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药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中医药;信息数据库;现状;发展趋势

中医药信息数据库是通过整理、分析专业知识和知识创新为一体,以全方位的服务为目标,采用数据库的前沿技术,用“数据仓库+数据库知识发现+计算机网络”的综合技术作为项目的开发工具,最终使中医药信息全面、综合、系统的呈现于人前。

1.中医药信息数据库的现状

1.1 内容

目前的中医药信息数据库中,论文文献数据库占有非常重大的比例,而论文文献数据库中,是以现代论文文献数据为主。

由此可见,中医药古代文献的信息资源非常困贫乏,但是中医药学的发展与古代中医药理论和实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医药学的古籍文献数量非常庞大,单纯依靠人力进行查阅、学习掌握的信息非常匮乏,而中医药信息数据库能够很轻松的解决好这个问题。另外,现在的中医药信息数据库是书目式和文摘式数据库,而全文数据库占有很少的比例,因此我们要注重全文数据库的建设,使人们能够更加轻松的了解详细的内容。

1.2 信息

从某个角度来讲,数据库由单机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两种。单机数据库在同一时刻之能够为一个用户提供服务,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网络数据库能够在同一时刻为多个用户提供服务,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效地提高了数据库的使用率。目前,网络数据库已经在整合中医药数据库中占有了很大比例,

1.3 媒体

目前,中医药信息数据库中,能够为多媒体信息提供的储存空间还是比较少,而无论是古代文献还是现代研究都

有很多问题需要运用多媒体数据库进行处理,因此中医药信息数据库必须要实现多媒体数据建所、处理和应用。

1.4 规模

数据库规模的评价标准多种多样,如数据结构的简易程度,数据内容的存储和输出形式、数据来源的广度和深度等等。按照不同的评价标准,在目前的中医药信息数据库中,它的规模有以下几种:多媒体数据库少于文字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少于文摘数据库;古代文献数据库少于现代文献数据库;大型数据库系统少于小型数据库系统。

2.中医药信息数据库的发展趋势

2.1 注重全文数据库的建设

以我国的数据库存储形式上来看,在1995年之前大多数的数据库都是以书目数据库的形式存在的,在此之后我国的数据库里陆续增加了摘要字段这样形式的数据存储形式,但是极为缺少全文数据库。所以我国的用户想要在国内数据库中查找到完整的全文数据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

因此建立全文形式的数据库是一件势在必行的重头工作。随着我国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在数据库上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力进行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如MEDLINE、AIDSLINE等数据库已经被建设成为全文形式的数据库了,这对于相关学科的科研和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和捷径。随着时展和社会的需要,在我国医学学科的数据库最终都将以全文数据库的形式存在。

2.2 实现信息挖掘的能力

人们行为的决策依据是根据数据库中存储的各类信息是人类知识、智慧的结晶,数据库与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可以把潜在的知识和智慧挖掘出来。但是如果开发的数据库仅能对存储的信息进行查询,而不能对查询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挖掘,是对数据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数据库中,利用数理统计和信息挖掘工具能对大量的数据中发现。仅靠人工手段不能得到的新知识,这样不但有利于节省用户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有利于中医药向更高的信息化方向发展。

2.3 提高多媒体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说,单一媒体的文字数据库信息服务势必会被多媒体数据库的信息服务所代替,因为后者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全面的、更立体的信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使信息产业及相关专业领域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在传统的中医药学领域当然也不例外了。在当前我国内已经开发的中医药多媒体数据库由四川省中药研究所的《重要学徒下岗和文字数据库》、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晶体结构图谱库系统》、中国科技部的《中医药珍善本古籍多媒体数据库》等。

2.4 开发大型的数据库系统

中医药信息数据库的信息量是极为庞大的,且由于这一领域的特殊性,其信息的可靠性必须得达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才能做有效的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和借鉴,因此这一数据库的建立是一项投资和周期甚为庞大的工程。为了最有效的做好这一数据库的安全、有效、精准等要求,必须将这一数据库建立在现代化的数据库技术平台之上才能有所保障。

随着当今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各种各样各样的信息应用平台已经能够驾驭各种数量庞大的数据库了,如Windows系统、Linux系统、嵌入式系统等等,都是最常用也是很有保障的信息维护和操作系统,必须将数据库与这些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平台相结合才能达到数据的有效性、安全性、真实性、可靠性、实时性等实际的社会需求。

3.结束语

构建的中医药信息数据库是中医药、数据库以及人工智能等学科相互渗透的产物,能够最大限度的完整的继承老中医经验提供技术上的保证。

因此,我们必须要注重中医药信息数据库相关的研究,为中医药学现代化发展以及中医药学术的创新出份力。为了促进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就必须逐步完善中医药的数据化,加快苗医药信息、知识的综合利用、自动检索等,而建立中医药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扩大中医药电子信息数据的使用范围和应用方式,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伟,沈绍武.信息化促进中医药跨越式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10-04-01(003).

篇2

国务院总理于2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本次一共有十大产业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也将是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重点发展的领域。而医药业没有进入十大产业,令不少业内企业失望,但是医药物流作为物流产业的分支受到了重视,这又令不少企业欢欣鼓舞。

那么,中国医药物流产业发展究竟如何?市场空间还有多大?其管理趋势是什么?成为许多想进入医药物流领域发展的企业必须弄懂的问题。

网络化将作为重点

目前,中国的规模药企纷纷加强了物流网络化建设进度。以国有药企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南京医药以南京本地为核心,已经形成了以南京康捷物流有限公司为核心,以合肥、徐州、盐城、福州等地大型节点公司为区域物流中心,初步建立了覆盖苏、皖、闽等华东五省一市的物流网络。而中国最大的民营药企九州通集团,近年来实施不断扩张的战略,已经在全国大多数省份建成了若干个一级物流中心和二级物流中心,已经初步构建了覆盖了全国大多数省份和地区的医药物流网络,2008年实现全流域药品流通额超过200亿人民币。

