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起源理论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起源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曼首次提出,后经赫西和布兰查德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这个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受三个维度的影响,一是领导者对工作的要求,二是领导者对员工的关心程度,三是员工的成熟程度。这里的成熟度不能用年龄或生理状态来衡量,主要指下属的心理、经验、技术、能力、教育背景、责任意识。赫西和布兰德将员工的成熟程度定义为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能力和意愿两个方面。能力主要是指员工是否具备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员工具有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非常充足,那么他就不需要领导过多的指导,否则就希望领导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扶持;意愿是指员工的心理成熟度,员工是否愿意做事,做事的动机强度,当员工心理非常成熟时,做事就不需要领导过多的关心和指导,也就是不需要太多的外部激励,员工可以从工作本身找到乐趣,主要采取内部激励。随着员工的成熟度逐渐提高,领导者不但可以减少对工作的控制行为,而且还可以减少对员工的关系行为。即由高工作低关系(命令)向高工作高关系(说服)、高工作低关系(参与)、低工作低关系(授权)逐步转变。图中第一象限表示,当员工非常不成熟时,员工需要领导者给予帮助和指导,而且这种帮助和指导越具体越好,比如做什么,怎么做。所以要采取“高工作、低关系”的命令式的领导方式。第二象限表示,当员工初步成熟时,则需要“高工作高关系”的说服式领导方式,高工作是为了补偿下属的能力不足,而高关系能促使下属愿意按照领导的意图行事。第三象限表示,当员工比较成熟时,领导应减少工作行为,鼓励下属参加决策,采用“低工作、高关系”的参与式领导方式。第四象限表示,当员工高度成熟时,采取“低工作、低关系”的领导行为更加有效。此时员工既能胜任工作又愿意承担责任,领导应给予员工充分的自,相信他们,支持他们,如果这时领导过多地干预他们的工作反而会产生负作用。由此可见,有效的领导应该根据下属的成熟程度以及情景的需要采取不同的领导风格。
二、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在企业员工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员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在员工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表现是不同的,比如员工从刚参加工作到退休所面对的工作中的各种情况,是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因此对企业员工的管理可按照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四个象限进行管理,具体有以下四个阶段:
(一)员工不成熟阶段
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应采用“高工作、低关系”命令式领导模式。“命令”型的管理,相当于一言堂,它的特点是领导者直接给员工下命令,因为员工刚入职场,面临新的工作环境,接触一份全新的工作,一切都要重头开始,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尽快熟悉工作,希望企业能够提供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和新工作。因此,在员工入职的初期主要采用是单向沟通,直接告知他们该做什么,怎么做,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了解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使员工明确自己的发展规划和前景,产生工作动力并为之奋斗。同时给员工提供支持,以缓解员工面对新环境的紧张和不适,可以通过非正式的沟通形式,鼓励员工积极融入企业团队中,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另外还要在各方面严格管理,用企业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督促员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组织的发展。
(二)员工初步成熟阶段
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比较适合“高工作、高关系”说服式领导模式。这个阶段员工虽然基本适应了企业的工作环境,对工作目标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有一些执行基本工作任务的意愿,但仍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工作技能、工作能力,不能独立承担全部工作职责,所以,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及责任感比较弱。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企业领导者,有必要对员工实施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领导可以采用双向沟通的方式,一方面要对员工工作中的技能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其工作技能和经验,使员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必要的技能,另一方面领导者对于员工在工作中偶尔出现的失误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创造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和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员工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和鼓励,使其尽快成熟起来。
(三)员工比较成熟阶段
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比较适合“低工作、高关系”参与式领导模式。因为这个阶段员工的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技能丰富,工作经验也有所积累,能够对所承担的工作负责,工作中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经常希望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工作,不愿意领导下达更多的指令来约束自己。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比较清晰的规划和定位,但工作热情并不高涨。因此,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需要对这一阶段的员工加强有针对性的管理,比如,领导在制定计划或做决策时可以适当让这些员工参与,征求他们的意见;在工作中尊重他们的想法,给他们一定的自。如果员工感到能为组织的发展献计献策,在组织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员工会为自己的出色表现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四)员工高度成熟阶段
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应采用“低工作、低关系”授权式领导模式。这个阶段的员工工作能力强,自信心和责任感都较强,愿意承担工作责任,能够独立做出正确的决策,对企业文化有了深层次的认识,认同组织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也有了明确的路径和实现这一规划的动力,并能将自己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成了企业里的骨干力量,在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绩效创造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阶段的员工的需求达到了比较高的层次,即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员工的管理要采用授权的领导模式,支持他们独立思考、研究、决策,为他们扫清工作中的障碍。比如,为员工创造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制定合理并有激励作用的薪酬制度,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才能及主人翁的精神,充分发挥员工的价值和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贡献。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生命周期理论 主题公园 发展策略
主题公园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产物,是现代旅游景区的一种形态呈现。主题公园是围绕特定的主题,顺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而兴建的现代旅游目的地。我国主题公园产业发端于深圳1989年打造的锦绣中华,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旅游需求不断增长,本年度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5-2020年中国主题公园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显示: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时代已经到临,各种规模的主题公园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不断崛起,主题公园风尚席卷了整个中国,北有大连的发现王国、北京的欢乐谷、青岛的极地海洋世界;南有广州的长隆欢乐世界、宁波的凤凰山主题乐园、珠海的神秘岛以及香港的迪士尼。而正在筹建的天津环球影城主题公园,上海迪士尼更是现代旅游业不可忽视的旅游目的地。
