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教育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教育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国内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自1997年《纲要》颁布以来,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指导下,在规模和内涵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办学主体多元化
由以往单一的中医药院校办学,发展为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农学院齐办学。全国现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包括7所中医药大学),民族医学院3所。58所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设置了中医药专业。
2.中医药教育规模扩大化
中医药院校在全国高教体制改革中走上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1999年扩招后,规模发展速度很快,1998年本专科招生1.1万,1999年本专科招生1.6万,2000年2.4万,2001年将近3万,2002年突破3万。在校本专科生9.9万人,研究生6000人。
中医药本科有2类5个专业,研究生有3类16个专业,并且为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向性的需求,各院校还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开办了若干个专业方向,增强了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中医药院校在硬件建设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征地建设新校区,其它院校也有明显改善,改变了以前中医药院校袖珍院校的形象,成为高等医药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由于中医药院校多为单科院校,学科单一,人才培养多为近亲繁殖,不利于中医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近年中医药教育除了在硬件上加强建设外,同时加强内涵建设,走学科融合、交叉的路子,联合办学,采取多种人才培养模式:(1)与综合大学合作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四川大学联合开办七年制中医学专业;(2)与西医院校合作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国家教育部批准,成都、广州、南京等中医药大学分别与华西医大、第一军医大、南京医大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临床医师;(3)与工科院校合作培养制药工程人才,如安微中医学院与合肥工大等院校已经开始了这种理工结合的人才培养;(4)与财经院校合作培养管理和营销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联合培养中药学市场营销方向的跨学科复台型人才;(5)中医院校之间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贵阳中医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同时采取招收非医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中医类研究生的措施,扩大招生对象,给中医药教育注人新鲜血液,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4.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科学化
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教育部组织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其中中医药类15个,本着“坚持特色,探索改革,不断创新,提高水平”的原则进行中医药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在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又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完善中医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闭。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模式”向学科与课程分离,开设综合课程,实行综合教学的“综合性医学课程模式”转变。淡化课程,强化学科,保留必要课程,减少必修课程,大量增加选修课程,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
5.对外教育扩大化
篇2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和中医药国际化是同一进程的两种力量。它们互为基础、互相推动,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了世界。实际上,尽管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潮流,但中医药学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却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的范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东渡扶桑,首次将中医药带出国门。从公元6世纪起,针灸学开始传向国外,先是朝鲜、日本,17世纪后传人欧洲,长期领先于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到进人近代,现代医学兴起之后,传统医学的地位迅速衰落,中医药学也逐渐沦落为“民间医学”甚至被讥为“伪科学”。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天然药物在世界各国开始成为医疗保健的首要选择,中医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在预防、保健、治疗人类疑难病症方面,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正以其科学价值和确切疗效,不仅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机遇面前,我国政府积极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努力使中医药重新走向世界、融人各国的主流社会,并在国际医药保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正在实现从传统医药大国向现代中医药强国的跨越。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科技支撑、文化渗透、医疗服务、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是其五大支柱,而人才培养更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石。在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布局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一方面,他们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将其输送到国外从事中医药国际化工作,同时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各国政府推动下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各级各类中医药教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通过这些有效工作,最终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取得主导地位、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一)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迫切要求。目前,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院校达数百所,为各国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仅在美国,就有60余所中医学校通过了美国教育部教育评审委员会的认定,拥有在校学生上万名;在欧盟诸国,有全日制中医学校11所、非全日制中医药培训机构近200所,每年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达4万人。即使在遥远的非洲,在我国援非医疗队及华人中医的努力下,也已开始接受东方传统医学,并不断派出留学生到中国留学,这些国家包括利比里亚、坦桑尼亚、贝宁、利比亚等。但总体看,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标准化程度低下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除港台及少数东南亚、欧美国家外,各国多数中医药培训机构办学层次混乱,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互通性不强,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中医药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医药学术交流不足,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极不统一。因此,制定一套包括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内的中医药教育标准体系,并逐渐实现与现代医学教育的接轨,已经成为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当务之急。实际上,医学教育标准化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就已经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GUMEWPR);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颁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对指导和规范世界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出台《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也了《中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借鉴这些经验,制定出通用性的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奠基之作。2008年11月,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上,我国学者公布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教育标准(草案)》,标志着世界中医本科教育标准化工作迈
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依照这一标准进行中医药教育的行业约束,规范中医药教育市场,保证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办学水平。当前的任务,是加快“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工作,并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标准的系列化工作,开展国际通用、符合中医药教育需求的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编写工作,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中医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促进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中医药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从形态上看,中医药学虽然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属性,但同时也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学科特征。中医药学以其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坚持个体化辨证论治、求衡性防治原则、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学与西方医药理论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对于中医的治疗效果、物质基础、作用机理,还不能完全做出科学说明,尤其不能按照西方科学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医药概念体系及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加上以古汉语为基础构成的中医药术语表述古朴深奥,国外的普通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和领会其中蕴含的博大文化精髓。因此,要实现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必要将中医药知识纳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大系统之中,逐渐推进世界各国和地区民众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认同。当前,随着我国的迅速和平崛起,东方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在世界遍地开花,与中医药一起成为盛开在世界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中医药教育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教育互相造势、互相推动,使世界各国人民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而理解中西医学的差异,信任中医药诊治疗效,让更多有志青年自觉自愿地选择接受中医药教育、从事中医药推广工作。
