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的展望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免疫学的展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医学伦理在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中传承的现实价值
(一)医学伦理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诚信是医德之本。“诚”即诚实,就是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信”即守信,就是讲信用,守诺言。对于一名医务工作者而言,诚信是他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他的道德责任,是其人格所在。诚实守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孔子把信作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也说:“思诚者,人之道也。”宋朝周敦颐理更是把诚作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历代思想家正是把诚信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也是交友、做学问和修己的根本道德规范。在医学和医德的发展中,突出的代表有巢元方(生卒年代不详)、孙思邈(公元581—682年)、鉴真(公元698—763年)和王焘(生卒年代不祥)等为代表的隋唐医家。唐代的孙思邈不但继承了我国古代医德思想而独具匠心地搜集整理并精心加工构思,编著成了集古代医德之大成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而且进一步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医德思想并使之逐渐系统化,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特别在其著作中的“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中,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学医的目的、献身精神、服务态度、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等医德问题。他强调医家必须具备“精”和“诚”。“精”指精湛的医术;“诚”指高尚的医德。他明确指出学医人首先要有仁爱的“大慈恻隐之心”、“好生之德”,对病人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只有具备“精”和“诚”的医家才是“大医”,即高尚而优秀的医家。而孙思邈就是一个被历史上医家所推崇的“精诚大医”。医学伦理的基本形式是知耻,晚清龚自珍更是把个人之耻与国家之耻联系起来;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远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西方的伦理文化传统虽然以罪感为主脉,但耻感同样是受到褒扬的道德品格。德谟克利特说:对可耻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从生命角度讲,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应树立现代生命观,在生命价值和质量的前提下去维护人的生命权力,去维护生命的神圣和尊严。从这一维度看,医生应该是善良的,医德良心是医生最重要的品质、最基本的品格;医生应该是人道的,只有怀着敬畏生命之心,才会尊重病人的人格尊严,理解、尊重病人,从而构建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所以,只有敬畏生命,才能真正地体会作为医生的使命,理解自己在生死之间工作的性质,提升拯救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攻克医学难题的原动力,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二)医学伦理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因素从时代的角度看,医患关系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备受世人瞩目。而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的维系,需要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用阿尔贝托•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来善待病人,以仁为本,以人为本,以仁爱精神关怀病人,维护病人的尊严和权利,使医患关系沿着以病人为中心,向着以人为中心的方向迈进,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医学伦理是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需要真、善、美统一的人格素养医学所追求的是健康而美好的人生,医学所创造的是健康之美、生命之美、至善之美、仁爱之美。医学之真,是指获得医学科学所需要的真理,求得医学知识的正确,反对假医学、伪医学;医学之真,也是一种透过医学科学所体现的社会境况的真诚。医学上的真诚,表现为医患之间要真诚相待,构筑人与人之间信任、融洽、友谊与互助关系,是可贵的医学之真,是非常珍贵的伦理之真。医学之善,是属于伦理价值范畴,它是与恶相对应的。医学上的善,不仅指个体行为道德上的善,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群体、他人的行为是否有益,是否符合他人利益。白求恩大夫的精神就是善的最高层次。医学理论中的义务论、美德论、公益论、生命价值论等都是善的理论,它主张医学要呵护每一个人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享受基本卫生保健等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不管这个人职业、地位等差别性;每一个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等都应该受到公正、公平的维护。医学之美,是为了给病人创造一种美的医疗卫生环境,是为了提供一系列美的医疗、护理、保健服务设施。对医学之美的哲学分析可以得出:医学美是医学在履行其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中的对人的主观创造性的肯定,它通过人的美感表现出来。
二、医学伦理在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中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一)运用案例教学实现医学伦理的传承案例分析是描述医学伦理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医学道德生活的多样化,道德难题的复杂性,决定每一个医学道德的境遇均有其特定的情景。案例首先是对具体医学道德境遇的描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描述,医学道德的判断变得复杂化,仅仅依赖道德原则作出简单的道德推理难免出现判断失误。甚至作出一个具体的判断前,还必须要有科学的事实描述基础。针对今年的温岭医师被杀网络引发的热议,九江学院正面引导,在学生中开展“诚信伴我成长”、“医学伦理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最美乡村医师事迹学习”等主题班会,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职业素养。
(二)运用审美教育提升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道德人格就医学而言,医学伦理学是以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观点为指导,研究医务人员在医学实践中的行为道德规范。伦理道德是做人的规范,对人的言语、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它属于职业道德的哲学范畴;医学美学是应用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医学工作中的美学,是以医务人员在医学实践中的心灵、言语、行为、仪表美的素质、风度为研究对象的,是属于职业美学范畴。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紧密地结合医学实践,伦理注重从社会道德对人的规范、控制等方面,关注人的理性生命;审美则从人的感性愉快上切入人的生命本体,体验生命的自由状态,即对生命的快乐性关注。
(三)通过开展活动发展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医学伦理医学伦理学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继承性、时代性。我们组织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高年级学生到敬老院开展义务服务活动,清明节组织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为捐献遗体者扫墓,这是九江学院的优良传统。每年清明节,校领导、九江市红十字会领导、学校教师和学生为捐献遗体者扫墓。组织学生参加义务献血活动,以实践活动践行医学伦理。今年,九江学院邀请南昌大学辛洪波副校长为老师学生做讲座,在谈到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职业素质如何培养时,他讲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时,提升医学伦理素养,诚信做人。当今科技日新月异,人们常常希望有人能够对医学乃至其他学科的未来做出预测,从科学发展上讲,好的预测确实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韩启德院士就医学伦理问题做以下几点预言,以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因为目前我们已经感到,医学伦理学问题将变得越来越突出。首先是关于基因歧视问题。越来越多易感基因的发现,使人们对自己容易得什么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利于对这些疾病的预防。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基因歧视问题。例如,一个女孩如发现有乳腺癌易感基因,就可能找不到对象;另外,保险公司可能不愿意接纳她的投保等等,与不知道与这一易感基因而突然得乳腺癌相比,她的生活质量可能更低,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篇2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在学习任何学科的过程中,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换句话说,只有对所学学科提起了足够的兴趣,才能在该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有接受新知识的动力,对于新知识心向往之,才能够为以后在该学科上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1]。由于医学的学科特殊性,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绊脚石,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非常容易发生因为遇到困难就退缩心理的现象,甚至有些同学直接就失去了继续学习医学免疫科学的兴趣,这种状况的发生对医学免疫教学形成了无形的阻碍,所以如何将枯燥的医学免疫教学变为学生感兴趣的学科,是当下医学免疫教学工作人员需要探讨的问题。
1为医免疫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就会为后续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于刚刚接触免疫教学的学生来说,第一节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先导性作用,如果在医学免疫教学中能使学生在第一节课时就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对于绪论课讲师的要求也要有高标准,需要选择一些有经验的、能够以自己独特的讲课方式吸引学生的教授进行学生第一堂课的入门讲解,让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科激发起足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克服对医学免疫学科的学习障碍。在绪论课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医学免疫学科的特殊地位向学生介绍清楚,明确该学科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案例对医学免疫学科的重要性进行解释,并向学生展示出医学免疫学科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的杰出贡献。疫苗的发展时间很短,但是医学免疫中的各种研究成果却层出不穷,通过对医学疫苗的新学生进行上述多方面的引导,让学生对疫苗医学产生敬仰心理,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一堂课是否成功直接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热情相联系,所以就需要医学免疫的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出创造力,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出学生对疫苗医学的兴趣。
2将高科技技术和多彩的语言环境应用到教学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等高科技技术已经走入了课堂,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医学免疫学科中的重点难点通过生动形象丰富的感官效果传达给学生,使枯燥乏味的学习更易被接受。通过多媒体教学中的动态演示等可以帮助学生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另外,在讲师进行医学免疫学的讲解时,应该注意讲课的方式方法,因为医学免疫学科本身就有一定的刻板性,如果讲课教师在讲课时不注意方式方法,只会更加增添学生对学习医学免疫学的抵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讲课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医学免疫学中的知识进行讲解,发散学生思维,增加课堂活跃度,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提高对医学免疫的学习兴趣。
3结合实际例子对医学免疫进行学习
实践出真知,在任何学科的学习研究中实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医学免疫的教学学习中结合一些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实际例子,既能够开发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潜能,又能对学生在医学免疫学科中的不良学习情绪进行改善[2]。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对所学知识提出相悖问题,从而增大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科的探究,让学生不只是因为学习而学习,更是因为兴趣研究而不断接受新知识。
4通过免疫医学历史发展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每一种学科都有自己的发展史,医学免疫学也不例外,发展需要汗水和智慧做铺垫。通过在医学免疫学习中加入一些医学免疫发展历史,让学生更加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过程和发展中遭受的困难的坎坷[3],从而使学生在感受历史的同时感受到科学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波折和成功的喜悦,例如向学生讲述加拿大免疫学家斯坦曼为了医学免疫事业的发展将自身的疾病投入到科学实验中并且最终成功延长生命的事迹,通过这些历史事迹的影响,加大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学习兴趣。
5改善教学评价方式
在传统的医学考试测评中,大多侧重点都在对学科理论性知识点的考察,学生多只通过生硬的记忆来应对考核,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这些知识并且熟练的对这些知识进行应用。针对这种现象的应对方式是改良现在医学免疫教育的考核制度,在合理的情况下增大平时表现成绩的比例,激发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热情,并且对在课堂上对思维活跃的同学加以激励。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讨论,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形式中获取新知识。
免疫医学的学生是免疫医学发展的后备军,只有后续部队的稳步发展才能让免疫医学未来的研究发展之路获得保障。由于免疫医学学科的特殊性质,造成了部分免疫医学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的消极心理的产生,但是相信通过教学工作者对免疫医学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完善,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在免疫医学学科中学习热情和研究积极性,为我国的医学免疫事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艳艳.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1,1(9):54-55.