主题公园资金投入巨大,多集中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其发展20余年来虽然有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广州的辉煌,但时代的发展,主题公园不再是盈利的代表,反而超过六成正在营业的主题公园都是处于亏损状态。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近十年是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十年,但在这十年中主题公园的经济亏损已到达3000亿元。为此,本文借鉴生命周期理论,探究主题公园的发展阶段,并以“宋城主题公园”为例,演示其旅游产品发展的历程,揭示其阶段发展特征,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生命周期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现状
生命周期是生物学中用来描述生物体从出生、成长、成熟到最终死亡这一过程的基础概念。
1963年,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在研究欧洲的旅游发展时首次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概念。目前,被学术界广泛应用的是加拿大旅游学者巴特勒(R.W.Bulter)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旅游目的地是以服务为中心的非一般意义上的物质产品,因此,其生命周期理论并不是完全的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而是更加复杂。1980年时巴特勒(R.W.Bulter)根据产品周期,将其衰退期进行修正,将旅游目的地分为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退或复苏阶段等六个阶段。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品牌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被引入国内,众多学者利用该理论进行研究。例如2008年李柏文在《生命周期理论和旅游目的地轮耕――以云南旅游为例》中,修正生命周期理论的约束条件,构造了两个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修正模型,从而证明了旅游目的地轮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11年刘荣在《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研究――以焦作云台山为例》中,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出发,提出云台山风景区应优化产品、整合资源,延长旅游产品的成熟期。
本文借鉴巴特勒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确立主题公园生命周期发展过程,见图1。
二、“宋城主题公园”的生命周期演示
(一)“宋城主题公园”概况
宋城主题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西湖风景区西南,北靠五云山,南临钱塘江。于1994年工商注册,1996年正式开园, 2006年承办世界休闲博览会,2008年开始承办中国国际动漫节,2010年正式上市,2011年走出浙江在全国旅游城市打造宋城主题乐园版图。
经过20年的洗礼,“宋城主题公园”以杭州为中心实施多层次发展战略,现已涉及多个旅游主题,影响力辐射至全国各地。本文所阐述的“宋城主题公园”,包含宋城集团旗下各个主题公园以及“千古情”系列产品。主体功能区包括最初始的杭州宋城旅游区以及近十几年在海南三亚、四川九寨沟、云南丽江等旅游城市建立的各大旅游区以及主题公园,其中也包含宋城演艺旗下的千古情系列以及惊天烈焰等演艺秀。
目前,宋城集团已是中国最大的文化旅游集团之一。旗下的宋城演艺以“演艺”为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中国最大的文化旅游综合体,连续五届被国家评为“全国文化企业三十强”,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成为中国演艺第一股。
(二)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宋城主题公园”发展阶段探析
为了能更清楚明了的演示宋城主题公园的生命周期变迁过程,本文考虑经济数据的时效性,根据宋城集团近6年年报,整理得出营业收入变化趋势,见下图2。
通过图1、图2对比可知,宋城主题公园现处于发展期。原因在于近6年来宋城主题公园的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大,整个营业收入连年递增且上升幅度均在20%之上,呈现出良好发展的趋势。但不容忽视的是,宋城集团也存在一些国内类似主题公园的共性问题。
宋城主题公园依旧没有自己的标志性主题。虽然旗下多个主题乐园都有其不同的主题,例如宋城乐园的“宋文化”,杭州乐园的“异域风情”,但多种主题并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游客的认知度,导致文化品牌不明显,内容过于雷同重复,吸引不到足够的人流。
宋城主题乐园追求多元化发展,开展千古情系类,不断在国内各个著名旅游目的地开建旅游景区,一直在地区横向发展。然而,决策者缺失高水平创意,无法使宋城主题乐园找到新的旅游热点,实现纵向发展。
宋城主题乐园不断开拓市场,但忽略了内部从业人员的培养。宋城主题乐园旗下的所有业务在电子商务以及国外市场都有很大漏洞。现阶段宋城的旅游从业人员跟不上大环境发展,其从业人员,大多数只是掌握了主题乐园的基础服务技能,只知道埋头苦干、实干,而不能总结更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没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并且管理人员缺少足够的互联网技能。尤其宋城主题乐园高管层对电子商务、网站销售理解、认识不够,错失一定机会。
综上所述,宋城主题公园作为旅游目的地虽然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依旧存在主题文化品牌不明显,盲目的多元化,管理滞后等问题。
(三)“宋城主题公园”阶段优化思路
适应市场的主题品牌选择。特定的主题和可靠的品牌对于一个成功的主题乐园必不可缺。选择的过程必然是主观判断和市场分析的结合,在主题的选择过程中一定要跳出模仿他者的阴影,有自己的创意,在市场上有独特的卖点,制造一种“令人难忘”的震撼性感觉,增加回头客。拥有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优秀品牌的起步,成功有效的传递鲜明的品牌核心价值,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品牌信仰,然后最终能在游客中产生强烈的品牌忠诚,增加竞争优势。宋城主题乐园必须有一个中心主题,使游客一看到该主题就会想到宋城,认定宋城品牌。
注重优秀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养。主题公园是现代旅游产业,其工作人员不但要求有基础的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更需要有现代旅游管理者先进的管理理念掌握先进的电子工具。宋城主题公园应不断强调服务理念,使员工在工作中认真落实,还要定时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旅游前沿动态,掌握现代旅游工作特点,尤其需要引进充满活力拥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使决策者对产业有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做好领头羊。
正确的营销模式。宋城主题乐园门票价格都较高,一般情况下200元/人,较高的门票减少了一定的游客量。宋城主题乐园应该清晰,主题乐园不能依靠门票在短短几年内收回成本,只能形成一个正确而完整的产业链。世界上成功的主题公园其门票收入只占20-30%,主要的赢利点应该在于衍生的吃住购游娱乐等其他经营收入。例如耳熟能详的环球影城主题乐园主要通过不断开拓全球市场以及提升品牌知名度吸引游客,在获得门票收入后,通过出售带有环球影城商标的旅游纪念品和带有影城风格的住宿餐饮再次获得盈利。因此宋城集团应该重新规划盈利模式才能成功转型并获得出路。
主题产品的深度开发。主题公园要想再次开发扩大市场,可以与娱乐传媒相结合。例如宋城集团和浙江卫视合作,使第二季跑男去宋城取景,从而宋城又再次印入全国游客的眼中,带起又一股“宋城热”。部分主题公园通过电视和电影表现主题人物,让其主题和人物能进入大众视野,加深观众对其印象,从而使观众成为游客,拉动主题公园的市场,同时也为其开发主题产品买单。例如迪士尼的切入点为动漫制作,通过大荧幕电视网络等传播渠道使多个迪士尼形象闻名全球,在强有力的市场保障下开发主题乐园的同时深度开发衍生纪念品,并以主题乐园为中心,辐射发展游轮,酒店住宿,餐饮等行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宋城主题乐园可参考国外成功案例发展自身。
三、结束语
我国主题公园的大时代已经来临,各个主题公园层出不穷,但不少主题公园发展依然困难重重。本文从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现状,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两者出发,以“宋城主题乐园”为例,探索了我国主题公园在发展各阶段出现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优化思路。主题公园只有在创新和深度开放上多下功夫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成功的范例。
参考文献:
[1] 汪锋.主题公园生命周期的控制和调整.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
[2] 郭金涛等.基于供求关系的庐山旅游地生命周期驱动力分析,2008.
