确定,此时只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责任进行划分,加害人按照责任大小对赔偿份额进行内部分担。二为无法确定责任份额以及无法找到最终承担责任者。环境共同侵权人之间可以进行协商,如果不能够协商则平分。

五、 结语

环境共同侵权行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平等性以及不特定性,直接表现在侵权关系各主体的身份与数量上。而环境共同侵权行为还具有其本身独有的特性,如间接性和持续性,损害结果也具有潜伏性与滞后性。要有效处理相关纠纷,应当建立一套足够开放的体系,此时应当将行为人的主观过错、行为方式及原因力等考虑在内,需要对该体系进行合理考量,环境共同缱绻的民事责任承担制度完善的必要性体现于此。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孙昌兴,周彦.我国企业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的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2] 黄锡生,夏梓耀.论环境污染侵权中的环境损害[J].海峡法学.2011(01).

篇6

关键词: 新形势 环境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于一体的新兴的综合叉学科,它以研究环境质量及其控制和改善为目的,较系统地运用环境科学、工程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方法,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其研究的重点是针对环境问题展开。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的转型时期,社会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中涉及到节约能源、提高效益,就不得不与环境问题挂钩,在另一方面亦对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环境工程的专业人才,成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性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与内部规律性。创新思维是指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和价值性的思维活动。在人才培养上,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能使学生全面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由表及里地掌握所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传统的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多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授,而不知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多领域交叉的特点,这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解决复杂、多样的环境问题,学生一定要具有创新性,而学生的创新性,则在于教学环节中的引导和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中的热点性问题。在理论知识学习之余,鼓励学生多方面、多途径的了解本学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同时鼓励他们对这些热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多给学生接触实际项目的机会。工程学科强调的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理论的知识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是工程学科开设的目的。在国外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工程学科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针对的就是解决工程问题。学生在校学习时,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参与到实践中,参与到教授的课题中。让学生参与的实际项目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本学科知识的具体应用,在工作后能够很快的适应工作要求:另一方面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和求知欲望,不再是被动的学习理论知识,而是积极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2 多学科知识的普及

环境工程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它的应用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问题涉及的领域在拓宽,范围在变大,其影响不再像以往是集中在小范围,而是拓展至区域大范围。这就对环境学科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在课程的设置以及学生的选课指导中,就要考虑结合学科的研究特点,开设相关的课程,如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描述、采集、处理、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工程学科的学生应该学习该学科知识,从全局的角度对数据进行相关的处理。因此,在环境工程学科学生的培养中,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多进行此类课程的选修,并结合实际课题和项目,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溶入到本专业中。多学科知识的普及,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更全面、有效的处理实际问题。在走入今后的工作岗位后,他们也能胜任工作的各方面要求。

3结合学科热点相结合展开人才的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历程,大学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已从以往的满足学科发展的纯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现在的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也对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环境工程学科也不例外。正如前面所言,工程学科学生的培养,目的是适应工程发展的需要,为工程领域培养知识化程度高,有良好理论基础、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工程实际相融和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在环境工程学科学生的培养上,除了理论基础的学习,更多的要将理论基础与学科的热点、国家发展的重点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培育的学生真正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可用之才。

4 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环境工程学科课程中涉及了水、大气等多种环境问题。具体而言,对于环境问题程度的反映,则是一系列的污染物指标。作为本学科的本科人才不仅要知道这些指标的含义,还应该通晓如何通过实验的操作得出相应的污染物数据。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开设了有限的几个污染物指标测得的实验内容,相对于当前的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而言,实验项目相对缺乏。因此,应根据学科及实践的需要,增加实验项目,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将来参加到实际工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一举措也将突出学院的办学特色与实力。这在另一方面也对学院的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院而言,需要根据学科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的开设与本科教学相关的污染物指标测定。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科的本科人才,学院亦需要增加实验设备的投入。

