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范文
时间:2023-03-26 18:1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工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社会工作研究生根据培养类型可分为“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在国际上,在社会科学领域,社会工作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它同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具有同等的学科地位,并已形成比较成熟和完备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不但招收大量的社会工作本科生,而且都设有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来培养实务导向的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工作在协调社会关系、防止社会冲突和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显示出了重要作用。社会工作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作为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机器,社会工作教育的地位在社工领域中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工作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课程设置改革也迫在眉睫。
关键词:
社会工作;课程改革;教育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自2006年开始,国内的社会工作制度迎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开始致力于改善民生,不断创建新的社会服务体系并且开创新的社会管理模式,这是中国社会福利时代到来的标志。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因而,社会工作在协调社会关系、防止社会冲突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显示出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开始,我国中、高级社工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对于社会福利政策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发展壮大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并且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社会服务需求,都成为了敦促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之源。同时,面对如此机遇,如何对高校社会工作教学进行改革,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并且力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已经成为了社会工作者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在关于课程改革的研究中,国外研究偏向宏观研究,例如社会工作教学中的性别泛化,或者是知识征服下的性别差异,或者是女权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教学及服务,其立足在于社会工作教学和服务的整体观点,对于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社工界都有参照意义;而国内研究偏于微观,更多的是具体研究某一门或者某一类课程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其立足点在于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学校,甚至是某个学校的某门学科,内容具体详实细化。在目前国内关于高校社会工作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中,研究的重点一般放在社会工作实践课程上,对理论课程和整体课程设置的研究相对较少。也有学者选取某个学校为研究对象,对该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评估研究,但是基于样本差异性以及样本学校所在地区的差异性,研究所得结果只适用于选取的样本学校。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工作也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对社工课改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有学者提出,中国大学的社会工作课程设置改革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实现培养目标应选择哪些课程及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二是各课程间在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如何互相配合和衔接”。关于我国课程设置现状,根据学者们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一下几点:
1.现在的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配置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课堂教学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而实务课程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同时,课堂所教的以社会工作的相关技巧为主,却缺乏了作为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实用性和批判性精神的训练,社会工作课程在设置的时候应当尝试反思性的课程设置模式;
2.目前高校的社会工作课程设置以科目为本,这种模式具备了规范化、体系化、学科化的优点,但同样也缺少弹性空间,显得较为死板;
3.我国目前的社会工作课程设置的时候对国际化的经验和标准考虑还不够,“社会工作课程设置需要坚持‘价值优先、能力并重、学生发展为本、与实践发展与时俱进’等原则”,这样才能使得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更加完善。