[3] 李柏文.生命周期理论和旅游目的地轮耕――以云南旅游为例,2008.
[4] 刘荣.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研究――以焦作云台山为例,2011.
篇3
关键词: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92-01
生命起源是一个亘古未解之谜?生命从哪里来?最早的生命形式是什么?这个问题相信从人类诞生以后就有人不断的问过自己。那么生命到底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呢?这是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教学的第一个章节中所提到的问题;这也是八年级学生非常感兴趣,也很有疑惑的一个初始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为八下的生物教学开一个好头,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生物毕业会考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做为一名普通的生物老师,我也对这一个课题感到十分的感兴趣,也很好奇生命是怎么样发生和发展的?通过为教材和教参的研读,以及查阅相关的资料,关于“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这个课题,我有了自己小小的观点和总结。
首先,根据时间的先后对前人们关于生命起源的各个观点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和总结。
一、神创论:
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了东、西方关于生命起源的两个代表观点。
中国人信奉“开天劈地”,古书上说“气化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目、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狱,血液为江河,静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朱玉,汗流为雨泽,声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蠡。”再配以简单的解说,给学生营造一个遥远而古老的意境。
西方人信奉《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中提到上帝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上帝创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和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上帝称空气为天,是第二日。上帝使水聚于一处,露出旱地,旱地上长草、水果、菜蔬为第三日。上帝创造了两个发光体,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创造了众星为第四日。上帝创造了天上的飞鸟和海里的鱼为第五日。上帝创造了各类活物----牲畜、昆虫、野兽以及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为第六日。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作以及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作,安息了。
通过讲解这两个关于起源的传说,总结其中的特点都是认为生命来源于超越自然的神灵,这是生命起源的最早观点。
二、自然发生论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了“自然发生论”。这种理论认为: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地发生的。简单解释是认为生命随时自发地发生,可以在短期内完成。代表观点有:“腐肉生蛆”“腐草化萤”;埃及人认为尼罗河的青蛙和鳝鱼是阳光照射淤泥的结果;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认为植物是由彗星的尾巴形成的。听到这些观点,学生自然就认为这些理论是非常荒谬而不可信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新的科学家不断的站出来这种观点,于是诞生了第三种理论----生生论。
三、生生论
提到第三种理论,不得不说到两为非常杰出的科学家雷迪和巴斯德。先简单描述或者重现雷迪的“腐肉生蛆”实验。
材料:苍蝇数只、纱布若干、鲜肉两块、瓶子两个
提出问题:腐肉是否能生蛆
作出假设:腐肉不能生蛆
制定实验方案:1、将一块鲜肉放入瓶内,并盖上纱布,标记为A;
2、另一块鲜肉放入瓶内,瓶口敞开,标记为B
3、放出苍蝇
结论:蛆是由苍蝇的卵孵化形成的
这个实验的结论就了“腐肉生蛆”的这种观点。但是后人认为微生物可以自然产生,于是巴斯德又做了一个更有名的“鹅颈烧瓶”实验。将通过高温灭菌的肉汤放入进过处理的“鹅颈烧瓶”里储存了四年,肉汤依然新鲜如初。而瓶口敞开的肉汤很快就腐败变质了。因而提出了“生生论”---生命只能来源于生物,但是他们并没有回答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最早的生命又从哪里来呢?人们又在继续寻找答案。
后来,在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在其导师尤利的指导下设计了一个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证明了在类似于原始地球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过质疑,比如米勒实验提供持续的电能,原始地球的条件可能达不到;还有人推测形成的有机小分子氨基酸很可能是宇宙流星和彗星在撞击地球的时候带出的,因为当时这种现象十分普通,科学证实氨基酸可以在宇宙的恶劣环境中存在。之所以要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结论或者科学结果的诞生都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和质疑的过程。后来在地质学、太空学、古生物学等提供的证据影响下,科学家们推测生命起源共经历三个过程:第一个是从无机物到有机小分子,从氢气、氨气、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到氨基酸、嘌呤、嘧啶等;第二个是从有机小分子到有机大分子形式,就是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到有机大分子像蛋白质、多糖、核酸;第三个生物的大分子演化到原始单细胞的生命形成一个原始的单细胞,能进行新陈代谢的交换这个过程大约经历了4亿年。(参考文献3)
总之,跟着历史的脚步,老师和同学一起经历了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不同理论,从最早的“神创论”到现在更让人信服的“化学进化论”,这也从侧面向学生灌输了一种学说或一个理论的诞生,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需要无数人花费无数时间,耗费无数精力才能完成,这就是自然的魅力,科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三国・吴国・徐整著《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
篇4
关于《物种起源》读后感优秀范文 “姐姐,你们家的幸福树长得怎样样了?”“好着呢!还育出了‘小宝宝’呢!”“天哪!”我发出了一连串的怪叫。
其实,之前我和姐姐买了两盆“幸福树”是送给妈妈的节日礼物!可惜我不是一个好的“花匠”,幸福树枯萎了!我请教了姐姐这位大世界的“花匠”一些小诀窍。房间里传来了我们的对话:
“姐,你就说说呗!你怎样把幸福树培育得这么好?有啥诀窍就传授给我点吧!”
“嗯,好吧!”说完便丢给我一本书《物种起源》。
咦?这是什么意思啊!不教我就不教呗!打什么哑谜呀!
