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植物学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茎的解剖结构》专题,对于初学植物学的生物竞赛生,经常是个不易跨越的难点。此处知识结构略显零散,知识点极多,包括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双子叶植物根的此生结构、双子叶茎的初生结构、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单子叶植物根、茎的初生结构、裸子植物根、茎的次生结构这几大部分;同时出现了很多生僻且易于混淆的新名词,如:初生、次生、原生、后生、单子叶植物、裸子植物等。所以,高中生在以常规方法学习本专题知识之后,经常会出现遗忘、混淆、知识结构模糊不清等情况。
一、知识框架主干的明确――主要模块的选择
本专题的知识模块极多,如果混杂在一起,会让学生觉得知识混乱,容易混淆、遗忘。因而本文作者在众多的知识模块中,选择了四个主要模块,作为本专题中,最为核心的知识框架主干:双子叶植物初生茎横切、双子叶植物初生根横切、双子叶植物次生茎横切、双子叶植物次生根横切。
这四部分的知识模块之前,关系联系非常紧密:
首先,选择自然界中最为典型的双子叶植物为例,让学生建立根与茎结构的基础模型,摒除其他类群的干扰。当学生的脑海中已经坚实的建立了基础模型之后,再陆续进行单子叶植物、裸子植物、三生结构等其他知识的学习,此时更加容易学生理解,方便其记忆,而且记忆效果良好,不会遗忘和混淆,这也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关于同化的理论相符合。
其次,横向的比较:根与茎作为植物的营养器官,在结构上是相联系的,也有着大量的相同结构与不同结构。在生物生物竞赛考试中,这四个主要模块中的细节经常被拿来相互对比。因此将四个模块并列排出,也便于学生进行教学章节之间的互相关联,对比其相同与不同点,从而在答题时更为得心应手。
最后,纵向比较:不论是根还是茎,其次生结构都是在初生结构的基础上,反分化而进行的。因此在“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的模块中间,便于学生加入“根与茎的次生生长”部分的知识,使得知识模块之间紧紧相连,融于一体。
二、主要模块中知识的呈现
对于四个主要模块,本文作者选择了手绘简图、文字共同构成图表的形式,以手绘简图作为概念图的核心。
1.核心――手绘图
在本专题中,本文作者选用手绘简图作为概念图的核心,以其原因是手绘简图有便于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1)对实验能力的培养
绘制简图是一种传统的植物学研究方法。尝试观察植物组织切片的照片、手绘植物简图,相当于在植物理论课训练时,提早渗透植物实验的技巧,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经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培训之后,当生物竞赛学生通过联赛考试并且进入省队选拔阶段之后,接受生物竞赛植物实验训练时,他们会更为得心应手。
(2)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帮助
植物学是一门基于观察实验的传统科学。因此在理论学习阶段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对植物学的整体学习很有帮助,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更为轻松的掌握植物学理论知识的记忆方法。
(3)对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让引入绘制简图的环节,很容易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画得像”,“画得简洁、清晰”之上。这就能够鼓励学集中注意力观察细节,的能培养学生去繁就简的能力,增进他们的表达能力。
2.辅助――文字描述为主,示意图为辅
在概念图的核心――手绘图之外,辅以文字表述。这些文字主要分为两方面的内容:
(1)图注结构名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手把手的指导学生,把重要的结构名称使用特殊颜色的彩色笔把结构名称标注出来。在本专题的学习中,根、茎横切面上的各部分结构及其特点都是重要的考点。而这些结构恰好能够通过图注的形式被标注在植物简图上,这样,在之后的复习中,学生也能够一目了然,直观地看到各部分结构的名称、位置以及特点。
(2)知识扩充
在课程开始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把他们觉得重要、有趣或者难以记住的细节知识点用能够擦除的铅笔标注在图注、结构周围。
(3)知识超链接
篇2
“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5年医学院校教育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分段式培养,以8年为一个完整周期,建立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无缝衔接,实现以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提升为主线的递进式、序贯式的整体化人才培养模式。5年的院校教育以医学基础理论、预防医学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为基础,以职业素质、临床技能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知识与能力并长的素质化人才,为毕业后教育的进一步专业化、技能化培训打好基础。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重点是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积累临床经验,掌握各种临床操作技能和医患沟通技巧,达到较高水平的临床医生标准。在整个“5+3”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逐步形成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模式,最终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较强的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两阶段培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割裂,前期为基础,后者为发展,所以前期的基础培养尤为重要。
2“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对五年制医学本科生教学的挑战
“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素质培养、临床技能培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然而目前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培养现状却不尽如人意。首先,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不够。在医学院校的课程安排中,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占了绝对的地位,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极少,涉及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信息学、医事法学等开设不全,学时不足,学生对其重要性及意义认识不够,导致学生只重视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人文素质、职业素养的培养。其次,临床实践能力不强。在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由于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各种临床实习的资源有限,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直接制约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目前五年制的临床医学通常是“4+1”教学模式(4年在校学习+1年临床实习),将临床实习主要安排在毕业前一年,学生此时面临考研、就业等压力,无法专心投入临床实践中,导致学生的临床技能训练不足,水平不高。再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临床医学教学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往往使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而忽视对其应用知识和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渐退化,缺乏学习兴趣,最终无法实现预期的学习效果。上述问题明显制约了“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与落实,也无法满足和适应五年制医学人才的培养。
3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3.1以道德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为切入点,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
