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优势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伏产业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光伏产业优势

篇1

关键词:光伏产业;分布式光伏发电;可持续发展;中国

作者简介:吴琦(1981-),男,山东莱芜人,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北京 100053)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97-02

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以来,能源的重要性逐步显现,成为备受世界瞩目的焦点问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需求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枯竭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2]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自1990年起了四次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认为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环境问题,而能源消耗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则是引起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3]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4]在当前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以煤炭为主体能源的格局不会改变,这将严重制约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战略举措。[5]

光伏产业作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光伏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产能和产量均已位居世界第一,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也进入世界前列。但由于当前欧美市场需求增速放慢、国内应用市场开发不足、企业产能严重过剩、技术创新能力较差等问题,我国光伏企业普遍进入了生产经营的寒冬期,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分布式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新颖的能源供应模式,将会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光伏发电的优势与制约因素,也决定了光伏发电发展应用更适合分布式。[6]我国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也为分布式能源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我国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能源需求仍面临刚性增长,同步进行的区域总体规划和分布式能源规划,将使建设更多的区域型或大规模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成为可能,为实现能源体系变革和节能减排目标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因此,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将推进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概念及特点

1.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概念

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指建在用户需求侧,通过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方式。有别于集中式光伏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当地发电、当地并网、当地转换和当地使用,有效解决了光伏发电的并网问题,以及长距离输电的损耗问题。但大多数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也需要公共电网的支撑,否则就无法保证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

2.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型的发电方式,分布式光伏发电具备如下特点:

(1)较小的输出功率。光伏发电的模块化特点,决定了光伏电站的规模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调整,同时项目经济性却不受影响。相对于动辄几十万千瓦乃至几百万千瓦的集中式光伏项目,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大都控制在在数千千瓦以内,但投资收益率并不会低于集中式项目。

(2)较轻的环境污染。除了需要考虑分布式光伏与周边环境和景观的协调,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发电过程中不产生噪音,也不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3)可部分缓解供电紧张。分布式光伏发电在用电需求最高的白天出力最高,但是由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装机规模较小,因此分布式光伏发电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的供电紧张状况。

(4)可实现发电用电并存。集中式发电是升压接入输电网,仅作为发电电站而运行。而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接入配电网,发电用电并存,且要求尽可能地就地消纳。

二、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

1.发展现状

我国从2009年开始启动了“金太阳”工程和光电建筑示范项目,明确规定根据项目投资规模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进行补贴。在相关政策的激励下,我国分布式光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据统计,到2011年年底,我国光电建筑示范项目装机规模已达30万千瓦,“金太阳”工程的装机规模也已超过117万千瓦。而根据《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我国2015年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装机规模要达到1000万千瓦。2013年,国家电网继2012年启动分布式光伏发电支持政策之后,再次《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用户自己装置光伏发电设备,国家电网可以为其接入电网,发电量可以自用,多余部分也可以上网卖给电网。据统计,截至目前,国家电网已受理分布式光伏报装业务119件,发电容量33.8万千瓦。

2.面临问题

现阶段,我国分布式光伏的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

(1)从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建设及应用情况来看,供能企业若依赖单一能源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会受到地域、环境、成本等方面的限制。

(2)从运营方面来看,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规划设计、施工规范和运营标准等尚不健全,可能会导致后续问题的集中显现。

(3)在并网和配电方面,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和配电均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分布式供应与集中式供能之间调配困难,难以解决分布式光伏发电不稳定的缺点。

(4)在发电业务许可方面,按照国家规定,对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尤其是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存在法律规定与现实需要不符甚至相悖的问题。家庭分布式光伏主要用于自发自用,项目容量小且分散,不具备成为从事发电业务的法人主体的资格。因此,如果套用集中式发电的要求,分布式光伏发电尤其是家庭用户可能会因为经济性和便捷性的考虑,放弃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三、我国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对策措施

1.开拓国内分布式光伏市场

鼓励各类电力用户积极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做到“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优先支持在电价较高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大型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积极支持在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和居民社区等建设小型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2.加强分布式光伏产业规划和政策指导

根据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需要,编制并执行国家及地方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规划。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全国规划与地方规划、发电与配电的协调发展。根据当地电力市场规划和能源结构调整的需求,合理有序推进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建设。

3.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的市场监管和行业管理

制定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行业规范,规范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市场秩序,避免恶性无序发展。健全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构建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的监测体系,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监管力度。

4.加强与分布式光伏发电相适应的电网建设

督促电网企业加强与分布式光伏发电配套的电网改造和建设,提高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电网接纳能力。对于并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由电网企业负责接网及公共电网改造。对于自发自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电网企业负责公共电网改造。

5.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并网运行服务

督促电网企业简化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并网程序,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及运行的监管力度,构建简捷高效的分布式光伏并网服务系统,保证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及时并网。

6.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电价和补贴政策

根据当地的光照资源禀赋和生产建设成本,分区域制定分布式光伏电站上网标杆电价。建立并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补贴支付制度,电网企业按月向项目转付补贴资金,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落实到位。

7.建立健全扶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的金融机制

鼓励金融机构出台适合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信贷政策,创新有利于分布式光伏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企业、机构、社区和家庭等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的技术创新。

8.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土地政策

对利用建筑物等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满足国家相关要求的情况下,简化项目申报和建设管理的相关程序。对未利用土地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土地主管部门可以在土地规划、计划安排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

9.促进分布式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

通过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等途径,解决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配电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

参考文献:

[1]Mohan Munasinghe.Sustainable Energy Development(SED):Issues and Policy[C].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1995.

[2]Li Zhidong.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energy strategies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10,38(5):2149-2160.

[3]Bwo-Nung Huang,M.J.Hwang,C.W.Yang.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growth revisited:A dynamic panel data approach[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7(1):41-54.

[4]British Petroleum(BP).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Full Report 2009[R].2009.

[5]江林.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的国内外政策分析与启示[J].江苏电机工程,2013,32(3):66-68.

篇2

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眼下,国内光伏产业似乎就正在面临这样的考验。来自媒体的一些报道说,我国光伏产业接连遭受美欧“双反”调查,海外市场严重受阻,现有产能明显过剩,企业负债急剧增加,资金链条紧绷,生存前景不容乐观。

太阳能光伏产业原本被认为是人类摆脱化石能源危机,实现绿色增长的朝阳产业而备受追捧。早在2007年5月,欧洲议会就通过了一项正式宣言,以加强对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并提高能效,提出到2020年将能效提高20%的具体指标。与此相应,随着欧盟低碳战略的推进,不仅使其在光伏领域形成技术研发、原材料和设备制造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也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公开资料显示,欧盟约占据全球光伏装机容量的70%,仅去年就达到上百亿美元的规模。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之初,同样也将新能源作为发展重点,对新能源企业给予贷款担保,其光伏装机容量仅次于欧盟,占据全球总量的10%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及时抓住欧美市场巨大的市场需求,光伏产业迅速崛起,在技术进步和集约化生产方面已形成明显竞争优势。

然而,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眼下却正在面临严峻考验。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曾被奥巴马称之为创造绿色能源就业典范的加州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索林德拉公司因经营不善,一年前已宣布破产。随后,以德国一家公司为首的欧美光伏企业相继在美国和欧洲两大市场点燃针对中国企业的贸易战火。由于美欧接连爆发债务危机,政府对光伏市场的补贴政策大幅削减。去年11月,德国经济部就提议将2012年的新增光伏发电安装量限制在1GW,以协助控制政府对光伏发电的高昂补贴。在这一政策背景下,欧美光伏市场容量急剧萎缩,产能过剩矛盾凸现。欧美少数企业接连挑起贸易战的直接目的,显然是要拒中国企业于国际市场之外,如能借此使中国光伏产业遭受重创,助其独步天下,应是他们期待的结果。面对残酷的市场博弈,国内光伏产业要想把握生机,寻求出路,既要有针锋相对大胆博弈的气魄,也要有努力实现双赢的诚意;既要力争最好的结果,还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一切皆应以保存产业实力为目的。

