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镇建设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镇建设规划

篇1

随着南宁城市东拓,乡镇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深,特别是三塘作为南宁市东北部重要功能片区,大规模开发建设、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必将促使三塘镇经济结构有较大改变,农业比重减少,而非农业职能、服务职能将大为增强。三塘镇区将起到更大的规模聚集效应,带动整个镇域镇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结合镇村的地位作用以及镇域范围内的相对独立片区,规划镇域镇村体系按“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组团或独立片区组团———农村居民点”三个层次结构布局。(图2)镇区规划发展布局根据城镇建设用地分类及道路结构形成了“一轴五心,多带六片”的功能结构。(1)“一轴”:规划以昆仑大道为发展轴的总体结构不变,镇区沿昆仑大道向两侧展开,城镇各级中心主要沿昆仑大道两侧分布。(2)“五心”:三塘主中心、北部片区副中心、九曲湾新城副中心、南部片区副中心及四塘小区副中心。(3)“多带”:为保护生态环境与山水格局,沿水系、主要山体、纵向快速路形成多条生态隔离带。(4)“六片”:规划建设用地可划分为六个主要片区。分别是仓储物流片区、工业综合片区、镇北生态居住片区、镇南综合居住片区、九曲湾片区、四塘片区。

产业发展

未来三塘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现代农业、都市工业、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上。应该根据三塘的区域比较优势,与南宁市产业发展规划相协调,错位发展,找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途径。三塘有多种特色农业资源,但目前只局限于农产品的直接销售和粗加工,未能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和促进加工业的相应发展。因此,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三塘镇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发展相关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多种经营并重,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业,发展绿色产品,以此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促进三塘镇工业的持续发展。在面临着城市相同区位区域同构竞争的威胁下,对商贸区功能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三塘商贸物流产业的发展。未来的三塘只有抓住先机、创新特色、做好环境,并在功能定位上与周边片区错位,才能立稳脚跟,求得发展。三塘优越的区位条件已经吸引了大型区域商贸物流项目选址落户,有助形成南宁郊区购物中心和综合休闲游憩区,服务南宁、周边市县以及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商务旅游人群。旅游业的发展与开发,涉及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通信等众多行业,故能直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并进而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生拉动作用。三塘镇可以发挥区位、交通、生态环境等比较优势,发展商贸流通业和休闲旅游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同时为第一、二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市场空间。三塘位于南宁东北门户,而南宁北部生态环境最为敏感,同时由于这一区域处于南宁市的上风上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较高,因此三塘未来的产业发展,应该突出“生态、环保”的绿色理念,对现有的产业结构加以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三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未来三塘产业发展将主要以“一产为基础、二产为支撑、三产为龙头”。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三大产业比例结构中,减少第一产业的比重,巩固第二产业,大力提高第三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分配,提高效率。三塘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重点是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配件产业、新型建筑材料、电子信息、印刷包装等高技术高附加型的、无污染或低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应加大对企业“三废”排放的严格控制和治理,保证达标排放。三塘镇产业发展时,应注重各产业之间的互补、合作与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内产业的优势互补,实现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从而达到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目的。这些产业间既是独立的经济支撑点,又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成为联动和聚集发展的整体。

民生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范办学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九年制义务教育网络,巩固“扫盲”成果。提高“双语”教育,提高劳动者从业素质,构建多种形式的教育体系。在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的基础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推进集中办学,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新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重点推进九曲湾中学扩建及三塘公办幼儿园等项目建设。积极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发展卫生事业,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建设,确保每村有1所卫生室,健全镇、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做好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政策衔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认真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以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科技水平和逐步应用高新技术培育开发利用特色资源为重点,以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加强科学技术普及为支撑,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文化设施配套,重点建设镇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逐步形成镇区有文化广播站、图书室,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或农村书屋的文化网络,为城乡居民广泛参与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完成村级计生服务室标准化建设,逐步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镇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提高计划生育装备服务水平和质量,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逐步普及村级人口计生信息建设,大力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开展优生咨询与优质服务,保障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续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抓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综合治理。

项目建设

鉴于三塘的产业基础和现状,本次规划确定三塘的主导产业为现代农业、休闲产业、商贸物流、都市工业和商务办公,其中重点发展那些区域内市场、资源和要素较好的产业。依托三塘镇作为广西重点镇的总体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农业,强化福禄无公害蔬菜基地、同仁超级稻示范基地;巩固三塘山地鸡、罗非鱼等品牌;做大路东花卉苗木基地,形成花卉产业带;引入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公司+基地+协会+农户”发展模式,发展连片种植和农产品深加工,带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走现代农业之路。依托三塘镇毗邻南宁中心城区的优势区位,镇域资源丰富,继续巩固嘉和城温泉、九曲湾温泉、高尔夫球场、乡村大世界、凤凰谷等休闲旅游项目,深入挖掘特色休闲资源,打造“三塘-九曲湾-天堂岭”休闲游憩带,使休闲产业成为提升三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城镇名片。按照兴宁区“三区一带”的总体部署,沿昆仑大道经济带形成新兴商圈,新建一批综合批零市场,专业市场、商业网点和连锁店,完善商贸服务业体系;推进金桥物流园、利华远东物流园、盛大农产品加工中心、玉柴物流、川桂物流基地、青岛海尔物流园、新疆广汇汽车城的建设,从而带动全镇的经济发展。都市工业主要布局在三塘工业集中区,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的思路,做强工业集中区,近期以电子信息、印刷包装等产业起步,集聚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等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坚持无污染、环保、循环利用,实行清洁生产;逐步淘汰砖厂、水泥厂等污染企业。结合物流园、工业集中区的建设,沿南部次要发展轴发展总部经济,并充分利用优良自然环境与休闲旅游功能,设置高档商务办公区,与物流、工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互相促进。

保障措施

篇2

【关键词】建设规划;小城镇;城市设计;物质与人文形象

1概述:

小城镇建设规划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的城镇建设方案。除了与小城镇的建设用地有关之外,还与小城镇的功能、空间、经济、环境和形体等因素有关,并与政府的政策导向、行政指导以及规划的长远性有关。

城市设计是以改善和提高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尽可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居民获得舒适且有人情味的生活空间。通常,在镇区建设规划初期,城镇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框架和指导,城市设计为城镇建设规划创造很良好的空间和形象,使小城镇的建设规划和城市设计达到完美结合。小城镇建设规划主要是从宏观上对小城镇的用地进行规划布局,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小城镇的整体设计,从小城镇整体环境的改善出发,使小城镇形成良好的整体空间形象。我们从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的塑造、城镇结构关系的建构及城镇人文形象的造就等方面来探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问题,进而全面完善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内容。

2小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空间的塑造

2.1小城镇的主要公共空间

小城镇通常除了街道空间外,公共的休闲空间通常非常缺乏。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中要特别注重小城镇的公共建筑空间、广场空间、街道空间及河流绿地等空间的设计与营造。

1)城市规划设计要结合建筑的综合功能、人流活动规律以及用地的性质来形成不同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用来满足小城镇居民多种生活活动方式的需要。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主要的公建设施(如商业建筑和活动中心等)布置,还要考虑小城镇的布局特征、重要的交通场站和居民的出行方式,以及城镇范围的林地、河流和山体等自然景观因素进行统一设计,同时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地园林规划等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打造一个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

2)要设计一个丰富的有层次感的小城镇空间,不仅要建立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公共空间,还要建立性质相同的不同规模的空间。对于城镇的绿地建设,不仅要分类别,还要按照不同地域范围来确定,按照片区或镇区来设定;如广场的建设要考虑不同功能组成,如休闲娱乐、交通集散、集会和市政等不同内容。

2.2小城镇的实体

小城镇的实体通常是指各类构筑物和建筑物等,是小城镇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城镇实体,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公共建筑的整体组织布置。城镇建设重视小城镇公建的组织设计的目的是保护城镇景观,创造协调和谐的城镇形象,并控制建筑空间与实体的比例关系。城市设计首先要考虑使公共建筑布局合理,形成城镇景观的主要节点和次要节点,从而形成城镇的实体景观系统;还要对小城镇轮廓线进行控制,城镇轮廓线的关键是合理控制建筑物体量、高度和体形等,使主要因素形成城镇轮廓线的主要控制部分,这样城镇轮廓线就具有很好的清晰度,丰富了小城镇的整体空间。

3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3.1历史文化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一般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些地方种族群体的传统文化及其演变对城镇空间的组织和发展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进而形成独特的城镇文化。因此,城市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城镇的历史文化形态。在城市设计中:1)要强化地域文化特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在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中融入这些因素,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居民生活方式、村落布局和民俗民风等,延续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等要进行重点保护。2)要处理好小城镇的经济建设与特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各项特色文化保护相结合。3)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协调发展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要充分反映当代城镇居民的生活,创造既有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城镇风格。

3.2意义性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意义性是由实体要素及空间要素共同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内涵,主要由社会习俗、历史传统、思想观念、文化形态及聚居方式等影响所形成.其随着实践的推移和小城镇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小城镇的意义还表现在环境方面,不仅能使环境具有强烈的安全感、可识别性和归属感,还能使其与居民的生活融成一体,使环境更加宜人。

3.3社会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发展与形成是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和需要。在小城镇物质形态的背后还潜藏着人与人、人与物的各种关系和关系网络。这种社会形态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沉淀而成,能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对居民的精神依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并能给居民带来亲切感、安全感、邻里感、自我感、社会感和归属感。小城镇社会组织结构有地缘、血缘和宗教缘等,这种组织结构会使居民感到安全和稳定,有利于社区的安定。因此城市设计最好能保持原有的社会网络,这样既可以增加环境的舒适感,也可以产生一种内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

4小城镇的结构关系

城镇结构是指城镇的空间区位、形体分布特征及其组织规律,是功能要求与技术能力在空间和形体上的具体表现。城镇在经过长时间的变迁,都逐渐呈现出各自的组织关系和结构形态。城市设计在镇区建设规划中要注重小城镇形体和公共空间的关系,建立统一的整体结构。

由于受城镇用地规划、建筑寿命、环境容量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的影响,部分城镇结构通常存在维持原状的趋向,使小城镇的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城市设计要充分尊重小城镇的这种原有结构,使其得到延续和保护。

城市设计必须关注城镇的结构性衰退,使各组织要素和子系统能够按照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建立新的动态平衡,维持小城镇的结构稳定。

5结语

通过对城镇人文形态、物质形态、整体结构关系的研究,探讨城市设计与城镇建设规划的关系,使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内容更加深化,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作者:李晓明

参考文献: 

[1] 江霞.试论中国 特色的建筑理论[J].山西 建筑,2013,31(7):14-16. 

篇3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建设项目是指在县城规划区范围内和建制镇规划区内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居农民新建、改建(含翻建房屋)扩建和其他建设工程项目。

第三条所有城镇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守先规划审批后建设的原则。加强规划设计。促使建设项目创一流、出精品。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提升建设水平。应当进行可行性和方案设计论证,未经专家论证和评审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第四条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是城镇建设项目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镇重点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工作。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规划审批程序的义务。并有权对规划审批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对违反规划审批管理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对规划审批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第六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拟建单位对拟建项目(工程)提出的申请规划定点报告;

二)发展改革局立项批复或备案登记;

三)土地权属证书;

四)建设项目四邻关系公证协议书;

五)建设项目设计方案:

1建设项目用地区域规划设计总平面布置图(CAD图)建设工程建筑设计方案

2总平面布置彩色鸟瞰图;

3建设项目单体工程彩色效果图。

第七条居(农)民个人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个人对拟建项目(工程)提出的申请规划定点报告;

二)土地权属证书;

三)建设项目四邻关系公证协议书;

四)建设项目设计方案:

1建设项目用地区域规划设计总平面布置图(CAD图)建设工程建筑设计方案

2总平面布置彩色鸟瞰图;

3建设项目单体工程彩色效果图。

第八条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程序

1拟建单位或个人提交申请报告和审批所需相关资料;

2住建局相关股室管理人员现场勘查。提出初步意见;

3住建局规划预审批领导小组召开预审批会议预审论证;

4县政府规划审批委员会审查;

5住建局根据规划审批委员会审查意见审批;

6党务政务中心缴纳相关费用;

7住建局相关股室办理规划许可。

第九条县城规划区范围内。已制定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可按规划办理有关建设审批手续;尚未确定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片区。不准进行工程建设。县城规划区内的西街棚户区、塘坝、南新街以东、棚户区、火车站片区(富兴路沿线)一律实行规划管制,一律不予办理规划等相关手续。管制期间一律禁止任何建设,对违反的将依法予以查处。

第十条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和《省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程》规定的相关技术指标进行建设。严格控制建筑间距、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篇4

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与小城镇特色相结合

小城镇坐落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资源、社会历史背景,人口和劳动力状况等,是小城镇特色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我们的祖先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风俗习惯、气候状况、经济条件以及文化系统等,创造了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小城镇。几乎每一个城镇都有明显的特征,让人过目难忘,令人怀念。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今天的小城镇,城镇建设盲目模仿国外建筑、广场、花园的式样,“欧陆风”成灾,城市风貌个性丧失,千城一面,特色几乎殆尽。关于小城镇的特色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保持特色要尊重当地的文脉。每个镇的发展都有它的背景与传统,我们后人发展应该尊重这个历史,小城镇发展不宜搞大拆大建,用保护、改造及新建同步发展的办法来建设小城镇,如英国规划界对他们历史文化名城加以保护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现在这些被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已成了世界性旅游资源,古建筑产生了巨大的魅力。苏格兰的爱丁堡,就是以古色古香的城堡、街道和建筑,吸引了世界上大量的游客,每年的GDP总额中,有30%来自于旅游业的贡献,有的城市甚至达到60%。他们想不到当年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把众多建筑保留下来,使后代受到了那么多的恩泽。

第二、特色是多方面的。小城镇特色现在被很多人局限在建筑特色上,这是十分片面的。其实,小城镇特色涵盖文化特色、环境特色、建筑特色,甚至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味小吃、地方方言等诸多方面。

第三,特色绝不是模仿的。我国的城市建设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模仿”成风。“模仿”本身就是特色的对立面,是文化肤浅的一种表现,再加上“成风”就成为一种灾难了。仅就城市建设方面,近十几年来就先后刮起“开发区围地风”、“仿古一条街”、“玻璃幕墙风”、“广场风”、“草坪风”、“欧式风”等等。

编制小城镇的总体规划时要因地制宜

第一,结合小城镇的物质经济条件,突出小城镇建设的特色。小城镇的发展与特色的形成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经济的发展为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提供了前提,为设计的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因此小城镇特色的定位不能脱离实际,贪大求洋,不能过于超前,超越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否则定位很高,不能付诸实施,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具有超前性和地方特色,既要坚持高标准,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小城镇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类型,创造有特色的城镇空间,体现小城镇建设的地方特色。

第二,结合小城镇的自然资源,体现小城镇建设的特色。每一个小城镇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环境,山脉、平原、江海、湖泊、河流、森林等地形地貌及风、霜、雨、日照、气温、湿度等相应的气象特征都对小城镇特色产生影响,甚至可以决定小城镇景观的基本结构,尊重、利用自然景观创造小城镇特色时必然要遵循这些原则。在做小城镇规划之前,要根据小城镇的资源特点来确定小城镇的定位、格局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对历史遗留下来与自然协调较好的部分,要强化原有的气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要素的优势,做到每一项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以突出小城镇的自然特色。

第三、结合小城镇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宗教,保护和创造小城镇的特色。每一个小城镇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随时间延续的历史过程,对于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小城镇特色定位时需要加以考虑的重要方面。切勿盲目模仿外国外地的规划建设模式。历史环境和文物建筑往往成为城镇的象征,规定着城镇的特色,如曲阜的北庙、正定的隆兴寺、赵县的赵州桥 、井冈山的茨坪、新疆的伊斯兰建筑等。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要深入研究其历史文化和民族宗教,对小城镇的文物、原有城镇格局和传统街区等历史文化景观要加以保护和发展,使城镇在总体布局和局部风貌上保持并强化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宗教、民族特点,达到保护和创造小城镇的文化特色。

篇5

关健词:小城镇;建设;城市规划;理念

引言

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可以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促进乡镇企业聚集,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小城镇建设是国家城市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方针。大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规划的内容在目前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框架下,形成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阶段并不截然分开且带有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双重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模式,一般称为小城镇建设规划,其内容通常分为三个部分:镇域总体规划;镇区建设规划:重要地段(片区)的详细规划或意向设计。

1小城镇规划及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建设牵着规划走,城镇规划滞后

城镇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而轻发展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1.2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小城镇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小城镇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各乡镇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各自为政,在同一经济区域争市场、争资源,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其结果是都形成不了规模,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

1.3环境管理滞后,生态环境的恶化

城镇发展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用地造成新的破坏;城镇发展环境管理跟不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城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环境质量的改善;一部分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很少考虑“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甚至把在大城市无法立足的污染企业转移到小城镇,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1.4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适应小城镇建设的城镇规划理论体系

目前城镇规划技术理论难以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应用的主要是城镇建设规划,可是城镇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内容的规划控制与指引是远远超出现行规划成果所涉及的内容的。

1.5城镇规划难以发挥规划调控作用

由于小城镇大多经济基础薄弱,能按照现行的规范和程序组织编制出城镇总体规划很不容易,至于城镇建设规划、详细规划等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是无法编制。城镇规划的一个实践周期为15―20年,每3~5年修编一次,一个镇总体规划的编制、评审、批准最少需半年左右的时间,单凭批准的总体规划只能宏观调控城镇建设,不能具体指导城镇建设,从而使精心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大多成为墙上挂着的宏伟蓝图。

