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家养老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社会化居家养老;老年人;社区建设;社区服务

养老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提倡的养老政策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随着政府将社会保障网逐渐向社区延伸,许多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交由社区管理,这就让广大老年人在不离开他们长期生活的社区的条件下,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这样,既能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归宿感,也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根据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加的趋势和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如何依托社区,社区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说,社区应该如何尽快加强能力建设来满足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需求,是一项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适合我国国情,一方面,能帮助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能为老年人提供方便服务,是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方法,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另一方面,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是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方向,并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养老的必然选择。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网点为服务资源,由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即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尤其是强调社区照顾在社会化居家养老中的作用。这种模式具有养老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的优势,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两方面的优点,让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就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社区福利服务,既减轻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节省了养老福利资金的投入,是适应我国当前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模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当前社会化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006年初,民政部推出“社区居家养老”计划,并相继在北京、上海、大连、江苏、广东、湖南等省市展开试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就总体而言,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尽快建立和完善。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制约,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尚未在社会上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广泛认同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有些领导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主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前瞻意识不够,导致社会化居家养老仍然仅处于白发的、无序的初始阶段。社区居民群众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知晓率不高,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

2、社区服务建设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

随着人们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逐步认同,城市社区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社区的硬件和服务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贫富差距”悬殊,不少社区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偏低,功能单一,尤其是老城居民区和老的转制单位的居民区,下岗失业人员集聚,人口密集,缺少老人活动场所,甚至连一间起码的报刊阅览室都没有。在医疗方面,城镇社区尽管普遍都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但在医务人员的配备、医疗硬件、服务设施、服务时间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大部分社区没有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有的西部贫困地区的社区老年人普遍还存在看病难、出行难的问题。这些都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卫生保健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一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虽有“低保补助”和临时救济等帮扶措施,但仅能保障基本生活,社区居委会想提供一些无偿服务也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于满足困难老人较多的服务要求。不少社区尽管也想尝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但经费实在有限,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只好停留在美好愿望上。

3、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居家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目前,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4、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沿海发达城市的试点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效与经验,但也要看到我国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据了解,全国仅有少数几所院校设有类似专业,离人数众多的社区养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的策略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转型使得社区事业成为最受社会成员欢迎的一项社会事业,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使得中国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放大,体现在“单位功能的外移”、“城市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等诸多方面上,这也是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所在。因此,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的工作:

篇2

关键词:城市养老模式;老龄化

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城市目前存在的三种基本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养老院等机构社会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兴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模式,三种基本养老模式的优劣不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三种基本养老模式优劣变化及发展趋势也不同。

一、家庭养老模式

中国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养儿防老、家长的主导地位、几代同堂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直到今天我国城市大多数老年人仍然延用这种模式养老。选择家庭养老的人们,他们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家庭养老的社会硬件设施成本几乎为零。而且其最大好处是家庭养老能使老年人与家人尽享孝道和天伦之乐。

但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显示出其历史的局限性。传统家庭养老不足之处在于,老年人一般难以在家庭中得到专业细致的照料护理、医疗保健及精神文化等服务;在"四二一结构"家庭成为城市社会主流以及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社会人力成本与人们工作负担普遍加重,家庭成员与子女们不可能有足够精力照顾家中老人,家庭养老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保持与发挥其社会功能与作用,城市家庭养老出现逐渐削弱和社会化变化的趋势。

不过虽然经受工业化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多层面冲击,城市家庭养老功能只是弱化而不是消失,家庭仍然是老年人经济供养和精神慰藉的最重要来源,家庭养老方式仍然是我国城市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因此家庭养老不是可否坚持的问题,而是在坚持的基础上如何用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深入挖掘和丰富"家庭养老"时代内涵与功能,使城市家庭养老逐步向社区居家养老过渡,焕发更强生命力与作用的问题,

二、社会机构养老模式

社会机构养老的特征是集中养老,其优势在于服务专业化,即细致专业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居住环境好,无障碍设计;休闲时间多,集体生活能排解孤独;减轻子女负担;满足老人独立生活的尊严感甚至再婚生活的需要。机构养老劣势在于, 社会养老需要老年人重新适应环境、重建人际关系,容易与他人(同住老人)发生冲突;生活成本高,额外支付基本生活设施租赁费用;缺少来自家人的精神慰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家庭养老是一种适应较低生产力水平和落后生产方式的养老模式,而建立在社会养老保险、退休金制度、医疗保险等"现代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础上的社会养老模式是适应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要求的养老模式,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是社会发展及养老模式演进的必然趋势。

养老院、老年公寓式等社会养老模式虽然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养老模式发展的方向。但从现阶段中国国情和发展趋势看,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社会机构养老模式仍不可能成为目前中国城市养老的主要模式。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社会成本巨大。修建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包括居住、就餐、起居、活动等在内的硬件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必需进行巨额基建投资;而社会养老不仅要有投资巨大的硬件设施,而且还要有相应的专职养护人员队伍和配套的养老服务管理系统,专业化水平要求比较高,这些都将加大城市建设和社会资源的负担。第二,现有资源的浪费。老人原来都有自己的住所和完善的生活设施,老人进到养老院以后,这些都将闲置,而养老院要重新占用土地资源和水电资源,造成浪费。第三,养老院的收费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并非多数家庭能够承受得了,而且,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也是养老院难以容纳的。第四,最关键的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目前并不愿意去养老院。老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相对陌生的地方,和原来并不熟知的人朝夕相处,这将增加他们的失落感。

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近几年来兴起的,其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由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专业养老护理员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做饭、照料及护理等养老家政、医疗护理及心理咨询服务,以及社区日托、短期照料护理等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机构养老的有机结合,兼有两者的长处又避免了两者的短处,是一种扬长避短的理想养老模式。其优越之处主要有:第一,社会成本低,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基建投资,社区现的有几间房屋略加改造即可设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第二,原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老人居家养老,饮食起居的一切物品都可继续发挥作用,但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一定程度上使老人家居住房变成了"家庭养老院"。第三,社区居家养老所需费用较低,服务内容及方式可自由灵活选择,适合城市社区绝大多数老年人。

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刚刚起步,各项服务职能还不十分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设施不够完善,在硬件设施中不能满足于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第二,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现花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专职服务人员主要面向小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中招聘。这些人员虽然有较强的责任心,但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第三,资金有限,后续服务受到制约。政府部门为高龄、特困、低保等老人每月提供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解决了一部分老人的困难,但若要提供较为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第四,居家养老观念落后,服务力量薄弱。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居家养老服务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对这个贴合实际的新型养老模式还有待进一步认同和了解。一些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积极开展和鼓励相关企业加入到时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中来。社区服务能力有限,服务力量薄弱,缺乏服务的多样性,没有专业的服务企业加入,难以有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总之,社会居家养老能有效节约社会资源,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而且投资少、成本低、收费少、服务广、效益佳,是一种很受老年人欢迎、很有发展前途的城市养老模式。中外社会化养老的历史经验表明,社区居家养老是城市大多数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主要方式。政府挑头,集体努力,家庭保障,社会支援,相信有我们共同努力,中国的养老问题一定可以解决的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奇林、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篇3

