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

篇1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文化社会学;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R193;R2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5625.2016.02.004

中医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的灵魂,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推动力,而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对复兴传统文化、实现中医药学价值、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满足社会民众的健康需求、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有关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研究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水平,不仅研究的成果较少,而且研究范围相对较窄,内容不够细致深入[1]。文化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学角度对各种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整体研究的一门学科,而整个中医药体系一直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文化的一部分[2-3]。本文从文化社会学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内涵,从文化传播实现的4个条件入手,分析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建议,旨在更好地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

1文化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文化社会学认为,社会是人的各种关系的总和,而人则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们要研究文化传播,就不能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不能不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及其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文化传播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对文化的分配和享受。任何文化传播都是社会传播,是人的社会活动的过程,离开了社会关系,离开了人与人的交往,文化传播既不存在也不能实现。文化社会学将文化传播定义为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文化实现传播是有一定条件的,否则就无法实现传播,文化传播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但从整个传播过程中看,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①文化的共享性:是文化传播的首要条件,指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②传播关系:所谓传播关系,即社会关系,它是在文化传播中发生的关系;③传播媒介:是文化传播的中介;④传播方式:分为横向传播和竖向传播[2]。

2中医药文化传播内涵及其意义

2.1中医药文化传播内涵

从文化社会学视角理解中医药文化传播,可以概括3点内涵,第一,中医药文化传播离不开人,同时也离不开社会,换句话说,中医药文化传播离不开社会关系;第二,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们在自己的社会活动中对中医药文化的分配和享受;第三,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是依靠文化共享、传播关系、传播媒介、传播方式4个条件得以实现的,缺少其中任意一个条件,其传播过程都将无法实现。综上所述,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在社区、群体及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有关中医药文化的互动现象。实质上,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人与人之间有关中医药知识、信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等中医药文化内容的一种互动的社会活动。

2.2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意义

从中医药文化传播与“人”“社会”两个方面总结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中医药文化传播有利于人们构筑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一种健康文化的传播,特别是中医养生防病知识的普及,是获得健康的积极手段,中医药文化传播对人们构筑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重要意义[4]。其二,中医药文化传播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具有深厚的文化联系,通过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其中内含的哲学内涵、伦理道德要求等都会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推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5]。

3中医药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文化传播实现的4个条件即文化共享、传播关系、传播媒介、传播方式入手,分析当前中医药文化传播在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中医药文化认同危机仍然存在

近10年来,随着全球“中医热”的持续升温,中医药文化传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6],但社会民众对中医药文化不认同的现象仍然存在。2014年某西医学者发起的“脉诊验孕约战”再一次将中医是否科学这一命题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面前,同时也把中医与西医的较量推向了,一时间有关中医药学“不科学”“没疗效”“不靠谱”的质疑和反对言论掷地有声。这些不认同现象的本质是对中医药文化内涵缺少理解,而这种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危机出现又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传统文化土壤的流失,中医药文化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汲取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而传统文化的沦陷使得整个社会群体缺少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给社会民众与中医药文化在理解和互动造成了障碍;二是在西方科学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中医药学显然并不符合西方近现代的科学思维、效率思维、还原思维,实验医学成为主流医学,相对于中医药学其占据了话语霸权地位[1];三是中医药学发展的自身原因,由于中医长久以来的劣势地位,也使得中医失去了临床阵地进行的系统实践,脱离了实践经验,中医药从业者的水平无法进步,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退化[7]。有些疾病相比西医疗效相对较弱,有些民众没有从中医中受益,自然不会对中医产生信任。

3.2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不健全

近些年来,中医文化的传播机制上是一种单向的政府主导下的传播,缺少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双向和多向互动[5]。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8]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的通知》,随后又印发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1年“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方案的通知》[9],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对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及文化宣传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国家政府部门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活动仍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关系,是一种自我封闭的传播机制,政府部门往往根据自己的宣传意图,进行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并且传播内容过于专业化,忽视民众对中医药信息的接受度和理解程度,只将重点放在了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活动的“结果和产出”,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社会其他组织和公众主动参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热情并未被调动起来,只靠“传播者”政府的呐喊,不去关注“接受者”社会民众的需求,这样的传播机制不可能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3.3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介监管不完善

近些年来,中医类养生节目、中医药类报纸、中医养生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了中医药文化面向社会传播的主要途径;同时,借助微博、微信、手机APP、网络论坛等新媒体技术传播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也正在兴起,很多中医学者、医药企业、医院、药店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或微信,在向社会民众宣传自己产品的同时,也会一些中医药养生小常识,间接地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但在这些大众媒介和新媒体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令人担忧的现象。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季度监测到的虚假违法中医医疗信息中,99%以上为变相广告,打着中医药幌子的违法虚假广告;2014年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中医养生电视节目下发了《关于立即停止播出“健康365”和“杏林好养生”等养生类节目的通知》[10]规范性文件,这说明目前中医传播媒介中仍存在虚假宣传、误导观众的现象。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内容,大部分是关于中医药学对治疗疾病、维护健康方面信息,其关乎人的生命及健康安危,所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内容及信息必须是准确的、科学的[11]。虚假、错误的中医养生信息如若被观众采信或应用,将会对观众的身体造成伤害,进一步降低中医药学在社会群众中的信任度,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产生阻力。所以,加强这些传播媒介的监管和传播内容的审查,对社会民众的身体健康,对中医药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4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建议

4.1增强中医药文化认同

只有得到社会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中医药文化传播才能实现。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应该从3个方面入手:第一,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让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对于理解中医药学语言及理论具有基础性作用。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媒体、学校、社会组织、社区、职场等各类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积极互动、采取各自擅长的方式方法,传播和宣传传统文化[12]。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的形成,能够给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一个更好的语言环境。第二,建立中医与西医之间的文化共识。让社会民众了解到中医和西医都是医学体系,它们两者的智慧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来[13],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造福人类的,通过建立这种文化共识,避免出现用中医打击西医或用西医批判中医的现象。第三,切实提高中医药学的疗效。只有当人们运用中医药治疗和防止疾病产生预期或良好效果时,才会从心理上产生对中医药学的信任和认同,从而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产生正能量,进而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医药学临床疗效任重而道远,需要从继承和创新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保护中药资源、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科研水平等方面努力。

4.2完善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

完善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应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立体化的中医文化传播机制[5]。在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制定针对性的传播策略。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了解中医药文化,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核心,所以应建立以“接受者”为中心的传播关系,要根据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群,不同的地域、年龄、收入制定各自侧重、全面可持续的。有针对性的文化普及策略,减小认知差异[11,14]。第二,努力构建全方位的传播机制。如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双向沟通机制,在传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应该互相沟通;正面引导机制,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积极影响和功能,需要大力宣传;及时反馈机制,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公众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需要相应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作及时反馈;评估机制,对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成本和绩效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5]。中医药文化传播以社会民众了解到中医药文化的本质及学习到中医药学知识为根本目的,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益,必须同时关注传播关系的两个主体,及时解决好在传播过程出现的问题,以确保中医药文化传播信息渠道的畅通。

