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理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职护理;药物学;提高兴趣
一、引言
药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和药学的桥梁学科,覆盖了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机能学科,又覆盖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等形态学学科,同时又与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药物学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是学生将来参加护士证考试的必考内容。然而,药物学内容多,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不容易记忆,学生对于学习药理学缺乏热情,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学习兴趣呢?
二、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药物学习现状分析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在初中时学习能力比较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药物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面对药物学繁杂的知识点时,感觉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太强,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太多,又不能像护理实训一样进行直观,可以直接操作,时间久了,就丧失了学习兴趣。在后续的临床课学习中,由于药物没学好,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
三、探索方法,提高学生的药物学习兴趣
针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药物学习现状,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试图寻找到适合护理专业学生学习药物的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明确学习目的,改善学习动机。药物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但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学习药物学的原因并不明确,因此,明确学习目的,是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由于学生是在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学习药物,并不了解后期内科外科等临床课程都与药物关系紧密。这里,我们可以邀请专业课老师,参加护士证辅导考试的学生,医院的护士走进课堂,与同学们分享药物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比如,护士证考试中会考到药物的使用方法,内科护理中,每一种疾病都有相对应的药物治疗方法;护士在配液时应该选择哪种溶剂,药物之间受否有配伍禁忌,这些都与药物学这门课程紧密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改善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二,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一,信息化教学。翻转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通过信息技术掌握学习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进一步深化掌握,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药物学这门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课下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和查阅相关资料,对所学药物的作用、应用、不良反应有基本的认识。课堂上,通过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讨论,针对如何使用药物,用药指导等方面展开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做中学,学中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二,案例教学法。本门课程要教会学生如何用药,如何进行用药护理,与临床专业关系密切,因此,可以采用病例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性的选择多个经典病例,提出与药物相关的问题,比如医生为什么选择这个药物,病人会出现什么不良反应,在用药前、用药中、用药后要如何进行给药护理,学生通过讨论,结合教师讲授,对所学药物就会有整体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强化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教学思想;其三,探究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结合药物学的特点,除了在课堂中给出案例,还可以给出不同的知识主题,比如抗高血压药合并其他疾病时,用哪一类的抗高血压药合适,为什么要这么选择,这些内容在课本上并没有明确答案,反而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求知欲,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再由老师进行点评,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其四,除了以上三种教学方法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其他多种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与护士证考试内容相联系。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后就可以参加全国护士证考试,而药物学作为护士证考试的一项重要考点,在平时授课中一定要紧密的结合护考相关知识点。通过将历年真题分类,与药物相关的护考内容应当在授课过程中作为重点体现出来,让学生学习起来有目标,主动地学习。第四,成立药物学习兴趣小组。每个班成立药物学习兴趣小组,利用班会或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趣味的药物活动。例如,开展“诺贝尔奖中的药物”活动,了解都有哪些人因为药物获得诺贝尔奖;开展讲座“阿司匹林传奇”,讨论一个药物的百年发展史;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药店中病人和药师,医院中病人和护士。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药物的积极性。第五,家校合作,促进学习。通过多种媒介,如课堂表现汇报、QQ、微信,报喜单等,向家长传达药物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情况,对表现好的学生的家长发送报喜单。因为药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让学生向家长传递如何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例如,抗高血压药需长期服用,不可突然停药;阿司匹林要饭后服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让家长也参与到药物教学中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创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家校合作,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药物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刘晓健.浅议如何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6(9):1049,1080.