一、重要意义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形式,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专业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生活照料服务;二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等服务;三是为老年人提供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方便老年人生活。

不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条件,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4.3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14%,空巢老人已达到老年人总数的50%以上,高龄、空巢的老龄化特征明显。2008年,我市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切入点,在主城区启动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三年来,市政府直接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和为困难空巢老年人购买服务,全市城区所有社区均已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20余万老年人享受到了居家养老服务。但是,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庭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各级政府要切实提高对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力度,完善运行机制,增加服务内容,提升居家服务水平,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二、原则和目标

(一)工作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依托社区,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老年人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最迫切的服务需求入手,重点照护与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相结合,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与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建设相结合,市场化、专业化运作与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相结合,不断提高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

(二)工作目标。2011年年底前,所有城区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和启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2012年,实现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和服务范围的城乡一体化;3年内,居家养老服务能够满足80%以上居家老年人的需求;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便利老年人居家养老的“15分钟生活圈”。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补贴办法。2011年年底前,市政府购买服务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60元;2012年将65岁以上低收入家庭的空巢、独居老年人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同时形成政府购买服务补贴标准与居民生活水平、物价指数变化的联动机制。各区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居家养老政策,在市政府购买服务的基础上,提高补助标准,扩大服务范围。

(二)完善居家养老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或政府向企业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区、县(市)级居家养老信息平台,设立老年人信息服务“管家”,提供各种紧急救援服务、生活需求服务、日常生活咨询服务等。3年内,实现居家养老信息网络覆盖有需求的所有老年人。

(三)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功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须全面掌握老年人基本信息,随时整理老年人服务需求信息,组织协调专业为老服务人员、志愿者,及时提供入户和其他形式的服务。社区公益用房应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专区,有条件的可开展社区日间照料服务,设立老年人大学教学点、图书室、活动室、配餐点等。农村要依托敬老服务中心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立乡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范围,社区专职工作者负责本管理网格范围内老年人基本信息和服务需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协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各区政府要按每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每年不低于3000元标准设立运营补贴,在社区设置的社工岗位、公益岗位中指定为老服务人员,每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至少应有1名专职人员。

(四)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要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2012年建档率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60%以上;逐步完善社区全科医生上门服务制度,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综合性、个体化的医疗和咨询服务;探索为需要长期照护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设立家庭病床。

(五)完善失能老年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在小区改造和楼盘建设时,要完善失能老年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免费开展困难失能老年人家庭无障碍生活设施改造,将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生活设施改造工作延伸到困难失能老年人家庭。

(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各区要建立规范化管理、程序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居家养老骨干队伍,在老年人健康咨询、康复护理、心理问题纾解、法律维权、家用电气使用、老年人理财、保险等多方面提供专业服务,形成以专业队伍为骨干,志愿者、义工队伍为主体,邻里互助、亲友相帮为补充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七)探索建设老年社区。引导建设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学习教育、休闲购物于一体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老年社区和老年宜居社区(楼盘、单元)。

(八)探索新的居家养老形式。探索“异地养老”、“以房养老”等服务模式,探索设立老年人护理保险等商业险种,探索开辟老年人健身、休闲活动站点,探索鼓励子女与老人共同或就近居住的办法。

四、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扶持政策

(一)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及运营以奖代补机制。市政府在福彩公益金中安排居家养老专项奖励资金,对2011年年底前全部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区,按平均每个社区1万元标准对区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从2012年开始,每年对出色完成居家养老服务任务的区政府给予奖励。

(二)落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税费减免政策。经市、区(县、市)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比照养老机构相关政策,免征营业税;对经审核确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经营所发生的水电费、燃气费、包烧费均按居民使用计费标准收费。市政府将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物业费补贴政策,对已出台的有关社区建设、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等政策涉及居家养老服务的,有关部门要搞好政策衔接,落实各项政策优惠。

(三)建立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市政府将于2012年建立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为城区低保家庭中的高龄失能老人发放护理补贴。

(四)鼓励企业建设老年宜居社区。经民政部门批准,凡在主城区内开发建设“老年宜居社区”或建设老年宜居楼盘、单元的,参照我市养老机构建成后政府一次性补贴的政策执行。

五、组织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各区、县(市)政府和市政府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各地区也要相应成立居家养老服务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所在地域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各街道办事处要明确具体部门,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根据居家养老服务任务目标和各有关部门职能,市直各部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所承担的责任如下:市民政局: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组织指导和日常管理;制定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办法及组织实施;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和补贴资金的管理使用。市发改委:负责将养老服务业及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服务业扶持范围。市财政局:按照现行财政体制,逐步建立符合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负责居家养老服务中需要政府投入的资金保障,监管政府投入资金的管理使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设置居家养老服务的公益岗位和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市建委和市城乡规划局:负责将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及相关设施纳入城乡规划和建设。市卫生局:负责指导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制定有关居家养老服务的预防保健、医疗、护理、急救、康复等措施制度;开展老年家庭病床试点。市人口计生委:负责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对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养老保障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市地税局:负责落实发展养老服务业有关税收扶持政策。市教育局:负责社区、村(居)老年人学习教育的指导和扶持帮助,支持大专院校开设养老服务课程,积极为社区、村(居)培养养老服务方面的人才;鼓励在校学生深入社区、村(居)为老年人服务。市商务局:负责社区便民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建设。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单位(企业)物业费减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市司法局:结合法律援助行动,制定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及提供法律服务的优惠政策。市广播影视局和哈报业集团: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舆论宣传。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和市体育局:负责社区老年文化和体育活动站的建立和活动指导。市残联:负责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生活设施改造工作延伸到失能老年人家庭。市总工会和市妇联:负责开展孝亲敬老家庭、好儿女评选活动。团市委:负责组织以为老服务为主题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老年人大学:负责老年教育进社区工作。市老龄办:负责居家养老服务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调查研究工作。

(三)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市政府将用于开展居家养老的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各区、县(市)要加大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投入力度,并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篇4

党的十从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战略出发,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要在老有所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要求老年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首先,明确养老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养老机构少,保障力度小。民办养老机构普遍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小,设施简陋,服务水平低。其次,明确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重要性。发展老龄事业关乎国计民生、社会和谐、队伍稳定、企业发展。要大力倡导“积极老龄社会”,实施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相结合,努力探索发展养老新路子,开创养老工作新局面。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企业为骨干、家庭为基础的“四联”养老社会化服务模式,就是一项社会管理的创新。所谓社会化服务,是企业和政府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即老人分散在家居住,社区服务机构提供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来解决老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问题。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以社区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是我国养老模式的一大特色和主流养老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社区服务。

实施“四联一体”养老模式,体现了整体协调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有效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力,加速推进老龄事业的现代化、科学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需要政府担纲,把发展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纳入政府工作日程,统筹协调,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各相关部门、领导树立全局观念,积极配合,各负其责,协同作战,家庭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合力,保证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卓有成效地开展。