另外还有一些区域规模型医药企业和医药物流企业,都在着手建立覆盖一省或临近数省范围的终端物流配送网络。

如图1,全国(集团)物流中心负责整个企业全流域的物流总体规划,制定全流域的物流服务标准,审批区域物流中心之间的药品调拨等业务。区域物流中心负责满足本区域内各分支子公司的物流需求,执行上级物流中心的指示,主要承担着对本区域内的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和商业零售终端的配送业务,囊括了现销、赊销、调拨、快配等多种业态。终端配送站的形式可以多样,是企业物流管理的具体业务执行部门。

配送方式多样化

随着商业药企普药配送的规模做大,医药企业的配送半径和深度在变大,而调拨业务的盛行也促使企业更加灵活的选择社会物流单位的运力。因此,无论是站在效率还是物流成本的角度考虑,规模医药企业的配送方式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一般而言,药企都是按照固定的配送班次和线路对配送半径内的终端客户进行药品统一集中配送,此举极大的提高了配送的效率和减少了物流成本。少数在供应链中占有优势地位的药企,也可以与生产企业签订协议,对数量大的商品尽可能地委托生产企业直接从厂家仓库将药品发往遍布各省市的客户单位或分支公司。再如,虽然许多医药企业都拥有各类厢式货车,但是在销售高峰期也需要使用一部分外部车辆进行药品配送。再加上调拨业务的开展,仅凭自有车辆是无法满足货物发往全国各地的需求的,因此寻找与优资运输企业合作,促使了第三方物流业务在医药行业越来越普及。

管理和作业的信息化

医药物流的行业趋势决定了物流作业体系的顺畅、高效将决定企业是否能够快速做大,而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成为中国医药行业迅速拉进与国外发达药企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随着国内一批规模药企率先建设了高位立体自动仓库,在其中率性运用了ERP、WMS(仓储管理系统)、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条码扫描系统、RF系统等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极大地缩小了我国药企在物流管理方面与国外先进药企的差距,也为国内的后来者树立了标杆。据统计,我国2006年以后新建的采用了以高位立体自动仓库或自动分拣系统为代表的医药物流中心不少于15座,代表了我国物流管理信息化手段运用的最高水平。

作为医药流通行业的监管机构,国家和各省级药监部门也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医药物流管理方面的运用。无论是新版GSP标准,还是各省级药监部门(以华东省份为主)的GSP具体认证标准,都把自动分拣设备、ERP系统、电子标签等信息手段的运用列入企业通过GSP认证的重要内容。而作为以医药经营和实务管理为主的药企管理人员,就需要大力钻研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这既是通过GSP认证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本身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要求。

在不利因素中成长

受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农村药品市场逐步被开发、药品持续降价三大因素的刺激,我国医药行业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有数据显示,中国医药市场价值将在2020年达到12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医药消费国。

但是,我国医药行业也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如经济危机的影响在多个关联行业扩大,我国的水、电、煤、蒸汽等生产要素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医药工业的生产成本仍然在持续增长,如2005年我国医药生产、销售成本比上年同期提高近8.5个百分点;由于我国药品行业在生产环节的整体科技水平就不高,造成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上药品的同质竞争相当激烈,这一现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继续存在;我国药品行业面临着普遍降价的压力;我国药品以低附加值生产为主,利润空间持续降低等。

服务与成本控制并重

医药流通企业的物流管理,主要分为仓储管理、运输配送管理两大模块,具体可概括成企业所经销的医疗器械与药品的入库管理、在库管理、运输配送管理三大环节,有入库验收、归位堆码、在库养护、拣货、出库复核、拼箱装车、配送收款、单据流转控制与回程管理等内容。一般而言,医药企业物流管理的指导规范是GMP和GSP管理规定,有为终端零售客户提供最快、最准确的药品配送服务和物流总成本稳定降低两大目的。

众所周知,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平均净利润率不到1%,因此扩大销售赢得规模优势和降低物流成本是企业的两大追求。在业界,经营压力导致了许多医药企业的物流部门为客户配送的单笔货值毛利可能几毛钱不到;再加上医药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对于疫苗、人血白蛋白等冷藏品、危险药品、还要采取诸如专人开票、专人保管、专人发货复核、专用工具配送等措施,这也导致了物流成本远远大于销售利润的局面。

医药物流竞争将加剧

如果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的医药物流建设还将迭起。以医药流通竞争最为激烈的江苏为例,江苏2005年至2008年建成开业的大型医药物流中心就有南通苏中医药物流中心,总投资达2.8亿人民币;江苏亚邦医药物流中心,预计总投资16亿人民币,2期工程正在建设中;湖北同济堂药房公司引入风投资金5千万美元建设全国医药物流网络,南京物流中心已建成;九州通集团南京公司投资上亿元人民币,现在已开始运营;南京医药投资近亿人民币的华晓医药物流中心已经运营;笔者所在的江苏澳洋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占地253亩,投资2.8亿人民币,已经开业。另外还有数座投资上亿人民币的医药物流中心在规划或建设中。

篇3

竞争,这是商业企业永恒的主题。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是竞争主要形式。目前,在市场成熟度不足的情况下,“双刃两损”的价格竞争仍然是药品零售商家参与竞争的主要手段,但其结果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两败俱伤,对药品零售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危害极大。而服务竞争作为较高层次的竞争形式,因其后劲持续、影响深远,已日渐引起众多商家的重视。笔者认为,零售药店应根据市场变化,以向顾客提供更为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为支撑点,调整竞争策略,更新服务理念,创建自己的服务品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调整服务模式   

