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城市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文明城市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文明城市规划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内容;要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5-0185-01

现代社会,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就需要着手对当前存在以及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治理与防范,做好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正在逐步加快,城市建设规模和水平不断增加,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标准之一,其建设规划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围绕这项工作,中央和各级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出台了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从产业布局、城市功能、交通运输、城市绿化、环保审批、生态环境评价等多个方面着手,以期生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生态城市规划水平。

1.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误区

1.1以生态建设取代经济建设,片面强调城市的生态竞争力

具体体现在单纯追求自然环境的美化,简单通过增加绿地、树木或公园的数量从而实现城市表面的绿色环境。这样做的后果是使绿地设计时常处于交通和建筑规划后见缝插针的消极地位,因而无法在经济生产时激发城市内部资源的再生,起不到生态意义上的作用[1]。国内外经验表明,没有哪座城市的生态建设不是建立于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谈不上生态建设。

1.2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经常割裂地看待城市和乡村

我国很多地区,目前仍然沿袭着城乡二元制的体制,这种体制的弊端在于可能出现盲目城市扩张运动,撇开农村孤立地发展城市等片面的做法。随着网络技术和交通技术的完善,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必将逐步拉近,乡村田地和城市绿地将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调。

1.3主要以政府管理而忽视全民参与推动城市生态建设

当前,政府和市民基本都持有城市建设是政府职责的看法,导致很多实践中经常忽视市民的能动性和市场经济自发调控力量,形成政府部门指令管理、效率低下的建设局面。

2.人类素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2.1人类素质的定义

人类素质是指人类在自然活动中的才干和能力,他是人类在生活中基本品质的形成。它是指在一定生活下,人类生产力自我创造价值的效率和能力。人类群体了解世界、改变社会的条件和能力。素质是先天遗传性与后天习惯性的辩证统一。先天的素养是一种自然的形成,而后天的素质则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养成。有明确生活目的和进行加以控制的教育性环境在素质养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素质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群体素质是由不同类型的个体素质组合构成。个体素质好坏影响到群体素质水平。但群体素质又对个体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使个体素质深深地打上了团结、合作、地域等文化色彩。更巨大的影响着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当代生态环境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本身的危机,是人类没有发展好自身的行为素质和能力的见证。

2.2生态环境的定义

生态环境的綜合因素影响着生物及生态动物的生存和活动。其中非生物因素有水、无机盐、氧气。在自然界,生态因素与生物生存环境和方式相互作用。生态环境是以地表为底,天空为顶,在一定活动范围内户外空间包含的有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相辅相成。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适应调整能力。其生态环境的结构越复杂,生存物种越多,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良好的环境协调性是指人类活动中各项资源、能源消耗少,生物再生循环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3人类素质与城市建设的联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社会环境因素的改变对人类的素质影响越来越大。人类素质的高低在一方面是取决于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类对环境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人类生活行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环境的后果,以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演化不以人的思想意志为转移,盲目的用人的主观意志和想法去改造环境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有人把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俗而形象地喻为“兄弟”关系,人类生态环境的事情应多和环境“兄弟”商量,这个比喻恰到好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我们需要花上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去改造恢复,甚至永远都无法复原。所以,人类与环境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3.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路径

3.1政策引导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

政策与制度的创新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生态城市建设有很强的公益性,因此,我国更要注重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对资源回收利用、生态型产业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按照零排放原则控制污水排放;结合公共交通政策,制定引导沿线土地管理的配套政策,实现土地使用和公共交通互相促进;建立生态安全及防灾预警机制[2]。建立生态技术推广机制。制定利于生态技术的承接、转化、推广和研发工作的相关政策;制定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特别应针对不同阶段的目标和项目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如生态建设项目的投融资政策、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

3.2技术保障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支撑手段

第一,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作用。应特别重视科技创新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一是要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中各类技术的基础研究,包括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专门技术等,并尽快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专项资金,以支持重大关键项目的研究;二是加快建立生态城市技术体系,形成全面完整的生态城市技术体系;三是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体制的建立,通过加强技术创新系统中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协同,加快科研成果的创新和转化应用,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构建生态城市交通体系。鉴于我国不同城市的交通运输和土地开发状况,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将改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与城市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和土地开发利用率;二是调整传统交通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应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创造条件,并采取政策措施鼓励人们利用城市市区公共交通;三是应适度控制私人汽车在城市市区的使用,加快完善自行车专业设施,改善当地步行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

4.结语

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统筹兼顾,要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即为长远目标积极筹谋,又兼顾当前生态文明的发展,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明白.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5,14(8):144-145. 

篇2

关键词:城市; 天际线; 规划; 控制

Abstract: city is the human culture together, it concentrates from spirit to matter to the large number of wealth of society, life, work, both residential, recreational and other functions. City or people's visual environment of space, is what we see various scenes, arouse our own city identity.

Key words: city; skyline; planning;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概述

改革开放的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中国的城市建设以巨大的活力和推力。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改造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使我们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天际线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发生变化。城市中高层建筑的增多、历史区域的更新、新城区的开发建设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天际线。由于缺少理论指导,加上缺少应有的重视和应有目的的控制,许多城市的天际线轮廓受到破坏。对城市天际线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规划与控制是塑造优美城市景观的重要环节。

二、什么是城市天际线

城市天际线指从远方第一眼所看到的城市的外边形状。第一眼中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这座城市的色彩、规模和标志性建筑。譬如自由女神像、东方明珠塔、悉尼歌剧院、香港会展中心,都是经典的城市天际线的独家点缀。通俗的说,城市天际线就是你站在城市中一个地方,向四周环顾,天地相交的那一条轮廓线就是天际线。它是一个城市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风貌轮廓线,反映了城市的风貌与变迁,折射出城市的文化与底蕴、风格与品位。

三、城市天际线的构成要素及视点

(一)城市天际线的构成要素

(1)建筑线:从埃及的金字塔到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再到中世纪弗洛伦萨以树丛中的尖塔为主要构成要素的天际线,天际线再不是最初的仅仅只是由大自然的山脉河流构成,渐渐的人为的手段和建筑也穿插其中。总得来说,建筑物对天际线的影响,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建筑物的主体墙身部分和屋顶部分,墙身主要是提供城市天际线的“实体”部分的竖向边界和水平对角线的宽度。屋顶就为城市天际线提供了水平部分的变化。

(2)山脊线:在城市尚未形成或形成的初期,城市天际线以自然景物为主,此时山体、植物等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山不仅给城市带来了视觉构成的变化,还为城市天际线的形成增添了韵律变化。

(3)水体:因为有了水面,天际线有了十分明确的视觉边界,这种水平方向的边界框定,通过对比强化了城市轮廓变化,并提供了展示城市天际线的大面积水域和多方位视角。

(4)广场或其他:广场在城市建设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城市的开放空间,对城市人流集聚与疏散等起到作用,同时对城市的天际线的塑造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广场对城市天际线起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广场周边建筑;广场形状和地势;广场标志物和公共设施以及广场的绿化等几个方面。

(二)城市天际线的视点

城市天际线是处于不同位置的地形与地物的轮廓线叠加而成的,由于透视的关系,随着视点的移动,天际线也发生着变化。观察城市天际线的视点应是动态的,多方位的,但考虑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应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主要视点做重点研究分析。通常选在水、陆接近城市的位置,滨水城市的两岸及城市中有较大空间的景观地带中。主导视点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视距,视线仰角,游客参观的频率等因素。通常人们观察城市天际线选择的视点位置是:

1、城市的视点

古代的城市很小,而且没有蔓延性郊区包围,所以能够直观地看到城市的外表,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和城楼通常直接形成这个城市的天际线。今天,城市非常大而且没有围合,各种各样的天际线元素,不同的路径和视点会使人们从城市对城市天际线特征有完全多样的体验。

2、进入城市的道路视点

进入城市的道路以明确的方向向着城市中心聚焦,将路径朝有特征的天际线方向引导的做法由来已久。在国外大部分中世纪的道路是直接通向大教堂或城市教堂尖顶的,而张掖古城的道路是以四大街的棋盘式道路朝向钟鼓楼。现代城市同样也向那些从不同的角度给进入城市的人们展示自己的特征,通过道路可以产生众多的观景节点,可以欣赏到不断变化的城市形象。

3、沿河或滨海的视点

水与岸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都是一个能产生特殊效果的因素。从水边获取的景观常常是全景式的和逐渐展开式的。一个海边天际线的视点随着船只的驶近,城市轮廓逐渐丰富起来。而沿河或沿湖的运动视点会产生一种检阅式的城市动态形象。

4、城市高地的视点

城市中的山峰和高地是天然的观景平台,城市还可以从高层建筑物顶部俯瞰自身。传统城市的钟塔和圆顶,现代城市的高层建筑都能够提供很好的观景视点。居高临下的视点一直是令人神往的,它会产生一种全局性控制感,同时又超凡脱俗。

5、城市内部的视点

城市中的广场、交通要道、绿地、公园、重要建筑物等都会形成城市人群从内部观看城市景观的重要视点。相对开阔的视野,人们常常从这些视点对城市进行欣赏,它提供了比较具体和局部的城市景观,但是更为人们所熟悉,也更亲切。

四、生态型城市天际线的塑造原则

(一)长期性原则:不局限于仅从某一地段或某一时段的城市天际线形态来衡量城市的整体建设水平。三五栋“标志性建筑”或“形象工程”,代替不了城市的总体风貌。应着眼于长期与根本的发展目标,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土地配置的不断优化来引导城市整体形态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动态性原则:城市天际线并非局部的从某一点或某一时间所得到的城市面貌,而是城市在动态发展中的静态展现,必须依据城市整体的风貌规划,着眼城市空间总体布局,优化土地配置,协调建筑形态,引导城市的健康发展,才能将城市的总体发展成果以天际线的形式展现出来。

(三)整体性原则:空间上,城市天际线应该是城市基地、建筑物、构筑物、自然风貌的有机综合;时间上,城市天际线是城市不同发展时期的沉淀,不能被某一时期的建筑流行趋势所掌控,应该是保护原有特色建筑基础上,建设布局新的建筑。

(四)突出个性特征原则:为了保障城市的生态环境,必须防止天际线中的高层建筑过分密集,并限定建筑在相应地段的高度、形式准则并充分尊重城市内外的山脉、植被、湿地等生态因素,对生态因素加以利用,使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达到和谐共融。

(五)弹性和刚性的原则: 对具体项目的在规划上可保持一定的弹性,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能够兼顾公众利益,但在涉及原则性问题上保持刚性。如城市的滨水绿化带、历史街区、历史地段、古建筑周边区域等应通过环境立法的形式予以保留,为形成中心区连绵的城市天际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天际线的塑造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化空间秩序和景观形象,做到生态效益、人文效益有机结合。

(二)坚持创新与充分体现城市特色的原则,创造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符合城市本土特征的现代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形象。

(三)坚持适度、合理、高效建设的原则,整合土地资源,紧凑布局、高效建设,平衡和协调好保护与开发,改造、利用和开发的关系。

(四)统一保护和塑造城市天际线原则,在保护古城天际轮廓线基础上,统一编制城市天际线保护规划,使规划成果具有可操作性、可实施性。

六、张掖城市天际线保护和塑造的思考和建议

(一)对于老城区

1、要编制张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紫线控制区,在老城区内应禁止建设高层建筑。严格按照古文物一级保护区建设高度不大于7米、二级保护区建设高度不大于14米、环境协调区建设高度不大于36米的要求进行建设控制。

2、对不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建设项目,发改部门不得立项,相关部门不得批准报建,建设部门不得批准施工;已经批准建成的,但不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相关部门应会同文物部门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依法逐步进行改造或者拆除;对已批准在建但不符合保护要求的,由相关部门负责调整设计方案并重新审批。

3、要加强对老城区城市天际线的保护和更新设计,尤其是在鼓楼、木塔、大佛寺、民勤会馆、道德观、西来寺、总兵府等一带,要严格保护,周边要留出宽阔空地来欣赏这些古建筑标志性景观,并且在城市中各个方向都易看到,使每一个到过张掖的人都能见到张掖的标志性古建筑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历史天际线。

(二)对滨河新区

张掖老城区是多功能过度重叠的城区,而这种多功能重叠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非常不利,必须对它进行疏导。建设滨河新区既是顺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张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

1、合理确定建设高度,进行分区控制。实践表明,通过建筑物符合美学原理的排列组合,是塑造天际线的一个重要手段,如高度上的强烈对比和起伏、间距上的疏密相间的韵律变化和布局上的特殊组合等,都可以塑造优美的城市天际线形象。

2、加强对高层建筑的布局和控制。高层建筑因其体量巨大,高度很大,是城市的重要景观点和对景点,它对城市的天际轮廓线的形成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在新区规划、建设和建筑设计中,要对高层建筑的栋数、分布、高度、风格、外形进行统一设计。但是不能以过分的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特为目标,要创造美的城市天际线不仅在于单体建筑或群体建筑的美,更在于整体布局上的城市环境的设计,要使建筑所处的自然空间前后参差、虚实相映、高低结合、尺度得当,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

3、重视对城市建筑色彩的控制。建筑物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天际线的视觉效果,因此要对城市建筑色彩提出总的要求,按照城市形象的主色调要求,对城市色彩进行统一管理,分区规划。城市色彩应用所追求的目标是:“统一中求变化”。对城市要确定一个统一的风格,注重主色调的选择,在不同的功能区中用一个或几个适当的辅助色调使城市色彩有所变化,色彩的分区要切合城市空间结构特点,以形成美好的城市色调。变化是次要的却又是必要的,它依靠对有特色建筑的色彩控制以及对其他城市元素的精心设计来实现。要防止出现破坏环境的不和谐色彩或各行其是、互不配合的杂乱局面;要在总体的色彩设计原则指导下,获得既和谐统一又丰富多样的色彩景观。

(三)对重点地段和湿地边缘

随着北郊湿地公园、人工湖景区等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给从湿地观看张掖城市天际轮廓线,提供了欣赏的视角条件。为了彰显张掖“戈壁水乡,湿地之都”的城市风貌,不管是从城内,还是从城外、从远方眺望,都直接关系到张掖整个城市天际线的形象特色,因此要加强对城市的重点地段,比如,行政中心区、集会广场、主要街道节点、活动场地、景观大道等,还有城郊区,比如湿地公园、湿地游览区、人工湖区、沿湿地边缘等,这些区域的规划控制。在湿地边缘区规划建设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建设项目,使城市自然生长到湿地,湿地要逐渐融进城市。并且要超前谋划,委托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做出重点地段和湿地边缘区的城市设计和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