4.现行的社会工作课程设置未立足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属于“闭门造车”,换句话说就是社会工作课程的本土化程度较弱,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当今社会的需求,并且结合学校特色和实际情况,切实提供学生的实务水平。现在,针对社会工作课程设置的改革,学术界已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方案,简单归纳起来,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势在必行,但是本土化过程压力重重。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共同认可。现今,面临国际化和本土化两根杠杆,如何谋求两者之间的平衡,取长补短,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又能够大搞国际水准,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的社会工作课程体系,已然成为社会工作领域研究的焦点。到目前为止,代表性的观点是:“在吸收西方社会工作精华、强调本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加快我国社会工作课程体系的本土化进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学术界正在增强对社工课程设置改革针对性研究。由于各高校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学生群体等方面的差距,不同层次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培养社会工作者的目标和要求应当要有所差异。因此,在大环境的要求之下,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个体院校,乃至于个体课程的细致化研究,使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具有更强的实用性。三是对社会工作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应当置于高校教育体系之内。从表面来看,课程体系改革仅仅涉及到课程本身,但实际上涉及到了多个方面,相当繁杂。课程的设置相对容易,但是要真正发挥课程体系的综合作用,还需要其他因素的保障和支持,如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以及其他诸如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因此,在对课程设置进行研究的时候,也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保障因素。以往关于课程体系的研究大多脱离了整体的教育环境,为充分考虑各种可能会对课程造成影响的制约因素,如师资力量的缺乏,或者是教学环境的缺陷,这种失误往往使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四是此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零散,缺乏对相关政策的研究。社会工作课程体系改革关系纷繁复杂,因此对其进行研究需要高屋建瓴、立足长远。同时,目前对社会工作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大多数是从社会工作专业的单一视角进行研究,而多学科、宽领域、多视角的交叉性分析相对较少,所以,应当强化跨专业、多视角、多标识的交叉性研究,并立足国家社会角度,加强对社会工作课程体系改革的政策研究,指导、引导全国社会工作课程设置改革的不断深化。
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长路漫漫,其中几多坎坷和艰辛,身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我们应当对专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勇于克服苦难,坚定地在社会工作这条道路上走下去,为祖国的社会工作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袁丽丽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一、实习主要目的
1、通过实习,将社会工作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熟悉老年社会工作,协助老人更好地适应服务中心环境,过上欢乐幸福的晚年生活。
2、通过实习,了解服务中心、老年人以及老年人间的需求,发挥社工的桥梁作用,建立服务中心、家庭、社会等多方位的服务体系,促进老年人保持健康的心理。
3、通过实习,帮助老年人掌握基本的生理和心理保健知识,如饮食、血压、情绪、个性等,通过谈心和游戏等方式增强老年人的自我意识,适应老年生活,从而应对老年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障碍。
4、通过实习,鼓励老人发挥才智,参与社会发展参与社会发展,使老人“老有所为”。
5、通过实习,提高实习队员的社会工作专业素养,内化社会工作价值观,增强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在具体工作中把握尊重、真诚、平等、同感、案主自决、保密、理论联系实际等专业原则。
6、通过实习,帮助服务中心员工明确本机构中为老人服务的宗旨:爱心、细心、真心、耐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服务中心员工的服务意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二、实习内容
1、协助服务中心护理部处理老年人工作日常事务;
2、每周一期心理知识专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3、每位组员完成2个个案,要求深入真实;
4、开展1个小组工作;
5、开展各类适合本中心老年人的文体活动(如书画、棋类比赛、观看适合老年人的电影等);
6、举办一些针对服务中心员工的专家讲座。
三、工作日程安排(XX年2月25日——XX年4月20日)
1、熟悉工作阶段:XX年2月25日——XX年3月9日随主任晨间查房了解老人情况,鼓励并陪护老人做回春保健操,陪老人散步谈心、听讲座,融入服务中心的大家庭,找工作人员了解中心情况等。与老人及工作人员建立融洽关系,便于工作开展。
2、 开展工作阶段:XX年3月10日——XX年4月13日
(1)运用专业技巧,通过日常工作以及各种具体活动服务老人,丰富其精神和娱乐生活,最终期望达到减缓老人衰老速度,提高老人生活质量。具体活动如纸鹤传情活动,融洽员工和老人的感情,让老人感受到中心的温暖;击鼓传花活动;棋类比赛;书画比赛;庆生日祝寿星,让老人感受寿星的光荣;组织老人观看一些温馨电影;在晴天时组织老人游园晒暖;协同作画或协同拼图,增加老人之间的感情;培植盆栽,互赠祝福,每位老人培植一盆植物,待其成景后组织观景会,附上祝福,与其他老人互赠;文艺演出等。
(2)鼓励老人发挥才智,参与社会发展参与社会发展,使老人“老有所为”。通过参与社会发展,自愿从事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帮助老人克服因离岗休养而带来的各种不适应、乃至不健康的心理,从而有效防止老年人的心理衰老。
篇4
从改革开放至今,社会正处于一系列的转型之中,我国的家庭领域也发生了一些也许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婚姻家庭问题开始不断增多,未婚诸如未婚同居、未婚妈妈、婚外恋、家庭暴力、青少年问题、老年人赡养问题等,近年来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对于深陷于这些问题中的家庭成员,往往就是在家庭中处于“弱势”的状态,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应该得到更多的帮助和保护。而家庭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利用其深厚的专业理论、实用技术和工作方法,解决家庭问题,改善弱势群体,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由于中国内地的社会工作教育才刚刚起步,家庭社会工作更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但是中国内地也开展了一些这方面的服务。由于民间组织缺乏,中国内地的许多家庭服务职能是由官方或者半官方机构承担。当前,其主要的服务内容包括家庭生活服务、面对家庭的教育与培训、家庭救助、家庭心理辅导。
