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流通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流通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如果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则商品流通过程是价值实现和使用价值替换的统一,也是商品价值流通过程与商品实体流通过程的统一。
2、商品流通,相对于商业的概念而言,商品流通的概念有很大延展,将其由过去的行业的概念上升为产业的概念,并成为第三产业的基础产业和主导构成部分,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仓储业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流通业竞争力评估
在建设经济强国的战略发展过程中,我国应当快速提升本土流通业的竞争力,借以促进本国产业升级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本文对有关本土流通业竞争力的概念及其评价要领问题作个简单的讨论。
本土流通业竞争力的含义
目前,我国流通业已陷入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竞争“战火”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境外商业资本流通企业。外资企业(包括港澳台商业资本和外国商业资本)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给本土流通业带来市场活力,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国际竞争,境内企业强烈地感受到竞争“战火已经烧到了家门口”。进入中国的外资流通企业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专业知识实力,快速增加店铺数量,发展势头咄咄逼人。
第二重竞争“战火”来自非流通业,如制造业、旅游业。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非流通业与流通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在不断地发展。非流通业与流通业之间的合作是生产分工的必然选择,而两者之间的竞争又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天然产物。进入到市场经济以后,非流通型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要按照市场运作要求,缩短商品流通渠道,有的甚至采用了直接采购和直接销售的方式。即使在那些相对较多地依赖流通业的制造型企业,在知识产权、商品定价、市场促销以及顾客服务等方面,也没有放弃对其商品流通环节的控制权或话语权。非流通业对部分商品流通环节的控制和渗透,必将影响到流通业的生存空间和市场利益。
本土流通业面临的第三重竞争“战火”来自本土流通业内部。在流通体制改革以后,我国流通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比如在零售市场上,民营和合资经营的零售企业纷纷涌进市场,各种零售业态陆续展露英姿,大型超市、连锁经营、商业步行街、社区便利店、购物中心也先后“抢占风头”,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各个流通企业都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竭力通过一切市场营销努力来提高市场竞争优势,必然加剧流通业内部的“无情”竞争。
所有的竞争都是以利益分享为核心的,但竞争的方式都关系到市场以及有关产业的功能。在现实中,如果要让流通业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生产发展的推动者和协调者的职能,就要保持流通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领先地位。而要持续占据这个地位,关键是要使流通业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讨论和使用“本土流通业竞争力”这个概念,首先需要对这个概念作出定义。应当注意,“本土流通业竞争力”这个概念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第一,限定的对象。这个概念是就特定的经济结构背景而言的,着重用于描述中国的流通业的发展水平与功能强度。第二,比较的角度。“竞争”意味着比较,“本土流通业”是参与比较的主体,“竞争力”是比较的内容。第三,综合的测评。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指标,需要根据流通业本身的规模、结构、功能、成长性和发展力等各个方面的数据来进行综合评判。上述三个要素决定着“本土流通业竞争力”这一概念的陈述对象、陈述内涵以及陈述特征。本文认为,本土流通业竞争力是从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角度,对本土流通业在国际竞争、产业竞争中优胜地位及其提升潜力所进行的评估和反思。
评估本土流通业竞争力的基本框架
评估本土流通业竞争力的主要目的是要全面了解本土流通业在社会经济中应当具有的功能及其实际水平,准确掌握本土流通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其竞争地位,分析影响本土流通业经济功能发育和发展的原因及其作用力度,为本土流通企业的战略选择与经营管理提供建议和判据。
借鉴产业组织理论,并结合流通业的特点,可以认为,构成本土流通业竞争力的因素包括本土流通业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功能适应性、能量扩张性、市场集中性、业绩增长性、管理科学性以及技术创新性等六大方面。
功能适应性
功能显示价值。从社会生态学角度来看,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首先应当具有不可或缺性,即能够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需要、并在市场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满足生态系统协调与和谐规则。外资流通业与本土流通业之间的竞争、流通业与非流通业之间的竞争,核心问题都集中于本土流通业是否具有存在的价值。显然,本土流通业在本国社会经济中是否承担了重要功能,尤其是在满足经济需要、促进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是评估本土流通业竞争力的关键参数之一。
能量扩张性
能量决定生存。流通业的生命能量就是该产业拓展流通业务、扩大流通网点、发挥流通功能、强化流通作用的能力,而这需要以资金资本和人才资本的增加为前提,因此,流通业的能量扩张性可以通过考察和评估该产业是否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和更多高层次专业人才、扩大流通业务领域、增加流通网络网点等方面资料来评估。
市场集中性
集中显示实力。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通常都拥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并能够通过组织创新实现市场份额的集中,借以对市场供求关系作出有效的调节和对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的控制。本土流通业本身的组织化程度及其是否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能说明本土流通业经济规模发展水平和经营组织创新的状况,也能说明本土流通业的市场竞争实力的大小。
业绩增长性
业绩预示未来。成长性关系到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关系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其竞争对手而言,本土流通业是否不断刷新销售收入纪录,能否保持营业利润和税收的不断增长,是否在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水平,是否拥有较高的股本报酬率和销售利润率,有关的答案必将影响到本土流通业竞争力的评估。
管理科学性
管理制造兴衰。一个企业是否有竞争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经营管理的水平。这里需要考察和评估的是本土流通业中主要企业是否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是否制定和执行了科学的经营战略,是否建立和完善了供应链体系,是否建立和完善了强大的经营管理体系。
技术创新性
技术成就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技术和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子。对于流通业来说,技术(包括商业知识)和管理也是决定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每一种新型的流通业务,每个新生的零售业态,都是应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的结晶。因此,评估本土流通业的竞争力必须考察其技术构成及其发展状况,分析其技术进步的速度和技术进步贡献率。
