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链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链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 医药 产业集群 产业链 企业合作 合作形态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7-0037-04

产业集群作为介于纯市场与科层企业之间的一种组织模式,有其自身的竞争优势,目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研究的热点和各级政府在区域和产业发展中的新思维。近年来,随着国家将生物医药产业确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出现了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热潮,全国有80多个地区提出建设医药科技园(生物谷、药谷),同时各地也纷纷出现医药企业的自发集聚。医药产业集群内,基于产业链层面的各要素通过互动降低成本并提高产业发展效率,从而提升集群可持续的发展优势,这是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重要原因,而集群内企业产业链上的合作是集群内部要素互动的重要一环,是提升集群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1 医药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方式

1.1 医药产业集群的内涵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根据他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互相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参考现有学者对于医药产业集群的研究,医药产业集群可以理解为:医药产业集群是一批既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医药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为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形成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一种联盟体[1]。医药产业集群的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和强政府监管的特征(表1),促使医药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从而可以很好地利用集群效应以取得竞争力。

1.2 医药产业集群中产业链视角的企业合作方式

从整个医药产业出发,集群内企业互动主要体现在研发合作、生产合作、流通合作和资金合作等环节。除了这4类主要的合作方式,集群的合作还包括医药企业进行厂房等基础性建设合作;企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合作等其他合作形式。这些合作与一般集群内的企业合作共性较大,故不做深入分析,本文主要对前述4种主要合作方式进行阐述。

1)研发合作。医药产业集群中研发合作形式主要有医药企业之间、医药企业与高等院校以及医药企业与科研院所等组织,进行联合研发和技术创新。研发合作能够集聚各种创新资源,发挥创新主体的资源优势,可以快速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美国9大生物医药集群都以高水平研发机构的集聚为其集群基础。

2)生产合作。医药企业之间的生产合作是在进行专业化分工基础上,通过委托生产,借助被委托生产企业的规模优势,从而降低了原料和药品的生产成本。在我国现阶段的医药产业集群布局中,污染较大的原料药企业往往并不被集群纳入,集群内的生产企业通过抱团向原料药企业谈判,降低原料成本,同时也通过摒弃高污染的原料药企业完成了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3)流通合作。医药产业集群中企业的流通合作模式主要有建立区域品牌模式和渠道共享模式。建立区域品牌是指多个具有关联性的品牌组成品牌联盟,相互配合从而促进各自品牌价值的提高。渠道共享模式对集群内的中小型医药企业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通过建立深层次和多方位的合作网络,提高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资源销售效率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集群的竞争优势[2]。如泰州中国医药城内的10多家药品流通企业,共用园区建立的华为药品流通平台,流通企业的药品委托华为平台储存、配送,大大节省了流通企业的储运及基础设施成本。

4)资金合作。由于医药产业集群内中小型医药企业数量多,而且医药行业的门槛高、风险大,所以近年来资金合作在目前的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活动中显得很活跃,有数据表明,2009年在我国医药行业的风险投资方面,共发生投融资事件45起,其中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产业[3]。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因为风险资金的注入,也产生了很强的竞争优势。吴晓隽等对美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究也指出,旧金山能成为和波士顿齐名的美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领导者,关键就是依赖集聚于该地区的活跃的风险投资公司[4]。

2 产业集群中基于产业链层面的企业合作特点

2.1 研发合作的特点

第一,医药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研发合作行为对于集群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研发合作可以增强集群内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使研发企业或科研院所和高校突破技术领域的瓶颈,从而增强集群和医药企业的竞争力。第二,在研发合作活动中,个体的效用函数取决于个体行动和他人行动选择的共同结果,这导致合作体中的成员会存在“搭便车”的动机[5]。

2.2 生产合作的特点

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可以依赖自身生产灵活和转产容易的优势,随着专业化分工的进程在不断深化,可以与大型的医药企业开展生产合作。通过这种方式,中小型医药企业可以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可以成为推动集群发展的主要力量。而目前我国医药产业集群中专业化分工不合理,存在产业链同化现象,不能很好地利用协同合作效应,产生恶性的价格竞争,降低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2.3 流通合作的特点

集群中医药企业之间进行流通合作,第一,共享渠道可以降低流通成本,同时管理成本也得到降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第二,共享渠道模式中,医药企业之间可以共用仓储设施,共用仓储带来的对仓储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会促进仓储技术的发展。集群中的医药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区域品牌模式,在集群内部形成网络效应,可以分摊品牌推销的费用,节省成本,企业还可以联合推出各自的品牌,避免了单兵作战的资金壁垒。而依托于企业集聚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以及仓储设施共用等方面的合作还需要集群规划者和管理者的协调与干预,以及药监等政府部门的支持。

2.4 资金合作的特点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集群内的资金合作活动很活跃,而且形式多样。集群内的企业为了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风险投资的特性又决定了生物医药产业是其投资的宠儿,双方通过资金合作,可以取得各自的利益。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所以目前集群内的资金合作活动非常活跃。资金合作的形式多样表现在企业之间可以通过等股权或不等股权合资成立新实体;企业之间也可以不成立新实体,而是通过参股的形式进行资金合作。医药制造业是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产权交替频繁的出现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的风险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融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医药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方式及特点总结于表2。

3 医药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医药产业集群内的各类形态的企业合作互动对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我国医药产业集群还处于发展阶段,集群中企业合作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3.1 产学研结合松散,研发中介组织缺乏

我国医药产业集群中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对创新的认识不够的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集群内的产学研结合松散,停留于表面,形式化、短期化和层次低的问题比较严重。再者,集群中的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存在“搭便车”的行为,国内学者呼吁要在集群内建立共性技术的服务组织,但是在集群内虽然有像CRO等研发中介组织的存在,但却数量缺乏,所影响到的企业也很少。

3.2 集群内企业分工不合理,存在产业链同化现象

我国的医药企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大企业偏少,中小企业居多,技术和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大、中、小企业之间基本没有建立起经济学家所说的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关系,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网络没有形成。集群内生产仿制药企业的数量众多,这会导致医药企业的产品同化,失去市场竞争力。

3.3 流通的集群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在药品流通环节,我国现阶段的医药产业集群尚没有充分发挥集聚的优势,集群内集中生产的药品仍然通过集群内外较为松散的流通企业配送出去,依托于医药产业集群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的案例并不多见,集群优势在流通环节上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3.4 集群内医药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存在资金短缺问题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还处在起步阶段,资金需求量非常大,医药企业的短期资金缺口大,流动资金相对缺乏;我国医药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资料显示,在我国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成果转化的资金主要靠自筹的约占60.9%,国家科技计划贷款占33.3%,风险投资仅占5.58%[6]。

4 对促进医药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的建议

4.1 加强产学研结合,注重公共创新平台建设

集群应积极鼓励科研组织和高校入驻园区,将医药科研组织和医药类院校中的研发中心与公司相对剥离出来,吸引政府、高校以及风险投资等,成立有独立产权的高新医药企业,从而带动集群的创新能力,带动集群发展[7]。目前,我国医药集群内中小型企业偏多,不热衷于研发活动,往往采取“搭便车”的行为,这对于有自主创新的医药企业和进行研发合作的企业会带来威胁,所以集群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建设公共创新平台,以推动产学研的顺利进行。此外,政府在制定研发政策时,要能够积极引导中小型医药企业进行研发,还要保证研发成果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

4.2 加强宏观统筹,促进已有的医药产业集群升级

国家应制定中长期的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对医药产业集群的布局进行宏观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减少恶性竞争;地方进行医药产业集群建设时,要突出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建设合理的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在集群内部,要考虑医药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选择合适的企业入驻,整合结构完整的产业链,促进集群发展。发展医药产业集群,要优先引导和扶持那些已有的医药产业集群,让其实现创新升级,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4.3 加强渠道管理,发挥集中优势构建现代物流中心

集群的规划和管理者(或专门的第三方组织流通企业协会等)应当利用集群生产集中的优势,积极依托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现代药品物流配送中心,集群药品的规模配送出集群外也有利于集群品牌效应的提升。而正如前文所述,大型的现代药品物流中心不仅能够带动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效率与销售覆盖,也能促进集群内小型药品流通企业的快速成长,这也符合国家医药产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集群内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政府部门及监管部分的通力合作。

4.4 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风险投资

我国医药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在科研、流通、生产等领域与国外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国际交流平台,不断引入外资。国内还可以发展债券市场,对集群内实力较强的医药企业进行扶持,让其可以进行负债经营。现在风险投资公司倾向于给医药融资企业提供资金,还可以给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企业管理咨询和市场策划等方面的支持,给企业提供很好的发展空间,并且风险投资可以促进医药企业研发成功实现产业化的转化。集群要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支持集群内医药企业进入国内外金融机构和股票市场进行融资。

参考文献

[1] 褚淑贞, 沈念伍. 我国医药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J]. 健康中国, 2011, (6): 16-18.