2.弱势家庭与弱势群体
弱势家庭是整个家庭作为一个弱势的家庭状态,家庭功能没有办法正常执行,家庭成员无法在家庭中得到归属感与满足感。例如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家庭,家中因有犯罪人员正在服刑而受到歧视的家庭,单亲家庭等,这些家庭在社会中处于弱势的状态,也需要我们的帮助与保护。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阶层逐渐分化成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群体的社会资源、竞争力、社会地位等都不同,有一部人在社会中是处于弱势的。他们一般都有物质生活贫困、社会地位地下、文化素质不高的共性。包括年龄上,包括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精神或者身体残疾的人;广大妇女;经济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包括城市失业人员、农民工、贫困的农民、天灾人祸中的困难者等;刑事案件的嫌疑人和被害人。
3.家庭社会工作对于弱势保护的具体操作与实施
社会工作在对于关于家庭的弱势保护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与被帮助者的具体需求而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症下药,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专业的理论与实用技巧
了解和认识家庭可以从三个维度出发,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当其中任何一个维度出现问题时候,那么这个家庭和家庭成员就会出现问题,无法正常的成长,更无法挖掘他们自己的潜能,促进自身的改变。而受到专业训练的家庭治疗师,更能清楚审视这个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其中的原因。当家庭面临压力与挑战时,家庭成员往往不能及时改变调整自身,以致陷入困境,对于家庭中的弱势成员更是如此。此时家庭治疗师就是要帮助家庭成员认识问题的根源,提升家庭成员改善其自身的动力。
3.2法律途径
当前我国保护弱势的法律的数量是比较少的,而且可操作性不强,原则性过于僵硬,而且范围是比较狭窄的。这就导致社会工作者在对于弱势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不能做到有法可依,不能以法律为武器对于求助者进行帮助。因此,社会工作者在无论是在帮助家庭或者是其他领域的求助者之时,往往会发现很多问题,很多法律方面还没有涉及或者不够完善之处,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能够形成文字,向有关部门进行提案,完善法律在此方面的不足。同时完善法律救援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很多求助者权利遭到侵害,却因为经济困难,请不了律师,打不起官司,无力维持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法律援助机构的建立完善亟待解决,建立免费咨询热线,网站服务等,避免受害者求助无门的现象。
3.3机构援助
目前,我国已经有一部分社会工作师工作在社会福利、社区矫治、司法等各个领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仍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毕业后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除了自身的一些原因以外,主要是由于现在仍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吸纳这些专业人员。同样,救援机构的不完善也样影响着对于弱势和家庭问题的解决与帮助。因此救援机构的建设以后要朝着专业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就拿妇联为例,长期以来,妇联承担了我过的妇女服务,在社会福利服务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城市妇女在就业、维护妇女权益,反对家庭暴力,创造新生活等,都在社会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但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转型带来的政府直接提供福利服务的职能的弱化,社会支持网络的变化,或者说政府在某种意义上的逐步退出,都使妇女处于很不利的地位。为此,多种非盈利组织和民间妇女组织及时面对妇女这一弱势群体开展了多种服务,以妇联为主体的妇女服务体系也发生逐渐发生变化。这些民间妇女组织的产生,打破了原来单一由妇联承担的局面,使妇女服务机构更加多元化,妇女群体的需要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3.4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工作者在解决家庭问题的过程中,不单单是提供咨询与服务的教导者,更是寻找社会支持系统,广泛发动社会资源,帮助求助家庭的组织者。当家庭的问题不是由于家庭本身而是由于社会环境特别而造成,而社会福利部门和其他相关组织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或者不能提供有效帮助时,社会工作者在这个时候可以根据求助者的具体需要来广泛发动社会力量,为家庭提供资助,帮助家庭渡过难关。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对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是分为不同层次的,从国际层次,依次到国家、社会、社区、居民层次,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国际层次的支持主体是联合国以及相关国家职能组织,国际民间基金组织等。国家层次的支持主体是国家政府及其职能机构。社会层次主要是指社团以及个人所提供的支持与帮助。社区层次主要是指社区组织及其所属社区服务机构和社区内社团以及相关各界人士。居民层次指的是社区内的居民,家庭间的居民互助等。而笔者认为,社会工作者在寻求社会支持网络解决家庭问题的过程中,应该以社区层次和居民层次为主,这样能使这两个层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对于家庭的救助过程中能呈现住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契合性的特点。