姐姐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你看看就明白了!”
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可是我看了几行就迷上了这本书。这本《物种起源》是著名的博物学家、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写的。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两个理论:首先,他认为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其次,他认为生物演变是经过自然选择而来。
突然,我看到上头有一行字:把取出蛋清和蛋黄后的碎蛋壳放置在花木植穴的四周,能供给花木根部很多养分,对花木生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咦?我家的“幸福树”不是正缺少营养吗?于是,我照做了!
第二天早上,我顶着两个熊猫眼看了看枯萎的幸福树。突然,我的双眼射出了一道光芒,我惊奇地发现“幸福树”的“腰板儿”十分挺拔!可叶子还是那焉焉的样儿,但这可不是一口吃个大胖子的事情,得慢慢来。突然,我发现旁边的蛋壳没有了光泽,仅仅残留的一滴蛋清也被吸收完了!怪不得那杆儿挺得不得了,还散发着一股股灵气,有一种大自然的味道。
也许那办法真的有效!我连续放了几天的蛋壳儿,幸福树满满的“活”了过来,我幸福地触摸着它的枝叶,呼吸着它刚刚制造好的氧气,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呢!
之后,我们家还养了“爬蔓”“金心吊兰”等植物,都用了这种“蛋壳疗法”来为他们“治病”!
对于世间一切生物来说,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怎样样?“科学藏在花草中”,名副其实吧!
关于《物种起源》读后感优秀范文
随着科学与哲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世界及人的主体性,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题。
例如生命的起源究竟是什么?人及世界上各物种在进化中是否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如果有,它同客观决定的力量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谁也解释不清楚
但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达尔文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是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实是达尔文认为它们是被创造的。在阅读当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结论,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经过类比以后得出结论,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机生物都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生命,而这个原始生命则是“被吹了一口气”而来的。这与圣经里创世记里讲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气而得到生命的写法有点相似。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是逻辑推理。也就是说自然的选择与进化只是通过推理的论据来表达,是一种逻辑上的顺延。事实上,生物改变并不一定是按这种推理进行的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是科学的假设。达尔文证明自己理论的证据是缺乏说服力的,只能解释一些不寻常的现象。他却由这些特例推广到普遍进化,因而只能是特殊基础上的假设。的确,达尔文的理论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如果生物真是由一个物种向另一种物种进化而来,那么必定存在物种间的过渡类型。可是为什么我们所发现的化石中却几乎找不到这样的证据?如果生物的进化真的是长时间的逐渐变化,那么从单细胞又如何产生出复杂多样的动物门类呢?从同一个祖先那里又如何进化出多种不同基因组合的物种呢?为什么大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几乎所有动物的“门”同时在地层中出现呢?
理论的最终思想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种推理只能用在动物界,然而达尔文却把这种理论强加给人类社会……他忽视了人和动物的智力在空间上的差距……人类的大脑思维是三维的,而动物的思维是二维的,从动物要想过渡到人类,首先智力要过渡到三维,但是二维的事物是不能过度到三维事物的,就像二维空间几何图形要变成三维立体图形一样,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达尔文和当时的科学家却忽略了这个致命的关键!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被资本主义理论的推崇者由生物学转移到人文学、社会学,把人类和谐互助精神退化为生物界的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丛林生存原则。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每一个铜板都渗透着鲜血。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所谓的科学假说,经不起逻辑推敲和科学论证,早已被有理智的人们所唾弃。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转移至今还有其市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毫无人性可言,多少适者生存于被掠者的血汗之上,多少不适者死于适者的倾轧之下啊!
关于《物种起源》读后感优秀范文
解放,崛起,拼搏
在东方,一向流传着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在西方,则相信上帝创世说,也同样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然而,达尔那部惊世骇俗的巨作:《物种起源》则扭转了一切。为世俗中迷茫的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物种起源》使那些远古的传说,在它的面前不攻自破。它摆脱了科学的束缚,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了解放;它引领了时代潮流,使自然科学迅速崛起;它惠及了后世,更使我们明白了拼搏的重要。虽然在这条人们慢慢认知科学,了解科学的道路上,存在着诸多坎坷,但阳光总在风雨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物种起源》经得起岁月的推敲,经得起后人的考核。“生命仅有一个祖先,因为生命都起源于一个原始的细胞的开端”,这多么令人难以置信,但世界就是如此奇妙,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一粒小小的受精卵,则诞生了我们……读着《物种起源》如让思想插上智慧的翅膀,在科学的天空翱翔,亲身感受着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物种起源》使自然科学迅速崛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引领着这原本保守的时代,使它走在世界前列,李卜克内西对此做过生动比喻:“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烦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着一个革命,马克思自我在世界嚣嚷的中心所准备的也正是这种革命,差别只在杠杆是应用于另一点而已。”《物种起源》中的进化论引导着人们深入研究,为分子遗传学生物学开拓了道路。由此,进化论不愧被称为19世界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有了它的推动,自然科学迅速崛起,如虎添翼,科学领域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社会又向礼貌迈进了一大步。这无不显示着它的辉煌。读着《物种起源》感受着先人的智慧,科学的伟大,在它面前我就像沧海中的一粒粟,在这巨作的震撼下,望洋兴叹。
篇5
斯坦利·劳埃德·米勒(1930年3月7日-2007年5月20日),是一位美国化学家和生物学家,以生命起源的无生源论研究而闻名,尤其是以证明有机化合物可从简单的无机分子经由化学反应形成的米勒-尤里实验而闻名于世。
现在远离太阳、历史上可能变化较小的巨行星(如木星和土星等),它们的大气都是没有游离氧的还原性大气,其主要成分是氢、氦、甲烷和氨;由此推测原始地球的大气,大概也是这样的还原性大气。据测定,现在能作用于地球大气层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雷电和宇宙射线等。其中宇宙射线不足以合成有机物,还原性气体仅吸收短波紫外线,但短波紫外线在太阳辐射紫外线中仅占极微量,可用以有机合成能源的量极少;而每年雷电次数较多,可用以有机合成的能量较大,又在靠近海洋表面处释放,这样在原始地球大气中合成的产物就很容易溶于原始海洋之中。
