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老龄化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老龄化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老龄化的原因

篇1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日本老龄化问题;老龄化对策

一、引言

根据联合国有关报告的定义,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达到总人口数量比重的7%以上时,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已跨入老龄化社会,并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其中,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为突出,特别是在日本的农村,这一问题更为严重。一方面日本国民寿命的增长,出现了大量的高龄农村人口;另一方面,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批地涌入东京、大阪等繁华城市,给日本农村社会生活及农业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日本老龄化问题的现状

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足5%。而到了1970年,这一比例的增长超过了7%,1994年则进一步增长到14%。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资料显示,截止至2011年10月,日本人口总数为1亿2780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数量为297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23.3%。与2010年(23%)相比,增加了0.3%。其中,男性老龄化人数为1268万人(平均寿命84.19岁),女性为1707万人(平均寿命90.93岁)。

三、日本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日本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是平均寿命的增长而导致65岁以上人口数量的增加

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日本的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人均寿命大幅增长。以平均寿命为例,2011年,日本男性国民的平均寿命为84.19岁,女性国民的平均寿命为90.93岁。

二是由于出生率降低而导致的青年人口数量的减少

与日本社会高龄化的增长趋势相反,日本的人口出生率却是在逐年下降。1956年人口出生率为2.22%,1975年降至1.91-2.00%,1993年为1.46-1.50%,2005年则降至历史最低点1.26%。今年虽然略有回升,但仍然只能达到1.39%的水平。

四、日本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1996年11月15日,日本内阁颁布了《高龄化社会对策基本法》,从雇佣、养老金、医疗、福祉、教育、社会参与、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着手,依靠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地域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共同携手努力,来解决老龄化问题。其主要体现为:

1.增加高龄人口的就业机会,提高高龄人口的收入,并加强稳定社会养老金制度。

2.通过加强高龄国民的健康管理、支援社会护理服务体系的发展、改革高龄者医疗制度,以实现高龄者健康寿命的延长和生活品质的提高。

3.为了促进高龄者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鼓励高龄者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他们的社会活动参与意识。

4.从生活环境方面进行改善,比如在城镇规划建设、交通安全等多方面增加投入,来确保形成适合高龄者生活的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

五、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日本老龄化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在社会老龄化对策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成果。尤其是在国家政策层面上,通过确立老龄化对策的相关法律,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参与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构筑从政府到地方、企业、家庭、个人的全局性的老龄化社会对应体系,是日本老龄化对策的核心。这一点,对于我国所面对的日益严峻的社会老龄化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日本内阁.平成25年版 高龄化社会白书[R].2013年.

[2]日本内阁.平成25年版 高龄化社会对策大纲[R].2012年.

[3]任保平.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演变及其评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谢蔼.日本的老人看护保险制度[J].现代日本经济,2001年03期

[5]李通屏.发达国家开拓老年市场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西北人口,2000年04期

[6]李一.当代中、日、韩养老模式变迁比较[J].西北人口,2000年04期

[7]王力军,王小明.简介日本的老龄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1991年02期

[8]王桂新.中日两国的人口转变与人口增长[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2年04期

[9]翟卫平.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07年10期

[10]李新伟.中日人口老龄化比较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2年03期

[11]焦怡雪.公众参与:日本川越市一番街历史地段保护范例[J].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02期

[12]王桂新.中日两国人口分布、迁移与城市化之比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3]高晓霞,钱再见.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师,2003年11期

[14]马玉珍,老龄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及政府对策研究[J].日本问题研究,2000年03期

[15]吴少勇.中日两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比较分析[J].日本问题研究,2001年02期

[16]孙健夫,张.中日人口老龄化及其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J].日本问题研究,2001年04期

[17]田雪原.论东方结构型养老保障─―来自日本、中国的启示[J].日本学刊,1994年05期

篇2

首先来看一看年龄和能力的关系: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脑力衰退一般发生在中年以后。学习能力和反应速度在26岁以后就会衰退。人的工作能力不光是脑力,还需要经验的积累,所以一般来说,专业人士在30岁-40岁,精力旺盛,思路敏捷,并且有一定的经验,是最富创造力的年龄。

芝加哥大学教授分析了过去一百年最伟大的近300项发明。结果发现有72%的发明是在发明家三四十岁时发明的,其中42%的发明是发明家30来岁时发明的。

研究者还分析了过去100年诺贝尔科学奖(物理、化学、医学和经济)的获奖科学家在取得科研突破时的年龄分布情况。其研究结果和发明家的分析类似,这些科学家也多是在30来岁的时候,取得了最多的科研成果。其中爱因斯坦在26岁就完成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发现。

