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起源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起源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命起源特点

篇1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起源

本章内容讨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起源等自然科学课题。本节教材内容主要阐述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这一过程是化学进化的结果。教材从地球演变讲起用实验和猜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说明生命的起源。这节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学的好教材。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用实验和猜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说明生命起源的特点,教学方法也就选择学生观察投影片、猜测和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一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2.了解地球的演变

(二)技能目标

通过对“演示”实验投影片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人类起源的教学,达到对学生的无神论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原始地球表面的变化;化学进化的过程。

2.教学难点: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生命起源是化学进化的结果。

三、教学准备

意大利医生雷地证明腐肉不能生蛆的实验投影片,巴思德的“鹅颈瓶实验” 投影片,原始地球的投影片,米勒实验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地球上的生物能通过繁殖产生新的个体。提出问题:最早的生物从哪儿来呢?即原始生命是哪里来的?生命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二)新课讲解

介绍中国古代的女娲造人传说和神创论的有关内容。引出问题,女娲、上帝是谁创造的呢?若不接受传说和“神创论”,地球上的生命又是哪里来的呢?提问:看到过蛆吗?蛆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指出这是古代人们提出的一种“自然发生”的说法。放雷地实验的投影片,并作一些说明。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得出蛆是苍蝇产在肉上的卵孵化出来的,这说明较大的动物是不能自然形成的。提问:很小的微生物能否自然形成呢?让学生各发表自己的见解。放鹅颈瓶实验投影片。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得出大小生命都不能自然发生的结论。设问:地球上的原始生命那里来的?放原始地球状况投影片。指出这是科学家对原始地球的猜想。科学家关于地球还有不少猜测,请同学看教材104页最后一自然段至105页第一自然段。请学生讲述原始地球的特点及变化。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后讲述原始地球为物质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提供的条件。接着放米勒实验投影片,并作一些说明。特别指出的是这个实验产生了构成生物的所必须的小分子有机物 氨基酸。

学生讨论归纳出在原始地球上,无机物能通过化学变化形成小分子有机物。讲授:小分子有机物随着雨水,最后汇聚在原始海洋中。在原始海洋中小分子有机物经过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自然合成了较大分子的有机物出 蛋白质、核酸。原始海洋中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经过浓缩和相互作用,凝聚成具有原始界膜的小滴。小滴在原始海洋中又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化学进化,最终形成原始生命。提问:从无生命的有机物进化到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再进化到大分子有机物再进化到原始生命,即生命的诞生,主要通过什么变化?所以,我们说生命是通过化学进化诞生的。

指出这过程是科学家的猜测,并通过实验证明这个猜测有可能是对的。另外,科学家认为原始地球产生于46亿年前,原始海洋形成于38亿年前,而原始生命发生在35年前。

(三)小结

可对照板书由学生来小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第六章 生命的 历史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人类的探索

生物不能由目前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产生,目前的生物只能通过繁殖产生。

(二)原始地球

1.高温、地壳薄、有原始大气,后来才有水。

2.原始大气成分:甲烷、氢气、水蒸气、二氧化碳、无氧气和臭氧层。

(三)地球上的生命起源

1.无机物 小分子有机物 较大分子有机物 大分子有机物 大分子有机物形成界膜 原始生命

2.生命诞生是化学进化的结果。

(四)几个主要年份

46亿年前形成原始地球

38亿年前形成原始海洋

35亿年前 形成原始生命。

六、习题与解释

1.随堂练习

(1)第一个用实验证明生命不能自然发生的人是( )

(A)米勒 (B)雷地 (C)巴斯德 (D)达尔文

(2)原始地球上的物质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生成小分子有机物直至产生生命物质所需的条件有( )

(A)高温 (B)闪电 (C)紫外线 (D)以上都是

(3)非生命物质演化为生命的场所是在( )

(A)原始海洋 (B)原始土壤

(C)原始大 (D)原始陆地

2.课后练习

(4)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说明了 。

(5)米勒的实验及后来许多实验室进行的实验,用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来合成各种氨基酸,这些实验用来证明

(6)原始大气成分主要有 、 、 、

等气体,没有 、 和 。

(7)原始生命起源于 物质,原始生命在 形成的。是 进化的结果。

(8)科学家推测,地球形成于 年前,原始海洋形成于 后前,原始生命形成于 年前。

(9)你认为在现在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

3.参考答案

(1)B (2)D (3)A (4)微生物不能自然产生 (5)天然蛋白质所含有的各种氨基酸,基本上都能用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方法合成 (6)甲烷 氢气 水蒸气 二氧化碳 氧气 臭氧 氮气功 (7)非生命 海洋 化学 (8)48 38 35

(9)答:在现在的地球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不为再产生原始生命。因为,原始生命的形成条件已不存在,现在的大气成分不同于原始大气,其主要成分为氧气氮气等,地球的温度也降低了,没有持续不断的雷电。另外,现在海洋成分也改变了。

小资料

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

篇2

黄康泰,号龙根传人,1955年生于辽宁沈阳,17岁习武从戎,在内蒙古架设电话线时偶得一状似猪似熊之玉,后来偶翻《人民画报》才知是猪龙,因此结下龙缘,立志探求中国文明的起源。他倾注半生精力踏遍长城内外的千山万水,合尽亿万家财抛金藏玉,在民间收集了距今3万年至5000年前的中国北方原始文化玉石器多达3万余件。这些玉石器大都具有泛红山文化传承的明显特征,黄康泰提出应以“龙根文明”命名之,由此构成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中国一系列史前文化的最初发端。只有龙根文明图腾玉器的器形演化才具有上万年承袭与沿革的连续性,贯穿人类文明的起源时代,其间没有任何文化断层。黄康泰通过对远古玉器完整有序的系统断代研究,并根据早于甲骨文数千年的玉器图腾文字等多种物证,找到了“龙根文明就是人类文明起源”的终结答案,证明了铜器与城市都不是人类文明起源的必备条件,只有旧石器晚期出现的图腾玉器才是人类文明起源的主流标志与核心物证;由此把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起源提前到3万年前,同时证明中国并非仅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黄康泰曾多次自觉地、虚心地参加社会学术研讨会,并郑重地提出了必须以龙祖凤宗的图腾实物来界定中国及人类文明起源的论题,坚决反对按照西方考古四要素来划分人类文明起源的观点。他认为,虽然西方的考古时间比较早,经验比较丰富,但是他们的出发点是比较狭隘的,历史知识是不成系列的,考古概念更是缺少根源。

黄康泰认为考古最重要的是“物证与时间”,他根据远古石玉器图腾形态的演变和制作工艺的发展等多种物证,将中国文明的发源地确定在中国长城以北的内蒙古与河北交界处的龙头山地区,将人类文明起源的时间提至3万年前,并认为新石器时代应改称人类文明起源早期,而龙根文化则是红山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等早期文化的总源头。最令人惊叹的发现是,馆藏远古石玉器的造型可与古籍《山海经》中的描述相对应,从而得出《山海经》是远古人类民族迁徙路线图的结论,先民携带龙根文明的文化元素从辽西――内蒙古高原走向世界各地,其迁徙目的地甚而远至非洲大陆。

文明是人类内在生命的本源和精神境界的皈依。祭坛、宗庙、积石冢是红山文化的主要宗教礼仪建筑,也是龙根文明一脉相承的文明基因表达方式,几乎全部图腾玉器的发现都与之关联,充分说明先民崇拜龙祖凤宗和图腾神灵,已经到了万事唯此为大的地步。黄康泰所收藏的远古玉器刻有各种文字符号约1000多个,证明存在玉文――陶文――甲骨文――竹简的中国汉字发展路线。玉文起源的特点,就是图腾符号的组合。每一个中国姓氏的汉字都代表一种氏族图腾,而其中的字根都会指向龙凤图腾的潜在影响。此外,龙根文明还注重图腾玉器所代表的生育文化传承。

篇3

前言

第一部分 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中的概念

1. 定义

2. A的由来

3. 宇宙原始汤的由来

第二部分 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

第三部分 ABC-STORM哲学宇宙模型的进一步解释

1. A(黑宇宙)

2. B(亮宇宙)

3. C(智慧)

4. STORM (风暴)

5. 原始汤(Primordial Soup)

6. 生命时间(life time)

第四部分 宇宙哲学(Cosmology)

1. 对于宇宙哲学的认识

2. ‘完美无原因’宇宙理论(Perfection-no-reason cosmic theory )

第五部分 结束语

前言:

哲学首先要讨论的是宇宙起源问题。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存在与意识’模型。创立一个哲学宇宙模型是哲学人的‘千年梦想’。因为哲学首先要回答宇宙起源与本质问题,所以过去和现在都无法做到。我的努力是把可能性揉和在这个模型中。大爆炸理论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理论,如同生命起源学说一样,本身还存在着缺陷。你可以从ABC-STORM 哲学模型中看到,大爆炸理论的中心—奇点(Singularity)仅是我们现在宇宙形成的可能性中的一个特例或者说一种可能性。尽管红移现象(red-shift)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支持了大爆炸理论,但同样的观测现在和今后也会支持其他的理论。