[2] 赵浩兴, 刘俊涛. 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合作营销模式探讨——以浙江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为例[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8, 19(4): 41-45.

[3] Baker M, Jeffrey W. Market timing and capital structure[J]. J Fin, 2002, 57(1): 1-32.

[4] 吴晓隽, 高汝熹, 杨舟.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模式、特点及启示[J]. 中国科技论坛, 2008(1):132-135.

[5] 王星, 王雷. 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研发的引导机制研究[J]. 经济论坛, 2008(4): 8-10.

[6] Branstetter LG, Sakakibara M. When do research consortia work well and why? Evidence from Japanese panel data[J]. Am Econ Rev, 2002, 92(1):143–159.

篇2

产业链金融服务运行模式是银行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实现深化银企合作关系,并获取最大收益目标的一种服务模式,即“M+1+N”模式。

其中“1”代表核心企业,“M”、“N”代表上下游企业。银行通过对产业链上的“M”或“N”与“1”之间资金的综合分析,在有效规避银行授信风险的前提下,为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1.“1”核心企业金融服务

一般产业链中均存在一个优质的核心企业,银行可以为其提供诸如集团账户管理、投行业务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通过对核心企业的服务来为其上下游客户群的提供金融服务。

2.“M”上游企业金融服务

基于上游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的物流关系,以对核心企业的授信为保障,为上游供应商提供授信支持。主要包括采购合同融资、商业发票贴现、预约付款融资、应收账款买断和综合保理等几种操作模式,一方面能够为上游供应商提供融资支持,确保物流供应的及时顺畅,促进整个产业链的紧密合作;另一方面能够依托核心企业为供应商解决融资问题,并为核心企业争取更优惠的供货条件。

3.“N”下游企业金融服务

从产业链内部来看,产品销售渠道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如果能够协助核心生产企业建立一个强大的销售网络,扩大市场份额,一方面能够获得大量的中小客户。

二、发展产业链金融的意义

1.产业链金融突破了传统的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模式,其金融服务不再是只针对市场的原料生产者、产品制造者、商品销售者等产业链上单独的企业。产业链金融对产业链整体和交易的评估使中小企业也能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同时,产业链金融也激发银行开发出很多新的金融产品,增强经营的灵活性,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客户群的存款,增加了银行自身的利润空间。例如,煤炭行业中煤炭生产企业和电厂处于强势地位,向上游采购需要现款或预付款提货,向下游销售又往往需要对电厂等放账,煤炭经销商存在巨大的流动资金缺口和对银行的信贷资金需求。银行可以向经销商提供“先货后票(款)”融资模式——以现货煤炭质押的融资解决方案,以及“先票(款)后货”融资模式——经销商在取得下游企业订单前提下、以未来煤炭货权质押的融资解决方案。

2.开拓银行的客户群体,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以大型或特大型企业的核心的中小企业形成了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市场,但由于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如果单纯考虑中小企业自身的情况,不能得到银行资金支持。产业链金融服务就是借助于产业链的真实业务背景或预期应收账款等信用增强条件,使银行能够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我行的客户群体,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例如,截至2005年4月底,深发展广州分行票据贴现量累计已达938亿元,并占据广东地区能源行业80%的业务量。银行以其鲜明的行业经营特征被定位为以某行业金融为主的贸易融资专业行。产业链金融服务正是基于产业链的这些主要特点,从其中一个环节着手,进而为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所提供的整体金融服务,这种服务模式能够密切我行与整个产业链的合作关系,进而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三、产业链金融的风险防范

通过前面分析可知,产业链金融要对于银行来说,首先要理顺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然后,根据稳定、可靠的企业间的业务往来及现金流,将银行的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整合,对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由此可见,产业链金融可以有效降低银行对单一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但是风险总是伴随着盈利,商业银行在实施产业链金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风险的防范:

1.既然产业链金融服务强调的是对产业链整体的信用捆绑,银行就必须准确掌握产业链上企业发展状况以及企业间的关系,建立信息系统。刘士宁(2007)认为,要加强现代信息手段建设,通过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建设等方法,对潜在的意外和损失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产业链金融风险。同时,产业链金融管理需要借助信息化的平台,将商业银行服务的上下游企业组织在一起,最终实现产业链上各个的共赢。

2.内部控制是防范供应链金融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一种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要强化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内控机制建设,做到确定实施产业链金融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权利和责任,建立起商业银行内部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养良好的银行精神和内部控制文化,使全体员工充分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周小云.产业链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希望月报.

[2]刘士宁.供应连金融的发展现状和风险防范[J],中国物资与采购,2007,(7).

[3]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3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微笑曲线;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2.024

0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表现出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趋势,传统的制造商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生产制造所带来的利润,不再追求低成本导向从而降低商品价格用以获得更多的客户群体,而是逐渐将核心业务转向服务业以降低风险和成本获得高附加值和超额利润。因此,制造业与服务业呈现出互相融合的景象,在产业链上游及下游扩大服务内容,专业的分工也使得企业的服务化趋势日渐深化。

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甚至超过第二产业,增速强劲,整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表明我国也在逐渐走向产业转型和升级。在此过程中,制造业的服务化能够帮助更好地实现产业升级,为市场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或服务。制造业服务化是经济向服务业转型的必经阶段,符合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适合于我国国情,更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体。

本文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以微笑曲线为基础,探究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以及制造业服务化的具体路径。以IBM、可口可乐等公司为例,探索适合于企业的服务化道路,为未来的制造业服务化路径提供思路。

1 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

1.1 制造业服务化的定义

制造业服务化有两个层次,其一是制造业企业对内部效率的要求逐步升高,其重要性已经超越传统的决定因素,其二是市场对于产品的要求也在逐步升高,提高了生产的复杂性。制造业服务化隶属于“功能经济”,相对于“传统经济”来讲,制造业服务化实现了经济体系本质的转换。“传统经济”更加侧重于“买方愿意付出的价格”,而“功能经济”更侧重于为顾客提供的价值,同时依托于产品,与其功能单位数量紧密相关。广义上来说,制造业服务化是产业链的延伸,在其转化过程中,不断沿着“微笑曲线”的上下游进行移动。“微笑曲线”将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是反映附加值与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关系的曲线。其中服务具有的附加值较高,内容包括上游的创新研发、咨询、设计等,同时也包括下游的营销、售后服务等。

1.2 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

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造业投入的服务化”,另一方面是“制造业产出”的服务化。“制造业投入的服务化”意味着在产品投入生产之前,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和工作,主要包括产品的设计、政府企业等发展战略的咨询服务、新产品的研发等;“制造业产出的服务化”指的是在产品投入生产以后,企业依托于产品为消费者提供额外的增值服务,即“产品-服务包”,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目的是维护客户关系,获取长期的合作利益,其内容主要包括产品的营销、售后服务、安装和实施服务、物流服务等。因此,结合“微笑曲线理论”,制造业服务化意味着向曲线两端所有环节的服务化,而不仅仅局限于投入或产出的服务化。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微笑曲线”也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因此服务的形式和内涵更加丰富,从而也在不断充实制造业服务化的含义。

2 制造业服务化的动力

2.1 产业链价值重心转移

在如今的产业价值链上,生产制造环节创造价值的能力已经十分有限,而随着服务环节在价值链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其创造的利润也远远优于生产环节,最引人关注的是随着知识和技术的转移。在全球产业发展的浪潮中,产业链价值重心的转移已经成为开发产业链价值最重要的方法。“微笑曲线”可以充分诠释价值重心转移在产业链上的具体表现。以制造业为例,其生产加工环节在整体产业链中所能创造的价值是最少的。反而其上下游产业如研发、设计、营销等涉及服务的领域则能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除此之外,因为生产制造环节的科技含量一般较低,难度较小,所以更容易被学习和复制因此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而服务环节所具有更加复杂而且不断变化的特点,因此形成产业链重心转移,逐渐以服务为中心的趋势。而这也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使企业在服务领域投入更多从而加大产业链上的优势,最终大幅度增强企业竞争力。

