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植物学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植物学的特点

篇1

    舞蹈是追求、诠释美的艺术门类。古典舞蹈之美的本质特色, 就在于: 中国古典舞之身韵产生于悠久、精深、博大的传统文化, 是中国形态美学、韵律美学的结晶, 它的独特形式、独特的韵味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完美体现。它科学地吸收各类传统文化的精华, 不照搬某种形式, 而是从审美上找民族特性, 又按照舞蹈的特殊规律去发展。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舞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之美的特质所在。

    正是基于中国古典舞蹈的这一美学特点, 就要求我们的舞蹈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高校舞蹈教育作者, 在实施舞蹈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各类舞蹈基本技术、技巧训练之外, 还应当在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艺术鉴赏能力上下功夫。[ 2 ]使他们除了具备形体之美, 还具有气质和精神之美—对美的感悟、理解、联想和阐释能力。有些舞蹈只追求华丽的服装效果, 或者单一的表现舞蹈演员形体和外观上的可视性, 在舞台上只是换换队形, 就那么几个动作晃来晃去, 就连舞蹈演员的表情也不自然, 美又何在呢? 舞蹈美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应当是“形神兼备”的有机统一之美。

    对于中国古典舞蹈教育工作, 笔者认为首先应当从培养学生对“美”的领悟和鉴赏入手, 使学生首先明白“何者为美”、美的价值何在的问题, 从而确立他们对舞蹈美的追求方向, 从根本上夯实舞者“悟美”之才的艺术根基。很难设想, 一个缺乏美的鉴赏能力、感悟能力的舞者, 能够最大限度、最恰如其分地运用自身的肢体语言来诠释和呈现舞蹈的意境和襟怀。只有通过对中外舞蹈经典作品的欣赏与品析, 才能使学生们在享受美伦美奂的艺术精品的同时, 又能细细品味、消化其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 在研讨与观赏中, 逐步接受和感悟舞蹈美的特有韵味。这种赏析过程本身, 就是一个不断深入发现美、了解美、诠释美的审美意识的升华过程, 对于培养学生的“悟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一系列教学环节的浸润习染, 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舞蹈美学价值的理性认识, 从而提升了他们对舞蹈肢体语言作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提高了学生对舞蹈基训课程和形体训练的自觉性、能动性。

篇2

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有别于公办院校,独立学院的非物质文化建设更是远远落后于公办院校。只有在充分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建设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校园非物质文化,才能真正形成独立学院所特有的校园风气和精神。

1 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1 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偏科现象严重

独立学院学生与一、二本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没有差别,但学生内部的异质性强,知识的系统性较差,偏科现象比较严重,对部分科目有比较明显的抵触情绪。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好,课堂学习效率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自律性差,生活没有规律,用于上网或其他娱乐活动的时间较多。

1.2 学习压力大,心理问题突出

独立学院学生由于缺乏坚韧的意志品质,容易产生挫折感,情绪波动大。因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容易产生厌学等消极情绪。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的压力大,会造成内心时常动荡不安,大多数学生存在对未来迷茫、人际关系不和谐、抑郁、浮躁等心理问题。特别是他们高考成绩不理想,不少学生进入独立学院也是无奈的选择,自卑、失落、难过,对独立学院的称呼特别敏感,这些都成为他们心灵上的阴影。

1.3 自主意识淡薄,团队意识不强

独立学院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弱,易受外界影响。他们的爱好广泛、兴趣多变,常常是通而不精。他们大多自我意识发展较强,个性鲜明,团队意识和服从纪律的意识较淡薄,部分学生自由散漫。

2 独立学院的校园非物质文化建设

在探讨独立学院校园非物质文化建设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目前独立学院在非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困难。由于独立学院建校时间普遍较短,非物质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学校的文化及校园环境建设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更需要在办学实践中加强文化建设。独立学院的教师在工资待遇、福利保险以及社会地位等许多方面与公办高校的教师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教师流动性较高,不利于形成稳定的校园非物质文化;独立学院的非物质文化体系也不够完整,导致文化功能不健全,缺乏文化反思能力,一些不良信息会以自我复制的形式在校园内传播,对校风建设发生不良影响。因此,确立科学的非物质文化建设目标,按照科学的方法建设良好的校园非物质文化就成为独立学院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1 从“三风”建设抓起,探索校园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

校园道德文化作为学校非物质文化不可或缺的阵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具有导向、规范和自我教育功能。在独立学院道德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坚决抵制消极的、腐朽的文化侵袭,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在方法上,要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意识多元化,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相对淡薄等特点,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引导学生从一般的感官愉悦中自觉接受熏陶并锻炼理性思维。

(1)要坚持抓好“三风”建设。校风、学风、教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良好的风气是校园道德文化的最好体现。对于独立学院来说,除了进行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注意校风养成的特点,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要通过加强学习动力教育,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行为方式,达到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要积极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①尝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道德建设。信息化时代生活瞬息万变,在今天的道德教育中要学会利用紧跟时代潮流的形式,这样才能让学生去接受,比如建立QQ、新浪等微博平台播报典型人物事迹,对道德文化进行宣扬;建设学雷锋网络互动平台;进行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播放优秀教育影片等。②在实践中培植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实践是道德习惯形成的关键和必由之路。社会实践活动、养成教育中的习惯养成等都是通过实践培养道德习惯的方式。③加强对校园亚文化的引导。校园亚文化也可称之为“非主流文化”,如课桌文化、宿舍文化、酒桌文化等。对反面的亚文化的治理和引导,有利于健康、主流、先进文化的生成。

2.2 充分考虑以教学型、民营性为特点的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环境不仅能促进学生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而且能凝结为一种能在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由于当前独立学院的发展水平和社会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起初往往对学院缺乏认同感,在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倾向,这对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制定制度的时候,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制度文化要体现浓郁的人文关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多从激励和诱导的角度规范学生行为,制度切忌刻板生硬,尽量减少使用惩罚。

(2)由于独立学院学校文化在初创阶段良莠不齐的现象较为明显,因此应该加强隐性的制度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对一些亚文化群体和非正式组织进行管理和规范,促进多种健康的亚文化群体和非正式组织形成自己的制度文化,从而对显性制度文化的作用进行有效的补充和促进。

2.3 科学设置学生组织,实现学生组织规范化、人文化运作

学校的组织文化能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引导老师或学生走向共同目标。在独立学院管理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更加强烈,团队意识不强,更加需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这时一种强劲的组织文化就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软渗透作用。合理、科学地设置组织机构,要着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自我管理”,培养学生干部的管理素养。学生组织干部的培养是学生组织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学生干部自身价值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主人翁意思、创造意识和效率意识,使学生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作用、地位以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2)完善学生组织制度建设,建设规范化团队。学生组织依据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以往学生组织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组织的工作重点和学生干部的自身实际,制定完善组织管理制度、值班制度、例会制度等一系列管理条例。既有利于加强学院团委对学生组织的管理,也有利于保证学生组织干部相对独立开展工作,不断提高组织能力和工作水平。

(3)发挥学生组织的合力作用丰富校园活动。在独立学院普遍扩招后,学校各方面的准备难以适应学生日益增加的实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独立学院学生工作部门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充分重视学生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多载体、多手段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各种合理社会需求。

2.4 重视行为文化建设,形成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

大学行为文化指大学师生在长期的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等的文化形态总和,是长期积淀而成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

(1)注重教师主导的文化建设。教师的文化观念、行为方式、风格等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学生群体,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主导包括与高校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建设行为、教学组织行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行为、教师团队的培养行为为人师表的示范行为以及不倦探索的创新行为等。