其一,政府、行业、企业应尽快建立“三位一体”的协调机制,共同做好充分的反制准备,力争在一触即发的国际贸易战中掌握更多的筹码,遏制国外贸易保护倾向。由于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已形成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各国企业利益交织,少数公司为了一己之利贸然启动反倾销诉讼,推动美欧对中国光伏产品设限,将会对光伏产业上下游发展造成极为有害的连锁反应,对复苏乏力的欧美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眼下,欧洲一些光伏企业已经看到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潜在后果,明确表态反对欧盟启动对华“双反”调查。他们担心欧盟一旦采取开征惩罚性关税措施,将会引发中国采取相同手段应对,这是我们突破贸易壁垒的有利条件。

其二,国内光伏企业应利用欧美国家宣称的自由市场政策,做好拓展海外投资和产能转移的准备,努力拓展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以最大诚意争取双赢。尽管整个欧洲2012年的光伏产业政策都转向削减补贴,但有报道说住宅类光伏项目仍保持着经济上的吸引力,而荷兰和比利时的净计量电价机制有望推高住宅光伏项目的需求,有可能成为未来欧洲光伏需求的主要动力。为此,有针对性地做好海外投资建厂部署,既可以为当地经济提供宝贵的资本和就业机会,也有助于规避惩罚性关税风险,易地保护来之不易的产业竞争力优势。

其三,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同时做好最坏的打算,关键是把培育和发展国内光伏市场尽早提上议事日程。美国商务部数月前公布针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惩罚性反补贴税的初裁结果,虽然与7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的申诉要求相去甚远,但这一裁决对欧盟可能具有示范效应,我们必须有所防范。此外,国外厂商提起“双反”诉讼主要是惧怕我国光伏企业已经形成的竞争优势,海外设厂也将会遭遇重重阻力。有鉴于此,着力培育国内市场,建设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光伏产业和服务体系,也就随之成为摆脱危机、争取主动的治本之策。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光伏企业缺乏国内市场回旋空间,产品出口频频受阻,陷入生存困境实属无奈,而我们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又为光伏产业预留了未来的成长空间。以2010年数据为例,当年全球装机容量为17GW,我国仅为800兆瓦,产业潜在成长性不言而喻。眼下,光伏产业应在逆境中加快推进兼并重组,整合产能、降低债务风险,在电池、组件制造等现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努力谋求全产业链上的竞争新优势。政府部门应加快推进国内电力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分布式电力市场,尽快形成立足国内市场、服务全球市场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引导光伏产业尽快摆脱危机阴影。 (责任编辑:

篇3

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不顾18个成员国的反对,宣布自6月6日起开始向中国光伏电池和关键部件征收11.8%的临时惩罚性关税。欧盟委员会于2012年9月发起的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自此进入初裁阶段。中欧双方在光伏产品贸易的摩擦也进入全新角力阶段。

 

贸易争端的由来

2012年9月和11月,欧盟委员会相继接受欧盟光伏制造商产业联盟(EUProsun)的诉讼申请,对中国输欧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欧盟委员会宣称,对华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受中国光伏企业不正当竞争冲击的欧盟相关企业留出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这只是其表面原因。

 

欧盟委员会发起对中国输欧产品进行双反调查的直接诱因是欧盟大幅度削减对光伏产品安装和使用的补贴。受欧盟及其他国家巨额补贴的刺激,全球光伏行业增长十分迅速,过去十年的光伏产品产量年均增长率在40-90%之间。随着装机容量的不断加大,欧盟一些成员国的政府补贴额度不断增加,公共财政不堪重负。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欧盟各国开始实施财政紧缩政策,一些国家陆续大幅度削减对光伏的相关补贴,尤其是太阳能市场的主要大户——德国和西班牙在2010年取消了政府对太阳能设备安装的补贴,造成了市场需求的急剧萎缩,进而引起欧洲太阳能行业在2011年的倒闭风潮。这进而大幅压缩了欧洲光伏发电企业的赢利空间,造成光伏发电企业一方面减少了扩大再生产,影响了对光伏产品组件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使其更关注生产组件的价格。

 

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空间,光伏生产企业不得不降价销售,陷入恶性竞争。当前的价格已经触及欧洲光伏组件制造商的成本线。由于中国企业具有成本优势,中国产品的降价幅度更大。比如,自2012年初,中国出口欧洲的光伏产品价格在前期下降的基础上又下调了30%。整体来看,全球光伏产品平均价格在过去两年已下降了50%。由于价格优势,中国产品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上升十分明显。2011年,中国光伏产品占德国、意大利光伏装机量的比重分别为50%、29%,2012年仍然保持上升态势。在欧洲光伏市场需求增长有限的情况下,中国光伏组件企业极大地挤压了欧洲企业的生存空间。

 

另外,美国2012年正式裁定对华光伏产品双反给了欧盟一个紧随其后的好机会。于是,欧盟乘机提出对华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

究其深层原因则是,欧盟相当看重光伏产业,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希望在此领域丧失已获得的优势。

对欧盟来讲,光伏产业是实现绿色发展和2020能源战略的重要抓手。作为最大的发达经济体集团,欧盟的能源需求量十分庞大,但自身传统能源储藏相对有限,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尤其需要从俄罗斯和中东地区进口大量的能源。由于欧盟和俄罗斯的关系龃龉不断,以及中东地区的不稳定,欧盟的能源安全比较脆弱,一直希望开发稳定和取之不竭的新能源。与其他能源比较,太阳能是欧盟可以获得的相对充足和清洁的能源,可以在本地区获得。为此,欧盟对开发光伏产业和发展光伏市场相当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前,欧盟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市场。截止到2011年底,欧盟光伏发电装机量占到了世界总额的70%,高达51GW。

 

然而,近年来,中国光伏产品在欧盟光伏市场的占有率迅速扩大,危及欧盟企业的主导地位。从微观层面看,欧盟一方面不可能将多年孕育的庞大的光伏市场拱手让给其他国家的企业,另一方面也不可能将用于补贴光伏产业的财政资金大量流入国外企业的腰包。更为重要的是,欧盟不会让其倚重的能源开发战略受到严重干扰。因此,当前有可能冲垮欧盟光伏产业优势的中国企业自然成为欧盟的头号打击目标。

 

为什么是中国?

近年来,欧盟光伏市场呈现爆炸式增长状态,其庞大的市场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等其他地区光伏产业的发展。欧盟及其成员国相继出台优惠的光伏发电保护购买电价,由于补贴标准承诺较高,诱使很多资本投入建设光伏发电站,对光伏面板等产品的需求激增,引发光伏零部件生产商的投资预期,导致大量资金无序涌入光伏产品生产行业,为当前的生产过剩埋下了伏笔。

 

中国在这轮光伏产能扩张中首当其冲。由于光伏产品生产线引入相对简单,门槛低,在“高新技术”、“绿色节能”等光环下,光伏产业获得了中国很多地方政府的支持。而光伏产品的高回报,诱使国内各种资本纷沓而至,一时间房地产商、煤老板、民间游资纷纷涉足光伏产业,鱼龙混杂,进一步推高了该产业的产能,也干扰了该产业的正常发展秩序。中国凭借加工制造的比较优势,迅速做大了光伏产业。中国一跃成为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国,已占全球光伏产品产量的60%。

 

