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的兴起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业的兴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业的兴起

篇1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海南旅游业;转型升级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是落实中央对海南经济特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据国家功能区规划和区域产业布局原则承载改革开放先行试验新使命的战略行动。尽早实现海南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海南省旅游业向更高水平迈进的重要标志,对海南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乃至整个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针对加快海南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启示。

一、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与建设

建设好重点旅游景区景点。首先,建设的同时加强对稀缺资源的合理保护,这也符合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其次,不断强化全省一盘棋意识,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明确各区域的旅游功能定位,突出热带海岛休闲度假重点,把海南建成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热带海岛休闲度假旅游地区。再次,要发挥海口、三亚的辐射作用,形成以它们为中心的旅游网络。

(一)合理开发建设火山口公园

1.火山口公园概况

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离海口市区约20公里,园内及附近有距今2.7万年至100万年间火山爆发所形成的死火山口群,被地质专家誉为颇具规模的火山洞博物馆。目前,火山口公园已建造成一座具有火山文化、生态园林、特色建筑的主题公园。

火山口公园内有火山生态广场、气势恢宏的登山道、千姿百态的古树长廊、万年前的火山喷发口遗迹,还有纯朴的乡土风情、特色的手工艺品、山乡美食,公园附近还有荔湾酒乡等著名餐饮点,可品尝风味独特的石山羊宴。2008年火山口公园游客接待量比2007年增长30%以上,游客以散客居多,岛内一些单位也纷纷组团前来游玩。三八节期间,景区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全省有近5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女员工到公园登山游玩。这些游客在游览景区的同时,也会顺路去看看古村落等地。

火山口公园的设计独特采用了火山岩作为其人工景观的材料,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是营建了过多的人工景观,从其材料上看是具有一种原始的味道,但这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缺少真实的内涵。从国家地质公园的内涵和外延来看,火山口公园应该是一个原始并带有野性的区域,能带给人去探索的欲望,但在这里,它没有得到明确的体现,却更注重的是商业化的形象。

2.合理开发与建设火山口公园的建议

首先,注重保护火山口公园的原始环境,加大对园内博物馆的投入,将更多的资料和标本引进馆内,增强公园的知识性;其次,发展以火山口公园为中心的旅游圈,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推出“火山口公园+农家乐”的新品牌;再次,增强火山口公园的可进入性。在火山口公园门前设立公车站,方便游客前来参观;第四,将公园附近的餐饮区“平民化”,先将价格放低,吸引游客品尝火山羊以及火山豆腐等当地名食。

(二)改造整顿天涯海角旅游区

1.天涯海角旅游区存在的问题

目前海南的AAAA景区有三亚天涯海角、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万宁兴隆热带植物园、三亚亚龙湾。其中,天崖海角景区位于三亚市西南23公里处,前海后山,风景独特。步入游览区,沙滩上一对高10多米,长60多米的青灰色巨石赫然入目。两石分别刻有“天涯”和“海角”字样,意为天之边缘,海之尽头。伴随着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天涯海角作为海南的“名片型”景区,还存在着设施严重落后、体制严重缺陷、没有凝聚力等问题。它也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要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解决重点景区的重点问题势在必行。

2.体制改革――使“天涯海角”脱胎换骨的方法

近几年来,“天涯海角”景区被曝光了三次。尽管网络与新闻媒体近期又出现了“知耻而后勇”的正面宣传,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沉重的。三亚本地居民乃至政府官员的不满在于深层次的“体制”缺陷,将天涯海角从经营商的手中拿回,将海南自己的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并为海南人民造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不是现在眼看着“天涯海角”每年盈利数亿,却只能让海南人民靠卖水卖工艺品为生。

二、确立市场商业模式加快海南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一)确立市场商业模式的必要性

所谓市场商业模式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型商业模式。海南岛要发展旅游业就要引入市场机制,确立竞争型的商业模式。特别是当前旅游企业种类和数量繁多,如果不在竞争的商业模式下优胜劣汰,很难保证海南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确立市场商业模式,有利于解决海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有利于海南旅游业在各种有利不利的形势下顽强生存下来,是真正实现海南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措施。市场商业模式除了竞争以外还要规范,有序竞争才是市场商业模式确立的基本标志,企业的恶性销价竞争并不是正确的市场商业模式,一切都要在市场竞争机制的规范下进行。

(二)确立市场商业模式的方法

要确立市场商业模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有效的市场管理体制,约束竞争秩序,第二,多家旅游企业联合应对国际竞争。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旅游小企业已经失去了海南旅游的市场,海南的旅游大企业并不多,在国际范围内实力表现不突出,只有将多家企业联合起来,才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第三,根据市场需要开发旅游产品。市场商业模式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模式,海南在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时刻考虑国内外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三、整合旅游资源,建立海南岛内大型旅游集散中心

(一)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

旅游集散中心是一种新的散客旅游组织模式。它是集旅游交通聚散、旅游信息咨询、旅游服务三者于一体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对优化城市旅游环境,提升城市的国际旅游形象和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集散中心不仅具有信息集散、旅游线路集散、交通运输、集散和消费中心等功能,同时还具有开拓旅游目的地市场,完善城市旅游的功能。

旅游集散中心的出现,对优化城市旅游环境,提升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的整体质量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游客在集散中心可以获得全面的,丰富的旅游信息服务,获得足够的线路选择及吃住游娱购一站式服务,以及在集散中心任意选择,组合旅游线路,自主安排旅游行程,使游客真正享受到满足个性化的自助旅游的乐趣。相对而言,旅游集散中心服务灵活,减少购物,避免了导游自主随意变更路线和景点。同时降低了各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又方便了游客,打破了游览时间,地点的限制,大大增加了游人的自主性。

(二)海南具备建立大型旅游集散中心的条件

第一,海南作为新型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正在蓬勃兴起,游客数量逐年增长,具备建立大型旅游集散中心的客源条件。第二,目前海南拥有的小型集散中心成立于2005年,它起到了旅游超市的功能,但其组织客源能力弱,影响力小,发挥作用不明显。第三,海南现有的旅游企业规模有限,降低经营成本,选择成立大型的旅游集散中心是最佳选择。

综上所述,海南作为新兴的海岛型度假旅游目的地,要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品牌、开拓市场,需要政府主导,需要聚合旅游企业的资源进行整体推广和布局,旅游集散中心不失为其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旅游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8.

[2]徐少雄.我国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J].经济地理,1990.

[3]向着“国际旅游岛进发”.小康[J].2008,9.

[4]张琼瑛.基于五力模型的海南旅行社盈利能力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1.

[5]曹天禄.海南旅游资源优势之我见[J].琼州大学学报,1999(2).

篇2

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每个企业在其开展营销活动时,面临着以下四种类型:

是愿望竞争者,指提供不同产品以满足不同旅游需求的竞争者;是平行竞争者,指能满足同一旅游需求的不同旅游产品的竞争;是产品形式竞争者,指同类旅游产品的不同形式之间的竞争;是品牌竞争者,这个层次是同一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女性高管;企业绩效;旅游企业;公司治理

一、旅游企业女性高管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

近年来,对于女性高管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也日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然而,国内外针对此问题的研究普遍应用在西方管理情境中,却很少用于具体的行业情境中。因此,对旅游企业高管团队的研究文献比较稀缺。女性高管对旅游企业绩效的影响更是少之又少。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假设本文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1:女性在高管团队中所占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有显著影响假设2:女性高管的年龄对旅游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假设3:女性高管受教育水平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

三、数据与研究方法本文通过选取27个旅游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1) 因变量为企业绩效。本文使用净利润率作为考察企业绩效的指标。 (2)自变量①女性所占高管比例:分为高、中、低三组进行研究。 ②女性高管受教育水平:分为高和低两组。 ③女性高管平均年龄:分为高、中、低三组。 (3) 控制变量 ①企业规模(size),即公司前一年帐面总资产的对数值 ②财务杠杆(lev),即总负债与总资产比率 ③高管团队规模(numexe),包括高级管理人员、董事会成员和监事会成员 ④企业年龄(age),即公司自创立到2008 年年末的时间长度。 3.实证研究。本文运用spss对前文所述的女性高管对旅游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方差分析。通过方差分析,得出相应的显著性概率p=0.167>0.05,满足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女性所占高管比例的f统计量的值为1.027,相应的显著性概率 p=0.378>0.05。女性高管平均受教育水平的f统计量的值为 1.788,相应的显著性概率p=0.198>0.05。女性高管平均年龄的 f统计量为0.431,相应的显著性概率p=0.656>0.05。具体分析如(表1、表2): (1)女性所占高管比例对旅游企业绩效的影响。表1中,所有显著性概率都大于0.05,说明高、中、低的女性所占高管比例在净利润率方面都没有影响。因此,拒绝假设1。