2.2 竞争关系的促进

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产业链的竞争力,因此服务环节的竞争力也就成为了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由于服栈方诓业链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对于服务环节的把控也就变成了对于整个产业链的把控。依据发达国家在产业链上发展的经验,要想掌握整条产业链,必须依赖于服务环节,而掌握高端环节的同时也就掌握了产业链上的价值。对于生产环节来说,因为其产业回报率很低,并且在过程中会产生高损耗、高污染。因此,生产环节在整个产业链上是最难创造利润的。在对于产业链竞争实力要求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生产制造企业的产业价值中心向服务领域转移是他们实现自我提升,企业发展,获取价值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3 制造业服务化的路径

3.1 下游产业链服务化

下游产业链的服务化主要是通过品牌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售后服务等环节,增强企业在产业链下游的介入程度。下游产业链的服务化仍然以产品为中心,为消费者提供“产品-服务包”。与其他服务化路径相比,下游产业链的服务化难度较低,做需要的资源较少,对于组织变革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可操作性较强。一般来说,传统的制造企业更适合于选择下游产业链服务化的方式,从而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并且降低企业革新的风险。以海尔公司为例,其以家电制造为核心业务,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周到的售后服务,专注于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使其精益求精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为维持更加长久的客户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 上游产业链服务化

相比下游产业链的服务化,上游产业链的服务化难度相对较大。上游产业链的服务化主要包括产品的设计、研发、规划等环节。通过上游产业链的服务化,企业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突破市场现有产品技术的局限,开拓新的领域并可能获得超额利润。一般来说,企业的研发水平往往决定了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研发费用不足销售收入3%时,企业会因为缺乏后劲而难以生存;研发费用在3%-5%之间时,企业虽然可以存活,但是由于创新能力的限制,很难平稳度过经济危机等情况;只有在企业的研发投入在5%以上时,企业才有可能维持在市场的竞争地位。因此,一个企业如果想维持市场地位,保持发展的稳定性,需要不断加大研发的投入。上游产业链不仅仅体现在研发能力上,企业规划、战略等也可以成为提供咨询服务的环节,并转化为企业的核心业务。上游产业链的服务化更适合于研发实力较强、资金较为充足,但是缺乏市场经验的企业,可以为以后实行下游产业链的服务化打好基础。

3.3 上下游产业链服务化

上下游产业链的服务化是指服务化路径同时向两侧延伸,即在上游增加研发投入,增强企业软实力,在下游提升服务品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包”。上下游产业链的服务化融合了前文所提到的两种路径,服务化的难度更大,对企业的要求更严格,但仍然涉及生产环节,依托于产品进行技术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链的服务化是较为彻底的服务化路径,对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组织结构、运营模式等的变革是相对较大的,因此面临的风险也较高,这种服务化处于产业升级的高级阶段。目前,按照此路径进行服务化的公司包括IBM、飞利浦、GE等公司,其共同点是公司规模较大,科研能力较强,拥有成熟的经营和服务体系,对于相关领域的话语权较大。

3.4 完全服务化

完全服务化即完全去制造化,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完全摆脱生产制造环节,只从事附加值较高的上游和下游的服务环节。实现完全去制造化的公司是已经掌握了市场上的核心技术,发实力强劲,并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的公司,在设计及营销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并且对制造环节的要求较低。以可口可乐为例,其产品设计、企业战略规划、产品的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环节均由可口可乐公司独立完成,其生产环节和货运环节完全外包给其他公司,自始至终没有属于自己的工厂负责生产,依托于强大的品牌历史、强势的品牌文化以及成熟稳定的市场需求,可口可乐始终站在价值链的中心。

4 制造业服务化的要求

4.1 创新能力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想要真正实现服务化需要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创新实力。因此,企业需要紧跟市场的发展趋势,不断实现技术革新,引领市场的发展方向。这也意味着企业需要有强大的研发团队,雄厚的资金实力,正确的战略规划等,帮助其保持市场的领先地位,并不易被对手模仿。对于科研实力强劲的小公司来说,可以考虑融资等手段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对于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同样可以考虑收购有发展前景的小公司,来完善自己的业务领域。

4.2 客户管理和品牌影响力

企业想要获取和维持长期的客户关系,需要对客户的类型进行区分,对客户的购买数据或行为进行分析,并以优质的服务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和顾客体验,因此,企业需要通过系统的客户管理来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与此同时,品牌的影响力也决定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态度,优秀的品牌会帮助消费者改变其行为习惯,使其对品牌产生心理依恋企I的品牌影响力会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下游产业链的服务化。

参考文献

[1]周大鹏.制造业服务化演化机理及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研究,2013,(01):1221.

[2]周大鹏.制造业服务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13,(09):1722,48,87.

[3]简兆权,伍卓深.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与动力机制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1,(22):104107,112.

[4]简兆权,伍卓深.制造业服务化的路径选择研究――基于微笑曲线理论的观点[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2):137143.

篇4

关键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关系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都去共同努力完成,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就先显得尤其重要,加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同时扩大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力。下面本文通过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的重要性,以及该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提出了重要举措进行探析。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我国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孕育着浓厚的民族文化,随着时展,历史的推移,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比如一些古诗名作的学习和了解明显下降,尤其是我们进入新时代以后,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的学习和认识已经变得可有可无了。但是,非物质遗产文化是中国传承文化的精髓,是古代艺术和历史的文字见证,它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想象力、理解能力和创新力。

中国非物质遗产文化博大精深,经历五千多年的发展以后,仍然不减其风采,其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表达着优美的情感,比如一些流传千古的古诗文化,诗人在诗文中通过借助各种各样的意象来表现生活,表现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状况,仅仅简单的几个字就可以将整个社会现象或者是自身的一种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现代社会从未超越的最高点。没有现代社会太多的商业利益和勾心斗角,保留了文化的真正美妙,体现了我国诗人的伟大情操和高尚品格。虽然我们距离古诗文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但是文化的传承却不可以断,我们必须继承和不断发扬光大。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学习,我们能够培养自身的思维想象力、理解能力和创新力,有助于我们做到心明几净。比如现在很多学生面临着很多的严重教育问题,比如网络游戏的沉迷,一些黄色笑话和漫画的阅读,导致其从小心灵上形成的就是很多负面的信息,从而也有一部分人走向错误的道路,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学习能够使孩子们从开始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高品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学习能够带领孩子领悟高尚的品格和走入美丽的世界,从而帮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同时还能够让其学会对身边美的事物欣赏,发展其才能,继续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2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育群众要学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在学校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鼓励孩子积极地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工作,通过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保存,同时对一些名人代表作品进行整理宣传等;也可以在社区里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开展,这样能够使大部分的人群都开始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然后选择在博物馆展示、社区宣讲等渠道实现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认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靠大家共同努力,通过教育群众要学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形成社会化的群众力量。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就必须将资金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通过选派责任心强的群众担任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和保护,对一些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加强保护,深入挖掘,从而将民间文化发扬光大。

4 建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心的产业链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先进复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并坚持开放办院、服务企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同时通过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搭建交流平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创新开展产学研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企业吸引国内领军人才、研发机构入驻或参与,开展产业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提供科技支撑,促成项目研发以及项目孵化,促成创新成果转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快速发展,同时企业也可以策划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技术交易、展示等活动,形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心的产业链,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5结束语

文化的传承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文化的发扬也要靠每一个中国人的不断努力,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学习,能够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加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增强文化底蕴,使我国的文化经久不衰,将我国的非物质遗产文化不断地发扬光大,学会在继承中创造新的意境,新的思想文化。让我们能够在欣赏非物质遗产文化时如鱼得水,放飞自己,陶冶情操,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乐趣,将传统文化不断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6(01):10-13

[2] 樊祖荫.在探索中前行――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艺术评论,2013,06:49-53