篇2
机能整体观点建立在“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之上。而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也就是说整体特性不是组成它的各个局部的特性叠加的结果,而是有其特定内容的。它的着眼点不在于所含的各个组成成分,而是着眼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特性。认为中药的作用不完全是各个组成分单独作用的叠加结果,而是有许多因素在影响其作用。
这里强调的是“机能整体性”,它既包括人体本身的机能整体,又包括单味药或复方中药各成分的合力作用。为此,在中药的质量管理和检定标准中,缺乏针对性较强的定性和定量控制,尤其是定量控制方法。《中国药典》1985年版在207个成方制剂中,绝大多数未对有效成分的含量作控制要求。
2对两种观点的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从对客观事物的表面的、局部的现象认识,上升到由思维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两种不同的观点对中药质量管理及鉴定标准产生了一定影响。中药成分是很复杂的,如果单单是对提取分离出来的某些成分即所谓有效成分进行控制研究,会影响对中药制剂全面作用的理解。中药复方配伍是遵循一定的原则的有机结合,主要是增效、减毒、阴阳配合、相反相成、主药与次药的良好配合等,这是一种辩证的整体观点。但如果过分强调“机能整体观点”,就难以深刻认识中药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虽然多种成分的整体效应不是组成它的各个成分特性叠加的结果,但有效成分也是起治疗作用所不可缺少的。如我们所称的“地道药材”质优效高,其原因经研究发现,某些中药本身就是地球化学指示植物,它们选择性浓集了某些微量元素及化学成分。因此在用于机体时,这些特点的微量元素及化学成分即起很好的治疗作用。我国西北地区产黄芪为地道药材,是因为那里的土壤中富含硒,而黄芪中的硒含量高。
地道天麻产地是贵州大方,经微量元素和化学特征分析,知道该地土壤中的钼、铬、锰、钴、铜等元素的含量明显很高。因此,化学成分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些均需要做出质量控制才能清楚。由此可见,两种观点要互相兼顾,共同趋于完善。
3结语
篇3
1、政策性
学籍管理制度是高校开展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各高校应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学籍管理规,但是在学籍工作的实际工作中制度与实际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学籍制度缺少灵活性、可操作性,限制学生的发展。新时期学生管理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学籍管理制度也应适应新时期学籍管理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籍管理规定。除此之外,学籍管理岗位工作人员还需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上述法律法规中均对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做出了解释和规定。由此学籍管理岗位必须遵守法律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开展学籍管理工作,杜绝一切违法乱纪行为,维护教育公平。
2、信息化
高校扩招给学籍管理带来了困难,学生学籍信息海量数据迅速攀升,人工处理的传统方式使得效率十分低下。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充分有效的利用学籍管理系统,将学生学籍信息数据构建成一个大数据库,可以随时记录更新学生学籍状态,查询掌握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向,大大提高了学籍管理效率。不仅如此学籍管理数据的实时更新还为学校其他管理部门提供了实时数据,也为全国学籍数据管理统一化提供了数据基础。
3、全国统一化
自2001年教育部要求将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进行电子注册,建成了集高校招生录取信息、学籍学历信息、毕业生就业信息、全国高校学生资助信息于一体的学生信息数据仓库,即学信网,实现了全国联网。从学生高考开始实时记录学生志愿、录取高校、分数等具体信息,通过新生学籍注册全国统一排查,有效遏止了冒名顶替入学行为,实现全国学籍管理工作统一化。并以学籍学历管理平台为基础,关联学生就业、资助、全国火车票售票管理平台等,实现全国各管理系统信息共享。
二、学籍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籍管理是以学籍数据为中心所开展的学生管理工作,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因为学籍数据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它是一项烦琐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政策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加之学籍管理工作内容的拓展,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掌握传统学籍管理的政策还要熟悉学籍管理相关管理部门的业务和政策。否则容易造成学籍管理工作失误。学籍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地位极其重要,对稳定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高校校风学风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学籍管理为学生的在校期间的学习提供了政策导向。例如:根据学籍管理规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人性化的挖掘学生的潜力;学生根据学分可以选择提前毕业;达不到学分根据学籍管理规定做降级处理等等。这些学籍管理规定有助于学生将学籍管理上的规定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于高校而言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利用学籍管理规定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进度,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籍管理对学生管理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籍管理制度有利于约束学生日常行为。学生管理制度中规定了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在校规定,一旦违反相关规定,将对学生做退学、开除学籍等处理。因此,学籍管理具有严肃性、强制性和导向性的特点,能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不可以做,让学生遵守法律规定,遵守道德规范,遵守校规校纪。另外,随着学籍学历管理全国统一化,学生的在校期间获得的荣誉、受到的处分以及国家助学贷款的诚信记录都会在全国学籍管理平台可以查询,对学生的就业、未来的生活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这一方面来说也对教育管理学生遵纪守法,遵守道德规范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学籍管理为高校其他日常管理工作提供实时数据参考。高校工作的中心是学生,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适用于教学,同样适用于高校其他部门,为学生做好保障服务是高校其他部门的宗旨。