1.6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大城市的模式,小城镇结构形态环境雷同

小城镇规划中“技术乌托邦”的思想与文化的趋同性带来小城镇规划色的缺乏。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套用大城市的规划模式,造成小城镇原有特色的消失。小城镇规划对特色的认识有待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仅注重规划中的物质特色,忽视了小城镇特色中的非物质要素;城镇特色应是一个整体,从结构形态规划,用地总体布局到详细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园林景观的各个步骤。

2解决规划建设问题须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入手

城镇体系规划是在市域和县城范围内,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出发,全面规划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布局、规模、结构,使小城镇的发展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现在,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的还不是很多,通常情况下多是规划小城镇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小城镇在区域空间分布上缺乏合理的定位,梯次分布上缺乏发展的层次,城镇功能、经济功能、带动功能、辐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开展城镇体系规划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是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职能。城镇体系规划要为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

2.2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2.3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2.4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应脱离具体城镇实际情况,以区域论区域。

2.5注重规划的可依据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多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2.6特别重视城市规划政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区域规划具有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各层次规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

3科学发展地制定小城镇的总体规划

3.1 合理确定城镇性质和发展规模

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着眼长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等条件,认真编制规划。通过规划,确定不同的城镇化模式和重点,围绕特色产业,以点带面,长期坚持。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科学布局的原则,对规划区进行全面规划,努力把握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脉搏,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3.2 优化土地布局,节约用地

小城镇的发展的总体布局必须集中,合理紧凑,妥善安排城镇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切不可盲目搬用大城市的一套结构模式。要珍惜土地,合理用地,保护耕地。

4小城镇建设规划中遵循的基本理念

4.1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的城镇空间

要使“人”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中心,为“人”服务成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要让居民真正感觉到小城镇的舒适和方便,真正感觉到是自己的小城镇,这样才能调动起居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要制止或控制沿交通干线两侧发展的规划。

4.2 强化生态理念,建设园林城镇

伴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考验。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城镇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规划,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4.3突出文化内涵,塑造特色城镇

小城镇规划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区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

4.4 树立超前意识,建设紧凑型小城镇

现今,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城镇规划要有超前意识和发展观念,改变外延式的扩张规划模式,注重内含式的土地更新利用。

篇6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

0 前言

小城镇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我区城市化现状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小城镇建设道路,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小城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三个方面开展工作,用科学规划、分类、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努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镇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积极发展,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1 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突出的几个主要问题

1.1、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问题,不能停留在一乡一镇的小范围上,要从扩大内需,启动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处来考虑。

1.2、规划起点低、水平差、执行难,大部分镇根本就没有称得上规划的东西。

1.3、小城镇管理体系不健全。法无人依,事没人管,基本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1.4、户籍制度改革不到位。在小城镇从事工业生产加工、商业服务等活动的农民,长年生活在小城镇,土地已私下转移给了亲戚、邻居耕种,但他们的身份还是农民,这直接阻碍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1.5、土地流转使用制度问题上卡的过死,小城镇房地产市场难以启动。

1.6、社会保障制度没有从根本上建立。城市和乡村的区别相当一部分表现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同上。城镇作为密切联系城乡的结合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必须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1.7、小城镇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生态环境污染较严重。

2、小城镇建设规划问题解决策略

2.1、必须坚持小城镇建设的超前性、科学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原则。一是要认真总结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规划建设起点要高,要具有超前性和前卫意识,不搞重复建设,要为远期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二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多方论证,立足科学与合理,不乱搞“首长工程”,不能凭“拍脑袋”办事;三是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发挥本地优势,体现区域特点,选准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不能照搬一个模式,四是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小城镇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要注重小城镇建设综合协调发展,为广大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理代管理,开展健康活泼的文化活动创造条件。把小城镇建设成为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的坚强阵地。

2.2小城镇建设规划要有深度。首先编制小城镇规划要搞好“五个结合”与本地区域规划体系相结合;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积极培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相结合;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其次要处理好四个关系,第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第二要处理好生产与生活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第四要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其三要注意八个问题;①乡镇企业要相对集中;②居住区的按排要合理凑;③处理好交通和城镇的关系;④处理好公共设施与生活设施;⑤要注意绿化的配套;⑥要做好各专业规划的配合;⑦要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彩民族特色;⑧总体规划批准后要抓紧编制详细规划。

2.3、小城镇建设筹资要有广度。加快小城镇建设,资金是核心问题。首先要“合理用财”,区里每年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公用事业附加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扶持建制镇和重点集镇的基础设施,我们要运用好这部分资金,确保收之于镇,用之于镇。其次要“综合聚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广辟建设资金米源,逐步建立集体经济积累和个人集资为主,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2.4、小城镇建设要有速度。农村经济要做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有效载体的小城镇建设,也应当讲求速度和效率。首先要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制、转让或出让基础设施股权或经营权、资源合作建设、给予国内外客商项目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吸引企业、客商、城乡居民和社会各界投资参与城镇建设。小城镇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绿化、对外交通等基础设施要优先发展。同时,供气、供热和污水治理等要统筹规划,力争同步配套建设;其次要坚持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并重的方针,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和《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抓紧制定小城镇建设中规划编制审批、镇容镇貌、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建筑市场管理、城管监察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和管理。

2.5、放宽小城镇户籍政策,鼓励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允许已经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办理常住户口,取消农民入户城镇增容费,对进入中小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要根据情况取消或降低临时户口费、综合治理费等限制性收费。

2.6、采取优惠的土地政策鼓励小城镇加快发展。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作股参与城镇开发,现行的一次性征地、一次性付款的土地征用方式可改为农民或农村集体以股份的形式联合开发,实现土地增值;鼓励运用“邻村换地,集零为整”的土地不求甚解发办法进行城镇建设;在城镇规划区内划出部分土地由农民进行房地产开发。

