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发展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药发展的必要性

篇1

关键词:同煤集团 煤电一体化 意义 重要性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TM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138-01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处于完善阶段,我国煤炭和电力在较长时间段内存在着明显的利益纷争。虽然我国在进入新世纪后,多达3次的调整了电价,但仍然没有改变电力企业经营困难的现状。为有效扭转这一局面,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同煤集团于2003年正式挂牌成立,集团地跨忻州、朔州和大同,可实现超过6500万吨的生产能力,企业总资产近300亿元。同煤集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坚持推进煤电一体化进程,缓解了电力和煤炭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 煤电一体化对于我国的现实意义

就我国而言,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阶段,煤炭及电力有效的确保了我国能源供需的平衡,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可以说,煤电一体化的水平,关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就产业链角度来说,煤炭和电力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共生关系。所以,必须以“煤炭作为基础,电力作为中心”,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这应当成为我国能源行业众多企业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企业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发展。

2 同煤集团推行煤电一体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2.1 推行煤电一体化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必需

同煤集团为了能够赢得更好的发展机遇,提升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制定了企业“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战略:在稳固煤炭基础产业的同时,科学的保护煤炭资源,实现1.9亿吨的年煤炭产销量;将煤炭产业作为基础,加速推进电力发展,实现440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利用集团的煤电优势,建成高岭土、60万吨甲醇、80万吨氧化铝等附加值高、技术领先、上档次和上规模的煤化工项目,建成完善的产业链体系。现阶段,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2.2 同煤集团要想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必须走煤电一体化的道路

大同煤业集团将煤炭作为传统产业的支柱,煤炭产业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贡献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如此,一旦煤炭市场价格产生大幅波动,就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同煤集团一定要积极推进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利用对既有产业的调整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改变以往集团煤业独大的局面,实现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全新格局。调整和优化企业产业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主要是指按照现代工业的发展需求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其次是积极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一定要严格落实新兴产业的培植计划,尽快的帮助这些企业健康的成长起来,全力推动集团煤电一体化道路,在煤炭生产基地附近建设坑口电厂,以便实现二次能源的就地转化,这样不但能够满足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全新的企业经济增长点,进而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煤电生产基地附近坑口电厂的建设,可以将煤炭输送转变为电力输送,构建起完善的煤电产业链,推动煤炭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因此,同煤集团发展煤电一体化将有助于企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将电力产业培育成企业的核心支柱产业。

2.3 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煤电一体化作为支撑

尽管现阶段我国煤炭市场有着较为乐观的前景,但是原煤销售没有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无法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营利润。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单位数量的煤在发电后产生的效益是原煤的5倍。因此,同煤集团必须建成规模较大的电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调整和优化集团的产业结构,从而为集团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2.3.1 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提升就业率

同煤集团通过煤电一体化的发展,不但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还能够明显的促进企业产业链的完善和推动区域的发展。在建成坑口电厂及相关附属设施之后,能够有效缓解现阶段就业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包容。

2.3.2 将煤炭输送转变为电力输送,减轻煤炭向外运输带来的压力

同煤集团在成立之后,部分煤矿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交通不便,导致其向外运输煤炭非常不易。另外,因为少数煤炭煤质达不到较好的质量标准,无法获得较高的市场需求度,从而造成煤炭资源库存量居高不下,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通过在以上地区坑口电厂的建设,能够大幅度的提高煤炭资源的转化效率,将煤炭输送转变为电力输送,减轻煤炭向外运输给企业带来的压力。

2.3.3 对煤质不足的缺陷予以弥补

由于长时间的开采,同煤集团所属煤矿的优质煤资源已相对有限,剩下较多的是石炭二叠纪的煤炭资源。由于该部分煤炭资源发热量相对较低,且煤灰分高,无法作为优质动力煤来进行使用。因此,同煤集团当前面临着资源质量和数量的问题,通过坑口电厂的建设,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利用产业链的延伸以及煤电联营的举措,实现产业联动效应,从而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3 关于同煤集团发展煤电一体化的建议

重视产业宏观调控,推动煤炭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的开采,促进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和开发。严格落实开发监管,推动煤炭资源的开局的优化。按照同煤集团当前的经济现状及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对企业开发重点进行合理和科学的确定。积极推动集团煤炭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增强企业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的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规模,使企业拥有较强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同煤集团还应当重视企业现代化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推动产权制度等制度的完善,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杨彤,时如义,康长安.煤电一体化的不利影响及防范措施[J].中国煤炭,2013(3).

[2] 张泽田.利益共同体:煤电一体化的趋势与选择[J].前进,2008(10):33-34.

篇2

关键词:中央空调的通风系统、清洗状况、发展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and sustainable building concept increasingly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not onl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but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ealth, indoor air qual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aspects of health building. In the building of the health and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is the air quality,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leaning and the influence on air quality is also gradually become a consideration. In order to keep the public places of indoor fresh air this paper from the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system the necessity,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sugges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ir conditioning and ventilation system clean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Key words: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system, cleaning condition, development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TD7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已经走入千家万户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大型建筑物中的中央空调的安装也在呈增长的趋势,中央空调系统也逐渐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建筑物之肺”, 2003年春季,我国的很多省市和一些周边国家相继爆发了“非典”疫情。2004年我国又有十余省份遭受禽流感侵袭。“非典”和“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在中国和周边国家的传播,这引起了人们对中央空调健康和安全的关注。

一、中央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的必要性

目前,绿色建筑业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于是对建筑物的环保和节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的,人们也更加关注建筑健康,尤其是室内空气质量更是衡量健康建筑的主要方面之一。2003年5月23日,北京工业大学马重芳教授向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在非典肆虐情况下,我国应尽快制定和颁布中央空调清洗的国家标准”的建议①。此项建议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5月26日上午,他们就接到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通知:我国政府决定立即制定此项标准,并力争在一个月内完成此项国标制度。经过标准起草组紧张的工作,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先后完成了此项国家标准的制定,6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就正式颁布了《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1920-2003的国家标准②。与此同时,卫生部也于2003年8月19日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建设部也正在制定《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规范》。这些标准的制定为中央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技术的实施提供了技术规范,它对于催生和规范我国的中央空调清洗行业,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推动我国空调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004年2-4月,卫生部组织各地对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进行了抽检。全国共抽检了60多个城市具备集中空调设施的937家公共场所,抽检内容为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风管,检测指标为空调风管积尘量、积尘中细菌含量和真菌含量。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属于严重污染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有441家,占抽检总数的47.1%,中等污染438家,占抽检总数46.7%,合格的58家,占抽检总数6.2%③所有这些都使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空调风道污染的严重性和对空调进行清洗的必要性。