篇3
关键词:课外知识大讲赛;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创新性学习
“病原生物学”学科是我校的校级重点学科,“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是一门中医类基础课程,我校各专业各层次的中医类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从历届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反馈来看,此课程的免疫学部分抽象、复杂、深奥、难懂,微生物学部分内容庞杂,学生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
近年来,学科也进行了一定量的教学改革,比如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包括图像、动画、音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教学等,使学生加强了感性认识,但在教学方法上,大多还是采用老师台上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方式,还是没有脱离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与创新性学习,就成为了本次活动的最终目的。
一、 课外知识大讲赛的组织方式、比赛形式、结果判定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课外知识大奖赛活动在全校本学期开设这门课程的所有班级中进行,采取兴趣报名的方式,由4~7人组成一个兴趣小组,以竞赛小组形式确定一个竞赛主题,广泛查阅国内外资料,设计制作PPT,走上讲台,以第一人称讲解,小组成员互动,共同完成一个主题,一起展示才艺。从而深刻理解课程内容,掌握基础知识,扩充视野,最终达到提高本门课程教学效果,为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有专业兴趣、能进行创新性学习的医学人才服务。
首先班级初赛,由本学期本课程任课老师主持,在班上举行,每班可以组织若干兴趣小组,通过任课老师和班上全体同学一致评定,每班筛选出一到两个优胜组,参加下一轮的复赛,本学期共有开设“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班级40多个,初步筛选出了近50个优胜小组进入复赛。
然后院级复赛,由我校“病原生物学”校级重点学科牵头组织复赛,学科全体老师作为评委,复赛采取百分制,根据分数由高到低择优原则,通过复赛,最终竞赛出12个小组参加校级决赛。
最后校级决赛,由我校团委与教务处联合主办,“病原生物学”重点学科承办,10位教师和20位学生组成复合评委,教师评分占总分的60%,学生评分占总分的40%,计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计算出学生的平均分。评分依据是:课件内容(30分);语言生动性(30分);仪表形象与气质(10分);板书与PPT(10分);内容的趣味性、知识性、创新性(20分),总分100分。通过决赛,按评分高低按平均分高低决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其余的为优胜奖。在颁发的奖状上罗列小组全体同学的姓名,分别盖上校团委、教务处、“病原生物学”重点学科的公章。
二、以牛田田小组为例解读本次课外知识大讲赛的意义
牛田田小组为一个六人组,小组选定了结核病这一临床常见传染病为主题,广泛搜集课外知识,精心设计、组织、制作PPT与演练,通过不断闯关,进入决赛。决赛时他们首先通过几组结核病临床病例图片展示结核杆菌(TB)的危害并导入主题,接着讲解TB的流行趋势,确定结核病是目前传染病的头号杀手,紧接着分别从“回顾往昔”“科技之光”“双剑合璧”“展望未来”四个方面讲解结核病的历史认识与治疗过程,并分别分析中医和西医疗法各自的优缺点,以及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优势,最后以动漫的形式讲解利用中西医的优势,分析出采用中西医结合“双剑合璧”治疗结核的可行之处,并指出中西医结合是目前和未来治疗结核病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也是治疗最成功的方法之一,还指出作为中国的新生代中医力量,我们应该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努力,把我国医学发扬光大。通过评委的评分,这一小组最终获得竞赛二等奖。
二、课外知识大讲赛的意义及对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启示
大学教育一直以来都存在“满堂灌”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提高大学教育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一直是高校本科教育面临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教育改革进行了丰富的探索。
例如,周密等在教学中采用开放式教学法――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挑选某些章节内容以专题的形式留给学生,学生课下自学查资料,课堂上再由学生讲解,其他同学补充、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点评。[1]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郭文涛等采用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核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2]刘英等在暑期带领学生下到各级卫生防疫系统、传染病医院等机构进行参观调查活动,以进行现场教学,把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效果斐然。[3]通过这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外知识大讲赛的成功举行,同学们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加深了对本门课程知识的理解,特别是提高了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锻炼与提高了创新性学习能力。从获奖的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来看,他们的期考成绩要普遍高于班上未积极参与活动的其他同学。
“病原生物学”重点学科这次组织的课外知识大奖赛活动,是学科教改活动的一系列课外科技活动的首场活动,学科还将继续探索课外知识抢答赛、课外趣味知识运动会、课外论文竞赛等形式各异的多场教改活动,以期进一步深化“病原生物学”重点学科的教学改革,并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病原生物学”重点学科教改活动体系,为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周 密,李 哲,王艳艳,等.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0).
[2]郭文涛,赵 青,朱利伟,等.新时期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11(18):102―103.
[3]刘 英,张丽红,杜幼芹,等.加强病原生物学学科融合,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J].中国病原生物学,2013,8(04): 384―385.
篇4
20世纪肝癌研究的进展,先后建立在病理学、解剖和生物化学、病毒和免疫学、电脑和物理技术的结合以及分子生物学进步的基础上。自1901年Eggel提出肝癌病理分型以来,病理学至今仍为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的重要依据。20世纪中叶,由于肝脏解剖和大块肝切除后生物化学改变的研究,出现了肝脏规则性切除,使肝癌治疗第一次获得实质性进展,成为有可能得到根治的唯一手段。病毒学的进步,是在Blumberg发现乙型肝炎病毒的基础上,由此出现乙型肝炎疫苗预防乙型肝炎,从而降低肝癌发病的基础。免疫学的发展导致两大进步,1963年Starzl开展首例肝移植,丰富了肝癌外科的内涵;1968年Tatarinov发现肝癌患者血中可测得甲胎蛋白(AFP),使肝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得以实现,小肝癌切除导致肝癌切除后生存率的成倍提高,成为肝癌治疗史上的第二次飞跃。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脑与物理新技术的结合也导致两大进步,一是医学影像学的突飞猛进。二是各种局部治疗的兴起以及微创外科的应用,又一次对肝癌的治疗产生深远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肝移植在肝癌治疗中地位的确立,以及对术后复发转移的研究,将可能导致21世纪肝癌治疗的新一轮飞跃。近年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技术的应用,将促进肝癌的分子分型和分子靶向治疗的进展。预期21世纪初,生物学将在攻克肝癌中起核心作用。
21世纪的肝癌诊断,除回答肝癌的“是与否”外,还需回答肝癌的“好与坏”,转移复发的预测和预后指标将成为常规。建立在与肝癌细胞侵袭性相关的基因谱的“分子分型”已呼之欲出。2002年修订的TNM肝癌分期中,生物学特性部分取代肿瘤大小将成为疾病分期的重要依据,即删去所有大于、小于2cm,而保留癌的血管侵犯作为分期依据。影像医学除继续向高分辨发展外,还将重视血管和功能显像。这些进展将会改变肝癌治疗的格局,包括外科指征和手术方式的变更。如果做好这方面的思想准备,肝癌临床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在肝癌的治疗上,微创与巨创并存是一个特点。微创外科观念是当前肿瘤外科的新趋势,也是对今后肝癌治疗有重大影响的因素。这主要是由于诊断的进步,可以发现更多小癌;也是由于癌症治疗的生物学观念逐步得到重视的结果。其核心是“既消灭肿瘤,又最大限度保存器官功能和减少对机体损害”。过去用局部切除代替肝叶切除,因符合这一观念,解决了伴肝硬化小肝癌的治疗,使切除后生存率成倍提高。降期后切除也符合这一观念,使不能切除肝癌的生存率有实质性提高;射频消融等局部治疗是这一观念的延伸,2005年Lencioni等报告治疗187例小肝癌的5年生存率为48%,2005年Ebara等总结经皮乙醇注射270例的5年生存率为60%。新的局部治疗方法仍在不断涌现。但各种类型的局部治疗仍存在残癌问题。与之相反,肝癌治疗的另一个热点却是巨创。肝移植无论从手术角度或者免疫角度对患者均属巨创。已经获得承认,用肝移植治疗伴失代偿肝硬化、无明显血管侵犯的不太大的肝癌,其无瘤生存率高于切除和局部治疗。但我国肝移植仍有诸多瓶颈问题,如供肝来源、脑死亡立法、高耗费、肝癌/肝炎复发等。为此,就我国治疗肝癌而言,肝移植“不能不搞,但不能都搞,更不能滥搞”。