1、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要将城市设计理念引入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要从空间尺度、形态体量、色彩关系等方面,从三维角度综合分析研究建设项目的功能、交通、布局和风格,分析研究重点地段和湿地边缘区的建设项目与周边景观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功能性与审美性相统一,与整体环境相一致。

2、在规划方案和建筑方案审查过程中,将待审批项目放入三维模型中模拟推演,从整体城市设计中推敲空间尺度、建筑形体、风格、色彩,从各个角度分析建设项目的规划布局和建筑方案,从整体天际轮廓线方面把握是否合理,力求将每个建设项目都做成精品,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整个区域的城市功能和环境品质。比如,区行政中心、滨湖广场、国家湿地公园入口广场、张掖宾馆、玉水街、滨湖大路、滨湿地景观大路、城市湿地边缘区等建设项目都应该是按城市设计成果进行实施的典范。

3、在规划条件阶段,依据城市设计审查项目的策划方案,重点审核空间关系、建筑体量;在规划方案阶段,依据城市设计审查规划布局,重点审核功能布局、空间组织、开敞空间、绿地系统控制和建筑尺度;在建筑方案阶段,依据城市设计要求审查建筑形式,重点审核建筑风格、色彩、高度、顶部、材质和配套设施。从总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通过深化细化各个规划审批阶段的管理要求,力求实现城市规划的连续性、空间布局的整体性、用地安排的合理性和环境设计的科学性。

4、按照城市设计原理来塑造城市天际线,从建筑风格、色彩、顶部、材料等四方面入手,将老城区、滨河新区、湿地边缘区、湿地公园、滨河区域等地区作为天际线重点整治提升地区,力求通过对建筑风格的协调统一、对建筑顶部造型的简化整合、对建筑色彩的准确把握以及对建筑材料的有效控制,突出和强化城市建筑组群合理性,积极打造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富有韵律的城市天际线。

5、整体提升城市环境景观,塑造城市优美天际线。根据不同路段与街区的特点,按照塑造城市天际线的原则,指导控制街景立面、绿化景观、街道家具、交通组织、夜景灯光等方面,挖掘魅力,整合资源,强化提升城市特色。

街景立面:在尊重原有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基础上,提升建筑外观品质,通过建筑适度改型、丰富建筑细部、清理广告设施、规范店招牌匾、协调建筑色彩、规整空调机位,实现整洁靓丽、和谐优美、独具特色的立面效果与街景轮廓。

绿化景观:按照种植的不同规模类型,突出自然群落与细节形态,使用乡土物种,综合考虑季相、色相与层次搭配,补种行道树木、增加绿地层次、丰富绿化色彩、雕琢景观小品,实现疏密有致、四季葱茏、优雅宜人的绿化景观效果。

街道家具:考虑各类设施的使用功能需求、以及各重点区段不同的风格气氛,比较各种造型、材质、风格的街道家具,选择适宜的设施,实现风格统一、秩序井然、和谐规范的街道家具系列。

交通环境:通过综合整治修补路面、标识与卫生环境,完善设施,梳理组织系统交通,实现清新整洁、便捷畅通、以人为本的道路环境。

夜景灯光:以功能性照明为基础,以生态节能为原则,精心设计景观性照明,实现高雅大气、视觉舒适、激情繁华的城市夜景氛围。

广告牌匾:通过规范设置方式与形式、字体与背景、材质与色彩,力求简洁明快、淡雅大气,营造繁荣繁华的商业氛围。

七、结语

篇3

发展中小企业扩大就业,让更多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人们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以包容性理念促进城市生态经济建设的迫切要求。城市的开发建设过于依赖土地和房地产业,其他行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一些地方借地生财的情况较为严重。而依靠土地开发作为发展动力的“土地财政”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违背了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同时,房地产行业高额的利润,促使各行业企业纷纷投入房地产业。社会资本迅速转移到房地产行业上来,制约了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造成社会其他行业发展缓慢。高地价和高房价还抬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挤压了普通居民的未来购买能力,给扩大内需和经济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尽管近年来国家采取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试图缩小不断扩大的居民收入差距,但效果并不理想。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比一直在扩大,从1978年前的1∶2.36扩大到了2010年的1∶3.55,如果将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也算在其中,这一比例将扩大到1∶4以上。从制度层面来看,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之间不公平发展政策的存在,城市凭借政策优越性和优先权,将本来基础就差的农村远远抛在了后面,在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素质等方面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形成了恶性的“马太效应”。在二元结构下,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不能及时有效地转移到二三产业,城乡人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使城市化进程受到阻滞。与此同时,大量农田闲置、荒废,城市管理难度不断增加,城市社会建设困难重重。

城市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包括工资、奖金和补贴在内的劳动收入是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收入差距的根源。现阶段,劳动收入的差距主要来自于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垄断行业收入畸高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传统的下岗职工、残疾人、失地农民和失业大学生等城市弱势群体的人数在不断扩大。失地农民数量迅速扩大,到2020年总数可能超过1亿。许多大学生毕业后频繁流动于各大城市,无法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经济状况较差。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严重影响了城市社会稳定。

环境污染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近年来,尽管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但仍有不少城市尚未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一些城市污染控制主要是采取末端治理的措施,而不是全程污染防治,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污染的速度,导致环境恶化的趋势始终得不到根本扭转。随着城市发展,空气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越来越突出。

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消耗。随着城市化发展,我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了2010年的18.26亿亩。在城市开发和拆旧造新过程中,消耗了大量钢材、水泥、玻璃、化工材料,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而且形成了节能减排的较大压力。此外,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对水资源的供给形成较大压力,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成为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限制因素。

狭隘意义的城市建设理念。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功利主义泛滥,城市开发建设以追逐高回报、高利润为主要动机,强调物质环境建设而忽视了对人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城市发展政策、规划设计、小区建设、家庭装修乃至产品设计中不恰当地强调人的利益,把人的利益置于一切之上,就可能割裂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忽视其他物种的利益和环境价值。这是一种狭隘的人类伦理观,是与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相违背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盲目化。有的城市为了美观,砍掉了枝繁叶茂的大树,代之以景观树和草坪,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维护。这种过度注重门面包装的做法在全国大中小城市几乎都可见到。盲目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实际上是一种伪生态、伪人居建设。在城市建设中追赶潮流,会导致有限的资金运用效率不高,广大城市居民难以真正感受到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和提高。(五)社会价值观分歧突出:文化建设中的非包容性1.城市社会出现文化危机、精神危机。当今社会价值观念中对金钱、财富和欲望的膜拜,充分体现在我国社会投机暴富的流行心态中。从社会整体情况来看,个人追逐功利行为导致价值观混乱。据调查显示,我国重视责任感的公民只有30%,处于世界各国的最低点;不到30%的被调查者重视容忍和尊重别人,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约10个百分点。这表明,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人更加关注个人,从而滑向重功利和实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成为目前社会生活的主流,它使得物质凌驾于精神至上,眼前利益凌驾于长远利益至上,助长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

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在现代城市中蔓延。在一些城市,现代生活受到当代人和大众媒体的误导,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横行泛滥,迅速摧毁和瓦解着人与自然之间已经十分脆弱的道德和情感纽带。部分人一味追求高物质消费,对文化的轻视、对物欲的过度追求。利益逐渐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人际关系淡薄,精神失落、空虚、浮躁,互不信任、相互猜疑,致使社会存在精神污染、心理危机等问题,必然造成城市文化水平不高,城市文明发展遭受打击。