二、多措并举,建立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

居家养老服务是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社区、企业、家庭同抓共建,广开渠道,抓好“五个落实”:一是思想落实。普遍进行家庭美德教育。努力营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尊贤,养老爱老助老,为老年人服务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还要引导老年人转变养老观念,接受新的养老方式。二是组织落实。社区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逐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服务中心可依托街道、社区、居委会,政府应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中心。三是场所落实。用房统一纳入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设有食堂、“日托”休息室、健身娱乐室等。加强老年活动场所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增添设备。三是制度落实。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和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制订奖惩措施,实现规范服务。四是政策落实。建立持续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按照国家关于支持养老服务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养护服务,建立对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资助机制和高龄老人、残疾、重病、特困老人的救助服务。五是工作落实。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将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市场有偿服务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体等各类设施和社会服务网点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综合服务。开办老年人健康讲座、老年人文化沙龙、老年康乐服务中心,多方面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解决好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对涉老法规的执行与监督,增强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严厉打击骗老、坑老、害老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老年人权益。

三、育人建队,提升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执行能力

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其能否健康有效地实施推进,关键在于有一支勤于学习,开拓创新,善于做群众工作素质高、作风好的退管工作队伍,关键在于大力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队伍建设。

加强理论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善于运用科学思维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创业创新,勇于“三超”,勇创一流。

带头敬老助老。真正把老人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人为善,真诚待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做老年人的知心朋友,积极为老年人排难解忧,做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模范。

加强职业培训。鼓励自学成才,掌握老年工作过硬的技能本领。

实行激励机制。积极动员、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大中学生和市民,为居家老人提供各种公益,充分发挥社会志愿者的作用。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和管理,对志愿者给予适当的服务经费补贴,充分调动社会志愿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积极性。

篇5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12-0056-02

Analysis of the management effect of “family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 home endowment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

LI Wang, WANG Chen, CHEN Linbo, CHEN Hui(Yichu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06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anagement effect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mode of “family health education” as the core for the home endowment hypertensive patients. Methods: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Yichuan 142 home endowment hypertensive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among them 36 were male and 106 female, with an average age of (84.61±6.51) years old. A six-month family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was carried out for them. The level of hypertens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lief, medication compliance an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levels of hypertens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lief and medication compliance of the research objec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P

KEY WORDS hypertension; home endowment; family health education; effect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不断提高,养老需求日益增加[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健康教育服务在老年人越来越注重养老服务质量以及生命质量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2]。本文旨在探讨以“家庭健康教育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对居家养老高血压患者进行管理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社区居家养老签约老人进行需求评估,筛查患有高血压病的老人142人,其中男性36人,女性106人,平均年龄(84.61±6.51)岁,80岁以上老年人占75.35%。所有参加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家庭健康教育

传统的健康教育是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干预,而家庭健康教育是在??患者干预时,同步对患者同伴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使患者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增强高血压防治知识水平、提高态度、信念和依从性,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控制血压。

1.2.2 效果评价

(1)高血压防治知识和态度:根据2010年高血压防治知识指南中高血压的基础知识、危险因素、危害和自我管理的知识设计问卷,评价研究对象的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高血压防治知识问卷共20题,满分为100分,良好为70分及以上,尚可为35至70分,不理想为35分及以下。高血压防治信念与态度问卷共21题,总分21至105分,良好为77分及以上,尚可为49至76分,不理想为21至48分。(2)服药依从性:采用Morisky问卷评价,Morisky问卷满分为4分,得3分及以上为良好,得2分为尚可,得1分及以下为不理想。(3)血压控制评估:根据2010年高血压防治知识指南评价研究对象的血压值情况,良好为全年大于3/4的时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小于140和90 mmHg;尚可为全年大于2/4的时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小于140和90 mmHg;不理想为全年小于2/4的时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小于140和90 mmHg。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

2 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研究对象在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上有显著提高(χ2=53.57,P

干预6个月后,研究对象血压控制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χ2=38.05,P

篇6

(一)模型介绍

年龄移算法是人口发展预测方法中的一种,本次预测将采用年龄移算法进行。年龄移算法的预测思路是按年龄组存活率将每个年龄组的实际人口数进行递推的人口预测方法。将人口看做时间的函数是年龄移算法的重要原理。基于人口一年长一岁的原理,年龄移算法可以将由某一年度或者某一年龄组的人口数在与它相应年龄组的死亡率水平作用下,通过转移到下一个年度或者下一个年龄组,将下一个年度或者下一个年龄组的人口数计算出来,年龄移算法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年龄移算法模型预测年龄别人口数的具体使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公式1中,Px(t)是指t年x岁的人口数,Px+1(t+1)是t+1年x+1岁的人口,Sx(t)是指t年x岁的人到x+1岁时候的存活率。

年龄移算法对未来人口预测,要求有基础数据。那么未来年份0岁的人数无法运用年龄移算法进行预测,考虑到0岁人口等于新出生人口,也等于各年龄生育龄妇女人数乘以相应的生育率再乘以新生儿存活率。

(二)参数选取

以2010年济南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全面分析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医疗卫生水平逐步提高、人口政策变动等起作用的因素,运用年龄移算法对2015至2030年济南市的总和生育率、死亡人口率、出生婴儿性别比、人口机械增长率等相关指标进行预测。最终运用到人口的预测中。

(三)预测结果

根据迁移流动人口分年龄、分性别比例情况,将迁移流动人口分年龄性别加入到年龄移算法计算得来的静态人口中。得到最终的济南市动态人口预测结果。

从图中可以发现,金字塔上部的老年人口数量逐步增多;由于生育政策的调整,新生儿的数量慢慢增多,使得0-14岁的少儿组人数增多,塔底部慢慢的变宽。因此在未来的几十年,现存的适龄劳动力人口过渡为老年人口,导致老龄化程度加深,老龄人口数量增多;当这一阶段过去之后,在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外来人口的共同影响下,老龄化趋势会得到缓和。但是接下来的年份中,老年人口数还将持续增长,老龄化对济南市的养老保障、医疗等考验非常巨大。

二、济南市养老模式现状分析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养老方式中的一种。家庭养老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生活上的照料、情感上的交流、经济上的赡养。家庭养老主要分为自我养老和家庭成员供养两种。家庭养老依然是主要的养老方式,因为家庭养老能够给予老人特殊的精神慰藉。家庭成员承担着供养老人的主要责任,亲朋好友是照顾老人的主要社会资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家庭为主导地位的养老方式是不容动摇的。济南市受齐鲁文化、孔孟之道的影响,重孝道是这一区域人的共性,因此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对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满意目前的养老模式吗”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很满意”的占34.4%,“基本满意”的占50.7%,不满意的占14.9%。

(二)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模式主要包括政府出资兴建的非营利性的福利院、敬老院和民办的盈利性质的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在农村敬老院主要集中供养“五保户”,在城市社会福利院通常收容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为主。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满足了老年人养老需求。减轻年轻人因工作繁忙不能照顾好老人的压力。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可以相互交流,利于身心健康。调查显示济南市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比例为7.6%,养老机构床位数量和调查所需的数量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但是目前养老机构实际的入住率平均约为70%左右,最少的还达不到10%的入住水平,总体上看机构养老的服务还没达到供不应求的状态。

(三)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养老院养老的有机结合,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发挥社区优势,将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对社会养老方式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济南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意见》指出:政府每月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购买送时服务20个小时。不满足条件的老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情况和经济情况可自行购买此服务。由此可见居家养老模式包括为了养老聘请保姆、小时工等运用社会资源的一些养老现象。

