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家养老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家养老的主要内容

篇1

【关键词】城镇居民 居家养老 模式 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128-01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就已经达到了382万,其中城市80岁以上老人占9.9%,人口老龄化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地,他们对于社区服务的依赖性很强,以社区为基础的居家养老模式就变得很有吸引力。张家口市作为一座古城,居民对于养老这种传统道德问题十分重视,因此,居家养老模式在张家口市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一、居家养老模式的基本问题及存在现状分析

1.居家养老模式的概念

居家养老模式,就是把家庭作为养老核心,把社区作为养老工作的依托,同时在民族传统的支撑下,依靠专业的服务力量,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提供以解决日常基本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以社区照顾、社区参与、社区活动、社区支援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或日托服务为主要内容。居家养老模式目前在张家口地区的城镇中适用范围很广。

2.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现状

(1)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的取得的成绩。就我国的整体情况而言,城镇居民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有了大范围的反正,各个城市也都形成了自身的模式特色。针对张家口市而言,根据调查,目前,在张家口市,面对就业压力以及生存压力,同时在与首都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管理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去北京等大城市就业,这样就使得张家口地区的空巢老人更多。而张家口市又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对孝道的恪守使得他们更加重视家中老人的养老问题,因此,居家养老模式就成为重要的选择。根据调查,张家口市已经有近65%的城镇老年居民处在居家养老模式下。所以说,不管是在张家口市,还是在我国的其他城市,居家养老模式都已经获得了认可并有了蓬勃发展之势。

(2)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不足。在看到发展中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到目前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张家口市。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很多地区开始了居家养老模式,但是在模式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家庭与社区的工作对接存在缺陷,这使得很多工作最终没有落实,为老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其次是整个模式下的工作没有针对性,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老人的服务内容都是相同的,而事实上,不同年龄段下的老人的服务需求是有很大差别的,这样的服务模式,效率自然很低;再次是对于这种养老模式,政府的资金支持不够,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提供,缺乏政府资金,服务质量就很难保证,这位居家养老模式的生存提出了很大的考验。

二、发展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的作用

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现状不断变化的今天,发展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展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有利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孝”占有很大比重,很多礼仪的产生都已“孝”字为根基,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养老问题,是对于“孝”的最直接体现,面对社会的发展,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增加工作或者异地工作,这样一来又很难照顾家中老人,最终陷入到生活困局之中,或者不得已抛弃老人。而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就很好的权衡了照顾老人和年轻人工作的问题,所以,发展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有利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2.发展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减轻儿女的负担,这样,就可以缓解儿女之间因为老人养老问题发生的纠纷,同时,对于老人的社区服务,可以为老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减轻老年人因为日渐衰老的体制而产生的心理低落。总之,发展城镇居民养老模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建议

通过对调查内容以及数据的研究分析,对于张家口地区的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增加政府对于居民居家养老模式的扶植

政府对于居民居家养老模式的扶植既包括财政的扶植,也包括政策的扶植。通过财政扶植,可以改善社区服务的基础设施,进而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财政的支持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员走向社区为老人服务的队伍中;而政策扶植,可以增加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关注,以及家庭中对于居家养老模式的认可程度,这样,居家养老模式才能向更大范围发展。所以说,增加政府对于居民居家养老模式的扶植是这种模式发展的重要策略。

2.对于社区服务工作进行改进

对于居家养老模式中社区服务工作的改进应该是全面的,多方向的。第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服务对象的老年人进行分类,比如按照年龄分,然后根据不同类别的老人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服务,这样才能保证服务质量,也有利于居家养老模式的长久发展;第二,在物质内容服务的基础上增加精神生活服务,比如组织适合老年人观看的演出等,只有这样的服务,才是全面的服务;第三,壮大社区老年人服务队伍,对于居家养老模式而言,其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这就需要大量的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因此必须壮大社区服务队伍。

四、结束语

根据对张家口地区的调查和研究,老人主要生活在社区,目前最适合这种条件的养老模式就是居家养老模式,因此,发展居家养老模式将是对于老年人最好的照顾。

篇2

关键词:居家养老模式;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莲湖区

一、西安市莲湖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基本现状

西安市莲湖区总面积42.87平方公里,全区辖9个街道办事处、21个村民委员会和113个社区,总人口数为74万,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接近10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3%。截至2011年4月底,全区成立99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其中有12个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服务示范站(西安共计65个)。目前该区已建立起区、街、社区三级居家养老管理网络,投入400多万元建成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中心、如亲居家养老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服务示范站两级服务网络;同时,莲湖区区已为8万多老人建立了基本信息档案,累计为500多人提供各类助老服务15360人次。

西安莲湖区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主要包括服务形式、受益人群、财政支付、技术支持及服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内容。

(一)服务形式方面

目前莲湖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初步形成日常生活服务、精神生活服务及医疗保健等三方面的服务内容。具体包括有老人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医疗保健、紧急救助、信息咨询、配送递送、温馨提示、助餐服务等20大类130多项服务。同时,该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地为老人提供咨询类、服务类、事务类相关服务的信息,以便老人的养老需求得以满足。

(二)受益人群方面

对于受益人群方面,可以分为接受免费养老服务的老人即“三无”老人、特困、高龄老人、伤残军人,由政府购买的生活照料、康复按摩、精神慰藉等为其服务;同时也包括接受有偿服务的一般老年人群,对辖区内有支付能力的老人实行有偿和低偿的养老服务。

(三)财政支付方面

莲湖区老龄事业经费由2008年的136.8 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83.1万元,增长了34%;同时政府对高龄、孤寡、特困等老人,每年拨付70万元养老生活补贴,“公费保姆”服务的人在区内有160位老人和71名残疾人,根据实际情况每人可分别申请享受40 元/月到300 元/月不等的政府服务补贴;护理员的工资则以12元/小时由政府支付,每人每月收入为1000多元。另外,区民政部门每年根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程度和为老服务开展情况,通过福彩公益金分别给予资助,扶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建设和设施改造。

(四)技术支持方面

从2010年9月莲湖区投资160万元开始筹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中心,于2011 年3月投入使用,该服务信息中心不仅拥有自主设计研发的信息服务软件,而且内部构架、运营模式、硬件设施、服务内容、网络分布是目前西安市网络辐射最广、服务门类最全的养老专业信息服务平台;同时,该平台将固话、移动、网络三种方式与信息系统实现有效对接,服务平台将辖区内的老人信息档案和养老需求结合起来,全面实现快速反应、快捷服务的服务目标。另外,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建立养老服务的热线、养老服务的求助系统和救援系统,即与110、119、120 实现三方通话,对于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予以快速反应。

(五)服务管理方面

关于居家养老的管理工作主要通过区和街道办相关职能部门予以承担。具体的管理工作落实到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该指导中心主要对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方面进行政策制定和宏观方面规划和管理,同时对养老公共服务进行监督以及区政府养老援助服务的标准制定和审批等方面的工作;街道办居家养老评估指导小组的主要工作是政策的执行和对各个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指导、对区政府的养老援助服务的审批工作的协助和对老人养老服务实际情况的调查工作,从而为区政府提供居家养老公共服务与社区间的老人养老需求相匹配。

二、居家养老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现途径

(一)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支持

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适应社区居家养老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构一种多层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主要包括:纯福利性社区服务、邻里互助的社区服务和有偿社区服务。

(二)要加快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

完善的评估机制既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开展服务的基础,也是衡量居家养老中心工作开展情况以及考核服务员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首先是要有一整套完备齐全的评估标准,包括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标准、服务建议评估标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考核标准和服务员服务质量考核评估标准。其次是要有一个相对独立、客观的评估机构,这一机构可以由多个政府部门联合小组及其常设机构构成,也可以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开展评估。第三是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程序和办法。

(三)要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工作

对于养老服务特别是居家养老服务,政府不应大包大揽,而是应该将自身角色定位在政策的制定者、工作的监督者、法规的执行者和资源筹措的参与组织者。对于具体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应交由具有民办非营利性质的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公益性社会团体、专业养老机构等来运作。社会化运作模式是居家养老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要加强开展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完善社区服务

做好居家养老工作必须要进一步增强主观能动性,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了解老年人需求,多倾听老年人的心声,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向老年人宣传开展居家养老的理念、办法,宣传服务的项目,公开收费标准,公示免费项目等。建立以社会援助为主要内容、为困难老人提供公益服务的机制,组成志愿者队伍。

(五)改变传统观念,将居家养老深入人心

要从观念上改变人们的理解,促进社区居民资源共享的理念,产生对社区的主体感和责任感,自觉将自己融入社区的集体中,并对自己居住的社区产生一定的感情和归属感,愿意为其发展和荣誉做自己的贡献。

两年多来,居家养老服务给莲湖区人民带来了“实惠”:减轻了一笔财政负担,提高了一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解放了一批老人家庭,安排了一批下岗工人,锻炼了一批社区工作者。每一个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都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一事业中来,为今天的老人也为明天的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养老环境,让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创新实践落实每一个人的身上。

【参考文献】

[1]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03)