道德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是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切入点。具体做法为:①加强道德实践教育,合理安排义工、社会实践等不同形式的道德实践教育,开展向先进榜样学习的道德示范教育。②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全过程,以人文讲座、院士论坛、角色互换、亲友健康档案等第二课堂的形式,丰富医学生的人文知识,陶冶人文情操。③开设业界课程,邀请医学界、法学界、哲学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就当前医学生欠缺的素养开设相关课程。开设医学与人文整合课程,例如,医学史、医学人文概论、医学伦理与社会、医学与法律等。通过以上途径,在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的文化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心理抚慰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在修养层面,培养医学生尊重健康、热爱生命、关怀病人的情感,并逐渐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达到知行合一,建立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及学习医学的自豪感,为毕业后继续学习补充精神上的正能量。
3.2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和训练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医学院校作为教育资源平台,其责任是尽可能提供师资、网络、场所、氛围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帮助学生获得有用信息、技能、价值、思维方式及表达方法的过程中,教会他们如何自主学习,如何有效思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及环境。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甄别信息的优劣,学会循证的思维,建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因此,只有当教师成为真正的引导者、监督者,而学生成为知识获取、信息分析的执行人,主动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时,教学方法才是科学合理、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
启发式教学方法正是将传统以“授业”为主的课堂变成以学生“求知”为主的学堂,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案例的学习CBL(Case-basedlearning)、基于网络的学习E-Learning、sandwich教学等。用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模拟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思维,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实现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让学生自主选题,勇于实践,养成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通过探索实践,学习掌握独立解决未知问题的技巧。这样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3.3多途径拓展临床技能训练,为毕业后临床实践培训打好基础
①根据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和专科医师培养的要求,将临床技能明确划分为基本技能和专科技能。五年制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教学,以基本技能为核心,适当启蒙专科技能,合理拓展学生的思路与视野。
②建立临床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技能训练基地。通过临床教学道具、模拟医院场景和标准化病人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弥补教学资源不足,解决学生动手机会少的问题,极大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技能,为后续高强度、专业化、规范化的临床训练打好基础。
③实行临床技能训练的全方位开放及信息化管理,临床医学生通过开放机制,到技能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和反复训练,进一步提高了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④建立递进式、多层次临床能力培养体系。第1、2学期即开设医学导论课程,利用暑期安排学生作为志愿者、护工、导医等角色开展2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前接触医学知识,了解医院,实现对医学专业与医生职业的初步了解。第3、4、5学期为每位学生配备1名临床一线医生作为医学启蒙导师,每学期每名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不少于12次的临床见习,3个学期内分别完成非手术科室(内科+儿科)和手术科室(外科+妇产科)的见习任务。第6、7学期按照器官系统进行床边教学,上午在病房见习,下午进行临床理论课的学习。第3学年暑假安排2周预防战略实习,完成实习报告。第8、9、10学期完成见习与实习及选科实习12周,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实践教学过程。并在实习期间,将2周社区医院综合实习纳入教学计划,保证实习时间,加强对社区医院教学的监督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全科医学知识,了解基层医院状况。
⑤实行学生融入病房医疗团队,在实践中学习,切实加强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与训练。通过病房医疗查房及教学巡诊,专题小讲课,见习医师午间巡诊,学生临床病理、放射、药理和伦理学讨论会等形式加强对临床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篇3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五年一贯制”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满足市场就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实践人才,其教学特征呈现出鲜明的专业性与特殊性,所谓的专业性是指高职英语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特殊性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特殊性,一方面则是指高职英语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但是,当前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尚且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课程结构不完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本文将简单分析“五年一贯制”的高职英语教育特征,系统论述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现状问题,并从使用多重性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浅谈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一、“五年一贯制”的高职英语教育特征
“五年一贯制”的高职英语教育呈现出专业性与特殊性两大特征,所谓的“专业性”是指高职英语教学以培养满足市场就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实践人才为目标,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特殊性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高职英语教学具有特殊性,主张将英语专业学术知识讲解与英语实践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是指高职英语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年龄在15岁到19岁之间,他们既不同于初中生,也不是大学生,不能像教育中学生和大学生那样培养他们。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现状问题
