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的利与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国家利益,西方国际贸易理论,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重构
一、引言
通常认为贸易能使双方受益,即一国与其他国家互相销售自己的产品和劳务通常总是对双方都有利。而且能够为双方都带来收益的国际贸易范围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大的多。流行的国际贸易理论也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国际贸易利益产生的机制。既然如此,自由贸易政策应该成为各国制定国际贸易政策的不二选择,然而现实却是贸易保护而非自由贸易占据了国际贸易的主流。自由贸易只不过是个别国家在某一特殊时期的暂时现象,贸易保护成为国际贸易长期不变的主题。
对这种现象的一个解释,是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它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已经得到了证明。但这仍不足以对国际贸易中日益盛行的保护贸易进行解释,因为贸易保护不仅限于发展中国家,事实是,现实中更多的贸易保护是发达国家发起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倡导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争端中变得越来越咄咄逼人。
显然,左右一国奉行何种贸易政策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而由于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国家利益处于缺位状态,从而导致自由贸易理论无法准确地解释国际贸易的性质和起因,也无法对现在的贸易格局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实际上,以比较利益为代表的自由贸易理论最大的缺陷在于混同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将个人经济活动的简单加总等同于人类的整体经济活动,从而忽视了由于国家利益的存在而导致的贸易格局变化。由于国家是国际贸易活动的控制者,国家可以借助于国家机器的控制力,以经济或非经济的手段有效地把私人的利益要求加以转化或强行排除,从而贯彻国家的利益目标。本质而言,贸易政策是国家利益的产物,只要世界上有不同的国家,就会有不同的国家利益目标,由于国家利益目标的差异性和非相容性。就必然导致贸易保护的盛行,形成了基于国家利益的贸易政策。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对贸易政策的研究总是基于国家利益来展开的,但相关分析仍然囿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框架。而国家利益并没有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得到明确的表述,从而导致二者之间出现矛盾,并最终表现为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本文认为,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是一种强调个体和纯粹经济技术的静态分析方法,缺乏整体和历史逻辑相统一的总体分析,而这正是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所强调的。本文即期望通过对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对于国家利益的比较研究。提出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重新表述的一些观点。
二、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对国家利益的表述
(一)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家利益
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并没有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完整表述,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分散在他的全部著作中。事实上,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的“六册计划”的第5册“对外贸易”和第6册“世界市场”,是属于国家对外和生产的国际关系方面的内容,它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面分析中,从一国范围通向世界市场总体的中间环节。马克思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国际价值和国际生产价格理论。研究了价值规律在国际范围内的作用,并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虽然开辟了世界市场,但是一个充分竞争性的世界市场并没有形成,从而价值规律也就不可能在国际范围内充分发挥作用。(2)国际分工理论。强调了分工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认为国际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相应的生产方式是国际分工发育程度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决定因素。而且,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是相互促进的。(3)国际贸易中的货币和信用。围绕资本主义危机进行了论述,认为国际信用使得大规模商品进出口会突破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限制,造成生产和流通的分离。(4)世界市场理论。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世界规模上的总和。(5)对外贸易政策。各国对外贸易政策是由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相对发展水平决定的,保护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是随着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而交替变化的。马克思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不但论述了一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而且论述了国际分工的性质以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特别是,马克思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孤立地去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现象,而是从整个资产阶级整体出发。把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作为其中的现实要素,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研究整个资产阶级社会运动的规律。
由于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始终把国家的经济活动置于首要位置,则国家利益亦是其关注的重点。马克思曾经指出“关税……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后……是国库进款的最方便的手段”。特别是,“保护关税制度不仅可以有益于还在继续同封建制度作斗争的尚未充分发展的资本家阶段,而且也可以有益于……新兴资本家阶段”。从而说明保护关税是新兴资产阶级国家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武器。马克思并不完全反对贸易保护,认为保护关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作用,它在一定时期对于摧毁封建生产方式和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到一定阶段之后,会成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同时,马克思也不是完全反对自由贸易,认为国际贸易能够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况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取代了。而这种代替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不但可以扩大整个国际社会劳动范围,发展社会种类,还可以使贸易参加国扬长避短,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但自由贸易的本质是资本的自由,从而为资产阶级倾销商品和提高利润开辟道路。显然,在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一直强调的是居于统治地位的资本家在贸易政策制定中的地位,而国际贸易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
(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家利益
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研究的主体对象是私人,理论分析的边界是整个世界。对贸易的获益主要围绕私人和世界两个层次展开。由于对于人的行为的分析是基于利润最大化进行的。个体利益最大化实现的同时公共利益也能随之实现。从而国家不加任何干涉的自由贸易能够实现个人和国家利益的共同实现。以最具代表性的比较利益理论为例,在李嘉图的分析中,假设两个国家都能生产两种产品,则依据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两个国家分别生产其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而进行交换,则双方都能从交换中获利,世界也能获得分工的好处。然而得自贸易的利益如何在各国之间进行具体分配,各国得自贸易的利益如何在个人和集团之间分配。以及这一利益的获取是如何推动一国生产方式的变迁等都没有给予考虑。显然,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把国家利益等同于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位。
虽然国家利益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表述中没有明确指出,但这不等于西方贸易理论没有强调国家利益,相反,国家利益是被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考虑的。首先,国家是作为国际贸易的影子主体出现的。国家利益在国家对外交往中的地位是最终的,一切利益集团和贸易活动都不能背离这一利益目标,否则国家就会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对贸易行为进行干预,从而保证国家利益;其次。国家是一国国际贸易活动的实际控制者。国家制定贸易政策,并以政治、外交甚至是军事手段来保证其贸易政策的执行:再次,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是以抽象的经济世界为其研究目标的,但这个抽象的经济世界实际是以发达国家为模板的,特别是新贸易理论基本上是研究发达国家的贸易的,这表明了其对于发达国家国家利益的重视:最后,西方贸易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实践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一致的,从而也体现出其服务于发达国家国家利益的本质。
(三)差别与联系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对于国家利益的强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而这些都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所不具备的,表现在:
第一,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家利益是对经济运动总体的全面考察。这一利益的存在和保障都是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来进行的。马克思认为,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前提,而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则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马克思是将对国际贸易的分析置于对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关系之下进行的,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则没有能够经过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总体的运行来把握国际贸易。仅是将国际贸易理解为跨越国民经济体的经济交往。将其定义为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将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仅是为了研究稀缺资源在国际范围内最佳配置的最优使用的学科,没有能够考察国际贸易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第二,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家利益是一种动态的考察,这一考察是与国际分工体系的产生、发展和深入相伴随的。马克思认为国际分工是客观的经济范畴,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分工所实现的超越国家边界的社会化大生产把一系列国家和地区纳入一种新的分工和交换体系中,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扩大了整个国际社会劳动范围,发展了社会劳动种类,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这种动态考察的逻辑基于劳动价值论来进行的,“不同国家的工作日相互间的比例,可能像一个国家内熟练的复杂劳动同不熟练的简单劳动的比例一样”,在国际贸易中国家利益的实现是基于劳动的比例确定的。但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则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把社会制度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在这样的前提下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显然忽略了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演化规律。
第三,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强调贸易的社会属性而非其自然属性来进行的。国家利益同样是社会属性的一个方面,这样就给予了国家利益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主置。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则比较强调国际贸易的自然属性,关注贸易和分工的具体形态,并且对于各种贸易的分工现象及其背后的动力、结构、过程和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这种强调虽然能够对贸易和分工行为进行更为细致的剖析,但过于关注细节反而影响了对国家利益的整体把握。
二者之间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和联系,主要表现在:
首先,二者都没有对国家利益的直接表述。但都是隐含着将国家利益置于重要位置。
其次,二者所强调的国家利益其实都是一国的经济利益,事实上,在国际交往中。除了经济利益本身之外,还有政治、外交、社会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相互交织。
再次,二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把某一时期一国的代表性阶级的利益等同了国家利益。如马克思贸易理论中指出自由贸易是适应资本的自由以及通过贸易来扩张资本积累的,同时,马克思又认为自由贸易在一定时期是对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利的。
三、现行的国际贸易政策能否保障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体现在民族国家对生存和发展的追求,国家利益通常可以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安全利益三个互为依赖的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国家利益有不同的强调。目前来看,国家利益应该是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综合利益,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对国家利益的强调其实是和国家经济利益等同的。
现行的国际贸易政策主要有两大主流: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秉承绝对利益理论、比较利益理论、h—o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坚信自由贸易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扩大贸易双方以及世界整体的福利。保护贸易政策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保护贸易政策以幼稚产业保护论为理论基础,认为应该通过关税和数量限制的手段保护国内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以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发达国家则基于不完全竞争和外部效应理论发展出策略贸易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贸易政策干预来获取和转移外国垄断企业的利润或租金来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但不论是自由贸易政策还是保护贸易政策,在其实施中均在国家利益的保障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过于强调短期利益而未能顾及长期利益。自由贸易政策强调自由贸易带来的商品自由流动以及由此而来的福利增进,但正如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特指出的那样,财富的生产比财富本身要重要的多,自由贸易的确能够带来眼前利益,但却是以损失长期的财富生产能力为代价的,所以应该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这其实是贸易政策的两难选择:选择自由贸易会损失国家长期的竞争力,但过度保护同样会影响竞争力。因为保护贸易政策的长期实施会给产业带来惰性,并非一定能够达到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的保护目标。
2.时局部利益考虑过多而难以兼顾整体利益。国家利益是作为一个整体来体现的,但国际贸易政策保障的往往是局部利益。从而对整体利益难以顾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财力有限,难以对大多数产业同时扶持,这导致产业间的非均衡发展更为突出。而发达国家基于不完全竞争和外部效应的策略性贸易政策完全是建立在优势产业竞争的基础上的,必然导致国内产业非均衡发展的国际贸易摩擦效应。
3.过于强调经济利益而忽视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利益的影响。由于依据的国际贸易理论抽象掉了不应忽视的社会因素,从而使贸易政策的制定也更倾向于以经济利益为主,实际上,贸易政策从来就与政治、外交、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会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而最终作用于国家利益层面。仍以美国为例,《美国贸易法》中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的“特别30l”条款,作为美国的国内法,却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其关键之处就在于这条法律是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的典型例子。体现了美国的利益至上的原则。从美国制定“特别301”条款以来,涉及这一条款而产生的贸易摩擦已经非常频繁和严重。可见,仅仅在wt0框架下以贸易政策来开展对外交流以保障国家利益是难以奏效的。
这些问题的出现源于国际贸易政策背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当前国际贸易领域内最大的矛盾是:全球自由贸易理念与单个国家的贸易保护倾向之间的冲突。基于自由贸易理论的全球自由贸易体制框架不能给予单个国家的国家利益保障,从而其完善与执行受到单个国家的阻碍,具体国家的单边保护贸易政策又由于触及其它国家的国家利益而受到对方的针对性措施,从而导致贸易的自由和扩大难以如理论论证的那样顺利进行。
四、重构国际贸易理论:以比较利益论为例