4.3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介监管和审查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介的监管和审查,是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保障。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规定。通过这种强制力手段对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进行规范,国家应继续制定相关政策文件,让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二,政府部门应建立专门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介的外部监督机制,加大对违反规定媒体的惩罚力度,坚决取缔一些打着中医药幌子为牟取暴利的传播活动,净化传播环境;第三,利用和研发先进的网络技术,过滤和监测网络存在的虚假中医药广告和信息,确定社会民众接收到的中医药知识和信息是科学的、真实的、实用的、权威的及对民众的身体健康有利的;第四,加强对媒体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律意识,社会媒体具有很强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所以必须对所传播的信息尽到审查义务,避免误导观众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5结语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探讨中医药文化传播,可以得出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一种社会活动,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是其传播的首要条件,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是其重要的内容,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介的监管是根本保障,同时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民众、政府部门、媒体行业、高等院校、医药企业等多方面协调一致,多管齐下,才能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申俊龙,马洪瑶,魏鲁霞.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创新的互动和演化逻辑[J].医学与哲(A),2013,(10):90-94.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太原:山西出版社,2007.

[3]薛公忱.中医药的文化定位问题[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6-139.

[4]温长路.对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普及中若干关系的探讨[J].中医药文化,2014(3):62-65.

[5]陶林,张宗明.论中医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突围[J].理论月刊,2015(3):70-73.

[6]赵海滨.从文化安全角度探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0):54-58.

[7]蔡慧贤.中医药文化传承危机的原因及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11):529-531.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的通知[Z].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1年“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方案的通知[Z].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

[10]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立即停止播出“健康365”和“杏林好养生”等养生类节目的通知[Z].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

[11]李海英,段逸山.从盲目养生热谈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迫切性[J].中医药文化,2011(5):15-17.

[12]刘诗林.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现象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1(1):106-108.

[13]张其成.中医文化复兴是中医复兴的重要途径[J].中医药文化,2006(01):6-9.

篇2

关键词:语言接触理论 世界经济一体化 中医药英语翻译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今世界的国际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弘扬中医药文化,把中医推向世界,中医药英语翻译就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语言接触理论(language contact),指的是语言的外部因素对语言在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作用。语言接触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是研究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进步过程中所发生变化的一种途径,更是研究人类文化和历史发生演变的一种方法。最早研究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理论的人是美国学者Weinreich, 在他的经典著作中叙述了语言接触理论。

语言接触理论是语言学中的新兴理论,对于研究不同语言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目前阶段,研究中医药翻译的人非常多,但是大部分学者和专家都是从其他一些视角来研究,比如从语境视角下看中医药翻译,从对比语言学看中医药翻译,或者是用语言接触理论来研究其他方向,比如用语言接触理论来研究中国英语,汉语传播文化,少数民族语言等等,从语言接触理论视角下研究中医药翻译,是一个比较新的方向,更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当今世界,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联系更加频繁,在世界一体化的文化环境中,语言和语言相互接触,相互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英语的全球化,英语在中国的应用日益广泛。中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医学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走向了世界,从民族性的医学升华为世界性的医学。因此,通过语言接触理论来研究中医药对外传播的方式和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对世界医学具有重要贡献并造福于全人类,而且有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对外教育和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医药翻译在我国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语言接触理论与中医药英语翻译

语言接触理论专家Weinreich于1964年,发表了《语言接触》这部著作。在此书中,他将语言接触定义为“相互使用两国或多国语言的环境。”同时,他把语言接触限定在双语环境下操作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语言的说话者之间面对面的接触。随后,有一些专家提出,语言接触不止是在双语环境下的接触,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在语言接触过程中,两种语言的文化、文学等受到相互影响,因此,研究语言接触理论是很重要的。在学术界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多是从语言学的视角切入,针对翻译行为进行展开。而语言接触理论对语言行为具有巨大的阐释力,在研究两种语言相互接触的同时,一定要与其相应的语言背景和现状进行联系。在中医药翻译过程中,只有正确的理解语言所发生的语境,对所需的专业背景知识有了透彻的了解,才能正确地翻译中医药英语。

我国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在其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因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逻辑学、养生学、气象学以及文化、宗教的影响,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描述和解释有其独特的视角,形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文言文特色的中医语言。

纵观历史,汉语与英语语言的接触主要有三个重要阶段,即早期阶段(17世纪-19世纪)、成熟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与目前阶段(1980年代到21世纪)。在英语和汉语接触的早期阶段, 最显著的语言成果是洋泾浜英语的出现。到现在, 英、汉两种语言的接触已过400年, 期间语言接触的同时自然少不了文化的接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逐渐融入世界舞台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中医药文化重视起来,可是中医药并没有在世界上得到重视和推广,相对于西医在世界上的广泛使用和地位,中国中医的国际化问题更需要提上日程。从语言接触角度下出发,研究中医药的英语翻译,将中医药文化有效地传播到西方国家或其他使用英语人群,最终让受众读者群体通过他们熟悉的语言了解中医药文化,并最终认可中医药、使用中医药。

二、中医药英语翻译

(一)中医药英语翻译现状

中国的中医药文化归属于世界医学,对人类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中医药的漫长发展历程中,通过对外交流,语言的相互接触也有了比较长的历史。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进程,通过研究中医药文化的背景和现状,让“中医”走向世界,影响世界,为整个人类造福,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至今, 国内许多学者在从事中医药领域的语言翻译事业,做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建设性基础工作。国内外的中医药专家进行相互沟通交流,并且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宣传中医药文化及近年来的发展。但我们意识到,在沟通与使用不同语言交流过程中,汉语文化在中医药中的语言,翻译成英语后,在表达和理解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原因是在中医药的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完全了解中医药的文化及地域的差异性,对中医药的英语翻译不准确且片面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中医药的精髓,因此,随着中医药逐渐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并接受,要想把弘扬中医文化,推进中医走向世界,中医药英语翻译将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二)中医药英语翻译特点

在中医药英语翻译过程中,中医与西医的病名、药名、方剂名是翻译中的主要三大类。众所周知,华夏文化始终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天地一体、注重平衡、喜欢中庸平和。中医药理论的基础是阴阳五行,核心是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在中医药跟英语接触、把中医药翻译成英语过程中,文化差异和地域差异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没有一个医学术语可以脱离文章而单独的存在。而中医的描述大多使用文言文,概括性强,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我们只有在语言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的帮助下,考虑句子在相互接触中的真正含义,从而将其简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中医英语的翻译工作,必须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汉译英的翻译过程中,满足其让英语读者的受众群体通过文字了解、读懂,这就是中医英语翻译的目的。

(三)语言接触理论对中医药英语翻译的促进作用

要真正实现把中医推向世界,必须要有准确的中医药英语翻译。随着国际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到中国学习中医药,但是,还有更多的外国人不了解中医药,不认可中医的治疗方式。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很少在国际上被人认可甚至是使用,究其原因就是中医药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进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传播的桥梁。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建设和完善中医药翻译事业是关键!

