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的基本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文化的基本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药文化的基本内容

篇1

一、工作目标

到2015年,建立起以县中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为主体,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2013至2015年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镇卫生院按年度目标分别达到80%、85%、90%,村卫生站按年度目标分别达到75%、80%、85%(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在乡镇卫生院,是指配备中医类别医师,配置中医诊疗设备,运用中药饮片等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在村卫生站,是指配备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按照规定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乡村医生,配置中医诊疗设备,运用中药饮片或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中医药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1、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及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医保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特别是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倾斜,引导群众优先选择到基层就诊和使用中医药服务。

2、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中,配备必要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种。中药饮片的基本药物管理按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

3、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中,将中医药服务单列为一级指标,中医药内容分值所占比例应不低于10%;将“中医药门诊占总门诊人次比例”列为重要考核指标。

(二)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1、加强县级中医医院龙头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末使我县中医院基础设施条件达到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

2、加强镇、村医疗机构中医标准化建设。各乡镇卫生院应规范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诊疗设备。

(三)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

在建立起1个县级中医医院的基础上,建立1个县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对基层中、西医人员推广应用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和适宜技术目录为重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够开展1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村卫生站至少能够开展6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四)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1、加强人才配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村卫生站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

2、积极参加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以及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5%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以上。鼓励基层在编在岗中医药人员参加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临床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五)加强医疗机构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1、政府和各部门力争为县人民医院培育和建设1个以上中医重点(特色)专科。

2、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3、开展中医药人员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县级中医院基层指导科及中医类别医师县、乡、村纵向流动机制,逐步建立县级中医医院从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帮扶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科的机制。

(六)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

逐年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内容比例。根据《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等方面,应有40%以上的中医药内容。根据《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七)开展科普巡讲活动

建立专家队伍,开展中医药知识科普讲座,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掌握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保健方法。全面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开展多种形式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使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全县80%以上行政村、85%以上社区和80%以上家庭。

(八)依法加强中医中药监督管理

1、强化中医监督管理,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各项中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2、加强中药使用管理,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参与《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的培训推广,使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中成药。

3、加强中药质量监管,严格规范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饮片采购程序,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审核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资质,严禁假劣中药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诊所。

三、组织实施与具体要求

(一)动员部署与目标实施

2013年5月,组织各医疗机构召开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启动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

(二)监督测评与督导检查

加强提升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真分析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做好迎接省、市每年度至少一次检查评估工作。

篇2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承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属于非专业特色的工作方式,与具有专业特色的工作方式相比,这种工作方式有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忽视了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没有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致使教育战略战术结构失衡。高等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而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和深刻的德育内容应成为构建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宝贵资源。

一、中医药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药文化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关文献研究显示,中国历史上具有医德风范的代表性人物共557人,其中36位医家的医德言论在医德文化方面具有较大影响,主要有:扁鹊的“六不治”,《黄帝内经》的“疏五过”“征四失”,郭玉的“四难”,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的“十三不得”等。另外,中医药学术思想或典故中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思想。例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明训,是符合哲学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乏针对性。综观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手段和教育措施显得共性有余、个性不足,缺乏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专业教育,服从于素质教育。而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与一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别无二致,照搬一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脱离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实际的德育知识强制“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中医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专门性。重视中医药专业教育、轻视中医药文化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两课”为主进行空洞地说教,缺乏专门针对中医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中,在中医药文化教育方面尤为匮乏。另外,在环境育人方面,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环境特色不够鲜明,与一般高校的校园环境也无二致。而学习中医药学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环境熏陶,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国传统哲学体系和自然辩证法,熟悉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从而较容易接受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进而用阴阳学说来阐释人的组织结构、概括人的生理功能、说明人的病理变化以及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专业性。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数毕业于综合性大学或师范大学,具有较丰富的人文专业知识,但缺乏必要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知识,这就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或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医学实际,很难更好地指导中医药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学习。

三、传承中医药文化,构建高等中医药院校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把中医药文化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等中医药院校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紧密结合中医药专业特色和院校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按照时代的要求,要不断发展中医药文化,从而培养适才对路的合格医疗卫生人才。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模式不会一成不变,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才竞争的加剧以及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人体健康除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促使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客观上对中医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要求。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是为了帮助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和现代医学的新发展。

2.开展以中医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相关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中医药院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人文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还要掌握一定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和中医药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和专业学习。因此,学校要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中适当增加中医药文化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既具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又具备专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当然,也要对入职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中医药文化的基础知识,从而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3.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德育课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方法上,中医药文化不仅要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而且要以德育课程为依托,将中医药文化精髓与德育课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修订版)为例,教师在讲授“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时,可将中医药文化中的名人典故融入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

4.增设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目前,中医药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接触较少。因此,中医药院校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将其和医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优化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缩减部分西医课程,增设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古典文学等课程,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把握中医学发展脉搏、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高级专门人才。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应当具有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的地方,更应营造浓厚的中医药学术氛围和中医药文化氛围。因为中医药学作为一门经验医学,更需要在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慢慢体味。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在环境建设中进一步突出中医药文化氛围。在总体规划、校园景观、建筑风格上,要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把中医药文化渗透于校园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之中,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在对外窗口上,要开辟中医药文化网上阵地,建设面向公众开放的中医药文化门户网站,开设中医文化长廊、名医名师、文化论坛等栏目。在营造文化氛围上,要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面向公众普及中医药文化,提供文化服务,开展深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在传播媒介上,要发挥校园杂志、报纸、板报、橱窗等文化阵地的作用,深化中医药文化内涵。

第二,在课外活动中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以百家讲坛、名医名师大讲堂等为载体,开展中医药文化学术活动,引导师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掌握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等,让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以河南的中医药院校为例,可以挖掘河南地方特色,以“弘扬仲景文化,展示青春风采”为主题,举办仲景文化节,在学校营造浓郁的、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育人氛围。支持学生创建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社团,确立“由文化来理解医学,以医学来阐释文化”的社团活动模式,让广大学子在中医文化的氛围中领略中医的魅力。深入开展中医药服务群众活动,进一步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熊亮,易生富.论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

篇3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近20余年来国际临床医学界所倡导的学科发展方向之一,被誉为21世纪的临床医学。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教授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意愿,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1,2]。

作为反映新世纪国际医学发展趋势的新生事物,循证医学在国内一经引入便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其与中医学的内在联系一直都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3,4]。但抛开争论,循证医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模式或者说一种科学的方法学引入中医临床,为中医现代化服务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共识[5]。另一方面,在西医作为主流医学的当今社会,中医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尚难以用客观、准确、可重复的实验数据说明其疗效,长期被拒于科学体系之外[6]。而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的临床思维理念淡化了基本原理的研究,仅对临床疗效作出客观的评价。这对于以疗效著称的中医无疑是一次被世人认可的机遇。