目前,我国药品零售业还处于成长期,由于受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仍然没有摆脱“等客上门”的坐商经营格局。因此,零售药店应针对消费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开辟形式多样的服务模式和营销渠道。例如,重庆出现的汽车药店,经营者以汽车为店,有目的地选择农村集市,为广大农村消费者提供流动的药品销售服务,方便了农村边远地区群众购药。上海第一医药商店设置的OTC自动售药机,以及江苏、浙江等一些地区推出的“24小时药房”服务,都给老百姓的购药带来了便利。再如,国外比较成熟的经营方法━━超市药店,典型的做法是采用开架方式让消费者自选购药,这种服务方式有效地增加了药店的亲和力和与消费者间互动性,使消费者获得自主购药的便捷服务。 

丰富服务内涵   

扩充服务内涵,是药品零售企业提升服务品位和档次的重要前提。零售药店应建立以人为本、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以提高药师素质、管理质量、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层次,用细节来体现服务质量,用行动来强化服务营销,打造零售药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服务品牌。一是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训练,提高专业素质和服务技能,使其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帮助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选药、导购、用药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帮助消费者建立安全合理用药的意识。二是与消费者建立稳定关系,经常保持联系,通过对消费者进行跟踪服务,形成消费者用药档案,从而建立了企业稳定的消费群体。例如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一些药品零售商家借鉴现代商业营销模式,推出的优惠卡、会员卡、贵宾卡等营销服务,既留住了老顾客,又发展潜在的消费人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是做好药品零售的事前、事中、事后服务。根据来店消费者的病情和需求,向其准确介绍相关药品的疗效、价格、不良反应等信息,并真诚地提出推荐建议,使之想买;在消费者选定所需药品后,能给予其正确的用药指导,使之会用;同时做好对消费者用药情况的及时随访,为消费者用药提供真诚细致的全程服务。 

扩展服务范围   

篇4

省政法委召开“全省政法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后,鞍山中院及时召开党组会,对会议精神进行了认真学习和研究,并结合全市法院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在全市法院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实施方案》,下发到基层法院和各部门。在本次动员大会上,鞍山中院强调: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要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取得成效。

一、明确目标。本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从4月底开始,至年底结束。这次活动要达到六个目标:做到司法理念进一步端正,司法能力进一步增强,司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对法院队伍和法院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为实现以上目标,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干警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深入扎实地开展教育活动,在提高司法理念、增强道德观念,解决突出问题上狠下功夫。具体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确保入脑入心;坚持以解决问题为主,确保取得实效;坚持以促进工作为主,做到相互转化;坚持以建章立制为主,提高司法水平。版权所有

二、扎实工作。在严格执行方案所规定的教育内容、教育要求的同时,整个教育期间,要扎扎实实地突出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狠抓学习环节,认真清理不适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的思想观念。学习教育阶段从5月初至9月底,这个阶段是整个活动的重要基础,分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专题,从5月份开始每月完成一个学习专题。通过学习加深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根本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理解,切实把思想观念统一到中央确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上来。

(二)深入查摆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是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经过这几年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特别是“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的专项整改活动,我们在解决法院队伍和审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全院广大干警在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方面总体上是好的。但是对照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距,仍然有一些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因此,各部门要组织干警深入查摆自身和本部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深入拓宽查找问题的渠道,勇于暴露不足和问题,做到全面深刻。要通过各种形式深入查摆问题,从司法思想、司法观念上找差距,从职业道德、审判作风上找差距,从司法能力、办案质量上找差距,做到既提高思想觉悟,又解决实际问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有什么问题查摆什么问题,有多少查摆多少。

(三)深入扎实地搞好整改,在解决突出问题上见成效。

对查摆出来的工作上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措施,认真加以规范、加以解决。整改目标要切合实际;整改任务要分解落实到位;整改措施要切实可行,努力做到标本兼治。本着边教育、边改进、边建设的思路,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岗位和环节,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严密办案流程,落实工作责任,健全监督机制,建立起完善的司法工作制度体系,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原则、内容和要求真正落实到各项审判活动中。

三、取得实效。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要强化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活动的各项任务。

一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切实把教育活动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建立领导责任制,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要把开展教育活动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保证领导责任制落到实处。

二是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全体党组成员都将积极参加教育活动,做到带头参加学习,带头查找问题,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给干警作出表率。各部门领导干部也要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争做教育活动的模范。

三是加强督查,分类指导。要加强对各部门教育活动的督促检查,以全面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区别不同情况,提出合理建议,监督帮助解决。要重点指导督查各部门的具体办法是否可行、措施是否有力、效果是否明显、群众是否满意等内容。保证整改活动顺利进行,坚决防止一般化、表面化和走过场。

篇5

就教学目的而言,EGP主要以教授语言知识为目的,不需要考虑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与将来的职业需求,ESP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旨在教授某一专业或职业的英语应用课程。就学习者目的而言,学习EGP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类语言考试和日常交际需求,学习ESP则是实现英语知识和技能专门化和职业化。由此可见,ESP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一个分支,在大学英语语言课程设置中与EGP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EGP与ESP相辅相成,是为同一教学目标构建的两个层面,即EGP是ESP的基础,ESP是EGP的扩展与延伸,只有二者合理衔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EFL教学。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应正确定位ESP课程

(一)《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ESP课程的定位

根据教育部1999年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各校均应在三四年级开设专业英语课,……切实保证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初次提出了“专业英语”的概念,正式肯定了专业英语的地位,同时规定专业英语为必修课。

(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ESP的定位

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中,我国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氛围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提出“分类指导”和“个性化教学”的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努力满足学校、院系和学生个人发展的要求。“设计出各自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基于《要求》,我们理解为一般要求指的是大学一二年级阶段的通用英语课程,“较高要求”指的是,如果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了“一般要求”,应该学习ESP课程,提高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中医国际化发展趋势对中医院校ESP的要求