从总体上说,要抓住经济功能和生命能量两个核心指标。经济功能的评估将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角度来说明本土流通业的生存与发展价值,进而揭示在与非流通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竞争中,本土流通业的竞争力大小;生命能量的评估将从市场优胜劣汰机制角度来说明本土流通业的生存和发展潜力,进而揭示在与外商流通业竞争中,本土流通业的竞争力。
评估本土流通业竞争力的依据
评估依据来自个体和总体两个层次。所谓个体层次的评估依据,是指各个流通企业的组织模式、经营实力、市场行为及其业绩。比如对零售企业来说,采用何种零售业态将表明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是否实行连锁经营将说明该企业采用何种组织模式,是否重视商誉、刻意打造服务特色和品牌将部分地说明该企业的市场行为。利用个别流通企业的资料可以评估单个企业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将全部企业的竞争力加以综合,就得到本土流通业竞争力的评估结论。个体层次评估是评估本土流通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能够揭示本土流通业竞争力的深层次影响因素。
市场是为供给与需求相分离的经济设立的一个“廉价组织”,旨在促进专业化和交换。现代经营理念认为,“实现组织诸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并且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更有利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满足的东西”。市场竞争的基本特点在于“战火”表现为对顾客的吸引,“胜败”取决于顾客的选择购买。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某个市场经营者的竞争力,可以简单地表达为:该经营者相对一定的竞争对手而言,对顾客需求的满足能力。
只有满足顾客需求的经营者才拥有一定的竞争力;而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经营者总是那些相对其竞争对手而言,能更多地满足顾客需求的经营者,在竞争性市场上,这样的经营者必定是那些为顾客提供较高水平的服务、因而顾客满意度较高的企业。由于存在供给与需求的分离,因此,流通企业必须比其他企业更多、更准确地认识、了解顾客和顾客的需求,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和更有利地根据需求来筹集、组织(定购或)和分配供给品,并且让顾客认识和了解供给品对需求的满足性,说服顾客购买并完成权益让渡,来满足顾客的需求。能否比其他企业更能胜任这些工作,取决于流通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能力。
企业的组织模式、经营实力和市场行为等因素无疑影响到流通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以及企业的业绩,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流通企业的五项关键能力,即:对顾客时空的接近能力;对顾客需求与购买心理的理解和迎合能力;对满足顾客需求的供给创造能力;向顾客告知和证明供给品对需求满足性的沟通能力;分配、调节供给品满足顾客需求的控制能力。
篇3
“对流通行业来说,IT不能仅仅提供功能的罗列,而是需要将先进的经营思想贯穿在IT解决方案中来提升经营能力。”NEC流通与服务业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孙树禄亲切地将自家的解决方案称作“有灵魂的解决方案”,他认为,IT不仅仅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手段,还要融入解决问题的思想,并在新的市场情况下成长。
让IT成为企业的智囊
“目前,相对于GDP的增长速度,我国消费的增长要快得多。消费的增长又会促进新的商业模式的增长。例如,购物中心这种商业模式就是在经济增长、人均GDP增长的过程中出现并迅速发展的。”孙树禄认为,“目前我国的人均GDP水平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这也给流通行业的增长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流通行业难免会遇到成长的瓶颈。“在流通方面,国外的很多商业企业已经进入成熟期,而我国还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必须对国外的先进经验有所借鉴。而NEC的特长就在于,在长期服务流通企业的过程中,NEC将一些优秀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了归纳整理,并融入到IT解决方案中。”孙树禄表示。
NEC为客户服务的方式是以经营理念为第一出发点的。“我们在为客户做IT方案时,首先要了解客户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思想,然后针对他的战略来做IT架构的提案。”
谈到流通企业在扩展中的战略,孙树禄认为,每一家流通企业都有自己的不同发展战略,但归纳起来应该由四个部分构成:商品战略、门店战略、物流战略、IT战略。其中,如何利用IT手段提高服务能力,是企业着重需要考虑的问题。“企业创新手段之一就是运用IT技术。虽然目前的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信息化是必需的手段,但目前我国商业领域在信息化上的投入大概是营收的0.5%以下,而国外会达到1%以上,甚至超过2%。”孙树禄介绍。
与时俱进的方案体系
“我们的很多方案是从日本拿来的,在中国使用就需要进行调整,以使它适应中国的国情。”孙树禄说,“例如,相对于欧美国家和日本,中国的促销方式是最多的,不断有新的促销手段出现。因此,如果单纯地将国外的经验和方案拿来使用,一定是不适合的。这时,我们就需要结合本土的实际情况和出现的新方式,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改进。”
中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对此,孙树禄也做出了分析和判断:“目前,从国家的整体政策来看,发展农村市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方向。”
另外,NEC也在不断将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引入中国。例如,为了让供应更加精准,NEC在系统中引入了假说验证的进货机制,通过假说预期进行补货,并随时根据销售情况对假说进行验证,从而提升经营人员对供应和需求的判断能力。另外,NEC在系统中还引入货品淘汰率的概念,让便利店有限的空间能够更大限度地提供客户最需求的产品。
篇4
据瑞士信贷银行2000年1月的研究报告分析,世界未来电子商务成交额将以每年翻一番的爆炸式速度增长:2000年为1,970亿美元,2001年为3,810亿美元,2002年为7,000亿美元,到2003年将增长到12,400亿美元。
另据有关资料报道,今年3月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确定了欧洲的电子商务和网络发展整体规划,强调要建设一个电子化的欧洲,以抗衡美国的压力和竞争。此外,目前国际上许多跨国公司也都纷纷联合,组建汽车、石油、电子、航空、电力和水利等行业网上市场,推行网上采购和网上销售。如IBM、北电网络、东芝、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LG电子等十几家大公司就正在组建一个跨国的,名为“”的网上市场,计划今年7月开始启动。而IBM公司1999年就已经与全球12,000家供应商建立了完整的电子采购系统,在线采购金额已超过130亿美元。
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当今世界电子商务,特别是BtoB(BUSINESStoBUSINESS企业对企业)模式的迅猛发展,不但正在改变世界传统的经济结构与人类社会的商务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给全球带来巨大的财富,而且也在猛烈的冲击着世界各国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促进企业通过应用电子商务迅速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迎接新经济时代的挑战。
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与作用
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与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从表面上看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替代传统的手段和工具,完成市场分析、物料采购、产品销售、物流配送、资金的结算与支付和客户服务等各种商务活动的全过程。从深层次看,电子商务的真正含义是指一种基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全新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
2.电子商务。电子是手段,是工具,商务才是其真正的核心和目的,两者只有
相辅相成,互为作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商务活动是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商务活动要面向市场、面