(2)女性高管平均年龄对旅游企业绩效的影响。表2中,因为所有显著性概率都大于0.05,说明不同水平的女性高管平均年龄对净利润率都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拒绝假设2。

(3)女性高管平均受教育水平对旅游企业绩效的影响表3中,因为所有显著性概率都大于0.05,说明不同水平的女性高管平均受教育水平对净利润率都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拒绝假设3。

四、结论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在旅游上市公司中女性高管所占公司高管团队比例,女性高管受教育水平,女性高管年龄都与其净利润率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这一结论也间接说明女性所占高管比例,女性高管受教育水平,女性高管年龄这些指标都不是旅游上市公司公司高管经营能力的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陈伟民.高管团队人口特征、社会资本和企业绩效[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2)

[2]马富萍.高层管理者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0(11)

[3]陈爱娟,常花,王小翠.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例.软科学.2011(8)

[4]张必武,石金涛.国外高管团队人口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6)

[5]汪金龙,常叶帆.高科技上市公司高管人力资本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外科技论坛.2008(6)

篇4

关键词:工业旅游;工业景观; 企业文化;企业形象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0-0076-03

Research on the Image Building of the Factory Area under the Industrial Tourism Boom

MA Xiao-wen(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Qingdao 266001, China )

Abstract :This topic i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tourism development fiery. By analysis on tourism need, corporate cultur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construction, the paper research on industrial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of the industrial tourism factory. Try to discuss the demand of the development tourism on the factory landscape design, provide objective advice to plant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the actual project as an example, expect can help future design,so as to promote enterprises promotion in the plant landscape image aspect.

Key words :industrial tourism; industrial landscape; corporate culture; corporate image

Internet :.cn

引言

伴随着旅游业向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近年来产生了一种将工业和旅游相结合的新兴业态――工业旅游。工业旅游在发达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一些大企业以其品牌文化和自身雄厚的技术实力吸引游客参观,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其所在城市的形象。

在我国,随着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日益扩大,一些自主品牌企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业绩和发展,由此工业景观设计也备受关注,成为厂区建设、提升企业形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较之传统的工业厂区,发展工业旅游的厂区景观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使用对象的范围有所拓展

使用对象范围由单纯满足企业职工休息扩展到为参观厂区的游客提供短暂休憩。

2.吸引物种多样化

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生产区等都可以成为旅游观光的对象。在我国,一般以工业厂区建筑及景观形象为物质依托,以企业的文化、历史、管理为精神内核,用恢宏的加工现场为参观主体,通过游客的参观、参与,从而达到提高企业品牌形象的目的。

3.工业旅游动机多元化

包含了提升企业形象,融合厂家与消费者关系,增加企业额外收入,科教,提供休闲活动空间等目标。

一、企业文化与厂区视觉特征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的统一化管理系统表现。企业的统一化管理系统(CIS)把企业形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和发展,是企业的识别系统,基本上有三个要素构成:企业的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 简称MI);企业的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 简称 BI);企业的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 简称 VI)。

企业的视觉识别部分将作为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

(二)视觉识别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企业视觉识别来表达,企业视觉形象的塑造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厂区空间的企业识别主要通过建筑及景观设计实现,厂区景观环境属于企业CIS应用中的企业外部环境部分,设计应充分体现企业统一的形象特色,以便使观者获得认知和好感。

二、企业形象的塑造

厂区企业形象的构成因素受多方面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讨论:企业视觉形象塑造,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由于不同厂区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各因素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

(一)企业视觉形象塑造1.突出企业品牌形象

企业的品牌形象在工业厂区景观设计中主要通过建筑及其环境形态、标语口号等体现。

2.恰切的运用视觉元素

工业景观中的视觉元素是由多种功能单元组成的,它们以场所精神为纽带,以统一或对立的视觉语言表现。

(1)形式

建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建筑及其环境形式的发展,特别是采用新型建造材料和审美周期的缩短,使我们对建筑的理解,不仅通过它的功能,并通过它的形态表现出来,并对其进行评价,进而反映一定的企业文化内涵。

(2)材质

工业厂区建筑及景观材质的选择应首先考虑结合工业生产的功能、技术要求,其次是安全性和可回收的生态要求。

(3)色彩

色彩是工业厂区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景观色彩涉及工业生产的每一个方面,包括企业标志用色、工业设备、工业建筑、植物、场地等诸多因素。良好的色彩设计不仅可以集中、完整地反映工业企业文化,还广泛应用于工业景观空间的各个部分,并且进入到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的领域中。

3.设计符合厂区文化特色的景观

企业文化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和历史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除了不同的企业性质,生产流程也形成不同的企业风格特征。因此设计时应从尊重当地的土壤、植物、材料、文化、气候、地形等场地因素综合考虑,同时也要考虑利用历史文化因子的再现来延续人们的记忆,传承企业文化和品牌价值,增加企业的文化理念。

(二)企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除了在视觉形式方面使参观者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获得认知以外,生态工业、生态景观的营造是企业打造品牌、获得信任的更重要的一方面。

生态景观主要体现在企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方面:

1.建构合理多样的植物群落

在做工业厂区种植设计时,要对项目周边的植物群落做调查, 借鉴原生植被种类体系、结构特点和生长规律,开发利用乡土植物。对原生地植物群落的利用,可大大降低后期人工维护成本并提高企业生态效益。

2.减轻和控制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可以通过厂区景观的营造减少噪声污染,如创造微地形、种植有一定密度的树木、草地等屏障,特别是宽度大、密度高的阔叶林绿化带,具有较好的降噪效果。

3.降低有害气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工业企业中的有害气体很多,在一定的浓度条件下,有些植物种类对这些有害气体具有吸收和净化作用。另一方面,植物有吸滞粉尘的作用,空气中的大量尘埃既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精密仪器的产品质量有明显影响。因此在厂区景观建设中要考虑功能性植物的种植对区域环境的改善。

4.保护厂区及周边的水土资源

树木和草地对保持水土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植物通过树冠、树干、枝叶阻截部分雨水,缓和降水对土壤的冲击,植物的根还可以固定土壤,保持水土。因地制宜的种植绿化林带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加固堤岸。

5.使厂区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并持续发展

厂区的景观建设不仅关乎厂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其所在城市的环境改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厂区的景观设计应注重与城市环境的协调性,尽量维护项目地块的原有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景观设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设计的当前可操作性和绿地设计的超前性,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企业才能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三、企业形象塑造实例

(一)项目介绍

1.项目名称

华能天津IGCC电站示范工程厂区景观方案设计

2.基地分析

(1)区位条件

厂址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临港工业区一期规划区域。天津临港工业区位于天津市塘沽区,距天津市中心46km,天津滨海国际机场38km,塘沽地区中心10km,天津港2km。基地北部为天津港南疆港区,西部为天津港南疆散货物流中心,西北部为塘沽东大沽生活区,南部为规划海滨风景旅游区。临港工业区一期规划区面积21.3km2,远期规划面积80km2。

(2)气候条件

天津塘沽区位于渤海湾西岸,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冷少雪。

(3)水文地质条件

厂址场地属围海造地,场地当前填筑高程-2.49~-0.14m。厂址地震烈度为7度,地下水埋深为0.5~0.8m,场地标准冻土深度0.60m。

(4)土壤条件

该地区地势低洼,瘠薄、粘质土壤,土壤含盐量达到1以上。夏季干热,秋季易涝,冬季寒冷漫长,总的来说天津滨海地区自然条件差,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

4.设计背景

华能(天津)煤气化发电有限公司于2008年11月成立,是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绿色煤电”计划,确保国家“十一五”863计划以煤气化为基础的示范工程课题研究开发目标和的又一重大举措。华能天津IGCC电站示范工程在国内尚属首台,采用目前国际清洁煤发电技术发展方向之一的“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发电技术,工程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华能(天津)煤气化发电有限公司十分重视企业形象及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崇尚“坚持诚信、注重合作、不断创新、积极进取、创造业绩、服务国家”的企业精神。为进一步彰显华能(天津)煤气化发电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及其特色,拟对IGCC电站示范工程整个厂区进行景观设计。

(二)华能电站企业形象之塑造

1.丰富厂区内色彩

针对基地内色彩单一情况,设计师引入紫花醉鱼草、假龙头、欧洲紫苑、玉带草等耐盐碱类开花地被调解环境色彩。对建筑和构筑物进行表皮的二次设计,冷却塔用蓝色渐变方格来体现蓝天白云零排放的概念,不仅丰富了厂区色彩还体现了绿色生态厂区的寓意。(图1)

