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量经济学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定义;科学性;不精确性;局限性
一、计量经济学的含义
1.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含义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现在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通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只有将三者构建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2.计量经济学的现代含义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起分析,通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一定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计量经济学的特性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1.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可以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其次,我们可以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通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2.计量经济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努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结论与展望
时代在进步,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能力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但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理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应该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洪永激.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经济研究,2007(5):139-156.
[2]Frisch,1993,editorialEconometrica,pl.
篇2
1.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最新进展
2.论多元方法论框架下的计量经济学观
3.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
4.计量经济学局限性研究
5.观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望大数据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
6.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
7.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前景
8.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革命
9.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
10.计量经济学中的潜变量模型:一个方法论角度的考察
11.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12.计量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的若干新近发展及展望
13.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14.计量经济学精确性研究
15.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
16.中长期负荷预测的计量经济学与系统动力学组合模型
17.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
18.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应用
19.基于WinBUGS软件的贝叶斯计量经济学
20.再谈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研究
21.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22.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
23.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24.国外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回顾、进展与述评
25.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功能与局限
26.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教改方案研究
27.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综述
28.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29.健康计量经济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在我国卫生领域的应用展望
30.关于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1.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
32.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33.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及其展望
34.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比较
35.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及其反思
36.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探讨
37.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及小而精案例探讨
38.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39.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40.中国计量经济学发展之路
41.基于计量经济学的陕西省建筑企业经济分析
42.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
43.计量经济学研究范式:批判与超越
44.关于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
45.论PBL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各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
46.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回归模型设定
47.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
48.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
49.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50.本科计量经济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改革探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
51.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研究
52.省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扩展及其决定因素——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
53.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研究
54.国内计量经济学的文献计量分析
55.打破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迷思
56.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57.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58.《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最小二乘法”的教学方案研究
59.应用蒙特卡洛方法辅助理解计量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基于Eviews程序设计的两个实例
60.本科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建设研究
61.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特性
62.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探讨
63.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的整合
64.财经类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65.注重应用能力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及反思
66.《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三维”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
67.对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68.应用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以三亚学院国贸专业为例
69.诺贝尔经济学奖、计量经济学与现代贝叶斯方法
70.我国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与探索
71.计量经济学高级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体系研究
72.从本科毕业论文看《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方向
73.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74.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视角下的线性回归模型——再议线性回归模型的设定
75.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汇率预测的综述
76.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77.论大学本科教育中计量经济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78.关于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讨
79.灰色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80.基于“学、拓、化”架构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探索
81.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学术文献可视化分析看计量经济学的演进
82.《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刍议
83.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衔接问题探讨——以计量经济学为例
84.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非均值模型:一个方法论角度的理论综述
85.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86.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87.计量经济学实证项目的设计与案例分析
88.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的教学设计
89.网络环境下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90.合约计量经济学研究综述
91.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新思考
92.计量经济学在中国服务业生产率测度中的应用
9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94.研究型大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95.简述现代计量经济学及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96.关于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的研究
97.结合应用软件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初探
98.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
