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融合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融合的意义

篇1

陕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陕西是国防科技大省。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陕西国防装备制造业的基础。陕西军工企业横跨航天、电子、核工业、兵器、航天和船舶等六个行业,有科技人员11万。陕西省还是中国大中型军民两用飞机的科研、设计和制造基地。为实现军民融合产业的快速发展,陕西省把“支持军工企业发展民品”纳入“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为军民融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陕西建立了军民融合产业园区。设立了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兵器工业园,这些园区的建立为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机遇。陕西省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依然有一些问题。

1.军工企业对陕西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军工企业处于封闭和独立的状态中,与陕西地方经济关联度小,对陕西的经济和发展贡献不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重军轻民,民品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对民品的研发投入不足,没有把民品发展作为主业,也没有把民品生产真正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位置。全省形成规模的民品品种相对较少,能在全国范围打开市场,成为龙头企业的企业更少,名牌产品的市场份额占比不高。虽然有些民品具有一定规模,但市场占有率低,往往受制于人。即使在具有优势的民用飞机生产领域,在陕西境内的配套企业也很少、没有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军民融合的体制不健全,缺乏顶层设计。由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分别实行的是部门管理和行业管理,经济建设的部门管理,综合执行军民一体化建设的宏观决策机构“缺位”,因而缺乏对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综合协调。军工企业纵向行业管理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度低,对地方的配套要求不高,难以融入地方经济。传统的体制为军民分离的形式,因而并不能充分统筹各个领域的决策意见。由于军工企业的特殊性,其体制的变革和创新往往滞后于民品企业,军工企业与民品企业的契合不强,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协调和解决由此产生的矛盾。

3.军民融合产业的投资主体相对单一,融资问题依然突出。资本市场是军工企业实现集中化整合的有效平台。2003年,世界军工十五强100%是上市公司。而我国尤其是我省的大型军工企业在融资、股权制改革方面仍相当滞后,从而限制了企业向国际军工巨头的发展。目前陕西军工企业的投资主体仍然是政府,即使那些经过了股份制改革的军工企业仍然没有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没有改变国有股份的主导地位。到2010年,陕西的172家军工企业中上市的只有西飞国际和航空动力,而其中西安飞机工业有限公司持有西飞国际57.07%的股份,西安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持有航空动力53.23%的股份,这充分体现了陕西省军民融合企业投资主体的单一性。

4.军工企业对发展民品重视不够,军民融合度低。陕西军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重军品生产,轻民品开发,对民品的研发投入不足,没有真正把民品发展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位置。军工企业改革创新意识不强,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简单地把军民融合理解为军工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民品。企业改革滞后,没有进行制度创新,不善于运用市场的手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导致陕西军民融合力度不强。

国外经验对陕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启示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优势下,结合陕西特有的军民融合产业的现状和问题,借鉴世界军民融合产业典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启示如下:

1.加强军民融合的制度创新,进行顶层设计。成立省一级的“军民融合管理委员会”,统筹国防科技资源,对军工企业进行领导和协调。打破行业之间、军民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界限,进行军民融合的制度创新,加快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革,推动军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坚持军民品发展并举,军民资源共享,军地经济融合互动,真正实现军民之间协调发展。

2.制定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计划,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军民融合管理委员会”定期制定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计划,公布项目,向社会进行招标,给项目一定的财政扶持和优惠措施。联合军工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公司,转化军民两用技术的成果。

3.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化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西安的国家航空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兵器产业园是我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政府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军民两用技术重大项目的引进和推广工作,加快军民融合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通过军民融合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强化配套协作,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和“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作用,加快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和产业化步伐,把军民融合产业培育成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篇2

关键词:农机农艺融合;农业生产;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农业也必定会朝着可持续化的发展方向前进。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作为生产工具也是农艺技术得以实现的有效载体,将农艺技术与农机技术相互结合,这样就可以实现生产力的快速转化。所以,如何实现两者的融合,就成为当前研究的重中之重。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农机农艺结合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与了解,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1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重要性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来看,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相互结合能够有效地解决农业方面的问题,可以持续推动农业化的发展,这对于当前农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1.1解决农业问题的迫切需要

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带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飞速提升,但是难免会导致农机农艺融合滞后以及农业矛盾的问题出现。在农业生产中,还需要与不同区域的土质、地形等相互结合起来,对农业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在部分丘陵地区,其推广要明显落后于平原地区,这样就会对整体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带来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找准农业技术和农机技术的契合点,通过两者的融合,最终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另外,部分区域的农业发展还需要依靠劳动力的支持,但是因为高效机械设备的缺失,就会造成经济效益低下,这样在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地区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造成制约[1]。

1.2农业化发展成败的关键

农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做好农机农艺的协调,两者的相互融合就可以实现真正的农业机械化,所以,农机农艺的融合就是农业化得以发展的关键。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实施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但是因为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相互融合,影响了水稻的稳定性。所以,在实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就需要与日本的发展经验相互结合,确保传统的农艺技术可以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相互融合,这样才可以研制与推广更高质量的生产技术与经营模式。20世纪50年代,在农业领域的发展中就已经涉及到机械设备,但是因为没有实现与农艺技术的相互融合,最终影响其发展速度,这些经验也在引导我国尽快实现农机农艺的相互融合。

2农业生产中农机农艺融合的对策

考虑到茌平区所在区域属于平原地区,再加上农业生产是以玉米和小麦为主,所以在农机农艺相互融合中,就需要注重二者相互对应的要求。针对玉米与小麦的农业处理,就需要完善农机农艺知识与技术方面的培训,注重彼此之间的相互融合,建立二者相对应的融合体系,这样才能够使两者的融合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注重农机农艺知识和技术培训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与传统农业生产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主要是因为农机作业的需求,所以,就需要适当地调整农业技术,使玉米和小麦的农业生产匹配机械化作业,这样也迫使在生产中需要对玉米和小麦的农业技术提出一定的要求,并且做好农民农艺知识方面的培训,要求在生产中可以按照现代化农业生产标准来进行生产,在播种、整地、管理等一系列环节,配合机械作业的要求,以便于机械化的生产,从而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另外,可以直接聘请农技方面的专家为学员讲解玉米和小麦的农技与农艺课,让学员能够懂得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的重要性,能够认识到需要通过农业机械来完成农业技术的推广,并且让学员可以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针对玉米和小麦的生产方面,则需要强调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能够提高学员对于农机的基本认识,了解农业生产的具体要求,以此来提高农机操作人员服务农技的自觉性,最终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水平来实施农机操作,高标准地完成农业生产。

篇3

从文化观点来看,任何地方的工程硬件,都很伟大,特别是国内所有的城市。每一次来都看到很新的面貌,这种工程的硬件确实让整个城市变得非常大,也非常伟大。但是,我一直觉得有一项东西应该是我们身为中国人非常大的骄傲——文化底蕴。在文化底蕴方面,如果我们文化软件能够更强,我相信我们城市会变得更大。从这个观点来看的时候,文化产业不是一个科技,也不是一个人才,应该是创意结合,文化产业是一个理想工程。

从理想工程角度来看,科技是免不了的,没有平台,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但是平台上面表演的人是谁?其实就是广播、电视、视频,包括目前城市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内容,如果可以在科技平台上表演(我称为熟悉的倩影能够在陌生的舞台上表演),我相信文化创意产业会更伟大。

文化创意产业基本上是透过科技可以跨空间、跨产业的工程。这个工程基本上是经过长时间积累,而这个积累当然有来自文化的积累,来自生活里面创意的积累。而一直以来我们比较希望能够更重视的就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如果能够发展开来,我相信在各个不同的平台表演的时候,这些所谓经济和产业提升自然就会起来。