三、济南市养老模式优化建议

(一)巩固家庭养老意识,保证老有所依

面对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空巢、高龄等特殊老年群体增多的严峻形势,单纯依靠发展社会养老未必能够将庞大数量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解决好。由此可见,倡导和发展家庭养老势在必行。必须巩固家庭养老助老的职能,应鼓励提倡子女赡养、尊敬、爱戴老人,让老人们在幸福中度过晚年。这里提出的倡导子女赡养老人,是提倡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相结合“四位一体”的养老模式,而不是社会无责任,将老人的养老问题全盘托付于子女。竭尽全力将经济建设至更高层次,是济南市迎接老龄化社会到来的根本任务,但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妥善、全面解决老人问题。由政府买单,为在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有价服务券以购买家政服务,如健康查体、生活补助等。建议对特困和高龄的老人要相对多发些有价服务券。每一个居委会都应成立老年志愿服务组织,及时解决家庭养老出现的问题。

(二)发展多元化养老模式,提供多层次服务

根据我国现阶段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医养分离矛盾突出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医养结合”。所谓“医养结合”,就是将现行体制下互相独立、自成系统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结合起来,使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机融合,实现社会服务机制的最优化和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医”即指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包括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则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医养结合”就是集养生、养心、养身等为一体,把老年人身心健康医疗护理服务放在首位,把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社会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养老服务模式。该模式既实现对数以千万计的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全面关怀和近身服务,又切实解除困扰千家万户对患病老人医护难的社会问题。

(三)完善老年福利设施以及相关法律制度

经过现状实地调查发现,济南市现有的福利设施匮乏,设施陈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居民的需要;现有福利设施布局不合理,给居民对福利设施的利用造成不方便。需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予以完善落实,建立城市、区、社区三级城市养老服务体系, 农村形成镇老年福利服务中心、镇敬老院、家庭三级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在柳埠新建市级大型老年公寓一处,床位数达到 300张左右;各区新建区级老年公寓 24 处(其中市中区 3 处、天桥区 4 处、槐荫区 4 处、历下区 5处、历城区 6 处、长清区 2 处),每个老年公寓的床位数为 60 张;社区级养老服务设施,借鉴外地经验开展日托式居家养老,依托“星光老年之家”开展日间照料和居家服务,保证 50处“星光老年之家”,每处床位数达 300 张,形成完善的城市养老服务体系。新建和改(扩)建现有农村敬老院,完成乡镇敬老院的更新改造任务,加强村级敬老院的建设工作,提高村办敬老院的比例,保证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 100%。

从国外成功经验来看,对一种养老模式的成功实施而言,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英国养老事业的成功发展表明完善的法律制度的重要性。日本为了保障家庭养老模式顺利转向社会养老模式,率先颁布了相应的法律制度,使得转变有法可依。

我国目前缺乏健全的养老方面的法律法规,具体内容不明确,操作困难。依照我国的特殊国情,着重从法律层面上确定养老方式的选择、规范养老服务的标准、对养老机构运行的监管,制定出包括人员配备、设备、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规范化标准,要想实现养老事业顺利发展,必须保证养老的相关行为有法可依。

篇7

[关键词] 老龄化;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服务;养老需求;影响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 C979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aging aggravation of empty nest elders has been a concern of the society. Community services for nursing the aged, as a way of services for the aged, possess irreplaceable advantages. Many factors now influencing the demand of empty nest elders for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s, including the affordability of empty nest elders and the convenience standard and the quality of community services. Many effective measures could be taken in developing the community services. Private capital could be introduced to develop the services. The government could provide subsidy to empty nest elders.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improved.

Key words: aging, empty nest elder, community service for the aged, demand for nursing elder, influence factor, measure

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达49.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空巢老龄化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难题。为解决日益庞大的空巢老年群体养老问题,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在高层部署中,未来五年,我国将以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重点,加快社会化的老龄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是在政府的倡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利用各种资源,向社区内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专业化养老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1],本文中社区养老服务包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泛指在社区中为空巢老年人群提供的服务。分析城市空巢老年群体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对有针对性地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空巢老年群体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分析

(一)空巢老年人群对精神娱乐需求十分迫切

精神娱乐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空巢老年群体对于精神娱乐方面的需求更是突出。当前多数空巢老年群体的精神娱乐需求得不到满足,主要原因集中在三点,一是多数社区的基础设施落后,缺乏专门的精神娱乐场所,无法向老年人提供交流娱乐平台。二是空巢老年人群的养老支付能力有限,空巢老年人群较之普通老年群体缺少子女养老支持,收入来源单一,这些客观因素导致空巢老年人群对于社区提供的有偿精神娱乐活动的承受能力有限,而目前多数有偿社区养老娱乐活动的收费标准远超过空巢老年人群承受上限,因此多数有偿社区养老娱乐活动并不能满足空巢老人的精神娱乐需求。三是缺乏专门的服务机构,目前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重点多是物质方面,对精神层面考虑的较少,同时目前私营企业对社区精神养老少有涉足,这些都造成市场上缺乏专门的社区精神养老服务机构。精神娱乐活动作为空巢老年人群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要求十分迫切。

(二)空巢老年人群对家政服务需求比较集中

随着老年阶段的到来,老年人群各方面机能明显下降,生活自理能力出现弱化,对家政服务需求也随之增加。空巢老年人群因子女不在身边,因此对于家政服务的需求更为突出与集中。在对家政服务的需求中,家政维修服务是目前空巢老年人群家政服务需求中普遍需要的,却也是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中最为混乱的服务方面,多数社区缺乏专门的养老家政维修服务供给平台,在满足空巢老人人群对家政服务需求量的方面难以达到标准,其次目前能够提供家政维修服务的社区在养老服务质量方面也很难达到要求,存在服务人员技术水平不达标、工作不负责任等问题,使得社区中的空巢老年人对于社区提供的家政维修服务缺乏信心,空巢老年人群的家政养老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空巢老年人群对医疗护理需求比较强烈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体质明显下降,患病的概率有所上升,对于医疗护理方面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空巢老年群体往往独自在家,对于康复护理的需求更为强烈,上门医疗服务、陪同看病服务这些看似简单的医疗护理服务却是空巢老年人群最需要的基本养老服务,尤其对于高龄、患病等行动不便的空巢老年人群,社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更是非常必要。目前的社区医疗护理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社区不能提供相应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多数医疗机构也少有与社区进行合作,民营资本更是少有涉足这一养老服务领域,这些原因使得空巢老年人群医疗护理方面的缺口较大,空巢老年人群医疗护理方面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对于医疗护理方面的需求比较强烈。

二、城市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空巢老人经济承受能力

城市空巢老人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经济承受能力是影响其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首要因素。城市空巢老人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来源多为基本养老金,理财投资等资本性收入较少,同时相对于普通的城市老年群体,城市空巢老年人群缺少子女的养老支持,这些因素使得城市空巢老人普遍养老支付能力不高,养老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城市空巢老人有限的养老经济承受能力不仅削弱了社区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更阻碍了空巢老年人群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造成了社区养老服务少有人问津与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高需求并存的矛盾现状。因此,城市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服务经济承受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其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决定性因素。