篇3
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门类中的方法论科学,在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指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计量经济学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的诸多高校近年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安徽科技学院作为安徽省首批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高校,近年来一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改革。计量经济学作为安徽科技学院经济类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应用型教学改革的重点。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国内一些主流权威期刊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均对向其投稿的文章要求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注重计量建模等实证分析在经济问题研究中的作用。这一现象提升了计量经济学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地位,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发展,使学生更加认识到了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的交叉学科,除了对经济学基本理论要有所了解外,更重要的是要拥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尤其是对数理统计知识的掌握,对学好计量经济学十分关键。正是由于计量经济学大量运用数学推算、数学模型,使得很多学生尤其是数学功底较差的文科生,在刚刚接触还没有深入学习计量经济学时,就已经对其产生了畏惧心理。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感受到很多学生由于害怕数学,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不高,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不能够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实质,导致其在运用计量经济学进行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错误和不规范。围绕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对课程教学的要求,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经验,讨论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应用型本科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先修课程缺位,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 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是数学与统计学,经济理论只是运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具体经济问题研究的理论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思想及模型的推导及回归结果的检验都是数学、数理统计学的知识,因此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学生必须要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知识。这些课程的难度系数较高,要学完上述的有的课程至少需要三个学期,但是当前应用型高校建设的一个方向是压缩理论课的学时,提高应用型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安徽科技学院在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进行的改革中,为了减少理论课在四年中的比重,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的教学全部放在大一学年,只用了一个半学期的学时,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由于课程难度大,学生无法牢固掌握这些知识。计量经济学放在了第二学年上半学期,并且与统计学同时进行,在计量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统计量的分布和假设检验的理论背景也无法理解,这不仅增加了授课教师的教学压力,而且从一开始就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抱有畏惧的心理,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1.2 缺少适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教材 计量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分支,引入国内的时间较晚,在全国财经类专业普遍推广的时间也不足十年,所以早期的计量经济教材大多为国外翻译本和移植本。由于国外经济学理论很早就已经十分数理化,国外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选拔也注重学生的数理分析的功底,这与国内的差别很大(国内经济学专业在很长时期内只招收数学功底差的文科生)。因此国外计量经济学教材主要是介绍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以理论推算为主,这对于国内本科生的学习压力很大。近年来国内学者出版了不少自己编写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但是现存的教材还是包含了太多的数学与统计学知识,过多的侧重数学推导,给学生的感觉更像是一门数学课,而不是一门经济学课。缺少案例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一头扎进了大量的数学理论模型之中,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运用,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对于安徽科技学院这样的以建设应用型本科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显然不符合要求。安徽科技学院财经类专业自开设以后一直以招收文科生为主,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过多注重数学理论,缺少案例分析的现状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难度较大。
1.3 注重课堂理论教学,缺少实验教学环节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活动,大多以课堂的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在进行计量经济学讲授时主要是介绍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推导。然而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和统计学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尤其是像安徽科技学院这样以应用型人材为培养目标的高校,更应该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实验环节的教学。但是由于受到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安徽科技学院一直没有开展大范围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学习了计量经济学的估计方法之后,没有实际进行相关的软件操作,因而不能够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之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使得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材培养目标建设无从谈起。
1.4 师资力量缺乏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国内普及时间较晚,由于早期的国内经济学教育主要以政治经济学为主,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所以目前各高校中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多数都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数理经济方面的培训,承担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在高校招生扩张之后,又出现了新增专业的扩张,经济学相关专业是学生报考的热门,各高校争相开设,学生人数和专业数目的增加,造成了承担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师资力量缺乏。目前承担计量经济学授课的要么是纯粹数学背景而无经济学知识的教师,要么是数学基础薄弱的接受过现代经济学教育的经济学专业教师。既有良好的数学功底,又有丰富的经济学理论功底的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匮乏。像安徽科技学院这样的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人才缺乏问题更加严重。
2 应用型本科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要做好相关课程的协调和配合 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高校建设的课程改革将大量的课程安排在大二,就计量经济学而言,最适合开设的时间是大三,在学生学完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统计学、宏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增加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的教学课时,分不同学期开设,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牢固掌握好数学理论基础,为以后学好经济学服务。
2.2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定位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根据这一目标定位,应当合理安排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有舍有取。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将各单元连结起来,尽量将理论推导背后的思想传达给学生,减少数学推导过程在课堂中占用的时间。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白理论的由来,以指导学生将理论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又可以减少学生因过多的数学推导而产生的畏惧心理。在每章学习结束后,都用一个案例将整章的内容加以总结和运用,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让学生掌握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2.3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必须进行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是计量经济学在应用型财经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在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安排上,应做好规划,避免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脱离,如在理论课全部结束后开设实验或者进行了大部分后开设。应将理论课与实验课有机结合,每结束一章的理论教学就安排一场实验教学,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了解,又避免了学生因时间长而遗忘所学理论。
2.4 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 针对全国高校计量经济学专业教教师缺乏的现状,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更大。要求地方高校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努力创造更好的条件在人才引进中占得先机,同时还要提供发展平台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要做好对现有的内部教师的培训,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更新发展迅速,要求任课教师不断更新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跟踪学术前沿,因此,学校应该利用假期,选派任课教师到相关机构进行计量经济学培训,提高本校教师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学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立平,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2).
[2]俞培果,高翔.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12).
