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范文
时间:2023-03-26 17:2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经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导论;企业经营;美学应用
一、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术使命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这既是学科赖以确立的基本理由,也是我们把握不同学科性质的前提条件。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美学应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企业经营美学是研究企业经营活动如何应用美学原理的科学,它把企业运用美学原理从事经营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我看来,企业的经营活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因为当今的时代生活特别是都市生活正在迅速地被艺术化。但是,我们现在还有许多经营者尚未清醒地意识到企业经营审美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们经营的注意力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硬性竞争和经验管理的水准之上,而且经营者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水平也亟待提高。这就使得企业经营美学的建立成为历史的必然。由此可见,应运而生的企业经营美学理应承担下列两大学术使命:一是揭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审美规律;二是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觉运用美学原理提供理论指导。企业经营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虽然刚刚起步,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既然企业经营美学是应现代企业经营审美实践之需而诞生的,那么,它一定会有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它将不会辜负时代生活和市场经济的重托,努力完成自己神圣的学术使命。
二、企业经营美学的学科特点
从前面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企业经营美学的学科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交叉性;二是应用性。
先说交叉性。企业经营美学既不是单一的企业经营活动描述,也不是纯粹的美学原理阐释,它是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学科理论和与美学相关的学科理论的有机融合。它讨论企业经营活动,是为了给美学找到应用的注脚。它讨论美学原理,则是为了给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审美的理论指导,它应该是企业经营管理学科和美学学科的交叉学科,具有边缘性。
再说应用性。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必须担当起自己神圣而艰巨的学术使命,它没有理由束之高阁,也不应该是纯理论的玄学思辨,它必须时刻关注企业经营的全部现实过程,正确而及时地指导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觉按照美的规律从事经营活动,以便更多地尽善尽美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审美需求,创造最大效益。
三、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体系
如上所述,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美学应用问题。围绕这一研究对象进行思辨,企业经营美学建构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十大内容:
(一)阐述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美学原理
美学基本原理揭示了美的一般规律,它是企业经营美学的第一块理论基石。企业经营美学履行自己的学术职能,指导企业经营实践,以自己的方式阐明美学的基本原理,如:美的本质与美的标准、美的形态、形式美及其法则、审美心理与审美范畴等。如果离开美学的这些基本原理,企业经营美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和研究企业经营美学,也应该首先弄懂弄通与之密切相关的美学原理。不懂得基本的美学原理,企业经营者就不能做到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从事经营活动。
(二)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
应该说,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与考察,是企业经营美学发生的第二块理论基石。企业经营美学本质上属于美学学科,但它绝不同于一般的基础美学,它是应用性很强的实用美学,它要将自己的学术研究牢牢地根植于现实的企业经营活动之中。一方面从企业经营实践中总结出审美规律来,另一方面又拿这些审美规律指导企业的经营实践。这就决定了它除了要把自己的学科体系建立在美学原理之上外,还必须把理论体系建立在活生生的企业经营实践基础之上。因此,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探求,除了对美学原理的把握和阐述之外,还必须对企业经营实践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考察。企业经营活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姑且从两方面入手对它进行宏观地分析和把握:
一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历时性分析与考察。企业经营活动虽然复杂多变,但如果我们对它的动态性作出宏观的把握,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哪类企业,也无论是企业的哪类作业,其流程周期一般都可确定为四个相辅相成的步骤,这便是:市场与环境调研;计划与决策;执行与控制;评估与反馈。倘若我们能够理性地把握这四大步骤,我们就找到了总结企业经营活动审美规律的突破口,同时也就找到了为企业经营活动全程提供美学指导的出发点。
二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共时性分析与考察。如果说前面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的历时性考察属于线性的动态分析的话,那么,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共时性考察则属于非线性的静态分析。这种共时性的静态分析,使我们发现了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管理的经营;(2)对产品的经营;(3)对服务的经营;(4)对销售的经营;(5)对公共关系的经营;(6)对企业形象的经营;(7)对企业文化的经营;(8)对人力资源的经营。企业在对以上八项重要职能的经营中,无时无处不关涉到美学原理,也无时无处不伴随着审美活动。企业经营美学就是要把企业经营活动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当作一种审美活动来进行系统考察,总结这些职能活动中渗透的美学规律,进而使企业的这些职能活动变成更加自觉的经济审美活动。因此,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主体除了美学原理概述和企业经营活动分析这两大总论之外,还有下面分论,即:企业管理与美;产品经营与美;经营服务与美;市场营销与美;公共关系与美;企业形象与美;企业文化与美;人力资源与美。
(三)企业管理与美
企业管理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中枢神经和指挥系统,在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今时代的管理学家们反复强调,现代化的管理应该是科学、规范、民主化的人本管理。毫无疑问,人本管理当然应该是尽善尽美的管理,不善不美的管理只会导致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恶性循环,毫无人性可言,也毫无美和效益可言。企业经营美学将在分论部分,首先从美学的视角阐述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美学应用问题,以期为现代企业的管理审美化提供理论参考。
(四)产品经营与美
产品经营是企业经营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现代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应该既实用便利,又美观大方,还舒适环保,令消费者赏心悦目。本章将从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品牌的培育与创意以及产品的造型与包装等方面,探讨企业在产品经营过程中如何应用美学原理。
(五)经营服务与美
企业除了要为消费者提供实用美观的优质产品之外,还应该努力为消费者提供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优质服务。特别是在当今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营销服务显得特别重要。有学者把服务与管理和产品相提并论,指出管理、产品、服务是当今企业生存的三大生命之柱,其中的任何一根坍塌,企业的生命将不复存在。因此,现代企业要充分重视服务,要像精心经营自己的管理和产品那样,精心地经营自己的服务。而真正优质的服务当然应该是美好的服务,其中服务者的服务态度、服务礼仪和服务规范等,无一不渗透着美学原理。在企业经营美学看来,企业的整个服务过程应该是一个审美化行为过程。
(六)市场营销与美
传统的营销方式就是企业把自己的产品推销给消费者,实现经济效益。其实不然,市场营销并不等于推销,营销与推销有着质的不同。营销的实质在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精神和物质的沟通交流,实行最亲密的接触,继而在这种亲密的接触当中,既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更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让消费者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所以,营销的宗旨不仅不是功利地推销产品,而且恰恰是要使功利笨拙的推销成为多余。由此可见,传统的推销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了,只有真善美的新营销才能完成这一崭新的营销使命。因此,企业经营美学主张在营销过程中贯彻美学精神,使现代营销成为审美化的新营销。
(七)公共关系与美