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是在目前科学条件下研制出的。它反映着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部分状况。我在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中尽可能多地综合了比较流行的观点,使大家可以直观地进行比较和判断。

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的突出的优越性就是这个哲学宇宙模型反映了关于宇宙起源,生命起源,物质起源,意识,物质,宇宙时间之间的关系与发生的可能性。另外,‘宇宙的原始参照状态’,‘物质视界’与‘宇宙原始汤’的概念也为我们研究物质起源和现今的宇宙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课题。

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不是‘大统一’(theory of everything)的思想方法,仅希望通过这个模型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和交流的平台。人类的思想是深奥无比的,就算科学家发现了制约宇宙规律的统一理论,它将最终改变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但它不能统一我们的思想。

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中的不足之出,它没有肯定宇宙是如何起源的,它仅告诉了我们可能性。你可能会从这个模型中找到最终的答案。

我在‘宇宙哲学’这部分主要谈我的思考。我很简洁地回答了很多前沿的问题,也具体地阐明了一些理论和思想。我把文章设计成‘适合所有对宇宙哲学感兴趣的人’。 希望能引发你更多的思考。我这里简单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

 提出一个哲学宇宙模型。

 提供宇宙原始参照状态(A)。

 提出宇宙原始汤概念

 指出大爆炸(Big-Bang)理论中‘奇点’(Singularity)仅是A的一种表现形态。

 提出‘完美无原因’宇宙理论。

 回答‘宇宙真理’包涵的内容。

 对宇宙哲学的目标和应包括哪些科学领域(学科)提出建议。

有了生命就有了智慧。人类是至今发现的最有智慧的生命体。人类自从出现在地球上,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对宇宙和自身的探索。这种探求真理的精神是我们文明发展的伟大动力。尽管人类目前对宇宙和自身所知依然甚少,摆在我们前面的路还将会很长。只要我们的思想不枯萎,智慧的光芒就会永远照亮全宇宙。

第一部分 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中的概念

1. 定义

1.1 A:即‘黑宇宙’状态,也称为可生成物质的宇宙状态。

1.2 B:即‘亮宇宙’状态,也称为有物质的宇宙状态。

1.3 C:即‘智慧’状态, 也称为地球智慧状态。

1.4 STORM(风暴):意指某种力量导致目前秩序的巨大动荡。

ABC-STORM 模型中有3种‘风暴’:宇宙风暴,地球风暴和头脑风暴。宇宙风暴表示物质的起源过程;地球风暴表示生命起源过程;头脑风暴表示思维和思维的产生过程。

1.5 原始汤(Primordial Soup)

 宇宙原始汤:物质起源和演化所需的原始环境。

 生命原始汤:生命起源和演化所需的原始环境。

1.6 物质视界(matter horizon):普通物质存在的起点。

1.7 生命时间(life time)

 TU:宇宙时间。

 TA:A的生命时间。

 TB:B的生命时间。

 TC:C的生命时间。

 TM:人类的生命时间。

2. A(黑宇宙-Black universe)的由来

大多数科学家确信我们现在的宇宙—B,起源于大约137亿年前。可以肯定的是,很久以前B(亮宇宙)来源于一个不同的宇宙状态—X,即B≠X。因为B是‘亮宇宙’状态,另外,B是有物质的宇宙状态。而B≠X,所以X一定是个‘不亮’的宇宙状态,也可以说X是一个可生成物质的宇宙状态,即X=A。结论是:B来源于A。我也称A为‘上帝的黑房子’。如果能证明A不存在,那将是人类的惊喜。

3. 宇宙原始汤(Primordial Soup of the universe)的由来

由于B来源于A,也就是说B中的物质一定起源于A。那么A中一定存在‘物质起源和演化所需的原始环境’,即A中存在‘宇宙原始汤’。

第三部分 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的进一步解释

1. A(黑宇宙)--Black universe

 A就像我们睡着时一样,我给它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上帝的黑房子’。

 A是宇宙的最原始状态。

 A中存在着变化,孕育着‘革命’。

 A有3种存在形态:

1. A无穷小。这就是‘大爆炸’理论中的‘奇点’概念。

2. A无穷大。宇宙无起始,但B有起始。

3. A有大小范围,但无边界。可认为是一种拓扑形状。

研究宇宙起源,事实上是对A的这三种变化的不同解释。

2. B(亮宇宙)--light universe

 B就像我们睡醒时,天可能还没亮,但不久我们就看见了太阳的光线。

 发光体与普通物质产生。

 B可能经过n次规模不等的‘宇宙风暴’才到今天这般。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大规模的‘宇宙风暴’大约发生在137亿前左右。

 B中时刻发生规模不等的‘风暴’。B中物质的产生是可再发生性的(recurrent),(就像从A到B的过程)小到基本粒子,大到恒星,星系。

 产生生命元素并产生生命。

 B的3种表现范围

1.B>A

宇宙在膨胀,也可称‘开放’(open)宇宙 状态。

2.B

宇宙在坍缩,也可称‘封闭’(close)宇宙状态。

3.B=A

宇宙均衡状态,也可称‘正好’(flat)。

A的存在为‘临界密度’观点提供了一个参考平台。

3.

C(智慧)

生命产生的过程可以说是智慧生成的过程。

 C是B中生命产生的结果。

 产生意识。

 C对A,B认知。这是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过程,哲学上就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

 C对C的认知。本质上是自我认知过程。

4.

风暴(STORM)

4.1 宇宙风暴

宇宙风暴导致了从A到B的变化。下面列出几种可能的宇宙风暴。

 大爆炸(big-bang)。特指大爆炸理论,这是A无穷小时的情况。

 扰动(fluctuation)。

有科学家认为宇宙是由多次扰动产生的,而不是一次大爆炸的结果,也有人提出平行宇宙或多重宇宙说。

我这里给出一个扰动‘公式’。ZnΣXn=B(物质部分)。Z是Zone的简写。Xn为A中扰动点。Xn为Zn的核心。Zn中可能产生基本粒子,恒星等普通物质,Zn最终可能形成星系。这个公式可以看成是对‘小规模’扰动的描述,这种‘小规模’扰动可以发生在宇宙进化过程中的任何时候。

 冷热聚合力。

其论点是物质通过冷热平衡变化产生。直观描述为:

0=(+1)+(-1) 其中A为绝对零(Zero),+1为无限热能量,

-1为无限冷能量。

 其他。

4.2 地球风暴(earth storm)

地球风暴导致了生命体的出现。下面列出几种地球风暴。

 闪电

 火山爆发(包括海底火山爆发)

 宇宙射线,太阳紫外线

 其他

4.3 头脑风暴(brain storm)

头脑风暴是指我们的思维。

5.

原始汤(Primordial Soup)

5.1 宇宙原始汤(Primordial Soup of Universe)

下面列出几种可能:

 暗物质(dark matter)和暗能量(dark energy)

科学家愈来愈多地认为宇宙中存在着暗物质和暗能量,甚至推断普通物占4%,暗物质占23%,暗能量占73%,但尚无法证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构成。一些科学家认为暗物质和暗能量是宇宙最原始或固有的‘东西’。暗能量也被认为是‘宇宙常量-拉姆达’(Cosmic Constant—λ)。

 冷热能量

假设A是由无限热能量和无限冷能量组成。

 弦(string)

‘弦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并不是由点状粒子组成,而是由几乎无穷小,可振动的一维弦组成。包括超弦子和其他物质基元学说。

 其他

5.2 生命原始汤(Primordial Soup of Life)

地球生命是B演化过程中的一部分。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所需的基本元素来源于B。生命起源学说分地外起源(extra-terrestrial origin)和地内起源,但不论怎样,生命演化最终离不开地球。‘有机汤’(Soup Theory)理论是被广泛接受的地球生命起源学说。

6.