而中国企业输欧光伏产品价格之所以不断下滑,是中国光伏产品的贸易结构决定的。中国企业事实上把这一高技术领域的产品做成了典型的加工贸易,即原材料半成品和市场两头在外,严重依赖外部市场。一方面是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后继续从德国等欧洲国家进口设备,扩大产能,进而在原材料进口方面拥有更大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是欧洲市场的萎缩,导致了欧洲厂家对华输出原材料和半成品的需求加大,议价能力下降。中国企业在光伏产品原材料和半成品进价方面的议价能力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厂家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后来欧盟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在寻找第三方替代国的合理性方面受到质疑的重要因素。但加工贸易的特性决定了中国厂家在原材料进价方面获得的优势并不能转化成高额利润,由于市场在外,不断萎缩的欧洲市场带来的中国出口商之间的残酷竞争决定了中国输欧产品的价格不断下滑。

 

美国对华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企业转向拥挤的欧洲市场,使中国出口欧洲光伏产品价格一路下滑。

贸易争端的影响

欧洲光伏市场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这也符合欧洲的长期利益。

由于市场需求在外,中国光伏产品主要出口国外,尤其是出口市场需求最为庞大的欧洲。这使得欧洲市场对中国光伏企业至关重要。受美国对华光伏产品双反影响,欧洲市场对中国光伏企业的重要程度进一步提升。2012年第二季度,欧洲市场占中国光伏出口总量的81.1%。如果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双反”成为事实,中国光伏企业难以在短期内找到替代市场消化巨大的产能,将受到严重打击。

不仅当前,未来欧洲市场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虽然欧盟光伏市场需求在未来几年增长预期有限,但仍然将保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受欧盟削减补贴的影响,欧盟光伏装机容量增长近期受到极大制约,进而影响了对光伏产品的市场需求。据国际能源协会(IEA)估计,长期来看,光伏行业将继续保持显著增长。2017年的光伏装机容量将为2011年的3倍,其中欧洲将占据相当的份额。

篇4

作为全球光伏制造排头兵的尚德公司和作为光伏制造与应用服务排头兵的中盛公司实施战略转移,今年正式落户鄂尔多斯。尚德规划在鄂尔多斯构建煤―电―多晶硅―切片―电池―组件一体化产业链,光伏电池产能规模500万千瓦,中盛与尚德思路如出一辙,规划产能400万千瓦。两家公司900万千瓦的光伏组件产值将达到1100亿元,税收超200亿元,可安置劳动力就业10万人。整个产业链物料消耗多晶硅7万吨,工业硅8.5万吨,耗电约150亿千瓦时,折合煤炭500万吨。如果按照目前我区二、三产业比例51:40测算,将拉动三产产值860亿元。

尚德、中盛为何实施战略转移?为何落户内蒙古?为何构建产业链?主要原因是江苏的光伏制造产业已遇到瓶颈制约。

一是光伏组件龙头企业由于缺乏多晶硅上游产业链的有效保证,受到多晶硅原料供给和价格频繁剧烈波动的冲击。对于占到太阳能电池成本70%的多晶硅原料价格,从2005年开始一路飚升至2008年的最高450美元/公斤,但好景不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低曾跌至23美元/公斤,但到了2010年变数再起,价格由年初的50美元/公斤逐步攀升至目前的80美元/公斤左右,远高于国外企业30美元/公斤的平均成本价。与此同时,我国多晶硅从始至终未出现过剩,2008年以前多晶硅原料90%以上需要进口,2010年全年进口量4万多吨,占国内原料需求的一半。

二是江苏省今年已出现缺电局面,能源供应保障程度下降,且用电价格高昂。江苏省工业用电平均价格为0.65元/千瓦时,多晶硅生产成本中电力成本约占33―35%,在拉棒、切片等生产环节中的比例也较大。同时,由于核电建设周期长,并且受日本核事故影响放慢了进度;火电建设受煤炭供应、价格上涨、环境制约,发展空间有限。

三是江苏省土地、劳动力价格高,多种生产要素失去竞争优势。

太阳能发电的核心问题是其经济性与常规能源的比较,降低光伏制造成本的关键在技术进步和优化产业链成本。优化产业链成本属管理创新与整合,见效快、潜力大。内蒙古恰恰具备构建光伏制造产业链的条件。

一是我区具有发展多晶硅的能源和原材料优势。我区西部220KV大工业全口径电价约为0.45元/千瓦时,比江苏省低0.2元,按多晶硅生产综合电耗200千瓦时/公斤测算,仅电力一项生产成本比江苏省低4万元/吨。如果多晶硅企业通过建设自备电厂,供电、供汽的综合成本优势将更加显著。

二是区内已建成和在建的电石法聚氯乙烯产能近600万吨,其副产的液氯又是生产多晶硅的重要原料,与多晶硅产业组合互为补充,有助于企业构建电厂―多晶硅―化工产业链,成本大幅下降。

三是我区发展光伏制造业已具有一定基础。目前,我区已建成单晶硅1560吨、多晶硅9500吨、切片460兆瓦、工业硅9.3万吨,在建的多晶硅1.22万吨、工业硅20万吨,晶硅材料相关工艺技术也趋于成熟,已掌握了四氯化硅循环利用技术,相关指标达到国家标准。

四是我区具有区位、交通优势。内蒙古中西部除本身是全国太阳能高值地区,还紧临西北、华北太阳能资源富集区域,我区可直接面向全国的大型并网光伏示范电站市场。与此同时,我区铁路建设加快,距出海口近,与河北省合作的曹妃甸工业园开始启动,为光伏电池出口加工创造了条件。

对企业来说,向上游延长产业链可大幅度控制市场价格波动的挤压,降低成本,形成产业链优势。对我区来说延长产业链可实现效益倍增、产业集聚、技术溢出,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煤转电可增值2.6倍,电转工业硅可增值3倍,工业硅转多晶硅可增值25倍,多晶硅转切片、电池进而生产组件可增值22倍。

有内蒙古光伏产业链的优势,有尚德、中盛龙头企业的引领,内蒙古很快会成为我国光伏制造的集聚地,为此我们应着手统筹谋划构建、做大光伏制造产业。

第一,要制定一个光伏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按照一体化产业链的思路,集中布局电厂―工业硅―多晶硅―PVC原料项目;结合城镇化,集中布局拉晶、切片、电池组件项目,整体优化全产业链产业布局、产业组合,以及研发中心,集中构建2-3个以光伏切片、组件为主的超千亿元特色园区,形成光伏制造基地。

第二,研究解决审批等制约环节。一方面专题向国家争取,一方面整合已批未建的多晶硅项目资源,按照长产业链的构思,利用好差别化产业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快起步、上规模。

第三,利用配置煤炭资源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组团式产业转移,引导光伏制造龙头企业与区内现有煤炭、电力、多晶硅等企业进行联合重组为一体化企业,将窝电劣势变为优势。

篇5

(一)资源概况

我市发展利用光伏发电资源相对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一是光照资源较丰富。我市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平均年日照数2800小时左右,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开发利用前景较为广阔。二是有一定的地面支撑资源。有一定面积的盐田、滩涂资源以及少量不适合农作物、树木生长的山坡荒地,适合发展地面光伏发电项目。三是屋顶及建筑物资源较多。城乡公共建筑物屋顶和南立面以及各类开发区标准化厂房屋顶基本处于零开发状态,均可用于光伏发电。四是产业基础较好。我市是全省重要的光伏原材料供应基地,拥有丰富的硅矿资源,硅资源加工、光伏产品生产的各类企业正在发展壮大。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光伏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光伏产业链初步形成,企业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全市现有涉及光伏产业的企业20余家,形成了硅棒、硅切片、电池板、光伏控制设备、组件等众多产品系列。尤其是最近二三年间,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光伏产业发展,在我市投资光伏发电项目的企业日益增多,已成为我市新的投资热点领域,市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土企业、院校以及林洋、无锡尚德、江西赛维、顺大新能源、常州天合等外地知名企业纷纷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我市建筑物屋顶、地面电站等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全市已上报项目规模近80MW。