(一)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据教育部分析,当前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师在使用某种教学模式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基本上不再融合其他教学方法,例如利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英语教育时就不会结合互动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其他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另外,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与实践岗位具体工作发生严重脱节,部分教师在解析英语教学时没有综合指导学生了解英语翻译知识,学生的英语翻译基础相对薄弱,不能满足社会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结构不完善。从总体上分析,当前高职英语课程结构并不完善,课时偏少,特别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每周仅有两节英语课,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重点知识。英语教材内容与社会市场需求有一定的裂痕,如英语翻译内容通常只倾向于语法和语篇,没有充分融合社会市场所使用的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酒店英语等,这样并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专业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市场对英语人才的要求。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据调查了解,不少高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而对于英语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54%的学生学习英语时间仅停留在英语课堂,很少利用课外时间巩固和复习英语。此外,面对“五年一贯制”的英语教学模式,部分学生呈现出厌倦态度,这也说明导致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当前高职英语教育活力不足,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致。
三、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一)使用多重性教学方法。推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教师理应综合使用多重性教学方法,充分汲取情境教学、互动教学、微课教学、合作教学、分层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等各种教学法的优势,为学生构建充满活力的英语课堂,巧妙地加强高职英语教学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利用情境教学法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微课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为学生制作精巧、生动的教学视频和短小而完整的课件,辅助学生在欣赏灵动的视频中掌握英语知识,并通过课堂互动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盲点。例如在讲解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和英语单词awake和crack时,教师可以融合《巴黎圣母院》的电影视频,并在课件中选用其英汉互译的精彩内容《Crystalvaseandearthenwarepot》(水晶瓶和陶罐的故事),用清晰的图文为学生展示以下内容:Onemoring,onawaking,shesawonherwindowtowvasesfilledwithflowers.Onewasaverybeautifulandverybrilliantcrys-talvasebutcracked.Ithadallowedthewaterwithwhichithadbeenfilledtoascape,andtheflowerswhichitcontainedwerewith-ered.Theotherwasanearthenwarepot,coarseandcommon,butwhichhadpreservedallitswater,anditsflowersremainedfreshandcrimson.(一天早上,她醒来看见自己的窗台上放着两只插满花的花瓶。一只是非常漂亮、非常透明的水晶瓶,然而却有裂纹,里面的花也枯萎了。另一只是个粗糙、不起眼的陶罐,但它却蓄满了水,里面的花儿依然新鲜、红艳。)然后,教师可以用红色的字体标注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和新单词,指导学生从中了解英汉互译文化,加强自身的英语翻译功底。
(二)优化课程结构。教师应协同学校适当增加英语教学课时,细化课程结构,将英语课程细分为听力、阅读、翻译、语法和写作等,以此全面加强学生的英语功底。另一方面,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一起编制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就业要求的英语校本,完善英语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广泛学习实践性英语知识,全面熟悉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酒店管理常用英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英语翻译人才。在解析商务英语时,教师可以将其划分为四部分,即“表示可以接受任务”、“汇报工作有进展”、“表示有困难”、“公司内常用招呼语”,然后结合这四个标题,用清晰的课件为学生列举英汉互译常用语;在讲解导游用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领路、提醒注意安全、关于购物、解说常用语和交代日程及有关事项方面的英语翻译;告知学生酒店管理常用英语主要分为服务行业英语、宾馆常用英语和餐厅常用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清晰、简洁的掌握英语知识,强化学生的英语实践技能。
(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不少学生是因为英语基础差而学习兴趣不足,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使用分层教学法来逐渐加强学生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分层教学法开展高职英语教学活动时,教师不能割裂该项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也需要融合互动教学、合作教学任务型教学等优秀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立足于“分层”这一核心,坚持以“因材施教”为指导原则,全面了解全体学生的英语基础、理解能力、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以此为依据组建层次化学习小组,并积极融入合作教学因素,引导学习小组的成员合作学习,互相帮助,针对不同的学习小组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特长,帮助学生巩固英语基础。其次,教师应注意结合任务型教学法布置英语作业,将作业划分为A、B、C三种等级,让英语成绩优秀,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练习做A级作业,可以将A级作业内容设置为英文阅读与写作,试讲活动和英语特长表演,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英语特长,增强英语教学活力;让英语成绩中等的学生练习做具有拔高层次的B级作业,指导他们多加练习英语听力和翻译;对于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注意引导他们练习做基础习题,抄写英语词汇和经典范文,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英语基础。另外,教师应注意发挥作业评语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为学生写好评语,如“Best”、“verygood”等,并指出学生在作业中的错误,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复习重点知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而且,在进行高职英语考试时,教师应分层设置英语试题,可以依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试题的难度分层设置英语试题,使学生的英语成绩能够得到层次性提升,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推进高职英语教育的顺利改革。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不能只依靠课堂教学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还需要结合多种课外活动来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协同学校为学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演唱会”、“英语话剧表演”、“美丽英文比赛”和“英语企业模拟演练”等丰富多彩的英语文化活动来让学生享受学习英语的快乐,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面推进高职英语教育的顺利改革,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目标,英语教师理应全面优化教学方法,充分汲取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协助学校,不断完善英语课程结构;通过使用分层教学法和组织英语文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昌鑫,陈慧娟,欧阳春娟等.“五年一贯制”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方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4).