生命时间(Life Time)

6.1 TU 即宇宙时间

不管什么理论,都不能否认宇宙从古至今存在着一条时间线的概念。

我们知道宇宙有过去和现在,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变化才有了宇宙时间。

6.2 TA 即黑宇宙生命时间

TA存在了多久,我们现在还无法知道。或许无限长,也许很短暂。对TA的追溯就像对A的追溯一样,最终还会回到A。一首古老的东方民谣,开始的第一句:混沌之初,不记年。这或许是现在对TA理解的有益观点。

6.3 TB 即亮宇宙生命时间

有的科学家计算出我们现在的宇宙起始于~137亿年前,这也就是TB的起始时间。不过有的观测小组声称发现过200亿前的星体。总之,对于TB的推算就像生物学家寻找我们祖先的化石一样有趣。

6.4 TC 即地球‘智慧’生命时间

科学家发现的最早有生命迹象的化石年龄大约是35-38亿年。

6.5 TM 即人类生命时间

有的理论认为现代人类可能是10万至15万年前开始演化的。一般认为是14万至29万年。由古猿进化成人的学说,其发现最早的古猿化石年龄大约350-450万年。

上面为你介绍了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它不同于一般的物理模型,它的意义在于你可以通过这个模型更直观地了解到现在流行的起源理论的观点;还有助于你加深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理解。主流理论能合理地解释较多的现象,但实质上也是一种假说。理论的优点不仅是解释了多少对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人找到更对的东西。哲学就是这样一种理论。

第四部分 宇宙哲学(Cosmology)

1. 对于宇宙哲学的认识

看到‘宇宙’(Universe or Cosmos)一词,普遍会联想到恒星,黑洞或星系,这是因为我们现在听到和看到的关于宇宙哲学的宣传大多数来源于‘天体物理学家’,实事上,对宇宙哲学的探讨历史上包括了无数的哲学家,宗教人士和科学家。我认为宇宙哲学的研究范围不应该仅是大尺度的概念,正如研究宇宙离不开量子力学;同样它也不是‘包罗万象’的哲学,比如说生活中的夫妻吵架,也就是说,宇宙哲学不要成为‘天体物理学家’的俱乐部,暂时也不必把经济学纳入。哲学家没有必要去知道宇宙是用什么数学公式表达的,而只需要了解这些公式计算出的结果。科学家也不必担心自己被划分为什么主义,而只需要懂得哲学中包括许多有用的思想和方法。

人类最有智慧的发明之一是哲学,难怪古希腊人称哲学是‘智慧的朋友’。哲学是系统的思想,它在人类文明的行进过程中提醒和启迪着我们,可以说任何领域都离不开哲学。没有哲学思想的文化,带来的是浅薄的行动;多元的哲学思想体系,其结果就是文明的快速,健康地发展。宇宙哲学是研究宇宙科学的头,宇宙哲学的建立是朝着揭开宇宙奥秘迈出的重大一步,使对宇宙的研究摆脱了‘蒙着眼睛,去抓黑洞里的财宝。’的尴尬局面。

宇宙哲学离不开生命科学和思维科学。人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生命科学的研究同样是解开宇宙之迷的一把钥匙。另外,对于至今无法解开的无数宇宙迷团,不应只归咎于现代的科学技术,而是因为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时代要求我们要有开明和广阔的思想。所谓开明的思想就是,你相信地球是平的,当有人说是圆的时候,你会尊重他的观点;广阔的思想是指相信地球可能是平的,也可能是方的。当然,首先是要有思想。

我们现在的理论,学科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它们有的组织成太阳系,有的能组织更大的星系。对于自然的宇宙来说,每颗星或星系都可有可无,也不存在谁比谁优越,但对于人类来说太阳系是不可缺少的,是我们的出发点和基础。宇宙哲学的一个目标就是 首先找到组织成太阳系的星体。我认为,有几颗星是可以观测到的,比如天体物理学,量子力学,生命科学,思维科学和哲学。当然,我们不能忘了组成太阳系的‘基本元素’-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

谈到宇宙哲学,正如电子有正、负一样,我们无法避免创造论。创造论是我们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创造论者对生命起源的论述也是很有说服力的。从创造论的观点,生命本身是智慧的产物,并认为如此复杂而完美的大脑和人体结构,以及上千万种各式各样的生物,如果解释为极其偶然产生,而后又由一个单细胞进化而来,似乎难以令人置信。考古生物学上,至今也没能找到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中间环节的有力证据,而创造论者相信,一个新种群应当是突然大量出现,这样的证据倒是有不少发现。再者,创造论者还表示,从遗传学角度,基因突变对物种的破坏作用大于向好的方向发展。当然,相信创造论会使我们放弃许多探索的努力。把创造论当成一种令人尊敬的学说或思想会为我们对宇宙和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更广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宗教并不像‘人死后上天堂’这么简单,它解释了许多宇宙中或我们生活中的现象,它的最终答案是创造;而科学的答案是公式,观测和实验的结果。科学现在还无法解释许多根本性的问题;如何验证一个科学理论目前也面临着问题,是实证,还是证伪,还是其他方法,现在还在争论。本质上,宗教和科学理论都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宗教也有一套自己的实证体系,只不过现在还没有人看到上帝。宗教和科学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同样是巨大的,宗教与科学历史上都有过错事,现在科学家对宇宙的认识也不能肯定自己一定是对的,因为得出的理论都是局部和临时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思想和信念。人类探索宇宙起源,解释宇宙中各种各样的现象,了解宇宙的本质,这是我们寻求真理的过程。宇宙真理,我认为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a. 创造或自然发生。即宇宙与人类起源问题。

b. 存在与现象的解释。即宇宙与宇宙中的规律性问题。

c. 宇宙的定义与本质。即哲学上的宇宙概念问题。

d. 宇宙与人类命运问题。

哲学家,科学家,宗教人士,还有许多思想者都试图回答‘宇宙真理’,但大部分不能自圆其说,或只是解释了其中一部分。寻求宇宙真理,我认为就是宇宙哲学的目标,这个过程还将伴随人类很长,很长的时间,我们过去和现在走的仅是这条路上开始不久的一段距离。我们知道要描述一个概念的定义或本质(例如,宇宙的概念)应该包括它所有的组成。宇宙的组成不仅有物质部分,它还有非物质(non-matter) 部分,例如空间,时间,意识。传统上,科学的发展是围绕‘物质概念’展开的;而对宇宙中非物质部分的研究相对进展较慢,例如我们一直没有弄清空间,时间和意识的本质。可喜的是我们已有了思维科学的研究,困难的是我们必须用思维来研究思维。

哲学同样是方法论。实证主义似乎成了科学研究方法的代名词。天文学家还有一个反感的词汇是‘工具主义’。天体物理学家对建立‘数学模型,预言,证伪’这种思维方法更感兴趣,我没有反对这种对局部问题形之有效的方法。目前,在对宇宙各领域的探索中,各个科研小组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我想说的是,宇宙哲学应该在方法论方面有更多的注意力,或许可以避免错上加错。经常的情况是:思维方式的偏差比科学观测的偏差更容易使我们远离宇宙的真谛。量子的不确定性原理或许反映了我们的思想和观测的不确定性。这就是为什么总是有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原因。

对于宇宙的未来,现在主流理论的预测大都是悲观的。‘大坍缩’(Big Crunch)和‘大撕裂’(Big Rip)的观念已经充满在大众的头脑中。这些理论给出的乐观概念似乎宇宙还有几百亿年的生存时间,而对于人类的命运来说,这与明天灭亡没有什么区别。科学是不讲感情的,而宇宙却以某种方式一直眷爱着人类。没有人不赞叹宇宙和生命的完美,这使我想一句谚语:结果好就一切都好。(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

2. ‘完美无原因’宇宙理论(Perfection-no-reason cosmic theory)

 宇宙本身就是完美

 完美才有规律和秩序

 完美不需要原因

 完美产生于完美

宇宙深处蕴含着一种信息——完美。完美是宇宙所固有,宇宙‘完美无原因’的演化过程中从来没有做过错事(wrong doings)。我们可以问宇宙为什么会这般,也可以发现规律,但我们无法找到是谁发明了规律。‘完美无原因’宇宙理论为你解答这些难题提供了一个答案。我们是宇宙的产物,人本身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这或许就是宇宙的智慧。

创造论对上帝存在理由的推理主要依据是‘完美产生于完美’,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上帝与我们在一起,那的确是我们的万幸。

‘完美无原因’理论仅是对理解宇宙提供了一种解释,但我依然渴望能够看到更科学的答案。

篇4

2.能理解生物学中常用图、表等表达形式的意义,会用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一些生物学现象。

3.能通过分析与综合,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部分与整体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4.能正确地解释生物个体、环境和社会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5.能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6.能应用生物学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有关现实问题,能够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

考试范围

1.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细胞

(1)细胞的化学组成,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构成细胞的六种主要化合物及其作用。

(2)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及其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3)细胞分裂,细胞周期,有丝分裂各时期核结构变化的特点,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有丝分裂的意义,无丝分裂。

2.生物体的功能

(1)营养

植物的水分代谢

吸胀作用,渗透吸水及原理,渗透作用的概念,质壁分离和复原,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植物的矿质代谢

大量和微量元素,交换吸附,植物对离子的选择吸收,矿质元素的利用

人体小肠结构的特点

动物对食物的消化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细胞代谢

ATP

呼吸作用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呼吸作用的意义

光合作用

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反应,暗反应,光合作用的意义

动物的物质代谢

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

动物的能量代谢

动物的气体交换,能量的释放、转换与利用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自养型和异养型,需氧型和厌氧型