篇4
关键词:实践教学;计量经济学;开放性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高校经济类本科生三门核心理论课程,是现代经济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也在实证研究中被大量应用,因而在经济学界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和经济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计量经济学的确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既要注重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方法和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又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基本方法与理论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该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基础,并且需要利用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计量经济学就成了经济类本科生最头疼的一门课程,形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同时并存的局面[1]。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数学推导,轻经济直觉
计量经济学所使用的经典教材大多是从国外引进,国外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内容比较复杂高深,对于一般本科生而言有较大难度。近年来,国内经济学者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多本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推导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因而,绝大多数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都侧重于数学推导,缺乏简明而实用的经济学案例,使学生望而却步;一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过于强调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时觉得像是一门数学课,从而望而生畏,且感觉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后又不能解决多少实际的经济问题,颠倒了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学科属性[2]。我国大多数院校的经管类专业本科生是文理兼收的,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因此,他们普遍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较大。
2.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
计量经济的实证分析应该包括经济问题的提出、理论模型的建构、参数的估计与检验、理论模型的经济解释等。在各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都比较强调计量理论与方法的介绍,对如何从经济现象中提出经济问题,如何应用计量理论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却很少讨论,学生在这些方面接受的训练也很不够,许多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3.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学校相关硬件建设落后等原因,许多学校都没有开展实践教学,教师主要讲授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推导,经济软件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薄弱环节,学生学了不少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但还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在实际中运用它,不知道如何提出经济问题,不知道如何进行经济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作用就无从谈起。
三、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与综合性都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既具有较强的经济理论知识,又具有良好的统计学与数学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已不适应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要求进行开放式实践教学,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并借助计算机,从定量角度来分析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的学科,势必对实践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开放性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开放性实践教学,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寻求者,这对于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进行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
四、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机制构建
1.开放性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开放性实践教学不仅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书本知识,加深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3]。开放性实践教学倡导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推广个性化培养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开放性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运用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本要求,并能够较熟练使用Eviews与Stata等计量分析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模型参数的估计与检验,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开放性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与选择
从培养经济学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需要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加以适当地选择与调整,就必须以计量经济分析软件为工具,以经济理论教学为基础,对其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结合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学习的特点,合理制定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案例库,针对开放性实践教学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结合专业特点展开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编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教材,教材内容实用即可,改变现行教材的呈现方式,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让学生在使用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学习它[4]。以问题为导向,将课程内容项目化,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设定计量模型并对参数进行估计与检验,通过项目的进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沟通合作能力,同时还能够兼顾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逐步构建使学生受益的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
3.开放性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
开放性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如何评价,在实际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开放性实践教学的不同环节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开放性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开放性实践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根据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撰写实践报告或研究论文等,综合考核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给出相应的实践教学成绩,采用这种方式考核评价学生,不容易作弊,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以此作为优先推荐评审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的条件。在传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大多处于知识被动接受状态,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把课余时间用于研究性、探索性与创新性学习和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开放式实践教学,激励学生进行应用性和创新性研究,参加各类应用技能竞赛,并解决相关实际经济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对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进行宣讲,并接受老师与同学的提问,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有助于考查学生对计量理论与方法的理解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五、结论
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师应不断探索计量经济学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以开放性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是广大经济学教师所应共同思考的问题。希望通过以上的几点建议,能够对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到达提升经济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哲学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0(2):69-83.