篇5
二型RIPs为异源二聚体酸性蛋白,分为A、B两条肽链,通过二硫键相连,并具有强烈的疏水作用,相对分子质量为60×103左右。A链与一型RIPs相似,具有RNAN-糖苷酶活性;B链对半乳糖结构具有特定的凝集素活性,能与细胞表面的糖基相互作用,从而帮助A链进入细胞发挥毒。还有一些二型RIPs由4条多肽链组成,实际上是由两个相同的双链RIPs分子通过次级键结合在一起的二聚体,其性质与双链RIPs相同,但毒性相差甚远。最新研究发现,B链除了诱导凋亡或坏死的作用外,还具有诱导破骨细胞分化的功能。这项研究成果,为破骨细胞分化的调节和骨骼免疫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三型RIPs比较少见,也是一类单链蛋白,包括一个与一型RIPs相似的N端区域和一个未知功能的C端区域。其先通过合成无活性的前体,然后在涉及形成活性位点的氨基酸之间进行酶解加工才形成成熟RIPs。三型RIPs合成时以无活性的蛋白前体形式存在,当活性位点氨基酸中间的二硫键以及C末端和N末端的扩展序列被水解之后,三型核糖体才具有活性。
RIPs的应用
1抗孕
一型RIPs中的中药天花粉蛋白(TCS),是传统中医认可的堕胎药。研究发现,TCS是通过杀死绒毛滋养层细胞使胎儿致死。绒毛滋养层细胞对TCS非常敏感,实验发现绒毛滋养层细胞摄入大量的TCS分子后,导致绒毛广泛变性坏死,纤维素沉着,绒毛间隙闭塞及血循环受到阻断,血循环的阻断又加速绒毛的变性坏死,促使前列腺素释放而流产。
2抗肿瘤
早在1970年,Lin等就已研究发现蓖麻毒素ricin和相思子毒素abrin对小鼠腹水瘤、Yoshida肉瘤、实验性白血病、B16黑色素瘤有治疗作用。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室证明,TCS可直接作用于绒毛滋养叶细胞,使之变性坏死并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提出TCS可作为治疗恶性滋养叶肿瘤的选用药物之一。有研究结果表明,TCS对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衍生的细胞株的杀伤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的,提示TCS的抗肿瘤细胞作用与细胞类型相关的,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胞有其不同的机制。最近有研究显示,分离纯化的蓖麻种子毒蛋白,是具有杀死食管癌细胞的一类RIPs,是稳定剂型的蛋白质药物。但由于RIPs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可诱导产生破坏性抗体IgG和IgE,产生一些如过敏反应、神经和肾脏毒性等不良反应,限制了临床应用。后来,免疫毒素的成功研制,为其在临床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领域,也成为现在医学界的研究热点。免疫毒素是抗体与毒素的偶联物,能更好地提高毒素作用的靶向性,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毒素的杀伤效应。其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游离毒素强,一般具有更高的疗效和更低的毒性。
3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应用
1982年,首先报道于远端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内注射蓖麻毒素,该毒素沿神经向神经元细胞传输,使核糖体失活,不可逆地抑制蛋白质合成,导致神经元死亡。这种毒素逆向轴浆运输的作用,造成神经系统的选择性损伤,称为“自杀性传输”。它们还可以结合单克隆抗体,治成免疫毒素,对特异性的神经元有选择性的杀伤作用,并被命名为“分子神经外科”。随后发现多种RIPs都具有类似神经毒性,如相思豆毒素、蒴莲根毒素等。一个细胞里大约有10%的核糖体失活,就可以杀死这个细胞。自杀性运输这种方法多用于实验用途,如决定神经介质的细胞定位、研究在严格限制范围内神经元丢失后感觉传到通路和运动系统的可塑性变化、评估初级感觉神经元在自噬行为中的作用等。由于二型RIPs如蓖麻毒素具有凝集素B链,其毒性大,对细胞的选择性小。而一型RIPs为单链活性链,其细胞毒性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Sha等对两个结构相似的单链RIPs中药天花粉蛋白TCS和蓖麻毒素A链RTA的神经毒性进行研究后提出,这两种单链RIPs对小鼠视网膜神经细胞都具有毒性,引起小鼠视网膜明显改变。不同的是,TCS通过凋亡杀死特定部位的视网膜细胞(主要在外核层和内核层),而RTA引起视网膜发炎,导致细胞坏死。同时发现RTA的作用机制和二型RIPs中RCA的作用机制相同,说明二型RIPs的B链在神经毒性方面可能并不是很必要的。通过这个研究结果提示RIPs可以应用于视网膜模型的创立,TCS可能可以用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化疗。
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还进行了对TCS周围性神经毒性的实验研究,发现TCS通过周围神经轴突逆向运输,在相应节段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几乎全部死亡而相应节段的背根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元仅部分死亡,显示出TCS对感觉神经元具有选择性神经毒性。因此,TCS可以用来诱导神经损害,可能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痉挛、痛觉过敏和疼痛等的治疗。2010年,Sha等进一步研究了TCS引起的视网膜神经毒性在细胞通路、神经胶质细胞反应等方面的机制。研究显示TCS主要通过线粒体退化路径来诱发凋亡,TCS可以选择性地进入视网膜的穆勒胶质细胞和色素细胞,可以引起神经胶质细胞类型和数量的变化,随后导致光感细胞死亡。相反的,RTA可以进入血管内皮细胞并破坏血管内皮,导致视网膜炎症和坏死,更进一步地揭示了TCS对神经系统的毒性机制,提示笔者可以利用RIPs特异性地杀死某些神经,从而减轻这些神经带来的伤害,如顽固性头痛,从而为临床上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核糖体失活蛋白的检测
与一型RIPs相比,二型RIPs由于B链的凝集素活性,便于进入细胞,产生较强的细胞毒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提高对RIPs作为毒物的认识。如蓖麻毒素毒性极强,为有机磷神经毒素的380倍,氰化物的6000倍。基于其潜在的威胁,如今已根据RIPs的理化性质和免疫学特性研制出多种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免疫荧光技术、夹心免疫PCR技术、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蛋白芯片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等,用于检测RIPs。有研究表明,纳米颗粒探针也能够用于蓖麻毒素等RIPs的检测,为人们的生命、生活及食品卫生安全提供多方面的保障。
篇6
葡萄膜炎是一类十分常见的致盲眼病,据报道,在美国约10%的盲目是由葡萄膜炎所致,其在我国致盲眼病中约占第3~7位[1,2]。我国的葡萄膜炎患者约300万,多发生于青壮年,且治疗上相当棘手,多数葡萄膜炎患者因难以得到及时正确合理的诊治而导致视功能和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该病在致盲性眼病中占据重要地位,越来越受到眼科医生的广泛关注。现将近年来中西医对葡萄膜炎的防治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理
研究葡萄膜又名色素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组成,解剖上和生理上密切相连,葡萄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对全身性疾病的影响极易产生反应,如通过血流播散来的转移性栓子,易在葡萄膜的血管内停滞下来,引起病变。与其发病相关的全身性疾病因素有病毒性疾病、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结核、白塞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皮肤病等。葡萄膜炎的病因可概括为感染和刺激(包括外源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抗原-抗体反应和非感染性疾病三个方面。近年来,葡萄膜炎自身免疫学说及其有关研究已成为眼科免疫学领域中最活跃的课题。有关的抗原有以下几种:(1)葡萄膜组织抗原,主要是色素细胞内的一种成分,而不是色素本身;(2)晶体抗原,主要为α、β、γ三种晶体蛋白,此外囊膜成分、上皮物质、细胞内及细胞膜的酶等,因各种原因大量进入房水而致病;(3)视网膜可溶性抗原(即S-抗原),它可能是视网膜黏合蛋白的一个亚单位,可诱发出与人类中间葡萄膜炎相似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4)免疫复合物(IC)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在不同类型的患者血清、房水中可测出IC,很多色素膜炎伴有不同的特异性HLA抗原,与免疫调节紊乱有关。葡萄膜炎,尤其是内源性葡萄膜炎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葡萄膜炎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多种葡萄膜炎被认为是针对特定眼部蛋白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3,4],以细胞免疫为主,免疫复合物在本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在清除免疫复合物中有一定的作用。吴树杨等[5]认为牛血清白蛋白(BSA)诱导的葡萄膜炎早期病变主要是通过免疫复合物的沉积而引起,免疫复合物在组织中的沉积,激活补体系统可造成组织的损伤,免疫复合物的清除主要依靠红细胞的黏附作用。古继红等[6]研究证实,BSA诱导的兔葡萄膜炎存在着免疫复合物堆积导致的红细胞C3b受体活性下降,也可能存在C3b受体直接受到损害或缺乏而使黏附活性消失。当炎症累及视网膜时,由于组织破坏释放的自身抗原再次诱发自身免疫的发生,出现以细胞免疫为主的肉芽肿性炎症[5]。病理学检查脉络膜炎症区眼内炎症主要发生在后葡萄膜,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反应为主,淋巴细胞弥漫浸润整个脉络膜,视网膜有不同程度的破坏[7],表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参与葡萄膜炎的发生。中医学认为,导致葡萄膜炎的病因既可因于外感六之邪外伤,亦可因于相邻组织的病变,还可因于全身性疾病累及,其病邪皆为热、湿、毒、瘀等因素,是属多因病症,热毒湿瘀并存,内外因相关。其发病部位在瞳神,与肝胆肾心诸脏都有关联。虹膜在脏属肝,易成阳热之变。葡萄膜多气多血,易发生郁滞,久郁化热,火乘肝与肾,热盛则毒生,酿毒成脓或气血瘀滞而加重热毒内生[8]。