2.7、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适应小城镇建设要求的住房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等。

2. 8、小城镇建设要加强人居环境的保护意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环境、人口协调发展,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性发展,努力建立生态型小城镇。

3 建立健全小城镇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3.1、为切实发挥小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在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必须加强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城镇体系规划在体现宏观规划的政策性、指导性和战略性的同时,要加强规划文本的规定性和条款性,提高规划执行的力度。要把城镇体系规划转化为政府宏观管理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措施,真正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

3.2、小城镇规划必须纳入市场运作的轨道,在实践中接受各方面利益主体的评判,定期对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做出评价,并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并可根据实际需要,适时编制某个地区或某个方面的专项规划,使规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小城镇体系规划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3.3、应该把小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区域各部门和各项事业发展的依据,并把它作为引导区域城市化与城镇合理发展,协调和处理区域中各城镇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合理配置空间资源,防止重复建设的手段和行动依据,对乡村地区发展起引导作用。

4 小结

总之,小城镇体系规划不应只考虑“点”,即城镇的发展问题,而应点、线、面结合,即不但要对单个城镇、城镇网络进行研究,更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城镇发展过程统一研究。从一个大的区域范围来分析研究,根据资源的合理配置来确定符合区内大多数城镇发展的方针,尽可能达到一种利益最大化的状态,这是城镇体系规划在区域规划中担负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陈先林.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城镇规划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3(7)

篇7

关键词:规划;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造就县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很多小城镇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乡(镇)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各乡(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

(四)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建设管理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设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等原因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乡(镇)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上级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户籍、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一是征用土地手续多,收费偏高。尤其是工业集中区因无工业用地指标,而致使投资者存在一定的后顾之忧,同时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房价和土地租金偏高使进镇农民望而却步。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呈迅速递增的态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住房、教育、社会保险等不配套,农民进镇有后顾之忧。

(三)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一是县乡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分灶吃饭、自筹平衡,乡镇财政普遍打得很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二是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三是从小城镇建设中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还不够。四是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几点想法

鉴于上述情况,个人认为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已成为当前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乡(镇)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科学规划,夯实基础。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是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对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以保证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二是搞好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一步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禁止土地闲置,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建设用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工业集中区、住宅小区、主要街区、各类市场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等,都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编制详细规划。在人民群众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配套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

(三)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融资路子。二是要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县、乡两级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力度,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三是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四)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要理顺体制,建立健全乡(镇)建设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农村建筑市场和施工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要加强小城镇内部的综合治理,优化内部环境;制止“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营造宽松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打破“一条街,两行树”的旧格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结语

规划问题是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党的以来,通过农村改革,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走上了城市和农村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小城镇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一座座面貌一新的小城镇,不仅构筑了农村工业化的基石,而且开辟了农村城镇化的道路,为我国农业和农业的现代化展现出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参考文献:

[1] 宣传中.加快小城镇改革发展 推进城镇化进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02)

篇8

关键词:生态;小城镇;规划;可持续发展;环境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key words of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gradual expansion of c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At firs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and summed up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expounds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is discussed in detail from five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rete train of thought.

Key words: ecological; Small towns;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小城镇生态规划建设的重要性 

小城镇建设应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以生态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以城镇为载体,综合性研究和制定发展规划建设方案。生态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小城镇规模的大小,也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到小城镇发展的前景。

随着小城镇人口的增加,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复杂、尖锐。小城镇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内生性的,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显现,必须尽早充分的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才有可能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    

  从规划者的角度而言,评判一个城市规划方案合理与否(可行性)的标准,不再局限于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是越来越强调适宜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共赢,越来越强调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当前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挤占绿地

小城镇建设一般以县为项目单位,由于县级财政财力紧张,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能力弱,小城镇建设资金基本靠商业开发来解决,因地价和动迁费用较高,为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开发商只建设可以买卖的商品建筑面积和场地等必须的配套实施,而不注重投入绿地建设,多数开发小区没有绿地。

(二)整体规划不完善

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缺少保护、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的内容,或是对建设生态型小城镇考虑的不足,使小城镇的生产、生活、休闲区布局不和理造成生产企业与居民区交织在一起,既不利于企业生产又给居民带来噪声、粉尘等污染。

(三)缺少环境保护错施

乡镇级的小城镇基本没有污水排放系统,生活污水就近泼倒,靠土壤下渗和蒸发来解决排放和处理,对生活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 生产污水、废水用明渠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给排入的河道水体造成污染。

(四)破坏自然景观

小城镇建设中自然山水的生态价值和作用被忽视,甚至被严重破坏。小城镇周围随意办厂建房,任意开山取矿,使一些有生态价值的山体、湿地被夷为平地,失去了城镇应有的生态自然景观和城镇与自然和谐的环境。

生态小城镇规划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开展城镇化建设时,应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指导,在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城镇化的规划和建设,建立“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科学创新”的发展思路,从而使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得到提高,小城镇的功能得到强化。

(二)系统协调原则

城镇体系规划的首要任务就是“系统协调”,其协调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城镇与城市发展的协调

目前,我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资源紧张,人多地少,大城市数量较少、实力较弱,小城镇数量多,规模相对小等。由此可见,城镇与城市的发展不协调。因此,我们要把发展城市作为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积极发展地区的中心城市,同时对小城镇进行规划和建设,加快其发展步伐,从而使城镇和城市同步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而实现相互协调发展的目标。

2、城镇与资源发展的协调

资源作为影响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定要与城镇的发展相协调。这里所涉及的资源有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在进行具体的城镇规划时,规划者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因地制宜的思考,从而使城镇和现有资源的发展相互协调。

3、城镇与基础设施的协调

加快城镇与基础设施的协调主要指的是城镇与交通的协调关系,交通是连接各地经济发展的枢纽, 它是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加强城镇和城市连接的重要设施。因此,要建立便捷、通常的交通网,使城镇布局具有协调性和合理性。