[2]阳玉香,谭忠真,莫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0,94(20):212-213.
[3]鲁嘉华,成琼,张燕.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促进机制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172-175.
篇5
论文关键词:教学质量,预警系统,信息技术
井冈山大学由井冈山师范学院、井冈山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井冈山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校于2004年合并而成,是井冈山革命老区唯一一所高等学校。作为本科层次办学历程较短的高校,研究建立科学、可操作、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是学校百年大计中最基础的工作。借鉴人体生命现象中完备的自我管理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我们探索建立一个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够自我监督、自我调控、不断改进的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质量预警系统是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有力抓获手。
一、建立教学质量计算机预警系统(以下简称预警系统)的基本思路
1.研究廓清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明确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以及质量要求。
预警系统是教学质量管理的手段,因此,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科学教学质量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或者说,要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首先要研究廓清教学质量管理理念。
传统的教学质量观认为,教学质量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仅仅注重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监督。显然,这种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的教学管理。
我们在研究国内外质量管理以及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廓清了指导建立预警系统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2]:教学质量形成于人才培养过程,而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否达到质量要求是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只有对人才培养关键环节进行适时监控教学质量才得以保障。
鉴于以上理念,我们认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是指导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纲领性文件,评估方案中的指标体系实际上就明确了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及质量要求。因此,我们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为指导,联系学校的办学实际,研究确定了影响我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2.借鉴生命机制,研究确立对教学质量关键环节适时监控的长效机制
预警系统是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有效载体。因此,要建立预警系统毕业论文格式,先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
在管理学原理中,对组织系统进行监控是管理职能之一,没有监控就不能称其为管理。监控有两个前提条件:控制标准和控机构,它包括三个基本步骤:拟定标准,衡量成效和纠正偏差[3]。科学的管理理论,是建立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当明确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拟定了各环节质量标准,如何围绕着质量标准(质量目标的实现)使“衡量成效”与“纠正偏差”成为一个能够自我监督、自我调整、不断改进的循环体系,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关键。
生命机制是组织管理最完备机制。其对建立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可借鉴之处:一是借鉴生命机制中的自我监控、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机制。一个生命有机体从出生到死亡,依靠其自身完备的反馈和调节机制(神经体液的反馈调节),各组织器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下,各司其职、协调运行,不断地“衡量成效”与“纠正偏差”,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完成自身新陈代谢以及与外环境相互作用,最终实现自身的发展。二是借鉴生命机制中的预警机制。生命有机体自身内部运行质量如何(是否健康)可通过某外显的体征进行“预警”,从而促使个体向健康的方向进行自我调整。
借鉴生命机制,建立保障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模型:设立一个教学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和一支能够渗透到人才培养各环节的监督队伍,建立一套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反馈、分析制度,明确整改职责;以质量管理职能部门为核心,由信息反馈链条将与教学相关组织部门连接成一个能够自我监督、自我整改、自我发展的循环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研究人才培养运行过程的“生命体征”,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教学质量预警机制。
有机体的生命机制中,各组织器官功能是否正常、机体是否健康运行,有其表现在外可供评估的诸如“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论文下载。
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教学组织系统各司其职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运行体系。这个体系运行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确立人才培养运行过程的“生命体征”,当“生命体征”状态偏离正常,监控系统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预警,以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
4.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对生命机制的模拟原理,建立教学质量计算机预警系统。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自动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这就具备了对生命机制进行模拟的基础。因此,在校园网络平台基础上,通过在系统开发方法、开发平台和工具、系统规划和分析、系统实现、系统运行及维护、系统评价、程序调试与故障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建立一套对人才培养“生命体征”(影响教学质量关键环节)质量信息能够自动收集和分析,并向相关责任人进行适时“预警”从而使其可不断改进的计算机系统。
二、教学质量计算机预警系统的基本模块
教学质量计算机预警系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网平台基础上建立的、可对影响教学质量关键环节质量状态适时监控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一个多维动态系统,其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指标管理、综合分析、预警决策、警报管理、排警管理等基本模块。这些模块之间相互依存,彼此联系,构成环状运转系统,其中任何环节的空缺,都可导致整个系统运转失灵。
信息管理模块:该模块是预警系统的基础。只有掌握真实、全面的信息,才能保证分析评价系统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对发生的问题做出准确的预警。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收集。二是信息整理。该模块是开放性的,与校园网相接毕业论文格式,可自动收集相关责任部门教学质量状态数据。
指标管理模块:该模块是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质量指标,也即人才培养运行过程“生命体征”的“健康”指标,是实现教学质量预警的根本。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其相关说明可作为建立教学质量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的重要指导。另外,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专业设置标准》等均可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该模块是动态的,可依据学校的发展、办学层次的提高而进行动态维护。
综合分析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信息系统收集并整理后的信息,比照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预警决策:该模块是根据综合分析的结果,判断质量状态与质量指标的偏离程度,决定警报和警示的级别,并向警报管理发出指令。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储存于系统中的大量的应对各种常规教学质量问题的案例库,它可以根据警情的性质、类别以及严重程度,自动向警报管理发出指令并选取相应的对策性建议;第二部分是应对非常规教学质量问题的专家咨询系统。
警报管理: 警报管理主要是根据预警决策发出的指令,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警示。为了直观地预报不同类型的警情,警报管理的具体形式可以借鉴国家统计经济监测预警的做法,通过一组类似于交通管制信号红、黄、绿灯标志作为预警信号,将预警决策的指令,直观地在电脑屏幕上反映出来。比如对学生学年学业成绩的预警:用红色表示巨警(低于15学分须退学),用橙色表示重警(学分界于15至18之间),黄色表示中警,蓝色表示轻警,绿色表示达标。警报管理的主要功能是适时地向质量管理办公室或有关个人发出明确无误的警报,使他们采取正确的措施,及时解决出现的有关质量问题。
排警管理:排警管理是依据警报管理发出的警报信号,启动排警。一是根据不同的警级提出相应的排警对策以供相关责任人参考;二是相关责任人提出排除警示状态的方案;三是将排警信息输入系统,系统将自动排警,将警级降为绿色。
教学质量计算机预警系统几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质量计算机预警系统各模块关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教育报[N] 北京 2010.7
[2]桂国庆以评估方案为指导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中国高等教育[J] 北京 2007.8
[3]杨文士李晓光管理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M]北京1998.