[3] 齐爱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研究(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法律问题[J].电子知识产权,2007,05:22-25

篇5

关键词:产业链;自主创新系统;技术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4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2-69-02

一、技术自主创新的内涵与特点

基于产业链上技术自主创新是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链上现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以提高产业链或企业竞争力为目标,以产业链上企业与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相关机构进行联合对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产成品的生成全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基于产业链上技术自主创新的实质是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技术创新。按照产业链上横向和纵向企业之间技术创新的关系,又可以分为技术链合创新和技术竞合创新。

技术链合创新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上中游企业,即在整个产品链的原材料创新、零部件创新和产品创新阶段。假如我们把原材料创新、零部件创新和产品创新看成是产业链内部小的上中下游企业,那么技术链合创新,既可以是上游企业同中下游企业中的一个企业合作创新,也可以同时与中下游企业合作创新。这种技术链合创新主要以合作为主,能使产业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系更加紧密,产品供应的依赖性更强,因此,产业链上技术链合创新具有经常性和长期性。

技术竞合创新贯穿于产业链上的每个阶段。集中于每个阶段的同类产品企业之间。表面上。产业链上生产同类产品各个企业之间存在争夺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上。如果同类产品企业之间过度竞争。只会两败俱伤。但由于各方势力的有限性以及为了共同排挤其他和潜在的同类企业,为此在一些共同难以克服的问题上就必须进行合作。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叫做竞合。技术竞合创新就是为了应付共同的技术问题,而使同类企业组织在一起的技术创新。这种组织方式,可以是产业链上生产同类产品企业中的强强联合、弱弱联合和强弱联合中的一种。产业链技术竞合创新就是为了解决共同的技术难题。然后再进行技术创新成果的瓜分,主要以竞争为主,因此产业链上技术竞合创新具有不稳定性和短暂性。

根据以上对基于产业链上技术自主创新概念的分析,无论是横向技术链合创新还是纵向竟合创新。都可以将技术合作创新的基本特征概括如下:(1)以技术研究开发(R&D)活动为主且集中在新兴技术或高新技术中。新兴技术或高新技术具有更新换代快、竞争激烈、研究开发费用大、未来市场的不稳定性等特点,所以需要大量的合作创新。(2)合作各方共同参与和投入、共同承担风险和共享成果。(3)合作的目标明确并有规定的合作期限及合作规则。(4)合作方式多样化。有合同创新、项目合伙、基地合作和研究公司合作等。这些合作方式既可以采用正式形式,也可以采用非正式形式。(5)合作主体的不单一性。产业链上技术自主创新主要以企业为主。但有时可能涉及到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

二、基于产业链上技术自主创新的内容

共性技术创新。对产业链上共性技术创新的一般看法是,在产业链上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其创新成果能对一条产业链或多条产业链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创新。共性技术创新按其在产业链中的重要性程度可以分为:基础性共性技术创新。是指在同一产业链中。对产品进行统一标准技术锁定的创新,主要用于产品的测量、测试和检验。它为产业链上企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基础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它是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创新,特别是能够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如对产业链上工艺过程的全面改进:一般共性技术创新。是指除以上两种共性技术创新的共性技术创新。由此可知,共性技术创新对产业链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由于共性技术创新本身特点是处于竞争前阶段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所以产业链上单个企业不愿意或很少投资于这一领域,需要产业链上所有企业和国家各个研究部门进行合作创新。

核心技术创新。核心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技术核心创新,是指在共性技术的基础上确定技术路线的情况下进行产品生产的技术选择中的关键部分,完成这个过程的技术和工艺创新,就是核心技术创新;二是设计核心创新,是指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上形成独特风格。核心技术创新具有不可复制性和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代价高等特点。核心技术创新可以加强企业现有市场的技术优势,同时还可以打开多种不同类型产品潜在市场大门的技术,所以。它不仅关系到所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还关系到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技术创新。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创新是指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重大的商业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对提升产业链所在地区、产业链、产业链上企业的经济竞争力、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等都有巨大带动作用的一族技术创新或技术群创新。可知,关键技术创新定义是从技术创新对产业链所在地区、产业链和产业链上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程度进行定义的,因此关键技术创新的选择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准则,其原则主要有创新原则、战略原则、可行性原则和前瞻原则:准则主要有加强产业链上企业的技术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带动产业链整体发展以及产业链所在地区技术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关键技术按照这种原则和准则进行创新。能够减少失误。降低市场风险,为产业链上技术升级提供保障。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共性技术创新是核心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的基础,核心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在大部分上是不一致的,但有时是指同一项技术创新,即有可能重合。随着技术进步,原先的核心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有可能变成共性技术创新。因此。三者之间不是完全独立分开的。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且相互影响。

三、基于产业链上技术自主创新的类型

合作主导型。合作主导型就是技术合作创新企业之间保持着高度合作。低度竞争,合作企业之间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关系。这种稳定的关系,要求合作各方战略目标具有极大的兼容性、资源具有互补性和市场重合性较低。目标的兼容性是企业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主导的基础:资源的互补性促使产业链上企业之间为了寻求各自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即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因此而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这是合作主导的推动力;低市场重合度是指最终产品不同,相似度很小,市场竞争低。这可以避免因为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争夺相同市场和共同客户而发生激烈竞争,能够大大减少合作企业之间相互激烈竞争的可能性,这是合作主导的根本原因。本文产业链上横向企业之间主要以产品供应为主,市场重合度低,关联性大,由此可知技术链合创新肯定是合作主导型。

竞争主导型。竞争主导型就是技术合作创新企业之间保持着高度竞争,低度合作,或者说处于对抗性竞争。合作企业之间是一种极为不稳定的关系。这种类型一般

会出现在产品、市场和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很高相似性的合作企业之间。资源的相似性无法使合作企业之间实现优势资源充分互补,同时又由于产品和市场的相似性,促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这种高度相似性。使得企业之间的合作愿望大大降低。虽然说合作各方存在着相互冲突的利益,以及企业之间的信任和合作都是有限的。但企业之间所存在的合作,主要是因为同类企业对现有技术市场和资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格局分布,对扩展和开发新的技术市场与资源进行共同研究,这能够尽量避免和加剧恶性竞争,同时积极开拓新的技术合作空间。加强合作力度。这种竞争主导型主要出现在产业链上纵向同类企业之间技术竞合创新。

对等关系型。对等关系型是指在进行技术合作创新企业之间保持着高度合作和高度竞争或者保持着低度合作和低度竞争,合作企业之间保持着一种不太稳定的关系。产业链上保持高度合作、高度竞争主要是指产业链上横向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提品,同时上游企业也进行下游企业相同的产品的加工,这样。它们既需要在共性技术上合作创新。同时在销售市场又存在高度竞争。而对于纵向企业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更加明显。特别是生产同类产品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技术创新:产业链上保持低度合作和低度竞争主要是指产业链上横向上游和下游之间技术联系比较松散,且上游企业不生产下游企业的产品,这样,它们既不需要太多的合作意愿。也不会产生同类产品竞争。对于纵向上同类产品企业来说,企业之间本身就存在利益冲突,技术合作创新程度就低,同时对于那些达成协议来划分市场的企业来说。企业之间在短时期内不会进行高度竞争。因此,这种对等关系型无论是产业链上横向还是纵向企业都会出现。

参考文献:

[1]Autio E.Evaluation of RTD in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8,(02)

[2]李海婴等,构建三级四体系的国家科技创新系统[J],中国科技论坛,2002,(06)

[3]吴贵生等,北京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缺陷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3,(03)

[4]任胜钢、关涛,区域创新系统内涵、研究框架探讨,软科学,2006,(04)

[5]徐作圣等,国家创新系统与竞争力――台湾集成电路产业之实证,经济情势评论季刊,2000,(03)

[6]赵黎明、冷晓明,城市创新系统[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7]张治河,“武汉――中国光谷”产业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篇6

关键词: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4.013

Research Summary on the Eco-industrial Chain Coexistence Mechanism of Pig Raising

LIANG Fan-li,QI Zhen-h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angl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defind the concept of pig raising eco-industrical chain and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mode of the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zation of the operational rules,made a conclusion about the coexistence mechanism .