从传播角度来看,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播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就是从空间一直到结构空间,再回来。当今社会是一个新媒体时代,是一个数字融合的时代,是一个三网融合的时代,是无所不在的时代。而这个无所不在的时代,某种程度就是新空间化的结构体,我们看的出来这里面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文创跟城市之间的结合,也就是实体的融合。其次是文化创意跟科技的融合,文化创意的内容会在各种不同平台上表演,文化创意加科技又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结合。最后,是文化创意和媒体渠道的结合,不同渠道结合以后,我相信我们文创自然而然变成一个非常伟大的产业。

从史料和叙事模式衍生开,专业化加上商业包装,可以让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光发亮。期间,里面会产生了很多价值链,这些价值链很简单,就是内容跟人才在一起、平台跟技术在一起、资金跟营销在一起。当我们把资金、营销和人才相互结合后,会有人流、物流、资讯流、资金流在一起,此时信息价值和创新服务就会出现。

篇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度发展,国内很多企业的规模和经营模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据对中国2013年A股上市公司统计,踏入百亿规模门槛的企业已达400多家,并有多家大型企业发展到千亿以上规模。实践也表明,一部分企业随着规模扩张,在发展主业的同时,学习GE、三菱等国际巨头的产融结合模式,采用多种手段进入金融市场,参股或组建金融企业,希望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加平稳后和快速的发展。产融结合的实际效果怎样呢?我们发现:在部分企业进行产融结合成功的同时,相当比例的企业产融结合并没有取得期望的正面效果,甚至有折戟沉沙耽误主业发展、企业倒闭的现象,表现在企业整体未来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减弱或者中断,造成企业评估价值减少甚至为负值。所以,对于企业来讲,不能只关注产融结合对企业发展壮大的帮助作用,同时也要思考如何控制产融结合带来的风险,以维护企业未来长期现金流的稳定或提升的趋势。本文将从控制企业未来现金流产出的角度,研究产融结合中金融板块的选择性风险控制、产融结合中不同类型金融板块的系统风险传递控制,提出中国企业进行产融结合模式选择及产融结合后风险控制有现实意义的建议。

二、中国产融现状、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1.关于产融结合的风险及控制。产融结合所带来的并不仅仅只有正效应。在产业和金融这两种不同领域中资本迅速集聚和扩张的背后,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会导致单个企业的经营失败,还可能会引发整个经济体系的震动或危机。陈燕玲(2005)提出防范金融风险的策略主要有强化产融结合的风险教育,提高风险意识,加强产融结合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外部监管体系的建设等。古晓慧(2008)指出大型国有企业进行产融结合可能的风险是新的经营风险。大型国企一直从事实体经营,新进入金融领域,由于不熟悉该行业,可能会产生新的经营风险;新的经营风险同时会加剧信息不对称性,可能导致金融行业与产业行业风险的相互渗透并扩大到其他行业乃至整个经济。彭绍钧、胡敬新(2005)文中指出国际金融监管结构可分为:机构监管、业务监管、目标监管,各国又根据本国实际设计了不同的监管体制。美国对金融控股公司采用伞形监管模式。袁琳、常亚桥(2010)认为,作为产融结合重要的管理平台,集团的财务公司或结算中心目前尚处于资金管理的基础阶段,分公司、子公司及财务公司需要进一步重视风险控制。

2.用现金流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及相关重要文献。

(1)企业现金流稳定增加是提升企业价值的基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是指企业价值评估的技术思路,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有成本法,现金流量折现法,市场法三种。成本法难以衡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综合价值,市场法很难确定企业的发展标杆,而现金流量折现法在理论上是最合适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2)现金流波动对企业的价值影响。现金流波动对企业价值和股东价值的影响研究。Shin等(2000)研究发现,现金流波动和股东财富为负相关关系,且融资能力差、前景增长较弱的企业其负相关关系更强。Allayannis等(2003)亦发现现金流波动及利润波动对股东财富均为负相关关系。陈海强、韩乾、吴错(2012)在对1999年~2008年间2724例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实证调研发现,现金流波动率与公司价值显着负相关,现金流波动和盈余操纵程度较低的公司被给予更高的估值,上市公司管理层应当通过风险管理手段降低系统性现金流波动率,从而提高公司价值。

三、从现金流角度分析产融结合中金融板块选择的风险控制

根据企业主营业务的性质进行合理的产融结合,保障企业未来现金流稳定或稳步增长是保障企业整体价值稳定或提升的重要手段。产融结合中的金融板块主要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从风险源头来分析,企业在选择进入某种金融板块时往往已经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果选择不当,不但不能扩大主业产生的现金流,甚至会危害主业自身运作,造成企业主业风险扩大,危机企业生存。

具体防范产融对象选择性风险的思路是:首先,根据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大小及行业周期进行规划,合理布局相关企业的扩张或收缩时期,防止企业盲目扩张导致未来现金流突然紧缩,影响正常运营,甚至影响企业生存;其次,收购一些体量巨大、效益不高但现金流稳定的金融板块公司如银行、保险等效益稳定的公司,将企业短期内持有的巨额现金流转化为未来稳定现金流,平衡企业未来多年的平均每股收益,使企业整体外部融资环境和经营环境稳定,保障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因此,企业制定清晰的战略,从战略角度进行企业规划,根据主业的运营周期、现金流的产出特点,合理地选择金融板块的公司,是控制企业价值风险的重要思路。下面根据企业经营周期和产业特征具体讨论三种类型企业的金融板块公司的选择及风险控制方法。

1.周期性特征强企业的金融板块企业选择性风险及控制方法。周期性明显的大型企业,如钢铁、水泥、远洋运输、有色金属等行业内企业(如宝钢股份、中国远洋,中国铝业等),其本身的现金流产出具有很强的周期性。这类企业面临最大的风险是在旺季资金没有很好利用,购买了价格很高的同类资产,当行业进入淡季,公司的现金流产出极度萎缩,企业价值评估快速降低,造成企业融资困难从而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甚至会使企业濒临倒闭。因此具有周期性行业特征的企业在旺季进行融资平台布局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行业的旺季,企业现金流及利润非常丰厚,企业应考虑积极购入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把公司的现阶段丰厚现金流转化成为金融企业未来稳定的现金流,一方面保证企业在行业旺季整体价值稳定,另一方面通过持有金融企业的股权,成为金融企业的重要战略客户,当行业进入淡季的时候,拥有银行、证券、保险行业股权的企业会优先得到资金来维持自身的发展,使得企业运营平稳,另外金融平台的现金流产出也平衡了企业自身产业的弱势现金流,保障整体现金流输出稳定,保持价值稳定状态。更激进一些的做法是,在同类企业的价值处于低谷期时,依靠融资平台运营平稳的企业进行横向并购,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并购成功,当在行业再转入旺季时企业产能大规模放出,企业产出的现金流可以迅速地拉升,企业的整体价值得到大幅提升。很多企业寄希望通过期权来进行企业价值保值,这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因为通过预防行业资产价格变化来控制自身的金融风险,对冲未来价格易变化的相关原料,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是,一旦对期权的把控超出企业能力就是赌博,不是我们探讨的产融对象选择的范围。总之,周期性行业进行金融板块企业选择可以根据行业的景气指数进行判断,当景气指数很高时,就要居安思危,转化思路,停止行业的兼并,买入金融板块企业如银行、保险、证券等企业,转化企业的当期现金流;当行业景气指数跌入谷底时往往就要考虑逐步进行行业收购,提升行业占有率,为行业再次转入旺季做相关准备。