煤气化装置区用不同的色彩来体现建筑的不同分区和不同功能的管线,其主体以灰色为主,小区域颜色鲜艳起到很好的识别和警示作用。(图2)此外不同的功能分区还采用不同色彩的彩色透水沥青来加以区别。

厂前区小广场,使用了电厂的形象色为地铺色彩,并将企业logo融入到平面设计中以突出企业文化。(图3)

2.尽可能增加植被

厂区处于盐碱地,土壤条件、自然环境差不利于植物种植。并且地下管线复杂,用地还需留有相当的空间供生产使用,这都造成了厂区内绿化的难度。因此在设计中除了考虑筛选适合本地的耐盐碱植物改善厂区生态环境,还要尽可能通过设计手段提高绿视率。例如增加垂直绿化,采用大量根系较浅具有一定高度的灌木,以此软化建筑边界,调整使用者的空间心理感受。

3.人性化空间营造

传统的工业厂区空间布局用地比较紧凑,是以生产和生产运输为主的,巨大的厂房和空阔的场地不考虑人的心理感受。本案将车行道两边设置两米宽的透水沥青人行区,给行走在空阔厂区的工作人员或者参观者有一种区域的限定感,从而使空间更加人性化;设计还有意开辟了了一些公共开放空间,比如拓宽食堂出入口的道路,设置树池休息椅等,营造一种非正式的场所感,不仅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而且使来访者能感受到企业文化和时代气息。

4.创造明快、多层次的空间

厂区内的道路大部分长而平直,比较单调,针对这一特点,天津华能电站道路景观设计在主要道路上安排一定的视焦点,将长路分成短路,利用有特色的植物、花池、人工地形等形成有多个有特色的景区,并通过路标、路灯等引导人流,使在电站里每走一段都有不同感受。并将管线架刷上企业形象色,使其成为空间中有视觉冲击力的“主题展区”,给企业带来勃勃生机。(图4)

5.植入有工业特色的室外家具

厂区空间中的室外家具不仅满足人们对公共设施的需求,也强化了工业景观的氛围,合理的选型和设计能够强化人对环境的感知并进一步塑造、提升企业形象。(图5)

结语

与工业旅游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我国的工业旅游景观设计研究还比较滞后,特别是新建厂区。如果在厂区建设开始就注重厂区景观环境设计,并融入工业旅游的思路,建立完善的企业外部形象,相信不仅可以带动企业的发展,还可使其成为创造更安全、更环保的城市景观的有效途径,提升企业及其所在城市的知名度,带动城市和城市的旅游行业发展。(图6)

参考文献:

[1] 陈顺安,黄学军. 工业景观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2] 吴家骅.景观形态学:景观美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 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 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 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刘永德 编著.现代工厂建筑空间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7]李同升,张洁.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6.6.

[8]胡喜红,张文勇.工业景观中视觉原色的生成与类型[J].现代装饰:理论,2012(9).

[9]熙.从工厂到公园创建工业公园[J].北京园林,2004(1).

篇5

在企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企业法律顾问就是“打官司”。其实这是对企业法律顾问工作片面的理解,正如有些企业那样,聘请法律顾问只是为了“打官司”,并没有很好地发挥法律顾问在非诉讼领域控制法律风险的作用。我认为,除了必要的诉讼业务外,作为企业法律顾问应以企业的非诉讼业务为工作中心,以控制企业潜在的法律风险成本为工作重点。

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是北方重要盐业基地,以盐、卤水化工、精细化工、进出口贸易等多元化经营生产,公司经营范围的扩大,合资、合作项目的开展,给公司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公司面临严峻的挑战。公司虽然在市场中有了更多、更充分的经营自,随之而来的是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法律风险就是其中的一种。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法律顾问就是企业运行的“安全员”,他追求的是如何规避、减少经营活动中的法律风险,这就要求法律顾问提前介入,事前防范,才能充分体现其管理职能,使企业在法律和政策准许的范围内获得最大的效益和最快的发展。

一、企业法律顾问的执业原则、工作方针

企业法律顾问是指依法取得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由企业聘任,专门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企业内部专业人员。

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原则:一是依法执业原则;二是为本企业服务原则;三是以管理为主原则。依法执业是对企业法律顾问履行职责最基本的要求,为本企业服务是企业法律顾问的立身之本,是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管理为主原则则是从企业法律顾问工作性质决定的。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管理,包括承担有关企业管理职责和直接承办有关法律事务;另一类是间接的服务性工作,即通过建议、咨询、宣传等为企业领导和有关管理部门提供法律服务。第一类工作应当是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重点。但由于企业法律顾问称谓中有“顾问”二字,容易使人误认为企业法律顾问只是一个咨询、服务的角色,忽视了其管理职能。在企业实现依法经营的管理链条中,企业法律顾问所承担的直接管理工作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除了对企业法律事务所承担的直接管理职责外,企业法律顾问提出的意见、参与研究、进行审核等工作实质上已进入管理环节,是某些事项必须的、不应跨越的程序。

要实现以管理为主,就必须在工作中坚持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工作方针。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基本上分为“事前防范性”、“事中控制型”和“事后补救型”三类。“事前防范型”从宏观上是指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发展企业法律顾问队伍,建立防范法律风险机制,规范法律工作制度;从微观上是指企业在开展具体经营活动前,依法论证和决策,降低法律风险。企业法律顾问的任务就是协助企业负责人搞好法制建设,依法参与决策,分析法律风险,提出防范意见。“事中控制型”是针对企业具体经营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管理,发现问题,采取应对措施,预防纠纷发生。“事后补救型”是在出现法律问题和纠纷后,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处理,化解法律风险,减少经济损失。在三种工作类型中,事前防范、事中控制是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重点,企业法律顾问应通过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参与经营决策及经营活动,承办具体法律事务,使企业的经营活动依法进行。因此,企业法律顾问应强化管理职能,实施有效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以更好的维护企业利益。

二、企业法律顾问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范围

企业法律顾问开展工作,服务企业的执业范围有:

1.就企业的重大决策向决策者提出法律论证意见;

2.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草拟、修改、审查合同和有关法律文书;

3.参与经济合同及有关项目的谈判、签约、资信调查;

4.为企业重大项目对外出具法律意见书;

5.接受法定代表人委托诉讼和非诉讼业务;

6.企业办理有关公司投资、公司设立、改制、收购、转让、重组、分立、合并、变更、国有资产剥离、招投标、清算等法律事务;

7.参与企业日常管理法律事务,协助有关部门处理行政管理、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劳资关系管理、内部承包管理等法律事务;

8.对员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培训;

9.办理企业其他必要的法律事务。

坚持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原则和职业操守,坚持诚实守信、勤勉尽责,保守企业秘密,为法律顾问行为负责,充分发挥企业法律顾问为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企业法律顾问实现管理职能转换的途径

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的规定,聘用企业法律顾问有明确条件和程序,虽然按照企业法律顾问执业原则、工作方针、自身价值都决定了企业法律顾问应有的管理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法律顾问执业的管理职能并未得到很好的履行,因此,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加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是推进企业法律顾问管理职能的前提,将从过去的以办理诉讼为主,拓展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转换。从单纯抓法律法规的学习到运用法律知识进行经营管理的转换,真正实现由事务型向管理型转换关键在于:

1.加强企业内在法律需求,领导重视是职能转换的关键

企业负责人将依法治企理念融入企业管理方式的决定性因素是领导重视,直接决定了企业法制建设工作的力度,企业做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内在的法律需求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正在不断增长,一个企业如果法律部门的工作处于由事务型向管理型转换,与法律顾问找事做、等活干的状态,这样两种不同的工作状态,实际上是反映了领导把握企业内在法律需求的力度不同,充分体现了领导的重视程度,引发法律风险也就不可避免。因此,企业领导应加大对法律部门和人员的充分授权,还要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保证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的工作措施在企业得到稳固开展。

2.开展由事务型向管理型转换,抓紧制度落实是根本保障

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和内部监督制度建设作为企业法制建设工作的核心,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施行,不仅有效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也为法律风险防范提供了内部制度环境,特别是各项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贯彻执行,不仅要明确企业法律顾问与其他相关部门,在参加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职责权限,与其它监督部门的职权相匹配,而且要落实企业法律顾问开展工作的参与权、知情权、话语权,改变让你知道,就让你知道,不让你知道,也没有办法的尴尬局面,为企业法律顾问开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重在形成机制,才能有效防范法律风险发生。

