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数据时代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数据 政府统计 发展政府统计
国家政策的制定,各种决策的产生都需要政府统计部门进行全面的信息统计工作。政府的统计工作的有效进行是维护国家大环境平稳运行的有力保障,对社会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政府应该正确认识大数据的基本内涵,重视其对统计工作的影响,积极主动配合大数据的时代特点进行政府统计工作的调整。
一、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产生是伴随着信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形成的[1]。近年来信息领域的专家对其产生与发展讨论激烈,在讨论过程中使人们意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大数据的特点是容量大,形式复杂,数据生成快且信息价值密度低。其中形成的数据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信息数据的跳跃式发展状态。随着数据来源渠道的增多,数据的结构也发生改变,其结构类型包括结构化、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的数量与速率的提升,导致其利用程度大大提升,使其在诸多领域发挥其应用价值,因此,对于政府的统计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数据时代对政府统计工作的意义
(一)改变传统的政府统计工作的特点
(1)数据量整体提升,改变数据的有限性。传统的政府统计要在一定时间内处理大量来自各种门类,各种行业的报表,这些报表的上交都是统计工作人员根据相应的调查目的,要求企业直接上交的数据信息,虽然数据的整体数量大,但其数据的有限性突出。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政府的统计部门在进行报表的收集和处理时,各企业对其报表进行数字化的转换,然后进行数字化的数据传输,使收集过程变得简单明了,由于政府统计人员在进行数据收集时没有目的性,各行业的数据按规定定期上交,使统计数据成倍增长,从而减弱了数据的有限性特点。
(2)改变其单一类型的特点。传统的政府统计工作处理的数据类型主要以文字、表格、数字为主,导致数据的处理类型单一,大数据的运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数据处理类型,其类型由文字、表格、数据转化为多种形式的可以被计算机所识别的数据。例如,多媒体的音频、视频、图片等。
(3)改变数据分析的难度。传统的政府统计工作由于对企业报表的调查目的性强,使数据在收集、处理时程序简单,核算方式、核算结果都比较明确,数据收集与数据调查的关联性大,使数据分析过程简单容易。现今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使数据的收集与调查关联性减弱,大量的数据涌入统计系统,统计人员在进行调查时要将众多数据信息进行目的性的分类,在分类中根据调查目的进行数据的分析,导致数据分析难度加大,缺乏高超的技术性分析,很难得出有价值、有作用的分析结果。
(二)提高政府名录库建设
统计部门进行政府名录库建设是其基本工作职能之一,政府名录库的建设可以促进统计工作的有效进行。现今,大数据的背景下,信息之间交流日趋便捷,交流渠道多样,导致数据的总体数量逐步提升。政府应根据现今社会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将企业的发展动向,和企业的发展现状相结合,分析企业出现状况的原因,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动态的数据分析中,发现企业新的利益增长点,从而形成数据更新及时,数据涵盖全面的名录库,使其服务企业,服务政府的功能得以实现。
(三)促进统计知识宣传氛围的形成
现今,政府的统计部门由于工作量大,工作过程具有严格的保密性,导致对政府统计部门的工作质疑声越来越多,人们对统计知识的了解不足也导致对政府统计部门的不信任。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更新,技术的更新使统计部门在进行数据的传输中速度加快,为促进统计知识宣传氛围的形成提供了技术保障。在逐步进行统计知识宣传中,打破人们对于统计部门的思维定式,消除统计部门在人们心中的疑虑,使统计工作得到人民大众的支持。
(四)改进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处理
传统的政府统计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均采用联网直接报表的形式,其形式虽然对统计工作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其存在的弊端也十分明显。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政府统计部门建立一个新的信息处理系统。在新的程序运行下进行数据的采集,对数据的质量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减少系统中数据的错误以及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出现,从而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促进政府统计工作的有效进行。
(五)强化数据分析能力
政府的统计工作的重点停留在业务数据的处理层,国家在进行决策使难以从静态的数据中提炼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3]。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静态形式渐渐消除,利用大数据中的“云计算”技术,可以同时进行大量数据的运算,将计算结果进行动态的呈现,使数据中的潜在价值得以有效发挥,在计算中建立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政府统计工作高效、准确。
综上所述,政府的统计工作在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时,首先要正确认识大数据的基本内涵,充分运用大数据的优势促进政府统计工作的进行。注重依靠大数据在改变传统的政府统计工作的特点,加快政府名录库建设,促进统计知识宣传氛围的形成,改进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处理方式,强化数据分析能力方面的意义,从而促进政府统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李冬梅.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政府统计工作模式创新及其配套举措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4,(01).
篇2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精准营销
中图分类号: F49;F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数据正在它独有的优势在各个领域内发挥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变化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过去信息技术的改变重点常常在“T”(Technology,技术)上,而不是“I”(Information,信息)。大数据时代下,精准营销的提高了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正逐渐成为营销市场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文章就精准营销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实现进行分析。
一、大数据时代对于营销的意义
(一)加强营销的科学化管理
大数据带来的技术革命,使得利用庞大的数据资源成为可能,从而促使营销出现科学性的转变,它使得银行的整个营销过程更加精确。通过一切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来量化营销行为,恰当选择客户人群,而不是盲目地不合理地投放资源,损失潜在和已有客户。原来的普遍观点是营销是一门说话的艺术,丝毫不带有科学色彩,使得营销具有随机性和随意性的特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支持数据挖掘,把营销的伪艺术标签改成科学标签,进一步加强科学化管理。
(二)增加营销对市场和顾客的可预见性
银行营销的关键所在就是是否能充分把握客户的心理,对于客户进行需求化定制,而大数据营销中对于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是可行的。大数据并不是仅仅单纯指的是数据主观意义上的大,更是指处理数据的全面性,通过发掘各种数据的相互联系来制定个性化的营销方案。大数据时代使得营销过程得以量化,用数据来进行决策,这样就能促使银行定制的营销方案更能把握到消费者的心理,窥测到市场发展的趋势。这样定制出的个性化营销更加能增加顾客的满意度,这就是营销对于市场和顾客的可预见性。
二、大数据时代营销所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营销模式强调策略、创意及覆盖度,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在的营销模式主要是以海量数据挖掘为前提,以技术为驱动,对具有特定受众的个性广告进行传播。在海量数据下,如何收集、分析和利用数据是每个银行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自身建立相关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系统,二是通过供应商卖出的技术,借助专家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根据2011年的《IBM―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评论》资料显示:在对全球100个国家及地区从事30个行业的3000名高管的调查中,有60%的受访者表示无法有效利用所有数据。因国内互联网环境较为封闭,数据拥有者开发度不高,大数据时代下,加剧了数据采集的困难,同时,数据量巨大、无规律、分散和数据本身个性化和实时性的特点,使得银行在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和分析上显得力不从心。技术条件的制约使银行很难形成清晰的消费者形象,在营销渠道中无法提供真正个性化的用户体验,精准营销也就变得极其困难。
三、实现精准营销的策略
(一)建立银行数据分析团队
一是作为现代银行,必须建立一支数据团队,从基础开始注重对于数据的收集工作,信息收集时要注意渠道的多样化与灵活化,不能仅仅依赖于某一业务系统。以银行为例,基础数据的来源可来自多方面而不是仅仅依赖于银行柜台系统,ATM提款机也可以记录顾客的存取信息,也可通过银行基金来了解顾客的信息;免费WiFi登录日志可计算出电子银行客户的使用及消费情况。此外,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如银行柜台或ATM提款机排队时,简单的调查表填写,了解客户要求和客户构成等信息。
(二)实现数据的有机结合
注重数据的分析和整合,对数据进行完整性和准确性评价,实现各种数据收集源的有机连接。如ATM机的统计记录可以得到某一顾客的存取款清单,和银行渠道信息的整合后可以得到顾客进一步的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电话等)以及一段时间内的银行账户情况,还可以通过数据中顾客支付方式(现金、信用卡、借记卡等)情况记录,了解该顾客的支付习惯。
(三)变革营销组织结构
以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策略,将对传统的营销决策、营销手段、营销执行等产生极大影响,会给银行营销带来根本性的变革,这其中包括组织结构的改变。银行可通过建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来合理运用大数据可以实现精确化营销,以数据的搜集、挖掘、分析为工作中心的组织架构和员工分布将成为大数据时代银行营销变革的一个必然趋势,在大数据体时代,银行营销将由独立的手段转化为银行的系统工程行为。
(四)维护客户关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大数据浪潮的到来,银行也开始变得愈加重视客户关系的维护和管理,良好的客户关系能直接帮助银行快速有效地洞察客户的需求动态,如何加强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否高效的管理和挖掘客户资源,能否与客户之间建立长期的良好关系已成为银行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通过对以往的顾客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可以找出银行现有客户中那些最能够影响客户划分的关键因素,并且把客户进一步细分成为更加精细的组别,以使得每个组别里的客户具有更多的关联性和相似性特征,从而银行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管理客户关系。
四、结语
在大数据体时代,银行营销由独立手段转化为银行的系统工程行为。以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策略,将会给银行营销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只有充分融入大数据时代并且将其与市场营销充分的结合起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王佳辰.银行官方微博的营销策略及其 VI 设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10-12.