[2]曾智.我国居家养老模式比较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8

篇3

关键词:农村养老 新型居家养老模式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2-124-02

1 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的内涵及优势

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是在家庭养老面临困境,机构养老模式存在不足的情况下,结合两者优势产生的一种新养老方式。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是以农村家庭为核心,以农村社区为依托,以农村老年人日常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并引入专业化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新型居家养老的具体内容表现在:居住方式方面,老年人主要以居住在家的方式养老,但这里的“家”,不是仅指由亲缘关系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概念;在经济供养方面:由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社会承担一部分的经济供养责任有利于减轻个人和家庭的负担;在生活照料方面:主要坚持以家庭照顾为基础,同时辅之以一定的社区服务,特别是对孤寡独居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方面,一定要突出社区服务的作用;在精神慰藉方面,充分发挥传统家庭的伦理道德作用,积极营造新农村的“尊老、敬老、孝老、养老”氛围,并辅之专业心理指导,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此外,它还具有以下优势:首先,不脱离农村老年人熟悉的生活环境,符合其“安土重迁”的心态。其次,居家养老的成本远远低于兴办养老机构的费用,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费低、见效快的特点。最后,因地制宜,灵活性强。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人的需求来设定不同的养老服务项目。

2 建立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2.1 建立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

中国的社会,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9亿,占8.87%,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更为严峻。据调查,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还高出2.14个百分点。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等原因导致的人口迁移,导致农村老龄人口还以每年3%的速度在增加。据北京大学曾毅教授所做出的预测,2020年后,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会高出城市3―6个百分点。因此,未来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严峻趋势,势必需要建立起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来缓解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2.2 建立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是满足老年人需求,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根本要求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是多层次的,不仅仅只是经济上的供给,还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需求。建立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灵活多变的服务。在生活照料方面,对于生活能自理的农村老年人可以居家养老,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而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老年人可以采取集中供养的方法,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在医疗保健方面,以乡镇卫生院为依托,成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保证老年人得到廉价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同时对于生活不便的老年人,可以设立家庭病床,提供上门服务;在精神慰藉方面,对于农村那些子女少或者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多提供精神慰藉,同时也可以组织老年人成立秧歌队、腰鼓队、戏曲小组等,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开展这些养老服务,最终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3 建立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是应对农村养老困境的现实要求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在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村养老面临不少困境。首先,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减弱。随着生育制度和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农村家庭赡养系数大大上升,子女对父母生活的经济负担和照料的压力加大,导致家庭对养老的供养能力出现不足。其次,土地保障功能减弱。土地是农民的养老的基础,但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大量被征收,耕地面积和数量减少,农民获得的土地收益也锐减,养老的经济来源不足。最后,农村机构养老发展滞后,大多农村养老机构硬件条件较差,服务水平较低,工作人员素质低,缺乏专业护理知识,同时由于机构养老费用高和受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很多农村老年人都不愿意去机构养老。因此,发展农村新型居家养老,由社会承担一部分养老责任,减轻了家庭养老的负担,同时又弥补机构养老服务资源的不足,真正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养老困境。

2.4 建立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是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注民生是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即养老问题。同志曾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农民日子过好了、素质提高了,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当前农村家庭逐步小型化,特别是农村空巢老年人和独居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多,农村养老服务问题已经成为事关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要事。建立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使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村落社区内就能接受各种养老照料服务,既符合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同时也解决了家庭和子女的后顾之忧,有利于促进家庭的和谐,实现农村社区的稳定发展,最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3 建立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3.1 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具有国家政策法规依据

党和政府一直关注以养老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五条提出开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健康等服务设施和网点。2006年,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养老业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2008年,由全国老龄化、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10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居民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公布。《意见》要求,全国城市所在社区“十一五”期间都要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农村要力争8成左右到的乡镇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三分之一左右的村委会和自然村拥有一所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站点。在国家民政部的倡导下,全国各省各市都相继出台了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如宁波市出台《关于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浙江余姚市出台《关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等,这些都为农村发展居家养老提供了政策指导和努力方向。

3.2 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拥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支持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事业的发展,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首先,经济建设上,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增收能够保障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各地农村可以建立起具有日间托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活动等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场所,这为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创造更有利的基础条件。其次,政治建设上,实施农村民主化管理理念,一方面使村干部贯彻为村民服务的宗旨,关注农村养老服务问题;另一方面,催生非盈利组织的产生,并根据村民需要开展各类服务活动,为居家养老提供了发展契机。再次,文化建设上,新农村建设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注重提高农民素质,改观社会风尚,能够为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开展文娱活动,可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文明乡风的建设促进村民关系和谐发展,增加农村老年人的情感储蓄量,达到提升老年生活质量的目的。最后,社会建设上,随着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救助、五保、低保制度的日益完善,都将为建立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3.3 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具有深厚的孝文化积淀支撑

在中国历史上,老年人的赡养是以孝为核心在家庭内部进行的,以“孝敬父母、孝敬长辈”为核心内容的孝文化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刻的社会影响。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因此,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养儿防老”的传统,尤其是在农村至今依然如此,我国的宪法也规定了赡养老年人是成年子女的义务。而我们所谓的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由家庭和社会提供日常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为老服务,老年人可以自己熟悉的环境养老,可以继续得到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享受儿孙带来的天伦之乐,这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符合老年人的传统观念。因此,在深厚的孝文化影响下,农村居民容易认可和接受这种新型养老模式。

3.4 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具有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

农村新型居家养老的发展,必须建立一支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养老服务队伍。而当前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富余人口,可以充分利用他们来扩充养老服务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一方面,我国农村一直存在浓郁的“尊老、敬老”文化和邻里互助的优良美德,农村居民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农村中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同时,他们也希望自己在遭受困难时也能得到相应的救济。另一方面,由农村富余人口组成服务队伍与服务对象彼此熟识、容易沟通,且便于及时、就近提供有效的服务。老年人对自己长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都有深深的依赖感,由农村富余人口提供服务,老年人容易认可和接受,而且熟人关系不仅能提供优质的服务,更便于为老年人排忧解难,提供精神慰藉。因此,拥有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能保证农村新型居家养老开展的可持续性。

3.5 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具有成本低,受益高的特色

新型居家养老成本低,受益高。首先,农村居家养老费用相对于机构养老来说要低廉很多。机构养老要负担住宿、医疗服务等多方面的费用,费用之高让很多农村老年人望而却步,而在居家养老中,老年人在家中养老,无需承担住养老院而产生的房租、水电费等一系列开销,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家中的各种生活资源。其次,农村新型居家养老不需太大的基础建设投资,一个农村行政村只要有几间房间稍加改造就可以成为养老服务中心,这样把省去的费用投入居家养老服务中,更加获益。最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一般都是低偿或者无偿为老年人提供,同时服务方式灵活,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的需求,最终发挥居家养老模式的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 曹洪香,赵立新.农村居家养老需要强有力的道德支持[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89.

篇4

一、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后,以家庭养老为核心,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为依托,通过专业化服务实体,为居住在家的退休老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它既不同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其基本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养老的方式看,是居家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二是从养老资源提供的(文秘站:)主体看,不再是企业的退管机构,而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强调了社区照顾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简而言之,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二、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意义

1、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今后企业工作人员到达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后,都将与企业分离,纳入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社区就是企业退休人员的聚居地、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退休老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因此,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企业退休人员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是开展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重要举措。

2、实行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弥补和更新。我国传统的大家庭,正在或者已经被核心家庭取代,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增多,一方面,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给退休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一双儿女要赡养四位老人,日常照料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支持,他们很难继续提供这种照顾。而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影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熟悉的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养老。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的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和服务形式,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快乐生活。

3、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口老龄化加速过程中大量增加的照顾需求,其养老规模和能力又显得严重不足。目前,我区现有各类老年公寓16个,床位1024张。相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每百人只有2张床位。老年福利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现实需要有很大差距。同时,机构照顾比较高的费用也使一些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望而却步;即使有条件去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也因受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不愿去机构养老;对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有专家指出,容易造成社会疏离、习惯性无助等问题。因此,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4、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提高退休人员生活质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让退休老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新时期对养老事业提出的新要求。完善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情感慰藉、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以社区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娱乐和健身活动,在尽量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的同时,也尽可能地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使退休人员既能在一种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克服脱离企业的孤独感和不适应,又能在宁静、舒适的环境下安度晚年。

三、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

截止20__年底,我区户籍人口25万,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4.7万,占总人口的19.8%。多年来,我区一直高度重视老年工作,目前,全区五个街道都成立了老龄委,47个社区均有老年协会组织。其中,32个社区已经建立了社区托老站。从20__ 年开始,民办公助的康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全区近百名70周岁以上特困独居老人提供政府买单的送时服务,为全区420名独居老人安装了“安康通”,为生活不便的老人安装求助门铃等。在民政部门的牵头下,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通过街道安排社区内的大龄下岗女职工以家庭护理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进入生活有困难的孤老家庭,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家庭养老院”的形式帮助老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随着大批企业退休人员与原企业逐步分离,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目前,我区在领养老金的企业退休人员中70周岁以上的有1.06万人,占退休人员总数的21.4%,有服务需求的达34%。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探索一条既坚持居家养老又保证退休老人生活质量的服务机制已刻不容缓。但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主要有:

1、经费投入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但由于财力和机制等问题,方方面面资金投入有限,与老人们的实际需要相比明显不足,尚未形成多元化投资的格局。

2、活动和服务场所匮乏。不少社区都有开办诸如托老所、老年食堂、老年课堂等固定式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意向,但苦于缺乏必要的场地,特别是一些建设年代较早的老社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如早期规划不到位),社区办公用房本来就十分紧张,根本无力挤出足够大的空间拓展定点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3、从事为老服务的人员素质不高。现在从事居家养

