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的形成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链的形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链的形成

篇1

为进一步落实《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早日把我省建设成为工业省、科教省、生态省,实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现对尽快形成我省汽车产业链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要尽快整合汽车配套企业资源。目前为一汽配套厂家近400家,相互信息不沟通,均单独和主机厂联系,势单力弱。为了进一步抓住今后几年汽车市场迅猛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迅速拓展配套空间和市场份额,以及今后向省外其它汽车制造业拓展,建议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成立包括全省汽车配套厂家、民营企业参加的吉林省汽车零部件配套协会,根据配套类型不同划分若干分会。定期交流信息,研讨和协作,根据汽车换型集中开发新产品,及时和国内外新产品对标,集中和一汽或其它汽车制造厂家联系沟通,也可请一汽有关部门代表驻会并指导。这样有利于达到产品系列化、模块化;有利于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有利于整合资源,进行产业重组,将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并发展为全国供应商;有利于稳固和扩大配套份额;更有利于汽车零部件的研发和尽快形成产业化为主导的产业链。

二、大力扶持和加速培养或筹建一批高技术含量的汽车产品配套企业。高技术含量的汽车配套零部件垄断性强,市场占有份额较稳固,且利润率高,并且容易打入国内外其它汽车制造业并与国际接轨。以一汽大众为例,目前为一汽大众配套厂家,我省占1/3,且技术含量较低。高技术含量的如电器、橡塑密封件及活塞和精密冲压件,多由江浙一带生产厂供货。

三、要有计划地引进国外汽车制造企业。广州最近在成功引进本田和丰田二汽车制造企业后,又与日产汽车合作在广州建立基地,在整车制造业的辐射和带动下,目前汽车零部件生产群落“三大体系、四大组团”已形成规模,仅白云区零部件产业占地就达51平方公里,形成工业园区,成立了以汽车零部件研发与产业化为主导的863产业化促进中心,极大地促进了零配件的发展和迅速带动了上下游产品的崛起。为应对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使我省汽车产业迅速发展,稳固长春“国际汽车城”的地位,建议再引进国外1~2家大的汽车制造企业。这样,将会更快促进我省汽车产业链的形成,推进我省工业省建设目标的实现。

(作者系省人大代表,一汽四环制品有限公司总工、高工)

篇2

2008年尚沉溺于亏损泥潭中的德豪润达,于2009年通过并购的方式正式进军LED产业,此后,德豪润达迅速扭转困局,2011年前三季度净利润达到2.71亿元,全年业绩则有望突破4亿元。

公司日前成功增发,董秘邓飞告诉记者,德豪润达将在现有基础之上向毛利率更高的LED产业链上游拓伸,即外延片领域。西南证券指出,德豪润达具有两种明显的驱动力,分别是充足的国内外订单及及覆盖外延片、封装、照明应用的全产业链结构。

痛定思痛 成功转型

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小家电生产基地,创立于1996年的德豪润达即是小家电家族中的一员,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过近年来,受制于大宗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及终端需求的不振,以九阳股份(002242)、爱仕达(002403)为代表的小家电企业纷纷折戟,产品主要面向北美和欧洲市场的德豪润达亦未能幸免,公司2008年一度亏损逾6000万元。然而,德豪润达并未任由业绩持续恶化,公司积极寻求脱困之道并最终以外延式并购的方式成功扭转困局。

2009年,德豪润达以“三步走”的战略进军LED产业,公司先于年初引入战略投资者广东健隆达,此后,德豪润达出资亿元控股台山健隆并受让广东健龙达、恩平健隆两公司与LED业务相关的全部固定资产,德豪润达由此成功涉足LED封装领域。为了打开下游的应用市场,德豪润达又于当年8月收购在国内户外LED显示屏领域极具竞争力的深圳锐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应用市场由是打开。

据了解,在德豪润达于2009年宣布转型的时候,曾不乏质疑声音,毕竟德豪润达当时在LED领域并无现成经验,公司LED项目能否迅速释放业绩尚难以判断。不过,德豪润达当年即扭亏为盈,净利润达6400万元,同比大幅增长203.54%。

此后,德豪润达在LED封装及应用方面同时发力,2010年实现净利润近2亿元,去年的业绩则有望突破4亿元。尽管到目前为止,小家电业务依然是德豪润达的第一大业务,但其比重却在逐年下降,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德豪润达LED项目业绩的进一步释放,公司的转型将更加深入。

事实上,由于高利率的LED业务为公司创造的营收逐年增加,因此德豪润达的毛利率亦从2008年的13.79%增至目前20%左右。瑞银证券曾指出,相比于国内同行,德豪润达的垂直整合可以保持终端产品优先获得价格主动权;而在海外市场,相比于国际品牌,德豪润达渠道管理费用更低,且没有代工成本。因此瑞银证券认为德豪润达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领先的结构性成本优势。

全产业链及订单双驱动

在整个LED产业链中,各环节毛利率从上游到下游逐级递减,因此处于上游的厂商往往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品溢价。从事LED芯片及外延片生产的三安光电(600703)、乾照光电(300102)毛利率普遍高于下游的雷曼光电(300162)、聚飞光电(300303)等正是如此。

在中游的封装及下游的应用方面,德豪润达业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公司并未止步,依然向对技术及资金要求更高的上游外延片领域进发。基于此逻辑,德豪润达于2011年启动定向增发计划,日前已经成功完成增发,募集资金15.61亿元。按照规划,德豪润达将利用募集资金投资外延片项目,由于德豪润达在LED领域具有充足的技术积累,因此公司在外延片领域不存在技术障碍。一旦德豪润达成功占领外延片市场,则公司产品的议价能力将大为提高。

更为主要的是,德豪润达已经掌握了LED中游及下游市场,因此外延片项目释放产能之后,公司将实现LED全产业链结构。业内人士指出,德豪润达覆盖全产业链之后,产品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不可同日而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与中科院在MOCVD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48片MOCVD重大装备首台样机研制进展顺利。广东科技厅将免费提供3-10台国产MOCVD给德豪润达等公司使用,并提供较大额度的科研经费用于支持公司使用国产高技术设备。据悉,德豪润达是国内LED上市公司中唯一获得前述MOCVD免费使用资格的公司。所谓的MOCVD是LED产业链最顶端的设备,主要用于生产LED芯片,目前国内MOCVD设备均系进口,德豪润达先行使用国产MOCVD,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篇3

关键词:商业房地产:供应链;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作者简介:康耀江(1965-),男,河北邯郸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商业房地产及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3-0069-04 收稿日期:2007-02-07

一、商业房地产供应链分类

根据供应链的集合程度,商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供应链组合可以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地产开发型、房产开发型、物业持有型、金融投资型和综合开发型。在这5种类型中,作为一级土地开发商的纯粹地产开发型随着国家土地管理政策的调整和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全面实施,企业的主导权逐渐丧失,政府主导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这类房地产开发商已经越来越少;综合运作型是综合了地产开发型和房产开发型两种供应链模式,由于地产开发部分少了,所以该种模式已经逐渐变成了房产开发型。所以,目前商业房地产企业的供应链组合方式主要就是房产开发型、物业持有型和金融投资型3种(丁烈云、毛鹤琴,2004),其模式分别如下图所示。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商业房地产开发型供应链,主要原因在于商业房地产开发商在整个过程中深度参与每个关键环节,全面地把握商业房地产产品“制造”的流程,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把握商业房地产发展的方向。

二、商业房地产开发流程

在国内的一般性教科书上,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将房地产开发分为可行性研究、前期工作、建设实施、营销和服务等4个阶段(赵世强,2003),如下图所示:

