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范文
时间:2023-04-09 21:3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制度;结构化演进
制度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企业制度的形成更多的是依赖于组织的结构化过程,即企业成员在企业活动中互动关系模式的形成、作用和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企业类群在企业活动过程中互动关系的模式化,这符合社会学对结构的理解。企业制度的功能可通过不同权力和利益的分配来实现,即通过规范各方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的权利和利益关系来引导和整合这些成员的行为:对企业经营活动组织权力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了参与者类群间的权力关系;通过决定经营成果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了参与者类群间的利益关系。因此,人具有其能动性的同时也受到客观存在场景的制约。
一、知识经济对企业参与类群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所经历的一系列相继出现的阶段中,变迁的机制是和社会组织的某些类型或某些方面的替代联系在一起的。纵观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社会直到当下的知识社会的发展进程,企业制度随之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可以说,企业制度的演变直观上看是技术革命的产物,更多的是人类在一定场景下实践活动的延伸、演变。
18世纪的产业革命前,生产方式基本上以手工操作为主,手工作坊和家庭式工场是最基本的生产组织。此时的所谓的企业制度结构是以劳动为主导地位来进行权力和利益的分配。18世纪的产业革命,不仅是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关系的变革。福特生产制与斯隆管理体制的结合构成了现代制度的范式,极大强化了资本对劳动的雇佣与控制,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结构的逻辑是资本、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围绕资本的多寡展开。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知识经济的到来,动摇了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制度结构的根基。在这次新的变迁中,企业制度结构面临旧有制度的解构与新制度的重构过程。这势必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演进与重构,而非大地震般的解构与重建。在企业类群缓慢发生变化过程中,在互动关系发生微妙转化的过程中,企业制度结构逐渐重构。
在结构化理论看来,社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研究的主要领域既不是个体行动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总体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人类的社会活动具有循环往复的特性,也就是说,它们是由社会行动者一手塑成,但却持续不断地由他们一再创造出来。社会行动者正是通过这种反复创造社会实践的途径,来表现作为行动者自身;同时,行动者们还借助这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再生产出使它们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
资源的社会系统的结构化,以互动过程中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作为基础,并由这些行动者不断地再生产出来。权力与局部利益的实现并不具有本质上的联系,权力本身并不是一种资源,资源是权力得以实施的媒介,是社会再生产通过具体行为得以实现的常规要素。社会系统里的权力具有一定的时空灵活性。其前提是行动者或集合体在社会互动的具体情境中,彼此之间例行化了的自主与依附关系,不过所有的依附形式都提供了某些资源,臣属者可以借助它们来影响居于支配地位的人的活动。因此,在考察制度中的支配结构时,不能把它理解为以某种方式塑造出的像机器人一般活动的“驯服的身体”。
经济时代,知识资源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还逐步成为主要的劳动,知识作为关键的经济资源,逐步成为主要的资产,其经济价值正超过有形的资产。资本的可获得性变得相对容易,而知识的稀缺性日益突显,知识开始成为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性或战略性因素。工业社会是以操作知识的发展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则可能更加强调协调知识、从而协调者(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企业经营以及企业权力、利益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正因为稀缺资源从资本转向知识,企业参与者类群发生了新变化。知识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相对作用的加强正使得权力的行使以及对成果分配的控制正在逐渐变成知识工作者的“专利”,新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调度依赖于创新企业内部成员的集体努力,其中个人的贡献很难与别人的贡献严格区分开来。因此,创新企业通常具有团队的性质,知识参与类群在企业权利关系中地位的提高。
企业制度结构主要表现为不同参与者类群在企业经营中相对权力、利益关系特点的差异,可以从权力和利益两个维度来解构,企业制度的核心将以知识逻辑取代资本逻辑,从而要求以知识为核心来决定企业中的权利关系、利益关系。知识提供者逐步成为主要生产者,知识性劳动逐步成为人类的基本劳动形态,人才成为主要人才,知识要素所有者在知识型企业中占据了主导性地位,知识生产者在企业权、利关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二、知识经济下企业制度的结构化演进
社会结构性特征对于它们反复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结果。相对个人而言,结构并不是什么外在之物,从某种特定的意义上来说,结构作为记忆痕迹,具体体现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内在于人的活动,结构同时具有制约性与使动性。在社会活动的实践操作方面,所有具备资格能力的社会成员在完成各种实践活动方面都掌握了各种各样的技巧,他们所具有的知识不是无关紧要的偶然之物,而是内在的组成部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因素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短缺成为主要的基本的短缺,知识生产逐步成为基础性生产,知识产品逐步成为主要产品,知识创新逐步成为首要的创新,经济活动的竞争转向知识竞争。企业没有人可以拥有足够的信息,把企业所有其他成员的行为当作机器人一样程序化,所以,专家的专长成为企业内部的行政资源,不可避免地导致组织内部行政权力的分散。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这种权力下放、决策分享变得越来越必要,利益分配模式也随之改变。
权力是指组织成员间相互的一种影响力,可分为决策权力、执行权力。其中形成的权力关系是指在一定时空延续中,成员因拥有不同的影响力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在权力关系上,这种区别主要表现为各类参与类群在企业权力系统、特别是在决策权力系统中相对地位的不同。因此,权力的作用旨在建立与维持秩序。
利益实现是指活动动机的满足。利益实现的方式包括预付成本的实现、剩余索取权的实现。在利益关系上,这种区别主要与各类参与类群的利益实现方式有关。根据权力的掌握者和利益的分配中心,企业制度可为以下不同模式:资本逻辑的企业制度,劳动逻辑的企业制度,知识逻辑的企业制度,综合逻辑的企业制度。知识经济带来了委托-关系的转变,促使企业制度结构从资本逻辑向知识逻辑演进。
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资本逻辑下,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关系中,作为最重要也最稀缺的生产要素,资本所有者在过程开始之初就拥有着选择过程运行的方向、组织过程的推进、处理过程的结果的各种权力。资本的控制权,规定着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权力关系及相对地位的确定。而作为人的经营者,只是利用其管理知识(或企业家才能)起到执行者和运营者的作用。
在这样的资本逻辑下,经营者与员工的委托-关系,是通过控制和命令来实现和维持的,而且都是“垂直”的,或者说是以层级结构为标志的。
在知识经济下,资本所有者(此时为风险投资家)与经营者(此时为知识拥有者)的委托-关系中,由于知识正在逐步取代资本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作为知识拥有者的经营者在企业权力关系中地位迅速提高。作为风险投资家的资本所有者只拥有较小部分的股权,企业的控制权掌握在知识拥有者的手中,资本所有者不仅要承担投资失败的高风险,而且还不能对自己的资本拥有控制权,只是获取股息的收益权。
同样,作为拥有者的经营者与作为知识劳动者的员工的委托-关系,也逐渐转变为非强势的授权与被授权的委托-关系。企业管理从“以工作为本”演变为“以人为本”,正是体现了这样的转变。管理大师德鲁克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预言,21世纪面临的管理难题是如何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劳动生产率。
可见,知识逻辑下的委托-关系是“平行”的,或者是以合作双赢的网络结构为标志的。
古典企业家是财务资本与经营才能的结合,激励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而人力资本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当作成本投入,激励主要针对当财务资本与经营才能不能合二为一时,如何使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期望,降低委托成本。财务资本所有者拥有公司的剩余索取权,经理人员凭借经营能力也能取得一定的剩余索取权。针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契约是静态的、长期的,激励契约的实施必须依据一些法律上可以量化的财务指标。而在知识社会中,企业家是专业技术与经营才能的结合,财务收益最大化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最主要的是实现知识资本的最大增值,知识资本所有者在与财务资本所有者的抗衡中,往往处于上风。虽然有外来风险资本注入,但企业家一般凭借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经营才能取得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自己经营企业,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委托问题不再重要。而对知识人的激励契约不能完全采用传统的财务指标,还必须考虑知识资本的规模、质量、发展、回报、生产率、稳定性等指标。新产生的价值以何种比例在提供知识的人和提供资本的人之间进行分配?对知识人的激励必须是普遍的、动态的,必须考虑到知识人的生命周期,故而同时是短期的。