向供应商和客户;另一方面它又要与企业内部的经营、销售、计划、研发、采购、生产、库存、物流、财务、成本和客户服务等环节实行紧密结合,完成相关商务活动。
4.电子商务将有效的促进企业在市场分析、采购方式、销售方式、物流配送、资金的结算与支付和客户服务,以及商品的流通体制与流通模式、商业银行的金融体制与服务模式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并将孕育着一场新的企业管理革命、流通领域革命和商业银行革命。
5.电子商务将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国界限制和商圈范围,整个市场竞争将迅速扩大至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概念、价值观念、营销策略、行业分工、中间机构和竞争方式也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更新和深刻的变化,极大的促进了全球供应链体系和新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完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特征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6.电子商务可跨越时空障碍、交通障碍和信息能力等障碍,通过互联网为供需双方提供及时、方便、快捷、双赢和有效的增值服务。从而促进企业全面加强供应链管理、加速商品流通、减少交易费用、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
7.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应用电子商务可使参与交易的企业降低成本10%-20%。IBM公司,1999年在线采购共计节省资金2.7亿美元,并减少90%的发票单据。
电子商务应用对策“”版权所有
随着新经济时代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管理创新内在需求的不断扩大,加快电子商务(BtoB)的进程已经成为我国广大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仍需研究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广大企业既要积极进取,科学的制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企业信
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又要面对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勿一哄而起,避免重复我国企业建立ERP系统或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走过的许多弯路。
2.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还需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与
其实现信息集成,为其提供必要的后台支持,以求动态查询、快速响应、及时服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资源优化配置。
篇5
在互联网发展比较早的美国,电子商务成为了一个代表了先进时代的标志。
由于传统的商业运营和商业环境的成熟,造成了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的概念得到了极大的体现。电子商务发展在互联网的初始概念“第四媒体”被完全的抛弃之后。因为互联网并不是一个媒体,它实际上是一个工具。就像是人类开始使用工具来发展自己的生产力一样,全新的工具会改变一个社会的表现和发展。所以,商务在加上了电子之后,应当体现出更大的活跃性。但是,事实并没有象蒸汽机一样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激发因素。由于成熟的庞大的社会体系,各个方面的优势和劣势造成了的互相制约,使电子商务成为了概念和预期的代名词。曾经风光的B2B 、B2C、 C2C等等模式,让人们欣喜和悲伤。
转眼来看中国互联网的风起。为了在新的时代不至于落后,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在无数的勇敢的探险者开拓下出现了。
网上拍卖市场,实际上属于C2C的范畴,任何人可以将属于自己的东西卖给别人。在中国先有EACHNET和CLUBCITY从事,而后几乎所有的网站都可以提供此项服务。复杂的如同完整的拍卖公司,简单的就是一个BBS。
网站通常会建立一个交易平台,由用户在上面进行自由的交易。成熟的赚钱模式是收取每一笔交易的佣金。如果有了巨大的个人物品流通市场,网上的个人物品拍卖还是非常的红火,网站就可以从这里获得大量的收入,集少成多。网站同时也需要对每一个用户进行跟踪和评估。欺诈是难免的,这也是最让网民担心的。一旦欺诈出现,网站的责任就没有那么的简单了,建立了平台,那上面发生的一切就与你有关了。所以,对网民的信用评估浮出水面。利用评估来保证交易的安全系数,用一个简朴的标准来衡量信用价值。网站其实有点无奈。
在美国,个人物品拍卖市场的成熟和广泛造成了网上拍卖的红火,但是中国人还没有形成进行二手物品的买卖习惯,尤其是刚刚口袋里有了点儿钱的时候。另外,中国的互联网主要用户是年轻人,一般的年轻人是没有什么真正有点儿价值的东西能够出卖的。
所以,在中国,个人的物品交换好象永远不是电子商务中的宠儿。
B2C和B2B方式,曾经是最辉煌的亮点。但当它们不能给投资人带来几何级的现金增长时,被抛弃了。这种方式中,网站会作为零售商或者是商城管理公司的角色出现。这里出现的商品一般是具有行业统一标准的物品。比如电脑相关产品、图书等。
网站从商必须有两点的切入,一是具有商品销售的丰富经验,二是具有较高的网站知名度和丰富的网站运作经验。两个切入的方式,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在互联网在中国引入的时期,传统的商家并不了解网络,对电子商务没有形成概念。尤其是进行电子商务运作,需要的投入巨大,使传统企业并不积极。在1999年和2000年的上半年,对电子商务市场最积极导入的是网站。网站开始自己组织货源,自己开发配送渠道,自己解决支付的问题。这个时期的网站如8848、新浪、搜狐、E国等等,都开始自己建立网上购物频道,选择EMS等物流渠道。网站开始用一个后来者的身份用比商家高几十倍的成本销售一罐可乐!可以说,这就是“电子”加上“商务”。同时,一些传统的商家也意识到了电子商务的商机,利用自身的深厚从业经验,开始在“商务”上加“电子”。比如北京的电子商城和西单图书大厦。但是,由于此类公司并不具有网站的职业素质,并不善于将自己的网站发扬光大。所以,网上的销售成为了传统商业的附属。
但是,在2000年的后半年,情况出现了一点变化。网站意识到了自己对商业的不了解,商家对网络的不擅长,造成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出现。网站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承担商品网络推广的责任,商家承担销售配送和售后服务的责任。
篇6
认清管理短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但也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流通体系仍有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DNA残留,其突出表现就是针对民间创业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恰当行政审批制度。在我国,行政审批制呈现出替投资者决策、替生产者计划、替消费者选择的“三替”特点。概括来讲,就是政府替市场配置资源,几乎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都需要经政府各种形式的特许后方能经营,行政权力束缚了市场活动,成为特许市场经济。
众所周知,计划经济是通过控制产品的分配和流通来管制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因此,所谓“中国特色”流通体系实际就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系―要素资源由政府定价的市场经济,或者说是在政府主导定价基础上的贸易经济。
但是,由“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来支配生产、贸易和市场,必然导致价格信号被扭曲,市场运行被引导,资源配置被错位。难以调控的结构性供需失衡就是必然的结果。密密麻麻的产业政策和普遍的产能过剩实际是行政审批制所生的“双胞胎”。显然,随着行政与市场矛盾的逐步积累,产业发展结构性问题暴露的周期也越来越短。
此外,由地方政府行政边界决定的市场分割化越来越严重。形形的地方保护、市场准入限制,公路运输乱收费、乱罚款等成为地方政府行政“剪径”、分割市场的典型表现。我国13亿人口的大市场就在地方保护的过程中被分割成一系列标准各异、规则歧视的碎片。
可以说,行政审批制和市场分割化是我国流通成本以致物流费用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更确切地说,我国流通成本高或物流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运行制度成本高。
必须指出,商业环境需要政府监管,但必须适度,必须给市场交易主体留下足够的自由讨价还价的空间。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没有各归其位、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据世界银行《2013年营商环境报告》对国别营商便利度排名:第1名新加坡,第2名香港,第4名美国,第16名台湾,第91名中国大陆。报告指出,就全球的情况来说,营商环境改革的重点更多放在了降低监管程序的复杂性和成本上,而非强化法律制度。