[2]赵三珊.银行微博营销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以电子商务银行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4:10-12.
[3]周明苇.传播学视角下中国会展品牌个性塑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8-10.
篇3
关键词:大数据;中医药信息
作者:潘文,程涛,牛崇信,赵晓丽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技术融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而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中医药行业的结合,则大大推动了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各种中医、中药数据库和以提高诊疗质量为目的包括专家系统在内的医用人工智能系统、远程医学系统、综合医院信息网络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成为中医药信息化的重点。
1大数据时代到来
当数据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当科研处于以数据为基础进行科学发现的第四范式[1],当数据开始变革教育[2],这些都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bigdata)时代。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同样,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大数据时代的理念与技术的研究,也已经悄然展开。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教授指出:“‘大数据’应用于中医药临床与科研,将给这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大数据,顾名思义是大规模的数据集,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量的概念。大数据是指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相比于传统的数据仓库应用,具有数据量大、查询分析复杂等特点。IBM公司指出,大数据的特点是4个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及Veracity(真实),它提供了在新的和正在出现的数据和内容中洞悉事物的机会,使业务更加灵活,并回答以往没有考虑到的问题[3]。Gartner公司的报告也提出,大数据是大容量、高速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它们需要新的处理方式,以提高决策能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4]。
由此可见,大数据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了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那些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使之成为一种大资源。其背后隐藏了深刻的理念,这些理念包括:①将对数据和信息的分析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里的分析是指深层的挖掘。大数据时代,如何充分利用好积累的数据和信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政府机构以及科研工作者首要关注的问题。②多种数据的整合和融合利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多样性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其表现方式可以是数据库、数据表格、文本、传感数据、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同一个事实或规律可以同时隐藏在不同的数据形式中,也可能是每一种数据形式分别支持了同一个事实或规律的某一个或几个侧面,这既为数据和信息分析的结论的交叉验证提供了契机,也要求分析者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有意识地融集各种类型的数据,从多种信息源中发现潜在知识。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提高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③更加广泛地应用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数据量大、类型多样、增长速度快是大数据的突出特点,这必然会带来数据获取、整合、存储、分析等方面的新发展,产生相应的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创新地应用于大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同时,计算机辅助分析或基于计算机的智能化分析,将成为大数据时代数据与信息分析的主流模式。
2中医药信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作用在中医药领域中,中医药信息具有非常典型的大数据特征。有资料显示,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4所医院全年的门诊量达到698万人次,仅广安门医院1天的门诊量就超过1万人次,每年还有6万多的住院患者。如果将这些患者的诊疗过程全部数据化,每人次就诊产生的医学数据以10M计,每年产生的数据量将高达70TB,如果把全国中医院的临床数据都汇聚起来,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另外,在中医医院,每个患者不但要经过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还要经过各种理化检测进行疾病及其预后的诊断,所以不只有病历资料中包含的信息,还会有生化检查、多种影像或病理切片检查的生物学信息。收集这些庞大、多类别的数据,通过分析处理将其盘活,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
2.1中医药信息在中医药诊疗和科研中的作用
中医药信息在中医药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数据的中医药信息对中医药的诊疗和科研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将给中医药科研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极大的便利。刘保延教授认为,利用数字技术记录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中大量的中医学知识和诊疗信息,并把这些信息用于分析中医临床诊疗的疗效和经验知识,是中医药学现代化研究和发展的重要课题。这些海量信息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中医药从人体状态切入,整体、动态、个性化地掌握人体,理念超前,方法先进,但中医药的巨大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至今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关键问题在于缺乏实现超前理念、先进方法的技术手段。当前记录实践的技术仍然停留在千余年前的水平,当务之急是进行技术体系的创新,数字技术是促进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中医药学来说,如何让大数据成为学科发展的大优势,取决于对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大考验,处理得好,应用得当,大数据就会成为“大优势”,为中医药发展带来“大价值”。
众所周知,中医药发展离不开临床。以前中医主要通过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用纸质病历将临床诊疗过程记录下来,通过自己感悟升华,变成自己的学术观点或学术思想,再回到临床指导实践,这种“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发展模式是一个非常漫长、以实践中的疗效为检验标准的过程,导致了中医传承困难、成才缓慢、发展不能满足需求等状况。中医药行业利用大数据技术,重点要解决的是临床实践如何数据化、数字化问题。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研制的“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及其成果的延续和推广应用“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构建”就是利用大数据实现中医药临床科研变革的有力工具。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旨在建立中医临床实践数据化的工具与复杂海量临床数据管理和利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的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过程。其中,医者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与患者的交互,采用“继承创新”的方法,践行着自己的诊疗实践,而同时通过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将实践数据化、规范化、数字化,海量临床数据经过整理、清理、装载、转换等过程,被放在了以“证-治-效”紧密相关模型为主题的数据仓库中,在医者“思维”的组织下,通过查询检索、统计分析以及数据挖掘等,从中发现中医临床的经验,揭示诊疗规律,评价临床疗效等,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再去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使中医临床诊疗把握度不断提高,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将临床实践数据化,采用高度结构化的电子病历系统,将不同医生采用的自由语言记录临床信息的方式,改变成通过数字化中医临床术语应用系统支撑下的结构化电子病历。研究建立了“中医临床标准术语集”和“中医临床规范术语字典”等系统,基本满足了临床病历书写与数据挖掘等对规范术语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结构化的中医电子病历系统。目前该项目合作医院利用此系统,已经收集中风、糖尿病、冠心病、肿瘤、针灸等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病历10万余份,其中包括40多位名老中医诊治的上万份病历。在不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此系统,临床诊疗实践被详细记录并被量化为可分析的临床数据,形成了蕴含丰富临床经验和临床规律的海量数据库。然后,数据管理平台将整合不同研究中心、研究现场所产生的数据,形成蕴含内容极其丰富的大数据资源。中医临床数据一旦被全部汇集起来,将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医药资源宝库,将具备无与伦比的特色优势。
2.2中医药信息在中医医疗机构管理中的作用