二、我国中央空调通风系统清洗状况

1、中央空调通风系统清洗的前景

据估计,人们90%的时间是呆在室内的,室内的环境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身体的健康,有些情况下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可能是室外的20-50倍。非典的发生使中央空调“可能是细菌孳生的温床”而受到质疑,非典过后,人们开始关注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否健康,于是空调清洗这一新行业应运而生。空调清洗可适用于写字楼、商场、宾馆饭店、影剧院、医院、学校和厂房车间等公共场所的中央空调,因此,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国外从上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重视中央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了,到20世纪90年展成一个巨大的产业。空调清洗不仅能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同时还能节能和延长空调的使用寿命,因此空调清洗颇受用户的欢迎,使空调清洗业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北京在册公共设施配有中央空调系统的就有1800多家,加上没有注册的5000-7000家,北京市安装中央空调的单位就近9千家,且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仅北京市的中央空调清洗市场的营业额就有5亿元人民币以上。上海市在新建的居民住宅中大力推广中央空调,据有预测,到2010年上海新建住宅中安装中央空调的比例已达到30%。而存在许多多年基本上从未彻底清洗过的中央空调,全国中央空调清洗的潜在市场非常巨大。④

2、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设备实现了国产化

中央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不同于一般的清洗工程,它是不能采用化学方法来清洗的,而是必须采用机械的清洗方法。需要一套专门的机械设备,来实行中央空调风道的清洗,这些设备包括风道清扫机器人、风道监测机器人、风道清洗专用抽吸集尘设备、风道吹扫喷雾设备等等。在2003年以前,我国还不能生产这些设备,包括清洗检测设备都需进口,但是从国外进口的设备成本一般都比较高,一套管道检测机器人系统(带高清晰摄像头)动辄几十万。于是国内的好多公司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研究,逐渐实现了空调风道清洗设备的国产化。北京天地能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工业大学共同研制出了中央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所需的全套设备,包括空调风道清洗机器人、空调风道检测机器人、风道清洗专用集尘机、风道喷雾系统、风道吹扫系统、气堵等设备,其成本不足国外进口的15%,经过多次试验运用开发的设备成功为多处大楼实施了中央空调风道清洗服务,并取得很好的清洗效果。

3、空调清洗行业运行存在不规范行为

“非典”过后,空调清洗公司如雨后春笋地诞生了,许多商家纷纷推出了空调清洗服务,由于缺乏系统的行业认证和资质鉴定,使得空调清洗行业门槛很低,空调清洗公司良莠不齐,具备空调清洗专业技术水平的大型企业也是寥寥无几,大多数是私人个体企业,以前从事过类似的车辆清洗、锅炉清洗或者是家政保洁方面的工作,尚不具备空调清洗专业技术和设备。清洗的市场很不规范,还存在一些无序混乱的竞争现象,有的公司设备简陋,人员或根本没有经过培训不具备行业从业资格,利用低成本拉拢客户承接工程,在这个行业中形成恶性竞争。因此,空调清洗行业要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就得要求有系统完善的国家规范标准体系,并建立规范化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和行业内部协会组织的导向作用。不过经过多年的发展空调清洗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以前相比已有了很大的改善。

三、空调通风系统清洗的发展建议

1、空调清洗方法要到科学化

空调清洗不仅是个体力活,而且还涉及到化学、物理、微生物等学科范畴,因此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处理。空调的清洗要求根据不同的材质,不同的管道结构尺寸和不同的积尘类型,采取不同的清洗方式,并选用不同的清洗设备。清洗的过程中,对管壁积尘残余量、微生物残余量、可吸如颗粒物浓度都要有相关技术标准,所以必须高效快捷地清洗,达到清洗要求,不能造成二次污染,做到科学清洗。

2、建立健全行业的制度规范

空调清洗要建立健全良好的行业制度规范,并且要按照规范标准来运作,这就需要政府和行业内部的共同努力。相关的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出台相应的文件,对行业进一步细致、明确地规范。组建行业职能鉴定机构,负责对公司资质审核;成立通风管道清洗协会,制定通风空调系统清洗规范、行业认证、技术咨询等;抓好从业人员培训、考试工作;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打击行业不正当竞争。

3、展开综合化、多元化的业务

空调清洗行业要有长足的发展,还要在业务综合化和产业多元化方面进一步改善。空调清洗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行业,不仅有产品设备的制造生产,还有服务施工方面需求,还有人员培训方面,这些都有形成市场的能力。总之,随着

人们对空调清洗观念认识的改变,政府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也在的改变。空调清洗是一个巨大的产业,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不少,但这阻挡不了空调清洗产业飞速向前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吴玉庭 .新技术催生空调清洗产业[M] 建设科技,2004,19-21.

[2]国家标准《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19210-2003 .

篇3

关键词:中医药 质量 专利保护必要性

一、我国中医药在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药类物质。"①本文将传统中医药定义为:传统中医药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并运用于临床实践,具有药性(四气五味)、归经、功能、主治和配伍(君、臣、佐、使),其功能是以中医术语表述的中医药材、中医药饮片和中成药制剂的总称。②

目前在全世界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的高达40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80%,中草药的市场份额更是高达170亿美元之巨。但是,在国际中医药市场上仅占有5%的份额,中国每年进口的天然药物已经超过6亿美元,并且年增200%-300%。③

从质量角度看,我国传统中药类产品受到的是食品卫生标准检测。许多国家对传统医药和草药保健食品增加了微生物、防腐、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甚至黄曲霉素检查,并分别制定了各自的标准。我国传统中药很难达到国外根据西药理论体系所设定的药品质量标准要求。

从专利保护看,中药的产品发明专利申请,以中药复方制剂的申请为多。实践中,中药专利保护现行制度虽然有一定的效果, 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包括: 专利保护机制难以保护文献化的中医药传统知识;难以满足专利"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要求, 申请获得专利困难;侵权认定困难。

二、我国中医药保护必要性

传统中药保护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达国家对我国传统中药资源的侵占

发达国家利用合作、收购、兼并等方式来获得我国宝贵的中药古方、验方和祖传秘方。日本以我国汉方为基础开发汉方制剂处方,其75%的主要原料来自中国,但开发出的中医药产品却占80%的国际市场份额。西方大医药公司设立天然药物部,开发中药制品,不断地将我国的古方和草药改造为他们自己的科学配方。

(二)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占领市场

国外许多跨国制药公司利用其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在中国独有的中药材中提取有效成分,在中国申请专利保护,对我国的中药专利申请形成强有力的阻断。我国传统的中草药,由中国人研制开发并完善但却由外国公司取得专利保护的项目就有900多项,中国的医药企业失掉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三)我国对传统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漠视

