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范文

时间:2023-04-04 18:5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

篇1

1.1丰窗教学内容,改革现行教学方式方法

针对当前中职院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应通过以下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改革现行教学方式方法:

①改变传统板书教学形式,加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力度,通过利用多媒体信息承载量大的特征向同学们传授更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现代会计形势。

②鼓励学生主动通过网络、刊物等渠道收集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工作方式和工作种类,并彼此信息共享,以此加强同学们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现实意义的理解和领悟。

③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基础但不应拘泥于教材,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和深化,通过更多的实际案例和知识拓展加深同学们对教材内容的领会能力。

1.2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应成为现今社会各教育机构的主要教学观念,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也不例外。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堂教学环节而言,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方式中以自我为中心教学习惯的限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求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充分考察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以此合理安排自己的课堂讲授内容,最大限度提髙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再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通过组织学生自讲自答、举办会计专业知识比赛、小组模拟企业会计实际等活动加深同学们对该课程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能够发挥很好的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作用,有利于更好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1.3转变育才思路’创新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对中职院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任课教师而言,其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仅注重课堂教学和课本内容教学的习惯,要改变自身育才思路,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接受能力、增强综合素质的巨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所侧重地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占比,在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也要鼓励学子主动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以便增强学生对课堂理论内容的吸收能力。此外,对校方而言,其也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积极组织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实践,使其通过实际操作更好培养自身的会计专业素质和职业胜任性。

1.4加强师资建设,提高道德教育重视程度

对中职院校而言,为进一步促进《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及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学成果提高,学校有必要加强会计专业师资建设,觀促进专业任職师继续电教S工作的开展’同时吸收更多子历、职称较高、教子素质过硬、专业知识丰富的任课教师,更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这样才能实现教师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以此保障学校会计专业教育的教学成果。此外,学校也应提高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操守,使其能够更好满足当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发展需求,也有利于保障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成果。

2.结语

篇2

1《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11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过于拘泥于教材

会计专业作为实用性和现实意义都极强的一门学科,其总是在随着经济形式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应随形势而变,以此才能最大限度保障会计专业的教学效果。但是就当前中职院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而言,其还存在很严重的过于拘泥于教材的问题,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难以结合会计职业实际情况,也不利于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12重教有余,重学不足,课程灵活性有待提高

在教学观念方面,“重教有余、重学不足”是当前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普遍特点。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教师仍是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环节的主要角色,学生在接受知识、获取能力的过程中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往往仅注重自己灌输的教学内容有多少,并未对学生的信息接收能力和知识获取情况进行分析,导致学生将死记硬背作为掌握知识的唯一途径,难以在会计专业学习过程中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启发不足、灌输有余、课堂教学灵活性欠缺,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13教育理念传统僵化,实践教学不受重视

如上文所述,一方面传统的教学观念导致当前中职院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灵活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僵化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往往过于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教学,通过“满堂灌”的方式将过去的、现在的、实用的、无用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同学们,但并不重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也就使得学生们难以从实际的角度对所接受的知识进行分析和验证,无法发挥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更好领悟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的作用。

14师资结构不合理,职业道德教育相对薄弱

就当前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而言,其专业任课教师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而且由于学生总量增长而带来的师生数量比不协调现象也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不利于会计专业教学成果的有效提高。另外,当前中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还相对比较薄弱,这就导致其所输出的会计人才同社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对提高会计专业整体教育教学成效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2新形势下《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创新方法

21丰富教学内容,改革现行教学方式方法

针对当前中职院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应通过以下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改革现行教学方式方法:①改变传统板书教学形式,加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力度,通过利用多媒体信息承载量大的特征向同学们传授更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现代会计形势。②鼓励学生主动通过网络、刊物等渠道收集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工作方式和工作种类,并彼此信息共享,以此加强同学们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现实意义的理解和领悟。③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基础但不应拘泥于教材,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和深化,通过更多的实际案例和知识拓展加深同学们对教材内容的领会能力。

22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应成为现今社会各教育机构的主要教学观念,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也不例外。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堂教学环节而言,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方式中以自我为中心教学习惯的限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求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充分考察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以此合理安排自己的课堂讲授内容,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再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通过组织学生自讲自答、举办会计专业知识比赛、小组模拟企业会计实际等活动加深同学们对该课程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能够发挥很好的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作用,有利于更好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3转变育才思路,创新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对中职院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任课教师而言,其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仅注重课堂教学和课本内容教学的习惯,要改变自身育才思路,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接受能力、增强综合素质的巨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所侧重地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占比,在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也要鼓励学子主动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以便增强学生对课堂理论内容的吸收能力。此外,对校方而言,其也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积极组织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实践,使其通过实际操作更好培养自身的会计专业素质和职业胜任性。

24加强师资建设,提高道德教育重视程度

对中职院校而言,为进一步促进《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及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学成果提高,学校有必要加强会计专业师资建设,积极促进专业任课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吸收更多学历、职称较高、教学素质过硬、专业知识丰富的任课教师,更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这样才能实现教师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以此保障学校会计专业教育的教学成果。此外,学校也应提高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操守,使其能够更好满足当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发展需求,也有利于保障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成果。

篇3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利润率;低下原因;成本控制

[DOI]10.13939/ki.zgsc.2015.15.203

1 商品流通企业的现状

1.1 缺乏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我国的商品流通企业数量众多,在有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商品流通企业中,其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常常出现现金在不同出纳人员结算的情况下由企业领导或会计人员随意经手,而不是按照相应的账、款分管原则进行,导致企业对流动现金的管理不到位,出现账实不符等问题的发生。同时,还有些企业为了个人利益搞“账外账”设“小金库”,对经营收入情况进行谎报瞒报,借以逃避相关部门的监督和审查,导致资金管理混乱,给乱花、乱支、乱批等问题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1.2 缺乏规范、全面的成本管理

有些企业由于受到自身发展规模、经济实力、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在企业成本的管理上缺乏充分、正确的认识。认为企业利润只同产品的进货、出货价格有关,而对运输、库存、配送等阶段的成本管理不足,导致企业经营利润的降低。

1.3 缺乏科学、合理的资金利用管理

货币资金是商品流通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组成之一,对企业各类经营开支、税务缴纳、债务偿还等工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但货币资金是非营利性的资产,它需要被存入银行,这不仅导致所产生的利率较低,且当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数额较大时,会降低资金的流动性边际效益,从而降低企业的盈利情况。