结论

如何完善本科教学,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使学生学有所用、服务社会,一直是高校教学建设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对于环境工程类学生,要从激发学生创新性入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实际项目中,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此外,学生的实践应从他们已经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具体时间还是考虑从大三开始。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 学习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 黄新耀. 反定势思维教学与创新精神培养[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2.1

篇7

关键词:人,自然,和谐,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不再局限在居住功能以及面积大小的问题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是居住以外的东西——环境。近年来, 热热闹闹的国内房地产市场中,“生态住区”、“绿色住区”、“可持续发展的住宅”如同一个个令人欣喜的音符,给人们带来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遐想。各种以山景、江景、湖景、园景、都市景观为主题的绿色生态景观住宅,已越来越显现出它强大的市场魅力。下面就如何规划设计好居住区环境景观, 使人在其中生活,居之安然、陶之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城市整体景观创造,谈几点认识:

1.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要有合理的布局,景观设置要有主有从、层次分明、相互呼应、协调共济,形成有机的统一

任何一个设计都应有全局的观念,把客观存在的“境”与主观构思的“意”相结合,因地制宜,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利用水面环境以及实际环境中有特色、有利的因素,加以适当地改造。通过合理布局,对构成小区景观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排,按不同功能用地进行合理的划分与衔接,既要考虑主景区、活动区、休闲区、主要出入口和干道的区分,又要充分考虑平面和立面之间的关系。通过造景、借景等手法使整个设计主体突出、主次分明、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变、小中见大,形成一个能够满足功能和景观要求的统一体。杭州的南都·德加公寓在整个小区规划中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提出“均好性、对称性、交流性、可持续发展”等新思路,将“由内而外”的手法用于规划设计实践中,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内城市多层住宅建设中惯用的建筑格局。其环境设计导入了专业景观设计理念,使建筑与环境景观融为一个有机的居住整体,并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延伸至小区的内外环境设计中创,造了一种更具人文性与功能性的居住空间关系。

2.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创造合宜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和谐

中华民族历来都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民居在“天人合一”的哲理影响下,从选址、总体布局到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朴素的生态精神,即崇尚自然、引入自然的生态精神,把自然看作是人化的自然,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人化。这种朴素的生态哲理,强调整体功能原则和以人为中心的“天人合—”。此外,在《周易》里所提到的“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主张人们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之前对自然加以引导和改造,在其变化之后应尽量与其相适应,从而做到天遂人愿,人不违天地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就营造良好的生态循环的人居环境而言,是贯彻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的首要条件;而对营造结合自然并具有良好的生态循环的人居环境而言,生态学中的共生与再生原则具有重要意义。共生与再生原则要求我们特别注意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因素而注重自然环境设计、创造合宜的生态环境。

创造合宜的生态环境,营建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的生态住区,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汇报之间的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上,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3.1实用性:环境景观实用且易于亲近,是住户的实在感受。。目前,有一些小区环境,大面积的疏林草地,环境景观可望而不可亲,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共呼吸的愿望落空。在规划中,所有环境景观与绿化设施均是为居住者使用服务的,所以应将环境确实利用起来。

3.2经济性:设计必须结合实际,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在使用高智慧型的技艺上,要注意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以有利于管理。

3.3特色性: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其地方精神,突出自身的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特色,这是确保城市景观多样化的重要途径。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景观规划中,地方文化、历史风貌应该得到充分体现,这是解决城市风格迷失、地方文化丧失的重要渠道之一。。

3.4统一性:在景观设计中,既要强调特色,又要注重统一,要使小区环境与城市区域环境相融洽,形成统一体。现在有些小区过分地强调特色,而与城市环境脱离,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城市环境由建筑风格、绿化、道路、标志性建筑、特色街区和城市标志等要素组成,小区环境也是城市环境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优化整个城市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居住区的环境,就人类自身而言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特别是当我们认识到人类无法改变生命体事实的时候,人类同生态环境就不能不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所以人类自身就无法摆脱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因此,营造居住区环境景观,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尊重和保护原有的地形地貌、大树水体及人文景观。。同时贯彻居住区设计之始终,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规划与建筑的设计,拓展成重建其中的场所次序,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的特定景观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将自然广大而无限地探索趣味再度呈现于生活环境中。

参考文献

[1]何占能,贾政献,张凯.“白荡海人家”创作随笔.新建筑,2001.