按照国际上传统的经典房地产著作,一般将房地产开发分为以下8个阶段:

三、商业房地产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模型

依照上述两个房地产开发模型并基于对其的分析,结合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建立如下图所示商业房地产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模型:

(一)模型基本说明

该模型不是直线供应链,而是横向和纵向交叉的网络供应链模型,决策、计划和营销不仅是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或流程,而且这个流程对其他3个流程始终产生影响。4个流程在职能内容上是紧密相关的,不仅互为补充,而且在一些情况下甚至是互相渗透的。所以,4个流程虽处在供应链上的不同位置,但是他们之间互相“牵引”,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管理创造系统,从而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有价值的商业房地产产品。

(二)模型的四个基本流程

模型包括4个基本流程模块:土地和资金的获取、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这3个流程通过决策、计划和营销这个流程进行协调和统一。

决策、计划和营销:指的是商业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整体决策和营销管理活动,包含开发方式的决策;产品创意;开发流程与合作伙伴的确定;销售策略的制定等。其中也包含支持性运作管理,如:确定商业房地产房型结构,布置方式和数量;具体开发计划进度;销售方式等。

土地和资金的获取:指的是土地和资金的获取方式。土地的获取主要是根据土地出让方的要求来决定;资金的融通更加复杂,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采用何种方式获取资金是房地产企业急待研究的问题。土地和资金可以看作是房地产产品的“原材料”,如何“采购”至为关键。

工程建设管理:指的是项目的勘查、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管理。勘查包括地形测量、工程地质和水文勘查;规划设计包括项目的整体布局,造型选择,与周边配套设施的结合,施工图设计等;施工:包括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选择,质量、进度和资金的控制,竣工验收和移交等。相对来说这个流程技术性最强,也是比较容易控制。

运营管理:可以用四个统一来概括,就是统一招商、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监督和统一物业管理。这个流程处于整个流程的末端,但远不意味着结束。商业房地产开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房地产产品的制造上,而且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对项目的管理经营上,所以运营管理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三)四个基本流程之间的关系分析

1.从时间上看

从时间上看4个流程具有很明显的时间顺序,这就要求在进行商业房地产开发的时候,开发公司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不能盲目。比如在决策不确定的情况下就不能逾越这个阶段开展工程建设。房地产行业是失败不起的行业,商业房地产更是如此,严格执行投资建设程序,环环相扣,才能确保项目实施的稳定性、可控性,才能实现投资效益。但是实际的开发过程并不是沿直线一步一步地向前进行的,因此模型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循环网络型;开发是一门艺术,它是非常复杂且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开发中的有些做法不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因此,不能完全依赖于抽象的模型。在每一个阶段,不能仅仅考虑下一个阶段,要始终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

2.从内容上看

(1)决策、计划和营销

这个流程内的管理活动贯穿整个供应链,“管理就是决策”,因此决策和计划在任何管理中都是贯穿始终的活动,而且是最总要的管理活动。

现代营销管理理论已经把营销管理活动视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占有统领性的地位。中国房地产行业前期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已经进入“买方”市场,“顾客是上帝”的时代已经来临,因此营销管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将营销管理视作贯穿始终的管理活动,并作为衡量其他管理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准,可以将商业房地产开发的产品始终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大大降低开发风险,提高项目成功的概率。

(2)土地和资金

这个流程是4个环节中技术含量最多的,也是相对最易于控制的管理环节,属于产品“制造”阶段,执行的特色最明

显,但是并不是说这个管理环节就容易、简单和不重要。房地产产品和一般性产品不同,具有一次性,而且要经得住长时间的检验(至少20年以上)。规划、设计和建造不仅要满足现代需要,而且要符合未来时展的要求。

土地和资金作为房地产开发的“原材料”,是影响商业房地产开发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房产依附在土地之上,资金是项目开发的血液,两者与其他环节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3)工程建设管理

工程建设管理是决策的结果,依赖于土地和资金的支持,同时对后期的运营管理有直接的影响,为了便于后期的运营管理,在这个阶段就应该安排运营管理阶段的相关机构和人员进来参与决策。所以工程建设管理与其他管理模块的交叉管理也是最多的。

(4)运营管理

运营管理是商业房地产开发的最后一个阶段,但是对商业房地产项目本身来说则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运营管理是在前面3个流程管理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处在最为被动的位置。在这个流程管理阶段,除了要完成前面3个环节中没有完成的一些工作外,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商业开发实现项目最终的价值。

运营管理是否能够成功根本取决于前面3个阶段的成果,取决于整个战略和策略是否正确,运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弥补前面阶段的缺陷,但是对于一个商业房地产项目来说,决不能将成功押在最后的运营管理环节上。

3.从组织结构上看

商业房地产开发,在组织结构上属于典型的网络型组织结构。从图中不难看出,商业房地产开发商的关键职能基本上都是由外部的专业机构来完成的。房地产开发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信息整合,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建成一个系统的组织网络,将房地产开发的各个环节的复杂职能纳入到自己的管理系统内部,不仅确立了自己的中心地位,而且有效推动了整个系统的有机运转。

四、商业房地产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模型分析

(一)商业房地产业集成化供应链中企业的角色与相互关系

商业房地产业供应链是种网络结构,开发商是商业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实施者,是项目的总负责人,承担项目开发成败的经济责任,是供应链的组建者,对供应链的运作起主导作用。所以,开发商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是集成化供应链的管理者。由开发商提出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供应链分工措施,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由开发商对战略性问题和支持性运作问题做出决策,在项目实施前完成市场分析、费用测算、经济评价和风险评估的过程,做出开发计划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计划进行调整。

(二)商业房地产业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实现方式

首先,开发商要从传统的局部性思维转换到整体性的系统思维。在观念上,开发商要充分尊重链中的供应商,一流的供应商造就一流的企业,抛弃以往哪些“非此即彼”、“你死我活”、“极力压价”的竞争式的方式,努力营造相互合作的双赢或多赢的新局面,从竞争走向竞合,努力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能力,从而提高供应链的绩效,为链中企业创造更好的绩效水平。

其次,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也不仅仅是合作伙伴的选择,开发商要建立相应的生产计划与控制体系、采购体系、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价值观共享及风险共担体系、链中企业的激励制度等支持系统,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以此来保证供应链的稳定高效运作。

第三,链中企业建立互信关系是进行有效合作的纽带与保证。开发商要与合作企业共担责任、风险与成本,同时共享成果与收益,这是企业间建立长久信任关系的唯一有效途径。节点企业间只有建立了信任关系,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开发商才能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商业房地产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博弈分析

对于商业房地产开发商来讲,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进行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不仅仅是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出发,而是应在争取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链中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和分配。供应链的竞争,首先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其次才是链中企业之间的分配竞争,它们之间存在博弈关系。下面以开发商和建筑商为例,对他们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开发商和建筑商都是独立的企业。

1.博弈分析

假设建筑商的单位产品价格为p,产量为q,成本函数为TC1,则利润为

π1=pq-TC1(q)

开发商的产品价格为P2,产量为Q2,除去中间产品(建筑商)的成本函数为TC2,则利润为

π2=P2Q2-TC2(Q2)-pq

总利润为

π=π1+π2=2Q2-(TC2(Q2)+TC1(q))

在只有一家建筑商的情况下,则q=Q2。并且,对于商业房地产的需求曲线满足于

P=f(Q)