2.非周期性行业企业金融板块企业的选择性风险及控制方法。对于非周期性行业或行业周期不明显的企业如汽车制造、纺织、手机等行业的企业,企业未来的利润及现金流取决于企业规模的扩大、技术革新和革新速度,或者新市场区域的开拓,企业的价值随着现金流及利润产出能力提升而拉升。这类企业的发展特征,如规模扩大、技术提升、市场区域的扩大,存在着很强的非规律脉动性,如果企业没有抓住这些机会进行机会扩张,没有及时地兼并同类企业,待同类企业发展成功后,自己很有可能失去的市场的主动权,被行业强者所兼并。因此对于没有明显行业周期性的企业,该类企业的首选是成为上市公司,建立证券融资平台,在企业发展优势时期分拆股份,并迅速采取企业扩张方式提升股价,提升企业整体市场价值的变现性,然后寻找机会利用证券资金进行行业兼并,使自己成为行业竞争的市场领导者,并通过行业领导者的地位提升产品品质,降低规模成本、提升产品利润,提升行业门槛,产生更多的现金流,继而使得企业价值提升。这之后,企业可以选择介入银行及信托公司这类金融板块企业,目标是为了整理平时闲散资金,关键时期能够快速运作大额低成本资金。目前国际巨头通用和苹果公司都储备了几百亿美金的现金,而这些资金储备不做远期投资,更多是为了及时地收购同类产业公司和开发、收购产品技术。最后,当企业已经发展成为行业垄断巨头或寡头时,企业应该居安思危,除了寻找其他行业投资机会,企业应积极参股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能转化未来现金流的金融板块企业,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防止行业的突然衰退而形成现金流断流风险,尤其是高科技行业更要注意单主业的风险,历史上柯达胶卷,摩托罗拉手机就是明显的案例。

3.对于项目型公司金融板块企业的选择性风险及控制方法。如果企业主要业务是连续建设及运营项目,如地产公司或港口、路桥建设及电站建设公司,信托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产融对象。目前信托已成为中国金融服务业前三产业,信托已经成为中国地产、矿业等大型项目型的重要融资工具。从信托本身风险来说,其自身存在着市场风险、项目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诸多风险。如果企业本身在建项目优良,有着良好的回报率和风险控制性,企业进入信托领域是一个是双赢的选择:因为两个企业的合作非常好地解决了信托的市场风险,项目风险,流动性风险问题,实现了信托与公司的共赢。从国际上各类工程项目案例也表明,有着稳定回报及周期控制合理的项目通常考虑设立各种信托基金,基金的形式有多样,如地产信托、基建信托等,很多基金还可以上市募集。总之,当公司进入稳步运营、拥有多个可持续回报的在建项目时,建立信托既可以解决融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信托的大部分项目风险问题,如果项目周期比较长,建立接力信托依然可以解决相关问题。

4.网络企业金融板块企业的选择性风险及控制方法。目前网络企业发展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网络企业的行业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像淘宝、京东、聚美等公司每年都以50%以上的速度递增,并且快速改变着现有的商业形态;二是整个交易平台诚信记录透明,拥有大数据管理技术,诚信监控成本低,如果进行内部客户贷款,贷款违约率低,资金使用效率更高。对于发展速度的风险,这类企业进行产融结合风险控制的前期关键是把控融资的速度和节奏:先快速融资来进行市场开发,待市场开发到一定知名度后,再进行更大规模的股权融资,但前一次融资与后一次融资的股权及价格相差很大,因此企业面临两难选择:如果融资速度过快,企业很可能以过低的价格卖出过多的公司的股权,原股东失去控制权,企业失去了发展的原创性,甚至发展动力,企业竞争减弱;如果融资速度过慢,很可能已经丧失了市场的优势,企业烧钱失败,前期投入为零。因此对于此类企业,由于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前期融资对象以银行为主(不用出售股权),投行(出售股权)为辅,待商业模式确定,现金流稳定时,首先考虑通过上市进一步大规模融资,便于快速扩大商业模式,占领市场成为主角。当网络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拥有相当数量的客户后,客户的诚信交易记录会推动线上企业更倾向于建立银行、保险等金融板块企业。阿里贷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由于阿里贷的客户绝大部分均是在淘宝上运营的客户,阿里集团通过平台交易记录、诚信记录,轻松地屏蔽掉银行的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使贷款的使用效率较一般银行效率更高,违约率更低,同时也使阿里贷款业务利润更高,银行的杠杆使用更高。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科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67-02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却一直伴随并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1]。在历史上,科学与艺术是相互和谐共同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首先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与此同时,我国还发明了当时音高最准、音域最宽的编钟。在18、19世纪的西方,科学与艺术交相辉映。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与艺术家。如物理学家牛顿和音乐家贝多芬。20世纪后,科技高速发展,哲学艺术思潮面目纷呈。在现今人类文化体系中,科学技术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整个文化系统的发展,艺术的审美思想及其创造手法必须纳入科技因素中,并在科技发展中证明艺术自身的存在价值。同样,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先进的物质媒介传播手段也需要科技的支撑。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创意产业刮起了一阵旋风。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崛起。然而,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摸索中前进。首先定义比较模糊,在我国就出现了“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三种称谓。这种命名的不同,也说明了我们对文化创意产业认识的不同,认识的不同也就直接导致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侧重点不同。

一、文化产业

什么是文化产业,学者们说法不一。笔者认为,文化产业主要是从事文化商品交易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产业,以及与这种经营活动相关的产业。文化产业为人们提供的是精神产品,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2003年我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九大行业门类纳入文化产业的管理范围[2]。

当代文化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消费社会条件下的文化经济和产业[3]。文化产业高度依赖着文化创新,是一种创意为王的产业形态。那么,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一)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历史的沉淀。文化资源主要有两大类,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前者主要是一些历史遗址、文化物品、民间工艺品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楼房建筑等等。后者主要是一个特定民族的文学文字、音乐绘画、风俗习惯、节庆等等。可以这么说,文化资源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

(二)社会需求

受众接受,是任何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文化产业自然也是这样。受众的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产业,其根本目标就是盈利,需求决定它的发展方向。当然,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基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将促使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高新技术的辅助。3D电影就是很好的证明。将3D技术融合到电影中,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享受,使得影片都大获成功。所以,每一次新的技术的产生,便促使文化产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物质传播手段。以往的传播媒体主要是电视、广播、平面媒介,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互联网信息的包围之中。3G技术更是将网络的覆盖面达到最大化,这种新媒体技术更好的将文化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与社会大众融合起来。

二、创意产业

学术界对创意产业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提法。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认为创意产业主要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应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张京成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和高科技为核心内容的,与新经济(知识经济)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它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处于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高端。[4]”

篇6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而其宁静致远的生活方式正好迎合了现代人渴望回归自然、缓解压力的心理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茶文化逐渐与旅游业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兴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涵,同时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本文所要探讨的黑茶文化旅游,是将黑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一种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将茶园秀丽的自然风光、茶产品的生产制作、茶艺展示和茶文化品评等融为一体,其茶园及周边的山水风光是基本的地理环境,茶叶生产是人为的物质环境,产茶区遗留并保存完好的古文化遗址是良好的历史环境,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是活化的景观。笔者对这些环境和景观进行整合与科学研究,力求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与旅游方式,以期能为人们提供高雅的休闲场所、丰富的体验场所以及寓教于乐的求知场所。