[2]黄晓鸾.居住区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姚时章,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5]梁 乔,彭礼孝.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互动机制.中外建筑,2002.

[6]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7]余谋昌.生态伦理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8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第**次主任会议研究决定,县人大常委会第*次会议将听取县政府关于经济环境治理工作和县城市容环境整治情况的报告。为全面掌握我县经济环境治理和县城市容环境整治情况,提高会议审议质量,特制定本视察方案,供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时参考。 一、视察的指导思想

围绕“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战略目标,创优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以优良的环境促开放、促引资、促招商、促发展,打造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平台。 二、视察内容 (一)视察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二级单位为创优经济发展服务情况。 1、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创优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定和有关优惠政策的情况; 2、为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服务的承诺是否兑现,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违法责任追究制是否落实; 3、推行“一站式”办公情况; 4 、应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审批的项目是否全部纳入,是否存在双轨运行现象; 5、审批项目收费是否合理,程序是否规范,是否按规定标准执收执罚。 (二)与民营业主、纳税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座谈。 1、看各职能部门服务是否到位; 2、看市场准入环节是否存在设关设卡,索、拿、卡、要等问题; 3、是否有乱作为和不作为现象; 4、对创优经济发展环境有哪些建议意见。 (三)对妨碍经济发展个案的处理情况及跟踪监督情况。 (四)对创优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分析,揭示原因,提出对策。 (五)视察县城市容环境整治情况。 1、主街道卫生及市容市貌情况; 2、广场路120急救通道、人武部军事通道、鲍竹路出口路、北门沟口路治理情况; 3、城区集易市场建设及管理情况; 4、纵横大道规划及建设情况; 5、征求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对市容环境整治方面的意见建议; 6、视察城市监察大队、环卫所的管理和队伍建设情况。 三、视察方法和步骤

本次视察采取查、谈、看、听的方法进行。

查:调查执收执罚单位办理行政审批行为是否合法,程序是否规范,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是否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定费行为、罚款管理是否规范,行政审批收费、罚款是否进入财政专户。

谈:召开民营业主、纳税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座谈会,了解职能部门服务情况。

看:看执收执罚的文件依据,了解执收执罚行为是否规范;看主街道、广场120急救通道、人武部军事通道、纵横大道、集贸市场等,了解县城市容市貌。

听:听取视察单位对创优经济环境和市容市貌整治的情况汇报;听取民营业主、纳税大户对经济环境治理方面的意见建议,征求居民对市容和环境整治方面的意见建议。 四、视察范围。 县直单位:行政服务中心 监察局 公安局( 交警大队 ) 工商局 建设局(房管局 城建监察大队 环卫所) 物价局 技术监督局 药品监督局 环保局 土管局 卫生局( 卫生监督所) 文体局 民政局 畜牧局

篇9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创新

一、引言

“我国环境科学专业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广泛研究领域和丰富教学内容的学科。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环境科学专业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适应社会及环保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急需探索出培养创新专业人才的路径,强化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以社会及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是为适应轻化工行业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需要应运而生的,在近20年的办学过程中,该专业始终以社会及行业发展需要为目标,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逐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能力培养的需要。专业创办以来,坚持理论教学、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学原则,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突出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生产实习中,系、教研室主任和科任老师带队,深入现场指导,使学生在现场教学中学到了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专业性,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一)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作为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实施体系,课程体系建构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能够促进学生在常规学习中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积极实践,锤炼自身,适应专业发展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既要包含体育、外语、人文社会科学等通识类学科,又要包含生态学、环境监测与分析、分析化学等学科专业课程;既要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要有集中实践环节;既要有必修课程夯实专业知识,又要有选修课程,给予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与未来发展方向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机会与平台。此外,课程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不断调整课程结构,随时增加或者删除科目,突出学校专业特色和市场引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二)重视专业课程设置