学籍管理为高校其他管理部门提供实时的学生数据,有利于其他服务部门实时掌握学生动态,统筹规划有效地做好服务工作。学籍管理是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各种系统中,学籍数据库是基础数据库,学籍管理系统必须做到实时更新学籍数据才能保证教务系统正常排课,财务系统正常收取学生学费,图书管理系统正常借还书。因此,学籍管理系统正常运转是其他信息化系统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学籍管理系统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总结
篇4
/
关键词:质疑;批判性思维;科学精神;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S)-0006-3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国家的课程目标之一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在培养目标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提出“高中物理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目标中又提出“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上述目标均指向学生的“科学素养”。其别提到“质疑和批判”的能力。科学素养以科学精神为核心,质疑和批判则是科学精神的精髓。主要表现为批判性思维。
“批判”一词有多种解释。从教育学角度看,批判是一种思维过程。具有积极思考、自主分析和提出新见的特征,通过求证、反思等手段,培养学生合理质疑和科学批判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必备条件。物理思维中的批判性品质是指:严格估计思维材料和检查思维过程,善于独立思考,不受暗示干扰,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进行争论。不断分析解决问题的依据条件,反复检查已拟定的假设、计划和方案;善于明辩事非曲直,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哈佛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面对当今知识外储化的现象,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倍显重要。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可以从态度和技能这两个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思考训练,达到让学生自主思考的目的,同时也符合让学生“会学”的课程理念。高中物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质疑和批判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高。这是“必修课”,是国家的课程目标之一。
2.忽视批判性思维教育,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形成障碍
“李约瑟难题”不断困扰着我们:“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很多贡献,但近代科学与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楚渔先生从独特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剖析:“古代的科技形态以技术创造为特征,技术创造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中国人口众多,积累的经验多,自然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和发现比西方多。但近现代的发明创造多是以科学理论为主要特征,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模式的西方科学家,故能在近现代科学理论的许多领域独领。因此,中国的科技进步缓慢,与传统思维模式中轻视实证的习惯有关,而要改正这个毛病。必须彻底改变中国的传统思维模式,重新打造我们的思维模式。”实证是与纯粹的理论分析相对应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中的核心是批判与质疑。物理学研究大多使用实证的手段,通过对客观材料的分析,来论证相应的观点。
国人对“诺贝尔科学奖”总是翘首以待。清华大学郑也夫教授认为:“诺贝尔科学奖意味着高端的创造力。中国现今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摧毁。”他说,无论你是在哪儿学习,哈佛、耶鲁、牛津或剑桥。如果你人生的前12年是在中国学校里度过的,那么你就与诺贝尔科学奖绝缘了。你的独立性、好奇心、想象力与创造力都会被中国的教育体制给抹杀。这个体制将学生与老师捆绑在了一起。老师就如一位严父,是不可被挑战的权威角色。这种要求人们不去质疑长辈的顺从精神,已经成为科研创新的一大阻碍。《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分析》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800分“及格线”,而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成绩的更是只占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夏谷呜分析了中美两国的高考内容后指出,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两位专家对基础教育的诟病,不约而同地指向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缺失,值得深思。
当下高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合理的教学价值与目的。将教学演绎成教师简单的灌输、知识的反复强化和能力的不断被训练。这种学习以分数为目的,以训练、测试为手段,漠视教学本身的价值存在,我们称之为“追逐名利的学习”。这致使多数学生形成思维惰性和依赖性。习惯于将书刊的话当成真理,只能分析与解决问题而难以发现与提出问题。缺乏问题意识、质疑习惯和批判精神,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受到抑制,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形成障碍。对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毁伤严重。基础教育忽视批判性思维教育,将会影响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或许会成为“科学强国梦”的障碍。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显而易见,它关乎“中国梦”的实现。
