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企业职工 劳动保护探讨
一、当前煤矿企业职工劳动保护工作状况
随着煤矿企业的快速发展.煤矿企业建设和生产任务日益繁重。煤矿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煤矿作业环境不断变化,劳动保护标准和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的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观念、工作方式、工作手段等与新时期煤矿企业生产发展和保护职工劳动健康的要求已不桕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工劳动保护的观念和意识,与新时期劳动保护工作的高标准高要求不相适应。2.职工劳动保护的档次与新时期煤矿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3.工会劳动保护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与新时期煤矿发展水平不相适应。4.工会劳动保护与企业安全生产息息相关,安全生产的重点是设备和人身的安全.忽视了劳动者心理健康对安全生产的影响。5.基层工会的劳动保护检查员的责、权、利不匹配、激励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不能积极主动进行劳动保护检查,工作的责任心不强,劳动保护监督榆查的作用就不能很好的发挥。6.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应随着煤矿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和生产作业人员操作方式的变化、工作环境的变化以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技术手段也应更新。工作重点也应随着转移,以确保劳动保护工作起到实效。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煤矿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与新时期煤矿事业的高速发展存在许多的不适应.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煤矿企业普遍存在的重生产、抓进尺、重产量的倾向,对设备和人身的安全非常重视。但是,对职工的劳动保护特别是在生产作业中的身体健康、工作环境对职工健康的影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工会、职工代表和安监部门三者的配合合协调不到位,没有达到优势互补。特别是在大多数人的认识中,劳动保护只是工会的事,所以形成了工会在职工劳动保护工作中“单打独奏”的局面。3.工会及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职、权设定限制了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力度与效果。4.职工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手段落后.必要的经费和设备不能保证,工作条件限制了劳动保护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三、做好新形势下职工劳动保护工作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不断好转,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切实做好以群众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对于建立健全劳动保护管理体制,落实各项劳动安全卫生措施,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煤矿企业工会能否切实履行维护职工劳动保护权这一重要职责,对保持稳定、实现“安全发展”、创建和谐企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做好新时期煤矿企业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挥工会维权职能,构建和谐企业
和谐企业是和谐社会的细胞,是企业职工家属安居乐业的依托。社会和谐更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更是我们工会工作的根本要求。
1.工会维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工会法》规定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就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体现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这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的本质完全一致。主要表现为:首先是更加关注职工的生存生活条件。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次更加注重职工的发展竞争机会。设定加入工会的平等权利,帮助指导职工与企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参与民主管理、技术创新、劳动竞赛、组织职工开展文体活动等。三是更加注重劳动关系的和谐。通过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及相应的特殊权益保护合同,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
2.充分发挥工会维权职能
首先,企业工会要服务大局,源头参与。源头参与是工会服务大局和服务职工相一致的集中体现,也是工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务实之举。其次提供载体,建立机制。以多种扎实有效的活动为抓手,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工作机制。如推动“职工之家”建设,强化工会职能的机制;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升职工素质工程的机制。三是加强监督、维护和谐。通过参加劳动法规执行检查活动,通过监督情况通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违法案件调查处理制度、提请有关部门处罚违法行为等制度,把工会的群众监督与立法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进一步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使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维护企业的稳定和企业的和谐。
3.以和谐为目标,推进工会工作管理创新
首先,要最大限度地把劳动者组织起来。工会组织要大力推行签订集体合同,开展工会会员登记制度等做法。只要职工与企业建立了劳动关系,企业职工就可以登记为工会会员,最大限度地把职工团结在工会周围。实现”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有工会”的总目标。
其次,把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促进企业发展上来。通过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职工开展建言献策、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岗位技术比武等活动,培养锻炼更多的企业需要的高素质职工和专业人才队伍。更好地发挥工会维权作用,促进矿区和谐发展。
4.坚定不移地坚持依法履行工会劳动保护职责。要充分行使《工会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授予,工会在劳动保护了=作中的代表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按照三个条例明确的各项职责,关心职工劳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情况,监督国家有关劳动保护、安全技术、工业卫生等法律、法规、条例在企业的贯彻执行情况,向职工进行安全宣传.监督行政解决影响职工健康和安全的问题。
5.协调与处理好工会与安监部、专业管理与民主监督的父系
工会同安临部门各有侧重.要共同探索新时期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的工作思路、内容、方式和途径。
6.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要与“安康杯”竞赛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劳动保护工作细化分解落实到“安康杯”竞赛的各个环节,实现与“安康杯”竞赛同布置、同实施、同考核。在不断深化“安康杯”竞赛活动中提高全体职工的自我保护的意识与水平,做到让全体职工在生产劳动工作中充分行使劳动保护的权利,自觉抵制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努力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别人不受伤害。