于是在1953年,米勒在一个密闭的空间中用氢、水、甲烷和氨模拟了早期地球的大气。这便是有名的米勒-尤里实验。
米勒-尤里实验是一项模拟假设性早期地球环境的实验,研究目的是测试化学演化的发生情况,尤其是针对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由俄国化学家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奥巴林和英国科学家约翰·伯顿·桑德森-霍尔丹提出的学说进行检验。该学说认为早期地球环境使无机物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反应较易发生。米勒一尤里实验也是关于生命起源的经典实验之一,由芝加哥大学的米勒与哈罗德·尤里主导完成,其结果以《在可能的早期地球环境下之氨基酸生成》为题发表。然而这一实验没有对蛋白质上氨基酸序列的形成过程和核酸分子上碱基对的形成过程做出进一步解释,其结果也无法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应用。米勒本人在之后也指出,生物的演进过程比此实验要复杂得多。
在实验中,研究者将水、甲烷、氨、氢气与一氧化碳密封于无菌状态下的玻璃管中,并置于烧瓶内,然后将其连接形成一个回路。装置中的一个烧瓶装着半满的液态水,另一个则装有一对电极。首先将液态水加热促使其蒸发,进而产生水蒸气;而另一烧瓶的电极通电后会产生火花,以模拟闪电。水蒸气经过电极之后,又再度凝结并重回原先装水的烧瓶中,使实验得以循环进行。一周之后,米勒发现有10%-15%的碳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中2%属于氨基酸,以甘胺酸最多,而糖类、脂质与一些其他可构成核酸的原料也在实验中形成。这一发现顿时轰动了整个科学界,几种无机化学气体在天然条件下竟形成了生物独有的氨基酸。人们由此推论:这证明地球上的生物是由无机物质经过一连串的物理和化学事件自然地、随机地演化而成的。
2008年,科学家发现了米勒早期进行该实验的仪器,并使用更精确的后端技术分析实验的物质。该实验包含了先前未报告过的其他环境的模拟,例如火山爆发释放人大气层的气体。之后的分析发现了更多种的氨基酸和其他让人感兴趣的化合物。
然而,米勒在做了他的实验40余年后告诉《科学美国人》杂志说:“生命起源的奥秘。原来比我和其他大部分人所估计得更难解开。”其他科学家的想法也有同样的转变。例如早在1969年,生物学教授迪安·凯尼恩跟别人合著了《生化学预定论》。但较近期的时候,他指出:“物质可以自行跟能量组织成生物系统,这件事根本是难以置信的。”
篇6
关于最新《物种起源》读后感范文 我买了一本由达尔文著、舒德干等人译的《物种起源》,这是一部影响人类科学发展进程的绝世经典,我一向期望能一睹这本百年巨著的风采,最终有闲暇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一番。
全书分为以下十五章:1.家养状态下的变异、2.自然状态下的变异、3.生存斗争、4.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5.变异的法则、6.本学说只难点及其解释、7.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异议、8.本能、9.杂种性质、10.地质记录的不完整、11.古生物的演替、12.生物的地理分布、13.生物的地理分布(续)、14.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和15.综述和结论。还在附录中记录了进化论的十大猜想。
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以丰富的研究资料,严谨的科学论述,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引人入胜的文笔,向全人类庄严宣告了物种发展的伟大理论——进化论。在此之前,人类有关物种发展的认识一向笼罩在唯心主义宗教统治的阴霾中。人们认为人类以及地球上的各种生命都是至高无上的神明所创造的,神主导一切!各个物种都是孤立的,其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在那个年代,违背教会之难,难于上青天。但乌云遮不住真理的光芒;黑暗无法阻拦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总有那么一批坚持真理的人,不畏教会等反对组织的压迫,坚持真理,经过几个世纪,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真理最终战胜谬误,人类最终见到了科学的曙光。达尔文就是这样一个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的人。
书中主要探讨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生命的起源达尔文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该书中描述了生物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繁多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就象是一棵树不断能长出新的枝条,在生物的演变过程中,新的物种分枝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出来。达尔文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是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最初的生命是怎样来的呢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实是达尔文认为它们是被创造的。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体现的认真精神十分值得钦佩。当他谈论到一些问题时,由于版面的限制,无法进行再多的论述,虽然书中提到的事例已足以证实他的观点,但他仍告诉读者,他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或将有对此问题更深入的论证。我想,对这种问题,能够不敷衍,充分体现了达尔文对科学认真、严谨的态度。
书中的很多资料值得我们去思考及争论,也有更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敬佩和学习,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我的成功取决于我复杂的心理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热爱科学、善于思索、勤于观察和搜集资料、具有相当的发现本事和广博的常识。”我将以这句话为目标,将结合自我的教学,更进一步地深读此书,为自我充电。
关于最新《物种起源》读后感范文
达尔文所著的《物种起源》一书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在历史、生物等多门学科中都有所提及,尤其在生物学科中,还专门有一个章节来探讨生物进化理论,可见这一著作的影响之大,所以,也难怪它被公认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之一。作为一名选修生物的学生,我一直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这个暑假,我终于将其翻开,走进了达尔文先生的思想世界。
《物种起源》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全书分为15编,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物种起源》的内容:讲述生物进化的过程与法则。这本书以全新的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对后人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现代进化论”创立的基础。此外,恩格斯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我刚开始阅读时,着实被他在绪言中提及的诸多先前的学说、理论搞晕了,曾一度想要放弃阅读,然而,当我坚持下来读到后面,我领会到达尔文思想之深入。他的思维是十分严谨的,提出他所参考的大量文献大概也是出于此,他从丰富的事实出发,通过大量观察和思考,逐步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解释;同时,他的语言文字并非如我想象的单调乏味,而是精练、生动、而又发人深省的,比如,他以一句“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解释了自己的主要观点;“看一眼缤纷的河岸吧!那里草木丛生,鸟儿鸣于丛林,昆虫飞舞其间,蠕虫在湿木中穿行,这些生物的设计是多么精巧啊!”生动的描绘了自然场景,带领读者进入了神秘的自然世界;“说到生存斗争,我们不必为之感到恐惧,死亡的来临通常是迅速的,而强壮、健康、幸运的生物不但能生存下去,而且必能繁衍下去。”这样的语气是平和的,让读者平静地、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它的观点......读罢全书后,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精彩的书!