以上分析的初步结论是。需要对以往的国际贸易理论进行重新审视,特别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在模型设计愈趋精致的情况下,会由此而抽象掉许多不应简单去除的因素,从而导致基于其上的国际贸易政策的设计在现实应用中出现一些矛盾。当然,建构一个包括所有方面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如何对已有的国际贸易理论进行讨论,以对其进行重新表述,考察其适用范围。以更贴近国际经济运行的现实。本文以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与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相互补充,以比较利益论为例。说明重构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比较利益论最早由英国学者托伦斯提出,并由李嘉图发展完善。比较利益论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产生机制,并能够解释大部分的国际贸易现象,由于比较利益论核心观点的正确性,从而迄今是指导多数国家开展对外贸易的重要理论。
但比较利益理论也存在诸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比较优势利益论所揭示的原理与贸易现实之间存在差异。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贸易应该在发展水平差别大的国家之间展开,但现实却是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2)比较利益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但却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差异和交换比率不同问题。违背了劳动价值论。(3)依据比较利益论开展国际贸易应该是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受益更大,而且有利于劳动者的收入提高,进而改善其收入分配不平衡状况,然而现实正相反,富国得自贸易的利益往往大于穷国,而且贸易导致了一国内的贫富差异趋于扩大。
虽然新的贸易理论部分解释了比较利益论不能解释的问题,但就比较利益论本身而言暴露了它的缺陷,本文基于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尝试对其进行解释,以期提出相关研究的深入:
1.关于贸易为什么主要在发达国家而不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展开。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国际分工并非取决于国家之间的资源禀赋的差异,“自然产品……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真正对分工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扩张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水平。资本运动是以利润为目标的,各国利润率的差异决定于资本的有机构成及相应的剩余价值率,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扩张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所谓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其实只是一种虚幻的假象。从国家利益角度而言,发展本国优势产业并将本国已经失去优势的产业向外转移是首要的选择。这一转移过程显然是资本扩张和获取利润的过程,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相似结构和相似发展水平的国家一方面是其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实施产业转移的结果,资本在向这些国家的扩张过程中才能够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此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并不存在实质上的劳动力优势,两类型国家的资本有机构成具有较大的差异,开展贸易并不能获取更大利润。就这一点而言,需要以马克思贸易理论的总体方法来进行考察。
2.关于商品的国际价值和交换比率问题。国际贸易并非是等价交换的,正是因为这样,才存在和国际不等价交换对应的价值流动。换言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因为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都是实现商品的价值的过程,马克思经济学的资本流通公式已经深刻地有所揭示:
资本投入g最终要获取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w’和价值g’,从而国际贸易中并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等价交换,发展中国家遵循比较优势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并不能获取理论表述的价值。对于困扰李嘉图的同一商品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差异问题,马克思经济学也已经给予了充分的解释:在开放经济中,商品交换依据的是国际价值,其衡量尺度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则某一国内的平均劳动就已经变成个别劳动了。
3.关于国际贸易的收入分配问题。按照比较利益论,贸易所得会惠及贸易双方,而且由于国际商品交换的比率是由提供曲线来确定的,在这一国际贸易价格水平下,贸易国家的进出口价值相等,各国商品需求平衡,即一国生产的商品恰恰是另一国所需要的,相互需求的数量正好相等,而各国也正好满足生产处于最大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和满足国家最大福利水平的要求。而贸易的现实却是。贸易双方并不是总能实现贸易平衡,贸易不平衡进而引起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是国际贸易的常态,同时,贸易所得也没有真正地实现参与国国内的收入平衡,已有很多的证据表明贸易成为加大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重要因素。出现此类矛盾的根源在于: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但国际贸易的商品价格确定依据的却是一般均衡论,是由供求决定的,从而导致价格并不能真正反映价值本身,均衡价格下的贸易结果必然导致价值分配的不平衡和不对等,引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
篇2
如果按照生产要素密集度分类,服务业可以被划分成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三大类。这种分类方法是按照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资源的不同为标准,即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来划分的。
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服务业。特点是科技人员在职工中所占比重较大,劳动生产率高;产品技术性能复杂,更新换代迅速。在生产结构中,技术知识所占比重大,科研费用高,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价值高,增长速度快。
BPM5和《扩大的国际收支服务分类》(EBOPS)将服务贸易分为11类:运输;旅行;通信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特许权使用和许可费用;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别处未包括的政府服务。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包含的服务行业有:通信服务中的电信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特许权使用和许可费用、其他商业服务中的杂项商业、专业和技术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共计7个服务行业。下文各经济体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数据均是以上七个服务贸易数据的合计。各行业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数据均可在IMF官方网站上查阅。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由13924.8亿美元增至28162.8亿美元,年平均增幅达9.20%。其中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额由4541.9亿美元增至10164.8亿美元,年平均增幅达10.59%,高于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的7.15%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的7.47%。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从32.6%增长到36.1%,在服务贸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在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众多分项中,金融服务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这两项是引擎,引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整体快速增长。IMF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 1998-2006年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服务在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分项中(除杂项外)出口额始终排名第一,2006年这项数据高达1897亿美元。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带动下,保险、证券和信托等行业的服务贸易也快速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是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1998-2006年世界范围内出口额年均增速高达20.0%。在它的带动下,版权服务等也有较快的发展,许可费服务出口额的年均增速为9.6%。
美国是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市场中的领跑者。其综合国力强大,在金融、科技和文化等领域中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因此无论是从绝对优势的角度还是从比较优势的角度衡量,美国的竞争力都体现出明显优势。印度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在近十年来执行发展以计算机和软件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的国家战略,大量生产和出口以计算机软件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服务产品,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当前世界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市场中竞争力提高最快的国家。据统计,印度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承接服务外包的国家,其中包括全球65%的软件外包市场业务和46%的其他服务外包市场业务。大量承接以软件为主的服务外包就意味着技术密集型服务产品的出口,这就使印度在这个市场中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总体呈现两个特点:当前的发展水平低(基础弱)和增速缓慢(动力不足)。在世界服务业市场的分工中,中国的服务业大多处于整体产业链的低端,即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而处于服务业产业链高端的技术密集型服务市场则被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印度、爱尔兰等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兴国家占据。纵观国际环境与自身发展条件,中国若想短时间内在技术密集型服务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难度较大。因此,中国需要向美国、印度借鉴相关的发展经验,以尽快提高自身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美国和印度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变化分析
本章旨在分析中国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时间序列变化,并与美国和印度做出对比分析。美国是现代服务业最发达的国家,其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也十分强大;印度与中国虽同为发展中国家,但其更侧重发展以计算机和软件业为其核心的服务业。通过与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最高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可以分析出中国与它们究竟存在何种程度的差距。
(一)市场占有率分析
市场占有率指标是指一国或某一产业、某一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即:
一国出口总额
市场占有率=-------------
(1)
世界出口总额
本文中,该指标是一国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与世界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之比,它从市场份额的角度反映该国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本质上是一种绝对优势的体现。
中国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市场占有率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在1998年只有0.46%,到2006年也仅为1.37%。但是从增速的角度看,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年平均增幅为14.61%,而出口额的年平均增幅高达26.76%。综合看来,中国在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以很快的速度持续提升,但由于基数较低,想要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还需要很长时间。
美国的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20%以上,优势十分明显。即使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在2004至2006年处于整个时期的低谷,也能够稳定在21%的水平。一个国家拥有超过世界市场1/5的份额,证明它拥有垄断性的优势。
印度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市场占有率是发展中国家中最高的,2006年已增至为5.45%。从增速的角度看,9年间平均增速高达21%。由于印度政府一直大力发展以计算机和软件业为其核心的服务业,使其在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领域逐渐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具有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二)贸易竞争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指数是一国或某一产业、某一产品的净出口额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即:
出口总额-进口总额
贸易竞争指数=------------------
(2)
出口总额+进口总额
本文中,该指标指的是一国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净出口额与进出口总额之比。它是一个相对值,介于-1和+1之间。它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排除了进出口绝对量的影响,使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直接的数值更具可比性。该指标数值为-1表示该国的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额为零,数值为+1表示该国的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口额为零。该指标值越接近+1,其国际竞争力越强。
从贸易竞争指数看,中国的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很弱:9年间的指数都低于-0.3,2002年出现了最低值-0.55,体现出了极其严重的逆差问题。自2002年后,数值开始稳步提升,2006年的数值为-0.33。这说明我国在这个市场中由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足,无法大量出口,反而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的需求,因而造成严重逆差。
美国的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很强,9年的贸易竞争指数一直呈现正值,且绝对值大于0.2,说明该国在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市场中存在较稳定的顺差。但是9年的数据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证明了其他经济体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使美国净出口数额降低的事实。
印度的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发展速度惊人。指数从1998年的-0.01逐年提高到2006年的0.38,9年间从一个贸易基本平衡的状态转变成拥有大比例顺差的状态。说明这一时段的印度在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并且大量出口技术密集型服务产品。
(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一国的某一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范围内该产业或产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之比。即:
一国某一产业(产品)出口额/该国贸易出口总额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3)
世界某一产业(产品)出口额/世界贸易出口总额
本文中,该指标是一国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占该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份额之比。这一指标是一个相对值,剔除了国家和世界经济总量波动的影响,反映了一国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出口水平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劣势)。该数值为1,表示该国处于世界出口平均水平;该数值小于1,表示该国处于比较劣势,值越小比较劣势越明显;该数值大于1,表示该国处于比较优势,值越大比较优势越明显。
中国的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非常弱,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在9年间均小于0.4,说明中国的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占总服务出口的比例与国际总体水平相距甚远。虽然指数在9年间从0.27增至0.37,但是增幅缓慢,说明中国在未来相对很长时间里的国际竞争力仍将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美国的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在这9年内呈现出稳定增长,由1.22增至1.43,说明该国的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印度的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角度看,该国从1998年的1.41上升到2006年的2.04,即印度的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占该国服务总出口的比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一直在提高。这些数据体现出印度在这个市场一直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优势越来越明显。