公共关系理论产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有识之士纷纷指出,企业应该充分重视优化自己的内部员工关系和外部社会关系,内求团结,外求发展。于是,公共关系随即成为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经营职能。但是,在企业经营美学看来,仅从经营职能上去理解企业的公共关系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应该把公共关系当成创建一种美好的生存环境来认真地进行经营。否则,公共关系的纯洁性就会受到玷污。当下企业公共关系的庸俗化倾向就是最好的说明。
(八)企业形象与美
企业形象是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当中的整体印象,它包括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者们常用“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eIdentitySystem)”来界定企业形象,简称CI。它包括企业独特的经营理念即理念识别(MindIdentity),简称MI;独特的行为方式即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简称BI;独特的视觉系统即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简称VI。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企业的形象系统。企业对自身形象的经营管理,就是力争使这三个方面超凡脱俗,优秀独特,以便给社会公众鲜明的形象感知。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借助美学的力量,加强企业内在美的修炼,同时也要强化企业外在美的修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逐步赢得社会公众的好评,在社会公众心目当中树立起自己良好的企业形象,最大限度地求得社会公众的爱戴与追随。
(九)企业文化与美
如果说美好的企业形象能使企业“秀于外”,那么,深厚蕴藉的企业文化则能使企业“慧于中”。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与一个文化修养浅薄的企业相比,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沃尔玛始终雄踞世界连锁零售行业榜首?为什么通用电器的旗帜百年不倒?为什么中国的海尔也能木秀于林?究其根本原因,无一不是长期修炼的企业文化使然。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员工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约,是企业的精神图腾,它像基因一样,深深地根植于企业的生命之中,使企业生命之树长青,使企业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具有永久的魅力。而企业这种因深厚的文化修养而具备的永久魅力,当然包括企业长期的审美修养在内。如:企业崇高远大的经营理想,矢志不渝的经营宗旨,造福人类的经营道德,儒雅脱俗的经营气质,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范等。因此,企业文化的美才是企业深层次的内在美。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同样如此。
(十)企业人才与美
深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之源,而打造一支有文化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则是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之源。企业竞争的方略千千万万,但人才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显得格外重要。企业经营美学要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理论,阐述企业员工审美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为企业包括CEO在内的所有员工加强美学修养提供一些必要的理论指导。
以上论及的十个方面,就是企业经营美学研究为自己设定的十大理论课题。除此之外,又由于企业经营的直接对象是广大消费者,所以,企业经营美学在讨论以上这些理论课题之后,不能不对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阐述,以便指导企业经营者更加完美地投消费者之所好。出于这样一种学术考虑,因此,本课题在最后还要论及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至此,开头一个导论,结尾一个附论,中间十个理论主题,总计十二个部分,共同构成企业经营美学研究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企业经营美学建立的时代背景和价值前景
企业经营美学是对企业经营审美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它的提出和建立既以当今时代丰富多彩的企业经营审美实践为基础,又正是适应了当今时代企业经营审美化趋势的客观需要。因此,它的建立既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又有远大的价值前景。在企业经营美学看来,当今的时代背景呈现出以下三个明显特征:
一是买方时代的来临与市场竞争的加剧。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市场上的商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商品的供给量相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力而言,明显地表现出相对过剩。而生产的相对过剩必然导致企业在市场上主导地位的丧失,代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导向。也就是说,企业过去是市场的中心和主导,消费者围绕企业转,这样的时代叫“卖方时代”。当今的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企业不再是市场的中心,买主才是市场的中心,企业开始像崇拜上帝那样崇拜消费者,追随消费者,围绕消费者转,这样的时代叫做“买方时代”。买方时代的来临,必然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因为谁追随消费者,谁就占有了市场,谁丧失消费者的宠爱,谁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这样一条铁的法则,促使企业不得不努力优化自己的所有经营职能。于是,现代化的、规范化的、科学化的和审美化的企业经营方略应运而生。与此相适应,企业经营美学就必然地被提到企业经营理论的议事日程上来,应该说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因为一切为了消费者既是市场本位的回归,也是企业经营美学远大的价值前景之所在。
二是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消费意识的成熟。买方市场的来临和商品的极大丰富,引起的另一个马太效应就是大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方便快捷,追求舒适和美好。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也日趋成熟和自觉。他们不再像卖方时代那样,被企业任意地摆布和支配,他们有了更加自觉的消费观念和更加清醒的维权意识,企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投诉。所以,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地投消费者之所好,为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而这又必然要求企业经营不仅要规范化,还要审美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进而赢得效益。因此,企业经营美学便应运而生。
篇2
一、我国政企关系的新变化
1.政企关系类型日趋多样化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与企业关系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种是"警察与司机关系",政府与企业没有隶属关系,政府只需要告诉企业什麽是不该做,企业其余事情政府一律不过问不干涉。这种政企业关系在欧美发达国家比较普遍。第二种是"手足关系",即政府与企业之间相互依赖,官商一体。日本的政企关系属于该种类型。第三种是"父子关系",企业隶属于政府,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对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拥有决定权。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企关系大致属于这种类型。
我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政企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原来的纯粹的"父子关系",而是在逐步向包括上述三种类型的混合型政企关系过渡:政府与部分国有企业之间、一些乡镇政府与其所辖的乡镇企业之间依然保持着"父子关系";政府与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交通警与司机"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与其所办的企业、部分乡镇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则形成了利害相关、生死与共的"手足关系",政府与企业一体,政府企具有了业化倾向。
2.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日趋突出
以前,每当谈起政府与企业关系,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但是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其他所有制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再局限于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政府职能部门与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企业整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引起关注。这是因为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首先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涵盖所有专业领域;其次是职能部门仅仅在某些特定职能上与企业发生关系;第三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是随机的,非紧密性的;第四是职能部门视企业为均质的,不论企业性质如何,规模多大,都按同等方式平等对待;第五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多为由法律调整的法律关系,这种关系很难由行政手段调整。因此,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现阶段政企关系中的基本关系,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展到一定阶段后,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将是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全部内涵。