研究语言接触理论,对完善中医药英语翻译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药国际化也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对中医药术语的准确翻译要求较高。对于中医药术语的翻译,只有真正了解中国中医药文化历史背景,才能深入理解该术语的内涵和功能,并将此作为该术语的标准化译语。通过研究术语的源流及其史学、文化和医学价值,使中医学及其负载的文化完整地传入西方,抛弃从英语中寻找对等词汇进行牵强的意译。只有对中国中医药文化全面系统的描述和刻画,为跨文化交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能把自己先进的中医药文化成果、文化资源、中医历史社会状况及丰富的中医资源介绍到国外,让世界人民共享,真正地融入全球化的大熔炉中,把中国中医推向世界。

三、结束语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对外教育和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医药翻译在我国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5年屠呦呦喜获诺贝尔奖,表明中医的作用和中医药的效用开始从文化差异获得科学角度的认知,这也表明西方科学重新开始认识中医学和中医药学的价值。要让中医和中医药获得全世界的广泛认同,让国医走向世界,我们更要重视中医药英语翻译这个有效途径。

中国的中医药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许多值得传承和发展的中医和中药内涵要素,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只有在语言接触过程中,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将中医药学作为科学技术,成为与世界范围内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载体,才能实现准确的中医药英语翻译,才能真正把中医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邓高峰.从语言接触理论视角看张培基教授翻译中的中国英语- -基于两辑《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研究[J].文教资料,2008.

[2] 段忠玉.中医药名称翻译的历史与现状[J].考试周刊,2011.

[3] 冯广艺.论语言接触对语言生态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

[4] 龙海燕,关于语言接触的几个特点[J].贵州民资研究,2011.

[5] 彭鳎语言接触研究述评[J].新疆大学学报,2007.

[6] 卢卓群.语言接触的文化背景[J].汉语学校,1990.

[7] 谈扰.从语境视角下看中医药翻译[J].海外英语,2012.

篇3

中医药文化是在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我国现代文化为主导,将中医药学和边缘学科文化融为一体,相互交流、渗透所衍生的一种特殊的行业文化,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和根基,是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中医院全体员工在长期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成果的集中体现。随着医疗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其重要地位日益显现。从2006年开始,襄阳市中医院领导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医特色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开始实施青年医师导师制。在师承过程中,除传授科学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外,同样注重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使青年医师逐步成长为医德高尚,作风正派,中医基础扎实,有实际临床工作能力的主治医师,工作经验介绍如下:

1 青年医师导师制使中医院得以延续

每一种文化都有符合自己文化特征的传承方式,这是由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决定的。中医和西医分属两种文化体系下的医学体系,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承方式。与西医在近代采取统一的规模化院校教育不同,师承教育在中医发展史上一直占主流地位,这是由中医有显著的中医诊疗个性化特征所决定的,这些更适合于在师徒之间进行口传心授,而不是统一的普及教育。

在世界医学史上,许多文明古国都有过自己的传统医学。但是,历尽几千年的沧桑,目前硕果仅存,并且承传不绝的只有中医药学。中医药学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是因为其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蕴涵着许多原创性的宝藏,具有先进文化的合理内核,并且在中医师带徒过程中代代相传。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院只有靠特色服务和质量而生存,才能保持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中医药学要继承、创新,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不容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市场。

篇4

因此,中医药双语教学不仅仅促进中国学生强化外语沟通能力,也大大利于外国留学生深化对中医学的理解。利于提高中医学在世界领域的学术地位正如上文所说,双语教学需要兼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外语沟通能力的人才来推动,中医药双语教学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前沿医学期刊主要以英语为主流,上述教学人才本身具备的专业素养、良好的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有助于及时掌握自身领域学术动态和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进一步对此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也能够在国际期刊,或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因此有利于提高中医学在世界领域的学术地位。

2目前中医药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专业教学人才的短缺

中医药学讲授的是中国国粹。由于本身学科的特点,在过去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外语的要求较西医院校薄弱。我国中医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存在中医专业教师缺乏中医英语的系统专业培训和留学经历,英语交流和授课水平较低,而已经开展医学英语、中医英语等专业课程的教师又欠缺中医药专业教育背景的局面。因此,我国中医院校短缺那种同时具备中医专业素养和外语交流能力的教师。

2.2缺乏实用性强的教材

一般西医双语教材可以使用原版教材,不同于此,由于中医药学讲述的纯粹是源自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医学知识,因此没有可以借鉴的以西方母语编写的外语教材。与上述人才问题一样,我们的教材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不统一、中医古籍的翻译没有统一的版本、一些编写者对中医药学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而使内容过于简单,等等。这些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很多理解上的困扰,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授课的困难程度。因此,双语教学亟需契合学科特点的、翻译恰当的、实用性强的教材。

2.3课程安排合理性有待提高

目前进行中医双语教学课程很多为基础性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这些课程在中医药教育中是低年级的启蒙课程。这时候的学生多处在刚刚接触中医药的懵懂阶段,中医药理论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种新事物。如果在这阶段实施双语教学,大大增加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也同时降低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若能将这些课程的双语教学在高年级时设置为选修课程进行,不仅能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增加他们学习中医英语的兴趣,可能教学效果更佳。

2.4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

可能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源自中国文化,与医古文的关系更为贴近,因此外语教育常被置于次要的地位,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也相对较低,而且中医药学有大量内容需要背诵记忆,学生课业繁重,能够花费在外语学习上的时间也较少,因此与其他专业和西医院校相比,中医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而受众接受能力的不足,也降低了双语教学的质量。

3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

3.1明确教学目的

首先应该明确中医药学教育中的双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在外语的语境中讨论和理解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知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对中医药专业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双语教学不是医学英语课程,不应以教授外语为主要教学目的,要注意避免因语言理解的障碍影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授课时,不能将双语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简单重复和翻译,要解决如何运用外语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解释、理解、思考、撰写等问题。中医药专业词汇的翻译存在一词多译的现象,往往难以统一。虽然大家很期待有一个统一的专业词汇翻译列表,但是目前情况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认为可以了解而无需辨别各种译法。双语教学目的在于沟通交流而非研究语言,了解几种常用的译法,学会与外国患者沟通、与外国同行沟通、与外国西医专家沟通、与外国专业编辑沟通,才是教学的成功。