1 临床中医师的循证医学实践

循证医学实践的目的是解决临床问题,包括认识和预防疾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应用有效的措施改善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这些都与临床医生紧密相关。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仍是依靠经验和推论来进行临床决策的。而各个医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不尽相同,各自师承和自己形成的经验不尽相同,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存在不少弊病[4]。我们在临床常可见到对同一个病人,不同医生的辨证或方药也不尽相同,治疗的效果也就不一样。这样既不利于患者疾病的诊疗,也不利于医生治疗水平的提高。循证医学实践为临床中医师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手段。

1.1 掌握循证医学知识,接受循证医学指导 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师在工作中不断提出问题并通过严格的检索挑选和评价文献来回答这些问题。因此,中医临床要实践循证医学,首要的条件是作为实践循证医学主体的临床中医师必须摒弃循证医学是西医的事,与中医无关的思想,自觉接受循证医学指导。一是认识循证医学的本质、意义、价值,提高实践循证医学的自觉性;二是熟悉循证医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和主要步骤;三是掌握实践循证医学的各种知识、技巧,特别是快速、有效地查询相关文献资料,正确阅读、评价医学文献的基本技能,提高实践循证医学的能力[7] 。

1.2 借助循证医学方法,寻找最佳中医证据 按循证医学的定义,临床循证实践应有科学依据,强调按证据办事,而证据是已有的研究结果。目前,中医学的证据有三类[8]。第一类是四大经典,尤其是《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基本上是现在中医学证据当中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证据。第二类是四大经典之外的医学著作。这部分证据内容广博,数量繁多,其证据水平也参差不齐。第三类证据是按照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所得到的临床证据。这些文献所报道的证据,从古至今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工作,尤其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病案医话,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指导着中医临床。临床中医师在循证医学实践中应重视第三类证据的质量和运用,但不能否定和排斥前两种证据。随着中医循证医学体系的建立和研究方法学的改进,今后势必对于已有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评价,以加入到更高级别证据当中去运用。

1.3 尊重患者自我意愿,完善临床诊疗决策 查询文献所获得的结果是所有研究对象的“平均效益”,而我们主管的患者并未在研究中,其特点可能不同于文献中的研究对象。因此,在将临床研究证据应用于具体患者时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相应调整[9]。

证据是循证医学的基石。遵循证据是循证医学的本质所在。循证医学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主张,将现有最好的研究证据与医生的临床实践和患者的选择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为每个具体的患者服务[10]。其核心思想就是谨慎、明确、明智地应用目前最佳医学证据对每个不同健康状况的人作出正确的医疗保健决策,进而对每个不同患者的健康问题提出更为完善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体现中医的特点,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 结 语

中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论及精湛的医疗技术,在世界医学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医来源于实践,具有确实可靠的临床疗效。临床中医师在工作中引入循证医学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医特色的中医诊断、疗效、治疗方案评价体系,必将为中医临床实践注入新的活力。正如陈可冀院士所断言:“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时候,也是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的时候” [3] 。

【参考文献】

1 Sackert DL,Rosenberg WM,Gray J A,et al.Evidencebased Medicine: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BMJ,1996,312:7172

2 张鸣明,刘 鸣.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华西医学,1998,13(3):265

3 罗云波.论中医与循证医学.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2):4

4 邢 斌,颜乾麟.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2):87

5 胡镜清,谢雁鸣,刘保延,等.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界及其临床应用认识的初步调查.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4(10):737

6 徐厚谦.从循证医学观点思考中医药的发展.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4,21(1):47

7 朱方争.临床医学生学习循证医学的作用.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20(1):6162

8 顾锡冬,张 勤.浅谈中医循证医学.江苏中医药,2008,40(2):7173

篇4

和刻中医古籍指的是中国医家编撰的、传入日本并经过日本刻印出版的中医类古籍。这类和刻本底本属于传入日本的中医古籍,或以原书基本内容为主,保持原书基本结构框架,辅地增加假名(日语中的表音文字)训点、眉批、旁注、序跋等内容。

中国医学流传到日本主要是通过两国人员和书籍的交流进行的。公元562年,吴人知聪经由朝鲜将164卷中国典籍以及佛像、乐器等带到日本、其中包括最早东传的中医药文献《明堂图》。中日之间以书籍为媒介的医学交流自此开始,直到江户时代末期从未间断过。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遣唐使、入宋僧和往返于两国间的商人,源源不断地将承载着中医药知识的书籍传入日本。而日本的医学界视书籍为老师,经过上千年不断地钻研学习,逐渐理解吸收了中国医学的主要精华,并融合本国的医学经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汉方医学。

中医古籍流播日本可粗分为早期(江户时代以前)和江户时代(1603~1867年)两个阶段。隋唐时期,日本积极移植引进中国文化,随着向中国派遣“西海使”(隋代亦称“遣隋使”,唐代亦称“遣唐使”),中日两国之间也开通了往返于海上的“书籍之路”。考查编成于885~897年间的日本国家藏书目录――《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可以看出,中医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早期著作在隋唐时期多已传入日本。另外,宋版医书传入日本是从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年)末期开始的,第一本传入的宋版医书是《大观本草》。自公元1192年镰仓幕府之后,日本开始大量引进宋版中国医书。江户时期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富有魅力的中国丝绸、纺织品、药品及书籍等却源源不断地通过长崎运往日本。据日本学者真柳诚统计,江户时期,有传入记录的中国医书除去版本等的差别外共计804种,涉及医方、本草、伤寒、金匮、内经、针灸和痘疹等各个方面。从这些医籍的传入时间来看,江户时代除受到“迁界令”影响的20年中传入医书数量骤减外,其他时期没有明显的起伏变化。通常的传入记录为每10年60~110次,江户时代中期(1711~1730年)和后期(1731~1867年)的各20年间出现了两次高峰。这一时期所传入的医书,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著作。特别是明代医书传入后被大量翻刻,对日本医学发展的影响很大。随着中医古籍大量东传日本,江户时期医籍的翻刻事业也逐渐兴盛起来。

江户初期,西方和朝鲜的活字印刷技术先后传入日本,促进日本的印刷刊刻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京都、大阪、江户等地,至江户时代后期,医书的刊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和刻中医古籍最初以日本古活字本为主,大约兴盛50年后转向采用整版印刷技术,并且逐渐开始重视版本的质量和校勘工作。据统计,江户时期有传入记录的804种医书中,314种曾经和刻出版过,出版次数达到679次。约半数左右的医书出版于江户前期,尤其集中在内容难解的“内经”以及技术高难的“针灸”方面。从江户中期开始,日本传统医学逐渐走向本土化,日本医家的著作出版增加,与此同时和刻版中国医书需求量减少。后期受到“古方派”的影响,为了翻刻宋以前及清代关于《伤寒论》的著作,和刻版稍微有所增加,但未形成规模。