传统激励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威廉姆森的契约人假设之上的。这种人性假设在知识社会中适应吗?知识人是不是一有机会就败德呢?如果败德,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另外,知识人那种一有机会就试图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一特点在威廉姆森的契约人假设中没有涉及,而这对知识型企业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本逻辑下的委托-关系的道德风险,主要是人隐藏真实劳动行动的道德风险,例如消极怠工,出工不出力等。而解决这种道德风险,主要是以利益刺激为主的激励相容政策。知识经济背景下,随着经营规模和经营复杂性的增加,大公司越来越依赖新型执行人员:职业经理人,他们一般因为其战略才能、技术知识和组织经验而成为组织的执行人员。因此,知识逻辑下的委托-关系的道德风险,主要是人隐藏真实知识劳动的道德风险,如企业核心知识的泄露与转卖,自身知识的隐藏与怠用等。这种道德风险,比较而言,其隐藏能力更明显,破坏性也更大。而解决这种道德风险,已不能简单利用利益刺激,而是以合作双赢的效用一致性激励来解决,从企业文化入手,促进企业与员工发展的共向性,利益的共享等。
由创新引起的一些新问题有着弱产权的形式及适时问题,表现为对经营管理者和企业技术骨干的人力资本的确认,即经营管理者和企业技术骨干享有参与企业经营成果,拥有剩余索取权的分配,这在实践中已有许多的尝试。如国内对承认和落实经营者和企业技术骨干的人力资本产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大胆尝试,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上有规范的股票期权(少数在境外上市的公司),经营者持股计划,虚拟股票分红权,动态股权等。在现代西方企业制度结构变革的实践中,企业所有者采用使经营者和企业技术骨干拥有企业的股权、至少是分配权的方法,如最常见的股票升值权、虚拟股票期权、受限股票计划以及互换股票等。
因此,知识经济下,权力关系与利益关系均发生变化,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相对作用得到加强,获得了更多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以知识的占有与应用及其效率为主,知识的分配逐步成为基本的分配方式。企业的制度结构随之发生改变,从“资本的逻辑”转向“知识的逻辑”,权力派生于知识(特别是协调知识与原创性知识),利益(经营成果的分配)由知识的拥有者所控制。
三、知识经济下企业制度的结构化演进实例
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一般包括H型结构、U型结构、M型结构等,它们都是基于传统经济模式形成的。随着知识经济模式的深化,当知识成了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后,特别是企业职员的特殊技能或特殊技术等隐性知识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时,相应的控制权和组织结构将发生相应的改变。传统企业的控制权集中于领导层,而拥有隐性知识的技术专家一般居于中间层,要使居于中间层的技术专家的隐性知识应用于实践或用于管理,就必须将隐性知识向管理层或操作层转移。但由于隐性知识在不同层次之间同样存在难以转移的问题,所以,原有的层级结构就不适应现有实际了。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控制权分配给拥有隐性知识的人,这样就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为了使隐性知识所有者负责任地行使控制权,必须充分肯定隐性知识的价值,采取有效措施激励隐性知识持有人。企业控制权向隐性知识持有者分配,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组织扁平化及激励的特殊性正是由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特殊作用的隐性知识所决定的特有现象。隐性知识具有运用上的专属性,难以转移,有类似于资产专用性的特性,而且这种专用性更为根深蒂固。这种根深蒂固表现有二:一是除非通过学习,否则某一属体的隐性知识难以转移给另一属体;一是掌握某一隐性知识的属体转换方向去掌握另一类隐性知识,所付成本高昂。隐性知识没有定型化、结构化、编码化的形态,不但产权固化较难,而且难以计量和计价,其投入多少,是否被恰当的运用都很难界定,所以市场交易不易,以长期契约的方式运用更为经济有效。当然,隐性知识通过一系列活动也可以显性化,转化为显性知识,通过转化为显性知识参与市场交易,但这与在某一利益集团内共同使用隐性知识相比,是不经济的。同时,隐性知识在应用过程中,受主观性的影响非常大,成效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的意识,不易对隐性知识的投入进行监督,很容易产生机会主义倾向。在现代企业中相对作用的加强使权力的行使及对剩余利益分配的控制正逐步转向知识的所有者,企业的制度结构从资本的逻辑正转变为知识的逻辑,权力和利益派生于知识和知识的所有者成为知识经济下企业制度结构的基本特征。
风险资本融资是一种分阶段融资方式,它从给创新项目提供种子奖金开始,以企业的首次公开上市或被大公司收购结束。在此过程中,创业投资者和创新企业家之间形成密切的关系,剩余索取权、表决权、董事代表的权利和清算权可以组合成不同方式,具体根据创新企业的创新和开发阶段而定。企业权力的配置结果是:如果公司经营不佳,创业投资者将获得全部控制权。随着公司业绩的改进,企业家逐步得到一些控制权。如果公司业绩非常好,创业投资者就只保留剩余索取权,剩下的大部分控制权甚至清算权统统交给企业家。创业投资者拥有特定的解散企业的权利具有特殊的意义。
创业投资者通常对企业拥有控制性股权,并行使治理职能。如果创新企业家在创业之初面临资金约束,虽然不可能将物质资产的剩余控制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但不意味着他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创新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共享,创新企业聚集在硅谷一类的地区似乎不是偶然。硅谷模式是指构成聚集在一起的创新企业、各种中介机构,如创业投资者,其他职业服务提供者等共同发展的现象。
在硅谷模式中,不仅每个创新企业开发其模块产品,而且其信息加工活动(分析、开发、设计)也是模块式的,使每个创新项目免受外部干扰,使别的创新项目不会受到本模块产品内容变化的影响。因此,每个创新项目的模块产品在不损害现存系统完整性的条件下可以获得独立和持续的改进。由于多个企业从事同一模块产品的设计工作,创新性产品系统不需要事先集中设计而可以自行演化,免去了彻底偏离现存模块组合方式时所产生的压力。
在中国,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风险投资踊跃,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大量涌现,以知识为逻辑的企业制度初见端倪。
四、知识经济下企业制度结构化演进面临的新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以知识为逻辑的企业制度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首先,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企业内上下均有专家团队,专业知识成为权力基础,由专家仔细守护,每个专家团队慢慢利用自己的专门知识获得可以分享权威和权力的职务,企业从集权转变为分权。专业人员为组织贡献专长的同时,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决策权。决策权的下放,伴随了一系列复杂性的产生,管理转变为协调众多专家所掌握和分享的权力以及现代化的团队如何负责的问题。每个权力下放的企业一定违反帕累托最优、传递性或者全域,每个可能性均带有一系列令人不快的组织问题,或组织设计必然涉及多种不愉快权衡替代。如违反帕累托最优时,对组织面对的问题,第一个有决策权的参与者作出自认为对组织最优的选择,但最终却是一个无人喜欢的结果。
其次,分权的结果,在组织中可能会引发帮派主义斗争。因为目标不同的团队之间、部门之间会发生冲突,造成组织中的资源浪费;丧失合作机会;每个部门或团队对其它团队或部门的行为作出自利的反应而导致不稳定。每个拥有决策权的人会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在组织决策中效率低下或者不稳定。
再次,激励机制不易设计,对努力所创造的收益的分配,必然产生出不适当行为的激励,如果不是雇员行为不当,便是管理中“剩余”利润所有者行为不当,所有个人一直都会有导致组织效率低下的卸责、欺骗或遵循自己偏好的激励。
总之,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必将引致企业制度的结构化演进,给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1]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陈传明.比较企业制度[M].人民出版社,1996.
[4]奥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机制[M].中国社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出版社,2001.
篇2
一、为了规范担保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及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二、本办法适用于按照规定程序,经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担保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其他类型的担保机构,比照本办法执行。
三、企业应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一般原则和本办法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在不违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本办法规定的前提下,可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具体核算办法。
四、本办法统一规定会计科目编号,以便于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查阅账目,实行会计电算化。企业不得随意打乱重编。某些会计科目之间留有空号,供增设会计科目之用。
五、企业应按本办法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
明细科目的设置,除本办法已有规定者外,在不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求的前提下,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行确定。
六、企业在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时,应当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或者同时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和编号,不应当只填科目编号,不填列科目名称。
