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学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物学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药物学概念

篇1

【关键词】五年制大专 药物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12-02

药物化学是应用化学的原理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制备过程、理化性质、构效关系、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原理、调剂及储存过程的化学变化,以及寻求新药的途径和方法等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建立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又与临床药理学、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五年制大专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对学好药物化学的有关基础学科知识,特别是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知识掌握不好,造成药物化学教学困难;且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忽视对学生主动性培养,往往造成教学质量不高。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提高药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是摆在药化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将教学目标具体化,让学生明确每一节课的学习任务

传统的教学着眼于教师的教,一般采用教学目的(了解、领会、体会、熟悉、应用等词语)来描述学生预期的学习效果,这些词语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使得教学目的抽象、笼统、模糊,对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估难以起到指导作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应采用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基于“师生的双主体”,有利于导教、导学,多采用“说出、归纳”等外显性的动词来描述,便于测量。加涅通过实验证明“教学目标更明确,接受训练人的成绩越好”。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根据布鲁姆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结合药物化学课程特点,在实践中我把认知教学目标简化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归纳四个层次,使教学目标细化,更具有可操作性,在编写教学设计时充分体现出来并应用其中。如在讲授局部时,教学目标可设计如下:知道目标,列举局麻药的结构分类,写出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的化学结构和化学名称;领会目标,写出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的理化性质、鉴别试验;应用目标,应用局麻药的构效关系设计一种麻醉作用时间最长/麻醉强度最大的药物;分析归纳目标,分析盐酸普鲁卡因所含的基团与其水解性、易被氧化等性质的关系,归纳出如何进行结构改造以避免水解失效。以上描述将认知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层次化,方便教师因学生学习心理过程对每个认知领域目标层次不同而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手段先进化,让学生在愉快的视觉、听觉中接受学习

现代教学倡导教学手段先进化,尽量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即CAI)。CAI的选择与课程的性质密切相关。在药物化学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应用CAI有利于高效完成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问题的能力。

1.利用CAI不仅节省时间,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药物化学内容繁杂,有大量结构复杂的药物结构式需要书写,如吗啡类、三环类、DHP类、四环类、利福霉素类、两性霉素类、甾类药物等,特别是分析药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分析药物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药物制取的反应历程时,往往需要让学生直观认识药物的结构,这时仅用传统的板书不仅浪费的时间,而且难以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利用CAI就可以克服上述缺点。如在学习DHP类药物时,采用专业的ChemBio 3D等软件绘制、播放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尼索地平、尼莫地平等药物分子的三维结构彩色图像,就可以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类药物的结构的异同,让学生能快速知道只有硝苯地平无手性,同时有助于学生总结这一类药物的基本药效结构,更好地理解药物的构效关系。如在学习麻黄碱分子的光学异构体时,就利用了ChemBio 3D软件制作了麻黄碱的四种彩色光学异构体,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快速识记了麻黄碱的赤藓糖性、苏阿糖型的四种构型;如在讲授抗溃疡药时通过展示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尼扎替丁、法莫替丁四种药物的结构式,分析异同点,归纳出它们结构特征:“芳杂环+四原子链+胍基”。这样就克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对药物结构难以观察和无法形容的缺点,使之形象、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既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药物结构的理解,化抽象为具体,又有助于教师更专注于知识讲解而不必浪费时间去书写药物的复杂结构式,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形象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CAI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容量,而且可以拓展学生课外视野。

CAI能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海量信息,使教学能将网上的资料与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结合,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讲授内容,通过小故事、小发现,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药物研究现状、药物发展历程,让课堂焕发生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局部时,介绍可卡因的发现史及成瘾性;在学习镇痛药时介绍吗啡的发现史及危害性;在讲授抗肿瘤药物时,介绍喜树碱的发现史及改造史、抗癌先锋―紫杉醇;学习抗疟药时讲授屠呦呦团队在合成青蒿素类药物中对世界所做出的贡献、欧洲一系列科学家在合成奎宁所做的成绩;在学习磺胺类药物时介绍百浪多息的发现史及改造史;在学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时介绍卡托普利发现史。也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药物发现、改造及其合成史,如查找青霉素、甲氨蝶呤的发现及改造史,在课堂上交流。美国一位儿童病理学家,曾认为儿童白血病是因为叶酸缺乏所引起,因而给患者服用叶酸治疗,然临床实践病情却加重,启发了医生思考,若改用叶酸拮抗剂治疗儿童白血病结果如何呢?于是通过寻找叶酸拮抗剂,终于合成了抗代谢抗肿瘤药――氨蝶呤,临床应用确有疗效。这些药物研究曲折、励志的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探索未知方法、能力。还可借助名校的网络平台,如中国药科大学尤启东负责药物化学国家精品课程、沈阳药科大学孙铁民药物化学网络视频课程的部分重点章节,指导学生观看视频,自主学习,教师适当解惑。利用网络学习前沿科学,日新月异的科技、药学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3.把CAI引入药物化学实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药物化学实验部分包括药品的合成、定性鉴别及含量测定等。实验过程中,有些实验装置及现象比较复杂,若仅靠教师的现场讲解与演示,因场所有限,学生围观,既耗时又好力,且效果不好;对于有多种合成路线的药品,我们也不可能做到一一实验,碰到涉及剧毒药品的实验,因受实验室条件限制和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也常不安排。这时把CAI引入药物化学实验就显得非常必要。我们可以采用PPT介绍实验的流程、仪器、注意事项;采用视频录像的形式将药物化学实验的完整过程、清晰的现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也可借助校园网建立药物化学教学网站,实现网络CAI,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实验预习,做到实验前胸有成竹,实验时带着问题,听教师讲解。此外学生还可通过网络论坛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的改进、实验流程设计等,因此将CAI引入实验教学,会极大地提高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此外,要充分利用微课、校园网等辅助教学手段,结合药物化学学科特点,打破简单单一的幻灯演示方式,把课件演示、绘图、板书、提问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有机融合于课堂中;尽量避免“放电影”式教学,注重师生互动和情感需求;尽量避免教师唱“独角戏”,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动态,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教学评价多样化,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健康成长