(三)存在问题

当前,我市光伏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大型建筑较少,原有建筑均未预留光伏发电所需空间,拟建屋顶电站的建筑物分布零散,组网难度大,加之光伏电池的系统集成技术和安装工程技术等因素,导致光伏发电成本较高,制约了光伏发电的市场需求和推广应用。二是认识有待进一步统一,我市能源供应相对充足,有火电、核电等主力电源,对大规模发展光伏并网发电缺乏动力和积极性。三是项目建设和并网协调难度大,众多建筑物产权分属政府、集体及民营企业,项目建设协调难度较大;同时,由于发电规模较小,并网协调难度较大,客观上制约了项目建设和并网。四是地面电站占地较多,与其他产业发展存在土地利用竞争。五是产业链不够完善,呈现上游大下游小的格局,下游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等产业规模小、技术不够先进,拥有自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多。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整体规划,科学布局,示范先行,加快推广,积极实施光伏并网发电和屋顶计划,不断提高光伏发电开发应用水平。在推进中,坚持把握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调节结合。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和标准,积极扶持光伏发电项目,引导和保护企业投资光伏发电的积极性;同时,遵循市场规律,建立激励和制约机制,着力培育光伏发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并重。集中力量做好示范试点,在屋顶电站试点成熟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规模化应用。重点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高效、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太阳能光伏资源。

三是坚持光伏发电与整个产业发展互动。以光伏发电重大项目和重点光伏企业为依托,加快扩大光伏产业规模,优化光伏产业链,不断提升我市光伏开发应用水平,促进光伏发电与光伏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快速发展。

(二)主要目标

以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实施意见》、《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省推进光伏发电意见》为契机,大力发展我市光伏发电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推广规模。争取通过3年努力,力争在全市建成光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60兆瓦,其中,屋顶光伏电站装机容量18兆瓦,建筑一体化光伏电站装机容量2兆瓦,地面光伏电站装机容量40兆瓦。

2、上网电价。第一步达到年全省光伏发电目标电价2.15元/千瓦时左右的水平,逐步实现地面光伏并网发电上网电价1元/千瓦时(含税)的目标,不断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性和竞争力。

3、产业竞争力。巩固和提升硅资源加工、光伏电池生产、控制系统集成等光伏产业整体优势,全市光伏产业年增长力争超过40%;到,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光伏发电企业,阳光晶源、太阳雨、赛维等企业的太阳能发电规模在全省具有一定位次。

三、重点发展任务

实施“屋顶并网发电工程”、“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工程”和“地面并网电站工程”三大工程,不断提高光伏发电应用水平。依托我市光伏产业现有优势,选择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等公共建筑,重点实施一批屋顶及建筑一体化项目;选择滩涂、盐田、裸山资源较丰富地区,建设一些地面并网示范工程。积极招引国内外知名的光伏发电企业,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促进我市光伏产业协调发展。

(一)屋顶并网发电工程

到,建成屋顶并网发电工程18兆瓦,其中,年建成5兆瓦,建成13兆瓦。主要分布:市区(16兆瓦)、县(2兆瓦)等区域。主要企业建设规模:阳光晶源11兆瓦、太阳雨3兆瓦、职业技术学院2兆瓦。

(二)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工程

到建成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示范工程2兆瓦,其中,年建成0.5兆瓦,建成1.5兆瓦。分布在市区(1兆瓦)、科教园(0.5兆瓦)、县(0.5兆瓦)等地,主要由等企业投资建设。

(三)地面并网电站示范工程

开展废地、荒山资源普查,在适宜发展的区域,优先建设带有跟踪系统的地面并网电站工程,支持有关企业在滩涂、荒山荒坡等地规划建设地面电站示范工程。到,建成地面并网电站示范工程40兆瓦,主要由四季沐歌、赛维、顺大新能源等企业投资建设。

(四)推进光伏产业协调发展

推进和实施一批光伏产业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打造从硅料、太阳能电池(组件)到系统集成、电厂工程总承包的完整产业链,推进并网发电,促进产业集聚,努力建设光伏产业基地、光伏电站和光伏产品应用示范基地。

四、具体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成立市新能源暨光伏产业推进协调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市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规划局、农业局、林业局、环保局、海洋渔业局、物价局和供电公司等为成员单位,协调推进我市光伏产业发展重大事项,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承担协调小组日常工作。

(二)加强政策扶持。落实国家和省扶持光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出台我市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支持我市光伏发电项目争取国家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和省光伏并网发电电价补贴。加快太阳能示范应用步伐,以政府为主导,在机关、学校、医院、小区、道路建设一批示范性小型太阳能电站,引导、鼓励、推动光伏产品的普及。

(三)强化招商引资。以开发区、县和县为主体,以完善产业链为主要内容,依托龙头企业以商招商,支持龙头企业扩大规模优势,形成对上下游企业的辐射效应。举办光伏产业专题招商会,加强项目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提高招商活动的针对性。积极吸纳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及民间资本与我市光伏企业合作。

篇6

【关键词】光伏产业 贸易结构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本文以山东云凯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了解其光伏产业贸易结构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因其在光伏产业链上游存在技术壁垒,该公司现主要以光伏电池组件制造为主,还处于光伏产业链中游,而且未来光伏企业都不可避免的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但是该公司拥有自然资源及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有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成产成本相对较低,对大量生产光伏产品和应用光伏产品有着先天的优势。机械自动化程度低,依赖人工劳动,生产效率低。

一、山东云凯公司光伏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光伏产品技术落后,人才短缺

在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生产技术成为制约企业光伏发展的关键因素。生产技术的研发需要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的提炼技术,目前还不能自主生产高纯度的多晶硅,使得企业只能依靠进口晶硅材料维持产业链的发展。对此企业一直处于被动局面,企业进入低、产品差异度低等,产业间的竞争加大,因此企业利润会降低。

(二)出口市场不稳定

欧洲各国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力度逐渐减少,对于本国的进口产品采取了谨慎态度,针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增加,开始减少光伏组件的进口,近几年,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光伏产业飞速发展,造成公司出口面临困境,产品积压。山东云凯光伏生产的光伏产品出口国外总量较低,对国内市场过度依赖,一旦国内市场出现政策或需求变动,光伏产品就会积压过剩,对企业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三)贸易壁局圃肌⒊隹诓品单一

虽然山东云凯光伏产品进出口逐年增长,但产品和市场集中。出口产品主要有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电站,对外贸易结构比较单一,其主要原因为产业链不完整,企业自身实力有限,企业竞争实力不强,产品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没有达到系统性。

(四)处于产业链下游,企业供需失衡

山东云凯光伏还处于直接参与生产方面的阶段,包括光伏电池的生产和组装,组件的封装和系统集成,光伏系绕的安装和维护等,处于光伏产业链的下游,对光伏产业链最上游的晶硅原料的生产及设备制造技术还不具备,每年需从国外进口大量晶硅原料,在国内用进口原料进行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生产,与国外的企业形成产品互补,形成了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现状。运用进口原料制备光伏电池,将电池出口,山东云凯光伏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只是“代工者”的角色,技术含量低。

二、推动山东云凯公司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科研力度,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山东云凯光伏在光伏产品生产中,将“高耗能、高污染”留在了国内,而将“清洁、无污染”送给了国外,实际上只是国外的“代工车间”,究其原因就是尚未掌握高端技术,科研水平不足。企业应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技术人才,寻求政府在资金和光伏技术上的扶持,在掌握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尤其是在生产多晶硅及其设备的生产上,早日摆脱“代工者”的角色,向高附加值环节发展。加大科研力度,在原有低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将产业链垂直整合,努力将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上面转变,形成垂直、完整的产业链。