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博弈双方轮流出价的讨价还价博弈为G(δl,δ2),建筑商和开发商获得利润的贴现因子分别为δl和δ2,N={1,2}代表博弈双方,P为中间产品的集合,X∈R+为中间产品的产量空间,T={0,1,2……}为所有的时间集合。双方博弈的规则为:当一方给出中间产品的一个价格,另一方要么接受这个价格,要么拒绝这个价格,若接受这个价格,则根据这个价格选择一个使其利润最大化的中间产品的产量,博弈结束;若拒绝这个价格,博弈进入下一轮,由拒绝方出价,另一方要接受并选择一个其利润最大化的中间产品的产量,要么拒绝,博弈继续下去,直到一方接受对方的出价,达成一致。

在建筑商和开发商都不能决定中间产品的价格的情况下,建筑商选择产量来决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开发商根据商业房地产的市场供求函数来决定利润最大化产量,当双方同时博弈时,建筑商选择产量q使其自身利润最大化化π1则最优化一阶条件为

P=MC1(q)

开发商根据需求函数决定利润最大化,并且q=Q2时,最优化一阶条件为

P=f(q)+qf’(q)-MC2(q)

上两式联立可得博弈均衡解p*,满足

P*=MC1(q*)

P*=f(q*)+q*f’(q*)-MC2(q*)

满足供应链的利润最大化产量q*

f(q*)+f’(q*)q*-MC1(q*)-MC2(q*)=0

这个均衡过程的形成过程与双方的成本函数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在传统的合作方式中不可能达到完全信息的条件。建筑商和开发商只有形成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对供应链实行集成化管理,双方充分的互相信任,博弈过程是合作博弈,才能达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优的水平。

2.合作博弈的帕累托改进

篇4

关键词:产业链融资;信息;信用;信贷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4)01-0067-04

一、农业产业链、产业链融资和产业链整合

农业产业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国外学者对其研究较早,主要基于价值链和供应链理论,并集中在技术层面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企业利润为目的(霍夫曼,2000;埃尔南德斯等,2007;里尔登等,2009等)。本文将农业产业链定义为以农业生产为核心,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以信息链、信用链、资金链和主体链四个维度相互对接形成的均衡链条式关联结构。

根据李智睿(2013)的观点,广义的产业链融资是指面向产业链运作的整个过程,整合技术、信息流和资金流,提供基于产业链真实交易的融资产品,从而实现产业链创造价值的金融服务;狭义的产业链融资是指商业银行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在整个产品流动过程中提供信贷服务,保证产业链的高效、平稳运行,并为自身创造利益,从而达到多方共赢。本文的农业产业链融资中,资金提供者为商业银行,融资主体为农业产业链中的企业和农户,因此本文研究的农业产业链融资属于狭义范畴。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是基于对农业产业链核心龙头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对整个产业链效益的评估,而不是单纯地评估某个企业或农户的财务状况。

产业链形成的比较优势是将交易成本内部化,若产业链内部的交易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产业链结构的形成就会沿着整合程度提高的方向进行变化,这种变化即产业链整合。产业链整合一般由整合企业作为主导。农业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农产品信息的极端不对称和不可预测,使内部化的交易成本远远低于市场交易成本,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农业产业链的整合程度显著提高。

二、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东营海参产业案例

山东省东营市位于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海域滩涂面积广阔,饵料等自然资源丰富,海参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2003年引进海参养殖试验开始,东营市的海参产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东营市海参养殖开发面积已达到23万亩,海参总产量达到了4162吨,比2011年增长46.04%,约占山东省海参养殖总产量的1/3,其海参价格能够影响全国的海参价格走向。随着东营市海参产业的快速发展,广大海参承包养殖户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强。但是,由于海参养殖户普遍缺少抵押担保,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差,往往难以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海参养殖户资金不足导致发展受限,进一步限制了海参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影响了整个海参产业链的发展壮大。

为了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对海参产业的金融支持,2012年,东营市政府、人民银行与农业银行东营分行联合,针对东营海参产业链进行了调研。调查显示,相比于威海、烟台等地的海参产业链,东营的海参产业链存在四个特点:一是政府扶持力度大。从2003年起,东营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海上东营”建设的意见》、《关于扶持海参养殖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规定,为海参养殖提供政策优惠。同时,政府给予海参产业大量的财政补贴,如根据海参池塘建设补助标准每亩海参池塘可补贴3000元。二是海参产业链跨地域。东营本地主要以海参养殖为主,为产业链的生产环节。东营生产的海参主要运往大连、胶东等地区加工和销售,而受人口、生活习惯、消费理念等因素影响,东营本地对海参的需求非常低。也就是说东营海参产业链主要的加工、销售、消费环节都不在本地。三是海参养殖成本低。东营市海参养殖以滩涂养殖为主,而不像其他地区为近海养殖。东营市内滩涂面积180万亩,土地价格非常便宜,比如某公司租地的价格为260元/亩,而大连、胶东等地的租赁价格为3000元/亩。同时,由于黄河流经入海,适宜海参的饵料生物丰富,海参养殖自育苗成本仅为市场购苗的1/7。四是海参养殖规模化经营。目前,东营市已经形成了以山东华隆、山东海虹、东营海跃等核心企业为主导,以多家海参养殖户为依托的“企业+农户”的海参养殖链。在科学规划、重点扶持下,海参养殖规模很大,已经形成了十分明显的规模优势。目前,东营市已经成为全国三大海参养殖基地之一。

根据东营海参产业链存在的四个特点,农业银行认为,开展海参产业链融资产品创新存在以下比较优势:一是东营地区主要是产业链中的生产环节,海参企业和养殖户的财务情况、信用状况等方面十分相似,有利于银行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产业链融资产品。二是东营地区海参养殖成本低,海参养殖利润大,产业链融资贷款的违约风险相对较小。三是海参养殖规模化经营,有利于银行集中进行贷款审批以及贷后监督管理。

在调研基础上,农业银行东营分行创新出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农业产业链农户贷款。该信贷产品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的产业链作为对象,基于对龙头企业信用实力和产业链管理程度的掌握,向农户发放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一方面,该产品以产业链核心龙头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整个产业链效益的评估作为授信依据,避免了对多家农户分别授信的高成本。另一方面,该贷款产品规定,申请贷款农户由龙头企业推荐并提供担保,获得的资金用途限定于产业链上的内部交易。

表1:农业产业链农户贷款与传统贷款产品对比表

[\&农业产业链农户贷款产品\&传统贷款产品\&授信对象\&对整个产业链及核心企业授信\&对每个海参养殖户单独授信\&授信依据\&核心企业财务状况以及整个产业链效益\&每户的资产及信用状况\&担保方式\&由核心的龙头企业担保\&每户必须提供担保\&身份限制\&必须是产业链中与核心企业建立了长期交易关系的农户,获得核心企业推荐和认可\&无特殊限制\&信贷资金\&多户大笔长期合作资金\&单户小笔短期资金\&]

2012年底,农业产业链农户贷款产品一推出,就受到了广大海参养殖户的青睐。仅2012年12月,农行东营分行就批复了该项目合作额度3000万元,单户贷款最高额为100万元,为11户养殖户发放农业产业链贷款1100万元,用于养殖户在公司购买海参苗、饲料、药品等养殖经营物资。随着农业产业链农户贷款产品的推广,海参养殖户与海参龙头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海参产业链出现了主体高度整合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海参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深入合作已经不局限于金融,而是拓展到技术优化、信息共享、风险防范等多个方面。农业产业链农户贷款产品,逐渐在东营海参产业链中打造了一种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即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截至2013年8月,该行已批复县域6家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农户贷款合作申请,合作金额达11200万元,现已完成发放6800万元,受惠农户达54户。