传统药物化学教学以讲授知识为主,辅以极少量的实验教学,最后“一考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好坏。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利于教师平时的教学管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与创新思维。因此必须对药物化学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增设课外阅读量、小论文、小探究实验、平时小测、综合训练等评价形式,以综合素质为标准,多角度、全过程衡量学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出勤20%+作业20%+平时表现20%+期末考试40%的多元评价方式,将出勤纳入考核评价,规定旷课节数超过药化授课节数的1/4的学生,不得参与考核评价,必须重修,有力的克服了学生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作业包括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平时练习、小论文、小探究实验等;平时表现包含课堂学习状态、实验过程表现、平时小测等。这种考核评价方案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克服了“一考定成绩”的现象,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平时学习(练习、小测、实验等),使上课时睡觉的学生少了,提问时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实验时只看不动手的学生少了,积极参与实验观察记录探索的学生多了,并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实现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此外,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化,将整体性教学、交流式教学、对比式教学、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教法有机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如在学生学习每章内容前,可利用整体性教学法使每个学生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即介绍本章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让学生了解整章内容的知识框架,在其基础上学习具体内容,并不断回顾其在知识框架中的位置,最后总结。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从全局、整体上分析问题的习惯。如对于形象直观,实用性较强,容易理解的教材内容,教师可采用“交流式教学”教学模式,即根据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自学,查资料并整理答案,然后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拓展深化、归纳,理清学生学习的思路,强调要重点掌握和理解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思考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于需要通过结构分析比较,归纳药物构效关系的内容可以采取对比式教学法,例举同类药物的结构上的异同点,分析比较归纳,从而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分析、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龚海英,梁林,张丽,李灵芝.多媒体技术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6(6):539-540.

[2]崔建兰,门吉英,毛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在药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12):1891-1892.

[3]李福荣,段桂运,肖玉良.多媒体应用于《药物化学》教学的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07(8): 204-205.

[4]单静静.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207-208.

[5]刘振梅.药物化学[M].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08.

[6]弓建红,吴亚,李晓坤.关于药物化学理论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7(10):159-160

篇2

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中提出:“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突出强调在新一轮的课改实践中要关注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教学传统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呈现方式为直接讲授法,学生在被动地接受,给学生的印象浅层,往往无法迁移、应用于新的情境中,只是作为生物概念内容的记忆者,而生物学重要概念又是学生学习的核心知识,因此认真有效地开展好生物概念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概念的学习中,学生应成为概念的主动建构者,根据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学生探究获得丰富的事实性知识基础之上,进而主动建构概念,通过抽象概括才能归结出概念,为此本人探索在教学借鉴美国“5E” (参与、探究、解释、迁移、评价)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探究主题,运用实验、观察、资料分析等多种探究形式,获取丰富的生物概念的事实性知识,从而归纳出生物学概念,为在新情境下开展迁移应用,最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评价。

下面以人教版《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例,通过对本课涉及重要概念的解析,分析其建立概念的事实性知识,运用“5E”教学模式开展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的尝试。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解析及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下“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和“多细胞生物体结构层次”两个内容中涉及,对于细胞如何通过分裂分化构成生物,就需要建构“细胞分化”、“组织”、“器官”、“系统”等4个概念,概念多知识容量大而且内容抽象,因此教学难度大。

2.学情分析 概念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前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之前,学生已经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并已观察口腔上皮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等不同动物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所具有的差异性,并且对人体的器官和系统这些知识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这些,为本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但学习概念较多,抽象难度大,创设基于学生原有认识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实验、资料分析、图片等探究活动,建立丰富的事实性知识,从而自主建构起本课重要概念,纳入学生已有知识体系。

二、本节内容的重要概念

在课标“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下,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为“多细胞生物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具体到本节课的重要概念是“动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动物体(人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这两个概念。教学的难点在于细胞的分化和组织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突破也为后面几个概念乃至整个动物体结构层次的建构打下基础。

通过对课标及教材分析,将这两个重要概念分解成四个概念,并归纳出对这四个概念支撑的事实性知识。见下表。

表1 动物体结构层次概念形成的事实性知识及概念解析

本节课的概念图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思路

1.知识目标 说出组织、器官、系统的定义;概述动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分裂、分化形成的;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2.能力目标 利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切片,区别说出四种基本组织细胞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生物体是一个统一体的观点。