七、企业应当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本办法的规定,编制和对外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半年度、季度、月度财务会计报告统称为中期财务报告。季度、月度财务会计报告通常仅指会计报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的除外。半年度、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至少应披露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需要编制财务情况说明书的企业,还应当包括财务情况说明书。
八、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组成。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相关附表包括利润分配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担保余额变动表、分部报告(不要求编制和提供分部报告的企业除外)等。会计报表附注至少应披露主要会计政策及其变更的影响数、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和主要报表项目说明等内容。
九、企业月度财务会计报告应于月度终了后6天内(节假日顺延)对外提供;季度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于季度终了后15天内对外提供;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于半年度中期结束后60天内(相当于两个连续的月度)对外提供;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于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对外提供。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企业编报的会计报表应当以人民币“元”为金额单位,“元”以下填至“分”。
十、企业向外提供的会计报表应依次编定页数,加具封面,装订成册,加盖公章。封面应注明:企业名称、报表所属年度、月份、送出日期等,并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字并盖章。
十一、企业对其他单位投资如果具有实质控制权,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中有关合并会计报表的规定执行。
篇3
1现代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是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对整个企业管理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明确现财思想、建立现财方法和措施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企业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财富,企业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投资者带来未来报酬,因此,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主,兼具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这一目标,既反映了利润取得的时间,也反映了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还反映了受风险大小的影响。在现代企业中典型的组织形式是公司制。股东作为出资者,为保证其利益目标的实现,直接或间接通过各种形式来参与管理。董事会和总经理行使直接经营权,必须全面直接地参与对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和管理。这在财务上就形成了最高层次的财务管理行为。经营者的财务决策和管理落实到企业内部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和财务经理头上,他们行使的是决策事项的执行权和日常管理权,如协助总经理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实施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等,这就构成了中层财务管理行为。在基层,各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则是按照已制定的预算和计划标准开展具体工作,保证上层决策实施到位。由此可见,各级管理层次对财务管理的目标及侧重点各不相同。所有者最大的要求就是投资收益最大化,经营者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在保证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企业价值增值,也就是在保证企业偿债能力的前提下,有效地使用资金,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2财务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现代企业制度就是指以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形式的比较规范的公司制度。现代财务管理是与公司制度相伴产生和发展的,他们都存在于相同的社会基础,即公司制度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现代财务管理发展至今,已成为由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决策组成的现财活动。现代财务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为保证关系。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中必须强化财务管理,而强化财务管理也离不开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前提条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要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就得是企业的筹资、投资、股利分配等活动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现代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原则,组织公司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现代财务管理是在传统财务管理基础上的扬弃发展,与封闭、事后、静态为主要特色的财务管理有很大区别,更强调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涉及企业管理各个方面,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现代财务管理在为适应现代管理企业制度而进行强化的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对现代化企业制度产生反作用。现代财务管理的功能和作用发挥的好,可以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反之,将会阻碍现代企业制度落到实处。由此可见,企业财务管理在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进行中,将会发挥其巨大作用。3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
3.1全面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财务监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财务预算管理就是为适应市场对企业的要求,根据企业特点和市场信息,超前提出财务预算,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财务决策,使财务管理从被动应付和机械算账转变为超前控制和科学理财。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通过设定的预算管理体制,发挥各级预算分管部门和预算责任单位的职能作用,对预算期内的全部投入和产出所反映的收入、成本、费用、盈利和财务状况,逐级编制全面预算,分级实施控制并严格考核,从而最优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这样使现有财务管理的事后反映变为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考评,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在企业内部实行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控制,在企业内部形成控制网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点联动,使企业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3.2建立控制标准,加强成本管理成本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决定着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盈利能力的大小。强化财务管理,应把成本管理作为提高经济效益活动的主攻方向,建立以成本控制为手段的成本管理制度。目前国企存在一些该提不提、该摊不摊以实现企业短期效益的情况;有的企业成本费用开支混乱,损失浪费严重,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还有的企业核算方法落后。这些都造成了企业的潜亏隐患,长此以往,就会陷入资金无法周转的困难境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成本预测,加强宣传,强化全员成本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企业每个职工深刻认识到抓住降低成本就抓住了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摆脱困难、求得生存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破口。同时,实施成本控制,加大考核力度。成本控制是根据预定的成本目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耗费,进行约束和调节,发现偏差,纠正偏差,以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促进成本不断降低。
篇4
关键词:智猪博弈 搭便车 博弈矩阵 纳什平衡 博弈与制度
“智猪博弈”在博弈论中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案例,用矩阵的方式可以直接表现出这个博弈各种的结果,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这个博弈会导致的最终结果。假设每次踩动踏板,就会有10个单位的饲料进入食槽,同时,去踩动踏板并跑到食槽的猪将损失2个单位饲料所提供的能量。
