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消费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性消费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理性消费重要性

篇1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民族分布广泛,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特有民族15个,跨境民族16个,人口较少民族8个,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占全省总人口的33.4%。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一些与现代环保理念有关的生产方式、社会习俗、社会组织,它体现了少数民族生活方式有的生态伦理观念。

一、云南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中的生态伦理

云南是全国自然地理条件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受地势的影响,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在山顶上、半山腰、河水旁、峡谷间,他们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居住的地域条件、气候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形成了一些特有的生态伦理观念。

1.保持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生产观。云南少数民族对人与环境的认识和处理方式,有着自身特有的价值,他们主张同自然应当和谐相处,互惠互利,这与西方文明把人和自然视为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有本质的不同。如在西双版纳傣族的生态意识中,森林具有至上的地位,是人类生存之本。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没有稻田,没有粮食,没有人类。因此傣族历来善待植物,爱护森林,从来不乱砍伐森林。纳西族东巴教规定:不得砍伐水源林,不准在树木生长期进山砍伐,不准猎杀怀孕母兽和幼兽,不准杀死进入家宅的小动物,每年进入1月至7月,不准打鸟、不准狩猎,不准捕鱼。哈尼梯田可以说是哈尼族处理天人关系、维系人地良性互动,有效地保护本民族生存区域的一个实例,它保证了梯田稻作文明世代相传的水源基础。云南少数民族通过保持对自然生态的敬畏,有效约束人们有损自然的行为,使自然生态保持在一种可自我恢复的平衡状态。

2.公平、共享的生态消费观。在云南少数民族的诗歌中,劝诫人们不要贪婪,以免遭到自然的惩罚。生活在高山密林的云南彝族先民对山和森林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情,产生了许多对神山的禁忌,如不能砍山神山上的树,不能在山神山里丢不洁之物,不能随意捕杀鸟类、野猪、岩羊、獐子等山神豢养之物等。山神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改变自然的欲望,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体现了彝族的生态消费观。苗族先民也深谙“封河才有鱼,封山才生树”的道理,要求人们要自觉爱护山林,保护生态。在云南少数民族的传说中都劝诫人们不要对物质财富过度享受,对自然要心怀敬畏,遵循自然法则,例如不要在同一地点打猎,不能猎杀正在哺育的动物,要爱惜食物,在维护自然的前提下追求人类的发展。这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后代需要的消费观,这种公平和共享的消费观,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3.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与追求享乐的世俗化的现代人生活方式相比较,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实用而简单,纯朴而不张扬。例如傣族使用水时,会根据不同的水质对水的功用作明确划分。他们用河水来种稻、沐浴、洗涤,井水饮用,为防止对水的污染,在井上建井塔、井屋,对水给予很高的敬意。西双版纳的傣族信奉小乘佛教,他们珍惜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强调众生平等、尊重生命,主张素食、放生,这都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生态的作用。进入纳西人家时,不可打主人家的狗,忌猎杀进入家宅的小动物,不能伤害逗转耳畔的蜜蜂。从表象来看,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污染,强调万物共存,不破坏自然环境;从深层次看,它体现了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关系。

二、建立生态消费模式的必要性

近代科技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人类物质欲望也不断膨胀。发达国家的不可持续的高消费生活方式,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当今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的消费观念是直接相关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趋势的到来,中国消费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消费者日趋多样化、复杂化,中国居民的非理性消费随着商品的不断丰富和外部消费主义思潮的侵入而持续扩张,违背国情的超前豪华消费颠覆着国人传统的消费观,这对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都是不利的。同时,发达国家的高消费群体也成为我国许多家庭的“参照群体”,为了出口或满足国内的消费主义需求,我国企业或居民常常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来进行生产和消费。《二十一世纪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并呼吁“更加重视消费问题”。无论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看,还是从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公平效率上看,消费系统以及消费者的作用都前所未有地凸显。

从消费入手,转变消费习惯、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建立生态消费模式,是在新形势下解决环境危机的主要出路。生态消费模式是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期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它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终极目标,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基础上实现消费的可持续性。生态消费模式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可持续性。生态消费模式强调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方面权利均等,即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当代人的需求和后代人的需求是有机统一的。第二,消费适度。生态消费模式既不主张对物质财富一味吝惜,更不赞成对物质财富毫无节制地消耗滥用。衡量消费适度的标准,要看人们根据特定需求所消耗资源与财富的综合效益和影响。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实,要营造绿色健康的消费环境,形成积极良好的消费循环;不盲目攀比,量力而行,适当提高消费品位。第三,全面性。生态消费模式既注重物质文明消费,更注重精神文明消费。人类的全面发展除了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价值,而且还有满足人类的科学认识、审美需要、消遣休闲需要、文化象征意义的精神价值。

三、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对建立生态消费模式的启示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绝大多数产生于农耕社会,在应对现代工业、现代商业文明时,有着明显的弱势,但是少数民族生活方式有的生态伦理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生态消费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培育生态消费观。强化消费者的生态消费观念或生态消费意识,引导消费者树立适度、理性、文明和责任的消费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和健康的消费行为。将生态消费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充分利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宣传发展生态消费、提升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真正使生态消费观念深入人心。把环境教育逐渐普及到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中,增强公民的生态消费知识。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宣传生态消费理念,传播生态消费知识,以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消费意识。同时还可开展创建绿色政府活动,发挥政府组织在节约资源、能源方面的示范作用,引导健康的消费观念。#p#分页标题#e#

篇2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设计学;情感消费;心理关系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与心理学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科学,它既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也是指导设计实践的重要的基础性理论学科。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分析、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设计心理学同设计学都是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的科学。在今天大众多元的情感消费时代,设计心理学理论对指导设计朝着情感化、艺术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定义多种多样,主要是研究人、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设计者、受众的心理现象及情感因素的联系。设计需要灵感,但是灵感不是凭空出现、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研究和了解设计心理学将为设计师们提供科学的设计依据,使灵感不再是凭空出现,而是有理可据。

从人类的需求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和设计艺术学的结合是必然的。“文化不仅是为人类需要而创造的,也是由人类的需要而创造的。”设计亦是如此。现代消费观年的变化使得市场越来越关注人,关注人的内心情感需求,人们对设计的要求和限制越来越多,人成为设计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人对形态的审美需求可以从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来分析。理性方面――功能与技术是形式创造的基础。感性方面――心理审美是形式效果的目标。正是人类这样的本能,使设计师在运筹帷幄、规划创新时,不得不面对众多的“心理个性”。世界著名的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将人的消费行为划分为3个基本阶段:一是量的消费阶段,即人们追求的是买得到、买得起的商品;二是质的消费阶段,即寻求货真质优、有特色的商品;三是感性消费阶段,即注重购物时的情感体验和人际沟通,它以个人的喜好作为购买决策标准,对商品“情绪价值”的重视胜过对“机能价值”的重视。在感性消费时代,无论男女老幼都倾向凭借主观感性进行消费,希望享受购物过程,此外,感性消费还包括基于个人直观感性认识的消费形式。但是,由于消费者知识经验积累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消费的诱因不同,导致在感性消费过程中体现出理性水平的不同,因此需要设计师把握消费心理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设计策略。由此可见,心理学和设计学的深度结合是必然的,研究和运用设计心理学是非常必要的。要找到设计的支撑点就需要对消费心理感受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索,这需要设计心理学提供分析和研究的方法。