教学设计围绕(参与、探究、解释、迁移、评价)五个环节展开,从鱼个体的发育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主动提出本节课涉及的重要概念,而是通过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四种基本组织细胞,不同器官分解图片以及同一系统中不同器官功能的分析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建构起分化、组织、器官、系统等概念。体现感性到理性教学,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教学过程及组织

本节课采取用“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开发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模式,它包括有参与、探究、解释、迁移、评价五个环节,因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分阶段形成几个不同的概念,为此将探究与解释两个环节合并,在教学中重复出现。

1.参与

展播小鱼个体发育的视频,提出问题:构成小鱼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它们都一样吗?它们集中起来就能形成一条小鱼吗?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是不行的,并能进行举例,但是又无法解释其中细胞为什么会有不同,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境,使学生学习的欲望、热情以及思维都开动起来,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引出本节课探究的主题: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2.探究和解释

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获取丰富具体的事实性知识,为重要概念的建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环节将是本节的中心环节。

探究一:观察不同的人体细胞图片,解释细胞分化的概念

要求学生联系刚才讨论,人体由不同的细胞构成,这些不同的细胞在结构和功能有什么不同?展示人体不同种类的细胞图片(皮肤上皮细胞、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红细胞等),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结构上不同,共同讨论其具有的功能,从而感知人体有不同种类的细胞,具有不同功能。为什么受精卵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大部分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很大的变化。为形象地展示分裂与分化的过程,用几何图形展示其过程。

从而很自然地解释了形成细胞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功能上产生的差异性变化,叫做细胞的分化。

探究二:观察四种基本组织切片,解释组织的概念

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先进行猜测,分化后的不同细胞是如何排列,是交织的还是同类聚集呢?学生猜想:具有同样功能的细胞会聚集在一起。因此通过观察四种基本组织切片(切片上的名字先遮盖,只标字母),以免学生先入为主。通过观察再与课本的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分别是属于什么组织?有什么功能?从而让学生从观察中获得如下事实性知识:1)具有同样形态结构功能的细胞聚集在一起;2)不同的细胞群功能不同,从而教师再引出这样的细胞群称为组织,建构“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种类的细胞,这些细胞进一步形成不同的组织”这一重要概念。进一步分析四种基本组织在人体内的分布,为后器官的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探究三:观察胃、脑、心脏等器官的模型或图片,解释器官的概念

展示胃的模型及解剖图,展示不同部位的细胞图,让学生观察分析细胞在其中是如何分布的,并结合生活体验给予说明。外壁是由一层结缔组织膜、中间是肌肉层、内壁是胃黏膜、其中还分布神经与血管。观察分析结果会形成如下事实性知识:1)观察的结构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的;2)组织在其中的分布是有次序的。从而共同建构起器官这一概念。通过进一步分析脑、心脏的组织构成及哪种组织为主,具有什么功能?

探究四:观察人体消化系统的图片,解释系统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观察人体消化系统的图片,组织学生讨论:你看到哪些器官?这些器官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得出口腔、咽、胃、肠、、肝、胰腺、唾液腺等器官连在一起,能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直观了解到器官可以构成系统。进一步展人体的其它系统,加深对系统的概念的理解,并了解各系统相互配合形成统一的整体。

3.迁移

让学生能将将学习的概念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分析。提出一个问题共同探究:皮肤是属于组织还是器官?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先前几个概念分析:皮肤是否具有一定功能?这时让一个学生上台模拟与老师配合表演,老师用手假装成刀去割学生的手臂,这时同学们会感觉到什么?有什么会流出来?它们是属于什么组织?人冷时会起鸡皮疙瘩,生气时会怒发冲冠,说明皮肤中还有什么组织?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学生判断人体的结构层次。

4.评价 本环节设计如下评价

评价1:展示判断题,辨析概念并说明理由,其目的是纠正学生错误概念。

评价2:让学生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目的是检测学生对结构层次大小顺序排列,也让学生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

篇3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探究活动 重要概念

生物学的概念,对于生物学科来讲,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在概念之前加了重要两个字,特别强调了这样一批概念处于生物学科的中心位置。它包括对生命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解释。重要概念对于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对重要生物学概念的有效教学。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另一个重要理念,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性活动是中学生物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且探究活动容易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兴趣。因为同一个概念知识点可以通过不同探究途径解决,这样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探究活动,构建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方法。

1.进行探究活动,理解重要概念

课标中对科学探究有明确的要求,科学探究可通过探究性实验具体实施,探究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相应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更主动并真正体会其实质。

例如:对“自然选择”概念中“突变和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的理解很多学生不清楚,即究竟是先有变异还是先有选择,是否是因为选择的压力导致了突变等。教师不妨引入一个探究实验“探究抗生素使用与否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药性关系”,通过这个探究活动得出结论:细菌抗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抗生素无关。

在设计并完成该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与科学探究相关的重要概念得到强化,而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培养的能力也得到强化。建立在这一系列实验基础形成的“自然选择”概念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事物,避免了死记硬背式的灌输概念。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对概念的理解更透彻。

2.设计探究活动,引导概念生成

知识生成是新教学理念和新教材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我们设计探究活动时,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好这个联系就能发挥已有知识的积极作用,生成新知识,构建新概念。

如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活动设计:

(1)从实验题目“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来考虑,你能提出哪些探究性问题?