3.企业与所在地政府之间的关系重要性增强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与上级主管政府之间的关系逐步理顺,而越来越多的与所在地政府之间发生关系,如就业、税收、企业社会负担的转移、企业支援地方建设等关系。同时,大型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也面临如何与所在地政府打交道、建立良好关系的问题。这些企业绝大部分的日常经济活动都发生在所在地,要受所在地政府约束与管辖。当地政府对企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否顺利进行,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对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会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4.政企双方在职责上越位与缺位行为同时并存
政府的越位行为表现在与国有企业政企不分、干涉企业经营、乱收费等方面。其缺位行为表现在国有资产出资者缺位、公共服务提供者缺位、市场竞争监督者缺位等行为。企业的越位行为表现是一些国有企业私自处置企业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强迫企业职工购买企业股份等行为。其缺位行为表现有国有企业没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功能、企业不能按国家政策规定保障下岗职工权益、不履行保护环境职责产生严重污染以及偷税漏税等行为。
5.政企关系的当事主体呈现多元化状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再仅限于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是政府与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不只是企业与专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不仅要与主管政府打交道,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本部以及各分支机构所在地政府的关系。政企关系主体日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所呈现出的上述变化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对于我国的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来说,这些变化是新生事物,在处理双方关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影响良好政企关系的建立,从而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
二、政企关系新变化产生的原因
1.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对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变化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为适应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成为市场的主体,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成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企业法人,从而与在法律上是行政法人的政府具有平等的主体资格,两者之间不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法律上保证的这一平等关系,对政企关系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据。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政府职能进行转变以提高效率,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传统体制是下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具有明显的弊端。其一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与其他职能高度集中在一起,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其二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排斥和取代了市场机能,用经济计划和行政命令排斥和取代了市场机制;其三是强调用政府的经济职能(当然同时也使用其他职能)同时解决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问题,政府的经济计划和宏观管理直接"侵入"到企业的微观经营管理内部。这种状况直接阻碍了中国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转换政府职能以越来越成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要求。因此对政府职能进行了转变,经过其主要表现是:(1)部分专业经济管理机构改组为经济实体或行业协会,不再承担政府职能。(2)暂时保留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亦将生产经营权大幅度下放给企业,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和人员精简;(3)政府管理方式发生了初步转变,如减少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强化宏观调控职能等;(4)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实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的新路。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政企关系的变化消除了一个直接障碍。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引进了外资,也产生了同时产生了几种新新性质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资独资企业。这些企业与我国各级政府在一开始就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因而为我国原来单一的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探索的渠道。
3.所有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沿着两条线进行的,一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确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二是所有制改革,构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所有制基础。所有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到1997年迅速发展到占经济总量的1/4,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非国有制经济的壮大与发展,为政企关系的转变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出现,也是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出现了纷纭复杂的局面,导致了政企关系新变化的出现。
三、合理的企业与政府关系模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对政企关系的转变前景十分关心,并纷纷提出了自己所希望的政企关系模式。综合起来看,合理的企也与政府关系应该具备以下原则:
1.主体平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同样,政府是公共秩序的维护者,是依法行政的行政主体,是能够承担行政行为责任的行政法人。企业法人和行政法人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因而从主体资格上看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2.法治原则。行政机关和企业是不同的主体,必然有不同的利益关系,调整这种关系的准则职能是法律。行政机关的活动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必然会影响私人利益,因此,行政活动职能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本机关的职责和权限行事,所实行的行政行为必须有充分确凿的证据并且符合法定程序。当行政权力被任意行使侵害企业权益时,企业有权要其行政机关补救或赔偿。企业也必须依法进行经营活动。
3.权利、义务对等。政府的权利是征收税赋,义务是为纳税人提公共服务;企业的权利是获得政府的公共服务,义务是向政府交纳税赋。
4.平等保护原则。在职能部门面前,不论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是企业法人,因此,任何企业依法经营都要受到平的保护,任何企业违反法律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5.高效原则。办事效率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的表现,是政企关系是否协调的重要标志。政府办事效率搞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同时推动企业效率的提高。国际经验表明,高效、廉洁的政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起飞与发展的关键。因此政府的办事效率不仅是政府内部问题而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6.经济原则。经济原则适用三种情况:
(1)政府机构设置应遵循经济原则。一般来说,要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行政机构过小和公务员太少是不够的,但机构庞大人员冗肿也是不行的,因为会导致人浮于事、职责不清的问题,形成政府内部自我服务的恶性膨胀。因此,机构设置应考虑经费问题,尽可能的降低纳税人的负担或把有限的资源更多的应用于科学、教育、卫生等事业上去,造福于民。
(2)政府制定或实行某项法规、条例时,应综合对比该项实行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或经济效益以及带来的负效益,当社会效果大于负效应时才能实施,反之则不应该实施。