设计核心是人,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人,因此,在设计中应运心理学方法来处理好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能够和其使用物以及所处的环境形成和谐共存的关系。设计中讲究尺度,对于物和环境来说,它们的尺度及使用关系属于物理关系;对于设计心理学来说,其体现了人对物和环境的认知方式,属于心理关系。艺术设计要处理好物理和心理两方面关系,只有把握好这两种关系才能真正进行以人为本的设计。因此,在设计实践中,设计心理学是可以帮助设计师真正到从人出发,讲求实事和情感的。首先,设计提供的信息和概念对消费者来说至关重要的,当它与消费者的观念不谋而合,或是表明了消费者的心声时,设计的价值能因此得以提升。其次,情感因素对设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把特有的情感融入各种设计中去,不仅能够满足特定群体的情感需要,还能使消费者感受到人性化的关怀。因此,进行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受众的性别、年龄、知识、学历、阅历等个人信息。其次是不同年龄、知识积累的人对于物品喜好有不同倾向,受众自身的阅历学识也会影响到他的审美素养。第三是受众的使用态度。受众的兴趣、喜好、审美观等对于设计师来说非常关键。在设计前应做好相应的调研,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这非常有利于设计的开展。

由此不难看出,设计心理学对设计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是设计师不可或缺的知识结构,要想很好地掌握、运用和研究设计心理学,我们就要了解和掌握设计心理学两种主要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很好地运用和研究设计心理学内容。

(1)观察法:是由观察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活动,用以研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观察者还可以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将所见所闻随时加以记录,近距离地获取观察信息。

1)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相对持久的知觉过程叫作观察。观察者有明确的目的,选择固定的观察对象,使知觉有单一的指向。围绕观察对象,经过概括了解,逐步深入,最后达到透彻把握的程度。在博物馆、展会上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大多数参观的人是信步浏览,对感兴趣的展示偶尔驻足,稍作欣赏和评论;但是总有很少数的参观者,长时间地对一个展品边看边想,甚至进行抄或记录,这是观察的表现。他们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素材,目的很明确,或是增长知识,或是扩大视野,或是想临摹仿制,启发借鉴。

2)观察法的特征。是在一种完全自然条件下使用的方法,不被观察对象知觉,获取的信息是真实客观的。观察前应制定严格的规程,明确地实施与记录。作为心理的初始研究,可以客观地发现问题与现象,为应用其他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前期资料和依据。

(2)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1)实验法的分类主要有两种:①实验室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较少运用)②自然实验法:是把实验研究和日常活动结合起来的实验方法。(较常运用)

2)实验法的特征。生活和生产中的许多使用与操作问题都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尤其对某项工作中人的 生理与心理活动与规律的研究,通过设定的实验条件,借助精密仪器进行量化处理。为心理学提供了准确的依据。但是,对于人的感情意识等心理因素的控制和测量,尚无准确、可行的控制方法。

在消费日益多元化、情感化、艺术化的今天,设计师了解和研究设计心理学的是非常必要的。一是,设计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人与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增进设计使用性、可用性、合目的性。二是,帮助设计主体对设计作品进行评价、理解、鉴赏,了解设计作品的本质和意义。三是,通过对受众心理的分析,能使设计师更好地面对不同文化、不同经济区域以及多样化市场需要的挑战,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并制定适宜的宣传、推广和促销手段,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设计贵在创新,设计创新指的是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而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师们拓宽设计思路,增强创新思维能力最重要引擎之一。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贝利,菲利普・加纳.20世纪风格与设计[M].罗筠筠,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 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 墨菲・G・丁柯瓦奇.现代心理学历史索引[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

篇3

关键词:小儿大叶性支原体肺炎;中药透皮导入;内外合治法;疗程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2-0029-02

支原体肺炎是目前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肺炎,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笔者采用中药透皮导入法辅助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并缩短病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纳入病例标准年龄在5~14岁之间,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呼吸系统疾病中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所选病例胸部X线标准为:自肺门向肺野外呈扇型分布的大片状阴影,主要侵犯1或2个肺段,病变呈大片状密度较高边缘模糊阴影)和中医痰热闭肺证型(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2一般资料入选病例收集2010年3月~2011年3月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大叶性支原体肺炎患儿。本组8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男22例,女22例;年龄在5~13岁,平均8岁;病程3~7 d,平均(4.02±2.15) d。对照组43例,男18例,女25例;年龄在6~14岁,平均7.8岁;病程4~8 d,平均(5.12±1.19) d。2组在年龄、性别、治疗前病程、病情积分及肺部体征积分、胸部X线等方面比较,经过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予阿奇霉素(10 mg/kg•d-1)治疗,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5 d,停4 d。

2.2治疗组治疗组在阿奇霉素等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透皮导入治疗。首先将药贴固定在2个电极板上,然后将其分别置于肺俞穴上,强度选择7,温度一般选择36 ℃~37 ℃,每日1次,每次20 min,治疗7~14 d。

中药透皮导入治疗仪是由河南三浪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透皮吸收周期性脉冲电流治疗系统的先进医疗技术,中药药贴特制(含鱼腥草、金银花、板蓝根、杏仁、桔梗、川贝母等。豫食药煎械生产许20050121号)。

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观察指标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中7、14 d肺炎患儿主要症状如咳嗽及肺部体征变化、胸部X线的吸收情况。主要症状:咳嗽、喘促。根据病情无、轻、中、重分别计1分、3分、5分,7分;肺部体征肺部音根据病情无、轻、中、重分别计1分、3分、5分、7分;胸部X线的吸收情况(未吸收、部分吸收、基本吸收)分别计6分、4分、2分。

3.2统计学方法用SPSS 11.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χ2检验。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疗效评价依据治疗7、14 d后主症积分变化的分级评价方法,主症包括:咳嗽、痰壅、气促、肺部听诊和X线胸片。痊愈:主症积分减少量≥90%;显效:67%≤主症积分减少量<90%;进步:33%≤主症积分减少量<67%;无效:主症积分减少量<33%。

主症积分减少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4.2治疗结果

4.2.12组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儿咳嗽等积分在治疗前、治疗7、14 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儿肺部音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7、14 d后比较均有差异(P0.05),在治疗7 d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4.2.2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2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痊愈显效进步无效愈显率/%对照组121612365.1治疗组20185186.4*与治疗组比较,*P

中西医结合内外合治法治疗小儿肺炎(中医称之为“肺炎喘嗽”)具有特色与优势。中医外治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太平圣惠方》、《本草纲目》中就有采用外治法治疗小儿感冒的记载[1]。经临床多年的实践和创新,外治法的种类日益增多,如贴敷法、熏蒸法、耳压法、刮痧法、拔罐法及中药离子透入法等已在儿科广泛应用。本文中中药透皮导入法运用了传统的中医中药经络学理论,有效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其中中药金银花、板蓝根、鱼腥草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抗毒素等作用,而鱼腥草还有止咳平喘的作用;桔梗、川贝母、杏仁具有祛痰、镇咳、平喘的作用。将以上药物经过乙醚、丙酮、乙醇、水的4步环流法将中药的有效成分充分提取,然后低温浓缩,制成了理想的透皮药剂[2~4],再结合脉冲电流导入,将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使药物有效成分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改善肺部微循环,加速肺部音消除,促进肺部炎症吸收。

支原体肺炎是目前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或伴有头痛、咽痛、胸骨下疼痛等,可合并有其他肺外症状。目前支原体肺炎已占小儿肺炎的20%~30%[5],且近年来有上升,并有流行趋势,严重威胁着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随着支原体发生率的升高及耐药率的发生,探索中西医结合内外治法提高支原体治疗疗效,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在本文研究中验证中药透皮法可以缩短大叶性支原体肺炎肺部体征消失时间,亦能较快促进影像学的改善,证明治疗组在改善肺部体征、影像学吸收方面优于西医对照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内外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比单纯西药治疗更好的效果。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的内外合治法治疗大叶性支原体肺炎有着更好的疗效、更为广阔的研究前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曹洪欣,谢宁.小儿常见病外治法[M].济南:明天出版社,1994:22.

[2]陈国坤.蛋白质和肽类药物的经皮吸收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1996,31(1):11.

[3]陈小平,郭庆东,石庭林.二氢埃托啡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J].药学学报,1996,31(10):770.

[4]程宝书,周民权,刘树民,等.新编药性四百味[J].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61~67.