(一)以生态承载力为发展基础生态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支撑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即在满足城市发展和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城市人口、经济发展的最大探讨与研究限量。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不能无限度地发展人口和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应以生态承载力为条件,控制城市的发展规模。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首先应确定生态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承载力以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其次,根据生态承载力确定城市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总量。只有将经济社会发展规模控制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的城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城市。

(二)做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从生态文明出发,将人和自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才能实现城市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时,要把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理念渗透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方面,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利用等各方面体现生态文明的理念。应打破行政区界限,从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制订城乡一体化规划,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充分注意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广泛征求意见,保证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的实施。#p#分页标题#e#

(三)以生态文明观指导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一是人类社会要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二是人类应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以任何理由和方式破坏自然;三是人类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人类发展必须与自然规律相一致。用生态文化理念丰富现有文化产业的内涵,在现有文化产业中提供生态文化的平台,使生态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大碰撞、大交流和大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要用生态文化的理念提升其他文化,将传统的饮食文化转变为生态饮食文化,提倡绿色饮食行为,抵制食用被保护野生动物的饮食行为,反对铺张浪费;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

(四)构建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应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衔接和协调,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不断在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成效。

(五)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产业生态化转型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对仍处于主导地位的传统工业进行淘汰、技术改造和优化技术结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把经济发展逐步转移到集约型的循环经济发展轨道上来。发展生态产业,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性。工业生态化的核心内涵是效率优先、节能减排。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产品数量的扩大转向产品质量的竞争。以企业、工业园区为载体,采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技术,用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消耗、高产出和低排放。农业生态化方面要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培育高科技含量的农业加工业,实现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双赢。积极发展以绿色服务业、生态物流业、生态旅游业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第三产业。

篇4

一、创建文明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内容广泛,既有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民主法制等精神领域的建设,又有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环境治理等物质方面的工作。创建文明城市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创建文明城市,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统筹协调发展的组成部分和根本所在。

党的xx大曾经提出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仅指经济上要有新的发展,而且指社会文明程度要有新的提高。文明城市的标准,包括城市规划合理,人口规模适度,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比较发达,劳动就业充分,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讯快捷,社会安全有序,医疗保健完善,市容整洁优美,生活舒适便利,政府廉洁高效,社会保障健全,科技教育进步,文化体育繁荣,市民素质优良。文明城市的这些标准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开展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努力建成文明城市,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而且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创建文明城市,是实现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现代城市文明包括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文明城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的统一体。按照现阶段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文明城市具有以下标志性特征: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的精神文明的发展;以城区规划和建设为基础的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以思想道德文化修养为基础的市民素质的提高;以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为基础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以法制规范、依法行政为基础的制度文明程度的提高。从文明城市定义的基本内涵来看,文明城市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治安良好、环境整洁优美、管理科学有序、交通便捷畅通、教育文化发达的现代化城市。因此,创建文明城市必须做到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文明协调有序共同发展。

三、创建文明城市,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

篇5

关键词:生态性城市;建设规划;绿化;简析

1 生态性城市建设概述

生态城市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响应。标志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开始。“生态城市”概念以反对环境污染、追求优美的自然环境为起点,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其概念与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生态文明城市不仅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等,也涉及城市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它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的复合系统。从城市经济系统来看,既要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即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产布局,使城市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生态城市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这不仅指足够的粮食和良好的营养,也包括住房、供水、卫生、能源消费等在内的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城市规模要同城市地域空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供给条件相适应。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生态文明城市具有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文明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的器官",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2 生态性城市建设中的规划与绿化简析

2.1生态性城市规划简析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包括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光、热、水、气候、土壤、生物等)的承载力、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物质代谢链的闭合与滞竭程度,以及景观生态的时、空、量等的整合性。 生态性城市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资源利用。在城市的市区需开发各种节水技术节约用水;雨、污水分流,建设储蓄雨水的设施,路面采用不含锌的材料,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等。并通过湿地等进行自然净化。郊区中需保护农田灌溉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禽畜牧场污染,在饮用水源地退耕还林;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设、利用水处理设施。(2)能源规划。城市建设中需节约能源,建筑物充分利用阳光,开发密封性能好的材料,使用节能电器等;开发永续能源和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制气。能源利用的最终方式是电和氢,气使污染达到最小。(3)合理的交通规划和发展。发展电车和氢气车,使用电力或清洁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区限制燃油汽车通行;保留特种车辆的紧急通道。通过集中城市化、提高货运费用、发展耐用物品来减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发展船运和铁路运输等。(4)绿地系统。打破城郊界限,扩大城市生态系统的范围,努力增加绿化量,提高城市绿地率、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调控好公共绿地均匀度,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的影响;通过合理布局绿地以减少汽车尾气、烟尘等环境污染;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物栖境和迁移通道预留空间。(5)人居环境。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中强调社区建设,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6)生态建筑。开发各种节水、节能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中开发利用太阳能,采用自然通风,使用无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舒适性;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广泛利用屋顶、墙面、广场等立体植被,增加城市氧气产生量;区内广场、道路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如用带孔隙的地砖铺地,孔隙内种植绿草,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径流。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突出多样性的人文景观。(7)生态产业规划。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它通过2个或2 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生态产业注重改变生产工艺,合理选择生产模式。循环生产模式能使生产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物质减少到最低程度,实现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

2.2 生态性城市绿化简析

生态性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科学化主要标志,在绿化规划和建设中需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依法建立绿化经济体系。 由于城市绿化经济的三重性,要保证其健康发展,根据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绿化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增加“依法治绿”的迫切性,必须依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园林经济体系。如文物法、规划法、绿化条例、风景管理条例、第三产业政策等,以及地方园林保护条例、绿化条例、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等,以确保园林绿化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2)城市绿化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城市绿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旅游资源,对社会资本充满了吸引力。在城市园林工程建设上政府可建立园林建设保证金制度,进一步开放银行信贷政策,提供更加优惠的金融措施,加速城市园林景区的开发建设。政府财政可与银行联手建立城市园林建设的绿色通道和园林建设单位的信用档案,加强对园林专项资金投放使用的监管和宏观调控。政府的财政性投入可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而游乐项目及部分景区建设可引入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或利用外资进行投资建设。(3)绿化经济建设的特色化。城市园林建设要走特色化道路,有特色才会有生命力;有特色,才能确保城市园林的长效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园林必须积极投入竞争之列,各园林单位要做大做强,应对城市园林的新发展与新挑战。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城市建设中需要注重生态性城市规划和绿化,保证人们能够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 胡连海. 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管理趋势[J]. 当代生态农业, 2009

[2] 王茁. 风景园林与城市经济[J]. 中国西部科技, 2010

篇6

总书记“7·23”重要讲话是继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写进政治报告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讲话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和“战略任务”的高度,首次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潮流和趋势,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最新成果,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对于生态文明,我认为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理念、原则和目标,不能把它当成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文明,这样理解太高;也不能把它等同于环境保护,这样理解太窄。总书记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维护社会秩序,文化建设强化智力支持,社会建设保障公平正义,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其他各种建设的基础、支撑和保障。离开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就无法持续、协调地进行。正因为如此,总书记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我理解,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和贯穿到经济建设中,就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优化生产方式,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融入和贯穿到政治建设中,就是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和法规制度安排;融入和贯穿到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全社会弘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观念、道德约束、消费方式以及社会风尚;融入和贯穿到社会建设中,就是要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贵阳市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入手,抓紧编制《贵阳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着力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严格按照功能区划确定发展定位,科学确定未来开发强度,根据科学的空间开局确定城镇化的方向和节奏;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坚持高端资源高效利用,继续抓好十大工业园区和标准厂房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着力保护生态环境,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治水、护林、净气、保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提高民生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继续下大力气解决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着力弘扬生态文化,努力使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生态生活方式成为全民自觉行动;着力完善制度安排,加大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法规、制度的制定、完善和执行力度。