篇3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这是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意为进攻兵力结集的部位,不如打击敌人兵力分散的部位;攻击敌军的阳刚部分,不如攻击敌人的阴弱部分,以达到趋利避害、机动歼敌的目的。
公元前353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大军攻打赵国,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围得水泄不通。在赵国的请求下,齐国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孙膑认为,魏国派主力部队攻打赵国,国内一定空虚,如果先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必然回师自救,赵国之围便自然消除。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率领齐军直奔大梁,庞涓不得不放弃邯郸,率魏军日夜兼程赶回大梁。在半路上,庞涓遭到齐军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围魏救赵”这一计因此而诞生。
“围魏救赵”的“围”是手段,“救”才是目的,要达到“救”的目的,就要分散对方注意力。要想成功地运用此计,既要注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又得讲究“阴功吹火”,确实搔在对方的“痒处”。保证自己抓住的确实是对方最重要也最薄弱的环节,避免“明火执仗”,过早地暴露自己。而这一计策又如何灵活运用于企业的经营过程之中呢?这就需要经营者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透过纷乱的局面找到对方真正的弱点,一击命中。
案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某进出口公司从国外进口200万吨DW产品,该产品质优价廉,颇受消费者欢迎,各大厂家竞相订货。该公司通过经营该商品也获利颇丰,尽管由于对方延期交货使该公司失去几次展销良机,蒙受了一定量的经济损失,但为了双方长久友好的贸易往来,并未对外商提出制裁。
此后不久,DW产品在国内供不应求,该公司准备进一步同外商洽谈重复进口该产品事宜,为给国家节约外汇资金,同时也为了降低进口商品的采购成本,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该公司欲向对方提出降低价格10%的要求。他们当然知道,在国际市场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若在双方谈判一开始就提出该要求肯定会遭到对方拒绝,对方断难接受,因此必须采用一定的谈判技巧,迫使其就范。
我方经过缜密研究,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设计了一套颇为周密的谈判方案。谈判伊始,我方就在上次那200万吨货物延期交货一事上大做文章。我方说:“由于你们上次延期交货,使我方失去了几次展销良机,从而导致我方遭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对方听罢,以为我方会提出索赔要求,自然心慌意乱,忙不迭地对延期交货问题加以解释,表示歉意,尔后便诚惶诚恐、心神不安地等着我方的反应。看看时机已成熟,我方趁机提出削价的要求,明确指出希望上次延期交易的损失能通过这次减价10%来弥补,对方无奈,只好表示同意。然后,我方又乘胜追击,提出由原来预定的200万吨增加到500万吨,对方最终不得不在合同上签字,谈判圆满成功,
老练的谈判者在谈判中常常避免就自己真正关心的问题进行强攻,而是指左趋右,绕道迂回前进,使对方顾此失彼,首尾不能相接,最终不得不妥协。该公司谈判者正是巧妙地运用了“围魏救赵”之计,使谈判一举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案例二
台湾某市某户全家移民国外,欲出售所居住的高价位住宅,卖方要价2300万元台币,托与房地产中介公司。该公司业务员接下本案后,积极地策划广告,宣传其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房间布局的合理性及其配套设施的全面与完善,很快将房子推展到了市场上。两周后,出现了一位买主。参观完本所住宅的里里外外,对各方面的条件甚是满意,但只出价2000万元台币,这与卖主的底价相比尚差300万元台币。业务员无奈,只有回头找屋主议价。经过3天的商议、协调,屋主终于同意售价降为2100万元台币,但声明不再降价,否则立即解除合约。售价2100万元台币与买价2000万元台币相比,仍有100万元台币价差。鉴于卖方态度坚决,为了促成这项交易,业务员只好硬着头皮再回头找买方协调。费尽口舌,买方态度缓和,做出让步,同意再加价50万元台币,即总价2050万元台币。同时,为了表示自己购房的决心与诚意,还当场付了100万元台币的斡旋金。无巧不成书,就在交付斡旋金的当晚,买方又找来业务员,告诉他说:“一个月前我在别处看过另一栋房子,论各方面条件,都比我现在看好的这所房屋称心如意,只因为当时屋主不肯降价,几次交涉谈判未能成功,我只好放弃了,可谁知事情已过去这么久了,我差不多已把这件事忘掉了,就在一个钟头前,那家中介公司突然打电话来告诉我,屋主愿意依我的价格出售,可我今天已在第二户下付了斡旋金,若房主仍不肯降价,固执己见,我衷心地希望您能退回这100万元台币。”这突如其来的事情,可难倒了业务员,对中介者而言,基本上只是个中介性的角色,并无退款与否的决定权,除非屋主同意或屋主接受买方的价钱后,买方又反悔不准备买房,才能将其预交的斡旋金进行没收。而就眼前面临的情况是:一方言明不再降价,而另一方则声称打死也不可能再加价,中介者处在夹缝中,真是左右为难。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尽快把信息传给屋主,由屋主自行决定。屋主听到消息后,也犯了难。既然买主更中意前一户房子,就有可能反悔,若我答应他的要求却反遭对方拒绝,我就有权没收他的斡旋金,这样就等于本钱下降了100万元台币,以后再怎么卖都是赚。但赚这100万元台币的前提是必须接受买方的价格――2050万元台币,即需在原售价基础上再降价50万元台币;若不愿意降价50万元台币,在目前经济不景气、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交易不大活跃的状态下,错失了这笔买卖,新买主不知何时再现,也不知是否还会有人肯出2050万元台币的价钱,最重要的是现在是买方市场呀!因事出突然,卖方左思右想,总想不出一个妥善的办法,而买方又以“前屋屋主催问甚急”为由不断来电要求中介早早回话,否则应立即退回斡旋金。局面就这样陷于僵局之中。经过几十分钟的“深思熟虑”,屋主终于赌博性地同意以买方价格出售,若买方拒绝,则可顺理成章地将这100万元台币“纳入私囊”。中介入把这一决定转告买方,买方表面上装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申辩着:我其实比较喜欢的还是前屋,但后屋的卖方又同意了自己的开价,如果不接受这项交易,将立刻损失掉100万元台币。经过中介人在中间不断地周旋,买卖双方终于勉强成交,达成协议。
篇4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化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将被推向新的环境中。销售额上升,利润额下降;成本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增多,保险系数减少;经营难度加大,成功率变小。由于经济全球化,局部竞争的市场变成全球范围的经营场所,各国的企业都将被逼上同一个擂台,互争高低。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总趋势。在这种严酷的经营环境中,形成了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一,着眼于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研制,热衷于时尚、独特、新奇、酷式、魅力产品的开发,追求短周期、高频度、见效快的产品价值,注重品牌效应和企业诚信度。比如第一批手机新产品的问世时的价格,与现在手机的价格要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这种高科技、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是企业出奇制胜的法宝,而通用产品,价值和利润却都有限。前几年曾在日本兴起的电子猫“热”,属奇特、新颖产品,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德国的奔驰车,法国的“皮尔·卡丹”服装,美国的麦当劳,意大利的比萨饼,中国的茅台酒等都受益于品牌效应。西门子、摩托罗拉、菲利浦、索尼、海尔等均因为企业的知名度和诚信度而使自己的产品畅销全世界。
第二,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加强市场竞争力。企业如果具有—定规模,就可采取批量定货、批量生产、批量运输、批量销售的办法大幅度降低费用,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因此而加强。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便利店等之所以有竞争力,其中,规模经营是重要原因之一。跨国集团公司、大型生产企业是依靠规模经营维持自己的市场地位。最近几年世界性的知名大企业的合并浪潮,也是出于这种考虑。重组巨型企业的目的是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这种倾向会越来越明显。
第三,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功能整合。现代企业早已抛弃过去那种自成体系、封闭经营、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做法,注重结盟、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每个企业只有在自身专长和“拿手”的方面狠下功夫,精益求精,使有限的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拿手”永远处于领先地位,从而保持永恒的竞争力。这也是今后企业经营战略特点的重要方面。
第四,服务第一,用户至上。新时代的企业经营方针之一,是“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用户打一个电话,用计算机发一个指令或发一份传真,企业就立即上门,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中途用户可以查寻、追踪;在时间方面极力提高速度,为用户争取时间。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都在打“时间差”,强调时间效益,要求快节奏,因此既保持质量,又保持速度的服务,也将是新世纪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五,信息代替实际操作,减少浪费,节约时间和费用,实现事物的无缝对接。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尝到了信息的甜头。如果实现信息的有效组合,会使这个世界发生“质”的变化,在物流环节中,我们真的可以做到“零库存”,取消仓库,只用自动分类、分拣系统就能保证及时供货。那样会大大缩短流通时间,节约仓储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企业及时捕捉信息,可以最早选择商机,最先抢占市场,最快组织队伍,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和整合。这些都将是新时代里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六,强化国民意识,注重环保责任。新时代的新型企业,不仅需要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准,加强人才培养,严格成本控制,保持企业盈利,而且需要不断增强国民意识,履行环保责任。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必须保持无噪音、无公害,不给周围居民造成妨碍和影响。企业不仅要考虑赚钱,也要从为国民创造福利和美化环境的目的出发,尽量为人类社会做贡献。国外许多知名企业都采取出资在本地区建公园绿地、街心广场、儿童乐园或向学校损款等方式,努力与周围居民融为一体,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和好感。这也是一种企业经营之道和时代风尚。