世行报告认为,更聪明的商业监管有助于支持经济增长。简化企业登记可以推动创业,提高企业生产率,而降低企业登记成本可以增加正规部门就业机会;有效的监管环境有助于加强贸易表现;良好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法院、关于债权人和破产的法律、贷款和抵押登记等)可以改善信贷获取。目前,我国新一届政府正努力大幅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这无疑给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正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流通”及相关术语来源于我国自创的流通经济学范畴,是典型的计划经济语系中的术语,主要指的是批发零售等企业的商贸活动,而在现代主流经济学体系中却没有“流通”这个概念。
从微观经济学范畴来看,“流通”是企业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制造,再到产品销售,以及相关物流组织等一系列市场交易或商业贸易活动。制造业企业本身就是商业活动的主体,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物流组织等是制造业企业与生俱来的经济功能和发展权利。政府对商业、对贸易、对服务、对物流的宏观管理不能也无法把制造业企业排除在外。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要求来看,“流通”就是对由制造、批发零售、仓储运输等企业贸易活动产生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料流这“三流”共同构成的商流的一体化管理。
由此可见,“流通体系”不仅是传统商贸流通企业的体系,而且是包括制造企业在内的、且多数情况下是以制造企业为龙头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流通体制”改革实际是政府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就是经济体制改革。
推进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有监管的自由贸易经济。无论是深化体制改革,还是调结构、转方式,流通体制改革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都是关键的切入点。降低流通成本就是降低企业经商成本,改善企业营商环境。针对现状,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便利公民经商、创业、致富,同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流通效率和物流服务能力、履行社会责任等则成为现阶段的主要改革思路。
虽然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讲的是总成本最低,从要素看,包括土地、融资、劳动力成本等;从运营看,包括仓储、运输、税费、管理成本等,但目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则是改善监管措施、减少行政管制、降低税费负担、提供金融支持和加强产权保护等。
更换监管话语体系。抛弃“流通”、“流通体系”、“流通体制”、“流通产业”等传统思维惯性术语,改用市场、贸易、市场体制、商业体系或商贸体系等现代术语,以便获得新的深化改革起点和灵感。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必须站在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便利企业商业活动、促进百姓创业致富的层面来重新定位和展开,其职能要扩展到对广义“商业”或者对“贸易”、对“市场”的监管。这既需要观念的转变,也需要管理职能的调整。
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百姓创业投资活动的许可审批,扩大企业经济自由度。特别关注中小企业发展。比如,帮助建立专门服务于中小(商贸物流)企业的政策性银行或资本市场。
继续深化税费改革。在降低税负的同时,下决心取消各种不合理行政收费,规范地方政府收费行为,严惩乱收费、乱罚款。
促进贸易基础设施改善。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加大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网络、自由贸易区等的建设力度,统筹商贸物流产业布局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规划。
大力支持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创新。要特别重视包括“大数据”在内的信息技术创新对商业模式、物流服务、经济发展以及信用管理等的影响。积极构建公共商贸信息平台,并向企业开放。要用信息化整合资源,用数据挖掘构建多层次的市场服务体系,提高政府市场监管效率和水平。
加强现行政策措施的集成和协调。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等政策文件对降低流通环节费用已经有了非常全面的阐述,重要的是政策落地以及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调,这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施政观念和职能的转变。
篇7
基本上可以用“发展快、差距大、前景好”这九个字来概括我国流通业目前的总体态势。
所谓的“发展快”可以用两组数据进行对比说明。仅以2011年为例,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4万亿,是1978年的116倍;人均全国社会消费品总额达13650元,是1978年的84倍。我国的商贸服务业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先导产业。
但是,目前我国流通业取得的进步总体上还是数量扩张型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国家的要求和人们的期待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今年两会期间,我就曾表达过我的观点,我认为流通业目前与国际水平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于各级官员对流通业的地位和认识上的差距——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现实当中,都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完全解决“重生产、轻流通”的问题。
这意味着我国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最落后的是交换环节,对其不重视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就会出现马克思经济学里讲到的“市场经常会出现惊险的跳跃”,而“如果在跳跃面前失败了,打碎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不要过于简单地看待流通业,它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以发达国家为例,包含了流通业在内的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达70%以上,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平均水平则为60%以上,可我们还停留在历史状态下去抓制造业而没有重视与之配套的流通业,这是不恰当的。需要将流通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国民经济的战略高度来看。
首先,我国消费水平一直偏低,多数年份徘徊在60%左右。依据商务部多年来对市场上600多种商品供求状况的分析,当前供求平衡的商品大约只占1/3,供过于求的大约占2/3,基本上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目前在一些领域出现了所谓的相对过剩,实际上就是现阶段我们国家居民消费水平低、消费能力弱的表现。
其次,我国流通业在组织化程度、流通效率、物流成本、商业防损以及人才队伍等方面和国际水平相比,差距仍然明显。从组织化程度的角度来看,和一些商业流通业已经进入连锁经营时代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连锁率仍然偏低——县以上的连锁零售企业实现的零售额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的17.2%。从周转流通次数、库存率等数据来看,我们的流通业周转太慢、挤压太久,直接导致效率低下,利润也就无法提高。而物流成本在GDP所占比重偏高,也影响了流通效率的提高。
再次,企业规模小,商业损失率高,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城乡消费差距、东西部消费差距大等现象也影响了流通业的发展及其竞争力。
