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减排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碳排放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吉林省

全球变暖正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发展低碳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环境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2017年6月我国发改委表示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一步编制全国碳排放交易权市场建设总体方案,加强碳排放交易权市场的基础支撑能力,并且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行业作为重点率先启动。从以上的国际与国内背景来看,2020年左右中国应该会建成一个满足全国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统一市场,吉林省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加快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

1吉林市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优势

吉林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主要是高耗能的产业部门。根据《吉林省统计年鉴》,2014年吉林省能源消耗量为8483.40万吨煤,碳排放量约为21547.84万吨,说明吉林省有巨大的减排潜力。

1.1碳排放交易市场潜力大

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隶属六大高耗能行业的企业,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20%。截至2011年,吉林省共73个CDM项目获得发改委批准,成功注册项目30项,位于全国第13位。10个项目获得EB签发CERs,位居全国14位。由此可见吉林省的年减排量是十分可观的,说明吉林省的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

1.2交易平台基础

2011年4月,吉林环境能源交易所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吉林省环境能源权益交易的唯一省级交易机构。它为环境能源领域的权益人、节能减排集成商、科研机构、投资机构提供碳交易专业化服务,同时也肩负吉林省各级政府低碳发展政策研究的任务。吉林环境能源交易所已经与来自日本、美国、英国和国内企业与机构,签署了相关会员信息、碳交易项目服务、碳减排量购买意向书、低碳经济合作框架等协议。这说明吉林省交易平台发展势头良好,有利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后的发展。

1.3碳排放量核查清晰

碳排放量的核查对于建立碳交易市场起到关键作用,因为它关系到碳排放权配额的初始分配。2016年10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京北方节能环保有限公司顺利完成了吉林省第三方碳核查的工作,并将公司所承担的24家排放单位的碳核查报告、排放报告和补充数据等资料,按照吉林省发改委的要求全部上交。这对各个企业碳排放权配额的确定提供了有力的参考数据。

1.4监督评价机制建立

吉林省于2014年年底前制定出了《吉林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实施细则》,并开设试点。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评价企业的环境行为,并对全社会公开和共享信息。吉林省会为诚信企业开放绿色通道,用环保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其发展;还会通过严格贷款条件等方式限制非诚信企业发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的逐步建立对吉林省碳排放权市场中违约机制的发展和完善非常有利。

2吉林市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问题

在对吉林省有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具体情况的考察过程中,发现了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2.1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机制仍不完善

市场上的碳价由买卖双方的供求情况决定。碳排放总量和企业的排放标准决定着碳配额的发放。如果政府发放的配额与市场实际不符,就会干扰市场的定价机制,造成市场价格的波动。吉林省尚未出台碳排放总量和各个行业的排放标准的具体规定。在2015年下发的《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交易的标准,这使发放配额的工作很难进行。

2.2缺乏与交易相关的具体法律和法规

具体规范的法律法规对碳交易市场有保障作用。吉林省虽然制定过关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的细则并下发过有关意见,也在吉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提出有关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的具体安排,但约束性强的法律法规尚未颁布,因此交易难以顺利开展。

2.3碳交易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较少

碳交易金融机构是独立的第三方,主要包括碳排放交易核查咨询和碳排放交易所,还包括环境评估机构、金融机构以及非银行的金融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使碳交易市场活跃的主体。CDM项目和CCER都需要银行的参与。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有助于项目融资。碳金融利用金融工具来配置、盘活和优化企业的碳资产。目前吉林省只有少数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中介服务机构较少使企业在开展项目时面对融资困难和企业难以有效管理碳资产的问题。

2.4抵消机制尚未建立

抵消机制是指碳交易市场覆盖的企业通过购买抵消信用额完成遵约义务的机制。未覆盖企业可以通过实施减排活动产生减排量,经过相关机构的认证,这些减排量成为减排信用额,可以出售给覆盖企业,用于抵消其碳排放量。碳交易市场通过市场买卖碳排放权可以激励企业节能减排,而目前吉林省缺少超过排放量要惩罚和自愿减排量的抵消机制,很难确定在交易中如何获利。

3对吉林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议

3.1明确定价机制,根据实际制定配额价格

初始阶段政府免费发放配额,成熟阶段可以对配额总量按一定比例进行公开竞价拍卖。政府可以设置碳配额交易价格的上下限,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产生风险。政府也可将竞价收益专款用到碳交易市场的基础建设中去。

3.2制定法律法规,支持市场平稳运行

随着市场的逐渐完善,应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对违反市场规定的企业依法严惩,并依次对企业的排放数据进行监控。政府还应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项目级的减排活动和碳交易进行规范,要考虑“核证自愿量(CCER)”的作用,也要考虑国际碳市场标准的减排指标。规范的法律规章使吉林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更加稳定。

3.3丰富金融机构和资本种类

对于吉林省来说,创新金融服务的组织机构可以有效提高市场的活跃度。同时吉林省要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产品进行创新,采用多种类碳资产交易和碳金融衍生产品。另外,政府要加强政策性金融对碳交易市场的支持能力。鼓励民营企业与政府部门共同合作,采用公私合作的方法有效改善碳交易市场建立过程中融资困难的问题。

3.4完善评价机制、第三方认证体系和监管体系

公信力对吉林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十分重要。所以应建立健全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要对第三方机构进行规范和严格的资质审查。规定存在欺骗行为并触犯法律法规的碳交易中介机构,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吉林省应建立碳交易监督管理机构,管理碳排放配额的发放;建立碳期权以及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体系,管理碳交易金融机构和企业、监督和检查碳期货试点市场的工作。

总的来说,目前吉林省碳交易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做好准备工作,在现有基础上,对市场各要素方面制定更加完善的市场规则。在吉林省碳交易市场稳定运行后,还要加强碳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对碳交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样会使吉林省更快更好地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接,在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内抓住发展机遇,推动全省的经济发展,也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2015吉林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甄浩,吴倩.吉林省CDM项目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管空间,2011(05).

[3]陈向阳,卢淑敏.中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基本要素与机制构建[J].区域经济评论,2016(06).

[4]周文波,陈燕.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03).

[5]段茂盛,庞韬.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基本要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3).

篇2

关键词:节能减排;资源税;极差税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7月11日

一、我国资源税现状

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从1949年起,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是资源无偿开采制度;1984年9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开始征收资源税,鉴于当时的一些客观原因,资源税税目只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1994年我国进行了全面税制改革,对资源税也进行了调整,确定了沿用至今的资源税基本框架;为了强化资源税的征收力度,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自2004年起先后调高了煤炭、原油、天然气等多种资源的资源税税额;自2010年6月1日起,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开始了以新疆为试点,逐步扩展到全国的资源税改革。这项试点改革措施的核心是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的计征由从量定额计征改为从价定率计征,税率为产品销售额的5%。现行资源税具体内容如下:

(一)纳税义务人。现行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应税资源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所有单位和个人。

(二)纳税范围。现行资源税的税目包括7大类,在7个税目下又设有若干个子目,如表1所示,主要是根据资源税应税产品和纳税人开采资源的行业特点设置的。(表1)

(三)计税依据和计征办法。根据相关规定,我国资源税实行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两种征收方式,即资源税应纳税额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额(或课税数量)和规定的税率(或单位税额)计算,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销售额×适用税率

或应纳税额=课税数量×单位税额

(四)税收优惠。资源税实行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基本原则,规定的减免税项目比较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开采原油过程中用于加热、修井的原油免税;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过程中,因意外事故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遭受重大损失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酌情决定减税或者免税。

(五)征收管理。资源税由国家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和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资源税归中央政府享有,而其余的资源税则归地方政府。一般而言,凡是缴纳资源税的纳税人,都应当向应税产品的开采或者生产所在地国家税务局缴纳税款。但如果纳税人应纳的资源税属于跨省开采,其下属生产单位与核算单位不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对其开采的矿产品一律在开采地纳税。

(六)资源税收入发展变化。1994~2011年资源税收入及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变化情况如表2、图1所示。(表2、图1)

我国资源税收入绝对额从1994年开始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其数额从最初的45.50亿元飙涨到了2011年的598.81亿元,在18年的时间里增长了近12.16倍。与此同时,增长幅度不断扩大,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增长极为迅猛,在2010年开始改革试点后,增值速度又出现了质的飞跃。但资源税收入占我国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却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其比重始终不足1%,最高为1995年的0.92%,最低仅为0.39%,而且在2004年以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4年后有所回升。资源税(海洋和石油资源除外)属于地方性税收,因此资源税收入的增加会全数增加资源所在地政府的税收收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当地的财力,对当地公共物品的提供、节能减排乃至当地的经济发展都会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资源税在我国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高,从总体来看,我国资源税的财政收入功能并不是很明显。

二、国外资源税介绍

国外资源税的开征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自然资源的开采、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各国资源税相关情况如下:

(一)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各国或地区都根据自身自然资源的禀赋差异制定了资源税的涵盖范围。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对自然资源产品征收资源开采税,其自然资源包括各种矿物、其他天然矿床、岩盐、海盐、各种木材等。有些国家如加拿大、菲律宾以及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等还特别对林业产品征税,法国则对森林砍伐征森林砍伐税,泰国单独对柏木征税。有些国家还对一些特殊资源征税,如安哥拉对钻石征税,泰国对燕窝、水产征税等。丹麦是一个资源并不是非常丰富的国家,因此该国利用对国内各种资源征收资源税,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丹麦的资源税系统覆盖了几乎所有一次和二次能源,包括电能、轻重油、煤炭、天然气等,不仅促使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而且引导民间研究力量致力于矿物燃料的替代产品开发。

(二)为了推动企业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采和有效使用,美国还实行了开采税,该税是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征收的一种税,目前已经有38个州开征了这种税,现以俄亥俄州的开采税为例进行说明。该税的纳税义务人是在俄亥俄州的土壤和水域中开采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开采税税基为从俄亥俄州的土壤或水域中开采的自然资源的重量或体积。税目有气体、石油、木材、矿物等。澳大利亚的资源税特别重视对石油资源的征税,其征税对象是开采项目的盈利高于一定水平的部分,资源税在公司所得税前征收,其税款在计算公司所得税时扣除。将项目的所有投资及操作费用以一定百分率复利累计,从项目生产收入中扣除,未扣除部分继续复利累计。全部扣除后的盈余部分为计税基础,实行比例税率,税率为45%,累计支出的百分率为联邦公债利率加15个百分点,目前为30%。

(三)根据资源税的征税目的,各国的资源税都实行了专款专用的原则。如俄罗斯的水资源税,目前征收的税目包括:使用地下水资源税,开采地下水的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税,工业企业从水利系统取水税和向水资源设施排放污染物税,征收的税款专门用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同时,俄罗斯还开征了土地税,土地税是地方税,但却是在整个俄罗斯必须交纳的税种。征收的税款只能用于土地规划和整治、土地保护和提高土地肥力、开垦新土地等措施的拨款,用来补偿土地使用者用于上述目的的费用。林业税是俄罗斯国家林业资源使用者缴纳的税。林业税作为国家预算的收入来源,其主要用途之一是补偿国家用于木材再生产的开支。

(四)促进节能减排的附加税收优惠体系。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除了建立基本的节能减排税收体系之外,还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使用更多的低能耗产品,其政策措施包括:1、针对能源企业的减税政策。美国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就对研究污染控制技术的企业给予减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从20世纪九十年代早期开始,半数以上的州政府对企业购买循环经济设备采取免征销售税的优惠。自2006年起,美国政府将向石油、天然气、煤气和电力等企业提供高达150亿美元的减税额度,用于鼓励这些企业采取环保节能措施;2、鼓励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税收政策。美国联邦政府1992年出台了两项优惠政策,即生产抵税和可再生能源生产补助,它规定风能和闭合回路生物质能发电企业自投产之日起10年内,每年生产1千瓦时的电,可享受从当年的个人或企业所得税中免交1.5美分的待遇。美国在2003年把抵税优惠额度提高到每千瓦时1.8美分,并从原来的两种扩大到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太阳能、小型水利灌溉发电工程等。

综上所述,国外资源税的涵盖面很广,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相对较好;有些国家都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资源税和绿色税收体系,其内容涉及到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国家的节能减排税制体系将基本税收制度和税收优惠相结合,不仅控制了事后,更重要的是将税制贯通于企业的事前和事中投资;有些国家的税收大比重地参与了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通过税收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成本,引导了企业节约资源,也就是说税收和价格共同构成了市场信号对使用能源和排放行为进行了间接调控。

三、我国现行资源税的局限性

(一)定位不准确,不能有效地保护资源。现行资源税开征的主要目的是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对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功效不大,不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其他国家多采用普遍征收为主、调节级差为辅的原则,而我国则恰恰相反,这严重限制了资源税应有的节能减排的作用。

(二)征税环节过于单一,不能让企业有效地使用资源。资源税规定在生产销售环节纳税,这种单环节的征税方式存在着对资源保护不利的问题:首先,在销售行为实际发生或应税产品移送当日才发生纳税义务,这意味着,企业可以无节制地开采资源产品,因为只要应税产品不被销售和移送就不会发生纳税义务,同时,资源对保存条件的要求很低而且在短时期内无法再生,这样更刺激开采企业进行掠夺式的开采。其次,资源税的税额标准较低,而且又是价内税,无法给资源的消费者以直观的刺激,消费者在使用资源时也不需要纳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资源使用中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征收面过窄,不能全面地保护自然资源。我国仅对7类资源类产品征税,对大部分需要保护的资源类产品都没有征税,征收范围大大小于世界其他国家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以非应税资源为主要原料的下游产品的价格也偏低,从而导致企业对非应税资源及其下游产品的需求畸形增长,使自然资源遭受严重掠夺性开采,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计税依据不合理,不能很好地保护资源。目前,我国资源税的计税依据为: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以销售量为课税依据;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依据。这使企业对开采未销售或自用而积压的资源不需要付出任何税收代价,变相鼓励了企业对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大量资源的积压与浪费。

(五)单位税额过低,导致了资源产品的浪费。目前的资源税只是部分地反映了资源的级差收入,使得应税资源的市场流通价格不能反映其内在价值,造成资源的过度使用。据统计,我国企业产值能耗比率是美国的4.67倍,是日本的12倍。除了反映我国技术落后之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过低的资源价格使企业不重视资源使用效率的问题。另外,低价资源大量用于出口,所以我国的低价资源实际上是在补贴世界其他国家。

(六)无差别税率,导致资源产品的价格缺乏弹性。现行的资源税税率为统一税率,税率的设计缺乏对价格的反应机制,为了促进资源节约和有效使用,应该考虑设置一些弹性税制来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作为奖励。

(七)税收优惠措施不全面,不能有效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资源税实行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基本原则,规定的减免税项目比较少。仅对开采过程中使用的资源产品以及因为一些原因受到重大损失的资源有减免优惠,而对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没有相应的优惠措施,让企业看不到节能减排的实惠。

主要参考文献:

[1]晁坤.对资源税制度改革的思考.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马珺.资源税与区域财政能力差距—联邦制国家的经验[J].税务研究,2004.1.

篇3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现状;发展方向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progress of technology, the technology for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has been a rapid improvement. In the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projects, we clearly saw its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develop it toward mo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energy saving, healthy, combining with personal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author proposes his own views.

Key words: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tatus quo;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91.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建筑给排水现状

1.建筑给水现状。

在我国很多城市的供水系统中,出现了供水能力不足的情况,城市水厂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公共建筑和住宅的发展,加之管道承压能力下降、老化等,部分城市不但需要对高层建筑升压以确保供水,但是大多数多层建筑也存在上层水压得不到满足的问题,这导致我国两次加压设备的普遍使用,在建筑给水中,增压设施成为发展最快、比重最大的装置。在我国,经常使用的增压设施主要是气压给水设备、水泵、变频调速给水设备,其中大部分技术的使用已比较完善和成熟。此外,常用的储水设备为在屋顶上进行调节贮水水箱的设置,但是,因为其存在一定的二次污染问题,现在水箱在加工和材料方面都进行了改进,逐步向多元化趋势进行发展。新颖水箱在材质上主要有搪瓷、镀锌、涂塑、复合钢板、不锈钢、玻璃钢等水箱,其与水进行接触的内表面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生锈的,不会对水质产生污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结构重量,有利于施工的顺利开展。

在高质量生活社区和现代化住宅环境的营造过程中,人们在饮用水水质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饮用水水质得到有效改善,我国在开始时是通过小型家用净水器的使用来对饮用水加以处理,其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活性炭来进行吸附和过滤,然而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滤料不容易进行更换。近些年来,逐渐提出了优质饮用水的概念,其主要是指可以进行直接生饮的水,其中有纯水、超纯水、矿泉水、蒸馏水、深度处理水等。优质饮用水的主要水源是地下矿泉水或城市中的自来水,其处理工艺主要包括超滤、离子交换、蒸馏、膜滤、消毒杀菌等方面。而供水方式则主要分为管道分支供应和桶装供应。其中桶装供应是指对优质水供应站进行集中设置,通过桶装方面送到居民家中或者是让其自取,这种方式是当前比较普遍的;而管道分支供应体系主要存在于上海的住宅小区中,其技术工艺主要采用的是活性炭吸附、臭氧的氧化、微电解、预涂膜精滤、紫外线杀菌等,能够除去那些危害人体的有机物质,尤其是致癌、致突变物,此外,还对水中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进行了保留。