篇4

【关键词】 单臂外固定支架;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中药

随着交通及工业发展,小腿损伤也日益增多。胫腓骨骨折往往为开放粉碎性骨折,常伴有广泛皮肤肌肉挫裂伤、骨外露、骨缺损、创面污染严重等特点,是骨科临床难以处理的问题,由于解剖的特点,易出现胫骨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我科2007年9月~2009年9月应用单臂外固定支架结合中医药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4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8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中男31例,女17例,单侧胫腓骨骨折45例,双侧胫腓骨骨折3例,其中I度30例,Ⅱ度9例,Ⅲ度9例。年龄18~65岁,平均42岁。致伤原因以车祸及高空坠落伤为主,其中车祸28例,坠落伤10例,砸伤5例,绞压3例,其他2例,胫骨横断或斜形骨折17例,粉碎性骨折31例。

2治疗方法

2.1西医治疗

2.1.1术前 准备术前根据x线片了解骨折类型及移位、粉碎程度,选择单臂外固定支架大小备用。

2.1.2麻醉 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

2.1.3手术方法

清创:首先尽可能将伤口彻底清洗,清除坏死组织,对于哆出并污染严重骨折端,应仔细消毒清洗,切勿复位,对碎骨块消毒清洗后尽可能放回,避免骨块缺损。

复位固定:利用开放伤口直视下复位骨折,如有显露困难可适当延长,对于长斜形骨折以及粉碎比较严重游离骨折块较大者可以用拉力钉初步复位固定。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创伤,少剥离或不剥离骨折两端骨膜。自胫骨结节至胫骨内髁连线之中点和胫骨嵴与胫骨内踝尖端连线之中点划一连线,即胫骨内侧板中心线,固定针均在此线穿入。按所备单臂外固定支架针距来设定进针点,两端各距离折线3~5 cm,用定位钉通过外固定支架孔道在皮肤上作标记,进孔方向与骨面垂直与上下关节面平行,与胫骨矢状面及冠状面均呈45。夹角。用尖刀在标记处切开皮肤约0.5~1cm,以正好插入定位套管,用止血钳分离直达骨膜。插入定位套管,再插入内套管,用4.5钻头钻入至通过对侧骨皮质,取出钻头及内套管,用扳手拧人固定针,拧人时只许进不许退,以免针道松动,固定针以出对侧皮质两螺纹为佳。逐一完成其它3枚固定针,将外固定架安装后,离皮肤0.5~1 cm为佳,旋紧各个锁钮及万向关节,固定牢固后,适当纵向加压。被动活动患肢,骨折端无活动,再次检查外固定支架各关节锁紧。骨折固定稳妥后,根据创口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式闭合创口,I~Ⅱ度伤口I期关闭,张力大或软组织损伤严重者,行转移组织瓣覆盖或留待Ⅱ期处理,同时放置引流条,定期换药。

术后处理:术后2~3 d,可在床上活动患肢各关节,同时摄x线片观察对位情况。术后2 w切口拆线后可下床拄拐不负重活动,定期拍x线片复查,以利决定外固定支架是否需要调整,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时,可弃拐负重行走2 W,如无疼痛,拆除外固定支架,改用小夹板固定负重行走2 W,无特殊变化可拆除小夹板正常行走。

2.2中医治疗

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针对外伤后气滞血瘀,瘀血内留这一病理机制,分早、中、后三期给药。初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用桃红四物汤随症加减:桃仁l5 g,红花10 g,川芎10 g,生地20 g,乳香10 g,没药10 g,白芷10g,花粉10g,三七10 g,水煎服,1剂/d,分三次服。伤口红肿伴发热,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中期:和营生新,接骨续损。用续骨壮骨汤加减:当归10g,地鳖虫10g,骨碎补10 g,川断10 g,牛膝9 g,杜仲9 g,鸡血藤9 g,赤白芍各5 g,川芎5 g,红花5 g,陈皮5 g,自然铜(煅)12 g。水煎服,2次/d,1剂/d。后期:宜补气血,养肝肾为主,用八珍汤加减:熟地15 g,白芍l5 g,川芎15 g,黄芪20 g,杜仲10 g,牛膝10 g,红花10 g,当归15 g,续断15 g,骨碎补15 g,枸杞15 g,菟丝子15 g,水煎服,2次/d,1剂/d。

3治疗结果

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时间3~12个月不等,48例随访3~13个月,4~6个月骨性愈合42例,4例因创口感染致7~8个月愈合,2例组织损伤严重而骨不连,二期手术植骨内固定治疗。术后伤肢关节功能良好,针孔感染1例,表现为针孔渗液增多,局部发红,经取分泌物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应用抗生素后缓解。本组无断钉、血管神经损伤及肌肉萎缩。经随访,参照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一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评定结果:优30例,良15例,可3例,优良率93.7%。

4讨论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常常伴有软然组织不同程度损伤,如大面积皮肤剥脱伤、组织缺损、肌肉绞轧挫灭伤、严重污染等。骨折对位、软组织损伤的修复和污染创口的处理是治疗的关键[1] 。手术时间及和固定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感染率的高低,但何时为最佳时机,尚存在着不同意见[2],我们经过临床总结多种方法各有利弊,骨牵引创伤小远离创口操作简单,既可为二期处理创造条件,亦可使骨折复位固定,但治疗时间长,并发症较多,往往出膝及踝粘直等,甚至有的因期床出褥,肌肉萎,重影以後的生活量。早期髓或板固定位固定可靠,有利于早期功能,但了位固定的需要,常使原有一步加重,手一步破骨折端的血液循,增加了感染、骨折不合等症的生率。究用板固定後所出的骨疏或加速的哈佛系重塑象不是力遮而是骨的血破造成的,在骨尤其是骨骨折的治中得尤其重要,而一旦死缺,直接面板外露,理感染固定物作物更取。臂外固定支架手操作,了手的,切口小,位于骨肌肉覆,不影小腿肌肉收功能,骨折端有一定距,骨折端物刺激,能使患者在後上恢骨性,解了重,污染重不宜行固定的,骨折固定後修提供了空和,後能上在床上行患肢的功能,同外固定支架性固定,力遮小,可以避免板的力遮效,在骨折端生性引力刺激,少了力遮久致的骨疏和骨度弱,使骨折更易合。通加利于骨折端的接和合,少骨不的生。

注意事:用先穿後位,可以手,利用固定引容易使骨折位,少骨折端的反磨擦,可以少或不骨膜,因而血液循破少。病人常查可及整外固定架,保持支架的牢固性使骨折端早得到力刺激,斜形、螺旋形、粉碎形骨折者,建端加用螺或克氏固定以增加其定性[3、4]。螺的置必掌握的原是:同一骨折段上的2枚螺距越,固定越定;中2距骨折越近,固定越牢固。一般用4枚螺固定,若感螺骨的把持力不可增加螺的量至5~6枚。在具病例中,若支架度不或早重,支架疲度下降,端仍可生位。

中按早“攻”、中“和”、“”的原辨施治,合、筋骨重、外兼治、患合作原。辨地理骨折治中的位、固定、功活、外用的。可能做到骨折位不增加局部,固定骨折而不妨肢活,因而可以促全身血循,增加新代,骨折合功能恢,患者痛苦,加速骨折合[5]。本病例初期活血化瘀,消止痛主,用桃四物症加;中期接骨用骨骨;後期宜血,肝主用八珍加,促骨折合,同指患者做膝踝按摩、膝屈伸及踝多方向的以舒筋活,促使功能早日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用臂外固定支架合中治治腓骨放性骨折手操作、小、短,材料,效可靠,患方均易接受,具有手操作,了手的,切口小,不破骨折端血液供,有利于骨折合及切口和放口理,是一可行的微手。

考文

[1]胥少汀,葛,徐印坎.用骨科[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32-736.

[2]姜明,洪,李民,等.中西合治放性腓骨骨折[J].中骨科,1986,6(2):104.

[3]景川,朝,建新.臂外固定支架治腓骨骨折73例[J].福建中院,2003,13(4):16-17.