7.善待生命,才能善待人生
工会劳动保护要从新时期煤矿企业的发展出发,研究与探索更深层次的趴工劳动保护问题。立足实际,从制度上解决矿井设备、工作环境、企业外部因素等对职工身体的伤害以及职工心理健康对安全牛产的影响.切实维护职工的“安全健康权”、“知情权”。
8.加强工会劳动保护队伍建设。
夯实基础,壮大力量,故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基础,全面薄实工会劳动保护三个条例”加强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队伍建设.解决工会劳动保护专责兼职过多的问题.配备好专职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努力构筑维护职工安全健康的“安全网”,以适应安全生产彤势发展的要求。加强工会劳动保护队伍的培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分层次、灵活多样,讲究实效。对持证的劳动保护专职监督检查员要定期集圳,在“专”字上下功夫、在创新卜求发展;对基层 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要做到有适应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训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岛他们的理论、政策和争业技术水平,逐步建立支懂理论、懂政策、懂法律、懂技术,具有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的工会劳动保护骨干队伍。
9.加强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宣传教育
一是广泛开展培训。组织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的培训,系统学习劳动保护的政策法规和企业有关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二是强化素质教育。向广大职工宣传在生产中的劳动保护权利,在广大职工中开展以“三不伤害”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演讲、文艺演出、安全教育等活动,开展安全生产技能“大比武”活动,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技能,杜绝“三违”现象发生。三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安康杯”竞赛活动。进一步突出竞赛的目标和竞赛的方法,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将“安康杯”竞赛活动内容量化分解,列入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管理,并对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把“安康杯”竞赛的“十个一”活动贯穿于安全生产之中,使群众性的“安康杯”竞赛活动发挥更大的作用。
10.认真落实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作的各项制度,改善工会劳动保护专贵人员的工作条件,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检查设备及工具,解决通讯、交通等困难。为适时进f行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创造通畅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晓敏.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工会劳动保护工作[J].企业导报,2011,6.
篇2
但实际上,女职工的保护仍存在如:女职工就业机会不平等、工资待遇较低、女职工“四期”得不到保护、女职工产假待遇难以落实、个别企业女职工劳动卫生条件差等突出问题。
首先,就业机会不平等,女性就业率低,晋升机会少。我国的《劳动法》就曾有规定,女性与男性拥有平等的就业和择业的机会、条件和权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男女的就业机会却并非如此,常常表现出其不平等性。据相关调查表明,许多企业、公司在招聘人才时,明确表明只招聘男性。即使是男女具有同等资格条件,亦会优先录取男性。可见,就业歧视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女性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的机会总是小于男性的。与此同时,女性获得晋升的机会也远远低于男性。一些用人单位根本不重视女职工就业后的待遇及发展问题。对于女职工的岗位培训、深造学习、晋升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给予女职工的晋升和发展机会普遍低于男性,导致男女两性收入的差距不断加大。
其次,部分企业女职工工资待遇过低,女职工的劳动保护未实际到位。由于一些女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常常被当做廉价劳动力使用。据调查,有很大一部分新建企业的经营者,并没有按照国家的规定给女职工支付工资。比如:有的企业一线女职工占据90%以上,女职工的总体生产定额是在逐年增长的,但是其工资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而有的企业对于国家规定的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并不实行带薪休假,并且对于职工的加班不实行加班补偿。还有的企业对于女职工应当享有的各种补贴根本不予发放。由于许多女职工每月的工资收入根本达不到最低生活标准,除去生活费以及日常必要开支,一个月下来根本所剩无几。企业依仗强势地位未落实关于女职工“四期”保护的规定,严重侵害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以上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法律不健全。我国对女职工的劳动保护是有法可依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在现实中,侵犯女职工权益的现象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加上法律、法规规定的尚健全,致使在保护女职工合法权益方面出现漏洞。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积极发挥工会的职能作用,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的规定。首先,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其次, 女职工怀孕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在正常劳动日以外延长劳动时间;对不能胜任原劳动的,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劳动。怀孕七个月及以上的女职工,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在劳动时间内应当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怀孕的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应当算作劳动时间。再次,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0天的产假。女职工在哺乳期内,所在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女职工比较多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自办或联办的形式,逐步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等设施,并妥善解决女职工在生理卫生、哺乳、照料婴儿方面的困难。
企业工会维护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应建立有效的维权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得到落实,建立健全女工组织,并形成了网络体系。健全女工组织,配备强有力的女工干部,女工组织网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健全各项制度。女工组织与工会同步换届、同步选举。
在女职工就业方面要加强女职工自身建设,提高女职工就业能力。造成女性劳动者就业率低下的首要原因是女职工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因而当前首要任务是要提高女性劳动者个人素质,消除传统文化上的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在法律上赋予女性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服务于女性,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通过有计划有针对的培训工作,提高女性的就业层次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强女性自身的法律意识,认识到维护自身权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加强普法教育。在女职工中广泛开展女职工学法律知识竞赛活动,以《劳动法》、《婚姻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广播、画廊、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法律知识。通过法律知识讲座、培训、咨询、宣传,增强女职工的法制观念,真正使广大女职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提高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篇3