2.建筑排水现状。

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卫生洁具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卫生器具应更加注重可靠、舒适、节能、安静。近些年来,代表性的卫生洁具主要包括:水力按摩的浴盆,其通过喷嘴能够产生大量冲击水流和回旋式气泡,从而达到休闲和康健的效果;连体式低位冲洗水箱的漩涡式大便器,其在冲洗时的噪声十分低,冲洗的效果比较好,同时大大节省了冲洗水量;休闲卫生器具,其主要包括蒸气浴设备、桑拿浴设备、身体机能调理运动器、热能震荡按摩设备等,越来越多地知名厂家进入到我国,开始了各类新产品的生产。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更加注重排水通气技术的运用。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排水中气体的扩散,达到透气的效果;保证排水的安静、迅速通畅。当前,我国已建立能够适应不同建筑要求、不同建筑标准的五级要求,即所谓的不伸顶通气管、伸顶通气管、环形通气管、专业通气管、器具通气管等。在通气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通气阀的开发以及排水系统配件单立管的设置。其中通气阀能够有效减少伸顶通气,采用优质橡胶和塑料进行制作。单路的进气阀能够在室内横支管或者立管顶部进行安装,这样不但能够补气,而且可以有效防止气体进入室内。而排水系统配件单立管的特制当前已经有了详细的设计规程,其立管在通水能力方面能够增大1/3,从而使得立管数量有效减少,然而这种产品当前仅限于铸铁制品。

二、建筑给排水的发展方向

建筑给排水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给人们符合标准的生产、生活用水,确保消防给水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确保排水的通畅。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建筑给排水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1.给水的发展方向。

对于办公楼、酒店、学校等公共建筑,都对存在蹲式大便器。为了方便对给水管道进行检修,在每个单体建筑中都应该进行户外控制阀门的设置。其主要目的是能够防止在底层住户发现下水管出现堵塞冒水问题时,能够时及时对给水总阀加以关闭,从而实现排污量的最低化。在室外阀门的安装过程中,应对安装形式加以注意,并对给水管道进行科学保护,比如保温措施、遮光措施,以确保给水管道能够正常运行。

2.排水的发展方向。

我国所通用的给排水标准图主要是对圆形钟罩式的地漏存水高度进行了明确具体规定,然而其因为存水量比较小,以及水分的蒸发会导致水封遭到破坏。所以,我们能够在楼房中对粪便污水进行承接的排水系统地漏部分,进行和排水系统配套存水弯设置,这样能够对串味现象加以有效解决。

3.节能给排水的发展。

我们应大力推广节水型配水管道和卫生器具的使用。虽然节水设备的价格比较昂贵,然而质优的节水设备能够有效的节约水资源,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节水水箱、淋浴喷头、自动控水系统,通过这些节水设备的使用,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大大节省。

三、结语

中水、雨水的利用已成为发展必然趋势,生活废水在经过处理以后,会进行一定的回收利用,这将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这也是实现节流开源的重要方式。在当前绿色建筑普遍发展的今天,雨水回收系统和中水系统是发展的主要方向。因为节能以及环保方面的基本要求,建筑热水系统主要是以热泵和太阳能为主,并且当前这项技术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建筑给排水逐渐向多元化的趋势进行发展,其主要表现为高精尖的技术以及城市建筑的多功能、大容量。此外,多元化发展趋势还表现为人才的综合培养,在高校实现水暖合并,学、产、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1]林启忠.建筑给排水技术发展综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4)

[2]单玉明,靳长玉.浅谈我国建筑给排水的发展思路[J].民营科技,2010,(01)

[3]徐忠权.我国建筑给排水的发展设计思路[J].民营科技,2007.(10)

篇4

关键词:建筑陶瓷;排放现状;超低排放;工艺方案

1 前言

建筑陶瓷工业是一个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目前,全国共有建筑陶瓷生产线2000多条,产量将近达到100亿m2 [1]。现有的建筑陶瓷工业烟气排放口多而散,无组织排放现象严重,治理难度较大,行业不仅要面临激烈的竞争,还要面对节能减排的重任[2]。

《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4-2010)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8.6%O2)[3]对粉尘、SO2及NOx排放要求十分严格,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企业能够达标的企业不超过2%。由于当时环保技术还难以支撑此标准,在2014年建筑陶瓷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2014年修改单)将基准氧调整为18%,暂时放宽了排放标准,但这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标准,2016年将会出台新的排放标准,而当新的环保治理技术可以支撑更严格的排放标准时,新标准必定会更加严格。因此,为了应对未来更严格的环保标准,探讨并开发出适用于建筑陶瓷工业的超低排放治理方案尤为迫切。

2 建筑陶瓷工业烟气排放现状及治理技术

2.1 当前排放现状及治理技术

建筑陶瓷工业烟气来源于窑炉(一般使用水煤气作燃料)烧成及喷雾干燥塔前的热风炉(一般使用水煤浆作燃料)。当前建筑陶瓷工业烟气治理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有些偏远地区甚至没有进行任何的环保治理,直接将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排放到大气中,这些烟气中含有大量的粉尘、SO2、NOx及重金属等,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受工艺的影响,喷雾干燥塔排放的烟气中的粉尘及NOx浓度含量较高,粉尘初始排放浓度实测值为2200~5600 mg/Nm3,NOx初始排放浓度实测值为100~250 mg/Nm3;而窑炉出口烟气SO2浓度较高,实测值为120~600 mg/Nm3。具体情况如表1、表2所示。

2.2 当前烟气治理存在的问题

建筑陶瓷工业环保技术水平落后,环保设备陈旧,治理效率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热风炉使用的SNCR技术简易、自动化控制水平低,导致控制效果差、无法自动调节喷枪的喷射量,脱硝还原剂耗量增加,会导致脱硝成本高;

2)当前窑炉烟气未进行任何脱硝治理;

3)大部分陶瓷厂窑炉系统已配置湿法脱硫装置,但未配置除尘设备,造成湿法脱硫出口粉尘浓度超标;

4)喷雾干燥塔袋除尘器入口烟气含湿量偏大,滤袋易发生糊袋现象,除尘器运行阻力大;

5)湿法脱硫后烟囱出口烟气中的水雾、雾滴,尤其是脱硫生成物(如硫酸钠)含量过多,从而形成蓝色或黄色烟羽;

6)烟气中的重金属,如:铅(Pb)、镉(Cd)、镍(Ni),以及氟化物、氯化物没有脱除设施,未得到有效脱除。

3 建筑陶瓷工业烟气粉尘特性

通过采集陶瓷喷雾干燥塔及窑炉烟气中的粉尘,并对粉尘进行了激光粒度分析,分析结果如图1、图2所示。

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喷雾干燥塔烟气中粉尘粒径大部分分布在1~10 μm范围内,而窑炉烟气粉尘颗粒主要分布在10~100 μm范围内,有少部分在1~10 μm之内。同时,对窑炉烟气中的粉尘进行了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如表3所示。

结果表明:粉尘的成份中主要含有S、Ca、Mg、F等元素,其中S和Ca含量最高,折算成SO3及CaO所占质量比分别为57%及25%。

4 建筑陶瓷工业烟气超低排放技术方案

4.1 超低排放治理目标

为了避免多次环保治理改造,引领陶瓷工业节能减排新导向,我们设定了超低排放治理目标,并且与陶瓷工业2010年、2014年修改单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了对比,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超低排放目标的基准氧为18%,若折算成8.6%氧基准,对应的粉尘、SO2及NOx排放值分别是20.7 mg/Nm3、82.7 mg/Nm3、206.7 mg/Nm3,这个排放目标比陶瓷工业GB25464-2010的排放标准还要严格。因此,超低排放目标可以满足陶瓷行业最严格的排放标准。

4.2 超低排放工艺方案介绍

超低排放治理技术主要是针对喷雾干燥塔及陶瓷窑排放的烟气进行脱硫、脱硝及除尘治理。对于建筑陶瓷工业烟气超低排放治理技术方案的设计,主要设计依据如下:

(1)热风炉SNCR脱硝技术

由于干燥塔前端的热风炉烟气温度较高,一般在760~1000 ℃,符合SNCR脱硝温度范围,且SNCR投资成本低,运行可靠。因此,在喷雾干燥塔前端的热风炉进行SNCR法脱硝治理,保证50%以上的脱硝效率。

(2)窑炉低温SCR脱硝技术或臭氧氧化法脱硝技术

由于陶瓷窑排放烟气温度较低,排烟温度约为180 ℃,这个温度正好符合低温SCR脱硝及臭氧氧化的温度范围。

(3)石灰石-石膏湿法技术进行脱硫

陶瓷窑排放烟气中SO2含量较高,石灰石-石膏湿法具有较好的脱硫效果,且同时可吸收臭氧氧化产生的高价NOx。因此,选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对窑炉烟气进行脱硫。

(4)喷雾干燥塔及窑炉半干法脱硫后采用布袋除尘

由于布袋除尘对于高浓度粉尘条件的烟气具有很好的除尘效果,喷雾干燥塔及半干法脱硫后烟气含尘浓度均很高,采用布袋除尘技术能解决这个问题。

(5)湿式除污器技术

将喷雾干燥塔及窑炉的烟气最后一并汇总引入到湿式除污器中,进一步对粉尘、SO2、氟化物、重金属等物质进行脱除,从而达到超低排放标准。

工艺方案主要有以下两种:

(1)方案一

热风炉SNCR脱硝+窑炉臭氧氧化法脱硝;旋风收尘+布袋除尘+湿式除污器;干燥塔湿法脱硫+窑炉半干法脱硫。具体流程描述如图3所示。

此方案的优点:臭氧氧化法同湿法脱硫有很好的结合,烟气中的NO通过臭氧氧化成高价易溶于水的NOx,高价的NOx再进入湿法脱硫塔中被碱液吸收,从而达到脱硫脱硝一体化的效果。

缺点:臭氧氧化法在陶瓷行业中还未应用过,副产物较难处理。

(2)方案二

热风炉SNCR脱硝+窑炉低温SCR脱硝;旋风收尘+布袋除尘+湿式除污器;干燥塔湿法脱硫+窑炉半干法脱硫。具体流程描述如图4所示。

在热风炉内喷入还原剂进行SNCR脱硝,经喷雾干燥塔后烟气含尘量很大,进入旋风收尘,除去大部分的粉尘,收集的粉尘可回收加入到原料中,经旋风收尘后再进入布袋除尘器,再通过引风机将烟气引入到湿法脱硫塔;窑炉烟气经过低温SCR脱硝后经引风机引入到半干法脱硫塔脱硫,再进入布袋除尘器中除尘,最后与经处理过的热风炉烟气汇总进入湿式除污器中进行除去粉尘、酸性物质、水雾及重金属等物质,最后排放到烟囱。

根据当前建筑陶瓷工业烟气排放情况、脱硫脱硝除尘设备的效率,可推算NOx、SO2及粉尘经过本方案的脱硝、脱硫及除尘后的排放浓度。假设热风炉与窑炉烟气量相同,其中热风炉NOx、SO2及粉尘浓度分别为160 mg/Nm3(18%O2,干基)、80 mg/Nm3及5000 mg/Nm3(旋风除尘后);窑炉NOx、SO2及粉尘浓度分别为100 mg/Nm3(18%O2,干基)、400 mg/Nm3及50 mg/Nm3,则经过脱硝、脱硫、除尘后的最终排放值示意图分别如图5、图6和图7所示。

从图5、图6及图7可以看出,采用方案一进行脱硫脱硝除尘后,NOx、SO2及粉尘最终排放指标能达到47 mg/Nm3、19.8 mg/Nm3及4 mg/Nm3,可以达到设定的超低排放目标(分别为50 mg/Nm3、20 mg/Nm3及5 mg/Nm3)。

此方案的优点:可对烟气深度净化,经治理后能达到超低排放目标;半干法脱硫不会造成水污染,投资及运行成本较低。

缺点:低温SCR技术工程应用还不够成熟,催化剂成本较高。

5 结语

建筑陶瓷工业烟气排放口多而散,无组织排放现象严重,治理难度较大,烟气污染物排放问题还未得到有效地解决,通过上述两种方案可对多种污染物(NOx、SO2、粉尘、氟化物、重金属等)进行脱除,可达到设定的超低排放目标,但这两种方案在陶瓷行业中还未得到实际的应用。因此,急需在陶瓷行业建立一个超低排放治理示范工程,以便适应陶瓷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改善陶瓷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真正实现建筑陶瓷行业的超低排放。

参考文献

[1] 2013年中国建筑陶瓷行业分析及2014年走势预测[Z].中国情报网,2014,3.

篇5

关键词:给排水,质量,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9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老百姓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和维修等已经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但由于施工企业管理水平不一、安装材料各有差异、施工人员素质高低不同等各种因素,给排水施工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别。

一、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的重点

1、施工前工程质量监督的重点

1.1、设计交底。为了使施工人员能充分熟悉工程特点和设计文件,了解和领会设计意图、工艺要求,同时也为了在施工前发现和减少图纸上的差错,防患于未然,施工前的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由于现代建筑涉及各个专业,如结构、建筑、装饰装修、空调、消防、弱电等,因此不仅要看本专业的图纸,还要和其他相关的专业做必要的沟通,看专业管线有无交叉,设计空间是否满足管线布置和操作维修余地等。

1.2、项目管理人员资质审核。首先是注册人员,如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这些人员能够独立的承担建设工程质量事故的法律责任,他们的资格是法律上认定和认可的。其次是上岗人员,如专业工长、质量检查员等,这些人员是经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培训而取得上岗资格后才能成为项目管理中的一员,他们具备本专业安装知识和经验,能够带领施工人员独立进行给排水系统的安装、调试、检查、验收等。

1.3、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及监理规划及实施细则。俗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施工单位专业技术负责人应根据工程特点,在熟悉设计图纸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施工经验,编制出符合工程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用来指导整个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过程。

2、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监督的重点

2.1、工程材料。工程材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物质量等级、结构安全、外部造型和建成后的使用功能等,因此参建单位应从材料的采购、进场检验、安装使用和调试验收等各个工序进行质量控制。在给排水工程中,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材料包括给排水管道、阀门、洁具、散热器、消火栓及水箱水泵等。在北京市相关的规定中,进入北京正规建材市场的以上材料,应在北京市住建委网站建设工程材料供应备案中查询的到。

2.2、检验试验。在现有给排水工程中,主要分为三种

现场检验,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采购的材料进行外观、尺寸、功能、厂家检验报告等,看材料功能是否符合设计图纸和合同约定,对有规范要求的,还应进行实地检验,如阀门的强度严密性试验、散热器的满水试验等。

(二)工序安装检验,施工单位施工完毕后依据规范要求应进行安装质量的检验以查验安装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如给水管道的强度严密性试验、排水管道灌水试验、通球试验、通水试验及消火栓试射试验等。

(三)见证取样复试试验,根据现有法规及规范要求,施工单位应对进入施工现场且使用到工程实体的材料应在建设或监理单位的见证下进行取样送试验室复检,如采暖工程中埋地供暖塑料管材、散热器的单位散热量和金属热强度、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和吸水率等。

2.3、工序验收。工序验收检验施工单位施工成果、施工人员作业水平的一项专业性技术工作,同时也是验收人员决定能否进行下道工序施工的重要环节。按照检验批、分项、子分部、分部、单位(子单位)的顺序依次验收,给排水工程是整个单位(子单位)工程的一个分部工程,因此给排水验收至分部工程就可以了。验收步骤为:施工单位在完成分项工程检验批施工,自检合格后,由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填写相关的验收表,报请项验收人员组织质量检查员等进行验收确认;分项工程所包含的检验批全部完工并验收合格后,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填写分项工程的相关质量验收表,报请验收人员组织有关人员验收确认;分部(子分部)工程所包含的全部分项工程完工并验收合格后,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填写分部(子分部)工程的相关质量验收表,报请建设或监理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验收确认。

2.4、执行法律法规规范、按图施工及合同履约情况

施工单位应按照现有的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质量验收规程进行施工,施工要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及承诺的合同内容。作为监督部门,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监督:

(一)施工不符合现有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质量验收规程。(二)不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或不按照变更之后的内容施工的,或未及时变更及变更手续不齐全的。

(三)对一些应进行见证取样复试的材料未送检复试,或送检数量、送检项目不符合复试要求,或未取回复试报告即安装使用的,或复试不合格未及时退场的。

(四)其他违反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行为。

3、竣工验收时工程质量监督的重点

给排水系统工程不同于基础、结构等其他工程,它属于一个满足百姓日常生活使用的功能性系统工程。给排水系统功能性调试主要包括:给排水管道通水试验、采暖系统管网水力平衡调试、室内房间温差调试、消火栓的试射(含流量、压力)等。

4、其他质量监督重点

主要是竣工后保修,根据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采暖系统为2个采暖期,给排水管道和设备安装为2年。此外,百姓投诉也应纳入到监督之中,因为这是有关政府关注民生,造福一方百姓和维护社会安定促进和谐发展的一项要务。

二、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的探讨

1、质量监督的方式

工程质量监督方式从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确立至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北京市为例,从1984年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确立,质量监督先后经历如下阶段:

(1)企业自评为主、政府质量监督为辅的监督模式。

(2)由依靠企业自评转变为政府强制监督与企业保证结合。

(3)政企分开,工程质量监督职能回归政府,采取“工程质量等级核验制”,由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建设单位申报竣工的工程进行质量核定,核发《建设工程质量合格证书》。

(4)由“工程质量等级核验制”转变“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工程质量监督开始以“巡查、抽查”为重点形式。

当前,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工程建设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在这种形势下做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任务很重;工程质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命财产安全,关系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全社会对工程质量的关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工程质量通病普遍存在且工程质量水平不平衡,存在较大的地域区别和城乡差别,工程质量监督总体上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正是在这种形势下,2010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5号部令,即《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以抽查和抽测为主要方式、以行政执法为基本特征的工程质量监督模式。