老服务的专职人员大多是大龄下岗失业人员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其业务技能往往只能应付一些较简单的生活料理和家政服务,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多样需求。4、专门为老服务的实体较少,服务平台形同虚设。目前我区可以为广大退休老人介绍、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影响力的居家养老服务实体只有3、4家,居家老人了解和获取服务提供者的信息、渠道十分有限,难以通过服务平台从市场中寻找中意的服务提供者。

5、人们养老的思想观念正在逐步转变,但社会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尚未形成共识。一方面退休老人“花钱买服务”的生活理念和消费习惯没有普遍形成,依赖企业、向政府“等靠要”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退休老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受传统世俗观念作祟,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服侍老人又脏又累,低人一等,不大愿意从事为老服务业。

四、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和对策

在企业退休人员中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社会保障体系在新形势下的新探索,是社会化管理服务领域的新拓展。推进此项服务工作,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针对我区实际,现阶段宜实行“政府扶持,统一管理;平台运作,资源共享;社会参与,实体服务”的运行机制。

(一)政府扶持,统一管理。

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带有公益性的活动,政府自然应该作为主导,否则好多事情将难以进行。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循序渐进。因为,在企业退休人员中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先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在面上推广。二是要充分考虑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因为,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带有一定的福利性质,而社会福利明显超前或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但是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在现阶段政府应以扶持为主,主要做好统一协调、舆论宣传、整合资源、完善政策等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为社会化居家养老构建统一协调的服务体系。企业退休人员是社会老年人的一部分,将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纳入到全社会的为老服务工作当中去,统一规划,统盘考虑,既能有效地整合利用资源,又便于退休人员尽快地融入社区,愉快地安度晚年。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区老龄委的统一协调下,主动商请民政部门联手街道一起组建统一的为老服务平台,整合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资源,以社区为基本范围,设置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为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广泛深入地宣传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其次,要充分发挥社区老年人协会、为老服务志愿者等人力资源的作用,做好向退休老人的宣传教育,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极的消费理念,乐于接受服务,推动工作的展开。

3、制定扶持政策,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政策保障。⑴要将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公建配套建设项目。对新建小区或有条件的老居住区,按照规划要求,新建为老服务设施;对老的居住区,将原有部分利用效率较低的公建设施,通过资源优化和置换,改造成为老服务设施;同时,整合原大中型企业用于本企业退休人员活动和服务的场地,面向社区所有老人提供服务。⑵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社会服务机构出台优惠政策。如适当减免有关税费、水电煤气优惠、贷款优待等,使社会服务机构在为老服务中,有一定的经济回报,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⑶将居家养老服务列入社会公益性岗位。对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员费用由政府承担,限于政府财力,现阶段可考虑每个社区设一至二个居家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

4、加大资金投入,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经费保证。一是对社区建立带有托老所功能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设施,建议市、区和街道三级财政按人头、按比例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其中,市、区财政应拿大头,其余所需资金由街道和社区负责筹集和募集。二是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工作经费。工作经费可按社区规模或社区老人人数按一定比例确定,参照目前社区中社会保障和救助站经费拨付方式,每年包干,一次性拨给社区居委会支配使用。三是对特殊困难老人居家养老实行补贴。政府根据财力许可,按困难程度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数额的居家养老补贴。服务方式和补贴发放形式既可以按照现行的做法,实行送时上门服务,补贴费由政府直接发放给提供服务的人员;也可以实行发放服务券形式,包月不定时,服务人员通过上门服务换取服务券再到政府部门兑现。

5、规范服务制度,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准则。政府应对服务标准、服务守则、服务流程和服务人员的道德规范、职责、使用办法以及服务对象的确定和义务等等,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完善,使居家养老服务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运作。同时,抓好服务制度的贯彻落实,配以必要的奖惩措施,使之切实发挥作用。

6、建立培训机制,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专业人员保证。能否培训一支业务精、素质好、热情为老人服务的专业服务队伍,是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成败的关键。培训中应有统一的大纲和教材,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培训课目应包括老年生理学、老年心理学、老年保健、老年病急救和护理、老年家政服务、老年沟通技巧等,并颁发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专职服务人员一律须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实施服务。培训工作可以由劳动部门负责,培训经费政府应给予支持,并将其纳入优先考虑的非正规就业岗位培训课目范畴。

(二)平台运作,资源共享。

这里的服务平台是指在街道和社区设置的民政和劳动保障所、站,其职责是为居家养老服务供求双方搭建服务平台,发挥中介作用。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摸清社区所有老人的需求。对企业退休人员可通过“纳入基本情况数据库”了解其家庭状况、身体状况、居住状况、经济状况和需求状况,对于其他老人可采取逐个上门了解的办法,了解基本情况和需要信息,并建立详尽档案,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打下基础。

2、建立健全服务队伍。包括义工队伍、志愿者队伍和社会服务机构队伍。

3、组织实施,为供求双方牵线搭桥。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搭建一个信息沟通渠道并促使供求实现。

4、对服务质量开展评估和考核。建立相应的服务追踪和反馈机制。如向服务人员发放服务手册、建立服务台帐、设立服务监督员、定期走访服务对象等。建立服务质量评估和考核

篇5

关键词: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回归;社会政策

中图分类号:D669.6;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039-04

一、基本情况和养老需求状况分析

(一)样本数据基本情况

根据课题组对A社区的调查结果,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样本数据的基本特征,本次调研有效样本总计391份,其中男性老人占42.5%,女性老人占57.5%。

总体来看,本次调查老年人的年龄较高,平均年龄为73.5岁,8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31.7%。从健康状况看,虽然高龄老人的比例高,但总体上看,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好,超过57%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非常好,只有少部分老人感觉健康状况比较差。分年龄段看,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与年龄层呈明显正相关,年龄越大越感觉健康状况比较差。从经济收入看,A区老人经济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占53.5%,收入在2000以下以及无固定收入的老年人占6.1%,A区老年人的收入差距较大。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占比超过67.6%,说明大多数老年人有一定的经济保障,可以相降低其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从居住情况来看,大多数老年人都与老伴或者子女一起居住,占比超过86%,这说明多数老年人在家庭中都能有其他人照看,但仍有10.5%的老年人自己一人居住。

(二)老年人养老需求状况分析

1.老年人养老意愿情况

本次调查把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关于以后几年您的养老问题,您是继续居家养老还是会机构养老”,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中,有60.9%的老年人口选择了居家养老的方式,相比之下只有8.4%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有14.1%的老年人选择先期居家养老,后期机构养老的方式,仍然有16.6%的老年人没有确切地选择意愿。

为了更加具体的了解A区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情况,根据调查数据对不同性别、年龄、收入、居住情况等不同组别的老年人养老意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不同分组的老年人依然选择了居家养老这种方式,选择的比例大多超过55%。从年龄可以看出,年龄与居家养老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年龄越大选择居家养老的人口比例越高,这可能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老年人的传统家庭观念有关。

2.老年人对养老现状的满意程度

运用满意度来评价A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情况,为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提供了依据。统计结果显示,对当前养老现状比较满意的老年人占52.9%,非常满意的占25.8,认为完全不满意的占2.8%。从分析数据来看,超过78%的老年人对养老现状表示满意,7.9%的老年人对养老现状不满意。说明大多数的老年人对现在的居家养老较满意,但A区在社区养老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关于老年人养老现状不满意之处,我们设置了“关于您当前的养老现状,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分析可知,总体上有61.%的老年人选择了没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是在做出选择的老年人中,12.3%的老年人选择缺乏基本的医疗照顾,这是占比最高的,其次是生活枯燥无趣和没有足够的生活陪伴,这两项都可以看作是精神慰藉。因此可以得出老年人在医疗健康服务以及精神慰藉服务上存在不满意之处。

二、A区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在前文分析中,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占60.9%,选择先居家后机构的占14.1,我们可以把二者视为选择居家养老,比例占75%。把问卷中“关于以后几年您的养老问题,您是继续居家养老还是会机构养老”改变为是否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变量赋值为愿意=1,不愿意=0,即问卷选项中的居家养老、先居家后机构作为愿意,其他选项作为不愿意。因此本研究中,是否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这一因变量是一个二分类变量,同时自变量既有性别、居住情况等二分类变量,也有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收入情况等多分类变量。正好符合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要求。

将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整体是显著的,具体分析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和居住情况四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性别和收入情况两个变量的影响都不显著。

第一,从年龄可以看出,年龄与居家养老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相对60―79岁的老年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年龄越大选择居家养老的人口比例越高,这可能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老年人的传统家庭观念有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孤独感增加,更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第二,从文化程度可以看出,文化程度与居家养老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文化程度的回归系数为-0.728,且在0.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口对居家养老的需求越小,文化程度越低的老年人越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在思想上更容易接受其他养老方式,不会受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束缚,敢于接受新的养老方式。

第三,从健康状况可以看出,健康状况与居家养老呈现负相关关系。回归结果显示,认为健康状况比较好和一般的回归系数均为负数,且分别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健康状况越差的老年人越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这与传统老年人的生活观念有关系,认为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由于身体机能衰弱,受到疾病困扰,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在家庭中度过自己的晚年。

第四,从居住情况可以看出,独居老年人与居家养老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非独居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独居的老年人自己居住在家,在心理上以及生活照顾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更愿意选择机构养老。而非独居的老年人由于家庭中有老伴或者其他亲人相伴,相对的孤独感就减轻,而且在生活照料上有家人的帮助,会更愿意接受居家养老模式。

三、分析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本研究将得出以下结论:

1.A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水平整体较高,但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大部分老年人所乐于看到并接受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由于家庭结构以及代际关系的转变,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在一些需求上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现在的老年人养老需求,既需要满足居家养老的亲情维系,又能实现健康维护和医养结合,同时还兼有社区养老的规范管理与保障,因此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应该有所改进。

2.A区老年人养老需求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对依靠子女养老的观念仍然较强

从前文分析中看出,年龄、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都影响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且进一步分析其深层次原因都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弱,受到疾病的困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会越来越差,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在家庭中度过自己的晚年。更多的老年人都希望依靠子女进行养老,对于机构养老不够放心。

3.老年人医疗健康服务需求亟待关注,精神慰藉渴望度强烈

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旺盛,大多数老年人有康复治疗服务需求,但是从分析中12.3%的老年人认为缺乏基本的医疗照顾,医疗健康服招枨蟮牟宦意度是最高的。其次老年人感觉到自己生活枯燥无味,调查数据显示将近40%的老年人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因此在老年人养老需求中,应该注重加强老年人的医疗健康服务,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4.家庭是养老非常重要的资源体系和支持系统

从居住状况来看,只要有老伴或者和子女居住的老年人都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虽然我国的家庭结构在发生变化,主干家庭数量在减少,但是当前养老市场发展并不成熟,并且受老年人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仍然是养老非常重要的资源体系和支持系统。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居家养老模式

这是养老模式的总体构想,家庭依然是养老体系的核心系统,通过家庭满足居家养老的亲情维系,同时以社区为依托,政府加大对社区在资金、人员的支持力度,在社区建立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注重社区独居老年人的养老状况,最后以专业化服务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通过居家养老模式即满足老年人家庭寄托,又能实现健康维护和医养结合,同时还兼有社区养老的规范管理与保障。

(二)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成员相互支持的多元化养老服务机制

根据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认为公民的福利供给不仅由政府提供,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组织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

1.政府主导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能够体现出政府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由于政府部门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在开展居家养老的工作过程中应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应该贯穿于养老服务的每个环节和每个方面,并在总体上对养老服务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首先,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落实和监督养老政策法规;其次,在资金的投入上政府应该成为主要的提供者,同时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鼓励社会其他机构和部门对养老服务事业进行资助,为养老服务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后,增加政府购买项目,通过引入志愿者、养老服务机构等方式,提供适度的定向资金补贴。

2.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首先,通过不同的优惠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组织投资兴办各种养老服务基础设施,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来弥补政府财力不足的缺陷,进而促进养老服务事业走社会化、产业化、多元化的发展路线。其次,引入专业力量,尤其是发挥社会工作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强化精神慰藉功能,依托专业化医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水平,同时提高上门看病及专业健康护理咨询服务。再次,在“互联网+”时代,将互联网科技引入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中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智慧养老模式的发展,例如可利用现代化技术方法搭建社区老年人信息平台。最后,老年人作为主体,应该强调老年人的参与,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增强老年人的话语权,是老年人更多的参与决策,调动老年人参与养老服务建设的积极性。

3.家庭成员相互支持

在强调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同时,还应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发扬中华民族“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形成敬老爱老的文化氛围。例如,可以在社区开展以“敬老、养老、助老”为主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整个社区养老的宣传,强化家庭互助照顾的观念。还可以抓典型事例,引起社区居民的广泛认识,不仅要抓那些在养老中做的很好的居民,还要抓那些做的不好的,不赡养老人的居民。通过对比,使全体公民都认识到养老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家庭的温暖。

――――――――――

参考文献:

〔1〕田北海,王彩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家庭养老替代机制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4.

〔2〕陶涛,丛聪.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4.

篇6

导读

《联合国老人原则》强调:“老人应尽可能地居住在家里。”这与我国当前提倡居家养老如出一辙。

居住在家里,不用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老人生活上有很多方便之处,但同时也需要面对多方面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医疗健康方面,多数老人都有慢性病,如果独处,对疾病的监控、紧急情况的处置都存在很大的隐忧。

其次,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有所下降,存在购物、打扫卫生等生活上的不便。

还有,很多老人精神生活也比较匮乏,特别是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常常找不到人说话,无法与人交流,成为老年人心理疾病的隐患。

采访对象

高利平

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人口老龄化及社会保障方面的研究

高教授告诉记者,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其形式主要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高利平研究员认为,中国人口正处于急剧老年化时期。近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逐渐提高,但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如何在当前国情下养老,并且以最好的水平、最大限度地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和服务、保障老年人的权益,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而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空巢现象突出

2012年全国老龄工作会议上,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办主任李立国介绍,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

与此同时,由于现在家庭观念的转变,家庭规模出现逐渐缩小状态,加上独生子女核心化家庭架构的逐渐成熟,这些趋势都导致“空巢现象”凸现,单身老人户、只有一对老夫妇的家庭越来越多。尽管“空巢老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这种现象会带来许多问题,比如老人的孤独、空虚、伤感等心理问题,身体健康问题,生活不能自理等问题。

居家养老正当时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分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前者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养老模式,主要是由子女赡养、照顾老人。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执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和变迁,中国家庭养老功能也在逐渐弱化。目前,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而独生子女们已陆续进入婚姻、生育期,他们要忙于工作,还要照顾下一代,必然会疏于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关爱。若是请人上门专护,费用、住房等也是很大的问题。

至于养老机构,老人参与的意愿不是很强,主要原因在于亲情“链接”和养老观念的根深蒂固。中国都有着养儿防老的传统,老人对家庭的感情投入和依赖十分高,一旦进入养老院,就意味着将这个家拆开,与过去生活断开,老人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基于此,一种既满足老人生活在自己家中的愿望,又能享受到机构养老的专业服务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正在全国蓬勃兴起。

导读

人口老龄化现象不仅仅是我国的问题,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个难题,即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异常严峻。

养老“有而乏优”,美国也曾经遇到同样的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经常有美国老人孤独死在公寓中的事件见诸报端。美国为此开始了在居家养老模式上的探索。

2002年,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度晚年”的口号,各国政府及国际性组织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并进行了居家养老模式的试行。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如意大利、瑞典、日本等在一些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功。

采访对象

宝叔

网名bigbigboy,44岁,销售总监,1993年去美国,中途云游多国,2000年回美国定居

记者:您在美国待了多长时间?

宝叔:1993年来的,中途云游了不少地方,2000年又回到美国定居。

记者:美国的老人现在大多是单独住吗?

宝叔:美国大多数老人都是自住的(我选择不说独居)。这是一种文化传统吧。

记者:那他们有没有担心突发疾病、生活不方便呢?

宝叔:突发疾病这类情况不用担心,因为医院会定期通知老人去体检、复检;如果有些中风或者心脏病等高危患者,通常他们家居都带有报警装置,有手环式的,置于房间的,到处都能轻易触动到的。

记者:这种报警服务是政府提供的吗?

宝叔:保险公司。

记者:需要收费吗?

宝叔:要收钱的。但是,如果是低收入(人群),那就是免费的。

记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呢?他们住在家里方便吗?

宝叔:那些老人住老人院,里面有护士护工。也是保险公司负责。有钱人自己掏钱,低收入的保险公司全额支付,或者支付98%。

美国:开发全面监测系统

美国政府对老年人实施全面医疗照顾,为老人提供急性照顾服务、看护服务、初级医疗照顾、住院治疗、护理院照顾等。这种方式解决了慢性病老年人需要长期照顾的困难,使这些体弱多病的老人可以居住在自己的家里,最大限度他保持健康,同时使他们能保持一种独立、有尊严、高质量的生活。在此基础上,美国政府还基于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的居家养老服务,包括病历管理、成人日间照顾、家庭健康扶助、个人照料、杂务服务等。另外,美国还为居家老人安装电子应急系统,处理紧急情况。

意大利:鼓励老年人和子女一起生活

意大利的养老事业不是国家统一管理、执行的,而是下放到每个大区。其中伦巴第的养老模式曾被评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养老模式,因为它提倡“居家养老”的观念,除非真正生活不能自理,政府鼓励老年人和子女一起生活在家中,并实行一定的经济补贴,子女不在家时由社区型养老机构对老人提供日间照料。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让老人在家中享受到亲情和温暖,解除独处的孤独感,还能减少政府开支。

瑞典:福利家政按需分配

根据瑞典法律,子女和亲属没有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这完全由国家来承担。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瑞典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化养老制度。在今天的瑞典,养老工作的指导原则是:通过各种专业护理,让老人尽可能延长在自己家中生活的时间。政府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福利,比如个人卫生、安全警报、看护、送饭、陪同散步等日常生活需要的服务,并在一定程度实现按需分配。家政服务的次数和范围根据需要而定,有的是1个月只提供1次服务,有的1天里要提供多次服务。

日本:一碗汤的距离

20世纪70年代,日本家庭的“空巢”现象十分严重,伦理学家为此提出了“一碗汤距离”的概念,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而不会凉为标准。这样老人可以住在家里养老,子女又能常回来照顾长辈。从政府的角度上, 2000年就开始实行护理保险制度,而“脱离医院,让老人回归社区,回归家庭”是这项保险的主要目的。国民每年缴纳3000日元就可以在65岁后接受这项保险提供的服务。在日本,居家养老非常受欢迎,主要原因就是社区服务周到细致,相对完善,能够让老人发挥余热。

导读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现在提出的“居家养老”并不是传统的“住在家里”,它除了住在家里外,还有社会能够提供的一个服务性网络。