如果两只猪同时去踩踏板,再一起跑到食槽去吃饲料,大猪能吃7个单位,小猪吃了3个单位,减去他们消耗的能量,则大猪收益5个单位,小猪收益1个单位,则用(5,1)表示;当大猪去踩踏板,小猪不踩时,则小猪先吃,吃了4个单位,大猪只吃到了6个单位,再减去消耗的能量,则大小猪得到的收益均为4,则可以用(4,4)表示;当小猪踩踏板的时候,大猪先吃,并在小猪到达之前吧饲料都吃完,则收益可用(10,-2)表示;若都不去踩踏板,等着别人去踩,自己先吃,则收益均为0,可以用(0,0)表示。博弈矩阵如下: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小猪选择不踩时最优策略,这也就是“搭便车”策略,而大猪则要为了一点残羹不知疲倦的来回奔波。
因为小猪一旦踩了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反而能得到和大猪一样多的东西。对于小猪而言,不论大猪是否踩踏板,不踩踏板进而等待大猪总是最好的选择。而大猪虽然心里明白小猪是不会去踩踏板的,但为了能吃到东西,他必须自己去踩。如果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根据矩阵,“不踩”是小猪的优势策略,“踩”是它的劣势策略。先把小猪的劣势消去,再看大猪的的策略。大猪若选择“不踩”,则一份饲料都得不到,而选择了“踩”,则大猪能得到4份,所以“不踩”是大猪的劣势策略。消去大猪“不踩“的策略,得出最好的结果:大猪来回两头奔波,小猪坐享其成。
“智猪博弈”的结果似乎是在一个双方公平、公正、合理和共享的竞争环境中,优势占优势的一方最终得到的结果却并不和他的初始理性吻合。
将这个博弈类比到我们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最相似的就是“搭便车”的现象的出现。在工作中,当上级给我们一个任务,一般都是团队去完成的那种任务,避免不了有人会搭便车,打酱油。作为一个团队里的人,只有负责人才会像大猪那样勤勤恳恳地工作,因为任务完成的怎么样,老板或者上级都会直接找负责人,而那些幕后的人则老板很少关心。当一个任务完成的很好,老板在表彰负责人的时候必然会提及那些幕后工作的人,大家一起接受表扬,一起享受福利和奖金;然而完成的不好的时候,直接责任老板都会压在负责人身上,因为这事情最终还是负责人事,而且老板不会去找那么多不太了解的人,老板对负责人肯定是熟悉或有意要栽培的,所以负责人的责任也大,他们成了直接责任人。这样对团队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同时,这个团队对整个集团来说,也不会创造出大家意想之中的利益,对企业发展也会有拖后腿的不利效果。
然而如何解决这种“搭便车”的现象呢?就从解决“智猪博弈”这个博弈的模型出发。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智猪博弈”的核心指标一般来说有两个:饲料数量、踏板与食槽之间的距离。
首先来看看改变数量,对该博弈的结果影响如何。
当饲料只有原来的一半时,大猪和小猪都不会去踩踏板,因为谁去踩,谁就没得吃,所以“踩”对于任何一方来说都是劣势策略。然而企业领导的目的是激励大家都去付出努力,这种方法显然不可行。
当饲料增加为原来的两倍,即20个单位时,对于大猪和小猪来说,只要踩一次踏板,大家都能吃饱,而且有剩余,大猪和小猪回去踩踏板,但是对于应有尽有的情况来说,它们的竞争意识并没有得到提升,这样做出来的事情,质量也不会达到一个很高的地步。对于制度设计者来说,这样将成本提高了一倍,但是该制度的设计明显缺乏了激励作用。
再从位移方案着手看待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位移的方案即把食槽和踏板放一起,这样先踏的可以先吃到。这样能够激励想得到的人自己去努力了
再加上饲料量地改变,这样就增加了一个竞争的机制,也就是说,当踏出的饲料无法同时满足两只猪的需求的时候,就不会有一只在那坐等别人去踏板了,所以增加饲料的方案明显是不可行的。就像国企里面,福利都比较好,大家也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自然创造不出更加辉煌的业绩,对于已经满足了的需求,人们很少能有动力付出更多,而且国企的福利都是基本稳定的;然而在私营企业就不一样了,你愿意付出多少,你就能得到多少,你付出的比别人多,你得到的也比别人多,有一种激励和竞争的机制在,人们会愿意付出更多,而不是像那种付出的不一样,得到的却一样,打击人们的积极性。这也是为什么私营比国企更加具有创造力,更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智猪博弈”说明了制度和流程的重要性,以及不好的规则对一个团队以及每一个队员或是对更大的一个集团或是团体所带来的影响。这就要求规则的设计者应清楚、慎重地考虑规则制定的前瞻性、适应性和高效性。
在企业中,“智猪博弈”存在的基础,就是双方都无法摆脱共存局面,而且必有一方要付出代价换取双方的利益。一旦由一方的力量足够打破这种平衡,共存的局面变不复存在,期望将重新设置,“智猪博弈”的局面也随之破解。
通过对“智猪博弈”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了解,相信制度的制定者们会制定出更具有激励和竞争作用的制度,可以使每一个人的努力都进入到团队中去,不让任何一个人闲置,这样才能发挥效率和团队协作的最大化,是成绩或是业绩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篇5
企业制度往往是以具体的有形规章、条例、标准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形式体现出来的;相对于企业制度这种有形的表现形式,企业文化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意识存在于企业员工及领导层面的头脑中,一般是通过有形的事物、具体的企业生产活动来体现的。有形的企业制度可以折射出无形的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只能是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体现。企业制度往往具有冰冷性、刚性的特点,一旦制定就必须成为企业上下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强调是一种硬性约束;但是当这种制度一旦被企业上下所共同接受时,就会演变成一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更多的是强调一种软约束,强调的是企业上下一种无私奉献、遵守企业规章制爱岗敬业的自我管理。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要想把企业所倡导的这种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管理中、变成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那么企业制度就是很好的载体,通过企业制度的作用能够加速企业全体员工对企业所倡导的文化价值理念的认同与遵守,又通过这种认同与遵守催生更加合理与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制度来讲,它的演进更具有一种跳跃性;但是企业文化更具有一种渐进性。企业制度于企业文化共同处于企业发展的进程中,二者之间的作用与地位处于不同的层面,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二者之间的作用与地位也不可能实现互换,但是在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与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如果企业没有规范与严谨的企业制度,那么再好的企业文化业将失去赖于存在的基础和条件,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奉献度必将会受到重大的负面影响,就不可能形成整齐划一的步调,企业的长远发展、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从企业制度制定,到企业制度成为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规范,再到产生出新的制度,倡导新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二者之间始终相互交织并不断上升,共同促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要想发挥企业制度于企业文化功效的最大发挥,就必须要实现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二者形成高度一致性
通过在第一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企业文化也为推动更加科学规范的企业制度发挥着至关重重要的作用。在企业中,要想实现二者功效的最大程度发挥,就必须要实现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二者之间形成高度一致性,具体方法有:首先要企业要将企业文化理念作为制定企业更加科学规范的企业制度的重要指导思想,要将企业制度建设充分建立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已经形成的价值理念和企业文化行为准则,审视新建立的企业制度是否与现行的企业文化有相冲突的环节。对于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出现冲突的环节和部分,必须要以现行的企业文化为基准,修订那些与企业文化不相容的部分;其次,要对企业制度进行经常化的反思与检验,看看企业制度是否真正在提升与促进更好企业文化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防止刚性的企业度对软性企业文化造成的伤害,避免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遭到重创;再次,对于企业文化来讲,还要积极实现企业文化的升级改造,根据企业发展情况、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及时调整企业文化价值理念,通过企业文化的软性约束,形成更加适合企业当前发展状态的凝聚力;在必要的条件下,要将企业倡导的最新企业文化理念通过制度的形式予以至执行。
实现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二者之间的协调性,还要通过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在调动广大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协调好广大员工的利益关系来实现。在企业管理中,要想将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得到广大的员工的支持,在广大员工中更好的落实,首先要让员工充分了解到自己在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中所处的角色和地位,通过引导企业员工努力构建与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实现自身利益的方式方法,通过多渠道让员工与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之间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渗透的机制,让员工更加积极、更加拥护的新制度、新文化,扮演执行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一份子;其次企业要创建一种有利的、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能够让企业员工时刻了解到企业正在为员工做什么,员工有什么样的现实需求和现实困难,在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企业制度,对相关政策的改变和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员工的切实利益,通过照顾和服务于员工的切身利益的方式宣传企业新的文化价值理念,让企业员工了解到企业制度变化的系统性,有利于员工接受企业新的企业文化变革,更加心甘情愿的拥护新制度,扮演新角色,更好的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