(2)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修炼。人的素质是影响行为文化的主要因素,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提高行为文化的有效途径。从新生进校开始,就应对他们进行行为礼仪教育,引导并逐步规范其基础行为方式。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将行业品质要求视为重点内容纳入其中,加强职业行为规范教育,并认真落实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

篇3

【关键词】物理 知识特点 转变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行为,学习方式也是学校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对象。它与课程、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学习结果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即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更应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特点,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物理学科从它的研究对象、体系结构、发展历史以及跟科学技术和哲学的关系看,它具有有别于其它学科一些特点。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发挥物理学研究对象普遍、知识应用广泛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应用最广、影响最深、发展最快的一门基础科学。它研究的是自然界中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态及其变化规律。他跟自然科学的关系极为密切,跟生产技术息息相关。跟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因为物理学的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自然界,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本,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物理学习有了兴趣,物理学习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同时还可以运用一些有趣的实验和用多媒体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二)、发挥物理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和检验标准的一门科学。它的研究需要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和教学工具进行一系列的科学抽象,由现象深入到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

在中学物理中有好多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愿望。一些有趣神奇的实验极易唤起学生的直觉兴趣(好玩),从而逐步过度到操作兴趣(想动手试一试)和认知兴趣(想知道为什么)因此,教师在注意物理知识的基础性的同时,要努力发挥物理知识的趣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从书本到生活再到理论. 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很好的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物理学的特点决定了只有让学生参与实验的探究过程,学生才会感到物理真实有用。教材中提到的验证性实验,老师应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甚至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途径感知事物,这样掌握的知识更牢靠,难学的东西转化为易学的东西,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创设开放式的课堂和实验室,逐步增加探索性的实验。学生可以随时到实验室做实验,甚至作自己设计的一些简单的实验。利用平常生活中易于寻找、易于实验的物品,开展课后小实验、小制作、小科研的活动。创造性劳动是人类的一种属性,只要我们创设条件、加以引导,那么在我们的物理实践教学活动中就会有更多的爱迪生出现。教师应做好每一节课的组织、引导、指导工作,在学生出现困惑时给予必要的指点,在学生得出结论时给予引申、小结。新课标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较多的空间,努力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对所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好奇心;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亲自完成相关的物理实验,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小实验,验证探索物理现象的原理;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后,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反馈,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看到成功的机会;探索失败的原因,尝试改进方法获得成功,觉得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也要善于把物理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教师时刻关注他们,让学生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感觉到他们正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这样的课堂需要倾注更大的热情,也需要有更高超的教学艺术。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在实验的性质和方式上越灵活越多样化,实验的内容越丰富,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上会得到更多益处,学生在探索中,知道了怎样层层分析问题,又怎样解决问题,体会了研究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能知其所以然,能体验到成功感,能将直接兴趣转化为持久的间接兴趣。自主探究的热情会越高,一味等待老师做、讲的机会逐渐减少,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发挥物理学概念和规律形成和建立过程的特点,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物理学是由基本概念、规律和理论组成的体系严密、精确定量的一门科学。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物理教学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偏重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维所得到的结果——概念和规律,忽视形成概念、寻找规律过程中认识活动的方法和过程,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从总体看,概念,规律的教学过程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还必须体现物理学和物理教学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明白学什么,而且要求理解为什么学,怎么学和如何应用。即在教学中要充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把教师的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与别人合作做实验,进行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最终得到正确结论。

(1)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接触过许多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的事例,优选学生已有的生活、生产经验能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2)运用实验创设学习概念和规律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被观察的对象和现象上来,注意它产生的条件和变化以便能从中归纳出其本质属性和规律。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物理知识的特点,适时开展探究性学习,改变知识的传输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把静态的教学变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的教育,使得每个学生

都有尝试成功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东,刘炳升.主编《中学物理教学通论》.

篇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works by English major students from Five-ears-vocational school; discusses 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has influenced their translation study and offers the practical suggestions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method.

关键词: 五年制学生;英汉翻译;英语语言特点;应对策略

Key words: five-years-vocational;students;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practical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167-02

0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越来越紧密、频繁,英语的使用也就自然趋于广泛。对于肩负着新时代使命的年轻一代,英语的学习与使用也就成为他们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特别是将要成为我国科技时代基础队伍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也势必成为重中之重,而英汉语言的翻译则是其中一项必备技能。然而,英和汉两种语言特点间的差异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英汉翻译。因此,了解英语语言特点对高职学生英汉翻译学习有哪些影响,并且如何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英汉翻译的技能,成为我们从事翻译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

1英语语言的特点及其对学生翻译的影响

1.1 英语通常将强调信息置于句前,而汉语通常则将强调信息置于句后。

例:He has to stay on the bed because he is ill.

学生译:他待在床上因为生病了。

分析:源句中传递出两个信息点:①He has to stay on the bed. ②He is ill.而对于这两个信息点,显然作者是要强调前者,即:He has to stay on the bed. 学生的译文沿用英语的语言特点,将要强调的信息依然置于句前,因此读起来生硬别扭。我们需要按照汉语的语言特点来重新调整顺序:他生病了,只能呆在床上。当我们把作者要强调的信息放在后面时,就成了具有汉语语言特点的地道译文了。

1.2 英语常用静态词,而汉语则常多用动态词。

例1:Heavy footsteps signaled the teacher’s approach.

学生译:沉重的脚步声表示着老师的到来。

分析:approach 用作名词,其用词特点正是英语词性的使用方式,可是,将这种词性的使用方式用到汉语中显然不地道。若能把approach转换成汉语的动词“走进”,即:“沉重的脚步声表示老师走进了”,更显汉语的流畅。

例2:He said the meeting was informative.

学生译:他说这是一次长见识的会议。

分析:informative, 形容词,源句的宾语从句中使用了主+系+表结构,是英语常见的静态用词结构。可是,学生在译文中,用“长见识的”这一形容词来与“会议”搭配,依然存留着英语语言的特点。若将informative一词转译为汉语的动词则更体现出汉语常用动态词的特点。本句可译为“他说,这次会议真让人长见识”更为妥当。

1.3 英语用物称做主语的情况多于汉语用物称做主语的情况。

例:Talent wins games, but teamship and intelligence win championships.

学生译:天才可以赢得比赛,但团队合作和智慧可以赢得冠军。

分析:源语中,talent, teamship, intelligence都是物称做主语,读起来琅琅上口,语句简洁。 可是,将英语的语言习惯带入到汉语译文中,即若主语不变的话,不仅搭配不恰当,读者也不解其意:团队合作和智慧都不能是赢得冠军的施动者,只有人才能赢得冠军。因此,要让汉语读者读懂本句,就要用增词法,把人称加上,方才显得通顺易懂:人可以凭才能赢得比赛,但你必须依靠团队精神和灵活头脑才能赢得冠军。

1.4 英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多于汉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

例1: The new Command having been installed, my work there was done, and I returned to give my report to the House.

学生译:这个新的司令部已经被组建了,我的工作就是这个,我返回把报告顺便带回下院。

分析:在英语语言中,当动作的施动者不言而喻或没必要知道时,通常会用被动语态来表达:动作的受动者+be+动词过去分词。但依照汉语的语言习惯,则采用能用主动态就用主动态的处理方式。并且,中国人有“事在人为”的思维方式,即:但凡事情,都是人所为之,因此,动作的受动者后面直接使用动词的结构是汉语中很常见的情况。例如本句的译文就可以用“司令部成立”、“任务完成”这样的搭配,汉语的语言习惯必然会将其正确理解为“是我成立的司令部,我完成的任务”。显然在此,学生依然受到英语语言特点的影响。本句可译为:新的司令部成立后,我在那的任务就完成了,于是我回去向下议院做汇报。

例2: The matter was never mentioned again.