大数据的中医药信息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工作,为医护人员创造更加公平、公正、有效激励的工作环境和为广大百姓提供更为充裕的医疗资源。2012年3月,广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式携手IBM构建智能运营平台,利用IBM在业界领先的业务分析和数据挖掘工具,帮助该院搭建了大数据时代下的智能运营平台,成功部署了国内中医院行业第一个完整的运营数据分析系统,为医院管理体系输入至关重要的洞察力,不仅推进医院向管理现代化大阔步迈进,也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民生大众的就医体验。智能运营平台的构建全面提升了医院在日常运营监控、阳光用药监察、医保费用监控、科室目标管理四大方面的技术能力。基于此项技术,IBM医院智能运营系统致力于帮助医院进行日常运营信息的整合,从医院管理目标出发对医院运营数据仓库进行规划和建模,以医院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电子病历(EMR)、病案管理、医保等系统作为数据源,进行数据抽取、清洗和转换,为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利用打好基础。在医院运营数据仓库的基础上,IBM先进的医疗运营分析模型和分析工具能够帮助医院获得良好的业务洞察能力。而在进行数据整合与分析的过程中,IBM医疗分析专家不仅可以帮助医院发现原有系统中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提出整改建议,还可以立足于医院的发展战略,帮助医院设计、规划出新的管控指标体系并对医院业务系统提出一系列整改要求,使医院的分析数据更加完整,更加准确。这些工作也从决策分析的角度引导和促进医院业务系统配合分析目标的要求,采集更加动态全面的信息,支持更深更广的业务洞察。
2.3中医药信息在公共卫生研究机构中的作用
篇4
只有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区大量采集样本,才有可能满足RCT随机对照实验的样本要求。RCT样本问题可望在大数据时代得到解决,随着泛在随时采集样本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不间断采集医疗数据的可佩戴设备出现,样本数据的稀缺等问题将随巨量数据消失。而随着新型大数据分析挖掘工具的出现,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证据及其结论的准确可信性必将大大提高。目前,深度学习识别5749个人脸的精度已达99.15%,其准确程度已经超过人眼和大脑。因此,深度学习必将为循证医学带来一场新的革命。本文将分析循证医学在数据证据获取、分析、制作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介绍医疗大数据时代的数据采集、整合、分析和处理方法,介绍面向医疗大数据的深度学习技术自动提取疾病特征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医疗大数据及基于云计算的深度学习对循证医学所带来的各种变革。面向大数据的深度学习将特征提取与决策分析过程合二为一,大大降低了医生在临床及医学研究中应用循证医学的劳动强度。结合医疗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的循证医学,将克服过去数据证据稀少、偏颇、失信、不公、过时等不足,将具有更加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力。
1循证医学与数据证据
循证医学,简之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又被称为实证医学。循证医学重视医生的临床经验,即传统意义上的经验医学,同时又强调诊断、治疗等决策应在临床证据最为符合病症的基础上作出[1]。在循证医学的创立、发展与传播方面,英国的科克伦(ArchiebaldL.Cochrane)、美国的费恩斯坦(AlvanR.Feinstein)以及萨克特(DavidL.Sackett)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循证医学的奠基人。科克伦强调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使用随机分组策略,才能避免因样本分组而产生的选择性偏差,保持对照组和试验组样本的背景因素平衡,从而才能做出最终正确的比较与评价。他建议及时将切实医学证据传播给使用者,接受专家评估并对可信度进行适当分级,以使医学证据能被及时整理、归纳与更新。费恩斯坦奠定了现代流行病学的数理统计与逻辑基础。从1970年到1981年,他在美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ClinicalPharmacologyandTherapeutics)上,以“临床生物统计学”(ClinicalBiostatistics)为题连续发表了57篇论文,将数理统计学和逻辑学导入到临床流行病学,科学系统地建立了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理论体系。萨科特则为循证医学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发起并主编了与循证医学有关的两本著名杂志:《美国内科医师学会杂志俱乐部》和《循证医学》。
1997年,他还主编出版了《循证医学》一书,该书被译为多种文字并在世界上广为传播。正是在《美国内科医师学会杂志俱乐部》上,加拿大盖亚特(rdonH.Guyatt)于1991年首次提出了循证医学一词[3]。从循证医学与数理统计和逻辑学的渊源,便可以看出循证医学注重证据的内涵。它是一门非常强调证据制作的学科,同时又非常重视医学证据的传播和评估,这正是它区别于以往医学的特点。通过评估产生可信证据,通过传播发挥证据价值。医生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不仅基于经验直观判断,而且结合证据科学决策,更加客观地进行诊断与治疗。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国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中,循证医学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科克伦最初创建的世界循证医学协作网已经包括约50个专业协作小组,所收集的医疗证据几乎覆盖所有临床医学领域。1996年,我国华西医科大学建立了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并于1999年正式加入世界循证医学协作网;2001年,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创办了《循证医学》杂志,发表在各类杂志的循证研究论文达45842篇。但是,循证医学也有其面临的问题,如对证据进行科学评价等问题。临床证据目前还没有完整、科学的定义,证据评价标准及推荐级别尚未完全统一,不同国家不同疾病的证据质量分级不尽相同。而且,随着人类对疾病认识的加深以及诊疗手段的革新,评价标准还会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循证医学的基础是数理统计学,要求RCT的实验样本及环境一致,以便排除个体差异及环境干扰,但这在现有条件下近乎不可能实现。号称大规模随机对照实验的样本偏少,对照组和试验组难有条件一致的个体,环境随时间空间变化造成实验对照控制困难。目前,大规模的医学样本采集困难,几百个样本已经算是比较大的样本了;而根据统计理论如要达到90%的敏感度,至少需要约1300个的数据样本。为了克服RCT样本不足的问题,Meta分析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综合已有研究多个样本集的结果,可以推得大规模样本集的综合结果。Meta分析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Meta分析的基础也是数理统计学,其运用的前提是样本及实验环境一致,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备受质疑。首先,不同样本集的权重控制难于完全公正,因为其实验环境难于恰当评价和把控,实验结果难免有过度包装和偏颇之嫌。Meta分析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它所依赖的数据往往不是最新的即时案例,制作的证据可能因环境与气候的变化而失去应用价值。总之,循证医学所面临的问题包括:证据的稀缺性、偏倚性、可靠性、及时性、公正性,以及环境的一致性等方面的问题。由于证据的一致性和及时性存在问题,基于历史数据进行Meta分析备受质疑。2014年,《英国医学杂志》在名为《循证医学濒临破产》的文章中指出[5]:循证医学的证据属于间接证据,基础建立在已经发表的研究文献上,利益冲突容易影响证据的公正性,证据环境与临床决策环境存在距离;循证医学助长了过度诊断、过度治疗,并可能存在沦落为利益集团代言人的危险。
2大数据对循证医学的影响
大数据(Bigdata)又称巨量或海量数据,是指数据规模巨大以至在合理时间内,无法通过当前主流软件工具,获取、处理、分析以便决策的结构复杂的数据[6]。大数据如下具有4V特点:Volume(巨量)、Velocity(瞬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巨量是指已经不能再用GB(即1024MB)和TB(即1024GB)为单位,来衡量大数据的存储容量或规模,而要以PB(即1024TB)、EB(即1024PB)乃至ZB(即1024EB)为单位来计量数据容量。在巨量的医疗大数据中,各种条件的样本都会存在,因此,证据的稀缺已经不是问题。瞬速是指兼具方向的快速变化,即数据随时间和空间快速变化。大数据中的样本通常是全空间的、多维度的、全时间的及瞬时变化的。由于大数据地域环境广,数据样本量巨大、正反样本齐全,证据的“制作”已不再必要,而是随时随地客观地存在。瞬速性通过可佩戴健康监测设备体现,这为及时获取病患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多样是指数据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因果并存、甚至同一数据表现出不同形式。数据的多样性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是一个巨大挑战,但同时也为样本分析结果的验证带来便利。因此,在医疗大数据环境下,不仅随时可以采集样本进行分析处理,还能对分析得到的结果马上进行验证,从而能够保证医学证据的可靠与可信。
价值是指相比小规模、历史数据而言,大数据具有更高的研究和使用价值。由于任意时刻任意地点都有大量样本,样本的稀缺性和及时性已经不是问题,这为医学研究扫清了采样障碍;同时由于样本丰富冗余多样,也为研究结果的验证提供了便利;大数据除具有巨量历史数据外,还有不同地域环境的巨量即时数据,这使循证决策更具应用价值和时效性。大数据将首先改变医学数据的采集方式。大数据的形成往往依靠自动采集技术,随着可佩戴监测设备如iWatch等的出现,医学数据的采集及积累速度将出现爆炸性的增长。以往的数据同大数据相比,如同沧海之一粟。且以往的数据往往靠手工采集完成,普遍存在稀缺、偏倚、可靠、及时、公正等问题,这样采集的证据必然会影响医学研究的结论。基于手工证据进行决策,其结论未必准确及时公正可靠。医疗大数据不间断地在不同地点同时采集,不仅包含历史数据以及即时数据,甚至还可能包含未来需求信息,例如,ogle就是通过人们对感冒药品的搜索来预测流感的。大数据的出现将改变医学数据的管理方式。在网络数字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尽管已经出现了电子病历,但纸张病历在数据管理中仍然重要。然而,纸张病历有其固有缺陷,如容易破损或丢失、整理归档的周期过长、借阅的时间成本极高、研究采样的工作量巨大等等。伴随大数据出现的数据融合技术能将不同医院的电子病历整合在一起,并同可佩戴健康监测设备的数据及时集成,大大减少了电子病历的整理、借阅和数据采集时间,这不仅对病人的疾病诊断和预警监控更加有利,同时也对医生的临床及医学研究更有帮助。通过语音和可视眼镜等现代化的数据浏览设备,医生在查房间隙就能获知下一病人既往病情,从而能大大减少医生的劳动强度,使医生有更多时间治疗病人,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医学研究。
大数据的出现将改变医学数据的分析方式。以往在收集样本数据以后,通常使用SAS或SPSS等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相关病因或建立决策模型。这些软件受计算能力及内存容量的限制,只能处理样本量不大的数据,并且处理的数据维数有限,例如,SPSS不能超过40维,而医疗大数据的维数成千上万。通过手工或统计软件的计算方法,将无法满足医疗大数据的分析需要。
当维数超过30个致病因素时,可能要考虑230种因素组合,普通统计软件已无法计算和处理,必须依靠内存及速度“无限”的云计算。必须研究与开发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分析与挖掘技术如深度学习技术,使其能够自动完成高维病因数据的分析与主要病因的提取。总之,医疗大数据的采集、整合、分析、处理、研究完全靠人工完成已极其困难,没有利用云计算的统计分析软件也难于完成医疗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在大数据时代,必须借助深度学习等技术完成医疗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虽然医疗大数据能够弥补数据样本的不足和不公,但只有借助更为先进的分析工具和软件,才能为循证医学带来进一步的变革和发展。
3大数据对循证医学的变革