日本是中国周边国家中输入和翻刻中医古籍最多的国家,加之日本历代对医书十分重视,妥善加以保存,因此往往藏有中国已经失传的古医籍。早在公元1092年,北宋政府就通过高丽使节迎回了一些当时中国失传或罕见的中医古籍。日本明治维新后,在“灭汉兴洋”之风的影响下,许多汉方医学馆和刊物停办,学术研究一蹶不振,学派气势业已衰落,中医古籍也因此不再受到重视,大部分封藏在图书馆中,还有一部分流散于民间。清末以杨守敬、李盛铎为代表的学者们积极赴日购归中医古籍。通过他们的努力,大批濒临失传的古医书回归到中国。近几年来,中日两国学者日益关注海外现存的散逸古医籍,从日本回归了大批有价值的文献,保证了中医古籍的传承与研究质量。

目前中国国内馆藏和刻中医古籍221种,考虑版本差异共有448版次。其中,有明确和刻年代记录者共为184种、332版次,刊刻年代大部分限于日本江户时期。这些和刻中医古籍涉及医经、基础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推拿、本草、方书、临床各科、医案医话、医史和养生等十几个方面,其中“临床各科”类占总体的32.4%,“方书”类占17.6%,“伤寒金匮”类占12.5%。

考查中国馆藏和刻中医古籍的刊刻年代,呈现出江户前期刊本数量最多,后期出现小高峰,而中期最少的特点。这一结果与真柳教授所调查的江户时期中国医书翻刻状况相一致。另外,笔者还发现,返传中国的和刻中医古籍虽然数量有限,但种类非常丰富。返传和刻中医书的种类占总体和刻医书种类的60%左右。其中返传比率较高的“内经类”“伤寒金匮类”和“针灸类”达到70%以上,“本草类”和“痘疹类”相对较少。由此可见,在回归和刻中医古籍时,收集者基本上做到了全面地进行收罗,避免了同一种书籍的重复,尽量返传更多种类的和刻中医古籍。对比江户时期和刻次数与返传次数前10名的和刻中医古籍,结果有7种相一致,分别是《伤寒论》《难经本义》《金匮要略方论》《医方大成伦》《十四经发挥》《万病回春》《素问玄机原病式》,可见中日两国医家都对这些经典著作较为重视。另外,日本医学家将中国熊宗立的《医方大成》摘去其中的论说,编成《医方大成论》在日本广泛刊行,并返传中国很多版次。可是这些版次很少被中国再次刊行,此书在中国始终流传很少,由此说明中日两国医家的着眼点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返传中国大陆的和刻中医古籍主要收藏于全国23个藏书机构,分布在7个主要城市和地区。其中北京地区最多,共计380部;其次是上海地区,共计154部。另外,中国东北地区、江浙一带以及天津所藏也较丰富。藏和刻中医古籍超过10种以上的地区还有四川省。

篇5

1.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社会管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刚性管理,一类是柔性管理。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是做群众工作。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仅靠刚性管理难以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管理的目的,在特殊时期甚至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科学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则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群众的思想状况和发展趋势,是柔性管理方式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作为一种最重要的社会管理形式,以准确把握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社会道德规范和舆论导向为前提,能够保证社会管理措施的施行始终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总体目标。

1.2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和谐校园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建设,和谐的教育理应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思想政治工作应把教育者置于客观环境中,在受教育者所依赖的学校、社会和家庭3大外部环境上形成合力,为师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互信互爱、谅解与宽容的和谐校园,激发师生追求正义,探索真知。在这个深刻变化的时代,高校师生承受的工作、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极易出现不和谐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继续推进改革发展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化解各种矛盾,确保高校乃至社会的稳定和谐。在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情况下,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的构建纳入其视野,建设和谐校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1.3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需要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创新。应当看到,我们既往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和谐”的品质。在观念上,缺乏民主,忽视个性。在方法上,以灌输为主,训诫为主,批评为主。多年来,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误区就在于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以说教式的课堂教学作为智育教育的支撑点,难免带来了思想、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不和谐。缺乏“和谐”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也能有效,当然,其效也难以牢固、长久。但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面对已经“觉醒”的人们,既往的缺乏“和谐”品质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就难以为继了。因此,积极构建以“和谐”为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已迫在眉睫。

2创新社会管理对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

社会管理创新与思想政治工作在多方面具有内在联系性。一方面,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归宿。社会管理的主体与对象都是人,社会管理的有效运行需要通过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才能起作用,社会管理创新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培养人和塑造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职能,因此也可以说社会管理创新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柔性社会管理方式,能够通过非强制性的沟通和引导,“润物细无声”地达到社会管理的目的,这很好地弥补了以法律、制度为主的刚性管理方式的不足。社会管理创新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这种内在联系性,为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适用社会管理理论提供了现实可能。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等对于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理当为之呐喊,为之导向,为之保驾护航。因此,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都必须认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为创新社会管理和实现社会和谐服务问题。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样具有创新和完善工作模式的要求和任务。按照中央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来推动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创新,对积极回应师生员工诉求、满足师生员工需求、更好地促进校园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1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创建与之适应的目标体系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力量的源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现阶段的教育目标应与和谐社会管理的目标配套。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和谐管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将其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规划,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和和谐社会管理教育,引导师生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从而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和谐社会管理的新力量。

2.2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师生为根本,尊重、了解、理解师生,从师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性格、特点出发,努力激发、调动师生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体现出师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出其主体作用,既让师生接受、掌握社会规范,又保护、培养其个性,让师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和心理都得到良好的培养与发展,让师生亲身感受、体验以人为本,增强师生的以人为本意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观念,以在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的工作中更好地践行以人为本原则。

2.3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必须坚持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与自身实际问题解决相结合

师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往往因实际问题产生,因此解决师生的实际问题实际就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要抓住结合点,找准切入点,从师生关心的事情入手,将教育内容渗透到为师生办好事、办实事之中,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寓教育于各项主题活动之中。要深入基层,深入班级、宿舍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师生的实际问题,凡是涉及师生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都要尽心尽力地办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3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师生的思想问题,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问题的综合反映,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具有无法估量的不可全部控制的广泛性和社会性,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打总体战,各方面相互配合,各守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必须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和组织一切教育力量,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和谐模式,形成共同关心支持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合力。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需和谐的理念、意识,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必需和谐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处在一个孕育着的时代,它不仅带来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而且也是诞生一种新认知图像的熔炉。”在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我们必须建立整体论的新认知图景。而这个新的认知图景需要人类自觉地努力,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模式构建也正是在建立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认知图景。