1.4 缺乏严格、规范的财务报表管理

目前,我国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对商品流通企业的财务报表疏于管理,缺乏严谨、健全的监督、审批制度,容易让企业钻制度“空子”,导致偷漏税款、隐瞒销售、公款私存、套取现金、出借银行账户、私设小金库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例如,商品流通企业对银行对账单或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造假,用来掩盖经营实情,应付政府审计,逃避法律责任。

1.5 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在有些商品流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由于自身发展实力的限制,导致企业在招聘财务管理人员时不舍得花大成本聘请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有些甚至是延续家族式管理。这就导致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缺乏较强的法律意识和内控意识,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不足,从而导致营私舞弊、收受贿赂、公款挪用等问题的发生。

2 商品流通企业利润率低下的原因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利润是企业收益减去企业成本所得到的。而商品流通企业的成本主要来自四大方面,即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存储成本和配送成本。企业的利润率低,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这四方面成本偏高所造成的。

2.1 采购成本方面

商品流通企业的利润率绝大部分取决于采购成本。但在实际的发展中,我国大部分商品流通企业仍然沿用分散式的传统采购模式,连锁采购、集中采购的比例较低,导致对这些采购方式的规模优势利用不足,造成采购成本的升高。同时,对产品生产供应企业缺乏有效化管理,导致工作开展的混乱性和无序性。此外,对采购相关环节的管理控制不足,采购人员职业素质较低,导致暗箱操作、“拿回扣”等问题的发生,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采购工作的成本。

2.2 运输成本方面

商品流通企业从生产企业购进商品后,需要将商品进行不同地点之间的运送,而这期间的费用则全部由企业负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运输成本在企业成本中占有的比例也逐渐加大,而我国目前多数商品流通企业在运输环节上都普遍存在运输成本重视不足,运输资源严重浪费,交通运输费偏高等问题,导致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2.3 存储成本方面

目前,商品流通企业在产品存储方面普遍存在严重的库存积压问题,且商品存储环境不佳,管控技术不高,缺乏统一性的管理经营,从而导致库存商品出现减值现象,增加了企业的资金运转风险,导致存储成本的升高。

2.4 配送成本方面

目前,我国的商品流通企业在备货、分拣、配装、送货等商品配送服务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机制还不健全,各部门管理相对分散,缺乏统一、有效的调度管理,从而导致配送成本的增加。

3 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商品流通企业的现状以及导致企业利润率低下的原因,在今后的经营管理中,商品流通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对成本的管理控制,提高企业利润率。

3.1 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商品流通企业必须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结合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实情制定科学、严格、合理、全面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明确财务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权利义务,提高财务工作的独立性和规范性,并加强对财务制度的严格执行和落实,从而有效消除和避免出现“小金库”等问题。

3.2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

商品流通企业必须要积极转变经营思想观念,学习和利用现代化企业管理理论和模式,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健全,通过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制度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目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信息化平台等措施,提高商品流通企业的内控管理力度和水平,从而对成本管理工作起到有效的监管。

3.3 加强各环节的成本管理

商品流通企业必须要重视对商品流通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和控制,严格每一个细节的成本监管,从而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具体包括:

(1)加强商品购进成本的控制。商品流通企业要积极的制定和健全采购管理制度,建立生产企业的档案管理制度和准入制度,完善采购工作的方法和模式,积极顺应时展,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恰当的选择电子商务采购、招标比价采购、全面战略采购等方式,从而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2)加强商品运输成本的控制。商品流通企业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物流成本节控意识,对运输环节进行科学设计、统筹安排,积极采用GIS、GPS等先进科技,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并加强车辆的硬件配置水平,从而再提高运输工作的效率和安全,降低运输成本。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企业运输环节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尽量消除和避免行业内的不合理现象,优化工作模式,从而更好的辅助运输成本的降低。

(3)加强商品存储成本的控制。商品流通企业要加强对产品库存的管理,积极引进和运用当前市场上的先进方法(如ABC分类法等)和成功经验(如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等),提高自身库存管理的水平和效益,从而有效降低商品存储成本。同时,还要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政策和方法来尽量减少淤滞库存,提高仓库的利用率,从而有效降低库存成本。

(4)加强商品配送成本的控制。商品流通企业要对配送线路进行预习的合理制定,并根据自身实力情况建立独立、完善的商品配送中心,提高对商品配送工作的统一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费用成本。同时,还要积极建立健全配送管理的信息化控制系统,提高配送工作的现代化、智能化,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和质量。

3.4 加强高水平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

商品流通企业要舍得“下本钱”引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财务人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还要积极加强在职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再教育,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强化在职人员对当前商品流通行业中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等工作的新认识,掌握和运用其中的新方法、新模式,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4 结 论

成本管理是商品流通企业想要获取更多利润所必须重视和加强的关键工作之一。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商品流通企业必须要加强观念转变,规范财务工作,并从购进、运送、存储、配送等各个环节加强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更好地提高企业经营利润和效益,促进我国商品流通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彩霞.如何加强商品流通企业的内控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3(33):26-27.

[2]沈坤缘.商品流通企业的内控管理如何加强[J].会计师,2014(21):34-35.

[3]付蕊华 关于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有益探索[J].现代商业,2013(3):104-105.

[4]李潇兰.浅析商业流通企业精益成本控制[J].科技经济市场,2014(9):60-61.

[5]桂良军,惠楠,王彦伟.商品流通过程成本控制探究――基于商品流通企业视角[J].会计之友,2011(26):40-43.

[6]赵Z.加强商品流通企业存货内部会计控制初探[J].商业会计,2009(24):24-25.

[7]弭霞.关于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23):240-241.