证据制作是循证医学的核心,证据能为医生的诊治提供参照,因此,循证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矛盾、偏颇、过时的证据也使循证医学备受质疑。首先是证据及其结论存在大量的矛盾,使人们对循证医治的结果产生怀疑;其次是证据偏颇使其成为利益代言人的工具;其三是证据时过境迁使医治达不到预期效果。而医疗大数据的出现恰好能够弥补以往证据采集与制作的不足。首先,医疗大数据使证据的稀缺问题得到解决;其次,随大数据广泛汇集的医生及病人评价,可有效避免证据成为利益代言人的工具;其三,可穿戴等自动采集设备可保证证据的时效性。这将有助于循证医学同中医的结合。中医的治疗过程通常比西医长,其证据采集及疗效评估存在很大问题,而随着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等技术的发展,长期持续采集治疗证据及疗效将不再困难,从而有助于循证医学在中医等领域发展壮大。此外,随大数据兴起的先进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将对循证医学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临床决策分析评价是确定循证治疗方案的关键步骤,现有的决策分析评价模型包括决策树、Markov过程等一系列模型,这些模型在面临高维大数据时力不从心,难于继续提供较高的决策精度,使医生对医治方案是否有效失去信心。随着大数据深度学习技术的出现,病因的分析和提取已完全自动化,且大大降低了建立决策分析模型的工作量,提高了治疗方案的决策精度。对于任何疾病诊治方案,考虑的疾病致病因素越多,即证据或特征维数越多,得到的参考信息就越多,诊治的准确性就会相应提高。但是,医生在遇到大量高维的证据数据时,往往面临从中选择少数有效证据的难题。例如,假定要考虑30个致病因素或检验指标,建立决策模型就要考虑230种因素组合,从中筛选一个最优因素组合作为模型输入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因此,要得到由若干最优证据构建的最佳决策分析模型,医生们所投入的研究精力可想而知。
筛选最优因素组合是医生们最费精力的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可以被深度学习自动完成了。深度学习最早由Hinton等人在2006年提出,它是一种无监督的特征学习和提取技术,它通过低层特征的组合构建更加抽象的高层特征。2012年,Lecun等人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真正实现了高效的多层深度学习。传统的神经网络学习只有单向认知过程,通常只包含一个隐含层,因层数较少而被称为浅层学习。深度学习则包含认知和生成两个过程,并且每个过程都包含多个隐含层,其模型的总体框架如图1的虚框部分所示。如图1所示,深度学习的“输入层”可以理解为各种致病因素以及各种检查化验结果,例如遗传环境因素以及肝功全套指标等;自底向上的箭头表示认知过程,自顶向下的箭头表示生成过程,即深度学习由两个互逆的过程构成;认知权重向量WnT和生成权重向量Wn表示深度模型的知识。原始“输入层”经“隐含层H0”认知得到输出,输出又经“隐含层h0”生成得到新“输入层”,如果原始“输入层”和生成的“输入层”完全一致,则说明认知产生的输出是完全正确的。根据信息论的有关理论,学是会产生损失,新旧输入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只要两者近乎一致就可以了。认知和生成权重同隐含层的每个输出相关联,wake-sleep深度学习算法用于双向调节权重:(1)利用下层输入和认知权重向量WiT产生输出表示,然后使用梯度下降法调节生成权重向量Wi;(2)利用输出表示和生成权重向量Wi产生输入表示,然后使用梯度下降法调节认知权重向量WiT。通过逐层学习最终得到顶层的认知和生成权重向量WnT、Wn。在深度学习完成后,如果要建立决策分析模型,只需将顶层输出即自动提取的特征,作为分类模型如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并用类别标记如肝硬化分级训练支持向量机,就可以得到用于决策分析的精确分类模型,分类模型如图1的虚框外部所示。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汤晓鸥教授领导计算机视觉研究组(mmlab.ie.cuhk.edu.hk),开发了一个名为DeepID的深度学习模型,在LFW数据库上识别5749个人脸的准确率已达99.15%,其精细和准确程度已经超过了人眼和大脑。医疗大数据及深度学习必将为循证医学带来一场新的革命。不仅数据缺失、偏颇以及过时等问题会被迎刃而解,而且证据收集、制作以及诊治方案的决策都将会自动化,这将扩大循证医学在所有领域包括中医等领域的应用范围,大大降低医生在证据制作、治疗方案决策与疗效评估等方面所付出的精力,推动循证医学向更深更广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4总结
医疗大数据带来的变革将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为医学研究和证据制作带来便利,同时也将促进中医等替代和补充医学的发展。作为大数据采集的一项关键技术——便携式/可佩戴健康数据自动采集技术,将大大提高医疗数据采集以及证据制作的效率,解决中医等疗效数据需要长期采集观测的难题,弥补循证医学存在的证据偏颇、不公、过时等缺陷,促进循证医学更加客观、公正、可靠地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在循证医学的证据评估以及利用方面,伴随大数据出现的云计算能够提高证据分析与处理的效率,大大节省医生临床应用和医学研究所需要花费的时间;面向大数据的深度学习能够从浩瀚的高维医疗数据中,自动完成疾病致病因素及环境因素等的筛选与提取工作,并能建立精度远远超过人脑的决策分析模型,从而大大提升医生建立和应用循证治疗方案的信心,有助于循证医学被各科医生更加广泛地接受和应用。尽管深度模型包含更多的隐含层,其学习时间要远远长于浅层学习,但两种模型的决策时间相差不大,因此,这并不妨害深度模型的有效应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度学习将证据提取与决策分析两个过程合二为一,大大降低了医生在临床及医学研究中应用循证医学的劳动强度。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的循证医学,由于能够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决策精度,因而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5展望
篇5
“我们的数据库资源来自全世界1400多家拍卖公司,包括将近800万个艺术作品的记录。”在上海浦东的一家高端会所,来自美国Artnet公司国际拓展部的托马斯侃侃而谈,表露出运用艺术品大数据这枚“利器”进军中国市场的决心。
Artnet是一个成立于1989年的艺术品数据公司,它积极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合作,除拍卖行之外,欧洲艺术品博览会、来自柏林和布鲁塞尔的相关机构也加入了合作者的行列。
而这一次,Artne将目光瞄准了中国。“中国的艺术品和古董拍卖市场是全世界最具上升动力的市场。”托马斯认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有着强大的后劲,在大数据的应用上将大有可为。
当天,齐聚此次艺术延伸产业“头脑风暴”的还有喜马拉雅美术馆创始馆长沈其斌、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执行院长孔达达和当代艺术家、批评人及策展人徐子林等中国艺术品领域的大佬。
“通过艺术品数据,可以在数据挖掘的基础上,为投资人提供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动向,帮助他们找到准确的投资方向。”孔达达称,艺术品大数据在国际上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
市场繁荣促进“大数据”到来
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近几年的火爆,惊动了世界。“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品和古董市场。”一份来自TEFAF欧洲艺术基金会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艺术品市场所占的份额由2010年的23%上升到2012年的30%,美国所占市场份额为29%,比2011年下降了5%。
不仅如此,欧盟的27个国家所占总份额为为34%,下降了三个百分点。伴随着欧美国家艺术品交易市场份额的下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开始发挥威力。仅就2011年来说,中国艺术品交易额就达到了461亿欧元,相对于2009年上升了63%。无疑,中国艺术品市场潜藏着巨大的商机。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艺术品市场资金量有很大的增长,让业内不得不用诸多金融市场方法去进入艺术市场。”托马斯介绍,良好的数据是保证艺术品市场的基础,艺术品大数据在市场里的作用非常关键。
“中国需要艺术品数据作为观察市场的工具,艺术品大数据可以把艺术家作为金融市场的‘个股’来进行分析,从这个角度观察艺术品和艺术家成长的轨迹,也可以借助这些数据去分析艺术品的走向,为这个市场提供研究方法,使艺术品市场成为更透明、更有效的艺术市场。”
“大数据”的大能量
虽然中国艺术品交易规模逐渐攀升,但艺术品数据化的程度与欧美地区相差甚远。
“运用艺术品大数据可以为艺术品市场做不少事情。”托马斯介绍,通过Artnet搜集的艺术品交易记录,可以分析出艺术品市场的变化。“比如可以把一些艺术家放在一起,很容易综合出一个流派的指数,从中观察到他们交易数量的变化等,这些为艺术品研究报告的撰写提供了准确的数据。”
以过去十年艺术品交易市场为例,通过大数据挖掘,发现占市场交易最大份额的是现代派和印象派画作,其中,现代派占比34%,印象派则为24%。二者合力抢占了全球艺术品市场大半江山。
对此,孔达达分析称:“目前艺术品大数据在国际上已经有了较好的口碑。以Artnet为例,他们对于数据的整理较为谨慎,全线的1300多万个数据在欧美的各种银行、艺术品机构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带动了艺术品市场的数据化。”
他还明确表示,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将很快与Artnet建立合作关系,将在中国建立服务器,并由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搜集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的数据,充实到Artnet的数据库里,丰富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数据。
不过,国际上艺术品市场数据提供多以收费的方式进行。以Artnet来说,一条数据需要支付10~25美元,“如果要做一份报告,那将需要支付一笔昂贵的费用。”这种模式在中国国内是否可行,还值得商榷。
如果雅昌网也开始收费
国内艺术品市场近年来的活跃,也催生了不少提供艺术品交易数据搜索的平台。但孔达达认为,目前国内投资者对于艺术品金融大数据的概念还不太清晰,现阶段发展还很不成熟。
以雅昌网为例,它是国内较大的艺术品交易数据中心,可从中搜索全国的艺术品交易数据,同时数据还是免费提供。但由于其基础数据未经处理,读者无法从这些数据本身直接得知真实的交易情况,只能自己进行甄别。
“艺术品的数据有干净的数据、可疑数据以及垃圾数据。干净的数据是已经及时清理过的准确的数据,而可疑数据和垃圾数据分别是那些有疑问的和没有用的数据。”孔达达介绍,目前国内搜集到的基本都是二级市场的数据。
“这些数据主要源于十几个拍卖公司提供,仅仅是初始数据,里面有不少疑问数据和垃圾数据,对于那些竞拍后未付款或赝品等数据,国内还未及时清理,有时也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搜集不到。”
不仅如此,目前国内画廊、古玩店、私家交易等数据的获取几乎为零,这些数据属于一级市场的范畴,但尚未有专门机构对一级市场进行数据整理,在我国艺术品界还处于空白阶段。
篇6
[关键词]大数据;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海关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1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各届对外贸数据非常关注,作用日益明显;另一方面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屡屡遭受社会的质疑,自上而下给外贸统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处于蓬勃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对外货物贸易统计管理部门既要面对大数据的理念和数据需求对传统工作模式的冲击,又在大数据时代带来的统计改革和统计创新中充满机遇,如何应用大数据的理念和思维,提升对外货物贸易统计能力,提高对外货物贸易统计工作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课题。