篇6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创新;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4—0092—03
0 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的各个领域。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建立合适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能够使用软件估计模型参数,并能够对估计结果进行检验,且正确解释模型的经济意义。在本科阶段参数估计的方法为普通最小二乘法,为了使得其估计参数有良好的统计性质,需要使计量经济学模型满足经典假设。在对参数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和统计检验之外,需要考察模型是否满足经典假设及不满足经典假设的修正方法。授课内容主要围绕参数估计与检验展开,教师需要深入浅出的讲解普通最小二乘法的经典假设,经典假设是理解课程后续内容的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法》指明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且市场更需要应用型、创新型的高层次经济学人才,由此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改革已迫在眉睫。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经济类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时的知识构建及授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改方案。
1 计量经济学教改的探索
经济类教师和学生已普遍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但是该课程涉及到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讲授难度较大。很多学者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角度,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李子奈指出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上没有体现出经济学科特点,应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数据的分析作为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被许多学者认识到。李芝倩提出计量经济学在教学中应以应用为导向,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张长青认识到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等问题,忽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议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库,使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合理衔接。也有学者比较研究国内外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如谭砚文等,比较了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发现美国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衔接紧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教学理念、课程设置都明显落后。
2 课程的衔接问题
2.1 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问题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之后开设,一般设置在大三第一学期。大多数高校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由于我国经济类专业同时向文科和理科招生,学生数理基础差异较大,不适合按照统一的教学目标来授课。国外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不同基础及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有关课程。例如,麻省理工分别开设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非线性计量分析、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等近10门课,构成了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
而国内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课时安排较少,不能很好体现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含上机实验课在内计量经济学仅有48课时左右,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讲解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时间序列模型、面板数据模型、二元选择离散模型没有时间讲授。学生在工作或论文写作中,若需要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后续学习。
计量经济学软件为学生理解计量经济学方法提供了一个视窗,是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桥梁。教师在上机实验授课环节讲授软件的使用,可使学生认识到繁琐的计算过程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而大多数高校上机实验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仅有4至10课时。计量经济学软件多为国外开发,学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实践环节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2.2 数学基础课程衔接问题
现代经济学已经从思辨哲学转向数理实证,经济理论均要经过严格的数理逻辑证明及经验检验,经济学研究中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已经超过物理等自然学科。我国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课程仅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三门,其教学授课难度较低。且这些课程由理学院数学专业教师讲授,他们对经济学了解较少,不知道经济学中会用到哪些知识,授课内容与经济学专业需要脱节,学生在这些课程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计量经济学建模中涉及到微分方程、动态最优方法、拓扑学、实变函数等知识,在高等数学中均没有讲授;多元回归分析中需要对矩阵求偏微,需要学生有空间思维能力,而这些知识在线性代数教学中却没有涉及;统计量的构建及统计性质的证明的相关基础知识,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往往是一笔带过,并没有作为重点讲授。没有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支撑,经济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普遍注重数理模型的推导、统计量的构建及统计性质的证明等基本原理的讲授,学生在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课程中若存在知识缺陷,均会影响到该课程的学习。由于大多数经济类学生数理基础较弱,不能很好地理解枯燥抽象的证明及公式的推导,课堂往往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篇7
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非常重要,并且学习难度大,因此很多文献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改进办法等进行了积极探讨。李均立、许海平归纳了该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研教改建议[1]。马成文、金露、魏文华强调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指出了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2]。张柠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习效果[3]。项后军、隗力从模仿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教学两个角度对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4]。刘晓平结合教学实践,阐述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改革[5]。董美双认为应该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验课教学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6]。柯健提出了“写作前引导学生重视、写作中精心指导、写作后严格验收”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7]。范晓男、戴明华,孙晓程探讨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PBL教学方法的必要性、PBL教学方法的组织与实施及效果[8]。已有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通过对有关文献仔细地梳理后发现,现有文献存在如下特点:其一,关于计量经济学的教研论文大部分将实验教学、案例教学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强调弱化甚至取消课程中公式的证明推导过程。其二,将焦点聚焦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上。其三,虽然没有指出,但是已有研究主要探讨如何搞好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上述文献既存在合理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偏见,为此,本文将首先介绍计量经济学的本科教学目的,然后从教学目的出发,引出教学中的困难、如何合理进行课堂教学、布置课外作业以及考核。
2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目的
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一般包含:学习并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并能运用计量经济学这一工具,针对实际经济问题,建立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例如斯坦福大学指出,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计划的目标之一是教会学生将数学作为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工具去思考和描述经济问题和政策。但是计量经济学发展很快,大量新理论的出现使得所建立的模型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因此本科计量经济学的另一个目的是夯实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具有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的基础与能力。