(三)加速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中医药是我国对外开放中有望取得原始性创新突破、对世界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优先主题”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的新药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据2006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1384家,产值1234.64亿元,中医药企业的发明专利迅速增加,其数量已与化学药品制造业大体相当。但总体看,我国中医药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制药技术落后,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几千年的中医传统和中医药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尽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中成药6000余种,每年还推出不少新药品种,但其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很少。在国际草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药材和饮片为主,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5.400。即便如此,对欧美国家,我国的中成药只能以食物补充剂的身份上市。目前,在这一领域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欧洲、日本、韩国,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90%的份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均一性是进人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要想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但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加强产品药材的可控化、制剂的现代化、工艺的工程化、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安全评价的规范化、疗效标准的严格化和产品包装的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使中药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出口国食品及药品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同时,中医药的研发工作还要加强与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西方医学的结合,尤其要加强中医药科学原理和机理的研究,加强中医药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此,要积极推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院、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共建双边甚至多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诊所等,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中医药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得我国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应有的权威地位。
三、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要解决高等中医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一大批胜任高等中医药国际化推广的高水平人才,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伴相生的。那些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无不重视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在其90年代制定的《美国2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在韩国,其“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等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努力贯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使其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熟练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对异域文化和国际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其在充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前提下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世界。
(二)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教育部先后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合作举办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批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合作举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教育、医疗、科研三个类别在全国遴选首批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11所高校被首批命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使其成为承担国际合作任务,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和技术服务等国际合作交流的骨干机构,政府间开展高水平项目合作的平台,以及中医药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孵化源地。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与各国高校在多层面的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教育的合作空间,不仅与亚洲中医药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也面向欧美地区和澳洲国家,甚至面向非洲国家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其形式也从传统的以民间、小规模的个体或团体性质的伙伴性合作为主,转向以各国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和高校为主。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推动,促使世界相关国家政府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开放中医药教育市场,帮助这些国家建设中医药教育、考试、注册和认证机构,通过这些具体工作促进中医药及中医药教育事业在各国的兴起。
(三)推进高校的中医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所高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犷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要重视中医药理论与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以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为切人点,推进中医药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同时,要努力弘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多学科集成创新推进新药创制。为此,要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学术大师和科技领军人才,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文化,着力推进科教经、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解决中医药关键问题、实现理论与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篇3
论文关健词:高等中医药教育 现状 发展趋势 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对新时期高等中医药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从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对学分制和课程体系、开放型课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教育特点作了分析,并提出其发展新思路。
在200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强调,人才培养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深人开展《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落实《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今后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体制改革和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保证高等中医药教育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1高等中医药教育现状
经过5年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围绕“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改革是动力,质量是根本,重心适度后移,加强继续教育”的工作方针,中医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首先是中医药在校生大幅度增加。1999年以前,全国中医药本专科和中专在校生仅9万人,如今已达到45万人,其中院校在校生41万,成教生4万。其次人才结构调整初见成效。1999年以前,培养医疗类人才和其他人才是9:1,如今医、药、护、管理及其他的人才是5.5:2:1.5:1,各级各类的中医药人才,满足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第三,中医药院校初具规模,成为中医药事业的亮丽风景线。一批新建院校占地面积达到1. 3万亩,经费投人70亿元以上,如江西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当然,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盲目建设、盲目发展的状况。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提出了“发展重条件,调整重市场,改革重模式,质量重标准,继续教育抓落实”的新思路,并制定了6个与教育相关的标准,包括中医药教育机构设施标准、中医药专业设置标准、中医人才培养标准、中医临床教学基地设施标准和中医基础名词术语标准等。通过标准战略,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2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趋势
今后将继续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建设,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研究,如全面出台系列设置标准,制定临床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和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标准;组织开展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加大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经费投人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提高整个中医药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研究、中医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及有效形式研究,进一步扩大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研究生试点工作等,从根本上保证教育质量。
2. 1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做好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继续加强中医古典文献整理,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继续组织重点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传承方法。要积极开展中医教学模式的研究,改革在中医理论、临床教学中基础课、临床课、临床实习三段分割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以及“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中医人才的特点,探索采用基础和临床交替教学,理论与实践滚动联系的教学方法,建立起具有中医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全面组织实施“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教育部共同研究制订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开展中医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及有效形式研究。修订《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制定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标准,建设一批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总结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2. 2进一步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
(1)完善学分制体制改革,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专业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仅靠一门或几门课程,而是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学分制用来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份量。学分制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基础、特长、兴趣选修一些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跨系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也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及边缘学科的发展,它要求学校和教师能够开出大量的选修课。
学生每成功修毕一门课程便得到若千学分,当考取到足够的学分便可毕业,至于毕业所需学分的多寡则视各院校的规定,学生只要完成了规定的必修课程,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任意选修其他感兴趣的课程。学生选修课程时有很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按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和专长主动地进行学习,也有利于学校培养不同素质和个性的学生。