三、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的内在逻辑

在中国,农业产业链整合的实践当中,“公司+农户”的产业链整合模式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不少研究者也对这种模式对农村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展开了研究,发现了其促进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证据(万俊毅,2010;杨启智,2004;胡定寰等,2006;祝宏辉,2007;孙艳华等,2008)。万俊毅和欧晓明(2010)指出,这种模式同时扮演了价值发现、价值生产和价值分配的三重角色,方便了产业链整体的价值创造功能,因而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有不少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产业链整合可以成为中国农业效率增进的有效手段。农业产业链农户贷款产品,从制度创新入手打造了一条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该模式依托于产业链整合,促进了产业链整合的进程。它的本质是将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信用团体”,从农业产业链主体层面将金融资源进行整合,具体表现为信息、信用、信贷三个方面的整合。

(一)信息整合:形成农业产业内部信息链

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对农户贷款困难提供了较好的解释。由于银行与农户之间存在较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以了解农户的财务状况、信用情况等私人信息,难以对其还贷能力和贷款用途进行监督,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等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良影响,银行传统的做法是加大审批贷款和贷后监督成本,当此成本大于当笔放贷收益时,银行将不发放贷款。对于低额度、高成本的农户贷款来说,银行的贷款收益往往难以弥补放贷成本,不得不禁止农户贷款准入。

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通过信息整合嵌入了横向监督机制和同伴筛选机制,完成了信息需求主体从银行到农业产业链内部核心企业和农户的转变,较好地消除了这种信息不对称。对银行来说,对多家农户单独的信息甄别改为对整个农业产业链及核心企业的信息甄别,后者所付出的成本要大大小于前者。对企业来说,一方面,通过核心企业推荐及提供担保的贷款准入方式,使核心企业不得不选择财务状况良好、能够按时还贷的农户,实际上是一种同伴筛选机制;另一方面,核心企业提供违约赔偿、农户之间共享合作资金等制度设计,促使农业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和农户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相互监督,实际上是一种横向监督机制(见图1)。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信息整合将在农业产业链上形成完善的信息链,使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和农户之间非常了解,彼此信息十分透明,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的信息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并有利于产业链内部主体之间的进一步合作。

[图1: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信息整合]

(二)信用整合:形成农业产业内部信用链

将信用作为一种可以配置的资源,对于绝大部分农户来说,因为自身资金少、缺乏抵押担保等原因,其信用是相对不足的,或者说农户自身在银行的信用程度并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对于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来说,信用是相对“过剩”的,银行倾向于向其发放贷款,资金需求往往得到超额满足。但是,由于下游农户资金短缺,向核心企业提供的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相对不足,制约了企业对信贷资金的运用,这就造成了信用资源的浪费(见图2)。

[图2:传统农业产业链融资]

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实际上是将产业链中每个个体的信用进行整合,形成一条信用链,或者说用核心企业相对过剩的信用去弥补农户相对短缺的信用,最终实现信用的帕累托优化。这种信用整合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产生的,毫无疑问农户是信用整合最大的受益者,他们获得了贷款资金。对企业来说,利用自身实际上用不到的“超额信用”,有选择性地为优质农户提供信用担保,可以保证其生产的原材料以优惠的价格提供给自己,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培养上下游合作伙伴。对银行来说,对农业产业链分散的农户个体的信用考察是费时费力的,而对整个产业链的整体信用考察,以及产业链核心企业的考察是相对轻松的,这种信用整合减轻了其信用考核时的成本(见图3)。

[图3: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

(三)信贷整合:形成农业产业内部资金链

在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中,银行按照农业产业链的总体信用进行信贷发放时,并不是分散给单独的农户,而是形成产业链信贷资金池。这种资金池的运作模式如下:设定所有参与农户共同拥有的总金额,限定每户农户的最高贷款额和贷款期限,规定资金用途为农业产业链相关活动,给核心企业较大的权限,由核心企业主导整个农业产业链共同监管资金池内资金的使用。资金池的建立整合了农业产业链上的融资资金,有助于形成农业产业链自身的资金链,资金整合机制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第一,将可以从银行获得的融资资金形成产业链自身的资金链,对资金的运用更加方便和灵活。第二,共同所有和相互监督的资金池,一旦出现违约需要共同承担责任,实际上是一种内部担保机制,大大降低了资金风险。第三,最高贷款额、贷款期限以及资金投向限制,确保了资金为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服务。第四,审贷、担保和监督等职能以核心企业为主的制度设计,确保了核心企业在农业产业链整合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及发展。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实际上是金融创新助推下农业产业链的一种整合路径,它通过信息整合、信用整合和信贷整合三方面,使农业产业链向着整合程度更高的方向发展(见图4)。这条整合路径的最大优势在于,它不运用政府和市场的力量,仅仅依托于银行推出的创新型贷款产品,便使农业产业链上的各主体主动地寻求合作,形成利益信用团体,最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链竞争力的目的。产业链整合依托于金融创新,但是当利益信用团体形成高度整合的农业产业链时,其后续优势并不仅限于金融,而是会扩展到整个产业链生产销售、信息共享、技术革新和抵御风险等各个方面。

四、问题与结论

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或者说产业链融资创新产品下的农业产业链整合路径,减少了银行和农业产业链的金融资源配置成本,促进了农业产业链整合,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一是该模式在东营海参产业的成功具有一定的条件适用性,不可盲目照搬。首先产业链必须存在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其次产业链结构必须是“企业+农户”这种“大而数量少+小而数量多”的结构,最后必须存在敢于制度创新去提供大额资金贷款的银行。二是该模式仍不完善,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它仅考虑了农业产业链中原材料生产和加工环节,对销售和消费环节考虑不足。

虽然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但从农业银行东营分行提供的数据来看,其成果十分突出,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纵观全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当前国情下,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路径,其实质是农业产业链整合。二是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的实施必须注意适用条件,对产业链主体层面做好信息、信用和信贷三个方面的整合,并且随着产业链的发展进行改革和完善,不可盲目照搬。三是不通过政府和市场,依靠制度创新,诱使农户和涉农企业形成“利益信用团体”进行主体整合,可以促进农业产业链整合,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姚耀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5,(2).

[2]曹协和.农村金融理论发展主要阶段评述[J].财经科学,2008,(11).

[3]焦瑾璞.农村金融理论发展的脉络分析[J].金融纵横,2008,(1).

[4]左两军,张丽娟.农产品超市经营对农业产业链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3,(3).