(3)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作用及在实践上的应用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激素,主要的内分泌腺,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生长激素的分泌部位及生理作用

昆虫的激素调节

神经调节

(4)生殖和发育

生殖的种类

减数分裂的概念和意义,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受精作用

植物的个体发育

动物的个体发育

3.遗传和进化

(1)遗传的物质基础 DNA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DNA的结构和复制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中心法则和遗传密码

(2)遗传的基本定律

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

遗传基本定律在实践上的应用

(3)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伴性遗传

(4)遗传变异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5)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

生命的起源 生物进化的证据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达尔文学说的评价

4.生物与环境

(1)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种群与群落

(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篇5

澳洲原住民大地疗法

起源地:澳洲

古疗法的原始能量

原住民疗法起源于4万年前,澳洲当地的原住民深信着,人类的诞生是温暖的阳光,在唤醒沉睡大地的那一刻,人类便从泥土中爬起,当泥土从身上滑落,如同婴儿自母体出生、胎盘剥落。原住民认为人来自于大地,大地则是人类的守护者,他们擅用各种奇花异草及泥土来养生保健,将泥媒、黏土、盐等古老原住民疗法所使用的自然神奇力量结合水,发展出结合大自然能量与部落古老药学智慧的疗法,从大地中蕴含的能量来预防及治疗病痛。

澳洲原住民大地疗法,集结300多支澳洲原住民部落的传统原始疗法,其精髓为配合音乐、身心能量测试、烟熏仪式、图腾式按摩等有趣又有效的技法,利用原始大地的能量包括花、果实、盐、泥等,唤醒人类原始能量,滋养肌肤,安抚心灵,并以其特殊原始能量连接自然磁场,促进身体细胞代谢,净化电磁波干扰,对抗能量失调、躁郁、失眠等文明病。

解秘:澳洲原住民大地疗法

Li’Tya(le-dee-a),在澳洲原住民的语言中是“源自大地”的意思,分布在维多利亚高山区的Yaidt’midtung的部落长老坚信“人与人的接触是最好的治疗方式”,在“Li’Tya澳洲原住民大地疗法”中,SPA疗程重视整体的保养观念。

一开始,酝酿出一个有助于呵护及滋养身心的能量环境,空间中回荡着原住民吹奏长管Didgeridu所发出沉稳的大地之回声;伴着乐声,芳疗师先为客人进行身心能量测试,以纯露香氛净化四周环境后,开始进行Li’Tya的经典疗程。

疗程的最后,芳疗师为客人进行特别的大地能量祈福——烟熏仪式,以一种原住民妇女手工制作的雕刻着象征地球万物起源的Dreamtime古老故事的Coolamon木盘;放置并点燃一把柠檬香桃木和被称为老男人的胡须的高山植物——这些植物传统上被土著使用在庆典中,做为补充能量再生的烟熏仪式。芳疗师手持散发草本芳香的木盘从客人的头顶到足部进行数次循环;「Li’Tya澳洲原住民大地疗法即是如此透过BEING SPA芳疗师温暖的双手,找回失落已久的原始感动。

■ KODO身体按摩

时间:100分/120分 含PAUDI原住民头部按摩

——源自昆士兰Torres Straits的Meryam Mer 部落,“KODO”在澳洲原住民话语意义为“美妙之音”。

澳洲原始部落传统保健按摩,非常适合首次体验SPA或情绪极度低落和有不安全感的人,配合“Pekiri梦”、“Maccalla满月”、“Koora丰足”按摩油,以独特律感的图腾按摩包括流水、拥抱大地、圆满螺旋式手法和Coolamon木盘导入生命脉轮,让您体会到宇宙大地温暖抚慰的深层感动,有助于舒缓肌肉紧绷和身心倦怠,提高自愈力。

■ YANKO/ YANKO JINDALEE粉红沙漠盐角质洗礼

──源自澳洲内陆北领地,“YANKO”在澳洲原住民话语意义为“流水之歌”。

南澳粉红沙漠盐湖蕴藏着比海盐更神奇的美白能量,精盐如雪花般融入Maccalla“满月”按摩调养油,活肤再生;是一场源自古老部落的身心净化洗礼。YANKO JINDALEE角质洗礼后搭配维基浴之雨林喷洒水疗,再以冰石镇静肌肤,达到活肤深层再生。

■ MALA MAYI身体泥敷护理

──源自昆士兰最北方的Ngadjon部落,“MALA MAYI”在澳洲原住民话语意义为“宗族的食物”。

原住民自古将天然色泥运用于治疗病痛或庆典时身体彩绘,依照当下身心状况搭配代表“庆典”的黄色滋养敷泥、“新生”的红色净化泥、“跳跃”的土色活力敷泥,先用沙漠盐洁净老旧角质,敷上身体泥,净化电磁波造成的体质污染,补充细胞矿物质,改善代谢不良和水份滞留的肥胖、失眠和现代燥郁症。

韩国汗蒸幕

起源地:韩国

古疗法的原始能量

汗蒸幕起源于韩国,从古老的黄泥汗蒸几经演变成为今天新一代汗蒸。在如今的韩国,大街小巷里都能看到汗蒸幕的招牌,成为一家大小、情侣和朋友们聚会、休闲的好去处。这种韩国桑拿据说有六百年历史,是朝鲜时代的世宗大王为了替百姓治病所研发出来的。但也有一说,大概起源于六百年前烧陶瓷的窑屋,是利用红外线反射原理加温使人流汗的一种强调高热的物理治疗法。

汗蒸幕与一般的桑拿有着极大的不同。桑拿是利用水蒸气来加热排汗,而汗蒸幕却是利用麦饭石、玉石、中药材等设施材质发热,无需费力,就可坐享其成,轻易吸收这些天然材质放射出来的健康能量,并且透过高温使人体毛孔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排出汗水和积聚在体内的毒素,帮助消除疲惫,改善人体的微循环,增强免疫力,令皮肤光滑及帮助减肥,对睡眠和神经衰弱也很有效果。

解秘:韩国汗蒸幕

通俗一点说,汗蒸幕其实就代表了韩国的火坑文化,充分发挥了火坑文化的价值。

到了汗蒸幕,首先要在前台购门票,换上衣服后,来到男女共用的火窑。一般火窑温度达到80至90度,在里面停留3至5分钟,就可感觉到蒸出来的汗开始往下滑落。火窑以外,汗蒸幕还有炭房、水晶房、黄金房、黄土房、盐房等有各种不同设备的房间,你大可以优哉游哉地轮番感受。

首尔一家汗蒸幕甚至有“雪房”,去火窑流汗后,再到“雪房”享受冰凉透心的感觉,真的是很特别。享受汗蒸幕的流程一般有蒸汽浴、搓澡、美体,除此之外,你还可以选择在高丽人参池、富含矿物质的泥土池里泡个美容澡,或者在蒸汽室里以数个重重的盐袋放在身上进行特殊疗法,或者以艾草进行蒸汽浴……重要的是,只要你喜欢就好。

古印度Ayurveda阿育吠陀

起源地:印度

古疗法的原始能量

阿育吠陀Ayurved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医疗传统之一,源于5000年前的古老印度。根据印度神话记载,阿育吠陀的起源颇具传奇色彩。它是由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创世者梵天(Brahma)在创造人类之前为保护人类而创建。在梵语中,Ayur的意思是广义的“生命”,包含了身体、心智、意识与灵魂;而Veda的意义则是“知识和智能”,因此Ayurveda 则可解释为“生命的智能”。

阿育吠陀是一门致力于实现精神与肉体和谐的古老医学,讲求身、心、灵与自然界的平衡共存,认为生命是由空气、空间、火、水、土五种元素构成,与中国的五行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最著名的瑜伽便是其中的一个分支。而阿育吠陀冥想滴油是印度最古老传统的油疗法,起源于古印度的婆罗门教,是一种洗礼仪式。芝麻油是阿育吠陀的基础按摩油,这是因为芝麻油对于调理女性的生理循环极为有利,而且治疗者在精油的放松作用下,可以沉浸在冥想中,消除压力和杂念,驱散负面的情绪。

解秘:印度Ayurveda

专业的阿育吠陀会根据每个人的脾气或者性格(如生活方式、言谈举止等),确定每个人的特点和气质,从而采取不同的按摩方式。

Abhyanga是阿育吠陀基础按摩,通过从头到脚按摩全身,提供了一个呵护自己、放松身心的绝好机会。按摩师的双手在身体上移动,精确地在穴位上用力。这种按摩适合气质焦躁、生活压力繁重、而且毛手毛脚的人群。