国内高等教育竟争性加大,高等中医药教育系统应鼓励革新和创造,并以能够对社会需要做出最迅速的反应,学生、医院、政府都有选择的权利。高等中医药教育应适应市场竟争需要。同时,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中,每一个学科领域,特别是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新的东西不断出现。要使高等中医药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势必要求大学开出新的课程,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传授给学生。
高等中医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比较灵活,除了一些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外,老师可以根据新的科研成果或人才市场需求,开设新的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或学到最紧缺的专门知识而找到工作,而学分制的实行恰恰有利于新的学科较快地进人高校。
(2)开放型课堂改革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随着知识爆炸、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市场等市场力量的作用,以及“概念经济”的出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由学生的智力、读写能力、创造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等所决定,自然资源和生产能力所占的比重已经变少。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靠课堂教学,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型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所谓开放型课堂,是指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对象,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自由度;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同时给学生创设能使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和张扬个性的空间,自主获取知识的条件等。开放型的课堂能够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能够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
要创设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创造一个能够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给予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甚至有时证明学生的观念是有价值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能够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给学生创设自由度很高、民主气氛很浓、思维空间较大的课堂环境。这样做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到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而能勇于提问、勇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由于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课堂氛围很活跃,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也就能在这样宽松、自由、积极、愉快之中进行。
(3)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反映到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就是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的综合化,就是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交叉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技能。当今,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已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课程改革方面已收到了显著成效。
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现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药物制剂、应用心理学、英语(医药方向)等13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开办了3个方向的七年制本科教育;中医学、中药学是广东省名牌专业。有中医骨伤、中医美容、针灸推拿、中药制剂、高级护理、医学检验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此外开展成人教育和各层次的对外教育。从2003年起,我校由原来的单一医学学科门类课程增加到医学、工学、管理学、理学和经济学5个学科门类课程。
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大的灵活性,除了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比较稳定不变外,其它选修课程内容经常改变。同样一门课程,不同教师采用不同教材,教学内容自然不尽相同,就算是同一个教师,在不同学期讲同一门课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转贴于 除了基本内容不变之外,教师通常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把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尤其是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的根本没有材,似乎也不需要材,教师只是介绍性地把学科前沿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讲法几个课时就讲完了,剩下的课时教师就让自己的助教准备一些有关的材料进行讲解,然后再布置一些题目让每个学生去准备上讲台讲,或让学生自己定一个题目,然后就这个题目查找资料,论述该题目。
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上去杂乱无章,毫无定法。但这正是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学生为了准备讲稿,事先要查大量的资料,甚至还需要做一些仿真或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4)注重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考核学生时更注重能力而不仅仅是分数。考试是检查教学成绩的一种最普遍的手段,但今后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考核时更强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记忆或描述能力。如在临床学科科目考试中,有一半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讨论复杂问题,有现存标准答案的题目不多。象这类问题,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正因为这样,学生们不需要死记硬背条条框框,而是尽可能发挥创造性思维,只要能言之有理,即能“自圆其说”,都可获得好成绩。同时,因为由于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因而减少了学生作弊的可能性。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也别出心裁。除了规定的实验课程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外,有些本来没有安排实验的理论性课程,教师也把自己的科研项目或课题拿出来,让学生具体做其中一部分工作。如有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师把本来属于自己工作的校园网建设项目拿来,分配给每个学生一个具体的任务,如编程等。学生完成了任务,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看到自己编制的程序被应用于网络时,其成就感是可想而知的。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鼓励低年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与科研活动。目前,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较早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另外,学校还鼓励低年级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甚至与导师一起撰写科研论文,进而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今后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强于现在的大学生。原因是今后的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机会多。
一是半工半读为学生创造了条件。允许大学生打工,全日制学生和半日制学生均可以打工。
二是公民教育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增加了学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是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深人社会,了解社会。
四是鼓励学生去医院实习,找到实习机会的学生,实习期间不仅可以不在学校注册学分和上课,还可以把实习算作一门实习课程,并给学生计算一定的学分。
这样对学生来说是很合算的,因为实习期间不仅可以同样挣到学分,而且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能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实习收人,有的甚至因此被实习的医院录用。尤其是研究生,有的隔一两个学期就能联系到实习的医院实习,有的连着实习一两年。所有这些都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大大地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毕业后走上社会就不会有“断乳期”,但由于目前大学生长期处于封闭的校园里,疏与社会联系,对社会知之甚少,因此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学生至少需要经过2至3年的“断乳期”。
(5)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技能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高度专业化、高度分工、高度协作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分工,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同一个行业内需要不同研究方向的专门人才。在科学高度发展、新的技术层出不穷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有限的精力和能力决定了大多数人只能掌握某一个专业的知识或某一种专门的技能,而很多工作需要不同专业人员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与他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作的精神和素质。
在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方面,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的做法应进一步改进,在一些理论课程中,教师会布置一个比较大的题目,让学生几个人一组共同去完成,每个人完成其中的某一点或某一个方面的论述。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如《温病学》实验设计等课程,教师一般会布置大作业设计一个项目,由学生自发分组,每个组设计一个系统。每个组的学生再进行分工,每个人具体做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如设计一个项目.而一个项目内各个环节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这样一个组的学生要完成系统的设计任务,必须互相协调,分工协作。
篇4
[关键词]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复合型发展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139-02
随着我国高校对于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复合型发展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对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的复合型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一、五个同心圆理论
Foord提出的教师职业发展五个同心圆理论,强调教师自身职业发展与学生、同行及学校的发展关系一环套一环,同时学校在为教师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平台和机会方面承担着责无旁贷的重要责任。在当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教师的职业发展依托于学校的大环境,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也必须和学校的属性、定位以及时展紧密相连。
二、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医学院校英语教师发展现状,我们以Foord提出的教师职业发展五个同心圆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参加教师专业发展实验的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及其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涉及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相关医学专业背景(跨学科知识)方面、学生对教学的评价、课堂管理、课堂教学、同事合作等方面。
(一)英语教师的自身职业发展需求及科研方面
从调研上来看,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主体发展意识稍显薄弱。受访英语教师中,有约百分之五十的英语教师缺乏明确的自我发展规划,还有约三分之一的英语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不太满意,有超过60%的英语教师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
科研方面,从调研上来看,随着大学公共英语教师理论实践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超过45的英语教师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很少有英语老师在高水平英语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有超过30%的英语老师对科研的兴趣并不怎么浓厚,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对于科研项目,也是迫于学校科研任务量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的压力才去硬着头皮申报。不少英语老师并没有认识到“科学研究工作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医学专业背景(跨医学学科知识)方面