三、了解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功效必须要深刻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首先是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企业制度强调的是一种刚性手段,是一种公开、透明的手段方式,重视规范与强制执行;企业文化是内在的精神,注重的是通过营造一种氛围的作用,协调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积极的环境,注重人格,更好的发挥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对于企业员工来讲,员工价值价值取向与企业是否一致,是否能够更好的发挥企业员工积极性,单靠企业文化是不行的,因为企业发展需要企业员工与企业价值目标予以高度协调一致;但是只靠制度也是不行的,只依靠制度就无法发挥企业员工内在的生产潜力。制度在企业中更多的是一种刚性的监督与管理,是企业文化的底线;企业文化更多的是对价值观、理想信念的认同,强调员工的自律与自觉。从这一点上讲,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存在一定的制约性。
其次,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二者相互依存。对于有形的企业制度来讲,无形的文化需要它作为重要载体更好的发挥作用;对于无形的企业文化来讲,有形的制度需要它提供更好遵守与执行的条件和氛围,并通过有形的制度更好的激励企业员工生产积极性,形成更好的企业文化。
篇6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财务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战略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企业的财务战略指的是企业对于未来的长时间内对企业的相关财务活动作出科学的长远规划。而企业也只有具备了科学、健全的财务战略才能促进企业经济的效益的提高,才能使企业始终保持战略性头脑,并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必须要认识到在当前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战略的必要性,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特点,从而制定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企业财务战略。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实施财务战略的必要性
(一)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需要财务战略
战略管理理论于20世纪中期被提出,战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于经营环境中的各种风险因素的分析和规避,重视运用科学缜密的战略分析、选择以及战略实施来使企业实现所制定的长远发展目标。运用企业财务战略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进一步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广泛推行,对现有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必然受到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及方法的影响。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务必要体现出企业发展的战略的求,确保所制定的战略能够顺利实施,这也就要求企业不能仅仅从财务的基础工作进行财务管理,还要使财务管理实现升级和创新,要制定科学完善的企业发展理论支撑体系,也就是说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需要企业必须要进行财务战略的制定,从而使理论更好地为企业的财务管理而服务。
(二)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要分析制定财务战略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的企业并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力,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都要遵循国家的相应制度来开展,企业财务的职能突出表现为监督职能,企业财务部门对于企业发展所承担的责任较小,不仅不需要思考筹资问题,也不需要关注资金的投入与收益,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体制的改变,我国的企业也必须要向着现代化企业转变。时至今日,我国的企业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合理地筹集和投放资金,并控制成本费用。同时还要正确地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以增强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就需要企业从长远、全局的角度出发,制定能够正确处理各种重大而复杂财务问题的智谋策略,简而言之就是要实施财务战略管理。
(三)企业所处环境的复杂性要求企业要制定科学的财务战略
企业的财务活动始终处于内部与外部环境当中。因此,企业所处环境出现复杂性变化则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工作。在全面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政治、经济、技术等多个领域都在不断地改变与创新,在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在复杂的环境面前可以说是既有机遇又面临着挑战,企业的经营和决策者如果仅凭经验办事,而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知识,就无法有效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因此,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战略远见,从战略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整合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提升企业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才能使企业快速向现代企业转变。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财务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发挥财务激励机制功能
从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企业在财务战略的计划和应用中,必须要首先考虑到实施企业财务激励机制。可以采取股票期权制,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以往薪酬分配方式上的缺陷,促使企业的经营和决策者更关心自身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激励机制能够让企业管理者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统一起来,让管理者能够加强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形成与企业共同奋斗的志愿。此外,还要大力实施结构工资制,实施包括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等,因其灵活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合理安排工资构成中各类员工的工资关系,从而进一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提升企业的竞争观念与战略意识,实施企业业绩综合指标评价系统
从财务意识与文化角度而言,企业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战略管理意识,这就要求企业上下全体员工都必须要在工作中遵循谋求竞争优势的宗旨,始终以战略管理为重心,要把握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和谐,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够服从于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要进一步加强有关财务战略管理重要性的宣传,使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因加强财务战略管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使经济效益差且未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的企业通过实施财务战略管理扭亏为盈、摆脱困境;其次要进一步实施企业业绩综合指标评价系统,拓展原有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加强对于企业非财务指标评价的重视。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加强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财务战略的研究和制定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财务战略制定的优劣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会起到重要的决定性影响。因此,企业必须要全面观察和把握市场动向,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从而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始终保持企业的稳定经营,最终寻求更高更远的全新突破。
参考文献:
篇7
本标准规定了餐饮企业经营应具备的基本要求、经营场地、设备设施、规章制度、卫生安全和后续处理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经济类型的餐饮企业,包括饭庄、酒家、酒楼、餐馆、餐厅(含饭店、宾馆、酒店对外经营的餐厅)、小吃店、快餐店、饮品店,以及集体用餐配送企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JGJ64—89《饮食建筑设计规范》