3.1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模式的内涵

所谓模式,就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基础表征活动和过程的一种模型或形式。一种模式蕴含着一定的理论倾向,代表某种活动结构或活动的范型。而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是一种日久弥新的思想。我们所构建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模式就是在和谐理念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师生思想政治工作,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师生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思想,为达成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构建的较稳定的工作结构或程序,具有权威性、实践应用性的稳定范式。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模式是以“和谐”为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新的形态的思想政治工作,它与既往的思想政治工作有重大的区别。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古老的社会现象,是自阶级产生以后各个社会所重视的社会活动。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或面对不同的战略任务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形态是不同的。概括既往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把它们分为这么3种形态:强制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简单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强制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以前的思想政治工作统称为强制的思想政治工作。说它为强制的思想政治工作即指它是在强力控制下的、贯彻权力意志;没有对受教育者的理解、关怀和人格尊重,把受教育者完全当作被动的客体,强迫其接受教育。人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指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指突出和强调人的本性与尊严,依照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特点而实施的思想政治工作。简单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简单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对我们党既往的和我国现实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概括。简单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特点是:以社会为本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个人的需要与发展;以政治或人为的政治教育为基本内容,不进行或很少进行品德教育;以教育者为中心,受教育者处于被支配的被动地位。我们党现在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促使着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有重大的变化———展现出新的形态。我们所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模式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态,就是适应了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要求,与优秀的文化传统相适应的、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实现的新的形态的思想政治工作。它坚持“和谐”理念、民主意识、主体性观念;以“和谐”为主题、为原则;在教育的机制、模式、方法、艺术、载体、评价上,都贯穿、体现、渗透着和谐的思想、意念、情感。即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模式以和谐为主旨、为统领、为主导。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模式所展现的是:和谐的思想;融洽的关系;和蔼的气氛;真挚的情感;自然的流露;坦诚的交流;自觉的内化;积极的行动。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模式是“斗争”、简单、生硬、粗暴、训诫、压抑、强制思想政治工作的否定,它注重和谐思想的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情感的碰撞与交流;注重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的协调一致。正因为这样,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模式是教育对象易于、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工作,也会是具有良好的教育实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3.2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模式的构建

篇6

[关键词]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实验课程;考试方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a)-157-02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是制药、药学、中药等药学类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讲述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的基本理论与一般解析方法及四大光谱的综合解析方法。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波谱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能应用光谱法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学生普遍反映波谱解析中各大光谱学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内容过于抽象,难以理解,更不用说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去识图、解图,最终推测出未知化合物的结构,因此学习波谱的热情并不高涨,而且还引不起足够的重视。经过调查发现,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我校有机波谱解析课程内容设置中没有实验内容,由于和实践脱钩,学生不能把抽象复杂的知识具体化、简单化,所以觉得难度较大且枯燥无味,也意识不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第二,波谱解析课程内容涉及到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知识点多、难而且系统性不强,如果学生基础没有打好,很难把这门课学好,所以大部分学生没有兴趣,有的就干脆放弃;第三,因为考试压力较大,学生没有心情培养兴趣。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我校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教学模式的改革。

1开设实验课程,加强实践教学

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都开设了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理论课,但对于波谱解析实验课程国内高校几乎未有独立设课的先例,更没有统一的参考教材。由于仅从课堂上讲授理论对于波谱解析课程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大实践课堂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学校可根据自身开设相关波谱实验的条件,自行编写《波谱解析综合实验》讲义。讲义中尽可能包含基础型、综合型和设计型三种实验类型。基础实验可编排紫外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谱及质谱的实验内容,让学生掌握如何应用每种波谱进行已知简单化合物的定性和结构分析;综合实验是利用“四大光谱”进行综合分析的实验,让学生懂得如何应用现有波谱学知识进行未知化合物结构分析;设计实验是设计型开放实验,集分离及结构表征为一体,可以以我校教师科研项目内容为基础,发表科研论文,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际科研能力,为他们后续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实践基础。

2改变考核方式,培养综合能力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而不仅是评价教与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它对整个教学活动有强化功能、检测功能和反馈功能。更重要的是,适宜的考试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应用所学知识的实际能力。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作为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大多数院校均采用一次性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质量,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目前我国高校均实施学分制教育,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作为我校药学专业的限定选修课,既能防止学生避重就轻,同时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但传统闭卷的考试方式使学生由于害怕考试不及格而把这门课拒之于门外,有的学生即使选了,也觉得压力很大,根本没有精力去培养兴趣。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一种积极的、合理的考试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波谱解析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在开设实验课的前提下,可以把实验作为一部分考试内容记入总成绩,同时参考平时表现,具体操作如下:理论部分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40% ;实验部分占总成绩的40%,主要是培养学生波谱分析实验技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去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这部分主要以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平时行为表现等为基准。

3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波谱分析课程由于内容比较抽象、信息量大、内在规律性不强且有大量的经验数据,对于初学者往往枯燥无味,常有不知所措。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各类有机化合物“四大光谱”特征信息及内在规律的理解,以便让学生能从中找出一些内在联系,避免死记硬背,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贯彻一条从同一类化合物某一光谱特征出发,抓住共同特点,领悟同一类中不同化合物的光谱相关特征峰;而且要善于运用联系对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系统掌握更多光谱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识图、解图的能力。由于波谱解析课程中涉及到许多数量巨大、内容复杂而非文字形式的图片信息,采用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很难将信息准确地表达出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可以制作该课程的教学软件,将紫外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及综合解析练习题制成课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计算机动画效果等Flash软件功能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姚新生.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5.

[2]郭丽冰,陶曙红.《波谱解析》课程教学改革及教学效果调查分析报告[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4):480-48l.

[3]许招会,王生,彭云.波谱解析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化学教育,2006,27(6):35-36.

[4]陆小兰,唐洪杰,张桂玲,等.有机波谱分析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华工高等教育,2006,(5):32.

[5]许招会,王姓,廖维林,等.浅析波谱分析课程教学改革[J].光谱实验室,2007,24(35):400-401.