3.高中物理教学是渗透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最佳途径
恩格斯说过,“怀疑――批判”的头脑是科学家的“另一个重要仪器”。“柏拉图的苹果”堪称挑战权威的典范。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善于批判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笛卡儿认为,一切皆可怀疑,唯有“怀疑”本身不容怀疑。爱因斯坦不仅喜欢独立思考,更崇尚批判性思考,他自称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费恩曼写过这样的小诗:“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想知道为什么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想知道究竟为什么我非要知道我为什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费恩曼认为:“在科学中,怀疑和批判是举足轻重的”。正是科学家这种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怀疑和批判是科学进步的原动力,一切观念都要接受经验的考验和批判的理性思维的挑战。这是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准则。
从伽利略无摩擦摆球的理想实验到笛卡儿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信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更重要的还有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汤姆逊、卢瑟福、波尔和海森堡这四代师生在研究原子结构时,都是在质疑和挑战老师观点的过程中。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二十世纪的物理学革命。综观物理学以及科学发展史。那些重大的发明和发现大多是建立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的,诸多案例可使学生认识到批判性思维是推动物理学乃至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
物理思维在符合一般规则的前提下,有自己的特色和倾向,在科学思想史上与不同的哲学思想、理性和非理性的思想方式纠葛在一起,具有独特的魅力。只有领会科学思想史才能更深刻地把握科学思维的方法。要通过有意识地引入科学思想史,使学生历史地把握物理学科学方法的来龙去脉以及物理方法的特色和倾向。科学概念和规律被创造和发现的过程,不仅体现出科学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能反映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科学思想史教育让学生认识和感受批判性思维,是渗透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最佳途径。
4.批判性思维在构建物理概念中的重要作用
“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篇》)的故事,说明知觉是由知识和理论决定的。人在感知时并非一块“白板”,在生活中已获取的感性认识会构成“前科学理论”,并形成对当下的“导向”和“透镜”作用。“导向”暗示观察者向什么方向去观察。而“透镜”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观察到的是什么。
学习概念之前。学生头脑并非空白。他们已从生活中体验并积累了许多与该概念有关的感性认识,并由此形成了一幅被前科学概念和自身经验所主导的物理图景。其中一些观念和前科学概念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会对正确构建物理概念形成干扰。例如,“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摩擦力一定是阻碍物体运动的”等。再如,直接将数学经验迁移为物理判断:既然有I=U/R=R=U/I,就应有“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而与电流成反比”等。还有相似前概念的干扰。导致对新概念的理解困难,如“路程与位移”、“速度与加速度”等。
篇5
【关键词】数学教材;数学学习;高考题
现下高中学生的学习资料太多,以至于没时间认真研读数学教材,部分老师也将就学生在书山题海中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做学生一时半刻不会受影响,长此以往便会给学生自身带来许多困惑,因为长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数学教材是数学专家们历经几代人几十年的智慧成果,是开展数学学习的根本依据,下面简要谈谈教材在高中笛Ы萄е械闹匾性。
一、教材就是典型的导学案
教材内容饱满,符合学生认知状态,是其他任何辅导书讲义等不可比拟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把教材当作学生学习的导学案,依托数学教材开展数学教学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导数及其应用部分的教学中,师生容易轻视导数的概念及对导数的推导过程而重视记忆各类函数的导数公式,这样会阻碍学生今后解决数学问题。教材中导数是由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瞬时速度)来刻画的,接着再学习导数的几何意义。若能重视对教材的研读,就能深刻理解导数,灵学活用,更容易解决函数增减、最值问题、直线与曲线的交点问题等。
二、教材题目的设置具有代表性
教材例题或习题是命题者的重要素材来源,熟悉教材题目具有重要意义。比如:
例1:(2013,全国Ⅱ)设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bcosC+csinB.求角B。
例2:(2014,广东)在ABC中,角A,B,C所对应的边分别为a,b,c。已知bcosC+ccosB=2b,则 =_____。
例3:(2016,全国)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2cosC(acosB+bcosA)=C.求角C。
三个高考真题均不难,是典型的已知边角关系求角或边的比例关系。做这类题时,学生极有可能马上利用正余弦定理将已知的边角关系化为角的关系或边的关系再顺利求解。回过来看3个题目中都出现类似于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五教材18页练习3射影定理的结构a=bcosC+ccosB,b=ccosA+acosC,c=acosB+bcosA,如果考生熟悉这一结论的话做题速度就会很快。例1中已知a=bcosC+ccosB,而由射影定理知a=bcosC+ccosB,所以sinB=cosB,角B为三角形内角,故B= 。例2中已知bcosC+ccosB=2b,又有a=bcosC+ccosB,所以a=2b,故 =2。例3中已知2cosC(acosB+bcosA)=c,又有c=acosB+bcosA,所以2cosC=1,故C= 。教材的篇幅有限,所包含的内容却是无穷的,这就需要我们重视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理解教材。
