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行为学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美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提出“行为环境”的概念对以上问题作出了直接回应,对我们的科学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提出新的要求,他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前者指的是物质环境与人际环境,而行为环境是幼儿有意识的参与进去,与物理环境互动时所形成的环境。也就是说,幼儿园中环境要素的陈列与堆砌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幼儿,真正产生影响力的使幼儿与其互动形成的“行为环境”。
目前幼儿园科学区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物质材料缺乏,或只按教师的意图,不能引起孩子参与的兴趣;也有教师看见孩子在区域中没有按自己的思路去操作就急不可耐地去讲解、说明,把区域当成自己“教”的舞台,把活动材料当成自己的道具……而我们的孩子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更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那么在科学区域中如何创设环境,正确的在区域投放材料,使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形成“行为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创设鼓励幼儿探索的心理氛围
心理上的安全氛围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品质的前提条件。教师要通过鼓励幼儿真正尝试、并支持探究那些不明确的想法,为他们建立一个安全的环境。也就是说,要为幼儿创造一种安全的学习和探究的心理环境,教师必须成为幼儿的支持者,了解并鼓励幼儿的意图、行动、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创造性想法,挖掘每一个孩子探索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一个孩子在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
比如:自然角的仙人掌、芦荟、发芽的绿豆,他们都需要喝水,但是孩子们不知道不同的植物对水和阳光的需求量是不同的,他们很热情的帮助这些植物每天浇水,让他们晒太阳,结果,一星期下来,芦荟、仙人掌的根部有些发黑,芦荟的叶子发白,浸在水里绿豆长出了小芽,叠在最表面的一部分绿豆有些焦黑。当他们围在一起争论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大家谈论植物生长是否水浇的越多就越好,晒太阳时间越长越好有的孩子介绍了自己家养植物的经验,使大家知道不同的植物对水的需求量是不同的,芦荟、仙人掌一星期浇一次水就行了,但要把土浇透,绿豆发芽的时候需要很多水,每天都要浇,保持湿润,芦荟不喜欢晒太阳,仙人掌喜欢多晒太阳,绿豆发芽也不喜欢晒太阳,否则绿豆芽会变老。由此可见,我们要给幼儿出错的权力,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原有的经验,为进一步指导幼儿提供了依据,也能通过幼儿探索的自然结果的反馈调整幼儿的认识。
二、投放利与幼儿探索的操作材料
考夫卡指出,个体行为需由作为刺激的环境因素来发动,行为环境本身具有动力特征,就如同磁场中的“引力中心” 牵引着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再者,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识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对周围物质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必须以事物和材料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对物体的直接操作。也就是说对于幼儿而言,操作材料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刺激物,又是他们认识物质世界的中介和支柱。
比如:教师提供核桃、锤子、夹子、木板、积木、盘子、口袋、绳子、螺丝刀等材料,让幼儿探索怎样打开核桃。这些材料能引发幼儿想出很多办法,用锤子砸,用夹子夹、用积木敲、用木板压……孩子们在对这些材料的探索中,不断摸索出开核桃的方法,后来孩子们为了防止砸核桃时核桃弹开或滚掉,会用几个工具配合使用:用夹子夹住核桃,再用锤子砸;把核桃装在口袋里,用积木敲;用木板压住核桃,再使劲砸;先敲开一条缝,再用螺丝刀把核桃撬开等等。投放在区域中的材料引发了幼儿的探究活动,也使幼儿获得了知识经验。
另外,每个年龄段的幼儿,认知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在提供和投放区域操作材料时还应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原有经验。如在探索“沉与浮”时,为小班幼儿提供了他们平时喜欢的水果:苹果、葡萄、桃子、枣子、梨等,这显然比石子、回形针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而中班幼儿则是积木、塑料筐、塑料盆、玻璃球、磁铁泡沫板等,为大班幼儿提供的是回形针、塑料板、海绵、木板、硬币、木板、白纸、餐巾纸、棉花、橡皮泥等,这样能照顾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更好的引起幼儿操作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还应考虑到材料的数量,太多的材料使幼儿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太少的材料又会直接造成幼儿探索兴趣的减弱。
三、教师的支持性引导促进幼儿的主体参与度
我们知道: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变得隐性,幼儿的主体性变得明显,教师应该相信幼儿自己的学习能力,创造条件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操作尝试,当幼儿犯了错误,可通过提问或提醒,使他得到更多信息,而给他正确的答案并不能使他信服。比如:孩子在玩万花筒时发现万花筒里的花纹变来变去真有趣,又会发现不同的万花筒里面的花纹不同,万花筒里怎么会有花纹?不同的万花筒里面的花纹为什么会不一样呢?里面到底藏了什么宝贝?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孩子拆装万花筒,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让孩子动手动脑,与万花筒充分互动,发现里面的秘密,积累、拓展、加深相关经验,丰富认识。
篇2
【关键词】 消费者行为学 教学模式 实践
消费者行为学是21世纪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的一门主要核心课程。消费者行为学发端于美国,主要是在消费心理学研究越来越成熟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迄今为止,有关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已有110余年的历史,而我国对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起步比美国晚了近80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之中,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伴随着研究的深入,消费者行为学逐渐体现出其内容全面、体系完善、理论深入、成果丰富的鲜明特点,使其与消费者、企业活动、社会经济发展等的联系更加紧密。
消费者行为学作为一门研究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是经济、管理类师生研究的主题内容,还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然而,目前消费者行为学的教学模式仍然处于比较低层次的课堂讲授、简单的案例分析模式上。对于这么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消费者行为学存在的问题
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其建立在生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心理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基础之上,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会的综合性学科。20世纪60年代中期,消费者行为学开始在美国的一些大学出现,现在它已经成为全球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重点核心课程。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消费者的行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及策略选择。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不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就很难制定出正确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市场营销的最终目标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是市场营销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主要研究消费者心理及行为的学科,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消费者决策过程、社会环境因素与消费者行为关系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中,可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法等。尽管现在对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消费者行为学自身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学科本身的问题
消费者行为学涉及了管理学、心理学、营销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知识点也涉及消费者行为的方方面面,内容繁杂,知识点零散,很难形成连贯的体系,导致学生不易把握。同时,课程内容主要以理论为主,学生容易形成思维疲劳。
2、教学模式方面的问题
目前,消费者行为学的授课形式较单一,主要以讲授、板书或者课件演示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也以被动的信息接受为主,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抽象难懂,学习兴趣也会逐渐减少。尽管现在也有很多学校在消费者行为学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实践教学模式,但实践教学内容一般仅限于案例分析,且采用的案例比较简单,涉及面小,问题设计不够深入,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考核方式方面的问题
目前,在消费者行为学这门课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还是以考试为主,论文或者平时作业为辅,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培养并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消费者行为学目前的主要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
同其他学科一样,消费者行为学目前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主要又以板书或课件演示为主。由于教学时间有限,要想把那些深奥的、抽象的心理学、社会学理论讲解清楚是很困难的,这就导致了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对这门课的兴趣降低,也导致老师很难运用创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2、案例分析法