篇4

吕冬梅

[摘要]新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相比,在内容上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会计处理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将会极大地影响财务报告数据和信息披露的含量,对公司的信息披露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表的若干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企业利润表 影响

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原来的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变化很大。这次会计准则的巨大改变,很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从而使一些公司的利润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中出现的一些主要变化对利润表有关项目的影响,值得报表使用者重点关注。

一、对“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项目的影响

《收入》准则的变化对“营业收入”项目产生影响。新《收入》准则改变了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收入确认时点和计量方法。新规定短期内推迟了部分企业确认收入的时间、从而减少了当期损益和权益,可以产生递延所得税的效应,虽然长期来看不影响企业的权益和损益状况,但改变了企业收入的结构,减少了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收入,增加了利息收入。

但修订后的新准则有些不足之处:一是为了满足管理需要,必须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收账款逐笔记录以备查账,将大量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二是其经济意义及计算过程复杂,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很难理解公允价值计量应收账款的内涵,对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并没有帮助,可能反而有副作用。《存货》准则的变化对“营业成本”项目产生影响。新《存货》准则的变化及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在一定条件下存货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

以前的会计准则中关于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仅为固定资产。现在新的会计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其实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即: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或投资性房地产也可以资本化。允许将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将产生一系列影响,首先是利用不同筹资渠道取得资金所生产出的产品的成本缺乏可比性。其次,由于新会计准则中提到“相当长时间”这个表述本身很模糊,可操作性不强。这样有的企业可能出现利润操纵的问题。最后是这种改变影响某些企业产品生产成本构成。因为对于一些企业如果生产过程中是靠借款进行生产运营的话,按照旧会计准则生产成本并不包括借款这个部分,现在新会计准则把借款部分也计入成本部分,这样就直接导致企业成本上升,从而影响企业利润。

2、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存货的后进先出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由于与国际准则接轨,新会计准则灵活性更大,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资产计量方法上,在一定程度上享有更大的自,无形中也给上市公司预留了操纵利润的空间。后进先出法的核算方法,后进的货物先出,前面进的存货呢?前面存货会计账面就不能反映资产价值,不符合资产负债表的债务观。此外,由于我国现实财务账务处理中,存在大量企业合并控股现象,如果采用后进先出法会使企业合并报表严重失真。因此新的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3、商品流通企业的采购费用被计^采购成本

以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等进货费用,一律当期费用化。而新会计准则下规定商品流通企业的进货费用,应当计人所购商品成本,这是存货准则中新旧变动较大的地方。这样会导致商品流通企业的产品成本上升,就会直接影响报告期存货资产和利润。

二、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项目的影响

《职工薪酬》、《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准则的变化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项目产生影响。

《职工薪酬》准则界定了完整的企业人工成本的概念和范围;将非货币利均作为职工薪酬;强调辞退福利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处理。《职工薪酬》在确认、计量方面的变化对企业的损益会带来影响,比如计入成本的保险费等将增加期末产成品的账面价值,从而增加当期的利润:而因企业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经济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将减少当期的利润;改变福利费的处理方法和医疗保险费等的列支方法也将对企业的损益产生影响;无形资产负担的职工薪酬计人无形资产成本将增加企业的当期收益等等。同时,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留下空间。由于新会计准则把职工薪酬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了,当职工薪酬在公司成本费用中所占比重较大时,职工薪酬可能成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即如果公司经营业绩较差而公司又在进行大规模基建时,公司可能将部分生产经营员工列为工程人员,将其薪酬资本化,降低当期成本费用,增加利润。此外,如果需要企业还可以采用相反的方法来降低利润。

《无形资产》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对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现阶段支出,分别进行费用和资本化。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各种支出,在一定条件下也应当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区分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计入当期损益,一定条件下允许部分的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计入成本。本准则将对那些无形资产较多的企业产生较大影响,如高新技术企业、并购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研究开发费用较大,原准则要求这些支出费用化,而一旦软件开发成功,其后期费用非常低,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非常低,不利于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执行新准则后,由于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费用支出,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资本化,这些企业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将增加,期间费用明显减少,当期利润有较明显的提高,这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更能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时也对投资者、债权人、监管当局都带来相关的影响。出此之外,企业在执行新准则后,应将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分出,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而不用按照年限每年进行摊销。如果合并企业效益不错,由于商誉没有减值。将增加企业的当期利润。

《固定资产》准则一是新规定了弃置费的会计处理。一些行业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往往很大,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预计的弃置费用应计人固定资产的成本,计提折旧。本准则将对那些固定资产转交的企业产生较大影响,如钢铁、采掘业等企业。

三、新《借款费用》准则的变化及影响

《借款费用》准则的变化对“财务费用”项目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

借款费用资本化,是把当期的费用均摊到以后各期的费用中去的,产生的影响是引起当期的利润增加,费用减少。固定资产以及需要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或投资性房地产等都包含在新会计准则中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之中。

2、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借款范围被扩大了

新企业会计准则把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得到的借款,只要是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都予以资本化。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借款范围被扩大了。

3、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方法发生了变化

资本化金额确定方法主要变化有四点:第一是利息收入的处理;二是物价或折价的摊销方法;三是一般借款利息的处理;四是利息资本化与资产支出的关系。此外,新准则对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如借款过程中发生的诸如手续费、佣金等费用资本化金额确定方法发生变化。

[摘要]新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相比,在内容上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会计处理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将会极大地影响财务报告数据和信息披露的含量,对公司的信息披露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表的若干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企业利润表 影响

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原来的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变化很大。这次会计准则的巨大改变,很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从而使一些公司的利润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中出现的一些主要变化对利润表有关项目的影响,值得报表使用者重点关注。

一、对“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项目的影响

《收入》准则的变化对“营业收入”项目产生影响。新《收入》准则改变了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收入确认时点和计量方法。新规定短期内推迟了部分企业确认收入的时间、从而减少了当期损益和权益,可以产生递延所得税的效应,虽然长期来看不影响企业的权益和损益状况,但改变了企业收入的结构,减少了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收入,增加了利息收入。

但修订后的新准则有些不足之处:一是为了满足管理需要,必须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收账款逐笔记录以备查账,将大量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二是其经济意义及计算过程复杂,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很难理解公允价值计量应收账款的内涵,对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并没有帮助,可能反而有副作用。《存货》准则的变化对“营业成本”项目产生影响。新《存货》准则的变化及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在一定条件下存货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

以前的会计准则中关于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仅为固定资产。现在新的会计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其实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即: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或投资性房地产也可以资本化。允许将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将产生一系列影响,首先是利用不同筹资渠道取得资金所生产出的产品的成本缺乏可比性。其次,由于新会计准则中提到“相当长时间”这个表述本身很模糊,可操作性不强。这样有的企业可能出现利润操纵的问题。最后是这种改变影响某些企业产品生产成本构成。因为对于一些企业如果生产过程中是靠借款进行生产运营的话,按照旧会计准则生产成本并不包括借款这个部分,现在新会计准则把借款部分也计入成本部分,这样就直接导致企业成本上升,从而影响企业利润。

2、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存货的后进先出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由于与国际准则接轨,新会计准则灵活性更大,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资产计量方法上,在一定程度上享有更大的自,无形中也给上市公司预留了操纵利润的空间。后进先出法的核算方法,后进的货物先出,前面进的存货呢?前面存货会计账面就不能反映资产价值,不符合资产负债表的债务观。此外,由于我国现实财务账务处理中,存在大量企业合并控股现象,如果采用后进先出法会使企业合并报表严重失真。因此新的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3、商品流通企业的采购费用被计^采购成本