篇5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由于长期反复的支气管周围炎、肺炎波及附近的肺动脉引起了动脉壁的炎症,使血管内膜增厚,管腔变狭窄导致肺循环阻力增高,形成了肺心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我们于1996年10月~2000年3月,应用地奥心血康、鱼腥草煎液炖荷包蛋加上中药熏鼻治疗肺心病缓解期,疗效很好,减少了肺心病的急性发作次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远期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5例病例均来自门诊患者,并对其进行定期随访,男68例,女47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44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11年,伴有原发病慢性支气管炎76例,支气管哮喘24例,支气管扩张15例,临床表现均有咳、痰、喘、心悸、胸闷,气短病史,病程进行缓慢而咳嗽、咳痰、喘、心悸、胸闷、气短可终年不断。咳嗽晨起及睡前遇冷加重,活动后表现气急加重,尤其是受凉感冒后咳、喘、憋、闷更为明显。115例患者均做心电图、胸片检查符合肺心病的诊断条件[1]。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每年的秋末开始到次年的春天,连续坚持4年,地奥心血康胶囊每粒100mg,每次2粒,每日3次,饭后服。鱼腥草100g加水约400ml浸泡1h,慢火煎15min沸后,将鱼腥草过滤后,再用过滤后炖荷包蛋2个,晨起顿服,每天1次。因鱼腥草含挥发油不易久煎,中药熏鼻方药:白芷9g,苍术15g,贯众10g,辛夷6g,银花20g,黄芩15g,鹅不食草10g等中药加水1000ml浸泡1h,文火煎沸。然后用毛巾围着鼻子及药罐以免蒸气散发外漏。进行熏鼻,药凉后再加热,每次熏40min~1h,每天1次,睡前熏鼻。地奥心血康、鱼腥草炖荷包蛋,中药薰鼻均45天为1个疗程,两疗程之间间隔10天,连用4个疗程。

1.2.2 观察项目 一般情况,心肺症状及体征,血压及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用药后生活质量,观察时间为4年。

1.2.3 注意事项 禁辛辣、烟、酒,并积极预防感冒。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1年内冬季犯病季节急性发作次数由原来的反复多次减到1~2次。咳、痰、喘、心悸、胸闷、气短症状及肺部体征大为减轻,基本能从事原来的工作。心电图、胸片检查:主要为低电压肺性P波或尖峰波消失,额面QRS心电轴右偏及顺钟向转位程度明显减轻,右心室肥大逆转;胸片示肺动脉段突出程度明显减轻或接近正常。

有效:治疗观察期间由原来每年冬季反复急性发作住院,改为住院次数减半或减三分之一,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原来生活不能自理现生活能自理,咳、痰、喘、气短、心悸症状和肺部体征均有明显改善。心电图肺型P波尖峰波、低电压、右心室肥大均显著好转。肺动脉段突出程度减轻。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肺部体征无好转。

2.2 治疗结果 本组115例,显效42例(占365%),好转64例(占557%),无效6例(占52%),死亡3例(占26%),总有效率为922%。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肺心病”是肺、脾、肾、三脏器功能失调所致。肺开窍于鼻、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朝百脉,而主结节以辅助心脏调节心脏血液运行。脾主运化升清,在液为涎。脾主运化,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将水谷之精微输送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还可运化水湿,即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的多余水分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气化和尿排出体外,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停滞,也能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脾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人体内的呼吸功能呈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肾的纳气作用《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慢性肺心病,由于外邪袭肺久而久之,引起反复咳嗽、咳痰,造成肺气虚弱可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由于肺气虚弱不能协调脾肾脏功能使脾的运化、升清失职,肾接纳肺气功能减弱,出现痰、喘不能平卧。由于肺气的虚弱不能正常辅助心脏功能运行,导致心血不足,血不养心,血流不畅,心血瘀滞出现心悸、胸闷、发绀等症状。

地奥心血康是中药制剂,有活血化瘀、宣痹通阳、芳香温通、补气益血的作用。现代药理认为地奥心血康能够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扩张周围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并能改善微循环中瘀滞血流的流动性,增加红细胞携氧能力,减慢心率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减少组织的耗氧量。

地奥心血康治疗肺心病,通过补气益血、宣痹通阳、芳香温通、增加多脏器的协调功能,能够改善微循环中的瘀滞血流减轻心肺负担,达到治本的目的。

鱼腥草纯中药,辛、微寒、入肺、肾、膀胱经。有解热毒,利尿通淋能宣肺散结,是肺部疾病之要药。现代药理研究,鱼腥草有抗菌利尿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十分强烈,在稀释至1∶40000浓度下仍能抑菌。其利尿有效成分为栎素及钾盐。栎素能使血管扩张,对于消炎、消肿有一定的作用[2],鱼腥草煎液炖荷包蛋,不但能抗菌消炎,还能增强免疫力,因肺心病患者长期的反复呼吸道感染可导致局部及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所以鸡蛋含有蛋白质及卵磷脂增强免疫力及抗体。中药熏鼻能通鼻利咽,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促使呼吸道通畅,尤其是中药熏剂的鹅不食草、贯众有着强烈的抗病毒、抗菌作用[3],可增强上呼吸道的免疫力,防止细菌侵入下呼吸道,减少肺心病的复发次数。地奥心血康、鱼腥草煎液炖荷包蛋加中药薰鼻治疗肺心病缓解期疗效可观,经济简便,而且无毒副作用,不需住院在家庭可自行操作,患者易于接受,该方法不失为治疗肺心病缓解期的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金融行为;大学生;金融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快速增长,大学生成为金融消费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我国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分析他们的金融行为,将其同美国大学生的金融行为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美之间的差异,它对于我国开展大学生金融教育,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观、采取科学的金融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金融行为调查

选取我国某高校(F大学)为研究对象,在2013年4月,采用随机问卷调查的方法,发放400份问卷,最终回收375份,最终的有效问卷为352份。在这份调查问卷中,主要调查的是大学生金融行为。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与此同时,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对中美大学生的行为进行比较,最终所获得的结果如下。

(一)F大学的大学生金融行为调查

1、金融来源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95.2%的学生的经济来源是家庭,包括父母、亲戚,这部分的学生一般家庭条件较好;还有5.4%的学生是靠自己勤工俭学所获得;剩下的是家庭、自身都有的学生。

2、消费行为

第一,现金管理行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现金管理能力比较差,没有良好的资金规划,存在较多的冲动消费行为。第二,储蓄行为。这项内容包括是否留有应急资金和是否定期储蓄这两项内容。根据调查结果显示,42.5%的学生有留有应急资金行为,另有39.4%的学生有定期储蓄的行为,表明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危机意识。第三,投资行为。由于学生资金有限,再加上投资理念不足,导致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有投资行为。第四,信用卡管理。随着信用卡消费的不断推广,很多大学生的信用卡管理行为不活跃,表现在月透支额较高、还款行为有待提高等。

(二)中美大学生的金融行为对比

1、财务独立程度

在中美大学生财务独立程度上来看,美国大学生的独立性明显高于中国大学生:在被调查中的美国大学生中,有22%的学生已经基本完成财务独立,但F大学有95.2%的学生需要依靠家庭出资来维持生活开支,学生的财务独立程度不够。

2、理财知识情况

就中美大学生理财知识情况来看,中国大学生学习金融理财知识的渴望程度较差,这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及美国大学生。

二、大学生金融教育的相关启示

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金融行为又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观,为今后的金融行为提供重要的帮助,必须要加强大学生金融教育。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从而可以更好地承担来自家庭、社会等的经济责任。这就要求我国金融教育要重视大学生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金融消费行为。

1、开展金融知识讲座

在大学教育中,对于那些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学校要积极组织金融知识讲座,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接受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金融知识,促使他们更加理性消费。比如要具备金融危机意识、减少冲动消费等。

2、开展金融活动

学校还要积极开展多种金融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实现理性消费。

(二)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

在大学生金融消费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信用管理方面比较差,不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因此,学校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注重学生的诚信教育,从而采取良好的信用管理措施。