此外,在现代商业文化方面,我们和国际水平的差距也不小。一般情况下,资金、资本可以使企业做大,但历史的规律则显示,只有在文化的支持下才真正有可能把企业做强。而法制观念、诚信水平、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竞争意识、企业文化建设这些构成现代商业文化的要素,则正是我们的企业需要继续用心耕耘、加强建设的重要方面。
以世界性连锁企业沃尔玛为例,关于它的“天天平价”的文化概念可以说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价格,不过是个传统的商业竞争手段,但沃尔玛却能够将其运用到极致——从大规模采购、高效率配送、合理运输半径等方面将“天天平价”贯彻到底;而在企业内部文化建设上则奉行节俭主义,但对于现代科技支撑下的企业的扁平管理却愿意投入大量工本,这些都应该是值得我们企业家反思的。
我还是坚持那个观点,差距就是发展潜力,我国流通业发展前景广阔。首先,“十二五”规划已经将扩大内需确立为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将扩大内需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实上,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确给了我们相应的启示——不能把经济的拉动力长期寄托于外向型经济,过多过大地依靠国际市场。当然,稳定外需,在有条件的时候优化结构、继续扩大外需依然是我国今后一个努力方向,但其前提必须是将扩大内需作为发展经济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饭碗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而这一方针的确立则为流通业指定了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其次,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按照普遍的说法,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关键时期,正处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处在城镇化的过程之中,潜台词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为我们提供了世界最大的市场前景。虽然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4000美元到人均4万美元的目标,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但以广阔的市场作为资源和财富,这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巨大动力。
再次,加快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十二五”战略重点,因而加快服务业发展已经变得十分必要且非常紧迫。这意味着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提速,而且在GDP中的占比要提高,再就是整体水平要提升。
篇8
车友互联角色解析
车联网产业从概念提出,到备受关注,再到产品遍地开花,产业链正逐步完善。目前来看,车联网产业链涵盖汽车厂商、网络服务商、硬件设备商、内容提供商、方案提供商等环节。据中国汽车电子工业协会预测,到2015年,我国汽车产量规划将达到2500万辆,车联网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元。面对这块诱人的“大蛋糕”,产业链上的各方早已按耐不住,都在努力争取车联网服务运营的主导地位。网络服务商、汽车厂商,甚至是硬件设备商,正在开始以一种简化版的车联网运营模式向前推进,即围绕车载智能平台进行集成,实现内容和应用的整合。
但是这种模式能成功吗?纵观目前市场上所谓的车联网产品和服务,大多是炒概念、喊口号,产品出来后大部分是汽车厂商在替终端用户埋单,盈利者寥寥无几,后期能否成功更是未知数。商业模式归根到底是钱从哪里来。在车联网产业链上,最低端的是终端用户,只有让终端用户主动埋单,这种商业模式才能算是成功的,产业链才能算是运转正常。那么,怎样才能让终端用户主动埋单呢?不妨看看车友互联为我们带来的解决之道。
车友互联作为国内率先落地的车联网系统方案提供商,通过云计算的三大产品组成:3G智能导航软件、车友互联门户社区网站、车联宝客户管理软件,为车主打造真正的车联网生活。同时,也为合作商提供开放式的平台接入接口和终端平台软件,并免费提供商户管理系统平台。简单来说,就是车友互联以“中间件”的身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将车主需求和服务商对接起来,实现用户利益转化为商户利益。
什么是中间件?中间件是位于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之间的通用服务,它可以使应用软件能够比较平滑地运行于不同平台上。车友互联定位为车联网产业结构中的中间件软件平台,在产业整合结构和商业模式方面起着中间件的作用。产业链中的内容提供商、网络服务商、TSP、设备提供商都可以通过它灵活嵌入自身产品,从中扩大增值业务,获得持续利润。例如网络服务商在车友互联平台上,硬件厂家按照自身实际资源状况,将电信、联通、移动、甚至是CMMB接入到自己企业的运营平台上,而其他如TSP、内容提供商也都同样可以灵活选用资源,真正实现了不排他、不唯一,包容万象。
在车联网产品日益智能化的今天,车友互联跳出封闭模式,以三大互联互通的平台为网络服务商、硬件设备提供商、渠道商、4S店等提供最及时的数据信息,通过整合数据对相应的商家提供信息源,不仅更快解决了终端用户的问题,更为商户提供了无限的商机。
例如,当车主车辆需要保养或者道路救援时,通过3G智能导航软件发送请求,4S店可通过车联宝客户管理软件迅速获悉用户需求,并及时为车主解决问题。这样一来,4S店不仅维护了客户关系,让客户变得更加信任忠诚,更为自身带来可观的利润。
由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车友互联承担着产业结构中的中间件软件平台角色,对整个产业链运转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在车友互联这种模式里,产品是怎样流通的?产业链上众多角色又是怎么样分享利润呢?
车友互联商业模式产品流解析
在车友互联商业模式下,第三方应用提供商如导航系统提供商、电子地图提供商等开发并提供第三方应用,网络服务商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服务商提供网络支撑,两者嵌入到车友互联提供核心的平台系统方案中运行。而硬件设备商则可以按照车友互联的标准生产硬件,搭载车友互联的车联网平台。硬件设备商既可以单纯购买方案进行生产,也可以将方案和硬件打包直接组装生产。
产品生产后,由服务运营商向硬件设备商定制化批量采购硬件产品,并输送给4S店集团以及合作的美容保养店渠道。这也就帮助硬件生产厂商实现了订单化生产,解决了厂商的生产资金以及产品库存问题。在面对终端销售环节时,4S店、美容保养店通过整车搭售或补贴硬件产品价格等方式销售,最终将产品落地到车主。
回顾整个产品流通环节,我们可以看到车友互联商业模式打通了4S店集团渠道,帮助硬件设备厂商优化了生产,在加速产品流动速度的同时,最终促进整个产业链发展。
车友互联商业模式分润解析
车友互联商业模式在传统硬件利润以及安装服务利润的基础上,重要的是加入了应用服务的利润,在产业链运转成熟后,此项利润将是会可持续的。上面我们解析过了车友互联商业模式下产品的各个流通环节,那么接下来的利润分配就变得清晰可见了。
产品链利润会在硬件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分享,车友互联作为平台系统方案提供商,是平台应用的直接受益方,将享受方案利润及部分硬件利润,并把受益分润给第三方应用提供商、服务运营商、硬件设备商、产品渠道、服务渠道。
这种充分的利润分享模式大大促进了硬件产品流通渠道的积极性,起到了一种剂的作用,提升了硬件产品流通速度,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在车友互联的商业模式下,汽车厂商可以轻松实现差异化卖车,精准营销,不但增强了客户粘性,还为自己带来可持续的利润。硬件设备商和渠道商通过车友互联系统解决方案破局价格战,为自己带来更多硬件利润与长期持续利润。而对于第三方服务商来说,则通过多种收费模式带来持续性高额的分润。
篇9
关键词:提升 流通业 竞争力 思考
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因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现代化水平不高,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等等,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今我国流通领域已全面对外开放,国内流通业要同国外企业争夺市场,求得生存,就必是更加残酷和惨烈。因此,必须全面推进流通现代化,提升流通业竞争力。
流通主导化
传统观念认为,流通只是产品销售的一个环节,而且商业劳动不创造价值,不是生产性劳动,流通成为末端行业,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行业。这一“流通无用论”观念影响着流通地位,制约着经济发展。