[2]蒋卓轩,张岩,李晓明.基于MOOC数据在高职英语学习中的分析与预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3).
篇4
1. 发展前概念,找准概念形成的“生长点”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物理学习的前概念是指个体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前概念中通常存在的一些错误的、片面的、有缺陷的认识,对物理概念的学习产生相当大的消极影响,束缚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甚至学生在学习了正确的物理概念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还会在潜意识里对学习造成干扰。故此,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化前概念,以能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
以《比热容》教学为例,比热容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比热容概念涉及热量、温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他们大脑中对“比热容”这一概念的认识只停留在“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吸收热量越多,温度升高越多”这一认知上。课堂上设计实验,可帮助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从定性分析上升为定量理解,继而以此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形成“比热容”这一概念打好基础。
2. 顺应学生思维,把握概念形成的关键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顺应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的设计、探究实验等策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思维加工,在新概念的“生长点”上进一步抽象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进而形成物理概念。
以《比热容》概念教学为例,通过演示实验已让学生明确了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体升高的温度间的定量关系,要引导学生形成概念,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现象分析,从而构建出以上的概念框架,继而得出比热容的定义:物理学中把吸收热量与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的比值叫做比热容。
由此可见,概念的学习不是由老师直接给出的,而是逐步生成的,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进行层层分析,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进行思维加工和思维训练,从而生成概念,掌握新知识。
3. 深化问题讨论,巩固概念形成的效果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是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课堂上围绕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和欲望,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加深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以《比热容》概念教学为例,在学生形成概念后,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课堂上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出两种实验方案,即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或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这样的实验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篇5
关键词:学习评价方式改革;过程评价;多元评价
德育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应当从知识本位的陈旧观念,向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转变,并成为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教育的成果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德育课程作出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势在必行。
一、德育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学习评价方式改革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随着高职德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德育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摒弃抽象说教式教学方式,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学习、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德育课的吸引力。改革围绕课程精神,聚焦社会热点,捕捉学生关注的话题,充分挖掘体现时代特色的鲜活案例,拓展课程资源,增强了德育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激活了课堂,提高了德育实效。德育教学改革必然要求与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相配套,确立全面、公平、合理的学习评价方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改变长期积累的被动学习方式,主动探索、积极体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德育课堂焕发持久活力。
学习评价方式改革是达成德育课三维目标的必然要求。德育课程改革,促使教学目标由原有的“认知、运用”二维目标转变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这一变化,意味着德育课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还要关注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价值观,更要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道德的实际表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反思沿袭多年单一学业考试的学习评价方式,其着眼点主要在于考核学生对学科知识把握的水平,容易导致死记硬背,显然不能全面达成德育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有违德育的真正目的。
学习评价方式改革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推动。德育课程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归根结底要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发展,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助力学生成长的过程。学习评价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思想境界的提高,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能够引导学生自觉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自觉意识。充分发挥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引导他们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为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德育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应当遵循的原则
全面评价的原则。不仅评价学习的最终结果,还要考查整个学习过程的状态;不仅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情感观念的体验和内化情况;注重知行统一,考查学生的德育践行,以道德、学校纪律和法律为标准,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课内外践行道德和法律的实际表现,注重行为养成。
激励评价的原则。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展示不宜设置过多的条条框框和提出过高的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激励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调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德育课上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导向性原则。课程学习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着显著的导向作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规范。有效、合理的学习评价方式,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既有自主思考、自悟,又有合作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究;既关注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把握,又关注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既重视自身智力因素,又重视理想、信念、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明确知识水平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完善和实践能力的增强,是学习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
三、探索“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传统单一纸笔测试的学习评价方式,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考试、轻践行的倾向,忽视了德育课以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为最终目的的特殊性。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是一个不断探索、内化、提升的渐进过程,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无法准确和全面评价学生这一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努力程度。过程性评价则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求知过程、探究过程和实践过程,特别重视课堂参与过程的评价。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相互沟通、共同探究、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过程,有效转变被动学习方式,激发学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过程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学习评价,给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展示平台。因此,凡是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知识水平、突出能力、积极态度、合作精神、探究精神、独特创意、学习成果都应当得到认可,纳入学习评价的目标范围,实现评价标准多维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活动日常化。
德育课程要加大日常学习过程的评价力度。要重视对日常学习态度、学习纪律、作业情况的评价,而新的评价方式又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评价、展示性评价、社会实践评价及品行表现评价。课堂参与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参与课堂问答、话题讨论、案例分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展示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品展示和活动展示;社会实践评价考查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成效;品行表现主要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遵守社会道德准则方面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可以采用学习积分卡的形式,具体实施这一较为复杂的过程性评价。通过全面、细致、多角度学习评价,最显著的效果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师生间的思维碰撞,形成了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
德育课程的期中、期末考核彰显能力评价。根据德育课程重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特点,我校的期中考核采用了灵活多样的评价形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了主题演讲考核、创意手抄报考核、调查报告考核和职业生涯规划考核。这些考核形式着眼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优点在于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特的创意,引导学生把学习内容从书本扩展到书外,学习的空间从学校扩展到社会。激发学生自觉学习“道德理论”“思考道德问题”“实践道德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校德育课期末考核一般采用开卷考试,这一考试形式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纠正死记硬背的应试习惯。试题以综合、开放性题型为主,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及社会热点话题,通过设计案例分析和应用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分析并找出解决的方案,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倡导多向、发散性思维,又不要求学生单纯追求唯一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突出考查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促进教师教。当然,改革设想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健.论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效性[J].现代企业教育,
2011(24).