光有科研和创新还不够,还需要创业的企业家。在新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领域,无论用户、从业人员还是企业家,都是二三十岁年轻人的天下。美国的高科技企业很多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创办的。

年轻人在老龄社会将失去活力:

当一个社会老化,年轻人数量少了,年轻人的发展空间会不会更大了,变得更有活力呢?从日本的经验来看,情况正好相反,年轻人少了,反而更被边缘化了。这是因为,在老龄社会,职位被人数更多的老年人占据,晋升机会更少了,历练更少了。社会地位和职位低的年轻人,掌握的社会资源更少了,于是反而更加失去了活力。

日本经济的“老年病”:

要了解低生育的后果,就必须深入分析日本经济,因为日本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的社会,这对中国和世界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情况发生了逆转,随着人口结构的老化,日本企业的创造能力似乎突然停滞了。

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日本20年的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是其创新和创业能力的缺失。而这是和日本企业和社会老龄化因素密切相关的。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人口老化,企业中老人的比例越来越高,原本富有创造力的日本企业逐步变得保守。

根据观察,日本企业中普遍存在论资排辈,资历重于能力的现象。随着企业中中老年人比例提高,年轻人的提升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本来就在迅速减少的年轻人,还得不到足够历练以及社会关系和资本的积累,其创业的能力大打折扣。

数据表明日本年轻人的创业欲望随着老龄化不断降低。日本新企业的数量占比从上世纪60、70年代的6%-7%,降到了最近几年的3%-4%。美国十大高科技公司有六家创办于1985年后,而日本在最近二三十年再也没有出现全球性的高科技公司。一项调查表明,日本年轻人的创业意愿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里面最低的。

日本不仅缺少新的企业,而且现有企业也显得保守,僵化和迟钝。当然在一些传统行业,只要用户需求和技术变化不那么快,比如汽车行业,高龄的日本企业像本田、丰田还是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在越来越重要的新技术领域,日益老化的日本企业似乎已经跟不上世界技术进步的步伐了。

所以从日本的经验来看,老龄化社会使得本来就少的年轻人,更加失去创业和创新的能力。

其他发达国家的证据:

我的研究还分析了世界上几十个发达国家的创业数据,发现年轻人的创业意愿和一个国家的老龄化是负相关的,也就是说越是老的社会,年轻人的创业活力就越低。

同时,我还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风险投资的数据,发现人口结构越老的国家,风险投资的活跃成度越差。

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如果中国听任生育率继续下降,中国的人口结构就会变得很像现在的日本,成为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国家之一。

篇3

我国还依旧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整个即将老龄化的社会必须要面对社会整体医疗资源不足的现实。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各种医疗服务产业将在市场强劲的需求下蓬勃生长。在急速的发展过程中,会暴露许多问题。如何更好地更稳妥地解决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医疗服务需求,是医疗服务行业从业者需要积极思考的。

二、老龄人群面对的医疗服务产业及现状

1、老年医疗保险业

我国有着非常优秀的公共医疗保障体系,但它的覆盖和保障能力有限,随着整个社会老龄化的增加,面向老年人的商业保险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老年人或者其所在的雇佣企业可以参加商业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来补充其对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需求。例如有预防老年人常见意外情况的保险——意外伤害住院(老年人防摔)险,意外骨折险等。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晚年生活幸福,特别是在自己年老体弱,经济收入减少时,生活能够得到保障。各式各类面向各种特定老年群体的险种的良性发展,将对整个社会都颇有益处。

2、社区养老服务业

以社区为中心的养老医疗服务业是建设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和生活习惯的变化,老年人和子女的同居率也急剧下降。单纯的家庭养老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以社区-家庭为主要场所的社区医疗服务覆盖面广、方便快捷,更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医疗需求。老年人往往能到社区诊所等社区医疗设施处得到诊疗、康复、预防和保健等服务。但这之中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老年社区医疗服务的资源不足。除缺乏政府部门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支持之外,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也缺乏市场化的融资渠道,机构往往存在资金短缺,随之而来又会出现人力资源匮乏和人才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都会制约社区医疗服务的进一步发展。缺乏专业的老年社区医疗团队。老年人对于医疗、保健、护理的服务需求是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目前的社区医疗服务并没有针对这些特点展开服务。例如,老年人特别是慢性疾病和卧床的老年人希望得到的是居家养老服务。他们需要社区医疗人员前往老年人家中,进行周期性的诊断、治疗和护理。