1对外货物贸易统计
对外贸易活动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对外贸易活动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对外贸易包括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狭义的对外贸易仅指货物的进出口。[1]本课题论述对象主要针对狭义的对外货物贸易统计。
对进出口货物贸易的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地反映我国货物进出口和对外贸易运行状况,是研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国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依。自1981年开始,我国对外公布进出口贸易情况正式使用海关统计数据,海关统计从此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官方统计。《海关统计条例》规定:实际进出境并引起境内物质存量增加或者减少的货物,列入海关统计。因此,列入我国海关统计范围的货物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跨越我国经济领土边界的物质商品流动;二是改变我国的物质资源存量。
2大数据时代对外货物贸易统计面临的挑战
21大数据的内涵和特点
对于大数据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来讲,大数据有“4V”的特征:首先,体量浩大(Volume),数据集合的规模已从GB 到TB 再到PB 级,甚至开始以EB 和ZB 来计数;其次,模态繁多(Variety),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再次,生成快速(Velocity),大数据往往以数据流的形式动态、快速地产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最后,价值巨大但利用密度低(Value),大数据中蕴含高价值的信息,但其价值利用率往往较低。[1]
大数据的“大”并不仅仅在于数据量的多少,还是一种“以数据为大”的方法论。通过对个体行为的数据挖掘,使用关系分析、文本挖掘等方法来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
22新时代对外货物贸易统计面临的挑战
(1)准确性遭到质疑。在数据类型多样化、数据源多元化的时代,政府统计受到的是全民解读的高规格待遇,越来越可能遭受到准确性的质疑。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具有准确、及时、国际可比的特征,但2012年以来的一段时期,港台的贸易数字显现,来自中国大陆的进出口额低增长甚至负增长,而我们对港台的外贸数字显示的却是高增长。两者数据的巨大差异必然遭受公众的疑虑。海关统计数据往往局限于单一的总体数字,而缺少统计方法、中间指标、相关误差、适用范围的统计性阐述。在部分进出口货物使用去向不明,被作为“套利”道具情况下就难以避免数据准确性的质疑。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甚至无须进行数据的比较,仅仅从有关部门、行业或民众的自身感受也可以对数据提出疑虑,网络相传、口耳相传,最后就有可能演变成海关统计的公关性危机。
(2)实效性较为滞后。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响应都是分秒必争,海关统计的反应速度显然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及时性需求。目前海关各项统计工作基本以月为周期,海关统计需要经过人工审核、实际查问、数据汇总的过程,生产周期偏长,外贸进出口数据也在每月的9日才能正式。虽然理论上报关单日报数据电子化可以使得统计数据生产时限缩短到1~2日,但由于作业方式的传统和对精确性的要求,海关统计数据的周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除了旬报数据向政府有关部门报送外,更需要发挥统计数据的时效效益。
(3)应用性较为局限。海关统计将相当大部分的精力用于准确地采集数据,在数据应用方面着力较少。统计数据的最终目的是使用,没有使用前途的数据也没有生命前途。从广义上说,统计数据质量也包括数据使用效益。如果数据本身准确性、时效性再好,但使用效益不高,数据生产的成本远远高于效益,这样的统计数据也难言具有高质量。目前的海关统计数据,除执法评估和电子口岸通关信息外,往往以总体性数字(或商品、或区域、或全体)的展示为主要目标,适用性较低,只能对宏观的总体状态起到提示作用,甚至定性判断或结构分析有时也难以
做到。这一方面是准确性和统计意义阐述不足;另一方面也是适用性不好,海关统计数据的应用效益总体上差强人意也就不难理解。
3构建新型对外货物贸易统计体系的对策建议
(1)开拓外部数据来源,打通外贸各流程的数据回路。“大数据”时代,数据来源多样化,海关统计需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社会传媒和移动设备的作用,果断将大数据作为海关统计的重要数据来源。一方面对内建好“数据统一采集上报平台”,目前海关的数据统计经常出现“数出多门”的现象,基于业务运行网及管理网的数据经常被重复提取、重复统计,从提高行政效率、规范数据标准、严格数据口径等方面考虑,构建海关内部统一的数据上报平台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对外建好“数据及交换平台”,容纳所有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将历史和现有原始数据文件整理归集到系统中,使海关进出口动态数据能够及时被需要的企业与行业机构所掌握,同时加快与工商、税务、外管、国检等部门间的信息交换,从而有利于这些数据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转变为具有价值的信息,为社会及广大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
(2)强化数据挖掘,更好服务宏观决策和经济管理。在数据的采集和获取途径畅通之后,数据的挖掘和处理将成为重中之重。目前海关统计中的统计分析仅将分析对象特点呈现,但是对现象产生的根源缺乏深入剖析,更缺乏科学的预测,分析功能比较单一,因此,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十分必要,选择合适先进的软件,结合海关管理、国际贸易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数据等开展专项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更好地为国家宏观决策和海关管理服务,更好地发挥海关统计的监督、服务和辅助决策作用。首先是充分利用自有的专业的技术力量和成果,对巨量原始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其次是善于运用专业的分析机构,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数据应用问题主要还是掌握在本领域的专家手中,海关起到整合资源和提供平台作用;最后逐步提高数据开放能力,为大数据敞开大门,为上级决策服务、海关监管、打击走私服务以及为社会经济服务。
(3)注重人才储备和培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数据对数据的储存、挖掘、分析和使用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涉及海量的数据挖掘和纷繁复杂的模型建立和处理,行业专家将逐渐被技术、数据处理人才所取代,就像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的舍恩伯格所说的那样“大数据时代使得行业专家的重要性下降,集统计学家、软件程序员、图形设计师、作家于一身的数据科学家成为最为迫切需求的人才”。目前的海关统计系统不乏大量的行业专家、统计专家和数据分析能手,但是懂得各种数据存储、处理、挖掘技术专才和计量统计方面的专才依然短缺,应根据大数据发展趋势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建立一支专业的数据处理、挖掘、应用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英语专业;翻译课程
一、大数据对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的影响
(一)教学资源的丰富化
教学资源是指为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展开而提供的信息、技术和环境的总和,如教师、教材、教室、实训基地、教育政策等。大数据时代前,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教师、教材、教室等传统的教学资源,且这些资源非常有限。在大数据时代,各类平台资源、信息资源等教学资源不仅门类齐全,而且内容也极其丰富。如Blackboard网络教学应用管理平台、慕课、微博、网络论坛等平台资源;如电子图书、课件、习题库、网络音视频等信息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交互性和时效性强,不仅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也能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使传统教学和信息传播模式得以改变。而对大数据时代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而言,因英语是世界第一官方语言,其教学资源就变得更加丰富化和多样化。
(二)教学方式的在线化
在线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知识传递,使学生与教师即便相隔万里也能突破时空限制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因具有形式灵活、成本低廉等特点,在线教学在近些年来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有研究表明,目前韩国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就是在线教学,其78%的高校都建立了在线教学平台,供学习者使用;另有研究预测,到2018年,美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学生人数将会超过面授人数。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与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结合为例,通过引入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慕课平台,将课程参与、反馈、作业、讨论、评价、考试等诸多环节全部呈现在平台上,学生可以运用“在线学习”和“课堂面授”的模式进行混合式学习,能全面提高其学习翻译课程的兴趣、参与程度以及合作意识,进而真正实现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同时,与慕课联系紧密的微课和微课程也能较好地实现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方式的在线化。
(三)教学评价的互动化
教学评价是遵照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科学设置教学评价指标和评价项目,对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系统的价值认识、评定和判断的活动和过程。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译作只能由教师批改,评价大多由教师书面给出,这种单向模式下教师所提供信息量不多,学生参考价值有限,同时,学生也因无法与教师直接沟通、互动而对部分知识点依然无法深入理解。而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这种单向评价模式,对学生课堂内外的翻译任务的评估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书面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教学平台组织在线讨论,与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也可通过“课后论坛”或者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因而,大数据时代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评价完全可以实现全方位的互动化。