篇5

一、产业链招商的主要特点

所谓产业链招商,是指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来吸引投资,谋求共同发展,形成倍增效应,以增强产品、企业、产业乃至整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招商方式,并建立起同一产业间各种投入品及产出品的技术经济联系。相比传统招商引资方式,产业链招商比拼的不是土地、税收等政策的优惠,而是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满足构建产业链的需要,寻求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确定目标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这种招商方式,能够适应产业关联发展的内在需求,降低产业投资经营成本,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实施产业链招商的必要性从各地的发展经验看,产业链招商不失为顺应产业转移趋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从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产业链招商是沿海经济突飞猛进的“跳板”。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紧紧抓住发达国家及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融入国际产业链,推进加工、科研和服务一体化、组团式发展,培育了一批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如浙江省嵊州市,利用本地生产领带企业众多的优势,主动招来韩国等一批国外大的领带生产企业落户嵊州,引发世界领带业的大转移。目前,嵊州生产的领带占全国总产量的80%,占世界总产量的33%,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二)从内陆省市的发展态势来看,产业链招商是内陆省市乘势而上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内陆省市积极抢抓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机遇,立足本地特点和产业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城市经济增长较快,已走在了发展的前列。如襄樊市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搭乘产业链招商的快车。他们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招商的思路,实现了与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西部矿业公司等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强强联合,形成了汽车、高新技术、纺织服装、医药化工、轻工食品五大支柱产业链,形成了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优势产业集群,工业化水平直线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三)从我县的发展现状来看,产业链招商是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县积极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平台,规划建设了“四区一园”五个工业园区,通过引进核心企业、实施产业链招商,不断延伸扩展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链式招商的成功之路。目前,皮革工业园区已经入驻企业26户,累计实现产值25.6亿元,利税2.4亿元,吸纳就业1 500多人,涵盖了蓝湿皮、皮具皮件、工业品、明胶、化料、油脂等加工项目,初步形成了以蓝湿皮加工为主体、上下游加工项目配套合理的皮革加工业体系。新肇粮食产业园区累计引进入驻企业27户,园区核心企业展华玉米生化有限公司2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一期工程于今年10月份正式建成投产,初步搭建起以粮食贸易、粮食加工、饲料加工、食品加工为重点的粮食产业框架。

三、推进产业链招商的几点建议

目前,县域经济产业链招商仍处于摸索起步阶段,急需提高对产业链招商的理解认识,加快推进产业链招商,着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一要明确产业链招商方向。要密切关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趋势,认真分析区域内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具备的要素条件和比较优势,找准区域经济在国家产业体系中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产业链招商规划,并严格遵循规划开展招商活动,避免因盲目选项造成区域内产业趋同和恶意竞争。围绕地方优势产业,抓紧研究和制定切合县域经济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推出产业链招商项目,全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搞好项目对接、产品对接和产业链对接,延伸、补缺产业链条,做大规模,做优配套,形成集中投入,逐步提升县域经济产业集聚度,培育壮大县域经济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二要培育产业链招商主体。实施产业链招商,首先要把招商工作的重点放在培育和引进能够推动产业整合、提高产业关联度的大项目上。一方面要引导地方骨干企业通过并购嫁接、增资扩股、连锁经营等方式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紧盯国内外五百强企业以及对地方产业拉动大、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项目,突破招商瓶颈,引进核心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充分放大大企业对产业链条的带动作用,促进大企业与产业价值链中的中小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发挥其在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中的骨干引领作用,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逐步实现大中小企业互促共进、协同发展的集群集聚发展态势。

三要打造产业链招商平台。一是按照“工业园区―产业功能区―产业集聚基地”的建设思路,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全的重点产业园区;二是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园区,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产业配套,培育产业集群;三是同源企业、同类企业、关联度较强的项目要有计划地放在同一园区来发展,壮大园区的产业规模,打造专业园区、特色园区。

篇6

一、江苏省产业链演变特征

1.产业形态从产业分立向产业链演进,但产业关联度依然偏低。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省产业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1)封闭式点发展阶段。企业之间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上下游关系,没有形成产业链。(2)单维度、链条式发展阶段。即初步形成了上下游各环节的链条式、单维度发展态势。(3)多维度、立体化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时期。但是,在产业链形成过程中,产业关联度不够高,产业间彼此支撑能力不强,尤其是生产业的服务能力与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不相匹配,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低需求”与生产业的“低供给”处于“低效均衡”态。

2.产业布局从空间分散向产业集群演进,但产业集中度不高。90年代以前,江苏省产业空间布局比较分散,产业集约集中发展态势尚未形成,随之带来了规模不经济、环境污染、土地浪费等一系列问题。90年代以后,产业集群快速生成和发展。但是,从产业集中发展来看,仍属于低层次的“小企业群生型”模式,即主要以横向分工(同质产品+专业市场)与简单生产链纵向分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形式,呈现出产业结构同质化、企业规模偏小化,分工协作人格化特征。

3.产业体系从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演进,但产业运行效率不高。经过30年的发展,江苏产业体系正在由改革开放前的低技术、低知识、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体系向高技术、高知识、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演进,产业规模也从“一元驱动”向“三元共举”新态势发展。但是,产业链创新与升级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着显著不同,发达国家走的是以原始性创新或集成创新为主的创新组合道路,即高质态的产业链创新与升级道路,而江苏走的是以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为主的创新组合道路,即低质态的产业链创新与升级道路。与此同时,江苏产业运行效率不高,产业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突出。

4.产业链从参与国内分工向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演进,但仍处于产业链低端。江苏产业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单纯依靠全球产业链嵌入和耦合的推动作用形成的。根据全球产业链体系微笑曲线图,在价值链上居优势地位的是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国际跨国公司,汲取了产业链中绝大部分附加价值。而江苏省产业技术水平不高,企业大多处于加工组装等产业链低端环节,绝大部分企业的产品来自于模仿、来料加工和OEM,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进口。2008年江苏制造业对外技术的依赖度高达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为22.9%,而发达国家这两项数分别为2%和40%的水平。

二、产业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短链”、“断链”现象存在。“断链”是指产业链的内在运行由于某种特定原因被中断,或者产业链被人为分解,使产业链内在的时空顺序异常中止,产业链条上下游距离过大,缺乏若干必要产业环节,产业链的附加价值、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流动不能实现良性循环,导致产业链在特定地区范围内表现为若干孤立的环节。“短链”是指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的距离较短,产业中间环节较少。产业链延伸度越长和延展范围越宽,产业关联就越密集,资源配置效率也就越高,市场空间就越宽泛,产业链上的企业扩张能力和竞争能力就越强。目前江苏产业链之间的合作主要局限在业务、技术层面,很难突破政策屏障深入到资本层面,其核心产业部门吸聚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前向、后向联系产业和旁侧联系产业都不多,而且联系不紧密。

2.产业链多链并行,产业链藕合程度较低。产业链耦合是以系统的观点来考察产业之间的联动态和过程,不仅关注各产业运动在时间和功能上的衔接,同时也关注其在动态变化中运行方向上的一致。江苏的多条产业链之间几乎是各自为阵,衔接不紧密,协同度不高,有些产业链之间甚至存在不相容性。如电子信息产业和医药卫生业,建筑建材业和纺织服装业之间相关度和耦合度极低。

3.产业链关健环在区外,区际交流少。近年来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比重上升,但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不够,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引进,不仅传统产业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偏少,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也很突出。同时,高新技术的扩散性弱,利用外资结合省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作用不够明显。拥有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4.产业链区域趋同现象严重,主导产业链带动力不够明显。江苏省产业趋同化现象十分普遍,区域间、区域内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尚未形成。产业结构趋同造成了大量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利用和严重的资源浪费。

三、产业链转型的方向

1.从“粗放型”向“生态型”产业链转型。生态产业链是在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实现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运作模式,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以有效地实现多个企业的共生耦合,促进全球经济模式由线性经济向生态型经济转变。循环经济模式下,资源的价值利用更加充分,同样的资源为多个产业所利用,或者被多次利用,物质循环带来生产迂回,资源的多重开发导致资源的使用价值细分,产业链出现多次交叉。利用上游产业(企业)的废弃物作为下游产业(企业)的生产原材料,把原本线形的生产过程“循环”起来,从而达到减少环境负担、获取经济利益双重效果。