其实,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流通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在小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处于从属地位;到商品生产时期,生产与交换互为条件,相互决定;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决定生产,流通从附属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重生产、轻流通’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流通极为重要。是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只有现代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的生产,大规模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大规模生产。”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业应处于基础产业的地位。我国要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按照流通产业的概念建立统一的流通体制;加强流通产业的统一的宏观调控;按照开放经济的要求调整流通产业结构;加快培养内外贸复合型流通产业大军;加快流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等,使流通真正成为融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有机系统,从而真正成为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
产权明晰化
流通产业在产权结构、空间结构、组织结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衡,尤以产权结构的矛盾最为突出,制约了流通产业的发展。
目前国有流通业产权制度改革可以经过科学的资产评估和公开的比较合理的价格有偿转让,可以划出一定比例的国有股向职工有偿转让,组织职工持股会推选代表参加董事会;也可以稳步推行经营者持大股,大胆地鼓励经营者用积累资金或用信贷资金购买企业股份,或者用知识经验折算企业股份;有些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可以把国有股全部公开招标转让给经营者或其他社会法人或自然人,也可以依照股份合作制的方式,全部转让给本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
私营流通业规模较小,设施简单,经营方式粗放,不具有驰名的品牌和较高的美誉度。但是商业劳务性适于私营商业的自主管理;商业的细小性和分散性,适于私营商业的独立经营;商业的运行方式、经营方式、行业特色等比较适于私营商业的产权结构和机动灵活的机制。因此,要通过国有流通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使国有资本从中小商业中退出和减持大型流通业国有股;要把广大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造成民有民营商业;同时,政府要改变观念,不必强化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要在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等方面,给予大力而持续的扶持,以发展民有商业。
企业规模化
现代流通业的趋势,应当是整合现有的商业资源尤其是国有流通业资源,使资源加快向优势企业集中,注重培育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从而形成一批资本规模和销售规模庞大、市场覆盖面广、并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全国性的流通集团。鼓励和支持大型商业集团跨地区购并,实现流通领域中的资产重组,做到强强联合;建立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供应链,促进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联动、组合,从而优化了流通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流通领域大公司大集团,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在较短的时期内建立与外资企业相抗衡的商业巨舰,以此来提高国有资本的利用效率,提高民族商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
世界零售业巨鳄沃尔玛排名2005年“世界500强”第一,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全球有超过4000家大型门店这一连锁优势。我国中小流通业面对实力强大的外资巨商和本土大型连锁企业的压力,以联合采购、自愿加盟为主要形式的自愿连锁方式能通过统一进货、统一定价、统一促销、统一核算,使流通业充分发挥规模优势,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目前,自愿连锁在我国的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各级政府,特别是商务主管部门要创造条件,都要从政策和措施上,积极推动、支持自愿连锁的发展。
组织扁平化
在信息技术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流通业的组织结构是通过严密的等级体系、明确的责权统一和完备的规章制度,保证了用人工方法进行信息采集、加工和传输的有效性。其弊端在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人员之间缺乏合作。随着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企业规模化,将使部门之间沟通、人员之间合作更加重要,同时必将有更大范围的信息需要收集,更大量的信息需要处理,原有的组织结构形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要求了。所以,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灵活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柔性组织结构应运而生。这种组织结构通过应用数据库及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业的应用,极大地扩展了流通业的信息采集、加工和传输的范围,缩短了时间,降低了成本;拓宽了流通业的管理范围和管理对象,调整了企业内部分工体系,减少了中间管理层次,改变了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分割、职责不清的状况;从而形成的这种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提高了企业运行效率,降低了成本费用,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渠道网络化
传统的流通渠道从横向看,是各分散的流通业各自建立的杂乱无章的流通渠道;从纵向看,是习惯的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零售商等流通渠道。这种渠道既不利于商品向更加广泛的流通,又增加了流通成本,更不利于资源的共享。
在产品同质化和成本差异小的情况下,渠道优势已成为竞争的重点:鼓励流通业通过兼并、重组、合作、连锁等形式,顺势做大做强,以构成流通网络;鼓励流通业将网点延伸到广大农村、偏远山区、广阔西部,在带动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构筑企业网络渠道;面对流通领域的全面开放,国内流通业也必须走出国门,建立全球化的流通网络,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品流通将使传统流通与网上流通的渠道互补与融合,由改造的原有流通渠道与新型网上渠道共同发挥作用。网络社会,渠道企业将以电子商务环境下流通的业务流程和不同职能阶段的特点为依据进行联结,从而形成开放性、灵活性、信息化等特点的网状交织的模式。
同时,实施电子商务,优化信息采集,在网上进行供销洽谈,并通过网上的电子转帐系统和税收征管的电子网络来进行资金的支付划拨和结算,从而营造出面向全国和全球的网上商贸环境。
物流综合化
由于行政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各行业都热衷于发展各自独立的物流产业,相互间缺少沟通和协调,同时,物流设备缺乏标准,产品缺乏标准,交易成本较大,人为割裂了现代物流的整体布局。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的20%,超过美国至少10个百分点,且企业自营物流比重很大。
现代物流是“综合性”的物流,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改变我国物流业发展滞后、物流时间长、成本高、效率低的现状。着力培育第三方物流,大胆拓展农村物流,加强网点建设,加强网点衔接,更好地吸引和利用外资,允许建立外商独资物流企业。
新世纪是环保的世纪,绿色的世纪。物流行业必将建立全新的从生产到废弃全过程效率化的、信息流与物流循环化的绿色物流系统。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环境保护的加强,逆向物流(逆向物流就是为了回收价值或适当处置的目的而从它们典型的最后目的地移动货物的过程)已经被提到了一个战略高度。
行为规范化