(二)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

近期,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光伏产业出现了的较大波动,但这种波动只是暂时的,新兴能源取代石化能源将是必然的趋势。2016年,我国光伏电池新增装机便达30GW仅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3.5%,不到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的7.8%,国内市场需求与光伏产品的产量严重不匹配。欧美的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市场需求日趋饱和,增长速度减缓,占全球份额减少。光伏企业应努力寻求新市场,减缓市场单一风险。与此同时,非洲、中东和南美开发光伏产业力度加大,出现很多生产采购商。

(三)突破贸易壁垒,到光伏产品出口市场设厂

经过美欧“双反”我们可以看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在我国光伏产业将会持续性地面对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束缚,针对这些问题,该企业可以通过资本、技术输出的方式到光伏产品主要出口国家或者有发展潜力的国家及地区设立生产和研发基地;还可与当地光伏制造商入股合作,从而突破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为今后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完善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进行产业链整合,加强品牌意识、改进技术、提高优质服务。

(四)寻求政府的扶持,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法规

企业应积极寻求政府政策的扶持,向政府寻求金融方面的支持,企业想扩大规模存在着问题,国家应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企业从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贴息或减息贷款,来增加资金的周转和使用的范围。寻求政府财政补贴,可以增加人们购买的欲望,从而刺激消费,增加企业的销售额,寻求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的对象包括企业本身和购买者,为企业的资金周转减轻压力。

参考文献:

[1]孙岳军中国光伏产业竞争力现状与前景分析[D].复旦大学,2009.

[2]凌捷.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走向及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2.

[3]王江.中国光伏产业国际化发展中的困境与应对之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2.

篇7

一、光伏产业基本概况

(一)光伏产业的内涵

光伏产业是利用太阳能的光伏转换,使太阳光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形成以硅材料应用开发的产业链条。一般来说,晶体硅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链主要包括原料硅生产、硅碇和硅片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光伏发电系统以及技术研究等。由于不同环节的技术难度、生产规模、投资周期、要素密集程度不同,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毛利润从上到下呈现“倒金字塔”结构,其价值形态呈现出从左上到右下倾斜的形状(见图 2),区别于一般产业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微笑曲线”形状。

(二)世界光伏产业现状

从太阳能电池的产量统计数据看,2000 年,2008 年底,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47%(见图 1)。即使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太阳能电池产量仍然高位增长,总量突破 10GW 达到 10.4GW,同比增长了 57.6%;光伏装机容量保持 40%的增速,发展势头不可阻挡。从产业链看,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状况具体如下:超纯硅材料的制造集中在美、日、德等 3 个国家7 个公司的 10 家工厂手中,下游企业主要向这些国家生产企业进口原材料。中国 90%以上的硅材料依赖进口。太阳电池制造,2007 年以前,日本是世界光伏制造第一国,德国次之。2007 年之后,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国。光伏装机应用(见图 2),4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但主要集中在欧洲市场。

(三)中国光伏产业现状

我国 1958 年开始研究太阳电池,1971 年首次将光伏电池成功应用于东方红 2 号卫星,1973 年,开始太阳电池地面应用。但是,由于成本高,2000 年以前,我国太阳电池在地面应用并不广。2000 年以后,随着国家发改委启动“送电到乡”项目、《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以及国际光伏市场的强有力拉动,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光伏产业投资出现“潮涌”,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当前,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呈现出中间独大、两头在外的特点,企业多扎堆在利润较少的产业链末端。

1.光伏电池产量世界第一。2005 年以来,中国光伏制造业迅猛发展,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率高达 126%,特别是 2007 年增长率达到 218.9%。自2007 年起,中国光伏电池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全球10 大太阳能电池企业排行榜,中国企业占了 4 家。无论产业规模还是生产能力,中国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2.光伏原材料短缺,90%以上依赖进口。受技术限制,当前国内从事高纯度硅生产的企业较少,加之下游产业对硅原料需求的急剧增加,供需缺口很大,国内光伏企业主要依赖进口获得硅原料。

3.光伏市场发展缓慢,90%以上出口。我国光伏装机应用速度及占全球的份额与光伏电池制造极不相匹配。2009 年,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光伏装机虽有了大幅增长,达到 270MW,较 2008 年增加 93%,但占全球光伏市场的份额仍然较小,仅 1.24 %。2009 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 130MW,占国内太阳能电池产量的3.75%。这意味着,中国太阳能电池 95%以上的需求都在国外。

4.光伏产业价值链基本形成,且以处于价值链低端为主。当前,我国光伏产业链除硅原料产量比较小外,从硅片—电池—组件—应用都出现了一些龙头企业,并带动了一大批大小企业的发展。但是,从企业数量分布看,以电池、组件环节的企业较多,且处于价值链低端。中国企业只能分得光伏产业链不到 30%的价值,70%的价值被美、日、德等掌握硅材料提纯技术的国家取得。

二、湖北光伏产业现状及比较优势分析

(一)湖北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几年的积累与发展,湖北光伏产业初具雏形,已形成了从硅材料、太阳电池、光伏组件、系统集成应用及技术研发等一系列配套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各个产业环节上涌现了 1-2 家实力较强的企业。硅片生产环节有宜昌南玻、随州金星、湖北晶星、大悟硅光电等多家公司,到 2010 年底,全省硅片生产能力约 2500 吨左右。太阳电池及组件生产环节已涌现武汉日新、珈伟、武汉兴隆源、湖北先行等多家公司,到 2010 年底,全省太阳电池及组件硅片生产能力约 100MW。系统集成应用环节拥有一批技术实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光伏企业,已成功实施了武汉科技学院新校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室扩建、湖北省发改委服务中心等多个光伏应用示范工程。技术研发环节已建成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及湖北省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技术研发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二)湖北光伏产业发展比较优势分析

与湖北省外比较,湖北光伏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论是产业规模、企业实力,还是政府支持力度,都落后于全国整体水平,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劣势明显。一是产业规模小,在全国未有一席之地。从 2007年起,我国就成为全球太阳电池及组件第一生产大国,而湖北产量占全国的比重非常低。2010 年,湖北太阳电池及组件产量约为 100MW 左右,占全国比重不到3%,相当于江苏省的 4%左右。短期内,湖北赶超江苏、江西、河省等光伏电池制造大省有难度。二是项目投资规模较小。现在业界公认硅片生产的最小经济规模为 1000 吨/年,最佳经济规模在 2500 吨/年。当前,湖北没有一家能达到最小经济规模的企业,上马项目投资过亿元的不多,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和集群效益。最大的宜昌南玻公司也只有 1500 吨/年的生产能力,但受市场多晶硅价格巨烈波动原因,年生产量不足 1000吨。三是地方政策扶持力度不大。与外省相比,湖北暂未出台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专项计划与扶持政策,而江苏、浙江等省份都出台了加快光伏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性意见。江苏提出要打造光伏千亿元产业,江西南昌提出要打造“光伏”之都,上海策划了“十万光伏屋顶”计划,陕西投资 200 亿支持太阳光伏产业园建设。但是湖北光伏产业发展还是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一是光伏技术研究实力较强,湖北是有名的科教大省,研究平台与技术人才的优势十分明显。二是光伏系统集成应用起步较早,有些领域已走在全国前列。

三、湖北发展光伏产业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光伏产业的必要性

1.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有效选择。近十年全球光伏产业发展趋势已充分证明,光伏产业将是未来二十年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各国抢占的新领域。湖北发展光伏产业是顺应国外产业发展新趋势,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有效选择。据统计,300MWp 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的实施,在建筑行业,将直接带动700 多亿元的 GDP 增长(本指标是以建筑行业 1:7 计算所得;若以光伏产业为准,则带动 GDP 增长 900 多亿元),创造 24 万多就业岗位(人均收入以 3 万元/年计算)。