2.从传统产业链向模块化产业链转型。模块化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独立自律的分系统,各分系统就是具有特定功能价值的模块,按照分系统的要求进行生产,再组合、还原为总系统,模块化是现代生产中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产品内部分解生产制造的新合作范式。江苏省要充分利用模块化,带动设计、生产、服务与组织的模块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3.从“企业品牌型”向“区域品牌”型产业链转型。区域品牌是品牌区域化的结果,从而形成优势产业聚集。区域品牌的主体是一个区域性的集体主体,它的利益主体具有广泛性,处在该区域内特定行业的所有企业都可享用并从中受益。

4.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产业链转变。创新驱动产业链是指没有污染、或污染少,项目新颖却能带来高附加值和经济效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高、对外技术依存性低的产业。产业链涵盖了研发、制造、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产业转型应重点突破研究开发、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专门化分工等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构建创新型产业链体系。

四、产业链转型的实现途径

产业链的成功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金融、人才、投入等一系列配套转型措施的同时进行。

1.政府转型推动产业链转型。政府转型是产业链转型的关键。政府转型的主要方向是结合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为产业链转型营造良好的环境。(1)强化产业政策对产业链转型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实行与产业政策相互配套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制。(2)加强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产业发展硬环境建设,为产业网络联系提供优良的硬件支撑。(3)帮助产业链网络中的企业在标准化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4)鼓励行业协会、商业协会建设,协助网络内企业快速、便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5)扶持和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集团。

2.企业转型推动产业链转型。(1)企业战略转型,突出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建设。(2)依靠质量、服务、技术、创新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3)实施产品功能化和多样化,质量高级化和出口多边化。即产品结构解决附加值问题,(4)密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3.对外开放转型推动产业链转型。对外开放转型是加快江苏产业链转型的重要条件。要重点引导外国直接投资更多地流向一些薄弱的第三产业部门,如金融保险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和文化艺术部门。流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4.人才转型推动产业链转型。人才转型是加快江苏产业链转型的重要支撑。要把人才转型摆在推动产业转型的核心地位。适应产业转型,需要一大批懂技术研发、项目运营、资本运作、外经外贸、企业管理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需要一大批具有科技创新、技术转化、产品研发能力的科技研发人才;需要一大批技术应用娴熟、技能工艺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需要一批懂市场和品牌管理的高级营销人才。

篇7

一、农业产业链的内涵

纵观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农业产业链最早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传人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充分显示了农业产业链给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积极作用。虽然各个国家对农业产业链的称谓不尽相同,依托的载体与模式各异,但都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即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流动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以期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链构建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来探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问题。

二、农业产业链构建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农业企业的竞争能力

从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规律来看,可将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增值环节。因为一个企业(或农户)可能在某一环节具有比较优势。但却不可能在每一个环节都具有比较优势。在农业产业体系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企业生产与营销分离,通过合同关系,把流通和销售环节完全让渡给专业厂商来办理。在同一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之间,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实现互补,整个产业链的综合功能增强。农业企业与产业链的结合,产生了远远大于个体之和的综合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二)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层次的增加,意味着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产品增值环节的增加。加入产业链的农民不仅可以得到高端环节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降低市场交易风险,而且可显著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此外。产业链理念的树立,有利于在广大农民中打破狭隘的地域概念和单纯的利己观念。树立大市场和分工合作的新理念,同时也有助于农民拓展经营思路。

(三)有助于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与延长有利于工业产业链和城市消费的对接,不仅可以打通城乡供销通路,实现城市加工经贸企业和广大农户的合作双赢,更有助于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实行:

三、我国农业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链窄而短

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特色农产品链不多、不长、不协调,名牌农产品链少,不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要。二是下游产业发展滞后。下游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其中对农业产业链影响最大的是农产品加工业,大量的农产品没有经过精加工和深加工就进入市场,没有实现相应的附加价值。此外,没有相应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配套和链接。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中的腐烂、浪费损失严重。农业产业链仍具窄短特征。

(二)农业产业链断层,联接不畅

一方面,人为割断产业链。表现为行政性区域市场分割和行业分割。以地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地方保护主义,被不同部门和行业分割的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要素市场,阻碍了农产品的顺畅流通。

另外,我国农业产业链的信息化程度整体较低。一般公司、合作社、农户没有财力也没有能力来进行较大的信息网络的建设。农户和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取信息能力差,信息传递效率有限。信息流的滞缓、偏差、断线阻碍了产业链联结。再加上农业的分散性和小规模特点。使得农业产业链松散,在生产组织、质量监控、信息传输、价格协商等方面难度较大。加之诚信问题和机会主义,增加了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易费用。

(三)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

农业产业链运作效益的发挥依赖于各利益主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和真诚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然而,由于农产品市场的特殊性。目前我国多数农户还是在分散经营。几乎是以完全竞争的形式,将农产品销售给批发商或者零售商。农户在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市场交易成本高昂。难以分享农业产业链运作带来的效益。现有的农业产业链组织也以小型、松散联合的形式为多。环节的组织不协调,企业与农户、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组织不协调。影响了整个农业的效率与竞争力。

四、农业产业链的构建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使农业产业链组织从松散到紧密。从生产为主到销售为主,从单一到综合,从短到长,从小到大,从内到外。

(一)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

一是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从纵向角度使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并主要在农产品加工业上做文章,尽可能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实现价值增值。

二是增加产业链横向延伸。从横向角度对每一环节进行拓宽,使得各个产业环节和产品功能得以扩充。农业生产不仅是获得农产品的过程。其间。利用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性、观光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可以开发旅游观光农业,还可以作为农业教育基地、农业科研基地等。

三是扩大产业链的厚度。即壮大农业产业链的规模,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才能产生出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二)推动农民进入产业链

构建农业产业链,目的之一是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使农民真正得利。要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实施产业化经营,使农民不仅仅经营自产初级产品,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产品深加工和大流通要求真正进入市场。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要通过科学技术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其具备参与产业链的能力。

(三)促进产业链协调顺畅

强化整链意识。使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顺畅协调,降低交易费用,获得整链效益。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来整合和引导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积极推行定单农业,使农户与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和利益共同体。尽量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避免人为割断产业链,将农产品生产流通纳入正规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1 加快农业产业链信息化建设。大量的研究表明,参与共享信息的产业链中的各成员能够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能够在行业竞争中取得明显优势,从而可以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益。同时,农产品的价值增值也能够随着产业链的信息化程度与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而实现。

因此,各产业链组织都应化大力气来建立农产品信息链

管理系统。简单的有人工信息网络,如通过电话、传真等传递信息。复杂的有电子互联网络。通过网页、网站等互联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或实现直接的网上供需交易。农产品信息链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整个农业产业链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2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链物流系统。农产品物流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价值增值和组织目标。农产品物流量大;物流运作具有相对独立性;物流点多、面广;加工增值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内容等。对农业企业而言。物流也日益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增值源泉。产业链的成本有很大一部分花费在产品周转上,要从产业链中获得利益。关键是通过减少存货与改善物流运作以削减产业链成本。

建立农产品物流链管理系统的思路不外二条,一是在产业链中建立自己的物流系统并加强管理,二是采用第三方物流系统进行物流外包并加强管理。哪一种办法省钱、省力、有效就采用哪一种办法。物流的安全、快捷、省钱就是考察农产品物流链管理系统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3 积极培育多元化农产品流通渠道。一是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二是加强农产品流通的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改善硬件设施,强化规范管理,培育区域的专业农产品批发中心,通过政策引导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三是大力发展信息主导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充分发挥超市在大中型城市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四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农产品期货市场,品种选择上可以推出商品化程度高的大宗产品,交易方式上可以先发展长期合同。以稳定供求关系。规避风险,从而实现中国农业产业链的健康、持续和高效地运行与发展。