第七,在现代物流上狠下功夫,挖掘“第三利润”。在新的经济发展的阶段,企业在生产和销售领域大都已接近极限、很难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于是纷纷把目光转向物流这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力争在这里寻求出路,创造剩余价值。这种趋势在21世纪将愈发明朗化。
二、准确把握企业的基本经营思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化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善于将国外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与国内实际结合,紧跟时代步伐,随时调整企业结构、产品方向。使小国人饮佩,令外国人惊叹。然而,有些企业仍然残存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意识,留恋政策倾斜、垄断地位、特殊照顾等,他们至今还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和做法,显露出与新经济时代的不协调。也有些企业,不把真功夫下在企业自身改造和管理上,总想找路子、钻空子,偷机取巧,一夜暴发、或搞虚假合资、“包装”上市,蒙蔽伙伴,哄骗股民。还有些企业造假、掺假、卖假,走私、贩私、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什么办法都想,什么手段都使,就是不上正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新时代、新经济社会里,邪的、歪的终归走不通,更不会长远,企业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靠降低成本等办法维持生存,求得发展,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物流是当今时代企业发展的新天地
1.当今时代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进入21世纪后,企业的经营环境将显露出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特点愈发突出。2001年发生“9·11”事件后,美国经济衰退,不少国家的经济受到影响,因为这些国家对美国依赖性过强。我国的商品出口贸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关系、生产关系、金融关系、流通关系、资产关系逐步融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彼此连动。贸易壁垒被打破,关税趋于一致,游戏规则相同,外资企业,跨国公司逐渐自由进出,各国企业共同利用同一个平台,谁都不特殊,谁也没有保护,就看各家的真本事。二是世界性的买方市场愈发突出。由于科技进步,生产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越来越丰富,销售越来越困难,市场饱和或超饱和现象越来越普遍,使世界性的买方市场矛盾愈发突出。三是世界经济在新形势下大调整、大改组。在国际政局长期基本稳定,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尖锐的今天,欧美和日本等工业强国的经济出现同时衰退现象,必将促使这些经济大国重新审视世界经济环境,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也会随之重新调整经营战略,进行供应链重组,瞄准国际市场,发起新一轮的攻势。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也将会因此而发生巨大变化。四是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进入了“物流”发展阶段。纵观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可以说、已从重视生产转为重视销售,又由重视销售转向重视物流。特别是电子商务兴起后,商品的交易活动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完成。然而,科学再发达,电子商务再好,商品也不可能像电子信号那样,瞬间飞至身边。没有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物流过程,照样达不到目的。
篇5
1.1经济管理要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相结合
经济管理在企业管理制度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企业日常经营的各个环节都能体现经济管理的作用。对经营活动的不足要加强资金预算,科学合理地应用资金对缺陷环节进行补救,保证企业经营的正常运行,有效减缓资金供应的压力。引起企业资金周转不畅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所支持的账目资金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二是相关工作人员经济管理意识不足,在工作时疏忽大意;三是客户拖款欠款现象严重。因此,根据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处理对策,建立专项管理团队,定期开展收回欠款的活动。经济管理的工作不只是企业财务的经营任务,还需要各个部门提供帮助,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预算,调节企业产品的价格定位,降低所花费的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1.2做好经济规划,指明投资方向
经济规划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其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如果经济规划方案不切实际,盲目设计,就可能让企业经营活动陷入泥潭,以致倒闭。因此,要想做好企业经济规划,为企业谋取利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掌握企业资金大体流通规律。要全面了解市场行情,深入调查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波动现象,指明投资方向,调节产品价格范围,不要只顾当今政治和人情世故,冒险地进行投资,以致自酿苦酒,悔恨不已,应当按照客观的市场经济规律,做出翔实的经济规划。其次,应该进行充分科学调研,依法经营。经济方案的规划离不开企业实践运营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开展全方位的调查分析,要求做到无漏点、无盲点,充分了解投资一方的诚信、资金、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依法签订投资相关手续文件,切不可留下投资风险。再次,理清投资过程,科学民主地进行经济管理。投资的形式不同,其获得的经营效率也有很大的差别,要理清投资的流程,经相关机构批准之后方可进行投资理财。最后,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企业投资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赢利,所以,企业在规划经济方案时,应该强化对成本费用的控制工作,注意每一个投资细节,尽可能降低投资理财过程中的风险隐患。
1.3强化资金管理,优化经济配置
在日常的企业经营活动中,资金是怎样运转流通的?企业经营中,货币形态的资金流通从预算开始,经收集、生产、完工、结账环节,再到回收利用,进而以“滚雪球”的形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1.4体现经济监督,促使资金增值
建立健全企业法人制度体系,全面体现经济监督管理的影响作用,确保资金能够升值。企业要想在经济市场中站稳脚跟,应该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组设一个团结友爱、开拓创新、严肃活泼的领导小组,强化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反对腐败,制约相关人员的行为,体现经济监督的重大意义。经济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对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行为,要严加制止,并及时向上级领导反映,对整个企业资产管理负责,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保障职工的合法利益。
1.5科学分配企业赢利,体现杠杆原理
在经济管理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对企业所得的赢利进行规划配置,影响着企业多个方面的关系。赢利分配能够体现杠杆作用,它能够有效协调企业各部门的利益,激发全体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对企业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大部分企业都会受到自身经济规划方案的影响,实施“按劳分配”的原则,而事实上都是平均分配,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得过且过的思想,导致很多国有企业陷入泥潭,经营不善,难以运行。根据经济管理的内容,企业决策人员可以设置分红、股票期权激励、年薪制等形式来改善赢利分配方式,体现杠杆的控制调节作用,使得企业各方面保持一个微妙的平衡状态,从而实现科学分配赢利,让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目的。
二、结论
篇6
一、我国实施企业经营者年薪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实施对象模糊不清
从理论意义上说,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实施对象应是职业企业家,但在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并不是通过市场机制选拔出的“职业经理人”,而是由政府指派或上级所任命,并且管理层人员队伍庞大,权责不清。
(二)考核体系不科学
就我国目前实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情况而言,反映经营者业绩好坏的指标还不规范,考核标准不统一,评价体系也不完善。很多企业的考核指标过分集中于短期利润增长率和经营目标的完成方面,缺乏对经营者长期业绩的考核,忽略了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健全和管理水平、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三)结构单一,缺乏长期激励