篇7

【关键词】环保节能;城市园林建设;城市规划建设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建筑业高新经济及技术的现状及革新措施的高速提高也是有目共睹,但是,高新经济技术的发展及革新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令人担忧。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改革,转变设计理念,将环保节能思想融入到了城市规划设计当中。建设生态城市不仅仅是指绿色建筑、绿色园林,更重要的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全新的理念对整个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本文主要针对影响城市整体规划的因素进行分析,如公共空间设计、住宅区设计、生态平衡以及节能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1、现今建设生态城市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对环境以及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治理已经跟不上现有的经济发展。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不能协调发展,各种污染情况(如:水污染、大气污染、植被乱砍滥伐等)急需改善。不少乡镇企业的污染因为得不到及时治理已经在蔓延,并与城市的污染相互叠加,环境污染情况不断加剧。近年来,尽管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工业污染源不断减少,相关部门的环保投资也不断增加,城乡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受到重视,但城乡生态环境状况仍不容乐观。

2、城市规划与"生态文明"的理念

现今各国城市规划设计师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就是生态化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然而,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化城市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呢? 1996年6月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是经联合国人居环境大会制定的并由人居环境议程提出的,其内容是:"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融合,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内去改变生产和消费形式、发展政策和生态格局。缓解环境压力,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经济与环境'是构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三部分。其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是"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然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时间、金钱等,因此与城市的每一项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联系。在城市的空间规划设计中,建立紧密型的城市格局,积极倡导建筑节能设计,并树立新型节能理念,使能源节约达到最大的效果,建造能源资源节约型社会,为人们打造舒适宜居生态城市创建健康的生活环境。由于城市建设当中,很多一部分消耗的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开发环保型能源是非常重要的。

3、环保节能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3.1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通过前期对大气的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制定各个功能区域内的工作划分。可允许的最高排放量以及削减量,并预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以此建立大气污染的整治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要结合当前城市的整体能源结构以及交通发展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当前汽车尾气排放以及工厂中的煤炭燃烧污染,我国大部分城市当中最大的污染源。其排放的有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对人们的呼吸道影响严重。

3.2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城市中的水源污染问题对于城市中的居民来讲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之一,对其的治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的水污染治理工作主要集中在改进落后的工业生产方式,降低废水的排放量,建立高效的水污染处理设备,增加工业废水的质量效率,从而达到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3.3创新建筑材料

建筑采用新型材料,提高节能效率。对室内通风,供热系统等方面也进行技术创新,可以保障室内空气清新。此外,要将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作为关键出发点,减少建筑更新造成的建筑材料的浪费。总之,通过提高建筑寿命和节能水平并合理规划各小区楼房分配布局,实现可持续建筑,可以事半功倍,甚至多倍,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率途径,也体现出城市整体规划与节能环保设计的重要性。

4、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建设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环境污染状况不断上升。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对城市空气有过滤作用,大量的绿色植被能吸附空气中有害污染物质,阻止大量粉尘的传播,降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的数量经过光合作用转变为氧气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园林绿地建设中会覆盖很多的花草树木,这些植物对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吸附的作用,能阻挡粉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细菌的粘附,同时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本身就可以减少细菌,使空气中的细菌数量减少;在开展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种植的植物可以进行蒸腾作用,能够增加周围空气中的湿度,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同时,在城市化建设中,人民的大量生活行为活动会导致酸雨或热岛效应发的发生,进行园林绿地建设能够有效减少这些不利于人们生活的情况发生;噪音其来源主要是城市生产建设所发出的声音以及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产生的声音。噪声强度过大,就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严重的话会导致人们出现不良反应和疾病,如:精神紧张、内分泌失调、血压升高等等。城市园林绿地能够在声音的传播中对噪声进行反射使其减弱;要高度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公共设施,优化交通组织,加强交通管理。我们要十分重视重点民生项目建设,要加强廉租房、公租房的商业、医疗、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后期管理,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把好事办好。建设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公共建筑,要坚持群众满意标准,提高群众的参与性、获得感,让老百姓得到享受。要将建设与后期管理结合起来考虑,充分利用市场筹措资金,突出实用性,提高使用效率。要精心规划设计、精心建设施工,充分利用好城市相关资源,注重片区建筑风貌的协调统一,切实挖掘潜力,聚集人气商气,最大限度提升开发价值。

5、总结:

目前,我国政府提出了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奋斗目标,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提高整个城市的形象、文明程度,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者转变思想,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添加了大量的环保节能因素,并已经在实际工作中有所体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一定能快速实现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我们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为基础、以现代技术为手段。生态城市不仅是追求环境优美,而是在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同时,努力建设绿色,文明,和谐的城市。

参考文献:

[1]张建;;关于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4期

[2]赵海林;梁志青;;城市绿色建筑设计要点分析[J];现代园艺;2011年11期

篇8

(1)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城市扩容工程

20__年,围绕建设城市群发展战略,__市依托自身区位优势,确立了以城市化推动工业化,实现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指导思想。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城市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确定了到20__年,把__市建成具有50万人口,规划区60平方公里,适宜人类居住、适宜事业发展的“城市在田园中,田园在城市中”的生态型、田园式、现代化区域性中等城市的目标。以乌奎高速公路、312国道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积极通过行政中心启动、住宅小区拉动、工业园区带动、专业市场驱动等多种形式,大力实施城市扩容,新增城市新区25平方公里,全面构筑“三纵三横”的城市主体道路框架和“三河夹两城”、水城相间的城市格局。

(2)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一是城市供排水及排污能力不断增强。随着__市第一水厂三期、第二水源地建设项目、第二污水厂的相继竣工。__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9%以上;污水处理率达100%,处理后的污水已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二是城市天然气发展迅速。截止目前,该市铺设天然气主管网55公里,庭院管网260公里,日供气量达到15万立方米,普及率达100%。三是房地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__市坚持“面向__、面向新疆、注重品质、多元发展”的思路,加大对房地产企业的优化整合,促进房地产开发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建精品。国家康居工程——世纪花园、利用十项新技术建设的上海花园、具有江南特色的锦绣江南小镇等一批精品住宅小区引领了__市房地产业的新潮流,同时也大大提升了__市的城市品味。

(3)突出道路骨架作用,以高标准建设优化城市功能

近年来,__市坚持高水平、高标准、高档次,突出扩骨架、打通道、搞配套,狠抓城市道路建设,形成了“七纵三横”的道路网络,道路总长达121.6公里,面积256.76万平方米。与此同时,__市沿312国道建设了总长14公里的商贸长廊,目前已成为北疆地区一条重要的城市经济带,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城市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品味显著提升