1、思想政治教育中穿插金融伦理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位大学生的必修课,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穿插金融伦理教育,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金融伦理。

2、在日常教育中实行诚信教育

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金融伦理教育之外,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教育,比如班级会议、日常学生管理等,加强诚信教育,从而促使学生学会理性消费,加强信用管理。

(三)加强学生的财务独立教育

进入大学之后,大多数学生都是成年人,应该要学会独立,不管是生活还是财务,都要试着从父母的庇佑下走出来,这样才可以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学校方面必须要加强学生的财务独立教育。

1、宣讲财务独立的重要性

大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学校就要采用多种方式(座谈会、演讲比赛等)向学生灌输财务独立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父母金钱的来之不易,要意识到自己已是一个成年人,应该要学会财务独立,从而让学生树立财务独立的意识。

2、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独立机会

学校方面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比如开展勤工俭学项目,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生活体验机会等,让学生学会自己挣钱,从而有效避免学生花钱方面的大手大脚情况,采取更加理性化的消费行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社会金融活动的重要参与者,由于大学生自身独特的特点,在金融行为方面还不够成熟。因此,学校必须要关注学生的金融行为,从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加强学生的财务独立教育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金融消费观,采取理性化消费行为,保障大学生的良好成长。

参考文献:

[1] 俞姗.大学生金融行为及其对金融教育的启示――基于F大学的调查与中美校际比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164-172.

[2] 肖经建.消费者金融行为、消费者金融教育和消费者福利[J].经济研究,2011(S1):4-16.

篇7

关键词:保险消费者教育 现状 加强原因 建议

以消费的自智、自立、自觉等为主要特征的成熟消费者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消费者越成熟,对各行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要求就越高,对行业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大。消费者的成熟离不开消费者教育,研究保险消费者教育对促进保险消费,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的保险消费者教育

(一)保险消费者教育的内涵

19世纪,西方国家相继出现消费社会形态,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经常遇到商品市场显性或隐性的欺诈问题,另外,信息不足及虚假广告的投放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力,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于是,有助于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作出理性选择的消费者教育应运而生。

狭义的消费者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地向消费者传授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倡导维权意识,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很多人作为消费者的同时,又是生产销售消费品的生产经营者,随着角色的转换,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不相同的。因而,广义的消费者教育是指对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传授有关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消费和生产经营观念,提高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自身素质的活动。

从逻辑上讲,保险消费者教育也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就狭义层面而言,保险消费者教育是指对保险消费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有关保险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的保险消费观念,提高保险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活动。本文研究的保险消费者教育是属于狭义的保险消费者教育,是针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所进行的保险消费者教育。

(二)我国的消费者教育

我国的消费者教育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1984年3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我国著名消费经济学家尹世杰教授的《对消费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一文,意味着我国开始认识到消费者教育的重要性。我国明确意义下的消费者教育,是由中国消费者协会在1986年的第二次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自1994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来,消费者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健康消费、科学消费”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共识。

目前,我国的消费者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形式:一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开展;二是通过出版书刊、举办展览、开展街头宣传咨询等形式开展;三是学校教育,如开设《消费经济学》等课程。由于受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发展至今,我国的消费者教育仍然明显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广泛、全面得在全社会开展,消费安全、消费环境和消费者侵权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然而,广大消费者希望通过消费教育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以正确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所提高。

二、我国保险消费者教育亟待加强的原因

(一)养老保险中的非理性消费决策

养老保险以年金方式获得终身养老金,是管理长寿风险的理想工具。按照消费经济理论,理性消费者会妥善安排或分配其一生的收入,以获得理想的终身消费模式,实现终身效用最大化。然而在现实中,人们的非理性消费决策常常体现在:

1、不把养老当做问题:由于信息缺乏、知识缺乏,严重低估了安逸退休生活所需的财富数额,简单认为社保养老能够满足养老需求。

2、即便认为养老是问题,也会拖延处理:认为当下消费和子女花费更为重要;主动冒险趋利消费者会进行炒股等投资,而被动避害消费者必须被养老危机唤醒后才会处理。

3、即便认为养老问题需要处理,也不会选择养老保险:认为传统养老保险收益率太低,会选择其他投资渠道以获得上不封顶的投资收益率。

(二)人身保险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2009-2010年度中国居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总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身保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业务开展中是始终存在重城轻农,重东轻西的经营策略问题,目前各保险公司几乎都将人身保险业务发展重点放在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而对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业务发展很不重视。

我国约70%的人口分布在农村,他们又是享受不到社会保障体系的群体,更需要商业性人身保险的介入。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对人身保险的认知水平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现有的人身保险险种、各个保险公司保险产品的区别、保险产品与其他金融理财产品的区别等相关知识均需普及和宣传。

(三)保险消费者的盲目性

我国保险消费者保险意识和保险消费理念滞后、保险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畸形等因素,导致了保险消费的盲目性。

保险市场上的产品按功能基上可分为保障型产品和投资型产品。就我国目前大多数保险消费者收入状况而言,本应首先选择风险保障型产品,然后再考虑保险“投资”。但现实情况却是,投资型的保险产品一经问世,那些连风险保障都不足的保险消费者却把资金投向了投资型保险产品险。数据显示,我国一推出投连险,次年保费收入就高达106.52亿元,占寿险市场份额5%至6%。而在保险业较为发达的英美等发达国家,他们自20世纪60年代推出投连险以来,直至80年代末,投连险在寿险市场的份额也不过在2%至3%之间。这不仅说明我国居民对未来预期信心不足之外,也说明保险消费的盲目性。

(四)我国保险消费水平较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服务行业保持着快速增长,但从总体来看,保险消费水平却一直很低。从保险普及程度来看,截止2009年年底我国的保险密度为121.2美元,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95.1美元,位列全球64位;从世界保费收入份额看,截止2009年年底我国保费收入位列全球第7位,仅占世界份额的4.01%;从保费收入与城乡居民储蓄额比例来看,2009年原保费收入仅占城乡居民储蓄额的4.27%;从保费支出所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来看,也明显低于储蓄和住房支出,2009年家庭储蓄所占比例为53.76%,居住类支出占10.02%,而保费支出仅占1.71%。

三、加强我国保险消费者教育的建议

(一)根据指导思想,明确工作原则

根据《加强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风险提示与知识普及双管齐下。以风险提示为重点,加大对保险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保护力度,加强保险消费知识和风险知识的普及教育。

2、消费者教育与加强监管相结合。加强对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的制度规范、引导督促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强化消费者保护,落实消费者教育责任。

3、整合行业多方力量齐抓共管。建立以保险监管部门为指导,保险社团组织积极参与,保险机构和保险中介机构主动配合的工作机制,全方面开展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

4、目标明确、稳步推进。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不仅要明确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也要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成效。

(二)结合主要目标,细化具体内容

结合进行消费者教育的目标,实施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

1、普及风险和保险知识,提高保险消费者的消费知识水平。掌握一定的消费知识,是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的基本前提。保险消费知识主要包括保险与风险的基础知识、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各种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基本信息等。

探索以开辟专栏、连载文章、专题访谈、公益广告、有奖征文等多种形式,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开展保险消费者教育宣传,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监管部门和保险机构参与专栏写作和答疑。组织编写保险消费知识读物,有助于提高保险知识和风险管理知识的普及程度;通过有关媒体进行报道,有助于提高公众保险意识和行业认知度。保险消费者掌握了足够的消费知识,才能提高其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

此外,我国农村居民接受消费者教育的意识较为淡薄,应当重视开展农村消费者教育,使消费者教育的重点向农村转移,将消费维权的力量重点向农村消费者倾斜。具体来说,可以建立农村消费教育学校、乡镇消费者投诉站、联络站,向农民消费者宣传保险的基本知识,在农村集贸市场创办农民消费教育流动课堂,调动新闻媒体的积极性和影响力,做好对农村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工作。