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具体思路

(一)科学编制和实施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要实现小城镇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就需要编制高标准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使小城镇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加强法制管理,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小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保护、利用乡土景观环境

在进行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时,有关人员不要忘了乡土景观环境在小城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要保护和利用好乡土景观环境。它是长期的地理沉淀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特性和存在的必要。它不但可以反映人们的文化传统和生存状态,而且它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

(三)因地制宜,全新规划道路体系

以往小城镇的建设大多数走的是大城市的老路,均按照“广场求宽、街道求宽、风格求新、建筑求高”等原则进行小城镇的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这种建设方式并不适合小城镇,它完全打乱了小城镇传统的空间布置,致使建设丧失了原有的个性化特点。

由此可见,小城镇的建设并不适合走大城市的路线,在设计时要因地制宜,全面思考。尤其是道路体系的建设,小城镇具有传统街道的特点,尺度较小,从生态角度考虑,最适宜选用“窄路密网”的道路构架,鼓励建设非机动交通,它不仅能满足城镇的发展需要,还能降低能源消耗,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四)做好生态绿地的规划       

一个小城镇,改善环境质量除了主要依靠对污染的防治和控制外,还要重视发挥自然景观对污染物承载作用,特别是天然和人工水体,自然或人工植被、广阔的农业用地和空旷的景观地段,都可作为景观生态稳定带的骨架。

生态绿地不仅要数量多,而且要分布均匀,大嵌块体与小嵌块体相结合。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并为景观带来许多益处。而小的植被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保护与规划分散的稀有种类或小生境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小嵌块是大嵌块的补充,不能取而代之,应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通过廊道连接起来。

(五)加大环保投入,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生态环境防治的重要保障,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小城镇承载污染物以及治理污染的能力。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小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比例,为保护和改善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奠定物质基础。在做好这些配套措施的同时,还要做好加强小城镇企业污染的整治工作,从根源上杜绝破坏现象的发生。

结语

综上,发展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型小城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运用生态学和城市规划科学原理,结合小城镇特点,指导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统一规划,综合建设,以较低的资源代价换取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达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相统一,实现小城镇生态良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小芬.基于城市一体化理念的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0.4.

篇9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新农村建设;建设管理;可持续发展;

0 前 言

随着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的加大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通讯等渠道己经基本畅通。小城镇与大中城市联系紧密,己经可以被看作是城市在农村延伸的一个平台。政府应利用好这个平台,使其在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实现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目标。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的作用

(1)小城镇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发展侧重于城镇带动农村发展,即城市文明向乡村扩散和传播。和农村相比,小城镇有着较为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能够示范、带动、辐射、促进周边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的聚集地,应借助自身优势,发展二、三产业以此带动周边乡村经济的发展。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可以吸引农村劳动力和资金,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2)小城镇政府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小城镇是区域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带有城市先进的特点,又处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担负着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小城镇包括了建制镇和多数集镇,涵盖了多数乡镇政府的驻地,小城镇是乡镇政府借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平台。

(3)提供生产资料,保障农业发展。农资是农业生产的必需品,尤其种子、化肥,对农民的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良好的农资供应体系是实现“生产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直接触的是小城镇上的农资经销点。小城镇上的农资消售点数量庞大,生意也最兴旺。这些销售点具有规模小、分散、进货渠道复杂等特点,经营者水平、素质参差不齐,监管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容易发生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坑农害农等事件

针对此问题,政府应加强对小城镇农资市场的监管,配合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大力整治农资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以保证市场上农资产品的质量。

(4)搞好科技宣传服务农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政府农技部门应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科技培训等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使他们掌握各种生产技能,具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政府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本上在小城镇。小城镇政府应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科技推广条件,提高农技人员素质。还可以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致力于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科学的技术,宣传新的生产技术和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进村人户。

(5)加强市场监管,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与城市相比,小城镇市场监管相对较松,加之农民的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不强,消费市场更容易出现问题,如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价格欺诈等,消费环境的恶劣,不仅会损害农民的利益,而且影响他们的消费心理。农民有钱也不敢在附近的小城镇消费,小城镇市场就难以繁荣。政府应加强对小城镇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努力使市场上的商品质量安全、价格合理。使农民信赖小城镇市场,能够享受到就近购物的方便与快捷,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培育小城镇的市场。政府应采取一些好的做法以较为先进的营销服务方式,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

(6)丰富文化生活,带动“乡风文明”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求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以及长期形成的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小城镇是本地范围内的文化中心,资源相对丰富,文化活动设施较为完善,具备开展文化活动的条件。由于离农民较近,农民易于接触和加入。结合本地实际开展文化活动,传播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民自身的现代化。

(7)发展社会事业,提供好的公共服务。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必然要求,政府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小城镇是一个良好的平台,政府应在小城镇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为居民和周边农民提供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

首先,小城镇是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想地点,政府应在小城镇提供较好的文化教育服务。其次,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村城镇卫生院为重点。小城镇的医疗机构具备一定的实力,覆盖面较广,应增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服务小城镇居民和周边农民。三是加强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交诵、通讯、电视广播接收设备等设施, 为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条件。

(8)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农民进入小城镇生活。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进城经商务工的增加,农村出现了相对富裕的阶层,在富裕之后,很多农民自然会选择进入城镇生活。小城镇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服务,提供较为优质的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服务,依靠自身成本较小的优势,吸引周围的农民来居住、投资、创业。农民到小城镇生活,不仅意味着居住条件和居住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相应提高, 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2 小城镇和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衔接与协调发展步骤

从以上分析可知,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工作和生活,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如何将二者关系衔接起来,协调发展,成为新时期城乡统筹规划与建设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1)转变观念,理清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关系。新农村和小城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偏重任何一方都不利于拉近城乡差距。