近年来,江苏省总工会和南京市总工会运用“一法三卡”,不仅以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规范了工会开展安全检查的主要标准和具体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也使工会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与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对各类事故隐患的超前预防、监控和治理的效果。
一、“一法三卡”的由来
“一法三卡”指在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中采用的重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法及安全检查提示卡、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信息卡、危险源点警示卡。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法指在生产(工作)区域内对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作业点采取排查、评估、建档、立卡等措施,建立监督控制体系,促进隐患整改的群众性劳动保护方法。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信息卡主要运用于化工行业,包括事故隐患作业点名称、危险等级、易发生事故种类、防护措施、监控要求、紧急预案、责任人、检查周期等内容的提示卡。危险源点警示卡则指通过在危险区域或岗位挂牌,提示存在的危险,让员工提高警惕。安全检查提示卡是一种作业现场安全检查主要内容提示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解决了工会在企业安全检查中“查什么、怎么查”的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总工会开始推广应用国际劳工局推荐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信息卡,并结合我国的安全生产实际着手制定建筑安全检查表和煤矿安全检查表,把工会的安全检查工作与促进企业对事故隐患的建档和跟踪整改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工会安全检查查无结果和推进企业整改力度不够等问题。
二、推广应用“一法三卡”的重要意义
“一法三卡”是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落实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职工岗位责任制的重要措施,也是动员广大职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安全生产管理的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通过推行“一法三卡”,不仅能进一步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提高预防水平、杜绝或减少各类事故和职业危害发生,而且是提高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者和监督检查员提高有效监督检查的有力措施,也是广大职工提高安全生产素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具体有效措施。
1、 “一法三卡”是贯彻落实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体现。
“一法三卡”的核心就是注重对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的提示检查、危险警示和信息告知,最终实现重点监控,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克服以往的亡羊补牢式的安全监督管理手段,促进和加强安全监督管理,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在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
2、“一法三卡”是开展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有效形式。
《工会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都赋予了工会组织在安全生产和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中的职责和权力,但如何运用有效的形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履行这些职责,仍然是一个值得各级工会劳动保护干部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不能否认,当前在一些地区和单位,长期存在着监督检查无手段、无措施、无针对性的“三无”现象,导致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与群众的要求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相距甚远。“一法三卡”为工会组织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有效开展群众性的安全监督检查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形式和方法。
3、“一法三卡”是推动群众性监督检查与专业安全管理相结合的探索和实践。
“一法三卡”体现了工会群众性监督检查的特色,又与企业的安全管理有效衔接,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体现了专管与群防的统一。
4、“一法三卡”是职工群众自我教育,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有效措施。
分析多年来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职工违章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职工违章往往是由于不懂、不会和不重视。“一法三卡”通过简单明了的应知应会,使职工知道遵章守纪;知道本岗位存在哪些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知道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知道一旦发生事故怎样进行紧急处置等等。因此,“一法三卡”将在防止职工习惯性违章,保证操作安全;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懂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各级工会要加强推广应用“一法三卡”的工作力度
各级工会要加强“一法三卡”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更有实效,进而促进企业的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的治理,更好地维护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1、加强领导,建立制度,为推广和应用“一法三卡”提供组织保证。
各级工会要从思想上重视“一法三卡”的推广应用工作,真正将这项工作纳入到重要的议中日程,认真研究,着手制定推广工作计划,提出目标要求,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特别是各企业工会组织,作为“一法三卡”经验的具体组织实施者,更要注重结合本企业实际和安全生产需要,建立起必要的制度,确保“一法三卡”的有效推广应用。