在我国的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最早开设了ESP课程,这表明中医药院校已经开始重视中医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以及在促进中医国际化中的作用。但是,其他中医药院校由于缺乏系统的ESP课程规划和支持,缺乏ESP教学方面的系统研究和实践,ESP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既不利于高等中医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也不能充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更不利于中医药学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探索高等中医药院校的ESP教学,培养中医国际化人才,是摆在高等中医药院校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明确高等中医药院校ESP课程特色及课程目标

专门用途英语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学生获取医学专业信息与专业知识的能力,强调医学英语词汇、医学英语术语的积累,以及对逻辑严密的医学专业知识用英语表达方式的学习。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ESP课程,并确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在设定课程内容及课程目标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与高等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发展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中医药院校学生对于ESP课程的职业需求,二是中医药院校学生将中医传统文化进行国际传播的职责。

(二)开展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ESP课程建设

1.合理开发教材,科学设计教学内容ESP课程教材的选择和设计应符合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中医药自身的文化特点,同时兼顾语言知识和中医药专业知识的传授,根据中医药院校专业特色及学生学习和社会发展的未来需求设计编写教材,旨在培养中医药院校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依据这一编写设计理念,中医药院校的ESP教学至少要满足四个方面的需求:社会对于中医药人才的英语需求;行业对于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中医药专业双语课的需求以及学生自身对于与职业相关的英语的需求,这也符合Strevens提出的ESP教学的根本特征。2.注重ESP课程的师资培养ESP作为中国高校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面临着ESP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ESP教师专业培养模式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广大的通用英语教师。培养通用英语教师,使他们兼具语言基础功底和专业能力,从而解决ESP师资队伍短缺问题。在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对通用英语教师进行中医专业方面的相关培训,还要加强ESP教师与双语课程教师的合作。Hutchinson和Waters曾这样评价这种合作:这样的合作是一种双向过程,专业学科的专家可以帮助专门用途英语教师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使用目标情景,同时专门用途英语教师可以使专业学科的专家了解学生面临的语言困难。

四、结语

篇6

此前,关于我国中医针灸“申遗”的新闻曾引来不少关注,因为不少公众一度担忧我国中医针灸“申遗”可能遭邻国政府反对。然而,好事多磨,如今中医针灸顺利“申遗”成功,这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但随着中医针灸成功“申遗”,相应的后续问题也跟着冒了出来。譬如,中医针灸治疗价格是否提高?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回复: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和价格没有必然联系。

王国强局长认为,如果中医的服务价格长期不能体现其劳务价值、技术职能价值,可能造成中医不愿意从事针灸,最终导致中医针灸失传。然而,作为一名中医药从业者,笔者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方面,目前公立中医医院的收费标准并不低。单从药品的价格比较,中成药价格并不低于西药,况且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势,让不少中医师早已经习惯于依赖器械辅助检查。因此,患者到中医院看病不比西医院便宜。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患者似乎更喜欢到西医院看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药价格不菲,且疗效不够明显、治疗周期长。

另一方面,中医的特点决定诊疗费用应低于西医。关于中西医特点比较有一种说法:西医看“庙”、中医看“人”。现代医学的发展建立在诸如生理、病理、生化等各类基础学科之上,因此西医需要凭借一系列的仪器、生化检查后参照诊断标准作出明确诊断,因此治疗过程中更多地依赖器械。但是中医诊断的手段主要通过望、闻、问、切来收集信息,决定了中医药治疗所需的人力、物力成本要低于西医,这也是中医药疗法与生俱来的优势。

可见,中医针灸等传统中医药疗法当下处境尴尬,中医药事业发展步履维艰,其根源不是因为收费标准太低,而是没有赢得广大患者发自内心的认可和信赖。很多公立中医院之所以效益不好,主要原因是未充分发挥中医本身的特色和优势、诊疗效果无法让患者满意、优秀的中医药从业者后继乏人……因此,要让中医针灸等中医药疗法被公众信赖,充分发挥其特色和优势是必要的前提,拥有大量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则是保障。

篇7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R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0(a)-0120-04

Research on the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uji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PENG Haiyuan1 ZHU Xiangzhi1 HONG Fan1 WANG Fangren2

1.Fujia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3,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As a new indust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ultural industry has varied degrees of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 especially inside som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nd TCM culture deep city and area where had achieved good results.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Fujian TCM cultural industry, this paper is pointing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uiting its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ujian TCM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 Countermeasure

近年来,随着文化多样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的日益显现,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中医药文化产业作为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2009年我国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1],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2]。因此,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增强其竞争力和影响力,推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5]。

目前,国内已有研究机构开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超中[6]开展了我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对策研究,提出了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的建设方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周钊和等[7]从中医药文化研究保护、宣传教育、行业文化、文化产业及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对湖湘中央医药文化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黄冈师范学院江军民等[8]通过对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蕲春县李时珍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同时,我国也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中医药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医药文化产业规模呈现逐步壮大的趋势。如浙江现代联合集团投资超过60亿元筹建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园;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投资近十亿元建成了省内首座宏济堂中医药文化产业基地;安徽启动了中华医药科技文化产业项目;黑龙江也明确了2014年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等。福建省在中医药文化开发方面也有所成就,但仍存在中医药文化产业领域的研究较少、产业发展不够成熟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福建省(以下简称“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我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1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1 中医药文化产业内涵

中医药文化产业是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主要借助传媒、科技手段,将中医药的属性,蕴含的历史、地理、民族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人文元素进行文化加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其经济价值的的全新产业,涉及科研、教育、医疗、休闲娱乐、国际交流合作与传播等各个领域[9-11]。

中医药文化产业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与中医药文化相关联的历史、人物、文物等为内容,利用图文、音频、视频等传播手段制作的书刊、包装、广告、广播、影视、戏剧、曲艺等产品;另一类是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各种养生保健服务项目及平台,包括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医药主题公园、医药文化会展、文化养生机构等文化服务性消费行业[12]。