从国内企业现行的年薪制构成来看,经营者的报酬虽然由固定收入和风险收入组成,但风险收入通常也只是效益收入和奖金。我国的年薪制主要还是以短期激励为主,长期激励不足,如股权期权、退休金计划等激励形式缺乏。
二、建议和措施
(一)明确经营者年薪制的实施对象
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实施对象是特定的,只有对企业经营做出重要决策,对企业盈亏负主要责任的人员才可视为企业经营者,并不是所有的高层管理人员都可以实行年薪制。对于我国而言,公司制国有企业中的经营者应明确为董事长和总经理;非公司制企业的厂长或经理为经营者,至于其他一些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员,他们的地位作用不能与经营者相提并论,其收入不应属年薪制范围,但可参考年薪制标准制定。
(二)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能综合评价经营者业绩和企业发展潜力的考评指标,对发挥年薪制的激励作用至关重要。具体说来,考核体系中既要包括反映经营者业绩的指标,如净利润率、年度利润总额等;还要包括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状态的指标,如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金与固定资产比率等;对于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如技术改造、科研经费提取、职工收入增长率等也应纳入考评体系;企业的一些非财务指标在考核体系中同样需要重视,如环境保护、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企业文化等等。
(三)设计多元化的年薪结构
从国外企业经营者的年薪收入构成来看,通常由基本工资、奖金、长期报酬等部分构成,并且长期报酬占很大比重。所以,我们可借鉴国外经验,在设计薪酬结构时,大幅增加长期激励项目,如股票、期权和高额退休金,相应减少短期薪酬的支付,并且还应大幅度提高长期激励的金额,以多种形式进行奖励和发放,以此来激励经营者努力工作。
(四)完善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机制
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最主要的是通过内部约束来实现,例如建立董事会成员重大决策表态责任制度、总经理对资产处置和重大人动等情况报告制度;建立经营者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对因决策失误造成企业重大损失的,给予惩戒或解聘;建立独立的会计约束机制,提高财务透明度。对于企业经营者的约束还可以通过外部机制来实现。
三、结论
篇7
第一,企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缺乏针对性。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中,通常情况下涉及到的员工数量相对较多,同时每个员工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变化存在一定差异。企业在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时,应当结合企业员工实际需求,结合企业员工的个性特点以及心理需求的变化,确保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实施效果,以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经营管理激励机制激励时,并未全面结合结合员工的个性特征,使得制定的经营管理激励机制缺乏员工心理需求的满足和实现,导致制定出的激励机制缺乏针对性,无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实际效果。
第二,未能科学定位经营管理中激励机制。目前,很多企业在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时,未能科学定位经营管理中激励机制,使得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激励机制存在科学性与合理性相对不足问题。一些企业在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前,并未对制定机制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的调研,仅仅通过调查统计数据结果进行制定实施并进行经营管理应用,导致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激励机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反馈,直接影响着经营管理激励机制效果的发挥,使得企业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三,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机制效率不高。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激励机制对于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发展的长期利益作用影响不够突出,一些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激励机制甚至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不利作用和影响,使得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激励机制效率不高。很多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激励机制中大多以物质激励为主,这种激励机制与措施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积极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然而单纯的物质激励不利于企业以及员工的长期发展,容易导致企业员工形成以物质基础作为标准的价值判断,直接影响企业与员工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激励决策影响因素
第一,物质激励。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激励机制中的物质激励涵盖工资、福利、奖金以及其他形式的薪资条件等多方面内容。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激励机制中的物质激励效果直观、明显,被目前大多数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激励机制所采纳。然而从双因素理论层面分析,企业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中的物质激励仅能消除员工的不慢,无法实现激励最大化。
第二,工作本身。企业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的工作本身因素主要由工作内容、工作目标以及工作安全内容组成。企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内容操作简单,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相对较高,反之员工便会对工作感到厌恶。工作安全是从员工安心工作的基础条件,只有确保员工工作安全,员工才能全心全意开展工作。
第三,工作环境。工作环境主要由企业文化、团队合作、人际关系、领导关系以及员工归属感等内容组成。企业生产经营中,工作环境相对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却渗透在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中,能够对员工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员工只有在对其所处的工作环境认同之后,才能对工作产生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
第四,员工发展。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核心要素,对于其他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员工对企业的物质激励、工作本身以及工作环境逐渐满足后,员工会更加关注个人的发展、晋升的机会,或是企业是否有潜力、能够给予其培训与成长的机会、荣誉等。员工发展激励因素是企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中的最高层次激励,当企业满足员工发展需求时,员工会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与热情,从而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企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优化途径
(一)注重员工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
企业在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时,应当在注重员工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全面考虑企业员工的实际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的针对性,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实施效果。企业在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时,应当采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中常见的激励机制方式和类型,全面分析和了解员工的个性特征,确定企业激励方式与决策,同时针对制定的相应的方式,制定具体的实施标准和制度,全面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科学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
企业在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时,应当科学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确保激励措施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制定的经营管理激励机制在企业经营管理应用中提升和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发展,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促进提升。企业在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前,应当注重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以便企业开展经营管理激励机制的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分析员工实际特征和工作情况,不断完善科学经营管理激励机制。同时,企业也应当注重激励机制实施前后企业经营管理情况的对比,对企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应用可行性进行科学分析,以便企业对经营管理激励措施及时优化和改进。