受访对象

李靖

伍益健康管理公司总经理,多年来一直从事居家管理和居家养老管理工作 。

李经理告诉记者,现代意义的“居家养老”应该是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基础,配备具有相应资质的生活照料员、护理人员、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康复理疗师、心理咨询师为居家老人服务;并配置相应的康复设备、运动器械、娱乐室、老年课堂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的娱乐方式,充实老年生活。与此同时,还应整合社会资源,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服务。

紧急救援?呼叫中心(或一键呼叫系统)24小时为居家老人提供呼叫,针对老人突发性事件和身体不适,提供各种紧急救援服务。包括通知平台服务人员(也可以直拨平台电话)、物业保安、老人子女、居委会以及卫生医疗机构、120、110、119等。中心座席人员会在第一时间根据老人的地理信息和历史记录,全方位地通知有关人员赶到现场,从而保障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生活照料?为居家养老客户建立居家档案,包括基本信息、家庭信息、生活习惯等,方便社区平台服务人员了解老人情况,为老人提供清洁卫生、营养饮食、买菜、洗衣做饭、代缴各种费用以及心理慰藉等服务。

健康管理?中心为老年客户健立健康档案,并配有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全科医师、营养师、康复理疗师,根据居家老人的健康档案,为老人提供健康保健,健康咨询、预约挂号、就医陪护以及在医院开通就医绿色通道等等,并聘请高资历的养老、医疗专家定期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进行巡诊,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送医送药,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隐患未发现、治疗不及时等医疗问题。

家政服务?中心会根据客户家庭的需要,派遣公司员工入户提供保姆、保洁、护理、做饭、洗衣、陪护、维修等服务。

信息查询中心?以公司云计算电子软件为基础,随时随地查询个人健康档案,享受服务项目预订、服务项目查询、服务人员档案查询等信息化服务,民政和养老管理部门也可以随时查询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情况。

商品配送中心?公司会根据客户需要为客户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商品代购、票务、旅游、送水、送餐等服务,送货上门。

导读

北京、上海、大连、广州、山东等地方已经在陆续推进居家养老服务。2012年6月,重庆市建立了首个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中心,目前已经开始运营,居民只需花300元钱就可以安装一个呼叫终端,终端不但具有普通电话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无限遥控紧急呼叫功能,并整合社会服务资源,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低价的服务。虽然取得了不少进展,却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采访对象

高利平、李靖

随着养老问题日益得到重视,政府也不断强调居家养老的必要性,鼓励社会承担部分养老责任,为居家养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北京、上海、广州、大连、青岛等城市已经率先探索试行,并在管理、服务方面总结出了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初步形成了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等形式。

这些城市的居家养老模式因其符合老年人需求、节约资源等优势而得到广泛认可,但仍然出现了居家养老服务敲不开空巢老人家门的尴尬状况。对此,高利平副研究员认为,总体来讲,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只是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各项职能还不完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急需解决。

服务缺乏专业性,内容简单

刘芬琼(80岁,居住在天津):那些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大多只能算是家政人员,缺乏专业性,而且服务内容过于单一。

高利平副研究员说:就我国现状来看,居家养老服务中,社区管理及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人员少,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我国除了个别发达城市,大部分地区有的只是家政服务,政府并没有培训助老服务员,所以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还远远跟不上。在服务项目上也还不够多元化,服务质量上也未达到老人的期望值,譬如在提供用餐、护理、就医等服务方面与老年人的要求差距较大。

对策: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需求行业,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专业、敬业的服务队伍和多元化的项目。因此,应对服务人员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按培训技能考核的等级从事相应等级的服务,做到持证上岗,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在服务项目上,除了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咨询、法律援助都急需加强,尽量使项目多样化,以满足老人的需求。

就如何选择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李靖总经理也提出了两点建议:

第一,老年人应该加强法律规范意识,找居家养老服务一定要到具有相应资质的正规机构,比如和当地民政局合作的居家养老服务公司,在各方面都比较有保障。

第二,老年人应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去实地考察,了解他们的具体模式和流程,是否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服务项目是否完善。毕竟老年人自己住家养老,安全、及时是最重要的。

居家养老离农村很远

宋湘(31岁,来自农村)?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城市工作,而年迈的父母还留在农村。问起他对居家养老的看法,他说:“居家养老这种模式确实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似乎只局限于城市里。在农村,就连社会保障都还不全,谈何居家养老服务?”

高利平副研究员解释说:长期以来,农村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都很薄弱,绝大多数老年人都依靠家庭养老,缺乏社会的支持和帮助。目前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问题主要体现在政策法规缺失,社会保障不全、组织网络和服务设施缺乏等。对于这部分人而言,为他们的居家养老提供社会支持还任重道远。

对策:在农村,政府应像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样,逐步完善并大力开展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农民养老的责任。其次,发展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形成农村社区管理和农村养老相互促进的机制,解决当前老年人口养老需求和供给的矛盾。

资金来源不足且方式单一

何先生(27岁,江西某民政局干部):因观念落后,目前许多地方把居家养老工作仅仅归结为民政部门负责的福利事业,甚至是救济事业。这主要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方式比较单一,主要还是政府,经常会出现资金不足而影响发展。

高利平副研究员说:虽然居家养老在一些项目上采取收费的形式,但是政府还是主要买单者。政府资金的投入对居家养老的启动和一部分困难老人的养老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若要普及居家养老,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服务,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目前,老人若想享受更好的居家养老服务,就需要自己掏腰包,而其中有些项目并不便宜,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有这个消费能力。

对策:政府作为主导方,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规模,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资金投入,重点扶持居家养老,并按一定比例提取老龄事业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集中用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人才培训;同时也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提供支持,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资金投入的发展机制。

李靖总经理提出的解决方案是:1.无偿服务。这类服务针对散居的三无老人、75岁以上的优抚老人、劳动模范、低保老人、持有特困证的人群,由政府按低偿服务价格采购服务。2.低偿服务。对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和经济比较困难的社区独居老人,公司可以低偿服务。3.有一定经济能力,需要服务的人群,可以自己购买有偿服务。

政策不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

孙先生(42岁,广东某民政局干部):看好居家养老在中国的发展,但是他也表示:“居家养老支持系统的构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目前国家和各个城市都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但这远远不够,并且在社会支持上也还欠缺。”

高利平副研究员认为:到目前为止,我国针对居家养老支持的政策法规、服务体系还未完善到位。一方面缺乏政策指导,仅有的政策也大都散见于各部分、各地的规章之中,缺乏有效整合;另一方面,现有的相关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对策:居家养老支持系统的构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根据目前的中国国情,政府还是起着主导作用。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有利于支持、促进和规范居家养老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譬如政府应建立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的财政支持计划、城市公建配套法规、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章等。在政策上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把这些相关规定落到实处。

编后

居家养老,是国际社会总结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几十年来解决养老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形成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我国值得借鉴的养老模式之一。

篇7

一、指导思想

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公益服务的运行模式,通过市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和加盟商运营机制的建立,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电子智能化养老信息服务和紧急救助服务,开展以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精神慰籍、文化娱乐、政策咨询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全面提高居家老年人生活质量。通过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标准规范化。建立关注困难群体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构建社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互动合作网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养老服务的多层次需求,为全面开展城乡居家养老服务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人性化的电子保姆服务和延伸多种需求的综合。

(二)坚持政府主导。政府为养老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撑。

(三)坚持依托社区。在社区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人活动场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托老所)和服务队伍,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社会环境。

(四)坚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社区实际,与社区人文环境和老年人的需求相适应,循序渐进。

(五)坚持社会化方向和市场化运作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培育社会组织,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减少政府投入。

()坚持虚实结合。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网络,建立起全市电子虚拟养老网络。通过在全市各城区筛选、招募服务加盟商,逐步建立起专业化服务队伍,实现老年人与服务人员高效对接。

(七)坚持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标准化建设。在建设和开通养老服务公益热线的同时,逐步实现信息的全国联网和信息的社会共享。

三、主要内容

信息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一)建设一个平台,即建设一个覆盖全市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及呼叫网络平台。

(二)建立两个体系,即构建“市、区(县)、街(乡镇)、居(村)”四级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和“24小时呼叫救助服务体系”。

(三)坚持虚实结合,即电子保姆呼叫服务和加盟商及专业服务人员上门服务相结合,构建城乡“一键通”虚拟化、智能化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做实城区服务,保证服务中心能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周到、实在的服务内容。

(四)采取市场化运作,成立民办非企业——市养老信息服务中心作为信息平台和服务运营商,采用市场化管理及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服务规范标准和服务范围,承接政府购买服务。

四、主要措施

(一)组织领导

市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及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在市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由市老龄办具体负责组织。

(二)建立机构、组建队伍

1.市和县区分别成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对全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养老信息平台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和人员培训工作。中心工作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按政〔〕33号文件规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解决。各县区及开发区、试验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具体职责是:指导各街道(乡镇)、社区(村)养老服务单位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反馈、回访、考评、培训等制度;负责辖区内的所有养老服务数据的采集和汇总,建立信息库;负责对街道(乡镇)、社区(村)、社会力量服务实体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考评。承担政府为老人购买服务工作和接受社会捐赠,按规定与被委托承担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资金结算。县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业务上接受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指导,设立2-3个工作岗位,人员工资及工作经费由县区财政承担。未成立之前,其职能由各县区老龄办承担。