Shirodhara是用芝麻油按摩头部的方法,对于精神极度紧张、压力过大的人群大有裨益,它好比是对大脑的镇静剂,并从大脑作用到全身。

篇6

>> 团扇中的爱与怨 小数的起源与发展 宗教的起源与艺术的发展 事件结构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教练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论警察战术的起源与发展 独立审计的起源与发展 美国民主的起源与发展 论民间美术的起源与发展 古墨的起源与发展 民间美术的起源与发展 论权力的起源与发展 浅议竹笛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象棋的起源与发展 道教气功的起源与发展初探 冻酒的起源与发展 抹茶的起源与发展 浅谈豫剧的起源与发展 谈谈板胡的起源与发展 略论玻璃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团扇的起源与发展 团扇的起源与发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刘福格 庄一兵 邓汪程")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团扇文化则是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并在宋朝时期发展到巅峰,在宋朝更是流传着大量关于团扇的词句,赋予了团扇更多的意象内涵。本文将对团扇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探析。 【关键词】团扇 起源 发展 【中图分类号】T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08-03

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晋人崔豹的著作《古今注》中,就提及“舜作五明扇”,可以看出,在有史记载的夏朝之前,就有了关于扇子文化的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扇文化开始逐步向两个方面发展,一种是仪仗式的扇文化发展,一种是向着轻便实用的扇文化发展。随着扇文化的发展,到了两汉时期,团扇作为扇子的一种,开始逐步走上历史舞台。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查询,发现汉代的《团扇赋》是第一个进行团扇描述的作品。从当时描述的团扇造型来看,在团扇出现的最初阶段,团扇的形状主要是圆形,还有梅花形、海棠形等艺术造型,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丝绸等。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隋唐时期出现了纸面团扇。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刺绣技术的发展,精良的刺绣技术制作出的团扇开始广泛地得到应用,其特点是扇柄为中轴,并配备素白色的绢作为扇面,深受大家闺秀和文人骚客的喜爱。

一 团扇的起源

1.团扇风靡至今的原因探析

团扇自诞生伊始就具有轻柔、飘逸的特点,这也是大家喜爱团扇,并使团扇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团扇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内涵也不断丰富,并逐步发展成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物品。分析团扇盛行的原因,可以发现,团扇所具备的非常丰富的文化价值内涵,以及团扇所具备的华丽表面,能够行云流水地融合在一起,给予团扇持有者一种心灵的寄托和依赖,这就是团扇成为大家闺秀和文人骚客心向往之的根本原因。

2.团扇起源的传说

第一,于两汉兴起。从历史考究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在西汉成帝时期,汉成帝独宠赵飞燕,嫔妃班婕妤回想起赵飞燕进入宫中之前,汉成帝对自己的宠爱,难免会产生寂寥的感觉。班婕妤摇扇时,每逢秋风起,都会使用团扇比作自己,并创作《团扇歌》抒发自己的心情。可以看出,在这个历史阶段,团扇与女子之间就开始产生紧密的联系,也为后续的团扇文化发展和大家闺秀之间解不开的忧怨情结埋下了伏笔,在文人骚客笔下,团扇也逐步发展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宠的艺术象征。

第二,于两晋隋唐逐步演变。在晋朝,随着三国时期战乱的结束,士大夫阶层重新成为社会的上流阶层。团扇作为身份的象征之一,开始重新兴起,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入新的文化艺术内涵。在晋朝,更是有权臣王珉使用团扇与嫂婢传情的故事,在东窗事发之后,嫂婢更是创作了《团扇郎歌》作为传情的诗词,这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情歌之一,时至今日,该诗词也是象征美好爱情的经典诗词。可以看出,团扇在文学发展史上,象征“悲情”和“唯美爱情”的意象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团扇所具有的文学形象也越来越多,发展到盛唐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大幅度发展,社会的文化发展水平也大幅度提升,文人骚客的文学创作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唐诗为代表的艺术作品开始和团扇结合在一起,给了团扇新的文学艺术价值。以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团扇歌》为代表,借助于团扇的外在形象,抒发宫女年老色衰,遭君主抛弃的悲惨事实,并借之婉转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志。可以看出,在整个团扇的起源发展阶段,都是和文学形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二 团扇在两宋发展极盛的背景

1.团扇在两宋的普及情况

发展到两宋时期,团扇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所必备的物事之一,上至皇家贵妃,下至平民百姓,都热衷于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团扇。在团扇上使用精妙的刺绣手法,团扇的艺术价值越来越多,从事团扇买卖的小商贩也越来越多。从当时的文献记载上可以看出,在两宋时期,团扇已经发展成为市场交易的主要产品之一。在我国闻名中外的传世巨著《清明上河图》,画面中数以百计的人物大部分都手持团扇,这也是当时团扇发展鼎盛的有力证据。

2.团扇在两宋盛极的发展背景

团扇之所以在两宋发展极盛,这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众所周知,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原来是后周王朝的大将军,赵匡胤是通过“黄袍加身”的历史事件获得皇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匡胤比其他封建王朝创建者更加懂得有军权者对国家的危害,因此宋朝特别注重对士大夫阶层的文学意识培养,试图通过创建辉煌的文化,让士大夫阶层不再关心国家大权,以便于保证皇权永固,这也是团扇能够在宋朝发展极盛的政治背景。

三 团扇在两宋发展的艺术形象

1.团扇在两宋盛行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在两宋时期,“词”这一文学形式发展到了顶峰,以苏轼、辛弃疾、王安石、柳永等为代表的文学大家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赫赫有名的词作。尤其是北宋时期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其文学创作更加贴合音乐文学的概念。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写在纸上的歌词想要具有更高的艺术表现力,仅仅凭借文字的表现是单薄无力的,这就需要道具来配乐装饰。在这样的背景下,团扇作为深受文人骚客和大家闺秀喜爱的作品,其轻巧便利、精致柔美的艺术特点,也深深地契合了婉约派“轻诗词”的艺术表现特点,借助于宋词的春风,团扇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盛行起来。

2.团扇在两宋发展的艺术盛景

在这一历史阶段,不仅文人骚客摇扇纳凉,歌女扇舞也是花样繁多,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这些和宋词的艺术文化内涵有着深度的契合。根据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可以看出宋词中描述扇子的词句就有199句,关于团扇的词句更是占了58句。可以发现,在宋朝,文学艺术和团扇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这个角度进行考虑,团扇在宋朝的文化历史中占据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这也是团扇文化能够发展至今,源远流长的根源。

3.团扇在两宋发展的艺术形象

在两宋时期,随着文人在词中对团扇进行了大量的艺术描写,团扇文化开始逐步成为中国文学艺术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扇文化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之一。从团扇的文学艺术形象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团扇的文学艺术形象大部分指的是团扇与大家闺秀之间的联系,例如《踏莎行》等经典的宋词著作,都是给团扇赋予了悲情的女子形象。在这一历史阶段,大部分团扇形象都是依托于女子的形象存在的。例如,陈师道在诗词中介绍“冰簟流光团扇坠”,在晏几道的著名诗词《解佩令》中,也对团扇的文学艺术形象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大词人苏轼在《解佩令》中也对团扇的艺术形象进行了介绍,依托于这些璀璨的文学巨著,团扇的文学形象逐步丰满起来。尤其是那些大家闺秀,青春易逝,更像是在团扇中传递着唯美的扇意,逐步超脱于团扇本身的形象,与文学形象结合在一起,向世人传递词人一份特定的情感。

在文人骚客眼中,人生之大悲,莫过于青春易逝,在团扇的文学意象中,团扇往往象征着悲情的故事,往往让文人骚客产生壮志难酬的感觉,爱人朋友分离、天涯海角的感觉。在这小小的团扇之中,就可以将文人骚客和大家闺秀的全部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同团扇的扇面题画一样,具有无限的艺术美感。在进行团扇的文学艺术研究过程中,总是会让研究者产生无限的感慨,美人多是孤单,文人骚客多是郁郁不得志,在人类心灵的一角,总是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阵的空虚。这个时候,轻摇手中的团扇,会产生心意相通的感觉,这也是团扇负载了众多文人骚客和大家闺秀的情怀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在秋风袭来时,更是让文人骚客感叹生命易逝、人生短暂。