3.5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是在自愿的前提下,自愿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劳动等,为社会和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而不求回报的人员,尽管其没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但他们和社会工作者助人自助的本质是相通的。现在,有许多地方倡导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相联合,已经有些地区创办了“区义工社会工作者联合会” 。由于志愿者所从事的多是对公众和困难群体的一般,专业能力不足,这些服务一般是体力或时间的支出以及简单的物质性的帮助。而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一般会涉及政策、心理、社会关系等方面,一般是较难解决的问题,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所以,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的相互联合可以使双方相互借鉴,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可以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的培训讲解,使其在助人的过程中更加掌握要领,而志愿者亦可弥补社会工作者 的不足,在其无暇顾及区域或者在不同的时间段提供支持和救助。
4.结语
篇5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扁鹊三兄弟都从事医术,治病救人,却有不同的名望的分析,联系社会工作的信念分析社工的实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问题,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来帮助案主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案主自我实现得以满足。扁鹊在病人最痛苦时给予医治,正像社会工作者一样,在人最需要时去挖掘人的潜能,温暖人,感动人,感化人,安慰人,影响人,帮助人。
关键词:扁鹊三兄弟;社会工作;信念
一、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众所周知,扁鹊是春秋战国时的名医。扁鹊擅长望,闻,问,切,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只是,对于扁鹊的大哥二哥也是名医的事情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古书中记载到: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魏王不解的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扁鹊的大哥能在事情还没发生前就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可谓神医;其二哥能在事情初见端倪时及时采取措施,医术高超;扁鹊在事情最严重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解决,以减轻或去除别人的困扰,因而被人称道。我们暂且把它称为“扁鹊效应”。
二、“扁鹊效应”与社会工作
扁鹊能救治病人远离水深火热,社会工作者也像扁鹊一样,他们能在案主最需要的时候用心灵去触碰,感动感化案主。不要问“为何,社会工作者为什么行动?”不要说“如何,我们如何能够达到行动的目标?”,更不要想“奈何,在时不予我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又该怎么处理无可奈何的情绪呢?”因为社会工作者要用信念支撑行动来一点一滴的改变案主的境遇,帮助案主自我实现。
(一) 社会工作信念——坚守到回归
社会工作在当今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在运用社工的信念,用一个刚刚好的视角为案主划出一道通向温暖的心河。
信念是社会工作的灵魂。没有信念,社工的生命就失去了力量。笔者认为,社会工作需要践行的信念:一是与案主有心灵触碰,成为他们的同行者。人们都是有自我实现的愿望的。“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就可以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这样要求自我的,只是每个人的素质不同,所遇环境也不同,造成好多人不能够自我实现。当案主在现实生活中有自我实现障碍时,社工要从案主的角度来考虑,给予他们最大的安慰,让案主时刻都能感受到温暖。二是深信人有能力和强项。在人本主义理论家罗杰斯看来,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所有别的动机(从人类最基本的觅食活动到最崇高的艺术创造)都是自我实现的不同表现形式。他认为,这种自我实现的动机可以解释个体的一切行为,因为自我实现的动机是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动力,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动力。[2]社会工作者相信案主的潜能并在与案主交流中充分发掘案主的潜能增强其自信。三是重视点滴作用,活出自身经验,以生命影响生命。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滴水进入溪流中终汇成大海,点滴的作用不容忽视。社工对案主的辅导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一次次的面谈中,活动里增进对案主心灵的影响,慢慢帮助案主改善改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案主释怀。四是爱的实践,发挥真诚,接纳,关怀的力量。
从图一,可以看出,社工运用心理调适,在实践中运用真诚辅之以社会支持让案主感受到关怀,从而提升案主的能力,帮助案主得以实现。五是抓紧社工的远景和愿景,心存希望,不轻言放弃。社工的远景:相信案主会自我改变。愿景:与案主通行,与信念通行。坚信案主,坚信信念,坚信改变。热情,理解,宽容,真诚来一点点的改变。
社会工作者,不仅相信案主有改变的能力,也重视培养自己的品格。在社会工作者这里,没有不可能。坚守社工的信念去改变案主,回归社工的信念来提升自我,去帮助更多的人自我实现。
(二) “扁鹊效应”与社工信念
扁鹊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向人们伸出援手,帮助病痛中的人远离折磨。用自己高超的医术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他除去人们身体上的病痛,帮助人们更健康的生活。社会工作者用自己的信念来帮助案主重新树立信心,以缓解或剪除他们内心的压抑。帮助人们更快乐的生活。在我看来,社工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理想。扁鹊的理想是帮助病入膏肓的病人减轻身体疼痛,社工的理想是帮助案主重燃生活的信念,希望。他们都在人最需要时给予援手,让需要中的人感受到温暖,关怀。“雪中送碳”往往会帮助需要的人顺利渡过难关。也会让这些得到帮助的人给予纪念,感受温暖。
社会工作者就像萤火虫一样,用点点星光照亮黑夜,温暖黑夜。温暖人,感动人,感化人,用信念和方法支撑起与案主的交流,用心灵和诚实来聆听案主的需要,用关怀和相信照亮案主的天空!社会工作者就像北斗星一样,用自己恒久的光芒照亮夜空,点亮夜空。安慰人,影响人,帮助人,用技能改变案主不快之路,用信任铺就案主成长之路,用关爱记录案主改变之路!
参考文献:
篇6
自从党的十三大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放在“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以“小政府、大社会”为目标,已经进行了6次政府体制改革。当初,改革的锋芒所向是针对“国家干部”的,而如今深化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