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0001《公共信息标志用图形符号》
GB14881《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14930.1《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剂卫生标准》
GB14930.2《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卫生标准》
GB1493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
GB16153《饭馆(餐厅)卫生标准》
GB18483《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
《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5年10月1日实施)
3要求
3.1基本要求
3.1.1餐饮企业应按照相关行政法规要求办理营业证照,持证合法经营。
3.1.2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的食品、卫生、防疫、环保、节约、消防、安全、规划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3.1.3保证各种设施设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采购并使用节能、节约型设施设备和用品,降低能源与物品消耗。
3.1.4应采购并使用有合格凭证的原材料,确保各种原料、辅料、调料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3.1.5有健全的生产经营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
3.1.6符合所在区域餐饮业网点规划的设置要求。
3.1.7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达到相应的岗位技术素质要求,信守职业道德。
3.1.8企业负责人应具有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
3.2经营场地
3.2.1场地建筑符合JGJ64—89《饮食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3.2.2房屋结构坚固安全、布局合理,通风良好、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3.2.3总面积在30平米以上,厨房面积应达到营业面积的三分之一,采用中央厨房和集中配送经营的企业厨房与营业面积要适宜;小于30平米的小吃店、快餐店、饮品店等应实行连锁经营,采取统一配送;开设8000平米以上的餐饮企业,应征求当地行业组织的意见。
3.2.4有与经营规模、接待能力相适应的加工、就餐、库房等场地。
3.2.5店堂内外干净明亮,门面装饰美观大方。
3.2.6应在店堂醒目位置公示和悬挂《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标牌》等证件。
3.2.7就餐场所设有醒目、规范的公共标识,公共标识符合GB10001《公共信息标志用图形符号》的规定,清真餐馆应悬挂规定的清真标志。
3.2.8油烟排放口位置应距离居民住宅、医院或者学校10米以上,油烟排放符合GB18483《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的规定。
3.2.9上下水设施齐备,污水排放符合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规定。
3.3设备设施
3.3.1加工食品的工具、用具、灶具等设备设施齐全。
3.3.2有专用的洗刷、消毒设备,洗刷消毒用的洗涤剂、消毒剂要符合GB14930.1《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剂卫生标准》和GB14930.2《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卫生标准》的规定。
3.3.3冷冻、冷藏、冷菜加工设施齐备。
3.3.4有供客人就餐的设施,与餐厅规模相配套。
3.3.5经营面积100平米以上的就餐场所应备有洗手间,并添置洗涤用品。
3.3.6有防蝇、防鼠、防虫、防潮以及处理垃圾的设施和措施,垃圾桶要设盖。
3.3.7有符合环保要求的排污、消音、除尘设备。
3.3.8消防设施设备齐全。
3.4规章制度
3.4.1有完善规范的经营管理制度。
3.4.2遵守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准则,依法纳税。
3.4.3有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和服务操作规范。
3.4.4应向购买其食品或者接受其服务的消费者出具合法凭证。
3.4.5有食品制作加工成本记录。
3.4.6减少提供一次性筷子。
3.4.7须明示营业时间、供应品种、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及其他特殊规定,销售的食品应当明码标价,并严格按照标价执行,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费用应当符合与消费者的约定。
3.4.8上岗人员应穿工作服,着装整洁并佩带服务标志。
3.4.9文明经营、热情服务,不得强行拉客,不得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和危害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3.4.10在经营过程中不得擅自改变登记注册的主要登记事项,不得转让、出借、出卖、出租、涂改营业执照。
3.5卫生安全
3.5.1卫生标准符合GB16153《饭馆(餐厅)卫生标准》、卫生部《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的规定。
3.5.2有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加工经营场所面积在1500平米以上的餐饮企业及集体用餐配送企业应设专职食品卫生管理员,其他企业及单位的食品卫生管理员可以兼职,但不能由生产加工环节的工作人员兼任。
3.5.3与食品接触的工作人员必须持有健康合格证,冷菜制作人员须戴口罩、手套上岗,销售直接入口食品时必须使用售货工具。
3.5.4要保持店内的餐桌、餐椅、墙面、地面等环境设施的消毒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污染。
3.5.5洗碗间、冷菜间、烹调制作间应保持清洁卫生,厨房用具应及时清洗、消毒,严格做到生熟分开。
3.5.6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包装、工具必须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
3.5.7为就餐者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餐具,提倡实行分餐制。
3.5.8用水必须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
3.5.9餐饮企业制作、销售食品时,不得有下列行为:
a)使用变质的、被污染的,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原料制作食品;
b)使用非食品原料,或者加入非食品用化学物质制作食品;
c)在食品中加入药物,但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药物作为原料、调料或者营养强化剂的除外;
d)使用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制作食品;
e)其他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为。
3.5.10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和使用量符合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规定。
3.5.11餐饮企业不得出售下列食品:
a)有毒、有害的食品;
b)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食品;
c)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的食品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食品;
d)过期、失效、变质的食品;
e)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食品;
f)其他法律法规禁止出售的食品。
3.5.12使用转基因原料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须明示。
3.6后续处理
篇8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企业制度 经营发展理念 经营管理
市场的不断发展给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企业的生存空间会随着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而不断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着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资源配置,建立健全企业生产管理制度,来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具有什么内涵
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形成符合企业发展利益需要的、代表企业精神诉求的、具有企业独特形式和表现的文化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企业文化。一般来讲,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具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它体现出了企业在市场中生存的价值;其次,它给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再次,它给企业的经营行为与员工行为提供了行为道德规范,标明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最后,它具有共通性,使企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职工向心力,在困难面前可以很容易凝聚成强有力的战斗集体。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
二、企业制度的建立
任何一个组织的行为活动应表现出该组织的价值观特点,反映到实际上就是具体、规范、完善的组织制度。对于企业来说,科学规范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合理有效地指导员工日常行为的基础是企业建立起来的各项规章制度。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企业的结构组成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等。它主要为企业组织体制的构成和企业行为的规范提供制度依据。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间的共生作用