四 结束语

篇7

作者:李素新 孙秀红 周云慧

在胚胎发育中当左肺动脉起源于右肺动脉,该支肺动脉绕过右主支气管,行经于气管和食管之间,形成一个压迫右支气管的“吊带”,称之为肺动脉吊带,又称迷走左肺动脉,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1],发生率在所有的主动脉弓畸形中占3%-6%[2],如不进行外科治疗,本病病死率可达90%[3]。肺动脉吊带可以是整个左肺动脉起源于右肺动脉,也可以是左上肺动脉起源于正常,左下肺动脉起源于右肺动脉。临床表现为呼吸道相关症状,气道狭窄引起的通气障碍。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27岁,既往有哮喘病史,主因查体发现左肺动脉起源异常于2011年9月14日入院。CT示:左肺动脉起源于右肺动脉主干根部,向左后方环绕气管走行伴局部狭窄(胸锁关节至分叉处),于9月16日在全麻非体外循环下行气管狭窄解除术+左肺动脉移植,由于患者既往有哮喘病史,经讨论为避免哮喘再发的可能手术结束即拔除气管插管,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于9月23日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针对病人产生焦虑的原因予以正确引导和纠正异常的心理变化,热情主动的入院宣教、和蔼可亲的态度、周到礼貌的语言可使病人感受到关心和尊重,产生信任。术前根据病人的年龄和文化程度等特点,结合病情,利用图片资料、宣传手册、录音或小讲课等多种形式进行术前宣教,有利于纠正病人对疾病的错误认识,提高其健康意识,而且能使病人对自身将经历的一系列治疗过程有所了解,减少恐慌,主动配合治疗。

2.1.2 术前常规检查

呼吸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心电图、X线胸片、胸片CT、心脏彩超及实验室各项常规检查。

2.1.3 术前给予抗生素药物过敏试验,备血,术前晚清洁灌肠。

2.2 术后护理

2.2.1 给予半卧位。

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给予半卧位,半卧位是上半身抬高30。-45。的,同时可将枕头放于膝关节下使腿屈曲,或两腿原样伸展。半卧位可使膈肌下降,减少呼吸时的阻力,增加吸气肺扩张时胸膜腔内的负压,有利于肺扩张和改善呼吸功能。胸膜腔内负压增加有利于静脉回流和淋巴液回流,所以,半卧位对循环和呼吸两方面都有好处,而且病人也感觉舒服。 转贴于

2.2.2 心电监护

持续监护心率、心律、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保持动脉、静脉的通畅,同时观察末梢循环变化,保持末梢皮肤温暖。

2.2.3 控制输液量及速度

保持液体进出量的平衡,输液速度应根据患者的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情况进行调节,液体24小时匀速输入。记录每小时尿量,保持尿量>0.5ml/h;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注意血钾浓度变化,避免术后低钾增加心肌应激性,诱发心率失常。

2.2.4 雾化吸入

吸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哮喘的常用方法,糖皮质激素是当前控制哮喘发作最有效的药物,常用吸入药物有倍氯米松、布地奈德、氟替卡松、莫米松等,该患者用的是异丙托溴铵和普米克令舒氧气雾化,每天两次,同时配合稀释痰液的药物沐舒坦,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多少及粘稠度,遵医嘱调整药物及次数。

2.2.5 胸部物理治疗

鼓励并协助病人深呼吸及咳嗽,每1-2小时1次。定时给病人扣背,扣背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叩振荡,使存在肺叶、肺段处的分泌物松动流至支气管中并咳出。病人咳嗽时,固定胸部伤口,减轻疼痛。方法有两种:1、护士站在病人术侧,一手放在术侧肩膀上并向下压,另一手置于伤口下支托胸部协助。当病人咳嗽时,护士的头转向病人身后,以避免被咳出的分泌物溅到。2、护士站在病人健侧,双手仅托伤口部位以固定胸部伤口。固定胸部时,手掌张开,手指并拢。指导病人先慢慢轻咳,在将痰咳出。

3 小结

肺动脉吊带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至2008年全世界共有150例。由于患者手术复杂,病情重,这在术前需要经过细致的讨论和认真的分析,制定出完善的护理措施,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各项术前的检查,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呼吸道管理是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的关键。通过我们精心细致的护理,该患者已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丁文祥,苏启航.小儿心脏外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07-310.

篇8

中医有“三种源头”

记者:申漳教授,我国中医学源远流长,您能谈一下中医的起源问题吗?

申漳:中医的基础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形成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关于中医源头的探讨,其实就是探讨以这三部书为代表的中医是如何形成的。当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流行观点,以甄志亚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国医学史》为代表。认为中医药知识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批判中医起源于动物本能、起源于“圣”、起源于“巫”等说法。称其“流行”是因为它与“流行”的哲学观点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二是调和观点,以李经纬主编的《中国医学通史》为代表。它是调和流行观点和其所批判的观点,像是一个“拼盘”,将中医学的各种起源之说拼为一体,但对许多尖锐矛盾采取回避态度。

三是存疑观点,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廖育群的观点为代表。他对流行观点提出了一些疑问,启迪人们扩展思路,但没有给出明确、具体的答案。

记者:申漳教授,您是怎么看待我国中医起源问题的呢?

申漳:我认为中医至少有三个源头。第一个源头是人类“常规”的生产劳动经验知识,这为人所共识。第二个源头是中国古代哲学,它在中医成长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个源头可称为“另类”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另类”知识,这主要指依靠特殊能力或气功等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如扁鹊非凡的望诊能力助其创立脉学;再如李时珍认为,经脉是在气功态时感知发现的。

记者:中医和西医有什么不同?中医自身有什么特点和不足?

申漳:从源头来看,原始社会在向文明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其社会形态、哲学理论、思维方法等均发生了显著的分岔。西方的“主客二分”哲学思想、科学和西医是一个整体,走的是一条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传统文化和中医是一个整体,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路。因此,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不同道路上两种医学的先进或落后。 中医走的是“辨证”之路;西医走的是“辨病”之路。“辨证”是以“辨关系”为主;“辨病”是以“辨实体”为主。“关系”与“实体”的内涵完全不同。

中医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医学模式,例如:“天人合一”的生命模型,“和谐”健康观,“失和”病因观,“调和”治疗观, “意象思维”的认识方法等,这些都是和西医截然不同的,显示出了中医的特色;但是,中医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例如:中医对实体知识认识不足,中医推理或比类有牵强之处,中医有些学说实证不足等。

中医与“系统科学”的相通

记者:申漳教授,您最初是学习理工学科的,曾研究过科技史,后来又潜心钻研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中医和“系统科学”之间的关系。

申漳:“系统科学”可以说是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20世纪的又一次科学革命。“系统科学”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混沌学、非线性科学等。“系统科学”方法以整体论为主,以跨学科的横向比较和模型方法为主。

中医与“系统科学”有许多相通之处。首先,二者研究对象相通,都以“生成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其次,研究方法相通,二者都不是以“还原论”为主、而是以“整体论”为主。再次,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断方法与系统论的“黑箱法”相通。还有,中医对待疾病的态度与混沌学相通。“混沌”在现代科学中指确定系统的随机性。中医将疾病及其发展演化当作人体生命系统的不确定行为,重视初始条件的不同,重视偶然因素的作用,因此与混沌学相通。

“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有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之分。在简单系统中,“实体”往往占居突出地位;而在复杂系统中,“关系”是研究的中心。人体是超复杂系统,中医不是以“实体”为中心,而是以“关系”为中心,调整人体系统中的“不正常关系”,以“恢复正常关系”为目的。针灸与中药治病的机理是调节人体这个超复杂系统的自组能力,从而恢复生命系统的和谐、有序。

记者:面对人体超复杂系统,“系统科学”是否有其局限性?中医能否解决“系统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申漳:“系统科学”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在它面对生物系统时,常遇到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生命系统至今尚未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而在面对人体超复杂系统时,中医学能够超越系统科学的表现有三点,首先,系统科学仍是以“主客二分”哲学思想为指导,无法处理“主客交融”的现象,而中医学是在“主客合一”,或叫做“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次,“系统科学”乃是以“理性思维”为主导,而中医学是以理性思维与悟性思维合一的“意象思维”为主导;再次,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通常是一般复杂系统,而人体健康与疾病问题是超复杂系统,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论”是描述这个超复杂系统的简化模型,并且已经历了2000多年的实践检验。

中医与“关系哲学”的交融

记者:申漳教授,请您介绍一下最新的哲学理论对中医的解释。

申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罗嘉昌教授在长期从事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系实在论”,简称“关系论”。西医的哲学基础是“物质实体论”,而中医的哲学基础是“关系论”。

“关系论”有两个基本概念:关系和关系者。关系是事件或系统内外的秩序或联系,任何事件或系统都存在于关系之中,没有孤立的事件或系统。关系者就是事件或系统。系统通常包括实体与关系两个方面:其中,实体是有形、有质,是“形而下”;关系是无形、无质、不可精确定量,是“形而上”。关系不是关系者的属性或功能。时间可以理解为古往今来的关系;空间为上下左右的关系;物理场表示相互作用,是关系;除有质量的实体外,能量、信息都可以理解为关系的表现形式。

“关系论”是对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论”、“阴阳论”、“五行论”等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或者说是中国古代“主客合一”哲学思想的现代表达方式。《中医今解与关系医学》这本书就是将中医学的“阴阳论”、“五行论”等用现代“关系论”术语、概念来表达和解释的。