2.成立市养老服务信息中心。成立市养老信息服务中心(民办非企业),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业务上接受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其主要职责是:具体负责全市养老信息管理系统及呼叫服务网络平台的运营管理;为市养老服务热线设立专业的呼叫坐席;建立加盟企业筛选、准入和退出制度;通过加盟企业拓展服务内容,并对加盟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行评比考核;为全市老年用户提供24小时的紧急救助服务,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集中指挥调度;利用各县区建成的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和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作为服务支撑网点,逐步组建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县区养老服务总站)及服务队伍,建立规范的养老服务管理制度;协助各县区养老指导中心组织专业服务队伍及义工队伍,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承接政府为老人购买服务工作,为指定的服务对象提供符合要求的养老服务项目,并逐步将服务项目向农村拓展。政府对养老服务信息中心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和公益性岗位支持。

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托老站、日间照料中心等)建成后,可委托或采取合作方式由养老信息服务中心经营管理,有效地将上门服务和日间照料结合起来,为未来连锁经营模式的形成创造市场化条件和产业化基础。

3.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积极动员社区党员、干部、学生、社会人士等,组建一支热心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志愿者队伍。分别采取集约型和松散型管理模式,加强养老服务的业务培训及工作指导,实现对专业养老服务力量的有效补充。

(三)分步实施

1.由市老龄办牵头组建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

2.从有意愿经营养老信息服务平台的企业中议标选择一家注册成立市养老信息服务中心(民办非企业)。

3.无偿提供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和市养老信息服务中心办公场地,拟设在市老年公寓院内原市社会福利院办公楼。

4.设立面向全市城乡老人的养老服务公益热线,选择一家通信运营商负责建设呼叫网络平台。

5.由服务运营商(市养老信息服务中心)与通信运营商签订运营合作协议,开通养老服务热线并试运营。

6.适当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现扩大为五类:三无老人,特困老人,重点优抚老人,低收入老人,高龄老人。

7.市财政和福彩公益金为市城区85周岁以上老人每月每户补贴话费10元。区、区和开发区应为农村户籍85周岁以上老人补贴话费。各县及叶集试验区也应制订相应补贴标准,以稳定信息平台的用户群。

8.各县区组织街道(乡镇)、社区(村),以社区(村)为单位采集申请入网的老年人信息,建立和完善老年人信息库,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人群进行调查审核,确定补贴对象和标准,落实政府为困难老人购买服务的政策;组织各类涉及养老服务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加盟热线服务网络平台,充实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项目。各级政府要充分运用公共媒体、社区渠道对服务热线进行广泛宣传;加盟服务运营商和通信运营商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宣传活动,共同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项目开展做好舆论宣传。

9.以各县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主体,组建本县区(目前以城区为主)专业化服务队伍(养老服务站),并组织人员培训,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

五、资金渠道

(一)市财政每年安排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不少于150万元和市本级福彩公益金每年配套安排不少于150万元,主要用于解决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每年人员工资、办公经费;给予市养老信息服务中心每年运营补贴;建立信息平台服务运营激励机制;市城区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运营补贴;为市城区85周岁以上老年人实施话费补贴和政府为五类老人购买服务。

篇8

关键词: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1)06-0042-06 收稿日期:2011-03-26

作者简介:高红,博士,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266071

一、导言

2000年前后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中国面临着“老龄社会”来临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一般地,从国内外实践来看,向老年人提供照顾服务有三种基本模式:(1)老年人居住在家庭,由家庭成员提供服务;(2)老年人住在福利机构,由机构内的专业人员提供服务;(3)老年人居住在家庭,由社区内的专门机构或组织上门提供照料服务。简单地说,这三种模式就是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

长期以来,家庭养老占据我国养老模式的主流,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使得家庭养老护理功能日益削弱;同时,庞大的老年人口加之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家庭结构的变化(“四二一”的家庭人口模式),传统子女侍奉不离的家庭养老模式失去了现实基础。而“未富先老”的国情使我国养老护理服务的社会化水平滞后,尤其是其与世隔绝的程式化的专业照顾,现实中并不受老年人的青睐。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沉重的问题,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来源于英国的“社区照顾”,社区照顾至少有两种含义:一是不使老年人脱离他所生活、所熟悉的社区,在本社区进行服务;二是动员社区资源,运用社会人际关系即社区支持体系开展服务。①其基本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养老方式看,老年人是在自己家里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二是从养老资源提供主体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因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以界定为: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从我国国情和国际社会养老的潮流来看,社区居家养老吸收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是一种备受推崇的养老模式。应该说,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在不断发展,但也要看到社区居家养老在我国刚刚起步,还没有成熟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同时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意识也相对滞后。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青岛市老年人养老现状及意愿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支持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对策措施。

一、资料来源及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意愿及现状,更好地推进我国社区居家养老业的发展,该研究实施了此次调查研究。本课题于2009年6月在青岛市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城区(市南区、四方区)作为调查点,采取分层抽样、等距抽样、偶遇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分别在市南、四方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抽取了三个街道,照此标准又在每个街道抽取了三个社区,也即在青岛共抽取了18个社区,由居委会工作人员带领调研员入户进行结构式访谈调查,共选择430个样本,历时一个多月时间,获取有效样本424个。经过统计分析,得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

1.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调查显示,被调查的老年人中,73%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18%的人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9%的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2.老年人原先从事的职业。被调查的青岛市老年人中,59%的老年人在企业当“一般员工”;15%的老年人在机关及事业单位;12%的人是企业管理人员;另外还有2%的个体私营者、1%的军人及其他。值得注意的是还有7%的无业或失业人员。

3.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及收入状况。从收人来源上看,近九成老年人有固定的收入,主要是依靠退休金。同时子女供养和政府救济也占一定的比例,二者累计为7%,依靠商业保险、做生意收入、储蓄和其他收入的老年人占较少比例;从老年人的收人情况来看,平均月收入在801-1200元的占23.3%,收入在1201-2000元的占49.2%,也即近八成老年人每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收入在2001--4000元的占8.7%,收人在4000元以上的占7.3%。

4.老年人的医疗保障状况。调查表明,25%的老年人基本没有承担医疗费用,31%的老年人每年承担的医疗费用在1000元以下,二者累计,56%的老年人每年承担的医疗费用在1000元以下。但有5%的老年人每年承担的医疗费用在10000元以上。在医疗费用解决途径方面,37%的老年人依靠公费医疗,38%的老年人依靠基本医疗保险来解决医疗费用问题,由此表明七成以上的老年人有基本的医疗保障。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有五成以上的老年人表示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5.老年人的居住条件。调查表明,有3.5%的老年人居住面积在20m2以下,19%的老年人居住面积在20--40m2之间,46%的老年人居住面积在41-60m(sup)2(/sup),三者累计,68.5%的老年人居住面积在60m(sup)2(/sup)以下,而据有关数据显示到2008年末青岛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26.86平方米。可见,城市老年人的居住情况总体上低于平均水平。相应地,47%的老年人对居住条件比较满意,43%的老年人认为现在的居住条件一般,有10%的老年人认为现在的居住条件不舒适。

6.老年人的家庭结构及居住方式。调查显示,69%被调查的老年人有配偶,30.3%的人丧偶,未婚占0.7%;21%的老年人有一个孩子,29%的有两个孩子,46%的有三个及以上,没有孩子的占4%。总体看来,近七成老年人有配偶,九成以上有一个以上的子女。从老年人的居住方式来看,与老伴居住的空巢家庭所占比例为54%;与老伴、子女共同居住的占14%;与子女居住的为8%;有24%的老人独居。

7.老年人的家庭关系与子女照顾。从老年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看,84%的老年人表示与家庭成员非常和睦,15%的老年人表示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一般,仅有1%的老年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太好;从子女给予老年人的照顾

来看,九成以上子女都能给予父母以照顾。调查表明,子女给予父母最多的是日常生活照顾(占调查人数的50%);其次是生病时期的照顾(占40.3%)和精神抚慰(占调查人数的48.6%);子女给予父母经济资助的只有21.9%。由此表明子女给予父母的照顾不再局限于经济资助,精神慰藉和日常照顾成为主要方面。同时,有近八成的老年人遇到紧急情况会首先向儿女等晚辈求助。不过调查表明近六成的老年人不愿意与子女一起住,其原因主要是与子女生活习惯不同以及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

二、目前青岛市老年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意愿及现状

以上调查显示,目前传统的家庭养老在我国仍占据主导地位,家庭养老作为主流养老方式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基础和较高的认同度。但是,现代社会的变迁导致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及传统家庭功能的变化,使得家庭养老方式已发生了一些变革。现代城市家庭养老已不再是与子女共同居住,子女对父母的赡养、照顾侧重点开始从物质到精神转变。但也应该看到家庭养老资源表现出乏力状态,如子女给予父母的经济支持不足,以及子女与父母一起居住比例较低等。虽然居住分开并不一定妨碍子女照顾父母,但是地理上的隔离在客观上给成年子女照顾老人带来了许多困难。有学者的实证研究显示,父母的居住模式显著地影响到被访者日常照料父母的频繁程度。相比而言,与父母同住的子女最经常给予父母各种日常帮助。①在年轻时抚养子女,老年时再依靠子女赡养“反哺”式的家庭结构已受到明显冲击。这说明传统的家庭养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其现实根基变得日益脆弱,亟须社会化养老资源的支持。可以看到,目前社区居家养老在我国已现端倪,但与现实需要尚有一定距离。