[2]宣纪英.职业学校德育课考核方法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篇6
1 困惑――教学内容的删减不当可能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1989年发表的《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除了“定理和理论外,数学提供了有特色的思考方式,包括建立模型、抽象化、最优化、逻辑分析、从数据进行推断,以及运用符号等,它们是普遍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考方式。应用这些数学思考方式的经验构成了数学能力,在当今这个技术时代,已成为日益重要的一种智力,它使人们能批判地阅读,能识别谬误,能探察偏见,能估计风险,能提出变通办法。很多高职院校也已经意识到数学的价值,特别是很多学校都把数学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但与此同时,很多老师觉得有的章节与学生学习专业无关,可以不讲,或者简单地一带而过。这也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可能,所以,这种做法给很多高职院校所采用。
众所周知,数学的学习有很强的条理性,分步计数原理告诉我们,解决一个问题往往要几个步骤,这几个步骤之间是乘法关系,如果有一步不能解决,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性就为零。所以,我们教学生解决问题应该是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完成事件的思想,第二,完成每一步的可能性都要达到100%。很多跳跃的章节很可能会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因该方面知识的匮乏而影响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产生数学无用论!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不仅仅为了专业,学生的将来也不仅仅用专业服务社会。人的生活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需要批判创新的精神,需要用辩证的眼观看待世界和变通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学是一种文化,具有基础性、应用性、适应性、先进性和教育性等特殊性质,具有其它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可替代的作用。试想,一个很功利的,单一的,甚至建立在学生死记硬背基础上的数学教学,如何能培养学生的诸多品格呢?
因此,数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为专业课服务,而在于最大可能的发挥它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教育对我们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数学对改变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结构的作用非常重要。目前我国高职高专课程设置理论知识还不太完善,笔者认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不应该停留在内容的删减,而应该从如何更快更好地学完数学课程出发。
2 对策
2.1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高职数学教学应该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发现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授课过程中在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处适当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集思广益、各抒己见,然后教师给予适当的肯定,并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兴趣有差异,如果继续沿用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学要求显然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可采用分层教学,将内容分为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都要掌握的,而提高要求则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听课,目的是让学生在最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
中得到最大的提高。
希腊数学家普罗克洛斯说:“数学是这样一种学科:她提醒我们有无形的灵魂;她赋予所发现的真理以生命;她唤起心神,澄清智慧;她给我们的内心思想添辉;她涤尽我们有生以来的蒙昧与无知。”这就是说数学是严谨而深刻的科学,它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诚实守信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等等。这些数学素养,又能脱离数学,活跃于人们活动的各个领域,长久的发挥积极的作用。
2.2革新教学手段
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积极探索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开展多媒体教学;借助计算机这个工具进行数学计算,以Mathematica软件绘制空间曲面、演示傅立叶级数的生成;上数学建模试验课,不仅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抽象的教学要点形象易懂,对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高职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3改变数学考核形式
篇7
关键词:同分异构体 构造异构 同系物
一、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组成上相同,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如C2H4和CO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但分子式截然不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C2H2和C6H6的最简式相同,但在组成原子数量上不同即分子式不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再比如多糖化合物:淀粉[(C6H10O5)n]、纤维素[(C6H10O5)n]以及糖原[(C6H10O5)n],三者之g通式相同,但当n值不同时,分子式就不同,也不是同分异构体关系。