1.2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借助国家扶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良好政策优势,福建省利用自身所积淀的资源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福建省在中医药文化产业研究及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并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1.2.1 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优势,引领了相关行业协同发展 我省积极推广中医药老字号品牌,弘扬传统文化。据统计,我省从2006年开始开展并认定了三批共53家“福建老字号”,其中34家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中医药领域包括片仔癀、灵源、采善堂等品牌[13]。这些品牌企业依靠中医药“老字号”涉及医药、食品、餐饮、酒业等行业,牵起了整条产业链。如以漳州市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中医药骨干企业依托传统品牌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基本形成从药品、保健食品到饮料、家庭药膳,从原料、片剂到胶囊、口服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链条。漳州片仔癀公司在四川阿坝州和陕西秦岭山脉以南的凤县投资建立养麝基地,产品由单一的药品发展至保健品、特色化妆品、医疗器械、日化产品及其他护理用品等多个品种,逐步覆盖了上游原材料、中游研发、下游生产销售产业链。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打造“灵源”牌,产品由“灵源”万应茶延伸至茶剂、散剂、饮料、食品和中药饮片等多系列品种。

1.2.2 加大了中医药文化宣传 发展中医药文化会展业。利用地缘优势,我省坚持办好“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闽台中医药学术论坛”“海峡两岸慈济中医药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学术交流、经贸洽谈、药物交易等形式,推广中医药品牌,吸引国内学术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等各方力量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漳州片仔癀公司就常通过展览、视频及作为馈赠礼品等方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示了源于宫廷秘方、历经弥新的传统名贵中成药文化。

开发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产品。近些年,我省反映中医药内容的报刊书籍、音像制品等中医药文化产品深受观众喜爱。比如,中央电视台慕名采访、拍摄的片仔癀专题片――《国宝秘药之秘》上下集在CCTV国际频道播出后,引起海内外的强烈反响;同时,为了弘扬片仔癀文化,宣传国药普济苍生的MTV《爱的传奇》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唱;与原卫生部、国家药典委员会合作制作的大型系列专题片《中华特色药―片仔癀》专集,翻译配音了中文、英文、日文、韩文等多个版本广泛宣传;与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凤凰卫视中文台合作的介绍国宝名药片仔癀的专题节目播出后也在海内外引起较好反响[14]。另外,福建三明市也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并正式出版发行了保护民族中医精华的2部民间医药专著――《三明畲族民间医药》和《三明畲药彩色图谱》[15]。

参与大型科普公益宣传活动。在“中医中药中国行”福建活动中,我省也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走进社区和农村培训社区及乡村医生、举办义诊与健康讲座等,并为现场群众发放扑克牌、团扇、科普小册子、单病折页、中国中医药报特刊等宣传用品,开展草药辨识、药膳制作、膏方介绍、中药炮制、制药等服务项目,颇受群众欢迎。此外,利用地缘优势,加入海峡两岸中医业务交流活动,组织我省中医药专家奔赴马祖等地,开展肾病、胃病的中医治疗和饮食宜忌、中医保健养生等讲座,并进行学术交流。

1.2.3 推动了中医药文化融入旅游产业 在打造“海峡旅游”品牌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省越来越多企业,尤其是中医药企业选择开发品牌文化,与旅游业“结缘”,将智慧和创意注入冰冷的产品,让其华丽转身,成为给旅客带来欢乐和惊喜的时尚旅游产品。如漳州片仔癀公司打造片仔癀博物馆、中药标本馆、植物园、中成药生产车间等组成的片仔癀中药工业园浏览路线,通过物化形式,形象、客观地反映片仔癀的文化特定,展现片仔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同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工业旅游示范点供游客参观,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多个团[16]。灵源药业也参与工业旅游示范点创建,打造以灵源山风景区、灵源禅寺、公司等为核心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使企业产品、管理、文化与游客无缝对接。

1.2.4 筹建了一批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 为实现中医药相关产业有机整合,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我省积极鼓励支持企业通过自建、联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方式,建设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由万好国际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投资2.5亿元,以纯药用植物为景观的中医药文化创意博览园将于2014年7月开放,园内拥有神农谷、体质辨识园、万博园、经络园、中医药文化博览馆等十八个贯穿中医药发展史的文化互动景点。2012年3月,尤溪县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也正式启动,该项目提出建设一个融中医药文化、旅游、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于一体、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总体思路,园内包含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中医药休闲养生基地。2013年2月22日,融合两岸中医药科技、金融、产业等优势要素的海峡两岸中药现代(福建)产业园落户漳浦,将重点建设两岸药用植物园示范区、两岸药材集散中心、两岸现代生命科技园、中医药文化体验园等。

1.2.5 建设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是传承中医药文化和凸显中医药特色的平台、宣传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窗口。我省确定片仔癀博物馆、海沧青礁慈济宫景区闽台中医药博物馆、万好药博园等为我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另外,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和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联合打造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内容涵盖中医药文化起源、古近代名医介绍、杏林典故、养生保健知识、中医特色疗法及用具、常见中药展示等。

1.3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3.1 中医药文化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中医药文化产业空间巨大,中医药文化资源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但目前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主体较弱,具有竞争力的中医药文化品牌较少,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发展能力明显弱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仅少数如漳州片仔癀、厦门中药厂等企业的经济规模、企业规模、品牌影响力等具有抗衡能力。如漳州片仔癀已形成产业链和规模经济,居我国中成药行业50强,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20强。近几年,该公司产品畅销海内外,年出口超千万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单项中成药出口金额首位。