一是注重建筑文化。相继建设了体现回族民俗风情、饮食特色的回民风情街。二是注重传承历史文化。加强古文物保护,对__清代粮仓进行了修复,使之成为__市特有的人文景观;三是注重“亲水文化”。近年来,远离水域的__围绕“亲水文化”大做文章、“引河入城”修建了滨湖河生态景观工程,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享受自然、融入自然的好去处。四是注重城市雕塑文化建设。陆续建设了“马踏飞燕”、“飞马”城标、亚中广场亚洲中心雕塑等艺术元素雕塑,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5)以园林绿化、城市美化为重点,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围绕道路这个骨架,__市进一步加大城市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建设。按照“建楼绿一点,建路绿一线,建区绿一片”和“依法建绿、规划建绿、拆违建绿”的绿化建设原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以城市生态绿地、河道景观绿地等公共绿地建设为重点;以主、次干道和城市出入口绿化整治为突破口;以开展单位庭院绿化和居住区绿化达标活动为载体,动员全社会参与绿化、美化。截止20__年底,该市绿化覆盖面积1116.5公顷,覆盖率38.5%,绿地面积998.669公顷,绿地率34.4%,人均绿地面积8.68平方米。同时,__市加快实施城市容貌工程。狠抓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建成了采用卫生添埋、医疗垃圾焚烧等综合工艺,日处理450吨城市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场。全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53%,垃圾清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__市通过实施穿靴戴帽和亮化工程,形成了白天绿化、夜晚亮化的城市景观,彰显城市个性,塑造城市形象。

二、__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前,__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改革开放以来,__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20__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6.5亿元。塔里木油气勘探开发、塔里木大化肥、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等一大批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工程相继落户__,__新机场实现通航,西气东输二期、吐—库铁路二线、库—阿铁路复线、库—库高速公路、铁路物流园、__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等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项目给__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南市区行政综合服务大楼、市政广场、人工湖基本建成;孔雀河风景旅游带一期、二期工程相继完成;乡村柏油路、农民小康抗震安居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绿化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掀起一轮又一轮,城乡生态和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城乡建设历史性的飞跃。取得了“国家

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中国十佳魅力城市”等多项殊荣,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中心城市特色的建设模式。 (1)因势利导,城市规划格局彰显大气魄

在制定总体规划时,__市结合历史、地缘、经济、人文等特点,从构建开放型、融合性经济格局出发,确定了反映石油文化,倡导高新技术,突出以人为本,注重整体和谐,现代欧式风格与多种民族风格并存的规划思路,形成了城市风格的三大特色:一是从适应开放性融合型经济特点考虑,确定了组团式布局,中心城区突出,绿色空间相隔,快速通道相连,河渠水系相通的风格;二是从区位、人文资源特点出发,确定了集旅游、商贸于一体的中心城市风格;三是从改善人居环境出发,确定了园林生态城市风格。三种风格的和谐统一,使建筑整体感觉给人以创新的大气,克服了“千城一面”的局限。

为抓好城市分区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市规划部门先后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等院校对城市规划进行了修编和完善。逐步落实了城市水系、商业网点、市场区域、小区建设、环境卫生、交通能源、人防消防、绿化美化及小城镇建设等多项规划;对具体建设工程,注重了包括楼层、颜色、天际线、雕塑、绿地以至楼房功能、无障碍设施等多方面的统一规划和安排。城市“穿衣戴帽”工程,也按现代欧式风格为主,多种民族风格并存要求,实施了“美容”改造。为积极推广高新技术,规划部门建立了gps控制网,实现了地形数字化成图,建立了建成区数字地图图库,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办公、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规划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水平达到全区较高水平。

(2)加快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__立足于老城区,不断向南发展,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重点抓好以南市区、开发区原18平方公里服务区、西尼尔服务区为支撑点,且各具内涵特色的三个组团的新城区建设,形成了老城区、南市区、库尉新区“一城三区”的融合对接,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形成近200平方公里的城市骨架,完善了开发区80平方公里的配套设施。老城区按照“打造亮点、塑造形象、完善功能”的要求,强化了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档次和品位。南市区配套管网、广场、景观小品和绿化等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初步形成了经济繁荣、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城区。“三河三渠”改建工程进度加快,白鹭河二期水系工程,孔雀河二期改造竣工、景观形成,完成了库塔干渠改河一期工程,启动了外环路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建设,打通延安路等一批城区断腿路,完成石化桥、延安桥等一批桥梁工程,完善供排水、供热供气等一批城市管网建设,实施孔雀公园、新华园等一批公园和街头绿地建设,顺利完成市政办公楼的搬迁。使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0__年__就提出了“生态立市”的战略目标。十六大以来,__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先后提出“让__绿起来”、“努力创建生态型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__市环境保护条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和干部考核体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的生态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城市绿化、荒山绿化、园林绿化、“三北四期”、农田防护林建设和孔雀河沿岸综合治理工程,使__市成为西北地区最适宜创业、最适宜生活居住、最适宜休闲旅游娱乐的生态园林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尤其是荒山绿化建设工程得到国家园林局和全国绿委办的高度评价,并被作为示范工程在干旱荒漠地区进行推广。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__市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

(4)坚持城市建设“双轮驱动”,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体制机制作用

__市的城市化程度较高。近年来,随着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实现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双轮驱动”。按照“开发新区推进工业化,带动城郊建设新农村,库尉一体构筑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实施“南扩西连”和园区带动战略,以基础设施的突破,带动城市框架的拉大、功能的完善和形象的提升,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为建设好城市,逐步形成了以“政府调控、市场运作”为机制、以统筹发展为根本方法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实践模式。用__人的话说,就是要在城市建设中学会算账,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求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值。例如,在项目开发建设中突出五个重点领域的发展。围绕新型工业化建设,引进并培植一批主导产业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围绕“三农”工作,启动一批强农惠农政策项目,让更多项目惠及农民群众;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城市亮点项目,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围绕社会事业建设,发展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和社区等领域的公益项目,进一步改善民生;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项目,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发建设取得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5)着力打造沙漠绿洲,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城市

为解决沙漠戈壁环境下的用水问题,1999年起__市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造林,结合自己的自然生态条件,进行技术改良攻关,建成了以龙山公园为典型代表的荒山绿化示范基地,先后对库鲁克潜山区、霍拉山脉的山体实施了大面积绿化,不仅提高了绿化覆盖率,而且降低了风沙危害,防止了沙土流失。

运用节水灌溉技术,使__的荒山绿化不仅可以在原始地貌情况下实施,而且节约了大量的前期土方平整费用,比传统的大水漫灌平均节水60%—70%,综合管理成本下降70%—80%。滴灌技术还能起到排盐、排碱的作用,大大地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为干旱缺水地区的造林绿化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__市已经架设主、支滴灌管线7100多公里。耐旱植物是主流,走在__的街道上,见到最多的树种就是小叶白蜡、圆冠榆、立柳等乡土树种,树冠繁茂,显示出勃勃的生机。

__尊重在荒山戈壁上造林植树成活难这一客观事实,因地制宜大量选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明显的乡土树种,培育、种植耐旱的节水型植物。在城市周边荒山上大量种植用于大环境绿化的胡杨树、圆冠榆等树种,在市区的广场、公园、庭院等绿地进行了艺术性的配置,城市绿化中的立柳、小叶白蜡等乡土树种占了70%以上,大量抗旱、耐盐碱、节水型园林绿化植物在城市绿化中成为主栽树种。他们还适时引进了成本低、适应性强、抗旱耐盐碱的园林植物,比如,国槐、刺