(2)基于已有的知识,利用环环相扣设问引导学生对每一个实验步骤的观察,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a.如何检验淀粉?(用碘液)

b.淀粉遇碘会有什么变化?

c.如何去掉干扰的“绿色”(叶绿素的干扰)?

d.绿叶去除叶绿素后,滴碘液就可以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否是淀粉了吗?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e.以“光”为变量设计对照方案,有哪几种设计思路?

f.现在可以将实验材料放在阳光下照射,让它制造有机物了吗?(提示:这样的叶片中有没有可能储存有以前所制造的有机物)如果叶片的遮光部分、见光部分都有有机物,则势必对实验现象有干扰,怎样消除这些干扰?

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对初中生来说,能将这三个方面有机联系起来,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即说明基本上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而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是通过探究性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三个演示实验得出的,学生在实验及观察过程中已对有关的产物和原料等有较深的印象和理解,再引导学生将这些实验结论归纳在一起,找出内在联系,光合作用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3.运用探究实验,纠正错误的前概念,形成科学概念

学生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实际上都已经有了前概念。前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认知,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前概念的形成,往往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在脑海中根深蒂固,如果仅仅是靠教师的讲解,则比较难以纠正,但如果是通过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亲自体验了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观察而得出结论,得到的印象会更深刻,更有利于科学概念的生长。

例如:关于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很多学生误以为种子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为了矫正学生的这一错误概念,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如果我们想进一步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现有实验基础上可如何设计探究方案?实验现象可能会怎样,最终结论又是什么?经过探讨,学生充分运用对比法和控制变量法,提出增设一组对照实验,增加一个满足“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这一外界条件的实验装置,对它进行遮光处理,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最终得出相应结论。在此过程中,探究活动实际上发挥了两个作用:一是通过实验观察,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二是通过探究实验设计和实验现象的观察,修改或改变学生头脑中原有错误概念,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记忆和理解。也就是说,实验促使学生通过认知顺应,实现了概念的转变,从而建构起新的科学概念。

4.结语

概念教学策略的种类多样,呈现方式灵活多变。我仅从融合探究活动,构建生物学重要概念进行教学做以上论述。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还有许多值得借鉴、有效的方法。教无定法,只要灵活选择、运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就能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困惑,强化学习效果。

篇4

■ 变化在概念呈现的方式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0个专题每一个部分都出现了这样的描述——“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如“生物圈中的人”专题提出了以下重要概念——

人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工作为细胞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包括营养、空气等,以及排除废物。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肝、胰、大肠和,其功能是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以备运输到身体的所有细胞中。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排除废物和多余的水。

……

认真分析这些内容,50个重要概念并没有超出具体内容的要求,而是采用了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标准认为,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 聚焦教学中的研究问题

生物学概念是学习的核心内容,目前存在着单纯背概念、对概念的内涵理解不清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在备课中凸显研究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学生应该具有哪些学习行为和活动经验。

第一,精选生物学事实,为形成概念奠定基础。

以往的教学中生物学事实不是多了,就是围绕概念的选择不到位,造成学生构建概念的情境事实选择不足。如围绕着“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从实验观察入手,充分观察洋葱、番茄、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使学生认识到虽然性状不一,但都具有细胞的基本结构。观察中,学生能够排除形状、大小等非本质属性,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

第二,外显从事实到概念的思维过程。

事实充分了,是不是就能够自然形成生物学概念?在充分的事实背后还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加工,如进行归纳、类比、分析等,教师要搭建产生这些思维活动的台阶,尤其在备课过程中要外显对其的研究过程,预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教学目标中的过程方法目标常指向这里,而当前过程方法目标的制定还是比较空,难以落实。

如《观察根的结构》一节课,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根的永久装片,并画各部分典型细胞图,这一教学过程对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要能够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要通过比较发现根尖细胞形态和大小不同;进而,还要发现在不同中,一定的区域内细胞性状和大小又是基本相同的;再从相同的细胞中找到典型的画出结构才完成任务。备课中,教师要将这样的思维过程纳入研究中,设计一定的指导语,适时给出一定的图片,才能够支持学生完成这一观察比较活动。

第三,关注概念之间的联系,突显概念背后的生物学观点。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 概念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113-01

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着重于解释概念文本,忽略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致使学生只会机械记忆,未能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笔者认为,物理概念教学应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通过辨析、推理,逐步形成概念。

一、巧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物理概念建立在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无法真正掌握物理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物理概念,寻找概念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借助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现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思考,生成物理概念。