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以普通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交易活动中消费者所特有的各种心理现象。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引用一些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情景和消费行为作为案例,但是只限于一些简单的案例。对于案例分析的程序,一般都采用先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也结合分组教学的方式,把学生按一定的人数分为小组,由小组进行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最后综合整个小组人员的意见得出统一的结论。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理解、观察,并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以及学科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和现实指导价值的学科。
3、角色扮演法或情景模拟法
角色扮演法或情景模拟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个模拟的现实情景,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特定角色,进入模拟情境中去处理现实生活中会出现的多种问题和矛盾,达到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并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处理现实问题的目的。
角色扮演法或情景模拟法是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一大特色教学方法,同时也是消费者行为学这门学科的一个具体研究方法,在运用该方法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营销人员的角色和消费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开展真实的营销沟通,真切的体验各种心理现象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消费者行为学是一本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情景模拟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实践。同时,这种互动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这种教学方式需要设定合适的情景。
三、基于实践的消费者行为学教学模式研究
市场是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起点,也是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终点,同时在市场中也可以进行人才的培养。教师只有很好地了解外在市场,才能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在了解外在市场的过程中,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堂上学习到的东西,并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进入21世纪,社会的竞争,最终将演变成人才的竞争,高校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是综合素质高、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基于实践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基于实践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性、自主性、研究性和创新性为主要特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实践潜能的开发。基于实践的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是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体验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重新组合”现存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实践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模式、探索学习模式、协同学习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和虚拟环境模式等。
1、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有以下两个:一是学生对该学科具有较大的兴趣,有不断学习的强烈愿望;二是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模式可以以学生进行自主市场调研开始。市场调研是一种以操作性和经验性为特征的教学方式,在操作流程上分为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首先通过采用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等手段调查、收集市场信息,接着要求学生应用消费者行为学、社会统计学、市场调研与预测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在调研、分析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熟悉调研流程,增强实践认知。
在自主学习模式中,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主动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并准备PPT、视频等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实践的过程、结论与收获;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把市场调研作为一项作业或者考核项目来要求学生。尽管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一定程度上是被动的进行市场调研,但是经过不断的市场调研可以逐渐让学生从被动的调研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调研学习。在调研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调研访问能力、数据收集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消费者行为学的兴趣,提高其主动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自主学习模式对于教学来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
2、探索学习模式
由于消费者行为学具有内容庞杂、知识点零散的特点,所以很多知识还需要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在探索性学习模式中,问题式教学方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首先在每节课中提出某一个理论问题或是现实的营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在课前主动的进行资料、文献的查阅等来了解此问题,在实际讲授过程中,与学生一起逐步解决问题,并发现该问题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探索学习模式注重的是挖掘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潜能,让学生在深入了解和研究问题的时候产生对该学科的极大兴趣,在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点。
3、协同学习模式
协同学习模式的关键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之间的协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主要通过在同学之间组织小组讨论、小组调研等活动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对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得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比如老师课下可以主动询问学生对教学方式的看法和建议以及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观点。由于学生接触消费者行为学的时间较短,接触的学科范围也较广泛,因此学生提出的有些看似无厘头的建议或想法可能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开辟研究内容是非常有价值的。同时,老师还可以采取匿名问卷调查、在线互动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之间的协同则是强调必须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也加强自身对理论知识的了解。
4、案例教学模式
这里的案例教学模式与前面提及的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差别,该模式强调在案例选择和设计过程中需选用企业实际发生的经典案例,精心设计案例研讨题目,使学生通过认真研究讨论这些题目能够基本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知识点的能力。案例的撰写与选择要做到本土化,并且要具有时代性与实用性,案例最好能来自学生的亲身购买或生活经历,使得同学们对案例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同时,在不同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本科生的案例分析教学模式中所用到的案例以及案例研讨方式应不同于研究生。
5、虚拟环境模式
虚拟环境模式类似于前面提及的情景模拟以及角色扮演,主要目标都是根据课堂内容创设相应的销售情境,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不同角色,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与前面提及的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不同的是这里的虚拟环境更逼近于现实,如果需要甚至可以在企业或市场中实地开展模拟活动。
四、结论
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一门重要学科,消费者行为学以探索、研究消费者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以及什么因素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决策为主要目的,是一门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营销学等的综合学科。随着企业经营战略由注重内部生产逐渐转为注重外部顾客,消费者行为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以及企业领导者的重视,相关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也得到了巨大发展。
消费者行为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目前,消费者行为学主要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以及角色扮演为辅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教学过程可能会使得学生觉得该学科枯燥无味,降低对该学科的兴趣。因此,本文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提出了基于实践的消费者行为学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模式、探索学习模式、协同学习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和虚拟环境模式。
【参考文献】
[1] 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 李瑞华:“启发—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基于《消费者行为学》课程的特色教学方法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7(2).
[3] 张建香、王会宗:《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天津市财贸管理千部学院学报,2006,8(2).
[4] 罗琴、马进军:《消费者行为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现路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6).
[5] 陈静:《消费者行为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2).