篇7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中医教育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临床教学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主干课程,是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几千年来中医学科秉承师传方式,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宗师,虽然传统师徒传承模式大都被现代教育培养模式所取代,但其精髓不变,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必须高度重视临床实践。为此,10余年来笔者围绕培养目标和要求对中医儿科学的临床教学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以期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中医学人才。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坚持中医药特色,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要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仅仅掌握教材显然是不够的。医学生必须掌握新的先进内容,如儿科疾病新的研究进展和适合的西医知识。目前诊治疾病大多是中西互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这样不仅克服了中医诊断和部分治疗上的缺陷,也有助于中医辨证施治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使中医治疗更加有的放矢。

2 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PBL教学模式 PBL(ProblamBased Learning)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国外的医学教育中,并成为国内医学临床教学改革的新方向[1]。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是采用基础学科和通过中医儿科学教学经验总结对加强中医儿科教学与临床应用密切联系进行探讨和思考,认为选取良好的适宜临床应用的教材内容,汲取现代医学发展知识,积极开展理论授课与临床见习并举,重视急重症诊断,优化专病教学等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训练,掌握系统整体性的方法和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将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病例在小课中作为讨论对象,提前将病例内容发给学生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包括预习、查询资料、多学科联贯知识、思考分析),然后在小课中进行由学生主持的讨论发言,最后在课程结束时由老师进行总结、归纳、评估。这样的教学模式注重与基础、临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无疑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提供了一条途径,为学生将来的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完成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引导式教育的模式转变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强调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为目的,是以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按照循证医学理念,临床理论课授课教师既要掌握教材内容,又要不断更新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以便传授疾病诊治的现有可获得的最佳知识,并提出疾病诊治的现有疑点供有兴趣的学生课余继续学习。这种教育理念不但传授教科书及教科书之外的最新知识,还引导学生如何质疑解惑,如何获取专业最新进展,最终完成传统的“以教材、教师和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教育模式向“以教材与参考资料并重、教师与学生互动和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并重”的启发引导式教育模式转变[2]。

2.3 标准化患者的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一些医院已开始采用标准化患者教学法,即运用经过培训合格后的标准化患者来训练医学生的基本临床技能,这是一条与国际接轨的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的新途径。标准化患者又称为模拟患者(simulate patients),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并乐于做此项工作的非医务人员及学生。经过培训能熟练掌握体检诊断的全部操作步骤、技巧和评分标准,能模拟某些临床疾病症状和体征,并熟知问诊技巧,可以给操作者评分和对操作技巧进行反馈,同时起到患者、教师和评估者的多重作用。该方法增加了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解决了见习时病源不足、患者不合作、不能多次利用的问题,并对学生的问诊、体检技巧进行正规训练,确立标准模式。此外,教师能够评价许多笔试不能评估的操作技能,如医患交流、体检手法等等。

2.4 临床见习向自己动手的教学模式转变 以往临床见习质量不高,学生意见颇大。近年来,笔者加强见习课的组织落实,改变带教方法,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人人参与。如去幼儿园进行正常儿童体格检查的操作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儿童体检的方法,也对教材中枯燥乏味的儿童身高、体质量、头围、胸围等的计算公式及生理常数加深了记忆。在病房见习中让学生直接面对患儿与家长,自己采集病史、查体诊断、辨证立法处方,每人书写一份规范完整的儿科住院中医病历,老师批阅后点评;还可采用周末的业余时间在病房和门诊给学生们讲解特殊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同时指导学生了解小儿的舌脉象、指纹与临床疾病的关联,通过练习使他们在语言交流、操作检查、分析判断,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书写技能等诸方面均得到提高[3]。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要激发学生对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 中医儿科学专业人才匮乏,各地中医医院中医儿科医生的“脱落率”很高,可见大力培养能安心本专业的人才至关重要。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促进人顽强的追求,积极地探索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学者在兴趣爱好这位“老师”的指引下,积极学习、热情探索而获得成功。例如:在讲授小儿厌食证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病证特征的认识,一开始就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周围的小孩出现“喂饭难”,父母拿着饭碗追在孩子后面喂饭的情景。提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再生动具体、图文并茂的讲解厌食的概念、发病机制及辨证治疗。这样教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很好,有的下课后还意犹未尽,围着老师咨询儿科学的问题[4]。

3.2 加强对学生中医基本功的训练 中医儿科学源远流长,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它不仅反映儿科学的特点,还与中医基础理论有着密切关系,是专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所以,在带教中着重突出儿科学的特点,向学生们介绍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讲述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小儿特有病证在诊疗方面与成人的差异。基础知识的把握为各种能力的提高打下了重要基础。在儿科临床带教工作中,笔者还重视不断充实中医儿科学内容,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把新知识、新观念及时介绍给学生。

3.3 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的挑战,现代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也应不断的更新,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方法也应不断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临床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临床实习教学的需要,要想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就必须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3.3.1 讨论法教学 所谓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对儿科学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的教学方法。在组织讨论课时,应注意:(1)教师课前应认真钻研讨论的内容,拟定题目以避免讨论的无计划性;(2)讨论的规模以7~10人为宜,一个近40人的班可分成5组,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到全班发言;(3)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发言时注意观点的鲜明性,特别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4)适当树立讨论的对立面,使讨论步步深入;(5)教师要善于控制讨论的进程,分配讨论的时间,争取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6)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总结,简要复述讨论过的观点,对争论较大尚无定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握争论的本质问题理解,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可以用复习思考题的方法提出[5]。

3.3.2 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找到事物的原型。带教老师在讲授时,不是平铺直叙地将现成的结论一下子推到学生面前,而是把产生这些结论的过程交代清楚,向学生展示学习、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运用临床上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使课堂教学临床化,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缩短或消除了书本与临床的距离,避免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弊病,例如在讲授麻疹时,将麻疹作为一个启发的原型,希望学生们通过对这一病证的学习,从中受到启示。对于现代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例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的中医认识和治疗,大胆地思索提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让学生们有更坚定的学习中医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真正达到临床课教学为临床服务的目的[4]。

3.3.3 多媒体教学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逐渐被引入临床教学过程中,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技术基础。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开发成熟的电子课件、网上实验室等,不仅是将书本、黑板上的内容简单地搬到计算机屏幕上,而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文本、音像、快速处理及网上交流等功能的技术优势,课堂教学可做到图、文、声并茂,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可根据学生需要随机进行,起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效果。教师可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的学习,如在讲授“泄泻”时,给学生观看视听教材《小儿泄泻的中医治疗》中不同证型大便的色、量、质,嗅其气味,并注意患儿有无伤津及精神烦躁萎靡。这些信息资料,加强了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头脑中牢固形成了对小儿泄泻各种证型的感性认识,达到系统掌握的目的。但多媒体也有不足之处,仍然需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取计算机之长,补传统教学手段之不足。

3.3.4 病案讨论和专题讲座教学法 目前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学生初上临床,对临床工作不熟悉、不适应,笔者针对具体问题,结合儿科特点,开设专题讲座,包括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儿科病历书写、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儿科常用中成药、疑难病案、死亡病案讨论,医疗差错事故的分析,参加会诊等内容,使学生顺利从课堂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初步了解儿科诊疗规程,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与经验,扩展视野,增强责任心。

3.3.5 采用图表比较归纳法 《中医儿科学》的内容庞杂,相似病证较多,记忆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若把疾病和证候比较相似,易于混淆内容,如麻疹、风痧、奶麻、丹痧4种发疹性疾病、痄腮与发颐等,采用图表比较归纳法进行讲授,则易于区分,避免混乱,利于记忆。