为什么要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呢?如果将当年“国家干部”所履行的职责和国际通行的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相比较,可以发现,许多职责其实已经不再由公务员来担当了,尤其是所谓的“业务员”(十三大报告中的提法,相对“政务员”而言):其一,他们不再参与立法,因为立法是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责;其二,他们不再承担调查研究的任务,因为政府机关自己做调查没有公信力,所以这方面的工作都委托第三方“智库”,即研究机构或大学去做;其三,他们也不做群众工作,只是在政府机关中按照既定的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而我们所谓的“群众工作”,就委托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工作者了。
要强调的是,实际上,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群众工作”总是要有人去做的。因为各项有关民生的社会政策如何“一个不能少”地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就要由专门做“群众工作”的人员个别化、个性化地去一一具体落实。这个将社会福利待遇和社会政策安排落实到每一个公民及其家庭的“传输机制”就是社会工作,与之相关的职业群体或专业群体就是社会工作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福利改革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通常的做法是,政府把所承担的公共服务“外包”给“社会企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斯特洛姆在其公共管理理论中,就相应地提出了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供应者(负有供给责任者),而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则是公共服务的生产者(直接提供者)的区分。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我们现在常把社会管理与人民群众的“幸福”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幸福”是分层次的。“幸福”的第一层次是“满意”,包括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和一部分与物质相关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满意程度”。这是可以用“社会指标体系”的方法去测量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幸福”的第二层次是“幸福感”。这种情绪和感受主要是心理层面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很可能与物质需求完全脱离,更无法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
利他主义也一样,如果完全出于自愿且符合行为人能力,这样的慈善行为会让施行者获得幸福的感受。但只要有一点勉强,就可能造成逆反心理。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强调“非牺牲”原则,首先是要“有”,然后是要“愿”——所以就要“有钱出钱(社会捐赠),有力出力(志愿工作)。若用“一刀切”的行政手段来管理,其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篇7
[关键词]城市 社区 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34-01
一、社区社会工作及城市社区社会工作
(一)社区社会工作
社区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区工作是指在社区内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开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狭义的社区工作则是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关于社区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及其应用过程。从宏观上整个社会应分成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城市社区社会工作。
(二)城市社区社会工作
城市社区主要是指具有和农村社区不一样的特定地域、人口、社群以及文化特征、生活方式的区域。而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就是以类似于街道这样的组织为单位,以社区工作者为主,采用专业化的手段和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居民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矛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与发展。
二、社会转型时期城市社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城市社会问题是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必然现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劳动力结构、就业及人口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在促进社会整体进步中,城市社区也出现了一些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
(一)城市居民下岗失业问题
下岗失业是我国在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特有概念,这种现象对劳动人口本身及社会均产生诸多严重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发挥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积极作用,有效缓解下岗失业问题对社会所造成的冲击。
(二)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城市社区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依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贫困居民,他们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保证,有些居民甚至连日常的开支也负担不起。
(三)城市社区的老年人问题