Key words: pig-raising industry ;eco-industrial chain; coexistence mechanism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养猪大国和肉类消费大国,然而粗放式发展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1]。据测算,2009 年中国畜禽粪便排放鲜质量为32.64亿t,是同期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1.6倍;其中BOD、COD含量分别为7 273.95万t、8 039.96万t,COD 排放量已远远超过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COD 排放量之和(1 277. 54万t)[2]。养猪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如何解决规模化养猪业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当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研究发现,我国规模化养猪业造成的“畜产公害”技术原因是割裂了养猪业和种植业生态产业链的天然联系,制度原因是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悖导致的环境外部性,因而解决的根本举措是构建农牧一体化的养猪业生态产业链[3-4]。笔者从农业产业链视角出发,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概念进行界定,探讨其内涵和模式体系,在分析其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总结运行动力机制并进行述评。

1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概念

生态产业链是一种特殊的产业链,是对传统产业链的生态化转型。尹琦等[5]认为,生态产业链即依据生态学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对两种以上的产业链接所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王兆华[6]认为,生态产业链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资源(原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企业联盟,实现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循环流动。这是对生态产业链最具代表性的界定,随后学者在他们的基础上探讨了可更新资源生态产业链、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等[7-8]。王培成[9]首次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概念进行界定,认为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即依据生态学原理,以养猪业为主体的某一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建立立体循环农业,力争使养猪业的上下游产业(种植业、渔业、加工业等),以最优化的方式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经济、高效、环保、稳定的养猪业循环经济产业流程,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由此可见,对生态产业链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在不断拓展,虽无一致界定,但对生态产业链的界定都涵盖如下内容: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技术支持和相互协作为必要条件,以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联接为具体合作内容建立相应合作方式和网络体系,实现物质、能量、信息等在产业间循环流动和使用,最终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养猪业为主体的某一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技术支持和相互协作的基础上,建立立体循环农业,力争使养猪业的上下游产业(种植业、渔业、加工业等)以最优化的方式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经济、高效、环保、稳定的养猪业循环经济产业流程,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2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共生分析

农业本身就是由农、林、牧、渔业构成的有机耦合体,由于农业产业部门之间的“天然联系”及其整体性特征,使得养猪业与种植业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即共生关系。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构成共生的三要素,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共生模式,也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共生单元之间只有具备某种内在联系才能构成共生关系,即质参量兼容[10]。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是在模仿自然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方式上而形成的,养猪场和与其存在订单关系的农户构成生态产业链的生产者,由于其产业链和生态链特性,一方面,对畜禽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成为其产业链上的消费者,生物质、农业等产业成为其分解者;一方面,种植业、渔业等产业成为其生态链上的消费者,而将粪便转化为种植业和渔业所需的生物质技术或加工公司则成为其分解者。与自然界的生物链相似,生态链除了包含不同主体,在主体之间还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价值等方面的流动。

袁纯清[10]将产业链共生模式分为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组织模式根据共生界面特征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行为模式根据共生能量和分配特征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4种形式。彭建仿[11]在其分类基础上,对农产品供应链演化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农产品供应链也经历了从点共生到间歇共生再到连续共生的转变, 在现实中表现为从以往单一买卖关系到长期合同契约关系的转变。连续互惠共生行为模式是供应链环境下农户和企业的共同目标取向。

当前,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养猪业生态产业链也不断发展。以“公司+农户”为主导的养猪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与农户之间通过商品契约或要素契约,形成或松散或紧密的协作关系,以获取生态产业链的合作剩余。然而由于公司与农户力量悬殊、契约关系不稳、市场波动等因素,导致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很难形成稳固的利益机制,进而影响双方合作信誉及连续互惠关系形成。因而,当前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在组织模式上呈现出间歇性和非连续性特征,极易受市场等外界环境影响;在行为模式上,由于小农规避风险本性及公司规模、实力等的影响,当市场价格高于契约产品价格时,农户极易违约,而当市场价格低于契约产品价格时,企业会通过压价压级等方式变相剥夺农户利益,使得本该降低生产风险的企业和降低经营风险的农户均未获益,双方之间呈现出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与其他产业链一样,连续互惠共生关系的形成是养猪企业与农户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产业链不断演变中,这一稳定机制的形成依然有赖于双方合作、信任的建立及政府支持和法规约束。

3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运行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

3.1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运行特征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是基于环境的生态链与基于经济的产业链耦合而成,养猪企业和农户为其主体,在市场导向下,以利益为纽带,实现产业链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从而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生态产业链是特殊的产业链,其首先必须是产业链,获取剩余价值是链上主体参与的主要原因,因而,养猪业生态产业链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剩余价值获取为目标。同时,由于产业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受链上主体行为、链条联结、政策法规,尤其是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平衡、稳定与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运转,市场化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而言尤为重要。

生态产业链是以生态学为指导而建立的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模式,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为组成成分。根据这样的食物链条所建立的养猪业生态产业链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养猪业生态产业链通过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等模式,延长产业链条,加深产业链层次,减少生产环节资源投入,实现资源、能量、物质在过程环节中多次循环使用,减少末端环节资源浪费,同时由于中间环节的多链条,实现末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进而减少了整个环节资源消耗,形成循环经济流程模式。

根据生态金字塔原理,不同的营养级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的流动,且符合十分之一原理。由于食物链的连接,使得物质、能量从一个生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生物体。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是按照自然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建立的,通过物质的产生、分解、组合等形式被不断循环使用,从而构成了养猪业生态产业链的外在表现形式。物质流循环是循环经济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12]。通过生产者的生产,物质从生产者传递到消费者环节,进而到达分解者这里,实现物质的循环流动。物质流动又必然存在能量的传递,能量的传递和转化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通过建立立体养殖、生态养殖等模式,实现物质的多环节利用和能量层叠的梯次利用。

3.2 养猪业生态价值链运行特征

峰[13]认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既是一条能量传递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张俊彪[12]认为,循环农业价值链的形成是以其利润大于零为前提条件的。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将畜牧业与其他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恢复了畜牧业与其他农业产业之间的天然紧密联系,形成了畜牧业、种植业、林果业、水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及农业废弃物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从而实现养猪业生态产业链的价值转化。种植业所生产的农作物通过市场售卖实现其价值功能,而农作物产生的秸秆等作为养猪业原料,实现废弃物的价值增值,养猪业产生的粪便及种植业产生的秸秆等废弃物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化成能源、燃料、肥料等有用产品,实现价值增值。

3.3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动力机制研究

共生的基本原理是指反映共生系统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些内在的必然联系,是共生系统赖以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则,是理解共生关系的要害所在[10]。目前关于生态产业链共生机理研究较为典型的有3个视角。

(1)利益相关者共生效益视角。岳琴等[14]从链内利益相关者、与供应商的相关利益、废气物资的回收系统和链内龙头企业这四个方面谈了利益在链上的界定与分配问题。蒋国俊等[15]从产业链企业间战略联盟认为,产业链运行稳定关键取决于合作企业之间的竞争定价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和沟通信任机制。蔡小军等[16]从合作博弈角度出发构建了生态产业链上企业的利益分配模型,并提出了共生产业链稳定必须满足的充分条件是共生产业链的合作方均应该获得其所有共生链组合中的最大收益。

(2)交易费用视角。王缉慈[17]认为,运费和能源的节约、资源及基础设施的共享以及信息的快速流动和管理的配合促使企业产生主动集聚。王兆华等[18]从交易费用角度指出,企业建立工业产业链主要是为了使交易成本最小,认为追求低成本是企业建立工业共生网络的主要动力。苑清敏等[19]认为,虚拟生态产业链动力机制包括由共同利益、生产成本的降低在内的内在动力及环境压力、竞争压力在内的外部动力所构成。

(3)进化论视角。共生过程是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过程,也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必然进化过程。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共同适应是共生的深刻本质[10]。郭莉[20]认为,工业共生进化是一个通过持续技术创新的螺旋上升的进化过程。刘贵富[21]认为,产业链在企业利益的不断变化基础上,通过不断谈判形成一个螺旋式发展的产业链。 张俊彪[12]认为,产业链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在交易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引起产业链系统组织的深化。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共生机理研究为产业链共生思想在养猪业领域的具体运用,对于以“公司+农户”为主要模式的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公司与农户的合理利益分配是产业链运行的核心,而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关键角色,其经营好坏直接影响产业链经营成功与否,因而国家资金和政策扶持对于壮大龙头企业而言也极具重要性。同时,由于环境的公共物品性质,使得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和农户难以有效约束自己行为,外在的激励和惩罚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共生机理研究有限,但是可以从工业生态产业链研究出发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进行借鉴。

4 研究结论述评

对生态产业链的研究,学者们进行了大量有益探讨,研究领域不断延伸,应用领域及深度也不断拓展。随着实践的发展,循环经济理论也更具系统性,理论与实践联系更为紧密。 但是,对农业生态产业链研究有限,专门针对养猪业的生态产业链应用指导则是少之又少。随着循环理念的发展和实践的探索,生态产业链研究将逐步细化,养猪业生态产业链体系构建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且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的研究会从现有的静态研究为主转向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角度,同时将逐步出现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以指导其更好发挥作用,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子仪.重新审视传统千家万户养殖业模式在生态农业中的战略意义[J]. 饲料广角,2003(1):6.