以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等进货费用,一律当期费用化。而新会计准则下规定商品流通企业的进货费用,应当计人所购商品成本,这是存货准则中新旧变动较大的地方。这样会导致商品流通企业的产品成本上升,就会直接影响报告期存货资产和利润。

二、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项目的影响

《职工薪酬》、《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准则的变化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项目产生影响。

《职工薪酬》准则界定了完整的企业人工成本的概念和范围;将非货币利均作为职工薪酬;强调辞退福利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处理。《职工薪酬》在确认、计量方面的变化对企业的损益会带来影响,比如计入成本的保险费等将增加期末产成品的账面价值,从而增加当期的利润:而因企业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经济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将减少当期的利润;改变福利费的处理方法和医疗保险费等的列支方法也将对企业的损益产生影响;无形资产负担的职工薪酬计人无形资产成本将增加企业的当期收益等等。同时,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留下空间。由于新会计准则把职工薪酬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了,当职工薪酬在公司成本费用中所占比重较大时,职工薪酬可能成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即如果公司经营业绩较差而公司又在进行大规模基建时,公司可能将部分生产经营员工列为工程人员,将其薪酬资本化,降低当期成本费用,增加利润。此外,如果需要企业还可以采用相反的方法来降低利润。

《无形资产》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对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现阶段支出,分别进行费用和资本化。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各种支出,在一定条件下也应当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区分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计入当期损益,一定条件下允许部分的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计入成本。本准则将对那些无形资产较多的企业产生较大影响,如高新技术企业、并购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研究开发费用较大,原准则要求这些支出费用化,而一旦软件开发成功,其后期费用非常低,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非常低,不利于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执行新准则后,由于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费用支出,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资本化,这些企业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将增加,期间费用明显减少,当期利润有较明显的提高,这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更能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时也对投资者、债权人、监管当局都带来相关的影响。出此之外,企业在执行新准则后,应将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分出,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而不用按照年限每年进行摊销。如果合并企业效益不错,由于商誉没有减值。将增加企业的当期利润。

《固定资产》准则一是新规定了弃置费的会计处理。一些行业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往往很大,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预计的弃置费用应计人固定资产的成本,计提折旧。本准则将对那些固定资产转交的企业产生较大影响,如钢铁、采掘业等企业。

三、新《借款费用》准则的变化及影响

《借款费用》准则的变化对“财务费用”项目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

借款费用资本化,是把当期的费用均摊到以后各期的费用中去的,产生的影响是引起当期的利润增加,费用减少。固定资产以及需要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或投资性房地产等都包含在新会计准则中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之中。

2、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借款范围被扩大了

新企业会计准则把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得到的借款,只要是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都予以资本化。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借款范围被扩大了。

篇5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存货核算;比较

旧存货准则由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结转、披露、衔接和附则共十个部分组成;新存货准则的总体结构有所改变,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共四个部分组成。

一、新旧会计准则存货会计的变化

1、准则的适用范围方面

旧存货准则规定:本准则不涉及:

(1)因建造合同而形成的在建工程;

(2)农业企业收获的农产品和采掘企业开采的矿产品;

(3)牲畜等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

(4)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存货的初始计量。

而新存货准则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和“通过建造合同归集的存货成本,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相比之下,新存货准则的适用范围更广。

2、存货的采购成本方面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六条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而旧存货准则除了此项规定外,为了与原执行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衔接,还对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的采购成本单独作出了说明性的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新存货准则取消了这项规定,同时在第三章第九条“不计入存货成本”的项目内删除了旧存货准则中有关“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仓储费等费用”的内容。

3、存货的加工成本方面

旧存货准则对存货加工成本的确定,列举了可选用的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和联产品加工成本可选用的分配方法,并规定了主副产品加工成本的分配方法。而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七条仅提出“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且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区分的,其加工成本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并没有对制造费用分配等方法进行列举。

4、存货成本中的借款费用方面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条明确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即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将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中,如需要通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因旧借款费用准则中仅规定用于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所以旧存货准则不涉及存货成本中的借款费用问题。

5、其他方式取得存货的成本方面

旧存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一条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运用。但新存货准则亦未具体规定如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存货的价值应如何确定。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三条中,增加了旧存货准则中未提及的内容,即“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实际上,这一做法在会计实务中已被普遍采用。另外,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三条中,也相应地将旧存货准则中“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一般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扩展为“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旧存货准则专门规定了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确定方法,而新存货准则删除了此项规定,其原因与新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重新运用有关,即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可以相关存货的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的税费确定,故不需作专门规定。

6、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方面

旧存货准则对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采用不完全列举的方式,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即新存货准则所列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仅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三种,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并将“个别计价法”的位置调整到最后。这一做法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不具有普遍性或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情况;二是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已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后进先出法,新存货准则的此项修订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

7、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方面

与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相同,旧存货准则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也采用不完全列举的方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等”。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即,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采用明确限定为一次转销法和五五摊销法两种。

8、盘亏或毁损存货的损失方面

旧存货准则规定:“盘亏或毁损的存货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在发生的当期计入损益”。新存货准则在第三章第二十一条中进一步说明“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9、存货的披露方面

在旧存货准则基础上,新存货准则取消了企业应当披露“存货取得的方式以及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和“当期确认为费用的存货成本,如主营业务成本等。”的规定。除此之外,由于新存货准则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因此亦相应取消了旧存货准则中要求披露“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与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平均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的差异”的规定。

二、新存货准则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旧准则规定的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人为可操纵性很大,容易造成存货资产不实,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采用公允价值确定,避免了人为操纵性,保证了存货资产的真实性。

篇6

关键词:毛利率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成本;调整;类目账

商品流通企业在商品销售后,一方面要核算取得的商品销售收入,另一方面还要计算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期末库存商品的价值与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与否。因此就有必要根据企业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商品流通企业(批发企业)主要采用毛利率推算法。

一、毛利率推算法

毛利率推算法是指根据本期销售总金额乘以上季实际(或本季计划)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据以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结存存货成本的方法。计算公式如下: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鄢100%;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销售毛利=销售净额?鄢毛利率;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或=销售净额?鄢(1-毛利率)。

二、毛利率推算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该计算方法适用于经营品种较多,月度计算成本确有困难的批发企业。它是一种简化的成本计算方法,但是全部(或大类)商品的综合毛利率受影响的因素较多,计算结果往往不够精确。因此,为了既能准确地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又能减少计算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将毛利率推算法与其他成本计算方法结合应用。