2.解决能源短缺矛盾的必然选择。“十一五”期末,湖北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自给率将分别降低到9%以下。“缺煤少油乏气”的能源现实,对湖北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制约将进一步突现,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湖北的当务之急。开发利用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等在内的新能源已成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可再生能源中,湖北水电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开发率已超过 85%,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十分有限;我国风能资源主要集中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内蒙古、新疆和甘肃一带,湖北不具备风能开发利用的有力资源条件;核电由于安全原因受国家控制较严,尽管湖北已谋划多年,但还未实质性投产运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商业程度很低,资源有限,不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相较而言,湖北发展光伏发电的潜力与可能性更大,全省大部分地区具有良好的太阳能资源,太阳总辐射大都在 3200-4800 兆焦耳/平方米之间,比较适合太阳能的应用。

3.发展光伏产业是响应国家节能减排额的科学选择。“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据测算,用燃煤火电机组发电,每发电 1MWh,将排放相当于 1.069 吨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但如用一座 10MWp并网光伏电站取代燃煤火力发电站,每年减排温室气体的数量将达到 1.8 万吨(以二氧化碳计)。面对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巨大压力以及能源战略安全的需要,湖北必须尽快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原材料价格不断回落,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降低,社会经济发展对清洁能源、多元化能源的呼声越来越高,积极培育发展光伏产业,对完成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湖北光伏产业发展的定位

1.发展思路

短期看,湖北要综合考虑经济实力与发展任务、光伏产业规模以及全球光伏产业趋势等因素准确定位,建议暂不要把光伏产业做为支柱产业或者千亿元产业来扶持,避免省内各市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而要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全产业链、启动光伏市场、壮大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角度,以市场换技术,以应用拉动产业,以光伏技术的推广利用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适度鼓励和扶持光伏产业发展。

2.发展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国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方向,把握未来 5-10 年国内外光伏产业迅猛发展的机遇期,充分发挥湖北比较优势,着眼光伏产业链上的研发与市场应用两个关键环节,在现有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加强引导、促进创新、强化特色、做大规模,将湖北光伏产业发展成为质量效益好、增长速度快、带动效应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力争到 2015 年,新建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 300MW 以上,占总电能的 1-2%,将湖北省建成中国光伏技术研发大省、应用第一省。

3.发展重点

一是加快启动光伏市场,提高光伏安装率。从全国范围看,各省在光伏安装方面基本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加之湖北具备利用太阳光能的自然基础和现实需求,建议未来五年,加大对光伏安装的鼓励与支持,力争在政府办公建筑楼顶、大型展馆、体育中心、车站用学校、新建建筑、高速公路音障上采用光伏组件。二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光伏应用技术。大力推进湖北省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武汉市新能源研究院的建设,建立创新性光伏技术研究团队,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光伏中心和研究院,为湖北省光伏产业提供强大的研究平台和技术支撑。以高等院校为依托,以重点光伏企业为基地,建成光伏学院,技工、中专、大专到本科太阳能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培育壮大生产企业,提高产业链核心价值。以光伏建筑结合和光伏并网相关技术为核心,着重培育壮大光伏系统和光伏建筑设计公司,逆变器生产厂家,控制器、开关柜、升压设备及大型安装构件厂家和专业工程施工公司;以环保型低能耗高纯硅材料生产技术和关键核心装备技术为重点,鼓励现有电池与组件核心企业、光伏组件制造公司及太阳电池生产厂家,加大资源整合与协作互动,着力培植 1-2 个拳头产品,增强产业链核心价值。

(三)湖北光伏产业发展布局

湖北光伏产业发展布局应努力形成以武汉为主体,以宜昌、黄石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格局,重点加强武汉、宜昌、黄石光伏产业基地的建设,推进湖北“沿江光伏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武汉城市圈太阳电池组件及配套产业基地,大力开展多晶硅工业化生产和太阳能电池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加快发展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重点发展光伏发电系统与配套产品,积极推进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等规模化扩张,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湖北光伏产业中下游产品的“核心区”。宜昌南玻硅材料基地要依托宜昌的水电、氯碱化工、硅资源等优势,重点发展多晶硅和单晶硅等光伏产业上游材料,适度配套发展硅片和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等,努力打造成为湖北光伏产业上中游的“集聚区”。黄石低碳工业园太阳能光伏应用示范基地,要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引导投资发展光伏产业,打造特色和品牌,培育拳头产品和骨干企业,加快光伏系统的应用推广步伐,努力建成中部乃至国家光伏应用的“示范区”。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强太阳能光伏产业规划指导。国家政府应立足全球视角,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出发,统筹考虑能源开发、供给、利用等多方面因素,编制出适合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确立未来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目标,提出解决制约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装备等思路、突破方向、发展路径,以及涉及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和运行管理行业标准、并网价格及系统维护等关键问题的方法和政策细则。在国家规划指导下,地方政府立足实情,编制出指导当地光伏产业发展的中长期专项规划,科学引导企业发展与市场投资。

2.培育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表明,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初期,基本都是从产业中某一特定环节切入,较快进入垂直整合阶段,形成完整的、垂直分布的产业链。当前,湖北光伏产业链上企业间协作关系松散,或自成一体,或各自为战,不利于光伏产业整体发展。政府应努力培育并构建相对完整、协调、健康的光伏产业链体系,引导上下游企业理性扩充产能、合理配置资源,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3.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新型企业、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为基础,依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培育与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知识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科研院所,攻克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多晶硅制备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4.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尽快出台和落实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积极贯彻《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在技术及产品研发方面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在产业做大做强方面建立经济激励的政策,在政府采购、并网发电等应用领域实施强制性支持的政策。二是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优先将多晶硅及光伏产品生产企业列入高新技术企业,将相关产品列入高新技术产品和节能产品,使相关企业能够享受国家和省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出台电量电价扶持政策,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多晶硅生产企业,由政府出面协调电力、电网、企业等相关单位,采取“软补”的方式,帮助落实电量和电价。

5.加强试点示范引导。深化应用是带动光伏产业发展的本质核心力量。在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通过多种措施、多种形式开发和拓展光伏产业在省内外的应用领域。建议以光伏产业应用示范工程为突破口,启动建设一批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示范点、一批公共区域及住宅小区景观灯示范点和一批并网发电示范点,积极拓展和创造应用空间。

篇8

关键词 光伏农业;设施模式;产业优势;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185-02

光伏农业是近年来在国内外新兴的一种产业模式,是通过在农业设施棚顶安装太阳能组件发电、棚下开展农业生产的形式,将光伏发电与农业设施有机结合,以期达到“1+1>2”的产业融合效果。同时,光伏农业也极大地吸收了最新的光伏与农业技术,有效促进了2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与技术进步。在经营模式上,除了基本的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外,还可结合观光采摘、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游、科普基地、田园景观等形式,提高单位土地的收益,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增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1 光伏农业设施的主要模式及其优缺点

1.1 光伏春秋大棚

光伏春秋大棚是将太阳能组件支架立于春秋大棚的北侧,使组件发电与棚内种植生产互不干扰,达到有机结合。一般情况下,太阳能组件支架高度在5.3 m左右,远高于正常春秋大棚(3.0~3.2 m)的高度,为避免南侧组件对北侧大棚及太阳能组件遮挡,需要加大南北方向春秋大棚的间距,造成大棚建设土地利用率降低;同时,为了有效利用土地,太阳能组件支架与大棚结合紧密,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组件板上降雨冲刷、板上融雪冲压会对大棚棚膜及棚架造成破坏;此外,为了定期清洗太阳能组件,也需要在大棚南侧预留水车通行道路,降低了土地种植利用率。