二、大数据时代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过度依赖网络教育教学资源
目前,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结合越来越密切,网上教育教学资源的丰富与便捷也让教师和学生爱不释手,但网络资源也正在给高等教育教学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师生过度依赖网上教育教学资源。部分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师用惯了别人的课件、习题,觉得省事,就经常“顺手牵羊”使用一些网络上的现成东西,不去开发一些具有原创性的学习资源;更有部分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师现在基本上不板书,仅仅从网络上下载现成课件,然后东拼西凑地组装到一起;部分学生在完成翻译课程相关练习或作业时也不经思考,直接用手机或电脑通过搜索引擎、在线翻译软件等工具来完成。过度依赖网上教育教学资源会导致教师对教学内容不熟悉,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导致学生不去思考和领悟翻译技巧和方法,影响学习效果。
(二)导致学生抵触传统教学方式
经过几十年的厚重沉淀,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积累了很多课堂教学经验,具有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教师授课时,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学生进行人性化交流;教师讲授时,会有意地将自己对翻译的独特领悟与学生分享,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然而大数据时代下,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移动终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生过于依赖便捷的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搜索符合其偏好的视频、音频、文字等网络英语翻译学习资源,久而久之,导致其对传统翻译课程的教学方式产生抵触情绪。特别是当教师用传统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与网络资源重复的教学资源时,学生会更加抵触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
(三)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本身需要鉴别
在大数据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充斥于网络,信息的更新、获取、提炼对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形成了巨大冲击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网络上,除了在线翻译软件外,有许多关于英语翻译的信息资源,如译作、学习笔记等。然而,这些资料中的绝大部分并没有通过专家审阅,可能本身就存在错误之处。如教材改版了,但网络上并没有更新后的课件,而部分教师不加甄别直接下载这类课件讲课,这就使得教材改版失去了应有的意义。部分学生在进行翻译练习时,不假思索直接从网络上抄袭答案,而部分答案本身却存在错误或纰漏。笔者的一次调查发现,35个样本中有24个在完成翻译练习时直接抄袭了网络上的句子或段落,而这些句子或段落有60%存在错误。可见,在大数据时代,虽海量信息蜂拥而至,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需要使用者有效鉴别,拒绝错误和垃圾信息。
三、大数据时代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合理利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
大数据时代,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如何合理、有效利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是高等教育各参与主体必须面对的问题。从学校角度看,各高校应根据时展趋势,高度重视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设计出一种基于本校师生需要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尽量把校内外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存储到学校平台上,供全校师生使用。从教师角度看,各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师要在备课、授课等环节把自身对翻译的理解、多年来积累的经验等融入教学之中。从学生角度看,在完成作业时,首先需要深入思考,不能直接利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来完成作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翻译技能,形成自己的翻译风格。总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过度依赖网络教育教学资源。
(二)综合运用现代与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大数据时代,对于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而言,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多重角色,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教学方式的价值和优势,对于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习惯用法等内容,应主要利用板书、设问、提问、分组讨论等传统教学手段,⒎⒀生思维。对于一些个人独特领悟,教师也应尽量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其次,对一些涉及文化、政治等内容的翻译实践,教师应尽量利用现代教学方式,将一些翻译作品图文并茂地展示给学生,加深其理解。总之,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现代教学手段,应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消除学生可能的抵触情绪。
篇8
1.1大数据时代的特点研究
随着信息数据的增多,云储存、云计算等云服务平台应运而生。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时代下,更好地利用数据储存系统将民间艺术保护与储存下来,将为传承民间艺术做出突出的贡献。
1.2传统民间艺术的现状研究
(1)传统民间艺术的主要研究领域。传统民间艺术主要涵盖了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两个方面,物质方面主要包含了以实用为主的一些可视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生产用品。精神方面主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民间艺术现象、艺术活动以及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品。传统的民间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它能够反映每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思维观念以及文化传统,并且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体现。
(2)传统民间艺术的存在现状及其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观念不断地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着改变,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所谓的现代化的产品以及所谓的潮流上面,而对于真正的传统却越来越少的人去关注。据调查显示,每年有大量的民间手工艺品、民间纺织工具、民间交通工具以及民间交通器具在大量的消失,并且就算是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民间戏曲、民间舞蹈、民间艺术活动每年也都在大量的丢失。民间艺术这一现状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反思,如果我们连我们传统的东西都保护不好,拿什么去发扬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及其生存环境,如果我们不将其保护与传承下来,它也会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遭受着如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样的破坏。
2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研究
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其自身的独特性而产生的自身的限制。大多数的民间传统文化根植于民间,并且分布在全国各地,这也将是传统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传统民间艺术涉及面多而广,外加上民间艺术从业人员的不足,所以目前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只停留在传统的采集照片,收集物品以及访问记录等方面。并没有与大数据时代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所以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只停留在表面,并不能真正地把民间艺术传承下来。
3大数据时代下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对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数据的研究与开发也越来越深入,数据处理与储存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我们应该利用这一特点,很好地将民间艺术储存起来。
3.1将数字信息技术与民间文化遗产相结合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同时也促使了数字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跨越。将数字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民间艺术相结合,突破了我们传统的对于民间艺术记录收藏的形式,其方便快捷的将民间艺术整合、收藏、记录了下来,并且也为民间艺术的保护节省了劳力成本与时间成本,同时也方便了人们对于感兴趣的民间艺术的查阅与展示。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研发民间艺术图案辅助设计系统,使民间传统融入现代设计中。使传统民间文化真正地为“生活服务”。在当代的艺术和设计有史以来最商业化的时候,保持艺术和学术纯粹的张力和良知,将传统民间文化与当代设计相结合,赋予当代设计别样的韵味。例如,爱马仕的中国品牌“上下”就是利用中国传统的纹样、雕刻、染织等技术对于产品进行再设计,很好地利用了传统民间工艺的商业价值,赋予现代设计独特的魅力。同时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总的说来,现代化数字技术的应用也是使传统的民间艺术能够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下来,使其不再停留在没有人观望的层面,其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保护与传承,能够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们独特的文化。