(二)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便捷程度

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是否便捷是影响城市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因素。社区养老服务针对多是居家养老人群,养老服务提供的便捷程度是老年人群关注的重点,同时也应是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相对一般传统养老模式的优势所在。在生活中,城市空巢老年人群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因此对社区养老服务的便捷程度要求更高。当前城市空巢老年人群对社区养老服务呈现出的较低需求,很大程度是由社区养老服务低便捷度造成的,这种低便捷程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联系养老服务供给机构不便,二是供给服务到位周期较长,第一个方面多是技术原因造成,第二个方面则是养老服务供给方服务理念造成的。在一些具体的养老服务供给方面,便捷程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例如医疗护理与急救紧急救护,在这些养老服务供给方面对以上两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对于提升空巢老年人群对于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信心,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改善社区养老服务的便捷程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三)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目前多数社区服务设施陈旧、落后,养老服务人员专业性不强,养老服务质量达不到老年人心目中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空巢老年群体对于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不高的假象。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社区养老服务呈现出服务需求多样性、服务供给主体多元性和服务供给方式不确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空巢老年人群更加关注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质量,特别是一些城市老居民小区,作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的养老设施原先没有列入社区规划,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2]。另一方面是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例如,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等。只有不断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才能增加空巢老年人群的消费信心,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业的良性发展。

三、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有效举措

(一)大力引入民营资本发展社区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业具有服务广、见效快等特点,在空巢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具有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相对于庞大的市场需求,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社会资本拥有实力较为雄厚、灵活多样等特点,非常适合引入到社区养老服务业中,政府需要通过引导、财税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社区养老服务业,这样形成的政府、社会多方共同负担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必将促使社区养老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对空巢老人养老进行适度补贴

养老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这决定了政府在养老服务发展中不能缺位[3],我国城市地区普遍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承办或委托非政府实体承办的方式来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开展,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但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现有的运作方式既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也容易导致某一方面的养老服务被过度使用,不利于提高公共财政的使用效率和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效果。我国空巢老年群体虽然养老支付能力不断提高,未来预期收入结构不断多元化与合理化,但当前经济承受能力依然有限,多数空巢老年人无法承担社区养老服务费用,因此,需要以政府为主体对不同类别的空巢老年人开展适度经济补贴,这种补贴要依据空巢老年人的收入及物价的变动而定,遵照适度普惠型福利理论,将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与老年福利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结合起来,强调养老服务发展和完善中的公平性和适度性[4]。

(三)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规范的服务标准是社区养老服务业稳定发展的前提,对于社区养老服务行业,我国目前缺乏相应的法规文件。为促进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政府需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其中包括服务规范,统一的合同文本等方面内容,政府应制定《社区养老服务标准法》,其中要规定社区养老服务业的服务质量标准,配合行业协会的标准,加以规范和引导,对于那些提供低质量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公司,要进行惩罚和改进,情节严重者要列入发展黑名单,也要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社区养老服务中各方权利、义务关系、纠纷处理与理赔等内容,从立法和司法的角度将针对社区空巢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并入法治化的轨道。同时政府应从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从业人员素质和价格上加大规范和管理的力度,并通过规范职业许可审批、年检等例行环节,保证服务质量。

[参 考 文 献]

[1]刘艺容,彭宇.湖南省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分析――以对部分老年人口的调研数据为基础[J].消费经济,2012(2):63-66

[2]陈平.城市养老模式新探――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0(3):119-123

篇8

关键词: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参与;养老服务;城市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6-0090-05

本研究所探讨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社会参与,是指社会企事业单位、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社区居民等社会各方力量在养老服务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的行为过程。研究养老服务体系的社会参与,满足老年人的多元服务需求,有利于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促进走出传统的、以单位为依托的社会管理模式,建立老年养老社会化模式,分解社会负担,促进中国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加强。我们选取了南京市鼓楼区和玄武区作为研究对象,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鼓楼区和玄武区都是南京市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区和经济文化发展大区,是南京市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区①,它们都在如何做好养老服务的问题上较早开始探索,工作走在南京市前列,以此为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是选取两个区进行调查,可以对两区的情况作一对比,分析其差异和共性。具体方法上,我们在两个区随机抽取了200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收回有效问卷159份,以此了解老年人对社会各方面的养老服务需求、社会参与的空间和途径,以及老年人自身的社会参与等有关情况。同时我们还与老人、社区干部、社区居民和志愿者召开了座谈会并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社会参与的需求和现状

(一)社会参与是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的迫切需要

老年人是养老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其自身的生活状态和需求,直接影响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社会参与的基础、空间、动力。

首先,从老人自身状况来看,迫切需要来自社会的多方参与。根据我们此次调查,有68.5%的老人为空巢家庭,其中单身独居老人占8.8%,与老伴共同生活的占59.7%。而根据1999年的一项调查,空巢家庭仅为30.0%,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空巢老人的比例增加了一倍多。这些空巢老人的照顾需求会越来越多,而且照顾专业化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但是,当这些老人生活有困难时,绝大多数老人只能靠“老伴”和“子女”,只有近20%的老人能从邻居、社区、保姆等处获得帮助。

其次,居家养老服务是主导需求。本次调查中,除了6位老人是在社区养老院居住外,其他都是属于居家养老(其中有128人,占80.8%的老人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社区,有14人是目前在子女所在的社区)。对于这些老人的日常生活照顾的方式,老人们表示基本上还是自己照顾自己并且与老伴互相照顾(分别是45.9%和47.8%),子女照顾也是主要的力量(14.5%),除此之外,也会请保姆或钟点工(3.1%)。志愿者定期上门服务、社区安排护理人员上门服务非常少。

第三,社区医疗服务需求较为强烈。根据调查,有七成以上的老人身体不太好,小病和常见病去社区医院,看大病都要到大医院,但挂号、付钱、拿药等都要排好长的队伍,楼上楼下跑,太不方便,如果没有人陪护,更吃不消了。因此,老人们对社区医疗站有很高的期待,他们强烈需要社区医疗站能够定期检查身体(63.5%),其次是常见疾病的防治(34.6%),建立老人健康档案(21.4%),医疗保健知识的普及(20.8%),提供上门的医疗服务(12.6%)。对于目前社区医疗站的服务,大部分老人反映不是很满意,原因在于社区医疗站提供的免费检查太简单,就是量量血压;医疗站设施太简单,药品也比较有限。老人们要求要多开办一些健康讲座,让老年人掌握自我保健知识,而不是推销药品等等。

第四,期待日托服务机构能提供完善的服务。南京鼓楼区和玄武区的社区都为老年人提供了日托服务的场所,即白天老人进中心服务,晚上回家,通常有生活照顾、医疗护理、娱乐活动等。玄武区2005年建立了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鼓楼区称之为托老所。对于这样的机构,老年人还是很欢迎的,有一半的老人非常愿意去而且经常去,但还有一些老人表示他们不大愿意去,因为中心设施条件不够,服务不完善。