1.2 光伏日光温室

光伏日光温室分为架式与平铺式光伏日光温室,架式光伏日光温室是将太阳能组件支架立于日光温室的北侧,使组件发电与棚内种植生产互不干扰。一般情况下,日光温室太阳能组件支架高度在6.2 m左右,远高于正常日光温室脊高(3.4~4.8 m)的高度,为避免南侧太阳能组件对北侧温室及组件遮挡,需加大南北方向温室间距,造成温室建设土地利用率降低。同时,因支架防风、建造成本、组件维护等考虑,架式光伏日光温室的脊高一般就低不就高[1]。

平铺式光伏日光温室是将太阳能组件在日光温室棚体顶部或棚体坡面上间隔安装,以保证棚下作物有足够的受光率,满足作物光合作用的需求,棚体建设与棚间距可基本按常规日光温室设计,土地利用率与常规日光温室基本相同。同时,为满足棚下作物光合作用的需求,一是太阳能组件要有一定的透光率,一般为10%~40%,降低了单位面积太阳能组件的光转化率;二是太阳能组件要在棚体上间隔安装,不能满棚铺装,影响了单棚发电量。

1.3 光伏联栋温室

光伏联栋温室是以一定透光率的太阳能组件安装在连栋温室的南坡,适合喜阴与耐阴作物的生长,特别适合发展食用菌产业。光伏联栋温室所用覆盖物南方地区多用棚膜或PO膜,北方多用PC板或浮法玻璃。

常规联栋温室一般是东西排跨、南北开间,而光伏联栋温室因太阳能组件采光及结构需求,一般是南北排跨、东西开间,棚内如种植高秧作物会影响采光或通风[2]。

1.4 牧光互补设施

牧光互补设施是将太阳能组件安装在开放式或封闭式的联栋框架结构上,框架下进行畜牧或禽类养殖,框架高度可根据养殖需求进行设计,一般在1.5 m以上,能起到遮荫避雨的效果,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与投资效能高。

1.5 渔光互补设施

渔光互补设施是通过打桩将太阳能组件架设在湖泊、鱼塘、滩涂湿地等水面上,太阳能组件组成开放式矩阵,组件支架要与水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影响鱼类生长及养殖作业。该模式能提升湖泊、鱼塘、滩涂湿地等水面资源的使用效能与经济效益,开拓了光伏发电的新模式,丰富了光伏发电与农业产业结合的内涵,真正实现了“1+1>2”的产业融合效果。

该模式太阳能组件的遮荫会降低水体温室效果、削弱水下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水体含氧量,造成个别鱼种生长缓慢,如果水体深度不够,甚至会造成在北方地区难以越冬。

2 光伏农业产业的优势与特点

2.1 优势

以棚顶发电、棚下种植为主要结构特征的光伏农业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光伏农业广泛地融入了现代工业、农业、生物、信息、管理等多学科的先进技术与理念,将第一、二、三产业高效结合,在不改变土地性质、节约土地资源的前提下使光伏发电与农业融合发展,开创了新型产业模式。

2.2 特点

(1)土地利用率高。光伏农业项目不额外占用耕地,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在同一片土地上实现光伏发电与农业并行发展,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实现土地增值,属于高效的设施农业项目。

(2)投资与生产规模大,对运营与管理的要求高。光伏农业项目的投资总额、占地面积、生产规模都远高于一般的农业项目,对农业产业的制度建设、生产技术水平、过程管理、成本控制、销售渠道的建立与稳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这样企业才能获得稳定的预期收益,得到长足发展[3]。

(3)适宜采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与运营。光伏农业因其投资、生产规模大,投资回收与运营成本压力大,同时因其设施设备规范、占地面积大,便于将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电站运营与管理技术等融入光伏农业的设计与日常生产运营中,适合规模化发展高端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再结合品牌化运营,能将现代科技的优势发挥出来,大幅提升运营效率与市场影响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克服产业短板,这样才能按预期收回投资、获取收益,支撑高额投资与运营成本。

(4)光伏农业设施使用年限长。光伏农业大棚使用年限一般要求25年,比传统农业大棚使用时间长,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设施的使用效能,降低年摊销成本,另一方面适宜开展生长周期长、附加值高的作物生a。

(5)适合电网达不到的偏远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在国家电网达不到、没有电力供应的地区,可发展光伏农业大棚设施,既可满足灌溉、照明、温控、补光等农业生产用电需求,也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降低贫困人口。

(6)部分棚型与地区太阳能组件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影响。太阳能组件平铺在温室顶部,或温室坡面的棚型不利于采光,或区域光照资源不充足,均会造成棚内光照条件不均匀或相对较弱,对棚内作物生长会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太阳能组件在工作状态下可产生热量,在冬季可提升棚内温度,但在夏季会造成棚内温度过高,作物越夏困难。

3 光伏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光伏农业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光伏农业设施与生产模式也不断丰富、完善,光伏农业项目的前期设计、标准化施工、光伏与农业相关技术的应用与融合都获得了实质性发展,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强,但是从整体上讲,我国光伏农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1 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

光伏农业没有成熟系统性的产业研究成果与体系,商业模式、盈利模式、运营模式、管理模式、融合发展等还处在探索与发展阶段。

3.2 光伏与农业的融合还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多数光伏农业项目光伏与农业并没有真正融合,不是光伏企业搞农业,就是农业企业在做光伏,光伏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光伏与农业产业布局、业务比重、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人员配置等还停留在或者偏重在企业的第一产业(光伏或农业),并没有将2个产业真正地同等对待,没有根据2个产业的特点与实际,分别制订、建立可行的发展战略、制度体系、专业团队,或者更高层级地建立可充分兼顾、推动、管控光伏与农业2个产业健康发展的制度系统与专业团队。只有做到这些,光伏农业才有真正发展与成功的可能性[4]。

3.3 光伏农业政策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与丰富

国家对光伏农业的优惠政策还是停留在单一针对光伏发电或者农业上,没有针对光伏农业产业融合的相关优惠政策。而光伏农业的健康发展,绝不是仅对单一产业的扶持,更需要系统性、综合性的支持与推动。

3.4 光伏农业项目用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差

因国家土地政策的要求,光伏农业项目不能占用基本农田,只能在一般农田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土地上开展农业生产,这类土地种养殖条件比基本农田差,有些甚至水质或水源都难以保障,造成农业生产投入大,产量及品质不高,农业部分效益不理想。

3.5 光伏农业项目管理层级多,结构相对复杂

光伏农业项目跟常规农业项目比投资较大,管理层级多,管理人员数量大,人工效能不高,管理效率低,不能真正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3.6 光伏农业项目投资建设速度快,农业生产与团队建设滞后

光伏农业项目推进速度快,分布范围广,统一管理难度大,农业生产与经营风险高。常规农业项目是首先在一个地点启动生产,在主要生产品种、生产技术、管理制度与体系流程、销售渠道等方面逐步成熟与稳定后,根据市场或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同地或异地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新增产能能够使用或借用原有管理与销售体系,企业生产与经营风险低。而光伏农业的发展与项目地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光资源、国家政策导向、各地光伏发电政策、企业发展战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光伏农业项目建设、启动速递快、分布广、土壤气候条件差异大,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体系建设、团队建设、销售渠道、发展方向、战略规划等远远跟不上项目建设的速度与需求,造成农业生产、销售与管理易出现混乱局面。

4 产业发展对策

(1)建议国家农业、能源部门、相关科研机构、协会、企业设立专项资金,深入系统地研究光伏农业产业战略发展方向、运营规律、系统性行业标准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奠定光伏农业产业健康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2)光伏农业企业应依据光伏与农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特点与实际情况,结合企业项目分布区域、各区域气候等自然条件、项目地政府的政策导向、国内外农业产业情况等综合因素,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分析、研判、制订企业战略规划,明晰各自的发展方向。

(3)光伏农业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产业分布情况、战略发展方向,分别建立能够有效监督管理协调光伏发电与农业产业的制度体系、管理流程、专业团队,使2个产业的管理与专业团队在独立运行的基础上,能够相互支撑、融合发展。