篇3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企业;内部控制;内控体系;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01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0-02
0 引 言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研究的不断深入,企业所采取控制的方法及手段都开始从传统内部控制形式,直接发展成为现代化、多元化的内部控制行为。因此当前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不能局限在一个方面,而是应当通过多个角度的形式展开深入的研究,以往多数学者都直接从企业会计、审计以及管理等方面来展开研究,直接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来进行内部控制的研究明显较少。本文具体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来展开分析和研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为此推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最终促使内控理论能够真正和组织行为学理论有效结合在一起。由于多角度研究所提出的侧重点并不一致,而采用通过组织行为学视角展开研究能够及时地发现其中的问题。
1 国内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1.1 企业内控组织虚位
受到我国计划经济的影响,多数企业管理人员针对企业的管理依然停留在行政领导管理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企业本身所需具备的自负盈亏和自主经营的重要本质。我国多数企业的管理始终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中心纵向线管理的形式,其多部门间的协调管理难以获得充分重视,由此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变得越来越复杂,多个业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而在内控的建设方面,直接致使相应内控机构形同虚设,权责不明。例如:平顶山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其内部严格按照司法规定成立了相应的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以及经营管理层等,由此实现其相互间的有效监督和制约的一种治理机制。然而内部董事长的选举直接经由股东大会来决定,而股东大会则由第一股东平顶山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直接控制,因此直接导致股东大会职能无法获得有效实施,这就使诸多内控组织虚位情况越加明显。
1.2 无章可循,有章不循情况突出
当前依然存在少数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对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重视的情况,甚至其中一些企业并没有相应的内控体系。而其中有的企业尽管由此构建了相应的内控发展体系,但是本身并不完整所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有一些企业管理人员针对内控系统的理解依然处于内部牵制和监督的阶段当中,甚至认为相应的内部控制其实就是一些文件、制度以及手册,等等。因此直接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化发展,内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根本无人遵循,并且严重缺乏相应的奖惩措施,认为喊口号就是执行制度,所实施的管理工作难以到位等。
1.3 内部控制系统不够科学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开始真正建立起了相应的内控体系,但是其整体而言却明显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具体是由于其内控系统不完善所致,多数人认为企业内控系统其实就是企业内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有些企业本身严重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目标,过多地看中其中的短期经营利益,从而直接忽视了对企业的日常管理,致使其内控体系结构不完整。同时此类企业过于对事后控制起到重视,比如: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一旦产生相应的违规违纪行为后,才能引发组织方面的充分重视,并由此作出有效的处理,直接导致其内控效力的丧失。最后是过于重视企业经济利益及生产效率方面的资源,因此严重缺乏对相关人力资源的管理。
1.4 内控审计制度滞后
内部审计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效果进行审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一种主要的内控手段。因此为了能够保障企业内控措施的良好运行,就必须在企业内部管理当中单独成立一个不同于其他职能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然而当前所采用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明显滞后,并不符合当今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要求,难以有效地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
2 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内部控制要素分析
2.1 内控环境组织行为分析
2.1.1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时也是企业本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从组织行为的视角来分析,组织文化是一种无形且持久的文化类型,其对组织成员的行为来说,文化作用非常明显。组织文化对于企业组织行为和绩效等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促使企业员工们非常自觉地将行为统一到组织发展所期望的方向上。
2.1.2 法人治理
企业内控系统当中,均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企业法人的治理工作不够完善。目前多数企业从表面看来是一种公司发展的形式,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其并没有针对公司的制度实施优化改造的过程。当前多数企业内的法人治理制度并不完善,甚至有一些企业严重缺乏对内部权力的制衡作用。
2.1.3 组织结构
企业内部科学合理化的组织结构能够促使组织内明确多个成员权利责任,并且通过真正适合的组织协调及组织控制的方式,使其组织整体表现更加优秀,组织效率也将获得显著提升。而一旦其组织管理的形式和结构之间产生明显的脱节情况,则将很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误情况产生,由此会引发员工凝聚力降低的显著问题。
2.2 风险评估组织行为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直接促使相关企业的运营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相应的企业经营风险也随之攀升。因此就有必要针对企业发展运营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具体是企业针对一些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然后直接采取最为经济、合理的方式来实现其风险控制的过程。从而真正提升企业风险管理、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实质上就是提升企业判断、分析及控制风险的能力。
2.3 控制活动组织行为分析
企业内控系统的关键在于其流程和政策,而这本身也是对其思想进行控制的一种指导性体现。通常都是以控制活动作为其主要的表现类形式,由此来促使其中的内控要素能够充分融合起来。而相关政策的推出则直接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树立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同时明确了企业的操作流程方向。其中的政策和流程必须严密结合其风险关键点来实施相关设计的过程。而控制措施的推出本身就是企业结合内部环境进行风险评估的结果,其充分结合了相应的风险对策,真正利用了内控方法及有效手段。
3 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3.1 重视并应用组织行为学思想
当今企业发展理念不断深入,相应的管理方式也开始随之制度化、利益化的方向转变,形成人性化管理的形式。直接从以往传统形式的社会客体因素直接转换成为社会主体因素,对于组织制度设计及机构建设等的重视转向组织重任的心理诉求、行为等方面转变。组织行为学本身在思想上并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真正可行性的方法论,其所具备的核心思想主要是要求其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应当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这就需要真正培养出高素质发展的团队,从而由此来有效的激发出个人组织所具备的潜能,真正实现其个体潜能、群体创造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2 树立科学内控观念
具体需要坚持以下几点。①坚持内部控制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在内控系统当中,必须要有相应的管理者、决策者以及业务人员来有效的发挥出相应的作用。而企业当中的相关人员,特别是相关管理人员均必须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构建出内控制度人人平等的理念。目前多数管理人员均认为内控的对象只是其下属人员,自身完全不在内控的范围当中,从而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②将内控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内控的实施尽管限制了某些人的切身利益,但是正是因为内控权力的制约和限制,才保障相关企业人员能够遵守原则,严于律己。③内控对事不对人,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并不是单纯针对个人来实施,其所具备的作用具体是规定业务当中的责任及权利。身在岗位就必须无条件接受岗位相匹配的内控制度约束。
3.3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主要在于其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地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由此来切实提升其自身的能力和价值。这就要求必须树立起相应的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将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紧密围绕人的价值管理进行,从而以此对企业内部控制当中的内外部环境关系进行优化调节,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创造主动性,最终保障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内控在执行当中必须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内部员工们的个人利益捆绑在一起,由此来有效避免员工出现短期的投机行为,从而真正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4 完善企业内部审计
针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完善工作必须要强化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因为完善的炔可蠹苹构,不仅需要充分保障其内部审计的独立原则,同时还应当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加以明确。同时需要尽可能地提升内部审计人员本身的综合素质水平,要求相关审计人员必须由此具备有效的执业资质和执业能力。此外,还需要保障审计部门在公司的地位,促进其和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等及时有效沟通。最后需促使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发展,促使手工审计形式向着计算机软件审计形式转变。
4 结 语
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越来越趋于完善,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这就需要在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展开分析,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有效的建议,比如:重视并应用组织行为学思想、树立科学内控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及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曹恒仪.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视角下企业员工激励分析[J].中国外资,2014(2).
[2]张莉.积极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企业员工激励研究[J].中国商贸,2012(11).
[3]武倩.积极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企业员工激励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15).
[4]池国华.内部控制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S].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
[6] 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
[7]程新生.企业内部控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8]秦荣生.内部控制与审计[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8 .
[9]白万纲.集团管控之财务管控[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10]程新生.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M].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11]李连华.内部控制学[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
[12]孙永尧.内部控制案例分析[M].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7 .