例如,在教学“浮力”的概念时,很多学生在这之前通过各种渠道形成了一些对“浮力”的认识,如“实心物体会下沉,空心物体会上浮”等,这些认知大部分是以生活经验为依据,无法正确反映“浮力”的本质,教师可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举例说明“你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到或者发现了浮力?”。学生可能会说,游泳时感受到水会把自己向上托,乒乓球落水后会浮在水面上,木头会漂浮在河水上……教师对学生举出的例子给予肯定,并继续提出问题:沉入水底的石块还受到浮力吗?浮力的方向是朝哪里呢?物体只有在液体中才受到浮力吗?学生在教师设问的引导下,进入了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认真思考,把握住了浮力概念的关键点。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大量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借助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断,主动地生成物理概念。

二、恰当运用辨析,构建知识网络

物理概念作为物理知识的联结点,是学生构建物理知识网络的核心,很多物理概念之间存在着关联性。教师可通过恰当运用对比、类比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地理解物理概念,构建物理知识网络。

例如,在教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概念时,这两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学生在学习、理解这两个概念时容易混淆。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概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力平衡分别描述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描述的是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而二力平衡描述的是物体的一种平衡状态;教师继续提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同时作用于两个物体,二力平衡呢?学生思考发现,二力平衡中的两种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但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教师通过这样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对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二力平衡”,使学生渐渐掌握了两个概念,并且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记忆。

教师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将类似的物理概念进行分组学习,加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物理概念的学习与理解,渐渐在学生的认知中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网络。

三、合理借助推理,让学生猜想归纳

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优秀思维能力的有效素材。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时,可以利用学生喜欢探究的特点,促使学生进行大胆猜测、科学推理,总结归纳物理概念知识。

例如,在教学“力”的概念时,由于该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进行推理、归纳。教师设问:我们在生活中哪些情况下可以感知到力呢?问题是开放性的,学生很快给出一些例子,人挑水、马拉车、人拍球、书本压在桌上等。教师在学生举例时,板书典型例子,圈出“人”“马”“书”“水”“车”“球”“桌”,让学生思考这些名词可以用什么来概括,“物体”,大部分学生给出了答案。教师继续问,“挑”“拉”“拍”“压”这些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动作”或者“作用”。通过这个分析,让学生尝试归纳力的定义,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物体对物体的动作”“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逐步推理,归纳出了力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合理推理,自主地归纳物理概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更加牢固地掌握概念知识,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了推理归纳的科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篇6

摘要: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其与工业化生产和医疗用药紧密相关,实践性与操作性都很强,但传统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单一。笔者结合学校药剂学实验教学现状和五年制高职特点,在学校2010、2011级药学专业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开设创新型实验课程,对传统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通过与传统教学方法对比,新型的实验教学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本文就五年制高职药剂学创新型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阐述创新型实验的方法与过程,希望给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 :药剂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其与工业化生产和医疗用药紧密相关,实践性与操作性都很强。传统的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以验证实验为主。一般由教师先讲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学生依葫芦画瓢按实验步骤一步步完成。这种做法的最大缺点是学生不需要主动构思,不动脑,机械操作,学生的个性与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在这种教学氛围下的学生在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法适应现代医药的要求,与生产岗位要求相脱节。因此在五年制药学专业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开设创新型实验势在必行,以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专业教学迫在眉睫的事情。笔者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从业多年,认为改革须从根上来,只有真正扭转了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治疾”。笔者结合学校药剂学实验教学现状和五年制高职特点,在学校2010、2011级药学专业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开设创新型实验课程,对传统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具体改革过程如下。

一、创新型实验的方法与过程

1.将学生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与创新方法教学组

传统教学组按传统药剂学实验方法教学,创新方法教学组按新方法进行教学,开展分组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学生按3~4人/组进行自主分组,在分组中兼顾学生学习情况,在性别、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也作适当兼顾,以使各小组实验水平相当。

2.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实验指导

与以往教学围绕知识点展开不同的是,创新型实验在原有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把实验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和应达到的实验目标通过实验指导书很明晰地告之学生。借助指导书,学生可以进行初步的预习,了解整个实验的目的以及相关的步骤,不至于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脱节现象。学生通过实验背景、实验项目等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自我完成文献查阅、方案设计、仪器的组装与调试、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走上讲台,参加实验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意识。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这样的创新型实验能使学生化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状态,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升课堂质量。

3.创新实验培养模式,开展开放式教学

所有常规实验均2人/组,1套实验仪器,创新型实验一般为1~2人/组,既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又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对于部分优秀学生,特别是参加省、市技能比赛的学生,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开放性药剂实验室提供学生制备药剂的多种原料、辅料和仪器,学生根据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制剂处方和工艺阶段的实验。如在制备乙酰水杨酸片的实验中,可以通过片重差异、硬度、崩解度、溶出度等完成制剂的质量标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作为协助学生的角色,协助学生完成实验,同时对其中如混合方法、制备软材、制颗粒等关键技术的操作进行指导。

实行开放式教学,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使得学生有机会使用较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开放性实验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重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潜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结果分析

对笔者学校2010、2011级药学学生不同教学方法药剂学实验成绩进行比较,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药剂实验教学中采用创新教学方法后,二个年级学生的药剂学成绩均优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且均有显著差异(p<0.01),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三、讨论

第一,在开展创新型实验中,师生的角色定位要转变,老师要从课堂的“主讲者”变成“辅助者”。也就是说,老师作为辅助人员不能每次对学生有问必答,而是要借助各类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一方面启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转变专业教师授课理念同样重要,要让“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根植教师内心深处。