2、质量监督的职能

监督人员到现场不是代替企业直接控制工程质量或进行质量把关,而是进行监督执法检查。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是工程参建各方的职责,监督人员不可能对工程的各个方面全面检查,只能通过抽查部分环节,发现有关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责令改正,并依法进行处罚,以督促工程参建质量责任主体自觉履行质量责任。

3、质量监督的内容

质量监督部门在开展质量监督工作时,针对报建工程,应全部进行监督,抽查参建单位执行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对所监工程参建单位履行质量责任的行为以及有关工程质量的资料文件和工程实体质量等。

通过随机抽查工程,事先不定点、不定期、不提前告知,并以科学的统计数据确定检查内容,一是可以避免受检单位做表面文章,监督人员更容易看到真实的情况,从而增强监督检查的有效性和威慑力。二是可以更加灵活、合理地配置监督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监督工作量不断增大与监督力量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提高监督效率。

4、给排水工程的质量监督

给排水的质量监督和其他专业的质量监督一样,即不再是之前一抹黑的无重点的全面检查,而是针对工程特点分阶段的、有重点的巡回抽查,同时监督人员的职能由检查管理为监督执法,而不再是工程建设的质量检查员,这样更能增强参建单位在工程中的责任意识,对于具体的检查内容,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只对涉及安全、使用功能的建筑材料和各参建单位的质量行为、执行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抽查,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或处罚。

篇6

关键词:碳交易 市场机制 减排

一、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国际上的碳交易市场大致分为强制减排市场(管制市场)和自愿减排(VER)市场两类。强制性减排市场又分为基于配额的交易和基于项目的交易两类交易。其中,以“总量控制-交易”(Cap-and-Trade)型的配额交易为主,如欧盟的EU-ETS、美国的RGGI、澳大利亚新威尔士的NSW GGAS等;基于项目的交易,是履约发达国家在联合履约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下分别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展碳减排项目合作产生的交易。自愿减排(VER)市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市场规模很小,主要的参与者是一些比较大的企业或机构。

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金融属性来看,目前有现货市场、期货气场和期指市场。从碳交易市场上的品种来看,有强制市场上的联合履约(JI)减排单位ERUs、清洁发展机制(CDM)的经核证的减排单位CERs、自愿减排交易单位VERs、欧盟排放交易单位EUAs、国家分配的配额单位AAUs等多个品种,且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形产品。

从国际碳市场的市值来看,近年来碳交易市场呈现迅速增长趋势。2011年碳市场总值达176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11%;交易量创下10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新高,比2005年增加了13倍,年均增长率为55.6%。其中,欧盟配额市场依然占据国际碳市场的主导地位,2011年欧洲排放配额(EUAs)估值1480亿美元,占国际碳市场价值的84%。

二、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趋势

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呈现出总体利好局面,但也存在一定的隐忧。

一方面,呈现出有更多的国家或地区开始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势头。2011年,澳大利亚议会通过《清洁能源法案》并于今年7月起开征碳税;美国加州空气资源理事会批准了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法规;加拿大魁北克省通过了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并朝着2013年与加州计划挂钩的方向努力;墨西哥和韩国都通过了综合性气候法案,为未来市场化机制打下基础。其他的碳交易体系也在巴西、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中积极孕育。

另一方面,国际碳市场发展也受到来自经济波动和国际气候谈判等方面的不利影响。欧盟的ETS受欧债危机影响,出现供过于求、碳交易价格下跌等情况。另外,《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前途目前尚不明朗。

三、对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启示

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也明确,“十二五”期间将通过开展碳交易试点,逐步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七省市碳交易试点工作已启动,其中北京的试点方案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上海和广东的试点方案也已浮出水面,其他省市的实施方案也在抓紧制定之中。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对减排方法学的开发和自愿减排项目的开展进行了规范。

鉴于国际碳交易市场当前的发展形势,中国在碳交易市场建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碳交易法规与政策研究。国外的碳交易体系建立与运行都以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作为保障,中国在推进易试点工作的同时,应加强政策法规研究,抓紧建立健全碳交易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保障措施。

二是吸引金融机构促进碳交易发展。从国外碳交易体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来看,大型国际金融机构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应吸引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建立与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尤其探索碳交易融资模式,以现货市场、期货市场的发展与成熟,推动碳交易体系的发展。

三是加强碳交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碳交易体系的建立在结合本土国情的基础上,应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国际主流碳交易体系的建设经验与主要做法。

参考文献

[1]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网站,ec.europa.eu/clima/policies/brief/eu/index_en.htm

篇7

论文关键词:碳基金,CDM,低碳经济

 

一、碳基金的概念及其产生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臭氧层耗竭,各种极端气候现象的反复出现以及灾害性频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更多地关注全球变暖问题。科学研究发现,全球大气层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为此,限制温室气体排放CDM,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被提上各国政策的议程。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为附件Ⅰ国家(即发达国家)确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规定可以通过联合履约(JI)、排放贸易(ET)和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三种灵活机制实施项目,以完成各自温室气体排放任务。前两种机制适用于发达国家之间,清洁能源发展机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清洁能源发展机制的基本思想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并转让先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或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碳汇)项目,所获得的碳信用指标,可以用于抵减发达国家的减排任务,这是一个双赢机制。碳基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碳基金是一种通过前期支付、股权投资或者提前购买协议CDM,专门为减排项目融资的投资工具核心期刊。碳基金是碳汇基金的简称。国际上通常指“清洁发展机制”下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专门资金。碳基金通过对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项目的投资与合作,取得项目所产生的交易品----“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或者成为碳信用指标,并在国际碳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并取得投资收益。

二、国内外碳基金发展现状

(一)国外碳基金发展现状

碳基金在国外已经有10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碳市场中的先锋,世界银行于2000年发行了首只投资于减排项目的碳原型基金(Prototype Fund),发行规模为1.8亿美元。该基金的资金来自17个公司和6个政府,管理方为世界银行。目前,世界银行管理着价值超过20亿美元的10个碳基金。16个国家的政府和覆盖部门的65家公司已经为这些基金做出了贡献。欧盟及日本等国也相继设立专门机构和气候变化专项基金。来自Financial Solutions的2009年度的报告中显示,全球碳基金总数为89只,资金规模107.55亿欧元,并且还有6只基金在酝酿中CDM,新生资金规模为32.3亿美元。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快速成长的碳基金已经成为碳指标的购买主力军,往返于碳指标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赚取高额的利润。据统计,碳基金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为24%的CDM提供了融资,通过签署《减排量购买协议》(Emission Reduction Purchase Agreement)获得CER的所有权。

(二)国内碳基金发展现状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我国碳基金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引进探索阶段。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制定的《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促进节能减排公关政策的落实,帮助企业通过捐资造林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的方式开展资源减排活动,2007年7月20日,在国家林业局的提倡和组织下CDM,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相关部门在中国绿化基金会下设立中国绿色碳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专业造林减排基金。

三、我国碳基金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碳基金筹资规模小

国外一般由政府出资设立的碳基金规模都在千万美元以上,根据各国减排任务的不同有所不同。最多的为世行创立的PCF总金额达到1.8亿美元。其余奥地利政府为7200万欧元,加拿大政府设立的生物碳基金为3000-5000万美元,丹麦碳基金为1.2亿欧元,日本碳基金为5480万欧元。英国则每年拨付约6600万英镑的气候变化税拨付给碳基金管理使用核心期刊。

我国碳基金由于处于刚起步阶段,各方面的宣传、推广力度以及参与程度还不够,筹资规模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规模比较小。中国绿色碳基金前期投入资金只有3亿元人民币,和国外碳基金规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碳基金设立形式和管理模式单一

国外碳基金管理模式有以下方式:

1.全部由政府设立和政府管理。如芬兰政府外交部于2000年设立联合履约(JI)/CDM试验计划,在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泰国和越南确定了潜在项目。2003年1月开始向上述各国发出邀请CDM,购买小型CDM项目产生的CERs。

2.由国际组织和政府合作创立,由国际组织管理。这部分CDM项目主要由世界银行与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作促成。世界银行的原型碳基金(PCF)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碳基金,政府方面有加拿大,芬兰,挪威,瑞典,荷兰和日本国际合作银行参与,另外还有17家私营公司也参与了碳基金的组成。PCF的日常工作主要由世界银行管理。

3.由政府设立采用企业模式运作。这种类型的主要代表是英国碳基金。英国碳基金是一个由政府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成立于2001年,碳基金的经费开支、投资、碳基金人员的工资奖金等由董事会决定,政府并不干预碳基金公司的经营管理业务。

4.由政府与企业合作建立采用商业化管理。这种类型的代表为德国和日本的碳基金。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碳基金由德国政府、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共同设立CDM,由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负责日常管理。

5.由企业出资并采取企业方式管理。这些碳基金规模不大,主要从事CERs的中间交易。

而中国绿色碳基金属于全国性公募基金。该基金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绿化基金会及有关出资企业和单位共同组成执行理事会,按照《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和《中国绿化基金会专项基金管理规则》以及共同制定的《中国绿色碳基金管理办法》对基金进行管理,同时接受相关监督和审计核心期刊。和国外相比,无论从设立形式和管理模式上还都比较单一。