篇6
【关键词】培养;高中学生;物理阅读
提起阅读问题,人们很容想到那应该是语文老师的事情,而不是物理教师的事,但从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来看,有的试题所叙述的背景材料、物理情景与当前的新技术、新科研成果和新科技动态紧密结合,因而考生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读懂题目,分析信息,提取有效信息,这就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物理教师在平时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有着不可推卸有责任。
对于此类试题,还有许多学生反映,拿到阅读量较大的试题,一看到题目那么长,心理就发慌,读后脑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讲什么问题,最后无从下手,遇到这类问题往往得分率很低,其实有的并不是问题太难,而是考生被较长的题干所吓倒,也就是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所致。
虽然文字很长,但只要细心阅读,从题目中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培养学生物理阅读能力?我想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广泛阅读材料,从而体现它的基础性
只要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所以要在“读”上下功夫。
首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打好阅读基本功。物理课本是用物理语言陈述物理知识的典范,它具有鲜明的“严谨清晰,通俗简明”的特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打好学生阅读的基本功,既可复习巩固物理知识,又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例如:(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必修)第一册)观察和实验表明,两个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这个物体对那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那个物体也一定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不存在这样的物体…………,同样也不存在那样的物体…………
文中文字叙述极其严谨简练,应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琢磨加点字的含义,又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其次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报刊杂志及科普书籍,增强学生读懂资料的耐心和信心。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阅读量大的,学生感到较为畏惧的背景资料,绝大部分来自于教材之外,它以现代科技、日常生活、生产中的某个热点事件、问题为背景,既考查了阅读能力,又考查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平时留心会发现有好多文章值得我们去阅读。
例如:本人近期阅读一本(苏教版《中学生探索学习丛书――走近混沌》)
……如果在铁电体上施加应力使其沿自发极化方向发生弹性形变,那么原细胞中正、负电荷重心之间的距离就会变化而使其自发极化发生变化,自发极化的变化意味着表面束缚电荷及吸附的自由电荷的变化。若在极性相反的两表面间接通一根电线,其上使会有电流流过,这种应力导致电极化变化的现象称为“压电性”,反过来,如果在铁电体上施加电场,它便会发生弹性变形,这种现象称为“逆压电性”……
压电体实际应用的最简单的例子是使用压电陶瓷的煤气点火器,经过极化的一小块压电陶瓷在受到压力时连接其带的相反电荷的两表面的导线之间会因为电荷的流动而迸出火花,利用这种火花可以点燃煤气……
阅读上文后既知道了铁电体的知识,又了解了压电陶瓷打火原理,还可以结合电压、电流等知识点构成资料型题目,考查阅读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做好摘录,扩大学生的信息存储量。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养成记录的习惯,将典型的物理模型、图像图表、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热点事件等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模糊不清的内容,指导学生再查阅相关资料,这本身又是一个阅读过程,经过日积月累,个人信息存储量不断升级,阅读能力也将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二、选择精读材料,从而体现它的针对性
由于中学生学习任务较重,教师在平时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内容精读。
首先要指导学生精读物理概念、规律、弄清物理量的内涵与外延。物理概念、规律是浓缩的精华,要逐字逐句的读,咬文嚼字的理解。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揭示了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即惯性”,“明确了力和运动的关系”,“为进一步定量研究物体的运动奠定了基础”等。
其次要指导学生精读关键语段,提取有用的信息。有些习题的文字冗长,有用和无用信息混杂,再加上有意的设陷,使学生往往难以把握问题的实质而误入歧途,而对这样的习题,需要反复的阅读,用着重号圈出文字叙述中的关键词句,大刀阔斧地削去地些屏蔽思维的枝节内容,从而在认识结构中清晰地呈现出问题的主干,使看似复杂的问题简明化。
例如:阅读如下资料并回答问题:
自然界中的物体由于具有一定的温度,会不断向外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因与温度有关,称为热辐射。热辐射具有如下特点:①辐射的能量包含各种波长的电磁波;②物体温度越高,单位时间从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辐射的能量越大;③在辐射的总能量中,各种波长所占的百分比不同。
处于一定温度的物体在向外辐射电磁波能量的同时,也要吸收由其它物体辐射的电磁能量,如果它处在平衡状态,则能量保持不变。若不考虑物体表面性质对辐射与吸收的影响,我们定义一种理想的物体,它能100%地吸收入射到其表面的电磁波辐射,这样的物体称为黑体。单位时间内从黑体表面单位面积辐射的电磁波的总能量与黑体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即P0=δT4,其中能量δ=5.67×10-8W/m2・K4
在下面的问题当中,把研究对象都简单地看作黑体。
有关数据及数学公式:太阳半径R=696000km。太阳表面温度T=5770K,火星半径r=3.395km。球面积S=4πR4,其中R为球半径
(1)太阳热辐射能量的绝大多数集中在波长为2×10-7-1×10-5m范围内,求相应的频率范围;
(2)每小时从太阳表面辐射的总能量为多少?