学生译:这个问题再也没有被提及到。

分析:源语中没有提及动作的施动者,显然作者认为它并不重要,这种情况下,应与通常会用被动语态来处理。可是,汉语的语言习惯常常会处理成主动态的无主句:后来,再也没有提起这事。既避免了出现并不知道的施动者,又传递出作者要表达的信息。

例3: He was released immediately after Batista fled Cuba.

学生译:巴蒂斯塔逃离古巴以后 ,他立刻被释放。

分析:汉语里也有被动语态,而且,与英语的被动语态相比,被动词更加丰富,如:被……、受……、遭受……、遭到……、得以……、予以……、加以……、获……、让……等等。在众多的被动词中,“被”字句只是其中一种,在使用频率上来说,也比较低。可是,学生却看到被动句则统一译成“被”字句,结果牢牢被英语语言特点控制。译为:巴蒂斯塔逃离古巴以后 ,他立刻获释。这样,更具有汉语语言特点。

1.5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例:Aristotle could have avoided the mistake of thinking that women have fewer teeth than men, by the simple device of asking Mrs. Aristotle to keep her mouth open while he counted.

学生译:亚里士多德能在思想上避免这个错误,女人的牙比男人的牙少的观点。通过同样的问题问亚里士多德,她可以把嘴张开让他数。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形合的英语句子,正是反映了英语重视形式逻辑习惯。学生依照这样的思维去译成汉语,真是不知所云。在翻译中,需要把它调整成具有意合特点的汉语句子才能够通顺流畅:亚里士多德认为女人的牙齿比男人的少,但如果他能做个简单的观察,请他夫人张开嘴让他数一数,这个错误的论断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1.6 英语无主句使用的局限性大于汉语无主句的使用。

例:It should be noted?that?he and?she?were politically more than just?friends: they?were?extremely close allies.

学生译:我们应该注意,从政治上来说,他和她不仅仅是朋友:他们是非常亲密的同盟者.

分析:大部分的英语句子都会有主语,而无主语的英语句子基本上都是祈使句,表示命令或请求。相对来说,汉语中的无主句要稍多些,而且并不仅限于祈使句,也有许多是陈述句。在翻译时,若英语句子中的主语不能够用汉语清楚地表达,就可以选用汉语无主句来处理:应当指出,他和她在政治上不仅仅是朋友而已,他们是极为密切的盟友。学生译文中,沿用英语的有主句特点,增加了并不确定的“我们”作主语,有篡改作者原意之嫌,这里用汉语无主句更恰当。

1.7 小结显而易见,学生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深受源语言特点所影响,不能够游刃有余地将英汉两种语言特点之间的矛盾化解开来,致使译文晦涩不通,甚至出现翻译腔。

2五年制高职学生在翻译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探讨

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只是经过了初级中等教育,各基础学科功底相对较薄弱,由以上译文就能看出,学生的文史类知识尚欠缺,汉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完善和提高;再加上他们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还处于十六至二十岁的半幼稚半成熟期,因此,在对这类学生进行翻译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针对他们这一特别的群体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教学对策。

2.1 精讲与练习并行精讲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即先给学生一些实践练习,然后在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相关的翻译理论与技巧,之后再予以画龙点睛式地论述、阐发。这便充分体现了翻译的实践性特点,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了主动的参与者。从而激发他们对两种语言学习的兴趣,并且逐步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

2.2 陪着学生一起做练习学生做实践练习时,可以走到学生当中去,尽量做到对他们的练习一一进行检查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监督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可以对不同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做面对面的指导和讲解,同时,也使教师能够马上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共同问题,以利于精讲时更有针对性的统一讲解。

2.3 精讲时加入对学生译作的评讲精讲时注意对学生的翻译习作进行讲评和讨论。在讨论中,强调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尊重学生意见,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其创造性。不要将答案中的译文作为标准,统一集中,动辄以“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创造性。

2.4 帮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据以上学生译作可以看出,学生语言功底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帮助他们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与及差异,树立学生跨文化的意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倜西,董乐山等编著.英汉翻译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2.1.

篇5

关键词: 体育舞蹈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策略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一批符合市场定位的、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的专业。体育舞蹈专业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专业,目前这一专业在全国很多综合型大学和体育院校都已普及,然而对于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性格特点、行为举止等方面和其他专业学生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体育院系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高校辅导员和舞蹈专业课教师应以体育舞蹈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特点为根据,找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找准思想政治教育恰当的切入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1.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现状与原因

当前,大多数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积极向上的,学生的政治观念比较成熟,具备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党爱国,在大是大非面前,有大局观,对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本认同。这一结果与、教育部和团中央在全国八省74所高校中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但体育舞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如下:

1.1学生重业务轻德育。

由于就业压力大,不少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出现了重视专业技能而忽视自身德育的情况。他们功利思想严重,认为只有专业技能高才有助于将来就业。学生大多承认德育的重要性,只是在就业的压力下提高求职竞争力而纷纷报考各种辅导班。这种情况使得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学习效果不理想。

1.2体育舞蹈学生以女生为主,有不同程度的迷茫与厌学情绪。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体育舞蹈专业学生以女生为主,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因而思想和性格略有差异。处于多元文化中,面临各种社会思潮、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部分女同学爱美爱攀比,虚荣心较强,学习动机不强,甚至有厌学情绪,很多学生处于迷茫状态。有些学生对较严格的学生管理产生排斥感,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1]

1.3在学习上缺少自己的目标,不懂得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

体育艺术类,生源的基本文化素质比较低。在学习上缺少自己的目标,不懂得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体育舞蹈专业的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属于体育与艺术所固有的专业特点和性格特征,他们活泼好动,爱好广泛,舞台感强,在学习生活中表现欲比较突出。高校管理上常常脱离体育舞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性格特征,进行大众化的思想教育,忽略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个体差异。

2.加强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通过上面对体育舞蹈学生个体性差异的梳理,我们发现他们在思想、学习和纪律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和困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辅导员的工作显得极为重要,因为合理的教育方式和导引策略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等方面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2]

2.1发挥班干部和党员作用,加强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学生干部是师生联系的桥梁,应组织和倡导各项具体学生活动、思想政治活动。站在开展思想教育活动这个平台上了解同学、贴近同学,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党员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作为管理者,加强师生感情、保证无障碍沟通,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等是学生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保障。

2.2培养政治意识。

大学教育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培养学生积极的政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理念,激励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有益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治生活,促使学生能够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摒弃功利思想,培养良好的政治意识。[3]

2.3促进个性发展。

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具体问题,进行分类指导和个性化教育,突出教育内容的个性化。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来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有很深的研究价值。了解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特点,有效地改进工作方式和教育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且有针对性、及时性和实效性地提高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2.4强化制度建设。

如果没有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案,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完善学生管理和教育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举止与言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舞蹈专业技能。针对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特点而制定科学的制度,可以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将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特点与国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法规相互结合,从而制定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符合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特点的规章制度。

3.结语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体育舞蹈事业的未来。为此,社会和学校应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针对现有问题加以改进和完善,使我国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向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刘原.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教文汇,2009(06).