槐、皂角、大果沙棘等植物,从而使__市的园林绿化形成了以乡土树种为骨架,以引进外来树种为补充,以花灌草为点缀的多样性旱生植物园林的本土特色。__市还结合周边新建道路绿化带宽、水土条件好的特点,对行道树适当密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路苗圃”,既达到了快速形成绿地,节约土地的目的,又储备了大量胸径在10—20厘米的大规格、高质量的苗木。城市绿化、城市主干道和新城游园的绿化80%以上的大苗移植都来自于“马路苗圃”。

三、__、__两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的深刻启示

启示之一:城市规划建设必须更新观念,坚持科学发展

保护环境,实现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从我市自身条件看,区位优势显著,历史文化悠久,生态资源深厚,这些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宝贵资源。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将城市生态资源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贯穿于我市跨越发展的始终,注意清洁发展、集约发展、节约发展,坚持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一地的发展,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蓝天白云、清新宜人、碧水长流的秀美__。

启示之二:注重生态环境,营造生态城市特色

__正处于城市快速成型的关键时期,培育好生态特色,不仅是对现有优势的发挥,更是对未来强势的创建。因此,我们要把建设生态城市与城市定位、城市特色、城市风貌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生态环境,营造生态城市特色。清泥河、小西湖、清潩河、护城河、运粮河是我市难得的自然资源,也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必须依托现有水系资源,在现有自然水系的基础上,强化人工水系的打造,形成网格状林水网络,积极开挖人工湖泊,在市区内形成“七纵、五横、四环、十湖”的湖河一体,林水一体的网络状特色水系,并通过滨水绿化,最终形成“城、林、水”一体的__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景观。

启示之三:营造文化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水是城之灵,绿是城之魂,文是城之品、人是城之本。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内涵、没有灵魂的城市。__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物古迹众多,其中的汉魏故城、关羽辞曹挑袍的灞陵桥、关羽秉烛夜读的春秋楼、曹操射鹿台、练兵台、屯田处、曹丕登基受禅台、神医华佗墓等三国胜迹颇为有名,因三国文化丰富,__被国家列入“三国文化旅游圈”的重要城市之一。因此,在__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三国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开发,大到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小到城市雕塑,各种路标、路牌设计,都要充分考虑__的历史文脉和城市精神。要集中力量,积极谋划,推出“魏都风情区”、“__名人墙”、“三国文化墙”等一批精品工程,以各类文化建设项目为载体,不断丰富和彰显城市文化内涵,打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篇9

乌当区地处贵州省中部,是贵阳市下辖的新城区之一。坐落在贵阳市二环林带上,森林覆盖率达50%,风光秀美,生态环境良好,享有“黔中秘境,自然乌当”之美誉。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乌当区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要着力在产业协调发展上实现突破

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第三产业达到较高比例,稳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同时三次产业都朝生态化方向协调发展。著名学者温元凯教授在出席首届中国贵阳(乌当)国际温泉节温泉产业高峰论坛时也强调,“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最优模式。

乌当区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业,因地制宜提出了大力开发温泉资源,发展以温泉为龙头的旅游经济,拉动三产全面发展的思路。短短三四年间,乌当区就成功打造了御温泉、保利国际温泉、泉天下温泉等,使乌当一下子成为“温泉之城”。几乎所有节假日,乌当温泉家家爆满,天天爆满,乌当温泉品牌一夜之间享誉省内外,成为贵阳市民假日娱乐、商务人士商务休闲首选的绝佳场所。温泉产业的发展,拉动了整个服务业的发展。商贸流通、乡村旅游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疱沥一泡汤”等精品旅游路线一时间成为人民争相体验的旅游热场。

目前,乌当区正在加紧开发新的温泉,已相继有振华万象温泉、香纸沟温泉出水在建,正在打水待建的有香思河、金螺湖、情人谷等温泉。乌当区将通过点线结合的方式,实施景泉共建,形成以新天地区温泉为核心,以北线温泉组团为延伸。以东线温泉为重点的温泉旅游产业带,全而拉动吃、住、行、游、购、娱、养生等整个产业链条的全面繁荣,推动三产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不可能逾越工业化阶段。乌当区破除传统工业发展路子,通过坚持高新技术带动战略,举全区之力做大做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天园区,高新产业迅猛发展、迅速崛起,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目前,已稳定形成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制药、新材料、绿色食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

在大力发展三产、二产的同时,第一产业作为乌当区的传统强项,同样受到重视。乌当区充分发挥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产业孵化和辐射带动作用,紧紧围绕“蔬、果、畜、花、药、茶”六大特色产业,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为突破口,着力打造都市“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特色农业”,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基本建成了“十大特色蔬菜基地”、“四大特色水果基地”、“三线养殖小区”、“两大花卉基地”和“两大药材基地”,实现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要力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下足功夫

为了山更清、水更绿、生态环境更美好,乌当区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把保住“青山绿水”当作头等大事,始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乌当区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面对污染企业排污问题,乌当区一手抓源头,一手抓治理。抓源头,主要是在招商引资上设环境保护门槛,对污染企业一律亮红灯,不论投产后经济贡献有多大,只要是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一律拒之门外。正是因为这种拒绝,几年来乌当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利保护。抓治理,是对污染企业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乌当区将区域内对河流水域造成污染的造纸厂全部依法关闭;对造成地质灾害的矿山,依法关停;对开山采石打砂、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依法对其关停。已经造成破坏的,如砂厂、矿山等,采取恢复植被等方法进行生态功能修复。

生态保护,实质上就是要对生态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利用。在环境治理中,乌当区还探索出一条综合利用的好办法,就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科技农业。这样,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实现了对区域的生态功能修复。既能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增加“绿色”,又能集约利用土地。

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在解决民生问题上不遗余力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以人为本,不仅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就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归根结底就是造福于民的过程。在建设生态文明中,要保护和解决好民生问题,老百姓应该是最大的受益者。老百姓对此也最有发言权。

对民生问题,乌当区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要求。切实抓好“六有”民生行动计划,保障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如在“劳有所得”方面,针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民工返乡流,乌当区到目前已经举办多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活动,仅2009年2月举行的“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就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岗位4100个。同时,乌当区还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的登记、纳税服务、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给予农民工创业更大的支持,开辟返乡创业农民工“绿色通道”,降低其创业门槛,加强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大幅度提高农民工自身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市场的竞争力等方式为农民工解决就业创业问题。在“住有所居”方面,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百宜乡红旗村定点安置让农民喜笑颜开,村民创作的“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挂记危房户;由百姓到村官念念不忘谢党恩”,“辣椒产业致富红旗村;危房改造温暖红旗人”,“生态发展,百宜乡内百事顺;惠民政策,红旗村里红旗飘”,“昔日危房户乔丘新居;今朝新村人倍感党恩”等喜联贴在新房上,表达了对党恩的感激。在“居有所安”方面,乌当区加大工作力度,增加社区巡逻密度,有效降低了犯罪发生率,保障了居民的人生财产安全。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引来阮居平、董克俊等享誉省内外的知名艺术家移居乌当。