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本专业开设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包括:电子电工、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环境学导论、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实验、环境化学、环境化学实验、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地学、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专业方向课分为两个方向——环境工程方向和环境科学方向。其中环境工程方向包括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质量评价、创新创业基础;环境科学方向包括环保设备的设计与应用、饮用水处理工艺与工程、环境法学、创新创业基础。学生可以根据的自己的爱好和规划选择除“创新创业基础”之外的任意三门专业方向课程。

(三)重视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让学生通过参加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工作,检验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了解书本知识与实际生产需要的联系与区别,体验自己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和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多样性,从而提高其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为其将来参加工作、选择就业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将生产实习的时间延长为一个学期,学生就有将近半年的时间到生产第一线,提炼知识、拓展视野、锻炼能力。这充分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思想,强化了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为其毕业论文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探索出一种校企联合、合作育人的有效模式

1)校企联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过程中,邀请相关产业、行业技术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组成“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共同研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制订与生产实践需求、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通过校企联合,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对部分课程进行合并和增删,以适应专业技术的提升和行业发展需求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校企联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聘请环境工程行业及知名企业的总经理、高级技术主管、核心研发人员来学校对学生进行学术报告、专业讲座、专业教育、理论授课,带来最新的行业发展信息,使学生及时掌握专业发展的动态与市场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3)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按照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在企业内建设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实践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共同确定实践岗位与课程体系,安排实践指导老师,出具实践鉴定报告,接受或推荐实践学生就业,较好地保证了实践教学效果。4)校企联合,共建人才培养信息反馈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反馈机制。在人才培养需求上,企业及时将市场需求动态反馈给学校,校内教学及时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调整;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考核与评价标准,在学生学习期间对学生进行动态考核与评价,切实保证实践教学效果。5)校企联合,共建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环境工程专业除了设立校内奖学金,还广泛设立企业奖学金,校企联合共建人才培养激励途径。

(二)强化专业实践模块

作为紧跟时代潮流发展、不断动态变化的应用学科,环境科学时刻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论是在生态发展层面、学术层面、企业实践层面,抑或是高校教学层面。因此,环境科学教学应当紧跟发展潮流,注重专业实践,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参与实验室、实习、实训,得以锻炼和提高。首先,强化专业实践模块,可以引入项目化教学,学生在课程中能够根据某一相对独立的项目展开学习,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其次,可以组织技能比赛、开设校级科研项目,一方面能够替代传统的作业训练,另一方面,专业的评审队伍和结果能够使学生得到反馈、取得更大进步。

篇10

1引言

环境工程建设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环境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城市环境工程建设是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进行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只有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做到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相互结合。虽然我国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从具体的实际上来看,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难点问题,环境工程建设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研究环境工程的难点及应对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

目前,各城市环保工程建设规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水平、建筑节能和城镇绿化水平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污水没有得到及时处理

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径流污水。虽然工业废水在城市污水当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但主要是在以工业为主的城市,这部分污水当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腐蚀性、难化解的污染物。城市的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家庭、商业区和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这部分水具有明显的周期循环使用特点。而城市径流污水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特点和复杂的成分,主要是由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的影响造成的。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污水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目前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粗糙,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这些都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问题。

2.2生活垃圾处理未达标准

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城市人口比重的不断加大,带来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一方面城市固体垃圾总量逐年增加,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将严重影响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处理无法达到国家的无害化处理标准。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许多市、县级城市的垃圾处理达不到国家的无害化处理标准。没有进行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2.3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

园林建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建设不仅能够降低城市的噪声和空气污染,还能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但是目前我国对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片面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没有重视绿化建设的重要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园林绿化建设在各地的城市发展中,建设水平也不一致,很多城市没有足够的绿化空间,这一现状将会严重限制未来城市的进步,因此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