(三)设立目标单一

国外碳基金设立目标广泛。除了用于积累碳汇为目的的基本项目以外,还用于许多其他主动性项目。如德国碳基金主要为德国和欧洲有意购买交易证书的企业提供服务。日本碳基金主要用于购买《京都议定书》规则下的减排量,以完成本国的减排目标量。丹麦碳基金主要用于支持风能以及热力和电力、水电、生物质能源以及垃圾掩埋等项目。

反观我国的碳基金设立目标则较为狭窄,主要用于以积累碳汇为主要目的的植树造林、森林经营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它相关性项目;林业碳汇的计量与监测、碳汇技术标准的制定、碳汇管理政策的研究及碳汇相关信息等;开展森林与气候变化、林业碳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相关科学知识普及、宣传、论坛和培训等社会公益活动。

四、发展我国碳基金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比国内外碳基金发展的现状,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在碳基金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汇国,我国有必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借鉴国外在碳基金发展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来发展自身的碳基金。具体措施如下:

(一)扩大筹资渠道,争取财政支持。

为了扩大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影响力并加快碳汇造林,在中国绿色碳基金建立初期,应争取国家财政的配套支持。 既可新增碳汇造林专项经费注入中国绿色碳基金,也可以结合国家造林专项, 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开展中国绿色碳基金的造林活动,有利于造林的管护和后期效益的发挥。如果造林所产生的碳汇有收入,应使其回到基金会中用于再次造林。

(二)完善相关法律与制度CDM,加大政府支持力量。

捐资造林吸储二氧化碳, 推动企业志愿减排行动, 可看成是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立法前的“演练”。真正的减少排放, 还要在国家的法律规定之下,调整某些宏观政策和环境政策, 限制企业的排放行为。即确定一个全国的总排碳量和各个部门的排碳总量, 使排碳权成为“稀缺”品。再允许利用植树造林吸收的碳汇抵减一部分排放量。将自愿行为和强制行为有机结合,体现道德约束和法制约束双重力量核心期刊。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部门规章建设、区域约束以及国家立法,不仅能促进我国林业碳汇事业走上法制化轨道,而且有利于从根本上推进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和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三)提高国内企业与银行对CDM项目和谈金融的认识

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对CDM项目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是成立碳基金的一个主要障碍。由于其融资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入,企业和银行不能看到它的营利性和重要性,不愿出资参与碳交易,使得碳基金较难形成规模效益。为此,应不断加强对谈金融的宣传,提高国内企业与机构的认识,为碳基金的简历奠定基础。

(四)加强与国际机构的合作,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

目前许多国家都与世界银行合作成立碳基金。世界银行作为国际性的金融机构,具有良好的资信声誉与较高的管理水平,因此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发展与管理碳基金的平台。世界银行扮演的是一个中介服务的角色利用其自身影响力,吸引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项目CDM,并作为委托方,成功地连接了买方和卖方。这是一种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减排目标的途径。于是,通过国际碳基金的运作,世界银行既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也达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赢。

根据CDM交易规则估算,在2012年之前,中国的碳交易潜力将达数10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是全球最大的CDM项目提供方。因此,建立中国碳基金和碳交易市场并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上的碳基金发展经验CDM,积极引进国际碳基金,参与到我国CDM项目的开发,形成和国际谈市场联动的碳交易机制,将大力促进我国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加速节能减排技术的商业化,缓解节能减排项目的前期资金压力,且可分散其风险,同时又能促进节能产业化、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环境交易所,2010中国碳信用市场投资报告,cbeex.com.cn/article/xmdj/zlxz/

2、世界银行网站,carbonfinance.org/

3、吴俊.林冬冬.2010.国外碳金融业务发展新趋向及其启示[J].商业研究 (8)

4、韩野炬.2007.国际碳基金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J].2007中国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会刊

5、黄孝华.2010.国际碳基金运行机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4)

6、钟国华.2007.清洁发展机制碳基金造林综述[J].广西林业(6)

7、艾亚.2008.私募碳基金老大的中国动向[J].国际融资(5)

8、章升东,宋维明,何宇.2007.国际碳基金发展概述[J].林业经济 (7)

9、李怒云,宋维明,何宇.2007.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创建与运营[J].林业经济(7)

篇8

关键词:碳金融;发展;环境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

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是新型的能源交易市场,将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融合在一起,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能。碳金融这项新型的交易市场,构成了巨大的经济开发潜能,成为了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碳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前景

碳金融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东京所制定的《京都议定书》而衍生出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它涉及了《京都议定书》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本着保护环境的理念,从法律的形式限制了各个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此同时,其开拓了一个以CO2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完善和谈论货币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衍生出了碳金融的概念。它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制度交易安排和活动,其中包含了机遇碳减排的融资活动,投资增值活动等。它是较为重要的金融创新,其最终目的在于发挥出市场环境资源配置的作用,将有限的资源融入到低碳经济中,逐渐促进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经济发展。

从最近几年来看,我国国际市场上的碳金融行业发展的非常迅速,2004年全国CO2排放权为标的交易总额小于10亿美元,2012年,就已经突破了1800亿美元,碳交易总额从1000万吨达到了100亿万吨。这一数据表明,碳金融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不久以后必然会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商品交易市场。

同时,《京都会议书》构建了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它的内容是允许发达国家的工业投资人员,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并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在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中获得“减少排放量”完成发达国家在《京都会议书》的减排目标。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意义

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目前是最具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减排市场。截至2011年3月,全球通过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项目大约为1300个,大约增长了50%,我国通过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数量为1200多个,和2009年相比较,大约增长了85%。以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尚处于理想状态。

我国碳金融发展有其实际意义。

首先,碳金融的不断发展能够将我国经济逐渐从高碳模式逐渐转为低碳模式,提高我国的环境质量。通过市场的减排侦测,排放约束相结合的机制,帮助我国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出售减排成本的指标获取额外的利益,从整体上实现污染成本的最低化。这对于实现CO2减排有一定的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银行可以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不断的通过国际金融公司的合作,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将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当中,激励企业不断地开发低碳技术,加快低碳产业的迅速发展。

其次,碳金融的高速发展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位置,美化我国在国际中的形象,促进国际合作。我国在2009年11月的时候,第一次对全世界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并提出了在2020年的时候,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5%左右。碳金融的发展,对我国节能减排项目工程的开发有一定的作用,能够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公信力度。同时,碳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必定会从整体上顺应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利于我国不断的融入国际市场当中,促进国际合作。

最后,碳金融市场涵盖着巨大的商机,发达国家在碳交易当中能够降低减排成本,同时将资金和技术带入到了发展中国家,这些资金的带入会衍生出更多的资产。同时,作为最具有潜力的CDM供应方,我国每年的减排交易能够达到23亿美元左右,这必然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空前的影响,从整体上提高碳金融的盈利空间。

三、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相关的金融业务也随之衍生并且逐渐发展起来。尽管如此,我国碳金融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我国缺失对碳金融和CDM的认识,CDM和碳金融的兴起是随着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兴起而不断的扩大。在我国传播的时间较短,国内很多企业并不认识碳金融市场中所蕴含的商机。并且,国内的碳金融机构对于碳金融的开发、价值、交易规则等并不熟悉,这不利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第二,不断提升我国对碳金融的重视程度。从政府的角度进行分析,企业的产业机构从低端向高端进行调整,这一现象导致了我国成本提升,盈利现象降低。在提升社会效益的同时忽略了经济效益的发展。面对这样的状况,政府需要制定扶持和补偿的机制。但是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我国不承担减排的各项意义,部分部门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全面的扶持策略,导致转型企业的风险急剧增加。且很多地方政府对碳金融的认识程度不够,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意通过排污权交易发展指标,认为这是限制地方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不利于全国市场的统一。

第三,我国的中介市场有待提升。CDM机制下的碳减排隶属于一种虚拟产品,在进行交易的时候,规则的要求非常严格,开发程序较为复杂,合同的期限较长,这严重性的导致了非专业性的机构不能够具有这类项目的开发能力和执行能力。从国外的角度进行分析,CDM项目评估和排放权的购买大体上是通过中介机构完成的。但是我国的中介机构尚不完善,难以开发较大的项目,同时针对这方面的专业技术缺失严重。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不足,商业银行对于节能减排项目的贷款供给量不足。这主要是因为CDM项目开发时间较长、风险因素较多,和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较来说,更需要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这增加了额外的交易成本。并且,开发CDM项目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较多,其中涵盖了政策、周期、项目、CDM风险因素。周期风险,是因为CDM项目贷款的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到银行资金的流动,同时还给银行的宏观调控造成了未知的变数,导致了节能减排项目的复杂,增加了项目的融资难度。