3.3.6 规范书写病例 以病历书写为切入点,训练临床对话,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病历书写是步入临床工作的最基本内容,只有通过各种病历书写才会动脑筋,真正懂得上级医生的意图,完整了解、掌握病情,系统掌握一个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鉴于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由病历引发的投诉多,医学生书写病历的机会在减少,所以这样能更好地提高临床教学效果,又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方式。”医学教育要重视医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互相提问。在完成问诊和体检之后,实习小组成员就采集的病例进行讨论,每人提出各自的见解,扭转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考前临时突击和死记硬背的不良倾向。

4 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临床技能在医学知识中所占的分量很重。技能考核是检验临床医学教育实效和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最佳方法。由于传统考试至今仍沿用,致使它产生的弊端仍然存在,也说明临床技能考核还有待规范、统一、加强和更新,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临床技能考核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要符合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围绕学生的理论基础牢、知识结构宽、实践能力强、处理问题准、爱患者如爱己等方面进行考试设计。考试内容不能仅考课堂上所讲内容(其中基础知识占70%,高难度的内容占30%),应有一部分是学生自学的非课堂上的内容,要培养学生自已获取知识的能力,考试方法应多样化,临床理论课的考试除笔试外,应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讨论有无发言或参与也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等。通过考核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以改变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实际的状况,引导学生向理论与实践结合,思维与能力结合的方向发展。

通过上述对中医儿科学的临床教学不断进行改革探索,目前已经初获成效,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培养更多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中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石全红.神经外科进修生临床教学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3):231232.

[2] 杨杰,姜建东,潘雷,等.循证医学在七年制临床教学中的意义[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258259.

[3] 盛丽先,董勤.中医儿科学推进素质教育初探[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3):59.

篇8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a)-051-02

健康宣教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1],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是以医院为教学基地,以住院患者及其家属为教育对象[2],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门诊护士通过系统的、具有眼科特点的健康教育宣传,传播有关眼病的科普知识,倡导科学的用眼卫生,促进人们有能力应对眼睛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对于增强人们的爱眼意识,预防眼部疾病和使患者能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且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1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健康教育是眼科开展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门诊就诊患者反应最好、效果最满意的护理工作内容之一。门诊是医院的窗口,患者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且由于这些患者职业、年龄、性别、患病种类各异,他们对健康教育的需要以及接受教育的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做好这部分患者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不但要配合眼疾治疗进行积极的护理,还要适时教育患者了解眼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程及转归,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早日康复。

其次,眼科护理中的健康教育是为了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主动性。眼科疾病所造成的痛苦和不便,会使患者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尤其是在不了解相关知识的情况下,担心治疗效果,害怕眼睛失明,因此心理压力很大。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及时了解治疗方法及预后,减轻压力和缓解紧张情绪,有利于治疗和护理。

健康教育也是为了增强人们爱眼护眼意识。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有关眼科的医学常识,眼部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预防眼科常见病、多发病,重视用眼卫生,防止和避免有害因素对眼睛的影响。

护士明确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职责所在,使他们把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预防疾病,指导患者建立健康行为视为本质业务的一部分,就会积极主动做好健康教育,同时不断加强和培养护士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健康教育。

2健康宣教的方式、途径

2.1 专栏教育

利用候诊厅宣传栏,定期宣传不同季节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预防措施、治疗知识,如: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有何优点、青光眼急性发作的诱因和防治等,并介绍一些饮食卫生保健常识,每月更换1次,取得了较好效果。一般在大厅、走廊、楼前、路旁引人注目的地方,患者和行人随时都可看到,以强化人们的卫生保健意识,理解健康的意义,

2.2随诊教育

这是门诊健康教育最主要的、最经常的宣传教育方法,它不受时间、地点、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利用候诊、就诊、取药、进行各种治疗等机会,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对象、不同疾病的患者宣传不同的内容。原则上掌握针对性、通俗性。

2.3示范性教育

由于患者专业知识的欠缺,技巧掌握的不规范,对某些方法、行为进行示范或纠正。如:向患者及家属示范正确点眼药的方法、眼球按摩的详细步骤等[3]。

2.4 离诊时教育

患者诊治结束准备离院前,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回家后的注意事项;介绍活动与休息的关系,有关锻炼方法;继续用药的用法、用量及预后保健;复诊时间及方法以及同医院联络的办法等。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对择医行为非常强烈的患者,他们一方面希望得到最好的专家、教授诊治,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保证其病情诊治的连续性,为此,我们提前为患者预约好下次复诊的医师,解除了患者的后顾之忧,患者满意离去。

3 现状与对策

3.1 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护士工作量大、人员紧张以及对宣教意义认识不够,缺乏换位思考,护士未充分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加之有关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及对健康教育内容了解不够,从而使教育缺乏计划,缺乏力度。

3.2护理人员缺乏健康教育的技巧

由于护理人员现有的知识结构对发挥护士多元化角色功能缺乏支持作用,而自身的素质有时又难以适应健康教育的需要,导致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的时机和技巧。

3.3 教育的形式单一

对病人健康教育的内容不规范,范围较窄,以口头宣教为主,缺乏多样性,也缺乏针对性,很难满足病人个体需要。 大多数患者对就诊全过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想了解。护士应尊重病人要求,有问必答,并应加强自身新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根据病人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因人施教。

3.4 心理护理在眼科病人中是个空白

护士工作量大以及病人流动性大可能为主要原因。另外护士对病人缺乏观察,对病情缺乏了解也是一个方面。当病人诉不适后未引起重视,或干脆说问医生去,这种现象也较为突出。

3.5对策

应定期安排健康教育知识的讲座,在全科开展健康教育知识竞赛,调动每一位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医院的网络信息,将宣教内容输入,以便使病人及其家属享受完整的健康教育及医疗咨询服务。利用患者及家属候诊的时间,放专题知识讲座,讲解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转归、注意事项等内容。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树立全民健康价值观念,使群众具有自我保健意识。

另外护士应正确认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加强观察,主动关心询问病人、尊重病人,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4 体会

4.1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品质

护理人员良好的修养和个性品质,是有效实施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要注重提高护士的道德修养水平和言行文明层次,做到施教耐心细致,护理尽职尽责,表现出护理人员的同情、真诚和尊重。

4.2建立对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机制

影响眼科健康教育效果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护理队伍缺乏系统、规范的专科知识,导致在实践中缺乏相应专科专业理论的指导。因此要有计划、系统地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知识的理论,提高专业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4.3注重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首先要了解患者及家属需要掌握哪些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地因人、因病、因诊治手段而施教。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要尽量做到健康教育的内容少而精,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应该知道的内容,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操作规范,使患者及家属投入较少的精力,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4]。

WHO指出,在21世纪,个体家庭和社会自身在决定和满足其健康需求方面,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自我护理正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健康教育也必将被人们所认识[5],并成为为患者及家属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护理中应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6],健康宣教对眼睛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银萍.指导眼科年轻护士开展健康教育方法的探讨[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4):371.