三、美国和印度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印度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归功于以下几点因素。这些经验对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美国服务业产业的比重占到了近80%,是全球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最发达的国家。印度自1980年开始经济改革以来,就把服务业的发展作为重点。经过20多年的努力,服务业GDP占总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36%增至2004年的51%。国内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形成了有力的产业支撑。尤其是印度的软件服务业非常发达,使其在软件服务贸易方面体现出绝对优势。
我国应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保持农、工业稳步发展的同时,适当将重心偏向服务业,尤其是通信、金融和计算机等核心服务业,使这些产业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的国内需求,而且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
(二) 实现层次分明和有针对性的教育体系
美国的教育十分重视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而且与市场的需求密切结合在一起。印度也十分重视发展精英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每年都要培养出200万熟练掌握英语并同时拥有很强技术能力的毕业生。软件业是印度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核心,作为国家支柱产业,教育对软件业的人才输出也是源源不断的。印度每年可供应100万软件人才,其中通过培训获得微软认证的印度工程师就近10万人。
我国的教育应加快向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的转变,高等教育更要在计算机、信息、通信、金融和文化创意等专业领域加大投入,塑造出大批有特色、实际工作能力强的实干型人才。
(三) 努力拓展海外市场
美国是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服务业的繁荣带来了服务贸易的兴盛。美国的企业拥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随着服务的可贸易性的提高,它们就被大量的美国服务业的跨国集团通过各种形式在目标市场设立的海外分支机构,为目标消费国提供技术密集型服务的出口。所以,美国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推动其服务贸易发展的直接动力,服务业的跨国集团在海外设立大量的分支机构,带动了本国知识、技术、经验等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出口。印度的软件业海外扩张也十分成功,并带动了其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出口。
我国的服务企业在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来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我国也要努力扩大服务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更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尽量把扩大利用外资和加快对外投资有机结合起来,从美国等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技术,加快自身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形成一批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切实提高开拓海外市场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 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知识产权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核心价值,对其保护不力会使大量投资者因得不到回报而退出,导致整个产业的发展停滞。美国在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方面早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1930年关税法》中的“337”条款,可以说是针对侵犯权和商标权行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印度政府为保护知识产权做出了多项努力:早在1994年就出台了世界上最严厉的版权法,它明确规定了版权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对任何违禁者将给予严厉的处罚,甚至刑事指控;2000年,《信息技术法》正式生效,该法监督并强化了保护信息技术知识产权的执行力度。同时,印度还签署了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议,与其他国家一起严厉打击盗版行为。
相比之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令人担忧。整个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国内盗版猖獗,打击力度不够;海外侵权不断,也缺乏足够保护。这些都令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的跨国企业对和中国企业的合作产生疑虑。对知识产权的侵害,严重影响了国内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对此,我国应从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入手,出台一系列针对不同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扩大覆盖面,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并做到严格执法。加强对公众的教育,从法律和道义、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的多种角度进行保护知识产权的宣传。
(五) 税收减免政策力度大
美国政府对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支持保护政策体现在各个方面,税收优惠也是其中之一。印度政府对从事IT出口行业的企业所得税实行5年减免5年减半,再投资部分3年减免等等。企业负担很低,在起步阶段基本上是零税收,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形成了出口技术密集型服务产品的成本优势。
目前我国对企业征收的所得税的税率范围为15%~25%,其中对高新技术产业征收的税率最低(15%),却仍然远高于印度的税率,这使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缺乏竞争力。我国可以效仿印度,对技术密集型企业进行分阶段税收政策,在起步阶段给予充分支持。对已经征收较高税率的可以考虑给予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以帮助相关企业降低技术密集型服务在出口竞争中的成本负担。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7[M]. 北京:国际统计局,2007.
[2]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司.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M].日内瓦:联合国出版司,2002
[3]万红先.入世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变动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5年第5期.
篇3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波动;国际贸易;传导效应
引言
货币汇率是各个国家进行国际贸易交易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各个国家之间进行经济往来的纽带,各个国家汇率的波动会对本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进出口服务以及商品等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汇率作为国际贸易经济的重要杠杆,在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我国加入到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后,国际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人民币汇率波动能够直接影响我国的世界贸易交易水平,因此,探讨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传导效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人民币汇率的概念与走势
“汇率“是指各个国家在进行商品交换过程中,所进行的各国货币的兑换比例,由于每个国家的货币在面值的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国家贸易交易的过程中,对每个的不同形式的货币都要制定出相对较为合理的货币兑换比率。(简称“汇率“),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已经制定出规范性的《外汇管理条例》,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了多次的完善与修改,我国外汇规范化管理制度使得我国在国际市场中进行公平性的商品交易,同时也使我们国家货币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健康稳定的发展。从目前我国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情况上看,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受到世界经济环境以及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在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方面表现出出巨大的优势所在,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国家的生产率水平,使得我们国家在进行国际商品交易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稳步增长的一种局面。因此,我们国家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呈现出稳健偏紧发展趋势。除此之外,由于我们国家在外汇储备量上相对比较大,再加上外商投资所获得利润差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将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局面。但是,就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发展情况上看,人民升值幅度不会很大,能保持稳步发展,并且人民币小幅度升值机率比较大。
二、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
人民币波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民币升值与人民币贬值。这两种波动都有各自的利与弊。下面我们将对这两种波动形式进行分别描述。
(一)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
通常情况下,如果某个国家的对外汇率有所提升,说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上升的发展形势。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上看,现阶段我们国家仍然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因此,我国人民币将保持长期的升值状态。人民币升值优势在于,人民币升值对应的人民币汇率将会有所上升,从而会提高外债的偿还能力,并且减轻外债负担;人民币升值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压力,宏观上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升值也能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除此之外,人民币升值也会给我们国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第一,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我国世界贸易的开展。由于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也会上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第二,由于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无形的加重了外来投资者的风险与负担,从而导致外商投资规模有所下降;第三,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失业率增加,现阶段我国保持贸易顺差形式,倘若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出口企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破产的经营状况,从而会出现大规模的失业现象;第四,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市场稳定性的影响,在中国金融市场体制发展相对滞后以及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之下,一批大量的短期外来资金融入到我国的经融市场中,这样情况下极易的导致出现金融危机,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人民币贬值的利与弊
通过现阶段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形式上看,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应该适当进行人民币贬值来提高国际外出口贸易交易。人民币贬值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利与弊两方面的影响。人民币贬值会提高外国货币的购买能力,增强我国商品在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优势;人民币贬值,外国进口商品价格也会相应的提高,从而降低我国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量,增强国内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说,人民币贬值增强出口贸易,进而降低进口贸易,使我国贸易处于顺差状态。然而,人民贬值也会对我国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受人民币贬值因素的影响,世界贸易的纠纷以及摩擦会有所增加;同时人民币贬值对部分产业结构的落后状态也起不到改善作用,尤其是国内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并且结构升级滞后的,人民币升值从根本上拯救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传导效应
通过人民币波动情况不难看出,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以及世界贸易的发展都有着直接关系。下面我们将重点分析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传导效应,从而确保人民币能够在国际市场交易过程中稳步发展。
(一)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
第一,在进行国际贸易交易过程中,人民币升值会到时我国在国际商品交易过程中的站位发生一定的变化,倘若各个国家在进行进出口商品交易的过程中对汇率风险保持中立态度,那么,人民币汇率是否波动将不会影响我国进出口商品的正常交易。但是,一旦国际贸易的主体都站在风险意识的立场上,国际贸易市场的交易量就会有所下降,进而对国际贸易市场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由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与以往相比,我们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种类以及数量也在明显的增多,特别是出口规模相对比较大,我国在这种发展形式下,如果我国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势必对我国的出口商品产生不利的影响。其中包括劳务输出、能源进口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影响。
(二)相对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并不明显
如果人民币汇率波动能够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对我们国家出口商品交易影响相对比较小。第一,我国商品出口国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出口贸易的国家对于我们国家的商品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与需求性,因此说,价格的小幅度波动对我国出口商品量不会产生明显性的影响;第二,我们国家所出口的商品在价格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商品价格小幅度波动影响进行国际贸易交易;第三,由于我们国家的进出口商品在技术、服务以及产品质量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小幅度的汇率波动对于进行进出口商品交易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说,人民币汇率波动不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贸易交易。
(三)传导效应体现的是长期的协整关系
从长远考虑,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于我国导向型国际贸易发展形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传导性产生抑制作用。我国现阶段的国际进口贸易形式是短期的动态关系,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的需求量相对比较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于国际贸易的长期发展趋势影响不大,与短期进口动态关系相比,人民币汇率波动传导性更加侧重于出口商品的长期协整关系。国际贸易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于国际贸易交易影响相对比较小,说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稳定性比较高,我国的导向型企业对贸易出口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与此同时,进口商品也具有一定的刚需性。由于国际贸易交易过程中,商品的价格波动弹性相对比较弱,世界货币汇率的波动对其产生的影响相对比较小。然而,人民币汇率波动也会对我国国际贸易交易会产生不利的传导效应,尤其是出口商品受到传导效应的影响较为突出。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民币汇率波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国家必须要对汇率波动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完善人民币汇率管理制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国家应该高度重视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传导效应,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有效的降低由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稳步上升的发展局面,从而才能整体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使我国能够长期的屹立于世界不败之林。
参考文献:
[1]陈六傅,钱学锋,刘厚俊.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风险对我国各类企业出口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07:81-88.
[2]陈平,熊欣.进出口汇率波动影响中国出口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0,06:7-12.
[3]杨凯文,臧日宏.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传导效应[J]财经问题研究,2015,02:123-129.
[4]余珊萍,韩剑.基于引力模型的汇率波动对中国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J]新金融,2015,02:23-27.