3、养老机构和养老产品制造业

养老服务机构通过资金来源可分为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两种。公办养老机构主要是以民政部门旗下的养老院为主。而民办养老机构主要是有偿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或者老年公寓。目前,我国在机构中养老的老年人仅占老年群体的百分之一左右,大部分老年人采用居家养老的模式。很多有需求的老人因为条件所限不能入住床位有限的公立机构,而民办养老院高昂的费用又让老人承受不起。这是因为我国的养老机构服务功能结构单一,老年人的复合需求(休养、护理、医疗、交流)得不到满足;也因为养老机构自身盈利困难,难以筹措足够的资金和人员进行更多的服务和管理。养老产品制造业有着广泛商机。大多数老年人因为身体原因,对老年生活辅助用品具有强烈的需求。在老花镜、助听器、拐杖等常见辅具之外,基于医用功能的养老辅具也越来越多。此外,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文化用品也层出不穷,例如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智能手机,有按键少、菜单结构明晰,增加实体按键等优点,方便了老年人使用互联网。养老产品制造业中占据最大份额的是保健品制造。各大保健品通常利用各地生态食品等资源,进行合理提取和精深加工,向老年人提供适销对路、有利健康、安全无害的可食用产品。但是不少产品夸大了使用疗效并使用不法手段售卖,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

三、人口老龄化对医疗服务产业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使得人们对医疗服务行业的需求量增大

医学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患病几率要远远高于中青年人,而且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也会提高。这就导致老年人对医疗服务行业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2、用作老龄人的医疗费用不断增加,给社会带来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高龄人口不断增多,由于老年人患病几率较高,导致医疗保障资金迅速增加。社会各界用于老年人医疗服务的费用也在大幅度提升。近些年来,我国离退休人员的医疗费支出也是十分可观的。中国目前离退休老年人医疗费用主要是由国家和单位负担的,致使国家和社会的承受力已经受到了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产生的压力将会更为严重,从而,将社会的健康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3、人口老龄化使得医疗服务行业的结构发生变化

篇4

 

关键词:农村老年贫困;社会养老保障;社会救助

据2005年全国l%人口抽样调查,我国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其中,近60%的老年人口分布在农村。我国将于2010年迎来老年人口的大爆发,老年人口年增长数量将达到800万人以上,到本世纪中期,全国老年人口将达4亿,其人口比重将升至20%以上。并在此高位上持续十年左右。换言之,我国正面临老龄化浪潮汹涌澎湃之势.社会老龄化中的民生问题亦日益凸显。其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最为艰辛,他们中的不少人正在演变为新的贫困群体。

与先行的老龄化国家比较,我国进入老龄社会有三大特征:一是时间短、速度快。我国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欧美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历程,并以平均每年3%的速度快速推进。二是数量大、延续时间长。我国现有老龄人口已占到世界老龄人口总量的20%强,占亚洲老龄人口的50%,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的社会还将延续半个多世纪。三是未富先老。欧美国家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0—10000美元时进入老龄社会的,有财力和实力应对人口老化,而我国则是在人均l000美元时就提前迈过了社会老龄化的门槛,老龄社会的不期而至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所有这些特征,在我国现实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村较之城镇表现得更突出、更严峻,也更具危险性。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人城镇.农村留守人口主要由老人、妇女和儿童组成。据对湖北省若干县的调查,老年人口约占农村留守人口的30%.该比例大大超过我国人口老化的平均水平,使得农村人口老化速度远远快于城镇。加之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未富先老”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更为突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农村老年贫困问题。五普资料表明,城市老年贫困人口占绝对贫困人口的10%一14%,农村则高达25%一31%。可见,农村人口老化正在滋生着新的贫困群体.该群体不仅随人口增加而扩展,还随其年龄增长而加大贫困的程度。农民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农村老年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他们的生存状况往往被忽视,他们的愿望和呼声往往无处表达.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解决他们的困难应成为整个社会和各级政府必须关注的民生热点和焦点,消除农村老年贫困已成为当今社会反贫困的当务之急。