从调研上来看,我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相关医学专业知识明显欠缺,这种欠缺既与中医药院校的目标定位、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大环境有关,也与英语教师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关。受访英语教师中,有约百分之五十认为英语教学,特别是公共英语教学与医学专业背景知识关系不大,有部分英语教师认为不懂相关医学专业背景知识也不怎么影响英语教学,甚至有少部分英语教师认为医学专业背景知识对英语教学帮助不大或基本没有什么帮助,没有必要话费时间精力去学习医学专业背景知识。
客观来说,外因上,在中医药院校中,由于学校的定位,英语学科的重要性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会被弱化,与处于主流地位的中医药学科相比较,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会显得偏弱些;但同时,从内因来说,英语教师的内在心理需求和对完善知识结构的渴望也非常重要。
(三)课堂教学及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方面
在作为教师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之一的课堂方面,我们的两年来的调研发现,超过95%的英语教师的教学得到了学生群体的认可和尊重,课堂成为满足英语教师“自我实现”需要的重要场所。学生对英语教师教学和管理的评价总的来说是相当不错的。根据江西中医药大学教务处组织的2013-2015学年3个学期学生评教活动的抽样数据来看,学生对英语教师教学的评价普遍在良好以上,各项评价指标值都比较高,总评分数平均超过90分。这反映出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肯定和褒扬。有超过70%的英语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在构建多元互动、活跃灵动、富于创造力的课堂生态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我们也从学生对教师进行的具体评语中可以发现有部分英语教师几乎每天都在搞教学,但在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以及教学反思不尽如人意。有的英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稍显不足,有不少学生在评语中希望他们的英语教师不要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能够走下讲台,多与他们交流沟通,而不要课间和课外都没有任何师生交流和沟通。
(四)同事合作等方面
从调研上来看,我校所有英语教师都能与同事积极进行合作,共同搞科研、申报课题,写论文,参与集体备课、分享教学经验和课件资料。另外,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有约30%的英语教师能够主动和本校及其他省内外科研院校的其他学科专业,包中医、中药、管理、计算机、音乐、心理等等专业的老师合作搞科研,报项目、做课题、写论文、编教材、出版著作,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
三、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复合型发展策略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在复合型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认为,若要实现医药院校英语教师的持续、协调、长足发展,还应注意或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自我发展的自觉、主动性
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前提。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充分意识到自己是有主观能动性、自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者,同时形成不断改造自身教育观念与行为的主观意识与态度。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除了拥有自我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之外,还必须拥有坚实的专业素质结构作为实现此目的的物质条件。
(二)积极反思
反思实践是促进教师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方法以及效果,反思自己的行为及其支撑理念有助于知识建构,反思实践是促进教师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学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方法以及效果进行反思,从而对自身的教学观念、方法等进行重新评估和完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完善与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英语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努力完善与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使自身的新旧知识结构体系能够更好地融合,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深化知识结构,使新型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和可行。
(四)积极开展教学行动能力研究,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教学的研究者。英语教师可以采取边教学、边研究的方法去解决自身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刘润清(2004)认为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能够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自身的行为及其支撑理念有助于其知识建构的完善与优化。
(五)加强师生交流、沟通
英语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积极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认真主动听取学生的建设性意见和心声。
(六)加强同行沟通、交流,增强协作意识
教师通过协作相互合作切磋、启发,通过教学观摩、同行听课、教研室集体备课、教学比赛、讲座会议等形式发现自身不足,提高自我,通过群体交往相互提供情感和学术支持,可以更客观地衡量自己的成就。
(七)学校应加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以可持续发展眼光着眼于其未来发展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能满足教师个体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是具有一定后劲和持续潜力的发展,它是个体迅速适应社会,并在社会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创造性地贡献聪明才智与力量的一种持续能力,它强调个体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创造性。关注高校教师发展,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关注教师自身持久性、连续性的发展,关注教师自身潜能充分发挥的发展。从调查情况看,学校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日益加大,相继成立了“中医药翻译基地”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并即将出版由本校英语教师翻译的中医药学术论文的英文版论文集。另外,学校应强化英语教师培训体系,优化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鼓励英语教师选修部分医学课程、在职进修、访学、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等等,营造促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发展措施
199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2002年,教育部又印发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两份文件中对高校的艺术课程、艺术活动、艺术教育保障和奖惩措施作了明确的规定。由此可见,国家对高等学校艺术教育非常重视。
一、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作用
1.艺术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以艺术的一种形式———舞蹈为例。《毛诗序》中写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句话说明,人们在心情无法抒发的时候就会舞蹈,这不仅可以让人的身体得到释放,还可以让手脚协调配合起来,在不断变化的舞步中抒发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肢体表现美、感受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心灵受到启迪,让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以艺术的另外一种形式———美术为例。一幅好的绘画作品需要线条、色彩、构图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完成。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需要散发自己的思维,通过自己的想法用画笔勾画出一幅集线条、色彩、构图为一体的美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就是审美形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耳濡目染、亲身领会以及对美的理解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艺术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繁荣校园文化生活
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参与艺术活动,发挥自己的个性,彰显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能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一首好歌有时能影响人的一生。音乐对人的影响是很微妙的,它的教育作用在潜移默化之中。”所以,高校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这不仅能够让大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发挥,还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繁荣校园文化生活。
二、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根据以上总结的目前高校艺术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也对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
1.校领导及校内各部门要深刻意识到艺术教育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强化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上,高校要着眼于“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全校学生艺术素养,促进素质教育”的目标。采取多种手段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使高校艺术教育处于“平等、共享、普及、开放、全员参与”的模式中。在艺术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积极组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和艺术赛事,让学生在课业之余愿意加入学校的艺术团、社团以及各类艺术活动。
2.理论课程要注重学思并行,艺术训练避免形式单一
在艺术教育的理论课程内容方面,教师要力求各学科、各专业的渗透和综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科专业特点进行课程内容的教授,在内容上要综合各类艺术门类的知识,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都要有所涉及。教师要运用启发性、引导性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不能只是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知识。在艺术指导上要采用集内容与形式为一体的训练计划,丰富教学手段,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教授过程中,注重技能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视、听、触等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发挥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
3.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和艺术交流,争取资源的互通和共享
高校艺术教育需要一支完整的、可持续性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虽然现今教师流动性较强,但如果无法保证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师数量,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另外,优化艺术教育教师的福利体制,为艺术教育教师提供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教师理论修养,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使其不断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注入新的养分,创新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加强与其他高校、社会艺术团体的联系和合作,定期举办一些“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名家进高校”等系列艺术活动,承办大型艺术活动和艺术赛事,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艺术交流平台,进而活跃学校的艺术文化氛围,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军.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J].艺术百家,2005(5).
[2]袁宴林.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30).
[3]刘振东,杨晓辉.新形势下高校艺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8(2).