2 诊断与治疗研究
2.1 西医学研究 葡萄膜炎是一类发生于眼内组织的炎性疾病,而不是仅属于葡萄膜的炎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诊断的简单化、治疗的格式化及用药的复杂化。如将各种原因和类型的葡萄膜炎笼统地诊断为“葡萄膜炎”,遇到葡萄膜炎时,不加区别地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以及给予“大包围式”的药物治疗,如维生素、血管扩张剂、营养性药物、活血化瘀中药等。随着基础学科知识在葡萄膜炎领域的渗透,以及眼科诊查仪器的更新与开发,诊断及治疗等进展较快,故在诊断该病时应明确其病因或类型,正确的诊断步骤为:(1)确定炎性反应的性质(如急性、慢性、肉芽肿性或非肉芽肿性)。(2)确定炎性反应的位置,即是前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还是全葡萄膜炎,若是后葡萄膜炎,则应进一步确定原发病变是在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视网膜还是视网膜血管。(3)确定葡萄膜炎的病因或将其归类于某一特定类型或确定为特发性葡萄膜炎,有时尚需行相应的病因学检查,如血、尿、眼内液培养、涂片观察、PCR检测、抗体检测、X线检查、结肠镜检查等[9]。葡萄膜炎的复发病因类型、多种临床表现及非一致的治疗效果是眼科其他疾病所少有的,因此,有专家[9]主张应将其视为一类复杂的疾病,以理性的思维充分认识葡萄膜炎的复杂性、多样性、普遍性和特殊性,透过表面现象看疾病的本质,全面考虑患者的自身因素,科学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如对急性前部葡萄膜炎,常采用糖皮质激素、睫状肌麻痹剂和非甾体消炎药滴眼治疗,但对出现反应性视水肿或黄斑水肿者应给予后Tenon囊下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或给予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对已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炎性反应的严重程度、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可能发生的副作用等选择糖皮质激素以外的免疫抑制剂治疗,且所用药量也应个体化。
2.2 中医学研究 葡萄膜炎多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故治疗较为棘手,直接影响到广大患者的视功能、身体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临床上常采用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存在停药后激素“反跳”致疾病反复发作特点,长期应用会产生较明显的副作用,如激素性青光眼、白内障,低血钾症,以及升高血压、血糖等。因此尝试从中医药角度寻找有效药物治疗本病,已成为眼科领域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中医眼科学辨证论治理论不断完善,促使临床医师在辨证分型中注重宏观整体辨证与微观眼局部辨证相结合。胡庆铁等[10]对79眼葡萄膜炎进行了临床分析,分为肝胆湿热、肝火上炎、肝肾阴虚和脾虚湿泛四个证型;彭清华等[11]总结分析32例该病患者,认为可分为肝经风热、肝胆火炽、湿热蕴蒸和阴虚火旺四个证型。多数学者的研究报告均倾向于急性期炎症以肝胆湿热为主,属实热证,慢性期炎症或炎症后期以肝肾阴虚为主,兼见气滞血瘀,属虚热证或虚中挟实。尚有许多学者探讨了证候与免疫的关系,以期对诊断和治疗发挥指导意义。如汪永石[12]对54例葡萄膜炎测免疫球蛋白IgG、IgA、IgE、补体C3及总补体活性,结果肝胆实火型(急性期),五项指标明显增高;风湿型(亚急性期)除IgG正常余四项均高;阴虚阳亢型(慢性期),除IgG值升高,余四项正常;脾肾阳虚型(慢性期),IgG、IgA低值,其余正常。罗兴中[13]对15例内因性葡萄膜炎作了细胞及体液免疫测定,蔡华松[14]对112例葡萄膜炎患者进行了辨证分型与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测定。鉴于内因性葡萄膜炎与自身免疫有关,许多学者注意研究中药对免疫的影响,根据药理资料论述,补益类药多有免疫促进作用,常用方剂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生脉散、六味地黄汤、右归丸;祛风除湿类、清热解毒类、活血化瘀类、毒性攻坚类药多有抑制免疫作用,而当归、灵芝、马兜铃、白花蛇舌草、苦参、羊藿、白芍、人参、三七、刺五加、红花等中药则具有免疫调节作用[15]。故临证时多从辨证分析中抓住热、湿、瘀、阴虚四个主要方面,重点在于清热、化湿、祛瘀、养阴,炎症期以清热化湿为主兼以祛瘀,反复发作及炎症后期则以养阴为主兼以活血。常用的清热方剂有龙胆泻肝汤、新制柴连汤、黄连解毒汤;化湿方剂有茵陈四苓散、抑阳酒连汤、三仁汤;化瘀方剂为柴苓四物汤,养阴方剂有知柏地黄汤[8]。此外,单方药治疗葡萄膜炎亦有较好疗效。何淑芳报道雷公藤片内服合并胸腺素注射治疗94例该病患者[16],随访1~4年51例,证实疗效好,无副作用和复发率低。温树东等[17]采用清开灵注射液等采用静点联合中药口服及糖皮质激素治疗29例葡萄膜炎,发现具有病情控制较好,与皮质激素有协同作用,可减少激素用量、副作用及副作用少等优点。詹宇坚等观察消炎一号方治疗兔实验性葡萄膜炎的机制研究,认为该方药含一定程度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却无激素的副作用,这是它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基础[18],并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对细胞因子的抑制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19]。
转贴于 3 展望
综上所述,葡萄膜炎是与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关的临床常见致盲性眼病,中医药治疗葡萄膜炎已显示出临床特色与优势。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有关葡萄膜炎的研究已深入到基因水平,但如何将现代科技的方法引入中医药的研究,借以阐明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作用机制,是广大眼科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对于深化循证医学研究,中西医互补,探索有效治法与方药,推动和开展大范围、多中心的临床科学实验研究,进一步规范葡萄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高该病的临床综合疗效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培增,李绍珍.葡萄膜炎.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6-89.
2 杨培增.葡萄膜炎的诊断及相关问题.中华眼科杂志,2002,38:250-253.
3 Whitcup SM,Nussenblatt RB.Immunologic mechanisms of uveitis.Arch Ophthalmol,1997,115:520.
4 Dick AD,Isaacs JD.Immunomodulation of autoimmune responses with monoclonal autibodies and immunoadhesins treatment of ocular inflammatory disease in the next millennium.J Ophthalmal,1999,83:1230.
5 吴树杨.牛血清蛋白诱导兔葡萄膜炎免疫病理形态学观察.中华眼底病杂志,1994,10(3):153.
6 古继红.消炎一号方对免实验性葡萄膜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8,16(2):65-67.
7 肖继臬.汉防己甲素对实验性葡萄膜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中华眼底病杂志,1994,10(3):149-151.
8 詹宇坚,付志慧.葡萄膜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近况.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6,6(1):61-63.
9 杨培增,俞琼.准确诊断和全面治疗葡萄膜炎.中华眼科杂志,2004,40(8):71.
10 胡庆铁.79例葡萄膜炎疗效观察.新中医,1985,7:19.
11 彭清华,谢立科.辨证治疗色素膜炎32例.北京中医杂志,1991,2:23.
12 汪永石.葡萄膜炎的辨证分型及免疫功能检测所见关系.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0,8(1):38.
13 罗兴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因性葡萄膜炎免疫测定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3,11(4):193.
14 蔡华松.中西医结合治疗色素膜炎与免疫复合物变化.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4,12(3):140.
15 王永炎,庄曾渊.今日中医眼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8-129.
16 何淑芳.雷公藤在治疗葡萄膜炎中的应用.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3,3(3):139。
17 温树东,李长海.清开灵治疗葡萄膜炎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4,12(3):132.