3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差,不仅体现在教师不知道怎么教、教什么方面,而且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生应该怎么学、计量经济学怎么考核等问题。一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差。计量经济学覆盖三门学科:统计学、数学、经济学,而其基础理论为统计学和数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经济学知识,当然现在其研究对象已经推广到其他各门学科。一般而言,本科生尤其是文科类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并且在概率论的教学中,受课时限制,教师通常侧重于概率论的讲授,而对数理统计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在计量经济学学习中大量遇到的假设检查和区间估计等知识点则一带而过,课程安排在第五、六学期,而相当一部分学习差的学生对大一、大二学过的数学知识已经遗忘,这使得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更差,加大了学习的难度。而对于理科生,由于经济学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缺乏对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了解,学生不知道学习计量经济学是为了什么,进而缺乏学习热情。二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毫无疑问,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动力。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缺乏长远眼光,急功近利,不断询问老师计量经济学中公式的推导有什么用、是不是考试内容。而且一些学生自学能力差,继续沿袭过去依赖老师的学习模式,存在惰性,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三是教师授课内容设置不合理。在教学中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纯粹按照西方高等院校教授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从具体经济、金融案例出发,强调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去解决实际经济、金融问题,较少涉及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的知识,而对数学公式更少进行推导,一些老师甚至不讲公式的推导,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从表面上看,经济、金融案例方面的教学有助于改善计量经济学的枯燥性,使得学生入门比较容易,大量的案例分析应该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计量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支撑,不少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采用这样一些统计量进行检验、为什么模型的建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等等。同时,在没有理清数学逻辑的前提下,对公式死记硬背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本科是最佳的学习阶段,在思维可塑性最强的本科阶段跳过数理推导,而将其推迟到思维模式基本固定的研究生阶段,根本是一种逃避行为,其教学效果不可能很好。事实上,中国研究生在学术论文中存在计量工具滥用、错用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和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差有关。这种教学模式更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的基础与能力。另一种极端是仅仅关注计量公式的推导,而对如何利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设定模型、改进模型等方面的内容关注不够,尽管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逻辑性,但是大量枯燥的计量公式的推导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提高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四是考核与教学脱节。从培养目标来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育应该从理论学习与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个角度进行考核,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校这门课程的考核重点放在一些计量经济学理论结果方面,而对教学中这些结果是如何得到的、怎么运用这些结论去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很少涉及。这使得学生认为,即使不学习,靠投机也可得到较高分数,这使得考核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力这一效果未能实现。
4教学方法改革
4.1课堂教学改革
计量经济学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其理论部分仍然沿袭数理统计的数理理论逻辑。从相当大程度上讲,计量经济学原理的讲授就是向学生传授经济变量之间的非确定性关系思想以及如何建立、估计它们之间的非确定性关系,帮助学生从以前的确定性关系分析、定性分析向非确定性关系分析、定量分析转型,进而初步建立现实和理论之间的联系。因此,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打下定性分析、非确定性分析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非确定性分析思维,而不是要学生精通计量经济学理论,并能熟练、正确运用复杂的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要达到后面的效果,需要长期的实践训练,而不是短短的课堂讲授能达得到的。计量经济学的讲授,主要基于计量经济学原理的讲授,尽可能让学生知道诸如t统计量、OLS估计量是怎么构造出来的、起什么作用,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基本原理,才能够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准确地分析经济现象,避免计量工具的滥用、错用现象。尽管计量经济学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但又和数理统计存在较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注重点不同。数理统计更多的是涉及变量的非确定性关系———如概率分布,较少涉及变量与变量之间的非确定性关系;计量经济学注重在一定假定条件下精确估计解释变量和被解释之间非确定性关系,以及一些假定条件不满足时如何进行修正。其二,数理统计应更注重理论传授,计量经济学教学更应该注重变量之间不确定性关系思想的传授。其三,数理统计课后一般有一些与理论配套的习题可供学生训练,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计量经济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连贯性,其课后习题基本上是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与计量经济学原理论证、推导联系不大。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工具,其最终目的是用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因此,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很有必要引入一些与学生专业知识相符的经济案例。一方面通过计量经济学工具,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起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桥梁,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做示范,起到“师傅领进门”的目的。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案例教学不可能占较大的比例,应该压缩在合理的范围内。
4.2课外教学改革
根据上述分析,实际情况使得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占时较少,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一些教师采用让学生交课程论文的办法,这一方面对学生起不到监督作用,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课程论文,从网上下载论文打印交给老师,另一方面不同学生课程论文题目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具有可比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之间进行有益的讨论。为了解决上述不足,很有必要引入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它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讲完后,布置一个和学生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的国际热点问题,以此问题为导向,以计量经济学为工具,对学生的专业纵深知识以及专业横向知识进行挖掘,一方面拓展学生的专业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验证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语
篇8
一、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
(一)授课内容以经典线性回归模型为主。大学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应当定位在使学生掌握经济经济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由于民办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仅安排一学期的入门课程,学时共64学时。因此,重点要以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为主,学时应达到48学时,之后选择性地介绍一些新发展的方向。经典计量经济学应用比较普遍,也是更高层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基础,符合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的实际要求。
(二)选择适合经济类专业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上,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选择适合经济类专业的教材,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教材内容简练,深入浅出,注重实际经济案例的分析,模型的应用,计算结果的统计与经济意义分析,而对于定理、公式的推导尽可能放到附录里;并且要详细介绍计算机软件操作步骤,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结果,学会计算操作;教材结构和内容设计要具有继承性和集成性,要能兼顾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精华,介绍计量经济的前沿知识,体现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三)主辅修结合,加强课程衔接,夯实计量经济学基础。计量经济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以计量研究的基本步骤:“模型设定、估计参数、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四个步骤为主。在上课过程中结合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的思维模式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及运算能力,而且特别有益于培养学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和理论素养。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理论和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诊断引入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应该成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方向。同时,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如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的不同,安排相应的案例和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将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提高学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而且,计量经济学课程不宜开设的过早,应该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开设相应的基础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以及线性代数等,加强课程的衔接,打好基础,才能使学生灵活运用计量知识,学以致用。