篇4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
组织行为学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对教学和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教师要针对组织行为学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训练。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性
对于尚未涉足社会,对企业、对管理毫无概念的大专学生而言,用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学习成为了主要的学习方式。同时,在经济管理专业教育中进行的案例分析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国内学生所使用的大部分是国外的案例,经营环境、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使得案例的实用性显得十分有限,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满堂灌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克服以上问题,我们尝试了将有限的课时用于解释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同时,分出一部分时间用于体验式教学。
二、体验式教学在“ 组织行为学” 教学中的实施
体验式教学法是让学习者通过自身第一手的亲自操作和体验,自愿变被动听课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从而获得知识与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教学需要实现学生灵活运用理论和方法指导实践活动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体验式教学法,可以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来激发学生思考和实际运用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管理游戏。这是“组织行为学”课程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管理游戏更为灵活生动,充满趣味,且体验性更凸显。管理游戏教学思路是通过游戏,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问题情境,学生运用有关的“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游戏中的状况,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三至五分钟的课堂小游戏可以灵活穿插在课堂,既能创造轻松趣味的课堂氛围又能让学生从中感悟一些管理道理,做到“寓教于乐”。例如,讨论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的差异时,可以设计“救生艇逃生”游戏,救生艇载重有限,只能在提供的24 样物品中带走8样物品,先由个人做决定,再做集体决定,通过两者比较,学生很快领悟了两者的优缺点。
(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社会心理技术,根据“组织行为学”课程内容设计问题情境,学生通过扮演特定角色,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并讨论角色的行为表现,使学生能够增进对社会角色的理解,进而学习实践自己的角色。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成为情境的一部分,他们既是情境的体验者,又是情境的创造者,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接受情境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与实践道理,使教学过程富有实效性,提升教学效果。例如,组织模拟面试,学生分角色扮演招聘专家、面试人员,其他学生充当观察员,通过模拟面试,能够引导学生体验面试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首因效应、刻板效应等社会知觉偏差,同时学习面试的技巧。
(三)心理和行为测试。课堂上开展一些心理和行为测试,也很受学生欢迎。“组织行为学”中相当多的内容涉及一些心理和行为测试,如MBTI 个性特质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沟通能力测量等,教师结合课程知识点,借助一些工具开展心理测试,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又有助于学生学会应用这些测量工具。除了问卷测试外,还有一种比较有趣的行为测试的方法是“情景模拟测量”,该方法被大量实际应用于企业管理人才的发掘与评价。例如,假想一个管理问题,学生4~6人为一小组,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由旁观的考评员根据参与者在模拟工作情境下的行为表现,按某些与管理效通有关的个性特征(如主动性、果断性、领导力等)进行测评,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并能很好的融入课程知识点。
三、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促进和提高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效果。但总体而言,这种方式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在应用的同时,要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体验式教学可以采用如案心理测试、管理游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方法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而不能流于形式,同样,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不能仅仅片面关注学生的喜好和兴趣而本末倒置,忽视教学内容本身,这样不仅耽误教学时间,而且影响教学质量。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体验式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在体验式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基于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考虑师生的共同参与性与互动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探讨他们的需要,了解他们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学中,要能够营造适当的课堂氛围,掌握课堂教学的时间、进度和方向,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在教学结束时,教师还要善于总结,从之前的学习和讨论中提炼出教学理论。所有的这些都要求不仅对教师的知识结构
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和组织能力也提出了挑战。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式教学是一种高难度的教学方法,不仅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对学生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不同的性格特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同时,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够巧妙的引导和点拨,让讨论的话题或者模拟的角色都能够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下去。只有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并在试行阶段取得很好的效果的情况下,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
参考文献:
[1]仇新忠.“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09,(1).
[2]甘春华.组织行为学的体验式教学法[J].职教论坛,2004,(3).
篇5
关键词: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高职高专学生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张和消费结构的转换已经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导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进入新的运行周期,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成为保障经济增长的首要措施。消费者的观念、地位及其行为引起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
市场的主体是消费者,消费者的需求是市场的原生性需求,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是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决策的基本依据。在买方市场的背景下,不了解目标市场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就无法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以取得最佳的营销效果。每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只有认真研究自己的目标消费者,弄清楚他们的真正需求及其特点、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制定企业的总体战略和营销战略,并切实贯彻和执行,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正由于此,消费者行为研究在市场营销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是研究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营销策略组合等的基本出发点。
随着中国商品市场的不断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消费观念越来越成熟,消费行为表现得越来越复杂、多变,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快速发展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是以人们的货币收入与支出为基础的经济行为,又表现了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因此,消费行为是以经济变量为基础而产生的,是经济变量和心理变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普遍的行为现象。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认识、意志、记忆、个性、态度等心理活动,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在依据;同时,消费者生活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亚文化、社会、群体、经济、家庭等种种因素,都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消费者行为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只有充分掌握消费者行为学理论,用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消费者行为,才能真正把握消费者行为的规律。
二、消费行为研究