记者:请您具体谈一下“关系哲学”与中医学的交融之处。

申漳:“关系论”在中医领域有几点认识,一是“主客合一”,这是对 “主客二分”哲学思想的批判和超越,与中医的“天人合一论”和“元气论”同源;二是“关系论”与“实体论”对立互补,也说明了中医和西医的对立互补;三是“关系论”作为现代系统科学的哲学基础,也可以作为现代中医的哲学基础;四是“关系论”是中国古代孕育中医的儒、道等学术文化“不在场”的哲学基础;五是“关系论”是中医学的“不在场”的哲学基础。

中国古代的哲学以“天人合一论”、“元气论”、“阴阳论”、“五行论”等为代表,这些理论也是中医的核心基础理论。“关系论”的正式提出虽然是在20世纪末,但是“关系论”的基本思想、“主客合一”的观点和方法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运用着“关系论”。

用“关系论”来解析中医核心理论,既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发展。中医学阴阳关系论是哲学阴阳关系论在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等领域的发展与运用,贯穿于中医学理、法、方、药等全过程。首先要明确阴阳关系是客观、普遍的存在;阴阳关系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阴阳关系的划分具有主观性、相对性;阴阳关系是“主客合一”的。其次要清楚中医学阴阳关系论是为解释、说明生命现象、病理现象而建立的模型理论。其中,对立互补关系是阴阳关系的基石,阴阳对立能揭示矛盾运动,互补能恰当地说明生命的有机性、整体性,也是生命活力的体现,更是信息场保持有序性的表现。

阴阳关系论是中医之魂,为中医的核心和统领。中医的生理核心处处有阴阳关系;中医的病因、病理也是阴阳关系的“不正常”;中医诊断核心是辨别阴阳关系;中医治疗是调整失和的阴阳关系。“和谐”是阴阳关系的主题,是多种阴阳关系的相互关系。生命这个超复杂系统,可分多个层次,可有千万种阴阳关系。和谐就是多层次、多种阴阳关系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等。人自身整体的“和谐”,主要是形、气、神的阴阳和谐关系,以及人体五脏的阴阳整体平衡及和谐关系,还包括人与自然的阴阳和谐关系。因此“关系论”融汇贯通于中医的整个核心领域。

篇9

竞赛命题的主要依据

1.国际生物学竞赛(ibo)的理论纲要(《生物学通报》,1994.10)。

2.《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生物学》(高信曾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和《中学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吴相钰、刘恩山等编译,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学大纲》供试验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人民教育出版)。

范围和要求

理论部分

第一部分

植物解剖、生理(重点是种子植物)和分类(20%)

一、种子植物形态解剖

(一)植物组织 1.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2.分生组织 3.成熟组织 4.组织系统 5.维管组织和维管束

(二)种子和幼苗 1.种子的结构和类型 2.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三)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1.根的结构(内皮层) 2.茎的结构(维管束) 3.叶的结构与气孔功能 4.根、茎、叶的变态

(四)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1.花的结构 2.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二、植物生理

(一)植物的水分代谢 1.植物吸水的部位及方式 2.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水势) 3.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 4.外界条件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5.蒸腾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植物的矿质代谢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 2.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 3.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4.植物体内无机养料的同化 5.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利用

(三)植物的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大意义 2.光合作用的场所和光合色素 3.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 4.c[,3]和c[,4]植物的比较(光呼吸) 5.绿色植物与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的比较 6.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饱和点、补偿点) 7.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五)抗逆生理(抗旱、抗寒等)

(六)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类型和过程 2.植物体各部分的呼吸强度比较 3.外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4.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5.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6.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生长素类 2.赤霉素类 3.细胞分裂素类 4.脱落酸 5.乙烯

(八)植物开花的机理及其应用 1.植物的花前成熟 2.低温和花诱导 3.光周期和花诱导 4.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生产中的应用 5.其他条件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九)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1.顶端分生组织和形成层 2.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3.双受精作用、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 4.种子植物、蕨类植物和苔藓的世代交替(生活史)

三、植物系统分类(了解到科、目、纲、亚门和门)

(一)藻类植物 1.蓝藻门 2.绿藻门 3.红藻门 4.褐藻门

(二)菌类植物 1.细菌门 2.粘菌门 3.真菌门

(三)地衣植物

(四)苔藓植物 1.概述 2.苔纲 3.藓纲

(五)蕨类植物 1.概述 2.石松亚门 3.木贼亚门 4.真蕨亚门 5.蕨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6.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六)种子植物——裸子植物 1.概述 2.裸子植物分类 3.苏铁纲 4.银杏纲 5.松柏纲 6.裸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七)种子植物——被子植物 1.概述 2.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10个重点科(十字花科、豆料、菊科、蔷薇科、锦葵科、茄科、葫芦科、芸香科、禾本科、百合科等的特征及花程式、花图式) 3.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第二部分

动物分类、形态、解剖和生理(20%)

一、动物分类、形态与解剖(重点是无脊椎动物)

(一)原生动物门 1.主要特征 2.草履虫 3.分类(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

(二)多孔动物门 1.主要特征 2.海绵

(三)腔肠动物门 1.主要特征 2.水螅 3.分类(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四)扁形动物门 1.主要特征 2.分类(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五)线形动物门 1.主要特征 2.分类(线虫纲、轮虫纲)

(六)环节动物门 1.主要特征 2.环毛蚓 3.分类(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七)软体动物门 1.主要特征 2.无齿蚌 3.分类(双神经纲、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

篇10

关键词:踪迹学;艺术;文化;张强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B

踪迹学,其无论作为一种艺术活动、一种思想成就还是一种理论形式,皆源于一种著者的精神张力和人格动机。它彰显出张强在多个生命层面上特有的识见和睿智。这既是生命的需要,也是充盈回荡于主体内在的理性和判断力使然。

一、纯理结构的逻辑生成

踪迹学的原发系统肇始于对于事物自在方式的历时观照。然而,关于纯粹自在的思辨会使思者的意识萦于可能与不可能之间,所以我们才会反复不断地陪伴着休谟、康德和胡塞尔去思考世界的可能与不可能。或者跟随贝克莱和费希特,采取一种更加隐晦迂回的方式,从完全的自我开始,得到纯粹自在的转换形态。所有一切之所以如此费解,原因在于同一基础之上的世界假设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同时得到关于本体的完整蕴涵。这是哲学的圆整齐一的逻辑需要。

即使如此,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踪迹学在经过一系列哲学考察之后,那种糅合物自体与主体态度的理论策略能够有效地经由文化哲学的内在智慧,获得主体之于对象的艺术贯通和理论穿越。所以我们可以理解踪迹学为何一再讨论一种在它看来充满悬疑的起源问题,并从中引申出一种既被否决同时又被正视的文本延异。

这是因为在“起源”进行起源理论的设定时,所解决的问题已经不是针对起源了,而走向了对“起源”阐释的本身。换句话说,就是当这些所有的理论在向着起源的目的逼进的时候,“逼进”的本身已经具有了独立的价值与意义,因为当它扑向并不存在的目标时,自身已经在这个过程之中建立起一个独立的系统,这就是有关“起源”的理论系统……于是我们将更多地选择了“发生”,这是因为有关发生是对“起源”的哲学否定,不过,我们在此的“发生”涵义是建立在有关起源的悖论之上,也就是说,当起源无法成为“起源”时,它必将要发生不同的问题。(张强《踪迹学――艺术的文化穿越》,第一章)

事实上,著者旨在预警一种极端的非此即彼的方式,以规避在中国艺术理论不断走向现代化的曲折道路上,在素朴直接性中,学术理想与学术目标在理论的坚脆模式之中一起夭折。理性的发展尚需要从两个相向方向的文化聚拢过程中加以认识和。

首先,事物本身的性质所然诚非仰赖于主体使然,自在的存在方式已然成为一个直指本然的自足体系,所以才有关于本体的种种究竟。然事物若无彼此交互关系,事物本然亦不能成立,而在交互关系之中最为重要者乃是事物关系中的人格化类型。

其次,踪迹的设定所基于的一种先在的文化必然,业已笼罩在踪迹意义空间的穹隆之上。既然踪迹是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存留方式,那么它注定需要满足几个基本条件。首先,事物的存在;其次,事物之间关系的存在;再次,这种关系在事物之间的呈现和表达;又次,这种呈现与表达的存留;还有,关于这种存留的主体受纳和认识。于是著者以一种不断回溯的动态方式从容地阐述文化与踪迹的内在联系。

文化与踪迹之间也就形成了这么一种有趣的亲缘关系,文化是踪迹的意识源点,而文化的意识流传又必定要通过“踪迹”来进行实践。踪迹以实践文化目的而不断成为浪漫的精神舞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它是充满了敏锐与快捷的行为方式而变得充溢着生机与活力。文化也由于“踪迹”的显现而变得不断地富于生命力。(张强《踪迹学――艺术的文化穿越》,第一章)