第四,中国碳金融交易存在监管、法律、核查等弊端,CDM项目相关的法规并不完善,法律政策容易引起道德风险。

第五,由于我国碳金融市场处于被动的局面,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价格定位也处于被动的局面。再和发达国家进行碳排放购买谈判的时候,中方作为碳排放的出售方,处于弱势地位。虽然,目前我国拥有较为强大的碳排放资源,但是从我国目前碳排放市场发展来看,尚处于落后的阶段,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碳排放交易平台,而且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这导致我国在国际碳市场处于末端位置,一味的接受国外碳交易机构所制定的价格。比如,目前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碳交易价格一般在每吨20欧元左右,但是我国国内的CO2排放交易的价格仅在1012欧元,这是国际市场上价格的一半。因此,我国一定要正确在碳金融市场上的位置,不断的提升我国在碳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正确碳价格的定价权。

四、我国发展碳金融的策略

碳金融市场的规模会变得越来越大,同时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金额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扩大。我国做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降低随之而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加强发展低碳经济。就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

第一,政府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支持。首先,要不断的加强碳金融的重视程度,要强化政策的支持。政府要充分认识碳金融带给我国碳市场以及碳金融的价值。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策略,从宏观决策、政府扶持、产业规划等方面兼顾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加税收、法律等政策的补偿和扶持力度。其次,地方政府要统筹兼顾长远的总体利益,立足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理念。认识碳金融市场的价值,根据行业和国家自身的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发关于碳金融市场的项目,将环境和经济利益扩大。从金融机构角度进行分析,要不断的适应碳金融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不断的熟悉碳金融的模式、价值、项目交易和开发工作,加大碳金融的创新工作,使资金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低碳企业当中。

第二,完善碳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策略。首先,将碳金融业务风险纳入到风险管理当中,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程序,全方面的控制和计量碳金融业务风险。其次,加强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碳金融配套的扶持工作。政府和监督部门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信贷导向、外汇管理的政策,不断的引导社会资本向低碳产业发展。最后,要针对低碳项目采取税收减免的政策,提供财政担保,帮助解决融资困难的现象,提高碳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所取得的成就,不断的实施税收优惠策略。

第三,逐渐增强和国际市场的协同合作,增强我国在碳排放市场的位置,提高我国碳交易的价格。从目前碳排放的市场价格来看,欧元、美元、日元、澳元、加元是主要的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这些国家不断的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提升本国家的交易影响力,较为发达的国家利用碳交易托大本国货币的国际交易和结算能力,争取能够对碳排放进行定价。但是从我国碳排放的交易来看,我国仍然处于劣势的位置,场外交易极大的降低了我国碳排量的总体价格,交易品种的缺失导致我国在国际交易过程中缺少一定的话语权。因此,我国应该不断的提升人们币在碳交易市场的影响力,使人民币逐渐成为碳交易市场中的结算货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

五、结束语

要加强碳金融的重视程度,建立碳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地加强我国和国际市场的协同合作,增强我国人们币在碳排放市场中的位置,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对碳金融市场的风险监督体系,降低碳金融体系带给我国的风险。最后,我国一定要完善碳金融市场,抓住其中潜藏的巨大商机,为我国创造出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蒋毅一,杜静.碳金融市场分析及我国的发展策略[J].开放导报,2010(12).

[2]王旋.中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2).

[3]李东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研究探讨,2010(12).

[4]王倩,李通,王译兴.中国碳金融的发展策略与路径分析[J].社会科学专刊,2010(3).

[5]魏笑蕊,贺欣,谭琳.碳金融对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启示[J].商业经济,2011(6).

篇9

【关键词】碳金融;清洁发展机制;对策

一、我国发展碳金融的现状

1.基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碳金融业务

清洁发展机制是根据《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建立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减排温室气体的灵活机制。它允许发达国家的投资者在发展中国家购买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的减排量,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履行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所承诺的限排或减排义务。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迅速,是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中最活跃也是比例最重的一个部分。截止2012年10月18日,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有4782个,按照UNFCCC网站的统计,截止2012年11月20日,我国共有2612个CDM项目成功注册,占东道国注册项目总数的51.69%;预计产生的二氧化碳年减排量共计452,584,231吨,占东道国注册项目预计年减排总量的65.17%。截止2012年11月21日,综合UNFCCC网站的统计数据,我国目前已有980个CDM项目共获得650,300,359吨CERs签发,占东道国CDM项目签发总量的60.64%。根据UNFCCC网站的统计的这两项指标表明我国在注册项目和签发项目的数量上远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虽然我国是全球最大的CDM项目的注册国和签发国,可是我国只是CER现货交易的单纯卖方,在CERs的交易市场上没有定价权,仍未进入到国际碳金融体系的核心,处于产业价格链条的最底端。

2.碳交易市场初步发展

自从2008年8月开始,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以来。随后,广州,大连,河北,武汉,安徽,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先后成立了二十几家环境权益交易所。2009年12月,北京环境交易所出台“熊猫标准”,发起中国“碳中和联盟”,与兴业银行联手启动国内首个针对个人的碳交易平台。2010年1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世博自愿减排平台开通试运营,这是世博会历史上首个专门以服务于世博为目的的自愿减排活动平台。更为重要的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通过这一平台开展了自愿碳减排的交易实践,基本建立与国际同等水平的自愿减排交易系统。自2011年底碳交易试点被批准,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工作计划,2013年将在七省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启动碳交易试点,并且2012年年底前七省市试点方案均将面市。从我国陆续发展的环境交易所和提供的交易服务来看,碳排放交易在中国发展活跃并且逐步在向国际性碳排放交易平台迈进。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诸如交易所平台林立,职能重叠,监管缺失,业务不足等问题。

3.国内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产品服务和碳融资

我国的碳减排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国内的金融机构通过探索和尝试,开展绿色信贷业务,通过这种独特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金融机构进入新兴的节能减排市场,并且陆续推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碳金融模式,企业技能技术改造项目贷款等节能减排融资模式。金融机构也在为碳交易提供中介和投资服务,作为国内企业的项目开发商,为项目业主成功引进清洁发展机制,并且全程负责项目的技术开发工作和碳减排量的销售工作。另外金融机构也通过推出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零售产品,将低碳理念和低碳经济带入大众的生活中来。例如兴业银行推出的基于个人购买减排量的“低碳信用卡”。

4.自愿减排(VER)市场发展潜力大,是我国碳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愿减排市场最先起源于一些团体或个人为自愿抵消其温室气体排放,而向减排项目的所有方购买减排指标的行为。达到宣传自身创立品牌形象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目的。2009年12月,北京环境交易所联合BlueNext交易所推出了中国首个自愿碳减排的标准即“熊猫标准”。“熊猫标准”的建立推动了中国自愿交易市场的发展,为即将迅速壮大的中国碳交易市场提供透明而可靠的碳信用额。2009年,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发起“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以试点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测量、报告、核实体系,减排和交易体系等。目的在于尽快落实国家关于发展低碳经济和开展碳交易试点的要求,探索我国主导的碳金融市场机制,协助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

二、我国发展碳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介入较晚,碳金融市场起步落后

清洁发展机制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才逐渐在我国开始发展,传播时间较短,国内的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其中所蕴含的极大商机。国内的一些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项目开发,操作模式,交易规则尚不熟悉,控制低碳项目风险的能力较差。虽然建立了二十多个碳交易市场,但这些碳交易市场的交易主要集中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和排污权交易项目,并没有开展标准化较高的金融服务和合约交易,这与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市场仍有很大的差距。

2.碳金融产品和碳金融服务发展滞后

我国的碳减排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但是在碳金融产品和碳融资上的发展却相对落后,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数量和种类较少。一方面在传统的投融资工具,如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绿色碳基金,低碳债券,低碳信托,风险投资等的参与度不高。另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虽然在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项目的发展比较迅速,其中以绿色信贷业务最具发展优势。绿色信贷是指为了遏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盲目扩张,提倡将贷款用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项目投资上。但是绿色信贷在我国银行的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比较小,且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可操作性不强。相比欧美银行在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方面的动作频频,我国仅停留在“绿色信贷”的浅层次上,并且还缺乏丰富的配套产品。

3.碳交易定价权的缺失

我国虽然是最大的碳减排量的供应国,但是在以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为基准构成的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中却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目前我国参与国际碳金融的主要模式是清洁发展机制,而欧盟国家成为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下的最主要的买家,因此这种地位的不对等性造成了我国在全球的碳交易市场上丢失了主动性和定价权。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碳交易市场的相关基础配套建设还没有建立完善,例如相关的法规政策,人才培养等还不能满足碳市场发展的需求,这些和欧美已经实行了好几年的成熟市场相比,也造成目前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仍是参与者,还没有定价权。