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消费者行为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只有40年左右的历史。1968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詹姆斯·恩格尔等人出版的《消费者行为学》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介绍消费者知识和理论的教科书。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商品日益丰富,自由贸易在全球扩展,消费者行为研究备受重视,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对消费者问题日益关注,极大地促进了消费者行为学的发展和传播。在西方国家,各大学的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中,消费者行为学?穴也称作消费者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许多大公司都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把对消费者行为的调查研究,作为制定营销战略的重要依据。
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消费者行为学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目前,西方各种消费者行为学的教材版本很多,体系结构多种多样;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晚,该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值得庆幸的是,近十多年来,我国学术界、企业界对消费者行为越来越重视,关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译著、专著和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出来,专门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机构也在不断增加。消费者行为学在我国的研究、应用和传播,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然而,如何将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和知识,按照合理的逻辑结构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体系呈现给读者,至今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有定论。国内一大批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引进和传播消费者行为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尽管如此,国内对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总体说来还处于对西方理论的消化和吸收阶段,就应用而言也是处于初始阶段。国内学者对消费者行为学理论体系的总结的观点也呈现多样性,各不相同。很多学者偏重于从营销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消费者行为,结果没有脱出营销学的窠臼,成为市场营销学的翻版或延伸,缺乏本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理论基础与视角;有的学者则偏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消费者行为,重于心理机制的探讨,结果读起来感觉比较枯燥,与具体的商业应用距离较远,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难以尽善。
特殊群体的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
(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情况调查为依据)
在当今刚刚经过了金融风暴的洗礼的社会大环境下,对于人们的经济消费的情况和问题成为了当今的热门话题,物价飞涨,让我们每天在为生计的忙碌中度过。
在经济社会风暴的大前提下,一个特殊的庞大消费群体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我们社会消费市场的主题,那就是我们的天之骄子:大学生。他们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都逐渐成为我们社会关注的主题。他们在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当同时他们的经济尚未独立。这一点促使他们的消费得到是很大的制约。为了更加清楚这一特殊群体的消费情况,我们在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做了一次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调研。
从我们的调研结果来看,高职高专学生中,30%的学生拥有电脑,95%拥有手机,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上网费用和通信费用已经成为我院学生的主题消费项目。另外的部分支出分别在于伙食费,恋爱,以及平时生活所需等。
高职高专学生在伙食费消费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理念和状态,即在校内就餐和在校外就餐。经过我们的调研发现,我院学生在校内就餐比例很高,在校内就餐的学生多数是因为校内的就餐费用比在校外低,他们利用自己省下来的伙食费用去进行其他消费支出。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各种形式的聚会也悄无声息地成为了我院大学生在校外就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们认为同学聚会消费还是能够承受,而且有利于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对于老乡见面会啊,过生日啊,得了奖学金啊请客吃饭是必需的。
如今大学生恋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到,在高职高专恋爱中的学生,男女双方的花费是非常可观的,他们大部分表示,追求幸福是需要物质投入的,因此理性地把握消费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但经过我们的调研了解到,我院学生在恋爱中的消费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是由男方负担,而是呈现出来了一些新的局面:男女共同担负消费或是女方担负消费。这样的局面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将社会的现实恋爱模式给打破。对于经济完全依靠父母的大学生来说,这也许是让他们成长历练的一个好的方向。
篇6
关键字:行为环境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柏拉图曾说:“世界上最困难的任务就是了解人类自己”。确实,了解人类自己是困难的,而了解人类心理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则更加困难。各种行为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为理解和阐释外界环境与人类自身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互为影响的关系提供了科学基础。本文主要从环境-行为理论出发,初步探讨了行为与环境、与设计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揭示了在景观规划及设计中协调处理各关系以及坚持互动性设计理念的重要性。最后指出了行为理论对于景观设计的实际意义和如何看待行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1行为与设计者的关系
1.1设计者是环境中行为的预见者
POE调查方法是很早就在西方国家中发展起来的。POE即“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 Evaluation,是不同于“竣工后评价”(Post-Construction Evaluation)的一个设计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对设计者的预见效果进行实际的评价。
据笔者所知,目前国内几乎很少进行专门的POE调查,这种现象反应了两个问题:一是业主并没有意识到设计后调查对于建成环境景观的使用价值评判的重要性;二是设计者缺乏对待设计的严谨态度和忽视了对设计的相关责任。而正是这些态度使得许多设计者不重视那些随时随地的观察周围现实世界的方法。
实际上,与其说把设计者进行的设计竣工后调查看作对设计应该承担的责任,还不如把它作为完善环境景观设计的一个必要环节,即设计应当反映设计者对环境中行为的预见。设计图纸是设计者的预见图,而使用后调查就是反映设计者预见的一面镜子。
在发挥预见作用的同时,设计者应该如何在设计任务中扮演好这个角色?又应该采用怎样的设计程序呢?一般来说,环境景观设计者在设计开始伊始就应该对设计项目的使用者在场所中的活动有详细的调查和总结,然后把这些活动项目具体转化为相应的设施,最后再把这些设施作为设计要素组织到环境景观规划中去。
1.2设计者是环境中行为的引导者
毫无疑问,设计与行为是相关的。但设计与行为是如何相关的呢?本文认为,任何一个积极的环境景观设计都应当能够引导人们的积极行为――引导人们愉快地交流,舒适地休憩,方便地活动,提供人们安全感和适当的私密性等等。
必须承认的是,人们的行为活动明显是带有个人意志的自由选择,因此设计者不太容易判断其行为动机,但对某些经常发生的行为来说,却是能事先预料的,根据现场的行为遗留迹象也能做出一定的推测和判定的,从而以此指导设计,将其纳入到设计考虑的因素之中。这种先入为主的设计方式实际上就是设计者引导环境中人们行为的一个积极态度和方法。如果设计者能够在设计中预料人们的行为倾向,他就能在相当程度上避免设计与人们的实际行为产生冲突。
当设计者最初拿到一个设计任务的时候,他被业主告知他们所需要达到的效果和需要满足的功能。对于不同的设计者,一般都会有不同的设计手段或者设计语言,用不同的景观要素的组织来满足业主的那些要求。例如,当场所需要一个标志物的时候,设计者们会想到雕塑、构筑物以及其它有明显感官刺激性的设计要素如镭射灯光、音乐喷泉等等。然而,仅仅有这些要素并不一定就能达到设计者想要的效果,人们还需要设计者的设计在某些时候能引导其行为,如通过视线引导、交通组织、序列安排和设施设置来体现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实现设计者的初衷。
1.3设计者是以人为本原则的实现者
绝大多数设计者都喜欢在设计中宣称自己的设计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但坚持原则不是空话,首先设计者必须理解和明确人们的基本需要。尽管很多时候,对于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需要,但是如果一个设计未能满足大多数的需要时,设计者就应当反省和查找一下自己的原因了。
也许,在很多环境、景观设计师看来,他们总认为他们努力追求的东西理所当然应该是在美学和功能两个范畴的广泛意义之上,评论家也会将这些作为评判一个好的设计作品的主要标准。实际上,一方面,多数业主都会更偏向于美学意义,而功能多半会放到相对比较次要的位置,设计者也自然而然地将“创造优美的环境”作为第一要务来处理。因为他们相信在使用者或者设计行业外的人们看来,美学上的成功似乎更能被直接感受和评价。另一方面,功能至上的理论支持者可能更关注一个场所、环境的用途,即他们对设计中功能的安排。
而事实上,在任何环境景观设计中,无论是片面的美学倾向还是片面的功能倾向都是设计者对以后生活在其所谓环境、景观作品中的使用者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从对设计成果的受用者的角度来看,环境景观设计的功能准则与美学准则并非互相排斥而是同等重要的。而且有必要强调的是,在本文进行的实际调查中发现,站在使用者角度来看,能不能满足他们的使用要求是影响他们的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人们也会在意美学层面的意义,但从人们的需求层级上来讲,对于场所的功能或者进一步说使用需求才是最基本的,只有在这一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他们才会产生高一层次的环境美学需求。