1.3.2 中医药文化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 我省对中医药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发展规律和思路等方面的关注和研究较少,中医药文化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如武夷山地区是早期福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区域,该地区的医籍医事是古代福建医药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出现了法医学家宋慈、理学家研医有成就者蔡元定、为官习医者钱闻礼等[17],但该地区开发利用名人品牌明显滞后,没有真正把名人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中医药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1.3.3 尚未形成集群优势 纵观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基本还处于单兵突进状况,布局分散,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因此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如漳州片仔癀位于漳州,灵源药业位于泉州。另外,可集群化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尚未完工,大量企业、科技、人才、资金、政策等多因素也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此外,我省还存在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区特点不突出、地域同构化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短缺、产业配套不到位等问题。

2 发展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2.1 制订相关发展方针,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相关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从政策、机制、投入、项目、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中医药的医疗、教育、科研、影视、出版等给予政策支持,大力扶持扩大中医药文化事业;并积极引导、鼓励中医药企业和文化产业链相关企业联合,深度开发医药文化内涵,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健康成长。同时立足全省中医药发展大局,统一规划全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结合区域文化资源特色,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体系,避免出现特点不突出、地域同构化等问题。

2.2 发挥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培育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

政府应大力推进实施品牌培育战略。一是培养国际中医药文化名人、国际中医药文化品牌、国际中医药文化著名企业、国际品牌中医院等,通过文化贸易、中医药服务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多种方式,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二是采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推进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措施,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增效益,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2.3 调研福建省中医药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

福建省孕育了众多著名医家,如东汉建安时期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的长乐人董奉、宋代建阳法医学之父宋慈、闽台民间医神“保生大帝”吴、清代长乐著名的医学理论家、临床家和医学教育家陈修园等[18]。因此,应对福建省各地中医药文化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包括中医药文化古迹的考察、传统中医药地方风俗民情的考证与开发利用研究、近代中医药贸易故址与文化研究、知名中医药种植基地、企业与医院文化的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等。通过深度挖掘、整理、研究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原创思维,把名人古迹等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

2.4 重视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力度

2.4.1 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第一资源。中医药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其文化内容的传播者往往较难替代,中医药文化产业需具有中医药知识、中医药事业管理知识、文化产业化专业知识等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因此,我省应建立集中医药、文化、创意、市场运营等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中医药文化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4.2 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 我省可从功能导向、政策扶持、制度激励等方面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北京、广东、台湾等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引进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那些闽籍的在外工作的高端人才,以提高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素质。

2.4.3 搭建中医药人才交流平台 福建中医药大专院校、中医医疗机构、研究机构、中医药企业以及中医药产业基地等应加强合作,共同搭建人才交流平台,达到人才培养机制共建、师资队伍互动、课程体系共享、科研项目合作等目的。

2.5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创新中医药文化产品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影视、广告、书刊音像、演出活动和动漫等形式多样、科学实用、健康向上的中医药文化精品,通过生活化、时尚化的创作,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向人们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开发新兴传播方式,创新中医药文化产品,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医药文化。如以魔方为基础,融合五行和阴阳元素的中药魔方,就是借助益智类玩具传播中医药文化理论,进而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6 加强闽台合作,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我省可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政策、福建对台“五缘”优势和中草药资源丰富等独特的有理条件,以及台湾在现代中药制造业的优势,积极开展闽台中医药科技文化交流。通过筹办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论坛等活动,推动海峡西岸区域内中医药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人才流动、产业合作、监管联动、标准互动,实现两岸中医药优势互补;建立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中草药产业基地,使福建成为两岸中医药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和对台中草药供应集散地,形成两岸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通过闽台民间共同信仰的医神“保生大帝”吴加强合作,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2.7 深化中医药文化与金融合作,建立投融资平台

我省中医药企业规模较小,资金不足。因此应将中医药文化产业与资本进行有效对接,为投融资双方搭建一个对话平台,应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如在相关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争取政府的专项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成长性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及国内外社会资金,银行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

3 结语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独特,地域性鲜明,同时也孕育了众多著名医家。因此,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发挥特色优势,通过挖掘中医药文化价值、开发中医药文化资源、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等方式,不仅可以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而且可以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从而使中医药文化得到弘扬、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9-05-0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Z].2012-04-20.

[3] 高彦彬,赵慧玲.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提高中医药文化软实力[J].世界中医药,2011,6(6):461-464.

[4] 肖燕,宁泽璞.略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化[J].世界中医药,2011,6(5):372-374.

[5] 官翠玲.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3, 34(11A):75-77.

[6] 张超中.我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0):5-7.

[7] 周钊和,徐海燕,范霞,等.湖湘中医药文化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3,(9):165-166.

[8] 江军民,陈中文.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2):100-102.

[9] 赵立冬.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意义重大[C].北京:北京养生文化创意产业协会,2009:893-896.

[10] 陈小平.地域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1-136.

[11] 蔡光先,陈志鹏,宁泽璞.加快中医药文化产业化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10-04-08(3).

[12] 秦伟民,刘蔚.简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桎梏及对策[J].湘潮,2013,(10):82-83.

[13] 刘文艳.泉州再增一家福建老字号[N].泉州晚报,2014-06-18(10).

[14]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宝秘药之秘――中央电视台慕名拍摄并将播出介绍片仔癀专题片[EB/OL].[EB/OL].2012-04-18/2014-07-22.

[17] 吴童,王莹颖.理学与宋代武夷山地区中医药文化[J].中华医史杂志,2011,41(4):214-216.