4.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善

我国碳金融市场仍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短缺大量的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对于目前占据我国碳交易市场很大比例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而言,呈现出来的现状是项目开发周期比较长,平均一个项目的操作年限是5年左右。审批流程复杂,需要通过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审批。相关政策标准更新频率较快,导致开发过程呈现出多变性,因而注册风险较大。所以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从业人员对经济,环境,法律,外语等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把握。但是目前我国对这类专业人员的储备仍然不足。同时也需要专业的项目审定核查机构来对项目的可查性可证实性进行权威的认证,但按照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仍然主要是由国外的第三方核查核证机构来实施项目的核查核证。虽然现在国内的一些第三方机构也开始进行项目的认证,但是由于进入市场的时间较晚,相关审定核查的经验不足,同时可以进行核查核证的领域范围也没有国外的第三方机构多。

5.碳金融业务的风险不确定性

开展碳金融业务,主要有政策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政策风险。因为目前我国的碳交易集中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该机制是在《京都议定书》下的一个灵活履约机制,目前《京都议定书》的第一个减排承诺期到2012年底到期。但是各个发达国家对于后京都议定书如何减排,各个国家承诺的减排量是多少,自从2010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后一直在讨论但是仍然没有一个定论。《京都议定书》是否能够继续走下去对于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供应国可以说是影响巨大。市场风险表现在国际市场的碳价格与能源的价格联系紧密。能源价格对国际碳价格存在着正向的影响,也就是说诸如电价或者天然气的价格上涨,那么需求方就会转而购买其他更加便宜的能源,从而碳排放的量会增加,相应的导致对碳排放权的需求也增大,那么便会推动碳价格的上涨。道德风险主要体现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下的这个基于项目存在的市场中,项目的持有方可能会为得到减排量而对项目的申请资料进行修改,提供虚假信息。项目的中介方为了拿到佣金也会对此类行为视而不见或者暗中支持。第三方审定核查机构为了提高自己在国内的市场占有份额,会放松对项目的认证标准。

三、针对问题的相应对策

1.加快构建和完善碳金融市场体系,为碳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目前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发展较快,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建立了二十余家环境交易所,但是交易平台相对而言比较分散,交易内容也主要局限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交易。因此我们应该向发达国家的成熟碳交易市场学习,如何在制度设计,区域规划,平台建设这三个方面,更好的集合和碳交易相关的信息,资金和技术,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交易规则和制度,形成统一规范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管机制,使我国的碳交易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能够为交易双方提供充分的供求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市场的公平合理定价。同时也应该向发达国家的成熟碳交易市场学习如何在构建一级市场交易后,进一步构建二级市场,丰富完善市场功能,满足碳交易各个参与方的需求,这样可以为碳交易和碳金融提供更为良好的资产流动性,进而提高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的积极性,促进碳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2.探索碳交易市场的金融创新和产品多样性,促进碳交易市场的繁荣

发达国家的碳市场在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品的开发上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而我国的碳金融产品过于单一,目前主要有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碳基金,绿色信贷和碳理财产品这四大类。其中占据主要份额的是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方面开发的空间潜力巨大,而且作为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也应该找准突破口,开拓进取,创新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可以针对低碳企业处于起步期规模小的特点,不太能满足资本市场的融资条件的情况,创新银行的担保模式,开展该类企业的抵押贷款业务。也可以开展低碳产业融资租赁业务为相关的企业提供设备,企业再以出售减排量或者低碳产品向银行支付租金。保险机构可以扩大绿色保险范围,例如开发碳减排相关的理财产品,或者碳保险的险种,可以在高碳行业实行强制保险制度等。

3.积极推动碳交易人民币计价进行国际化发展

目前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是欧元,这也使得欧盟国家具有强大的定价能力。现在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等国也试图把本国货币和碳交易挂钩。中国是最大的碳减排量的供应国,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在国际碳市场上也逐渐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我国应该抓住机会,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进行捆绑。改变我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处于底端的情况。通过国内碳金融体系的建立,成立人民币碳基金和其它人民币碳金融产品,使得人民币首先成为碳交易的计价货币。当排放权慢慢过渡到碳货币的阶段后,可以曲线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争取人民币在国际碳排放交易中更大程度的发挥作用。

4.大力培育碳交易的中介市场

由于我国碳金融市场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我国的中介服务机构也是处于同等情况。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关的行业标准没有完全建立,导致难以开发消化大量的项目。一方面要通过和科研机构,各大高校进行合作,进行在职人员的培养;在各大对口高校成立相关的专业,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碳金融知识的灌输,为碳金融市场储备专业的人才。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鼓励和推进行业联盟的成立,推进中介服务机构的交流和相互学习。组织国内中介服务机构去国外学习成熟碳交易市场的操作模式。再者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行业标准,良性有序的引导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扬扬.我国发展碳金融的路径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6).

[2]邓清.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的探讨[J].学术交流,2011(10).

[3]韩坚,周玲霞.碳金融结构转换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基于制度创新新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4]袁艳平,蒲丽娟.商业银行介入碳金融业务的风险及其控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2(1).

篇10

关键词:碳市场;碳交易;节能减排;对策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213-02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大国,是国际公认的最有潜力的减排市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显示,截止到2008年中国提供的CO2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①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将在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由于碳市场的体制不完善,中国现建好的排放交易所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基本业务主要是进行节能减排技术转让而非碳转让,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碳市场的发展优势,找出适合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的方向,建立起高效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

一、中国碳市场的发展

(一)中国碳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碳排放大国,而且是全球最具潜力的碳排放市场。但中国交目前仍未形成自己的碳排放交易机制。2007年中国各省相继设立了排污权交易平台,但交易主流物低端[1],主要是CO2和化学需氧量;2008年挂牌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三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2009年中国低碳经济迅速发展,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武汉、杭州、昆明等环境交易所相继成立。2009年底,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熊猫标准”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碳交易领域中争夺话语权继而争夺定价权的开始。2010年中国又公布了一批碳排放交易所名单。可见中国把碳市场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国际碳市场。尽管中国碳市场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存在很多的弊端。

(二)中国碳市场发展的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未完全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碳排放峰值还未出现,工业能耗高、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使得发达国家纷纷意识到中国的减排能力巨大,将中国列为CDM项目的主要输出国。

(三)中国碳市场发展的挑战

虽然近几年中国的碳交易场所发展迅速,但整体上中国碳交易所呈现出多、小、散、弱的特点,缺乏核心竞争力。整体实力处于全球低端,仅能从事节能减排技术转让。

金融机构对碳市场的涉足很浅,使得中国在CDM项目的申请上都得依靠具有国际背景的碳基金或者开发商经过包装后再进行注册。[2]

中国政府一直主张加强技术转让,反对有附加条件的CDM项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倾向于政府间的CDM合作项目,使得中国虽为世界第二大排放大国,但是CDM项目数却不如印度。

二、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对策

(一)整合各区域碳市场体系,提高碳市场的竞争力

近几年中国陆续建立了不少碳交易所,现行发展的趋势将会是每个省都会发展自己的碳交易市场[3]。这种发展模式使得碳市场没有核心竞争力。中国碳市场要想在世界碳市场、碳金融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应该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碳市场发展战略的同时注重整体竞争力。

(二)提供针对

在目前国际市场情景下,中国可借鉴美国的经验,在国内不同地域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制定不同的法律和规则促进企业参与减排,同时,中国是世界上第二排放大国,CDM项目数也居世界第二[4],中国应抓住这两大特点大力发展基于排放量总量和CDM项目的碳市场交易赢得在国际碳市场中的市场份额。

(三)鼓励金融机构介入,促进碳金融的发展

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刚起步,国内的金融机构对碳交易的介入甚浅,目前仅有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为数不多的金融机构涉足,而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金融机构只能开展对减排项目的贷款融资等业务,政府应采取一些激励政策鼓励银行、基金公司还有民间金融实体参与碳市场,积极捕捉低碳情景下的商业机遇。

(四)坚持碳补偿的前提下发展碳配额分配制度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目前还未发展到对碳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的阶段,因而还未确立“碳配额”制度,而是通过“碳补偿”来实现中国境内企业的节能减排。为适应国际和中国碳市场的发展,中国可以采取“碳配额”这种足以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市场手段来发展本国的碳市场。

(五)完善法律机制,实现低碳发展

中国陆续颁布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促进了中国CDM碳市场的发展,但这些法律没有根据市场发展的情况逐步推进和完善,而且至今尚未出现对碳排放权的取得和排放交易的法律定位、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分配、定价机制相关的法律。此外,国外的先进技术拥有者在和中国进行碳交易时考虑到中国的知识产权在保护专利权方面的缺陷,而不愿以自己的先进技术来和中国做交易,使得大多企业都只能获取资金而不能获取国外先进技术。

三、结语

实现中国碳市场的发展需要行政政策的保驾护航也需要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鉴于德班会议后的新形势,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在碳市场发展道路上的宝贵经验来发展自己的碳市场,更应在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碳市场发展之路。

注释:

①碳交易市场建立迫在眉睫[N].中国企业报,2010-03-23.

参考文献:

[1]江峰,刘伟明.中国碳交易市场的SWOT分析[J].环境保护,2009,(7).

[2]傅强,李涛.中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国际借鉴及路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