因此,在设计准则的构成因素中,人的行为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本文的目的也是希望建立和强化一种思想――即环境景观设计成功的前提,必须是设计者建立为使用者的行为需要服务的思想,而设计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索和实现满足人们各种行为需求的过程。然而,呼吁对行为准则的重视并非就意味着排斥传统设计理念中的价值要素,只是为了明确设计师作为一个服务大众的角色,需要抛弃一味追求自我艺术实现的个人意识。那么,在定义一个好的景观设计时,功能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完美结合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且,往往多数情况下设计师做到这一点都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但在如今的社会上人性化的呼声愈来愈强时,设计者应该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一个好的设计需要设计者对人的需求能做出的最为积极的反应,这是一个新的、更实际的要求。
2行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 1行为理论对于景观设计的意义
在我们倡导创建人性化社会的时候,景观的人性化是摆在每一个景观设计者面前的责任和挑战。人性化的设计是需要设计者能够对人们的需要做出最为敏锐的洞察和最为敏感的反应。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设计者可以抛弃传统的设计理论和思想,只是要在它们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就是建立一种设计者和使用者互动的机制,无论是有形的互动还是无形的互动,而这种机制的根本则来源于行为理论的研究和支持。实际上,对于不同的使用者,任何类型的环境景观设计都应该强调每一块场地都适合使用者独特的行为特性和使用需要。从这一点出发,事实上设计最终的评判者应该是使用者本身,因此应该提倡和鼓励大众的参与设计和评价,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自己决定他们的活动场地规划设计。
心理学作为一门行为的科学,必须研究那些能够用刺激和反应的术语客观地加以描述的动作、习惯的形成、习惯的集合等。通过对行为的客观研究,设计者既能预测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也能预测引起这种反应的相关原因。进而用设计的语言创造适宜的环境,从而把人们的刺激-反应水平降到最低,也就是让人们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体验到安全、愉快和舒适,只有这样的设计才具有最真切的社会意义和生活意义。
2.2在实践中寻找行为理论
行为理论为设计者提供了良好的设计支撑,行为学家们用实验和统计数据来证实他们的理论;然而,当要设计者把这些理论转化为图形的设计语言时,却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毕竟行为理论只是行为学家对所观察到的行为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从而总结并提出一套指导行为的准则。也许,行为学家能够统计和分析人们各种行为的动机、形成和特点,甚至能够追根溯源到人类的本能或者人类的生活哲学,但设计者却不一定能根据这些复杂的行为动机和大量的偶然事件来决定采用哪种设计形式,甚至有时候会适得其反。因为,毕竟行为学家只是为设计者列出了设计中可能会考虑的因素,正如给设计者们绘制了一张张道路密集的地图,最终道路的选择和方向的确定还是要靠设计者自己。
而事实上,人们的行为很多时候并不是都能按行为理论所预计的那样产生和发展,因此,设计者需要在理论的行为预测中摸索前进,在设计实践中来检验行为理论的真伪并使之不断完善。虽然有人说推测是观察的致命伤,但推测往往是发现真理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李道增 著. 环境行为学概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贾轶峰、李洪波、扈文华 著. 行为科学辞典[M]. 1994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心理学基础[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7
一、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时期。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的先进与管理的落后成为突出矛盾而存在,一些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为解决这一矛盾而提出一系列管理观点。从理论体系建构上而言,主要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和厄威克与古利克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研究。其理论基本特质在于,以“经济人”为前提假设,旨在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物质刺激和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古典管理理论的诞生标志着管理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存在,也标志着管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化。
行为科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劳资双方的矛盾,古典管理理论时期所确立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日益显示出局限性,行为科学理论应运而生。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来界定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确立和大规模发展两个时期。在确立时期主要包括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西蒙的决策理论。在大规模发展时期主要包括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为代表的个体行为理论;库尔特·卢因的团体动力理论和以布莱克与穆顿为代表的组织行为理论。此外,行为科学理论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激励理论,主要有“赫兹伯格的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弗鲁姆的期望机率模式理论、波特-劳勒的期望机率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凯利的归因理论、斯金纳等人的强化理论等等。”[1]其理论基本特质在于,以“社会人”为前提假设,“以组织中人的问题为中心,从动态的角度和社会心理方面研究人的因素对行为组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2]其中,特别注重从心理学角度对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工作生活质量、组织的激励措施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行为科学理论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一些不足,凸显了管理的人本色彩。
二、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比较
1.经验性研究转向实证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一种经验性的研究,其一,在古典管理理论之前,管理学正处于萌芽阶段,一些学者只留下了关于管理只言片语的观点,并没有留下经典的文献,因此,没有大量的文献供其翻阅。其二,无论是泰罗,还是法约尔,他们的管理观点主要是来源于自身的管理实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来源于一种“实验”,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来源于一种“体验”。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讲,他们应用的是经验归纳法,是一种描述性理论,属于经验型研究范畴之内,难以对复杂的管理实践作出全面的解释和预见。行为科学理论融入了大量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其理论建构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通过理论假设的相关条件,建立理论模型并推导出主要结论,然后再通过对结论的检验,由此展开理论分析,从而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行为科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而心理学研究在本质上是属于实证研究范畴之内。所以从经验性研究向实证性研究的转换促进了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发展。
2.客体性研究转向主体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其旨趣一般都在管理的客体方面,如工作条件、工作行为等标准化方面,以及对组织结构的科学性探讨等。即使涉及人的问题,也是抽剥人的主体性,将人置于客体地位进行关照和对待,使人只是作为提高效率的工具手段而存在,忽视人的主体性价值。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影响组织效率的决定因素,探求人的社会属性和多方面的需求,侧重于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组织应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提高人的主体性价值。因此,从客体性研究向主体性研究的转换进一步提升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
3.局部性研究转向系统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作业效率和生产环节层面,如泰罗主要探讨作业层次的管理,主要局限于车间的范围之内;法约尔虽然视角高于泰罗,但其主要专注于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研究;韦伯侧重于组织结构的体系设计,都带有明显的局部性特点。行为科学管理相对于古典管理理论更加系统,开始关注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巴纳德开创了社会系统研究的先河。尽管行为科学理论在系统研究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从局部性研究向系统性研究的转换大大地丰富了管理研究的视阈。
4.静态性研究转向动态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管理原则、管理程序、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等问题的研究,是一种静态性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从人的行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层面介入组织管理研究,关注组织的动态因素,属于动态性研究。从静态性研究向动态性研究转换说明了管理研究方法的丰富,视野的开阔。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研究内容超越
1.人性研究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的建构是以“经济人”为前提的,认为金钱的刺激是提高效率的唯一内在动力。诚如泰罗所言:“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3]也就是说,任务与奖金构成了古典管理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古典管理理论看来,工人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而激发工人提高效率的手段则是金钱。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明确提出“社会人”的概念,认为人不仅要求物质利益,而且还要求作为组织中的一员而存在,需要得到友谊、安定和归属感。后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都从不同的层面对人进行了多维度研究。因此,相对古典管理理论的人性研究来说,行为科学管理的人性研究更为充分,大大丰富了人性研究的视野。