第二,创新型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完成相应的项目时,应积极采取方法,启发学生的拓展思维,不能拘泥于学生做完的实验,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如在配制炉甘石洗剂的实验中,可提出组分不同配比、不同组分的解决方案,对相关因素进行多维度观察,获得实验结果。从而对混悬剂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和更广泛的理解,同时对混悬剂润湿剂、助悬剂、絮凝剂与反絮凝剂等理解更全面,培养了学生独立判断的能力。

四、小结

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药剂学实验课程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但该课程的实验改革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参加的学生也很有限,今后我们将不断思考探索,让药剂学实验教学的项目、内容、形式上更加适合于五年制高职要求,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宏飞,赵欣,徐希明,戈延茹.对药剂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时代教育,2009(9).

[2]皮之军,李建海,于敏,凌云峰.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5).

篇7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药物分析 教学改革

在探索五年制高职教学模式之前,首先要了解五年制高职的概念和学生的特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学生入学的资格为初中毕业,通过中考进入职业技术学院或具有举办五年制高职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经过五年的学习获得高职毕业文凭。[1]虽在类别上为普通高校,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客观上要求其教学模式有别于普通高校,其教学模式不能照搬高校模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培养模式等又不同于中职教育,不能照搬中职教育模式,这就要求五年制高职学生教学模式必须兼顾高等教育与中职教育的要求,突出五年制高职的特色。

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教学重点,以专业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药物分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多为药店、药厂生产车间、医院,从事如灯检等药物分析检验工作,因此,药物分析检验所必需的各种仪器的操作,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专业技能之一。药物分析一般是从药物的性状观测、真伪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4个方面对药物质量进行控制,而前这几项内容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分析、仪器分析、药物分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因此,对于药物分析专业的高职生来说,《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等基础课的开设也应与专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及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再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具体的药物分析中,通过学生的反复实训练习和《药物分析》课的学习,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的基础知识综合化,从而达到掌握药物分析基本技能的目的。为此,笔者针对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核心,认为药物分析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材、教学方法和学生考核形式方面的改革,旨在探索一套适合五年制高职院校药物分析专业的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模式。

1 教材改革

药物分析是各级院校药学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但长期以来都没有供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教材,只能借用高专或者本科教材。这些教材在教学内容和结构编排方面都体现出很强的学术研究性,注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的药物分析知识,这些知识的理解需要有机化学、药物化学、波谱解析等知识为基础,对于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则力度不够,主要靠简单的实验。近年来,随着国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原来的药物分析本科或高专教材无法适应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药物分析专业的要求。因此,编写一本适合五年制高职院校药物分析专业药物分析(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药物分析)教材是教学改革的基础。首先,应从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入手,即通过化学分析、仪器分析、药物分析的学习掌握药物分析工作者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因此,在内容编排上应进行一定的调整,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化学分析等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对接。其次,应考虑到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层次,在教材中应强化实践应用性知识而不是学术研究性知识,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年龄特点也决定了教材中应强化实践应用性淡化学术研究性。笔者认为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该掌握的技能是能根据《药典》或者其他药品的质量标准的规定,合理、正确用运分析仪器对被测药物做出正确的质量评价。

2 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药物分析的教学内容一般从药物的结构入手讲述药物的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和采用这种分析方法的原因,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笔记,而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其理解有很大难度,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最后只有少数有兴趣的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勉强通过了考试(笔试),但药物分析所必备的操作技能没有掌握。久而久之学生对所学专业丧失信心。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应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多媒体教学的引入

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听课过程中,如果有一定的视觉冲击或是动手记笔记,能加强对所听内容的记忆[2]。教材中的图片都是黑白的,没有立体感,不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特别是药物分析的一些仪器,由于其价格因素,学校不可能提供充足的实训条件。多媒体手段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操作,其生动的画面和鲜艳的色彩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明显提高,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在让学生间接地掌握了该仪器操作的同时也解决学校教学资源的紧张。

2.2 课堂提问的变化

在传统教学中,每次新课前,教师大都要用几分钟时间回忆上次课的内容,一般都以提问方式进行,但多是面向全班学生的提问,因此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通过提问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是个别提问,课堂提问的成绩记入平时成绩。为避免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我们尽量不用那些靠念书来回答的提问方式。例如,在讲授“药物溶出度的测定”时,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完教材的相关内容,然后分析每一步操作所需的仪器和操作方法,最后看屏幕上播放的溶出仪,提问溶出仪的操作步骤。对于第一位学生的回答,教师往往不立刻做肯定与否的评价,而是再提问另一位学生,让学生自行判断,最后教师作简单的归纳总结。这样的提问方式相当于在模拟实验室中进行了“药物溶出度的测定”实验,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了抽象复杂的知识。