篇6

摘要: 外销员岗位要求掌握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流程、相关法律法规、国际惯例、商品知识、外贸函电、单证和国际结算和运输保险等知识。而作为与外销员岗位知识要求最为o密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却有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等严重问题, 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外销员;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一、外销员岗位特点

外销员,指的是在涉外企业中从事进出口业务活动的工作人员。岗位要求如下:

(一)能力要求

1.借助网络平台等开发新客户并对目标客户有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2.执行公司制定的展会策划方案,做好各种协调工作;

3.商务谈判中与外商就外贸合同各个条款进行逐条磋商;

4.根据谈判备忘录起草完整正确的外贸合同;

5.与供货商或生产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履行合同中的各个环节。

(二)知识要求

1.熟知国际贸易大体形势;

2.了解国际贸易相关法律和贸易惯例;

3.能够用英语与外商进行邮件和电话沟通;

4.熟练填制外贸单证;

5.熟悉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保险类别及承包范围;

6.熟练转换各种外贸相关数据。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一)加强实训和实践,提高实际应用操作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只是借助于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机械地呈现而缺乏实训和实践的补充,课堂就会十分枯燥乏味,学生就会失去兴趣。通过亲手操作外贸流程,就可以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再结合理论知识,就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校内模拟实训室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内容就是模拟实训。实训可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亲手操作国际贸易实务的各个流程,获得体验,从而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模拟实训室中,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进口商、出口商、工厂代表、保险公司、银行国际结算部、出口退税办事员、海关、外汇管理局和商检局等角色,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报价构成、贸易磋商、投保、报关、申请购汇、交单结汇、外贸单证的缮制等各种技能,体会国际贸易业务中各当事人的不同地位、具体工作内容和相互关系。

2.校外实习基地

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积极开展合作,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与当地进出口公司、外贸公司、货运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除了将学生送往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外,还可让企业外贸业务人员指导和参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协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二)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所涉及的外贸业务的各个环节,如报盘、还盘等多用英文表述,确认书、合同、提单、信用证等文件也都以英文的形式呈现,这一特点决定了对该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零距离与外国客户进行专业谈判与沟通,表达更准确、更规范,形成并构建起外贸毕业生的重要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

在教学方法上,可尝试采用互动式的讨论课和案例教学。

互动式的讨论课对于增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讨论课通过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引发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从而将学生带入自主探究学习之中。讨论课主要围绕那些有多种解决方案或正反两方面得失的主题进行,为学生提供了在合作性的环境中探索学习的机会。

案例教学就是让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通过各式各样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各种各样的实际贸易环境中才可能发生的情境中去摸索、学习处理各种与贸易有关的经验,从而使学生在面临可能发生的国际贸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得到训练,形成对现实问题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案例教学可减小书本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这是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方式很好地融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师资队伍培养

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可利用寒暑假到外贸公司顶岗实习、向经验丰富的外贸业务员讨教,获取一线外贸岗位经验;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议,向行业排头兵们获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模式;聘请银行国际结算部、进出口公司业务员、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与贸易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来校进行讲座,不断吸取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最新信息和动态。

(四)细分课程,注重特色

国际贸易纯理论和政策研究方面的教材对多数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根本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各职业院校可以根据自己院校的特色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行业细分。目前,结合某行业产品自身特点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已经问世,例如,电子产品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国际贸易实务等教材便是课程按行业细分的典型代表。

此外,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及时跟踪国际贸易领域最新法律和政策方面的变化及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动态。国际贸易形势瞬息万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要体现时效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时民.“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研究的若干问题[R] .第二届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研究研讨会,2007 年1 月30 日.

[2]罗兴武.试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整合[J].职教论坛,2005(02).

篇7

关键词: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共享平台;教学资源

新一轮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是本世纪初教育部启动的质量工程计划的延续和升级提高。其核心要求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其关键就是凝练先进的教学理念、建设精品化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共享。经过十多年的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植物学课程也已经积累了一大批优质的教学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大多是以单个学校的课程组为单位建设的,势必由于势单力薄受到条件、资金、人力和地域等限制,其教学资源的实用面、系统性等难免存在不足;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网络限制等因素,也使得许多优质的精品教学资源没有真正得到很好的共享。此外,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虽然已经有一些课程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但是不同类型课程性质、建设发展程度、精品资源共享可能性水平千差万别。因此,非常有必要针对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从课程的特点、建设现状以及未来需要开展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并进一步面向未来的建设进行思考,积极行动起来。

一、全国植物学精品课程建设回顾

1.植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概况

2003年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精品课程。自南京农业大学植物学成为第一门植物学精品课程以来,陆续有其他10门植物学、植物生物学以及观赏、森林和药用植物学成为国家精品课程或精品网络课程。从学校分布来看,“985工程”学校最多占到5门,其次为“211工程”学校4门,可喜的是非重点院校也有2门(见表1)。

此外,省级精品课程则有40门,其中,植物学/药用植物学/森林植物学/园林植物学34门,植物生物学6门。

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了植物学课程的网络化,丰富了网络上植物学知识资源,一定范围内推动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对提高植物学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激起了广大植物学教师建设植物学课程的积极性,推动了植物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2.植物学教材建设的多元化

教材是课程的“灵魂”,长期以来课程建设的最主要内容是教材的建设。近年来,我国植物学教材建设的多元化趋势十分明显,也促进了教材建设的繁荣。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应该总结和思考。

21世纪之前(1921-1999年),据不完全统计,出版发行并流行较广的植物学教材共计18种,植物生物学4种,总体数量较少,品种不多。但是,不同类型学校盛行主流教材,比如综合型大学主要流行高信曾主编的《植物学:形态、解剖》,中山大学生物系等合编的《植物学:系统分类》(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师范类大学是华东师范大学等编写的《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年);而农林院校则是李扬汉主编的《植物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主编和主要作者均是长期教授植物学的名家,教材在他们精心的编撰下,语言流畅,结构合理,知识系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发行量较大,覆盖面广,持续流行时间长。均被时间和发行状况证明为精品。

进入21世纪以来,共计有33种植物学教材、13种植物生物学教材先后出版发行。这短短的10年出版发行的教材就达前70年的3倍。教材种类多,类型多样,行业或地区特色明显,可谓“百花齐放”,达到了教材编写和出版的繁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炜樑主编的植物学和杨世杰主编的植物生物学彩色教材出版,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是植物学教材建设的一个新高度。

3.植物学教学改革回顾

(1)植物学网络教学。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学课程为例,自2001年开始,持续开展基于植物学课程网络平台的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实验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植物学教学新模式改革试验。其主要特点是教师不再扮演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强调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和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满堂灌的理论讲授课时从传统的50%减少到17%,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从传统教学的30%增加到65%,实验实习课时占总学时的72%。采用该体系能充分激发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热情,改变了一贯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真正实现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全新的“植物学”网络教学新模式,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教学的全面现代化。取得了较之传统模式一样或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普遍接受是对该模式最好的肯定。

(2)植物学联合野外实习。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的野外实习基地基金的资助下,分别在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华南、华中建立实习基地,开展校际的联合实习,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甚至开展国际化的联合植物野外实习改革与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验。

(3)植物学研究性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植物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试验在“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如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理论与实验课程中进行试验和示范,这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和素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较高层次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新的、合适的教学模式。不过对于大多数非“985工程”和“211工程”学校更主要的培养目标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实用型人才,其突出的问题是低年级时自主学习能力的欠缺。

(4)植物学教学内容的分化。植物学是一门经典学科,长期以来,植物学领域的新进展,大多均被分在了植物细胞生物学、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学、植物发育生物学等植物学新的分支课程中,因此,植物学的内容一直以来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对于注重植物学基础作用的农林师范院校及其专业来说,考虑到普遍植物学学时的缩短,不拓展新的内容也许是现实的需求。但是,以“985工程”学校为主导,大多将植物学改成了植物生物学,其教学内容体现了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和发育原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特别是植物体形成其结构并实现其功能的内在调控机制。有利于学生完整准确了解植物的整体性和生命的本质规律。不过,其对学生的素质和基础要求较高。