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城市社区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医疗保险、养老方式等问题。一些老年人处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较为匮乏的窘境,如何有效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城市社区流动人口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乡镇人口涌入城市,使城市社区的人口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不仅给城市规划和环境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给城市社区的其他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目前的城市社区面临了诸多难题,仅仅靠政府的力量来解决是不够的,只有依靠城市社区工作者的努力,才能改善现状,下面是社区工作者开展工作的必然性方面的相关阐述。
(一)为下岗失业者提供再就业服务
随着社会的转型及经济体制的发展,下岗失业现象将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存在,并且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社区工作者要参与实施城市社区的再就业工程,为下岗失业者提供再就业机会。
(二)为社区经济困难人群提供社会救助服务
产生城市社区困难群体的因素很多,其中包含下岗失业、大病致贫、老龄化家庭、物价上涨等,对于这些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是社区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发动社区群众,动员社区的力量,从社区工作的角度,发挥社区工作助人自助的作用。
(三)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
城市社区人口较多,居住比较集中,大多数家庭结构呈现小“421”结构,城市社区的老年人问题比农村社区更为严重。因此,城市社区工作者所要做的工作就比较细致,要了解社区的具体情况,并且与街道和居委会等有关部门配合,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服务。
(四)为流动外来人口提供社区服务
城市社区流动人口较多,给社区服务与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为流动人口提供社区化服务,使其享受城市社区市民待遇,就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工作者应协同居委会工作人员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为其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四、结语
社区是城市的一部分,城市社区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建设时间短、制度不健全、部门分工不明确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城市社区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我们还应该对我国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加大力度,扎实推进,从而使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一、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大一新生的需求分析
步入大学的校门意味着一个人要面临与以前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不同转变,在应对这种转变中,不管是生理层面、心理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会产生一些困惑。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某院大一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如下。
1.优势视角层面。通过调查,了解到某院60%的同学有着比较高的学习热情,积极性强,对于新的环境和角色都充满了好奇。尽管,来到本三院校学习并非大部分同学理想学校。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的热情,协助他们从困境中寻找力量。再不理想的情景也会存在着机遇。而正因为他们有着比较高的热情,对于新鲜事情都会充满兴趣,也是培养兴趣的最好阶段。
2.需要取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结合多年的辅导员工作经验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视角,笔者认为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面临困惑,而导致不适应现象,不是学生本身存在问题,而只是在新的环境下,存在某些需求未被满足而导致的。
成长是毕生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结果。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的转折过程,对于刚进大学的学生而言,也是一节成长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大一新生都能很好地将自己脚下踏着的阶梯与下一节的阶梯很好地相连接,如果没有很好地掌握技巧,就不能在成长转折中与新的生活接轨。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一新生工作的路径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项成熟的专业服务,强调服务理念、行动理念,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激发大学生的心理动力和生命潜能,调动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的相关资源解决学生面临的困境,使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1.个别辅导。对大学新生中出现较严重的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现象的学生进行个案辅导。面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的现象,个案辅导的内容具体有关于学习技巧、学习困难与压力的处理、时间管理技巧以及有效的办事方法等。高校辅导员首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协调可资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直接的面对面的一对一的服务,目的在于协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完善自我,增强其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达到与社会和环境的良好适应。
2.小组工作及团体辅导。高校辅导员可以进行资源链接,联系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或者社会工作室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团辅服务。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个工作方法之一。小组工作是在小型的治疗性和任务性小组中开展的,以满足社会-情感需要、完成某些特定任务为宗旨,以目标位导向的活动,这个活动是在一个社会服务系统内进行的,针对个体组员和全体小组而开展。小组工作方法的运用在学校、家庭等领域运用颇为频繁,而且成效不错。小组工作应对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主要对这些有类似问题和需求的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强调“人在情境中”的效用,通过小组过程或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使这些个人获得小组经验、行为的改变及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并达到个人、小组、社区及社会的发展。