导致农村老年贫困的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

一是劳动参与方式。五普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城镇老人占87%,农村占50%:继续参与劳动的老年人为33%。众所周知,由于二元经济结构模式,我国城镇职工退出劳动力市场后大多都享有养老的社会保障,而农村则因维持着传统的劳动参与方式,没有建立起养老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是通过一家一户的劳动为自己提供收入保障.这种劳动方式没有年龄界限,一般情况下.是否退出劳动只能视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健康条件而定。有调查显示,城镇有七成老人能享受到离退休金,而农村只有4%的老年人拥有离退休金,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农业劳动收入的相对低下,刚刚满足温饱的农村家庭及其老年人难以顾及养老积蓄。这使得农村老年人退出劳动的时间更迟.参与劳动的时间更长。尽管现实农村老年人大多拥有承包的土地,从理论上可视为养老保障,但因为老年人丧失的正是劳动能力,加之土地流转难,使其在体力日衰后难以维持老年生活,而更易陷入贫困之中。由此可见,对于步人老年的劳动者而言,因劳动参与方式所导致的城乡差别就是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大欠缺。

二是农村养老保障方式。养老保障方式可分为三个层次:社会养老保障、家庭养老保障和自我养老保障前述城乡劳动参与方式不同,决定了现实的中国农村普遍缺乏社会养老保障。而通过储蓄和购买养老保险的自我保障虽然有助于老年生活.但因农村经济条件普遍欠缺,多数农村老人一生无积蓄或储蓄甚少,养老的自我保障仅限于少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村家庭和个人。只有家庭养老保障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农村养老方式的主体。

现实农村的家庭养老是传统养老方式的延续。虽然当前的农村老年人大多属多子女家庭,具有传统意义上养老的家庭人力资源和经济基础,但是.传统的养老方式在急骤的社会变迁中遭受到强烈冲击。这种冲击一方面表现为,家庭的小型化使得老人与已婚子女分家.以及人口流动导致“空巢”家庭大量涌现。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农村家庭养老长期以来完全依赖于个人自觉和风俗道德约束,随着农村代际鸿沟因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差异而加深,老年人的社会和家庭地位被边缘化,加之老年人维权意识淡薄,致使农村歧视老人、不履行赡养义务等问题较突出,虐待、遗弃老年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有的子女甚至一味将自己的赡养义务推向政府和社会,使得农村“有儿有女的老人不如无儿无女的老人有保障”(“五保”老人可享受社会救济和福利)的现象普遍存在,尊老敬老助老的和谐社会氛围缺失。尽管近年来不少地方启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因其待遇水平较低.能享受的还只是极少数人,大量老年贫困人口的生活仍然艰难,维系和支持家庭养老已成为农村新的社会问题。

篇5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人教版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在高考中赋分比例不会很大,而难题分布较少。从知识点的分布看,试题长集中在细胞衰老的特征及原因等方面,因而这些方面也是本章的重点学习内容。细胞衰老、癌变和细胞全能性知识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表达交流及实践等能力均得到培养。同时要重视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许是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的关系

2.描述细胞衰老的过程

3.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学会搜集和分析与社会老龄化相关问题的资料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1.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状况。

2.通过有关系细胞衰老问题的讨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细胞的衰老、凋亡的知识以及老龄化现象比较感兴趣。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是我分析和处理信息能力。对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衰老细胞的特征

(2)细胞凋亡的含义

2.教学难点

细胞电网的含义以及细胞坏死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讨、引入课题

1.人体衰老表现出显哪些特征?

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

3.人体衰老和细胞衰老是不是一回事?

(小组代表汇报)

1.人体衰老特征:老年斑,白发,耳聋,皱纹,眼花等。

2.老年人体内有幼嫩细胞,年轻人体内有衰老细胞。

3.人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并不是一回事,人体的细胞不断更新。总有一部分细胞处于衰老或走向死亡的状态。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衰老细胞的特点)

二.学生学习、教师指导

(教师活动)衰老细胞有何特征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22县官内容找出衰老细胞的特征/

(一):衰老细胞的特征

(学生活动)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萎缩变小,代谢速率减慢;细胞内的多种酶活性下降;细胞核变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细胞内色素逐渐积累、增多;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五指运输功能降低。

(二)细胞衰老的原因

关于细胞衰老的原因,历来你是研究人员极为关注又很难回答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22相关问题。搜集和分析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结合小组搜集资料汇报:如何延缓人体衰老?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投影展示出来。

(总结归纳):

1、合理的饮食结构

2、良好的生活习惯

3、适宜的体育锻炼

4、乐观的生活态度

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和死亡这几个阶段。可见,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物现象。

(三):细胞凋亡

细胞死亡有正常凋亡和异常死亡(坏死)两类。细胞凋亡石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正常的细胞死亡是在细胞遗传物质的控制下进行的主动过程,它有一套严格的程序。

(教师活动)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有什么区别?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思考或讨论填写下表:

表一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项目 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

与基因的关系

细胞膜的变化

形态变化

影响因素

对机体的影响

三.联系实际、提高能力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1.夏天一些爱美的女生特别怕晒黑,但是夏天晒黑的皮肤经过一段时间又会变白回来。这是什么原因?