4.植物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植物学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大学院系结构的调整,形成的院系两级管理的结构,导致原有以课程为核心的教研组解散,教师教学活动的集体性缺失,以课程为目标的目的性弱化。教师教学活动各自为政。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技艺,需要传帮带,特别是植物学课程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识别植物的能力,年轻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由有经验的教师传帮带,不断积累教学和知识经验。但是,教研活动的集体性缺失,其传统不在。由于扩招,师资短缺,年轻教师短期内补充较多,经验相对不足。由于受科研压力的影响,教学教研活动及培训机会减少。教学资源相对向实验教学中心和学院集中,导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降低,边缘化严重。显然,教学活动理应以教师为主导,如何营造这样一种氛围是值得思考和努力的。

(2)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不强。重建轻管;重观赏性,轻实用性;重教师教授,轻学生自学;特点没有充分反映;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丰富度不够,共享平台和机制缺失。

(3)网络课程没有体现出网络的优势。网络课程、网络课件、网络教材的混淆;课程体系大而全;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单一;自主学习资源不足;导航系统不强;缺少评价与反馈,互动功能不强。

(4)教材多而杂。虽然近10年教材建设是过去70年的近3倍,但是与此前的教材相比,没有明显的主流教材。许多教材显然缺乏时间和经验的积淀,加之名利的驱动,在教材的编写、出版、选择使用等环节的功利化十分明显,难以在短期内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不利于植物学教材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5)教学内容陈旧。植物学课程内容仍然以传统的知识为主;现代植物学的进展十分迅速,在植物形态结构的发育,功能机制以及分子生物学在植物系统演化和分类中的应用等较少得到反映。

(6.)教学改革的力度不足。教学改革还只是零星的,涉及课程整体改革的教改内容或项目较少。这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在课程建设和管理上的边缘化有关。

二、建设植物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设想

1.植物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体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教学活动过程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大势所趋,也是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优化、校际间学分共认以及终身学习的需要。因此,教育部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内容,其宗旨是促进精品教学资源通过网络的充分共享。

本人认为所谓精品课程,需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用、丰富、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模式,便捷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和提高。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学理念。教学包含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层含义,一直以来的观念均认为教师教授课程知识就是教师的职责,但是,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学生的学才最为关键,教师教的再好,学生不学也是白搭。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就学生一生来说,学习能力远比一门课程的知识本身更有用处。本科阶段应该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因为在本科毕业之后的知识获取主要靠自主学习,而人的发展需要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这完全要依靠学习。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后天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了这样的理念,教师就可能有意识地减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自觉地为创造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氛围而努力。这一理念符合建设精品课程的初衷,也可以满足校际间的学分共认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树立起上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理念,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重要的是要建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而不是建设便于教师教学的平台。很长一段时间在精品课程建设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误区。要转化到为学生自主学习建设资源共享平台的目标,这需要我们转换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的传统理念。新的理念可以将教与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作用比作教师为“导演”和学生为“演员”,教学过程好比演戏或电影的排练和表演过程。教师的职责就是选择“剧本”(教材)、指导“表演动作”(示范)、营造氛围和“搭台”,而学生的任务则是熟悉“剧本”(教材)、“动作的训练和表演”(自主学习和实验)。显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旨应该是营造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植物学课程的特点分析

开设植物学课程的学校涉及综合型大学、师范院校以及农林院校等类别,涉及的专业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以及农林院校的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类别。因此,培养的目标和学生的专业对象差异明显,农学和林学类专业需要学习的植物类别分别是草本为主和木本为主,这要求课程知识要针对不同学校类型和专业对象进行相应的调整。植物的地域性特点明显,不同地区的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院校其培养学生的面向是当地社会需求,因此也需要更多地考虑涉及地方性的植物种类。因此,植物学课程内容的统一性是不切实际的!

尽管如此,但是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有其共同性的一面,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具有同一性的方面,包括知识结构(形态结构、类型特征),诸如细胞、组织、器官、植物类群以及名词术语和分类知识点单元等方面。因此,只要一次建设,那就可以一劳永逸,进行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特别是低水平的重复。也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真正实现不受时空的知识学习。不过,正如上面提到的由于院校、专业和地区的差异性,各知识单元涉及的植物实例、代表性植物种类举例等是不尽相同的,有时必须要强调这种特色。鉴于这样的特点,应该建设一个统一的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在此之下,建设适应不同院校、专业和地区特点的植物学或植物生物学课程网站(页)。此外,还可以包括药用植物学、森林植物学以及观赏植物学等。

植物学是一门利用专业术语描述植物形态结构、类群和分类的课程,“百闻不如一见”的认知规律,十分适合于这样的描述性课程的学习心理。因此,教授或学习这样的课程,需要多观察实物或图片,加深形象思维。植物学知识的网络呈现,将植物及其结构搬进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随时调出并观察,是植物学课程建设的必由之路!

3.全国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1)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框架。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思路,立足于高起点的顶层设计,可以考虑建设一个集合植物学及植物生物学以及药用、观赏、森林植物学,甚至植物生态学等同类课程的资源共享平台。该平台首先包括极其丰富的植物学知识资源库、试题库、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利于相同和类似资源的充分和无障碍的共享。基本的建设框架见下图。

在此基础上,分解植物学知识点,按不同媒体和材料进行资源库建设,与相应的知识点相连接;建设丰富的、基于不同对象和目的的试题库,建设一个共同的考核系统,基于不同课程和对象分选试题和考核范围;编写基于网络适用于不同课程和教学对象的纸质教材;推广实施基于资源共享平台的植物学网络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不受时空限制的植物学网络学习。

平台的基本功能有:能够实现植物学教学资源的无障碍共享,适应植物学同类多种课程建设的需要,有效的可持续运营机制(知识产权明晰和使用频率的收益制度)。

(2)资源库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

①资源种类。图片资源:应该成为最主要的资源,植物的形态结构、发育及其类群均需要由图片反映。数字切片可以做成无极放大和缩小,是模拟实验室的最基本资源之一。录像资源: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传粉、子实传播等过程均可以通过录像加以记录。3D动画:许多生长发育过程是很难通过图片和录像等简单地加以呈现,因此,应该制作3D动画模拟这些过程,比如双受精过程等。虚拟实验室:这几乎可以将原有的实物实验室搬上网络,通过数字的形式,模拟实验的过程,如结构的切片和花的解剖等,均可以虚拟化。此外,还有就是名词、试题数据库及其解答等。

②模块化和标准化。分解植物学的知识单元,形成可组合式的知识单元模块,从而根据课程大纲组合构建网络课程,可以做到资源的共享和共建,而网络课程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地区特点等进行相应调整和组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模块的建设。设计标准便于共享是其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也是系统功能实现的关键。在海量资源环境中,这显得十分重要。资源的内容主要是植物类群为基础的形态、结构及其个体和系统发育过程以及相应的功能。这些资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资源,是以种为单位的从全株、幼苗以及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包括器官根、茎、叶、花、果、种子的形态、内部解剖结构以及发育过程等。第二层次为结构、功能以及个体和系统发育过程的整合资源。一方面将结构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整合起来,形成整体系统资源,可选择重要植物种类如拟南芥、水稻、棉花等开展;另一方面将种组合成属或更高类群的系统演化的整合资源等。

③内容的更新及范围界定。传统的“植物学”需要吸纳现代“植物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学科覆盖面扩大,知识覆盖面更广,不同分支学科的知识需要合理衔接;新的知识和概念涌现,需对植物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更新和调整;在教学内容日益丰富的同时,学时却不断被压缩,内容增加与课时减少的矛盾突出,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通过教材中的拓展知识使知识单元系统化,设立知识窗口、批注,其内容有概念的引申、横向知识的拓宽和前后内容的联系等。

④典型而精致。所有素材需要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植物举例的重要性、广泛性、针对性。素材制作要精致,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精品。而这些内容一旦建设完成,就具有一劳永逸的利用价值,不会因科学发展和时间而遭淘汰。