(四)采用多种形式发展农业产业链组织

由于我国各地的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形成条件、市场发育程度、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必将以多种组织模式和发展类型同时并存。因此。构建农业产业链要因地制宜。因部门(行业)、产品而异,寻求最适合的组织形式。

1 “公司+基地+农户”。是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现有机的联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组织。

2 “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主要以社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等为中介,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为龙头企业提供收购、粗加工等服务,降低了农户、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使双方之间的联结程度更为紧密,利益分配更趋合理。

篇8

全产业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过程,最终会形成一种企业文化;

全产业链是一种能够提升企业资源利用率的模式。

这是业内对全产业链概念的标准解读。全产业链概念起源于中国居民食品消费升级、农产品产业升级、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是由中粮集团率先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其定义为以消费者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经过种植与采购、贸易及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原料的加工、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每一个环节,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的全过程。

当然,今天的全产业链已不仅仅限制在食品企业,无论是传统产业企业,还是各大新兴互联网企业都在寻求产业链上的纵向衍生,争取产业链上的垂直一体化完整,通过产业跨界延伸,实现产品线的外向延展,以谋得更广阔的消费群体和市场利润。

那么,中国全产业链者的非常跨界突进,到底应遵循怎样的战略原则,应避免走入什么样的战略误区,这是本文要重点讲述的。

万跨不离其心,寻求全产业链者跨界的核心支点

在市场经济中,横向纵向的跨界拓展已然成为一种企业本能,如何迈出去,如何迈得更好,在于我们能否找到一个核心支点,这个支点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去寻找:1.从自己的核心优势出发;2.从对手的弱点下手;3.从消费者的喜好特征和趋势着手;4.通过对于市场大势的把握。

康美药业坚持发展中医药全产业链,近年融合“互联网+”模式,遵循“健康中国”战略,以中药饮片生产为核心,全面打造“大健康+大平台+大数据+大服务”体系的“互联网+中医药全产业链”,推行网络医院平台网络医院、智慧药房、智慧养老、健康智库、健康管理、第三方支付和健康保险等构建的互联网大健康平台,虽然在模式上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医药产品和服务消费大趋势,但并没有远离“医药产业”这个跨界支点。

对于企业来说,全产业链的最大模式诱惑在于,依托一个链条核心,催化各产业链条要素之间的化学反应,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各个链条环节的产业协同效应。所以,以“硬件―软件―服务”为模式基础的苹果奠定了自己的产业主导地位,苹果的中国追随者有很多,包括尝试打造“平台+内容+终端+应用”全产业生态体系的乐视。

资源的最大化应用,越垒越高的品牌护城河

对于全产业链者而言,全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整合是一道很难绕过的坎:如果产业链各环节得到高效整合,就能够大幅压缩成本,做到市场的快速反应者;但一旦整合不好,企业就可能变成只有“吨位”却难以形成地位,形成有效的产业链竞争力,关键处在于资源的最大化应用,各个环节的棋子作用可谓关键。

立志做全世界产业链第一的万达,近年来的扩张步伐持续加快,一直以来,万达旗下地产板块、商业板块、旅游板块、文化板块在资源分配方式、利益契约关系、动态协调机制纷繁复杂,在这盘棋的布局中,万达不断调整着棋子的角色和重要性,其中院线、百货等业务从最初的产业链补缺配角,发展成产业链分环节的引爆者,再发展到产业链整合的主角,可谓充分调动了各环节的优势作用。

“全产业链的价值在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最高效率,而不仅仅是上下游的简单扩张,资源优化配置应由市场来完成。”近年来,以工艺和设计作为核心资产的爱马仕开始充当着养殖户的角色,这个养殖户的角色是在自身利益需求和产品市场基础上形成的,除了有鳄鱼农场之外,爱马仕还有自己的养牛场,包揽“养殖场―皮料加工―制造―终端”各个环节,以纵向贯通支撑横向拓展。随着优势资源不断向资赋秉异的爱马仕等少数品牌集中,品牌自身的“护城河”越垒越高。

乳业全产业链的牛粪问题,一直是国家的大难题。辉山乳业对产业链进行了深度开发,进入光伏产业,利用现有牧场进行光伏发电,充分解决了牛粪问题,一年可以出3000多万平方米沼气,通过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既树立了企业的公益形象,也大大强化了后续资金链的更新运转。

一个误区提醒:全产业链如何抵御“全风险”

全产业链模式可以增强企业自身在产业链条上的控制力和话语权,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但盲目追求“大而全”,结果有可能适得其反,资源分散、投入增加等潜在风险,成为企业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为避免这些风险,我们可以从关联度和资源两个维度去寻求支撑。

篇9

【关键词】文化产业链 创新发展 政策设计

文化产业链的发育程度与健全状况是文化产业发展层次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伴随着文化强国建设的全面推进,文化产业链建设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压力。文化产业链的疏通、壮大与重构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一 当前文化产业链的建设现状

1.文化产业链的建设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呈现出鲜明的地区差异性

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及其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好,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文化产业链发育程度相对较好、产业链各环节相对健全、各组成部分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业整体协作好。产业链发展状况与水平能够较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产业自身发展波动等。与此同时,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由于受到整体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文化产业链不健全、产业协作意识与能力相对不强、产业各环节经营实力不强,对产业链支撑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彰显。中西部与沿海发达地区之间文化产业发展要素的流动、整合和优化通道有待于进一步拓展,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协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2.对文化产业链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文化产业链的发展水平与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质量与竞争水平密切相关,是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文化企业经营主体对文化产业链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链建设与发展的氛围及要素供给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产业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彰显。

3.文化产业链建设与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金字塔型的结构急需改善

虽然当前文化产业链发展的软硬件基础进一步夯实,文化产业链建设速度进一步提升,但由于历史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及当前体制机制束缚等原因,同国外文化企业产业链建设与发展水平相比,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诉求相对,仍存在明显的差距。产业形态先进、产业创新性强、产业链健全、产业链各环节发育程度好,以及协作机制好的高水平高层次文化产业链建设成功案例尚不多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数量依然不足,大部分文化企业产业链建设仍处于发展水平差、层次低、竞争力不足的发展状况中,金字塔型结构明显。如何由金字塔型结构转向柱状结构,或者通过梯度提升的橄榄型结构再转向柱状结构或倒金字塔结构,是当前及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内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4.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对配套政策需要进一步健全

文化产业链凸显的是一个产业协作概念,在文化产业链建设中,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的产业门类、产业环节需要进一步整合。这其中涉及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文化产业门类或环节等,如何进一步克服合作壁垒,疏通合作管道,需要在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尤其是跨门类、跨区域、跨行业兼并或重组政策,民资或外资进入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相关政策需要进一步理清。

二 文化产业链疏通、壮大与重构:政策命题的提出

文化链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发展水平、发展层次的问题,还是发展门类、发展形态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动力机制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文化产业链的疏通、壮大与重构问题。

1.文化产业链的疏通是文化产业链建设的首要命题

当前文化产业链的栓塞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文化产业门类协作不畅,产业链上下游原始创意、设计研究与产品制作、品牌营建,以及产品营销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二是文化资源流动不畅,资金、人才、土地等人财物资源跨地区、跨门类、跨行业布局的格局尚未形成,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合作存在较为明显的壁垒,体制不兼容、利益博弈等问题比较明显。