(4)针对光伏农业项目土地等自然条件不足的问题,光伏农业企业应加大现代光伏与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力度与研究,通过现代科技的应用与创新,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开展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向科技、管理、规模要效益,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5)光伏农业产业要重视、秉承清洁、生态、有机、安全的发展理念,通过种植、养殖过程的全程监控,采取标准化的生产与控制流程,通过科技手段,生产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并适时开展品牌化运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与知名度。

(6)要重视专业团队建设、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光伏与农业产业要有各自独立的管理与生产团队,不能一支队伍管两块业务,甚至外行管专业的事,真正做到专业人士负责专业的事,规避生产与运营的人为风险。

(7)农业不同于光伏产业,很多生产、管理、产品品质、销售过程与环节难以进行有效的管控与标准化,管理者的个人经验、专业技术水平、责任心、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忠实度等对生a销售过程与结果影响巨大,应适时开展农业绩效考核制度,调动生产人员与销售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光伏农业企业良性发展。

(8)注重规避农业生产与经营风险,特别是光伏企业在开展农业项目的初期要注意把控农业项目的推进速度与规模,避免盲目冒进。要将农业产业放到与光伏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农业团队建设、制度体系、管理流程、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销售渠道、自然条件改良等方面没有成熟完善之前,不宜同时异地多点大规模建设光伏农业项目、启动农业生产。

(9)要研究设计将多个光伏农业基地统一协调发展,降低生产与运营成本,提升产品供应能力,延长供应时间,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规模效益。

5 参考文献

[1] 房裕东,黄绍华,秦树香,等.光伏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J].长江蔬菜,2015(18):35-40.

[2] 李卫.前景广阔的光伏农业[J].黑龙江粮食,2015(11):39-40.

篇9

只有通过新能源、新材料等带动新一轮产业周期,吸引全球资本回流美国,才是美国工业再造的方向。

延续了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美国商务部这次将矛头直指中国新能源领域,对中国的光伏产业启动“双反”调查,这标志着中美之间在新能源领域的鏖战已经开始。

近来美国三家光伏企业接连倒闭,惊动了美国政商两界。美国光伏企业被中国光伏企业打败了,这让一直将清洁能源技术作为重振美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并通过投资税收减免、贷款担保、出口补助金等一系列措施为光伏产业提供支持的奥巴马着实十分懊恼,要知道,新能源产业可是奥巴马推行新经济战略的重心所在。

2008年的金融危机几乎摧毁了美国几十年来的发展模式,以透支消费、信贷扩张和房地产市场繁荣为支点的美国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危机后的美国经济何去何从?这是奥巴马政府必须解答的难题。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过度依赖负债消费,不仅使制造业竞争力严重削弱,也是肇发危机的根源。美国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建立新的“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

为此奥巴马提出了“出口倍增计划”,预计美国出口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然而,这似乎遥不可及,因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低端制造业已经大部分从国内转移出去,而其高端制造业的成本相对较高,欧洲、日本和韩国都是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从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优势来看,相对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美国制造业在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因此,美国深知只有通过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带动新一轮产业周期,吸引全球资本回流美国,才是美国工业再造的方向。

而反观中国,同样将新能源产业作为中国整体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引擎和关键所在。金融危机后在新兴产业振兴规划的推动下,包括光伏产业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目前中国产品在可再生能源市场中越发地占据主要地位,无论是美国企业,还是日本、欧洲公司,都几乎失去了当地的市场份额,中国生产商的份额在逐步提升,2010年中国光伏产量已达16GM~17GM,占据全球半壁江山。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而言,中国太阳能电池等光伏产业还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下游,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尤其是越往下游(组件生产、太阳能应用产品)竞争越激烈,主要是由于下游产品生产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最接近市场,因此也造成了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

篇10

9月6日,随着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板、光伏电池以及其他光伏组件发起反倾销调查,曾经炫彩夺目的光伏泡沫无情地被戳破。如今,散落一地的是对于这一轮狂飙突进般投资的种种反思,和像彭小峰一样,坐在一辆拥有“0666”这样“特殊”车牌的黑色奔驰车内,行色匆匆的光伏企业家们??

产能过剩引发“价格战”

出于对光伏市场的盲目乐观、早期高利润的诱惑和地方政府追求大项目以提高GDP的动机,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事实上,2008年部分太阳能产品就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随着2009年我国各地新建多晶硅产能集中释放,供应过剩逐步明显,全球光伏组件的供应量也将因硅料供应环节的产能释放而大幅增长。相关数据显示,我国156家电池组件企业2011年的产能已超过35GW,预计2012年产能在40GW以上,产量将超过24GW。不断扩张的产能已远远超过了需求增长的步伐。

自2008年以来,国内乃至国际多晶硅现货价格一路下跌,曾让无数企业家“怦然心动”的多晶硅暴利时代已然不复存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也促使光伏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出现价格走跌。中国太阳能企业被迫挑战“自杀式”价格,为了减轻库存压力,产品价格不断被压低,企业都希望通过“价格战”把对手挤出市场。庞大的投资和尚未产生的效益让光伏企业和市场投资者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市场进一步陷入混乱。

赛维LDK所处的江西省,曾在2010年由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针对光伏产业发展方向的研究报告。报告中警示:国内的光伏企业,大都集中在多晶硅片、电池组件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各家产品大多同质化,各路资本都涌入其中,加上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生产门槛不高,产能急速扩张,而依靠规模建立的成本优势也并不高。目前,整个行业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竞争激烈,最后必然导致打价格战和反倾销的出现。

然而,这样一段文字,显然没有挡住工厂转动的“齿轮”,甚至没有激起一丝涟漪,“扩产”势不可挡。

海外市场不是“天堂”

欧洲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光伏区域市场,除了传统光伏大国德国、意大利以外,新兴欧盟光伏市场也相继出现,市场规模不断增加。正是这“天堂”般的海外市场,激发了中国企业家们和地方政府前所未有的热情,红土中崛起的新兴工厂鳞次栉比。

据德国经济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德国新增太阳能光电市场份额中,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只占21%;到了2011年,这个数字已达到60%。据国内某券商分析,2011年中国约358亿美元的光伏产品出口,近六成以上输送到欧盟。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及欧债危机的不断蔓延,以德国、意大利为主的传统需求大国大幅削减新能源补贴。在欧洲市场陷入停滞增长的情况下,美国市场成为光伏企业争夺的重点。

然而,祸不单行,2011年10月,面对来势汹汹、超过50%市场占有率、价格低廉的“中国造”,以SolarWorld为首的美国七家光伏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了反倾销和反补贴(下称“双反”)申诉。今年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反倾销税初裁结果,裁定中国涉案企业适用31.14%~249.96%不等的临时反倾销税率。

“如果说美国‘双反’是对中国光伏行业的一次沉重打击,那么在接下来的48小时内,真正决定生死的一搏即将上演。”9月4日,一位光伏业内人士在电话中向记者透露,因为欧盟将在两日之内决定是否对中国光伏行业发起反倾销调查,“今天下午尚德、英利等多家光伏大企业的老板都被叫到商务部紧急召开应对欧盟‘双反’调查的会议,恐怕大家未来的日子不会好过。”

9月6日欧盟委员会正式立案公告,对中国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程序,产品范围比美国有所扩大,这起涉案金额高达200多亿美元的案件是中欧双方迄今为止最大的贸易纠纷。与美国不同,欧盟是中国光伏企业的主要市场,欧盟“双反”立案将给中国企业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我国新能源设备主要依赖国际市场,国内市场需求非常有限,产业发展严重受制于人。”国泰君安分析师皮家银指出,“国内的光伏需求一直都比较小,98%的产品都是出口到海外,国内只占 2%。”

面对98%和2%的差异,欧盟施行“双反”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同质化规模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