2.管理原则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主要致力于管理普遍原则的探讨,无论是法约尔的十四条管理原则,还是厄威克与古利克所总结的目标原则、权责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等级系列原则、控制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明确性原则,都是从静态组织体系建构上来说的。西蒙曾指出“对几乎每个原则来讲,都能找到一个同样似是而非,并且可接受的矛盾原则。”[4]因此,可称之为“谚语”。行为科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组织理论的原则,如人格尊重的原则、相互利益原则、人性激发原则、人人参与原则、相互支持原则、协调统一原则等。这些原则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把握管理中的基本问题。对于管理而言,这些管理原则的探索有利于管理有效性的实现。
3.组织视阈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研究视野完全是封闭的正式组织内部,如泰罗专注于作业现场的管理,法约尔局限于企业内部管理,韦伯从组织的角度来追求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设计。在行为科学理论时期,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发现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而且意识到非正式组织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巴纳德进一步发挥了非正式组织的理论研究,对非正式组织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因此,相对于古典管理理论而言,行为科学理论时期的组织状态更加开放,而且组织视阈相对完整。
篇8
一、项目化教学内涵及其理论依据
项目化教学是由美国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和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共同开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或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任务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参与完成,教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起着引导、指导与辅导的作用,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和实践技能。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化改革,它是以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为目标,围绕与专业对应的现实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改革。
建构主义的创始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最有效方式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情景、协作及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让学生从真实事件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新潜能,主动而自然地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建构。教师的职责在于提供能够帮助学习者完成意义建构的适当“情境”。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
1.项目选取
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在提出项目设想时,应当考虑到这个项目选取是否包含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否让学生感兴趣;能否激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项目活动如何调用学生已有知识,把他们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的热情,以及能否使学生在项目情境下受到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等方面的锻炼。
2.项目开发小组组建
项目确定以后,将全班分成若干项目开发小组。分组时,要以互补为原则,综合考虑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气质、男女比例等因素,要让各组力量尽量均衡,小组人数根据项目的情况以5至8人为宜。项目开发小组设立“项目经理”一人,负责本组项目任务的落实和完成。
3.项目分析
小组成员综合运用课程中所学知识和技能、发挥团队协作的能力,在项目经理的主持下,把总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小项目,并出具分析结果。
4.项目方案制定
项目经理应集合小组全体人员的智慧,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项目方案。
5.项目方案实施
项目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每个成员在推进自己的任务时,要与组内其他成员保持密切联系,要让所有成果组内共享,以更好地推进个人任务及整个项目。这种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项目实施方式,有利于调动成员积极性,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
6.项目的评估反馈
教学中,可将各开发小组的作品 (即网站)向全体学生展示并可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由各项目开发经理对所有作品按照项目评估反馈表打分。然后根据反馈情况,各开发小组对作品进行相应修改。这种“评估反馈修改――再评估反馈修改”可循环多次,直到达到项目目标为止。
三、组织行为学项目化教学特点
1.学生实践训练环节由项目组成员协调合作完成
之所以特别强调把教学班级分成几个小组,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项实践训练,一方面是由于一次实践训练环节往往需要完成很多工作,从资料收集到信息处理到研究分析到幻灯片的制作到最后课堂汇报,单个学生往往很难在两三天的时间内完成,因此,通过全班同学分组的形式,由每个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完成一次实践训练更加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通过项目组的形式完成各项实践训练的过程事实上也是学生亲身体验组织行为学教学内容与相关理论的过程,项目组成员在完成各种实践训练过程,实际上是与工作群体在完成某中任务或者实现某种目标的过程一样,同样会需要领导、需要组织,群体成员之间会经历合作、沟通、协调、处理冲突的过程,而这正是组织行为学中对群体行为研究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如:群体发展的阶段、群体冲突、群体沟通、领导时由于已经在完成项目组作业过程中充分体验群体行为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理解群体行为的相关理论。
2.学生实践训练与课程相关理论相配合
一般实践训练的安排都是在某一章节的理论知识讲解完毕以后进行,如在“员工工作满意度”相关知识点讲解完之后,教师给学生安排的实践训练环节是要求各小组成员对某一公司的员工工作满意度进行实际调查,从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设计到发放,最后以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为基础来分析此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关建议。学生在完成这一作业以后,对“员工工作满意度”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因此,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了。
3.项目化教学的方法可以多元化
在组织行为学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具体的方法主要包括案例讨论、调查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方法。由于组织行为不同的理论,研究侧重点也不同,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不同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使用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一些组织行为学理论是基于西方个体或群体行为研究的结果,并非都适用,对一些有争议的理论可以通过分组案例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对于需要通过调查组织中的员工行为特点以验证组织行为相关理论的,可以通过调查法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此理论的接受和理解;对于一些可以通过学生自身的行为或者学生彼此之间的行为互动来验证的一些组织行为理论,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体验中更加深入的理解相关的行为理论,如在讲解群同沟通的想换知识点时,可以安排学生为沟通的双方,使用不同的沟通方法来进行不同的信息沟通,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沟通的方法以及适用性。
4.学生的能力在项目化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在某一章节完毕以后的实践训练中,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更好的对知识点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学生的其他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如学生为完成项目进行调研,在寻找一个调研对象公司的时候都会碰钉子,但是项目组成员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沟通能力,努力说服调查对象公司配合项目组成员的工作完成调研任务,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次实践项目完成的过程,更是一次直接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组织、协调和沟通等各种能力的过程,这些能力的锻炼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四、组织行为学项目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时设置问题。实验、实训课时占总课时比例太轻,无法较好的完成实践教学相关内容。
2.师资建设问题。课程改革更加要求教师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师应定期培训强化与培养操作能力,同时加强与企业合作,定期进行挂职锻炼,让教师最大程度的获取前沿科学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
3.教学资源建设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已经不能适应项目化课程教学要求,教与学的过程必需置于具体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之中,因此足够数量的配套教学设施、充足的易耗品供应、高质量的技能训练场地等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五、开展项目化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项目的选取必须针对当前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规格要求。项目是决定项目化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项目的选取不但要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更要针对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规格要求。