城镇要协调发展,农村自身的方方面面也要协调发展。强调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要忽视和放慢城镇发展,更不是要固定城镇发展,而是为了更好、更健康、更扎实地推动城镇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而大力提倡建设小城镇,使其成为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中心,也不是为了拉开城镇和农村的差距,而是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活跃商品流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促进城乡综合地、协调地、有序地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2)摆正新农村和小城镇规划的顺序。“城乡建设,规划先行”己成为所有理论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的共识,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和小城镇规划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城乡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要防止规划工作、管理工作中搞一刀切,更要防止形式主义的作法,同时也要改变以往把新农村规划与小城镇规划混同的做法。从规划理论上理清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实施顺序,将以“发展规划”为主的观念转变到以“结构规划对为重的思路上来;将“由上而下”的规划顺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规划顺序;将就村论村、就城论城的观念转变到整体分析、统一规划的理念上来。

(3)从规划理论体系上完善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关系。小城镇由于规模小,发展不稳定,必须加强区域分析与研究才能正确把握其发展方向。以往的小城镇总体规划虽然强调做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而实际操作当中对规划的范围多是围绕建设用地一块展开讨论,对于区域内的村庄基本情况了解和把握不够,使得村镇体系规划成为摆设,无任何科学性和实用性。区域内一旦引进企业或某个产业进行调整,都会使整个规划修改甚至要重新规划,有时反而会成为制约城镇发展的教条主义。为此,必须将新农村规划纳入小城镇规划当中,并且要“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分析把握好自身的优势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留出空间为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作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搞好其规划与建设是摆在广大规划建设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认为,搞好现代小城镇规划建设应“立足现在、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宜居发展”。具体思考如下:

3.1 制定小城镇产业发展环境生态规划

特色产业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规划是小城镇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应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全面分析小城镇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尽量做到准确定位、特色立镇、产业布局合理。同时,规划对策应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小城镇能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就可获得持续的发展空间。小城镇生态规划包括生态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规划应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充分体现安全性、生活便捷性、环境舒适性、经济性、生态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统筹规划。突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风貌特色,并与保护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有机结合,坚持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3.2 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

农民进城,会给城镇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若将农民拒于城门之外,带来的损失会更大,城镇将失去发展的活力。推动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是排除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各种观念、政策、制度对小城镇发展的制约,给农民一个准入城镇的政策环境。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通农村与城镇之间流动的障碍,实现自由流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障为主体,国家、企业、个人共同筹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使进入小城镇的居民,在子女入托、上学等各个方面能够享受与原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消除和减少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转移到城镇后,自愿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可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参照个体、私营企业养老保险交费管理办法,建立个人账户式的养老保险。这样,既可体现社会公平,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并且为劳动力自由流动铺平道路。

3. 3 广辟融资渠道,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目前大多数小城镇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当地镇级政府投入,但镇级财政财力极有限,且有的政府投入方向不明确,对小城镇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分散有限的财力,使一些最基本的公用设施没有建好。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城镇基础设施领域的改革。

篇10

【关键词】低碳;城镇规划;丹阳市埤城镇

低碳城镇的概括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特别是大规模工业化的持续推进,高速发展的城镇化,人类使用化石能源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进而带来的全球变暖和生态环境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基础构成了严峻挑战,而我国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加速、碳排放量增加的非常时期,如何在规划中引导、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如何实现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以提供宜居的环境?城镇规划理论的“低碳化”转型将成为我国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城镇化低碳发展正逐渐成为我国城镇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保障能源安全,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题。

“低碳”一词最早出现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意指以较低的自然资源消耗和较低的生态环境破坏获得更高经济产出的经济模式。由于是对过去发展模式的深刻反省和对未来发展模式的理想抽象,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模式很快便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和采纳,特别是在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发展低碳经济几乎成为所有国家的共同承诺,而这也被视为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2008年初,国家建设部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大陆以上海和保定・中国电谷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 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是从 2008 年开始提出来的,是基于低碳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的规划方法。

低碳城镇规划模式探索

我国有一万多个小城镇,数量庞大,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以集聚发展为主的阶段,大中城市发展迅速,相对来说小城镇发展比较缓慢。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政策的深入,特别是新一轮省直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小城镇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建设低碳小城镇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近年来,我国的低碳政策措施学习发达国家经验,在一些方面得到了相应发展,2009 年 7月 1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城市与发展规划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一文,提出了低碳规划的想法,2010 年 3 月 19 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这是迄今首个最为完善的低碳经济评估标准。在实践方面,2008年初,国家建设部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大陆以上海和保定・中国电谷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此外,很多学者、课题组、研究院都开展了城镇低碳经济、低碳规划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成果,总结如下:

1、城镇规划层面的低碳空间结构布局

城镇规划对低碳城镇的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小城镇开展低碳规划建设就是要奉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友好的规划原则,并按这个要求编制好各类建设规划。尤其是要加强小城镇镇区内部的道路、供排水、环境整治、信息网络等公用设施和公益事业的规划。

2、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建立城市低碳经济系统

从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看,发展较好的小城镇一般都具有特色产业,转变小城镇发展模式,借鉴和利用循环经济模式的技术创新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努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

3、技术层面的低碳路线选择

低碳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手段,其覆盖的范围很广,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包括节能技术、CO2的捕集与封存技术(CCS)、清洁能源技术等,清洁能源技术是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取代,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及核能等能源技术。目前欧盟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较为突出。

4、居民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意识的树立

社会发展在强调低碳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居民生活消费的低碳化,树立居民日常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生活,低碳生活其实就是在生活中减少CO2的排放,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的生活方式。

低碳理念在工贸型城镇规划中的应用―以丹阳市埤城镇为例

1、规划背景

丹阳市埤城镇位于丹阳市的东北部,北部与镇江新区接壤,南分别与后巷镇、丹阳开发区相邻。东与后巷镇毗邻,西与丹阳开发区、云阳镇接壤,西北邻镇江市丹徒区丁岗镇。2009年底总人口45056人,其中外来人口7912人。全镇土地总面积4080.0公顷,埤城镇地形地貌特征较为特殊,东部为平原地区、中部为丘陵山区、西部为坡岗地区等三种地形地貌环境。区域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且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具有发展低碳城镇的良好条件。