[2]徐刚薇.健康教育在眼科护理中的实践与体会[J].新疆中医药,2002,20(2):46.

[3]何伟,王建波,庞湃.加强健康宣教 提高眼科整体护理质量[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10):115.

[4]肖萍.健康教育与眼科护理[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2,23(6):42.

[5]王丽萍,代仲.临床护理服务文化的创建与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118-119.

篇9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医学信息技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1.5-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技能已成为从业的基本技能之一。在高等教育中,计算机课程已进入基础课程设置之列。医学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其计算机教学尤为重要。目前,医学信息技术(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HIT)是计算机在医学中典型的应用,它是指用来对医生和患者进行门诊、住院和收费等医疗过程信息进行存储、获取、共享和使用的或是为管理者决策而服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医学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应用,对现代的医务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认识到,只有掌握较高的医学信息技术知识,才能适应现代医院的发展。在这一趋势下,加强医学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在医学高等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事实上,在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特别是有医学特色的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1 目前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统一,无专业特色

目前,在国内,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及相关的课程[1]。以山东省为例,各医学高校均设置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此开展信息化技术教学。在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和考核上,医学院校之间、高校内各专业均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试模式。教学内容没有门类和专业的区别,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包括数制表示、计算机软硬件,操作系统等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模块、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基本知识和病毒和安全等内容。实验课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基本内容、office模块和网络技术。教材多选择具有通用性和普适性的规划和自编教材,在专业上没有区分。

1.2 医学信息技术教学滞后

据统计,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课程设置和方式下,许多医学生医学信息技术掌握情况较差,甚至许多医学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存在着医学信息技术不足,无法满足现代医院常规工作要求的现象[2]。造成上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医学院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不合理。同实际应用相比,主要不足表现在计算机等基础课程过多, 缺乏与医院相关的支持系统课程,(医学院校各专业的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后,只有到实习和实践课上甚至是工作以后才能接触到与专业相关的医学信息系统),计算机基础与医学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衔接,整合不够,医学信息技术学习远远滞后于实际需求。

1.3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随着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实验室等硬件设施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内容也随着发展。但在医学信息技术方面,师资队伍的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首先,受过医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背景的教师偏少。医学院校中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大都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对计算机的基础和应用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但对医学计算机技术不熟悉,甚至不太了解。其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受到教学大纲、能力要求的限制,许多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机基础的工作,接触不到医学信息技术的内容,加上自身专业的因素,无法开展医学计算机技术教学,也没有条件参加此类技术的培训。因此,教师整体素质无法提高。

2 医学院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步思路

2.1 课程定位

从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学现状可知,目前接受信息技术教学的医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医学信息技术教育缺失和不足的问题,计算机教学课程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医学院校医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教育,应当与医学临床实践相结合,调整和改革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课程,把课程重新定位[3,4]。结合目前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课程可定位为以医学及非医学人才培养需求为驱动力,以先进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实际,内容丰富、理念先进,能够满足医学院校医药及非医专业、医疗机构等用户需求,并能够持续更新的应用型课程。

2.2 加强计算机教学,推进教学革新

首先,医学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重新定位,可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技术教学,促进各专业协调发展。近几年,医学高等院校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专业也出现了细分的情况。把有医学特色的计算机课程加入教育活动中,对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既可以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在此之上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提高了自身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医学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质量也大大提高。

其次,可推进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其他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提供思路。教学内容和方式由原来统一的、无区分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有专业特色、个性化的内容和方式,将会极大地促进本课程的发展。

再次,医学院校中开展医学信息技术,也可满足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需求[5]。医学信息技术本身也在不断发展,需要具有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医学院校中改革信息技术教学,培养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促进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支持医院信息化建设。

2.3 教学改革的依据

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能力界定方面,我国和各省市先后制定了多种规范和要求,如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大纲、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大纲和山东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等。这些规范和要求主要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和非医学信息学专业人员,主要考核他们在本行业的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它们关注的不是计算机构造、原理、理论等方面的知识,注重的是应试人员在从事某一方面应用时所应具备的能力。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共设置四个等级:一级定位为满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级定位为计算机程序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大纲主要针对非医学信息专业(护理专业、临床专业、药剂专业、影像专业、检验专业、美容专业、卫生管理专业、口腔专业等),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主要是面向医疗信息化办公,中级为医疗信息化办公应用师,高级为医疗信息化办公高级应用师。综合这些规范和要求,可把计算机教学定位为基础性教学,也就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各专业的学生的能力要求等同于各类规范和要求的初级水平,即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医疗的信息化办公。这样设置课程内容,既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又具备初级的医学信息技术能力,有机地将医学信息技术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

3 医学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3.1 改进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主要是授课内容改革和调整。授课内容应包含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础内容,除此之外还应添加医学特色的医学信息技术部分。内容可分为基础部分和医学信息技术部分。在基础部分上,涵盖现有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医学信息部分可根据现在医学信息系统的发展设定,以目前为例,可包括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例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和检验信息系统等。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时有限,需要调整其中计算机基础和医学信息技术部分的比例。对基础部分,对于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已接受过的内容已成为常识的内容进行缩减。新增的医学信息技术内容,包含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理论部分应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简单明了,以操作部分为主,可结合现有系统进行讲解。

3.2 分层次和分阶段的教学模式

由于医学信息技术涉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医学知识。在学生学习时,应具备相应的两方面的基础知识。针对此问题,在教学中可采用分层次和分阶段进行的教学模式。大一的新生,进行计算机基础内容的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内容,为学习医学信息技术打下基础。随着学生学习深入,到高年级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时,开展医学信息技术部分的学习。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可有机地将医学特色的医学信息技术学习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大都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和实际操作能力。

3.3 加大对医学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的不足会影响学生医学信息技术学习的质量,使得医学信息技术学习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传统的计算机加软件的实验室配备不能开展医学信息技术的实验教学,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在计算机教学中,医学高等院校应大力加强实验室特别是医学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引进新的设备,建设现代数字化的实验室,让医学生能得到更多的锻炼,以适应目前医学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不断地发展和应用,对医学生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能力的要求也随之增强。医学院校需适应现代医院的发展,改革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样才能解决现有的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出适应医院需求、具备较高信息技术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胜春.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探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1,32(5),307-309.

[2] 周爱民,等.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信息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0,16(11):129-131.

[3] 王秀平,袁永旭,孙众.医学信息管理学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6,(2):154-156.

[4] 马卓赛.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9),92-94.

[5] 方之瑜.论高等院校医学生医学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2,300(1):29-32.

作者简介:

尚宪刚(1972-),男,硕士,讲师.研究领域:医学计算机应用,图形图像处理.