3.探索法律管理与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是重要标志

公司实行总法律顾问试点单位以来,公司总经济师担任总法律顾问,法律机构和队伍建设已提到重要位置,为达到法律管理与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避免法律部门游离管理之外,改变以往只有发生诉讼才安排由法律部门牵头处理的局面,用法律思维审视管理问题,用管理的语言表述法律问题,才能使部门有效的融合企业经营管理中。法律顾问提出法律意见既能说“不”,也要善于说“可”,为经营活动提出一条既不违法又可行的途径,会在法律框架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部门及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法律顾问的任用标准,按照《全民所有制企业厂长工作条例规定》实行法律顾问聘任制,使法律顾问真正成为用得上、信得过、融得进、且实效的管理人才。

4.实现企业法律顾问专业过硬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

实践证明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只有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取得工作实效,才能在企业赢得地位。在2004―2008年间,由于公司历史遗留问题,纠纷案件多发,虽然为企业挽回一定的经济损失,但由于没有做到提前介入、关口前移,企业法律顾问整天忙于处理纠纷案件。只有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不仅保障企业各项活动的合法合规,还有效减少法律纠纷的发生,因此,提高企业法律顾问的专业地位,应实行企业法律顾问分级制度,不仅是对专业人员水平的认可,也是对企业法律顾问开展经营管理工作负责,更是有效规范法律风险发生的根本保证。

篇6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营管理 纪律管理 执行力

执行力是国有企业管理最基本的功能和最突出的特征,也是国有企业正常经营运转的保障。要使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必须通过纪律管理来明确各项经营决策执行的原则和过程,要懂得纪律管理在整个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

一、执行力和纪律管理的基本理论

1.执行力的定义

执行力就是把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活动,是指国有企业的员工将领导决策付诸于实施,达到企业预定经济目标的活动。执行是为了实现企业某一决策目标,要使企业经营决策得以顺利实施,依赖于坚强有力,富有效率的执行力。

2.纪律管理与执行力的关系

企业经营活动无论是从生产、到销售,还是到服务一系列环节组成,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企业的纪律管理,“无规律不成方圆”,因此说,纪律管理是执行力的保证,执行力的提升有赖于纪律管理的有效实施。国有企业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与国有企业的规范化纪律管理密切相关。规范化纪律管理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的廉洁制度管理、员工纪律管理团队建设、纪律文化环境的建设、企业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

二、国有企业纪律管理对执行力的影响

1.约束员工行为,提升员工的素质

成功的企业把执行力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即高层管理的执行者、中层管理的执行者、普通员工执行者。通过纪律管理,提升了国有企业员工的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纪律管理使得国有基层员工具备了职业化与专业能力、标准化与应变能力、专注化与细节能力,他们对工作更加专注,同时由于纪律方面的限制也使他们注重细节、提高了他们的忠诚度与创造能力。例如:纪律管理不让员工随便脱岗,有事请假等,对员工的行为起到了约束的作用,同时,从薪酬激励方面,无故旷工的扣发工资等制度也对员工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通过纪律管理使得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具备了较强的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等,同时也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行为进行约束。例如,纪律管理要求国有企业领导必须参与到执行过程中:首先,领导者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应征求所有员工——包括那些负责生产的人的意见,然后再根据组织的实际能力来确定具体的目标。其次,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向执行人员提出更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说他们将如何在预定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存货周转率、降低成本并达到公司的质量要求?良好的企业领导者在执行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执行决策的有效实施,都会严谨地对项目进行跟进,以确保负责执行计划的员工能依照原定进度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并找出缺乏纪律与行动不匹配的问题,同时也能理清各项具体细节,让企业各运作单位的步伐协调。

员工是国有企业决策的实施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而纪律管理不仅是员工行为的一个标尺,同时它也更好更有效地促进了员工的发展,使他们不断的进取,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了他们决策的执行能力。

2.形成强有力的执行文化氛围

企业组织文化氛围是员工对企业内部环境所感觉到的某种特性或特质。国有企业的纪律管理可以从两方面来形成强有力的执行文化氛围,一方面是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的规定,另一方面可以从“软文化”着手,来影响员工的价值观。执行文化氛围不是企业中某一成员偶尔的感觉,而是国有企业内部所有成员共有的总的感觉,如对企业纪律管理规则的感觉,对领导风格的执行感觉,对工作平价手段和奖惩制度的执行感觉。这种感觉一旦趋于稳定或形成共识,就会对企业员工的日常行为和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国有企业管理者各项决策的贯彻执行。

所以说,国有企业纪律管理对企业执行文化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纪律管理与企业执行文化、企业内部环境之间有着各具特色的匹配关系。国有企业管理者在纪律管理方面首先要明确的是:企业的纪律管理和文化氛围是否相匹配。这是确保国有企业经营运行取得良好绩效的基本前提。只有把国有企业纪律管理的各项规定与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两者相结合,才能形成更为有力的执行文化,以此影响每一位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

3.有利于建立国有企业规范化管理执行标准

通过纪律管理来强化企业规则,使员工按照企业的规律办事。推行国有企业纪律管理可以明确工作流程、工作职责、主要权力、绩效考核的指标和标准等等。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数据化、标准化,建立国有企业纪律管理也要建立基层的管理规范,包括营销、技术、品质、计划、生产、人力资源、财务等管理规范。例如:“355”式工作法,是一种纪律规范管理工作法,以生产、技术、管理相统一,责权利相结合,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为基本特征的综合性管理方法。定岗就是以劳动定额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为依据,详细制定操作工作的范围、操作内容、操作程序、工作量的大小,通过对员工的岗位纪律管理进行定岗分析,达到比较合理的岗位定员。定责就是按照生产工艺的职能、职责要求,分解到各个岗位,各个环节。规范化纪律管理工作法使员工具有强烈的时间意识、标准意识、程序意识和竞争意识,以此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的一种纪律管理方法。因此说,国有企业纪律管理规定有利于建立规范化的执行标准,来衡量企业对员工的工作执行行为进行评价。

总结: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企业的稳定不仅制约着企业本身的发展和效益,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为此,通过纪律管理来规范国有企业的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国有企业纪律管理对执行力的影响,包括约束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素质;形成强化有力的执行文化;有利于建立国有企业执行化标准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员工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 可行能力 内部价值 外部价值 途径 

 

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了一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所谓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 ,就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与寻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员工、消费者、环境、居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从国际经验看,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主要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对外是为了解决资本与公众的矛盾问题,对内是为了解决企业与员工的矛盾。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企业在其社会责任体系中,会自发的把消费者利益排在首位,而在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中,环境、居民等的利益也会日益受到企业重视,而履行对员工的责任往往被很多企业忽视。 

本文认为,员工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强调承担员工责任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我国企业只有主动承担员工责任,对外可以消除贸易壁垒、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对内可以稳定职工队伍、完善企业文化的建设,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承担员工责任的外部价值分析 

 

(一)企业履行员工责任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统计资料表明,许多企业很少履行对员工的责任,表现为逃避为员工缴纳社保费,较少考虑员工就业问题,依靠压榨企业员工的收入和福利来为所有者谋利。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资本与技术的力量作用之下,许多企业面临着技术和机器淘汰劳动力的选择;在我国经济体制的各个过程中,很多企业面临着减员增效的压力,这些都势必会剥夺部分员工的工作权利和其他权利,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若推之于社会则会产生诸多问题。 

企业要主动地承担员工责任,包括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责任、重视员工的幸福感、培养员工的“就业能力”,甚至减少员工失业等,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良好企业形象地树立,是企业无形的巨大财富,有利于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企业主动承担员工责任,可以减少社会事业,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二)企业主动承担员工责任可以消除贸易壁垒 

1997年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 SA I)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 ILO)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及世界人权宣言制定了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SA8000 标准( SocialAccoutability 8000) ,其宗旨是保护劳工基本权益,内容涉及童工、强迫劳动、健康与安全、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管理体系等方面。其目标是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确保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最终达到公平而体面的工作条件。这一标准的出台,获得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泛支持,并在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掀起了SA8000认证的热潮。 

尽管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进展得轰轰烈烈,但由于欧美国家将通过SA8000标准认证作为国外产品进入欧美市场的筹码,不仅限制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并有演变成为新贸易壁垒的趋势。从2002年开始,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欧尚、耐克、锐步、阿迪达斯等跨国企业已经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开始在广东的深圳、东莞和福建的莆田建立了员工监督部门,劳资关系和谐的工厂得到更多的订单,而漠视员工权利的工厂则被罚出局。可见,在全球市场化的趋势下,企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重视并很好地承担员工责任成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时的当务之急。 

 