2、倡导理性消费观,构建“科学寿险消费观”。消费观是消费主体在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和价值判断,是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基础与消费行为的指南。理性消费观是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消费与自然、消费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先进消费观念。

消费者对寿险功能及其行业特性的认知缺失,已经成为制约寿险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需要一种科学的寿险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者,提升消费者对寿险的正确认知。所谓科学寿险消费观,就是建立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把与寿险消费相关的主要观念进行系统梳理,从而引导消费者对家庭财务规划进行系统思考,科学确定目标,高效利用寿险理性消费,最终实现个人和家庭生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增强消费者的权利意识,提高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市场经济是消费者的经济,应当通过消费者教育强化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鼓励消费者有法有据地与侵害行为进行斗争。

保险消费者的权利意识教育,一方面在于建立、健全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体系,完善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知情权和隐私权等权利的制度和工作措施,重点提示消费者保护自身权益的注意事项,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另一方面要开展以新《保险法》为主题的保险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对新《保险法》中增加的有关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内容的宣传,提高广大消费者的法律意识。

4、形成保险监管部门、行业组织、经营者和社会公众等多方参与的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机制,切实有效地保护广大保险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保险监管部门主要发挥主导作用,负责拟定消费者教育工作规划、修改和完善消费者教育相关规章制度、确定阶段性工作重点,组织、督导、协调、检查消费者教育工作。

保险学会应发挥学术研究优势,开展保险消费者教育的相关研究。组织会员及专家学者开展保险消费者教育和权益保护的相关调研,通过学术探讨推动消费教育。

保险行业协会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要求和协会章程,发挥协会的自律、协调、引导作用,组织协调会员单位配合保险监管部门开展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

保险机构和保险中介机构应将保险消费者教育有机融入客户服务体系之中,加强经营管理,结合自身特点,积极主动配合做好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

市场经济是消费者的经济,消费者的消费知识和技能不仅关系到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和消费的合理化,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良性运行。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消费者教育帮助广大消费者正确认识保险业、提高全社会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为保险业的深入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对促进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嘉瑞.消费教育的内涵、目标和途径[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4)

[2]彭振武.平衡人生五大关系,保险消费需要科学和理性[N].中国保险报,2009,07,17

[3]武宗志.论消费者教育的内容[J].消费导刊,2007,(2)

[4]魏迎宁.发展保险教育提高保险意识,促进保险业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J].保险研究,2007,(4)

[5]刘云生.我国人寿保险现状调查报告[J].健康必读,2009,(2)

[6]孙成聚.强化保险消费者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N].中国保险报,2009,09,21

[7]刘昕.加强保险消费者教育的建议[N].中国保险报,2011,06,20

篇8

关键词:贵州高校大学生 消费观 对策

作者简介:李 浩(1976-),男,湖南隆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社会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度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低碳经济背景下贵州高校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研究”(批号为11JD073)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学时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重视大学生消费观的新变化,指导、帮助大学生们树立科学消费观念,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科学消费,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将对全社会消费观的正确引导,对于促进全社会理性消费、低碳消费、科学消费均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贵州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

我们采用问卷调的形式对贵州部分高校大学生生月平均消费额(不含学费)进行调查,发放问卷 4000份,收回有效问卷 3810 份,有效回收率为 95.25%。有关统计结果如下: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按每年在校十个月计算,一般大学生在校每年消费额少则3000 元左右,多则在 8000 元,少数大学生还会更高一些。

调查结果表明,贵州高校大学生消费支出情况表现为:

第一,消费水平比较低,并且不平衡。贵州高校大学生消费整体水平比较低。每月消费支出在“300 元以下”、“300~500 元”, 所占比例分别为 5.1%、29.4%,两者总比例超过三分之一;“500~800 元”的占50.2%。也就是说月平均消费在800.00元以下的就占了80%以上。城市学生的消费水平总体水平高于农村学生。调查显示:来自城市的学生每月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500~800 元”, 来自乡镇的学生月均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400~700 元”, 而来自农村的学生月均消费支出则主要集中在“300~500 元”。

第二,也存在“高消费”现象(当然这里的“高消费”仅相对一般学生而言的)。调查结果显示,贵州高校大学生月均消费支出在“500~800元”的占 50.2%, “800~1000 元”的占11 %, 两者总比例接近 2/3。月消费1000元以上“高消费”在大学生中也不再是凤毛麟角的个别行为, 也代表了一种潮流,并且正不断扩展。 关于“对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过高”问题调查显示,选择“非常赞同”的为18.7%、“较赞同”为34.2%和“基本赞同”为32.4%、“不赞同”为24.9%。

第三,贵州高校大学生消费结构还比较单一。调查显示:贵州高校大学生用于吃穿基本生存消费的比例还是比较高,超过了75%。并且调查还显示,消费支出越低的用于吃穿基本生存消费的比例越高,有的学生的消费基本上就只用于吃穿。

第四,家庭情况与消费支出情况密切相关。调查中,关于“您的消费支出主要来源”问题;来源于“父母收入”的占90.6%, 来源于“亲戚朋友资助”占2.3%,来源于“银行贷款”占5.7%,来源于其他的仅占1.4%。并且调查还显示,家庭收入越低的学生的消费支出越低。月收入在400元以下贫困家庭的学生,其中98.7%的每月消费支出在“300 元以下”;月收入在“400~2000 元”家庭的学生,月均消费支出则在“300~800 元”; 家收入在“2000元以上”家庭的学生,一般月消费支出在800 元以上, 其中一部分学生支出超1200元占。

二、贵州高校大学生消费观现状

消费观,是关于消费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消费者关于消费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看法,是人们在消费领域的价值观。有怎样的消费观,就会有怎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科学的消费观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重大。

大学生消费观是现在大学生在进行消费时所形成的关于消费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是指导其消费行为的思想体系。青年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消费群体,有超强的消费需求。大学生消费观念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人格等多方面;而且对家庭、学校、社会将产生重大影响。

因消费情况的变化,贵州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调查发现:贵州高校大学生大部分学生的消费观是合理的、可持续的,总体看来是科学的;但因个人爱好、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等多种原因贵州高校部分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非理性、非生态的非科学消费观。主要表现如下:

炫耀性消费观。它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虚荣心,不顾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非理性地过度消费,以追求心理上的满足感的想法和理念。持这种消费观的大学生往往借助消费来表明自己拥有优越于他人的身份或家庭富裕。其主要表现:在图虚荣、慕奢华、讲排场心理支配下,进行消费时往往追求豪华、高档、名牌,而不注重实际效用,使许多消费变成了一种单纯用来装门面、显身份和表热情的象征性符号消费;如生日聚会去高档酒店、给朋友送名牌、品牌礼物等。这种消费观易导致学生中奢靡浮华之风不断滋长。炫耀性消费观支配下的消费将浪费财力、物力,浪费社会资源,会导致校园不良风气滋长。调查发现,贵州高校中有一些大学生有意识或潜意识也存在这种消费观。

攀比消费观。它是指消费者为了挣得所谓的面子,不顾实际需要与经济状况,超前超标购物消费,与别人一比高下的消费心理。部分学生有着严重的追求品牌,追求时尚的心理,从而形成攀比心理严重。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缩衣节食,目的是以此省下生活费,达到购买一件体面的名牌服饰的目的;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或者一套名牌化妆品,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在调查的学生中,68%的学生有借钱的经历,其中男生所占比例多,占总比例的87.2%,女学生占13.8%。这种攀比消费观指导下的消费行为不仅造成大量浪费,也给许多学生增加了经济、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学校的稳定。

浪费消费观。浪费消费观是指消费者进行不必要的消费而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的消费言行。目前贵州高校大学生中大部分是90后,其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处于优越的地位,深受家人的宠爱甚至溺爱,受苦较少,节俭意识不是很强。调查表明:条件较好一点的大学生中大部分对节俭的认同感较弱,勤俭节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认为节俭已经过时。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校园里的浪费现象随处可见,例如不节约用水、电,对于长流水,长明灯熟视无睹;吃饭多买饭菜、然后倒掉的现象比较普遍;频繁购买服装,更换手机等;这种消费是典型的浪费资源消费。