篇4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出口;国际竞争力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
绿色贸易壁垒是一个比较新的贸易保护形式,绿色贸易壁垒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生物资源多样性这些环保为借口,设置和出台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保标准和法规,旨在对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的措施。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其隐蔽性、歧视性、关联性的特点,很多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优势,往往对发展国家的产品进行绿色贸易检查,这种贸易壁垒有着消极的作用,但是对于发展国家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
1.影响双边贸易
由于每个国家在绿色方面的认识及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别,这就会导致很多国家故意提高进口货物的标准,这就会出口国带来很大的麻烦,产生贸易摩擦,情节严重时还会产生相互报复性的关税政策,这不利于贸出口的长久稳定。
2.影响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在绿色标准方面及检查仪器方面都有优先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绿色标准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环境意识比较强,这些国家可以通过绿色标准,一方面可以导致提高出口商品市场准入的标准,进而限制进口,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绿色认证体系、绿色关税等政策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成本。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导致贸易市场的萎缩,削弱了外贸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3.提高出口产品的生产难度
发达国家制定的严苛的进口标准,这主要包括电磁辐射标准、噪音标准、防污标准等,这些标准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从而间接遏制了出口的增加。同时由于各个国家在制定绿色标准时的不统一,限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环境标准法规的建立与调整
出口企业受阻发达国家新贸易壁垒,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环境标准法规方面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与环境法规不够健全,甚至缺失,这就迫使发展中国家建立一套完善的绿色标准。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很多现有标准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绿色标准,这就是需要发展中国家要不断的调整相关的标准,健全和完善认证制度,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
2.有利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内在的需求,也是企业所必须追求的一个目标,社会因良好的相互关系和就业机会而获益,企业则由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得益。社会可以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社会又可以为企业的产品提供一个很好的销路。SA8000标准认证过程给企业带来了很多额外的成本,但是这个标准比仅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企业通过这个标准可以提高劳工的待遇,形成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员工和投资者,从而获得长期的利益。
3.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
很多发达国家通过绿色技术的提高,对产品出口国的贸易赞成了阻碍的同时,对这些国家不断提高自己产品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一些对环境有害的产品、企业起到了遏制的作用,引导生产企业进行可持续生产,目前很多国家在关注环境的变化和食品的环保,在选择商品时也是对绿色食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随着环境意识的不断加强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会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会更多,绿色食品有着非常发的市场,从这个角度绿色标准的提高,出口企业按绿色技术标准生产产品,在短期来看会提高企业的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对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出口企业可以通过扩大销量而获得规模效应。
4.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企业自身的驱动,没有企业的参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只能是一句空话,绿色标准的制定和提高,要求企业对自己的产品必须进行更高的要求。目前来看,很多企业的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低、工艺落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主要地位,而发达国家在很多产品有着很高的附加值,这对发展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发展中国家企业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必须不断的提高的产品附加值,提高技术水平,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重视环境标准的制定,不断改进企业自身的技术,可能获得比当前的行政手段更为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扬:新型贸易壁垒及我国的应对措施分析[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5,(06)
[2]杨惠芳:试论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5,(01)
[3]王粹月: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5,(06)
[4]鲁明: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对策[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7,(04)
篇5
关键词:出口结算方式 理性选择 现状 策略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不断落实,2012年中国首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012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3.82万亿美元。而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12年的进出口总额为3.87亿美元。同时,自2009年起,中国便开始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出口量一直大于进口量。所以,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对于出口商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此外,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国际贸易结算,直接关系到贸易能否成交和货款的安全收回,直接影响资金周转和融通,以及各种金融风险和费用的负担,这是关系到出口方利益的重要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出口商国际结算方式的进行研究,通过理性的选择,应尽可能争取对自己有利的国际结算方式。
一、我国出口商国际结算方式选择的现状
(一)出口贸易以信用证结算方式为主
我国国际贸易偏爱信用证的结算方式,在中国现有出口业务中,通过信用证方式结算的交易占大多数。因为有银行信誉参与,信用证风险相对较低,只要单证相符,就能够保证出口商安全收汇,就算被拒付,出口商仍可以控制货权,损失相对较少。尤其中小出口企业往往难以对进口商进行信用调查,为了安全收汇,会更多使用信用证的结算方式。 然而信用证方式对出口商有许多不利之处。首先,其对出口商提交的单证要求比较高,容易出现不符点被拒付。其次,费用也比较高,影响出口商利润。此外,各种信用证诈骗案件频频发生,由于一些软条款陷阱和银行风险,如开证行故意或操作不规范擅自放单,出口商会最终落得“钱货两空”的局面。
(二)对新型国际结算方式缺乏深入认识
国际保理业务和福费廷业务属于我国新型国际结算方式,但许多出口商对其缺乏深入了解,使用较少。国际保理业务在全球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在欧美市场比较成熟。我国开办国际保理业务以来,发展比较缓慢,没有成为银行一项成熟业务。企业对能够解决信用风险问题的国际保理业务缺乏认识,不是很清楚该业务的功能特点及适应范围。即使知道国际保理业务,从自身的财务成本考虑,许多企业也认为保理会增加费用支出,而没有认识到保理业务有利于资金周转,减少信用风险,在扩大企业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福费廷也是一种新型国际结算方式,可能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外贸企业仍受汇款、信用证等传统结算模式的限制,对福费廷业务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是误解。福费廷业务中,由于银行承担信用额度内的坏账风险,一般会收取发票金额的0. 75% -1% 作为其相关费用, 比信用证和托收方式的手续费稍高,使得企业认为福费廷的费用过高。这样的一些观念, 阻碍了福费廷业务在我国进出口企业的进一步推广。
(三)国际结算方式选择中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够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2012年版《国家风险分析报告》称,全球风险在2012年处于较高水平,债务危机扩散和世界经济乏力使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区域风险水平上升,出口企业应做好防范措施。我国出口企业对风险的识别与把控能力尚有待提高,一个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商务部研究院对500家外贸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是0.25%~0.5%。缺乏风险意识,这是造成出口商遭受损失的第一大因素。有些企业只注重成交量、出口额,不加选择地、盲目地采用托收、放账等商业信用付款方式进行交易, 造成许多逾期的应收账款,又没有对拖欠账款进行及时有效地追索, 致使逾期账款无法回收,变成了呆账、死账。由于结算方式选择不当导致拖欠货款的现象屡屡发生。
(四)国际结算方式选择中的融资需求旺盛
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推动力、持续推动力。企业能否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及时足额筹集到生产要素组合所需要的资金,对经营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如今许多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融资困境。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国际结算及融资已经成为各方非常关注的焦点。随着国际贸易规模、方式都向更高、更复杂的方向发展,虽然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贸易融资方式日益繁多,也有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尝试新的贸易融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我国基本上仍然是以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品种少,且功能单一。
二、新型国际结算方式对出口商的利弊分析
通过上述现状可以得知,我国出口商在国际结算方式选择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还是对各种国际结算方式的特点、风险和融资等方面的利与弊了解不够,特别是新型国际结算方式,因此无法理性地选择合适自身的国际结算方式,从而规避风险,获得融资。
(一)银行保函和备用信用证对出口商的利弊分析
银行保函是指商业银行根据申请人的要求向受益人开出的担保申请人正常履行合同义务的书面证明。当申请人未能履行其所承诺的义务时,银行负有向受益人赔偿经济损失的责任。备用信用证的作用与银行保函大致相似。银行保函和备用信用证对出口商有两大好处,首先,保证合同价款的支付。由于以银行信用代替或补充商业信用,其信用性更好。其次,发生违约时,可对受害方进行补偿并对违约受害人进行惩罚。可见其优点主要在于规避风险,安全收汇。其不利之处为开立银行保函和备用信用证要支付额外的费用并且出口商要提供符合规定的单据和证明申请人违约的文件或满足相应条件后,银行才会履行付款义务。
(二)国际保理和福费廷业务对出口商的利弊分析
国际保理是指出口商将其出口的应收帐款委托或贴现给保理机构,出口商在支付一定的费用后, 预先从保理机构处收回部分货款, 再由保理机构向进口商收取货款的一种融资与结算方式。福费廷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地附设有福费廷机构的银行或金融公司对出口商持有的, 经进口商承兑的半年至十年的远期汇票进行无追索权的贴现,在收取一定的费用后,付与出口商现款的一种方式。其优点主要在于融资,由于国际保理和福费延业务中都有某一中间机构对出口商票据及其债权无追索权地贴现买断,使得出口商可以及早获取货款、转移风险,改善资产/负债比率来增强资金流动性。其免除信用证方式下催证、审证、改证等繁琐手续,有利于培养新市场、新客户,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此外,出口商从融资商取得的贴现融资利率固定、及时变现,因而可以锁定利率、汇率风险,易于成本核算与控制。其缺点是国际保理和福费廷业务下,出口商承担的费用较多,导致财务成本加大。
三、我国出口商国际结算方式的理性选择策略
(一)根据货物供求状况的不同而选择。
如果是畅销的货品,卖方就有很大的余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支付方式,可以要求买方预付货款,或必须用L/C的形式进行结算,并且可以就提高售价来威胁对方,逼迫买方做出妥协和让步;如果是滞销的商品,那就只能答应进口商的要求,选择一种节省进口总费用的结算方式。这时出口商要注意与进口商协商,在卖出商品的同时,尽量保证自己的利益。
(二)根据客户信用风险的高低而选择。
可以从新、老客户来区分,如果是老客户,以前配合很好,涉及风险就比较小,可以接受 D/A 或T/T,如果是新客户,其信用等级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地讲,如果信用等级很一般,应该选用L/C的方式;如果信用等级较高,可以选用托收的方式,特别是用D/P,可以达到即节省开证费的目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物权凭证的安全性;如果信用等级非常高,就可以选用D/A 甚至是直接T/T 的方式,另外,客户的信用资信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需要进行连续的跟踪,进行及时的评价,以便随时调整结算方式。
(三)根据财务成本的高低而选择。
所谓贸易结算财务成本,就是使用某种结算方式时所必须承担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财务费用和款项转移费用等。一般情况下,采用汇付的成本是最低的,如果用托收或L/C,要对银行支付高出几倍的费用。至于银行保函、备用信用证以及新型的国际结算方式国际保理和福费廷业务,其财务成本就更高。
(四)根据融资的便利程度而选择。
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流动资金紧张是个普遍现象,出口企业也不例外。除了传统贷款业务,出口企业应考虑灵活运用国际结算中的融资。国际贸易融资不仅包括从银行融资,也包括从交易的另一方融资。不同国际结算方式相对应的融资情况存在不同,出口商要充分了解各种国际结算方式的资金占用情况和可以使用的融资方式,以此进行选择。对出口商资金占用最少的是汇付方式中的预付货款,而货到付款对出口商最不利。汇付方式下出口商可以利用出口发票融资,融资方式比较少。托收方式下有出口押汇的融资方式。信用证方式下,出口方可选择的融资方式较多,可以申请信用证打包贷款、出口信用证押汇、卖方远期信用证融资。此外,国际保理和福费廷可使出口商立即收到货款,融资十分便利。
(五)注重新旧国际结算方式的综合使用
1、传统结算方式与国际保理业务的综合使用
国际保理业务通常与托收承兑交单(D/A)或赊销(O/A)方式相结合,出口商将D/A或O/A下的短期应收账款卖断给保理商,不仅获得短期融资,还将货款的催收、账款的管理、进口商的信用调查以及坏账担保都转给保理商负责承担。保理业务的使用使出口商只管按期交货,进口商只负责到期付款,保理商承担结算的一切风险。一般来说,在纺织品、服装、轻工业品、印刷品、塑料制品及机电产品等商业周转快、交易额不大、收汇期较短的出口贸易中使用此种组合结算方式,既能防范风险又能获得融资,对出口企业较为有利。
2、传统结算方式与福费廷业务的综合使用
对于资本品的进出口,一般金额较大,期限较长,双方承担的风险也较大,无论采用哪一种结算方式,贸易双方的资金、风险负担往往都不平衡,并且由于国际债务危机的加深, 即使采用信用证结算,双方风险仍然很大。福费廷可以为远期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出口商提供付款保证和融资服务的业务, 即包买商向出口商无追索权地购买已经由债务人所在地银行承兑或担保的远期汇票或本票。在大宗货物贸易中, 出口商可以获得包买商的中长期融资, 并且包买商无追索权买断债权凭证, 意味着承担票据到期索偿的全部责任和风险, 免去了出口商远期收汇的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出口商在国际结算方式选择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收汇风险大和融资难的现象尤其突出。所以,出口商应在充分了解各种国际结算方式利弊的基础上,根据货物供求状况、客户信用风险、财务成本高低和融资的便利程度,综合使用新旧国际结算方式,做出理性的选择,防范贸易风险,取得融资,成功进行出易。
参考文献:
[1]张培.我国出口贸易中信用证结算方式存在的风险[J].中国证券期货,2011,5: 108