2.为了美白女生经常去角质,根据生物学知识经常去角质科学吗?一个月去几次才是合理的?

3.请同学们想一下广告上的那些美白产品宣传:用来之后能马上使皮肤变白,大家认为这些可信吗?

4.婴儿体内有没有衰老细胞?问什么老人表现出衰老迹象,婴儿却没有?

【教学反思】

篇6

设题的形式也是精彩纷呈。有新闻链接、表格统计、漫画、人物对话等多种样式。考生往往被五花八门的外表所迷惑,答题常常扣不住要点。

那么如何完成这类题的解答呢?

首先,要甄别关键信息。阅读题目所提供的材料,选取答题所需要的要点,这是考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比如我们看《201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

综合性学习(共9分)

为了弘扬尊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学生敬老、助老、孝老的意识,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社区养老”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社区居委会王主任为你提供了下面两则材料。请你根据这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说出北京市开展“社区养老”的原因。(4分)

【材料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一个国家(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这个国家(地区)则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北京市户籍总人口为1197.6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52.9万人,占总人口的12.8%,北京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北京市养老设施十分有限,全市共有养老机构324所,平均每百位65岁以上老年人仅有床位2.3个。另外,调查显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53.3%的市民因不愿离开家人,首选依托社区居家养老,另有22.1%的市民宁愿自聘保姆也要在家养老。

【材料二】

2007~200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及老年人口状况

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句应该是“北京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北京市养老设施十分有限”“ 市民因不愿离开家人,首选依托社区居家养老”;

材料二的表格是不同年度的比较,所以我们竖下来看比较三组数字,就是得出结论“2007~2009北京市人口老年化正逐年增加”。

其次,整理综合甄别的关键信息。我们一起看重庆市中考题: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保护地球。为了倡导节约能源,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绿色,更环保,校学生会将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

(1)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段简要的文字,介绍一下什么是“低碳生活”。(50字以内)(3分)

材料一: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篇7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土地流转;安徽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6-1169-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6.044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the ageing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n Anhui is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of national and central region, as well as accompanied by women oriented phenomenon, reasons for the ageing and its effects 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n Anhui were pointed out,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replying the ageing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eing agricultural labo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ood security; land circulation; Anhui

诙力一直是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劳动力的状况直接关系着整个农业生产力的发展[1]。作为农业大省,安徽正加紧推进农业现代化。在此背景下,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受到严峻挑战。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流向非农业产业和城市,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年龄结构日益老化,进而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并导致农业的不景气,甚至产生衰退[2]。如何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安徽的现代农业,是当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三农”问题之一。

1 安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现状

1.1 安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同经济发展水平一样,人口老龄化同样具有城乡差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程度高于城镇、速度快于城镇、地区差异大于城镇、老年人口多于城镇等特征[3]。据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安徽常住人口总量达到 6 030万人,老年人口系数(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2.24%;另据2014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显示,同期安徽省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2.7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由表1可知,综合比较2005~2013年安徽省老年人口系数和同期的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发现除2009年外,安徽省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从2005年的10.87%上升到2013年的12.74%。可见,安徽农村老龄化表现出与全国平均水平一样的特征,农村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高于城镇水平,农村人口老龄化极其严峻。