一、安化黑茶文化起源及发展

安化黑茶是指用安化特定区域内生长的云台山大叶种鲜叶等为原料,以特定加工工艺生产的黑毛茶,以及用此黑毛茶为原料生产的品质独特的黑茶制品,特有的保健功效和独特的风味已经使其成为益阳地区的地理标志产品。益阳黑茶最早产于15世纪后期,通常经由湖北运销北方和西北,后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安化黑茶逐渐为广大茶客所知。20世纪50年代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在安化山区的奇珍得以重现,被视为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黑茶醇厚回甘的滋味不亚于当年大行其道的普洱,其淳朴的工艺和历久弥香的特性正好暗合中国人以和为贵的思想精髓,难怪被称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二、安化黑茶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益阳采用黑茶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方式,整合安化茶马古道和与黑茶种植基地、传统工艺、采茶品茶等资源,赋予旅游功能和要素,打包成黑茶文化旅游专项产品。益阳市已经规划设计了集山乡巨变第一村、桃花江竹海、安化茶马古道等景区于一体的“三点一线”重点旅游线路,近年来“弘扬黑茶文化,推动茶旅互动”已经成为推动益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着力打响“茶马古道”“安化黑茶”的旅游品牌,让黑茶成为安化及整个益阳地区的旅游名片,以茶为媒介推介当地的旅游景观,事实证明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整个安化县的接待游客人次首次突破150万,旅游总收入约达到7亿元。

三、空间结构优化视角下的黑茶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策

(一)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

1.开发生态茶园,吸引游客互动参与

益阳是湘中地区的旅游胜地,这里山清水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极为丰富:拥有雪峰湖地质公园、六步溪原始次森林、桃江竹海等自然景观;拥有清代陶澍墓、清代木孔土塔、清代梅城文庙武庙、茶马古道等历史文物古迹。其中,安化县生态环境良好,适宜黑茶的生长,所拥有的优良茶树品种也保证了该地能够出产优质黑茶。除了以上天然的优质环境资源,安化还是梅山文化(荆楚文化的重要支流)的发源地,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俗风情和黑茶文化一起构成了黑茶文化旅游的基础。

从这些自然属性、文化风韵着手,可以开发具有观赏及体验与一体的绿色茶园。结合旅游路线,选择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段,以怡清源生态优质茶基地作为开发的示范点。茶园可以提供经典采茶工具,推出特色民族采茶服装。除了观赏茶园优美的景观,游客还可以参与采茶、品茶等互动环节。这样既可以让游客欣赏到不一样的自然景观,还可以增强对黑茶的了解,进一步产生对黑茶品质的信赖感,以此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黑茶的原生地。游客在生态茶园中不但能够品评茶文化,还可以了解梅山文化,这样生态茶园就成为了解当地文化的生态文化园。

2.黑茶文物古迹、史料众多,可开发茶馆、茶博物馆

由于黑茶生产历史悠久,安化有很多与茶有关的文物建筑,如茶亭、茶碑、百年茶行、茶马古道驿站等,也有很多茶钟、茶具等诉说黑茶历史的生活用品。

安化的黄沙坪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是历史上有名的茶埠,拥有功夫红茶车间和老商号“永泰福”的千两茶生产车间。安化茶厂位于资江河畔,至今保存着自1951年以来的历批茶样、黑茶全库、古老的木制茶机,还有不同时期黑茶加工工艺的相关研究资料。这些既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也可以成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业所用。这里曾经创办了湖南的第一个茶校、第一个茶叶科研机构。另外,安化还遗存较多茶书、茶诗、茶联等,茶礼、茶俗、茶艺内涵丰富,这些文化史料均是黑茶文化的见证,也可以成为黑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托。例如,可以在优越的旅游资源背景下开发特色茶馆,让游客在品茶的同时欣赏到古香古色的陈设布局、清新典雅的建筑风格、艺术化的茶艺展示。在这种既古典又高雅的艺术环境中,顾客自然地会由眼前的一杯茶联想到茶文化,进而想对当地的地域文化一探究竟,这就在茶文化与旅游之间建立了良好的链接。还可以建立茶博物馆,依托已有且保存完好的茶厂房,在其原址上建立黑茶博物馆,使其首先具有贴合主题的建筑形式。再加上安化茶厂多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茶样,人们可以对其进行挖掘和整理,陈列历代茶样,展示茶叶制作工具以及手工制茶到机械加工的演变过程,配合图片与文字,甚至是现代化的声、光、电手段,来说明与介绍黑茶文化。这种具有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旅游开发模式,可以引导游客深度了解黑茶文化,了解越深入,旅游地的吸引力就越强。当黑茶不但成为一种旅游商品,更成为人们喜爱的生活方式时,黑茶商品和当地旅游景区就会自然得到人们的推崇。

(二)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早在2007年,益阳市已经出台了《益阳市2007-2016年茶叶产业发展十年规划》,明确了以“安化黑茶”为中心,制订了重点打造“安化茶”品牌的战略思路和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扶持重点企业、招商引资、以特色带动茶产业等战略决策。这些决策都体现了政府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决心。而安化县“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也要求扩建茶马古道景区、打造梅山文化生态园、修复洞市老街、改扩建黄沙坪老茶市、恢复茶马古道桃澍陵园,夯实了茶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政府的以上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关系的融合。

(三)茶产品优势与旅游优势的融合

从狭义上讲,茶产品是指各种以茶叶为龙头的包括茶食、茶画、茶具、茶书法、茶工艺品、茶旅游纪念品等茶文化相关的商品,从广义上讲是围绕茶的不同形态延伸出来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

为了实现茶产品的优势与旅游优势的融合,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整合各地的一般品牌,做成知名度更高的名牌。对于黑茶、绿茶、出口茶等主打品牌,益阳市要以白沙溪茶厂、黑美人茶业、益阳茶厂、香炉山茶厂等为重点企业,统一打造“安化黑茶”这一优势品牌,改变游客心中“品牌众多,真假难辨,无从选择”的现状.(2)延伸茶叶产业链,扶持茶叶深加工。与食品加工业合作生产有机茶味糕点、便携带茶包,推广奶茶饮品;与药产业合作生产药用茶、保健茶及饮料茶,以同样的功效加上独特香醇的茶叶口味来吸引消费者.(3)生产精美别致的茶工艺品、旅游纪念品,茶具既可以当作装饰品,也可以实际用来泡茶待客,如刻有茶园风景的精小的木雕、挂坠,喷印有茶俗风情的服饰,彩绘或者黑白手绘的茶园、茶艺明信片等。

(四)茶叶市场与旅游需求的融合

2009年首届黑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实现了推介益阳、推介安化黑茶的目的。2010年,安化黑茶作为全国黑茶类唯一入选产品,进入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展出,在国际市场引起强烈反响。随后,安化“千两茶”和“天尖茶”两款纪念版黑茶产品作为“神九”对接成功纪念产品,被中华航天博物馆永久珍藏。“安化黑茶”作为区域公用品牌,逐步成为益阳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名片,更多游客基于对黑茶品牌的信任和需求慕名而来,客观上扩大了茶文化旅游需求。

四、结语

篇7

浙江省户均耕地不到4亩,低于全国户均7.5亩的水平,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农村发展,必须突破传统、单一的发展路子。在发展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小城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浙江提出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和农业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当前,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已进入速度不断加快、领域不断拓宽、程度不断深化、内涵不断丰富、方式不断创新的发展阶段。

(一)坚持纵横拓展,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一是在纵向上,着力延伸产业链。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优势农产品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发展。如安吉的竹产业,已经形成从竹资源到竹地板、竹家具、竹纤维纺织品以及竹叶黄酮、竹醋液等系列产品。二是在横向上,着力打造产业群和产业园。在同一个空间区域,或者围绕一个主导产业,推动多领域的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间功能互补。如桐庐、德清的美丽乡村旅游,武义、开化的创意农业、义乌、遂昌的农村电子商务,嵊州的现代农业综合体,以及一批工厂化、科技型、外向型的农业园区。2015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突破300亿元。

(二)推进土地流转,创造产业融合发展条件

积极引导各地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合同签订、政策咨询、价格指导、纠纷协调等综合服务。2015年底,全省99.39%的村社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耕地面积50.1%,其中1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占80%以上。