为确保群众呼声能够最快、最真实反映到区领导屡,确保群众困难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乌当区及时搭建、开通了“百姓一书记区长交流台”,通过整合市级交流台和区远程教育村村通视频会议系统、区政府门户网站、热线电话等,进一步畅通了群众呼声上传渠道。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凡问必答,能够解决的,依法解决;不能解决的,积极协调。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只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认真解决好群众的困难,老百姓就会更加坚信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乌当区发展的信心也会因此更加坚定,会赢得老百姓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注重在弘扬生态文化上用心用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虽说城市是经济社会载体,但是,它的内涵却不是由“经济”二字所能囊括的。斯德哥尔摩被美国《读者文摘》列为“全球十大最适宜居住城市”之首,要归功于这座城市在常年的规划建设中,把人、文化、土地、历史等元素进行综合考虑,给城市注入了文化的“灵魂”。恰如美国社会学家、城市规划师刘易斯・芒福德所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过程中,必须为城市注入生态文化,激活其灵魂。

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生态文化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既对自己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既对当代负责,又对未来负责;生态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文化也是一种行为准则,要求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应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把生态文化渗透到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篇10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与良性循环,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是人们尊重、利用、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城市园林绿化在改善城市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大力、科学发展园林绿化,是营造长沙市民良好人居环境,完善长沙市城市功能,加强长沙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长沙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1园林绿化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民生、造福子孙的战略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城市园林绿化是惟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它们在改善城市环境,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取代的作用,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特征[1]。首先,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公园、广场是市民交流、休闲、健身的极好场所,是城市的美丽客厅。例如在绿树成荫的岳麓公园和烈士公园,到处可见成群结队的人们在树荫下纳凉与交谈等,让人们充分享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快乐生活。其次,园林绿化能够降低灰尘、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等,达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园林绿化既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又能缓解人们工作的压力,愉悦人们的心情,提高居民生活质量[2]。第三,城市园林是传播生态文化的载体。城市园林绿化是提升城市品位,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途径。如2012年长沙市园林系统将举办十大主题活动,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到长沙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园林方面的成果。2012年3月市园林局在烈士公园、天心阁、晓园公园等地设立调查点,开展“两型园林、问计于民”问卷调查活动。2012年10月将举行“天心阁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年会”。在春季举行的园林生态园格桑花(波斯菊)文化艺术节上,市民可在现场领取一包格桑花种子,带回家去进行培植。而在夏天长沙生态动物园举办的“让我们的餐桌远离野生动物”环保科普教育系列活动,则潜移默化着人类社会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3]。

2长沙市城市园林绿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长沙市城市园林绿化现状

2008年长沙市被正式授予为“国家园林城市”。目前,长沙市又在朝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进军。长沙市绿地规划建设布局科学,通过点(单位绿地)、线(道路绿化)、面(公园)相结合,着力解决城市绿地分布不均的现状,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初步建立了“一环、五廊、六带、十一园、五组团”的多类型、多层次、网络放射状的生态绿地体系。并以生态林地为主题,以公园绿地为核心,以附属绿地为重点,以道路与滨江绿带为网络,注重城市绿色网络的规划,发挥“山、水、洲、城”的生态优势,通过“主题”、“网络”、“核心”相互作用,初步形成了城市区域内绿化大循环的生态系统。

2.2长沙市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2.2.1植物种植设计种类单一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适宜生长的植物多达千余种,但在城市园林中常见的植物只有200余种。长沙园林绿化的树种主要以常绿树种为主,季相变化不明显。如行道树主要有悬栾树、铃木、香樟、银杏、广玉兰等。很多路段使用单一的行道树树种,极少部分道路采用2种或2种以上树种,而适宜城区栽种的树木有数百种之多。可见,城市园林中植物品种单调,乔、灌、草比例失衡,主要为纯林、灌木和草坪等几种简单的模式,使得植物群落自身结构简单,生态稳定性不强,景观效果单调[4]。

2.2.2绿地分布不均匀按照联合国相关标准,人均绿地达60m2,城市绿化覆盖率应该达到60%。而长沙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虽然新增绿地800万m2以上,新建新增市民广场28个,小游园36个,建成开放了长沙园林生态园、滨江公园、月湖公园、麓谷公园等一批公园,但市区绿化覆盖率仅42.21%,人均公共绿地18.80m2。同时,这些公园绿化地大部分位于城区边缘,其中岳麓山公园、烈士公园、南郊公园、植物园4个公园绿地面积占长沙市绿地总面积的62%,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仅11.67m2。

2.2.3绿地人为破坏现象较为严重首先,近年来由于大量的开发和拆迁,长沙市城区绿地被侵占与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小区没有进行绿化或者绿化不达标准。虽然长沙市每年进行树木新植和补植,但在一些商业网点等集中的街路,树木人为破坏现象较为严重,树木滥砍乱伐现象屡有发生。其次,越来越多的绿化用地被改变土地性质,人为负面因素影响过多,造成绿色绿化地越建越少,水泥硬块越建越多,生物群落因为简单而呈不稳定状态。再次,盲目投入项目建设,使得项目的后期养护经费不足,绿化投资效益比较差。总之,绿化建设工作中有法不遵、有法难依、违法难纠的现象时有发生。

2.2.4湘江等河流水污染严重湖南境内湘江流经永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等城市,流域内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流入,使得湘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政府采取了相应措施进行控制,但还是没有根本解决水污染的问题。枯水季节湘江富营养化严重,藻类丰富,流域内的农村面、点污染,如养猪养鱼抛粪等对水质污染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湘江流域共有1575个排污口,其主要污染物有汞、磷、氮、铅、砷、粪大肠菌群、石油类及挥发酚等,导致湘江水体有机污染突出,重金属污染严重。长沙境内支流河道长5km以上的河流有302条,除湘江外,其他河流如浏阳河、沩水、捞刀河、八曲河、靳江河等,也面临不同程度的污染。

2.2.5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管理有待完善长沙市绿地管理存在多头管理、分工与职责不明确的问题。如公园绿化由园林局管理,单位绿化由城市管理局管理,道路绿化由道路绿化人员管理。在道路绿化中,城市主干道归于道路绿化,而次一级干道则是区级园林管理局的管理范围。这种管理方式造成了绿地管理的信息不够通畅,机制体制不完善,绿化管护的水平较低。随着长沙市绿地数量的不断增加,管护的战线也越来越长,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管护队伍的数量、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设施设备资金的投入等,尚不能满足与适应园林事业发展的需要[5]。#p#分页标题#e#

3长沙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建议措施

3.1强化生态道德意识在长沙市生态园林建设中,要遵循城市发展机理,传承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古树名木及本土民俗风情,打造现代绿色城市,实现人文景观与环境的协调共处。同时,也要加大生态伦理道德和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力度,广泛宣传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意义。努力营造爱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市民生态道德水平,使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6]。第15期单武雄等: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推动园林科学发展———以长沙市为例107

3.2科学规划园林绿地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园林绿化是重要的生态表现形式。应将园林绿化纳入城市整体规划,要实行园林绿化在先制度,解决绿化用地不足、绿地范围不清的问题,确保其先进性和超前性,从源头上杜绝不科学的行为。同时,绿化无界限,要把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实现城郊一体化。要使城市街道、公园广场、居民区,包括社会单位内部的绿化,以及城市郊区森林、农田、茶园、果园、防护林建设等,逐步走向国土治理,形成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努力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7]。

3.3加强植物造景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创造者,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社会。因此,绿地规划中应以生态基本原理为指导,建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高效的绿地系统。不断优化园林绿地的种植结构和植物构成,尽量多营造针阔混交林、乔、灌、草立体型结构绿地,使得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都可以充分利用空气、阳光、养分、水分、空间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绿化群落生态系统,提高植物覆盖率和绿化生态效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