3环境工程建设存在难点的原因

当前环境工程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工程顺利进展。在环境工程建设中,其难点主要是因为对环保的认识不足、资金投入不足、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够、管理机制落后4个方面的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3.1环保认识不足

在当前的环境工程建设中,对环保的认识不足是环境工程建设的首要问题。部分地区政府对环境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重视程度不高,为了追求发展,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片面地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的高速建设发展水平。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环境工程建设的做法,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使得环境工程建设的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足,环境工程建设步履维艰。

3.2资金投入不足

在当前的环境工程建设中,对环境工程建设的资金不足,导致技术水平不够。环保投资已成为环境工程建设发展的关键,建设资金紧、运营效率低是环境工程建设和运营中的难点。环境工程建设需要资金的支持,单靠政府投入环境工程建设远远不够,仍存在缺乏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对有限资金使用不当等问题,不能满足环境工程建设的需要。另外,环境工程建设中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不足,使得环保基础设施投资渠道窄,环境工程建设没有大幅度的进展。

3.3部门配合不够

在当前的环境工程建设中,各方主体的力量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支持配合不够,忽视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作用,职责任务不够具体,工作关系不够顺畅,使得环保工程建设中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得力,合力效应未能真正凸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对完成重点工作和目标任务形成了阻力,环境工程建设的工作推进难度很大。

3.4管理机制落后

在当前的环境工程建设中,环境工程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不利于规范管理,明显制约着环境工程建设发展的步伐。传统的环境管理体制导致许多环境保护法规未能得到贯彻实施,传统管理体制下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影响了环境工程建设的监管效能。

4环境工程建设的应对措施

要做好环境工程建设,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步伐,针对上述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可以从提高环境工程建设的认识、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创新环保建设管理机制4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完善环境工程建设。

4.1提高环境工程建设认识

环境工程建设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必要提高对环境工程建设的认识。对政府而言,政府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坚定抓好环境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认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加强环境工程建设的宣传和监督,强化抓好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狠抓环境工程建设工作的落实,及时向社会环保设施建设和建筑节能工作进展,完善环境工程建设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环境工程建设的步伐。对公民而言,每一个公民都有参与环境工程建设的义务和责任,提高对环境工程建设的认识,结合公众的力量,积极参加到环境工程建设的工作中来,有利于环境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4.2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

环境工程是一项耗资比较大的工程,积极完善多元化投资建设机制,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使社会上多元的投资力量参与到其中来,可以有效解决环境工程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政府应对这些参与者给予奖励和支持,对运营成本给予必要的奖励和补助,社会外来资金积极参与到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当中来,有利于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营,确保环境工程的良性运行。只有引进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规范环境工程建设的运行,环境保护才有可靠的设施支持。同时还要引进先进的处理技术,提高环境工程建设中污水、生活垃圾的处理效率,推动整个环境工程建设的发展。#p#分页标题#e#

4.3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

在环境工程建设当中,由于各部门职能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一些利益之争,这就需要政府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把优化环境作为服务经济建设的重点,了解环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协调解决困难和研究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做好协调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协调好环境建设部门土地资源部门和有关城建单位的利益,从政策法规和技术上,积极引导和支持环境工程建设的工作,并合理规划和建设环境保护设施,结合环境的评估,对该项目进行引导和监督,避免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不相协调的情况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4.4创新环保建设管理机制

推进环境工程建设机制的创新,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运用高新科技,是环境工程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环境工程建设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创新环保建设管理机制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环保企业进行保护,为其他企业发展和广大公众提高环保意识树立榜样,完善环保企业的特许经营制度,并建立健全建设、运营和服务的政府监管制度;另一方面,要有相应的优惠政策的鼓励,政府应出台节能配套措施和相关的优惠政策,让企业能够积极主动地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进行开发、生产、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另外,还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让公众有环境保护的主人翁意识,强化对环境工程建设的监管,对于阻碍工程建设的行为要进行批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