埤城镇的低碳发展,应珍视其固有的自然资源与历史环境,充分分析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对该城镇进行合理的定位,同时根据现存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侧重方来进行其低碳城镇建设的规划。

2、城镇空间低碳规划

综合考虑埤城的区域背景、现实基础、发展潜力以及上层次规划的有关要求,将埤城镇定位为:丹阳市沿江新区、以机械制造和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经济强镇。

规划埤城镇区总体布局为“两心、两轴、八片”。“两心”分别为老镇区商业中心和新镇区综合服务中心。结合规划新建的镇政府、文化中心、农贸市场以及大型商业设施和北侧的公园绿地形成。

“两轴”为一条沿益民路形成联系老镇区和新镇区的城镇生活发展轴,以及一条依托经四路形成的城镇工业发展轴。“八片”分别为太平河北侧的镇区、太平河南侧的居住区、跃进河两侧的两个工业片区、仓储物流片区、两个居住发展片区和工业发展片区。居住区主要是分别依托老镇区和新镇区形成的两个生活片区;工业主要集中在团结河以南、育才路和338省道之间、跃进河两侧区域,形成两个工业片区;仓储物流片区位于镇区北部,团结河以西、华宇路以北区域,结合常泰高速连接线道口形成;两个居住发展片区主要是包括环城路和丹埤路以西区域的居住发展片区、以及跃进河以南和经四路以西区域的居住发展片区。综合考虑企业规模、效益和发展潜力,合理布置工业用地。加强城镇工业污染整治和防护力度,改善城镇环境。

充分考虑城镇的生态环境,既发展工业,又满足城镇环境保护的要求。针对现状工业“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情况,规划将工业集中布置,形成独立的功能片区。园区设定企业进驻门槛,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严禁进驻,提高地均产出效益,注重镇区环境保护。

增加绿地规模,合理规划绿地布局,规划到2030年底镇区绿地总面积29.87公顷,人均10.67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24.58公顷;生产防护绿地5.29公顷。镇域将在现状基础上,充分结合河流控制绿地,设置滨河绿带,布置丰富的植物景观和绿化小品,串联公园、绿化广场、街头绿地、道路绿化等一起创造错落有致、井然有序的绿地系统网络,以增加CO2的吸收,同时增加居民休闲娱乐场所。

另外,埤城镇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镇区规划一处文化娱乐用地,集中安排镇图书馆、活动中心等文化活动设施。新社区除了完善各种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还要依托广场、街头绿地等设置文化体育设施,丰富居民生活。

3、建立城市低碳经济系统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埤城镇不仅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还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机械及电子产业,并已发展成为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机械制造产地。从表1三大产业产值比较也可以看出来,埤城镇第二产业产值最大,2009年全镇第二产业在三产中所占比例高达70.7%,为该镇的支柱产业。

埤城镇是全国农用机械的重要生产基地,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以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园区集聚,在镇区东部打造以江苏沃得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的现代机械产业园区。镇域南部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一个低碳环保绿色生态工业园,把电子信息、冶金铸造等搬迁到工业园内,工业园应远离中心区和人口密集区。低碳工业发展:一方面应以发展无污染、低污染、低消耗的轻型产业为主,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二、三类工业,以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改造步伐,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同时埤城镇在保持原有特色重点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采用低碳环保材料、研发低碳环保技术打造低碳环保产业工业域,建立低碳环保实验成果工业园,以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方式参与区域与国际的竞争与合作,以加强自身的优势和活力。

此外,埤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今后应在提升、完善生活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信息、交通、物流、房地产、金融、培训、咨询等生产业,以服务业为突破口,逐步把低消耗的第三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4、低碳交通规划

埤城镇位于长三角地区和上海经济辐射区范围内,接受辐射能力强,发展机遇多,是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埤城镇有着便利的对外交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规划期间,埤城镇将在改善交通方面更注重整体规划、低碳、环保,沿江铁路从埤城镇域东部穿镇而过,并拟在沿江四镇西南角(后巷镇)设置一处铁路货站,将促进商品货物的流通,加速沿江四镇的产业集聚,加快发展低碳的第三产业。常泰高速连接线从埤城镇域西北部穿境而过,并在镇域西北角设有匝道,提供了与泰州市、扬中市及丹阳的联系快速通道,使物流、人们出行更加便利,减少了出行消耗。338省道改线后从埤城镇区东侧穿过,并由二级公路提升至一级公路,增强了与镇江市的交通联系,增加了交通运量,增加运输效率,减少碳排放。丹埤公路、通港公路、丹界公路从镇域中南部穿过,向西联系丹阳市区,向东联系后巷、新桥、界牌三镇,增加了沿江四镇的联系,节约了出行成本,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此外,在沿江铁路和常泰高速连线两侧各控制50米防护绿带,增加CO2吸收,减少碳的排放。

结束语:本文通过阐述低碳城镇概念、低碳城镇规划模式探索,以及以丹阳市埤城镇为例说明了低碳理念对工贸型城镇规划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工贸型城镇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保障能源安全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需之路。倡导城镇低碳理念发展,其实质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向自然索取经济的同时,善待自然,以谋求人和自然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在 2009 年 7 月 12 日城市与发展规划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

2、经济导报-“低碳化”经济发展刻不容缓投资低碳基金正当时

3、杨宁筠--城市低碳化转型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4、董琦―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分析

5、蒋蓉--“低碳城市”理念在成都北部商城规划中的理解与运用

6、王富平--低碳城镇发展的综合路径规划――以獐子岛镇为例

7、华凌--专家:低碳城市应实行“紧凑型”城市规划布局

8、尹潘―基于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法初探-以济地湿地片区为例

9、韩青,刘合林,城镇低碳生态规划实践与探索[J].生态城镇,2010,73-78

10、王议,刘新卫,构建中原经济区,探寻“低碳城镇化”之路[J],国土资源情报,2010,8:48-52

11、陈群元,喻定权,丹麦建设低碳小城镇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发展战略,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