篇8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夺目的明珠。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医学理论,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成果在今日依然璀璨,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资料显示,中国针灸已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药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的外国医学机构和专家来到中国,与中方合作研究中医药治疗有效性的科学证明。本文通过对中医药在欧洲发展历程的阐述,进一步讨论如何才能使中医药更好的“走出去”,扩大中医药在世界的影响力。

一、中医药在欧洲的发展历程

中国药物至少在公元10世纪已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明末清初,中西医药交流颇为频繁,其中以传教士向中国介绍西医药知识为多。但从雍正开始禁教后,传教士感到在华行医传教难以进行,他们便转而研究中医中药,并将这些知识介绍到欧洲。曾经入仕元朝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中,也记述了中国药材外运的史实。万历三年(1575)西班牙传教士拉达(Martinde Rade,1533-1578)受菲律宾殖民政府派遣,到福建沿海活动,购回大量有关中医药书籍。卜弥格(P.Michael Boym,1612-1659),波兰人,任过波兰王的首席御医,他在华期间留意中国药物学,用拉丁文写出《中国植物志》(Flora sinensis),实际是《本草纲目》的节选本,是目前所知向西方介绍中国本草学的最早文献,清顺治十三年(1656)在维也纳出版。1683年荷兰医生赖尼(William ten Rhyne)在伦敦出版了一本《论关节炎》,书内有一节为应用针刺治疗关节炎的内容,这是介绍中国针刺术到欧洲的最早期文献之一。

17世纪末,英国医生弗洛伊尔(John Floyer)将卜弥格关于中医脉学的译述转译成英文,连同自己的著述合为《医生诊脉表》一书,公元1707年在伦敦出版。18世纪以后欧洲人对针灸术认识渐多,出版介绍针灸的书约50种,德、法、英、瑞典、捷克等国均有介绍,爱尔兰出版了一本关于论述灸术的生理作用的专书。法国从1808年到1821年短短20年中,就出版专门论述灸术的书籍约8种。上世纪30年代,法国汉学家马伯乐(Maspero)就在《亚洲杂志》上著文向欧洲介绍中国气功中的胎气法、服气法、闭气法、六字诀等功夫。1850年马氏又根据中国古籍《黄庭经》,介绍中国气功的理论基础。

现代,中医药在德国、英国、法国均有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以及较广阔的发展前景。德国的中医药学术组织已达48个,居欧洲国家第二位,高于英国(31个)。中医药在德国的地位逐渐提高,中德合办的医疗机构不断增多,医疗保险组织多已支付部分治疗费用,政界与公众的呼声日渐增高,德国、医学界也出现了有益的分化,德国“联邦医生同业协会”与我国中医界交往合作的形势看好,有些人积极学习中医,并认为应掌握与运用中医的医学原理和哲学思想指导临床实践。70%以上的人预计中医学在德国立法方面会受到更多重视。

目前,法国的中医药事业仍以针灸为主,针灸术已成为医疗竞争中的必备技能。1993年,法国已有针灸医生近万名,每年消耗中草药达35 000吨左右。1996年,在巴黎开设第一家中医医院,这所医院是在中法两国卫生部的倡议下,由欧洲共同体、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助下开设的。2007 年2 月14 日,法国教育和科研部长吉勒・德罗宾在巴黎第五大学宣布,法国政府将正式授权有关高校颁发中医针灸国家级学位证书,以全面提升法国的中医针灸教学及治疗质量。

而英国政府对中医药一直采取比较开明的态度,这也是为什么在整个西欧,中医药在英国的发展比较快,水平比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1995年底,当欧盟各国开始实施欧盟禁用草药工业制品的法令时,英国政府却接受了英国草药医和广大民众的要求,决定在英国暂缓执行欧盟上述禁令。其结果是不仅促进了英国中医药业的发展,同时使英国成为欧盟事实上的中医药中心。

二、中医药在欧洲的发展前景

20世纪以来,由于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不断为人们所认知,欧洲民众乐于接受天然的各种疗法,例如,在法国中医被称为“软医学”或“柔和医学(Mild Medicine)”,意思是毒副反应较小,对人体有益的一种医学。由于中医中药在欧洲日益深入民众,对中医中药的保健知识需求也相应增长,多种多样的外文版中医、中药、针灸、气功书刊出现在欧洲人民的书架上。这不得不说是中医药走出国门以后取得的巨大进步,但与此同时,中医药要想在国际上取得更长远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因此,面对中医药传播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今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中医药的立法:这也是中医药在国际上保持长久生命力重要因素。国外政府应该有管理中医药的专门机构,并给予相应的立法。中医药如果没有立法保障、政府的支持,要大力发展是不可能的。

2. 中医药的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是决定该行业盛衰的重要因素。如果能由双方政府合作,在大学里开办高质量的中医院校、专业,或者与中国的中医药院校开展办学合作,也许会对提高欧洲的整体中医药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组织专家,结合欧洲的具体情况,编写适合西方国家的材,让所有的中医院校都用同样的教材,如此才能保证中医教育的质量,考试也有据可依。

3.中医药优势的发挥:中医的特长是“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我们的长处在养生方面,对慢性病、急性病康复期治疗有独到的地方,故临床应用尽量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

篇9

【关键词】 西药中用;复方配伍;中医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0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68-02

中医理论指导应用天然药物以及复方配伍是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优势。目前,临床中普遍存在中西药混用,临床对于西药的中药样特性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西药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疾病治疗已成为临床用药研究的热点[1]。利用中医理论开展西药中用研究,并指导西药复方配伍或者中西药配伍等,对于新药配方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西药中用以及复方配伍的相关问题,以飨读者。

1 西药的中药样特性以及临床应用

临床治疗中较常出现西医治疗无效而转中医治疗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现象,医师在用药过程中往往也会利用中医理论来分析和归纳西药的性味和功效,以采中西医之长进行中医药配伍应用,或者采用中药来减轻西药产生的不良反应。

实践研究发现,部分西药按照西医理论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而当结合中医辨证原则进行治疗时却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也采用中医理论对部分西药的性味及功效等进行了归纳总结,这些均为西药中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抗精神病药物大多偏苦寒,可伤及阳气,并影响患者的食欲以及女性患者的排卵功能等;在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中,有学者根据中医辨证原则用药,认为对于阳亢及热证者,应选择交感神经抑制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而对阴盛及寒证者,则应选择α-受体阻滞剂以及钙通道阻滞剂等进行治疗,而对于痰湿证者,则宜选择利尿剂进行治疗。有学者发现,在慢性肾炎等疾病的治疗中,强的松类药物对肾阳虚者的疗效显著,而对于肾阴虚者的疗效相对较差,并且存在阴虚内热加重的表现,提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具有中医理论中的温阳功效[2-3]。