我国多数流通业的结账周期在3个月至半年,有些企业甚至在一年以上,远远高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1-3个月的商业结账周期。其结果是相当一部分流通业没有商业资本积累,必然挤占生产企业的资金来开展经营,导致了产、供、销关系紊乱。诸如此类假冒伪劣、走私贩私、商业欺诈、商业贿赂、恶性竞争、欠债不还等等,造成流通秩序混乱,流通效率不高的现象仍十分普遍。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信誉与形象,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规范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维护合法权益,切实保障消费者利益。
商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政府与市场主体关系网中的重要枢纽。一方面作为企业自己的组织,有较强的市场性或民间性,代表企业以多种方式同政府讨价还价,寻求最大限度的政策支持和宽松的政策,同时作为民间组织的集合,可以共享资源,使商会的总交易成本实现最低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商会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政府与市场主体的重要枢纽,代表政府执行部分行政职能,通过制定行业章程或同业协议,形成企业必须遵循的准则;通过对行业中违反规定企业的惩戒,警示企业并强化企业自律。因此要认真宣传商会作用,积极组建各类商会,推动商会工作,使商会成为行为规范的倡导者和维护者。
内外贸一体化
内外贸分割的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不利于综合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又不符合行政管理精简、便民的原则,造成行政资源浪费,行政效率低下,也无法形成政府对整个流通的统筹管理,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的要求。
内外贸易的一体化的内涵是指国家将国内国外贸易看成一个整体,用“大贸易、大市场、大流通”的观点研究贸易问题,促进内外贸有机融合。建议建立涵盖一体化产业的管理,内外贸易一起抓管理;打破市场垄断,放开粮棉油市场;培育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国内流通业要同国外流通业竞争,就需要具备对现代流通业的管理能力,熟知现代流通方式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能够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发挥现代流通的优势;需要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更需要熟悉现代流通规则、世贸组织规则、国际商务法律、国际惯例、国际礼仪以及各国风俗习惯,在事业和能力等方面都应该具备国际化水准,增强竞争力,使我国的流通业真正与国际接轨,在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琳.提升流通业竞争力的新途径.商业时代,2004
篇10
在流通领域发展电子商务的背景
按照WTO电子商务专题报告的定义,电子商务就是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的生产、营销和流通活动,它不仅指基于Intemet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机的商务活动,包括通过网络实现从原材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订购到出品、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贸易活动。
1.从流通领域看,电子商务的产生,是技术发展、消费者价值变革、商业竞争等综合因素所促成的。
2.从技术上看,以计算机和电信产业为时代象征的信息技术产业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开始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它改变了传统商务的模式,为全新的商业模式一一电子商务提供了发展的技术基础。目前世界互联网用户已达1.59亿,预计到2003年全球上网人数将达5亿,2005年会增加到10亿。1998年全球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业销售达到430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了16.8倍。据美国商务部称,在过去5年中,信息技术在美国实际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超过1/4,并超过汽车和航天两块的总和;美国网络经济近十年所创造的价值,接近于该国汽车产业近百年来所创造的价值,而且将来所创造的价值可能会超过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产业所创造的价值。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改善流通过程本身的运行方式,将进一步促进交易费用的降低,从而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对传统商务的竞争力。
3.从消费者来看,消费者价值的变革促使电子商务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里,消费者价值发生了很大变革。一是强调购物效率。二是对商品或服务的购买具有多样化的选择。消费者价值的这种变革,呼唤着新型商务模式的产生。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则满足了消费者价值的要求,它一方面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购物方式,扩大了购物空间,节约了购买时间和购买费用,加快了商品流通过程,大大方便了消费者;另一方面可以给消费者提供充足的信息,使消费者可以随时查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得到更方便的售后服务,从而适应消费者多样化的选择。
4.从商业竞争上看,业态竞争使电子商务成为必然选择的创新形式。目前,商业营销竞争已变成业态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占优势,各商家已不再依靠表层的营销手段的竞争,而去探讨更深层次上的商业组织形式的竞争,从而迫切地寻找变革,以尽可能地降低商品整个供应链上所占用的成本和费用,缩短运作周期。电子商务的出现正是业态竞争的新的形式。无论是从什么角度看,竞争,对抗竞争,并以创新精神与方法赢得竞争,是商业不变的主题。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也改变了竞争主体的角色与作用,在商业竞争中成为必然选择的创新形式。
电子商务对流通领域发展的作用
流通领域作为沟通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的中介网络,本身是竞争性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网络经济的出现,促使网络市场成为新的经济体系的核心,政府、企业、消费者通过网络市场相互联系并相互作用。而基于网络基础之上的电子商务的出现,给传统的经济体系以巨大的冲击,对流通领域的经济行为产生分化和重构作用。
分化作用表现在:第一,商品和服务的信息流将脱离传统市场而在网络上出现和流通。这是因为信息在网上流通成本低于其在传统市场的流通成本,信息在网上流通速度快于其在传统市场的流通速度,信息在网上的流通覆盖面大于其在传统市场的流通覆盖面。第二,信息商品的生产、流通与消费都转移到网上,从而信息商品的生产企业、信息商品的消费者、用于信息商品流通的市场都脱离实体经济而进入网络经济。第三,资金流越来越脱离传统市场而倚重网络进行流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安全性的加强,将出现电子货币。于是传统货币将被淘汰,资金流将完全脱离传统市场而只在网上流通,实体经济将不存在资金流。第四,电子政府取代传统政府。政府脱离于传统市场,只存在于网络市场。重构作用体现在:第一,流通企业业务流程重构。由于信息流上网及信息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网络化,大大降低信息成本,信息成为首要资源并渗透到业务的各个环节,从而改变业务流程。第二,市场流通方式重构。由于信息流、资金流从传统市场中剥离出来,传统市场的作用降低、功能减少,批发、零售的地位下降,而物流配送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电子商务影响流通领域的特征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正在改变流通领域的经济行为,对我国传统的流通领域影响深远。其特征表现在:
1.促进销售方式的革命,引发流通业自身的基础性变革
(1)传统的业务模式和流转程序发生变化。由于网上购物和在线销售的出现,消费者可以从互联网上直接选购自己需要的商品,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和网上销售商都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并营销商品。一部分商品的流通不再按照原来的产业和行业分工进行,也不再遵循传统商品的购进、储存、运销的业务流程运转。网上销售一方面使产业间、行业间的分工模糊化,“产销合一”、“批零一体”的销售模式大量出现。另一方面,随着“凭订单采购”、“零库存运营”、“直接委托送货”等新的业务方式的出现,服务于网络销售的各种中介机构应运而生,行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深化。