篇7
作者:黄德有,林志,夏毓荣,易珺
【摘要】 构建基于人工免疫系统及其相关的免疫算法的公共卫生信息智能监测系统,提出一个基于免疫算法的数据处理流程,并对该系统的网络模型和实现的关键技术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公共卫生;人工免疫;信息系统;智能监测
近几年国内爆发多起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发展滞后、应急机制不健全、组织指挥不统一、信息渠道不畅通等一系列问题,也凸现了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尚不完,主要表现在:①日常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的不完善。由于现有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的不完善,使政府部门无法及时收集、汇总、分析各地有关疾病的信息,不能正确认识疾病的性质和危害的严重性,造成决策滞后。②信息传播网络不通畅。公众无法从权威渠道获得信息,造成各种流言的传播,甚至可能一起社会恐慌,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卫生信息系统的预警智能化、自动化将极大程度上帮助政府和卫生部门构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如何实现智能监测的研究也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
1人工免疫的发展和系统选择的可行性
近年来,计算机专家对生物免疫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人工免疫的概念和一些对应的免疫模型来解决各类计算机问题。
1986年,Farmer等人首先在工程领域提出免疫概念。1994年Bersini等指出免疫系统的一些性质可以应用到计算机科学的学习算法中[1]。1996年12月,在日本首次举行了基于免疫性系统的国际专题讨论会,首次提出“人工免疫系统”的概念。之后Timmis指出人工免疫系统是受理论生物学启发而产生的计算机范式,它借鉴了免疫系统的功能、原理和模型并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2]。人工免疫系统仿效生物免疫机制,发展出了很多新型信息处理方法,2000年De Castro等提出了aiNet网络模型[3],2001年Timmis等提出有限资源人工免疫系统[4],2001年Watkins在 aiNet网络模型和有限资源人工免疫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限资源人工免疫分类器模型[4,5],称作为AIRS(artificialimmune recognition system)。这些模型应用于数据集合的聚类和过滤分析领域,取得很好的效果[5],表明免疫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优秀的机器学习方法[6]。目前,人工免疫系统已发展成为计算智能研究中一个崭新的分支,其应用领域已经逐渐扩展到了信息安全模式识别、智能优化、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机器人学、自动控制、故障诊断等诸多领域,显示出人工免疫系统强大的信息处理和问题求解能力,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对于公共卫生信息智能监测系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实现信息的实时智能化处理,系统的自我学习等一系列功能。而人工免疫系统的特点正好符合卫生信息智能监测系统的功能要求。将人工免疫思想引进卫生监测预警系统中来,将人工免疫的理论与监测预警的实践相结合,是对现有卫生监测预警的一种新的探索和补充。
本文初步探讨基于人工免疫的卫生信息系统,将人工免疫系统的免疫识别,免疫克隆,免疫记忆等算法运用到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智能监测预警,应急方案的调用等功能。基于人工免疫的监测预警系统有分布性、灵活性、自适应性和鲁棒性等特点优势,是对现有预警机制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卫生信息监测预警发展的一种新的思考与探讨。
2基于人工免疫系统卫生信息安全预警系统网络模型设计
2.1系统的总体设计
系统设计的总体思想是通过监测相关卫生信息数据的变化情况,在以人工免疫算法构建的预警模型处理下,结合其他辅助决策,应急系统等,来预测疾病的发生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及处理。系统监测和预警的对象包括两大类:①常规的重大传染病,如鼠疫、霍乱、肝炎、登革热等;②非常规的包括单个(或一些)症状奇特的新传染疾病和突发的类似于集体中毒的公共卫生事件。
2.2预警模型的选择
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生物免疫系统具有强大的识别、学习和记忆能力以及具有分布式、自适应和多样性的特性。人工免疫系统是对生物免疫系统的模拟,是借鉴和利用生物免疫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而发展的各类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技术以及在科学工程领域中应用而产生的各种智能系统的统称。而对人工免疫系统最基本的研究,就是对其各种算法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将人工免疫算法应用到相关的领域,发挥出人工免疫的优势。在卫生信息的监测预警系统中,主要要实现的是对数据的智能分析处理,完成机器的自我学习更新,同时对大量的卫生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以实现监测预警功能。人工免疫系统强大的信息处理和问题求解能力,其模式识别、特征提取、多样性、分布式监测、克隆选择等信息处理特性,为构建智能卫生监测预警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利用人工免疫在信息处理上的各种优势,将其运用到卫生信息的监测预警上,本文模拟卫生信息数据在预警模型中的处理过程,探讨基于免疫算法的数据处理流程。
图1基于免疫算法的数据处理流程 略
2.3人工免疫相关算法的选择及功能研究
2.3.1数据训练
将收集获取的卫生信息数据进行初步的加工处理,以方便数据的进一步免疫加工。数据训练实际上就是把原始资料加工成有价值的信息的过程。它包括以下步骤:
①首先将收集到的原始信息资料认真核对、整理,同时了解其来源和收集方法。对于错误或不完整的信息数据用统计学技术来纠正的,并按一定的标准对数据进行筛选,只有符合标准要求的数据才能进一步处理。
②利用统计学技术和人工免疫算法把各种数据转变为有关的指标和实数的编码。
③对这些指标和实数的编码进行解析和归类分组
2.3.2数据的免疫识别
对完成训练后的数据,进行数据的免疫识别,而识别的本质是区分“自体”和“非自体”。免疫识别的原理是通过淋巴细胞上的抗原识别受体与抗原的结合实现的,结合的强度称为亲合度(affinity)。相应地人工免疫系统的免疫识别通过特征匹配来实现。其核心是定义一个匹配阈值,根据这个阈值判断进行数据“自体”和“非自体”识别。免疫识别的过程中也调用结合到数据库原有的数据与模型,提高分析识别的能力。
2.3.3免疫记忆,克隆选择
数据经过免疫识别后,产生了很多“自体”与“非自体”的免疫细胞,而对可以提高个体亲合度、抗大群体规模的最优个体的免疫细胞以免疫记忆的形式保存。当免疫系统初次遇到一种抗原时,淋巴细胞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整以更好地识别抗原,并在识别结束后以最优抗体的形式保留对该抗原的记忆信息。而当免疫系统再次遇到相同或者结构相似的抗原时,在免疫记忆的作用下,对输入数据进行识别判断,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作用于抗原数据。
如同在生物系统的克隆选择过程,只有能够识别抗原的淋巴细胞才进行扩增。免疫学习系统,要对完成免疫识别的数据,进行免疫的克隆选择,产生与抗原数据有更高亲和力的效应细胞,提高免疫系统识别抗原数据的效率和处理分析能力。克隆选择的结果是产生与抗原有更高亲和力的淋巴细胞,提高整个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效率。
现在有关免疫克隆选择的研究中,De Castro提出了克隆选择算法解决机器学习问题[7]。克隆选择算法高度并行,能够实现机器学习和知识获取,产生高质量的记忆。Jung Won Kim在其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中提出了动态克隆选择算法[8]。动态克隆选择使免疫学习系统中产生的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的作用呈动态变化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提高学习免疫系统对抗原数据的效应作用率,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
2.3.4免疫数据库进化更新
经过免疫记忆和克隆选择后的抗体数据和效应细胞,要进行数据库的存贮,以方便实现对信息的高效智能化处理。对系统不断增加的数据信息,实现数据库的自我的学习更新可以通过免疫进化算法来实现。进化计算作为一种有向随机搜索的优化算法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基本免疫算法相结合,可构成“免疫、进化算法”。 转贴于
文献[6]提出了集免疫机制和进化机制于一体的一种全局并行算法— —基于免疫策略的进化算法。文献[9]提出了一种具有免疫功能的遗传算法。该算法对增强免疫数据库的健壮性和完整性,加快数据搜索速度、全局和局部搜索能力,对信息的调用和进化更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文献[10]设计了具有免疫体亲近性特征的遗传算法。文献[11]中提出的算法具有较好的全局收敛性,能有效解决装箱问题。这些算法可以快速求出满足一定精度要求的最优解,对解决实际的免疫数据库的进化更新问题具有很大价值。
2.4初步构建系统模型
通过人工免疫算法的数据处理,实现对卫生信息数据的判断及数据信息的提取,同时,基于人工免疫的机器学习,数据库实现自我的智能更新。在此基础上,结合信息的监测和决策支持系统,初步构建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的模型:
图2基于人工免疫的卫生信息系统模型 略
①来源于城市中各医院、诊所、药房、实验室、防疫站、机关学校等的监测数据,通过医学数据统计软件,充分运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将数据以监测中心统一要求的数据类型进行分类、统计、整理、存储,并通过VPN专线[12]将分析后的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在此过程中,数据类型的统一至关重要,只有遵照系统设定的数据类型,才能确保数据的可操纵性,是系统实现监测的前提。
②监测中心根据汇总数据的来源、特征、预警级别(根据国务院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公共卫生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成4级。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把预警级别分为4级。特别严重的是l级,严重的是Ⅱ级,较重的是Ⅲ级,一般的是Ⅳ级)。完成对数据进一步处理。
③系统将不同类型的卫生信息数据输入相应的预警模型,调用相关的人工免疫算法及免疫记忆细胞、历史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获取、生成、更新相应的免疫数据,并将原始数据及处理后的信息导入数据库。在此过程中,系统首先对数据进行编码,形成抗原集合。一方面,抗原集合与系统中原有的免疫记忆细胞和数据产生相互作用,系统完成对抗原数据的判断分析等功能;另一方面,抗原集合提交给免疫学习系统进行学习训练,系统整合训练后得到的免疫记忆细胞和卫生信息数据来完成对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从而实现了机器的自我学习。
④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中,各预警级别已映射为不同的阈值。系统将经过免疫算法分析处理后的数据与各个阈值相比较,结合决策支持系统,最终得出预警结果。
⑤系统对预警结果进行整理,根据预警级别向公众媒体或上级有关部门通报。同时,实时收集数据及回馈信息,汇总整理。
在预警的过程中,信息的及其重要。一方面,正确及时的信息有助于减轻灾情带来的损失,减轻社会舆论压力,安定人心,同时使各职能部门更好地协调工作;另一方面。不恰当,不及时的预警信号将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给各个职能部门带来压力,不利于危机的解决。因此,系统的预警需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而采用以人工免疫为基础的预警模型可大大降低误报率,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⑥对超过某一级别的预警,根据人工免疫的思想,系统会自动调用、生成相应的应急预案,提交上级主管部门;必要时,将调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系统辅助模块显示疫情分布,实时更新数据,实现联动指挥等功能。
⑦信息反馈:建立反馈信息的渠道,使所有应该了解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的单位和个人都能及时获得,以便能对疫情迅速做出反应,了解事态发展,明确工作重点和研究方向。反馈应该归结为对信息的一种收集处理,其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纵向包括向上反馈给卫生行政等部门,向下反馈给下级监测机构;横向包括反馈给有关的医疗卫生机构,科研单位,以及社区等。同时,对各级反馈的信息进行处理,又是实现机器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反馈过程中将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处理,如信息数据的归类、排序、比较等。从反馈的信息流中获取有用信息,进行相应处理,这是循环的机器自我学习过程。
3展望与总结
未来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将是一种智能化的服务体系,不但要求操作使用上的智能化,服务的智能化,更加应包括对公共卫生信息监测预警的智能化.使用户得到智能的、动态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从而构建一个高效能、综合化的信息集成的服务体系。人工免疫系统具有独特的分布式、自适应、自组织系统功能和并行、鲁棒的信息处理能力,对实现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研究方向。虽然目前多数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现有的算法无统一的标准,而且开放性的问题不断涌现,但是随着对免疫系统研究的深入,人工免疫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将会取得新的突破。
基于人工免疫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卫生信息的智能监测预警将会是人工智能和公共卫生信息监测系统研究又一个热点,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将会大大提高卫生监测预警效率,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公共卫生信息监测预警系统一直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人工免疫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并对该系统的网络模型和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由于研究的局限,特别是对相关人工免疫算法探究的不足,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算法中参数的选择及算法的运用。这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BERSINI,VARELA.The immune learning mechanisms:reinforcement,recruitment and their applications[M].Computing with Biological Metaphors Chapman & Hall,1994:166-192.