企业文化的建立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它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企业制度的建立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而不断制定的,看起来二者好像没有什么内在关联,但在实际上,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间的关系可以用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共生关系来表述。 企业文化包含企业制度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文明,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应该对企业、员工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符合企业利益的、满足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行为规范,事实上这种行为规范就是以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作为外在表现的。
我们以微软为例,微软的核心企业文化思维是:舒适、高效、创造、共享。它的企业文化客观上要求着企业需要为员工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企业需要打破部门间信息畅通的阻塞,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以推动企业的创造、研发工作。这就使得微软公司不存在严格的上下班时间管理制度,同时也不存在对内部员工一般性资料保密的制度。
(二)企业制度影响了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企业文化不是静态的物品,它随着企业的不断的发展而发展。在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企业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一家保密需求特别强的企业不可能建立起开放、活泼的对外关系――而这恰恰是企业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样,一家存在有可燃易爆物质的化工厂也不可能在厂区举办篝火晚会――哪怕你有再多的理由和再强烈的诉求。企业文化相关的行为活动必须活跃在企业制度的允许范围内,一旦超越这个红线,那么带来的后果必然是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正常发展。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相互依存、互惠共生
共生关系指的是两样东西是否存在共生关系,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二者是否能够相互促进发展,是否互惠互利。企业文化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开始会受到企业制度的影响和规范指导,尤其对于一些新建企业来讲,其企业文化在日后的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时会受到企业制度的规范和指导。比如一家石化企业建立之初制定了相对严格的企业规章管理制度,这样条件下形成的企业文化必然是打上遵守劳动纪律和操作规程的烙印;而在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其又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企业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优化,这是因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是超前于企业制度的。还是那家石化企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其生产操作与管理愈加成熟,其技术设施愈加先进,建设初期一些管理制度已经不大适应当前的实际需要,比如随着人才的不断涌入,过去的人员调动制度已经远远不能符合当前的经营管理需要,这时候企业经营管理者便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对一些制度进行适当地修改,以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四、总结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是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企业文化对企业制度进行调整和优化、企业制度对企业文化的发展进行行为规范和方向指导,它们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相互促进,共同构建起企业和谐有序健康发展的基础,是企业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篇9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需要现代市场经济意识,而且需要先进的文化理论。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短缺经济已离我们远去。根据社会消费的规律和特点,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定程度的满足之后,文化和精神的需求成为新的时尚,并日益注重其个性特色。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其产品和服务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和凝聚力。
1.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升,而企业文化把人看成是具有多方面需要和发展能力、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的“文化人”,这就要求企业文化管理必须把管理的重点从物的管理转移到人的管理上来,重视人、尊重人、培养人、激励人,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摆正人在企业管理中的位置,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实现目标。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员工素质的竞争。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员工,才能有高素质的企业,而员工的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在新的时代,企业竞争的实质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基本实现目标,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力。
3.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和每个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使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带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西方文化固然有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个性舒展”的优点,但也要看到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也有自己的长处。在世界“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外企业正在逐步靠近,企业文化也在相互融合、渗透,从而优势互补,成为一种“合金”文化。经济全球化与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以国家利益为目的,以民族精神为底蕴展开的,中华民族经济要在新一轮的竞争和较量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积极弘扬民族精神,重视精神文化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团队文化”、“诚信文化”的建设。
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需要现代市场经济意识,而且需要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传统的企业经营理念强调投资赚钱,现代的企业经营理念,强调人的素质对于企业运行的重要作用,把塑造员工的共同理念、信念和价值观作为企业的动力源,努力创造促进企业和个人协调发展的优良的人文环境。
1.树立学习创新价值观。知识经济时代是―个强调“变”的时代,它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和信息的产生以几何级数增加。在以智力资本为基础的社会中,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资本、现有技术及人才存量的竞争,而是企业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竞争。为此,现代企业有必要创建一种学习型价值观,培育企业的学习氛围,提倡员工终身学习和终身受教育,以求获得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2.培养创新氛围。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使高科技产品的更新比一般产品要快得多,这就需要现代企业具有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与高度的创新精神。因此,现代企业要营造一种宽松的创新环境,树立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风尚,让每―个员工的想象力、灵感、原创性与主动性发挥出来,都成为创新的源泉。
3.营造对失败宽容的环境。由于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难度高,资金需求大,推向市场时消费者受知识的限制而接受度低,因而高科技的产品命中注定要有更多更大的风险,经历多次“惊险的跳跃,才能真正被市场接受”。更为严重的是从产品的开发研制到推向市场的任何―个环节,都有失败的可能。作为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必须包含一种对失败大度宽容的态度,员工和管理者也要胸襟开阔,使思维的通道畅通无阻,产生新的灵感解决问题,有所创新。