篇6
(1.中元国际(长春)高新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吉林长春130000; 2.长春高新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对缓解城市产生了相当的作用。但是有关智能交通技术发展中还存在一系列的认识需要分析讨论。本文针对智能交通的功能定位、城市智能交通的效果、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智能交通;定位;效果;问题
1. 引言
智能交通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交通效率的一种技术手段。即对一些技术对人、车、路在出行时加以影响,使之更有效率而已。目前,其实还很难对智能交通进行界定。举例来说,十字路口有红绿灯,早期由交警根据具体情形进行操控。这在当时也算是智能交通;之后,分时进行红绿灯的设置也可以算是智能交通;而到现在根据不同的出行模式,结合连续多路口的情形进行操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也还属于智能交通。相比较而言,城市轨道交通使用CBTC(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 control system,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自从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电技术飞速发展后,研究者注意到以通信技术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算是智能交通系统。
2. 智能交通功能定位
城市交通拥堵的本质是道路资源与人车使用之间的矛盾。城市作为一种空间形态注定了人口高密度居住,以及局部时间段必须有高密度出行。同时城市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其生产和生活又具有明显节律性,所以试图通过分散居住区域和错峰工作的方法缓解交通拥堵,其效果相当有限。智能交通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可以起到一些作用,但是车辆出行与所需要的道路空间资源之间的本质矛盾并没有改变。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道路本身已经成为停车场,那么任何智能交通的手段都不会起作用。城市交通拥堵的本质是空间资源有限的问题。稀缺资源的配置必须要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换言之,在城市交通拥堵的解决方案中,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杀手锏”,而是要通过各利益方的充分表达,相互妥协才能实现某种程度的均衡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程度。智能交通技术也好、低票价也好、公交优先也好,TOD也好,都需要有一个平衡利益的平台,协调统一才能部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3. 城市智能交通的效果
(1)目前,我国智能交通建设与国外比实际差距并不是很大,至少在技术层面上。因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兴起的时间并不长,相对技术门槛不是很高,有利于我国的企业进行技术的跟进和赶超。不同的,或者说抑制行业发展的可能与市场的开放和透明程度有关,而这些属于制度性的问题,而非技术性的问题。再有,如何认识智能交通对缓解城市交通的作用。目前很多人把智能交通作为缓解交通拥堵的杀手锏,有人会问发展智能交通能缓解交通拥堵。事实上,智能交通并不能作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杀手锏”。发展智能交通确实可以起到一部分环节拥堵的作用,但将其视之为“杀手锏”则有扩大其作用,简单化城市交通拥堵原因的嫌疑。
(2)近年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部分改变了人们工作和出行方式,有了一些缓解交通拥堵的苗头,但是从整体而言,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人类传统的社交或者学习方式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举例来说,假设有智能系统告诉使用者道路拥堵信息,并建议使用者不要买车,但使用者此时就越是着急买车,因为使用者所思考的是只有抢在别人前买,能多用一天是一天;而且越是告诉限制出行,就越有可能要早点走,抢在别人走之前去占用道路资源。从这个角度说,技术包括智能交通技术只是在局部缓解。甚至,由于智能交通局部效率的改善,可能相反诱发更多的出行,导致整体交通系统拥堵情况的进一步恶化。
4. 城市交通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1)智能交通发展的难点主要还是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大。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任何一种技术的要想发展的最本质推动力就是市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还是作为公共物品的一部分进行供给,即智能交通的大部分产品实际上是要卖给政府有关部门。所以我们注意到大量的智能交通供应商的主要工作是说服政府有关部门采购他们的产品。这就使得在智能交通发展中,必须依赖政府的偏好才能打开市场。于是,社会上就会产生疑问,智能交通技术既然这么强,为什么没有人用,或者说用了之后智能交通技术效果会不明显。客观的说,这些智能交通应用技术公司由此却也可以获得更大的关注度。尽管普遍认为政府应该是“高瞻远瞩”的理性人,能够以对城市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选择智能交通产品理性和确定基本的技术路线。但现实是,政府支出也会受到财政预算,也会受到民意的裹挟,也会受到政绩考察的压力。所以在选择包括智能交通技术在内的种种城市交通拥堵解决方案时,更为看重就是短期有效、价廉物美,在这样的考量下作为“经济人”的政府有关部门,往往会更倾向于选择概念上更先进,实际效果还可以,价格更便宜的技术路线。
(2)就目前来说,确实还没很好的解决办法。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城市交通的管理不但有一部分属于交警本部门,还有一部分属于交通或者是城市建设部门,这两者之间相互协调立场并不容易。例如,交通或者是城市建设部门设置公交场站,可能就会和交警部门已经施划的标线冲突。另一方面是城市交通的财政支出主要有所在城市政府负担,而省际或者中央政府并不参与。这一制度安排使得依靠土地的地方政府在资金上捉襟见肘。
5. 小结
篇7
关键词:多边式教学 艺术实践 科学建设 艺术感知
一、引言
进入了21世纪,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健全,对于舞蹈行业的发展也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舞蹈的文化和风格对本国舞蹈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舞蹈专业教育是整个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舞蹈艺术水平的高与低与舞蹈专业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整个国民的舞蹈欣赏水平,学校的舞蹈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教育科学,信息技术和与国际文化的联系等也同样对舞蹈专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制约的作用。不仅如此,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以及民族特点等也同样制约着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的经验证明,只有结合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族等方面的特点来建立舞蹈专业教育的体系,并在教育改革中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促进舞蹈专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以往舞蹈教学方式,调整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模式,正确把握舞蹈学的学科定位与规划,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舞蹈师资和舞蹈人才,是实现舞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多边式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21世纪的舞蹈教育应从传统走向现代,运用科学仪器训练职业舞者,运用各种手段投入社会办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远程舞蹈教育,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扩大舞蹈教育传播渠道。
(一)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艺术教育增添了许多了新的技术和手段,作为艺术教员,应该把新的艺术形式和手段不断地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它,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通过给学生展示图片,或者播放录像来介绍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使学生对民族舞蹈的文化背景和内在的文化意蕴有更详细的了解,从而在学习和表演是能够赋予舞蹈本身应有的灵魂和生命,真正实现对知识技能的全面认识和掌握。但现实是,虽然舞蹈教学的内容和功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但教学形式相对于最初的“示范—模仿”来说,却并未有的太多的改变。现代传媒利用特殊的影响语言与现代科技手段,在影响舞蹈的主体形式构成的诸多方面,丰富舞蹈的直观动态性的感性形象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舞蹈的欣赏价值,在舞蹈的审美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视野。
(二)采用情境化教学,增强学生兴趣情境
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富于描述性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优美的动作及设计新颖的、趣味性的教学手段等为学生营造一定的艺术氛围。采用情境化教学,从各种渠道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目的,这种兴趣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因此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启迪学生通过艺术形象去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塑造出美好的心灵。如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用课件来引入,通过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和画面的同步作用作为"序幕”加以烘托,辅之以教师饱满的情绪、富有表现力的绘画、富有激情的演唱演奏以及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想象和艺术完美的结合,犹如身临其境,情不自禁的萌生对艺术课的兴趣。
三、艺术实践与舞蹈教学应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不仅要强调动作技能的实践练习,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认识到舞蹈学习不仅是掌握规范动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知识接纳功能应用实践的操作。理论来源于实践,舞蹈理论是舞蹈实践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正确的、科学的舞蹈理论又能反过来推动、促进舞蹈实践。艺术教育本身富有创造性,教育的目的也是要培养一批富有时代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我们应改变传统的以单纯传授艺术知识、训练艺术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教育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集体唱歌绘画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育方式,营造人性化的教学氛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表现自我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让学生冲出“喜爱艺术,而不爱上艺术课”的困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突出科学建设并熏陶学生对艺术的感知
进行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这是高校舞蹈必须突破的难点。构划舞蹈教育教学体系的整体框架,突出舞蹈教学体系的特点,是技术与技巧教学、实践与创造能力的教学做到互相为所用、互相补充,达到全面推荐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目的。健康的艺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激励其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必须把德育渗透在整个艺术教学之中,寓教于德,循循善诱,全面育人。在艺术课中,从选歌、选图、释词、释图以及教学的安排等,都着意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要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培养他们爱国、爱党、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增强国家和民族意识。