企业履行员工责任的内部价值分析 

 

(一)做好人力资源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一流人才的争夺是企业成功的必要因素。只有在开放创新、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企业中,员工才能真正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由衷的自豪,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经常参与到社会责任事业中的企业,相比而言更具知名度,更易获得人们的好感,当然也更易招聘到并留住优秀人才。由此可以节省管理费用以及相关的招聘和培训费用。即使在人才相对过剩的今天,相当一部分人仍会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衡量标准。 

员工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中与员工队伍建设相关的关键因素。企业主动承担员工责任,有利于调动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归属感。企业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尽心尽责保障员工的劳动权利。有利于激发员工主人翁的责任感,凝聚员工的团队精神,减少内耗,做到不减员同样增效。员工的可行能力得以保障,就会更加充分地激发其工作的创造性,加倍地尽责回报企业,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以人为本位的人力资本会超越物本位的束缚,创造更大的效益。 

员工流动性分析。著名管理学家波特(Porter,1974)认为,员工流动性与以下因素相关: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组织公正性。工作满意度主要指员工对报酬、工作性质和监督管理的满意程度,许多研究认为二者之间呈负相关, 理由是不满的雇员更容易离开岗位, 这种关系从实践角度看确实存在。伯特的研究中把组织承诺的重要性置于工作满意度之上,他认为组织承诺与员工流动呈直接负相关, 个人承诺效忠于组织, 组织承诺给予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种相互承诺的程度越高, 则员工的流动性倾向越低。 

组织公正性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即分配上的公平和程序上的公平, 研究表明组织的公平性与员工的流动呈负相关。这里所说的公正不是绝对的公平, 而是指相对的公平, 如公司根据员工的个人业绩和能力给予相应的报酬和相应的晋升机会, 则会促进组织内部员工不断进取的决心, 并有效降低其流动倾向。而这三个因素都属于企业应承担的员工责任的范畴。因此可以推论,根据波特关于员工流动性的研究结论,企业主动承担员工责任可以有效降低员工流动性。 

篇8

中国的公用企业行业长期实行事业化管理体制,即企业的市场经营与行业管理相结合,有着双重的地位。一方面,它们是供应自来水、煤气、电力,承担铁路、航空客货运输,从事邮电和电话业务的民事主体,另一方面在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上,它们又处于行业管理地位,是行政主体。在实践中,公用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的行为可以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滥收费用

垄断表明,垄断者凭借市场结构,非常可能向市场提供比它实际可能的生产数量少得多的产品,与此相适应,索要与其生产成本相比不合理的高价。这种滥用行为也被称为剥削性的滥用。公用企业因为在价格方面受到了国家管制,其产品或者服务的定价一般要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批准,剥削性的滥用行为似乎没有存在的理由。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尽管公用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价格上受到政府的监督,甚至由政府直接定价,但是出于赢利的动机,它们仍然会借各种机会,在不受政府价格管制或者政府价格管制不严的领域,设法为自己牟取不正当的利益。如有些电业局采取加大线路损失、加大变压器损失、加收协议电量、表外多计电量等种种手段,多收用户电费。①

(二)拒绝交易

拒绝交易即指企业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条件下,拒绝出售其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照合同自由原则,企业有权决定与某个企业交易,或者与某个企业不交易。但是,企业拒绝交易的权利却不适用于在市场上占有支配地位的企业,尤其不适用于公用企业。这一方面是因为公用企业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是除了这些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外,市场上没有相同或者相似的产品或者服务供用户或者消费者进行选择。为了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和人民的生活,公用企业不得凭借其垄断地位在市场上抵制交易。

(三)强制交易

占市场支配地位企业的妨碍性滥用行为都有一个共性,即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加强其市场支配地位,它们总 是设法使其竞争者难以接近交易对手,或者封锁竞争者接近 买方或者卖方的渠道。在中国,这种行为主要表现为强制性 交易,即强迫买受人接受从交易性质到习惯都与合同无关的 商品或者服务。

二、中国规范公用企业的现行法律制度及其

我国当前在规范公用企业方面有两种法律制度,一个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另一个是专门的行业立法。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

中国关于禁止公用企业滥用行为的现行法规主要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第 6条。它规定,“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 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为了使这一规定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也是为了能够遏制公用企业的其他滥用行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3 年 12月了《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

但是,工商管理机关执法不力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 问题,其中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讲,许多中国 公用企业如铁路局至今身兼二职,有着管理行业和市场经营的双重身份。在这种情况下,工商管理机关查处这些企业的 滥用行为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政府部门的阻力。主观上讲,工商管理机关的独立性较差。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授 权它们查处个别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尚还可以,若要查处 对市场有着广泛的垄断行为,特别是查处行政性垄断行 为,其权威性则显得很不够。

(二)行业立法

关于公用的立法也有规范这些企业市场行为 的规定。例如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针对供电企业是垄断企业的特点,其中有很多反垄断的规定。例如,《电力法》第 26条第1款规定,供电企业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对其营业区内申请用电的单位和个人拒绝供电(不得拒绝交易);第 41条规定,供电企业必须对同一电网内的同一电压等级、同一用电类别的用户,执行相同的电价标准(不得歧视);第 43条和第44条规定,供电企业不得超越电价管理权限制定电价,不得擅自变更电价;除和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不得在电费中加收其他费用;禁止供电企业在收取电费时,代收其他费用(不得滥收费用);等等。

《电力法》上述禁止性的规定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 $条一样,起着监督的作用,目的是保证这些企业能够在竞争性的市场条件下,向用户和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优质服务。然而,根据中国的经验,行业监管部门监管本行业垄断企业市场行为的做法不是很有效的主要原因是监管部门与被监管的企业常常有着相同的利益。一般的情况是,当这些企业与其他部门的企业或者与消费者发生争议时,行业监管部门注重保护本行业企业的利益,而不注重保护其他企业以及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行业监管部门注重的是行业和安全生产,而不是如何监管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特别是监督占市场支配地位企业的滥用行为。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有相当强的反垄断意识和理念。然而,就中国目前的行业监管机构来说,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既不具备这种素质,也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尽管中国在 2000 年就颁布了《电信条例》,电信市场的限制竞争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仍然非常严重,甚至多次出现了破坏通信设施和砍断电缆的恶性事件,但是人们没有看到中国信息业监管机构在制止行业中的限制竞争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方面有过什么作为。更重要的是,中国公用事业现行的行业监管法,大多是本行业自己起草的,或者是立法机关主要征求了行业内大企业的意见。这种情况下的行业立法不可避免地会保护垄断企业以及占市场支配地位企业的自身利益。

以上情况说明,中国目前关于公用企业的专门法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保护竞争,而是保护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就决不能将制止公用企业的滥用行为的任务交给这些行业的监管机构。至少在目前,这些行业的行政管理机构还不能胜任这个任务。

三、关于监管公用企业滥用优势地位行为的法律思考

我国目前在规范公用企业以及其他占有市场独占地位企业的市场行为方面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法律制度。根据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这个任务主要是由反垄断法来承担的。传统的反垄断法在实体法方面有三大支柱,即禁止卡特尔、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控制企业合并。这三个方面都是依据市场经济的实践经验和经济学的基本制定出来的,即企业越是能够通过其市场地位限制竞争,它们就越是可能限制市场的供给,提高产品的价格。这个理论对任何条件下的垄断企业都是适用的。垄断企业不仅操纵市场和价格,而且还导致生产和技术的停滞,出现腐朽的倾向。因此,为了保护竞争,维护优化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都颁布了反垄断法。在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反垄断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美国,它被称为“自由企业的大”;在德国,它被称为“经济宪法”;在日本,它是“经济法的核心”。