1.2 安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高龄化、妇女化形势严峻

国际劳工组织把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及以上的劳动力划为老年劳动力人口。当劳动年龄人口中老年劳动力人口比重在15%以上者为老年型劳动年龄结构,而在15~64岁成年劳动力群体中,50~64岁人口所占比例呈现日趋增高的态势时则称之为劳动力高龄化[4]。由表2可知,安徽在2006年底,仅51~60岁一个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占比就达18.59%,已经超过国际劳工组织规定的老年型劳动年龄结构15%的标准,尚未将41~50岁和60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中符合规定的人数计算在内。若依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规定进行估算,安徽农村老年劳动力人口占比至少达到30%,远远超过国际规定。此外,表2的农业普查数据还显示,安徽农业劳动力高龄化(51~60岁和60岁以上占比)程度大于全国和中部地区的水平,且年龄越高,安徽劳动力高龄化程度越大。在51~60岁年龄段内,安徽农村常住劳动力占比为18.59%,全国平均水平为17.10%,中部平均水平为17.80%,安徽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9个百分点,高出中部平均水平0.79个百分点;在60岁以上年龄段,安徽农村常住劳动力占比为10.02%,全国平均水平为7.89%,中部平均水平为8.43%,安徽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3个百分点,高出中部平均水平1.59个百分点。另外,安徽农业劳动力不仅呈现出高龄化现象,还表现出妇女化现象。安徽农业男性劳动力占比(49.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0.83%)和中部平均水平(50.35%),而安徽农业女性劳动力占比(50.54%)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17%)和中部平均水平(49.65%)。总体来看,安徽农业劳动力早已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和妇女化现象,且这一趋势在不断加重。因此“农民荒”、“‘三八’・‘六一’・‘九九’部队”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写照,农业发展危机与农业后继无人等问题随之而来[2],安徽尤为明显。

2 安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原因

安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业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化现象,是社会老龄化、流动人口涌向外省、农村高龄老人被迫从事农业、农村常住人口减少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 安徽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中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是在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及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客观现象。然而为保证粮食安全及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发展不能长期建立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基础上[5]。因此,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作为农业大省,安徽必须积极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稳定发展。

4.1 培育新型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人才支撑

从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来看,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顺利转型的关键。效率的源泉主要有两个,一是规模扩大带来的效率提升,二是依靠农业技术进步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7]。不管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还是利用农业技术,这都对农业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提出新的挑战。基于安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十分严峻的客观情况,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知识素质、技能水平,鼓励新型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运用现代化农业装备,无疑是推进安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此外,懂得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职业农民,掌握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经营理念的农业人才,了解农业发展政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型职业农民都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的生力军和人才基础,都需要政府大力培养、重点支持。

4.2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经营

城镇化的推进和流动人口的增加导致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进而使安徽的农业生产对新的主体产生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专业大户或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11]。然而,在中国传统农业仍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农业面临家庭承包经营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15]。现阶段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带来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高;而且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造成大量土地浪费,懒人农业和老人农业现象普遍,妨碍农业生产大户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因此,为保证农业生产、粮食增收,安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允许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进而实现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1] 杨长福,张 黎.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5):522-526.

[2] 何小勤.r业劳动力老龄化研究――基于浙江省农村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13(2):69-77.

[3] 林 宝.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应对[J].西部论坛,2015,25(2):79-87.

[4] 李 澜,李 阳.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6):61-66.

[5] 李 F,赵连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0):12-18.

[6] 沈茂英.四川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农村政策调整[J].西北人口,2013(1):90-95.

[7] 夏正彦.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基于甘肃省4市6县调查数据[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107-111.

[8] 冯 献,崔 凯.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3):269-273.

[9] 贺雪峰.为谁的农业现代化[J].开放时代,2015(5):36-48,6.

[10] 毛 飞,孔祥智.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态势和未来取向[J].改革,2012(10):9-21.

[11] 孔祥智,周 振.“三个导向”与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J].江汉论坛,2014(7):42-49.

[12] 纪志耿.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反思――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持续增产的悖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38-46.

[13] 姜向群,刘妮娜.我国农村老年人过度劳动参与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3(12):73-77.

篇8

上述描述,是日前日本一家调查机构公布的2040年日本图景。该机构称,届时日本半数地方自治体将要消失。所谓“地方自治”,是指依法建立的拥有自治权的、町、村地方政府。

上述日本危机的预测是21世纪发达社会、成熟社会危机的发展。今天发达社会的“高龄人口”,其实是现代福利社会的产物。福利社会把生产消费严格区分,导致人类自身分裂。这种分裂既对生产人口造成巨大压力,也造成消费人口孤立。二战后,西方社会福利社会的加速形成。为了意识形态竞争,西方国家的许多福利政策实施标准超过社会经济增长速度。

2014年6月,日本前总务大臣增田宽也出版了一本书:《地方消灭:东京一极集中导致人口剧减少》。他分析说,在目前日本的1800个自治体中,在2040年时将有896个倒闭。无独有偶,2015年2月,时事通信社编的《人口剧减与自治体倒闭》出版。该书指出至2050年,日本60%的地区人口将比目前减少一半,因税收不足,这些自治体将成为无人区。