(3)基于网络的数字课程和教材建设。考虑到植物学课程内容的经典性和新进展主要体现在植物形态结构功能和类群系统演化的分子和生理水平,建立基于植物形态结构和系统演化为主体的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是系统完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植物学数字课程,该数字课程可以做到开放式,便于不断地丰富、更新和完善内容,由大家共建共享植物学课程资源。考虑到学校类型不同、专业有别和生源以及地区的特点和差异,可以通过编制适合的教学大纲以及配套纸质教材,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生根据大纲内容选择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内容,实现差别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教和学。而这些差别可能仅是从不同植物举例反映出来。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这是一种较为有利的模式,因为,只有让一个人学会从海量的信息中选择到自己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的能力,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当然,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也可以根据大纲建设相应的学校专门课程网站(页),通过与资源平台的内容超链接,实现差别化和专门化数字课程的功能。

编写基于网络的与网络数字课程或资源相配套的植物学教材,仍然是必要的。该类教材的建设可以做到丰富但内容精炼,丰富性可以通过视窗方式延伸到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内容的更新和新进展的反映。实际上,如果资源共享平台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编写具有特色的专门化适合培养对象的配套纸质教材,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的依据,学生学习时可以在平台上找到与教材相匹配的内容,实现差别化教学的要求。

(4)建立完善的考核系统。判断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在实现自主学习功能方面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是完善的考核系统,应该包括自测系统、模拟考试及评分和远程考试系统。实现这一功能首先要建立丰富多样的试题库,该试题库还应具有便于组卷和调用的功能,试题与知识点的对应性和难易的分级等要素。

(5)探索合适的植物学教学模式。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灵魂是有效方便地使用,从而真正发挥精品资源的共享意义。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基于网络的植物学教学模式,是充分利用的重要途径。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可能较为符合信息和网络技术发展推动的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也是校际间课程互选互认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当然,不同学校和生源以及不同培养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该差别化,并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三、几点倡议

1.抓住机遇

当前,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的启动,为建立全国性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精品课程建设已历经十个年头,前述的经验与教训使得我们需要思变,应该有更新的和更高的建设目标。基于网络的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资源共享提供了网络硬件环境的保证,现代基于网络的教学以及校际课程的互选互认已经是大势所趋,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对网络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植物学教师积极参与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一种历史使命和责任。

2.加强校际间的大联合

要建设包罗万象的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及数字课程光靠一个学校、少数教师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全国多所类似学校的联合,共同协作完成。可以以十余门原有国家精品课程联合作为基础,再进一步发动和联合几十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参与,建立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它们代表着各自的区位、影响、资源、人才等优势和特色,联合就意味着整合,真正实现精品资源的共建共享。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动员其他有实力和资源的院校参与进来,真正做到在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

3.寻求更大的支持

由于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工程,需要有较大的基金资助。国家启动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资助力度,就单门课程的基金而言是不足以满足建设需要的。因此,建议考虑设立类别资源共享课,有较强的资助力度,较少的课程类别。生物学领域仅需要设立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十余门就可以涵盖,其他分支课程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进一步开放其应用功能而得以拓展。因为,这些后续课程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拥有的大量共享资源而不需再每门课程涉及相同或类似知识点时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有助于促进课程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还可以节省在这些后续课程建设时的投入。第一步在基于开放竞争性前提下设立一些这样的课程作为试点,然后在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此外,还要广开基金来源。首先应该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教学资源的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了人才培养基金,对教学实习基地进行了大力度的投入,类似地设立精品资源共享课专项支持自然科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这是一劳永逸的事业,许多教学资源只要一次建设,就可以永远被共享,因为诸如植物的基本形态结构是不会随时间和地区而发生变化的。通过资助这样的项目,也可以锻炼和培养相关专业的教师,甚至是学生,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人才培养,而其影响和受益面会更大。

同时,可以寻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省市级配套基金或通过各省市教育厅以及各学校的支持。还可以吸引社会各界的人力和资源的支持,共同完成平台的建设。

4.可持续发展机制

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可能不需要单独另建新的平台系统,可以在现有建设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的基础上,开发适于支撑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功能。当然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持续建设,并共享使用,在使用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套可持续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平台上的所有资源,本着谁建设谁收益的原则,根据资源的点击和下载利用率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样就需要将所有资源打上作者的标签以便于统计,这有利于调动建设者的积极性。此外,应该考虑纳入国家公共资源平台的高度认识建立教学资源平台的重要性,实施政府公共财政的持续支持。

参考文献:

[1] 崔瑾,王庆亚,林国庆. 数字切片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113-115.

[2] 曹霞. 关于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 现代教育技术,2010(7):48-50.

[3] 韩利红,刘潮. 植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4):30,71.

[4] 胡国富,胡宝忠,常缨等. 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1):30-32.

[5]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教高[2003]1号.

[6] 金水虎,李根有,楼炉焕等. 植物学教学实习改革与实践[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134-137.

[7] 刘建福,王奇志. 网络环境下植物学实验开放式教学的探索[J]. 农业网络信息,2009(7):96-99.

[8] 马英姿,张慧. 探索式教学法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8-130.

[9] 强胜,胡金良,景桂英等. 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造传统《植物学》课程的实践——国家级精品课程《植物学》建设纪实[J]. 中国农业教育,2004(5):27-29.

[10] 强胜,向增旭,景桂英.《植物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试验研究[J]. 中国农业教育,2002(6):32-33.

[11] 强胜,宋小玲,皇甫超河等. 通过网络教学进行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试验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2):37-39.

[12] 施晓秋,薛伟. 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05(1):90-91.

[13] 王立群,王瑞卿. 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整合[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57-60.

[14] 吴文杰. 植物学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3(3):54-56.

[15] 熊子仙. 植物学中的探究式教学[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0-72.

[16] 许玉凤,王文和,张春宇等. 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提高植物学的教学效果[J]. 高等农业教育,2003(5):42-43.

[17] 袁颖. 高等学校农林专业《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科技信息,2008(35):589,561.

[18] 杨琳,杜中全. 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共享应用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1,298:23-26.

[19] 姚家玲,魏星. 几种现代教育方法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高等农业教育,2009(2):67-70.

篇8

关键词:古植物学,化石植物,植物学,地质学,古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N04;Q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6-0030-04

Paleobotanical Terms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Related Discipline

LI Chengsen

Abstract:Paleobotany is a discipline focusing on the fossil plant (or plant remains) living in the geological times and preserved in the sediments. Paleobotanical researches combine the contents of geology and botany, and its terms possess the meanings and features of both geoscience and bioscience.

Keywords: paleobotany, fossil plant, Botany, geology, paleontology

一 古植物学相关介绍

古植物学(palaeobotany),又被称为化石植物生物学(fossil plant biology),或者演化植物学(evolutionary botany),属于地质学和植物学交叉的一个学科,也是古生物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1]。古植物学以沉积地层中保存的生活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植物(第四纪以前形成的化石植物,或者第四纪以及近代考古中发现的植物遗存)为研究对象,然而由于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的侧重点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研究方向。在地质学研究的领域里,古植物学涉及埋藏学、沉积学、地层学和矿产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而在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古植物学则以研究植物界的演化为宗旨,涉及对化石植物的形态学、解剖学、分类学、生态学、植物地理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与之相对应的是国际古植物学界发展形成的两个主流学派:地学学派和植物学学派。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大学的地质系或者生物系中都有古植物学的专业设置。

由于古植物学研究的对象是化石植物,而且涉及地学和生物学的不同领域,特别是在学科设置上又存在着相互交叉的现象,因此造成古植物学的名词术语包含有生物学和地学两大学科的内容和特色。例如,在国外的植物学辞典[2-3]、中文的植物学名词书[4]和汇编[5-6]中都包含有古植物学名词术语的介绍。在地质学词典[7]、名词书[8]和词汇[9]等工具书中也包含有古植物学的名词术语。在古生物学的词汇中,理所当然地介绍了古植物学的名词术语[10]。随着古植物学自身的发展,为了适应研究的需要,产生出一部分属于自己学科所特有的名词术语[11]。