篇9
一、引言
随着整体经济环境的急速变化和企业经营不确定性因素的日益增加,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选择,关于内部控制的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也成为国内外管理实务界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与内部控制的管理实践日益普及和日趋完善相比,理论研究无疑是滞后于实践发展的(李连华,2007),这将影响理论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的发挥,甚至将成为内部控制管理实践进一步发展和突破的障碍。要推进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其他相关理论中寻找恰当的理论元素,为其指明发展方向和提供理论支持。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学理论的支持,管理理论的发展对内部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主导着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对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认识,从更具体的内部控制要素角度对内部控制的管理理论基础追根溯源,聚焦战略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管理沟通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等相关管理理论对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和理论要素等提供的理论支撑,并对内部控制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加深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理解,为内部控制理论基础的研究提供些许贡献。/
二、内部控制理论基础及框架
篇10
一、消费文化、价值观理论与消费者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研究发现消费者行为与购买决策中受到以下因素影响较大,如消费文化、价值观、象征性符号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消费者,也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主要有理论有:
1.符号价值理论。符号消费理论(semiotics)认为:消费行为已不是单纯的需要满足,消费的前提是商品必须成为符号。消费行为是一个系统,它维护着符号和组织完整,消费行为是一种沟通体系、一种交换结构。符号学为研究和分析在特殊环境下的现象产生机制提供架构。消费者消费过程能产生两方面的符号价值:提高消费者自我认同感的自我符号价值和提高社会认同感的社会符号价值。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分析了消费者在市场中是怎样理解象征性意义的。研究认为,符号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品牌意义上,品牌管理是被用来创造和维护认同感等象征性意义的主要方式。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时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在构建他们的自我概念并产生自我与品牌联系。对消费者来说,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和品牌与消费者或特定相关群体的密切程度是高度相关的。符号价值理论研究表明: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不仅注重产品效用,而且还注重产品的符号价值。产品满足消费者物质需要这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产品的符号价值或象征性意义才能让消费者忠诚。
2.价值观消费理论。在消费者行为模式中,价值观体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比单纯的价值观更能说明驱动他们产生特定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真正原因。对新的价值体系的研究更能反映消费模式的变迁。消费者的自我识别与主观感受依赖于特定的情境,如语境、氛围等,而这些情境因素又受到消费者与社会作用的相互影响。消费者的感知常呈现出非连续性的、经常性的、不完整的变化,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受相关群体、消费环境、消费动机等变量的影响,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价值观等具有多维变化性,消费者通常意识不到不断变化、自相矛盾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之间的不协调性。目前消费者行为学理论的研究重点是消费者在追求不同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时所体现出来的创造力上。研究表明,消费者在广告与营销刺激作用下倾向于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自我感觉影响了消费者反应与决策,并通过认同感、利用价值以及追求能够体现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消费得以实现。
二、消费决策理论发展与消费者体验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消费者主权进一步得到确立。学者们开始注重研究人的本性(人格与自我)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对市场结构与营销策略的影响。有关研究主要有消费者选择理论,对选择中的信息过程理论和多重态度模型。近年来主要集中研究消费体验、介入以及消费者知识等。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同,对消费者行为的跨文化研究也开始悄然兴起,这些使得消费者行为理论结构和概念进一步拓展。
消费体验论主张把消费者包括幻想、情感和兴趣的行为称为“个人体验”,认为消费行为是一个消费者受内在动机驱动而寻求个体心境体验的情感经验过程。通过对信息过程与消费者行为的个人体验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对大多数的购买者行为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释,传统消费者行为研究却忽视了消费者体验这一重要问题。如对于诸如休闲活动消费、消费者审美观点、象征物含义、消费者对于多样性变化的追求、对于享乐消费的反应、产生心理情绪的原因、在艺术上的渴望、白日梦、创造行为、情感、娱乐等很多行为就只能从消费体验论中得到深入的理解。有研究还进一步证明了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消费者花费的金钱数额、购买的产品价格、购买欲望等既受情感和认知的作用,也受消费者自我调节力的影响。这可能是未来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新领域。
H. Krugman 早在1965年就提出了“介入”的概念,但直到80年代初,这一概念才对消费者行为研究产生真正的影响。对消费者介入研究目前多集中在理论要义的概念界定(主要包括介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介入类型、介入性质、介入级别或强度等)、理论模型和度量模型构建、实证研究等方面,同时介入模型研究也是建立在对相关产品或服务、兴趣、特定活动的一般性介入问题的层级式概念化基础上。研究认为,介入有三个基本的衡量因素:一是与消费者体验的兴趣强度相关的介入强度,以反映评估消费者介入的程度;二是介入方向,以反映面向产品本身、广告、购买和购买决策,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三是介入的持续性,用于区分持久介入和情态介入。介入与消费者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有关。
随着“消费体验”、“介入”、“消费者知识”、“情绪”、“情境”等观点的引入使消费者行为分析变得更加富有实践意义,这些对消费者研究已超越了以往主要关注购买过程的范围。
三、金融风暴冲击、欧债危机和新兴经济体崛起与消费者行为新变化
随着美国金融风暴的冲击、欧债危机和新兴经济体崛起,不得不承认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正在变得越来越让人难以认识。研究者获得有关消费者的信息渠道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匪夷所思,特别是当互联网普及与深入人心,消费者特点变化更加难以理解。尽管消费者的口味越发众口难调,但对于他们的消费行为以及习惯的挖掘并非无迹可寻,特别是从美国市场中消费者变化不难看出今后消费者行为学研究所面临的新问题。
变化1:消费习惯和行为的变化。
如今美国消费者消费习惯和行为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少消费。非买不可的才买,如食物、汽油等生活必需品;能少买的就不多买,只买近期够用的;物品使用和保存的时间明显延长;减少了奢侈品消费。二是拣便宜。一向被商家宠坏的美国消费者,本来有不打折就不轻易掏腰包的习惯,金融危机后,他们更关注降价和甩卖活动,普及的手机广告更方便他们货比三家,商家发出的打折券和优惠券的使用率明显增高;大包装俱乐部会员采购更受青睐;遇到基本生活用品有优惠价,开始出现囤积现象。三是降低档次。消费者普遍自动到低一档次的商店购物;放弃原来对品牌的喜爱,改用较低档次的品牌或购买更多的商店自有品牌。
变化2:主流消费者构成的变化。
“X世代”(generation X,简称Gen X)指1965-1982年间出生的人,这和国内用简单的80后、90后来划分不一样,它强调的是这一代人因受生长环境所影响而有的共性,因而备受商家重视。他们是与电脑和网络这两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一起成长的一代,电脑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分离的部分;他们是具有最高教育水平的一代人,对离异的父母司空见惯,对同性恋从同情到接受,与“婴儿潮”一代相比,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多元。
“Y世代”(generation Y,简称为Gen Y)则在“X世代”之后,比较认同的界定是出生于1982-2000年间的人。这代人因为美国在1982-1995年出现的生育高峰而得绰号“重复婴儿潮”(Echo Boomers),他们还恰恰是“婴儿潮”那代人的子女。“Y世代”从牙牙学语时就在网上天马行空,因此,他们能更熟练地驾驭网络;更加崇尚自我,推崇新自由主义,尊重同性的合法婚姻;他们所推崇的“绿色革命”正在影响商界的每一个环节。“Y世代”较之他们的父母简直就是外星人,他们喜爱的东西和购物的方式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网络、短信和YouTube、Facebook、MySpace以及Twitter这样的社交网站。他们不再热衷于逛商店,更对报纸这样落伍的东西不屑一顾。这一群体的相互影响也大大超过了“婴儿潮”和“X世代”,他们可以用一封邮件影响成千上万的人。
针对消费者特点的变化,在美国营销策略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2011)。
其一,网络营销正在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首选。近年来网络销售在美国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零售业作为一个行业的平均增速。以2010年11月这个重要的零售月份为例,全美网络销售额为168亿美元,同比增长12%;而零售业全行业只不过有3-4%的增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的连锁店零售商对网络销售抱以讥讽的态度,经过怀疑、模仿和痛定思痛的过程,传统零售商现在开始成为网络销售的主力军。上网浏览一下,沃尔玛、塔吉特(Target)、百思买(Best Buy)等各类商店无不在网站上厮杀竞争。原因很简单,消费者变了,因循守旧只能坐以待毙。市场情况很有意思,有关调查表明这也丝毫不意味着传统商店的消亡,传统与网络的销售渠道逐渐合为一体,形成多渠道销售(multi-channel)的新零售业模式即线上与线下一体,020模式。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