1.在理想养老方式的选择中,近二成的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有关“理想的养老方式”调查表明,59%的老年人认为理想的养老方式为只靠老伴或子女家庭养老,19%的选择社区居家养老,即由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提供服务的居家养老和利用社区中完善的养老服务设施的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21%的老年人认为理想的养老方式是去养老院等专门养老机构养老。可见,目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认同感并不强,社区居家养老意识有待提高。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逐渐增强,但距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尚有一定距离。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老年人所在社区有养老服务设施,最多的是社区医疗诊所;六成以上的人曾经接受过社区的养老服务项目;七成以上的人对目前的社区服务满意或者非常满意;多数老年人与社区关系密切。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九成以上的老年人所在社区有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种类比较齐全。调查表明,88.7%的老年人表示其所在的社区具有社区医疗诊所;68.9%的老年人其所在的社区具有文体娱乐活动中心;4J4%的社区有家政服务中心,有的社区还具有应急救援中心和情绪辅导中心;仅有5%的老年人表示不清楚或者社区没有任何服务设施。相应地,有八成的老年人表示其所在社区具有医疗保健服务项目,近七成的社区具有休闲娱乐项目。

(2)六成以上的老年人接受过社区提供的服务,其中七成表示满意。调查显示,有六成以上的老年人接受过社区提供的各种服务;对目前社区中提供的服务,近七成的人满意或者非常满意,其中有30%的老年人对其所在的社区服务非常满意,47%的老年人表示比较满意,二者累计,有77%老年人满意其所在社区的各项服务。

(3)老年人与社区关系比较密切。调查表明,七成以上的老年人表示其所在的社区经常为老年人举办活动,这其中又有近六成的老年人经常参加社区举办的各项活动。

综上,应该看到,近几年随着政府对社区建设的重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服务有了很大发展,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逐步健全,老年人参与社区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养老服务设施在不同社区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同时,社区应急救援服务、日间托老照顾服务等新兴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仍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

3.青岛市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仍存在一定问题。近年来,青岛市各市区在实践中,就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已经探索与创新出了多种有益的养老服务模式:

一是居家养老服务式。让老年人不出家门就能得到各类生活照顾和精神关怀,青岛市建立了市、区、街、居四级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对于一般老人实行有偿服务,对孤寡老人、低保家庭等特殊对象的老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行家政服务。这种方式既能有效解决中低收入老年人居家养老问题,又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新的就业途径。此种养老方式以成立于2007年的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为典型代表,“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建立了“由政府主导、政策扶持、民间管理、市场运作、低偿服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服务社以生活照料为基本服务,以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为专业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托老、购物、配餐、送餐、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等特殊照料的服务。并根据老年人需求变化,规范服务内容,开发新的服务项目,提供专业化、人性化服务;服务方式采取“居家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服务”两种类型;根据老年人的年龄、身体、家庭经济条件等多种状况,采取无偿、低偿、有偿等收费方式和动员社会力量为老人购买服务等方式。

二是社区集中照料式。在青岛市内四区的社区中,建设了200处日间照料中心,搭建社区照料服务平台,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学习培训等方面需求。青岛市南区在此方面积极探索新的模式,由市南区政府出资在有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建立“日间照料中心”,设置“四室一厅”娱乐室、健身室、图书室、休息室、多功能厅等,配备桌、椅、沙发、图书、报刊、饮水机、文体健身器材等,全天候免费向社区老人开放。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可以与人住公寓的老人一道,参加老年公寓组织的免费或优惠专业学习培训班。养老服务机构还利用自身的医疗资源和技术,为日间照料的老年人提供免费或优惠的保健讲座、辅助治疗、保健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公寓的营养师还经常为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免费提供养生保健、食物搭配、食物疗法等方面讲座和咨询。市南区实行的这种养老机构与日间照料中心合作的模式,较好地实现了街道、社区、老人、养老服务机构等多方位的协作与互动。①既减少了经费投入,又使养老服务机构的富余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取得了多赢的效果。

三是社区互助养老式。在社区中选择有宽敞房屋的老年人家中设立互助式养老站点,政府提供必要的活动设施及水电费补贴,发动老人们自愿结合,一起开展活动,使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照应,共享晚年快乐,此种养老方式于2007年在青岛四方全面推开。社区互助养老模式采取“政府支持、多方参与、依托社区、民间操

作”的运作模式,在老人家中和社区两个层面建立互助养老点和互助养老中心,形成以老人家庭为基础的家庭式互助养老和以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为依托的社区式互助养老。在这种养老模式中,政府负责为互助养老点购买娱乐设施、补贴水电费等,并引导动员条件宽裕的老人家庭提供活动场所,或社区内企事业单位提供闲置场所或提供赞助。通过社区互助养老点建设,使政府、社会、社区三方的分散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为互助养老工作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四是社会关爱探视式。针对独居老人平时无人照顾,难以保障安全的问题,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建立了送奶、送报探视制度,安排专人定时探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及时为老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青岛市南区自2007年开展此项养老服务,经过几年探索,目前市南区打造出了“六送”养老服务模式,即送奶、送报、送家政、送爱心、送午餐、送保险。目前,市南区有4800余名老人享受送奶探视服务,6000余名老人享受送报探视服务、1200余名老人享受送家政服务.20000余名老人与社区志愿者结对帮扶、170余名老人享受免费送午餐服务、为1600余名人住养老机构的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经过多年探索,青岛市社区居家养老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服务方式由单一化服务向多样化服务拓展,服务对象由传统救济对象向全体老人拓展,服务内容由物质供给型向精神关注型拓展,服务项目由单一的生活护理照料逐步向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多样化服务拓展,投资渠道上由政府投入为主的单一化向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拓展。

三、构筑支持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体系

从国外经验看,不同模式的居家养老主要包括了三方面内容:一是政府主导,政府着重在观念引导、政策制定和监督方面发挥作用。二是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主要依靠市场运营,在社区和家庭等场所由中介组织、专业机构提供服务。三是稳定可靠的、制度化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对此,笔者认为在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方面,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对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支持体系构建。

1.充分发挥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养老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这决定了政府在养老服务发展中不能缺位。特别是在我国居家养老发展初期,更要注重发挥政府在养老发展规划、扶持政策、财政资助、协调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1)做好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规划。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规划,并将它纳入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在摸查、掌握养老资源和需求者信息的基础上,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做到切实可行,既考虑有效需求,又考虑潜在市场,既顾及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又顾及服务对象的支付能力,做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高、中、低多层次并举的格局,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①(2)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社区居家养老业本身具有福利性质,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然而目前经费来源渠道尚不固定,城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基本靠福彩公益金支撑,财政投入明显不足,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今后社会福利支出不应低于财政支出的10--20%。为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投入,应在现有投入基数上适当增加一定比例,保证每年给予的财政支持以不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的比率,建立社区专项养老基金,用于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设施的建设。(3)政府要加快社区居家养老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国家出台的养老服务优惠政策,由于涉及范围广、制约因素多,真正落实起来较为困难。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特点,在强化部门协调和配套落实措施上下功夫,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分类构建,将政府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福利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细化、量化、具体化,研究制定系统性、操作性更强的养老服务事业的相关优惠政策。(4)政府要加强对民间组织的培育扶持。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购买服务以及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培训等方式加大对民间组织的扶持力度,引导各种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行业。

2.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作模式,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有效合作。社区居家养老灵活性很强。目前青岛市已经探索出了居家养老服务式、社区集中照料式、社区互助养老式、社会关爱探视式等几种主要形式。其中,青岛市南区开创的把社区居家养老与养老机构成功合作的模式及居家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尤其值得关注。囿于目前政府财力限制,一些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还不完备,不能很好地满足更多老年人的需求;而另一方面,一些社区中的养老服务机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基于此,青岛市市南区于2007年在峡区颐和老年公寓正式启动了“社区体验式养老”活动。该举措是由青岛市市南区政府出资购买养老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向辖区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偿的机构养老、日间照料、家庭陪伴、义工陪护、异地养老等体验模式。“社区体验式养老”将养老机构的优势资源与社区居家养老需求有效结合起来,探索和建立了一种“社区居家养老与养老机构合作”的新模式。一方面拓展了养老机构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了专业化的支撑平台,老年人在社区、家庭就可以享受到与养老服务机构一样的专业化服务,实现了社区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有效结合和互补,使养老服务的各种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实现了多赢效应。另外,青岛市南区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实施的“街道、劳动保障部门和民间服务实体三级运作模式”,其成功经验也值得借鉴。这种运作模式的具体内容是:街道成立居家养老领导小组,负责对管区居家养老工作的领导,制定相关政策方案与措施,并主导其运作和走向;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岗位审核,劳动技能培训,提供合格的具有专业特长或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和谐社区促进会是承接居家养老各种服务功能的实体,对确定的服务对象实行居家服务和社区日托照顾。此种运作模式成功实现了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社会机制的合理分工与有效整合,既为老年人提供了便捷、低廉的社会化服务,扩大了养老覆盖面,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同时也为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45”人员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实现了双赢效应。

3.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产业化、社会化与专业化发展。养老服务作为准公共产品,一方面,若完全推向市场,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老人群体反而得不到应有的照顾,有违社会公平正义;而另一方面若完全由政府包办,养老服务就会受制于政府财力限制,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效率也不尽如人意。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既要提倡志愿服务、无偿服务,也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寻求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借助社会力量、市场力量,通过建立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社会养老资源,解决日益突出的养老供需矛盾。为此,首先要求各级政府要树立养老服务产业化、社会化理念,要把政