此外,相关研究发现,一些无法用西医理论解释的西药作用机制,采用中医理论可给出较为满意的解释。例如阿托品类药物所导致的中毒反应具有个体差异,如口舌干燥、颜面红赤、兴奋烦躁以及心率加快等反应,西医理论难以给出合理的解释。在抢救有机磷中毒时,而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发现,中医辨证属于阳体质者应用阿托品类药物容易发生中毒,而阴寒体质者往往在大剂量条件下仍无中毒反应,表明阿托品类药物也具有温热之性[3]。

2 西药中用研究的意义

关于西药的中药特性以及西药中用的研究,许多临床工作者都体会到,在西药应用过程中,以西药理论结合中医药理进行辨证用药,可显著提高西药的疗效,并可减少西药的药物毒副作用以及药源性疾病等[2-4]。由此可见,研究西药的中药样特性以及西药中用,可有效提高西药对不同体质以及不同病理状态患者治疗的针对性,从而克服西药治疗容易忽视药物整体反应的现象,也可减少或者避免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源性疾病,有利于实现临床治疗的个体化,从而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以及疗效。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各科医师若能够通过细致观察药物效果,同时与相应的中医药功效进行类比研究,进一步分析、挖掘、整理和归纳出西药的性味及功效等不仅可形成一种系统的、具有中医特色的西药中用理论,同时,也可为辨证施治以及复方配伍提供参考。中药主要来源于矿物、动植物等天然产物,具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中医学理论对其药理进行阐释,并指导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小剂量复方西药虽然不属于天然产物,但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相比于传统西药,其具有以中医理论阐释药理并且指导其临床应用等优势,更符合临床个性化治疗的发展趋势。

3 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优势

3.1 中药理论指导临床应用 中医药的精髓在于其整体观念以及辨证论治,将这一理论推广于西药治疗中,观察和研究西药的性味和功效,并进行归纳和整理,采用中医理论来阐释西药的药理,并指导其整体及辨证地应用于临床,不仅可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同时也可扩大治疗范围,实现标本兼治,有效提高治愈率。西药具有疗效稳定的特性,且多具有翔实的临床资料,应用中药理论对其性味及功效进行辨识和归纳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西药中用和复方配伍奠定了基础。

3.2 中药方剂理论指导复方配伍 不同药物的功效均各有所长,同时也各有所偏,通过合理配伍,可增强或者改变药物的原有功用,并调节药物偏性,抑制其药物毒性,有效消除或者缓解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因素,从而更好地发挥各类药物的综合作用,这也是中医方剂理论的特色优势[3-4]。因此,利用中医方剂理论以及现存的效方,为复方配伍治疗疾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西医治疗现状不难发现,许多单味西药的副作用较为明显,且其纠治面也比较单一,应用中医方剂理论指导配伍应用,可有效提高疗效,并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且大量西医要学研究发现,小剂量复方西药可提高疗效。因此,西药中用及复方配伍应用具有可行性以及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从中医药学的角度看西药,并创造性地将中医药学的优秀理论、思想及方法应用与西药中用以及复方配伍的研究中,并在中药方剂理论的指导下,研发小剂量多味复方西药或者中西药合方药物,为药物研发以及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实现标本治疗以及个性化治疗。

参考文献

[1] 梁红兵.中成药与西药合理配伍使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181-182.

[2] 石历闻.关于开展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研究的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4):252-254.

篇10

据记者了解,本次会议以“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环境下的心脏康复”为主题,旨在“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广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的临床经验和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促进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的内涵建设与发展。

在此次大会上,李瑞杰教授作了题为《形势所迫、职责所在:发挥中医药在心脏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要报告。在报告中,他从国家颁布首部《中医药法》等的国家发展中医药战略环境出发,系统论述了我国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应发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的现实性、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强烈共鸣。

在本次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上述话题深入采访了李瑞杰教授。

职责所在,

振兴中医心脏康复事业

采访一开始,李瑞杰教授首先表示:“当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可以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2016年12月25日,主席签署第五十九号主席令,国家颁布了首部《中医药法》。这部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有关中医药的专门法律,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意义。《中医药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开启了依法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征程。《中医药法》别强调,要发挥中医药在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此后的2017年1月9日,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刘延东副总理对会议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应着力推进中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

对此李瑞杰教授认为:“在这些前所未有的政策保障下,我们在心脏康复工作中也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这是中医以及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因而我们责无旁贷!”

李瑞杰教授接着介绍说:“心脏康复在国际上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否定、质疑、不得不接受和普遍认可的过程,现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他认为,“我国的中医养生、康复理念与技术源远流长。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中医康复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心理、中药、针灸、推拿、传统体育、气功、饮食、自然、传统物理、娱乐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和老年、慢性病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中医康复学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统计学理论,也有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在心脏康复领域,如何使中医药在心脏康复中发挥更多作用,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心脏康复,是医学模式的一个尝试,其内涵也更为广泛、程序更为丰富。作为心血管病全面干预的系统工程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切入点,特别需要我们去进行深入探索。同时,很多业内有识之士也认为,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以及发病后的康复,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如何使中医和西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结合,产生新的理念和实践,发挥更大优势,不仅是当下医务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适应国情,

中医可显著提高患者依从性

在采访中李瑞杰教授回顾说:“在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势仍然严峻,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心血管疾病带病生存人数不断增加,使家庭的劳动力损失,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面对众多的心血管病急性发病和PCI后患者,目前我们重点关注发病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对于发病前的预防以及发病后的康复不够重视,导致医疗开支不堪重负。因此,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已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