[2] 张田,卜美东,耿维.中国畜禽粪便污染现状及产沼气潜力[J]. 生态学杂志,2012,31(5) : 1241-1249.

[3] 王培成,齐振宏.基于CVM的猪场环境价值计量的实证研究——以武汉市规模型猪场为例[C]//科技支撑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18-324.

[4] 齐振宏,王培成.博弈互动机理下的低碳农业生态产业链共生耦合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136-141.

[5] 尹琦,肖正扬.生态产业链的概念与应用[J]. 环境科学.2002,23(6):114-118.

[6] 王兆华.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25.

[7] 王芳,赵黎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72-73.

[8] 周颖,尹昌斌,张继承.循环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2(2):36-51.

[9] 王培成.养猪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耦合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10] 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一)[J]. 改革,1998(2):101-105.

[11] 彭建仿.供应链环境下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优化研究——共生模式及演进机理视角[J]. 经济体制改革,2010(3):93-98.

[12] 张俊彪.生态产业链与生态价值链整合中的循环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74.

[13] 峰.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福建畜牧兽医,2008(30):49-53.

[14] 岳琴,尹琦.可更新资源生态产业链的利益机制[J].经济师,2003(5):59-60.

[15] 蒋国俊,蒋明新.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1):36-38.

[16] 蔡小军,李双杰,刘启浩.生态工业园共生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J].软科学,2006,20(3):12-14.

[17] 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8] 王兆华,武春友.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生态工业园中企业共生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8): 9-12.

[19] 苑清敏,刘乐娟,葛春景.虚拟生态产业链的运行基础平台和机制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6):81-84.

篇7

关键词: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链;技术路径

一、引言

影视文化的创意产业链包含影视内容的各项产业,如内容、制作、营销等,这几部分内容的创新,必须利用相应的技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从而增加影视作品的创意性。而使用的技术可以从研发资源与创新主体两方面分析,形成技术优势。

二、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链包含的内容

影视文化的创意产业链是社会新兴的一条产业链,也是一项产业,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文化创新,另一部分是技术创新。对于前者,个人创作水平的高低是其创新的基础;对于后者,则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加大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实现技术上的创新。但不管是文化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要满足观众的要求,为观众提供精神财富。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链共由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分别是创意内容、设计制作、营销服务。

(一)创意内容产业

创意内容产业需要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根据已有的文化内容,运用创新思维制定新内容,增加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数量,把创意性作为人才队伍招收人才的标准。[1]完善创业内容产业,建立专业的创意人才队伍,是发展创意产业链的基础和前提。

(二)设计制作产业

影视设计制作有数个阶段,影视作品中最初的拍摄,以及后期的剪辑,直到最终版本的出现,每个环节都是影视作品必需的步骤,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步骤中,除了包含文化创意外,还包含技术创意。除了可以在影视剪辑、制作中加入创意外,由影视作品衍生出来的其他产品也具有创意。比如,把作品中某个人物或动物的形象做成抱枕或玩具,或是把作品变成书籍、游戏,这些衍生品都是作品传播的载体,用不同的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设计制作产业除了有虚拟的影像,还会把虚拟的影像实体化,把生活中的物体作为载体,让两者紧密结合,相互穿插。

(三)营销服务产业

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了影视作品播放的形式,它不仅可以在传统的电影院播放,也可以以网络为平台,扩大传播范围,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就如同人们借助网络,通过手机、电脑等观看视频一样,便于操作,受到了年轻群体的关注。营销服务产业的衍生,是以影视作品为中心,组织会展,或是体验的服务,从不同方面和层次为公众提供服务,增加创意。以横店影视城为例,那里不仅是一个拍摄基地,同时也是一个旅游基地,其组织的具有特色的旅游展览,提升了影视基地的价值。[2]

三、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技术路径及发展策略

(一)技术路径

建立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链,需要用技术给以支持,实现创新。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其一是研发资源,其二是创新主体。首先,我国现在已经耗资20亿元,建设了一个数字制作基地,这个基地会利用数字技术,剪辑并生产电影,它制作的电影数量可以达到百部,并制作了500部电视剧。但目前其面临很大的问题,即没有得到相关企业的支持,新技术的研发停滞不前,没有与技术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而我国的科研单位虽然会研发新技术,但研究的方式为高新技术,把技术的先进性作为考虑的重点,没有看到技术经验的重要性,没有投入市场。这种研究方式必然会让技术研发转向另一个轨道,与市场需求不符,如果投入实际操作,就会发现使用价值较低,减少了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链带来的经济效益。其次,从创新主体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有很多影院,通过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了很多发展及应对危机的经验,如中影、万达、大地等,它们利用自身已经形成的优势,拓展市场,为影视技术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技术的创新。例如,大地影院会用数字技术播放电影,所属的各个影院播放的也都是数字电影,而目前数字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其可以运用这一优势,建立一条产业链。中影、万达、大地等几个影视企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如资金雄厚、规模较大等,是其他小型影视企业无法比拟的,它们是创新影视技术应用的平台,使技术研究部门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二)发展策略

第一,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对于影视文化创意产业来说,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可以让其充分挖掘自己的影视资源,实现原创,创造出符合时展的文化形式,创新文化的呈现方法,促进创新产业链的形成,从而制作出更多的影视文化衍生品,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第二,增加融资渠道。要想真正促进影视文化创业产业链的发展,技术研发与应用部门就要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增加融资渠道,保证资金的顺利供应,让每个影视作品的制作更加精良,制作出高质量的影视作品,扩大影视市场。第三,加大新技术的研发力度。目前,数字电影已经成为电影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一般都运用数字技术来制作电影。因此,我们要加大新技术的研究力度,可以借鉴国外的技术,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新技术的研发。第四,完善社会营销服务环境。我国影视文化和其他文化相比,只有很短的历史,因而没有足够的发展经验。改革开放加快了影视文化的发展进程,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根据公众的需求,完善社会营销服务环境,形成本地电影文化的品牌优势,提高产业链的经济收益。同时,还要弥补自身管理上的不足,探索新的技术路径。

四、结语

本文认为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建立,可以从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完成,并对技术路径展开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对策,即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增加融资渠道,加大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完善社会营销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劭君,周彬,鲍蔚,刘志迎.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链及其技术路径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74-79.