3.2中国民间艺术云端服务平台的建设
注重于打造一个具有云储存、云计算、云分析、大数据等功能的云端服务平台。本系统是基于云端系统的文件存储平台,管理用户上传关于民间艺术资源遗产的相关文件到云服务器端,上传文件类型包含普通文件、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类型文件,并对文件进行相关属性说明。系统通过集群式应用、网格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将上传的大量的各种类的文件存储在一个分布式的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中,通过应用软件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文件的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但这些对用户来说是黑匣子式的,用户只需要关注文件的文性,专注于非物质文件遗产的整理,而无需关心实现的方式和方法,系统将高度智能化的为用供数据的存储和整理工作。用户在访问时可以通过WEB或手机APP等方式进行文件的检索和访问,云服务将自动计算采用最优的访问路径为用户提供文件的检索和访问。
3.3数字民间艺术博物馆的建立
在大数据时代下,要使民间艺术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数字民间艺术博物馆的建设将会是推动其保护与传承的最好方式。数字民间艺术博物馆将拥有强大的数据库将民间艺术品很好的储存起来,并且方便人们查阅以及观赏,增加民间艺术品的生命力。
3.4民间艺术品网站的建设
篇9
【关键词】云技术 大数据战略
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和各 种新兴信息技术对商业模式的冲击,企业信息化已逐步进入服务整合、业务融合、追求效率和持续创新的阶段, 带来了企业的信息化技术发展的第三次,表现为通过态 云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通过大数据提供全维度战略分析、通过组织协作提供全生态协作服务。
1 动态云技术
动态云解决方案是提供的基于动态数据中心技术的云计算优化和管理方案。企业可以基于该方案快速构建面向内部使用的私有云平台,服务提供商也可以基于该方案在短时间内搭建云计算服务平台对外提供服务。其核心价值在于,它可以帮助用户提高IT基础设施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基础设施的应用和管理水平,实现计算资源的动态优化。
动态云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企业创建虚拟环境来运行应用,用户可以按照需要弹性分配适当的应用配置,并且支持动态扩展。具体功能特点包括部署、24×7监控、优化、保护和灵活适配五个方面。其中,部署功能包括部署服务器、网络和存储服务等资源;灵活的自我管理。24×7监控功能包括收集运行情况数据来更好地满足SLA需要,监控资源利用情况;客户自我监控。优化功能包括持续监控和在不影响或少影响应用运行的情况下主动根据运行需要来调整和迁移服务器;根据需要分配“合适”的资源,不超配和低配。具体而言,动态云解决方案包括面向两类不同对象的解决方案:
面向企业客户方案(基于Dynamic Data Center Toolkit for Enterprise等产品)
面向服务提供商方案(基于Dynamic Data Center Toolkit for Hoster等产品)
通过组织需要对“云”进行综合性考虑,同时了解Paas、laaS等其它服务技术的价值,以确定如何实现云与当前IT环境的最佳整合。整合内部与外部IT资源,或集成云与旧有系统和传统软件,以创建融合所有云要素优势的混合功能。实现业务或服务差异化,帮助企业提高服务效率,帮助企业加快产品上市速度,更灵活地响应市场变化,应对机遇和挑战。 对技术进行投资意味着重新调整企业在技能、架构、治理、安全等方面的做法。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通讯公众服务云平台,采用了互联网模式,为企业客户提供基础资源、平台能力、软件应用等服务。作为中国移动为用户量身打造的安全、便捷、高效个人云端数字生活中心,彩云能帮助用户存储个人9大类信息资产,通过云端进行同步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丰富的云端应用。所有移动用户都 可以通过手机号登录,将个人信息保存在免费空间中。
2 大数据战略
大数据已经从战略高度对国家安全、政府决策和竞争模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激发出令人惊艳的全新增长方式和服务方式,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关于国家安全、信息安全和公民隐私的激烈争议。如何在保证数据安全的情况下,将数据转化为知识,并为企业所用,是大数据面临的最大挑战。
从聚焦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到对于移动化数据的分析,从由串行方式获取信息源到直接获取数据源,从数据应用到情景分析再到通过连续数据发掘未知信息,从查看预定义的报告和仪表盘到敏捷且可视化的自助数据,从分析数据竖井与应用到数据应用平台:大数据技术为数据的角色定位和获取、应用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并为数据不断发掘新价值。大数据通过在移动数据中将电子邮件、图像、不同来源的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相结合而获得价值。大数据应用包括如下步骤:将数据从应用中释放,选取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数据 用于分析,将不同的数据结合成上下文内容 ,结合内部数据获得独 特价值,最终通过大数据实现创新。但是这一过程并不容易实现。大 数据应用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找到“黄金”, 即如何从单一的、没有规则的数据中找到关联性,并从中获取价值。
3 组织协作平台
组织协作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组织内部的跨部门协作, 实现内部价值链的业务融合;第二层次则是组织外部的跨行业协作,实现内部价值链与外部生态链的资源融合。组织协作平台,其核 心理念是组织即社会,它追求全面沟通、知识共享、资源连接与任务创立、工作在协作中完成。通过与邮箱、日历、即时通、移动终端等应用的系统集成,组织协作平台实现了消息的灵活转换与传递,用户可以将接收到的消息通过邮箱、手机短信、彩信、即时通等应用转化为个人提醒或个人待办。
幸运的是,这场变革也为企业提供了打破舆情封闭、机构林立、行业门槛和部门壁垒等诸多藩篱的技术手段,并为政府和企业带来了发现新的合作领域、获取新的协同价值、构建新的政府和商业生态系统的巨大机遇。告别传统的按照某种特定业务或提供的产品服务类型来划分政府机构或企业类别的分类方式,能促使企业加速从所有者向合作者的角色转变:即从主人翁意识拥有自己的客户、供应商和创新产品)向合作型、网络化的思维模式转变,以期实现与各方的共同发展并分享成功。组织间协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4 结束语
信息化发展的第三次已经来临,并极大地改变着商业运营模式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如何把握时代脉动,在云技术、大数据和组织协作平台领域加速战略布局,通过技术应用和组织变革获取新的竞争优势,是政府和企业正在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也是其领导层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处理技术[J].信息通讯,2013(8).
[2]陈冲.信息化发展的第三次浅析[J].数字技术及应用,2013(9).
作者单位
1.沈阳医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
篇10
新时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京剧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从1990年底举办“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至1994年底举办“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到连续举办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通过举办这些活动,京剧艺术深厚的传统得到传承,新剧目的创作得以繁荣。仅这两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全国京剧院团每年新排剧目在百出以上,新剧目的创作数量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涌现了一些优秀剧目。这一创作繁荣局面,是建立在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综合创造力逐步加强的基础上的。其中,作为戏曲艺术“半壁江山”的音乐,在新剧目的创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仍是显著的。在一些新剧目的创作中,作曲家在努力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借鉴和吸收民族民间音乐,拓宽了京剧音乐的表现手段;创造的一些新腔格、新板式、丰富了京剧的声腔;乐队中民族乐器、西洋乐器以及电声乐器的各种组合编制,拓展了京剧的伴奏形式。这些新剧目音乐创作的实践与探索是可圈可点的。
但是,由于戏曲音乐在戏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创新发展的水平如何,直接关系一个剧目乃至整个剧种的艺术风貌。因此,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与会者也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近十多年来,新剧目创作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却始终处在量变之中。中国京剧院著名作曲家张建民认为,这些年来,京剧艺术尽管有一些革新创造,但并未达到质的飞跃,还缺乏能代表这个时代,并且有脍炙人口的唱段可流传的经典剧目。不少专家认为,当前京剧音乐创作的基本倾向是偏于保守,作品面貌显得陈旧,缺乏深刻有力、并且可以构成剧种建设“有效积累”的艺术创造。对于这种现状,戏曲音乐理论家、江苏省剧目工作室主任汪人元指出,这种保守,既有观念认识上的问题,也有创造性的实力不足。一方面我们对优秀传统的认识、继承不足,更多则是匆忙之中得失与成败参半的创作呈现;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失去了
五、六十年代曾经有过的、对戏曲音乐事业的大量投入,今天创作队伍的数量与质量与事业发展之间的距离一直是在不断扩大。如果说“”中曾把改革创新弄到了不改就是不革命的荒谬地步的话,那么七十年代末我们却又有过越老越正统的时期;八十年代现代艺术思潮的裹挟中,戏曲再度出现各类满怀激情却步履蹒跚的探索创新;而九十年代首届京剧节以来,主要的倾向则似乎又回到了保守。
上海京剧院艺术总监黎中诚感到,在艺术上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也会延缓京剧音乐创新的步伐。如有种观点认为,观众的眼睛是求新的,耳朵是守旧的。因此,由于创新的艰难和认识上的偏颇,作曲家也觉得莫如保守一点来得更加稳妥。所以,我们常常在有些新剧目中可以听到,唱腔写作仍采用简便的套腔方法,人物缺乏鲜明的音乐个性和特定的时代感;乐队编配和写作中,色彩变化单一,织体运用与唱腔旋律格格不入,甚至于大乐队齐奏。这些在京剧音乐几十年的创作中曾经规避过的做法,又回到了今天的京剧舞台上。
与会专家认为,正确地认识当前京剧音乐的创作现状,针对创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策略,对于促进京剧艺术的创新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二、戏曲音乐的地位及其创作规律的再认识