[2]于晓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结算方式研究[J].世界经济,2008,6
[3]马蕾.我国中小外贸企业选择新型国际结算方式存在问题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9(012):60-61
[4]陆春平.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与风险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2007,4: 069
[5]王超.当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30:005
[6]任晓燕,任晓鸿.论国际贸易支付方式的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7(09Z):19-20
[7]吴琦,付书科.从规避风险的角度看国际结算方式的理性选择[J].中国商界, 2008(4)
篇6
关键词:留学生;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50-03
留学生教育是一所高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留学生教育不仅可以促使各国内高校向国际一流高校看齐,而且能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相比于其他国内高校,我校的留学生教育起步较早,不仅在本科阶段开设了三个留学生专业,而且也在相关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使得我校的留学生规模呈现增长之势。
在留学生教育的初级阶段,人们往往比较关注留学生规模问题。但对于我校而言,在留学生规模稳中有升的情况下,留学生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关注留学生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阶段。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留学生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领域也从留学生的规模之争逐渐转向为留学生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之争。在新形势下,学校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鼓励对留学生课堂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以促进我校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1]。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总结影响留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以切实提高留学生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影响留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的外语和专业知识驾驭能力
与普通教学相比,留学生教学对于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事留学生教学的教师需要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外语水平。
从我校的实践来看,从事留学生教学的教师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籍英语教师,另一类是各学院的本土专业教师,并且专业教师占到了其中的绝大多数。外籍英语教师最初是以语言类教师聘请的,在选聘时更加看重其外语水平。这些外籍教师虽然外语驾驭能力强,但专业知识往往欠缺,并且他们一般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自身也没有很强的意愿去提升专业素养。本土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驾驭能力较强,但多数是从本国获得的学位,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接受了双语教学之类的培训,但时间比较短暂,对于外语水平的提升作用有限,他们对于留学生课程的承担更多的是依托于自身较好的外语基础,但这样的外语基础更多地体现在读写能力而非听说能力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在对外语的驾驭上有力不从心之感。虽然近年来,随着国际化办学工作的推进,我校也引进了外籍专业教师和有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的高端师资,但数量有限,承担的课程也有限,大量的留学生课程依然依赖上述两类师资开设。这两类师资的课堂教学表现有很大不同:外籍英语教师的课堂气氛较好,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多,但无法满足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本土专业教师为了避开交流上的障碍,大多会准备内容丰富的课件,上课时以阅读课件上的内容为主,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由此可见,专业教师无法从外语和专业知识角度轻松驾驭课堂成为影响留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留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
从留学生教育的总体情况而言,目前各高校主要实施的是宽进政策[2],这就导致留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知识结构都存在较大差异,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从我校的具体情况来看,无论在本科生层面还是研究生层面,留学生的差异性都是非常明显。这种差异性一方面表现在英语水平上,其原因在于留学生来源的广泛性。在本科生层面,以国际商务专业2012级学生为例,40名学生来自印尼、越南、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加拿大、韩国、美国、尼泊尔等十多个不同的国家。在研究生层面,同样以经济管理学科2012级学生为例,10名留学研究生也来自伊朗、哈沙克斯坦、泰国和越南等多个不同国家。虽然从总体上而言,留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要比本土学生强,但来自于英语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国家的留学生数量并不多,因此,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再加上课堂教学不是仅仅涉及到日常交流,而且更多地涉及到专业知识,但留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内容,同样的知识点,有些学生感觉很难理解,有些学生又感觉深度不够[3],这样的冲突很是常见。留学生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性成为影响留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二、提升留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加强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
留学生师资多处于单打独斗状态,他们在外语水平或专业知识某一方面的不足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外籍英语教师在短期时间之内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本土专业教师在短期之内接受系统的外语培训都是比较困难的,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则有助于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与普通的教学团队不同,留学生的教学团队应该是一个课程群的教学团队。这是因为,普通的课程有多位教师开设,留学生课程的师资却非常缺乏,一门课程通常只有一位教师担任,新增师资的难度非常大,因此针对课程建立教学团队是不适宜的,但是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凝练课程群,打造课程群的教学团队。以笔者所在的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该学院承担了留学本科生国际商务专业和留学研究生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程可以划分成不同的课程群,例如管理定量方法课程群、经济学课程群、国际经济学课程群等。以国际经济学课程群为例,该课程群可以涵盖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WTO规则导论、世界经济概论、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等课程,各门课程虽然并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存在联系,并且承担这些课程的教师有些在外语上有优势,有些则在专业背景上有优势,形成教学团队以后,通过团队协作机制,加强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有利于打造出一支能力出众、结构优化的教学队伍。
笔者所在的学院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课程群教学团队设负责人1人,由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深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的教师担任,负责该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制定、分工、建设和质量控制等。团队建设采取“启动―合格验收”模式,即学院在团队成立之初会下拨必要的建设启动经费,在团队合格验收以后则以奖励的方式对团队建设成果进行激励和宣传。团队合格验收有明确的标准,例如团队要定期在团队内部组织有明确主题的教学沙龙和教学研讨会等,团队也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取得创新进展,在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面成绩突出等,这些标准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指标,用于对团队建设进行确定性评价,也便于确定合格验收等级和奖励额度。虽然留学生课程群团队建设尚在起步阶段,建设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但在我们的访谈中,课程群中的教师均表示这种方式有诸多裨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有所提升,在其他如科研等方面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合作机会。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
留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性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调查中我们发现,这种差异性和留学生来源和知识背景有密切的联系,但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校的留学生课程虽然采用全英文教学,但授课教师主要为本土教师,长期以来所受到的本土教育,使得他们更加习惯于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讲授式教学模式[4],并且相比其他方式,教师对于讲授式教学模式的驾驭能力更强,很多时候他们只要充分准备好PPT,上课时直接阅读就可以了,但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国际经济学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中,通过分析交流,我们意识到,留学生的明显特点是课堂表现活跃、活动参与度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和灵活使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目前我们所做的探索是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和不同层次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将问题探究式教学[5-7]作为基础性教学方法,将互动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方法有机结合。下面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例一,《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商务专业留学本科生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涉及面广,具有学时长和知识点琐碎等方面的特点,同时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开设本门课程时,留学生一般还没有在企业实践的经验,因此往往觉得课程的知识点难以理解。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了问题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课程设计的基础问题是如何将产品出口到中国,为此在课程开始之时便会将全班学生按照来源国家和地区划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出口企业。小组通过查找文献和调研,理出各自的基本流程。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最终由教师总结出其中的关键环节,从而引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点,并凝练成一个个具体问题,如如何报价、如何选择结算方式等。结合这些具体问题,采用情景模拟、案例讨论、实地调查等实践性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之间、组内不同学生之间、不同小组之间在课堂内外的互动和交流,在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顺利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例二,《国际贸易与经济》是经济类专业留学研究生的一门核心课程,与本科生的教学目标不同,研究生教学应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其中研究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了问题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授课对象是来自于不同国家的留学研究生,他们对于国际经济活动的开展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引入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一话题,让学生结合各自国家的实际探讨国际贸易的利与弊,从中凝练出具有争议的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将每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具体的研究专题,每一个专题都根据学生的兴趣指派具体的小组承担。教师对专题中涉及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各小组则通过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开展专题研究。他们通过讨论确定研究思路、分工合作查找文献、撰写研究报告,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和组织,并对各小组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提升,并凝练出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之间充分沟通,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教学效果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三、结语
留学生教育是高校国际化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不断提升留学生教育教学水平,是各高校彰显国际化办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笔者在留学本科生和留学研究生两个层次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影响留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也分享了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当然,总体上而言,我校的留学生教育刚刚从扩大规模为主的阶段进入到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为主的阶段,相应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也才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将始终立足于留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并在评价环节、网络互动课堂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改革,使留学生教学质量在改革与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金泉元.高校留学生教育软环境建设探析[J].江苏高教,2014,(1):123-124.
[2]郑刚.新世纪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其改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57-62.
[3]王永秀.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13,(3):73-77.
[4]胡金平.走出教学模式功能的误区[J].教育发展研究,2013,(22):76-80.
[5]连莲.国外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26-133.
[6]唐世刚,钟万林.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8):42-43.
[7]闫学军,卢忠民,周立斌.“基于问题的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21):55-56.