我国企业、科研机构和个人对传统中药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薄弱,缺乏主动保护的意识。据统计,我国2002年在中药领域共申请专利3026件,大约90%以上的传统中药没有申请专利保护。④并且,我国企业还存在法制观念淡薄,互相模仿,恶性竞争的问题。

三、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必要性分析

本文主要分析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专利、商标、著作保护。

(一)中医药专利保护的不足

专利保护是药品发明保护中最为有效的一种保护方式,但由于与西药相比,现行专利制度并不能对传统中药提供充分的保护。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中药难以满足专利三性要求

依据我国《专利法》中药产品、方法和新用途,只要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就能够获得发明专利。但是由于传统中药的特性,很难满足专利三性要求:在新颖性上,我国大量的经方、古方都已开发为药品商品或在临床使用,这些最具价值的经方、古方已经不具有新颖性;在创造性上,对中药复方制剂进行创造性评价时,多数中药复方的发明集中在了配方中药物组成及药量上的变化,其制作工艺仍然属于传统的常规工艺,技术跨度不大,因此在创造性上也很难达到上述要求;在实用性上,许多的中药复方制剂虽然在临床中已经反复的使用,但是要想证明其具有工业实用性也还是比较困难的。

2.中药专利侵权难以认定

传统中药大都是复方,很多中药品种药物成分多达几十味,多种药物混合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所以在制成中成药后,很难分析出中药复方制剂的有效成分、原始配方和制造工艺。因此很难将被控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与专利独立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必要技术特征进行对比,也就无法证明他人是否侵权,难以保护自己的权利。

3.申请中药专利风险较大

国家专利局接到申请人的申请后,会将申请专利的内容全部公开,以查验在申请日前是否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如果申请专利没有获得批准,不但泄漏了自己的商业秘密,还容易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这是医药企业不肯申报中药专利的一个顾虑。

(二)中医药商标保护不足

我国传统中药药品商标的注册和使用中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中医药企业商标注册量少

我国许多中医药企业对商标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药品商标的注册量很少。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120家中成药重点企业及其重要中成药品种的调查,被调查企业对利用注册商标进行保护的积极性并不太高。

2.药品名与商标名的处理存在不当

企业往往把药品通用名称与商标混淆,制药企业多喜欢把药品的原料或药品的功能注册为商标等,其保护性不强,即使获得注册,理论上也可以由他人申请撤销;中药商标缺乏独创性,区别作用不强,企业不注重商标的设计与运用,结果药品的通用名称被熟悉,而药品商标却被忽略。

3.注册商标被抢注导致商标权散失

我国地大物博,中药材极为丰富。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各地都有各种不同质地的道地中药材。比如,宁夏枸杞、长白山的人参等。这些道地中药材都适用于地理标志保护,但目前这些各地的道地中药材很少进行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注册。

(三)中医药著作权保护不足

中医药著作权人的认定很困难,大多数中医药创作有其历史传承性,很难认定著作权由某些个人或法人享有。另外,传统中药知识的创作往往是延续性发展的,根据现有著作权设定一定的保护期限并不适当。

四、总结

中国传统中医药存在质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中国传统中医药的专利、商标、著作权保护等保护方式存在不足,这两个方面的弱势,是导致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这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中国中医药企业应努力提高传统中医药质量,同时中国政府应该加强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共同努力提高中国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1.

②梁高山,吴文博.论中药的定义与特征[J].陕西中医,2008,(07).

③季李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初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④于金葵,潘红.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对策思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06).

参考文献:

[1]洪净.中药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3]雷载权.中医学[D].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吴敦序主编.中医基础理论[D].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5]杜瑞芳.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6]梁高山,吴文博.论中药的定义与特征[J].陕西中医,2008,(07).

[7]周成明,周风华,靳光乾等.对中药材GAP认证和产业的思考与建议.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5):66~75.

[8]郑成思.知识产权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年版,2003

篇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肯定了中医养生的必要性,介绍了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学普及包括养生科普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其积极作用和影响。他表示,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以此指导人们健康活动的一门实用科学,宣传、规范和管理都要基于这个角度进行。

李大宁指出,个别机构和个人利用人们对养生的需求唯利是图,以盈利为目的进行有组织的策划宣传,罔顾人民健康,对群众造成误导和伤害,败坏了中医药的声誉和形象。这与科学普及中医的主流和指导思想背道而驰,必须要将其与养生保健范畴严格区分,坚持扶正祛邪。

李大宁强调,扶正要把握导向、做大主流、占领阵地,科普宣传是中医药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要加强对中医科普的研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中医养生保健的完整内涵;祛邪要研究制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设置和人员准入条件,同时协调有关部门,对图书出版、节目制作关于中医养生保健方面的内容严格把关审核,使中医养生保健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强调,必须以中医理论为依据,把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向老百姓传播,从而增强百姓对不实宣传的抵抗能力。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图书处副处长洪永刚介绍,新闻出版总署将通过评选推荐、资质管理、定期检测、加强审读等办法规范养生书籍市场,一旦发现“伪养生书”,将采取曝光、停售、召回等措施。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建议,建立健全养生科普专家的资格准入机制、讲座内容的审查机制、媒体宣传效果优劣的奖惩机制,同时媒体和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医院强强联合,共同推出权威专家以保证科普质量。

篇5

关键词:中药;分子中药学;分子中药;方证组方;现代中医药

1 引言

一个毋庸置疑的趋势――作用缓和,具有适应多样性的中药制剂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药物。其原因,一是因为基因组织学、组合化学、高通量化学、计算机化学等新技术的发展及对人体生物过程认识的深化,加速了新药研制的进程;二是全球人口老龄化,导致预防和治疗慢性及老年性疾病、代谢失衡、神经退化性疾病和癌症的药物成为研究的重点。

中药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具有神奇的功效,我国几千年来的人民健康得益于此。中药对机体的影响机制主要呈现出多器官、多组织或多经络水平上的多个药物化学分子的胁同作用,并达到生理适应与平衡。由此可见,中药在体内的物效基础是以中药中的有效分子的作用来实现的。所以,采用现代药学检测技术,探讨和发现中药体内的有效分子,并在原食中药中表征后,再进行方证组方和研制新药,将成为未来创新药物研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这是一条反向思维的研究思路,笔者认为该思路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施起来还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如中药体内有效分子的 “捕获”与检测;有效分子与原食中药的药学处理之间的联系;有效分子的表征方法等等都是棘手的问题。