2、加强宣传,广造舆论,为推广应用“一法三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各级工会组织要充分利用工会的宣传教育阵地,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宣传介绍推广“一法三卡”经验的重要意义和其在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广造舆论,扩大影响,不仅要让从事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同志认可,还要争取得到政府行政部门的认同和支持。广大职工群众是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受害者,也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和中坚力量,要注重对他们进行 “一法三卡”的宣传与普及,取得他们的赞同和配合,为顺利推广应用“一法三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为推广“一法三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法三卡”是安全生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有效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形式,既方便灵活,又简单实用,非常适合于工会组织开展的群众性安全监督检查和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各级工会组织在实际推广应用中,应该注重加强对劳动保护干部和监督员的培训教育,使他们能够深入了解、熟悉并最终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种方法去开展监督检查工作。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现场观察学习等形式,提高应用人员的素质,为推广应用“一法三卡”奠定坚实的基础。
4、加强指导,培育典型,为推广“一法三卡”做好示范引导工作。
篇4
关键词:建筑工人;安全培训;重要性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近年来建筑业持续迅猛的发展,机械化操作代替了手工操作,而机械化的程度越高,就要求我们的操作工人技术素质水平越高。建筑工人的技术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控制和减少伤亡事故,确保安全施工的关键之一是“强化对建筑工人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但是目前建筑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存在一定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我谈谈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几点看法:
一、建筑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现状
现实工作中, 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情况发展不平衡。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和发展,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受利益驱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安全意识淡薄,放松了安全管理,特别是在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在经济上和时间上不舍的投入,导致安全技术水平低下。一些建筑业企业领导和项目经理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仅限于在开会时讲“要注意安全”,而怎样注意安全就讲不出所以然,一些安全员不明白自己在施工现场的地位和作用,对安全知识一知半解,有的甚至连常用安全技术规范标准都不了解,特别是新进场的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不懂本工种操作规程,不掌握安全技术规范标准。
二、安全教育培训内容要具体化
1、建筑企业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1)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安全生产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为安全生产奠定思想基础,通常从加强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劳动纪律两个方面进行。通过安全生产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教育,提高各级领导、管理干部和广大职工的政策水平,使他们严肃认真地执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劳动纪律教育主要使广大职工懂得严格执行劳动纪律对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2)安全知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的主要内容:企业的基本生产概况、施工工艺、机械设备、高处作业、脚手架工程、模板工程、临时用电工程、文明施工、消防器材应用等安全基本知识。(3)安全技能教育。安全技能教育就是结合本工种专业特点,实现安全操作、安全防护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术知识的教育。使每个职工都要熟悉本工种、本岗位专业安全技术知识,包括安全技术、劳动卫生和安全操作规程等。
2、安全教育要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内容、可行的措施,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建筑施工企业领导和项目经理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及重大伤亡事故教训分析,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仅要学习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重点还要反复学习,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掌握应用检查、评定、分析和提出整改措施和方法。作业人员培训主要内容,除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外,重点要学习安全知识常识和本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以及重大伤亡事故案例分析。安全教育中要杜绝蜻蜓点水,随意找几本书,念几个文件和规定,走过场的现象发生,切实提高安全工作水平。
三、安全教育培训形式要多样化
安全教育培训可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开展活动,比如说可以制作形式多样的培训资料,图文并茂,提高员工的培训兴趣;也可以建立安全教育室,举办多层次的安全培训班,举办安全知识演讲、报告会、进行图片和典型事故照片展览,放映电视教育片,举办安全知识竞赛,购置或编印安全技术和劳动保护的参考书、刊物、宣传画、标语等。总之,安全教育要避免枯燥无味和流于形式,可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并坚持经常化、制度化。同时应注意思想性、严肃性和及时性。培训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每次培训结束必须进行考试,以检验培训效果。
安全教育培训是提高职工安全素质的根本途径,安全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很多,关键是要注重教育培训的效果,避免形式主义、走过场。随着安全责任越来越重大,安全教育的内容一定要全面、具体,要正确对待各种安全教育培训,讲求实效,真正以人为本,让员工受益,真正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从而为实现零事故奠定基础。
四、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1、加强对管理层人员培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素质。企业必须定期、定时、分批培训各级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提高管理安全生产的素质,做到对安全生产能管、会管、管得好。
2、加强对施工人员岗前培训,提高其安全生产意识。企业对参加施工的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技术教育,使其熟知和遵守本工种和各项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定期进行安全技术考核,合格者方准上岗操作。对于从事电气、起重、建筑登高架设作业、焊接、汽车驾驶、爆破等特殊工种的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获得合格证书后,方准持证上岗。
篇5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原理安全立法管理模式
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
LuoYun
(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
Abstract: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werediscussedinvolving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andmethodandmodeofsafetymanagement.