(三)培育新型主体,打造产业融合发展主力军

对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实行开放政策,将先进的管理经验、科技成果和市场机制、社会资金导入农业领域。实施农业龙头企业“百龙工程”、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培育工程。目前,全省已建立家庭农场2.1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6万家、合作社联合社151家、农业龙头企业7652家。

(四)创新公共服务,提业融合发展保障

采取政府引导、各方参与方式,共同推进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发建立“农民信箱”,建成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技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目前,农民信箱拥有279万实名注册用户,其中农民209.5万户,各类涉农企业、合作社25.6万户,涉农科技、管理、服务人员33.2万户。杭州市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平台建设,实现农业生产环节智能化决策、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流通环节方便化订单、快捷式配送、质量可追溯管理。

(五)强化平台支撑,搭建产业融合发展载体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载体,通过政策重点扶持和要素集中配置,培育多元化的产业业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让农业增效、主体培育、科技投入、公共服务等在这些园区得到集中体现。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93号),为做好这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浙江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在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的基础上,通过改善体制环境、优化发展条件、创新产业组织、激发内在动力,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一)继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围绕“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研究制定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的具体办法,积极有序推进“三权”流转,为农村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创造制度环境。同时,研究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集体资产股权抵押贷款办法,将金融资本引向农业农村,破解长期困扰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障碍。

(二)积极支持“三位一体”农村合作经济发展

构建生产、销售、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体系,创新产业组织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合作社吸纳更多农户参股入社,实行“租金保底+利润分红”的分配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发展成果更大程度地惠及广大农民。发展合作金融,组建农村资金互助会和联合会,由下而上逐步形成县、市、省三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体系。

(三)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

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聚集约发展,加快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鼓励农超对接、产品配送。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

(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篇8

【关键词】中资企业跨国资产运作;风险;对策

一、跨国资产证券化及开展跨国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1.国内公司债券市场的现状和主要缺陷

(1)主管部门监管过严。(2)市场定位和交易方式错误。(3)融资成本较高,流动性不足。

2.开展跨国资产证券化是国际资本市场竞争的需要

国际资本市场是一个自由化的市场,投资品的类型、数量、价格等一切参数指标均由资本供求双方决定。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投资一方面希望分享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成长,另一方面更加重视投资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资产证券化恰恰在安全性和流动性两个方面吻合。通过信用升级和信用提高技术,资产支持证券可以达到境外投资者期望的信用等级;在证券市场上公开发行、上市流通又保证了较高的流动性。资产证券化已经被证实是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融资安排,它能够将发展中国家的优质资产界定,以优于信用等级的标价,推介给国际市场上追求高信用等级固定收益的投资者。

3.跨国资产证券化符合我国渐进式的开放政策和宏观利益

资产证券化的国际运作是将流动性差的国内金融资产在国际市场上置换出流动性强的资产,它不仅仅具有引进外资的功能,而且不以出让产权、出让市场为代价。从宏观融资成本看,债券融资低于股权融资,通过资产证券化引进的外资由我方自主使用。从资产交易的角度看,资产证券化融资也不构成国家的外债。

4.国际化运作方式推进资产证券化的环境阻力小,制度配套要求低

按照国际惯例,资产支持证券主要需求者是机构投资者,而我国机构投资者数量有限、不成熟而且受到法律制约;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虽然放开了持有证券的限制,但其资金供给能力有限;一般投资者对利率的敏感性不强,资产支持证券在短期内难以得到个人投资者的普遍青睐。由于会计、税收、法律方面的制约以及信用评级制度和环境的局限,在中国大规模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将境内资产包装到境外实现证券化可以避免和国内现有法律相冲突。

二、跨国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过程

以资产支持商业票据为例探讨跨国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资产支持商业票据是以企业应收账款为基础而发行的一种商业票据,发行期限为90-180天。用于发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的应收账款议案包括信用卡应收款、贸易应收款和分期付款。在种类繁多的跨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当中,资产支持商业票据是使用最频繁,占整个资产证券化市场份额最多的。

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市场是由需求创造出来的。美国有大量资信水平较低的中小企业,它们从商业银行获取贷款较为困难,因而只能通过票据市场融资。应收账款的证券化便蓬勃发展起来。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则是应收账款证券化的代表产品。

三、从美国的次贷危机浅析资产证券化的主要风险及防范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风险:

资产证券化尽管存在着可将流动性较差的抵押贷款变现等诸多优点,但由于其交易主体众多,交易结构复杂,风险隐蔽性强,若处理不当,就会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造成潜在风险。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就很明显的说明资产证券化的风险。

(1)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化而使发放抵押贷款的机构或者证券所有者所遭受损失的风险。

(2)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无法按时支付债券利息和偿还本金的风险。由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期限长、数额大、客户分散、地域固定、流动性差等特点,发放住房抵押贷款实际具有高风险性。

(3)提前还款风险

提前还款是指借款人随时支付部分或全部抵押贷款的余额,这种行为会对MBS的现金流产生重大影响,给贷款银行带来利息损失,甚至是改变证券的偿还期限,给债券投资者带来风险。

(二)跨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防范

(1)严控甚至杜绝次级债的发行

中国目前的货币情况与2000年以后的美国有相似之处,流动性过剩,资本到处寻找高收益产品,但由于投资对象有限,资金不停地转战股市和楼市,使得两市轮番上扬。如果再将次级按揭和次级债推向市场,不仅会给虚高的楼市火上浇油,同时亦会将大量资金引入次级债市场,为今后的危机埋下隐患。

(2)加强宏观调控,严控房产价格大幅上涨

从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可以看出,房地产价格泡沫催生了这场危机。中国的住房信贷和股市监管对金融风险的承受和化解能力,要远远低于建立在分层控制体系基础之上的美国金融市场。

(3)禁止专业贷款公司的成立

美国次债危机是从其第二大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开始的。贷款机构由于资金来源的有限,更多地依靠将贷款打包成MBS出售获得,许多放贷机构为了扩大资金来源,甚至不要求次级贷款借款人提供包括税收表格在内的财务资质证明,做房屋价值评估时,放贷机构也更多依赖机械的计算机程序而不是评估师的结论,潜在的风险就深埋于次级贷款市场中了。本次危机的爆发,贷款机构的违规行为难逃干系。

四、我国企业开展跨国资产证券化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我国企业开展跨国资产证券化的有利条件

(1)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拥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这是吸引外资投资的最基本动因。(2)大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直接融资的需求非常的旺盛。(3)国内没有同等期限的直接融资渠道。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的期限多为1年以内,而国内直接融资产品期限多为1年以上,无法满足企业对短期流动性的需求。(4)由于跨国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不以出让产权、出让市场为代价的有效吸引外资的方式,所以国家势必会为这一有效利用外资的工具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二)我国企业开展跨国资产证券化的限制因素

1.法律问题

由于我国公司法中不支持空壳公司,所以不能设立公司型的SPV,也就是说,票据的发行主体在法律地位上不明确,不能做到完全的破产隔离和真实出售,使推出的产品存在法律上的缺陷且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因为证券化资产一旦实现真实出售,就和发起人之间完成了破产隔离即使发起人由于经营不善而破产,发起人的债权和股东对证券化也没有任何追索权;而且也划分了发起人和特殊目载体的追索权。投资者的权益才能得到保障。

2.税收问题

发起人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可能缴纳所得税、营业税、印花税和预提税。根据中国印花税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对以特定形式设立的特别目的载体的证券发行收入将征收所得税;发起人必须缴纳5%的营业税;无论是买卖合同还是借款合同都必须缴纳一定的印花税,买卖合同的印花税率为交易金额的万分之五;对于国外投资者需要按照向投资者分配的收益缴纳20%的预提税。繁琐的税收构成了海外融资的额外成本。