篇10

关键词:生物教学;性健康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60-02

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中有30%是性犯罪,其比例还在不断升高,性问题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最主要动机之一[1]。根据王小京[1]的报道,“青少年性生理卫生知识极其有限,99%不知道性病为何物。每年100万少女怀孕,300万青少年患上性病”。大量的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的性问题已经十分严峻,青少年迫切需要接受相关的教育。2002年广州市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所与广州某中学一起进行了关于《中学生青春期性知识与性心理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62%的中学生希望能系统地学习性知识,而在北京市2000年的一项调查中,有76.6%的初中生认为,“如果能在学校里接受好的性教育,等他们长大了会对性问题做出更聪明的决策”。这表明中学生渴望了解和学习性健康知识的意愿较大[2]。在胡虞志提出的建立“性教育的模式”[3]中,性教育的施行者――家长、各类学校、有关课程的教师、医疗卫生机构(医师)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虽然呼吁对青少年进行性健康教育的声音从未停止,但是到目前为止,性知识在我国依然处于家长羞于讲、学校不好讲、社会讲不好的现状。于是,端正学生的性心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教育的重任自然而然的就落在了对其进行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教师身上。但目前中学课堂里还未开设专门的性健康教育课程。

文章通过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中《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一节进行教学分析、设计,以渗透方式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使学生学到基本的性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减少青少年的性犯罪率。

一、课前准备

生物教学是最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生活,学会更好地生活。为了使性健康教育真实、科学、大方地进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课前对这方面知识的准备、对呈现方式的梳理设计、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和教师的自我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了。

1.资料准备与课堂设计。由于授课内容是《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那么我们所涉及到的基本内容就包括精卵细胞的形成及受精作用。为避免传统授课方式中出现的:所讲内容照搬课本、毫无新意、枯燥无味,在涉及到两性内容时的蒙混模糊,使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对两性关系充满好奇却不甚明白等情况的发生,我们应在课前获取人类染色体组的模式图、精卵细胞模式图、解剖图、卵巢解剖图、减数分裂过程图解或视频、受精作用过程图解或视频等课堂相关资料以及保证生殖健康的方法和日常生活习惯,并将所获资料根据课堂内容设计出合理的呈现顺序,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或手段,使得在课堂进程中,不仅将教材的基本内容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给他们,更是通过适当地扩展和延伸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以保证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互动过程在学习到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到更有用的生殖卫生知识。

2.学情分析。中学生由于自己的生理发育变化和与异性朋友的接触,已经对性和生殖器官有了或多或少的概念,这个时候他们心里充满好奇但羞于讲出口,教材上也没有对这一内容的直接讲述和分析,学校也未开设相关的课程。所以这时期里学生的性健康、生殖健康知识大都来自于网络,而网络上的相关知识没有经过科学的整理,也不会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因此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相关内容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需要一个合适的场合,大方直接的把性健康知识呈现在他们眼前,而生物课堂正好是一个可以完美做到这件事的场合,所以这样的生物课是他们需要并且渴望的。而这堂课的效果,跟课堂各版块内容的衔接和呈现方式息息相关,需要教师在课前反复斟酌调整,也需要教师能调动和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准备。面对中学生的懵懂,很多教师有心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却在课堂上因为不好意思说出口、不知如何组织恰当的语言,或者因为提前组织好的语言在课堂多变的实际情况下无法正常进行而没有实际得到操作。教师在课堂上对性健康知识的含糊其辞或不恰当表述甚至闭口不提,都会引起学生对这些内容更多的关注或好奇。长此以往,由于学生在课堂外获得性信息的渠道复杂,或许会因此进入某些误区。所以,授课教师的知识体系、授课方式、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自身修养都是影响中学生性健康知识教育的关键因素。那么,教师在准备授课时,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反复斟酌教案的合理性,提前设想课堂可能的突发状况并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努力使课堂既不枯燥乏味,又不会令师生交流尴尬。如准备与生殖健康教育相关的时下热门新闻或社会事件来对学生进行课堂导入,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自尊自爱,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课堂实施

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上,如果教师的互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能使学生有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渴望,才是有效的教学。而提问是比较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

生物教学中的提问与其他科目的提问不同,我们可以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情甚至以学生自己的经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性健康教育可以说跟正在发育的中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这样跟他们开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父母共同孕育而来的,可能有人经常说你的鼻子长得像父亲,眼睛长得像母亲,有没有一个人完全跟父母长得一模一样,或者一点也不像父母呢?为什么?”这样可以激起学生从自身入手思考人类各性状的遗传方式并激发学习知识的好奇心。接下来用多媒体播放和卵巢的解剖图并讲解其结构和功能,引出后面要讲的精卵细胞的形成(产生的精细胞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分别携带了父亲、母亲的遗传物质,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遗传给我们)。先分步骤讲解精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然后播放精卵细胞形成的视频,使学生对减数分裂的各步骤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课堂的最后告诉学生:“生殖器官是人类最神圣的器官,有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人类的繁衍和发展(解除他们面对生殖器官的学习的羞耻心理),因此我们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在此基础上,再讲解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的生殖健康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三、课后教育

由于性健康问题对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在正式的课堂中,学生即使有问题想要请教教师,面对众多同学也不好意思说出来,更何况有些问题可能比较私密,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开解,学生很可能因此走进死胡同,产生心理负担。这时,教师必须做好课后教学,告诉学生有问题可以到办公室找老师。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合格的好教师,还应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学生的举动,如有异常要分析原因所在,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与学生谈心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另外,可以在习题课或者班会时,利用所了解到的学生中的常见现象或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殖健康教育的巩固。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有效的课程评价可为下一轮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帮助改进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案。对本节课内容的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以确定是否需要改变教学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还可以确定学生是否已经接受和理解性健康知识、生理卫生知识的相关内容。

五、展望

中学生在往成人过渡的青春期里,身体和生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已经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和关系,开始产生性意识,会有想了解异性并希望引起异性注意的冲动,并对生理和心理上的许多变化感到困惑。如果不进行正常的青春期性教育和引导,就会使他(她)们误入歧途[4]。因此,为青少年学生提供青春期心理、生理健康咨询服务,提供青少年心理、生理健康科普知识和信息已成为教师重要的责任与义务。总的来说,性健康教育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今后应该制定可行、有用的性健康教育目标;编写相关学科性健康教育渗透教材;组织教师培训系统的性健康教育内容及方法,建立起以学科渗透为主,班团活动、性健康教育选修课为辅的教育模式,以此达到解决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性健康、心理健康等问题。及时地予以辅导与帮助,给青少年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为他们树立健康的人格奠定基础;对青少年进行“爱”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如何去理解“爱”,如何去“爱”;懂得“尊重、互爱、关怀、合作、感恩”的人生理念,减少社会青少年的犯罪率,减少因“性问题”带来的人身伤害(早孕、害、心理偏差等)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王小京.开展青少年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医学研究通讯,2005,(10).

[2]晓路.令人担忧的儿童哮喘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