(四)加大实践课学时,突出Eviews软件软件使用。实践课程学时要占到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并且去计量经济学的一些常用软件结合起来,比如Eviews软件等,使用书中讲述的方法,在相应软件上机操作中实现,并将Eviews软件的学习与各章案例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学习Eviews的操作方法。
二、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在实践教学中,使用Eviews软件来完成烦琐的计算,即将计量建模步骤中的第二步,估计参数,由软件完成,而将教学重点放在模型设定,如何通过现有经济理论或者经济事实,恰当计量模型;对于模型估计结果的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推断检验、拟合优度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预测检验;最后根据检验结果进行经济结构分析、预测、政策评价和验证理论等。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计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素质,这是开设实践课的主要目的。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及经济类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的内容,因此,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如下表1所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辅导为主,由学生自己结合案例完成Eviews软件的操作,并进行相应的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推断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并形成相应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报告,教师结合研究报告指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之处,并要求学生改正。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案例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主要以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中的经济事实出发,引导学生研究,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为以后学生的继续深造和参加实际工作打好坚实的经济学的基础。
三、计量经济学实践课程的考核
篇9
目前,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考核方式还是比较陈旧的,灵活性也不强。有的高校完全依据期末考试成绩,而有的高校则是期末考试成绩加一定占比的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的给出主要是以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表现和平时的课堂、课后作业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只是简单考核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计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能体现计量经济学实践性强和工具性强的特点。计量经济学应该注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靠短时间临考前的死记硬背蒙混过关,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为了突出本学科的特点及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其课程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经济学课程。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真正实现“经济理论、数学、统计学的结合”,教学内容应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全过程。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应该包含如何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如何分析和诊断数据,这应成为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方向。具体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
①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层次划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层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形成具有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教研室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比如对于本科层次尤其是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原则;而对于研究生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探索、重科研、重理论”的原则。
②紧跟学科的前沿发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计量经济学学科本身在不断发展,除了一些经典的著作,国外一些新教材不断涌现。国内高校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也要紧跟国际上的新发展,注重教学内容及教材上的适时更新。
2.实验教学的进一步重视深化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即为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指引和工具支持。针对目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弱的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首先是强化基础性实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要保证实验教学的课时,不能因为理论教学内容的博大精深有失偏颇,然后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精选实验项目,先是教师的演示讲解,而后是学生观摩学习,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所有操作流程,教师则从旁予以适时纠偏,从而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其次是大力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是指教师结合不同专业学生自身专业理论特点,引导学生借助于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对本专业的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并以课题申报形式组团完成项目研究的全过程。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国际贸易相关数据深入探讨某一问题。通过基础性和探索性实验教学双管齐下,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解,掌握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以达到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3.建立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
篇10
计量经济学是经管类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研究了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案例教学缺乏,教学手段单一。基于创新能力培养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其中包括:针对不同专业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加强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积极开展计量经济学的第二课堂教学。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
0引言
近年来,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不少学者专门研究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王少平、司书耀(2012)指出计量经济学教学应该以“教会学生学习”以及“干中学”为指导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提出问题与学生合作式讨论、理论与方法、实例与计量模型分析相结合。孙文杰(2015)认为计量经济学应从三个方面改革教学模式,即带着问题的启发式教学、引进教学案例、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刘晓平(2016)以青海大学为例,从课程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研究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其中在实践教学模式中还特别提到开展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于婷婷、乔鹏亮(2015)以钦州学院为例,分析了应用型大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包括:完善课程体系、增加教学课时、注重学生实践、引进师资力量、调整教学内容安排、编写适用教材等。石璋铭(2015)分析了新建本科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路径。笔者所在的武汉轻工大学经管学院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较早,于2002年首次在工商管理专业以专业必修课的性质开课。之后,随着教学计划的修改,成为国际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该文将根据近些年来笔者承担该课程的教学经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角,研究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问题。
1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