再次,在踪迹学的哲学与文化层面之上,更为重要和更为关键的艺术论意义是著者精思宏论的溅落生效的所在。而这表现为其所具有的后现代性的颠覆力量和犀利解构。

踪迹的原初意义,其实就是在对墨迹的独立观照的过程中对主体进行的解构。它指向了已往的几乎所有的艺术原则与学术规则,于是,一个在最底层的有关的瓦解性的工作便这样开始了。(张强《踪迹学――艺术的文化穿越》,第一章)

还应该看到,他的艺术哲学所具有的“技术理论”特点明显地具有理论的原创性和明澈性。他界定并创造了一个全新研究领域,在艺术理论进展的范围内他已达成此领域中的相当成就。但他并不能因此而脱离艺术科学整体的现实需要。作为艺术理论工作者,他是否对此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典型的踪迹艺术首先是在当代的中国文化情境之中产生,伴随着这种艺术样式、艺术形式而来的还有艺术观念,于是一个相应的踪迹家族即将建立起来,而近缘的典型至亲就是来自于书法,同时又是抽象的艺术,或者说同时逾越了书法、也逾越了绘画。于是,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典型的踪迹样式,也就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关书写性的形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而作为哲学企图的踪迹概念则是贯彻在整个踪迹检验的过程中。(张强《踪迹学――艺术的文化穿越》,第六章)

所以,他的理论的广泛视野能将宽阔的领域和深刻的见解巧妙的融合成发展成为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分析技术。

象形性在中国的汉字架构及踪迹化的途径中,实际上已经提示出三个方面的走向,其一是象形本身作为汉字的“象本形”直接在汉字中的运用;其二是在汉字体格上的形象化装饰,这一点与汉字的字义本身已经是毫无关系了;其三是在书写过程中的拟比,亦即在笔法中灌注什么样的自然物态。这三种形式对汉字及其踪迹意识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与意义。而尤其是第一种所起到的作用更为本源性,其它二者一方面是对踪迹的途径的歧分,另一方面则是在书写中构建意味与内容的重要因素。(张强《踪迹学――艺术的文化穿越》,第四章)

二、实践理性与主体交往模式

踪迹学作为一种实践形态,其现实艺术表达的是一个微妙的共生结构。

宏观上,踪迹学模型的践履方式极具有社会化大众化的交往意义,同时却又受制于它的艺术形态的构造特点,从而使这种交往的阐释学可能处在某种依稀可辨的隐喻之中。但是实践本身的蓬勃力量反过来又将原有的艺术形态不断打破,使得原有的艺术形式不断被改变,而这种改变又导致几种联动效应:

第一,是当事者不断变换的人格象征被不断调整,这种调整既涉及艺术身份的变化,又涉及形式本身象征范式的工具化转换。最初的踪迹学模型是A与B借助于媒材的串联。人格成分与材料成分之间尚存在明显的隙罅,虽然博弈学的涵义有所呈现,但是主体之间的意志独立性并没有成为模型中最为基本的要素。之后A与C之间的身体动机被不断激发,人格成为模型中的身份关系的构架,这样角色的变化使得艺术社会学层面上的充分可能性得到实施。因此模型本身的工具理性开始超越诗学象征,成为踪迹学的又一标志。

第二,由于模式本身的开放型制对传统艺术传播方式的挑战,使得艺术本身的阐释成为不断被追加的延宕游戏,在这个话语振荡的过程中,专家言语模式逐渐融入越来越多的受众言语模式,于是被不断解构的不是艺术形态本身,而是威权阐释与大众阐释两种意识场的有效半径的消长函数。开放的工具化特点为互动交往的艺术发生准备了更广泛的空间。新的传播方式与这种艺术工具主义的便捷对接激活了受众的集体意识形态。艺术形式渗透到媒体的传播空间深处,在一个更长的时段中发生持续的语用学振荡,这是社会阐释浸润形成的动力机制。

第三,隐喻空间由于阐释范式的调整而得到持续的拓展,从而呈现单边上扬的动力学形态,这种不断走强的泛隐喻趋势一方面表现在其社会号召力量的多样化及其集束反馈,另一方面表现为踪迹学模型语态主格巨大的涵盖空间。无论从社会舆情还是专业反馈来看,隐喻的力量并没有因为模型的工具化演变而被传播介质耗散殆尽。相反,在信源与信宿之间的关系之侧又出现了与之平行的信宿之间的二次传播方式。而媒体本身则成为二次传播的放大装置。

第四,踪迹学模型的艺术形态的变化调整使其所基于的现实文化情境和社会意识形态在这种积极选择和进行时调节活动之中,成为艺术活动本身的自动检测方式和效能发生机制,就是说,这种自我内部与外部的有效互动被不断汲取到艺术方式的内部,成为艺术形制本身的有效成分。

微观上,就它的艺术组织样式来看,踪迹学模型实际上乃是由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艺术精神所不断揭示出来的、包括各种艺术意义在内的,更广泛、更普遍和更深刻的生命体系。

第一, 主体结构突破以往的单一主体,发展成为一种主体共轭形态。模型中的互动双方互为条件,在规则约束中完成一种带有彼此影响的踪迹图式。我们可以期望,秉持一种更为公共性的主体格式理念,共轭主体将会继续发展成为人格织体。

第二, 叙事仪式在现场中呈现出超人格意义。交往的模型中彼此双方的意志活动通过材料和身体的使用,表现为肢体之间的配合关系和物化的踪迹留存。其中与当事者之间关系正交的事实投射或者事件投射所激发的价值属性是引发受众判断的契机。这种评价方式随着模式的人格整合,愈来愈具有社会伦理的色彩,这也是二次传播的道德根据。

第三, 由于工具理性的不断成熟,当事者之间的共谋关系之间演化为作业关系,这使得踪迹学模型的运作空间逐渐获得亲和弹性,模型的完成状态被细分为一系列的作业局部和组织程序片断,模型的认知锐度发展到可辨识的表达单位之间,某些亚型可能会逐渐呈现出来。

三、审美判断力之下的历史审视与现实洞察

踪迹学的判断力是贯通其纯理结构和艺术实践理性的审美中介。踪迹概念所蕴涵的哲学意义被认为已经使它远离了艺术现象的具体指涉同时又关注到艺术事实背后的广泛一致性,以一种归约方式观照审美活动的外延境相和内涵性味。

著者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素朴直接性转换为一种文化分析理性,在意义剥离,条分缕析的基础上将各家艺术的踪迹意义分别阐释,使踪迹学不仅作为一种思想理念而确立,而且作为一种批评观念而发生作用。

涂鸦现象最初萌发在欧美这些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出现在诸如地铁车站,穷人区等等通常伴随着恐怖的公共地区。涂鸦者一般是通过其作品的强烈的视觉符号特征,而被相互辨识的。它包括那些特定的题材特殊转型处理,以及含义暧昧但是视觉独特的签名来体现“我在”。在没有被文化学者或艺术批评家所关注的时候,涂鸦者的信条也更多地是在“非法”的黑暗中,以“我涂鸦,故我在”的行为来宣示的。而这种“黑暗”中的“艺术”,无疑将其枪口对准了“合法”的制度内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在这个意义上,它也说明了这样的道理:艺术是无法被“豢养”的,无论是画廊的金钱,博物馆的名誉,艺术史的宝座。这些地方只能被看作是为死去的、不再创造的艺术家的演奏安魂曲场所与颁发的奖章仪式。而真正的艺术必定产生在文明之外的“荒原”里。或者说,当代的艺术家只有被放逐在物质的、名誉的、功利的原野之外,才也可能获得真实的创造。(张强《踪迹学――艺术的文化穿越》①,第十章)

理论性关怀特别是理论性重新是一种在艺术哲学中不断受到怀疑和被广泛指责的观念,在中国艺术理论情境之中尤其如此。但是指责者本人并没有给出更加具有建设性的方法论。在艺术哲学中,科学哲学经由图像学已指明理论和范型可以有效的指导艺术洞察。而且知觉选择性和处于其后的艺术――社会评价已经是许多学者所关注的焦点。在一些艺术学科中,理论的作用表现得如此清楚,以致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理论我们如何去观察,如透视学、色彩学、艺术史学、艺术心理学等等概莫能外。而且在另一些情况下,理论已被作为体系而得到详尽阐释并加以整理。因此,一位画家、批评家甚至一位理论家,常常会清楚地感受到他与既有理论的关系以及这种理论对于他的见解的有限适用性,例如,一个中国画研究者可能会选择谢赫或者董其昌的理论,而不是顾恺之的理论,同时融合形式主义理论,但对于这些理论结合的可能性却未加甄别追究;一个油画研究者可能更欣赏康定斯基的理论而不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同时却又参照中国画的写意理论等等。但是无论如何,这种不加区别地为我所用,也可以被视为呼唤理论创新的消极表达方式,即使他并没有公开承认并正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