篇7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情感态度的关键阶段。如何教好小学语文课呢?这是广大的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和追求的方向。本文从以下几点加以说明;
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有效教学
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打好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既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对孩子们今后的成长和学习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实施有效的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时,要利用一切积极的因素,促进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这也是响应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
一、紧扣文本特色,立足文本整体,抓住重点词句
俗话说:“书没有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也不开讲”。例如,在讲授《第一朵杏花》这篇文章时,对话描写则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色之一。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文本特色,让学生去通读全文,然后再把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综合性的训练:出示竺可桢爷爷和小男孩的对话,但是没有标点——学生想要读通读顺这段话的话,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对话加上正确的标点;再加上标点之后,再去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以及神态等,然后再去体会、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心情,去感受人物说话的动机等,读着读着,学生们也加上了一些提示语,这样读起来会更加的过瘾。这个时候,有了提示语作为坐标,学生便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其中,积极地还原体验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感,再有感情地去朗读,慢慢地再去触及人物内在的品质,这个时候,人物的精神也逐渐地变得看得见、听得出、说得准且写得活,诸如“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这个问题也能有更好的理解。当教学结束时,这些问题也都能够迎刃而解了。当学生读懂的时候,也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和语言积累的过程。
二、灵活处理教学资源
灵活的使用教学资源,主要指的是教材资源。新教材也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小学生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例如,在教学《暮江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有关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然后再结合文中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合作交流等,体会白居易离开朝廷之后的那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样的教学也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再如,在教学《意大利的爱国少年》这篇文章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船上的人们的刻薄的语言和热那亚少年大义凛然的话语,进行对比学习,这个时候,少年的爱国情也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充分地利用了文本资源去理解“对话悟情”。在两个人的对话中去挖掘隐性的资源,然后再将热那亚少年的浓浓的爱国情传达出来。利于学生掌握本篇文章的中心。
三、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还能够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更多的是强调教师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获得最大的发展。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设置情境教学,以此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都能够自然地走入到文本当中,理解文本内涵。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地营造出和谐、稳定的语言环境,避免盲目地灌输教学的知识,通过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把时间留给学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朗读氛围,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够在这个氛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也能有效地吸引学生融入情景,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语言的神奇、感受文章内容的丰富多彩和内蕴的意味深长,然后再把这些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不断的练习中去熏陶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锻炼的能力,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例如,在教学《步行18里》这一文时,文章中与人物进行对话的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先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用心灵和书中的人物进行对话,然后再全班进行交流。这个时候,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从前很少举手的同学,也纷纷地举起他们的小手。这说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很多学生都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一些知识的。
要想构建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就要兼顾各个方面,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实际学情和教学内容,精心地进行预设,用简约有效的教学方法扎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要想把这些孩子们都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需要我们从小学阶段的学习抓起,从学习语文知识时开始抓起。多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措施,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
参考文献
[1]焦小双.《“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04期
[2]郭树春.浅析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09)
[3]鹿丽丽,王玉.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21(08):41-43
[4]戚春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问题及其策略[J].成才之路.2009(29)
篇8
一、教学细节是构成完整历史课堂的关键因素