3.评级技术

ABCP的定价以及顺利发行的过程中,资信评级机构的作用非常明显;在ABCP进入市场流通之后,评级机构还需要对其市场表现和相关交易各方的信用状况进行持续的监控,包括基础资产池的增减变动情况、商业票据的未偿付数量、项目的最新发展,以及一个或多个交易对手的变更情况,并对信用增级和流动性支持是否处于恰当的水平进行评价和确认。我国的信用评级尚属新兴行业,存在问题较多。这就要求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初期发展的信用评级要依赖国际评级体系。但是这无疑增加了企业融资的成本。

4.流动性支持和信用增级支持

在对证券化资产进行一般性风险分析之后,必须对资产组合进行风险结构的重组,并通过额外的现金流来源对可预见的损失进行弥补,以降低可预见的信用风险,这就是所谓的“信用增级”,其目的就是要提高证券化交易质量和安全性,弥补资产组合的初始信用等级和投资者要求的信用等级之间的差。但在中国通过超额担保进行内部增级时会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因为中国的《企业破产法》规定,担保财产不属于破产财产,但超额担保的部分属于破产财产,从而一旦发起人破产,债权人对于超额担保部分具有追索权。且《担保法》规定作为外部信用增级的主要手段之一,国家机关不能为保证人为发起人担保。

5.外汇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问题

证券化交易兼具融资和经营性质,发起人在获取资金后必然还要进行再投资。而目前中国实施的对购汇、存汇、售汇等外汇交易环节进行分离管理的外汇管理体制,必然给跨国资产证券化运作带来颇多不便,增加了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成本。

五、我国开展跨国资产证券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政府主导型的推进模式

建立政府主导型推进模式,是我国促进跨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必然选择。一方面参考国外已经实行的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国情,积极组织相关部门着手制定完整的政策法规,在市场准入和退出、各类参与主体行为规范、风险控制、监管主体、会计准则、税收制度等方面提出试行方案。另一方面通过新设机构专门进行证券化产品的开发,并鼓励原本有资格参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金融机构运用国际成熟经验和技术发展跨国资产证券化。

(二)选择重点资产,稳步推进

在操作上我们建议采用“区别资产、递进推动”的方式,推进的过程可以根据资产性质,并参照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实践经验。跨国资产证券化的适宜资产包括三类:第一类,离岸资产,即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在境外的子公司的金融资产;第二类,有外币现金流的资产,如对外贸易和服务企业的应收款;第三类,国际上容易接受的人民币现金流的资产。

(三)提供必要的法规支持

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法律环境配合,跨国资产证券化特殊的运作方式易与现行的法律法规产生冲突。为此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根据我国已开展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制定指导性暂行条例,逐步发展,构建起国内规范的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应当在法律上明确证券化资产与其发起人之间的“破产隔离”。为此,建议修改《破产法》中的相关规定,实现证券化资产投资者的权益与发起人的信用状况相分离,避免发起人破产对证券持有者的不利影响,保护投资者利益。其次,我国法律还应当制定出一套判断资产转让是否构成真实销售的判定标准,为实现“破产隔离”创造条件。第三,是要在法律上降低设立特殊目的机构(SPV)的运作成本,给予SPV一定的特殊发债资格和税收优惠,免除关于设立SPV的最低注册资本的要求等。

参考文献:

[1]刘双林,张春煜.跨国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运作[J].国际金融研究,2003.

[2]何小锋.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和案例[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张锡营,刘念怀.中国实施资产证券化跨国运作的探讨[J].财经研究,2004.

篇9

论文关键词:金融成长,国际贸易中心

荷兰是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国家,构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金融体系,加快了其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本文以荷兰金融与产业成长历史为线索,分析荷兰成为超级大国的基础和根本原因所在,从而揭示金融成长如何保证和加快产业成长,为我国发展提供借鉴。

一、农业商品化、工场手工业规模化与商人资本

(一)农业商品化与“商品农”

荷兰独立后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导致农业的分工和专业化以及商品化,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专业化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商品率相当高国际贸易论文,成为欧洲国家粮食的重要供给国。荷兰弗里斯兰的哈姆马农产品的商品率甚至达到92.3%,1572年由于弗里斯兰经历战争商品率下降。

在沿海地带渔业成为重要产业,与当时其他国家不同,荷兰的三大渔业(鲱鱼、鲸鱼和鳕鱼业)不仅仅限于捕捞,而且还进行加工、包装或提炼,渔业成了一种工业。荷兰省北部岛屿以及荷恩与阿姆斯特丹之间地带17世纪上半叶从事海上渔业加工的乡村男劳力占其总数的50%[1]。1562—1657年出口到波罗的海的鲱鱼中75%是荷兰运输,1661—1720仍占60%,此后比重大幅度下降,1730—1740,荷兰一国要占欧洲全部鲱鱼年产量的1/2以上。

农产品、畜产品和渔业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已形成大规模商品生产,高产量、高商品率和众多的从业人员说明荷兰的农业已突破传统生产方式,农业已形成一种产业,支撑着荷兰经济强国的基础。德·弗雷斯(1971)[2]总结认为,荷兰乡村经济转变的主要特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农”的形成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作为前向联系,农产品的商品化维系着为之服务的运输和市场网络。凭借繁密顺畅的流通渠道,乡村农产品贸易不仅遍及国内,而且扩大到国际,成为荷兰庞大商业帝国机器运转的“基本剂”。作为后向联系国际贸易论文,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刺激了人们对于土地开发的投资兴趣,推动了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肥料和饲料的贸易扩大,促进了乡村手工业的兴起和教育的兴办。直至整个18世纪,荷兰农业始终在欧洲保持了最先进的生产水平。

(二)工业与金融业的形成

纺织业特别是呢绒工业是荷兰的第一支柱产业,已形成生产的大众化,而且纺织业的结构调整(如新呢绒生产取代旧呢绒生产)使荷兰保持着持续的优势。至17世纪,来登成为欧洲最大的毛纺织中心。

国内工业中居突出地位的是造船业。在17世纪初期造船业已成为荷兰居第二位的支柱产业。政府兴建的国内四通八达的运河和造船业的大型化、机械化使荷兰水上运输趋向经济化——运输成本低廉化。造船业既为荷兰的海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又为荷兰国内经济飞跃提供了基础,促进了荷兰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推动了海上贸易在全球范围的兴起。

(三)商人资本与农业、工业成长

在农业、工业和工场手工业成长过程中,商人资本起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起始阶段,由于经济规模较小,商人资本和产业资本采用正式或非正式合作方式,通常融为一体。当荷兰农业商品化、工场手工业规模化迅速扩大时,产业成长的预期收益吸引更多商人资本流向农业和工业,由于商人资本具有雄厚的资金、专业的商业技能,从而逐渐控制了生产和销售的全部过程;同时,与商人资本早期实行合伙制的原有生产者逐渐丧失生产资料国际贸易论文,沦为工资劳动者。产业资本的增加进一步加强了农业产业化和工业的发展,即产业成长。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专门从事农业、制造业的产业部门和专门为产业融资服务的金融部门。