2.3 作业的改革

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业的类型、题量都会影响到作业的效果。简单地回答一些概念、解释一些名词也可以是作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达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但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以及人的惰性,对于这类作业的完成,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学生在不理解意思的情况下照书本抄写,更有甚者连书本都不愿翻,直接抄同学的作业。原因是这样的作业答案几乎是固定的,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有如下规律:听教师讲解,只有0.5%的内容3个月后还能记住;如果让学生亲身体验,有80%―90%的内容3个月后还能记住,有70%―80%的学生会运用所学的知识。[3]因此,笔者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对作业的形式、内容进行了改革,取消了直接抄书的问答、概念题型,增加观察、分析、判断的作业类型,利用课后作业的方式,不仅达到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目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制剂分析一章中“药物的含量测定”,内容多而杂且重复,给学生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以手中的药物为测定对象,通过查阅药典,归纳其含量测定方法,并用示意图绘出其操作步骤和每一步操作所需的分析仪器。作业的完成时间为2周。对于没有查到的学生可相互讨论并请教教师。

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抄写名词、概念,而是充分发挥了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研究、查找药典中的相关内容时,复习、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相关知识,同时提高了思维和动手能力,大大激发了其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2.4 以项目教学为模式加强学生操作技能的实训

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是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用实际工作的需要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理论指导实践去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表明了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紧迫性。在项目任务实施操作的过程中,做到动作技能和实践思维技能同步训练,既知道怎样做,还知道怎样做才更好,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和技术素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有效的发展。[4]

药物分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能熟练操作药物分析仪器是药物分析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项目教学在药物分析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有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分析天平的使用”时,笔者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直接将课堂放到天平室,让学生边观察边学习,从天平的结构入手,让学生对照实物找出天平的一些部件,然后告诉其作用和工作原理,最后逐个讲述称量方法,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的学生不仅能准确称量,还能排除天平使用时常见的故障。在该项目教学结束时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更为有效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3 学生考核形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试模式为笔试。而实践性很强的药物分析技术按照这种方式考核有很多弊端,某些掌握了一定操作技能的学生由于不善用文字表述而无法取得高分,而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死背概念也能过关。这种考试方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高分低能”现象。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技能的考核,在每一个项目模块结束时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最后和理论成绩综合为最终成绩。这一考试方式的改革,也使学生更为重视平时的学习和训练、实践,从而提高了其专业技能。改革后的药物分析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笔者对五年制高职院校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尝试,学生普遍反映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大增,并且觉得学习轻松愉快。笔者将按照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实践中不断地升华、完善该学科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滕勇.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4.8,(9).

篇8

1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1.1 夯实基础知识

核心概念是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础,教师通过加强核心概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以及公式、原理和定理的应用法则,为他们的物理学习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完善知识结构

核心概念是物理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教师通过加强核心概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认知水平由感性向理性、由直观向抽象、由分散向系统的转变,使他们更好的理清物理知识脉络,完善物理知识结构.

1.3 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核心概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物理知识的联想与迁移,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方法

2.1 实施趣味教学 营造良好氛围

在传统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往往采取“填鸭式”教学,导致核心概念知识讲解死板抽象,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尝试开展趣味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时候,教师没有采取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讲解模式,而是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反映“牛顿第三定律”的动画视频,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视频内容体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变机械讲解为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2.2 实施启发教学 引发学生思考

为了响应新课标的号召,也为了满足新课改的需求,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要本着启发性的原则,使学生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来获取知识,使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体验知识、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例如,在讲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教师如果直接给出“动量守恒”的概念及条件,则很难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无法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相反,如果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实验,并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来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总结“动量守恒”的概念及条件,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核心概念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核心概念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3 实施迁移教学 发现内在联系

高中物理的不同模块之间看似彼此独立,实则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核心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实施迁移教学,帮助学生发现不同模块的核心概念和普通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的同时,实现知识迁移,利用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新的核心概念,使学生发现和总结物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例如,在讲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之前学过的“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将三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实施迁移教学,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也巩固和复习旧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发现不同的核心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物理学习的奥妙与规律.

2.4 实施生活教学 拓宽学习渠道

篇9

关键词 药用植物学教材 花被等概念 定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为本科生选定的药用植物学教材,绝大多数是姚振生教授主编的“十一五”国家级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该教材的分类学内容比其它种药用植物学教材的详细些、丰富些,其形态解剖学的内容则没什么突出优点,倒是与其它种《药用植物学》教材中的大多数一样,在对某些概念的解释或定义上有不全面、不明确、不太符合事实、不大符合逻辑的问题。本文就具体谈谈其花被、花萼、副萼、花冠和副花冠的定义中存在的问题。

其花被的定义:“花被是花萼和花冠的总称。多数植物具有分化明显的花萼和花冠,也有一些植物的花萼和花冠形态相似不易区分,称为花被,如厚朴、五味子、百合、黄精等。”该定义的问题是:片面,即只认为花被与花萼和花冠有关,不认为有既非花萼也非花冠的花被。或许有人会反驳:其中的“也有一些植物的花萼和花冠形态相似不易区分,常称为花被,如厚朴、五味子、百合、黄精等”这句话,难道不能理解为该定义其实认为有既非花萼也非花冠的花被吗?笔者的回答是,不能。这句话的本意为,有些植物的花被只由花萼组成,但其花萼与花冠的形态相似。这种意思可从该教材将百合、黄精所在之科的花算作单被花、且将单被花定义为“只有花萼而无花冠的花”的做法中看出来。①