(2)市场概念的更新。由于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传统意义上的商圈被打破,客户一下子扩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市场形成,这不仅使消费者购物的选择性极大地增强,也使商业竞争更趋激烈。
(3)销售方式的变化对生产经营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网上购物为现代社会消费时尚的个性化进一步提供了便利,以消费者为主体的分散式订单生产,呼唤柔性生产技术的出现以及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另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制造业竞争中劳动力成本的作用降低,中小企业在网上营销中可以获得更大的比较优势。因此,在个人商品消费领域,大批量、规模化生产以及传统的工商关系部分将由产销合一的高科技小企业所取代。
(4)商业利润的来源渠道改变。传统商业是从商品的供应价与销售价之间赚取利润,而网上商业把这种差价缩减到零(即“零利润销售”的概念),有的甚至使商品的销价低于生产成本,它们的商业利润不再是从商品的差价中获取,而是来自于网上广告、服务、赞助商及其它高利润商品等新的渠道。
2,推进流通技术的革命,实现产销一体化整合
传统的供应体系分为二类:一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推动式”,生产什么就出售什么,消费者几
乎没有选择的余地。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拉动式”,形成了以消费者需求为引导的生产机制。但是由于市场配置资源是靠公开价格信号实现的,这种事后调节不仅具有时滞,而且对社会资源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电子商务的出现赋予了流通技术革命以更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这就是供应链技术。实施供应链管理就是以电子商务技术为基础,将商品需求、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可以在库存数量、存货地点、定货计划、配送运输几个方面实现最佳选择,优化企业经营者的利益,而且能够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以恰当的价格和便捷的方式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最大地体现消费者。供应链技术将“时滞”变为“实时”,其关键是信息技术从消费延伸到销全过程,并通过电子商务技术把众多的生产厂、零售商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在产供销各环节建立起多极化的产销联通体系。
从已开展的实践效果看,供应链技术比传统的商业供应体系具有以下明显优点:(1)信息和供应链条短,流转环节少,面向消费者的直接销售和服务大大增加,商品周转和销售加快。(2)产销的适应性增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更加适合具体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并且有灵活调节的机制。(3)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这主要是靠几个方面实现的:一是最佳期的库存量和库存结构的优化,减少了资金的占压及利息、保管费的支出;二是采购过程在网上实现,改变了“大撒网”式寻求最佳供货商的传统做法,信息流从功能上替代了商流,或者说将商流业务虚拟化,将依靠人工的交易活动转化成数字化的信息传送过程,从而节省了包括差旅费、人工费、手续费在内的大量商流费用,降低了购买成本;三是在线销售可以避免有形商场及流通设施的投资,使交易费用进一步降低,价格竞争的空间也随之增大。上述情况表明,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采用电子商务的内在动力。
3.催化零售业态的革命,商品流通组织结构面临重大调整
日前电子商务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重虽然较小,但其发展势头却令人关注,并有可能引发从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连锁店演进而来的第四次流通革命。从目前情况看,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的影响主要有:
(1)对零售业态产业直接影响。但对影响的程度,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电子商务比较普及后,以网上交易为主导的无店铺销售比例较大。这就意味着厂商可以不通过批发商和零售商向顾客直接供货,传统流通业将会因此受到极大冲击。另一种观点认为,除了几个特殊行业外,多数制造商并不一定建立自己的网上直销系统。大多数制造商持审慎观望态度,他们既怕错过网上销售的商机,又不愿意轻意损害与零售商长期培养起来的关系。因此发展的趋势关键还是要看采取何种方式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零售业自身的积极应对和策略选择。
(2)关于商品配送和交割方式的变化。电子商务中的网上零售,实际上已经破除了商家对各种商品批量购进、集中存储、坐店销售的方式,商品可以直接送到消费者家中。这种商品交割方式的变化,说明网上购物使传统的物流配送开始向消费末端延伸,不仅涉及商品配送体系的结构调整及各类有形零售业态如何适应的问题,而且对商业批发集配商品可以提高流通效率、节约社会劳动的理论是一种挑战。传统的批发商、商等,在这种冲击面前将有可能萎缩。
(3)随着电子商务尤其是网上购物的发展,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和配套行业的重点将会发生偏转。各类送货系统、快速运输公司、支付公司、安全、广告、商务软件、信息服务等新型物流和中介机构发展呈加速态势,并且有很大的发展空局。
我国在流通领域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
从战略上看,电子商务是一个发展方向,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交易活动,它的应用将打破时空界限,改变交易形态,加速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这种意义上讲,电子商务是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发展我国的电子商务是一种战略性的选择。如果不积极跟进、企业会在下个世纪的竞争中陷于被动。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在探索阶段,无论在基础设施、技术手段、运作环境等方面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目前在流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仍带有一定的超前性。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考虑到中国目前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流通领域电子
商务的发展应首先从电子商务中同政府管理有关的环节着手推进,采取政府主导型的阶段式发展战略,鼓励流通企业参与发展电子商务和自我管理,健全、完善法律和安全管理,参与国际间电子商务指导原则的协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发展政府级非支付性电子商务,促进有关部门在电子商务实施中的关系协调,推动管理部门联网,实现商务管理电子化。
(二)发展政府对企业级电子商务,以外贸行业为代表,利用外贸、海关、商检、银行、税务、运输等部门的联网推动国际电子商务应用,逐步实现支付性电子商务;
(三)发展企业对企业级电子商务,使企业认识到电子商务可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流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进一步转化为发展电子商务的内在动力。
(四)发展政府对消费者和企业对消费者级电子商务,普及电子商务知识,提高全民意识。国家可以把政府级电子商务作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切入点,以企业级电子商务发展为重点,在不同层面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积极稳妥地发展消费者级电子商务;政府可对电子商务的网络平台进行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研究制订相关政策、标准和法规,建立安全认证机构,创建规范、安全和竞争的电子商务环境,同时采取一些配套的优惠政策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从战术上看,在我国流通领域发展电子商务,必须抓住时机,创造条件,讲求实效,逐步推进。当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要以企业为主体,重点发展企业间的电子商务;
2.以大企业为龙头,通过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化,建立上下游客户的网上采购系统;
3.要以专业网为切入点,选择电子、医药、建材、汽车、航天等重点行业,以建立专业性较强的信息服务和交易网率先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