篇9
摘要: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体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我国已经进入到和谐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社区工作的内涵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社区服务内容增多、提供主体增加等等,而社会工作者的定位亦随之做出了调整。社会工作者是社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所在,其角色变化多端,主要包括中介者、合作者、倡导者、推动者等等,这也表明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 :和谐社会;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者被称作社会的工程师,在政府、社会与个人之间起到有效的剂作用,对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工作者的有力支持,自党的六中全会将社会工作者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就决定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会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一、社区工作中的社会工作者
社区是社会组成中的一个基本单位,近些年来备受重视,它作为一个浓缩的小型社会,拥有高度人际关系的优势。社区工作作为一种有意识的互动过程,是指在互动过程中为了完成一些目标的工作方法,这些目标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某一个社区或多个社区能够满足广泛性的要求,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各项资源的调整,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对要求与资源之间的互为变换;其次,帮助人们增强合作能力、参与开发,使他们能够克服自身困难,达到既定目标;最后,对社区及群体之间的关系予以改变,对决策权进行重新分配。
英国学者托马斯对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中的目标进行了设定,其一,进行对资源的调配;其二,发动社区居民。而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则包括:对社区成员的需求以及社会资源进行调查,并以此制定与社区发展相契合的方案,尽量将所能动用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调动起来,满足社区的基本需求;通过建立不同层次的社区工作机构,负责整个社区的组织与管理,而且要负责将各个社区以及社会组织、团体连结起来,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社区工作就是在群体中开展工作的一个过程,意在帮助社区,进行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熟悉与了解,同时借助可利用的社区资源进行对各种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整个社区提供强大力量,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内容。
从上述几种观点来看,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中不仅是一个重要角色,而且承担着重要责任,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对其角色价值的诠释。
二、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中的角色诠释
1.合作者
社会工作者在展开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应充分给予社区居民信任,并相信居民有处理好问题的能力,有改变的能力;通过鼓励居民向目标努力,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进行合理决策,通过与社区居民的行动一起面对、解决问题。
2.参与者
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居民一同参与到社区工作中,维护居民利益。比如通过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增强活动的影响力,通过对社区发展目标的制定获得社区居民信任等等。
3.中介者
社会工作者充当中介者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在各个组织、群体之间充当可以解决、沟通矛盾与问题的有效媒介,同时担任社区居民与其它资源的主要联系者。例如,为了反对家暴,社会工作者应该学会在受害人与警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
4.倡导者
社会工作者运用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及技术技能,向政府或者相关机构提出倡导,作用是维护社区居民的基本利益,尤其是保障社区弱势居民的权益。作为倡导者的角色,鼓励社区居民行动起来,针对社会政策中不合理之处提出抗议。
5.教育者
社会工作者为社区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使社区居民特别是社区中的积极分子并乐于奉献的人,且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充分发挥其在社区中的主人功能。比如说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些解决相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通过演讲、讨论等,使社区居民意识到通过自己的个人努力可以改变由于社会制度而带来的不公,预防各种问题的发生,比如说家暴、艾滋病、环境污染等等。
6.赋能者
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社区居民,团结一致,有组织、有目的的解决各种问题,改变社区面貌。通常其采用的方式包括:鼓励居民大胆表达自己的诉求,得到相关机构的聆听;加强居民的交流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共同解决各种困难。