合上书本,我不由得反思起来:首先,达尔文能在当时那个有神论盛行的年代里,能坚持不懈的完成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实属不易,我还曾在课本中看到过当时的人将达尔文画成猿猴以讽刺他的荒谬图片,可见他当时承受的压力之大,而达尔文的内心要有多强大才能抵抗这样的非议啊!我对这个伟大的生物学家心生敬佩!其次,我通过一些书籍也了解到,达尔文的学说是有缺陷的,比如:他未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等,但是达尔文作为一个诚实的科学家,他实事求是,他曾经说过:“关于变异的规律,我们实在是无知的,我们所能够说明这部分或那部分发生变异的任何原因,恐怕还不及百分之一。”可见达尔文的谦逊、严谨。最后,自然选择的学说在如今的现代社会,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或许人也属于生物的范畴吧,“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现实与达尔文提出的“优胜劣汰”不谋而合,这正提醒着我们努力完善自己,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
达尔文先生在书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看到的一切生物不是特别的创造物,而是远在寒武系第一层沉积下来以前就生活着的某些生物的直系后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透过它的眼睛瞻望到过去,更瞭望到现在乃至未来。
关于最新《物种起源》读后感范文
我看的这本书,是讲了达尔文的一些故事和一些物种进化和万物怎样来的的事。
很久以前的时候人们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万物,直到一个天才的诞生,他就是“达尔文”!
达尔文,确定了世间的万物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在一开始,地球是上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每个微生物各变化成一个物种,还有一些是原先的一个物种变异(进化)成一个新物种,那么变异是怎样产生的呢?那得说到生物的一种神奇的功能“遗传”,达尔文说:“生物的变异并不是一生下来立刻就能变成那个样貌,而是经过遗传,把变异的样貌一代一代地累积下来,变成最终的样貌。”
篇7
2.2.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请说明原始审美意识的发生过程。
参考答案
2.1.试述有关审美起源各种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答:(1)游戏说:席勒比较系统地提出“游戏说”,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之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其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进程。但是,把游戏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有严重缺陷:这表现在它根本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化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同时,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同义,即是说,审美产生于游戏,无异于说审美发生的根据就在于它自身,这显然是难以成立的。
(2)生物本能说:这种研究不仅拓宽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而它们的缺点则主要在于: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由于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3)巫术说:用巫术说的确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具有更为可信的说服力。但是,巫术说也有其局限性:第一,艺术与审美并不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不能把艺术起源的理论无条件地看作就是审美发生的理论;第二,巫术活动虽然是促成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决不会是的因素。
(4)劳动说:劳动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了直接肉体需要的精神性的创造活动,它指向人的生存理想即自由,却不能完全等同。很显然,生产劳动作为一种功利目的十分强烈的物质活动,在其本身中不可能直接产生出追寻精神性自由王国的审美活动。因此,从劳动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它存在明显不足: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篇8
关键词: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一、课程纲要的启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此可见,新课程在目标上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同时又力图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整合成统一的有机整体。矛盾的两面却又是统一的整体,这就需要我们以不同的维度来审视课程目标。
1、目标的层次性——用分类的观点审视课程目标
完整的课程目标一般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目标。宏观目标是指课程的培养目标,它反映了时代、社会和国家对学生发展的总体要求;中观目标是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它反映了国家对课程内部运行系统的整体要求;微观目标是指具体学科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它是宏观和中观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体系中也可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的目标。知识和技能属于低级层次的目标,它是掌握方法和获得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过程和方法属于中级目标,它概括的程度比知识和技能更高一些,是工具和武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属于最高级的目标,它实质上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是内驱力和政治立场(图1)。
2、目标的平衡性——用统一的观点审视课程目标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既可分割、相互区别,又是相互依存的。将传统教育普遍关注的知识和技能(俗称“双基”)、有所察觉的过程和方法、被人遗忘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都应该受到普遍关注。在具体的教学中,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可以看成是一个三维坐标系中的三个不同的维度(图2)。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某一学习过程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过程和方法,形成一定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因此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共同形成一个面,而且维持一定的平衡,如果任一目标的力量使用不当,都会导致教学偏离原来的方向。
3、目标的完整性——用系统的观点审视课程目标
新课程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人类个体的存在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个体存在的完整性不是多种学科知识杂汇的结果,也不是条分缕析的理性思维的还原。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智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新课程努力改革既有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把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在内容上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与“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承认学习过程的价值,注重在过程中把知识融入学生个体的整体经验,转化为“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学生作为“整体的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也应该是有机的“整体”,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期望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因此,如何将课程的目标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并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并努力实践的。
二、课程目标的实现
课程目标在理论层面已经比较成熟,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审视当前的现状,不难发现,课堂教学主渠道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还存在着许多偏差。本文试图通过“生命的诞生”的透析,从教学系统中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诸要素角度,寻找课程目标的教学实现途径。
1、整合序列——从教学过程角度实现课程目标
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所进行的认识过程,学生认识世界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同时还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应该是有序的,有效的教学源于有序的教学,有序的教学来自于对各种序列的深刻认识和有效整合。我们认为,教学应包括教学序列、知识序列、认知序列、思维序列和情感序列,而且它们是整体推演的。(图3)
(1)把握知识点