篇7
摘 要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会给中国带来诸多影响。本文运用EVIEWS软件,对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湖南省出口贸易量、湖南省进口贸易量及湖南省对外进出口贸易总额进行实证检验,来测定人民币升值对湖南省对外贸易的影响。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 湖南省对外贸易 影响
一、2006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及湖南省对外贸易的状况
2006年1月4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以8.0702开始了新一年的行情。此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不断刷新历史新高。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06年人民币的月平均汇率已从1月份的8.0688升值至12月份的7.8238。并在2008年5月突破7关口进入6关口达6.9724。但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之路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继续前行。在2007年一年中,人民币汇率先后70多次改写汇改以来汇率的新高。2008年10月人民币汇率达到6.8316。从2006年第一个交易日至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15.3%。
自中国加入世贸以来,湖南省对外贸易总额急剧上升。到2005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60.05亿美元,增长10.4%。其中出口37.47亿美元,增长20.9%。2008年前10个月,湖南省对外贸易总额就达到了101.7亿美元。已经高出了2007年的96.90亿美元,全年总额达125.7亿美元。
在人民币开始升值之后,湖南省的对外贸易并没有出现传统理论分析推论的结果,而是出口继续攀升,且有加速的可能性。从2001年至2008湖南省对外贸易方式变化可以看出,一般贸易在其中占据了绝对地位,其总额和增速也明显高于加工贸易。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湖南省对外贸易现状的大致特点:一是湖南省对外贸易增长势头强劲,且贸易顺差越来越大;二是在贸易方式上,湖南省对外贸易仍保持着传统出口市场的格局,但正在向新的出口市场格局转变,这主要表现在一般贸易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加工贸易比例虽然逐年在下降,但是总体数量却是上升的;三是在贸易商品结构上,商品出现了多元化,机电产品上升速度飞快,但总比例却没有保持相同的速度。
二、人民币汇率对湖南省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及变量的选择
从经济学研究的角度,汇率可分为名义汇率、实际汇率和有效汇率。本文选取的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的概念(其定义已在本文第一部分里介绍),在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因素后,实际汇率更有利于实证研究的准确性。
本文选取了我国从2005年8月―2008年12月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其单位为:元/1美元)(下文中用RE来表示),湖南省2005年8月―2008年12月个月份的进口总额(IV)、出口总额(EV)、进出口总额增长率(TV)。本文对湖南省对外贸易各项数据配对的单位是万美元,而不是亿美元,因为这样可以使数据更具体、有效。本文探讨的时间跨度为2005年8月到2008年12月。共41组数据(1-41)。选取该段时间跨度,主要是因为我国实行汇改的时间是2005年7月21日,以此为转折点,分析湖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在人民币实行汇改之后的情况,进而分析人民币汇率、湖南省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之间的关系。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软件
本文选取的月份汇率和湖南省对外贸易的实际数据,对人民币汇率对湖南省对外贸易的影响从进口、出口、以及进出口这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银行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和湖南省统计信息网。根据整理后的数据,借助EVIEWS统计软件来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便得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湖南省对外贸易的影响。
(三)检验分析及结果
在得出四个变量的平稳性之后,对平稳序列之间进行某种线性关系的检验,如果这种组合存在,就认为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即协整关系。
由以上检验结果可知,EV和RE之间最多存在一个协整方程。该方程为:
EV=-0.0022704RE-6539.270
上式表明RE和EV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但关系较弱,两者之间为负相关关系,即RE越少,即人民币升值,EV就越大。就湖南省而言,汇率下降人民币升值将使湖南省出口上升,而湖南省的实际情况是在2005年8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是总体上升的。这与一般经济学理论分析结果相违背,即本币升值并没有导致该经济体的出口减少。
通过用ADF单位根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从结果我们不难看出,人民币升值对湖南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与理论不一致,即人民币升值会带来出口的下降和进口的快速上升。通过汇率与出口值的反向关系,人民币升值没有对湖南省的出口造成太大不利影响。根据经济理论,升值对贸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进出口的商品价格弹性,即出口或供给的价格弹性和出口对象国的进口或需求价格弹性;二是一个经济体总供给的数量与结构;三是该经济体的闲置资源,即能随时用于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生产的资源。本文认为,造成人民币升值对湖南省出口没有太大不利影响的原因是:
一方面,湖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生产规模,从数量上提高了出口贸易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通常伴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升级,以及产品竞争力的提高。目前湖南省出口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占据绝大部分,而且,据目前情况来看,湖南省内供经济发展的储备资源是较丰富的。
从贸易方式上来看,湖南省对外贸易的大半壁江山是一般贸易,而非加工贸易,不是“大进大出”的对外贸易模式。这就使得湖南省的对外贸易受到人民币汇率的影响非常有限。
根据凯恩斯的出口需求理论,一国的出口总量受贸易伙伴国的实际收入和该产品的相对价格影响。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迅速时,其居民的实际收入就会提高,那么对出口国的产品需求就增多,有利于出口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由于湖南出口的商品质量不断上升,主要目标市场在此时段的前段和中段,经济发展平稳,故能对湖南的出口产品保持消费能力。
尽管人民币在这段时间一直在升值,但其升值后,国内物价与湖南省出口对象国国内的物价要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湖南产品还是可以节约成本的。
合同履行与合同签订的时间差使得金融危机对湖南省对外贸易的影响向后推迟了一段时间。
根据上述情况,要想进一步发展湖南省对外贸易,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出口企业要转变经营机制,转变营销策略,降低经营成本。企业要苦练内功,进一步加强管理,努力降低经营成本。外贸公司要增强整体营销能力,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生产企业要利用人民币升值,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增强外贸营销经验,加快培养外贸人才。转变营销策略:积极开拓新市场,扩大市场的回旋余地,回避传统市场的激烈竞争;寻找价格可比性不高的产品,回避同质化竞争。
第二、积极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带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出口商品基地建设,进一步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通过对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把发展出口从依赖增加数量和依靠价格竞争转移到主要依靠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一批高附加值和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即使是传统商品,也要采取提高质量、更新款式、升级功能等办法,以提高成交价格,消化人民币升值所增加的成本,逐步适当提高对外成交价格。
第三、进一步加快湖南省出口品牌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湖南省出口品牌建设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四、加快发展加工贸易。调整湖南省对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充分利用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特点和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努力改善加工贸易经营环境,用足用好省内现有加工能力,完善加工产业配套,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贸易出口在湖南省出口中的比重,在人民币升值程度有限和全球经济平稳运行的情况下,这对湖南省的对外贸易是很有帮助的。
第五、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支持扩大出口。无论是从发展本省经济、扩大省内财政收入,还是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出发,继续积极支持扩大出口都是有利的。在当前人民币升值和未来人民币存在继续升值预期的时期,特别要在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立出口品牌、人员培训、质量认证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使其尽快克服升值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维持并扩大湖南省商品出口。
人民币一定程度的升值并不会给湖南省出口贸易造成太大的不利影响,而对湖南省的进口贸易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从湖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湖南省进出口贸易的核心因素,人民币一定程度的升值对湖南省对外贸易的影响是有限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无论是“量”还是“质”,湖南省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湖南省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这得益于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政策,沿海地区向内地的产业转移,“3+5”城市群建设的构想,让湖南在“弯道超车”上具备了更多更强的优势。这就为湖南强劲的出口能力奠定了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华.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8-23.
[2]Olugbenga.Exchange Rate and Trade Balance in East Asia:is There a J-curve.Ecnomics Bulletin.2005(18):1-13.
[3]许恋梅.人民币升值对降低我国贸易顺差的作用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8(10):104-108.
[4]沈蕊.浅谈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金融视界.2007(02):25-27.
[5]刘燕.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分析.财金之窗.2008(06):16-17.
[6]赵翠萍.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2006(O5):14-16.
[7]孙继红,孙玲.湖南进出口贸易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报.2007:27-29.