艺术教育应当寓教音乐。音乐和舞蹈艺术教育中是不可分离的。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也是舞蹈的灵魂,通过音乐也可以丰富舞蹈者的想象力。舞蹈教育在于提高个人对艺术的欣赏与参与能力。例如,通过舞蹈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从而满足人对美的高层次的追求。而且可增进人类社会东通向受,共同准切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了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并且也引起全人类的共鸣,当我们以美好的、生动的、诗一般的意境的舞蹈进行交流时,让我们体验到的是对人类的热情,对和平的向往,最真善美的渴望以及对人生的珍重。因此,在狭义上指的是个人身心艺术修养的教育,在广义上意味着人类意境的完善与升华。结论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我们要求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自己就得具备这种精神,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努力改变传统注入式课堂教学的刻板模式。
五、结语
现代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既要有自己的学术专长,同时知识结构还要趋向综合化,而且还应能熟练的操作和驾驭现代的教育技术。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综合使用多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多角度予以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在实践中发挥其相互结合、相互弥补的作用,实现新时期舞蹈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舞蹈是人民以劳动和生活为基础,按照美好的规律创造一种艺术式样,它包含无穷的艺术之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因此,正确、科学的教学,不仅有助于舞蹈创作观点更新,还能促进学生表演须知的提高,推动舞蹈艺术事业发展,并且因此影响与整个社会。21世纪科学技术和各个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要以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2]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篇8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于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推动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速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和中医药国际化是同一进程的两种力量。它们互为基础、互相推动,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了世界。实际上,尽管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潮流,但中医药学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却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的范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东渡扶桑,首次将中医药带出国门。从公元6世纪起,针灸学开始传向国外,先是朝鲜、日本,17世纪后传人欧洲,长期领先于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到进人近代,现代医学兴起之后,传统医学的地位迅速衰落,中医药学也逐渐沦落为“民间医学”甚至被讥为“伪科学”。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天然药物在世界各国开始成为医疗保健的首要选择,中医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在预防、保健、治疗人类疑难病症方面,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正以其科学价值和确切疗效,不仅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机遇面前,我国政府积极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努力使中医药重新走向世界、融人各国的主流社会,并在国际医药保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正在实现从传统医药大国向现代中医药强国的跨越。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科技支撑、文化渗透、医疗服务、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是其五大支柱,而人才培养更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石。在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布局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一方面,他们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将其输送到国外从事中医药国际化工作,同时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各国政府推动下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各级各类中医药教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通过这些有效工作,最终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取得主导地位、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一)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迫切要求。目前,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院校达数百所,为各国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仅在美国,就有60余所中医学校通过了美国教育部教育评审委员会的认定,拥有在校学生上万名;在欧盟诸国,有全日制中医学校11所、非全日制中医药培训机构近200所,每年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达4万人。即使在遥远的非洲,在我国援非医疗队及华人中医的努力下,也已开始接受东方传统医学,并不断派出留学生到中国留学,这些国家包括利比里亚、坦桑尼亚、贝宁、利比亚等。但总体看,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标准化程度低下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除港台及少数东南亚、欧美国家外,各国多数中医药培训机构办学层次混乱,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互通性不强,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中医药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医药学术交流不足,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极不统一。因此,制定一套包括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内的中医药教育标准体系,并逐渐实现与现代医学教育的接轨,已经成为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当务之急。实际上,医学教育标准化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就已经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gumewpr) ; 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颁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mer),对指导和规范世界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出台《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也了《中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借鉴这些经验,制定出通用性的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奠基之作。2008年11月,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上,我国学者公布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教育标准(草案)》,标志着世界中医本科教育标准化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依照这一标准进行中医药教育的行业约束,规范中医药教育市场,保证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办学水平。当前的任务,是加快“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工作,并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标准的系列化工作,开展国际通用、符合中医药教育需求的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编写工作,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中医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促进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中医药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从形态上看,中医药学虽然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属性,但同时也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学科特征。中医药学以其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坚持个体化辨证论治、求衡性防治原则、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学与西方医药理论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对于中医的治疗效果、物质基础、作用机理,还不能完全做出科学说明,尤其不能按照西方科学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医药概念体系及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加上以古汉语为基础构成的中医药术语表述古朴深奥,国外的普通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和领会其中蕴含的博大文化精髓。因此,要实现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必要将中医药知识纳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大系统之中,逐渐推进世界各国和地区民众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认同。当前,随着我国的迅速和平崛起,东方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在世界遍地开花,与中医药一起成为盛开在世界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中医药教育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教育互相造势、互相推动,使世界各国人民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而理解中西医学的差异,信任中医药诊治疗效,让更多有志青年自觉自愿地选择接受中医药教育、从事中医药推广工作。
(三)加速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中医药是我国对外开放中有望取得原始性创新突破、对世界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优先主题”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的新药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据2006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1 384家,产值1 234. 64亿元,中医药企业的发明专利迅速增加,其数量已与化学药品制造业大体相当。但总体看,我国中医药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制药技术落后,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几千年的中医传统和中医药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尽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中成药6 000余种,每年还推出不少新药品种,但其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很少。在国际草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药材和饮片为主,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5.400。即便如此,对欧美国家,我国的中成药只能以食物补充剂的身份上市。目前,在这一领域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欧洲、日本、韩国,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90%的份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均一性是进人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要想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但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加强产品药材的可控化、制剂的现代化、工艺的工程化、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安全评价的规范化、疗效标准的严格化和产品包装的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使中药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出口国食品及药品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同时,中医药的研发工作还要加强与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西方医学的结合,尤其要加强中医药科学原理和机理的研究,加强中医药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此,要积极推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院、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共建双边甚至多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诊所等,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中医药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得我国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应有的权威地位。