三、毛利率推算法与其他成本计算方法的结合运用

采用毛利率法推算本期销售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时,关键在于所使用的估计毛利率是否可靠。即用毛利率法估计存货所得结果的正确程度,取决于使用的估计毛利率的可靠程度。通常可以根据上1季度的实际毛利率或参考企业目前的实际经营环境和条件来估计。在采用该法时,一般只在季度的头两个月使用,季末则必须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来计算和调整,以便在1个季度范围内使商品销售成本和期末结存商品金额符合实际。即在每个季度的前两个月采用毛利率推算法,第3个月采用加权平均法或先进先出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采用此方法,商品销售成本按商品大类销售额计算,在大类商品账(类目账)上结转成本。库存商品明细账平时只记数量,不记金额,每季末的最后1个月再根据月末结存数量,采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等计价方法,先计算月末存货成本,然后再计算该季度的商品销售成本,用该季度的商品销售成本减去前两个月已结转的成本,计算第3个月应结转的销售成本,从而对前两个月用毛利率计算的成本进行调整。

例:某百货公司甲类商品内有A和B两个品种。在1季度内,前两个月采用毛利率推算法,3月份分别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见表1、表2、表3)。

(一)毛利率推算法与先进先出法的结合运用

假如1月份销售收入为27000元,2月份26550,3月份26100,该类别上年度的实际毛利率7.22%,则1月份销售成本=27000×(1-7.22%)=25050.6(元)。

2月份销售成本=26560×(1-7.22%)=24633.09(元)。

该类商品3月末结存金额=18468+11302=29770(元)。

3月份销售成本=30512.31+23488-29770=24230.31(元)。

或本季销售成本=月初结存+本季购进-季末结存=32540+(26736+20920+23488)-29770=73914(元)。

3月份销售成本=73914-25050.6-

24633.09=24230.31(元)

采用该方法,商品销售成本在类目账上计算与结转。类目账上平时发出栏、结存栏只反映数量,月末才反映发出成本和结存金额。

如果本季度全采用先进先出法,则1月份的销售成本为25032元,2月份的销售成本为24632元,3月份的销售成本为24250元,本季的销售成本为73914元,与毛利率推算法结合先进先出法的结果一致。

(二)毛利率推算法与加权平均法的结合运用

如果3月份采用加权平均法,其计算如下(明细账和类目账略):

A商品的加权平均单价=(20040+1000×16.72+500×16.76+800×16.8)÷(1200+2300)=16.737(元);

3月份的结存金额=1100×16.737=18410(元)。

B商品的加权平均单价=(12500+800×12.52+1000×12.54+800×12.56)÷(100+2600)=12.5289(元)。

3月份甲类商品的结存金额=12.5289×900=11276(元)。

3月份销售成本=30512.31+23488-(11276+18410)=24314.31(元)。

或本季销售成本=月初结存+本季购进-季末结存=32540+(26736+20920+23488)-(11276+18410)=73998(元)。

3月份销售成本25050.6-24633.09=24314.31(元)。

采用毛利率推算法结合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在每个季度的第3个月使用,既结转了当月的销售成本,又调整了该季度前两个月多转或少转的商品销售成本的份额,减少了计算的工作量,又保证了核算资料的准确性。

以上结合运用方法各有特点,企业应结合业务情况选择采用。但一经选定,在一个会计年度内不能随意更换,以保持年度商品销售成本计算口径一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2007.

2、丁元霖.商品流通企业会计[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篇7

上述核算方法都明显存在以下问题:①“商品进销差价”包含“差价”和“销项税额”两个明细目,一个含税,一个不含税,不便于比较。②商品进销差价所包含的不作为商品销售收入的应向消费者收取的增值税额,与商品进销差价的科学含义相悖。③由于毛利不等于进销差价,其进销差价率也不等于毛利率,限制了“商品进销差价”和“商品进销差价率”在会计核算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并造成有关概念之间关系紊乱。④造成会计核算工作复杂化。

一、增设科目及相关科目的核算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核算的缺陷,笔者建议在坚持采用售价核算的基础上,以商品不含税价差额作为进销差价,增设“应抵税金”科目,完善“商品销售收入”、“库存商品”等相关科目的核算内容,以满足核算与管理的需要。①“应抵税金”为一级科目,核算企业库存商品中尚未实现销售部分对应的销项税额,即商品待实现的销售额与适用增值税税率的乘积,属备抵类科目。②“库存商品”科目构成包含三项:一是商品的进价金额;二是商品的进销差价金额(这两项之和即是商品的销售金额);三是尚未实现销售的销项税额,即应抵税金部分。③“商品销售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仅包含企业获得的商品销售收入(不含税的销售收入)。④“商品进销差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格(不含税)与购进价格之差,即商品的毛利。

二、操作实例

1.进货的核算。某商业零售企业购进商品一批,对方出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100万元,税额17万元。购进商品款项通过银行支付。该批商品当月到达验收入库,进销差价率为15%,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则:

购进商品支付款项时,

借:商品采购 100万元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万元

贷:银行存款 117万元。

商品验收入库时

借:库存商品 134.55万元[100×(1+15%)×(1+17%)]

贷:商品采购 100万元

商品进销差价 15万元(100×15%)

应抵税金 19.55万元。

2.销售收入的核算。若该企业本月实现销售金额为93.60万元(含向购买者收取的销项税额),收到的货款已存入银行。则:

借:银行存款 93.60万元

贷:商品销售收入 80万元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3.60万元。

3.结转销售成本、应抵税金。在进行上述会计处理的同时,按商品不含税的售价金额结转商品销售成本,按上笔分录的销项税额(含税售价金额与不含税售价金额之差)冲转“应抵税金”科目。

借:商品销售成本 80万元

应抵税金 13.60万元

贷:库存商品 93.60万元。

4.结转进销差价。月末结转进销差价时,仍然采用《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摊,但需注意的是,应将期末“库存商品”科目余额部分调整为不含税的余额来计算差价率,即:差价率=月末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本月“商品销售收入”贷方发生额+月末“库存商品”科目余额÷(1+适用增值税税率)]×100%。本月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月“商品销售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差价率。

假设本题无期初余额,则:差价率=15÷[80+(134.55-93.60)÷(1+17%)]×100%=13.04%。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差价额=80×13.04%=10.43(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商品进销差价 10.43万元

贷:商品销售成本 10.43万元。

5.结转利润。将“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成本”科目余额分别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贷方和借方。