三、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要突出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它贯穿在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反映着企业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基本面貌,对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起着统率和决定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突出企业精神这个中心来进行,使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文化建设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2.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企业文化是由企业自身各方面情况(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企业实力、企业人员素质等)决定的,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企业的这些实际情况出发,确立既体现企业特征,又为全体职工所接受的企业文化。否则,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篇10
后工业时代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经济结构、职业分布等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也为企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探究企业的需求分析的注意事项和设计制造的重要依据,进而研究企业品牌管理以及质量管理在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意义,文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后工业时代;企业制度;经济学;探究
后工业时代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经济结构、职业分布等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也为企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后工业时代特征
1.经济结构的变化。后工业时代中最为明显和直接的特征就是其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从原有的商品生产的经济形式逐渐转变成服务型的经济形式。即使对于不同的国家或者不同经济体,在工业化的大潮中,各个不同产业的生产率也都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最终劳动力的走向一致,即呈现出向制造业倾斜的发展趋势。此外,随着国民整体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业自身也面临着更大的需求量要求;对应的,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的情况出现的更为密集。所以,后工业时代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绝大多数的原有劳动力开始由制造业以及农业转向服务业类的工作,其中包括商业、交通、卫生等类型。
2.职业分布的变化。职业分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技术阶层不断崛起,这不仅由劳动力所处的工作部门决定,也受到岗位的具体职能影响。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服务型的经济模式不断发展,工作的重心也被逐渐转向教育、政府等部门。研究表明,技术相关人员增长率远高于劳动力的增长率,其中科学技术直接技术类人员的增长率高达一般劳动力增长率的三倍。除了上述两点最为明显的特征外,理论知识不断发展与完善也是工业社会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不仅如此,其还逐渐成为制定重要政策的依据。后工业时代的创新以及变革都是以知识为前提的,理论知识在时代背景下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逐渐成为社会制定决策以及指导变革的具有决定性价值的参考。
3.后工业时代企业面临的新问题。
3.1自身素质亟待提高。后工业时代企业面临着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具体来说是指企业的技术创新不足,从而导致企业面临发展的瓶颈,企业发展中所需要的生产技术以及装备水平都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差距。技术创新水平与能力的不足以及技术创新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等都成为企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制约。
3.2内外部环境变化成为常态。内部管理需要更加灵活,管理者角色转变、管控能力要求更加突出,部门、资源需依形势不断优化重组、高效配置等;外部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健康环保需求更强,消费从物质需求向非物质需求的转变;企业之间更强调的相互依存性,同一大产业的各细分子产业之间能够相互支持,与此相适应,不同产业及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及相互支持性越来越大。
3.3国际竞争优势越来越弱。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企业必须走出传统国际竞争优势的温床,向质量、品牌要效益,依靠创新谋发展。
二、需求分析与设计制造的经济学思考
1.企业如何展开需求分析。企业展开需求分析工作主要包括确认目标用户、以及分析用户需求两个方面。首先,确认目标用户,是从人们表现出来的行为角度出发,判断和探究人们内心的实际需求。客观来说,对于后工业时代,选择对于需求而言最为便捷的方案是大势所趋。其次,就是对需求的价值进行分析,探究对于一种需求用户愿意为之付出的成本是多大,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任何需求都是需要成本的,需要金钱、体力、精力等一系列的付出。而如果某一需求的现有解决方案消耗成本过大,则说明其背后隐藏着更大的需求。市场调研是目前来说分析用户需求最为有效的手段,有效的信息来源于科学系统的调研活动,通常需要知识结构与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专业调研公司来做。无论是专业调研团队进行调研活动,还是企业自己结合市场经验进行市场分析,其基本原理和相关程序都是极为相似的。探究清楚调研目的从而分析调研的核心问题,才能够制定明确的调研计划,确定具体的调研方式。市场调研方式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对于公共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对于市场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参考专家意见、进行问卷调研、购买相关数据、进行定性座谈等。目前而言,需求分析的发展理念已经由最初的弄清客户需求逐渐转变为启发客户需求,从而实现企业需求分析的深化发展。
2.企业设计制造的依据。后工业时代企业生产制造的依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做好企业的需求分析工作,另一方面是整合企业现有各类资源,为设计制造奠基。如果没有做好相应的需求分析工作,没有真正了解用户需求的实质,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那么最终是无法得到用户认可的,最终很可能造成产品没有市场,企业损失惨重。以软件的开发为例,例如软件开发过程中没有做好用户需求分析,导致设计过程忽略软件运行环境,那么最终必然导致企业的巨大生产损失。整合企业现有资源,是判断企业能否进行设计制造的重要依据,主要是指技术条件和施工工艺方面的内容。企业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以及模块化的现代技术,并且充分缩短设计工期以及模拟验证设计输出,从而提高设计开发的效率。
三、企业管理制度的经济学思考
1.产品质量管理方面。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产品制造管理应当包含五个基本的管理要素,首先是对人力资源,也就是企业员工,这一类产品的制造和执行者的有效管理。其次,设备的管理是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前提,其作为生产现场最为主要的操作工具,是产品能够科学生产的源头保障。再次,是对生产材料的管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的品质往往直接关系产品的品质,原材料质量的异常往往是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的根源。此外,企业文化、技术手段等方法性因素也是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条件。最后,就是产品质量管理的环境因素,包含外部环境、生存环境等等。产品的质量管理,可以在设计制造的三个流程上进行有效控制,首先是源头上不企划质量存在问题的产品,其次是尽可能的不生产制造不良品质的产品,最后是坚决不让质量不良的产品出厂。
2.企业品牌管理方面。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后工业时代的企业品牌管理是企业营销管理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品牌从其定义上来说,往往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其包括了品牌的属性、历史、信誉、名称等多方便的内容。品牌往往决定了消费者对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主观印象,从而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偏好,因此品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品牌管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不仅是唤起消费者消费理念的动力,还是对企业文化的有效管理,因此品牌管理也是企业对内约束管理的重要道德力量。所以,通常说的,对于企业而言,没有品牌企业就没有灵魂,就失去了生命力,并不是夸大其词。
四、结语
本文探究的后工业时代的经济学思考相关问题,从经济学角度为企业进行需求分析、产品制造以及质量和品牌管理等提供了重要依据,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晋.国有企业实行MBO的新制度经济学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06:91-92.
[2]韩文国.中国家族企业制度理论分析[D].吉林大学,2012.
[3]李川.民营企业法律规制的制度经济学思考[A].中国制度经济学学会筹委会、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组委会、《制度经济学研究》编辑部.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中国制度经济学学会筹委会、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组委会、《制度经济学研究》编辑部:,2006:7.
[4]林军.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4:56-5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偿债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