情感非理性消费观。情感非理性消费观,是指在情感消费中消费者只从一时的兴趣爱好出发,不顾现实条件,忽视原则而进行随意性消费的观念、思想。调查显示,有些大学生用于交往的费用大大超过了他们的吃饭、穿衣的费用。当然社会交往有助于他们扩展视野,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提高社交能力;可是过多的的交往,会导致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的出现,如请客送礼、超前消费、以礼换利等;这会导致他们的消费负担加重。现在出现高校校园中的“请客热”,如“过生日”、“得奖学金”、“入党”“比赛获奖”等,凡有喜必得请,如果不请客则被认为不够交情,不够朋友。恋爱中的大学生的交往开支则更大。有的热恋的大学生为了给恋人送上高档、品牌礼物,或请恋人去高档娱乐场所等,往往自己勒紧裤带节省钱,或者想方设法向家里要钱甚至违法捞钱。调查显示,87.13%高校男性违法者是因为恋爱消费过度造成的。

非生态消费观。非生态消费观是指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时没有考虑消费者与自然协调发展,没有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持这观点的学生只顾自己的方便、只考虑消费者个人的利益。如图“方便”,随意使用使用卫生筷、饭盒、塑料袋等“一次性”用品。还有许多学生尤其一些最求时髦的女大学生,乐于穿动物皮毛所制的衣物等。这种消费观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紧张。

三、贵州高校大学生消费观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目前贵州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非生态、非科学的消费观。这些消费观虽不普遍,但是负面影响不小。这些消费观所产生的消费行为不仅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前途,而且影响贵州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贵州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因此,为使广大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培育合理、科学的消费模式,努力实现人、校园、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培育贵州高校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就必须发挥学校、家庭、新闻媒体的作用。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科学消费教育落到实处

学校要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把对大学生良好消费行为和心理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利用校园环境促进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环境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中国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明证。外的教育家也大力提倡环境对于教育的重大作用。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强调:“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的和感情的倾向。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同样,健康、良好的高校校园消费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观、消费行为等方面有很大的塑造和教育作用。各高校把科学消费观教育作为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们在良好的消费环境中培育科学的消费观。其次,学校把科学消费观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教育体系,设置相关课程,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消费知识。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准确地向学生讲授科学消费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样既可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又能进一步推动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将科学消费观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学校应有计划、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开展与消费观相关的活动。如利用两个长假,组织学生开展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调查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动实践中感受到非科学消费的危害性,进行科学消费观教育的迫切性,认识到科学消费对于人类、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树立科学消费观、普及科学消费观教育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采取科学消费行动。还可以利用周末组织学生走进生活贫困社区、贫困乡村,了解贫困家庭的的消费状况,体会贫困家庭生活的艰辛,了解贫困地区人们的消费水平,实际体验自己劳动所得的来之不易,反省自己不良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提高自己消费道德素质,从而提高自身的消费道德水平。

2. 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寓于家庭消费教育

家长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会对对子女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 在家庭消费观教育过程中,家长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到勤俭、节约,形成家庭理性消费环境,对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同时,对在校学习的孩子的消费开支方面,既要按时按需供给,保证其学习、生活的正常、正当开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业顺利完成;又要及时进行监督和指导,对孩子的消费情况提出合理建议,以帮助其做出科学预算安排,并及时了解其消费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消费行为,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消费习惯。家长还要加强理财教育和消费引导,提高孩子的理财能力。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家庭预算开支、家庭事务开销,学会如何有计划消费,怎样合理消费,做到花最少的钱,办成最好最多的事,做资金效益最大化,使孩子在具体的生活中获得理财经验和技巧,在劳动中、生活中养成勤俭节约、资金效益最大化的科学消费观。

3.发挥主动性让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的更自觉

在加强大学生的科学消费教育中,我不能忽视这一实践中的主体――高校大学生本身。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的成效与否,大学生能否注定去学习、积极去实践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大学生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机会学习相关科学消费知识,不断培育科学消费观,提高自己的科学消费伦理道德。其次,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的知识传播着、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要不断宣传科学消费理念,主动践行科学消费理念,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4.加强新闻媒介的引导,让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处于良好的舆论环境中

新闻媒介具有时效快、覆盖面大、成本低、威力大、效果好的特点,是进行消费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开展科学消费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各新闻媒介应把科学消费教育看作是自己分内应尽的职责,社会各方特别是消费者协会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开展科学消费教育。新闻媒体还应注意限制奢侈品及不健康的消费品的广告投放,加大有关科学消费观教育的公益广告的投放力度,并尽可能让对大学生有说服力的明星及其他公众人物出镜。因此,贵州的各种新闻媒体积极主动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为培育大学生科学消费观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谢杰爽,马利娟.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及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出国与就业.2004(14).

2.刘峰,刘顽.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观问题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3.任爱红.低碳时代的到来与大学生消费观念引导[J].教育探索,2010(11).

4.蔡红英.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与正确的消费观教育.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1).

5.朱晓红.浙东沿海地方性高校学生消费观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8.

6.吴建明.学生的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1(3).

7.胡玉东,瞿丹丹.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现状及对策调查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篇9

我国英语培训市场细分现状回顾

根据相关统计,中国现有大型的英语培训教育机构超过3000家,中小型培训学校更是无法计算数目,年产值突破100亿元。仅北京市大大小小的语言培训学校就上千家,报名参加英语培训的人员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由于目前我国英语培训市场已经进入成长期,所以不同的培训机构已经逐渐走出早期盲目经营的误区,纷纷根据自己的实力和特色,瞄准市场空档,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比如环球雅思主打的是雅思培训新东方早期主要针对大学生开展考证教育和出国前培训,现在正向英语培训超市方向发展;李阳疯狂英语主要定位于英语口语华尔街英语针对的学员主要是白领;而戴尔和洋话连篇强调的是英语的实用性。

总得来说,影响到我国外语培训市场细分的因素主要包括语种、培养目标、年龄段、价位等等。各个因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细分市场。经过近几年的行业发展,目前我国英语培训已经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空白市场。

英语培训市场细分的原因分析

市场竞争决定了英语培训市场的细分。国内英语培训市场总值逐年提高,市场上英语培训企业进入白热化竞争状态。培训学校之间的竞争是价格、服务之争,而独特的目标群体、特色化的教学产品在如今英语培训市场专业化、细分化的发展趋势中越来越成为占领市场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的理性消费决定了英语培训业必须走差异化道路。选择机会的增多让消费者日趋理性,要吸引足够数量的学习者,英语培训机构必须不断挖掘自身的独特之处,以拿手绝活去占领市场。因此,差异化的策略和特色经营成为企业生存的不二法则。消费者的理性消费决定了英语培训企业必须走差异化道路的同时也为消费者的选择提供了更大的针对性。

市场细分对子英语培训企业的意义

运用市场细分手段有助于英语培训企业发现潜在的需求,并从中确定适合本企业的服务市场。比如新东方,最早发现了留学市场上的空白,进行了留学生英文简历指导服务,价格曾经定在6000元的高价位,由于一方面市场上“有价无市”,另一方面新东方确实有足够强的实力胜任,所以它领先对手掘得了这个细分市场的第一桶金。

市场细分有助于英语培训企业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单凭自己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满足整个市场的所有需求,这不仅是由企业自身条件所限制,而且,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也是不足取的。因此,英语培训企业应该分辨出它能够有效为之服务的、最具吸引力的细分市场,适时调整所提供的服务,这将会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随着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新兴英语培训机构在进入市场的时候更要想好自身的“招牌菜”是什么,以“一招鲜”打响知名度的做法往往更易于成功。

英语培训机构如何评估和选择细分市场

英语培训所细分出来的各个分市场应该具有明显的特征,与其它分市场之间可以明显的区分,如四、六级培训或者是少儿英语培训,目标市场直接指向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体。英语培训机构在进入市场时应准确定位,有能力的机构可以兼收并蓄,找准结合点,大胆切入。