文化产业链栓塞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种。一是长期以来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得到有效的清理与创新;二是不同利益主体在面对利益格局调整和利益再分配过程中对自身利益的过分注重迟滞了改革的进度;三是对于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国际文化产业竞合潮流缺乏清晰的审视与判断,决策的科学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有待加强,文化决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产业链的疏通是在文化发展创新观念的引导下,通过机制建设彻底打通文化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的流通渠道,并且以通畅的物流渠道的构建为物质基础,实现产业发展要素、发展资源的优化集聚,发挥产业裂变与整合效应。

2.文化产业链的壮大,其本质上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横向上,是指文化产业链上中下游各发展门类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提升竞争力;二是在纵向上,如何探索形成产业的协作机制,发挥上中下游产业间的粘合效应、裂变与整合效应,形成成倍放大的产业递增效应,从而实现文化产业链的发展壮大。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有赖于新文化产业培育机制、创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等的建立,不断丰富文化产业门类、创新文化产业形态,尤其是把握新技术革命催动下新兴文化产业门类快速发展的契机,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努力做到以增量带存量,实现文化整体发展规模、发展层次与发展水平的提升。

篇10

关键词:休闲养生旅游;生态农业;产业链;互动机制

在旅游产业中,休闲养生旅游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逐渐加快,养生意识的逐渐提升,人们对于休闲养生旅游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通过休闲养生旅游,人们的身心得以放松,内心更加悠闲与舒适。在发展休闲养生旅游过程中,生态农业产业链能够给休闲养生旅游提供更好的发展载体,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生态性与可持续性,将生态农业产业链与休闲养生旅游进行巧妙融合,能够更好地缓解生态农业发展的困境,将乡村经济发展活力有效激发出来。此外,将休闲养生旅游、生态农业产业链进行融合与互动,能够打造更加耦合、完善的生态产业链。

1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概述

1.1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的概念及内涵

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主要指的是以产业链理论为基础来对这两个产业进行探讨,并对原有产业链进行分解,通过模块或者产业链资源的优化与组合,逐渐形成新的产业链的过程。在推动两大产业融合时,要结合企业利益目标、市场实际需求、产业分工等要素,通过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和生态农业产业之间的碰撞与产业渗透,促进两个产业链裂变与整合,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融合性产业,或者形成一个产业群、产业链[1]。无论是生态农业产业链还是休闲养生旅游产业链,二者都有自身的产业中心,都有自己的技术、资本和产品,而为了推动这两个产业的充分融合,强化两个产业之间的要素交换与能量传递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使得二者产业链的融合能够更好地突破固有产业界限的局限与禁锢,逐渐形成新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融合性产业链,在资本、技术、产品与市场等要素之间实现替代与互补,从而打造更加先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体系,推动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生态农业产业链都能够得到更好、更长足的发展。

1.2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的特征

休闲养生旅游产业主要注重改善人体健康,注重疾病的治疗与调养,使得人的身体、精神、灵魂和感情等更加和谐与平衡。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多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和载体,主要包括农事养生、运动养生、森林养生、温泉养生和佛教养生等等,因而休闲养生旅游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养生与健康的旅游项目或者产品、高质量的旅游环境资源等。与此同时,在旅游产业当中,休闲养生旅游产业也是旅游业中非常重要的类型,其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很容易和其他产业进行有效融合。同时,休闲养生旅游产业也具有很强的资源异质性,其依托多种资源条件,能够发展与创新出更加多样的休闲养生旅游产品。而生态农业产业也具有持续性、高效性、资源异质性与综合性等特征,且由于生态区域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其通过利益合作共享、循环利用来促进生态环境的更好维护,有效减少了生态环境污染,促进了生态农业更加高效、可持续发展。

2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互动机制

为了推动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之间实现互动与融合,结合两个产业链的实际发展现状与特征,不断优化与创新产业链融合互动机制与流程。重视产业链要素之间的整合与优化等,能够推动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之间更好的融合与发展。基于此,对休闲养生旅游、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互动机制展开有效研究。

2.1重视两大产业生产性关联要素的融合

生产性关联是两大产业融合的切入点或者契合点之一。在两大产业融合与互动过程中,生态农业产业资源主要是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的投入要素。在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产业时,生态农业是其非常重要的资源和条件,且在旅游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同步性,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对于生态农业产业的空间区位有很大的依赖。同时,旅游自身的时间依赖性、旅游服务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农作物季节性生长与观赏等,都表现出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对生态农业时间的较强依赖性。休闲养生旅游产业所涉及的产品、服务等都会与生态农业产业的流程密切相关,如服务的创新、食品的营销、园林等生态性旅游产品的设计等等,这些都是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生态农业产业之间的关联之处,也是强化与提升两大产业生产性融合的有利条件。此外,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生态农业产业都有其自身的专业技术与知识,如专业的休闲知识、服务技能与养生服务等,能够对旅游者、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更好地分析与分类,从而掌握更为全面的生态农业、养生旅游知识,促进两大产业链更好的融合与发展[1]。

2.2重视两大产业链融合协同效应的发挥

在推动休闲养生旅游、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与互动的过程中,要将两大产业链进行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并将生态农业产业、休闲养生旅游产业作为产业链融合系统的两个子系统,通过信息、能量、物质等要素的交换,将两大产业链进行全面分解与整合,从而将协同效应发挥出来[2-3]。为了将两大产业“1+1>2”的协同效应更为全面地发挥出来,应重视两大产业优势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并将两大产业间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使得生态农业资源能够更好地丰富休闲养生旅游的形式与内容,为休闲养生旅游产品的打造与创新提供更好的资源条件与基础,提升生态农业产业效率与发展水平。此外,两大产业链之间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协调企业、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将休闲养生旅游要素逐渐融合渗透到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形式与内容中,能够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村的经济活力,实现乡村振兴,对于城乡或者城镇一体化、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非常有利。

2.3健全两大产业耦合机制,发挥耦合效应

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会推动事物发展向一致性、同一化的方向演变。在研究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两大产业耦合机制的健全与耦合效应的呈现是非常有必要的。二者经过要素的融合、资源的共享、发展方式的贯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形成较为健全的耦合机制,这对于两大产业链的促进与融合非常有利,对于耦合效应的全面展示与呈现也非常有利。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将两大产业耦合的实际效应更好地发挥与诠释出来,明确好两大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目标,应从休闲养生旅游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出发,助推两大产业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从而使得农业生态环境得以有效改善,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谋求两大产业链共同发展时,应重视对两大产业链中优势要素的分析与研究,掌握这两大产业链互补的内容,如生态农业中河流、湖泊、土壤、空气和光等自然要素,农作物的育苗、种植等生产过程,这些都是休闲养生农业发展过程中必备的旅游资源,可使得休闲养生旅游的发展内容更加丰富、产业业态得以创新,提升休闲养生旅游产业链的发展质量与水平。同时,在产业链融合实践过程中,生态农业资源能够丰富休闲养生旅游的内容,而休闲养生旅游的发展模式能够推动生态农业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促进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与升级,推动两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4-5]。

2.4重视产业链融合理念与技术的转变与革新

在促融两大产业链时,政府与企业之间要共同借力来实现产业链的更好融合。休闲养生旅游企业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时,要重视产业链融合理念与技术的多元化改革与多样化创新,重视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强化经营理念的创新、专业技术知识的共享,使得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得以更好地丰富,提升两大产业链的融合效应。与此同时,在融合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生态农业产业链时,以生态发展为核心,重视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将三者之间的耦合效应、协同效应更好地发挥出来,使得两大产业链融合的作用发挥到最佳,推动乡村经济得以更好发展,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