3.2教学模式多样化

由于医学教育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中医药学双语教学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在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图形、声音、视频信息等,播放能拓展专业课程内容的原版科普视频,以便加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可以教授他们多种查询相关外文文献的渠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授之于渔。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英语演讲、中医英语竞赛、中医英语教学查房、撰写英语论文等形式,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使用外语对专业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双语教学是对教师和学生较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适宜追求精而不是追求量的铺开。目前有不少国内语言培训机构采取小班化教育,以对话及互动的模式进行教学,能较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这点可以借鉴到我们的双语教学之中。目前校园里有不少学生已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甚至通过中级口译、高级口译考核的也不乏其人,他们的外语沟通能力可能较授课教师更高,而授课教师往往具有更高的医学专业水平,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课堂提问,让教师走下讲坛,和学生互动交流,可以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3提高师资力量

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负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目前有很多教师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但缺乏一定的语言优势,有些语言能力突出的教师尚缺乏对专业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时间。面对这样的困境,可以遴选一批有一定外语基础的中青年优秀中医药专业教师进行专门培养,比如提供一些英语专业学习的机会、外语课程的培训、聘请外教进行辅导等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特别是通过一定的出国学习的经历,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

3.4政策倾斜,吸引人才

双语教学的重视当从决策层抓起。在招生中即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学生给予择优录取,对于语言水平良好并且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功底的优秀毕业生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推荐就业、提供跨校、跨省、甚至跨国交流的机会等,同样对于此类教师给以更多地培养和职业提升的机会,切实提高中医院校对优秀外语人才的吸引力,以储备外语和专业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4结语

篇5

(1)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特别是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应急救治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性病等,完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应急救治功能,开展中医药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2)发挥区县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骨干作用,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承担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医药业务的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3)发挥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骨干作用,根据区域卫生规划承担医学中心或区域医疗中心职能,通过托管、重组、联合体等方式促进中医医疗资源合理流动。(4)建立城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对口支援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制度,加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医药事业。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要与县级中医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5)通过公立医院改革,改进公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内部管理,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有效缓解病人看病难问题。(6)中医医疗机构特别是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要发挥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作用,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

2中医医疗机构服务功能的若干问题探讨

2.1中医药特色的发挥中医医疗机构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上的不足,主要问题在于特色没有成为优势,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贯彻落实还不到位,管理体制“高位截瘫”、政府投入相对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具有浓郁中医药特色的中医门诊部、诊所发展不快。二是在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上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不够,对中医医疗机构及人员的考核、评估、评审等未能充分考虑中医药的特点和自身规律,临床分科过细影响了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三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相对缓慢,创新不足,中医药特色的成果推广不力。同时,中医药理论和术语不易理解,中药服用、携带不便,疗效较慢,执法不力致违法中医医疗活动大量存在等,影响了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中医药的接受。四是法律层面上的不利影响,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以西医理论为主要依据,中医医院所有病人也必须有西医诊断;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规定不符合中药特点,限制了中医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研制、生产和应用。五是中医药服务成本相应较高,但服务项目收费长期偏低,补偿不足导致中医医疗机构“以西补中”,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项目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六是中医药院校教育培养的医生临床思维西化明显,中医思维比较欠缺,没有正确理解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西化的区别。七是部分中医医疗机构还需要承担一定数量的区域医疗综合服务功能,一些中医医院则是从综合医院转制而来,中医药服务资源和能力相对不足。上海中医医疗机构在发挥中医药特色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近年来通过实施“名院”、“名科”、“名医”的“三名”战略,加强了中医药内涵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不同区域、不同类别中医医疗机构之间的发展也不够平衡。当前要进一步促进上海中医医疗机构发挥中医药特色,建议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①进一步健全区级中医药管理体制,以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契机,加强各区县中医医疗机构人才队伍、专病专科、特色疗法等内涵建设;②与中医医疗机构及中医药人员有关的各类考核、评估、评审、鉴定活动,要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要建立和应用反映中医药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③逐步调整中医药服务价格,建立中医药特色服务的专项补助机制,对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牵涉范围较广的中药饮片的加成率是否取消应深入研究、慎重决策;④出台专项鼓励政策,推进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加强易于发挥中医药特色的中医门诊部、诊所建设;⑤进一步发挥浦东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围绕影响中医药特色发挥、制约中医药发展的投入补偿、价格调整、中药管理、学术创新等关键问题,重点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加快在全市其他区县的推广应用。

2.2综合服务与中医药服务功能的关系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医医疗机构的整体实力,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也有利于中医药特色发挥,有利于中医药学术繁荣和事业发展。以“治未病”为核心观念的中医预防保健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之一,中医药文化宣传也是促进中医药深入百姓、服务群众、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学、科研、产学研合作、对外合作交流等工作都有助于中医医疗机构的创新发展。中医医院开展必要的西医诊疗活动,不仅是当前我国医药卫生法律框架下,中医医院承担区域综合医疗服务、提高应急救治能力的需要,也是开展中医临床研究、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需要。中医医疗机构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促进中医药发展为主要目的,必须姓“中”而非姓“西”。因此,在中医医院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西医诊疗和中医药服务的关系。中医医院一般只需配备同级别医院基本医疗和应急救治所需的西医床位、科室、人员和设备条件。对于因中医学科发展原因需要增加西医专科诊疗力量的,应明确规定其准入条件和审批层次,并由中医药管理部门共同承担审批责任。至于中医医院配备以辅助诊断为主要功能的大型仪器设备,属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应一分为二、正确认识,不宜片面以“西化”看待。此外,中医类门诊部、诊所的服务功能过于单一,其临床带教、师承、研究、科普宣传等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欠缺,不利于这类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对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的组织管理、服务内容、服务形式、项目收费以及不同类别、等级中医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等,进一步给予明确规定;重点加强二级中医医院的临床教学、科研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在申报市级科研项目上实施倾斜政策或设立专项资助计划;逐步开展中医门诊部、诊所老中医的传承带教工作,推动知名中医专家举办中医诊所或门诊部;对中医医院(特别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二级中医医院)西医诊疗进行梳理、规范,健全中医医院西医诊疗项目的审批制度。