篇8

关键词:新常态;招商引资;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时期,招商引资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如何在新的一轮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发展中抓住机遇,逆流而上,顺势而为,为今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夯实基础,对于招商引资工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新常态下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投资低迷的新难题

从全球经济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体经济复苏进程一波三折,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增长率持续放缓,国际资本由于风险偏好而加速流动,企业投资决策更加谨慎,国际资本流入减速。从国内经济来看,经济增速放缓,行业性去库存压力加大。由于经营困难,盈利下降,很多企业暂时搁置或放弃业务扩展计划,吸引外来企业投资难度加大。

(二)生产要素资源约束

招商引资所涉及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资源以及环境制约影响不断加大。为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土地政策执行力度不断加大,土地指标及手续办理更加严格,投资企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用地限制,项目审批和建设速度放缓。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不断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增加了企业投资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成本。同时,环境保护标准不断提高,也提升了投资项目的准入门槛。

(三)地方政策激励弱化

营造统一的市场环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因此地方性招商政策激励的操作空间将受到严格限制,招商综合环境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四是同质化招商竞争加剧的新难题。在经济下行压力的环境下,各地都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因而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都存在着激烈竞争,且竞争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引进产业和项目同质化,各地的产业基础差异化不明显,产业发展定位趋同,针对热点产业的招商同质化;招商方式同质化,大多都采用政府主导式招商,招商手段比较单一,招商工作的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不高。

二、新常态下招商引资工作优化措施

(一)创新招商制度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现在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再只注重GDP。我们可以发现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招商引资动力现在已经出现了弱化的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招商引资工作上做出制度方面的创新,不应该唯行政行为论,而应该逐渐使用市场的方式顶替行政行为,建立起一种政府扮演主导角色,企业和专业中介结构自主招商共同协作的合作机制,致力于建立起一套招商引资社会化体系。

(二)突出优势载体

作为招商引资主体的相关开发区、高新区,要高度重视发挥特色产业园区的招商主阵地作用,将产业规划和园区发展布局进行通盘考虑,高起点规划建设,形成极具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园区功能定位,加强项目引进,形成集聚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推动产业集聚。重视产业链招商,针对主导产业,按照“建链、补链、强链”的原则,着重招引有利于产业链对接和延伸的项目。

(三)完善优质软环境

新常态下,优惠政策的可操作空间越来越小,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小,而投资环境、管理效益、产业优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区域软环境对于招商的基础性地位更加突显,成为投资者决定是否投资的先决条件。环境好、服务优,效率高、成本低,让客商有钱赚,社会有地位,安全有保障,是吸引、留住、扩大外商投资的关键所在。应加大改革力度,减少审批和收费事项,落实“一站办公”、“限时办结”、“特事特办”,不断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投资环境“软”实力。让已落户的客商成为园区的代言人,以商引商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招商方式。

(四)突出优质项目

新常态下,去产能、去库存成为重要任务,资源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严格,依靠高强度投入维持高增长的发展方式越来越不可持续,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正由规模扩张转向高投资效率和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新常态下对招商项目更看中的是否有利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质量效益的提高。所以,应将择资放在首位,优先考虑项目的效率高低和效益大小,推进招商由盲目粗放、贪大求全向精细化、精准化、务实化转变。即根据产业导向、技术含量、投入产出、能源消耗、环境影响、市场前景、带动效应等,制订相应评估办法,对拟招项目按照标准进行分析、论证、评估,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招。着重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土地利用率高、财税贡献能力强的项目,全面提高招商质量。应加大项目引进后的效果评估,对项目实际实施情况与招商评估结果出入较大的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属于评估办法有缺陷的对评估办法进行修正,属于企业有客观困难的对企业提供帮助,属于企业欺瞒的对企业进行相应处理。

(五)实施产业链招商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换代和产业升级,着力开展领导带头招商、专业招商、小分队招商和点对点招商,努力打造产业集群,增强集群内企业的优势互补,补齐拓宽产业链条,提高相关产业的互补性和契合度。实施产业链招商,既可以是对地区产业链补短板,也可以是无中生有。对地区产业链补短板重点是分析现有产业发展现状,找准打造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编制相应的招商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进一批项目补齐产业链短板。无中生有的重点是深入研究国际、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现状,了解其转移意愿,紧盯骨干龙头企业,通过以点带面、抓骨干带集群等路径,引进和承接全产业链。

三、结束语

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转变招商引资观念,树立科学招商的新思维,实现“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变。高起点定位,着力招大引强,积极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 市场效益好、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优质高效项目。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引进项目,确保项目引进来的同时还能发展得好,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张伟菊.积极面对经济新常态 实现中国发展改革新突破[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

篇9

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巨大潜力,与电信运营商转型碰在一起了。实力雄厚的电信运营商如何看上了中小企业信息化这个市场,他能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个性化的需求吗?

电信转型的关键棋子

2005年8月8日成立了旨在开拓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这一联盟是由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集团牵头,联合微软、联想等八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成立的,目的在于通过产业链协作,为广大中小企业创造良好信息化建设基础环境,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方案,进而拓展中小企业用户市场,为电信业开辟一块蕴含巨大潜力的增量市场。这对于3G仍停留在探讨阶段,增值业务还在“襁褓”中,亟须借助增量市场来保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中国电信业来说,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

中国电信在“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成立的同时,正式推出其倾力打造的、旨在服务于企业信息化的“商务领航”全新客户品牌。这是中国电信实施从基础电信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战略转型以来的重大举措。

无独有偶,2005年6月15日,中国网通“宽带商务 网通天下――2005中国网通商务客户解决方案巡展”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网通的巡展将经历12个城市,巡展活动以“宽带商务 网通天下”为主题,主要面向以中小企事业单位为代表的商务客户群体,重点推广中国网通集团公司评选制订的“商务客户优秀解决方案”。中国网通宽带联盟的合作伙伴―华为、上海贝尔、中兴通讯三家合作企业代表对活动即将产生的深远影响表示信心十足。

电信运营商急切启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是信息化进程和产业发展需要;第二是来自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从基础电信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必须要求电信运营商服务于中小企业客户和市场;第三是用户需求。随着中国电信产业在商务领域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逐渐增加,并从单一的服务转向要求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服务。

因此,电信运营商涉足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是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战略选择。

需求个性化

从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特征看,呈现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色。表现为:

首先是软件需求增长迅速,在IT投资中比例逐渐增大。2004年,中小企业IT应用市场取得较大发展,软件增长尤为明显,软件投资总额为171.6亿元,占整个投资总额的15.8%,比2003年增长了2. 2个百分点。从2004年中小企业IT市场的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关注的焦点从以往重视财务软件转变为以整个企业的协同办公解决方案为主。随着中小企业逐渐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并注重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管理信息系统将会加强,从而带动软件快速增长,在以后的2~3年,比例将进一步增大。

其次,IT服务受到中小企业用户更多关注。2004年,在中小企业IT应用市场中,IT服务投资总额为132.5亿元,占整个IT投资总额的12.2%。中小企业IT应用趋势由硬件向软件和服务的方向发展,中小企业对服务的需求将愈发突出。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逐步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所需的服务也逐渐从硬件维护转向系统维护、IT咨询等方面。中小企业重视通过咨询服务确定企业自身的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打造适合企业本身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流程。在未来几年内,随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推进,中小企业在网络服务、IT咨询、电子商务等方面都会有良好的需求。

第三,个性化IT应用逐渐凸显。2004年,中小企业IT应用存在着行业、地区、水平上的差异,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和特点的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加之中小企业资金、人才的缺乏,导致了中小企业在IT产品的投资和解决方案以及信息化的整体实施上都要求适应性和灵活性,个性化的需求日益明显。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行业化、本地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直接推动IT产品和解决方案向行业细分发展。

结构性矛盾

而从目前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业务产品看,难以完全匹配中小企业的需求。无论从软件产品的提供上,还是从适应中小企业IT应用趋势由硬件向软件和服务的方向发展上,以及满足中小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需求上,运营商的业务产品供给都存在着不适应状况。

目前电信产业链无论从长度上,还是从幅度上,都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增值电信产业链上。产业链所涉及到的行业、业务、企业性质等层次多,范围广,未来的3G业务将更是如此。

中国电信的“商务领航”和中国网通的“宽带商务”业务的推广都涉及到产业链上众多的产业主体,特别是要提供“一揽子”电信解决方案,必须动员产业链上所有的企业,让整个产业链的主体充分参与。

中国电信领头推出“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与产业链上的主体设备厂商、SP、系统集成商进行了捆绑,也是体现了产业链合作和整合的需要和理念。

在具体操作中,运营商起到的是一种纽带作用,一头连着最终用户,另一头连着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和内容提供商等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实际上,尽管运营商在产业链上起着主导作用,但要真正号召和组织起产业链上的主体,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有效的服务,还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在解决这一问题上,运营商将面临着重大挑战。

目前,运营商对产业链管理能力仍然薄弱。电信产业的产业链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基础通信业务的价值链中,运营商直接面对市场和用户,较少有其他参与者。在电信增值业务价值链中,运营商是整个市场的主导者和主控者,通信设备厂商、终端厂商、增值服务商、内容提供商等众多主体紧密结合而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相互依赖的“生态群落”。这一产业链上,运营商的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但仍然薄弱。