三、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所服务的领域诸多,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社区中的服务贡献及作用,社会工作者也致力于改善社区环境,将为社区的发展,解决社区问题为己任。尤其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在社区中的工作责任既包括社区的发展,也包括社区的组织。社会工作者通过自身专业知识的利用,将社区问题与社区发展结合起来,力求实现科学的发展观,并积极的参与到提升居民生活、消除贫穷的工作中去。他们在社区的发展中做出的贡献至少包括以下四点:第一,通过落实政府的既定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对社区居民的最低家庭需求予以评估,做好低保工作;第二,协助动员可以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第三,对社区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参与协调、解决;第四,通过在社区构建社会化的网络环境,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另外,在社区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帮助有要求需要服务的人员进行就业服务,为由特殊要求提供救助的家庭予以生活辅导。以下就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作用为出发点,予以展开讨论。
1.社会工作者介入居家养老的方式
⑴精神方面。社区老人在退休后,从繁忙的一线撤居到家庭生活,日常生活中所空余的大量时间不可避免的会带给老人反差,使其产生孤独感。那么社区工作者可以组织一些团体,通过陪老人聊天或者是表演文艺活动,带给社区老人精神上的关怀。
⑵老年活动。根据社区老人的根本诉求,充分将社区的资源利用起来,实现资源共享的社区服务活动,通过与相关医疗单位合作,进行医疗特色服务,或者是通过与商场联合,办理优惠购物卡等老年活动来丰富社区老人的老年生活。
⑶生活照顾。就当前我国大部分社区养老的服务模式来看,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理想的模式化道路,即“热线服务+上门服务+全托服务+活动中心”。但是,由于受到当前大部分社区建设的资金与场地等方面的条件制约,这种理想的模式还未能投入到使用,但依旧可以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努力,深入实际,逐渐完成。
在为社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的生活照顾上,像简单的家政等工作就可以由政府出资,雇佣一些家政服务者来进行服务工作,而社会工作者则可以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以及相关培训、指导方面的工作,以期生活照顾更符合社区老人的需求。当然,这也需要社会工作者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积累才能最终体现出来。
2.社会机构为社区老人提供的服务
⑴相关政策的咨询服务。社区老人在退休后,自然与社会的接触面就会大大降低,而对于国家或者政府方面的各种政策、法规都不甚了解,因此在有了个人诉求的时候,通常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而社会工作者则可以通过在社区中提供相关政策的咨询服务,来满足社区老人的实际需求。
⑵协调社会资源。除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在社区中为社区老人提供帮助以外,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的天然优势帮助社区老人。通过对各项社会资源的发动,帮助社区老人改善其生活环境。社区工作者可以通过创设一个有效的资源网络,将政府、医疗机构以及慈善机构等于老年服务相关的组织都囊括进来,为需要帮助的社区老人与相关组织之间建立有效联系。比如说就参与到网络体系中来的医疗机构定期开展免费体检或者是健康常识讲座等活动;对有心理资讯需求的老年人联系相关的心理治疗机构;另外,通过与各个媒体渠道的合作,做好宣传,呼吁整个社会都提高对社区老人的关注。
随着我国进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为了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的根本需要,对社会工作者也有了新的定义,社会工作者作为连接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重要纽带,在应对权益问题,解决社区问题,实现社区与社会的良好、协调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工作者,也就是说,其必然会成为未来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王莲.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2]许远抗.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定位研究——以晋江市为例[D].福建农林大学,2013.
篇10
复旦大学社会学的张乐天教授最近正在进行一个关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课题研究,此项研究也是上海民政局正式立项的课题。对此,张教授向记者介绍了一些有关这个课题的情况。
“社会工作职业化”研究的开展有着客观的社会背景。首先,社会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为止,全国已有六、七十所大学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都有不少的学生毕业,但现有的制度结构中并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这严重地制约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其次,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问题也日益增多并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一般的方法已经不能完满地处理这些问题,急需建立专业化的助人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工作职业化就呼之欲出了。
这次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实证研究。通过调查了解目前上海已受过或正在接受培训的总人数及其增长率,并椐此预测今后两、三年中具有社会工作背景的人员数量,因为这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基础。这个调查在黄浦区和浦东新区展开,主要集中在属于社会工作服务范围的机构中,如社区中心、福利院、青少年中心、民政科等。其次,为这些正在从事类似社会工作的人员提供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增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的技术基础。最后一部分是社会工作职业今后在我国职业体系中的位置。参照香港、台湾的社会工作机构,使之成为事业单位并纳入制度结构框架之中,如青少年保护中心便是这一类。另一条道路是在现有的机构设置中,按照服务对象群体的比例,必须有一定名额社工师,否则不能开业。
本次研究已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第一部分的调查已经顺利完成。10月初,就会有3份有关的报告问世。10月下旬将会举行一个研讨会,研究者将和民政局、社会保障局、劳动局有关负责人交换意见,并提交建议和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