生动的教学细节构成了完整的历史课堂,完整的历史课堂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教学细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让学生通过细节感受历史的血肉,深刻认识史实中所赋予的情感。历史教学细节往往是动人心弦的,通过细节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也能训练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一个处理得当的细节,往往能体现一堂课的精彩。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完整性和智慧性。历史教学中的细节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让枯燥的史实生动起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学细节来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细节层次,微观层面的切入和描述,使学生迅速进入某种历史角色或历史情境之中,体验其中蕴含的酸甜苦辣的情愫,并且调动其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链接,使其进入深入思考历史问题的状态,就一定能够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由此可见,在历史课堂中,教师有必要把教材中隐藏或者忽略的细节展现给学生,营造历史氛围,如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简介、关键历史情节的补充,历史场景的适当渲染,紧凑的环节冲突等精彩细节,就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的心绪随着历史事件的发展而跌宕起伏,从而促使自己迅速走进历史,融入历史。
二、教学细节是增强历史课堂魅力的重要环节
古希腊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历史的魅力不仅仅限于让学生了解史实,更多的是能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心理体验和精神上的满足。要想让历史课堂闪烁着思想的火花,教师应该设置合适的教学细节,才能对学生心灵的丰满、精神的充实起引领作用。
对学生而言,几乎所有的历史史实都发生在特定的年代,根据课本一板一眼的固定叙述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特别是对一些理论性很强的观点,教师必须根据课标进行拓展。如教学《商鞅变法》一课时,书本上简单介绍了商鞅变法的结果,对商鞅的最终结果没有太多描述,使学生不能完整理解改革需要付出沉重代价这一观点。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串讲到近代史上谭嗣同在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时所说的话:“西方各国的变法,都是因为有人以身殉道而成功,现在中国还没有因为变法而流血的人,这是国家之所以不昌盛的原因。我愿成为第一个为变法强国而牺牲的人。”从而深刻体会到变法、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比较商鞅和谭嗣同二人的革命和改革的精神,学生在此过程中丰富了自身的历史知识,创造性地挖掘课程资源,让所选的细节背后蕴含着思想的底蕴,并能够对感性的细节作理性的思考,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历史课堂的魅力。此外,教学细节对历史课堂魅力的影响还表现在“读史以明志”,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开阔视野,认清国情,在历史的感知中洞悉生活,感知社会。教师用历史细节拓展教材,使学生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论从史出”,提高学生的历史智慧,感受历史的魅力。
三、教学细节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苏格拉底有句话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思维的火焰,而注重教学细节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兴趣能否及时被激发起来。教学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细节往往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所学的史事。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通过细节教学的过程,学生从文本语言中倾听着心灵的搏动,点燃精神火把,照亮固有的精神隧道,这才是我们要达到的最完美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在历史课堂中,教师有必要把生动详实的细节展现给学生,营造历史氛围,尤其要重视历史和社会现实相关联的细节,这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融入历史。
历史的魅力体现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历史课堂教学因细节而打动人心,因细节而充满魅力。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精心进行课堂设计,通过恰当地运用历史细节,在历史课堂上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历史,使学生走进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感受历史的魅力,最终不是要达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的,而是要真正满足学生对历史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于友西、叶小兵,《中学历史教学法(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叶小兵,《细节的重要》《历史教学》,2005
篇9
一、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喜欢我,激发“愿学”学习情感
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学习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
例1 我曾经对4个班学生对数学课上的情感感受做过调查,列表如下: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学生喜欢老师程度”与“数学老师注重情感教育程度” 以及“期末数学成绩”“上学期末进退比”大概成正比。不过考试成绩具有偶然性,所以教学成果有待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验证。但是调查结果表明我们情感教育上的工作的确可以快速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二、让学生当“小老师”,享受“成功感”的情感体验
我一般在复习课或评讲试卷时让学生站到讲台前充当“小老师”讲题。这样,能让学生畅所欲言,没有束缚,也能激发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产生成功感和自豪感。
例2如图,从山顶A处看到地面C点的俯角为60°,看到地面D点的俯角为45°,测得CD=150■米,求山高AB.(精确到0.1米,■≈1.732)
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便灵机一动,向同学们征求了一题多解。很快A同学响应了我的号召,走上到讲台在黑板上给全班同学演示他的方法。没想到他这临时的小老师确实有模有样,其它同学第一次接触到自己做主的模式也很新奇,都非常认真地听,讲述完毕以后大家对A报以热烈的掌声。受到他的鼓舞,B,C,D,E,F也主动向我示意要求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学生并不缺少创造力,缺少的只是一点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地探索者,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有滋有味,而这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
三、运用激励的评价手段,培养“自信心”情感体验