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减少,非但是日本社会的重要问题,也已成为发达国家最为普遍的危机。在“国家”三要素中,人与土地、同样重要。人口数量减少,必然严重动摇国家根基。

近来,沉寂了20多年的日本不动产业稍有复苏气象,2020年东京奥运,吸引一些海外购屋投资。但总的看,多数日本人心没动,毕竟上世纪90年代那场泡沫及其浩劫,殷鉴未远,记忆犹新。

今天除少数地区外,日本大多地区地价仍在下降。2013年,在全日本6063万套住宅中,有820万套空闲,空房率13.5%。据估算,至2020年东京奥运会那年,日本住宅空房率将达1000万套,占整个住房的15%。今天即使在东京都23区内,空房率也非常高,例如公寓空房率,千代田区为36%、中央区为28%、荒川区为19%。这些房子多建于泡沫经济时代,业主多为公务员、医生、企业经营者。当年他们为“投资”购进这些房屋,但却因需求下降导致无人借用。业主因收入尚可,暂时未将这些房屋投入租赁或二手房流通。有房子但无人住,这也是要花钱的。

日本高空房率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预测落空。据估算,依目前人口减少速度,2050年时日本人口将降至9000万、2060年时将降至8600万。去年5月,日本内阁作出一项决议,要力争在2060年时把日本人口维持在1亿人。尽管如此,如果人口政策、移民政策没有大的改观,上述阁议无疑画饼。

2014年,日本人口中65岁以上者居1/4,到2035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1/3。老年人比年轻人耗用更多的社会资源,他们会和年轻人展开资源竞争。1986年政治学者内田满在其著作《银色民主》中指出,随着社会老人增加,他们将用手中投票权,在养老金、医疗保险、税金用途等社会资源使用方面推动政策向有利于自己一代转移。如何“银色民主”?有人考虑“搬兵”。最近日本7个执政在野党制定了一个法案:把行使选举权的年龄从20岁下调至18岁。该法案有望本次国会通过。尽管如此,“救兵”人数还是不够的。这几年日本舆论开始讨论“零岁选举权”问题。而日本政治学界,有人认真研究赋予零岁选举权的可能性。

所以说,今天日本最大、最为深刻的危机是社会老龄化及人口减少。人口减少造成地方行政组织崩溃,可能导致“国将不国”。

篇9

关键字:居家社区养老;现状;问题;完善对策

成都市中心城区(五城区加高新区)现有人口301.8万人,60岁以上人口48.8万人,占16.2%。面对人口加速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成都市对居家社区养老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主要探讨了成都市居家社区养老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完善这几个方面。

一、构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原因

(一)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局限性

1.人口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家庭养老服务模式受到挑战,需要找到一个家庭养老长处与社会化为老服务共存的新模式。据统计,1982年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4.4人,2005年为3.13人,23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1.27人,下降幅度高达28.86%,城市家庭结构小型化更加明显。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对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产生了更大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2.“空巢老人”问题严重

在成都这座现代化城市中,“空巢老人”问题相当严重,据成都市老龄办2006年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约有14万老人独守“空巢”,比例占老年人口总数的9%以上,所以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重点。

(二)机构养老模式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发现,在民办养老机构中,老人们虽然是群居,但依然有66.67%的老人反映养老院活动太少,并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具体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机构养老活动少,家人探望次数也少;子女怕被“不孝”罪名,在成都选择把老人送入机构养老的不足0.5%;老人怕耽误子女工作或影响子女生活,“被迫”留在养老院。

二、成都市居家养老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覆盖面低

从目前成都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来看,服务对象仍然主要是独居、孤寡、困难、残疾和高龄五类老人,一般老人实际上并没有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要扩大服务范围,即不仅为“五类”老人提供服务,也要为社会老人提供有偿和低偿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鼓励有支付能力的老人自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做大做强“银发产业”,既解决了老人的需求,又解决大量失业人员就业。

(二)没有考虑农村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

成都市广大农村老年人目前大多数是靠家庭养老,即在家里居住,同时物质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养老资源主要由家庭成员提供。与城镇居家养老模式比较而言,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已经具备了在家居住的条件,但是缺乏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这并非是成都所独有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没有对老年人提供再就业服务