借:商品销售收入 80万元

贷:本年利润 80万元

借:本年利润 69.57万元(80-10.43)

贷:商品销售成本 69.57万元。

6.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将“库存商品”科目借方余额抵减“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贷方余额,同时扣除“应抵税金”科目贷方余额,然后再与有关项目进行合并,将结果数填入该表的“存货”项目。本例库存商品进价成本为30.43万元[(134.55-93.60)-(15-10.43)-(19.55-13.60)]。

(二)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的会计核算

若上例中该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6%),则无需设置“应抵税金”科目,其会计处理如下:

1.进货的核算。购进商品时,借:商品采购117万元;贷:银行存款117万元。商品验收入库时,

借:库存商品 134.55万元[117×(1+15%)]

贷:商品采购 117万元

商品进销差价 17.55万元(117×15%)。

2.销售收入的核算。商品销售收入=93.60÷(1+6%)=88.30(万元),应交增值税额=88.30×6%=5.30(万元)。

借:银行存款 93.60万元

贷:商品销售收入 88.30万元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30万元。

3.结转销售成本。

借:商品销售成本 93.60万元

贷:库存商品 93.60万元。

4.结转进销差价。差价率=17.55÷[88.30+(134.55-93.60)÷(1+6%)]×100%=13.83%。

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差价额=本月“商品销售收入”贷方发生额×差价率=88.30×13.83%=12.21(万元)。

借:商品进销差价 12.21万元

贷:商品销售成本 12.21万元。

5.结转利润。

借:商品销售收入 88.30万元

贷:本年利润 88.30万元

借:本年利润 81.39万元

贷:商品销售成本 81.39万元(93.60-12.21)。

三、小结

上述会计处理既保证了售价核算方法和商品实物管理制度的实施,从而满足《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要求,又符合一般会计核算的原则。

1.增设“应抵税金”一级科目,符合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关于“在不影响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会计报表格式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的规定。

篇8

关键词:存货;新存货准则;旧存货准则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对该准则进行修订并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以下简称“新存货准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是我国会计审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一、新旧存货会计准则内容变化

(一)存货会计准则确认方面的变化

1、存货发出成本计算方法。(1)旧存货会计准则对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计价方法: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企业有很大的选择空间。(2)新存货会计准则对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计价方法: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成本,因此,除上述特殊情况的存货,企业可选择的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计价方法只有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选择空间很小。

2、接受捐赠及盘盈的存货。(1)旧存货会计准则规定:接受捐赠的存货,应当分别依据以下情况确定实际成本――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应当参照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盘盈的存货,应当按照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作为实际成本。(2)新存货会计准则取消该规定。

3、借款费用。(1)旧存货会计准则没有这规定。(2)新存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记入相关资产成本。

4、存货出售时,存货跌价准备的处理。(1)旧存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每期都应当重新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如果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则减记的金额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应当减少计提的跌价准备。(2)新存货会计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5、接受投资者投资的存货。(1)旧存货会计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2)新存货会计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二)存货会计准则计量方面的变化

1、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的确定。(1)旧存货会计准则对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其他税金。(2)新存货会计准则对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格、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2、劳务的存货成本。(1)旧存货会计准则无此规定。(2)新存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直接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的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三)存货会计准则披露方面的变化

1、旧存货会计准则:应当披露存货的取得方式、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当期确认为费用的存货成本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的发出存货成本与采用先进先出法或移动平均法确定的发出存货成本的差异。

2、新存货会计准则规定: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所采用的方法;存货可变金净值的确定依据,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当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当期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以及计提和转回的有关情况;用于担保的存货账面价值。

二、新旧存货会计准则内容变化产生的影响

(一)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产生的影响

财务报表使用者包括股东、投资者、企业高管人员、债权人、政府部门人员。由于报表使用者的立场不同,因此存货会计准则内容变化对他们产生不同的影响。

1、从存货的借款费用和存货劳务成本方面分析。(1)存货的借款费用按实际发生的、符合资本化条件计入存货成本;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的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以上两点都是将计入费用科目的转到计入存货成本科目。在当月报表中表现为――利润表:费用项目减少,净利润增加;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增加,总资产增加。在当期报表中表现为――利润表:在实际收入确认时,成本才予以结转,收入成本更加配比,毛利率也更合理,更具有市场竞争力。(2)一方面,在股东、投资者、企业高管人员、债权人分析报表时,报表体现的净利润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会出现按旧存货会计准则核算的这样的情况,当月与有此相关的费用发生,利润很少;今后没有与有此相关的费用发生,利润很多。导致企业高管人员束手束脚,股东、投资者及债权人也会误会企业的实际情况,造成判断失误,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失去好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利润总额的增加,企业要多交所得税(当然,运用新旧存货会计准则,对整个经营期所得税缴纳的金额是一样的),由此增加了企业现金支出,占用企业资金,减少了股东的投资机会。政府部门由此增加现金流入量,可以更好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2、从存货发出成本计算方法方面分析。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新存货会计准则对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计价方法的限制,使利润波动性减小,存货成本更多的取决于市场价格的走势。在物价的上涨时,对库存存货金额不会有很大的影响,毛利率变动不会很大,避免了企业高管人员为了骗取奖金而操纵利润,增加报表的“水分”;股东、投资者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利润享受分红;在物价不稳定时债权人可以根据报表的数据判断企业的各项财务比率,由此确定是否收回债权;政府部门在统计各项经济指标时也更准确,不会因为企业核算方法的选择,而导致国家整体经济数据出现问题。

3、从接受投资者投资的存货和接受捐赠及盘盈的存货方面分析。(1)接受投资者投资的存货和接受捐赠及盘盈的存货都按公允价值入账(公允价值,指在公平的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由于目前市场价格的混乱,企业会计人员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要强。(2)以存货投资,按公允价值入账对股东、投资者都是公平的;对于债权人不会因企业间的关联交易,虚增资产,在企业出现危机时,无法收回债权,造成损失。

(二)对账务处理及存货价值的影响

1、存货跌价准备的处理。(1)旧存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借:存货跌价损失;贷:存货跌价准备。(2)新存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存货跌价准备。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较低者计价的方法。实施新准则后,虽然存货出售时结转存货跌价准备并不会影响企业利润总额,但却会增加销售当期的毛利,在利润表上表现为当期主营业务利润的增加。存货出售要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这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处置时结转保持一致,这样做便于理解,也能够更准确及时地反映存货资产价值,不会导致账面资产虚增。