公用事业在过去一般都可以从反垄断法中得到 豁免。②但是,随着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经济自由化和放松管制的潮流,各国反垄断法逐步废除了对公用事业豁免的规定,特别是它们的滥用行为不得从反垄断法中禁止滥用优势地位的规定中得到豁免。根据公用企业滥用优势的方式,反垄断法对它们的滥用监督主要有剥削性滥用的监督和妨碍性滥用的监管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价格监督,即防止公用企业在提品或者服务时,对用户和消费者滥收费用,牟取不合理的垄断利润。我国《反垄断法》草案中也有一条规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以垄断高价销售商品”。根据外国的实践,可以通过以下三种认定企业的剥削行为:第一是空间比较。对于存在着可比价格的产品,例如在煤气公司的强迫交易中,如果煤气公司出售的煤气灶在价格上较竞争性市场上的同类产品超出 8%,一般就可以认定煤气公司在出售煤气灶中存在剥削性的滥用行为。第二是时间比较。对于不存在可比价格的产品或者服务,例如旅客或者货物的运输费,因国内只有一家铁路运输企业,该企业下属的集团公司利用“联营”或者“限制口”使车皮随意涨价,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行为就难以通过比较两个市场的方法认定涨价的违法性或者不合理性。对于这种不能进行“空间比较”的产品或劳务,可以用它们过去的价格与现行价格进行比较,然后评价涨价是否有合理性。这种比较方法可以称为“时间比较”。第三是成本加合理利润的比较。这种方法首先是确定产品或者服务的成本,然后与成本相比较,判断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是否有合理性。德国对医药行业就采取这种方式控制价格。③但是,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有时难以被人们接受,因为其后果是政府的直接限价。人们对此提出的是,如果因政府限价而使企业破产,谁应当为企业承担责任。而且,即便企业没有破产,谁又为企业扩大生产所需的资金负责。但是,这种方式毕竟是从产品定价的基本原则出发,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应当成为我国反垄断执法机关监管公用企业价格行为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当企业不遵守国家的定价规则,越权涨价或者滥收费用,就可认定是剥削性的滥用行为。

所谓妨碍性滥用的监管主要对于公用为了占市场支配地位和排挤竞争对手或者加强其市场支配地位,总会想方设法地使其竞争者难以接近交易对手,或者封锁竞争者接近买方或者卖方的渠道的行为的监管。这种行为主要表现为强制性的交易,即强迫买受人接受其指定的商品或者服务,甚至强迫他们接受与交易无关的商品或者服务。对此,我国《反垄断法》草案中也有规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拒绝向购买者销售商品,不得以胁迫强制交易,排除或者限制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然而,就以设施为特征的公用企业而言,关于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定中应当增加一个禁止“拒绝互联互通”的条款。因为在实践中,电信市场上的限制竞争行为主要表现为占市场支配地位的电信运营企业拒绝向竞争者开放网络,或者以不合理的条件开放网络,例如索取不合理的费用。这里我们应当借鉴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第9条第4款第 4项的规定。据此,一个占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作为一种商品或者服务的供方或者需方,如果拒绝支付适当报酬的企业进入其网络或者其他基础设施,而对方出于或者事实之原因,不进入这些网络或者基础设施就不可能在其上游或者下游的市场上与这个占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开展竞争,这个拒绝互联互通的行为将被视为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除非这个占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能够证明,因经营条件的限制或者出于其他原因,进入网络或者使用基础设施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合理的要求。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在与网络或者与其他基础设施相关的部门引入竞争机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网络或者基础设施的所有权。

作为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是否有必要制定反垄断法,这已经是没有争议的,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建立保护竞争的法律制度。我国的反垄断法,一方面需要制止限制竞争的卡特尔,如企业间商定价格、限制生产数量、划分销售市场;需要规范企业联合,防止产生或者加强市场支配地位;需要制止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搞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需要对公用企业及其他具有独占地位的企业进行监督管理,防止它们滥用市场势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大批外国企业和外国商品涌进入我国市场,与我国企业和商品相竞争,因此,我们也迫切需要反垄断法规范外国的竞争者。因此,制定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反垄断法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而且还有利于促进我国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化,从而成为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加速体制改革的催化剂。

注释:

①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电业局在1994年1月到1995年12月两年期间,采取这些手段多收用户电费120多万元,且这个数据源于占全县十分之一的线路。参见 1996 年 4月14 日《法制日报》。

篇9

关键词:创业;创业者;创业行为;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7012604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涵盖范围极其宽泛的旅游业必将存在着很多创业机会亟待发现,旅游业已经为创业经济滋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1]。相对于旅游创业实践领域的飞速发展,研究领域配套研究工作进展如何?研究成果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否为旅游创业实践行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国外旅游创业研究的结果对中国构建创业型社会有何启示?本文以与创业相关的多个关键词(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entrepreneurial等)借鉴了两篇较为重要的创业研究文献回顾所采用的检索标准――Ireland et al.(2005)和Busenitz et al.(2003)在对一般层面的创业研究进行文献回顾时采用了同样的关键词。作为检索标准,通过对《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ATR)、《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TM)、《国际接待管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IJHM)McKercher, Law and Law(2006)指出《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 、《国际接待管理》(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代表了旅游和接待业研究质量的最高级别。对三大国际旅游研究权威期刊1995―2008年6月以来发表的相关创业文献进行梳理,对上述议题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并提出了发展我国旅游创业的建议和研究方向。

一、国外旅游创业研究的进展

对于国外旅游创业研究的进展概况,本文拟从三大国际权威期刊在1995―2008(6)间发表的创业有关的文献数量、研究方法、研究方向、数据的搜集及数据处理方法五个方面,通过表1和表2进行简要描述。

1.发表文献的数量、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

旅游创业研究体现出如下特点:

(1)文献发表的数量增长缓慢。TM/IJHM/ATR即:《旅游管理》(TM)、《国际接待管理》(IJHM)、《旅游研究》(ATR)在1995―2008年6月间共发表与创业有关的文献55篇,在所有文献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其中TM杂志上发表的创业文献明显多于其他两种杂志,几乎达到50%。从时间与文献数量的对比分析来看,对于旅游创业研究的文献随着时间的发展没有明显增加,说明了旅游创业研究进展缓慢。

(2)研究方法中,实证研究明显多于理论研究:在55篇旅游创业文献中,仅有12篇是从事理论研究的,仅占21.8%(其中,还有部分研究是采用案例描述方法,因为没有涉及到数据,所以笔者将此部分文献定义为理论研究范畴);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献为43篇,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3)研究方向以研究旅游小企业为主,辅以创业者和创业行为研究。实践与研究均表明,小企业在旅游业中占主导地位[2],创业研究与小企业管理间的联系成为近10年国际研究关注的焦点,因为旅游业在很多领域是由小企业主导的,要研究旅游业创业本质,必须关注小企业的发展。Roberts和Hall(2001)指出:“对小旅游公司行为研究的信息很少意味着旅游业的创业行为没有得到很好的了解”,可见,旅游小企业研究成为旅游创业研究的重点。

2.实证研究中数据的搜集和处理

在旅游创业研究中,实证研究方法占有主导地位。实证研究在旅游创业研究中的深度、数据的搜集和处理方法,体现特征如下:

(1)数据搜集的方法主要采用调查和面谈方式,辅以二手数据调查法:绝大多数文献在实证研究中只是采用三种方法之一,近两年的研究发现,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和合理性,部分学者将不同的方法融合于同一个研究中。

(2)数据的处理工具较为简单:在43篇实证研究文献中,多是采用定性方法和描述统计(共占74%),其次是回归分析(仅有5篇)、方差分析(仅有4篇),最后是因子分析(仅有2篇)。

见表2所示。

二、国外旅游创业研究的主要成果

1.旅游创业者构成

对旅游创业者的构成,多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移民与性别。对于移民,Getz发现新进入者主导了苏格兰Spey山谷的企业所有权。King观察到主要是返回家的移民建立了旅游业的小企业。Getz和Carlsen结论表明西澳大利亚的乡村旅游企业主大部分是进来国内的移民者,只有小部分是本地人[3]。对于性别,Getz和Petersen研究表明,小企业主中女性较多,多是经营艺术和手工艺品及微小规模的住宿企业[4]。McGehee、Kim、Jennings研究特别指出女性对于乡村旅游创业具有高动机[5]。

2.旅游创业的动机

加拿大范库弗峰岛的雇员和创业者的数据表明,在旅游业中受雇佣的动机的因素共有八个:劳动力市场的环境、旅游业形象、改善目前工作、对特殊生活方式的向往、合适、创业、多样性、利益。其中,生活方式和创业是八个动机中最强烈的[6]。

(1)生活方式动机。Page通过对新西兰的297个小企业主的邮寄调查,发现54%的小企业主的创业动机是享受来自创业的乐趣,此结果与Williams et al.类似,认为生活方式是促使小企业旅游创业的主要非经济因素。可见,生活方式是旅游创业的主要动机。

(2)增长和利润导向动机。以此为导向的小企业数量不多,且男性企业主比女性企业主更倾向于增长和利润导向。例如,Fleischer和Pizam通过对以色列乡村的含早餐旅馆的普查数据表明经营者从事乡村旅游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并使他们能继续呆在农场。Dahles和Bras针对印度尼西亚的Yogyakarta和Lombok的浪漫旅游创业行为,指出Yogyakarta的浪漫创业者是想寻找白人女朋友,获得西方生活的机会;而Lombok的创业者则是从女性旅游者获得金钱来开办真正的旅游企业。