二、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与国际贸易中心的确立

(一)现代银行制度与对外贸易

农业商品化和工场手工业规模扩大以及造船业的经济化促进了荷兰的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内在地要求金融机构为之提供便利的国际贸易支付体系。在威尼斯银行业模式基础上建立的金融机构框架已不能使支付体系顺畅、有效。此时,1609年建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进行了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银行券代替硬币,同时要求进出口商在该行开立账户,600弗罗林以上的支付必须使用汇票。“银行券的发行与流通是金融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金融对经济推动作用产生一个飞跃的转折点,最初发行是为了节约金属铸币和在支付体系内提高效率,但却为后来信用货币制度的建立做了重要尝试,开辟了通过创造廉价货币以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1]阿姆斯特丹银行的业务创新对荷兰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提高了支付效率,这是其最初的目的,而且事实也达到了预期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支付的便利吸引了更多的其他国家的商人在阿姆斯特丹银行结算,既带来了资金,也使阿姆斯特丹由一般的商品集散地演变为国际贸易中心。第二,信用工具的产生大大满足了产业成长所需资金。农业商品化和工场手工业规模的扩大,使得仅依靠内源融资不能满足产业成长的需要国际贸易论文,传统的银行借贷既受资金来源约束,也有筹资成本过高的影响。信用工具的产生使得货币乘数作用出现,从而为产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外贸易迅速成长为荷兰的支柱产业。第三,降低了筹资成本。银行业务的创新大大便利了资金的借贷,也促进了银行业的竞争,大量银行聚集在阿姆斯特丹,使得银行的借贷利率比欧洲其他国家要低几倍,低利率贷款为产业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持。正如马克思所言:“在荷兰,商业信用和货币经营已随着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生息资本已从属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这一点已经表现在利息率的低微上”[2]。

(二)证券市场与贸易垄断

海外贸易的迅速成长激发荷兰人纷纷组织贸易公司,同时带动了银行业和保险业的扩大,产业成长(海外贸易)大于金融成长,资金需求成为瓶颈;同时荷兰在早期实行的合伙制贸易方式问题凸显:这种具有短期行为特征的贸易方式与荷兰迅速壮大的海外贸易不相匹配。为解决长期资金问题,1606年荷属东印度公司成立之时即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股票,这张股票让荷兰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辉煌。该公司采用股份制向全社会募集资金,有的股东只有几十个荷兰盾,表明股份制在荷兰已成为普及的筹资和投资方式。1608年国际贸易论文,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建立,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股票交易所。尽管只有联合西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的股票在此交易,另外还有政府发行的各种类型的债券(更多股票和证券交易在非正式市场交易),这个市场却拥有成熟的交易技术,包括期权和期货合约的使用。阿姆斯特丹是当时欧洲的商业中心,与此相匹配,该交易市场成为国际股票市场的中心。——17世纪荷兰资本积累比欧洲各国的资本总和还要多,对外投资比英国多15倍。投资于欧洲、东印度和美洲的外国债券的资金超过3.4亿荷兰盾。英国国债的很大一部分由荷兰人持有,每年有上千万荷兰盾的利息收入[3]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更为重要的是17世纪中叶的“金融革命”——各省从向商人—银行家借款转为直接向富人出售国库券。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欧洲最著名的短期和长期信贷供应者,成为一个规模空前的国际金融市场。

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为对外贸易提供了丰富的资金,也解决了企业所需的长期资金问题;同时,证券市场的大众化使得金融成长快于产业成长,从而保证和加快了现代商业(海外贸易)的成长。.

股份制帮助荷属东印度公司打败英属东印度公司,奠定了其贸易垄断地位;证券交易所和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建立为对外贸易提供了雄厚的资本和便利的支付体系;资金的自由流动使阿姆斯特丹成为资金的集散地:一方面,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国际资金大量流向阿姆斯特丹,另一方面,发达的金融体系又为荷兰和其他国家提供了廉价而便利的资金来源。金融成长把广大居民购买力的利益和产业成长(海外贸易)直接结合起来,促进了荷兰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荷兰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同时国际贸易论文,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至此,现代金融制度已成功帮助荷兰确立了国际贸易中心,金融成长和产业成长进入成熟期。

三、资本自由流动与产业衰落

海外贸易汇集的大量财富和诸多物产,源源不断流入荷兰,进而转化为巨额商业利润和资本,至17世纪中期,荷兰已成为世界商业霸主。然而,曾促使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资金自由流动,出现国内资本脱离产业转向借贷资本,贷款回收的困难和泡沫经济的破灭,动摇着其金融体系的稳定。

首先,转口贸易的兴盛改变了商人资本的性质。商人资本原为获取商业利润而参与并逐渐控制国内产业生产,当转口贸易变得更为有利时,商人资本便倾向于进口而非制造,资本则由产业资本转向商业资本,显然阻碍了国内产业进一步成长。由于转口贸易的特殊作用,以阿姆斯特丹为首的商业城市,期望靠转口贸易扩大财富国际贸易论文,无视国内工业成长的根本利益,激励政府实行低关税,对国内工业放弃保护,也就意味着对国内产业成长的阻碍:海外贸易脱离国内产业成长,失去交换的基础;放弃国内工业保护,也就意味着商品生产国商品竞争力的提升和直接贸易的兴起,荷兰的转口贸易失去依托。商业资本在荷兰商品经济发展中不是逐步让位于工业资本,而是使工业资本越来越屈从于自己,这一演变趋势与西方近代资本结构演变的总趋势恰好相反[4]。

其次,金融成长脱离国内产业成长,失去基础和载体。金融业在促进海外贸易迅速成长的同时,荷兰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然而至17世纪后期,荷兰资本更多用于对外借贷而非国内产业投资。荷兰金融业的高度发达具体表现在利息率的低微上,而同期其他国家的利息率则是荷兰的几倍。由此不仅导致商人资本从产业资本转向借贷资本,而且促使商人(尤其是大商人)在国内低息借贷,国外高息放贷,进一步加剧国内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减少。

第三,银行坏账形成金融危机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到18世纪末期国际贸易论文,荷兰资本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商业资本主义演变为借贷资本主义。对外大量放款为荷兰赢得了金融资本家的美誉,然而对外放款的对象:一是外国政府、君主,一方面增强了外国的军事和工业实力,另一方面战争使得大量贷款成为坏帐,严重影响着荷兰的金融业;二是对外金融投机,到17世纪下半叶,其影响超过对外贸易。1758年,荷兰商人购买的英格兰银行、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股票占这些股票总额的1/3[5]。南海“泡沫事件”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坏账的形成和商人资本的损失大大降低了荷兰的金融竞争力。各种投机活动导致一系列银行破产倒闭,引发1763年的金融危机。

四、启示

1.产业成长是现代金融体系形成与成长的基础

农业、工场手工业、海外贸易等产业的兴起增加了融资需求,银行券、汇票、期权、期货、国库券等金融工具创新蓬勃发展,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银行、非正式交易市场等现代金融体系产生,产业成长引致金融成长;另一方面,金融成长又为农业、工场手工业、海外贸易等产业提供充足的资金,进一步促进产业成长,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业本身得以成长。

2.现代金融体系保证和加快了海外贸易的成长

阿姆斯特丹银行建立的支付制度第一次显示了现代金融制度的威力,促使阿姆斯特丹迅速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荷属东印度公司发行的股票既保证了企业长期生存,又促使荷兰海外贸易迅速获得垄断地位;资金的自由流动促使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资金的集散地。因此,银行券、国库券、股票等金融工具的创新、银行制度和证券市场等金融制度创新既保证和加快了国际贸易中心的确立国际贸易论文,又促进了金融业自身的成长,使荷兰保持了一个多世纪的世界霸权。根据马克思的说法,荷兰是“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3],或如亨利?塞所言荷兰是“商业和金融资本主义的象征” [4]。

3.金融成长与产业成长必须保持合理关系

金融成长以产业成长为基础。“郁金香事件”显示了泡沫经济的危害,此后历史上多次的泡沫经济与此都有相似之处——金融成长脱离产业成长必然带来泡沫的破灭;“南海事件”表明资本自由流动的负面效应,美国历史上也多次发生外国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的金融危机。因此,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成长超过产业成长所需以及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危害已引起各国关注,尤其是拥有外国巨额证券资产时更应引起重视,国家金融安全成为政府的职能之一。

作者:史恩义 男,1967年8月生,山西襄汾县人 工作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投资

学位:经济学博士

参考文献

[1].范?德?沃德.乡村史系学报与荷兰乡村史的研究[J].欧洲经济史杂志,1971,31(1):236.