除上述对基本概念的解析外,还需明确同分异构体的存在大多数是有机物之间,在无机物之间也可以存在这样的关系,但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一般不存在同分异构体的关系。如无机物中的雷酸银AgONC和氰酸银AgCNO ;雷酸HONC和氰酸HOCN以及异氰酸HNCO 都是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关系。
同分异构体的现象很多,一般可分为构造异构和立体异构两大类。其中构造异构分为碳链异构,位置异构,类别异构(又称官能团异构);立体异构又分为顺反异构、光学异构、对映异构、构象异构等。
在中职医学、药学或卫生学校的教材、教参中一般其中涉及的同分异构现象主要是构造异构,下面就重点解释构造异构的知识体系。
1.碳链异构
指结构中碳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物质称为同分异构体。这里介绍一种常见且有效的书写碳链异构的方法为“逐级减碳法”,书写步骤如下:首先根据分子式写出主链最长的直链结构式,没有分支;然后写出主链上少一个碳原子的直链式结构,把余下的一个碳原子当做取代基(支链)加在主链的碳原子上,并依次变动取代基的位置;再写出主链少两个碳原子的直链式结构,把剩余的两个碳作为支链加在主链的碳原子上;依次递减,递减过程中注意主链肯定是最长的碳链,不能因为主链碳原子的递减、支链的增多而本末倒置。
编成口诀,方便记忆: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支链位置由心到边不到端、排布由对到邻再到间、最后用氢原子补足碳原子的四个价键。
2.位置异构
指的是分子中的官能团(包括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羟基或侧链在苯环上)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同分异构。如:CH2=CH-CH2-CH2-CH3和CH3-CH=CH-CH2-CH3;1-丙醇与2-丙醇;邻二甲苯、间二甲苯与对二甲苯。
烯炔的异构(碳链的异构和双键或叁键官能团的位置异构),采用的方法是:先写出所有的碳链异构,再根据碳的四键,在合适位置放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官能团。
苯同系物的异构(侧链碳链异构及侧链位置“邻、间、对”的异构),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时有3种,苯环上连三个相同取代基有3种、连三个不同取代基有10种。
烃的一元取代物的异构:卤代烃、醇、醛、羧酸、胺都可看做烃的一元取代物,方法:取代等效氢法(对称法)、烃基转换法。
(1)取代等效氢法。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接的氢原子等效。同一个碳原子上所连接的甲基上的氢原子等效。分子中处于对称位置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
如:分子中的12个H原子是等效的。
(2)烃基转换法。烃基转化法是先找出组成有机物的烃基种类,然后再写出它的同分异构体,这种方法适合于烃的衍生物,如根据丙基有2种结构(正丙基、异丙基),丁基有4种结构(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就可快速判断短链烃的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种类。
3.类别异构
指分子中官能团不同而属不同类物质的异构。主要是指在分子式相同,但由于官能团的不同导致不同类的化合物,如乙醇(CH3CH2OH)与二甲醚(CH3OCH3)。中职化学涉及的有机物间的类别异构主要由以下几种:烯烃与环烷烃,它们的通式为CnH2n;炔烃与二烯烃,它们的通式为CnH2n-2;饱和一元醇与饱和一元醚,它们的通式为CnH2n+2O;饱和一元醛与饱和一元酮,它们的通式为CnH2nO;饱和一元羧酸与饱和一元酯,它们的通式为CnH2nO2,等。这些物质当它们的n相同时,两者之间都是同分异构体关系。
二、同系物的概念
同系物是指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一系列化合物。有机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每一类有机物中都存在的同系物。如烯烃中的乙烯、丙烯、2-丁烯等互称为同系物;甲醇、乙醇、丙醇等也互为同系物。
同系物是同一类型的物质,就是同系物必须具有相同的结构通式、相同的官能团(包括管能团的名称和数量)、相同的连接方式;而且互为同系物的物质,其分子式肯定不相同,要求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碳、氢原子数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4n(n≥1)。丙烯与环丁烷虽然组成通式相同,均符合CnH2n的通式,但化学键类型不同、官能团也不同,虽然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CH2原子团,但他们不是同系物;甲醇和乙二醇,虽然都属于醇,但是甲醇是一元醇,含有一个羟基,而乙二醇是二元醇,含有两个羟基,两者的官能团数量不同,所以他们不是同系物;甲基苯酚与苯乙醇虽然分子组成通式、化学键类型、官能团都相同,但官能团与其他原子间的连接方式不同,酚类物质中,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而芳香醇类物质是羟基与苯环的侧链烃基直接相连,所以他们也不是同系物。
归纳如下,同系物之间有以下6个特点:同系物一定符合同一通式,但符合同一通式的不一定是同系物;同系物必为同一类物质;同系物化学式一定不相同;同系物的组成元素相同;同系物结构相似,不一定完全相同;同系物之间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
较好地理解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的概念对学生学习中职化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能对有机物进行很好的归类,尤其对学习有机物的性质有着融会贯通的作用,因为同系物之间具有相同的官能团,而官能团是决定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所以同系物间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同系物间的物理性质不同,但物理性质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呈现有规律的递变性,比如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变大,物质的状态变化规律一般从气态到液态再到固态,物质的熔沸点、密度越来越大,物质的溶解度一般越来越小。很多同分异构体具有相似的性质。有机化学中,同分异构体可以是同类物质(含有相同的官能团),也可以是不同类的物质(所含官能团不同),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视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陈文军,丁成云.专题七 同系物――同分异构体[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Z1).