我国的传统中医药业在19世纪以前曾闻名于世,甚至一度引领世界医药的发展方向。然而,进入20世纪,中华民族因战争连绵贻误了传统中医药的发展,而西方医药工业迅猛崛起,特别是现代医学技术的空前发展,人们对疾病谱和药物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导致目前我国中医药事业面临巨大压力,甚至生存问题。那么,造成这种窘迫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第一是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与现代中医药新观点缺乏有效地传承或契合。如传统中医药理论“八纲辨证”和“辨证论治”是谈用药须根据临床发病特征,进行标本兼治的组方与治病的原则,虽然这一理论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传统中医药临床实践,其重要性不仅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精髓,而且对形成现代中医药理论体系亦具重要指导作用;但它们同时也明显存在“应用抽象”和“随证变方”等不确定性缺陷。所以,传统中医药理论比较适于中医药临证医学的实践,对于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特别是研制中药新药明显不相适应。第二是缺乏传统中医“证”的实验模型,致使传统中医药理论难予研究与求真,同时也导致现代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乏力。第三是中药多以复方治病即使是单味中药,其有效成分也是多组分的;基本不能解释其物效基础。由此可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创建正确的现代中医药理论体系,以及设计和建立能够揭示传统中药治病物效基础的方法或模型。

2 “分子中药学”概念的形成

2.1 中药的药性特征

众所周知,中药的性味是由中药中的多组分化学成分所决定的。正因为这样,导致了中药临床药性的多靶点(同时作用于机体的多个器官或多个组织、多个基因或蛋白质等)和多样性(即多效应,特别是有效性和毒副反应等)。对此,岳凤先[1] 给现代中药赋予的内涵是“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相适应的特征,包括药物本身性能(以中医药学独特术语表述,如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脏腑、经络、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沉、浮等);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对人体状况认识的对应术语表述(如滋阴、壮阳、理气、活血、疏肝平胃、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治实秘或虚秘、治寒喘或热喘等);与药物的配伍遵从君臣佐使等关系,并组成一个功效整体,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具备上述三点基本内容,并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的药物称为中药”。岳老还指出,中药治病同时存在“宏观”优势和“微观”劣势;故提出“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概念,其内涵一是具备上述中药基本内容,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二是中药基本内容,须用现代科学阐述其物质和生物活性两方面内容。

李石生[2]认为,中药常以混合物或分子群中各成分的协同、增效或拮抗的方式治疗具体疾病。现代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尽管一味中药含有多种化合物分子,但并非全部分子都是有效成分,而往往是其中一些具有一定骨架的化合物或不同骨架分子组成的分子群表现出特定的生理活性或治疗作用。李氏把这种治疗作用用中药理论概括并归纳为一定的性味体现;即从分子水平上确定了中药所含有的分子群或主要成分与中药性味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此,李氏团队提出了“分子药性假说”;即一是分子具有药性,其药性具有规律性;二是中药化学成分具有分子多样性指分子骨架的多样性和特定骨架分子个数的多样性;三是中药的药性多样性具有多靶点作用机制。

2.2 中药的药性基础

岳老和李氏团队的观点提示我们:中药化学成分分子多样性的本质是中药药性多样性。所以,一味中药的性味、归经所具有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起作用的化学成分的性味。由于组成中药的分子多样性及其药性的多样性,决定了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往往是多靶点的机制。由此说明,中药是由特定药理活性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不仅具有特定结构,而且分子或分子群作用于人体能产生构效反应。

2.3 分子中药学概念

依据中药是由特定药理活性的分子组成这一事实,笔者2002年提出“分子中药学” 理论[3]。其内涵是研究和分析中药的分子组成、结构、理化性质及其药理活性规律。分子中药学理论,其意义一是最大限度地应用了现代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诸如层析、液质、超微粉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新吸附、膜分离和浓缩技术,喷雾或冷冻干燥以及发酵工程等技术,来研究中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理化性质及其药理和毒理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二是该理论有助于解释中药多效应和多靶点的特性机制,并为现代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赋予新的内涵;三是分子中药学理论不仅是对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更重要的是指出了现代中医药科学的研究内涵;四是有助于创新中药即“分子中药”的发现和研制。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医药一定是在继承和发扬了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现代中医药系统观念”指导下的飞速发展的“分子中药”。必将开创中药现代化与产业化新时代。

3 分子中药学的内涵

分子中药学是现代中医药的重要理论。由于分子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分子药学、分子药理学、分子毒理学、分子制剂学和分子药物临床药理学等内容,就必须采用现代医学,特别是包括相关或不相关学科的科学技术与之适应。如血清药理学、基因表达、分子探针等理论与技术正被用于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计算机自动控制,图像分析处理、KDD等技术为建立更敏感和规范化的中药药理模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生物芯片可用于中药成分的真伪鉴定,有效成分筛选及药理药效研究等领域;研究源于中药中具有特定化学结构和明确药理活性的分子,探讨两个或多个分子的复方制剂、药理、毒理及临床疗效等等,均属于现代中医药学研究范畴。

4 分子中药学研究的必要性

4.1 分子中药学研究是现代中医药学发展的必然

中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中药的药性即疗效是中医治病成功的关键。因此,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不仅要求继承、发扬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其临床优势及制剂特色;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借鉴现代医学、药品标准和规范,开发和创制既符合中医药理论又能合法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现代中药;只有传统中医药的大“革命”,才能使传统中医药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中医药临床的实际需求。

4.2 节约和保护中药材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

人类的生存有赖于自然生态的平衡,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据文献记载[4]全球可以入药的中药材共有12807种,其中植物药有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近100种,此外还有加工类药50种左右。目前,仅有不到1%中药材可以人工栽培并能入药使用,可见大量的中药材是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并被使用的。由于人类对中药材资源保护不利,加之生态环境被破坏,植物药材被过渡采挖,再加上违背生态规律的不科学采收等行为,已至少造成3000种中药材物种消亡或濒危绝种的境地[56]。另外,中药材在传统临床应用过程中,一方面解除了人们的疾苦,但同时也存在自然资源极大的隐形浪费。所谓隐形浪费指的是中药单行或复方制剂治愈一种疾病不可能是制剂中的全部成分或有效部位,而往往仅是其中的某个或某几个,甚至代谢产物等活性分子产生疗效。那么,与制剂一同食入的非活性物质对受治疾病是无用的,但对于其它疾病未必无用。所以,我们把随制剂带入体内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中药中的分子称为中药材资源的隐形浪费。不论中药材物种的自然消亡或濒危,还是中药材资源的隐形浪费均暴露出直接使用中药(或饮片)煎汤剂,或者中药复方仅粗提取后制成制剂在临床使用中存在的严重缺陷和弊端。所以,加快分子中药学的研究进程,尽快推进中药的分子化和研制分子中药新药,将是节约和保护中药材资源、促进现代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最明智的策略。