2.3中医康复、护理功能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升高,老年人整体带病生存时间明显增长,群众对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等延续性医疗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加,鼓励发展康复医疗和长期护理也已成为医疗资源、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的重点之一。中医康复吸收了中医治疗、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以标本兼顾、动静结合、医疗与自疗相结合为原则,根据不同病情综合应用功能训练、传统体育、气功、针灸、按摩以及中药等中医康复疗法,具有简便验廉、易学易用的特点,现已形成全面系统的中医康复学,并与现代康复评价和康复治疗体系有机结合。加强中医康复医疗机构建设,强化中医康复、护理功能,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上海市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型城市,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已达到25%。近年来,上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转型,推进了部分二级医疗机构功能转型为康复或老年护理机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市场总的需求相比,上海的老年医疗护理资源仍然严重缺乏。虽然上海中医药大学设立康复专业已逾10年,2010年还正式成立了康复学院,但全市尚无一所专门的中医康复医院或以中医康复为主要功能的中医医院。目前此类病人主要集中在中医医院的针灸、骨伤等科室,一些中医医院现已专设康复床位(如杨浦区中医医院已把老院100张床位主要用于收治中风康复病人),但总体来看还远远不能满足全市中医康复的服务需求。影响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康复、护理功能发挥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经济效益欠佳。中医康复疗法项目收费标准普遍较低,病人日均住院费用相对较少。二是管理规定的制约。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对平均住院日等指标有明确规定,康复病人住院时间长,会影响全院的质量管理分值。三是分科过细影响综合治疗。中医康复综合治疗所需的针灸、推拿、康复等大多已单独设立科室,难以有效集中医疗资源。四是中医康复、护理人才匮乏。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康复专业学生数量较少,高层次的中医康复、护理人才严重不足。五是综合支撑不足。医院对中医康复的装备条件未足够重视,其他科室的综合服务支撑还不到位。建议: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整体转型为中医康复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康复医院,鼓励现有中医医院发展康复专科;对中医康复医院、中医康复专科在服务收费、项目补贴、质量控制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扶持;将中医康复、护理人才列为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增加相关培训内容;结合各中医医院传统医学示范中心建设,鼓励开展相关病种中医康复治疗;加强中医医院中医康复的基本条件建设。

2.4以联合体形式协调发展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区域医疗联合体是上海在公立医院改革中首次提出并实施的创新举措。根据上海市卫生局《关于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的定义,区域医疗联合体是由三、二级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医疗机构联合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联合体多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所组成。联合体内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不仅限于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优化配置,还包括教育、科研、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以区域中医医疗联合体的形式协调发展不同功能定位的中医医疗机构,是值得探索的一种发展方式,能更好地配置、共享中医药资源,促进各中医医疗机构服务功能的完善,推动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发挥积极作用。上海的中医医疗联合体最早以医院集团形式出现,在医改重视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的背景下,宝山区曙光社区中医联合体、市中医院—闸北中医医疗联合体等逐渐形成。现有的中医医疗联合体都是在不改变医疗机构产权关系和独立法人地位的基础上,形成的契约型合作,通过成立理事会来负责联合体所属医疗机构的总体发展规划、资源统筹调配以及重要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合作内容涉及医疗、教育、科研、管理、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特别是管理输出、双向转诊、专家坐诊、学科建设、跟师学习、进修培训、申报课题等方面的合作比较多见,但由于配套政策不全以及产权、隶属关系不同带来的管理机制问题影响,目前的联合体还缺少必要的调控和约束措施,稳定性不强,联合体内医保额度等资源的分配还未有实质性进展。建议:通过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完善中医医疗联合体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以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为依托,加快发展本市的中医医疗联合体,并加强医保费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将中医门诊部、诊所以及综合医院中医科纳入中医医疗联合体建设范围,探索支持发展、加强合作的途径和方式;积极创造条件,突破资产权属、行政隶属等条件的制约,努力建设紧密型中医医疗联合体。

篇6

关键词:中医;社区;影响因素;对策

一、中医进社区的影响因素

1.1中医力量后劲不足:许多中医院校,在向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方向发展,对中医学生的培养越来越少;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填鸭式理论学习,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指导,这种培养模式与中医是种非常私人化的经验医学实际相背离;现有中医人员多为中老年医师,后继乏人;社区中医人员因工作苦而报酬低,流失严重,使得中医阵营越发萎缩。

1.2中医理论深奥抽象,缺乏完善的科学评审体系: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难以像西医那样形成形象化思维,对其作用机理的阐释也难以像西医那样“形象、科学”。中医实验研究也难以简单地盲目套用现代统计学评价体系进行评估,所以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常被认为不科学,其发展前景受到质疑。还有人用现代科学思维来理解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技术,导致对中医理解简单化、片面化,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发展。

1.3中医药学得到社会理解与认同不够:在现代科技全球化大环境下,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弱化,现代医学对疾病预防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原有的一些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又由于对中医药知识正面宣传和普及不够,而诸如“中医不科学”、“取消中医药”的负面宣传却一度甚嚣尘上,导致人们对中医药学理解与认同度降低。影响了中医进社区的步伐。

1.4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与中医发展相比,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中药培植与研发基地缺乏,中药资源总量不足,利用不充分,对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欠缺。名厂、名店、名药缺乏,满足不了社区居民需要。出口的中药植物提取物只是原料形式中间产品,没有终端产品。

1.5中药房没有与中医同步走进社区医疗机构:一些社区点甚至中医示范点,虽然引进了中医科室,但是却没有自己的中药房。病人拿到处方后,要到医院外药店去配药,这一方面给病人带来看病与抓药分家的不便,另一方面,也给病人带来一定风险:药物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难以避免因理解差异而导致外面药店错配药物现象。另外,因为医院与外面药店信息不相通,还可能出现一个药方,要到几家药店去调配,甚至出现某些中药市场缺货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有时病人宁愿多花钱而选择西医西药,从而影响了居民对中医的选择。

1.6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医疗市场不规范,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导致医疗机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因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拒绝疗效显著而收费低廉的中医适宜技术。

1.7政策支持不力:中医药管理部门对试点还存在被动、畏难情绪,抱有观望态度;部分地区政府、卫生部门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大卫生观要求,对中医药进社区服务的必要性理解不够全面,宣传不力,政策保障和体现政府行为不够全面、持续。虽然不少地方已经将中医药纳入医保范围,但是却有种种限制。

1.8居民对中医药需求不足:居民对中医药需求减少,一方面是因为正面宣传不到位,居民对中医药认识不足,还缺乏信任度。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医学界一些学者大肆宣扬的中医不科学,是伪科学,应该取消等言论的负面影响,导致居民对中医药产生偏见和排斥心理。

二、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作用的对策

2.1采取多种方式将中医药引进社区:(1)中医院延伸办社区医疗机构,并选派技术过硬的中医师定期前往巡诊。(2)大的中医院建立由名中医领衔的专家工作室,与社区医疗机构结对子,签订“名中医进社区”协议,定期到社区巡诊。(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名中医到社区坐堂,并定期到基层巡诊。通过上述种种方式,让名老中医进社区轮流坐诊,使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专家服务。(4)开展“专家课堂”活动,请专家定期到社区讲课,传授养生保健之道,发挥中医药知识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5)根据中医理论,随着季节的变换,制做四季养生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定期举行宣传义诊活动,手把手教居民如何煎药、合理配餐,不断提高居民健康行为。