例3 就自己所教的两个班来说,两个班数学成绩相差较大,原来因为其中一个班成绩较好,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有意无意地给予了情感上的鼓励,在这个班的教学中,我经常使用“不错”“很好”“你怎样想到的”等赞誉之词。在讨论问题时,对于学生“小小的创造”,要给予肯定和推广,使学生每攻克一道难题,克服一个困难,创造一个新的方法,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升华为渴望继续学习的情感,期末考试成绩进步很大。而另一个班由于平时成绩较差,而且纪律不怎么好,上课经常会因一些小事批评他们,因此该班上课总是很沉闷,使自己很难开展有效教学,不少学生丧失学数学的信心,期末考试成绩下降很明显。
由此我发现情感对人的各种行为活动的动力效应。心理学认为,表扬是引导学生行为习惯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
四、联系生活实际,增加“用数学”的情感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学好数学,同时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中获得“数学真有用”的情感体验。
例4由我在新房装修过程中遇到的烦恼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想办法解决,引用一次方程(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实效性,问题如下:
老师刚买了套100平方米的商品房,今年准备装修。现在有甲、乙两个装修队提出了装修报价:已知甲装修队比乙装修队报价每天贵50元,且有以下装修方案:
先请甲修队单独做6天,再请乙装修队单独做12天,需付两个装修队费用共4800元,如果甲装修队单独完成需25天,乙装修队单独完成需50天,那么老师单独请哪个装修队所付费用最少?(两队都按天收费)
解法一:设甲装修队每天需x元,则满堂红乙装修队每天需(x-50)元,由已知得:6x+12(x-50)=4800
解法二:设甲装修队每天需x元,则乙装修队每天需y元,由已知得:
x=y+506x+12y=4800
通过这个实际问题引出困惑:生活中有些问题既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又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为了解决上面的困惑,开展下面的活动:
(1)准备游戏
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收集生活中遇到的,感兴趣的,能用一次方程(组)解决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2)开展游戏
篇10
一、舞蹈的编排是关键
舞蹈动作应简洁明快,在重复中求变化舞蹈特别是其表现力,与幼儿的天赋、父母亲的诱导及周围的环境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与舞蹈的编排有关。
编排幼儿舞蹈一定要符合幼儿的自身特点和他们的天性,符合他们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审美观的基本要求。选择好舞蹈音乐后,教师应根据音乐的特点选择几个与音乐相和谐的、能较好地表现舞蹈作品的较典型的舞蹈动作。有的教师在编排舞蹈时以为动作编得越多越好,其实不然,动作太多,显得整个舞蹈不能前后呼应,缺乏基本的舞蹈语汇,也不便于孩子们学习和掌握动作。我在编排幼儿舞蹈时,根据音乐只编几个动作,然后根据音乐的节奏再变化动作,同一个舞蹈动作只要变化一下动作的方向、动作的幅度、动作的频率、动作的速度、动作的路线就能在原有的动作基础上增添新意,并能变化出许多新动作来,小朋友也能较快的、较好的掌握动作。同时,小孩的动作编排也应讲究动作之间的对比,包括动作的松紧、起伏、开合、强弱、快慢的对比。
二、巧妙利用队形与画面的变换以增强趣味性
舞蹈的队形和画面在创作舞蹈的环节中称为构图。好的舞蹈作品,它的队形、画面的变化就象一幅活动的绘画,给人以高度的美感。作为学生舞蹈的构图,队形的变化不宜太复杂,力求简单明了,易学易记,但又不能单调、死板,而应该显得生动、形象。
由于经常在课后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我也从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观察孩子们心态的机会。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们的游戏中许多都是通过互助协作来完成的。例如孩童们玩的一种游戏叫做“救兵”由其中一个小朋友来“捉人”,其他的小朋友都是患难与共的“兵”,只要其中一个被“冰”住了,其他人就会想方设法地去救他,以使游戏不断地玩下去。学生喜欢以围圆圈(如“丢手绢”)、互相帮助(如“救兵”)等形式来做游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团结、友爱、集体感强的心态,由此也可以知道我们的这些小人儿们是多么地可爱了。
基于平日对孩子们的观察,我在为舞蹈队的学生编排的儿童舞蹈《童趣》中就用到了许多孩子们做游戏的动作和队形。其中一个画面是小朋友们玩着玩着不知不觉就围成了一个圈,跪坐在地上拍着手呢,突然发现每一个小伙伴都是一脸的泥巴,低头一看,自己也是一身脏兮兮的,于是互相指着对方哈哈大笑起来。由于围成一个圈,再加上动作的互动性,排练的时候学生都觉得非常的新鲜和好玩。
三、注重表情和肢体语言,讲究“神韵”,加强艺术表现力
在内心情感培养中,眼睛的表情非常重要。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它不仅仅是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媒介,更重要的是反映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所以要学会“眉目传情”。所谓“观其舞,看其功,察其色,鉴其貌。”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面部表情始终贯穿其中,是整个舞蹈艺术形象、动作美感的焦点,只有完全投入舞蹈中,理解动作要领,注意把握舞蹈的整体风格,仔细揣摩角色,把自己融入音乐的情感中,才能做到形神兼备。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舞蹈动作是为舞蹈主题服务的,而舞者的面部,则是为舞蹈的整个灵魂服务的。
我们知道,无论谈诗、论画、鉴赏音乐,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舞蹈中也是一样。“神”是舞蹈的内在韵味,我们批评舞蹈动作呆板僵硬,没有生气,说的是在做动作的“形”时,缺少了内在的“神韵”,没有很好领会舞蹈“形神合一”的境界。除了掌握动作要领外,还要细心揣磨每一动作的内在“神韵”,不可一味追求动作的难度而忽视对“神韵”的培养。把握了“神”,“形”才会有生命力。“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的、准确的解释了“形”与“神”的联系及关系,只有综合运用好这些舞蹈中“神韵”的技巧,才能使舞蹈更具有表现力。
在舞蹈教学中,放任型的舞蹈教师由于怕麻烦而直接跳过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专制型的舞蹈教师用规范的动作进行示范,用精确的语言讲述舞蹈动作的要领,并要求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却觉得乏味,失去练习的兴趣;而民主型的舞蹈教师重视设置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增强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幽默感,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练习舞蹈基本技能的同时,充满有趣的自娱性和游戏性。
在教授“波浪手的组合”这一基本练习的时候,我把一个画着一只海燕的风筝带到了我们的舞蹈教室,因为对于天真烂漫的儿童,为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有机地引入、穿插一些儿童所喜爱的形式,如模仿小动物、讲小故事、猜谜语等,就能使我们的教学充满童趣。我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说出海燕飞翔的姿势,学生们热情高涨,唧唧喳喳地讨论了一番,我又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海燕的翅膀来学习波浪手的动作,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学得比平常认真和仔细。
教学中还应看到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并正确对待。“个体的差异性不仅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