2、接受捐赠及盘盈的存货。(1)旧存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借:原材料/库存商品(计划成本或估计成本)。贷:待处理财产损溢。(2)新存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借:原材料/库存商品(公允价);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发生盘盈的存货,经查明是由于收发计量或核算上的误差等原因造成的,应及时办理存货入账的手续,调整存货账的实存数,按盘盈存货的价值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再冲减管理费用。由此产生的影响:盘盈的存货按公允价值使企业的流动资产与市场同类存货价值保持一致,使企业的总资产更真实,将最真实的财务报表提供给信息使用者。

3、接受投资者投资的存货。(1)旧存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借:原材料/库存商品(评估确认的资产价值);贷:实收资本。(2)新存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借:原材料/库存商品(公允价);贷:实收资本。新存货会计准则对投资者投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公允价值确定,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运用。由此产生的影响为:避免了对投资者投入存货成本的人为操纵,避免了存货资产的不实,便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可靠的存货资产价值。

(三)对财务比率产生的影响

借款费用资本化和劳务相关费用资本化,增加了存货成本;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在物价上涨时,存货结存成本金额变大。

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

以上变化使存货周转率变小,存货周转速度变慢,存货资金的占用水平变高,流动性变差。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其他流动资产等)÷流动负债

以上变化使速动比率变小,使企业的偿债能力变弱,影响贷款额度。

接受投资者投资的存货和接受捐赠及盘盈的存货都以公允价值入账。

如果入账时价值的使存货价值增加,使存货周转率变小,存货周转速度变慢;如果入账时价值的使存货价值减少,则相反。

如果入账时价值的使存货价值增加,使存货速动比率变小,使企业的偿债能力变弱;如果入账时价值的使存货价值减少,则相反。

在执行新存货会计准则后,企业的仓储管理水平要更高。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新存货会计准则,虽然初期有这样那样的弊端,相信在今后的修订中会更加完善,使得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更加透明和准确,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可以获得更为透明、可比而有效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周琼芳,徐鸿.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主要变化及影响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7(3).

2、林升平.新旧存货会计准则的差异比较[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7(1).

3、郭学新.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影响[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7(5).

4、新会计准则的革新与影响[EB/OL].,2007-05-02.

篇9

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存货会计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鉴于存货在资产中的重要性,财政部于2001年11月9日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存货》,该准则于2002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自2003年1月1日起其他企业也开始施行。为满足建立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进一步规范存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等,财政部对原存货准则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于2006年2月15日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以下简称该准则)。

一、《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主要内容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四章共二十二条组成。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到第二条,明确了制定新存货准则的目的、依据以及该准则不涉及的内容范围。其目的在于规范存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依据是《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同时,明确指出新存货准则不涉及消耗性生物资产和建造合同形成的存货。

第二章《确认》,第三条到第四条,明确了存货的概念以及存货确认的条件。从概念上看,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从确认的条件看,需要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一是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第三章《计量》,第五条到第二十一条,分别说明了存货成本的经济内容、存货的初始计量方法、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存货的期末计量方法、存货成本的结转等。

存货成本的内容。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其中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存货的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存货的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

存货的初始计量。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但下列费用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不计入存货成本:A、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B、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C、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

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对于性质和用途相似的存货,应当采用相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通常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对于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

存货成本的期末计量。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第四章《披露》,即第二十二条,规定了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存货相关信息内容。

二、新旧会计准则变化分析

(一)在总体结构上有所变化。《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共四章内容组成;而原准则是由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结转、披露、衔接和附则共十部分内容组成。

(二)新存货准则中取消了旧存货准则中关于发出存货成本的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改进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取消了后进先出法。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企业发出存货的成本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存货流转的真实情况,会造成存货的实物流与成本流相互脱节。从目前来看,取消后进先出法,会使原来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存货较多而且周转率较低的企业,造成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但从长远来看,取消后进先出法,可以使企业更加真实的反映存货的流转情况,以提供更为可靠的会计信息。而移动加权平均法实质上是加权平均法的一种形式,国际会计准则也没有移动加权平均法。

(三)新存货准则中取消了对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内容的规定与说明。旧存货准则中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而在新存货准则中没有这样的规定与说明;相应地,新存货准则在“不计入存货成本”的项目中也删除了旧存货准则中有关“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仓储费等费用”的内容。

(四)新存货准则在“不计入存货成本”的项目中将旧存货准则中“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成本”的内容修改为“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使之更加明确、更加具体。

(五)新存货准则中增加了对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的具体规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从而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使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了存货中(而不再只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因此,使得一些需要通过取得专门借款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将导致使存货处于长时间生产周期中的企业损益表中当期的财务费用减少,利润增加;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资产额和权益额也相应增加。从而使那些专门为出售而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所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例如,船业有限责任公司A(以下简称A公司)按照与远洋运输有限责任公司B(以下简称B公司)签订的合同,于2007年7月1日开工,为B公司建造大型车辆滚装船,预计建造工期为22个月。为建造该型车辆滚装船,A公司于2007年6月30日由银行借入3年期、到期还本付息、不计复利的专门借款2000万元。2007年度,A公司借入该项专门借款应计提借款利息为66.95万元,其中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第六条第一款的规定计算的符合资本化的借款利息为25.025万元。本例中,A公司2007年度计提的借款利息66.95万元,按照原准则的要求应当全部计入发生当期的财务费用;但按照2007年执行的新存货准则要求,则应将2007年计提的银行借款利息中的25.025万元计入存货成本(该大型车辆滚装船的成本),其余41.925万元的银行借款利息计入发生当期的财务费用。按照旧存货准则的规定则应将66.95万元的借款利息仍应计入发生当期的财务费用。

(六)新存货准则中增加了“收获时农产品的成本和企业合并时取得的存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本次新制定的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同时又删除了旧存货准则中关于捐赠方提供了有关证据和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证据情况下企业接受捐赠的存货成本确定的相关说明。

(七)新存货准则中增加了“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的内容。相应地,新存货准则在第十四条中将原存货准则中“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的内容重新修订为“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以与新存货准则第十三条相对应;而原存货准则中则没有对“提供劳务”存货成本做出规定。

(八)新存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即应当按照公允价值来确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而公允价值的确定是本次新修订会计准则的一个亮点;而原存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所以原存货准则对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人为可操纵性很大,容易造成存货资产的不实。

(九)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原准则采用的是不完全列举的方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等”。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明确规定为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两种方法。

(十)新存货准则对原存货准则中“盘亏或毁损的存货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在发生的当期计入损益”,在第二十一条中做出进一步说明:“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使企业对存货发生盘亏或毁损的会计处理规定更加明确、具体。