2.2加速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引进: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首先,必须重视适合于社区的中医药学生的培养。(1)优化课程结构:因地制宜,按需设课。(2)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体现特色,保证教学质量。注重临床与实践,抓好传帮带工作。针对针灸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示范指导来加强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准确把握。其次,要加大对社区中医药人才引进,并通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各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2.3政策倾斜,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大中医药在医保中报销比例,缩小限制范围。各级政府还应加大对中医进社区资金支持力度,使一些看似不挣钱的中医适宜技术能被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服务市场,制定、完善中医药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使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协调发展;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体现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与发展前景。

2.4促进中医与中药房协调发展:政府要加大对社区的资金支持与监督,使有中医科室的社区医疗点能拥有自己的中药房,以保证居民安全、方便、及时就医抓药。

2.5注重中医中药在社区中的作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统一思想,提高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识,提供政策支持,进行中医进社区网络化管理。将中医技术融入“六位一体”的每一环节,制定慢性病、常见病中医药预防及辩症治疗方案。定期在社区举办中医保健讲座,针对社区内亚健康人群,制定中医药健康处方,做到未病先防。

2.6采取措施,提高中医药对居民的吸引力:(1)通过广播、电视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提升居民对中医药认同和信任度,提高居民对中医药的需求。(2)通过“升”、“转”二种途径提高社区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技术水平。升:加强在岗人员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转: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技术中医药人才到社区。随着中医药技术人员水平提高,居民对中医药认可度自然也就提高。

2.7协调发展中药产业:加强中药材培植与研发基地建设,加强中药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研发并掌握提取中药植物终端产品技术,使中药材得到充分利用,为社区提供充足中药产品。重点开展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新技术、中药产品创新、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提高我国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

2.8端正视听,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学术继承与创新发展:近年来,一些人不顾中西医之间的差别,试图套用现代西医研究方法来扭曲中医理论,得出“中医不科学”言论,并大肆宣扬要“取消中医药”,混淆视听。对此应该加强对公众正面引导,以正视听。其实,中医学典型的治疗是将多味中药组为复方进行辨证治疗,这种治疗体系与西医完全不同,与病愈之间的因果联系暂不能用现代科学加以解释。中医有其独特的病因概念、诊断与治疗理论体系,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它强调整体与宏观把握,所以不能简单地用西医理论来评价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实际上,每一种科学方法都是局限于某一种科学范式、科学体系、甚至生活形态中,只有在这个体系里面才有效。现阶段,科学发展水平尚不足以使中西医学互解通约,直接用西医学方法进行所谓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显然是不科学的,对中医本身发展不利。所以,不应盲目套用西医研究模式来开展中医研究,而应通过揭示现代科学研究的客观指标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二者在中医研究中达到真正融会贯通,以更好地推动中医学发展。

三、一些制约着中医进社区的深层次的尚待挖掘和解决的问题探讨

3.1组织对中医药继承发展问题的战略研究: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标准化、新形势下中医进社区模式、中医药师培养模式、中医药理论技术创新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同时,在其引进、管理和操作指导上,也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

3.2中医药科研体制改革问题:如何建立科学的评审指标体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科研评估机制,以推进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从事中医药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如何促进中医药科技工作通过创新、竞争和合作,走医教研结合、产学研结合、中医中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的道路,使中医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是加快中医进社区又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超级秘书网

3.3针对中医特点,完善中医药评价体系问题:如何在现代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以状态调整为导向、个体化、复杂干预的特点,完善现代中医药评价体系,用科学的数据对辨证论治疗效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周蕊.中医难,中医姓“中”更难,2006-09-16

[2]曾永秀.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6,4(5):53-54

[3]陈伟.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问题与思考-赴广东省、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专题调研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12(2):15-23

[4]刘晓敏.浅谈中医药在社区中的发展[J].中医药学报,2006,12(8):122-123

[5]杜文建,张晶卉.发挥中医药优势努力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J].社区医学杂志,2005,3(5):30-31

[6]王晓燕.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江苏卫生保健杂志,2004,6(3):14-15

[7]伊凡.非随机研究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J].华夏医药杂志,2006,(5):395-396

篇7

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精神,为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学普及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和利用中医药在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养生康复等方面的基本理念和知识方法,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工作。为做好该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目标

(一)大力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加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理解和认识,维护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医疗保健知识和科普文化需求。

(二)推动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队伍建设,拓展宣传普及渠道,探索构建宣传普及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能力。

(三)增强社会对中医药的普遍理解与认同,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二、项目范围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三、项目内容

(一)开展中医药宣传活动

1、活动方式与内容

⑴ 采取科普讲座、中医健身方法演示、义诊、文化表演、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⑵ 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中医药方针政策及中医药发展成就;二是中医药防病治病的基本理念和知识;三是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与方法;四是中医药历史知识、名人故事等。

2、活动目标

⑴ 使群众了解中医药的有关方针政策,了解中医药的发展成就。

⑵ 使群众了解中医药的基本理念,掌握一些中医药科普知识,学会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

3、活动要求

⑴ 每个县(市)至少开展以上宣传方式中的三项。其中科普讲座至少五场;义诊至少五次;其他宣传方式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酌情选择开展。

⑵ 宣传活动要深入到社区、街道、乡镇、村庄、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每个县(市)直接受益人群至少五千人次,受益人群尽可能广。

⑶ 项目的组织开展注意发挥和利用当地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媒体扩大影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争取良好的宣传效果。

⑷ 每次活动结束要就活动形式、内容和效果进行小结,并留有活动的相关文字及影像资料。

在开展中医药宣传活动中,各省要注意选拔和培养中医药文化科普人才,培育和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二)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

1、工作方式与内容

⑴ 采取组织编写、制作出版中医药科普作品(含音像制品)、在媒体上开设栏目等方式,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

⑵ 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各省组织编写出版中医药文化宣传及科普作品,印制发放中医药知识宣传品;二是协调当地主流媒体开设中医药知识和科普宣传栏目或专题介绍中医药知识;三是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式,丰富活动内容。

2、工作要求

将作品出版及宣传资料发放、所开设媒体宣传栏目的内容及效果等情况形成总结。

在开展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工作中,各省要对基层需求进行调研,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形成调研报告。此外,各省还要召开一次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活动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工作经验,研究探讨工作的长效机制。

四、项目组织实施

(一)我局负责项目实施的宏观管理与总体评估,组织专家对各地项目贯彻落实方案进行审核,并对实施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估。

(二)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项目贯彻落实方案,报我局审核同意后认真组织实施。

五、项目资金安排

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480万元(未含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620万元),重点用于组织开展中医药宣传活动和加强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的经费补助。各地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共同制定补助经费管理办法(具体补助内容及金额详见财社〔2008〕212号文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下达2008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通知》附件三,已发)。