第五,社区养老机构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入住需求。本次调查的老人中,有近一半的老人愿意入住社区养老机构,其中表示“现在和近期打算入住”的老人有6位,“几年后打算入住”的老人有73位(占45.9%)。虽然老人们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可是随着年龄增长,当身体不能自理而又缺乏照顾资源时,他们不得不考虑养老机构,而社区养老机构是他们除了居家养老外最先考虑的选择。但是,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养老机构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就拿调查的锁金村街道来说,街道办有一家锁金老少照料中心,这是一个集体办的养老机构,就在老人们生活的社区中,可是中心只有34张床位,目前已经住满,听主任介绍说,已登记等候的老人已经近50人。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原因在于社区养老院有它的优势,就是老人们可以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

总体而言,被调查的老人认为已经实现了“老有所养”的占71.10%、“老有所乐”的占62.30%、“老有所医”的56.30%、“老有所为”的占35.80%,“老有所学”的35.60%。由此看来,社会参与在“五老”上都大有可为。

(二)从社会参与的现状看,多元参与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此次调查发现,玄武区和鼓楼区的养老服务的社会参与的发展态势良好,养老服务已经走上社会化的发展道路,社会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参与者广泛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普通居民和志愿者等。

首先,政府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要责任者、组织者、资源提供者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具体表现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玄武区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老龄办、民政、卫生、司法、文化、体育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的养老服务工作。全区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老龄委主管,各部门配合,街居主抓,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养老服务工作网络。鼓楼区的养老服务工作在区老龄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由老龄委办公室负责实施并协调。2003年11月,区老龄办策划、设计并实施了居家养老服务网工程,以后几年,政府不断加大对这一服务体系的支持。

其次,民办非企业是养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鼓楼区和玄武区发挥市场经济发达、民间力量较为活跃的优势,运用政府买单,民间组织运作机制,为独居老人和部分空巢老人提供生活服务。通过竞标,鼓楼区由心贴心社区服务中心、玄武区由万家帮服务中心承接了全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企事业单位也为养老服务提供部分资源,比如玄武区某驻区企业为老年人春游提供大巴服务等。

第三,社区居民和志愿者队伍逐渐加入为老服务中。调查发现,每个社区都有志愿者队伍,他们提供服务的对象主要为老年人。平时,定期为老年人提供读报、打扫卫生、带出游玩等活动,并且也会协助社区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在访谈中,社区的老年工作负责人都提到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老年服务工作,有一个街道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已经接近制度化,且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第四,老人自身的社会参与意愿较高。社会参与是老年人富有价值的生存方式,参与的过程也是老年人价值的实现过程。本次调查显示,有近80%的老人与邻居有交往和互助;有75%的老人愿意参加社区组织活动,其中文体活动排序最先,公益活动的愿望也比较强烈;有86.8%的老人已参与为其他老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帮助的意愿或行动。访谈中,我们发现社区有很多老人都承担了“老年义工”的角色,他们会帮助社区做一些事,并且给其他老人提供帮助。

二、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社会参与的问题分析

(一)社会参与的环境不畅

一是政策不到位。目前,虽然社区服务的发展总体上仍属于政府推动型,社区养老服务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但是从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状况来看,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也出现职能缺位的现象,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对非政府组织(包括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培育不到位、在登记注册方面限制还较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备、扶持的相关政策不完善等。投资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资本所应享有的相关优惠政策如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放宽注册条件、免交注册手续费、降低土地使用费等还不够完善等。

二是社区氛围不浓。整个社会还没有确立起参与老年服务工作的积极观念,也缺乏对于养老事业重要性的正确认知。有些社区在建立老年人集中活动室的过程中,遭到了周围邻居的反对。现在很多新建的社区都设立会所、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但唯独缺少专门提供老年服务的场地和设施。

三是企业的参与意识不强。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般社区内的企业不太愿意为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帮助,即使有一些企业愿意为老人们提供一些资金、服务,也很少与社区进行合作,而更多的是选择自己组织、管理的方式。

(二)社会参与的主体力量不强

非政府组织现在主要存在缺乏发展空间、未能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自身不够专业化等方面的问题。志愿者服务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志愿者服务专业化程度低,服务有时流于形式,所提供的服务质量较低,很难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老人自身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老人组织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三)社会参与的质量不高

首先,目前我国老年人服务还只是一种简单化服务,即主要提供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一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项目提供得较少。老年是生命终结的前奏,面对死亡、病痛,不免会感到恐惧,临终关怀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社区开展这方面的服务还较少,也不够专业化,未能综合利用心理学、社会学、医学、护理学等专业知识,为老年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给予老人们精神安慰和支持,为满足老年人社交、学习等需求的服务也有待提高。其次,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程度不高。社区养老服务走产业化之路是由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随着人们支付能力的提高,老人的发展与享受需要也在增长,对社区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参与的良好环境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日程,进一步采取措施,努力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投入资金等方面发挥引导功能,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舆论引导。要直面敬老、养老、助老的优良传统文化面临的冲击和养老意识弱化的现实,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大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教育,鼓励和表彰先进典型,使全社会充分了解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家庭和睦、代际和顺、社会和谐的应尽之责,努力营造关心老年人生活、慰藉老年人精神、维护老年人权益的社会氛围。

二是加强政策支持。按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和制度规则、购买服务、直接提供服务等举措,特别是建立起居家养老项目整体财政预算制度,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进一步扩大和保证政府财政投入。要注重养老设施的统筹规划,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到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做到统一规划,实行统一设计、统一实施、配套运作。要培育和发展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各类与社区养老发展相关的非营利组织,向它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两个方面。

三是加强激励和规范。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有益的补充。要加强对社区资源的协调、整合、开发,为老年人提供相互交流、活动锻炼、医疗服务、日间照料的场所,使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得到优化利用,实现资源共享。要对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实行有效的监督,实现管理法规的统一、明确和透明化,建立民办福利机构行业管理协会,出台民办养老福利机构行业管理细则。加强养老机构的行业自律和服务标准化,逐步建立包括独立的第三方评估、行业自律、媒体监督、捐赠人和公众的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体系,对政府出资购买的养老服务项目的运行状况、实施效果和达成预期目标的程度等进行科学地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

(二)壮大社会参与的主体力量,形成多元积极参与的新格局

一是充分发挥社区中介纽带作用。要将社会主体参与养老服务的各项工作,全面融入社区,落实到社区,使社区真正成为上承国家、下接家庭、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中介,成为社会整合的中枢。要以社区自治为核心,建立健全各种决策机构和制度,做到法律落实、制度完善、程序规范,增强社区成员的“主人”意识和信念,构建社区参与养老服务的动力机制。要广泛建立社区社会工作站、服务站、托老所、卫生站等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民间组织,积极举办多种养老保险事业,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促进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有效结合。社区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应根据不同老年人身体状况和服务需求采取不同层次的照料形式,着力推进实现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势互补,努力发展成社区“志愿者服务―托老所―上门服务―养老院”相互衔接的照料体系。如对低龄老人、身体健康的独居老人可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结对子活动;对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务的中高龄老人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等服务形式;对高龄老人、基本生活部分不能自理而又不需要全天候照料的老人以上门照料为主;对基本生活严重和完全不能自理、需全天候照料的老人应通过养老机构来解决。