篇9

河北:创新养老服务体系新模式

推进“多院合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建设。

2007年河北省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仅为1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从2008年开始,河北省集中力量在农村敬老院建设上寻求突破,基本解决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问题。省财政专门安排奖补资金,支持各地敬老院的建设。

经过几年的努力,2011年底全省五保供养床位数达15.7万张,集中供养率达60%以上,比全国高出20多个百分点。从实际出发,实行了“五个一”工程(建一个小菜园、一块小良田、一个小猪舍、一个沼气池、一套太阳能),丰富了功能,节约了费用,一举多得。

在集中建设农村敬老院的过程中,发现民政系统的福利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功能弱、布局散、设施破、环境差等问题。这些机构虽功能相近性质相似,但各自独立各成一体。着眼于整合这些资源,提高建设和服务水平,按照统一领导、一院多制、分区管理、经费来源渠道不变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建设“多院合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的尝试和推广。省、市、县(市、区)三级财政共投入资金30多亿元。到2011年底,全省县建县管敬老院达到630所,其中“多院合一”型达到164所(床位数3.5万张)。

2011年春节期间,总书记在保定顺平县视察,对“多院合一”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开展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

2008年,邯郸市肥乡县前屯村创建了河北省第一家农村互助幸福院,由村集体提供场地及水、电、暖等基础设施,吃、穿等生活用品由入住老人自己负担,老人之间互相照顾、互相服务。农村互助幸福院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民的一个创新、创造和创举,它的核心是穷要养老,也能养老,只要政府搭建平台,空巢老人完全可以利用互助的形式实现养老。

2011年初,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深入到肥乡县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明确了定位、定向、定策等重大问题,认为“农村互助幸福院是一个新生事物,符合农村实际,代表了农村养老的发展方向”。

实现“一键通”呼叫网络全覆盖。

居家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头戏。河北省按照有房、有网、有服务的“三有”要求,立足于政府主导、少花钱,采取以市场换网络的办法,在全省开展了以“12349”民政服务热线为主的多种模式的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建设。

到2011年底,“一键通”已覆盖到了全省所有的172个县(市、区),入网老人达到37万多人,服务加盟商达到3万多个。在实际操作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 由民政部门组织指导,网络公司与投资商合作建设呼叫中心,搭建服务平台。各类服务商和老年人加入网络,实现供需对接,使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够及时、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医疗急救、家政服务、商品配送、生活照料等多方面服务。

北京:创新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为解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北京市以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提高养老管理和服务水平为目标,确立并实施了“9064”养老服务模式,初步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实施“九养”政策。

北京市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个人自愿”的原则,整合公共财政、福彩公益金、残疾人保障金、失业保险金等各种资金,统筹考虑养老、助残和就业等工作,提出系统解决居家养老(助残)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开展万名“孝星”和千家为老服务示范单位命名活动;建立百岁老人补助医疗制度,并于2011年将范围扩大至95岁;为老年人、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养老(助残)券,使有需求且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享受到政府购买服务补贴;建设托老(残)所5305个,为日间托老托残创造了必备条件;招聘了4400名养老(助残)宣传员;为全市配备322辆养老(助残)无障碍服务车;为4万户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向有需求的老人、残疾人配备近20万台“小助手”电子服务器。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基本满足了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需求。

完善社区托老护理功能。

完善市、区(县)、街(乡镇)、居(村)养老管理和服务功能,提供教育、文化、体育、科技活动场所,承担日间托老、就餐、精神慰藉等管理和服务工作。开展社区护理院建设试点工作,推广社区托老助残经验,解决老年人社区托老问题,重点满足6%高龄、独居、空巢、生活不能自理以及需临终护理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加快建设养老机构。

2008年,北京市养老床位总数只有4万张,“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按照养老机构“四化”发展新思路,通过政府统筹和政策引导,养老机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新增1.5万张养老床位列为市政府折子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重大项目。通过对床位的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和资金引导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养老机构的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养老机构401家,建成床位7万张,其中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占全市总养老床位的60%。

上海: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

截至2011年底,上海享受社会养老服务人数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0%以上,其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数扩大到26.2万人,占全市户籍老年人口的7.5%;养老机构床位发展到10.2万张,占全市户籍老年人口的3%,率先实现了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年~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的目标,初步形成了“家庭自我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为一体的“9073”养老服务格局。

加快发展养老设施。

将新增养老床位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推进。“十一五”期间,连续5年建成5万张养老床位。目前,全市有养老机构631家,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占48%,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占52%。

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通过政策引导、财力补贴、服务购买等方式,积极调整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养老机构、社区老年人日托等服务提供。

统筹服务资源。盘活存量、创造增量,通过闲置厂房、宾馆旅社的功能转换,建造社区型养老机构;有78家养老机构纳入了医保联网结算,为入住老人就医提供方便。

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建立与补贴机制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制度。按照《上海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标准》统一开展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评估后属于经济和生活自理困难的老人,由公共财力提供服务补贴。

建立服务机构和队伍。在市、区县、街镇三个层面建构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成立233家社区助老服务社,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326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450家,形成3.3万人的社区助老服务员队伍,600多人的养老评估员队伍。

拓展服务内容。拓展以“六助”(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中心、老年人助餐点的就餐、助浴、养生、精神慰藉等服务。服务普及26.2万名居家老年人,其中约13.3万名老人经评估得到服务补贴。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推进老年活动室社区全覆盖。全市社区老年活动室有5912个,丰富老年人晚年精神文化生活。

篇10

关键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计生;养老

该市五年来的养老帮扶工作的探索实践,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一、首创“张家港模式”,探索全面生活帮扶,实现“老有所养”

2011年8月,张家港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张家港市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帮扶工作实施意见》(张政办【2011】39号),拉开了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帮扶行动的实践序幕;当年还先后下发《张家港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社会保险补贴办法》(张人口计生【2011】29号)和《张家港市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帮扶行动方案》,初步形成了“五个一”的计生家庭养老帮扶模式,“五个一”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一个基金、明确一个补贴、落实一个优惠、实行一个减免、形成一个机制。

2012年6月,该市对全部“失独”家庭进行了一次“生育关怀・爱心大走访”活动,此举促进了计生养老帮扶行动的第一次深化,到2013年初全市围绕计生特扶对象的需求,推出了“五项新举措”。此举当年获得了江苏省第二届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创新奖。“五项新举措”的主要内容有:开发养老帮扶软件、实施养老援助服务、投保住院护工保险、落实春节走访慰问、创设连心服务载体,到2015年计生、卫生合并前,全市在“老有所养”方面形成“举措”:

1、一次性救助制度。对独生子女伤残三级及以上的家庭,给予一次性救助金3000元;对独生子女死亡的家庭,其母亲年满49周岁的给予一次性救助1万元,不满49周岁的给予3000-5000元救助。2、特别扶助金制度。扶助标准开始为独生子女伤残的每人每月80元、独生子女死亡的每人每月100元。经过3次提标到2016年,独生子女伤残的提高到60岁以上每人每月400元、独生子女死亡的提高到60岁以上每人每月500元。3、社保、养老补贴制度。对领取特别扶助金的夫妻,未到法定退休年龄,按灵活就业人员方式参加城保的,按每人每年3000元给予社保补贴。4、机构养老优惠减免制度。享受计生特扶金的老人,需进入养老机构养老的,按属地原则优先安排进入户籍地养老机构,床位费及护理费享受优惠,独生子女伤(病)残和死亡的分别下浮15%和20%。5、居家养老政府援助服务制度。计生特扶对象居家养老的,经个人申请、民政部门评审认定,该援助对象日常生活必须实行介助(半护理)或介护(全护理)的,享受居家养老政府援助服务。介助的每人每月享受最高850元服务补贴,介护的每人每月享受最高1150元的服务补贴。6、虚拟养老院服务制度。从2013年起,计生特扶家庭中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纳入市“亲情”虚拟养老院,作为政府优先援助的B类对象,每人每月享受200元的的家政便民、物业维修、生活配送等38项免费服务。7、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制度。2012年起计生特扶家庭全面纳入全市春节大走访慰问体系,慰问金每户不少于1000元,由是生育P怀资金列支。8、住院护工服务保险制度。2013年3月由政府出资为计生特扶对象团购住院护工服务保险,计生特扶对象每年可享受100元/天住院护工服务补贴,每年累计最高不超过180天。当年新患重大疾病保险金赔付1万元。

二、充分利用资源,解决“病有所医”,打造“张家港模式”2.0版

2015年11月,苏州市计生协出台了《苏州市“连心家园”示范点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连心家园”示范点项目的“六有、五关怀”标准。除了上述八项制度的运行外,对计生特殊家庭的“病有所医”帮扶上,初步探索出“二大举措”,具体内容是:

1、免费健康体检制度。2016年,全市出台《卫生计生十二项便民惠民举措》为65周岁以下的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父母免费提供一次就近健康体检,当年有1036人可以享受该项优惠,原来65岁以上居民已经享受市政府免费健康体检待遇,这样所有计生特困家庭的免费体检实现全覆盖。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2017年开始,所有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免费享受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四个一”的服务,全面解决好该群体的就医绿色通道和健康保健服务问题。

上述十大系列政策和优惠,其中养老帮扶软件系统的开发运用、一次性救助、虚拟养老服务、社保养老补贴、免费健康体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内容是张家港市所独有,仅去年全市十大系列制度所用资金2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