3.旅游创业行为与创业绩效

(1)影响旅游创业行为的因素。不同的学者研究表明,企业成长类型、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阶段和旅游的季节性等都会影响到旅游创业行为。例如,Dahles和Bras针对印度尼西亚的两个地区的浪漫旅游创业行为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阶段影响了创业者(个体导游和小商贩)行为。对于稳固阶段的旅游目的地,由于政府力量强大,创业行为多是在创业者自我组织的团体中进行或是独立进行;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旅游目的地,创业者则可以借助旅游产业的正式设施和设备进行创业行为。

(2)旅游创业行为的特征。旅游创业行为的突出特征为:不确定性、创新性、对识别机会的敏锐力。例如,Russell和Faulkner以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为例分析了创业行为,指出创业行为的不确定性和创新性,目的地未来发展是由拥有创新力和识别、追求新机会的创业者来代表的,创业者扮演了混沌制造者和解决者的角色。d'Hauteserre以康州著名的赌场Foxwood(快活林)为例,指出创业者不仅需要被激发,更需要拥有识别机会的敏锐力。Johnsa,Mattsson认为,最初的创业精神依赖于个体生意人,他们发现当地的机会并努力实现。

(3)旅游创业绩效。Reichel研究了以色列305个小旅游企业(娱乐企业、旅游景点企业和住宿企业)经营业绩的不同,指出娱乐企业比其他两种企业在雇员数量、收入、发展和增长、旅游和企业力量、全球政治危机时期产生利润的成功性和从建立期到1999年的雇员平均年增长数量方面要好。相比较,旅游景点企业仅仅在一个方面好于娱乐企业,即雇员数量。而住宿企业在顾客满意和与竞争者相比的收益率方面好于其他两种企业。Blake通过研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创新和竞争环境,研究了旅游企业增加生产力的方式。Kim、Dalbor、Feinstein通过二手调查数据对87个小餐馆企业的成本管理行为进行分析,指出企业利润边际的不同依赖于企业的管理和所有权结构。随着所有权集中度的上升,公司雇员规模和成本不断下降。

4.旅游创业面临的障碍

旅游创业面临的主要障碍体现在财务资金缺乏、立法与政府支持不足、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缺乏等方面。Page认为小企业主要发展限制是缺乏旅游业中所需网络和知识。Peacock和Kübler指出接待业中管理失败多数与管理者对自己角色感知有关。Butler研究美国黑人旅行社创业中指出,除了种族问题,关于立法、财务、性别和政府等障碍限制了创业行为。Tassiopoulos和Haydam研究南非布法罗的住宿加早餐市场的企业,发现企业面临着缺乏资金、缺乏创业创造力和技能,有限的当地官方支持等问题。Cioccio和Michael研究小企业风险管理时发现小旅游企业的运营者缺乏培训、技能和资源[7]。

5.政府及行业组织对旅游创业的作用

政府及相应的行业组织对旅游创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应该通过不同的措施给予企业运营自由。Michaud和Turner研究表明所有成功者都是产业或州资助的创业者。Wanhill研究了威尔士旅游委员会在“激励―协调”中小企业需求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战略方向指引和外部财务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Sharpley指出乡村旅游计划是由塞浦路斯旅游组织提出并资助发展的(研究建筑、进行资助、设计和完成计划),并进行财务激励,对从事旅游经营的进行贷款利息补助[8]。Sainaghi指出目的地管理组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帮助当地公司建立可持续竞争力和通过定位选择为整个区域创造竞争优势。

但是,政府的相应政策也会阻碍旅游创业行为。Wilson(1997)对印度果阿的旅游发展的研究发现旅游业的低预算与政府促进高等饭店的发展策略是互相违背的。Getz和Petersen研究认为当以创造工作机会为目标时,政府不应不加区分地支持小企业和家族企业,而应侧重支持增长导向的创业者。

三、国外旅游创业研究对我国构建创业型社会的启示

1.创业型社会的内涵

彼得•德鲁克最早提出创业型社会的概念,认为创业型社会的出现是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所谓创业型社会,是一种能够充分孕育创新与创业活动,产生大量创业家与新创事业的社会,是能够激发组织与个人的创新与创业精神,进而带动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社会。

许多研究显示,美国之所以在19世纪逐渐超过欧洲,并在20世纪成为世界强国,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能持续孕育相当浓厚的创业精神,并在比较早的时间形成创业型社会。作为创业型经济的社会基础,创业型社会是一个国家迈向富强的最佳途径。

作为世界重要经济体之一的中国,在保持现有发展势头并实现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方面关于自主性问题,即自主性是保持国家稳定的关键因素,中国经济必须建立在中国自有企业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就是关于民生问题,即怎样保证中国13亿人口都有事做、都有饭吃,如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综合考虑结果显示,创业型社会的构建是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最佳答案,通过鼓励更多人投入创业的行列,加大中国自主创业的力度,在保证国民就业机会充分的基础上,通过高层次创业(机会型创业)推动中国经济的更快发展。

创业型社会就是在良好的配套环境下,激发全体人民的创新与创业活力,进而带动长期持续的经济成长。而旅游创业在全民创业和持续性成长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主要源于:(1)旅游业在众多产业中综合性最强,涉及了与人们生活和享受发展息息相关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其中必将蕴含着大量的创业机会等待开发。(2)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与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有目共睹的,作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其一直保持了良好、快速的发展势头,对于带动国家经济的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3)旅游业由于提供的服务范围较广,既包括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食、住等),也包括满足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游、娱等),因此,在吸纳劳动力方面优势突出。可见,旅游创业对促进我国创业型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2.国外旅游创业研究对我国构建创业型社会的重要启示

国外旅游创业研究从全民创业(尤其是返乡农民工的安置、女性创业)、创业动机与创业行为的引导、创业培训与教育和政府在旅游创业中的职能方面,对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构建创业型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旅游创业对安置社会闲置劳动力和边缘劳动力作用突出,促进了全民创业的实现。King的研究表明返乡的移民多成为旅游小企业主,而McGehee、Kim和Jennings研究特别指出女性对于乡村旅游创业具有高度积极性。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2 000多万农民工返乡的安置问题,这些农民工很多可能来自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落后地区,政府可以通过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来带动部分人的就业,即以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比如,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农家乐”项目成为安置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成功模式,也成为农民创业的典范。而女性,由于心思缜密、工作耐心、易于沟通等特征,则更适合在服务行业中进行创业。

(2)通过创业环境的塑造,在提高生存型旅游创业成功率的基础上,逐步加大机会型旅游创业(即以增长和利润导向为主)的比例。国外研究表明,改变生活方式是旅游创业的主要动机之一,在旅游小企业主中,以增长和利润导向为动机的小企业主的数量很少,多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收入。可见,旅游创业的动机还处于较低的需求层次,但这却符合中国目前的创业水平,即以生存型创业为主导。所以应该加强对生存型旅游创业的创新环境培育,激发潜在的创业者加入到旅游创业队伍中。虽然多数旅游创业者是基于生存目的创办小型的旅游企业,但在旅游业中也不乏以增长为导向的机会型创业,由于该创业类型对于市场的开拓、就业的拉动、经济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因此要加大对机会型创业的引导。

(3)加大对旅游创业行为的引导与培训,加强旅游创业教育的力度。刘常勇通过研究中国不断变化的旅游政策和战略及对教育和培训基础设施的应用,指出政府忽视了小企业的需求和对本地创业的刺激。旅游创业行为首先源于对创业机会的识别,通过多方面开辟旅游创业信息的沟通渠道、树立旅游创业成功的典范将有利于潜在旅游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当然,创业者的素质、知识水平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创业机会的识别,所以,应当加强旅游创业教育。旅游创业教育的实施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视旅游创业的作用,将旅游创业教育纳入国家正规的学生培养教育体系,尤其是专业教育体系;更重要的则是实现旅游创业教育的社会化,由于现阶段大部分旅游创业者(例如乡村旅游创业者、旅游小企业主)在知识、技能方面处于低层次阶段,加大社会性的、公益性的、普及性的旅游创业培训将有助于提高创业行为发生率和成功率。

(4)强化政府在旅游创业过程中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等职能。政府的决策与行为必须建立在公众需要的基础上,以公民的权利存在为前提,以公民权利为本位重构法律制度,实现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首先,政府通过大力宣传创业理念,在全社会提倡“凭劳动赢得尊重”,树立在劳动中创业实现人生价值、个人创业造福于社会的观念,加强旅游创业的社会培训力度,激发旅游创业行为。其次,通过旅游创业优惠政策的出台刺激旅游创业行为的发展。再次,政府应协调旅游创业与各方面的联系与合作,特别是旅游创业资金的获得和使用,解决普遍存在的旅游创业瓶颈问题。最后,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降低创业者对创业失败风险的评估,促进更多的人参与到旅游创业中。