二是要使民间组织成为社区养老的主要承担者和促进者。非政府组织要运用提供的发展环境,科学合理地界定功能和角色,划清职责,明确规定服务标准、服务守则、服务流程、服务规范、监督考核等运作机制,改善服务设施,丰富服务内容。要建立健全自身内部的组织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提高自己的活动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资金筹措能力和项目运作能力,提高组织效率和社会效益。尤其应当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定期编制财务报告,按期接受财务审计,公布财务报告与审计结果,推动民间组织自身的公信力建设。要结合社会工作者制度的建立,结合资格认证和等级评定,引入社会工作理念,抓紧开发社工岗位,发挥社会工作柔性化管理、个性化服务、社会化运作的优势,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化服务水平。

三是要使志愿者服务和老年人互助服务成为社会参与的重要力量。调动广大居民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缓解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现实矛盾,也是实现社会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配置最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澄清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使人们意识到志愿服务既是奉献,也是自助,使志愿服务的理念和宗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根据本社区的实际需要来确定为老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将志愿服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成为人们实实在在的行动。要积极调动驻区企业的力量,社区工作者可与驻区企业协商,招募其员工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并汇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照顾服务。

(三)适应老人的多种养老需求,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社会参与机制

一是分层次参与。从需求的层次来分,对于弱势群体要重点关注,对于普遍需求要基本满足,对于个性化需求要特别提供。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要借鉴国际经验,把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主攻方向,重点为困难老人、特殊贡献老人、高龄老人等对象提供服务费补贴或优惠。从服务内容来分,针对目前偏重于日常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而医疗保健服务设施较少、精神慰藉服务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状况,今后,对于老年人服务的社会参与要更趋向于医疗保健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从服务的性质来分,不仅仅只停留在补救方面,而要同时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方面的服务,通过为居家老人建档立案、建立居家养老生活照料服务网、社区紧急救助网、医疗卫生保健网,全面满足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

篇9

市养老服务社会化经验已经引起了省内,以至民政部的高度重视,我省去年评比的省十佳社区服务项目中就有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从全国影响来讲,民政部部长李学举专门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在全国学习借鉴,我们听到这个消息也非常高兴,桂英同志也推荐了多次,这次我是慕名而来。

一、充分肯定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取得的成绩

上午,匆匆忙忙看了几个点,下午,秋平同志又简要地介绍了一下情况,我感觉到的养老服务社会化确实走出了自己特有的发展路子:一是把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结合了起来。机构养老是个示范,是个支撑,居家养老是一个基础,是一个主体,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养老服务体系。二是把国办机构跟民营机构结合起来。以国办机构为示范,主要承担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服务的职能,以民营机构为主体,以满足全社会不同人群、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服务需求。三是把事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培育结合起来。养老服务不仅是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充满希望,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他带来的不仅是快活了老年人,也放心了年轻人。更重要的是这个产业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包括就业岗位的增加,产业的繁荣,同时,他又刺激了医疗、教育、购物等其他多种需求,间接的影响可能更大。

1.发展养老服务业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我觉得的经验有很重要的典型意义和普遍的推广价值。首先在这块土地上,这个县级市,第一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适中,第二财政的承受能力也是中等,像整个发展水平比较居中这样的情况,我觉得经验出在这里也有其必然性。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科学发展统领各项工作,不仅招商引资要体现科学发展,兴办工业要体现科学发展,城市建设要体现科学发展,我们的公共服务、我们的社会事业发展同样是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

2.发展养老服务业是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上,执政为民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个人是指全体人包括未成年人、中年人、老年人;本,也是全方位的本,既要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还有其他方面的需求,包括精神上,文化上。老年人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这也是基本需求。

3.发展养老服务业也是“创业创新”的重要实现。“创业创新”作为我省的总战略,无处不在。我们把养老服务社会化这项工作搞好了,也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创业创新”这个总战略。不能把“创业创新”理解为创业就是老百姓当老板,创新就是科学家搞研究,我们这项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就是“创业创新”。

二、老龄化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类社会面临的最突出、最紧迫、也是最重大的问题。整个西方国家遇到这个问题,由此带来的国民收入分配的调整,政府职能的变迁,社会道德的升华和经济社会的转型。老龄化背后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全世界都在研究怎么样应对这个挑战,通过积极应对,能够使老龄化社会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压力为动力,以此来推动老龄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老龄化既有世界各国的共性,也有我们自身的特点:首先,我觉得从我们来讲,老龄化速度加快,程度加深。1987年步入老龄化社会,现在已经过去21年了。去年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5%,高龄老人又占了老年人总数的15%,老龄化发展的速度相当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10倍,这么快的速度是世界各国没有的。中国6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了。第二,就是我们老龄化与世界各国不一样,我国是未富先老。西方发达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至少是三千美元以上,我们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几百美元的时候就已经进入老龄化了。1987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估计当时人均生产总值也就四五百美元。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了,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老龄化,我们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这个与国外不同。第三,我国的老龄化是在各级政府与全社会对老龄化的认识和应对的准备都是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到来的。一个不足是思想认识不适应,第二个不足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不适应,第三个不足是体制机制不适应,第四个不足是队伍机构不适应,第五个不足是有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应。社会上对小孩子成长普遍引起了高度重视,但是对老年人这块工作这几年才慢慢重视起来。如何应对老龄化,迎接这个挑战,我们面临着一个非常重大、突出、紧迫的课题。如果从更高角度讲,养老服务社会化也是科学发展,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小康、政府职能等等都有关系,也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面小康的建设内容,从这个地方的实践提高到更高的境界,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重要性、紧迫性,我们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养老服务业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的老龄事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老龄工作最重要的是按照党的“十七大”的精神,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养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养起来、活下去,更应该包括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老年人的文化体育、精神思想、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整个老年事业的体制、法制、机制建设等等,当前最紧迫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发展我们的养老服务业。