在此次植物学名词修订工作中,遵循以往的取词原则,即古植物学研究的部分名词同时又是属于地质学、古生物学,以及植物学相关分支学科中多用或者常用的名词则直接归入到这些相关学科的取词范围内;而与古植物学研究关系密切,且具有古植物学特色的名词则归入到古植物学名词的范围内。根据1991年版的“植物学名词”记录[4]以及此次修订,古植物学的名词术语大约有100个左右。统观这些名词,它们多体现出与其他学科名词相关联的浓厚色彩。

二 古植物学名词与相关学科的关联性

从植物学不同分支学科的角度开展对化石植物的研究便产生了相应的古植物学的分支学科,这些学科的名称通常是植物学分支学科的名字加上前缀“古”字而形成。例如:古木材解剖学(palaeoxylotomy),古果实学(palaeocarpology),古植物生态学(palaeophytoecology),考古植物学(archeobotany)等等。

从植物类群的分类学角度来认识古植物分类的研究工作,通常是由植物类群加上前缀,派生出相关的古植物学名词,例如:前石松类植物(prolycopods),前裸子植物(progymnosperm),前被子植物(proangiosperm)等等。

化石植物在地层中保存的不完整性,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化石植物整体认识的程度。因此在分类等级定位上出现了有别于现代分类学的做法,即根据保存在地层中的植物部分器官,例如植物的叶、木材、生殖结构的化石来建立分类学上的属和种,因此而产生了形态分类群(morphotaxon),形态属(form genus),器官属(morphogenus/organ genus),形态种(morphospecies/form species)等分类单位和级别。这些建立在化石植物分散标本基础上的分类单位和级别,与现代植物分类学中所采用的分类单位和级别存在着明显差异。

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化石植物,形成了古植物学的相关名词。例如:化石森林(fossil forest),低地植物(lower land plant),高地植物(upland plant)等等。

从植物器官学的角度研究古植物,产生了古植物学的相关名词,可以由植物器官加上修饰词而生成。例如:(化石根)radicite,化石果(lithocarp),拟叶体(phyllidium),化石茎(fossil stem)等等。

从植物结构学的角度研究化石植物的解剖结构,形成了古植物学的相关名词,例如:髓模(pith cast),植物皮膜(phytolemma),脊下道(carinal canal),通气道痕(parichnos)等等。

从研究方法(方法学)的角度考虑,研究化石植物的方法通常是指用于处理化石标本的实验技术,相关的名词述语有角质层分析(cuticle analysis),揭片法(peel method),针修法(degagement),整体浸解法(bulksieving method)等等。

以化石植物研究为基础,涉及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时,产生出相关的名词:叶相分析(leaf physiognomy),共存分析(coexistence approach),分布区叠加分析(overlapping distribution analysis),特有种气候分析法(climate analysis of endemic species)等等。

从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角度考虑古植物学,存在以下古植物学的相关名词,例如:古植代(palaeophytic era),中植代(mesophytic era),新植代(cenophytic era),叠层石(stromatolite)等等。

从标本保存的形式来确认化石植物,有相关名词: 印痕化石(impression),压型化石(compression),矿化化石(permineralization)等等。

从矿物学的角度考虑化石植物的矿化特性,以及根据矿物的特征,形成有如下的古植物学名词,例如:,黄铁矿化植物(pyritized plant),硅化植物(silicified plant),钙化植物(calcareous plant),硅藻土(diatomaceous earth)等等。

根据植物的木质成分在形成化石的过程中转变为炭质的特点,产生了有关名词:碳化植物(carbonated plant),煤化(coalification),丝炭化(fusainization),煤核(coal ball)等等。

三 古植物学的专有名词

除了从植物学和地质学的角度审视古植物学名词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在古植物学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属于学科自身的专有名词。

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时期,繁茂的蕨类植物和种子蕨植物保留下来大量的蕨类形状的叶子,在对这些叶子进行研究之后,与之相对应的是产生了一些专门用于描述这些叶形态和结构的名词[11],例如:古羊齿型(archeopterid),栉羊齿型(pecopterid),楔羊齿型(sphenopterid),带羊齿型(taeniopterid),舌羊齿型(glossopterid)等等。

植物茎干在保存过程中从外向内遭到破坏的程度不同,致使标本保存植物组织的完好程度不同,因此形成了相关的古植物学名词[11]:周皮相(bergeria),中皮相(aspidiaria),内膜相(knorria)等等。

在探索陆地植物起源的研究领域内,根据不同的假设,产生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与之相对应的名词有:突出学说(enation theory),顶枝学说(telome theory)等等。

在维管植物解剖结构研究的领域内,早期陆地植物初生木质部成熟方式中,有一种类型,是现代维管植物所不具有的,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心始式(centrach)。

在化石植物类群的分类研究中,一些曾经生活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植物,在它们的演化过程中绝灭了,而这些植物类群的名字也是古植物学中的特有名词。在早期陆地植物中有:莱尼蕨类(rhyniophytes),工蕨类(zosterophyllophytes),三枝蕨类(trimerophytophytes)。属于蕨类植物中的有楔叶类(sphenophytes),芦木类(calamites)。具有蕨类植物的营养器官和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的绝灭类群是种子蕨类(seed ferns/pteridospermatophytes)。在裸子植物中,曾经生活地球上,但是已经灭绝了的有:开通类(caytoniales),本内苏铁类(bennettitaleans),五柱木类(pentoxylon)等等。

同样的原因,在古植物区系学的研究领域内,出现了一些曾经在地质历史时期存在的古植物区系(palaeoflora),形成了古植物学的特有名词。在全球范围可以有欧亚植物区系(eurasian flora),欧美植物区系(euramerican flora),冈瓦纳植物区系(gondwana flora),安加拉植物区系(angara flora)。根据植物类群的性质形成的区系有舌羊齿植物区系(glossopteris flora),大羽羊齿植物区系(gigantopteris flora)。根据地点命名的区系有山旺植物区系(shanwang flora),伦敦黏土植物区系(london clay flora),华夏植物区系(cathaysian flora)等等。

四 结 语

在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人类认识大自然最早是从博物学开始的。人类通过感官直接触摸和感知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矿物和古生物等自然物体,以及观测山川、四时、季节、云层、风暴、雨雪、雷电、天象、星空等自然现象。通过思维,进行分析和综合,人类由感知发展到认知这些物体和现象;随之而来的就是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升华,逐渐形成地质学、生物学、物候学等不同的科学学科领域。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认知)手段的不断提高,人类观察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也就不断增强,与之相关联的就是人类研究自然的程度不断加大,认识自然的水准不断提高;同时,自然科学的学科划分也越来越细。例如对生物界的观察和认识,由生态景观到生物群体,再到物种个体;从生物个体的器官、组织到细胞,再到分子层次。研究程度的每一次深化,研究水准的每一次提升,无疑都是自然科学成功发展的标志。在不断深化地研究大自然的过程中,我们更多需要的是要从综合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大自然的本质,及其演化的过程、机制。因此,分析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而综合则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另一个方面。为此,我们需要科学界的同人能够携手开展不同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在生物演化的研究方面,需要综合地质历史时期的直接的化石证据和现代科技分析的资料和数据,解释生物界的无尽奥秘。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学科交叉,以及交叉学科的产生,不仅推动了科学发展,也产生出新学科的名词术语。

参 考 文 献

[1]Thomas N, Taylor, Edith L. Paleobotany—the biology and evolution of fossil plants[M]. USA:Academic Press, 2009.