(三)有机结合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在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时,为了确保经营管理激励机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企业应当有机结合企业先行的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考虑企业的长期经营管理发展目标,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企业在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时,应当坚持全面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原则,以能够推动企业的长期有利发展为目的,及时优化和改进经营管理激励机制中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不利的作用和影响的内容,采用多种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经营管理激励机制的实际效果,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四、结束语
篇8
1.1基本思想
作为系统工程中的一种结构模型解析方法,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法运用图论与矩阵等工具,对系统各影响因素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构建直接影响矩阵判断出每个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和被影响程度,进而揭示系统的结构关系。目前,该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产业经济系统分析[8]、电子校务的风险因素分析、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10]、网络谱系结构分析[11]等诸多领域。利用DEMATEL方法建模可以得到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等分析指标:根据影响度和被影响度能够判断出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对系统整体的影响程度;根据中心度能够判定出各因素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根据原因度能够确定出各因素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1.2基于DEMATEL方法的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模型
2.2.1系统结构分析根据系统结构的概念,系统是由若干要素有机组成的,系统的结构取决于系统中的要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各个要素的贡献汇总而成的;而每个要素又具有若干属性,这些属性通过合理的组合蕴含着要素对系统的贡献[11]。从系统、要素、属性三维角度构造一个系统:由n个要素组成,记为Nk(k=1,2,…,n),系统的第k个要素有mk个属性,第k个要素的第i个属性记为Pik(i=1,2,…,mk)。在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模型中,整个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即为系统,要素为表征企业经营绩效管理的4种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分别记为N1,N2,N3,N4。属性是不同能力下的指标,例如盈利能力N1的属性值分别为净资产收益率P11、主营业务利润率P21、费用利润比P31、销售净利率P41和销售毛利率P51。
1.2.2属性间直接影响关系与程度的确定邀请m位对企业经营绩效管理具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对不同指标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并根据相应的定性判断标准,采用分级比例标度进行描述,给出不同属性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和影响程度。出了0~3分级比例标度的属性影响关系判断标准,该标准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细化或者简化。如果属性数目非常多,当前的分级比例标度难以满足人们的判断需求,可以在现有标度基础上进一步均匀细化,例如在“很弱(0.5)”与“弱(1)”之间均匀插入“较弱”,赋值为0.75,以便区分;同样,对于属性数目较少的情况,可以进行简化,例如只选取“没有(0)”“弱(1)”“中(2)”“强(3)”作为判断标准。总之,关于属性间直接影响程度的确定可以根据系统复杂程度本着“能够区分”的原则灵活处理[11]。
2企业经营绩效管理应用分析
根据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实际和上述模型,以盈利能力分析为例进行描述。步骤1:分析系统要素记盈利能力要素N1含有5个属性,记作Pi1(i=1,2,…,5),具体为净资产收益率P11、主营业务利润率P21、费用利润比P31、销售净利率P41和销售毛利率P51,这些属性能够全面、完整、真实地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特征,在系统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步骤2:确定属性间的直接影响程度,构建初始化直接影响矩阵邀请20位对企业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盈利能力要素下不同属性间直接影响程度的定性确定。由于该要素下属性数目相对较少,于是本文采用简化的分级标度确定属性间的直接影响程度,即如果属性Pi1(i=1,2,…,5)对属性Pj1(j=1,2,…,5)有直接影响,且关系为“强”,则rij=3;关系为“中”,则rij=2;关系为“弱”,则rij=1;无关系,rij=0。在这里不考虑属性对自己的影响,即rij=0。于是,按照“众数原则”得到初始化直接影响矩阵步骤3:求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将直接影响矩阵R进行规范化处理得到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确定综合影响矩阵为了计算方便,综合影响矩阵近似为T=R*(I-R*)-1,于是有步骤5:系统的综合试验与分析依据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的求解方法,获得系由可以看出,盈利能力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中心度)按大小依次为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费用利润比、净资产收益率;原因度按大小依次为主营业务利润率、费用利润比、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进一步讲,主营业务利润率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均较大;资产收益率的原因度和中心度均较小,这说明主营业务利润率与其他属性的关联关系紧密,而资产收益率与其他属性的关联关系很弱。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等要素下各属性的中心度和原因度比较与上述分析一致,不赘述。综上,将上述所有分析结果关联便构建起基于“经营绩效系统—能力—属性”的体现所有指标相互之间关联关系等显著特征的管理模型。与因子分析法[2]相比,能够更直接地反映不同能力下的指标间影响与被影响关系,进而确定原因及结果属性。
3结束语
篇9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2006年3月至2008年4月,课题组在浙江省民营企业经营者培训基地举办的五期高层经营管理者研修班上发放255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230份,有效问卷203份。调查对象是民营企业的总经理及副总经理等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他们均来自不同的企业,主要来自浙江省的宁波、温州、台州、杭州及金华、湖州等地区。
调查显示,民营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公司制成为民营企业组织形式的主体,民营企业大部分是家族企业(典型或部分意义上的家族企业两者合计约占67%)。现阶段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群体特征如下:其一,与包括各类企业在内的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民营企业中女性经营者的比例较高(2007年,全国的比例为4.1%)。其二,民营企业经营者总体非常年轻,45岁以下的约占81%,大大低于全国经营者的平均水平。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7)调查发现,全国45岁以下经营者比例为32.9%,55岁以上的经营者约为25.5%,平均年龄为48.9岁。其三,高学历经营者的比例较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学历构成基本接近2007年全国经营者的平均水平,但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水平的经营者比例(35%)低于全国水平(44.2%)。
二、民营企业经营者精神激励状况分析