[2]肖人彬,王磊.人工免疫系统:原理、模型、分析及展望[J].计算机学报,2002,25(12):1281-1293.
[3]DE CASTRO L N,VON ZUBEN F J.An evolutionary immune network for data clustering[M].Proceedings of the IEEE SBRN’00(Brazilian Symposium Oil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Brazil:Riode Janeiro,2000:73-125.
[4]TIMMIS J,NEAL M.A resource limited artificial immune system for data analysis[J].Knowledge Based Systems,2001,14(3):121-130.
[5]WATKINS A,TIMMIS J,BOGGESS L.Artificial immune recognition system(AIRS):an immune inspired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J].Genetic Programming and Evolvable Machines,2OO4,5(3):291-317.
[6]WATKINS A,TIMMIS J.Artificial immune recognition system(AIRS):revisions arm refinements[C].Proc 1st International Conf On Artificial Immune Systems (ICARIS 2002).2OO2,9:173-181.
[7]CASTRO D,ZUBEN V.Artificial immune systems partⅡ a survey of applications
[EB/OL].2004-06-1:215-316
[8]KIM J W .Integrating artificial immune algorithms forintrusion detection[D].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2002.
[9]王磊.免疫进化计算理论及应用[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9-10.
[10]莫宏伟,王科俊,金鸿章.计算智能的融合应用研究[J].自动化技术及应用,2002(1):12-16.
[11]孟繁桢,扬则,胡云吕,等.具有免疫体亲近性的遗传算法及其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1997,30(5):624-627.
[12]曹先彬,刘克胜,王煦法.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装箱问题求解[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0,21(4):361-363.
[13]PEPELNJAK I,GUICHARD J.MPLS和VPN体系结构[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160-210
[14]洪征,吴礼发.AIS在计算机安全领域的应用与展望[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6):521-526.
[15]杜鹏.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6):165-178.
[16]张丽.浅谈基于生物免疫原理的计算机免疫方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l):236-238.
篇8
2007年第9期《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叶平枝的《师幼关系对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中讲到师幼关系的建立符合人际互动的基本原理,即积极的作用会带来积极的反应,消极的作用会引起消极的回应。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那些具有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对他人和世界都很信赖,非常乐于探索周围世界,积极与教师互动,容易形成类似安全依恋性质的师幼关系,从而强化其自我效能感。相反,那些没能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幼儿,或对自己没有信心或对他人比较消极。因而不愿意与教师互动,或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比较被动,可能形成回避型的师幼依恋关系、反抗型的师幼依恋关系和无组织型的师幼依恋关系,从而降低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可见,幼儿已有的亲子依恋关系左右着师幼关系的性质,同时师幼关系又会强化或削弱幼儿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已经形成的自我效能感。
实施补偿性援助,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2007年第3期《学前教育研究》刘小蕊、庞丽娟、沙莉的《美国联邦学前教育投入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讲到:美国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具有明显的扶助处境不利儿童的特点,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这不仅在相当程度上缩小了处境不利儿童与正常儿童间的差距,促进了他们的学业成功,为美国基础教育在更大程度上的成功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社会的经济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公平。近年来,英国、埃及、印度等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也都把为贫困儿童从出生起提供科学的学前教育,作为其消除贫困、缩小社会差异的治本之策,并加大投入,实施学前教育的国家行动,通过科学的学前教育促进贫困和弱势儿童早期潜能的充分发展。在我国,同样存在着贫困儿童、残疾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人口中的学前儿童,这些儿童明显处于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是我国在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教育公平问题。
孩子,说出你的故事
《中国教育报》2007.12.4翟胜男的《孩子,说出你的故事》中讲到:儿童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常常透露出期待和心声。孩子们富含动机含义的故事是我们进入童年领域的重要通道。故事所传达的绝不仅仅是客观信息,还包含着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正是我们利用“故事”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
从儿童口中讲出的“故事”并非平常意义上的“故事”。儿童期最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是行为问题,而行为问题背后常常隐藏着情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多留意儿童的语言,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表达自己,并迅速给予互动反馈。鼓励儿童自己讲故事,讲自己的故事,鼓励儿童给同一故事背景发展不同的后续情节,并在问题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使孩子们表露出情绪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共同解决问题。当然,善于觉察儿童故事中传达的信息并能形成良好的互动,不仅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爱心和耐心。当我们能够以儿童的方式和步调与孩子展开对话,相信通过故事,我们必然会“有了然于心的顿悟,也会给孩子以欢乐和教育”。
6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2007年第20期《现代医药卫生》韦桂芬的《6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中讲到:以往认为支原体肺炎多见于学龄儿童,具有症状重,体征轻的临床特点。但近几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临床医师发现。5岁以下的婴幼儿支原体肺炎发病率增高。本组病例中,5岁以下的婴幼儿支原体肺炎发病率达68.2%,大多数病例有肺部阳性体征,考虑与我们选择的病例有关,学龄儿童因上学,多在门诊治疗,住院者多为病情较重的患儿有关。支原体由于缺乏细胞壁,对治疗一般肺炎的常用抗生素不敏感,及时的诊断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常情况下健康人就可以是带菌者,在抵抗力低下时可致发病。而且近年来不典型病例逐渐增多,在临床和x线表现上与病毒毒性、细菌肺炎相比无显著特异性,因此实验室诊断尤为重要,MP-IgM是对支原体的特异性抗体检测,有较高的灵敏性(83.6%)和特异性(88.9%),且操作简单,在疾病早期便能检测出抗体,另外,可早期发现不典型病例,从而避免漏诊。
篇9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验教学作为高校重要的实践环节,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些内容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值得研究和探索。
一、两种实验教学模式
过去常规的实验教学一般是以知识的巩固验证以及实验技术的学习掌握为目的,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实验项目验证理论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学习实验方法,掌握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使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可以称之为“知识引导的实验教学”。
把科学研究成果移植到实验教学中,设计综合性的实验课题项目,将教学内容更新重组,融入课题项目之中,使学生带着需要探究的问题开展实验,此种实验教学模式可称为“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战”中得以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学习创新。
二、课题引导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一)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概况
分子生物学是二十一世纪的前沿学科,迅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实验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专业均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一般包括几个相对独立的实验项目,每周完成一个实验项目,学习质粒提取、PCR、DNA重组、转化、电泳检测等实验技术以及离心机、微量移液器、PCR仪、电泳系统等仪器的使用。
(二)用于实验教学的课题设计
用于实验教学的课题要符合大纲要求、与教师科研结合、综合性强、难度适中。例如,课题“目的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目的蛋白诱导表达和检测”,所需教学课时为32学时,内容包括:目的基因及载体的获得与检测、DNA酶切与连接、感受态制备与重组DNA转化、阳性克隆筛选与鉴定、目的蛋白诱导表达与检测等,约十几个分项目连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课题中,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分子生物学实验。
课题每一个环节都相互关联,学生进行的每一步实验都是为下一步打基础。课题包含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基础内容(基因工程中的基因操作和产物检测)和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沿性知识(研究项目中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强调了实验的综合性、连贯性和探索性,也便于教师根据实验室条件、计划教学课时、学生情况等在每个分项目中添加实验新的技术、扩充实验内容。
(三)“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组织方式
1.每组一题。为了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生按20人左右分成大组,每个大组的课题题目有所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达载体,不同的目的基因,不同的酶切位点,不同的重组载体的检测方法等。例如,目的基因可为白细胞介素基因或丙肝病毒C抗原基因;载体可选用温度诱导型的表达载体pBV220、化学诱导型表达载体pQE-30及用于目的基因测序的T载体;鉴定重组质粒可用菌体PCR检测、酶切检测或蓝白斑检测。除此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对表达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功能鉴定等深入研究。每组完成一个完整课题,但是遇到的问题不完全相同,有了更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在每个大组中,2~4名同学组成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分工协作。