[2]盛连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有机化学基础》教科书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篇8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概念 高考
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式学习,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让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学生自主探究,但教师的讲解与点拨仍然非常重要,特别是基本概念。生物学科是一个文字性特别强的学科,一直被学生称作是理科中的文科,概念也特别多,如果全靠死记硬背,学生会感觉负担很重,其实概念教学也可采用探究式,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概念掌握学习这一类概念的方法,下面谈几种模式:
一、拆分式
拆分是将一个复杂的整体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各个击破,再重新组合在一起。拆分的魅力在于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讲解生物概念时,可以充分利用概念的字面意思,将一个概念分成若干部分,不同角度剖析概念,最后重组概念,让学生根据要点,自己编概念,以至于达到学生灵活应用。如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酶的产生场所:活细胞,酶的功能:催化功能,并强调这是酶的唯一功能,它没有调节功能,也不能提供能量,酶的化学本质:有机物。又如减数分裂是指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原始的生殖细胞发展成为成熟的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复杂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减少一半,可分为四个部分,发生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发生时间: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到成熟的生殖细胞(和卵子),特点:染色体复杂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结果:染色体减半,经过拆分学生会很快明白细菌和病毒等不能进行减数分裂,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是46条,生殖细胞是23条。拆分式可以扩展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概念的饱足感,其实很多选择题都是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这样拆分概念使学生做题时更能得心应手,也可培养学生对非选择题题干的理解能力。
二、简化式
简化式可以理解为将概念核心化,挑出概念的关键词,组成一句易懂易记的话。研究表明,一个人对符号记忆的极限是,如果是毫不相干的符号短时间内最多能记住11个,但是如果把11个符号编成一句有意义的话,即使是普通人也很快能记住。概念有长有短,文字间也是有意义的,但若能将其简化,用更少的文字呈现出来,可为学生节约更多记忆空间。如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概念中有两同一不同,两同是同种生物和同种性状,不同是不同表现类型,只需让学生记住两同一不同,这个概念便迎刃而解了。若要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概念,还有一个妙招是举例让学生纠错,如兔子的长毛和白毛是不是一对相对性状,学生会很快用概念尺度否定这句话。又如种群是指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概念中也有两同,同一地点和同种生物,同种生物很关键,像鸟是一类生物而不是一种生物。
三、方程式
方程式原本是化学中常用的呈现方式,化学上将复杂的化学变化用原料、条件、产物表示出来的一种方式,此种方法同样适用于生物中的某些概念。如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又如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也同理可得。又如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种群出现的比例,可表示成:基因频率= 该基因数基因总数。出生率是指某种群单位时间内单位数量的个体产生的个体数,可表示成:出生率= 出生个体数个体总数。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同理可得。方程式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知识一目了然,相反也容易让学生看到方程还原概念,可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四、图示化
图示可以将知识直观的展现出来,有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由此可见直观的重要性。某些生物概念也可用这种方法展现,如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含有控制该物种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套遗传信息。以雄果蝇体细胞图为例,讲解染色体的组成,并画出不同细胞让学生染色体组的个数,巩固该知识点。又如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只需要用图表示出来学生会非常明白,此外纠错式的举反例也很重要,让学生判断DD、dd是不是等位基因。又如细胞周期是指有连续分裂能力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结束为止,这个概念很难理解,至少有三个图形可以降低它的难度,扇形图、线段图和细胞分裂图。图示化可以增加直观形象感,生物教材上也有许多图形,现在高考注重能力考查,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将文字信息转变成图形信息,反之也可增强学生将图形转变成文字的能力。
五、表格化
表格化实际上是采用来了比较法类比概念,比较法是指通过两个或多个相似或相关概念的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类似点、不同点或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方法。生物学中相似的概念很多,如转录和翻译可以列表比较场所、模板、原料、酶、产物。又如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可以比较形成时间、刺激、参与的神经中枢、持续时间。还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等。表格可以化繁为间,使知识要点明了,提高学生对易混淆知识的掌握度。
生物学科的概念数不胜数,教会学生学习概念的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抓住关键词,即使是忘记概念的情况下也能自己编写概念。
参考文献:
[1]苏宏鑫.生物学概念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概述 教育学文摘 2013. 9
篇9
【关键词】五年制 高职影像专业 化学 教学改革
【Abstract】
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of higher occupation technique educationculture, for nursing specialty of five yea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s the basis of knowledge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promoting student teaching reform as the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ive year vocational image students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made som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the course of chemical method.