开展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组织整个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但它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作为“引子”把教学内容导出来,还应是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起点,所以它直接影响探究教学的进程和质量。知识点的产生是基于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非常清晰的领悟和理解的前提下,挖掘和提炼出知识的基本内涵,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具体的事物或现实生活创设丰富多彩的导入情境,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联想和想象空间,能让学生经过体验后有所感知。知识点应与整个教学内容有着广泛的、密切的联系,具有较强的发展性和开阔的空间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生命的诞生”一课,利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家、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及其作品《创世纪—创造亚当》引入学习主题——“生命是怎样诞生的”。首先,从科学发展的历程上来看,“神创论”是最早探讨“生命的诞生”的;其次,“神创论”属于非科学,与科学的假说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次,“神创论”和神话传说是学生较为熟悉的,贴近学生的经验;最后,通过名画欣赏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通过表达交流神话传说可以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连接知识线
学生发现问题或教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提出假设,并开展探究活动,即探究性问题的提出和探究性活动的设计,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知识线应从点引出、为面服务,具有研究性、启发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符合学生认知高度,坚持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思想。
“生命的诞生”一课,主要针对“自然发生说”、“地球起源说”和“外星起源说”创设情境、建立假设,进而寻找证据,从而不断地旧的假说、建立新的假说。首先,这三个学说本身产生具有时间序列,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其次,假说的建立和证据的搜寻具有研究性和科学性;第三,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经历和体验假说及其实证,使科学方法的学习水到渠成。
(3)构建知识面
学生通过实验、讨论、推理、演绎、判断等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手、口、脑并用,对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但那仍是零散的甚至是不全面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归纳重整,深化和概括知识,发掘知识的本质和规律,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层面。
“生命的诞生”一课,从科学方法的层面去归纳重组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假说、实验和模拟,进而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就是将自然现象中获得的信息转化为研究的问题,然后根据已有的事实建立假说,再根据假说设计实验并验证假说的真伪,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不断进行。
(4)形成系统
开放学生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把对知识的理解转变成立体的、空间的思维,最后真正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逐渐深入,我们会越来越多地面对新的事物或新的问题。我们的学习如果跟不上这些新的事物就会落后。因此,教学中有必要把这些新的信息融入到课堂中来。同时因为教材作为教科书的特殊身份的局限,而学科知识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课堂教学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拓展与延伸。
“生命的诞生”一课,使用“海底烟囱起源说”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并且逐渐领悟科学的本质——科学就是在已有的证据基础上建立假说,不断地寻找证据,解释自然现象,即科学是追求合理的解释,科学是发展的科学。同时继续应用学生已基本巩固的科学方法——假说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以“切入点”、“重点”、“难点”等科学知识点连接成有序的知识线,在每一个知识点上建构知识面,最后形成开放的系统。
2、明晰结构——从教学目标角度实现课程目标
目标是课程所要达到的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它是以人的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因此,教学目标的结构要符合层次性、平衡性和整体性。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阶段性和发展性。在设计具体课堂教学目标时,一方面,目标维度以及核心线索与课程目标、单元目标相一致、相呼应;另一方面,要比单元目标更具体、明确。同时要更多地反映学习的活动和过程的信息,对学习水平的确定应该更加切合学生实际。
“生命的诞生”一课,以主要的教学线索分析教学内容,并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各个知识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具体目标(图4)。可见,并不是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有三个维度的目标,每一个知识点上的某一维度也并不都是只有一个目标,而整节课在三个维度上的目标保持相对的平衡。然而,教学内容之间可以有“类属关系”(包括“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给予较为准确的定位。
3、开境——从教学内容角度实现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行为的总和。这就要求树立科学的教学资源观。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课程目标的要求为依据;其次,既应立足于当前需要,又应放眼于长远发展。从知识的结构、学力的水平、认知的水平、教学的进度以及资源的整合等角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和调整。
“生命的诞生”一课的学习是研究和论证“生命起源”的过程,而在科学的历程中,有许许多多关于“生命起源”或“人类起源”的研究手段和理论论述,它们有着不同的表述和证据:如“神创论”、“自然发生说”和巴斯德实验、“地球起源说”和米勒实验、“外星起源说”和考古陨石的发现、“海底烟囱起源说”和现代深海形成硫细菌的事实、“生物发生律”和生物胚胎学的研究成果、“非洲人类起源说”和人类种族迁徙历史等。其中分别隐含着非科学的、科学的实证和模拟、哲学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以及技术上的DNA检测等思想和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作较为充分的了解,并将其作为教学素材和资源保留下来,适当地进行取舍和调整。
其中的“生物发生律”隐含着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这一哲学思想,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一要求过高,教学中应该避免使用,而应作为教师继续学习的资料。“非洲人类起源说”则表明了新技术在人类起源研究中的应用,在教学中不作具体要求,但可以介绍,让学生明白,技术的进步可以促进科学研究和科学的发展。
4、发展系统——从教学策略角度实现课程目标
(1)教学内容——符合科学的发展性
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教学内容,教师的责任是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的学习内容是有教育意义的,同时应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构成一定的智慧挑战。选择教学内容应吸取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力图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脉搏,勾勒出科学的整体轮廓,以实现知识重新构建为最终归宿。
“生命的诞生”一课,从神创论、“自然发生说”、“地球起源说”、“外星起源说”和“海底烟囱起源说”这一科学发展的时间序列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符合科学发展的历史,同时让学生领悟科学本质——科学是发展的科学,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重构。
(2)学生认知——符合认知的发展性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的学习是经历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是经验的改组或创造,是从具体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开始,然后转向关系、定义、规律揭示的过程。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学生是从具体感知开始认知的,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识事物,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随着感性认知的深入,学生需要对那些将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线索进行整理;从知识的形成到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转化,是通过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实现的。
“生命的诞生”一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神创论”作为“起因”,到学生相对陌生的“自然发生说”、“地球起源说”和“外星起源说”作为主线,最后用“海底烟囱起源说”作为拓展。