(一)民营企业经营者精神激励状况的总体分析。调查显示,民营企业经营者“对于我很愿意为我们企业工作”、“企业的成功也是我的成功”、“企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等观点的认同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46分、4.56分、4.44分。可见,经营者对民营企业认同感与归属感并不低,这说明民营企业经营者精神激励的综合效果基本令人满意。这一调查结果与当前比较普遍的观点“民营企业重物不重人,精神激励不佳”有较大出入,至少反映了民营企业近年来对经营者层面上的激励问题日益重视。从事业激励来看,经营者“对目前工作能够给我带来比较大的成就感”,尽管评价不是很高(平均得分为3.95),但给予了正面的评价,说明民营企业经营者能够从工作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对于“目前工作给我比较大的锻炼机会”评价较高(平均得分为4.46),并且差异度也不大。原因可能在于相当多的民营企业正处在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较多,这给经营者较多的锻炼机会;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年龄普遍偏低,年轻的经营者对获得锻炼机会的动机更强烈,从而对这一指标给予较高的评价。张建琦(2003)调查发现民营企业在经理人职业发展空间这一最重要因素上的吸引力已经超过了国企和外资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发现。从信任激励来看,老板与经营者的沟通程度、老板对经营者意见的重视程度、老板对经营者工作的支持程度是老板对经营者尊重、信任的重要表现。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对这三项指标总体上给予了正面的评价(平均得分分别为3.79分,4.44分,3.72分)。但是,对于“老板与我们经常就企业问题进行沟通”、“在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老板比较重视我们的意见”等评价还偏低,得分在4分以下。这说明,民营企业主对决策的民主化重视不够,对经营者的信任有待进一步增强。从权力激励来看,保证经营者在企业重大决策中的参与权及在职权范围内的决策的自主性是满足经营者权力欲望的重要表现。调查结果显示,对“总的来说,在企业的重大决策上,我拥有比较充分的参与权”的观点,经营者认同度平均得分为3.92分,对“我主管的范围,我可以自主的决策”的经营者认同度的平均得分较高,为4.23分。这说明尽管经营者对权力激励给予了正面的评价,但得分不够高,而且不同企业的权力激励程度的差异较大(标准差分别为0.98,0.93)。可见,民营企业对经营者的权力激励有待进一步强化。(二)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经营者精神激励状况的比较分析。检验结果显示,从衡量精神激励总体效果的归属感来看,总体上非家族企业的经营者比家族企业的经营者更愿意为企业工作,更容易认同“企业的成功就是个人自己的成功”。可见,非家族化民营企业的经营者的精神激励状况总体上要好于家族化民营企业。从事业激励、信任激励、权力激励来看,除“总的来说,在企业的重大决策上,我拥有比较充分的参与权”外,非家族企业的经营者对各项精神激励指标认同度的平均值得分均比家族企业要高。原因可能在于非家族企业的老板更容易对职业经理产生信任,从而经营者对企业的认同度、归属感更强;而家族企业比较容易产生“内外有别”、“以亲制疏”的不公平、不信任的氛围,这种环境很不利于经营者的精神激励。
(三)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经营者与非家族成员经营者精神激励状况的比较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家族成员经营者对每一项指标的认同度的平均值均大于非家族成员经营者对相应指标认同度的平均值。不过,只有两项指标通过显著性检验。一是在“企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认同度上,家族成员的经营者要显著高于非家族成员的经营者(前者4.7,后者4,显著性水平5%)。二是“在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老板比较重视我们的意见”的认同度上,家族成员的经营者也明显高于非家族成员的经营者(前者为4.1,后者为3.2,显著性水平5%)。这说明,老板对家族成员的信任感明显高于非家族成员。联系前文对家族企业的经营者与非家族企业的经营者精神激励状况对比分析的结论,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以下推论:尽管在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的精神激励状况好于非家族成员的精神激励状况,但是,由于“内外有别”等不公平的氛围,更大程度上损害了非家族成员精神激励水平,因此,家族企业中的经营者精神激励的整体水而低于非家族民营企业。
(四)家族企业中非家族成员经营者对公平性的评价。我们设计三个指标,以了解家族企业中的非家族成员经营者对其待遇的公平性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非家族成员经营者对“老板很少把我当外人看待”、“企业的晋升、薪酬等激励制度对外人与家人是一致的”、“公司对我的待遇或奖励的承诺通常都能兑现”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23”、“3.13”、“3.25”。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的经营者对三种情况的认同度较低,说明家族企业中内外差别的确明显地存在。这也印证了前文的解释。
三、结论与对策
(一)基本结论
1.从民营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归属感来看,民营企业经营者精神激励综合效果基本令人满意,这与当前人们普遍性的看法有些出入。具体来看,事业激励效果相对较好,信任及权力激励有待增强。
2.非家族民营企业经营者精神激励状况总体上要优于家族企业经营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族企业治理模式不利于经营者精神激励。
3.在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经营者的精神激励状况要优于非家族成员经营者。非家族成员经营者对待遇的公平性评价较低。
4.此外,调查发现,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整体文化水平尚待提高。
(二)对策
1.利用适当的物质激励形式,改进经营者精神激励的效果。民营企业可以考虑奖励经营者一部分股权或让其购买股权,使经营者特别是非家族成员经营者“主人翁”的感觉增强,有利于增强其归属感及提高事业激励的效果。
2.完善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机制是影响民营企业经营者精神激励效果的重要因素。家族治理容易导致内外有别的不公平的激励环境,不利于企业主与经营者相互信任、不利于提高非家族成员经营者的公平感。民营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一是完善经营者的选拔机制,扩大经营者的市场引入机制。在此次调查还发现,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来源渠道绝大部分来自亲朋好友。民营企业要拓宽经营者选择的途径,特别是要重视经营者的市场选拔途径,通过比较严格的市场竞争筛选过程,选拔能力强、素质高的经营者。二是对于家族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应扩大董事会(或公司最高决策机构)成员中的非家族成员经营者的比例,使他们更充分地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三是民营企业要突破家族主义的狭隘观念,在制定实施和完善相应规章制度、防范经理人机会主义和败德行为的同时,要给予职业经理人更多的信任,取消家族成员和非家族成员之间的双重价值判断标准,努力坚持对两类员工一视同仁的奖惩措施和升迁标准。
3.企业主尤其是家族企业的企业主要加强与非家族成员经营者的沟通,在企业重大决策上多重视非家族成员经营者的意见,努力营造民主决策的氛围。沟通与交流是增进相互之间信任的有效方式,尤其要利用非正式场合的交流与沟通,如私下聚会,休闲活动等,营造一个有利于沟通的氛围。此外,对职业经理人要讲信用,对职业经理人的各种承诺要保证兑现。
篇10
尽管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已经实施了二十余年,然而,我们国家建筑行业始终运行在旧的计划经济框架下,虽然世界市场经济洪流已给其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震撼,相关经营单位也不得不由于求生存而对其自身运营体制实施了一定的市场配套改革,但由于长时间以来传统经济体制和运营模式已经变得根深蒂固,其内部运营体系始终没有摆脱政府统配的计划经济操控模式。其还在很大程度上彰显着行政部门独具的难以克服弊病,而且凸显着建筑设计行业特有的顽疾。其尚未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锅饭的弊端。胎带来的相对开放市场之弱势体制依然发挥着负面效应。具体说就是始终也没改变建筑设计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无所事事,机构庞大、员工业务素质及责任心普遍偏低、工作管理混乱、经营效益持续下降甚至丧失活力的难堪局面。不容回避的说,地方保护政策及行业割据、无次序竞争市场亦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然而,归根结底,建筑设计企业自身的产权属性系决定其欠缺基本竞争素质的直接原因。
2、国家在建筑设计领域体制创新中所发挥的效能
我国的大部分建筑设计单位均属于国营性质,所以,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在建筑设计行业改革前期应该发挥助推器的功能。倘若不存在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给其编制出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那么,建筑设计领域的体制创新就没有基础性政策支撑,其将会艰难前行。然而,由于所有国有经营单位的体制改革均要应对很难处理的国营资产转购问题,政府和其下属部门在市场体制中作为一个普通经济实体角色是有其本应当持资本和利益的,此种地位和角色的长久效力发挥,必将导致对国营资本科学、公正评价的难以实施。此项特征在两千零一年前期的国有股份减持政策中即存在很明显的体现。至今,包括经济学领域及管理领域在内的所有专家学者都凝聚到了一个共同的观点:企业内部产权分配体制系导致我们国家国营单位运营效益持续下滑的根本症结所在。没有完整、高效的产权体制作为基础,所有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均不是在本质上的彻底变革,只能算是形式上的走过场,甚至还可能延误改革上的绝好机会。实施产权体制变革一定要把原来的国营资本卖予本企业的管理者或感兴趣的外部经营者,将本经营单位的收益及投资者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实体。
3、产权体制变革及组织模式构建
建筑行业产权模式变革与组织构架建立是紧密而不可分的。建筑设计企业,作为一个业务含金量高、知识支撑性强的科技企业,它的产权构架和组织模式类型是比较丰富的,其产权构架的确定亦就注定了它的组织模式及个性特征的建立。所以,我们不能受体制变革后组织构架具体表现形态的约束,不管其以公司模式组建,还是合营形式或是别的构建模式,只需其做到产权分明的单独经济运营即已完整实现了产权体制改革过程。在国营建筑设计经营实体的产权变革过程中,其所拥有国家资产的评估定价过程要遵循如下规则:(1)市场规则,在同样情况下,单位内部职工具有从优的购买权利;(2)在不存在既定规则的条件下,要实施协商、约定处理过程,尽力达到双赢的目的,在本单位员工短时间实现不了购买下全部资产时,也允许运用租售的形式;(3)资源规则,购买产权过程必须是自觉愿意的行为表现,而且投资者必须获得相应股东的权利及义务;(4)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符合统一的规则,经营实体在更换法人代表之后,产权持有者享受本单位的全部产权且担负依法经营的职责和义务,行政部门享有接纳国家资产拍卖金及征缴税款的权利,而且在此基础上担负国家应给予的全部退休金、养老工资、基础社会医疗保险金等福利政策的实施;(5)因为无形资产是属于最难评定的,可通过依税前收益按相应比例提支的办法来实施,按利用十年期限完成的方式进行计算。
4、企业经营战略的形成
企业的经营战略就是给企业指出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具体到产权体制改革后的国内建筑设计企业就是:如何在进入WTO之后的新的市场环境下,利用自己的优势,克服自身的弱势,从而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以谋求企业的健康发展。
5、企业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控制及企业文化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偿债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