三、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要解决高等中医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一大批胜任高等中医药国际化推广的高水平人才,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伴相生的。那些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无不重视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在其90年代制定的《美国2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在韩国,其“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等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努力贯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使其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宗教信仰,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熟练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对异域文化和国际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其在充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前提下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世界。
(二)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教育 部先后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合作举办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批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合作举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教育、医疗、科研三个类别在全国遴选首批 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11所高校被首批命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使其成为承担国际合作任务,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和技术服务等国际合作交流的骨干机构,政府间开展高水平项目合作的平台,以及中医药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孵化源地。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与各国高校在多层面的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教育的合作空间,不仅与亚洲中医药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也面向欧美地区和澳洲国家,甚至面向非洲国家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其形式也从传统的以民间、小规模的个体或团体性质的伙伴性合作为主,转向以各国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和高校为主。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推动,促使世界相关国家政府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开放中医药教育市场,帮助这些国家建设中医药教育、考试、注册和认证机构,通过这些具体工作促进中医药及中医药教育事业在各国的兴起。
(三)推进高校的中医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所高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犷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要重视中医药理论与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以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为切人点,推进中医药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同时,要努力弘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多学科集成创新推进新药创制。为此,要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学术大师和科技领军人才,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文化,着力推进科教经、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解决中医药关键问题、实现理论与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篇9
论文摘要:阐述了中医药教育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以及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育学模式。
《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而教育国际化更是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教育在国际上呈现良好态势。全国各中医药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国际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激增,已仅次于来华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
1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状况
1.1中医药教育在国内目前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共118所,中医院校(含民族医药院校)33所,西医院校85所,其中13所设有中医系。
1.2中医药教育在国外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中医药机构,全球采用针灸、推拿、中药、气功治疗的人数越为全球总人口的1/3。由于中医药疗效逐步得到证实,国外中医药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1.2.1中医药教育在欧洲目前欧洲已有各类中医药学校40余所,部分国家和地区已规范了针灸注册制度,如英国对中医药教育的需求量大,由政府或私人资助的中医院校数量与日俱增,法国每年培养1000名以上的中医药人才,包括针灸师、自然疗法与草药疗法师。德国目前已有38个医药院校开设了针灸课。
1.2.2中医药教育在美国已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在校生8000多人,学制由业余制该为全日制。
1.2.3中医药教育在东南亚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中医药教育发展潜力巨大。
1.2.4中医药教育在澳大利亚2005年5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通过中医法案,承认中医合法地位,与西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中医药教育纳人了澳大利亚正规高等教育。
1.2.5中医药教育在日韩日本承认针灸合法地位,但汉方医学目前还没有列人日本政府正式教育体系。在韩国,由中医药学和韩国治疗方法结合而成的韩医学教育得到政府认可。
2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进展
去年2月,中医药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3个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研究已经结题。上述3个国际行业标准研究是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承担的重大课题。另外,在由该会承担的“十五”攻关课题一中药标准国际合作研究中,已采用iso国际标准化工作格式写出人参、黄茂和葛根3种中药的示范性国际标准草案;在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和常用名词术语的英译课题研究中,已建立起1.3万条的名词库和资料库;" g. b.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的英译国际标准、国际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水平)的各类考试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13个国际标准文件也在制定之中。这些国际标准的建立,对于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3. 1面临的机遇
3.1.1中国加人 wto加人wto后,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目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境外消费,即互派留学生。加人wto,为中医药教育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中医药院校教育结构、吸引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更新和管理机制的改善,为中医药国际教育产业化提供了空间。
3.1.2医学模式的转化和中医药教育的特色现在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医药教育理论上从天、地、神多方位考察人体的阴阳、藏象之间互相联系,在“天人相应”中把握疾病发生演变过程。这与现代医学模式是一致的。
3.1.3全球中药、植物药潮流现代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层出不穷,而中医药的毒副作用较小且疗效是某些生物药、西药无法达到的,人类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倾向潮流越来越明显,中医药、植物药开始显示出超强的科学价值,中医药教育备受外国留学生的青睐。
3.1.4 who的推动在世界卫生组织第56次大会上,讨论通过了关于发展传统医药的决议,将传统医学纳人了世界卫生组织工作总体规划。这标志着传统医学在一定程度上已正式得到了世界主流医学的认可。
3. 2存在的问题
3. 2. 1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合法性和教育行为无序性之间的矛盾在国外,中医药教育的合法性还没有解决,大多数国家中医药教育没有纳人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因此国外的中医药教育事业有的是商业注册的、有的是文化事业注册的等无序性行为,中医药教育的立法和规范还很欠缺。
3.2.2中医药国际教育的规范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国外学习中医药的人员构成复杂,有的是学习西医的,也有普通群众,有使用汉语学习的,也有使用其他语言的等,这些使得开展中医药教育的规范化遇到重大障碍。
3.2.3中医药国际教育的科学标准化与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性间的矛盾中医药教育要国际化,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医药理论及教学方面等一系列的标准问题,而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使得标准化的推进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阻碍了国际化进程。