但总体上看,运营商对产业链的管理仍然滞后于产业发展。如对产业链的管理仍然采用“强势”管理,而不是市场驱动;对业务的开发、设备的开发处于被动,而不是主动;对市场需求反应滞后于用户需求变化等。

因此,电信运营商目前整合产业链的力度和幅度还远远不能满足调动产业链所有主体积极性的要求。

运营商的战略选择

面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增长趋势,电信运营商必须紧紧把握这一机会,推进企业向综合信息服务商的战略转型。

1.不断探索开发出本地化的适合企业应用层面的解决方案

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需求个性化、多元化与电信运营商业务产品供给不完全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以及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具有信息化成熟度低、需求导向性、系统结构精简、追求较高投资回报率、信息化服务保障能力弱等特点,电信运营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解决方案应遵循“需求导向、重点突出、实用适用、快速实施”的基本原则,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主线,不断探索开发出本地化的适合企业应用层面的解决方案,准确把握相对应的潜在市场群体。

2.利用3G契机,继续完善产业链,提升管理能力,全面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

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产业链丰富、层次多与电信运营商目前整合产业链的力度和幅度的不适应存在根本性矛盾,电信运营商应该充分利用3G契机,以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完善产业链。

建立在3G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需要运营商联合通信设备厂商、3G终端厂商、增值服务商、内容提供商等一起来继续建立和完善一个全新的3G产业链,包括建立适应新生态环境下的业务模式、合作模式。这就需要运营商全面提升产业链的管理能力,与产业链上的其他主体结成战略联盟,达到相互之间在技术、资金、信息上的共享,以此来促进产业价值链的整合,更周到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

3.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业务创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开发增值电信业务和新产品的开发,如基于NGN、3G、IPv6的新业务和新产品。在用户基本通信需求被满足以及基本通信业务“增量不增收”的环境下,增值电信业务成为运营商新的业务增长点。

2003~2004年,宽带接入业务和小灵通业务促进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业务收入以两位数幅度增长,新业务贡献超过80%。2005年,新用户有以宽带替换窄带拨号方式的需求,现有用户则有对带宽升级和对宽带应用的需求。

从满足用户的需求角度来看,3G业务和目前的电信业务均能满足用户在交流和沟通方面的基本通信需求。但3G业务的高带宽优势将会促使运营商引导和激发用户在移动数据业务方面的潜在需求。高端商务用户对视频通信、VOD、无线高速上网等业务的需求在未来几年的需求将增长迅速。

篇10

当双十一、美妆节、周年庆等一连串促销活动,刷新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时,传统零售企业眼中的“新朋友”已悄然跻身中国百强零售企业榜单。在超乎想象快速发展的同时,电商之间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每天都有新鲜血液注入,也有失意者黯然离场,在“只知第一,不晓第二”的电商大战中,如何把控未来,建立长期竞争优势,是电商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重新定义电商模式

目前,对于国内电子商务的研究,主要基于B2B、B2C、C2C网购平台类型模式。但互联网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不断创新,突破思维框架,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因而,有越来越多的在线交易平台不能再简单划为B2B或者B2C模式。

为了真实反映出目前国内电商的运营模式,长江商学院首次在《中国在线零售业报告》中提出以产业链价值三要素理论为工具,分析国内在线零售企业。

报告主创蒋德嵩教授告诉《新营销》记者:“产业价值链是什么概念?现在我们买手机,绝大部分是智能手机,打电话只是手机功能的一种诉求,但我们还会对手机的应用程序产生需求。这些应用程序,从过去产业链的角度看,和手机研发、制造没什么关系,它不是由苹果、三星或者小米生产出来的,但是在产业价值链模式下,这些附加需求会叠加形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比如现在就出现了专门做手机应用的企业。”

因此,对于现代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持续的叠加附加价值,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体系,是增强企业客户黏性、提升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其中就离不开企业对自身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的整合管理。

产品流是指在生产商与消费者间建立起产品交易模式;现金流是指在线零售交易方式和资金管理模式;信息流是指为实施各类创新整合、分析和运用消费者需求信息的过程。由于依靠的重点不同,虽同属在线零售业,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唯品会等电商企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对此,蒋德嵩将目前国内的电商模式划分为价值链整合模式、开放平台模式、O2O 模式、特卖模式和社交模式五种类型。

从产业价值链要素管理角度看,价值链整合模式致力于在产品流管理方面建立起完善和卓越的供应链服务竞争优势,以产品流管理为战略核心,以现金流管理为系统支持,以信息流管理为资源整合方法的纵向非一体化在线零售业态。目前亚马逊是国内价值链整合模式的典范,京东是领先的代表性企业。

开放平台模式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搭建平台、招商引资”,典型代表是阿里巴巴。它以向买卖双方提供在线交易机会和条件为目标,更注重对平台现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但由于在产品流管理方面介入不深,没有自己的物流配送系统,对最终用户体验缺乏掌控。

O2O模式的核心是现金流管理,代表是国美,由于目前国内O2O 模式尚不成熟,因而存在很大的市场替代空间,竞争优势不强。

特卖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唯品会,由于过分依赖为抢占市场形成的价格优势,缺乏可长期确保竞争地位的规模优势。

社交模式显然并非一般意义上的B2C 或C2C 式在线零售业态,它以信息流为核心,以网络社交平台为媒介,延伸出交易,以腾讯电商最具代表性,不过发展时间较短,尚未形成气候。

供应链决定未来电商格局

作为两类电商模式的代表,阿里和京东各有千秋。蒋德嵩认为,京东在整合供应链,阿里在做互联网开放平台。

“虽然通过提供叠加需求能够达成交易,与消费者建立供求关系。但是,在线零售业的基础性要素是产品流,信息流只是竞争性要素。”蒋德嵩说。

京东基于3C产品起家,3C产品客单价值大,配送要求高,容易损坏和丢失,所以同淘宝不一样,做好3C产品必须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

从2009年开始,京东开始自建物流,投入巨资建立7个物流中心,仓储总面积约125万平方米,近1400个配送站,提供211限时达、次日达、夜间配、定时达等增值服务。

京东的产业价值链要素管理体现在产品流,围绕产品流,提升到供应链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锁定商品流。比如去年双十一,京东的仓储物流配送已成为它的竞争优势,京东卖的货品越多,物流体系的价值和效益就越高。

相比于京东的货到付款,淘宝的优势在于通过支付宝控制现金流。但如果京东能够做到线下及时配送,仍可以实现现金流快速周转。

在蒋德嵩看来,京东自建物流,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对中国电商布局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京东在无锡、上海、杭州、厦门、广州、惠州等地有仓储,这是中国制造业最密集的地区,很多淘宝卖家也集中在这个区域。对于京东,这一区域可以称之为产业集群的仓储布局,这一布局是为了切入产业链、价值链环节,是为了完成下一步的整合。”

平台,是传统制造企业今后互联网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如果可以随意在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开店,货物运转的重要性便突显出来。因此,如果京东仓储形成一种强大的综合物流配送能力,就可以反向控制整个产业链。

作为产业链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信息流效用的发挥仍以产品流为前提。

蒋德嵩说:“淘宝的信息流是建立在平台之上,京东的信息流是建立在与企业之间的对接。以购买联想笔记本电脑为例,在京东下单,京东以最快的速度向附近的仓储搜索是否有产品,如果没有库存,会自动分拨到联想的库存或其他分销商的库存,这个信息渠道在全国是打通的。但这种情况在淘宝上是不存在的,一个淘宝卖家没货,它不会向另一个淘宝卖家寻求库存。”

产业链价值整合

“现在,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在线零售业早已摆脱价格战的简单竞争方式,未来电子商务比拼,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赛,考验企业对产品流、信息流和现金流持续优化的能力,最终达到产业链价值整合。”蒋德嵩说。

以往,人们总是将线下零售与线上电商视为敌对的矛盾体。实际上,在价值链的供应商一端,传统的零售、连锁业态是不和谐的合作状态,供应商对进场成本、推广摊派等非透明手段怨声载道,毫无还手之力。

在价值链价值整合的过程中,电商的角色不是压榨和索取,而是对零售产业链重塑,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创新和优化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