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层次上来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三个层次,分别针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目前武汉轻工大学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的教学,应该属于初级计量经济学,但是因为教材和课时的原因,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定位偏高,大概定位在初级和中级之间。其结果导致过于强调理论教学,而弱化了实践教学;强调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弱化了本科计量经济学应对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与方法重点讲解的中心地位。其次,从本科专业类别看,共有7个专业,不仅有国际贸易、金融学、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对定量分析要求较高的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而且会计学、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对定量要求较低的专业也开设计量经济学。但目前,武汉轻工大学针对所有的经管类专业所开设的计量经济学课程都相同,教学大纲、课时、教学要求都一样,没有任何区别。这样就存在定位不明确、层次界定不明的问题,也是导致教学效果不太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1.2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强调计量软件的使用。因此,教学过程一般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我校的计量经济学课时一般为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安排36学时,实验教学安排12学时。从整体课时安排来说,理论教学还是稍微偏多,实验教学稍微偏少。我校使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主要是Eviews7.2。尽管这个软件不复杂,已经菜单化了,但是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仍然是薄弱环节,在仅有的12学时实验中,很难让学生熟练应用各种估计及检验方法,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实验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理论与实践教学两者的分离以及时间上的衔接问题,也容易产生问题。在理论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课堂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必要的时间和各种相应的条件、设备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训练,只能通过布置习题方式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而实验教学部分,由于时间上的滞后和学生已经按要求完成了布置的作业,导致此时的教学内容难以安排:讲授统计软件的应用偏离了课程的方向;布置学生完成教师所给或者是书本中的例题与习题,对学生而言只能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劳动,并不增加知识含量;要求学生自己收集有关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则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资源闲置,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增加了教师评判的难度;教师指定分析任务、给出数据,由学生进行简单的软件操作和分析,则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要求。
1.3案例教学缺乏,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相对缺乏。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空洞的理论往往显得枯燥而不易让人接受,缺少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往往容易使学生对课程的性质产生误解,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课、数学课,继而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更严重的是,学完后照样不会对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恰当的分析。同时,即使有一些案例讨论,但是这些案例大多比较陈旧,相互关联性不强,无法吸引学生,也很难到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的。另外,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还存在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目前,主要使用黑板作为教学手段,也曾经尝试过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黑板教学有利于学生利用板书的时间更好地思考相关问题,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但是信息量太小,节奏过慢。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教师大量板书时间,加快授课节奏,但同时却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减弱了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
2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2.1针对不同专业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计量经济学课程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其在经济学界的越来越重要。计量经济学的本科教学更是奠定经济管理类学生定量分析的基础。针对不同的专业,合理安排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国际贸易、金融学、市场营销等定量分析要求较高的专业,可以开设为专业必修课,安排较多学时(如64学时),适当增加理论的教学力度,而对于会计学、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定量要求较低的专业,可以开设为专业选修课,安排较少的学时(如40学时),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2.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发展非常迅速,一些新的理论不断出现。从本科生教学来看,传统的计量经济模型应该是教学的重点。主要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含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的假设、估计、检验、预测,以及回归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检验(包括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除此之外,有些新的计量经济模型如Probit模型、ARMA模型、VAR模型等可以作为选学内容,作适当补充。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其实践性非常强。而以往的实验教学还相对比较薄弱,课时量有限,学生也仅仅会使用Eviews软件进行相关的数据验证,而无法使用软件独立建立一个完整的计量经济模型。所以,应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操作步骤外,要应该要求学生能够应用软件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可以使用自主性实验的教学模式,制定实验教学计划,把学生分为若干个3~5人的研究小组,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实验课题,检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撰写相应的实验报告。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保证学生的基本训练,而且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数量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2.3加强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
为了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也应该配合案例进行教学。在不同的部分要选择适当的案例,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原理、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应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小的知识点,比如对数据类型的介绍,可以分别举例说明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面板数据、虚拟变量数据等。在每一部分结束的时候,有必要对这一部分的理论做一总结,同时辅以能够贯穿这部分理论的案例,比如讲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找一个适当的案例(如家庭收入与支出的关系的案例),能够涉及到从变量选取、设定模型、搜集数据、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应用模型等建模的全过程。所选择案例的难度要适宜,不宜过大,否则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达不到预期目标。案例来源渠道其实非常多,比如:相关计量经济学教科书中的案例、专业期刊发表的含有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论文、经济新闻等等。同时,在教学手段上,适宜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黑板教学为辅。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大势所趋,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教学和黑板教学各有利弊。笔者认为,有关公式的推导、模型的检验等过程还是比较适合黑板教学,而案例分析则比较适合多媒体教学。所以,为了提高效率,增加信息量,又不影响教学教果,则最好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在适当时候辅助以黑板教学,两种方式有机结合。
2.4积极开展计量经济学的第二课堂教学
积极开展计量经济学的第二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教育必要且有益的补充,对于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形式多种多样,既包括社团活动、社会调研、科技创新竞赛,也包括实验操作模拟、创新课题申报、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等。
作者:王新华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少平,司书耀.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2012(7)
2孙文杰.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能力培养[J].科教文汇,2015(2)
3刘晓平.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
4于婷婷,乔鹏亮.应用型大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新西部,2015(14)
5石璋铭.新建本科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路径探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6阳玉香,谭忠真,莫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
7徐盈之.研究型大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2009(2)
8孙赵勇,史耀波.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教改方案研究[J].教学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