2.集中实验。每组用连续几天(如4天、32学时或更多)集中完成整个课题。集中实验与课题研究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相配合。改变以往每周完成一个实验项目,学习一个单一实验技术的分散教学模式。
3.编写配套教材。编写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包含常规实验操作方法、常用仪器使用、常用试剂配制、实验注意事项、问题思考等内容,科学和全面地反映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的要求,可为学生进行实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还可以作为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参考。
4.教学辅助系统的建设。制作实验教学课件、利用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分子生物学实验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平台包括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源、教师答疑、网上讨论等几个模块,并提供动画、图表和视频等素材,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便利的课堂外学习条件,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拓展视野和相互交流。
5.撰写科技论文形式的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就整个课题研究写一份标准论文格式的实验报告。通过写论文,学会科学规范地阐述和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而不是以往一样在每个项目后仅写一份简单实验报告。
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表明,新的教学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多同学交出了不错的论文,从中可以看到学生认真扎实的实验过程和深入细致的思考。
三、“知识引导的实验教学”与“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的比较
(一)两种实验教学模式凸显不同的教学理念
“知识引导的实验教学”其特点是实验项目大多是验证性的、相互孤立的、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而去做实验。探究和创新的成分较少,前后项目没有因果联系,实验过程和结果非常明确,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也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被动地完成学习过程。
“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根据具体的课题自己或与小组成员一起设计具体实验流程或判定实验流程的合理性,为完成课题学习新的实验方法,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对实验结果进行判断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独立操作、主动求知。突出实验教学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始终围绕课题的解决进行。
(二)两种实验教学模式达成不同教学效果
“知识引导的实验教学”和“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两种模式所用的教学课时相同或相似,但是:前者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围绕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后者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围绕探究的课题主动展开研究和学习,教师只起辅助指导作用。
前者教学内容往往是一成不变的,几个实验项目可能教几届甚至几十届学生,后者可以根据学科发展、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兴趣等灵活变换不同的课题题目或探究方向。
前者的教学过程由于缺乏探究的实战训练,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怎样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后者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实践过程中技术方法的掌握及能力的养成往往是非常牢固的。
前者以知识和技术的掌握为教学目标和终点,而后者以课题的解决为目标,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自然会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引发深入的思考、产生更多思想火花,甚至学生会把探究的习惯延伸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课堂上的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创新能力的引导,是创新和探究的起点。
四、“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要点和展望
(1)精心设计。课题选择应限定在教学大纲要求、教学课时和学生实际能力范围之内,同时,提出实验时间安排的建议。不能盲目和随意,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2)过程把握。备课阶段要分析学生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因一个实验环节出问题影响后续实验。准备好相应的备份材料,以补救学生可能出现的实验失败。
(3)组织有序。教师随时了解、指导各个小组的实验进度,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组织一部分学生参与前期准备,培养熟悉实验室工作的骨干,使他们在课题研究中起到教学助手的作用。
(4)不断创新。鼓励学生勇于置疑、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习惯分析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探索、引导创新,在探究实践中学习是新的教学模式的精髓。
五、结语
生物学发展迅速,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实验教学应当跟上学科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课题引导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把大学的专业实验教学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有机结合,增加了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解决了新知识新技术进课堂的问题,同时在建立新的实验教育理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曹华,裴鹏,王松梅,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医学教育探索,2006,5(1):59-62
[2],宋海星,何浪.分子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119-121
[3]蒋曹德,廖志华,杨应斌,等.分子生物学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200-202
[4]郭洁.大学专业课实验教学法改革与效果分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1):75-76
[5]魏群.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7
[6]宋晓国,凌世淦,张贺秋,等.高效原核表达载体(pBVIL1)的构建及其在HCV抗原表达应用.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1,17(3):231-333
[7]刘文,胡巍,凌世淦.HCV蛋白酶抑制肽的构建表达及活性的初步鉴定.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2008,22(2):119-122
篇10
关键词:拟除虫菊酯;半抗原;酶联免疫分析(ELISA)
中图分类号:S482.3;Q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5-0993-04
Hapten Synthesis and ELISA Analysis of Pyrethroid Pesticides
HU Jiu-ping1,2,LI Xiang-qian1,3,REN Shi-ying1,3,ZHOU Li-hong2
(1.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3,Jiangsu,China;2.College of Life Science,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
3. Huai’an High-Tech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University,Huai’an 223003, Jiangsu, China)
Abstract: A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detect the residue of pesticid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venience and high efficiency. The main synthesis methods of hapten include modifying the cyclopropane, cyanogroup and aromatic nucleus of the pyrethroid insecticides, modifying the hydrolysate of the pyrethroid insecticides or adding a linker arm. Research progress in ELISA analysis was reviewed, and the methods of hapten synthesi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ELISA were discussed. ELISA will be a promising method and play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detecting the residue of pyrethroid insecticides.
Key words: pyrethroid; hapte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一类重要的合成型杀虫剂[1],它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特点,如今被广泛用于农业、林业、公共卫生等方面。但随着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大量使用,其残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特别是在农产品和食品中的残留问题不断引起全社会的关注[2]。如今对于拟除虫菊酯残留的分析检测多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法(GC-ECD)以及气相色谱-质谱(GC-MS)等仪器分析的方法为主。虽然这些方法检测灵敏度高,但样品的前处理步骤多且检测费用高,不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这些问题促使人们不得不寻找一种新的快速检测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免疫学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其中酶联免疫分析(ELISA)技术是检测农药残留较好的方法,它提供了一种对痕量残留快速、灵敏、选择性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的关键技术是半抗原的设计、合成和抗体制备[3]。
1 半抗原的合成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是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 000的化合物,其本身不具有诱导产生抗体的能力。且拟除虫菊酯分子也往往不能直接与双功能交联剂或蛋白质共价偶联,因此需要先通过化学反应在拟除虫菊酯分子上引入活性基团由此合成半抗原再与蛋白质偶联得到抗体[4]。目前半抗原的设计及合成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1 对拟除虫菊酯上活性位点的修饰