六、项目执行时间

本项目执行时间为2008年—2009年。各省(区、市)于2009年1月31日前编制完成项目贯彻落实方案;2009年12月31日前完成项目任务。

七、项目监督与评估

(一)我局负责审核各地的项目贯彻落实方案,对项目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二)各省(区、市)要加强对本地项目的组织领导,落实专人负责。

篇8

一、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进行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进行翻译教学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需要。专门用途英语是与特定行业相关的英语教学,它不仅包含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更具有明显的专业内涵,是语言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因此,在具有专业特色的中医药院校,英语翻译教学不能局限在英语专业学生中。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分配在各个医学专业,他们具有较高水平的医学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英语翻译技能,有助于培养同时具有高水平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有助于将中医药文化更准确更广泛的传播。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教学满足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强调职业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依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任务,创设真实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可理解性输入和输出、协作学习、主动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意义建构、提高翻译能力的教学模式。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的特点和遵循的教学原则包含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以协作互动为方式以及以学习情境为前提。在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设计不同内容和层次的任务,创设较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积极与同学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任务,从而获得较强的实际翻译能力。

三、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初探

英国语言学家JaneWillis将任务型教学分为三个步骤:任务准备(pre-task)、任务环(task-cycle)和语言聚焦(languagefocus)。任务准备步骤由教师根据每节课的主题和学生的特点介绍并引入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任务环即任务实施步骤(task-planning-report),学生讨论和分析后制定执行任务的方法和技巧,执行并完成任务后向全班同学汇报。语言聚焦包括分析(analysis)和练习(practice)。学生对任务中的语言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扩展练习进而巩固所执行任务。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任务型翻译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实际的翻译能力。任务可以围绕对中医药名称、中医药产品说明书、文献、会议报告、病历、实验报告、论文摘要和中医药文化知识等的英语翻译来进行。现以中医药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教学为例,对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1)任务准备。将学生按人数分为小组,让他们课前搜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中医药产品说明书。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翻译理论和技巧,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去选择判断使用何种翻译理论及技巧。

(2)任务实施。学生汇报搜集到的中医药产品说明书,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翻译所需要的理论和技巧,制定计划。每个学生都有相应任务,对中医药产品的性状、功效、禁忌等进行翻译、讨论翻译各个部分所需注意的语言点和语法知识,并记录所遇到的语言难点。完成说明书各部分翻译后,在全班各组进行汇报,其他组可以指出翻译得精确或者不足的地方。这阶段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合作互助的精神。

(3)语言聚焦。教师对学生的翻译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出相应的翻译理论及技巧,对语言点(医学术语、结构词和翻译结构等)进行讲解,并对学生记录的难点进行解惑。同时将翻译练习扩展到对中医药名称、病历等的翻译任务。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知识和技能。

篇9

关键词:中医药术语;翻译原则及译法;中医英语教学

一、中医药术语及翻译标准简介

中医药术语源自中医基本理论、生理、病理、各科临床治则、医史等领域,它们作为中医学理论及实践体系的基石,具有中华文化色彩浓厚、内涵深奥抽象、规范性差等特点。中医药术语一般分为基本理论术语和名称术语两大类。在中医药术语的翻译工作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现象较为普遍,翻译难度往往较大。目前涉及中医药术语的英文翻译比较权威的国内外标准主要有:《中医药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4)、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2007)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08)。这三部术语标准是我们从事中医药名词术语翻译、科研工作的基础,对中医英语教学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中医药术语翻译原则

关于中医药术语英译原则,不同的学术组织、个人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委员会的研究成果《中医药学名词》应用的中医术语英译原则有对应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及约定俗成,并提出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译既要反映中医的本意,又要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这些原则成为其他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制定的重要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制订中医术语翻译标准时认为:要准确反映中医术语的原始概念,避免使用拼音,不创造新英文单词,与WHO标准针灸术语保持一致等,并着重考虑对医学意义进行翻译。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的英译原则在制订过程中,经多次会议探讨,认为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对应性、简洁性、同一性及约定俗成。在中医英语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原则,尤其要把握好对应性、简洁性及约定俗成原则。

三、中医药术语英译方法

中医药术语英译常见方法有直译、意译、音译及仿造法等。当代中医英语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魏杰(Nigel Wiseman)和谢竹藩等。魏杰认为在译入语中创建词汇有四种最基本的方法:①使用现有的名词;②借词,即音译;③仿造;④根据原文定义创造新词。他倾向于以仿造为主要译法,他的模式是选定对应词程序的系统化原则。非专业名词宜以非专业对应词翻译,如:“鼻”nose,“心”heart;专业名词宜以仿造翻译为主,如“命门”life gate,“三焦”triple burner;仿造法未能产生合理对应词时则根据定义造新词,如:“证”pattern,“脘”stomach duct,“痹”impediment,尽量少用音译法。他反对应用西医名词进行翻译,只在可确保中医概念完整且不引入西医概念之处使用西医名词,如:“舌苔”tongue fur, “遗尿”enuresis,“疫”epidemic等。谢竹藩教授等人认为魏杰的这种译法不顾汉语中以词为意义单位的原则、不顾汉字多义性事实,把这种对汉语认识有严重错误的译法换成一般仿造翻译法。关于西医名词的选用,谢竹藩不同意以一般认知作为选用西医名词的原则,而应考虑词义的对应。对于他不反对向西方的普通群众传播中医,但作为一门医学,首先须考虑西方的医学界。

四、中医药术语翻译及教学

中医翻译教学的重点首先需要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英语多用名词或名词结构,汉语多用动词。英语常用名词来表达汉语中用动词表达的概念(如,抽象的行为名词),而且动词的兼类情况非常明显,加之英语有词形变化,许多动词词尾加上后缀,如:“-ment”“-tion”“-ance”“-er”“-or”等,即可变成名词。相反,汉语却是动词的使用占优势,而且一个句子可以几个动词连用,这种特点造成了在进行中医翻译过程中,汉语中的动词也常译成英语中的名词或名词结构。所以,在英汉翻译教学中要首先要引导学生注意词性的转译,即将汉语的动词转译成英语中的名词。其次,通过阐述文化渊源以加深对中医理论及术语的理解,增强对术语翻译处理的意识。譬如在讲解中医“气”的概念时,可以比较生活中的“气”、古代哲学的“气”和中医之“气”的区别。再次,教师在教学中可辅以比喻、形象化等手段使教学生动起来,便于学生从生活实践的观察中加深对中医药术语的理解。最后要重视中医英文版教材的选用。国内编写的版本,往往存在英语翻译的问题,但是能更好地让人把握中医的原意,建议选用刘占文教授主编的Essentials of Chinese Medicine,左言富教授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英汉对照),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的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这些译本各有优点及不足,可以互相对照参考。国外编写的参考书英译规范、观念新颖,可作为教师备课及学生自学的参考书。在此推荐三本:Choa. G. H. 编写的“Heal the sick” was their motto: The Protestant medical missionaries in China,Karyn.K. L. 编写的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philosophy 和Unschuld.P. U. 编写的 What is medicine : Western and Eastern approaches to healing。