Keywords: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MethodofsafetymanagementModeofsafetymanagement
1引言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代,同时也是经济与文化矛盾、环境与技术冲突、人类与自然牵制的时代。由此,不仅人类文明史要揭开一个新的百年,更应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如果不引起高度的警惕,21世纪将会是灾害、事故、环境公害更为恶化的时期。其实,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笔者已深切地体验到这一点:人炸、资源枯竭、环境危害、重大事故与灾害频发……。还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不科学、欠文明的落后文化习俗,形成了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背景:人类的科学素养不尽人意;地区或国家间的技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顾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在很长一段时期将仍是不少人的主导追求;企业经营人员的短视与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盛行;……。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是21世纪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显然,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平安、健康、少灾都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目标。另一方面,21世纪将是高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数字化生产与生存的方式将会得以普及的时代。新技术、高技术首先将给人们带来发展与进步、效率与效益、舒适与文明,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技术的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与灾难。
面对上述的现实与背景,正视未来的挑战和忧患,为了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世界,需要创建安全的生产方式和康乐幸福的生活方式。为此,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重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效地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安全管理作为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将为21世纪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和安全生存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2安全原理-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石
安全管理方法与对策的绩效,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需要有战略和方向的指导。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科学的规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
安全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是安全科学以及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石,是人类预防事故的重要理论核心。21世纪,人们将会不断探求如下的安全科学原理。
1)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人类历史进程证明: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2)安全系统论原理。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应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认识事故系统,对指导人们从控制事故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但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安全经济学原理。阐述清楚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4)安全管理学原理。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5)安全工程技术与卫生工程技术原理。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生产工艺与技术,研究相适应的安全工程技术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机电安全原理等,以及卫生工程技术原理,如防尘原理、防毒原理、辐射防护原理等。
同时,在20世纪尚未完善的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将在21世纪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人类实现了真正安全原理的掌握,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使今天人们安全生产和生活的必然王国走向未来人类安全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3安全立法-安全管理永恒的利器
从中世纪起,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陷、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发生。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
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可追溯到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针对世界范围的安全立法,人类进入20世纪才迈出了步伐,这就是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的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要数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是劳动安全立法最早和较为完善的国度。除此,很多国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20世纪,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到1915年才正式实施《工厂法》,比英国晚了近百年。
未来的21世纪,人类的安全立法必将体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1)安全法规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
2)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
3)安全立法的目标体系更趋明确。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
4)安全立法的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国际通用安全法规(ISO标准、ILO法规等)、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石油、核工业等)、地区安全法规(欧盟、亚太等)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5)安全立法的功能体系更为合理。建议性法规,如ISO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一般各国制定的国内安全法规都属此类;承担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规,如法律、技术标准、行政法规、管理规章等,各尽其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将会陆续颁布和实施。
4管理方法-事故预防对策之技巧
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60年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进展到60年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21世纪,要进一步理解和落实这种认识和过程。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30年代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安全管理法则,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为近代工业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到了世纪后期,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21世纪,安全管理科学园地将会更加百花争妍。
从管理方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21世纪,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预期型管理、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行为抽样技术、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将会大显身手,安全文化的手段将成为主要的安全管理技术。
5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不断探索的命题
我国的安全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80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入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显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技术、经济体制和安全理论指导下,表现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色。
21世纪将是安全科学管理不断深化,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断加强的时代。现代安全管理将逐步实现: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
21世纪,如下安全管理模式将得到发展和完善:
1)企业HSE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三结合的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意识,激励企业员工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工作热情,最终改进企业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效能,实现人类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效益。
2)企业ISO18000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MS)。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规范下,企业要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这是国际标准一体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随着ISO9000和ISO14000在各国逐步得到认可和取得成功的背景下,国际工业社会重视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这一体系的推行,将促进和改善人类社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和水平。
3)企业“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在企业,无论是人身伤亡事故,还是财产损失事故;无论是交通事故,还是生产事故,甚至是火灾或治安案件,都对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害。这些为人们所不期望的现象,无论从根源、过程和后果,都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人类对其进行防范和控制,也都有共同的对策和手段。因此,把企业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治安、环保等专业,进行综合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21世纪,企业建立“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是大势所趋。
4)国家安全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国家-企业-职工三方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构建国家监察-行业协调-企业自律-工会监督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制;二是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身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等目标出发,建立国家的大安全管理模式(机构、组织、立法、管理体系等)。
通过这些努力,将实现全面防范来自于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意外事故与灾难,减轻来自于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和危害,防止和减少来自于社会因素的公共事故与危害、治安案件及“黄、赌、毒”等消除或控制其对人类身心和生命的危害与毒害。■
作者简介:罗云教授“”版权所有
作者单位:罗云(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邮编:100083
参考文献:
[1]罗云.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方法、技巧.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1997.