[2].德?弗雷斯.黄金时代荷兰的乡村经济1500—1700[J].经济史杂志,1971,31(1):266-267.

[3].唐晋.大国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6.

篇10

一、“先进制造业基地”,应该突现的六个“高度集聚”

1、产业经济与产业资本的“高度集聚”

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应该着力营造与构建区域基地内,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一流的投资环境与氛围,广泛邀盟与吸引海内外产业经济业界与领域的战略投资机构与各类“非银行”特色金融服务机构,在基地内高度集聚,致使“先进制造业基地”,真正成为本区域,乃至周边地区,产业经济与产业资本高度集聚与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

2、产业科技创新与产业高端人才的“高度集聚”

通过率先在“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3+3”模式的“科技创新服务综合体”,使“先进制造业基地”,真正成为吸引与集聚先进制造业高端人才的高地。其中的“3”之一,是指创业型创新团队/孵化器、创新型“小巨人”企业加速器、“政产学研金商”科创服务生态联盟;“3”之二,是指“产业科研成果交流交易中心”、“大型科研仪器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国家级行业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构建“科创服务综合体”,以吸引与邀盟海内前沿产业、新兴产业的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在基地内高度集聚,以驱动“先进制造业基地”,尽快形成区域内,乃至周边地区最具“磁场”效应的先进制造业界人才集聚高地。

3、国家与上海市战略层面的产业模块“高度集聚”

作为区域性,具有指标意义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应该通过“接天线、取名分、占先机”,使国家与省市级战略层面上冠名与认定的“国”字头、“市”字头产业载体(特质产业区块、特色产业模块),在“产业区块内”高度集聚,以提高“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知名度与含金量,以期更多地获取国家与省市,在产业导向业产业政策方面,对本基地及入驻企业,实施定向政策倾斜与支持。

4、先进制造业及与之相匹配的高端服务业“高度集聚”

全球工业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成功实践证明: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导入、培育与发展,得益于生产业与服务型制造业匹配、助力与支持,尤其是依赖和得助于现代制造的高端服务业。因此,加速“二产与三产的深度融合”,加快“研发设计、营销策划、要素配置、系统集成、市场渠道构筑、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的总集成总承包”等高端服务业态的高度集聚,特别是助力与推进先进制造业长波发展的各类高端服务业机构与服务组织的高度集聚,应该成为打造与构建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一个重要标志。

5、先进制造研发机构与地区总部机构的“高度集聚”

检验与考察一个产业载体,或产业基地是否具有整体产业先进属性与示范意义,除了检验这个产业载体,或产业基地内,入驻企业所处产业制造领域的先进性、产业制造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以及产业制造管理过程的先进性之外,还应该考察与取决于这个产业载体,或产业基地内,与主体产业和主导产业关联的海内外研发机构地区总部机构的集聚度、集聚率。打造与构建“先进制造业基地”亦然。“先进制造业基地”,应通过出台各类鼓励政策、借助各种联络管道,创造各个业态商机,邀盟与吸引“产业链”关联的海内外研发机构、地区总部机构入驻“先进制造业基地”,共谋发展商机、共享商机“红利”。

6、先进制造业发展与实施创新驱动的要素资源“高度集聚”

党的“十”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理所当然地应成为驱动与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原动力。因此,尽快让“科技、人才、知识、信息、资金、管理、政策”等各类创新要素资源与机制氛围在“先进制造业基地”高度集聚,使基地真正成为本区域“四创”引领(创新、创造、创意、创智)的创新型产业载体与前沿制造业基地,这是旨在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又一重要目标诉求。

二、“先进制造业基地”,应该凸现的六个“高度融合”

1、国家与省市鼓励先进制造业发展相关政策的“高度融合”

近年来,国家与各省市,为鼓励及扶持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继出台了一大批支持政策,林林总总,比比皆是,但由于“政”出多门,且涉及到各个部委、各个“口子”,因此真正聚集企业,或助益企业的,比例与比重都相对有限;据悉,有相当部分的涉“政”企业,对名目繁多的政策信息,或获“政”路径,往往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知。因此,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来说,首先应该整合与集聚国家/省市各个层面,鼓励与扶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各类(项)政策,尽可能做到高度融合,且尽快形成“政策池”;同时,要帮助入驻企业通过“接天线、取名分、占先机”,用实政策、用巧政策、用活政策,用足政策,真正使旨在“先进制造业基地”,优先成为本区域先进制造企业对接、落实、享用政策的“示范基地”

2、以提升制造业能级为目标诉求,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 “高度融合”

深化落实国家“两化融合”战略,推动信息化率先在“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点产业集群中的全面渗透与高效应用;以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整合和产业能级提升发展,应该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又一个标志性特征与产业载体新的示范特质。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两化融合”,应该充分体现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三个层面上:一是深化“产业链”各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推动系统集成、柔性生产、精密制造等先进技术融入先进制造的全过程;二是深入推进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以加快推进集团管控、系统集成、业务协同和流程再造;三是深度实施“两化融合”的重点工程,其中包括:实施制造业软件振兴、电子商务扶持引导、“产业链”协同促进、物联网应用推广、数字化园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两化整合”人才培训等重点工程。

3、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高度融合”

各地旨在打造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承载与担纲着本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与传统特色产业优化升级的“双重”任务;因此,加快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高度融合与互动发展,正是彰显“先进制造基地”/“示范”效应的又一个指标特征。

4、企业创新及与之对应的权益机构“高度融合”

在现代产业经济领域,无论是产品、企业,还是行业、产业,往往产业形态、属性与功能,越是前沿、先进,其“科技含量”、“知识含量”与“原创含量”就越高,显见各地旨在打造的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其目标理所当然应是“三高含量”企业的富集区。那么,与此相对应的各类企业权益资质、评级评估、论证评定机构,特别是知识产权机构维护机构,理应在“先进制造业基地”高度集聚与高度融合;因为,此举,不仅是对高新技术与先进制造企业综合权益的“保驾护航”,同时也是彰显“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质功能与示范意义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更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招商邀盟的一个瞩目“亮点”。各地必须明白的是,时下知识产权能否得到充分的肯定、尊重与维护,已成为许多境内外高新技术与前沿先进制造企业,进入高新产业载体之首选,且成为入驻前沿产业“基地”之要件。

(特别提示:国际著名智库/美国埃森哲公司大中华区专家,曾对外资外企进入中国选择城市(地区)首选与优选标准作过调研,其结果是绝大多数外资外企,特别是高新技术外企业,他们的首选与优选标准,是考察进入城市“或区域”怎么保护知识产权与维护入驻企业权益)

5、产业集群集聚与城市化功能要素“高度融合”

“产城融合”发展,是大型“产业载体”、“产业区块”,以及“产业集中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城市新区”发展诉求的重要目标。大凡国外发达国家的标志性“产业载体”,其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都是“产业形态”与“城市功能”的高度融合,且全息导入“产城融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即:社区微循环、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产城载体大循环、整个区域全循环,真正成为双重意义的“都市里园区”与“园区里的都市”。目前,国内各地国家级与省市级的“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发展目标,都是向“城市新区”形态转型发展,或优化发展,而“产城融合”,则是“城市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诉求。各地旨在打造的“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同样应在“产城融合”的发展上,彰显示范效应与指标意义。(国际上“产城融合”示范城市有日本的筑波科学城、新加波的裕廊岛、美国的尔湾科技城、日本的川畸重工城、芬兰的埃斯波,国内武汉的逻阳港、上海市试点的松江新城、奉贤南桥新城等)。

6、凸现先进制造业的各类“软实力”要素资源与机制氛围的“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