关于译法,笔者认为应以意译为主,必要时配合使用音译法。鉴于中医药名词术语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理念,其中很多词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意译能够更好地促进外国读者的理解。有些中医药术语找不到能确切表述其内涵的英译词,可以采用音译法处理。如,有学者把“气”译为“energy”,但它无法解释中医“气”的全部内涵,因为中医之“气”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因此建议把“气”音译为“qi”。此外,中医术语中还有很多词跟“象” 有关,譬如:天象、气象、色象、面象、脉象、舌象。为了确保“象”之翻译不失原意,建议音译为“xiang”, 不建议使用“imagery”。只要阐释清楚其中的文化背景,西方人也能理解“xiang”的含义。有时既不能完全意译,也不能完全用音译,就可音译加注解。如:有人把“失笑散”翻译成“powder for lost smiles”,会让读者误以为“失笑散”是治疗表情肌麻痹或心情郁闷不畅的药物。建议译为“Shi Xiao San”,再加上注解“a powder for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有译者将“黄帝内经”直接音译成“Huang Di Neijing Su Wen”,这样外国人很难理解;也有译成“Yellow Emperor’s Inner Classics”,需注意的是此处译成“S色的帝王”有失偏颇,“黄帝”的“帝”也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帝王,因此建议译成“Huang Di’s Inner Classics”较为妥当。此外,还要避免简单的直译。譬如,中医学讲的“天气”往往不是指weather或climate,其内涵和外延更为深奥和广泛, 在《黄帝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笔者建议采用“heavenly qi”释义天气。中医学文献中的“伤寒”,广义指一切外感热病,狭义伤寒指外感寒邪即发的疾病,英文词“typhoid”是感受细菌所致,二者有区别,因此中医之“伤寒”我们建议译为“cold damage”比较合适。还有“肺痨”,现代一般认为是肺结核病,故而把它翻译成“tuberculosis”,其实从“痨”字本意来讲是指积劳损削之病,即消耗性疾病 (consumptive/wasting diseases)。这种消耗性疾病在其他脏腑也会出现,如《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所提肺劳、肝劳、心劳、脾劳、肾劳等“五劳”。所以建议把肺痨或肺劳翻译成“lung wasting”。

当然对于一些约定俗成名词之译法,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跟学生反复阐明其差别,避免误解。譬如,中医的五脏六腑之各个脏器名称,“心” heart,“肝”liver,“肾”kidney,“脾”spleen 等,与西医中的概念差异迥然,教师应跟学生强调是heart system、liver system、kidney system等,避免学生理解上的混淆。此外,很多中医典籍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它们包含诗词的结构,音韵的平仄。翻译时,在体现典籍原意的同时,也应该尽量使音韵如诗歌般平仄优美,让读者感受到中医经典之美。 譬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纪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文树德先生之译法值得学习借鉴:Yin and yang, they are the Way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governing) the myriad beings, father and mother to all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the basis and beginning of generating and killing, the palace of spirit brilliance.

中医翻译近百年的历史跨度、目标语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译者主体的差异,这些都会给不同的译本打上明显的时代烙印和文化标记。譬如早期译本,Ilza Veith套用了大量的西医术语,把经脉翻译成动脉或静脉arteries (veins),将天癸翻译成menstruation(月经)。如此翻译虽然提高了西方人的接受性,但极易造成读者的误解。随着中医药逐渐传入西方世界,外国人对于中医药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译者们主要侧重于传达中医学知识,多以释义为主。教学中我们推荐采用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专家文树德(Paul U. Unschuld)先生的译本,他侧重翻译与研究并重,而且重视原文的深刻内涵。

五、总结

中、西医学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中医的英语教学应在把握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强调中医的语言特色,根据授课对象的文化背景,多引用国内外相关文献,采用比喻、情景、图示等形象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掌握好中医药术语的真实内涵,在做好中医药翻译教学的同时促进中医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Z].2007.

[2]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篇10

中医中药有优势吗?

到2015年,力争100%的地市建有地市级中医医院,70%的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等。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十一五以来,全国中医医院从2005年的3009所增长到2010年的3232所,年平均增长1%。

据了解,中医医院预期从2010年的3232所增长到2015年的3397所,预期性增长速度也为1%。中医医院床位数从47.1万张增长到69.2万张,预期增长8%,也与十一五增长比例相同。由此看来,目标是可及的。

那么,百姓对看中医有热情吗?中医又该如何提高诊疗水平?

十一五期间,中医医院诊疗人次数从2005年的2.34亿人次增加到3.60亿人次,年均增长比例为9%。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争取超过5.5亿人次。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疗效确切和费用低廉的中医药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中医药整体观理论思维、个性化辨证论治以及“治未病”健康保健方法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十二五期间,中医院将坚持转变发展方式,突出特色与优势:从单一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既重视疾病治疗,又重视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并融合一体的综合防治模式;从注重中医医院发展,转变为既重视医院发展,又注重门诊部、诊所等中医药服务的多种组织形态共同发展;从注重中医医院的规模扩张,转变为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特色优势建设和服务功能完善。

做强中医有保障吗?

到2015年,中医药人员增量占全国卫生人员增量的比重争取达到18%,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重争取达到20%,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重超过60%。十二五期间,将建设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开展中医住院医师、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进一步落实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相衔接的政策,加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工作,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

在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到2015年,为县级医疗机构培养1.5万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含500名民族医药人员),对5万名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进行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专业大专学历教育。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强调,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切实落实对中医药的补助政策。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在医疗保障政策中,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

任督二脉有依据吗?

在甘肃省卫生厅的组织下,41名医务工作者在武山疗养院参加了中医真气运行培训班,仅用9天时间即打通“任督二脉”,引发社会热议。

根据功法创立者李少波教授的定义,任督两条经脉相沟通的标准为:“督脉通畅后,一呼真气入丹田,一吸真气入脑海,一呼一吸形成任督循环。”

在真气通过督脉时,会有一种自然的冲力,表现为头面部皮肤痒麻、似虫蚁爬行、眉心鼻骨紧张、唇部麻紧、身体有时温热、有时凉爽等。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管理科张炜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他说,“如果学员有了这些练功感觉,就认为是‘通督’。在没有很客观的现代医学监测手段来证实之前,我们只能用传统的方法来界定。”

与以前只在武侠小说里出现的“任督二脉”相似,很多人对于中医的整体印象正是玄之又玄。中医如何告别神秘,让公众更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