其花萼的定义是:“花萼是一朵花中所有萼片的总称,位于花的最外层。萼片一般呈绿色的叶状,其形态和构造与叶片相似。其上下表皮层均有气孔和表皮毛,以下表皮为多;叶肉由不规则的薄壁细胞组成,细胞含叶绿体,一般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 该定义的问题是,(1)在阐明萼片内涵的基础上阐明花萼的内涵,然而对萼片内涵的阐明却并不到位。“一般呈绿色的叶状”这句话到位了吗?没有,因为苞片一般也呈绿色的叶状,如棉、打碗花、九头狮子草、忍冬等植物的苞片;“上下表皮层均有气孔和表皮毛,以下表皮为多;”这句话到位了吗?没有,因为山茶、景天三七、枣等等植物的萼片就不是这样;“叶肉由不规则的薄壁细胞组成,细胞含叶绿体,一般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这句话到位了吗?没有,因为小檗属植物的萼片中就都无含叶绿体的叶肉细胞,②被子植物的大多数花瓣内也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位于花的最外层”这句话到位了吗?没有,因为既非花萼又非花冠的花被也可以位于花的最外层。(2)以部分事实代替全部事实。花萼包括离生萼和合生萼两种,萼片只是离生萼而不是合生萼的组成部分,合生萼的组成部分是萼筒和萼裂片。因此,说离生萼是一朵花中所有萼片的总称,这话尚能成立,说合生萼是一朵花中所有萼片的总称,这话就不能成立了;同理,上述花萼定义的核心句子“花萼是一朵花中所有萼片的总称”,也不能成立。如果有人说,合生萼的原意就是指由数个萼片合生成的花萼,因此,萼片应该也是合生萼的组成部分,说合生萼是一朵花中所有萼片的总称,这话应能成立。则笔者将反驳:由数个萼片合生成花萼,这是植物进化史上发生于亿万年前的一种事件,并不是现存的植物界中有合生萼的植物在发育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或者说不是这类植物在发育过程中都会发生的事件。退一万步说,就算是的,则那数个萼片也在合生成花萼后,各个丧失其原来独立、个体的状态,共同转变成萼筒和萼裂片了。既然合生萼中没有这种呈独立、个体状态的成员,那么怎能说其有萼片呢?而没有了萼片,又怎能说萼片是合生萼的组成部分,说合生萼是一朵花中所有萼片的总称呢?如果硬要这样说,那么就意味着抹杀萼片的概念与萼裂片、萼筒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界限,意味着不懂得各种植物学教材和植物志为什么都采取同一种做法,即在描述某些植物的花萼特征时,只用萼裂片、萼筒这两个词而不用萼片这个词。

篇10

【关键词】《实用药物学基础》 情境体验法 阶段性考核

优选教学方法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前提和关键。文章通过对多种教学方法的分析,筛选出情境体验法作为《实用药物学基础》课程的最佳教学方法。此外,教学方法创新方案的实施可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进而使教师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1]。

一、研究对象

我校2013级大专药学1、2班按入校时自然分班。其中,1班30人作为对照组,2班30人作为实验组。两个班的学生在知识水平、年龄等方面的分布状态相近,由同一教师授课,具有可比性。

二、教学方法

1班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即“黑板+粉笔”式的单一教学。2班实验组:将本学期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一个教学阶段后做一个教学考核和教学质量考评,通过比较每一个阶段的考核结果做出评价。

(一)第一阶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学生易于理解,教师只需精讲点拨,在单位时间内可传递更多《实用药物学基础》知识信息给学生,扩大学生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第二阶段――案例导入教学[2]

《实用药物学基础》这门课程较抽象。本研究围绕课题大纲和教学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在举例过程中,要对某疾病的临床特点、药物作用机制和服药注意事项等进行详尽透彻分析,这不仅要求教师课前准备充足,认真撰写教案,掌握案例引入的时机,更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准确清楚地表达所选案例。

(三)第三阶段――情境体验教学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运用“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情境体验法是体验式教学的一种方法[3],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情感去体验、感受,并通过讨论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知识。

三、结果

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教学时,学生在课堂上注重记笔记,主动提问、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每班不超过5人,占学生总人数不足16%,课堂气氛较沉闷;而采用实验组的方法进行教学时,学生参与度很高,尤其是情境体验教学法。

(一)教学考核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各组学生成绩比较,如表1。

表1结果显示,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后,学生的及格率、平均成绩均有较明显的提高(P0.05)。在实验组中,三种新型教学方法的使用,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及格率、平均成绩,良好率、优秀率也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新的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为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了通过自身努力就可达到及格的机会,较好地发挥了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质量考评结果

通过问卷的形式展开,目的是请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让学生选择其中最喜欢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质量考评结果可以看好出,学生接受实验三阶段即情境体验法的能力较强,这说明该种方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教学效果才会提高。

四、讨论

情境体验法是以情境为教学线索,以团队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以学生全面参与为要点,以整体领悟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该种教学方法下,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课前认真做好复习,主动吸收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游戏、实践中不断增长专业知识。因此,情境体验法是一种既生动有趣又实用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陆恒树.如何提高高中职学生对《药物学基础》的学习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5):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