3.2.4中医药教育特色优势与国外同类型教育机构越来越多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国外办学机构将大规模进人我国,另一方面,国外许多高校纷纷开办中医药课程和科研机构,跟我国抢夺生源、师资等,这使得作为中医药教育发源地,我国中医药教育的主体地位正接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3.2.5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与外语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很多深奥的哲理、专业术语等难以在英语和其他语言中找到对应的描述方法,因此对外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很欠缺,不利于中医药的传播。
4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思考
4.1增强中医药教学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立跨国教学中心,加强教育培训的的国际合作,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如开展远程教育、境外联合办学、合作项目、短期培训、继续教育、网上咨询服务、教材数据库信息资料服务等,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合作,尤其是加强与世卫组织的合作。以借助我国中医药教学的独特优势,建立国际性中医药教育认证机构或权威学术机构,为中医药在立法、技术标准准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4. 2加强文化交流中医药文化内涵深厚,中医药发展到至今还是很难进人主流医药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药所形成和依赖的文化内涵难以被领悟,比如“气”。因此加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引导东西方文化和现代科技成果及研究方法去渗透中医药理论文化,让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接近现代科学,形成既具有中医药本身特色,又符合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体系。
4.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建设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随着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中医药国际机构的成立,以及近年来我国大批中医药从业人员在境外的教学、临床工作,培养了大批国际外向型人才,使得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具备了外部环境和人才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教育机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师资力量、教学内容规划和课程编排、教材、教学质量和考核等多方面的标准化建设等为重点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化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标准化建设对于促进中医药的对外合作交流、对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起重大促进作用。
5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5.1对境内中医药学学生的教育模式
5.1.1加强双语教学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又要具备较好的专业英语能力,这是中医药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不同语言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医药教育目前进行的双语教育主要是汉语和英语。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公共英语(汉语)之间的比例。为此应该:(1)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将双语教学融人整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而不是单独出来,以便于公共英语(汉语)和双语教学的有机结合。(2)营造浓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随时随地的感受到语言氛围,常常开展专业医学英语知识讲座、校广播电台可定时播放医学英语广播等活动。(3)采用合适的教材。对教材的深度、编排形式等多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教材,使得所学既能满际需要,又能保证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4)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优劣。学校应引进、培养一批医学和英语知识都较全面的优秀教师,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主导思想下,采有各种有效措施激励优秀人才从事教学。(5)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在继承、挖掘传统医学精髓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了解现代医学、科技、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激发年青人的探索创新意识,为中医药人才走向国际作好学识上的准备。也让来华留学生了解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全方位的提高外语水平,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利于更深层次的学习专业知识。
5. 2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模式
5. 2.1提高认识,加强医学伦理教育港澳台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的国际化教育模式仍比较落后,在提高认识、创新观念的同时,加强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
篇10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发展发生变化,生源问题已成为影响部分学校发展的问题之一。首先众所周知,现今各大学对优质学生资源早已展开激烈的争夺战,而部分优质学生以就业和社会回报为首先考虑的问题,而中医药的学习,因学习时间较长,社会回报较慢等问题,成为导致中医药缺乏优质学生资源的主要困境;其次,随着生态环境人为破坏的不断加重,使得中医药资源越来越稀缺,虽然现今针对某些药物可以实行人工载育的方式,但这与中医药经典中对药的描述、记载和应用,在与实际用药时的疗效存在较大误差,进而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师资源不足、缺乏学科带头人的问题,现今在部分医学院校,一个教师可能要教一百多个学生,故对于教师而言,要想很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水平亦有待提高,
2中医药教育教学的大众化问题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医学院校进行学习,医学生从以往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现今的大众化教育模式。对于医学生而言,需要其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自我修养,而在这种大众化教育模式影响下,学生整体素质势必会受到影响。对于素质不高的学生而言,本科阶段的医学教育可能会使其受益终生,但亦可能对其而言,仅仅是获得一张文凭,浪费4年的大好时光。现今,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专家打着推广中医药的旗帜,实施网络教学和授课方式,但是在其中间,有部分所谓“专家”的言论和观点会对人们进行误导,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随着现今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和中医药学各学科的不断细化,使得中医药学的教育教学和学习会涉及到其他领域,运用其他领域的技术解决中医药学各学科中的问题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就目前而言,虽有部分医学院校已经引进其他学科的先进技术对中医药的教育和教学进行改革,但也尚处于起步阶段。
3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发展策略
现今,国家非常重视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医疗卫生改革战略和政策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支持下,要不断的深化我高等医学院校的中医药教育改革,规范我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医疗人才,促进我国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故在这大背景下,中医药教育教学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要做好中医药教育教学发展,必须首先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正确的道路和方法,现提出本人设想,借以抛砖引玉。
3.1逐步加强中医药中长期教育改革实施正确的教育教学发展规划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是根植于祖国文化之上的,是祖国文化的重要体现,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进而导致无法用现代医学(西医学)的相应标准对其进行衡量,但这不能否定其存在价值,更不能一味的追求标准而改变其原来的含义,故我们应建立起发展中医药中长期教育的观念,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教育学生如何正确的对事物进行正确评价。同时,开展实施中医药教育改革,在进一步借鉴西方医学之优势的基础上发展中医药,例如运用现代技术及西方医学对药物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潜在的利用价值。同时,在学生平时学习中,积极组织开展类似知识竞赛及实践技能大赛之类的活动,动员每位学生都应参与进来,而不是仅仅选派代表参加,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思辨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在平日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临床实践的内容,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学生日常进行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其就业问题,鼓励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实现自我价值,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教育教学的改革,逐步实现中医药学的理论发展、事业发展、产业发展和国际化发展进程。
3.2解决教育资源短缺努力发展中医药学生源问题尤其是优势学生资源的问题,是医学院校所面临的问题之一,现今各医学院校分别采用给予奖学金、免除学费和补贴等方法吸引学生资源。现今,大部分医学院校对优势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普通学生基本没有太大差异,故如何保证优势学生资源在入学后的高效充分利用,是其面临的又一问题。本人认为可以实施对优势学生资源教育进行改革以解决这一问题,在优势学生入学后,对其进行合理的要求相对较高的教育方式,同时尽量实施“一师三生制”和“一生多师制”,此不仅可以促进同一老师下同学之间的互相促进,亦使得学生可以跟随不同的老师,进一步取长补短。对于中药资源稀缺的问题,应在平时进行教学时,结合教师的实际用药效果及临床经验,结合经典理论描述对学生进行讲解,像如何拟补药品质量的下降而引起的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是通过剂量的增加还是药物配合应用,故这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临床实践水平,在不脱离经典和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资源方面,应进一步提高教师水平,拓展教师教学思路,同时尽量扩大教师队伍及待遇,积极争取国家相应政策的支持;尽量开展小班上课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3.3实施优势教学提高学生质量近几年,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高等学生的数量不断提高,但学生质量不断下降[2]。受此影响,医学教育由原来的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医学生的诊疗水平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为解决这一问题,本人认为不应否认学生的后天可塑性,故在这一形势下,应进一步实施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加强医学学习阶段各种考核来选拔,从基础学习、临床诊疗水平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学考核制度,从众多学生中选择可塑性较高的学生进行培养,对本身对医学不感兴趣或兴趣不大者,可对其实施校内转专业的方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才和资源的流失。
3.4实施多学科交叉学习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现今,随着现代技术在医学和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多学科交叉学习成为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于中医药学临床和基础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在中医药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形象,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