4.3 分子中药学实施策略

具体的对策:一是最大限度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分子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成果,建立高效、准确、快速的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方法;研究化合物或有效部位等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探索和建立分子中药(或分子复方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建立规范的分子中药药理作用评价动物模型,评价方法和指标;开展分子中药的方证组方理论基础研究,科学地阐明其药效,作用机理及方证组方规律的科学性。加强分子中药毒理学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以探讨分子中药的配伍、禁忌及配伍使用减毒增效的作用机理。二是分子中药的生产工艺工程化。分子中药学研究能够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已经成熟的先进生产和检测技术。如超临界液体萃取、树脂吸附、膜分离和浓缩、喷雾或冷冻干燥、一步造粒、毛细管电泳等技术,并在分子中药的生产中应用,提高分子中药的生产质量和效能。改造目前中药生产中相对落后的提取、分离、精制等技术,采用计算机和标准程序控制或优化生产工艺,逐步实现分子中药的工业化生产。三是分子中药产品化和标准化。从中药中获得分子中药是传统中药的集约放大,更是传统中药方剂的指数富积,必将极大地丰富传统中医药学概念意义上的中药产品,而同时使标准化的产品比传统中药产品更科学、更严谨、标准的检测方法更易操作。对于大量分子中药的数据与信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库加以收载、分类和编目,是分子中药的产品化和标准化重要任务之一,这不仅利于总结现代中医药学研究成果,而且还可以在借鉴中药及其方剂的传统使用经验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国际分子中药、天然药物市场、中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副反应、临床疗效、药用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等现代中医药信息数据库,促进现代分子中药的产品化和标准化;此举对促进我国乃至全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分子中药学概念的产生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或者说现代的人需要现代的思想和使用现代的中药。所以,现代中医药学的精髓在于新时代赋予传统中医药学现代的新理念和新科学。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造就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样,伴随着分子中药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分子中药的广泛使用,分子中药新药的不断创制和面市,现代中医药学的进步和发展必将促进现代中医药学的繁荣和昌盛。然而,现代中医药理论体系还是初步的,特别是分子中药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需要同道们的认可,更艰难的是尚需业内人士付出时间和卓越的努力去实践、检验和发展。振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 李石生,邓京振,赵守训,等.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分子药性假说的提出[J]. 中国中西医结合,2000,20(2):8384.

[2] 岳凤先.中药与西药的未来[J]. 中国实验方剂学,2002,(S1):568577.

[3] 王四旺,谢艳华,孙纪元. 中药现代化与“分子中药学”[J]. 中国医学月刊,2002,1(9):743745.[4] 杨光. 试论中药现代化[J].北京中医, 2000,(1):1315.

[5] 索风梅,陈士林. 论濒危中药替代品的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06,2(4):6872.

[6] 黄璐琦,郭兰萍,崔光红,等.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J]. 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8):46.

Molecular Composition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ngSiwang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in In School of Pharmacy,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China)

篇6

知识管理的理念是美国专家卡尔•威格最先提出来的。这种管理方式通过对知识的管理应用,最大化的实现知识的共享。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管理,其本质与信息管理有一定的差距。信息管理是人们理性认识世界,记录世界,以完成对信息配置为目的。知识管理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具有明确的目标性,通过知识创新来达到知识的最高水平,这种管理通常不是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完成,而是通过集体智慧达到知识共享的目标。知识管理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集体的力量,将组织机构中的知识进行创新、重组、开发,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知识管理通过对资源的归纳整合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将知识管理引入中医药的科技查新机构中是一条符合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有益尝试。

二、目前中医药科技查新的状况

我国科技查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应用,成为审查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有效缓解了以往对信息掌握不全面的情况,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因此在我国设立了大量的查新机构,在长期的查新工作中,查新机构独有的优势使得与中医药的联系逐渐密切。但是由于中医药的范围较广,查新工作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第一,查新人员的问题。查新工作需要查新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中医药的查新工作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其有过硬的检索技能,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同时还要具备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专业知识。当前的查新人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对中医药领域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只停留在表层阶段。

第二,查新流程的问题。传统的查新流程过于繁琐复杂,工作人员和用户之间的沟通耗时过长,不论是通过电话邮件还是现场申报,都缺乏高效的沟通,造成时间浪费,效率不高。此外,查新员在填写查新报告时必须将申请单重点内容重复填写,增大了工作人员的任务量。

第三,客户方面的问题。客户在申报查新成果时,对查新的具体要求不了解,使得送查的内容不符合查新的相关要求。或是因为对查新工作不够重视,课题人员寻找委托人代替自己进行查新,委托人由于对内容的不了解,造成对课题内容表述含糊,不利于和查新人员的有效交流。

三、知识管理引入科技查新的必要性

查新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需要具备与中医药相关的知识,能够熟练地筛选和搜集相关的信息,笔者认为将知识管理引入到科技查新机构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查新人员顺利的开展工作,解决面临的一些问题。知识管理引入科技查新的必要性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工作的质量。知识管理的引入能够让工作人员对中医药的知识有更加深层的了解,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检索出具有专业性的文献,帮助客户制定更加科学的查新报告,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第二,查新机构通过大量的信息资源在进行科研立项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知识管理引入到科技查新机构中,能够提升整个机构的专业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为科研人员提供更深层更专业的信息资源,为科研人员做好配套工作,从而体现自身的价值。

第三,查新人员在知识更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信息资源,通过科研人员提供的课题针对相关的研究方向可以最快捷的了解,通过知识管理的引入,能够对知识进行整合,运用所掌握的最新资料,对客户进行追踪,例如:某机构对委托客户进行追踪,将刚提交委托的新用户记录为“已经提交”,对于已经通过审核的委托人记录为“已经受理”,根据客户的不同情况,及时向客户提供最前沿的研究素材和研究方向,提高了科研课题的整体水平。

第四,将人力资源和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知识管理的战略,促进查新人员对机构中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挖掘,全面了解机构中的资源情况,将文献中与课题相关的数据、观点快速的筛选出来,将这些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归纳。这种将知识管理的理念运用到工作中,能够激发查新人员的业务能力,将知识和人力充分结合起来,使知识的效能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广西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69