“以歌舞演故事”是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而音乐又可视为戏曲艺术的灵魂。因为从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说,无论是其剧本结构、舞台表演,还是剧种风格,无不融会在音乐之中。因此,音乐成为了戏曲中区别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不少代表认为,在戏曲艺术的创作发展中,人们常会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其实,这只是针对一个剧目而言的。而对于一个戏曲剧种而言,决定它的艺术风貌及其水准,则基本是在于它的音乐。作曲家的劳动,是把人物内心情感、情绪外化成听觉形象,转换成一种与文学语言对应的音乐语言。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学本的思想内蕴,把握文学本所提供的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和情绪变化的节奏,把握戏剧情节发展中的规定情境。戏曲音乐创作中这种形象思维的创造,又必须以丰厚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娴熟的艺术技巧为依托。音乐能否与戏曲文学和表演完美结合,并达到和谐统一,将直接影响一个剧目,乃至一个剧种艺术呈现的高低。基于此,有人更愿意将音乐创作归于一度创作。
曾参与过《智取威虎山》、《龙江颂》音乐创作的沈利群以她切身的创作体会提出:音乐是戏曲的灵魂,音乐应该成为戏曲创作中的主导。她说,当年的创作首先是从音乐上突破的,抓住重点场次,重点唱段,通过立体创排,在排练中反复推敲,反复修改,这是符合戏曲艺术创作规律的。对于音乐在京剧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孙松林指出,能否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音乐是关键。他说,京剧音乐突出的问题是:能否写出精彩的唱段,既是京剧的,又是人物的。他说,这些年创作中虽然好听的唱腔不少,但能震撼人心的不多。能否真正打动观众,关键在于作曲家的情感体验和音乐形象思维是否把握得准,能否准确地传达出特定戏剧情境下人物内心的情感。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已充分认识到音乐在戏曲中的地位和创作规律。艺术司戏剧处副处长尹晓东认为,在艺术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个剧本可能在作家的心中沉淀了许久,而一旦脱稿投排,则要求作曲家在短时间内拿出,没有给予作曲家较充裕的思考与创作时限,带来的后果是,作曲家仓促上阵,来不及深思熟虑和仔细推敲,作品的质量难免大打折扣;此外,在创作的必要投入上,作曲家常常受到诸如乐队编制不全、排练时间短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对于演唱者和乐队的体现,更谈不上精雕细磨。这种不该发生的、严重违背艺术规律的现象有较大的普遍性,其中既有体制上的弊端,也有认识上的误区,这对与艺术的创新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与会者还从京剧独特的审美取向加以分析,认为有许多戏虽然已绝迹于舞台,但其中的精彩唱段仍是脍炙人口。大家一致认为,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音乐在戏曲中的特殊地位,很好地把握这一艺术规律。
三、科学和理性地总结“样板戏”音乐创作的成功经验
回顾上个世纪50~60年代直至“样板戏”的音乐创作实践,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这一时期,是京剧音乐创作由民间性向专业性逐步转变的时期。新文艺工作者的加盟,现代作曲技法的引进,极大地推动了京剧音乐表现方式的革新与创造,把古老京剧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比如:以塑造人物为音乐形象的出发点,追求音乐节奏与整体舞台节奏的和谐、统一;追求人物唱腔的性格化;体现音乐的时代感。这种种着力于音乐创作中带有根本性的突破,促进了戏曲中音乐性与戏剧性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拓展了京剧音乐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尤其是,如主题动机、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现代作曲技法的成功运用,中西混编乐队配制的音响效果所产生的听觉冲击力和强烈的震撼力;极富艺术创造力的前奏曲、幕间曲等器乐曲的写作;乐队在音色、音区、音域上的对比,多声部和声织体的立体呈现等诸多方面艺术表现力的拓展,都是全新的创造。这些创造使古老的京剧达到了一次艺术上质的飞跃,“样板戏”音乐创作成就对于京剧音乐的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由于“样板戏”与“”政治的联系,致使很多人至今对“样板戏”的艺术问题讳莫如深。沈利群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告诉大家,“样板戏”是众多音乐工作者集体创作的结晶。对此汪人元也指出,不要回避对“样板戏”的研究,以往的创作经验、教训,应成为今天创作的重要基石。“样板戏”辩证地认识“戏”与“曲”的关系;改变了传统戏曲中声乐与器乐极度不平衡的状态;重新解决现代戏中唱、念统一的问题;整体剧种风格的把握同作品个性化的追求等,这些音乐创作的成功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今天的创作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与此同时,对“样板戏”时期集中优秀人才集体攻关的创作方式,我们也不断然拒绝。透过科学、理性的分析,我们应该看到,“样板戏”音乐的创作方法对于今天的创作实践,仍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和吸收。
但是,在认真总结“样板戏”音乐创作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局限性和不足。“样板戏”中为表现人物形象的“高大全”,不少唱腔一味走高音,难度太大的大段唱腔不易在群众中流传。天津京剧院作曲家李凤阁认为,京剧现代戏音乐创作有几种模式:时代色彩音调贯穿;人物主题音调提炼与贯穿。到底用传统的“流派”唱腔贯穿,还是用人物主题音调贯穿,如何选择,其实还有多种方式可以尝试,要因题材和内容而定。不少代表还强调,我们对“样板戏”的音乐创作方法不能生搬硬套,当前更应注重适应当代观众审美心理的需求。“样板戏”创作经验值得借鉴,但它又不是唯一的模式,我们不能拘囿于一种创作模式。
四、遵循传统应与创新发展并举
传统是一条流动的河。传统是一代又一代人创新成果的汇聚,今天的创新也将凝聚成明天的传统。京剧艺术传统应包括整个发展历程中各阶段艺术实践的成功经验,既有老传统也有新传统。京剧音乐的发展正是在遵循旧传统与创造新传统中,不断赓续、递进,追随时代前进,永不消歇。
关于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的话题,作曲家们的发言似乎更带有可操作性。曾参加京剧《智取威虎山》、《曹操与杨修》等剧目音乐创作的上海京剧院作曲高一鸣,从多年创作实践中悟出,我们恰恰是对传统认识不足,往往在还不了解时轻易否定或扔掉了传统中最宝贵的东西。参与过京剧《沙家浜》作曲并在近几年有新作的北京京剧院作曲家陆松龄,对继承与创新更有切身体会。他认为,京剧唱腔写作中,抒情的运腔大有可创新的余地。既要遵循规律依字行腔,又可在文学句逗与音乐句逗间求得变化的统一。多年来作曲家因拘于依字行腔,对一些板式尾腔只在唱法上略有出新,少有旋律上大的发展。他还指出,新编剧目与传统戏音乐风格的截然不同,在于它们的唱词语言不同。相应的音乐语言、节奏,也要适应时代语言、节奏的要求去突破。要打破旧框框,大胆吸收同时代其它艺术品种的精华,来充实本剧种的音乐。但吸收外来因素时,又要时刻把握住本剧种的音乐特色。南京市京剧团作曲家《胭脂河》的作曲续正泰认为,京剧传统戏程式如板式、落音、调式等基本形态较固定,而许多新创剧目的唱词已打破格律,音乐创作中就会有很大的自由度。作曲者不必严守上下句、落音等传统格律。北京市京剧院朱绍玉是一位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作曲家,他认为:戏曲音乐的发展,应随着时代审美心理而变化。近年来黄梅戏、越剧这些地方剧种广受欢迎,表明了时代的审美需求。京剧创作剧目中不能没有实验性的、更能让年轻人接受的剧目,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要研究观众心理,京剧的发展,不能拒绝青年观众。江苏省京剧院作曲家汪人立指出,每一件成功的京剧音乐作品都可以让你看到,它是在传统的光华中闪烁的一个亮点。成功的戏曲音乐作品必然是新与老的对立统一体。老,即传统剧种风格和传统神韵的根;新,即作品所体现的人物性格、情感和时代气息。新与老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戏曲音乐作品独特的个性和品格。新与老的结合中“度”的把握,是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新的不一定就是好的,但好作品必定具有新意。
研讨会上,著名编剧邹忆青,著名导演李学忠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对于京剧音乐如何继承和创新发表了看法。戴英禄指出,对于艺术表演团体首要任务是创作,对于创作来说首要的是创新。有很多老艺术家在创新方面也是很超前的。如大家都知道的,关肃霜先生在《黛诺》中的那段[南梆子],糅进了少数民族民歌音调,就是创新的范例。《红灯记》作曲也吸收了方方面面创作力量,所谱写的唱段及整出戏都是不断打磨、多方积累,最后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样板戏”以后创新并没有停顿。现代戏如《蝶恋花》、《骆驼祥子》、《华子良》等都是成功的作品。
研讨会还邀请了从事西洋音乐和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他们从京剧音乐如何与西洋音乐和民族音乐相互借鉴吸收发表了意见。曾以戏曲音乐为素材创作过不少民族器乐曲的吴华认为,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是从传统戏曲音乐过渡到现代戏曲音乐的重要时期。现代音乐作曲手法的引进,使这一时期的戏曲作品面貌一新。60年代后期创作的交响音乐《沙家浜》、钢琴伴奏《红灯记》等大型音乐作品,都应属于现代戏曲音乐。近年来,戏歌的出现和京胡等戏曲器乐独奏音乐会的出现,表现了现代戏曲音乐创作活动的多方位发展的态势。戏曲音乐走向音乐厅和广播电视等多重空间,让人们看到中国戏曲中潜藏的丰厚音乐资源。东方歌舞团作曲家赵石军,近年为京剧音乐交响化做过不少探索,他认为,京剧音乐创作可以有多种思维,可在调式交替、调性暂离等多种探索中开拓思路,并在建立立体思维的同时,尝试京剧音乐创作的多种可能性。
五、培养人才与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对于京剧创作人才来说,编剧、导演、舞台美术等方面虽然都存在着人才短缺的问题,但音乐创作人才的短缺显得更加严峻。
六、七十年代培养的作曲人才,现在成为了支撑当代京剧音乐创作的中坚,但他们大都年届花甲,甚至有的已逾古稀。环顾四野,放眼搜索,30至40岁年富力强的接班人,更是寥若晨星。卓有成就作曲家的年龄老化,中年作曲人才的断档,青年人才的不断流失,戏曲学院作曲专业的生源的不容乐观,所有这些,成为了与会代表最感忧虑的问题。京剧音乐博大精深,积淀丰厚,作曲者首先需要吃透传统。不仅要熟悉不同声腔、曲牌、板式、调式等京剧的基本程式,还应了解不同行当、不同流派唱腔的风格,以及不同演员的艺术个性;传统京剧的各种锣鼓经也必须烂熟于心。与此同时,作曲者还必须掌握现代作曲技巧,具备高度综合的能力。因此,培养一个合格的京剧作曲人才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对此,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主任朱维英坦言,戏曲学院作为全国唯一的戏曲高等学府,加紧培养,并且竭力造就出唱腔写作与音乐配器甚至指挥兼擅的京剧音乐创作人才,已是迫在眉睫。与会者深深感到,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音乐创作队伍,要实现京剧音乐的创新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与创作人才相关的是乐队的队伍建设问题。现在大多数院团没有一个能胜任创作剧目演奏任务的基本乐队建制,因此不少作曲家在实际创作中,时常要遭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作曲家的创造性。
六、当代京剧音乐创作如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