我们省里高度重视这项工作,2011年以来,在全国率先实行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2012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医疗保障的内容,这项工作我们无论是供养水平还是覆盖面在全国都是领先的。今年省委专门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作出了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毫无疑问,养老服务业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省政府今年的人代会报告也提出今年全面小康的六大行动计划,六大行动计划中对老年服务提出明确要求,包括依法维护老年人权益启动计划等。这些都对养老服务这块工作提出了特别的要求,作出了特别的安排。以此为标志,为起点,我们的养老服务事业,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最终的标志,就是要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我们从这“四个化”上做些文章,首先是养老服务对象从重点是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逐步扩大到所有有需求愿望的老人。老年人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们政府有责任、社会有责任,都要尽可能地给予满足。第二,老年服务方式从传统的家庭养老扩大到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我们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都是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方式为主,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家庭的角色在转变,将来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将成为大的发展趋势,其中机构养老作为一种示范和典型,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处于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之间的居家养老。第三,养老服务主体要从公办为主扩大到社会广泛参与,社会多元化养老。作为基本的公共服务面很广,其中有的服务主体是政府,但大量提供服务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政策扶持、规划引导、法制保障等多方面的措施来引导社会其他方面主体为养老服务提供供给,提供财力。第四,养老服务的途径要从单纯的事业性提高到事业发展和产业培育相结合上来。更多的在政府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引导社会通过低偿、有偿的服务来逐步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我觉得这方面大有可为,下一步的投资浪潮也会是社会服务业特别是养老服务这一块。对来讲也具有发展空间,市场经济、民营经济力量比较雄厚,完全有条件在这方面做得更好,走在全国前列。今天在看了现场后,我觉得的养老服务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前五年我们重点做集中供养,今后五年我们面向全社会、依靠全社会、覆盖全社会,要搞好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要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发挥自有的优势,加强党的领导和政策扶持,这是我国特有的政治优势。任何一项工作,领导认识提升了,工作重视了,发展才可能加快。也一样,如果不是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不是民政部门的积极探索,不是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也不会有养老服务社会化的生动实践和丰富成果。做好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我觉得首先要进一步明确目标,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既要考虑未来十年、十五年我们社会的发展,跟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相适应,同时又要立足当前或说是这五年,围绕着养老服务社会化,来考虑我们需要做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怎么样实现这个事情,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经过努力,这个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其次要构建养老服务的体系。县里要有包括五保集中供养、敬老院、孤儿院在内的社会福利中心;乡镇街道要有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里要有养老服务站。居家养老这一块,城镇社区居家养老要实现全覆盖,有条件的农村也可以把这块搞起来。有了目标,还要有探索实践目标的路子,形成一个有利于养老服务社会化的体制机制。第三要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发展养老服务业,政府的责任是毫无疑问、责无旁贷的,政府在养老服务社会化中起主导、引导作用,政府的作用体现在财政的支持上。前几年集中供养为什么能势如破竹地推进,财政支持是最重要的推进器。的机制很好,政府花小钱办大事,四两拨千斤,政策以奖代补,发展民办养老机构肯定比国办国营要好得多,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大。放手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包括现有的国办民营,民办公助,民办民助都可以充分相结合,根据床位、规模给予相对补助,对于投资的补助也是比较适当的。第四要规范管理。我们既然已经把这个事业当产业来培育,我们就要按规划来规范管理,特别是养老服务针对人,更加要规范,要从一开始就要把好关。省里要出台相应的办法、条例,要强调依法办事,按照政策办事,要把好事办好。

四、切实加强能力建设

篇10

关键词:养老社区;规划;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kunming to comprehensive endowment community, for example, from planning concept, function distribution, roads and traffic organization, building form and style aspects such as new pension service community planning and design.

Keywords: endowment community; Plan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水平已持续、快速增长约30年,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根据联合国有关规定,截止1999年10月1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26亿,已占总人口的10%,这表明我国已提早进入老龄社会[1]。

1.背景

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亦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776亿,占总人口的13.26%。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3亿―4.5亿,占总人口的1/3[2]。

老龄化社会的出现和到来,不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共性问题,已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也已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从政府提出的养老政策中可以看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将成为我国老人的主要养老方式。老年人愿意和亲近的家人和朋友在一起,使用各类适合的、熟悉的社区设施,保留原有的社会关系,参与各类交往活动。而养老社区的建设正是实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重要环节[3]。

2.当前养老社区的发展状况与问题分析

云南省昆明市是未富先老的城市,对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一个挑战,对于应对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对于加强老龄工作组织机构、管理、服务等建设也势在必行。

目前,昆明市养老社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入住率低。已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极不平衡,入住率普遍较低。

――档次低。昆明市100多家养老机构,主要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环境及设备都较差,不能满足老年人文化及精神生活的氛围。

――政策不能落实,投资环境较差,营运成本高,民营机构发展艰难。

――监管不到位。全市约有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没有登记注册,相当一部分养老院不符合设计规范。

――无行业约束和自律,存在无序竞争,且养老服务业缺乏明确的法规保障,常出现老人、家属及院方的纠纷。

由此可见,虽然老龄化人口逐年不断增加,但是相应的养老社区、托老所等社会福利机构仍显得很稀缺,建设相关的社会福利机构使老年人安度晚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4]。

3.养老社区的规划与设计――以综合型养老社区为例

3.1规划理念

3.1.1和谐社会理念

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达到人、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关心人的需求,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注重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的演绎,使人、社会、环境和谐共生。

3.1.2触媒理念

以触媒的开发概念,强调领航项目对整体发展的重要性,先期开发高水平的起点,政策从策略和方向上进行引导,从而带动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

3.1.3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注重规划用地的整体性、生态性与集约性。以山体、水系等生态因子作为构筑空间格局主导因素,倡导规划建筑与自然景观的交流与协调。

3.1.4人文关怀

规划设计应该满足老人的生活习惯,建设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同时,还应该注意对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的关怀。养老社区是积极的经营生活,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养护。

3.2 功能布局

养老社区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文化底蕴、交通条件等方面因素,合理、科学的对养老社区进行分区布局。

3.2.1以“动静分区”为原则的总体功能布局

根据养老社区的功能和需求,规划应包含四大功能区,分别为康体保健区、综合服务配套区、颐养生活区及森林休闲锻炼区。康体保健区和综合服务配套区在服务规划区内部的同时,兼顾对外服务功能,是规划区的“动区”,规划把两者集中布置在交通条件较好的区位;颐养生活区和森林休闲锻炼区主要满足规划区内老人日常生活及休闲锻炼需求,是规划区的“静区”,规划把两者集中布置在靠近生态环境优美或者文化底蕴深厚的片区。规划通过道路、植物来实现功能分区的动静分离,减少两者之间的相互干扰。

3.1.2功能细分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是幸福养老的需求目标。规划设计就根据以上要求对功能区进行细分,落实具体项目,充分满足老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膳食健康、康体保健、社交娱乐等各项需求。包含:康体保健区、健康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银发学园、后勤保障中心、护理站以及户外活动草坪等。

3.3 道路与交通组织

2.1以慢行系统串连的方式连接

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分析,慢行系统应该是规划重要的交通组织方式。规划以各类步道组织慢行系统,串连各功能区。

2.2可识别性的规划设计

老年人的记忆力较弱,所以规划设计的可识别性就尤为重要。规划从道路设计入手,加强道路色块规划设计的可识别性,为入住老人提供方便。

3.4.建筑风格与形式

以欧式为基础,同时糅合云南建筑的个性与特征,运用砖,石,木等传统材料,辅以玻璃,钢材等物料,引入现代建筑元素。在天际线的营造方面巧费心思,通过对建筑体量大小的合理安排,体量方向的有机组织,形成富于变化又浑然一体的建筑风貌。

空间与景观方面主要借鉴了中国古典建筑与园林的设计手法,通过建筑围合,空间渗透,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去营造舒适,宜人的空间和自然山水景观体系,重点空间处理主要表现在广场、门廊、大堂、水景这些主要的空间序列上。

4 结语

随着人口老龄化、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与医疗保障面临着新的课题。养老社区是当前老龄化浪潮下的新兴事务,在开发模式、经营管理和规划设计等方面都需要探索研究,既要摆脱居住区规划的定势思维,又要考虑老年人群的特殊要求,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培育壮大养老服务产业,同时,也促进规划设计工作向各行业、各领域的渗透和延伸,更好的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Z] 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