1广西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的必要性

1.1要发挥广西中医药的资源优势,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

广西位于我国的南部,受季风影响显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且广西地貌多种多样,盆地、丘陵、山地皆有分布,这些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的调查数据显示:广西现知药用植物基源种4064种,占全国药用植物资源三分之一还多,种数为全国第二,仅次于云南。属于广西的传统地道药材有罗汉果,八角,肉桂,滑石,炉甘石等。广西是少数民族集居,地区民族药物资源也特别丰富。其中以壮药最为出名,应用的药用植物资源已超过2000种,瑶族药有1300多种,侗族药有324种,么佬族药262种,苗族药有248种,毛南族药有115种,京族药有30种。北部湾蕴藏着大量海洋药物资源,12.9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栖息着上千种海洋生物这也是中药和海洋制药开发利用的丰富资源。另外,广西还在区内形成了全国中药材专业市场――玉林药市,药市经营的药材品种有1000多种,年成交额达10亿元,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此外,广西还形成了带有地域色彩的地方药市,比如靖西县的端午药市。广西拥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对其进行保护,才能对如此丰富的中医药资源进行创新加工,推进中医药的生产和推广,进而促进广西的经济发展。

1.2要发展广西中医药产业,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

广西不仅中医药资源丰富,中医药产业起步也早,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早在1970年,广西就有5家中药工业产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万元。之后飞速发展,1990年达到74家,总产值达到22.9亿元,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广西医药工业总产值的71.8%,全区中医药产值在全国排名第五位。到了2003年,全中药制药企业达到137家,其中年销售额上亿的企业有八家,生产中成药2254个品种,在全国排行前列。并形成了中药、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俱全的产业体系。广西的中医药产业起步早的优势,不意味着其发展前景光明,只有通过知识产权制度,才能进一步提高广西中医药产业的科技水平,创新开发出更多的中医药新品种,提高广西中医药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2广西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不足,广西在国内更是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上遇到一些问题,尤其在传统知识行业――中医药行业更是严重。

2.1广西中医药产业界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广西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十分薄弱,受计划经济时代观念的影响,认为只要领取了国家的新药证书,就取得了垄断权,根本没有想要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更不用说到国外申请专利了。反而是西方发达国家把我国传统中医药当作“宝山”大力开发,比如说以色列从《中华本草》中开发了“治疗消化性溃疡和痔疮”的中药组方,申请了专利并获得授权。日本从《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中开发出了210个组方,并大量生产,使日本“汉方制剂”快速发展起来。

青蒿素是广西有名的中成药,是从青蒿草中提取出来的抗痢疾药,但是因为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不仅没有申请专利,关于青蒿素的研究论文也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导致青蒿素被国外一家企业抢先申请了专利,我国因此每年损失2~3亿的出口。

我国正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广西也在积极招商引资,一些传统企业为了获得快速发展,中药炮制技术、生产技术和配方,作为引资的条件,但技术并没有申请任何国内外专利,在合同中和实际生产中没有对其进行保护。导致被外方掌握了专利技术,可以独立生产。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在领域内的优势地位,给整个区甚至国内中药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2.2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律不利于中医药的保护

中医药知识是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欧洲的工业革命时期,为了鼓励人们发明而产生的。其从立法宗旨上与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传承性保护是相悖的,主要表现在专利制度保护的是私权,其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大多是个人和单位,而传统医药知识往往是由国家和民族所有。如果千百年来大家一直在使用的中药被某家公司或个人开发并申请专利后,就变成了公司或个人所有,其他人再使用就要支付专利费用,这将导致很多问题。

专利作为对知识产权保护最为有力的形式,但是却很难保护中医药。因为药品作为关系人们生命健康的特殊物品,其研发到生产要经历漫长的检验。而专利的保护期有限,并且其起算日期是从专利申请之日起,所以很多药品在上市时就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或者专利保护期即将过期。而对中医药品种的保护更为艰难。

我国现行的法律中专门针对中医药的只有国家1993年实行的《中医药品种保护条例》,为中药提供了特殊的行政保护,是保护中药的一种重要手段,因而只对药品的疗效提出了特殊要求,未对新颖性,创造性提出过多要求,只要是上市的满足国家标准的优质中药产品,国家都会予以保护。这也造就了它的局限性―无法与国际接轨。并且依照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以单一药材命名的药品,不能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现行知识产权体系对中医药保护的无力性,导致了最近发达国家经常使用中国中药资源,并对一些成果加以利用,甚至申请对中国传统中药资源申请专利,阻碍了中国本土资源的继续使用,对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而广西作为中药材大省,自古以来就有“川、广、云、贵地道药材”的说话。因为现有的法律对“地理名称类”标志注册保护,目前存在保护形式交叉,存在注册商标与地理标志两种,保护机关也分为国家商标局和国家质检总局等不同部门,造成地名商标与地理标志的冲突,这必将影响广西道地药材的保护。

2.3广西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不足

广西目前的中医药院校都没有开设知识产权课程,而开设知识产权课程的广西高校只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玉林师范学院等少数几所高校,但是没有一所高校的知识产权涉及中医药方面。区内的中医院校按西医模式培养学生,导致很多学生毕业从事西医工作。而且我国传统的教育――师徒模式被否决,这就更加造成了,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人才,特别是高尖端人才的稀缺。广西现在从事中医药相关行业工作的人,对知识产权的知识知道得很少,甚至是一无所知,这些都将影响广西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

3广西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3.1提高广西中医药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许多中医药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药物配方、制造工艺等商业秘密,因此必须制定完善的预防措施,以提高商业秘密的泄漏能力。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条例,使其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划定企业的商业秘密范围,防止商业秘密在报刊广告、学术论文中的不经意丢失,妥善处理商业秘密文件,使他人不能从废纸、废物得到这些信息。

在引资的过程中,为了防止这种技术流失风险,国内企业和行业协会要发挥件集体保护功能的组织,应该对技术方案进行了分析,考虑到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反不正当竞争各种商业秘密的保护,逐步提高中医的社会管理水平,保护知识产权,采取专利保护应在国内和出口国积极技术相关的专利,并应保留在产品工艺、最佳效果方面的技术秘密,对于不适应专利保护或不愿采取专利保护的技术秘密应做好保密工作,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因为在待遇的诱惑下,并不能保证每一个行业都能有国家秘密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以及保护中医药行业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加强对中医药技术的保密意识,采取相应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3.2提高广西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法规政策支持

现行的法律制度无法对中医药形成有效保护的问题,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国家启动了“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收录了1985年至今公开的全部中国中药发明专利,虽然该数据库是为了中药专利检索提供服务的,收录的内容仅与此有关,不涉及中医文献、中医传统知识与权利人等,但也提供了较大保护。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进行了传统知识保护的探索,比如印度在2002年的专利法修正案中确立了来源披露制度,如果国外第三人利用印度的生物材料申请专利,必须披露该材料的来源;对于未披露或披露错误的,可以依据利害关系人或中央政府的申请,或者依据专利侵权诉讼中的反诉,由印度高等法院撤销专利权;菲律宾《本土居民权利法》、《传统可用医疗法》等多项立法均对传统医药保护作出规定,其核心内容为:第三人接触和利用传统医时,必须经过本土居民的事先知情同意,本土居民还可以要求一定的经济回报;巴拿马2000年第20号法及2001年第12号实施细则对包括传统医药在内的传统知识制定了一套体系性的保护制度,包括登记制度和许可使用制度,并从主体、客体、程序等方面作出了十分细致的规定;同时指出传统知识的许可使用不得妨碍本地居民的继续使用及后代的可持续使用。