1.1.1 对拟除虫菊酯环丙烷的修饰 Lee等[5]和程敬丽等[6]将环丙烷上的双键转变为含羧基的酰胺制得半抗原(图1);祝金凤[7]将环丙烷所连接的双键通过高锰酸钾氧化为羧基获得半抗原;Mark等[8]用臭氧将连接在环丙烷上的双键氧化为羧基和醛基;程敬丽等[9]用三氯化钌和高碘酸钠也将环丙烷上连接的双键氧化为羧基得到半抗原,且收率较高。
1.1.2 对活性基团氰基的转化 王鸣华等[10]将溴氰菊酯中的氰基转化为羧基和含羧基的酰胺达到制备半抗原的目的;张献忠[11]用合成的方式制备溴氰菊酯并将其氰基转化为羧基获得半抗原;Lee等[5]将氰基转化为羧基再与γ-氨基丁酸反应得到含羧基的酰胺半抗原(图2)。
1.1.3 在拟除虫菊酯芳香环上的修饰 拟除虫菊酯的芳香环上也存在着进行修饰的理想位点。早在1998年Queffelec等[12]就在溴氰菊酯的芳香环上引入羰基酸来制备半抗原,其具有良好特异性,且与其他拟除虫菊酯类没有交叉反应。Lee等[13]用SnCl2将芳香环上的硝基还原为氨基,其衍生物作为半抗原所得抗体对溴氰菊酯检测效果较好。罗世能等[14]在氯氟菊酯的芳香环上通过硝化、还原得到具有氨基活性基团的半抗原。孔晔等[15]将芳香环末端含硝基的溴氰菊酯的硝基还原后与丁二酸酐反应,得到芳香化末端含有羧基的酰胺半抗原(图3)。
1.2 对拟除虫菊酯菊酸部分的改造
拟除虫菊酯作为一个酯类化合物,研究表明对其菊酸部分进行改造也可以得到半抗原。李培武等[16,17]直接通过酯交换反应将菊酸替换,并对酯交换后得到的产物进行修饰制得半抗原。此类半抗原制备出的抗体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具有较高识别特异性且其制备的拟除虫菊酯类多克隆抗体效价非常高(图4);李莹莹等[18]用γ-氨基丁酸与酰氯化的PBA进行反应从而达到替换菊酸的目的,制得PBA-GABA半抗原并成功合成了拟除虫菊酯的人工抗原(图4)。王俊平等[19]用γ-氨基丁酸与PBA进行反应得到与李莹莹等[18]所制得的相同的半抗原,但其使用的方法和试剂相对更简单。郝晓蕾[20]用酸酐取代菊酸部分得到含羧基的半抗原。
1.3 以拟除虫菊酯水解后的酸和醇的衍生物为半抗原
拟除虫菊酯水解后得到酸和醇,其衍生物也可以作为半抗原。早在1998年Anne-Laurence等[21]就对菊酸进行修饰得到了含γ-氨基丁酸的衍生物作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半抗原(图5)。还有水解得到醇的衍生物,如1997年Anatoliy等[22]对水解得到的醇进行氧化得到酸作为半抗原。虽然制备这类半抗原较为简单,但其制备的抗体特异性较差,多用于检测农药在哺乳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
2 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用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免疫分析已研究了多年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表1)[4]。
根据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杀虫机理不同,此类农药被划分为两类,即Ⅰ型和Ⅱ型拟除虫菊酯类农药。Ⅰ型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不含氰基,相对应含有氰基的则为Ⅱ型,其结构式如图6。
2.1 Ⅰ型拟除虫菊酯的ELISA研究
2001年Takaho 等[23]利用氯菊酯衍生物和间苯氧基甲酸反应产物与甲状腺球蛋白结合形成免疫原免疫兔子。经条件优化后,氯菊酯的IC50为30.0 μg/L,对苯醚菊酯的IC50为20.0 μg/L。
Ahn等[24]用ELISA检测氯菊酯在人体内的残留,以其代谢产物DCCA-glycine为检测目标,结果反式DCCA-glycine的IC50为1.3~2.2 μg/L,顺式DCCA-glycine的IC50为0.4~2.8 μg/L。
2.2 Ⅱ型拟除虫菊酯的ELISA研究
Sally等[25]利用菊酸和间苯氧基苄醇反应制备半抗原后与甲状腺球蛋白结合免疫原免疫动物制得多克隆抗体,并且进行条件优化,经优化的ELISA方法对各种拟除虫类农药的IC50氯氰菊酯为78 ng/mL,对百树菊酯为205 ng/mL,对氨氟氰菊酯为120 ng/mL,对溴氰菊酯为13 ng/mL,对埃死菊酯为6 ng/mL,对氰戊菊酯为8 ng/mL,对氟胺氰菊酯为123 ng/mL。
Gao等[26]通过ELISA检测功夫菊酯,其IC50为37.2 μg/L,最低检测限为4.7 μg/L,与溴氰菊酯等的交叉反应弱。
3 讨论与展望
半抗原的立体化学决定免疫分析的特异性[27],因此在半抗原合成中需要保留原化合物的分子立体结构。在合成半抗原的时候一定长度和结构的连接臂可以增大半抗原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空间构型,有利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并不是连接臂越长越大越好。Freia[28]认为连接臂以C3-6为宜,但也有研究者持不同的观点。
在酶联免疫分析中抗体结构和抗原结构相似的化学物质可被用来制备某一类有分子结构共性的通用抗体。国内外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通用性抗体研究不多,国内仅南京农业大学的骆爱兰等[29]和江苏农业科学院的李志茹[30]以间苯氧基甲酸为半抗原制备了拟除虫菊酯的通用抗体,但如何进行实际检测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拟除虫菊酯类半抗原合成一直是酶联免疫检测的一个关键步骤,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分子化合物免疫化学的理论和技术飞速发展,为人们从不同途径设计合成半抗原提供了支持;在化学合成方面发现各种新型催化剂使合成中的目标产物产率不断提高而副产物不断减少;分离纯化方面的技术也不断提高;新的能有效得到半抗原的方法也将不断出现,合成通用性半抗原也是可能的。酶联免疫分析技术在农药检测上的应用在国内起步比较晚,但因其方便、快速、灵敏等优势倍受人们的重视。酶联免疫分析技术在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鸣华.拟除虫菊酯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2.
[2] SCHIMMEL S C, GARNAS R L, PATRICK J M, et al. Acute toxicity, biocomcentration and persistence of AC222,705, benthiocarb, chlorpyrifos, fenvalerate, methyl parathion and permethrin in estuarine envionment[J]. J Agric Food Chem,1983(31):104-113.
[3] 刘廷凤,杨敏娜,刘亚子,等.菊酯类农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4):100-102.
[4] 卢希勤,王鸣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半抗原合成及酶联免疫分析研究进展[J].农药,2007,46(10):653-655.
[5] LEE N J, MCADAM D P, SKERRITT J H. Development of immunoassays for type Ⅱ synthetic pyrethroids hapte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to heterologous and homologous assay[J]. J Agric Chem, 1998,46(2):520-534.
[6] 程敬丽,赵金浩,王春梅,等.一种拟除虫菊酯类半抗原化合物的合成方法[P].中国专利:CN 101215247,2008-07-09.
[7] 祝金凤.Ⅱ型菊酯类农药广谱特异性抗体的制备和多残留免疫技术建立[D].江苏扬州:扬州大学,2008.
[8] MARK S K, SHAN G M, LEE H J, et al. Development of a class selective immunoassay for the type Ⅱ pyrethroid insecticides[J]. Analytica Chemica Acta, 2005,534(1):109-120.
[9] 程敬丽,徐旭辉,赵金浩,等.一种高特异性拟除虫菊酯类半抗原化合物的制备方法[P].中国专利:CN 101412684, 2009-04-22.
[10] 王鸣华,施海燕,张帮红.溴氰菊酯抗原、抗体及其应用[P].中国专利:CN 101412674,2009-04-22.
[11] 张献忠.溴氰菊酯农药残留免疫检测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12] QUEFFELEC A L, NODET P, JAELTERS J P, et al. Hapten sunthsis for a monoclonal antibody based elisa for deltamethrin[J]. Agric Food Chem,1998,46(4):1670-1676.
[13] LEE H J, SHAN G M, WATANABE T, et al.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the pyrethroid deltamethrin[J]. J Agric Food Chem, 2002,50(20):5526-5532.
[14] 罗世能,桑光明,林建国,等.一种氯氟氰菊酯人工抗原及其合成方法[P].中国专利:CN 101519364,2009-09-02.
[15] 孔 晔,李培武,张 奇,等.一种新型溴氰菊酯农药半抗原的合成及应用效果[J].化学试剂,2009,31(4):245-249.
[16] 李培武,张 奇,张 文,等.一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人工抗原、抗体及其制备方法[P].中国专利:CN 101434625,2009-05-20.
[17] 李培武,张 奇,张 文,等.Ⅱ型拟除虫菊酯类通用半抗原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P].中国专利:CN 101407474,2009-04-15.
[18] 李莹莹,苗 虹, 骆鹏杰,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23(3):200-204.
[19] 王俊平,余桂春,刘 冰,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通用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J].现代食品科技,2011,27(5):524-527.
[20] 郝晓蕾.含氰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残留免疫检测方法的研究[D].江苏无锡:江南大学,2009.
[21] ANNE-LAURENCE Q, PATRICE N, JEAN-PIERRE H, et al. Hapten synthsis for a monoclonal antibody based ELISA for deltamethrin[J]. J Agric and Food Chemistry,1998,46(4):1670-1676.
[22] ANATOLIY V Z, BORIS B D, JANNA N T. Homogeneous enzyme immuoassay for pyrethroid pesticides and their dericatives using bacillary alpha-amylase as label[J]. Analytica Chimica Acta1,1997,347(1-2):131-138.
[23] TAKAHO W,SHAN G, DDONALD W S, et al. Development of a class-special immunoassay for the type Ⅰ pyrethroid insecticides[J].Analytica Chimiaca Acta,2001,444(1):119-129.
[24] AHN K C,WATANABE T,SHIRLEY J G,et al.Hapten and antibody production for a sensitive immunoassay dtermining a human urinary metbolite of the pyrethroid insecticide permethrin[J].J Agric Food Chem,2004,52(15):4583-4594.
[25] SALLY K M,GUOMIN S,HU-JANG L,et al.Development of a class selective immunoassay for the type Ⅱ pyrethriod insecticides[J].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5,534(1):109-120.
[26] GAO H, LING Y, XU T,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the pyrethroid insecticide cyhalothrin[J]. J Afric Food Chem,2006,54(15):5284-5291.
[27] SKERRITT J H, LEE N.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M]. Washington D C: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124-149.
[28] FREIA J. Detection of pesticides residues by enzyme immunoassay[J]. Pestic Sci,1989,26(3):30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