企业进入细分的市场要与自身实际能力相结合。如果所确定的目标市场不能被有效占领,就会导致企业的经营目标不能实现。比如有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机构和新东方竞争四、六级考试培训,无疑会步履维艰。另外,如果所确定的目标市场规模太小,就不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又会造成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

所确定的目标市场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进入该市场后,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长期的利益。目标市场的潜力太小会导致企业频繁的进入或退出市场,使企业付出巨大的代价。

篇10

关键词:生态消费;校园消费;生态经济

1.生态消费的内涵

对于生态消费的定义, 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不同见解。胡江(1999) 指出生态消费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能促进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符合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邱耕田(1999)认为生态消费模式应该是绿色的或生态化的, 这种消费模式既能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相平衡, 又不与生态生产相矛盾;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费, 又不影响生态环境。徐长山(2001)指出生态消费的新颖之处在于它是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它倡导适度的消费规模、合理的消费结构和科学、健康的消费行为, 使环境友好型商品和服务被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和购买。李贯岐(2002)认为生态消费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前提下的,在尽可能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 使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需的能量降到最低, 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的同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满足当前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并且提高生活质量。刘新新(2004)提出生态消费是一种建立在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的理性、绿色消费。

从以上国内学者的观点可以得出结论, 生态消费突出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生态消费具有适度、可持续、协调的特点,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人类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为环境、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国内外生态消费研究进展

2.1 国外生态消费研究进展

在研究生态消费之前,首先研究的是普通消费问题。国外学者研究消费问题起步较早,也己经取得了较多成果,现在普遍认为生态时代的开始是以卡逊在1962年发表《寂静的春天》。上世纪70年代的绿色生态运动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学者讨论的热点一直集中在人类消费对环境的影响上。波德里亚(1999)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引起不可遏止的消费欲望根源,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艾伦.杜宁(1997)提出要修正人们的消费观念,必须从需求的培养和文化建设两方面来进行。

消费观念问题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主要针对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而对生态消费的研究还是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1987年英国《绿色消费者指南》首次提出了绿色消费的概念;而可持续消费的提出则是在1992年联合国巴西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发表的《21世纪议程》中。

2.2 国内生态消费研究进展

我国研究消费问题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尹世杰(1993)强调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应与生态需要的满足相结合;万后芬(2000)从营销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困难和机遇以及对绿色消费群体的影响;柳树滋(2011)、曹凤中(2010)等对绿色食品的生产流通、绿色产业的建立和发展、绿色消费观念的创建和增强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

由于全球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就成为了当前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也日渐被人们所重视。康忠辉(2007)总结了我国当前消费模式现状的不合理性,包括非理性消费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没有规范的绿色产品市场流通机制、未建立健全生态相关法律法规、生态消费的观念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高校生态消费教育未见成果等六个方面的问题。从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基础上研究生态消费,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加强群众生态方面的思想教育;生态产业、生态物流、生态产品市场、生态消费人群有机结合;建立支撑生态产业的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法规等。

3.我国高校学生消费现状

大学校园是一个人口相对较密集、消费量大且高度集中的场所,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36.5647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8%(中国统计年鉴,2012)。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还影响着大学校园乃至整个社会。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规范消费行为,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大学生不合理消费的消费行为包括依赖消费、超前消费以及失衡消费也已日渐突出。

3.1 大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分析

3.1.1 依赖消费行为

当前父母及其家庭的收入成为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来源,因此依赖性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特征。这种消费没有事前计划,属于极不健康的消费行为。他们没有理解和接受生态消费,社会责任感依然薄弱,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3.1.2过度超前消费行为

消费主义文化在大学校园有日益增长的趋势,过度和超前消费也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这种超前消费的行为更加加重了家庭的负担。这些奢侈消费项目主要包括:大学生通过不正确的方式来营建社交网络增加友谊、恋爱的消费;购买高档的电子产品,使大学生自己享受到智力产品的好处,也带来了娱乐、轻松的消费体验。这些偏离了正常轨道的消费方式虽然给大学生带来了物质上的享受,但是在道德和精神上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3.1.3 失衡消费行为

大学生不同性别之间消费的不均衡性也是问题之一,男生和女生在个人喜好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大学男生用于恋爱和购买高科技产品的费用占到了日常消费的绝大部分;而女生则更多地倾向于休闲娱乐和购买服饰。

3.2 在高校推进生态消费遇到的困难

个人的偏好需求是大学生的消费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优先选择能够实现个人利益的商品,对于现在倡导的生态消费,部分大学生没有基本的认识。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素质教育普及不够,大多数大学生还是注重课程成绩,很少或没有关注自己的消费行为;第二,社会风气的渲染,使得学生产生攀比心理,倾向于购买昂贵的、品质高的商品;第三,存在事不关己的态度问题,对生态和低碳的消费行为不以为然。这些都是限制大学生消费模式良性转变的重要因素。

4.未来大学生生态消费的展望

4.1 培养大学生生态消费理念

4.1.1 开设生态消费有关课程

建议把生态消费的相关内容纳入高校现行的教育体系之中,开设消费经济、消费伦理、和生态伦理等必修或选修课程,在其他专业课授课的同时可以将生态消费的相关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消费中自觉意识到生态消费的重要性,并主动加入到生态消费的群体之中。

4.1.2 利用现有校园生态消费群体

通过高校内生态消费意识强的人群,利用媒体、个人宣传的方式,强调我国大学生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充当的重要角色,使更多大学生自觉保护环境、尊重自然;推动大学生的生态消费意识观的建立和加强。

4.2 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大学生生态消费

4.2.1 日常生活中实践生态消费

通过报纸、广播等媒体对环保、节能的绿色产品与一般产品做出对比,指出铺张浪费的各种坏处,鼓励大学生选择生态的产品和服务,抵制挥霍、奢华、铺张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4.2.2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大学生组建生态消费宣传队伍,深入社会,向广大消费者宣传和普及生态消费理念,使生态消费理念为广大人民所理解和接受;同时,为了深化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和生态消费的理解,应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的建设,组织大学生实地参观学习。

4.3 完善校园生态消费制度

4.3.1 建立约束性制度

将水电定额管理落实到高校所有寝室、学生;抵制铺张消费、浪费水电资源。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研究的扶持力度,研发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探索生活用品的循环使用办法等。

4.3.2 创建大学生消费考评制度

通过大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导师评价、院、校总评等方式,将学生的消费方式与课程综合评定分数结合起来,把考核的结果作为年度评优、评奖和入党等的考评指标之一,让学生真正树立生态消费观念。

4.4 推进大学生生态消费需要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推进大学生生态消费需要全社会来给予支持,高校应构建大学生生态消费的支持体系,将思想教育和物质奖励制度结合起来,在鼓励大学生学习有关绿色、生态消费模式的同时设立各种奖励制度,帮助大学生尽快转变消费方式;生态消费还必须靠全社会的支持和引导,通过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使大学生的消费观由不健康非理性消费转为理性和合理消费。

参考文献:

[1]邱耕田.生态消费与可持续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7):45-47

[2]徐长山.消费方式: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转变[J].社会科学,2001(3):40-46

[3]李贯岐.对生态消费问题的探讨[J].理论学刊,2002(6):69-70

[4]刘新新.论生态消费与可持续发展[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4(6):33-35

[5]汪秀英.绿色消费与生态消费的规则界定与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5(8):6-10

[6]李顺兴.生态消费观刍议[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02-106

[7]姚永利.生态消费问题研究[C].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4):24-26

[8]万后芬.绿色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8.

[9]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16-120

[10]艾伦.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12-113

[11]俞海山.可持续消费模式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11-113

[12]柳树滋.通向21世纪的绿色道路[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5:55-57

[13]Samuel Paul.An exactconsumption 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 or without the social contrivance of mone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 6611: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