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特点,其就业无论是对自身和社会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应当予以支持。进入21世纪,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踏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迅速增长,未富先老是我国老龄化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老龄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老年人才群体中蕴藏着丰富的智力资源,而且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这也意味着人们的工作年限在不断延长,所以对老年人提供再就业服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在目前的成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并没有重视这一问题。

三、完善成都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服务对象范围,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是老年社会福利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宗旨不仅仅是解决部分特困老人的问题,而且还面向社会为全体老人提供服务。社区应不断完善福利化、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为一体的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服务方式。

(二)切实解决农村居家养老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口老龄化的重点、难点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长期以来,如同全国情形一样,成都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依靠家庭居家养老,因此农村老年人更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在农村,首要的是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政府应像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样,逐步完善并大力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农民养老的责任。其次,发展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形成农村社区管理和农村养老相互促进的机制。

(三)加强老年群体就业制度建设

一个成熟的劳动力市场,政府会运用一定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制度性约束,比如: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制度,对工会组织在法律上的确认以及对垄断和歧视的限制等。由此,在鼓励老年人进行积极就业的过程中,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对其进行保障,如可以具体采用以下措施保障老年人再就业:大力宣传、消除偏见、更新观念,树立老年人才观;就业制度要兼顾老年人口;制定老年人再就业保障机制等。

参考文献:

[1]朱宝安.当代中国老龄群体社会管理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高秀艳,吴永恒.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引入竞争机制之浅见[J].现代财经,2009,(2).

[3]祁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对大连市首创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4]沈瑞英,胡晓林.浅析中国城镇养老模式――居家养老[J].前沿,2009,(1).

篇10

【关键词】养老保险,农村,现状

一、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在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者因年老丧失了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已发货的经济收益,物质上帮助和生活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的主题是国家和政府,通过立法的手段执行,受益人是劳动者,主要满足的是实现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收入保障的功能。

二、建设农村养老保险的意义

养老保险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侧重于养老的经济保障功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分散养老风险,尽管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还没有覆盖到所有的广大农民,但是在农村开展养老保险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实现社会稳定。据有关数据显示,从社会保障支出来看,全国80%左右的农民社会保障支出只有5%,且人均占有社会保障费用是农村人口15元,城市居民455,元,相差30倍,而覆盖面积,城市已达到90%,农村只有4%,这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均衡,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城乡经济差距。在农村开展养老保险,有助于缩减城乡经济差距,减小农村经济压力,调节收入分配,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21世纪,我国逐渐进入了人口老龄化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国民寿命平均大大延长,且在解放后三十年没有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致使我国现在逐渐进入了老龄化阶段,现在的社会问题就是老龄化问题严重,且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了农村总人口的10%,据资料统计,农村每8个劳动力供养一个老人,到了2050年,每两个半劳动力就要供养一个老人。且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农村老龄化问题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在农村开展养老保险工作,一方面可以缓解现在我们所面对的老龄化问题,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未来的养老问题做投资,提供解决策略。

(三)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过去农民的主张是“养儿防老”或者是依靠土地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在农村开展养老保险可以弱化和代替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土地作为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得到有效配置,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

(四)促进农民的消费需求。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解决了农民的养老问题,为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后顾之忧,稳定了农民的心理预期,激发了潜在的购买力。

因此在农村开展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义重大,我国要实现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从广大农民的利益出发,解决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开展养老保险工作,是实现农民小康的重要一步,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

三、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概述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了建立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成真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题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随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后,国家更是重视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人口,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强调了养老保险的重要性。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经济落后是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目前状况的最基本原因。由于农业本身是第一产业,创造社会财富的效果没有其他产业那么明显。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从1952 年 到 1990 年为国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万亿元的资金,平均每年高达 250 亿元。可见我国农业对国家工业化积累的“有形”付出是多么的巨大,但农业在付出的同时,得到的却很少。我国财政投入长期以来偏重于工业和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事等社会 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一方面是高付出,一方面是低投入,这中间的“隐形”贡献更为巨大。

2、立法的滞后。农村社会保障法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的缺失立法的滞后,国家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变化无常,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全国各地在这方面也没有规范统一的业务、财务及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这都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稳定性。

而通过立法是达到稳定政策的最好途径。目前,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也只有 1992 年 1 月 3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施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试行)》 而且国家也没有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及时地对法律作出调整,使得一系列不良后果出现,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应与时俱进的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规,尽快制定出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并使其成为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法律保护。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