我们国家对传统知识保护的法律建设工作从这几个国家中吸取了很多经验。广西作为自治区,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可以制定地方性自治条例。因此广西应该积极制定相关的法律,对本地区的中医药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3.3大力培养广西本土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

人才资源是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培养具备中医药知识和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对推进广西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有重大意义。因此,要在中医药类院校中开设知识产权课程,让学生对知识产权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产权意识;针对研发机构,要组织知识产权的相关培训,并经常进行宣传;要在开设有知识产权专业的院校开设一定课时的中医药知识课程,或者与中医药类学校合作培养专门人才,充实我区懂中医药知识的法律人才;还要培养精通中医药理论知识、现代知识产权知识、WTO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为广西中医药产品走向世界提供知识产权保护。

[1]韦波,欧波,庞声航.广西中医药产业创新性发展战略的探讨[J].广西医学,2004,(03):437.

[2]沈兆熊,关于发展广西中药工业的几点思考[J].广西中医药,2001,(06):1.

[3]贾引狮.浅议广西开拓东盟中医药市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30.

篇8

家门口的市场都没有做好,就要嚷嚷中药国际化,照此以往,中药将不再中药,其结果必将是死路一条。

作为传统药物,中药与其它国家历史以来使用的药物都是具有同等的地位,但当中药想尽各种办法出国后,它的身份在美国通常是食品,在欧洲通常是食品或草药。只有在东南亚和欧美华人世界里,才被认可为药品。

在这样大背景之下,本来具有正宗血统的、具有高贵品质的中药却自甘沦落为欧美药品的“二奶”,甚至连“二奶”的资格都还达不到,只是奴婢与丫环的角色。

但就是不断有人在吹鼓国药国际化,似乎没有国际化就是落后没用,似乎没有国际化世界人民就要多病死几万人,似乎没有国际化中药就要死亡。在他们的“忧国忧中药”的背后,却是充满了无知。

但就是有企业相信了这样的无知。他们搞中药指标,检测中药成分,寻找中药分子结构,目的就是想获得欧美国家人认可。他们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于是便在报上大张旗鼓地宣传起来,似乎有一两个药品进入欧美国家的临床阶段便是了不起的国际化了,殊不知即便在国外药品进入临床研究后,最终失败的几率仍然是相当高的。正是因为它们这类企业,才是中药产业的败类,他们不顾中医理论,却以西医理论来搞中药,这样的中药还叫中药吗?如果每一个中药企业都这样做,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药不是到了灭亡的关头了吗?

我曾在《论中药国际化之缓行》一文中提出了中药当前不宜国际化的理由有六点:一是中药文化难以被国际承认,缺乏这一基础,中药在国际上的销售就难以摆脱困境。二是中药显然不符合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所制定的药品标准,中药国际化面临较高的进入门槛问题。三是即便按照西医理论生产中药以获得国际通行证,中药西医化仍然是难题(但若这一难题解决了,中药也到了死亡之日)。四是中药的国际市场容量并不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大,人们在传中国中药只占全球中药市场的3%,这纯粹是扯谈,国内才是中药的最大市场。五是我国中药企业实力的普遍弱小也不宜于国际化。六是中药产品在国际上的普遍缺乏销售通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是卫生部代管机构,而卫生部多年来一直是由学西医的人任部长,多年来根本就没有真正重视过中药的发展,甚至不断打压中医的发展,以致从建国以来中国中医人员几乎没有增长,50多年了仍然保持在27万人,而西医却由几万人增长到175万人。没有了中医人员,中药还能活多久?建议国务院考虑这个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篇9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方式

《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作为中华民族瑰宝和文化软实力的代表,中医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培养中医药国际人才,强化中医药文化和知识的对外宣传,可辅助促动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发展[1]。然而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亟待专业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辅助,但培养中医药国际人才的双语课和英语课却不能满足社会、专业、学生的学习转型需要,基于此,如何在国际化转型及教改要求下,有效培养中医药国际型人才问题,也日渐得到中医药高等院校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1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中医药国际人才首先需要考虑何种标准为国际型,从哪里入手培养合格的国际中医药人才,并以此来明确中医药国际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2]。在日常培养过程中,以遵从市场规律为前提,遵守临床技能、中医药学知识、强调学生的分析解决能力、临床能力、创新能力,继而按照中医药学科国际交流的需求,从中医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制定全面详细、清晰明了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培养中医药国际人才要将传统文化与人文科学教育有效结合。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科特点决定了人文科学在高等中医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与中医专业教育的并进发展。现代社会需求的不仅是有一技之长的中医专业人才,更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中医国际人才的目标就要将中医高等教育从单一的专业知识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中来,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职业需求。第三,培养中医药国际人才就要加强学生医学道德教育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不仅重视人的基本属性,更尊重人的社会属性。高等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对患者个体的疾病进行诊疗,更应关注整个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利益。因此,高等中医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教育。在明确培养目标之后,中医药教学过程中所覆盖的教学管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同样需要将中医药学国际化运作的要求和人才诉求标准[3]。全面建立具有可执行性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优化培养方案和模式,树立典型进行示范,选择试点进行实验,进而逐步推广。

2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制度保障不健全,英语教学未被引起足够重视

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中医药学行业及教育等多重因素予以配合。中国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战略的运作,同样属于缺乏案例和经验的“摸着石头过河”。国家未明确下达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教育法案,未界定和阐述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的要求、标准、评估模式。综合考虑影响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的各方面要素时,需要仔细研究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对人才培养成效的影响程度。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在史无前例的大背景下,并没有对英语学习产生新的认知。建设中医药国际型人才的培养,也仅仅是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和英语,导致中医药学专业长期存在的优势就无法被真正发挥出来。因此,加强英语学习是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2.2课程设置与结构相对单一

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属于一条缺乏经验和实际案例的尚未走过的路。双语课和专业英语课无法满足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的问题,目前中医药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相对单一未能与国际接轨,知识面窄,必修科目过多,选修机会少,从某种程度讲意味着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很难找到可以借鉴的模式。走符合中国国情,并以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为前提,培养中医药学国际化发展所需的人才团队,就需要以实际教学为前提,尝试进行课程设置改革。