(3)学生思维——符合思维的发展性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主要产生于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追求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生命的诞生”一课,从三个生命起源假说的事实、假说、证据、验证等角度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思考,从非科学的“神创论”到科学的“自然发生说”的正向、逆向思维,从“地球起源说”到“外星起源说”的正向、逆向思维,以及“海底烟囱起源说”的发散思维,从而不断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学生情感——符合情感的发展性
人的情感决不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教育促其发展、成熟的过程。情感活动基于人的需要,又贯穿于人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活动的始终。情感活动作为完整的人的心理活动的组成部分,总是发生、发展和表现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
“生命的诞生”一课,利用世界名画和神话传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三个起源假说的探究过程和交流评价激励学生有效学习,再在对科学方法的总结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最后以“海底烟囱起源说”的拓展感受科学的无限魅力和科学本质。
三、相关问题的讨论
1、科学探究与双基的关系
国内外科学课程标准反映出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重视探究。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基于探究教学的需要,允许学生就设计科学研究过程方面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展能力,学习知识”。无疑,探究学习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在双基教学与探究活动之间进行教学实践的合理分配,是国内外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普遍的认识是删除传统教学中被认为过难、过深的内容,代之以与探究活动有关的内容(图5)。然而,这种取而代之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则容易导致将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探究割裂。
我们认为,科学探究和科学双基教学应该是融合的,它们在课程中各有一定的比例。而且科学探究只有跟双基教学有效地融合,才能够在科学学习中体现出更大的功能和更强的生命力。在具体科学学习课题中,科学知识是载体,科学探究是方法和手段,科学探究的方法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的方法(图6)。
2、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可以这样认为,学生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就初中《科学》教学而言,通过实施探究教学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熟练科学基本技能,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才是课程的真正目的。
教学是复杂的系统,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在操作上存在很大的难度。我们认为,“思维之心只能寓于知识之体”的观点也许更接近问题的本质,从而建构教学的多维融合开放动态螺旋模型(图7),或许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第六册(九年级用)》[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6。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4、王磊.《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5、白月桥.课程标准实验高课程目标订定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4,(9):3—10。
6、刘启迪.课程目标:构成、研制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4,(8):24—29。
7、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5):3—9。
附件:“生命的诞生”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九年级用)第一章演化的自然,
第4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第2目生命的诞生。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
1、介绍:作者简介。(旁白:资料1)
聆听
创设情境
2、欣赏:《创世纪——创造亚当》。(旁白:资料2)
欣赏
审美教育
问题
发现
1、设问:该画阐述了怎样的文化主题?当时认为生命是怎样诞生的?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传说。(资料3)
思考。上帝造万物。
谈论: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等。
观察和思考
“神创论”
联想和表达
问题
探究
3、小结:这些传说说明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开始思索生命是怎样诞生的?
4、过渡:生命真的是上帝创造的吗?迫于当时的科学技术的背景,我们的祖先只能从精神上解释,它是带有政治和宗教色彩的,这种解释是非科学的,让我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研究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生命起源之谜,是科学上最大难题之一,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5、情境:影片(地球生命的诞生)。
6、交流:组织影片评析。
7、过渡:生命在地球上出现是几十亿年以前的事,事过境迁,历史不会重演。到底怎样去研究这一段经历呢?
8、介绍:米勒实验。
9、过渡:是不是生命真的在地球上土生土长的呢?
10、情境: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对陨石进行分析发现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生命基本物质。于是提出另一个假说:地球上的生命可能由陨石从外星空间带入地球。
11、资料:“外星起源说”。
【资料1】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达芬奇齐名的著名艺术家,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他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任务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资料2】西斯廷教堂天顶上的巨大画幅《创世纪》描绘了九幅主题画,有上帝区分黑暗与光明、创造日月与动植物、创造鱼与海中动物、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堕落与亚当夏娃被逐出乐园、诺亚筑祭坛、洪水和诺亚醉酒。
【资料3】传说混沌的空间中,孕育出人类的老祖先——,经几万年,他把天地分开。临死前他把呼出的气体化作风和云彩,声音化作雷电,眼睛化作太阳和月亮,头发和胡子化作星星,四肢和躯体化作四极和五岳,血液变成江河,肌肉化作田土,就连身上的汗毛也化作草木,装点大地。天神女娲感到十分孤独,于是攫取地上黄土,掺水揉团,按照自己的样子,捏成个个小生灵,这就是人。用泥捏人太慢也太累了,于是她取了一根藤子伸进泥潭,然后猛地向地上一甩,溅落的泥点都变成了人,从此大地布满了人的踪迹。
【资料4】随着深海探测的深入,20世纪70年代对加拉巴哥斯群岛洋中脊火山喷口的研究表明海水在深海烟囱中经受了高温影响下的系列变化,可能形成原始生物化学物质。深海烟囱与炽热岩浆直接连通,温度达1000℃,周围海水沸腾,冒出的浓烟里富含金属、硫化物,热水中富含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和氨气,这是一个既有能量又有生命起源所必需的物质环境。鉴于深海形成硫细菌的事实,推想原始生命可能就在那里诞生,由此又提出了“海底烟囱起源说”。
篇9
玄学,此处的玄字,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本来是道家(道教)哲学上的一个用语,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以《老子》为研究核心的哲学思潮。玄学又称新道家,亦称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原始哲学的一个门类,指对不可证明的无形世界本质的猜测,我们常说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后来的引申义。是一种研究存在的本体论体系,其理论原则是柏拉图的世界二重化,历史上是为神学服务的。13世纪起被作为哲学名词,用以指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灵魂、意志自由等)的学问。
形而上学的分支本体论:探究客观存在以外的、一切现象之外的所谓终极实在。比如,本体论可以研究一个任意物体在任意世界的性质会怎么样。
古代宇宙论:探究宇宙的生成、变化,时空结构等问题。古代宇宙论早已经被现代宇宙论取代。
玄学:用非科学手段来臆测生命的起源、进化和本质,以及生命与宇宙、终极实在之间的关系。比如,常说的天人合一就属于这种探讨的范畴。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道家的起源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型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
先秦的老庄二子总摄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纲领之后,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响了儒家与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传》之作与韩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说。
在迭经春秋、战国、灭秦、楚汉之争之社会战乱终告停止之时,人们发现争强斗争的害处以及休养生息的重要,老学原理的政治哲学观点遂被重视。
西汉强盛,君王开始好大喜功,争战的岁月再度启幕,时代的风气再度转变。
魏晋清谈之风起,道家哲学又开始了它的生命力。
- 上一篇:进化生物学研究进展
- 下一篇: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