(十一)新存货准则在信息披露方面也做出了进一步的修订

1.新存货准则强调应当披露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对其总额的披露没有做出具体规定;而旧存货准则强调不但应当披露其当期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而且应当披露其总额。

篇10

[关键词] 出版物发行;会计核算;独特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20

[中图分类号] F2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041- 03

发行企业是书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赖以流通的媒介,是连接出版企业与广大读者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是商品流通领域里一种特殊的商品流通企业。

1 发行企业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流通企业的特点

1.1 发行企业零售实行全国统一定价

发行企业一般对同一种出版商品实行全国统一定价,并且出版物定价不是由发行单位决定的,而是由出版社在出版时根据国家规定的定价政策决定的。由于书刊等出版物实行明码标价,故称为“码价”,同时为发行企业会计核算实行码价是核算创造了条件。

1.2 发行企业购销渠道中间环节价格实行折扣与折让

出版类商品从出版到最终消费者中间,整个流通渠道中不是实行全国统一定价,而是在全国统一定价的基础上进行折扣。这种折扣与一般商品销售中的折扣是有所区别的:发行企业在除零售环节的销售渠道中的价格的决定,都是以既定零售价格基础上的折扣价进行的;而一般商品销售时的商业折扣并不是主要用来决定销售价格的,其主要目的是商品促销,并且折扣的基础价格不是零售价,而是出厂价或批发价。

1.3 发行企业经营商品的特殊性

发行企业经营商品是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精神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肩负着传播文化、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社会使命。所以发行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不应该忽视社会效益。

2 发行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2.1 会计核算办法

2.1.1 售价法

售价核算法是指书刊购进、调入、调出、销售和储存的日常管理与核算,采用出版物定价(码价)进行计价、核算和记账的一种方法,码价与实际进货价之间的差额通过“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反映。

2.1.2 进价法

进价核算法是指书刊购进、调入、调出、销售和储存的日常管理与核算,采用出版物实际进价进行计价、核算和记账的一种方法,因为没有进销差价,采用此方法不用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

实际工作中,发行企业可以按照自身情况选择使用上述两种方法。

2.2 发行企业会计核算账户特点

(1)库存商品账户。该账户核算发行企业从供货方购进的出版物的实际成本(进价)、或计划成本(售价)、或出版物定价(码价),发行企业出版物的采购业务可以直接通过本账户核算。本账户明细账户可以按照:期刊、教材、图书、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种类设置。

(2)商品进销差价账户。本账户在采用售价核算法时才能使用,用来核算发行企业出版物售价(码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本账户设置“进销差价”和“进项税额”二级明细账户,还可以按照出版物的种类:如期刊、教材、图书等在二级账户下分别设置三级明细账户核算。

(3)其他。发行企业包装物的采购与摊销业务可以不通过“包装物”账户核算,直接通过“营业费用”账户核算即可。

2.3 发行企业购进业务核算特点

发行企业购进出版物的核算可以按照售价法,也可以按进价法。在售价核算法下,按照出版物的售价,借记“库存商品”账户,并且按照出版物的种类设置二级明细账户。按售价与含税进价之间的差额,贷记“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账户,按含税进价与不含税进价的差额,贷记“商品进销差价――进项税额”账户,按含税进价贷记“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账户。在进价核算法下,按照出版物实际不含税进价借记“库存商品”账户、按照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进项税额”账户,按含税进价贷记“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账户。

2.4 发行企业收入业务核算特点

一般的商品销售对商业折扣不反映在账面上,而发行企业在售价核算法下却将销售折让单独反映在账面上。具体核算:在售价核算法下,按实际售价借记“应收账款”、“银行存款”等账户,按码价与实际售价的差额借记“主营业务收入――销售折让”账户,按码价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账户下的“主营业务收入――商品销售收入”明细账户;期末根据“商品销售收入”和“销售折让”等明细账户的本期发生额计算销项税额,借记“主营业务收入――销项税额”账户,贷记“应交税金”账户;期末结转出版物销售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和进项税额”账户,贷记“库存商品”账户。

在进价核算发下,按实际售价借记“应收账款”、“银行存款”等账户,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商品销售收入”、“应交税金――销项税额”账户;期末结转销售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账户,贷记“库存商品”账户。

2.5 库存出版物提成差价的核算

库存出版物进行商品提成差价核算的原因:出版物发生滞销、积压货保管不善等原因造成出版物破损,从而造成价值降低。年度终了,发行企业应对库存出版物进行全面清查并实行分年核价,按规定比例提取提成差价。首次提取提成差价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出版物提成差价”账户,贷记“存货跌价准备――出版物提成差价”账户。以后年度年末应计提的金额大于“存货跌价准备――出版物提成差价”账户的期末余额时,应按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出版物提成差价”,贷记“存货跌价准备――出版物提成差价”账户;应计提的金额小于“存货跌价准备――出版物提成差价”账户的期末余额时,应按差额冲减本年销售成本,借记:“存货跌价准备――出版物提成差价”,贷记“主营业务成本――出版物销售成本”账户。“存货跌价准备――出版物提成差价”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发行单位提取的库存出版物的呆滞损失准备。

出版物经批准报废时,在“存货跌价准备――出版物提成差价”中列支。

(1)采用售价法报废核算时,按实际成本,借记“存货跌价准备――出版物提成差价”,按定价与实际成本的差额,借记“产品成本差异”科目,按定价,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2)采用实际成本法报废核算时,借记“存货跌价准备――出版物提成差价”,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发行企业可参照出版单位存货跌价损失的计提标准,按如下标准确定库存出版物提成差价:①纸制图书,当年出版的不计提;出版1年的按年末库存图书总码价的10%~20%提取;出版2年的按年末库存图书总码价的20%~30%提取;出版3年及3年以上的按年末库存图书总码价的30%~40%提取。②纸制期刊,当年出版的按年末库存实际成本提取。③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按年末库存实际成本的10%~30%提取,如遇上述出版物升级,升级后的原有出版物仍有市场的,可保留出版物库存实际成本的10%,升级后的原有出版物无市场的全部报废。④所有各类出版物提成差价的累计提取额不得超过库存实际成本。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应按企业实际情况运用核算方法,确保财务数据真实完整可靠。

3 发行企业会计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根据发行企业自身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在会计核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出版物入库时,会计人员要确认出版时间。出版时间的确认直接影响到计提出版物提成差价。按照选定的核算方法进行购进业务的账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