2.3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中医药双语课和专业英语课教学中存在专业教师英语不过关,英语教师不懂中医药专业知识等问题。因此加大教师的双向性培养也是具有必要性的。最为重要的是此类课程需要在课程设置时重视语言是需要输出的,而并非单项输入,即英语学习是为中医药人才的国际化发展和国际化临床操作而服务的,并非传统英语教学仅仅设置虚拟的业务沟通场景而能决定的[4]。此外,考虑到日常教学的统管便利性及当前各大中医药院校的实际师资情况,立刻完成国际型教师的转型显然是不可行的。但是,中医药国际型人才的培养却是不容耽搁的。

3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的建议

3.1健全保障制度,加强英语学习学校按照办学

自,尝试使用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为达到国际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产学研合作时,还需考虑能否与中医药外资企业、与中医药学相关的其他行业外商建立合作关系,以便共同培养学生,从实践角度提升学生的应对能力和自我反思、自我培养能力,使之明确认识到国际市场对中医药学的冲击和辅助,进而依托当前的管理和教学方式,尝试增加学生参与到中医药市场竞争中的机会,与中医药学培养机构和学校合作的外商企业同样可以作为培养国际型中医药学人才的介点[5-7]。基于此,建议在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将其与英语学习有效融合起来,以前者为基础尝试增加中医药英语学习的中医药专业内容,将中医药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各类要素,作为英语学习和练习的教材和依据,对培养中医药学生兼容并蓄的心理和中西合并的情操,同样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8]。

3.2优化课程结构,以国际化临床接诊为中心为

有临床实习经验的学生提供国际化临床接诊技能教学,课程教学以中医师如何对外国患者临床接诊治疗为主题,课程内容包含国外医疗接诊模式和步骤,英语表达的规范、标准和程度,接诊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医患交流指导原则和思想等[9-11]。此类课程充分考虑到英语语言技能学习和中医专业技能学习的融合要求,并将其纳入课堂内容的教改中。除此之外,还考虑到了中医药各类专业当前教学改革需求和未来国际化接诊可能性的结合要求,将学校对学生的期待、就业和发展的增值扶助与学生实际学习和工作尝试糅合,此种设计下课程设置更符合职业特征,具有文化和实用特点,同样更能体现出培养中医专业复合型、临床型、国际型、高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目标[12]。

3.3强化师资建设,建立双导师机制针对师资建

篇10

【关键词】双语教学;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5..02

受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也逐步开展中英文双语教学模式。中医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随着我国的很多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的同时,亦受到了举世瞩目。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为了向全世界推广中医文化的深刻内涵,需要双语教学与《中医学》课程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中医学》课程和英语学习的效率[1]。

1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1.1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的特殊性

从学科性质上来说,英语学科属于人文课程,人文學科相较于其它的社会与自然学科能够带给人们精神领域的满足与丰富[2]。中医传统医学起源于中国,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因此中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加强调严谨性。

1.2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是采用双语或者完全采用外语讲授非语言的知识,这种外语在我国主要是指英语,其重点在于讲授课程,而非语言教学[3]。中医药必须国际化的呼声由来已久,而且越来越强烈。在《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十年规划》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明确指出,中医药要想在国际上迅速传播,就必须要把握时机,并把中医药纳入各国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当中。

2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的现状

2.1师资力量不足

《中医学》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关键首先是学科专业内容,其次是英语,对教师的要求不仅要中医专业知识精深,而且要具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但是目前,在中医领域中,专业水平高的教师英语能力欠缺,而就英语而言,水平高的教师在中医专业知识上又逊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2.2缺乏合适的教材

课程开展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有合适的教材,这样才能保障教学质量,目前双语教材有国外原版教材、国内翻译教材、国内出版教材和学校自编教材这四种选用方式。中医自身具有很强的文化性等特色,必须要全面深刻的理解其含义,才能进行科学的翻译,对于国外原版教材来说,语言地道,但是在翻译时内容有局限性,很难全面准确理解中医的含义,甚至会影响信息的完整传递;而国内教材有时会按照“中国式英语”进行翻译,内容会显有些呆板不灵动,学校自编教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及推广有待研究。

2.3教学模式落后

现阶段多数《中医学》英语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常规英语教学的水平上,体现不出专业英语需要的特色方法,主要以传统教师讲授为主,通过“满堂灌”的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缺乏有效的师生交流互动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2.4学习氛围不强

西医院校学生大多重视西医知识的学习,对中医知识没兴趣,而有的学生认为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平时考试只要英语不挂科,考研的时候只要英语过线就可以了,认识不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了整体上学生学习外语的氛围不强。而现实是长期不重视英语学习,英语水平严重影响医学生继续深造,阻碍医学生在专业上进一步发展。

2.5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西医院校将《中医学》看成一门独立的课程,将其安排在第四学年来进行学习,而学生基础英语课程都是在大一、大二期间就结束了,不少学生在通过英语等级考试后,英语学习缺乏系统培训和相应指导,而且开设学时不能保证完成任务。除此之外,有些西医院校将《中医学》开设成选修课,开卷考试,更引起了学生的不重视。

3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议及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适度引进国内高级人才和优秀的归国留学人员,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措施,提升师资队伍素质。(1)教师自我学习。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知网、万方等工具查阅文献,不断优化新的知识,了解学术前沿动态。(2)加强师资培训。可以安排现有的双语教师和有意向未来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分批次去其他高校进修与培训,了解该专业前沿教研水平。(3)大力支持雙语教师出国学习,在语言文化熏陶下,学习最新的语言学相关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4)建立教学奖励和考核监督机制,提高双语教师教学中的发展动力。

3.2采纳合适的教材

双语教材可以选用英文或英汉对照的教材,只有国际化的教材才能实现国际化的思维。如果要编写适合我国学生学情的《中医学》课程双语教材,编写者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扎实的教学经验与专业知识。在编写过程中保证内容和语言使用的规范性、科学性、适用性,使内容和语言更加贴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3.3改善教学模式

(1)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大班授课,变成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课堂时间安排,适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比如CBL教学、PBL教学、雨课堂等,通过结合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点,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2)教学设计要因人而异,具有个性化。教师可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4增强学习氛围

可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氛围。(1)从新生入学开始,各级学院不断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建议严格执行英语等级考试与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位挂钩。(2)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观看英语视频、开展英语讲座、演唱英文歌曲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反复运用所学知识,拓宽专业视野。(3)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师可以布置作业,提倡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查阅外文或者英语版本的中医网站,并在下次课堂上用英语向同学们介绍这一网站及网站关注的主要内容。这样既强化了英语知识,又让《中医学》学习在轻松而有趣的氛围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