四、结论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国外旅游创业研究的发展状态表明旅游创业研究远没有达到实践要求的水平,不管是从整个管理研究领域,还是与创业研究背景的比较,旅游创业研究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和规模,并表现出理论研究不足、实证研究缺乏深度等特征。尽管近两年研究的内容正在不断扩大,向旅游创业行为、创业绩效、政府及行业组织及创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延伸,但由于研究均是针对某一地区展开,研究结果的适用性有待商榷。中国要加强旅游创业对构建创业型社会的驱动作用,有必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首先,提高旅游创业理论研究的水平,为实证研究提供一般的分析框架。创业研究虽然表面很丰富,但在理论方面却极非常缺乏,没有统一的理论。这就导致了实证研究结果没有一般的理论结论去衡量对错,使实证研究出现理论自由的研究状态。对旅游创业研究,缺乏理论研究支持更为明显,学者们应侧重对一般理论的归纳、总结及演绎。

其次,深化旅游创业实证研究,丰富实证研究的工具,突破目前主要采用描述统计和定性分析等初级分析工具的现状,采用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方法,加强跨领域(经济、社会、心理和管理等领域)、跨地区、跨文化的实证研究比较,进一步提升研究结论的适用性,为一般性结论的提炼奠定基础。

最后,在不断丰富对旅游小企业、政府行为和旅游创业及创新行为的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旅游家族企业的研究力度,从文化、个性特征、动机和组织行为的不同角度探讨家族企业与一般小企业的不同,突破目前旅游业内将家族企业与小企业混为一谈的现状。另外,应对旅游大公司创业、公司内部创业(即雇员创业行为)、旅游企业创新行为、旅游企业创业精神持续发展等亟待研究的领域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 Li,L.A.Review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Published in the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Journals[J].Tourism Management,2008,(1).

[2] Donald Getz,Per Ake Nilsson.Responses of Family Businesses to Extreme Seasonality in Demand:the Case of Bornholm,Denmark[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17-30.

[3] Donald Getz,Jack Carlsen.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of Family and Owner-operated businesses in the Rural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Sectors[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547-560.

[4] Donald Getz,Tage Petersen.Growth and Profit-oriented Entrepreneurship among Family business Owners in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5,(24):219-242.

[5] Nancy G.McGehee,Kyungmi Kim,Gayle R.Jennings. Gender and Motivation for Agri-tourism Entrepreneurship[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280-289.

[6] Nicole Vaugeois,Rick Rollins.Mobility into Tourism:Refuge Employer?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34): 630-648.

[7] Leah Cioccio,Ewen J.Michael.Hazard or Disaster: Tourism Management for the Inevitable in Northeast Victoria[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1-11.

[8] Richard Sharpley.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the Case of Cyprus[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233-244.

篇10

关键词:绿色物流;汽车运输;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汽车运输作为一种快捷、迅速、机动、灵活的运输方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受到重视。加强汽车的维修管理和运输管理,采用运输合理化的技术方法,并开展共同配送、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等有效措施,才能使汽车运输符合新时期条件下绿色物流的高级意识形态,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物流的实施要求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体现“绿色效益”,汽车运输作为城市运输的主导方式,在物流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汽车运输造成的环境污染尤为严重,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视和担忧。只有通过合理的环保对策和配送方式,才能使已突出矛盾得以缓解,并使汽车运输得以长足的可持续发展。

1 汽车运输的特点

汽车运输具有快捷、迅速,机动、灵活的特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层次经济活动对运输的需求,使得汽车运输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并在物流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城市运输过程中。另外,汽车运输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诸如能耗高、运行成本大;社会公害严重、污染环境;安全性差等。由此可见,作为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汽车运输具有较为明显的优越性,亦有短处。

2 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当代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利于下一代环境的维护以及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为了实现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这种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样适用于物流活动。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就是要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的物流,循环型物流转变。

3 汽车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物流在城市运输环节主要依托汽车运输,但是汽车运输造成的环境污染在城市环境污染所占比例很大,并且危害严重,为了可持续发展,汽车运输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汽车运输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1 汽车运输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汽车运输是唯一能够深入城市大街小巷和各个角落的一种运输方式。它除了直接承担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物资交流等大量客货运输任务外,还要为铁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承担起点和终点的客货集散任务。甚至铁路、港口、机场、管道等建设工程,也往往需要先修通公路而后才能开工建设。因此,汽车运输是市内运输的主导方式和社会经济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结构之一,在经济发展中起了突出的作用并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

3.2 城市汽车运输对环境污染的原因

汽车运输产生的污染比其它同类情况严重,这主要跟运输组织结构、实施方式等物流运行模式有关。具体原因可归为:技术落后;运输组织方式不合理;车辆更新慢;部分生产企业空间布局不合理等。

3.3 汽车运输的环境污染途径

3.3.1 由汽车本身运行造成的污染。当前汽车几乎均为内燃机动力,采用石油产品作为燃料,石油产品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对人类的生态环境和身体造成直接危害。另外,汽车运行所产生的振动和噪声,以及车辆电子系统产生的电波公害,也严重危及环境;

3.3.2 在货物运输过程中运输、管理和保护货物过程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以及货物本身造成的污染。

4 基于绿色物流的汽车运输发展与对策

4.1 汽车货物运输的环保对策

首先,应加强汽车的维修管理和运输管理:提高汽车的技术含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汽车燃料质量,推广清洁燃料;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继续采取一些行政措施,科学组织交通行车。通过运输合理化措施来降低货物运输中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采用使运输合理化的技术方法:提高运输工具的实载率;配载运输;挂车运输;通过流通加工使运输合理化。

4.2 开展共同配送

共同配送(Joint distribution)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即多个客户联合起来共同由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来提供配送服务。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共同配送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同产业间的共同配送和异产业间的共同配送。对于同产业的共同配送模式,共同配送的整体组织难度相对较低,发展起来相对容易。对于异产业共同配送而言,集约化程度越高,要求专业化的水平越高,因而对于异产业的共同配送,应主要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来主导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4.3 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

复合一贯制运输(Combined transportation)是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等基本运输方式的长处,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环节、多区段、多运输工具相互衔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克服了单个运输方式固有的缺陷,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从物流渠道看,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市场环境差异造成的商品在产销空间、时间上的分离,促进了产销之间紧密结合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

4.4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第三方物流,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更广泛地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

5运输企业发展绿色物流业的有效途径

5.1要进行经营策略的调整

运输企业要根据物流的运作规则和市场的需要,抓住机遇,调整经营策略,学习物流管理,扩充物流技术,迅速进人区域物流系统;要从运输本业出发,提供多方位、全方位的物流服务;要与用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参与供应链的管理;要建立实时信息系统、存货管理系统,以及与用户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现代绿色物流服务的需求,说到底,是用户在质量方面的高层次需求,是我们运输企业发展所必然要跨越的一个台阶,只有迈上这个台阶,我们才能面对物流服务需求的挑战。

5.2要提高服务意识

对运输企业来说,发展物流首先是一个服务问题。运输企业在向现代绿色物流服务的融合和转化中,必须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将满足用户的需求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宗旨。

现代绿色物流运作强调物流服务企业要向它的上游和下游寻求服务对象,并与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形成跨行业的、优势互补的联合与协作,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因此,作为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要同工商企业建立起紧密联系的伙伴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工商企业要转向使用“第三方”专业物流服务企业,不仅向它们提供生产计划和交易数据,而且要同它们分享战略信息,以便共同策划最佳的方法和采用更有效的手段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专业物流服务企业要为用户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使用户切实从接受专业物流服务获得比它们自己经营物流更多。

5.3要找好切入点 随着流通领域里商品供应和配送系统的变化,运输企业要同商业部门更紧密的联系起来,不是去经商,而是去为商业服务。近年来我国商业零售业建立配送中心,实行商品的统一采购,统一订货,统一配送,和统一管理。而各地这类商店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厂家配送少,社会配送体系尚未形成,店内自行配送投资大。在这种情况下,运输企业应该力争融入,发挥自的长处,以运输为本,向“配送”服务转化。

6.结束语

目前,西部地区社会化物流形式尚未形成,但应该看到,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现代绿色物流体系运行效果已然体现,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最终会推动现代绿色物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形成与发展。因此,我们运输企业要更新观念、早作准备、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加快发展速度,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需要,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冯崇毅.汽车运输企业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