【Keywords】Five year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image;Chemistry;Reform in Education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高职影像专业的化学教学不仅要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五年制高职影像专业《化学》与一般专业的教学要求不同,其内容主要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在医学上应用,该课程直接为影像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医用化学的最基础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们主要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等四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五年制化学教学改革现状
五年制高职影像专业的学生从中考招收而来,大部分学生年龄较小、自我意识较强、自制力较差、基础知识薄弱、对抽象事物理解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对生动有趣的事物接受能力较强等特点。五年制高职在初中阶段只学过很简单的化学理论知识,如果直接讲授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学生根本无法接受,更不用说和专业相联系,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针对五年制高职影像专业《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我们建立以“基础化学”为先导的新课程体系,将该专业化学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与重组,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打通和整合,例如打破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的界线,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多穿插一些简单实用的药物化学知识,以达到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强化各课程之间的渗透与联系,以及删除陈旧、减少重复、精简学时。
2.结合学生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技术人才,知识并非越多越好,越深越好,如何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接受能力,来选择难易适中、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实用的原则,化学包括化学基础、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两部分,这三部分包含的内容很多,我们精选与专业联系紧密的内容精讲,无机化学部分侧重于四个方面,即:物质结构、卤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以及溶液的浓度;有机化学部分侧重于烃的性质、烃的衍生物系列,特别是脂、维生素、糖类、氨基酸、蛋白质以及醇酚醚。有机化学部分重点强调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点,而忽略掉对一些空间异构、反应历程以及立体化学部分等较深的理论。另外,“化学”教学内容还补充了一些医学中的化学知识,例如:化学制剂与药品、重金属中毒、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化学与能源及环境等方面的知识,补充的内容与相关知识点结合,结合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打破了书本单一而枯燥的理论教学,通过调整后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能正确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释与影像专业有关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并能较熟练地进行与影像专业有关的化学计算,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效果
我认为,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也和教学方
法的改革密不可分。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很被动,很多抽象、复杂的知识学生无法理解,基础差的同学会由于跟不上节奏而放弃这个学科,形成恶性循环,根据专业以及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多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3.1 直观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基础化学知识的抽象问题,我们用大量的直观教学法。例如:模型、图片等,特别是对于有机物的结构构成,通过模型,学生很容易接受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又如一些化学反应学生在实验室无法实现可以通过视频来展现。
3.2 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让基础相差比较大的学生都能有进步?如果我们总想面面俱到,总想把什么都教给学生,让学生什么都接受,结果效果并不好。经过认真思索及长期实践,我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用启发式。例如,每一章节要求学生必须提前预习,上课前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你认为本节内容的难点、重点是什么?这样,能让基础好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也让基础差点的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薄弱处,上课就会更加认真。
3.3 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应用。落后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教育需求,必须发展新的教学手段。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使用多媒体教学会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让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模糊的概念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胶体溶液部分的布朗运动,通过文字描述和固定的一副图片无法让学生形象、深刻地了解布朗运动,借住动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1]。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用心的老师。对于五年制高职校的教师来说,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在化学这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一线教师还在探索实践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可以根据各章节不同的特点来适当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需求,多方位综合考虑,力求提高课堂效率,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篇10
[关键字] 民族地区 思维能力 物理概念教学 抽象思维 创新思维
近年来,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著述颇多,在物理概念教学方面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引起了普遍的重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学生的物理基础大都薄弱,理解能力低下。教师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物理概念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之一,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物理定律的发现,还是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科学思维能力。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诸方面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则是其重心所在。
一、物理概念学习中常见的思维障碍及原因分析
第一,形象思维中的形象淡漠
形象思维在中职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的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
第二,因果思维条件的制约
物理问题的因果联系总是受条件制约,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以进行这样的思维,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学生也无法对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和选用,从而使得在有条件关系的习题面前一些学生显得无能为力。
第三,逆向思维不能逆转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由于受平时大量的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有的教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不善于甚至不知道运用逆向推理、逆向论证、逆向分析。
第四,不善于比较导致概念混淆
比较思维是中职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按理说中职学生应能较好的掌握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比较推理、比较分析、比较论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在混淆概念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有的不理解比较的一般作用在解题中的特殊作用,不善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
第五,思维定势导致思维堵塞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思维定势是指由于先前的思维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后续思维活动的特殊的心里准备或反应倾向。在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势对物理概念的正确理解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
二、物理概念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对抽象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在形成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中职物理实际上还是和高中物理一样在研究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而物理概念是这些现象中某一类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规律是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到的。因此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具体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要抓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引入和推导,不是看老师说了多少,而是看是否说到点子上,是否切中要害。所以老师要在课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第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概念是建立在感性的物理知识基础上的,直观、形象的讲述比枯燥的说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何物理规律都必须与某类物理现象相联系,实验定律尤其如此。学习和掌握物理规律之所以不能死记硬背,是因为它必须与某类物理现象对应起来。所以要善于引导学生建立丰富的、准确的物理表象,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第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类的思维活动,可分为两种: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本人认为在物理教学中逆向思维结合正向思维随时都可以使用,这对民族地区物理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不但上课效果明显,而且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四,深层思维能力的培养
许多学生学物理只顾拼命死背概念,整天做题目,对学过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等较深的层次很少提出问题和疑惑。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辅导联系中教师应经常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使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开发和培养。
第五,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 上一篇:法治思想的内涵
- 下一篇: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