篇8
国际资本显示“游资”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工具日新月异、金融资产迅速膨胀、国际资本私人化以及大量的资金在境外流通,国际资本日益显示出“游资”特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的资料,1997年,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的短期银行贷款和其他短期证券中至少有7.2万亿美元,约等于全球产出的20%。另据美联储估计,1997年,仅在纽约、东京和伦敦的金融市场上,每天约有6500亿美元的外汇交易,其中仅有18%用来支付国际贸易和投资,另外82%则用于国际金融投机。当然,我们不能将上列短期资本都归结为游资,但是,从这些资料中,我们至少可以窥见一些信息。
游资,顾名思义,即指尚未投入或约定投入确定的经济领域,处于游动状态的资本。《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1992)对游资作出下述定义:“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金持有者或者出于对货币预期贬值(或升值)的投机心理,或者受国际利率差收益明显高于外汇风险的刺激,在国际间掀起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动,这类移动的短期资本通常被称为游资。”由此可见,不能把游资与短期资本相等同,后者至少包括流动资金。不过,若将国际游资界定为国际短期投机资本还是可以接受的,说得更明白一点,国际游资就是为追求高额投机利润而在全球金融市场中频繁流动、积聚和炒作的短期资金。
在国际金本位制下,不存在游资大规模流动的条件。到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游资就已成为引人注目的事件。1926年~1928年间,由于当时的国际金融市场中普遍流行着法国法郎可能升值的预期,法国就成为当时大笔境外资金竞相流入的目标。战后游资活动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1967年之后。在英镑贬值、法郎贬值、德国马克升值以及德国最终实行浮动汇率制之前,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投机性资本流动。从那以后,游资的规模就逐渐增大。牙买加体系之后,游资更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一种常见的现象。
游资的新特征
虽然游资并非新的现象,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全球化飞速发展,游资也有了一些新的特征。
首先是高速流动。在现代通讯和电子技术条件下,调动巨额资金只需打个电话或按一下电钮,资金即以每秒钟30万公里的光速转移,天文数字的交易瞬间就可完成。游资的特性使它能够随时对任何瞬间出现的暴利空间或机会发动闪电式袭击,当管理当局发现时,它们早已留下一堆烂摊子而逃之夭夭了。
其次,国际游资日益显示出“集体化”倾向。由于机构投资迅速发展,今日的“游资”已不再是“散兵游勇”,而是名副其实的“强力集团”。
第三是交易的杠杆化。运用“杠杆原理”,以较少的“按金”(指在进行远期外汇交易时,只需缴纳1%~10%的保证金即按金,就可进行100%额度的交易)买卖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于其按金合约金额的金融商品,是游资的惯常投机做法。正是金融交易的杠杆化,使得一家金融机构的少量交易就可牵动整个国际金融市场。
游资的利与弊
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前,游资除了可以解决短时间的资金短缺外,还被认定为具有不可替代的市场功能。以证券市场为例,游资的出入,显然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使市场更加有效。投机者为了谋取价差利益而不停地买进卖出,使投资者可以随时买到证券,也可以使投资者在他们认为必要时随时卖出。这样,在投资和投机的不停转化中,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得到调节。
但是,现在对游资的危害性已达成共识。经济泡沫化、汇率无规则波动、货币政策失灵以及传播扩散效应,是游资引发的主要后果。
篇9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专业热;就业冷;发展措施
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文化产业热”的到来,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了此专业,然而它的适应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在新形势下,结合我国文管发展实际,探索促其健康发展的有效对策,已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文化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1.中国文化的传承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理性文化的传播中。我们意识到越是在人们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曾提出:“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在传统文化日趋淡忘的今天,中国文化更加需要在我们正确的引导下延续。通过新兴的文化产业将其有特色的推广给世人,不仅弘扬了中国的特色文化,而且有助于推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文化产业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其作用不容小觑。
2.社会整体文化发展趋势
美国学者亨廷顿曾断言,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竞争,军事竞争,而是文化竞争。从20世纪70年代起,文化产业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世界的经济格局在也不断的发生改变。从国际上看,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国际产业分工成为垂直产业分工,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了新的比较优势。从国内看,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众文化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各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在制约着整体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3.文化产业的特点
文化的娱乐化倾向是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文化的商业价值越来越高。“超女”、“快男”、“中国好声音”等新的电视选秀节目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追捧,说明娱乐业已经在经济增长和文化演进的前沿占据了不可否认的重要位置。
二、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热,就业冷”现状
1.新专业开设如火如荼
为适应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教育部2004年在全国高校中首次增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批准了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开展文化产业管理的试点招生。目前为止,全国已有近百所高校开设此专业。但各学校的培养定位十分模糊,院系归属也受到影响。其次,课程设置杂乱无章,导致学生并没有学到专业的实用知识,多而不精,以至于对社会的专业对口没有作用。该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量非常的多,不仅要精通理论方面的知识,而且需要具体的操作实践。在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下,对该专业的学习只会让人们莫衷一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有待于市场的检验。
2.专业热,市场冷
在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问题的今天,就业率几乎成了很多学校和专业生存的“标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亦是如此。据了解,本专业近年来培养出的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有的业界人对该专业的概念很模糊,甚至该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机会都找不到。一个专业的市场发展态势炙手可热,而市场反应却如此冷淡。这种困境的原因何在?归根结底在于该专业还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文管专业的人才还未被发掘出来。市场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不仅是学校的教科安排,而且学生本人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习。
三、应对我国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难题
1.立足产业需要,重点培养经营人才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公共性,而文化产业则具有经营性、市场性。为增强我国文化的竞争力和软实力,国家文化体制的目的旨在培养多数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知名企业。文化产业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培养的人才不应局限于文化事业工作。
2.夯实专业发展基础
首先,要形成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将其从一般专业提升为专业类。与公共产业管理.工商管理等管理专业并列,再根据其研究范围分出明确学科发展方向,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例如,可在一级学科下设立媒介经营管理,影视经营管理,文化经纪人等二级学科。
3.重视企业作用,倡导开放性教学
高校可与企业联合建立教研基地,鼓励学生积极走出校门。企业可以发挥实践平台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聘请精英讲座给学生开展专业培训;而高校可发挥智力资源为企业出谋划策,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等。这样可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4.政府和文化产业市场应发挥的作用
政府应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养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推动政府购买基本服务与文化消费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市场可重点发展报刊杂志、图书影像、影视娱乐等产品市场。打造文化品牌,增强文化影响力。
四、结束语
在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产业管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文管专业的学生,会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也希望中国的文管市场建设越来越好,面对利与弊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企业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化,思想化。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培养大量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官玲.世界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
[2]李志雄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热的冷思考.广西大学学报,2012
[3]李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改革探悉.教学研究,200
[4]百度网页“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10
一、人民币升值的理由
(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
经济增长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它对汇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逐步融入到全球分工和市场体系之中,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范围不断扩大,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经济更是保持了高速增长。在2003-2007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在两位数,即使是在2008、2009两年,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出现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也分别保持了9.6%和8.7%的良好势头。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外国投资者看好投资中国的前景,不断追加投资,引起了资本项目的顺差,从而使得人民币升值。
(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
国际收支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汇率的基本走势和实际水平。虽然我国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在很高水平,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的顺差对整个贸易收支的影响在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资本账户下的大幅顺差,使得我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从而导致外汇供给的增加,根据市场供需关系,供给增加必然导致价格下降,而货币的价格就是汇率。所以外币相对于人民币贬值,即人民币升值。
(三)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入
国际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是为了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本。由于中国经济连续多年的持续稳健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他们把资本投资在获利快且收益高的房地产等行业,大量国际游资涌入中国,引发了投资过热的现象,从而导致人民币升值。
(四)发达国家的强大压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效应也日益增强。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21世纪初,中国经济却保持了令人惊叹的高增长这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中国日益扩大的出口规模实际是在向发达国家输出通货紧缩,因此,除了对中国出口商品实行很高的贸易壁垒,他们还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此来维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今年美国国会提议对人民币实行反补贴就是迫使人民币升值的表现。
二、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企业竞争的优胜劣汰,促进产业调整结构。通过货币升值手段,可以最有效率地把制造业中那些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管理不善的低效率企业挤出制造业,这符合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变的发展方向。同时,货币升值会引起行业内更加激烈的竞争,激励企业通过技术管理创新增强竞争力,让那些富于创新、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强者更强。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的影响较小,加工贸易周期长,常常与美元汇率变动周期不同步,加上贸易的80%以上由美元计价。但对一般贸易而言,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其出口。因为以外币表示的进口商品、原材料、生产设备比以前便宜,这有利于加工贸易企业提升其产业水平。人民币升值,国外产品价格相对下降,有利于企业花更少的钱引进国外生产技术及设备,使得企业采用高新技术的成本降低,从而提升产业结构水平。理性的企业可以选择用成本下降的技术去替代劳动力,改进目前的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难以将汇率变动的风险因素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来转移,只能选择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通过技术升级来规避风险。那些无法提升产品结构的企业必然在竞争中被淘汰,而生存下来的企业,其产品结构将会有很大的提升,有利于产业企业及行业的长远发展。总体来说,人民币升值对产业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提高进口能力。人民币升值以后,人民币值钱了,有助于提高我国的进口能力。进口能力提高对人均资源、能源贫乏的中国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以发挥比较优势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下,因人民币大幅度贬值所带来的贸易条件的改善,中国本来就十分稀缺的资源、能源也和廉价劳动力一样地大量出口了。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不仅造成了珍贵资源的低效率运用,而且因开采过度,还造成了生态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如果国内稀缺的资源和能源继续大量地廉价地用于扩大出口,即主要为满足发达国家的市场需要而使用,则中国经济终将陷入难以持续发展的境地。2003年经济快速发展中所出现的原材料和能源不足,意味着资源和能源己经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已经敲响了这方面的警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大量地廉价地进口资源和能源,无疑是非常现实而有意义的课题。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人民币相对购买力增强,这样对于资源和能源的进口能力也大大加强。
3.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制造业降低生产成本。人民币升值的明显好处是有利于制造业降低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际竞争力。由于中国加工贸易的比重高,制造业生产成本中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比重很高,这些进口零部件和材料的成本构成了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相对而言,工资成本所,比例就小得多。2007年,中国制造业在职职工的工资总额为3,219亿元,只相当于全部国有及以上国有工业企业销售总额109,486亿元的2.9%和销售总成本90,244亿元的3.6%.2008年,中国进口额为4,128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的进口1,631亿美元,按人民币换算为13,496亿元,约相当于制造业在职职工工资总领的4倍多。人民币升值,使得进口材料的成本降低,从而使制造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在一定程序上提高了出口竞争能力。
4.人民币升值利于清偿外债,减轻债务风险,促进外商间接投资。随着资金需求增加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中国对外负债近年来也出现了迅速增大的趋势,截止2008年12月31日,我国外债余额高达3746.6亿美元。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将日渐完善,利用外资的经验将日渐增加,利用外资的能力将日渐增强,资金需求也将日渐增大。不论内债还是外债,从借到还都要经过一定的期限,而在此期限里,由于受汇率、利率的影响,债权人和债务人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对于我国的外债而言,作为债务人,随着人民币升值,到期需要偿还的外债本息所需的本币数量将相应减少,这样可以减轻国家和负外债企业的债务负担。
5.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物价水平,抑制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人民币升值通过影响进出口相对价格,进而降低货币供应、生产成本、海外收入、预期等,从而对国内产生类似于货币政策紧缩的效果,降低国内通胀水平。但在实践上,伴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内物价水平一直不断地上涨,在我国出现了升值和通胀并存的局面。这说明人民币升值对物价水平的抑制作用目前并未显现出来。当然,引起国内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需求拉动的通胀压力、有供给冲击的通胀压力、还有结构性通胀压力。人民币升值对通胀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减轻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但由于成品油等资源品价格仍未放开,又加上国际粮食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远远超过人民币升值幅度,这一效应被大打折。
6.人民币升值可减少贸易摩擦,改善外贸环境。人民币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持续增长,外贸出口环境恶化。来自商务部的资料表明,2009年前三季度,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46起,涉案金额11.1亿美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遭遇反补贴调查,而且保障措施涉案金额成倍增长。外贸出口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作为一个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出口大国,外贸结构不合理。论文格式中国的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贸易占了总出口的83%;由于出口产品类型单一,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出口产品价格处于低价位。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一方面需要出口来拉动经济,另一方面随着出口的增加,中国的贸易条件也越来越恶化。而人民币的升值可以降低中国的贸易顺差,减少中国和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改善外贸环境。这一次人民币的主动升值,减少了这些国家制裁中国的借口,从而使彼此之间的贸易摩擦得到一定的缓解。
其实人民币升值的好处还有很多,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购买力增强增加了我国百姓的财富效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人喜欢到国外去度假旅游或接受教育。他们就是本轮人民币升值的最大受益者,因为他们得到了比其他国人更大的财富效应,也就是说他们变得更“富有”了,今后他们出国留学或旅游,将会花比以前更少的钱。
(二)消极影响
1.对出口企业形成较大冲击。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从理论上讲,一国货币升值,使得本国产品用外国产品表示的相对价格上升,意味着本国产品变得相对昂贵,本国产品的竞争力相对下降,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内外的居民就会增加对外国产品的需求,减少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从而导致本国出口数量减少、进口数量增加。
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恶化了我国贸易条件。通常,一个国家货币汇率对该国进出口能造大影响,取决于该国进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大小,目前我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是电子品,业成品等,这些产品在国外市场畅销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其低廉的价格,其价格弹性很大,人民币升值将会大大抵销这些产品的价格优势,降低国外对我国产品的有效需求,最终低国出口额。
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加大企业的财务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课题组(2008)在研究报告中对出口企业利润率及其增长率进行了调研分析,报告出我国出口企业利润率主要集中在5%以内, 5%--10%这个阶段占据了28.0%的比重,而利润率在10%以上的则比例很小,低利润率是目前我国出口企业的一大特征。另外,对于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来说,84.07%的出口企业利润集中在5%以内,其余的利润率也在5-15%之间,利润率超过15%的为零。人民币对美元快速升值导致了出口企业的汇兑损失,这部分损失记录为企业的财务成本,进而提高了出口企业的总体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出口企业生存压力剧增。而我国出口企业大都集中在纺织、服装等低技术含量的企业。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不少冲击。任香芬(2010)认为,据初步估算,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出口产品的营业利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棉纺织行业约下降12%,毛纺织行业下降8%,服装行业下降约13%.