[2]Michael Allaby.A dictionary of plant science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508.

[3](美)詹姆斯·吉·哈里斯,米琳达·沃尔芙·哈里斯.图解植物学词典[Z].王宇飞,赵良成,冯广平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植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植物学名词[Z].科学出版社,1991.

[5]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订室.英汉植物学名词汇编[G].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订室.英汉植物学名词汇编[G].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7]《英汉地质词典》编辑组.英汉地质词典[Z].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8]中国科学院编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综合地质名词[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9]武汉地质学院外语教研室.英汉常用地质学词汇[Z].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篇9

关键词:植物学;教学;课程;理论;实验

植物学课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特点及代表植物,植物界的演化规律,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是中职教育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植物学是一门内容广博的学科,中职教育学校都非常重视植物学教学工作。目前中职教育学校植物学课程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植物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一、中职教育学校植物学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植物学课程重视不足

中职教育学校开设了植物学课,但是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安排的课时和授课时间,都存在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分配上常常出现不尽合理的问题。更重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安排的时间不够,没有作为重点课程来培养,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

2.植物学课程教学内容不丰富 ,课堂缺乏活力

植物学教学中基本知识及概念在课程中占的比重较大,虽然普通的多媒体课件比传统的教学有所改善,都是还是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中职教育学校在植物学教学中基本知识及概念,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按部就班的宣讲,课堂上气氛不活跃,学生参与度低,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植物学课理论教学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3.讲授植物学课的老师整体专业水平不高

植物学课程涉及到植物生理学,植物分类学,形态解剖、植物学工程、遗传、免疫方面的内容等。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从目前中职教育学校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的理论知识并不缺乏,但动手能力不强,是薄弱环节,在日常的教学中重讲轻动手的现象还比较普遍,难提高植物学教学质量。

二、解决中职教育学校植物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理论联系实际

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植物学教学改革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践,要重视从课堂理论、实验实习和课余兴趣入手, 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性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选好直观的教具,把课程设计好,采取理论课与实验课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设计好课外实践需要的材料、时间和观察实地等,帮助学生理解、验证、巩固和提高所学的植物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去指导实践。

2.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植物学是一门描述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植物学研究的对象种类繁多,而且形态结构和生态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历年来,植物学教学内容教材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植物学的知识更新缓慢, 教师们靠“板书+挂图”的教学手段来教学。针对植物学教学时间长、概念繁多、内容复杂、学生缺乏兴趣的现状,要重视从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探索。更新实验的设计理念、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实验内容、 实验设备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涉及到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方面,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植物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录像、投影、幻灯片等方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合理设置课程

植物学教学完整的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整个植物界的概况,植物主要类群的基本特征、常见种类、系统演化等,为植物生理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态学等打好基础。植物学教学要有创新教育思想,要运用好“理论―实践―运用―创新”的现代教学模式。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要强,配套教材要新颖。通过设计合理的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中职教育学校植物学教学课程设置可以分为理论课、实验课、野外实习三部分。教学采取理论课和实验课相分离的方法,第一学期开设理论课,总学时为72学时,以教师讲授为主,运用现代技术教学,采用多媒体、网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实验课在第二学期开设,实验教学总学时为54学时,采用采集和观察、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等方式,开展实验课,通过实验课让学生掌握显微镜使用技能,对各科代表植物的植株外形,花、果形态等进行详细观察、记述,对常见树木和田园杂草进行观察、鉴定、采集和制作标本,进一步学习练习使用理论课程学习到的植物检索表、植物志等工具书鉴定植物,通过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三、结语

植物学课程是中职教育学校农学类和生物学类各本科专业(农学、植保、园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的骨干基础课程,通过植物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植物学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打好基础,对农学类和生物学类专门人才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学生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植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学习植物学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意识,树立环境意识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龙飞,高职《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教育:文摘版》,2016(20).

[2] 周吉林,有关高职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科技致富向导》, 2012 .

篇10

    论文摘要:依据目前植物学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民族师范院校的特点,从师范性、民族性、地域性三个方面对植物学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尝试,提高了植物学教学效果。 

    植物学是生物科学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近年来,随着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目前的植物学教学表现出课时缩短、内容增多、涉及面广、概念抽象、理论知识难于记忆而又极富实践性等特点。[1]民族师范院校具有不同于一般院校的显明特点。[2]因此,如何将植物学课程教学的实际和民族师范院校的特点结合起来,确保教学内容及学科体系的完整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将是民族师范院校植物学教学工作者长期而艰巨的任务。[3]笔者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介绍了植物学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以期为今后的植物学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注重师范性 

植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教育(专科)、生物科学(本科)和科学教育(本、专科)等师范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和生态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又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4]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植物学教学内容方面普遍存在着与中学生物教学内容结合性较差的问题。因此,笔者在植物学教学内容改革中,紧密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比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内容标准中规定的10个一级主题之一,就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而在这一主题下又设了“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4个二级主题,因此在教学中改变了以往以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系统分类等内容为主的现象,而是把植物放在生物圈中去学习和研究,从而削弱了植物的形态、结构、分类和类群等方面的教学,加强了种子植物的生活史、植物的无机营养和有机营养等方面的教学,还强化了“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的教育。[5,6] 

二、突出民族性 

课程的民族性是指民族传统与民族特点在课程上的反映,主要通过民族文化来实现。民族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通过这些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7]我院坐落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藏药学是藏族人民在同各种疾病长期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藏药的主体是植物药,藏药植物具有种类繁多、就地取材、本民族独用、生境独特、特有种多和疗效显著等特色。[8] 据《甘南藏医志》记载,甘南共有藏药植物660种,隶属于132科。主要的科有菊科、豆科、毛茛科、罂粟科、伞形科、龙胆科、蔷薇科、玄参科、十字花科和百合科,等等,重要的属有绿绒蒿属、马先蒿属、紫堇属、报春花属和虎耳草属,等等。因此在植物学(尤其是系统分类部分)的教学中,均以这些甘南常用的藏药植物为例进行讲解,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分类学知识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厚,积极性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现地域性 

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海拔1100~4900米,大部分地区在3000米以上。主要植被类型为草甸类植被,分别有沼泽草甸、盐生草甸、林间草甸、亚高山灌丛草甸、亚高山草甸和高寒草甸,等等,其中以亚高山草甸为主,拥有亚高山草甸草场4084万亩,占全州总面积的70.28%,是青藏高原和甘肃省天然草地中载畜能力较高、耐牧性较强的草场,因而成为甘肃省主要的畜牧业基地。[9]笔者在植物学教学中广泛引入亚高山草甸、建群植物及其优势植物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了高原特色植物和经济植物方面、尤其是饲用植物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对草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实际工作能力,成为带领农牧民利用当地草地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的技术人才。 

总之,师范院校无论是从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还是自身发展需要来说,均应强化教师教育职责,[10]必须注重师范性;民族院校的民族性是自身所独有的,正是这种特性为民族院校的特色办学指明了方向,因此民族院校要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必然要突出民族性。[2]民族师范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如能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民族师范院校的教学还应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也就是要体现地域性。[4] 

 

参考文献: 

[1]纪秀娥,刘怀攀.植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23(2). 

[2]李洁,李晓菊.地方民族师范院校培育办学特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 

[3]张秀玲.植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0). 

[4]张乃群.高等师范院校植物学教学改革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 

[5]费维重.《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解读[j].中学生物教学,2004,(z1). 

[6]汪忠.《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教学大纲》的比较[j].生物学通报,2002,37(2). 

[7]程东海,胡双喜.试论课程民族性及其凸显策略[j].中国农业教育,2009,(3). 

[8]贾敏如等.藏药特色与可持续发展[j].中草药,20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