下面以珠三角地区为例来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依存度高,出口商品结构以低技术水平的劳动密集型制品的轻纺产品等为主,出口品附加价值低,价格弹性大,国际竞争力弱,货币汇率风险大。这样的经济结构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较大。以纺织行业为例,纺织服装行业原材料主要来自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又是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之上,使得纺织服装行业对人民币升值异常敏感。因此,人民币升值削弱了珠三角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根据权威部门测算,人民币升值1%,服装行业利润下降4%,而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平均利润率仅有3.3%至3.4%.珠三角的纺织服装行业以服装为主,服装行业因出口依赖度最高,受损最大。近来,人们时常可以听到珠三角的中小型纺织企业倒闭或迁移的消息。从总体上说,人民币升值对珠三角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较大,并且这种影响已逐步体现。
2.人民币升值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汇率稳定有利于长期资本的输出和输入,使资金的供求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调节,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假如汇率不稳定,就会阻碍生产性资本的国际流动,而投机性的短期资金却因此会在国际间作频繁流动,从而形成了对有关国家国际收支的外来冲击。
人民币升值对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抑制的作用,但不同目的、不同形式的外商直接投资受汇率变动的影响不同。
对于具有真实投资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升值,外币的购买力下降,资产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以外币计价的本国资产价格上升、注册资本金增加,外资企业在我国当地购买设备、厂房等前期投资所需要的启动资金也会增加。这样,外国投资者在我国的投资成本和经营成本都会提高,大大抑制了其在国内的独资和并购行为。
对己在华投资且“两头在外”的外商而言,“两头在外”即原材料来自国外,产品销售国外,人民币快速升值一方面通过相对价格效应影响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进口的价格效应降低其产品的成本。因此,对这一部分外商直接投资来说,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影响较小。
对己在华投资且“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外商,其影响又分两种情况,若原材料依赖于进口,成品在国内销售的,会通过降低成本、扩大利润从而刺激该类生产的扩大;若产品用于出口,原材料在国内采购,国内物价上涨及出口产品价格的上升会对该类外商直接投资起到抑制作用。
对已在华投资且“两头都在内”的直接投资,即原材料和销售都在国内的投资,由于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都在上升,其影响也较小。人民币快速升值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利润分配及分配利润的汇出也会产生影响。总的来说,人民币快速升值对未来外商直接投资起抑制作用。
对于国际游资来说,人民币一路小幅升值,形成了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导致国际游资大幅流入我国,豪赌人民币升值。目前我国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汇率仍未对外开放,导致热钱以各种非法途径潜入我国境内。国际游资规模大,流动性强,趋利性明显,是造成金融市场动荡的潜在因素。
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收入和资源分配的影响。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如果一国货币出现升值,会使国际贸易商品的制造商和销售商以及向国际市场输出劳务的单位获益减少。因为他们的竞争地位在本国货币贬值后得到了削弱,他们的销售收入自然会有所减少。与此同时,升值使另一些经济阶层的利益受到提升,受货币升值而受益的主要是依靠生产和出售非国际贸易商品而获取收入的阶层,如公务人员、教师、建筑工人等,他们的生活费用会因货币升值而相对减少。从生产要素即资源的分配角度来分析,升值使生产国际贸易商品企业的生产规模减少,利润减少,将使资源从生产贸易商品的部门向非贸易品行业转移,造成生产要素在不同经济部门间的流动,这样不利于一国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
4.人民币升值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每一个国家的外汇汇率在通常情况下是基本稳定的,但一旦遇到升值压力,就迫使央行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进外汇,从而使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应增加,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财政赤字将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而增加。另外,人民币的升值,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尤其是对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容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会给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这对于依赖外国资本而繁荣的中国来说,其可能造成的打击不容忽视。
5.人民币升值对就业产生较大冲击。汇率变化对就业的影响主要通过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来影响企业的生产和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劳动就业。主要的传导机制有产品出口和劳动效率等。
汇率变化改变了国内产品的相对价格和竞争力,比如人民币升值提高了国内产品的相对价格和降低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使得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即国内产品需求减少,从而就业减少。
人民币升值提高了国内产品的相对价格,加剧了产品的外部竞争,迫使部分低效率或低利润的中小企业倒闭,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也会努力提高劳动效率,从而减少就业。其中影响较大的行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制鞋、玩具、摩托车、家具、照明器具、自行车等劳动密集、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和农业等行业。以纺织服装行业来例,我国纺织品出口依存度为20%-30%,加工贸易只占全部出口产品的27.6%,纺织品平均销售利润只有2.5%;服装出口依存度近60%,加工贸易占全部出口的30.4%,行业平均销售利润为4%;纺织服装业从业人员1800多万。如果人民币升值10%左右,纺织服装的出口会大幅度下降,保守估计可能导致全行业萎缩20%,影响就业达360万人。
由于人民币升值恶化了了利用外资的环境,减少外商投资,资本的减少最终会体现在就业上。人民币升值还将影响到多个相关行业,导致其就业机会的减少。由于人民币升值,国外游客来华旅游成本上升,就会减少来华旅游和消费,这会对国内服务业、旅游业等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到这部分的就业人群。
三、应对人民币长期升值的思考与建议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一柄“双刃剑”.这就需要我们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采取正确的策略,充分发挥其带来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带来的消极影响。鉴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对企业的建议
1.加强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创建企业自主知识品牌。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处于产品生命周期越上游的国家就越能从该产品的生产中获益。我国企业应转变传统的以数量赚钱的方式,不断研发新产品,打造自主品牌,而不应仅仅充当“世界的加工厂”.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主动调整企业的长期经营目标,重新审视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企业要通过作为跨国公司价值链节点在价值链体系中的运行,充分利用价值链中的资金、技术与管理资源,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以便在世界市场范围能寻找生存空间,最终达到实现产业升级和推动产业发展,使我国走向工业强国的目的。
(二)对中央银行的建议
1.坚持人民币主动升值并积极促进东亚各国金融合作。坚持人民币主动性升值的制度,避免被动性的剧烈升值,同时完善人民币的定价机制。在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过程中,要慎重确定“一揽子”货币中的币种。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积极推动区域货币的一体化,尤其要加强与东亚各国的金融合作,不断将我国货币的坚挺作用体现出来,使人民币在东亚地区自由流通并最终建立与我国经济大国地位相应的强势货币体系。
2.合理利用外汇储备。合理利用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这是应对人民币升值贸易冲击的关键。外汇储备过多,外汇市场上人民币供不应求,由于汇率是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决定的,因此人民币升值。当前在保有足够外汇储备的前提下利用外汇购买我国稀缺的资源、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三)对人民币汇率改革走向的建议
关于“人民币汇率何处去”的问题,其实我们更加关心的不应是汇率本身的涨与跌,而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走向,只有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得以妥普解决,人民币汇率才能真正如愿的在市场力的作用下形成并自我调节,也才能有效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基于此,针对人民币汇率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1.应考虑针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过高的主要矛盾采取有效措施,舒缓升值预期,降低以投机人民币升位为目标的外资流入。(1)可以考虑实施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适度调整人民币汇率的货币篮子或设定阶段性升值上限,增加汇率走势的不确定性,影响升值预期。(2)按照外汇管理部门“促流出、重监管”的工作思路,一方面继续拓展外汇资金流出的途径,另一方面施以重拳打击非法跨境资金流人。这方面,我们已经看到外汇管理部门正有序推进相关措施和做法,衡要注愈的是政策措施制定上应当保有灵活性,即面对汇率形势的变化,在人民币汇率没有完全市场化之前,不至于造成外汇出口打得开关不掉的被动局面,一旦人民币汇率预期掉头,大f的外资流出将是十分危险的。更重要的是,外汇管理应当更多考虑由应对式管理向先导式管理转变,力求更大程度的体现外汇管理对人民币汇率的主动牵引作用。(3)落实好“藏汇于民”的政策,在目前的形势下,央行由于持有巨额外汇储备,正直接。露于汇率风险之下,没有任何级冲和疏导的空间,藏汇于民旨在通过企业和个人持有外汇建立起一个国家内部可以协调疏导的蓄水池,可以对汇率风险的缓释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2.面对外汇储备规模巨大,风险积聚的问题应积极探索拓展外汇储备的经济功能,用活外汇储备。外汇储备从成因分析,有一部分是具有财政资金属性的,可以当作财政资金来使用。对于这部分外汇储备,可考虑按照财政性资金的使用原则,将其配!于调节当前宏观经济中的失衡问题,比如对国家战略支持的进口企业按照实际进口量进行适度补贴,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开发等。
从中长期看,致力于完善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加强金融体系建设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应有之道和必然选择。在人民币汇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动效应下,契合金融改革步伐整体推进,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的改革态度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也是最终取得成功的希望所在。
3.针对人民币汇率的走势问题借用法国人巴怡利埃对股价变动的判断。由干汇率决定因素的多样化和复杂性,短期汇率的走势同样是随机游走的。就好像市场的多种力量共同站在翘翘板上去找寻平衡点的过程一样,制度改革始终在追求平衡点的接近和跨越,也许找寻永远难以实现真正的平衡,但事实已经不断证明,这种找寻平衡的过程会令经济体受益并推动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是值得我们坚持的。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