[2]肖爱民、唐紫荣等.事故管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3]董立斋、巩长春等.工业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4]金磊、徐德蜀、罗云.中国现代安全管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篇6
关键词:工作权;《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劳动权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255-02
1 工作权概论
多数的国际人权法学者都认为,《公约》规定的范围是一个涵盖范围非常广的概念,被称为“工作权和工作中的权利”,也有的称之为“工作权和与工作相关联权利”。广义上的工作权包括就业权、以就业为目标的权利和工作者的权利,狭义上的工作权只是针对获得职业的权利而言,包括个人不受当局或其他人干涉自由地选择职业,并且有权拒绝一切形式的强迫工作。尽管事实上《公约》并未给工作全下定义,也未列明工作权的详细范围,,但是在《公约》第六条中说明了工作权所包括的内容,应当认为《工作权》中提到的概念为广义的工作权的概念。
工作权可以从两个意义上来考察。第一种意义的工作权属于个人的自由,它指的是个人就业的自由。尽管承认某些行业工作有特殊的职业要求,但是这种意义上的工作权利禁止根据人们的性别、年龄、种族、信仰等决定其能否就业。这种意义上的就业权是一种普遍的、人人享有的权利,它特别反对就业上的歧视和差别对待,由法律调整;而第二种意义上的权利是指,人人有受雇佣的权利或者资格,它不是法律上的权利,主要由市场需求和经济因素来决定。因此,一方面强调劳动保护,一方面,我们又要允许适当的失业的存在。
2 工作权的内容
关于工作权的内容,学界有不同的说法。事实上不管哪种分类方法,所包括的工作权的内容是大体一致的。为了更好地研究以《公约》为大背景下的工作权,我们不拘泥于传统的分类,而是按照《公约》中涉及工作权的具体条文来进行分析。
整个《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阐述工作权的是第6、7、8条。
2.1 第六条:狭义工作权
《公约》第6条是关于以就业为中心的狭义的工作权。
2.1.1 该条第一款规定缔约各国应当承认工作权
“承认”是一种消极的保护。国家不需要为每个人提供一份工作,只需要确保其获得就业并一直为生的权利不受侵害即可。公约在这一款的工作权中明确提到了择业自由权,即“自由选择和接受”工作。择业自由意味着不得强迫劳动,同时也应当包括为残疾人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同等就业机会并保障其实施。
总之,工作权至少包含三点:工作机会权、工作足以谋生以及工作是自由选择的。
2.1.2 第6条第2款指出了国家为充分实现上述工作权而应采取的两个方面的措施
(1)“技术和职业指导、培训的方案”;
(2)“在保障个人的基本政治和经济自由的条件下,为达到稳定的经济、会和文化发展以及充分和生产性就业而应采取的政策和方法”。可看出国家的义务并不是为每个实际提供工作,而是创造和提供工作机会,因而国家要实行职业指导培训等措施,以便人们能有更多的就机会。
公约要求国家为充分实现工作权而应采取的上述措施肯定不是穷尽的列举,而且结合公约第2条第1款的规定来看,国家应该尽最大能力采取措施,逐渐达到工作权的充分实现。
2.2 第7条:公正和良好的工作条件
第7条只有一款,核心就是规定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公正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项:
(1)最低限度的报酬。这里又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
①“公平的工资”和“同值工作同酬”;②保证过上“过得去的生活”。
(2)安全和卫生的工作条件。尽管有第12条关于健康权的内容,公约第7条还是规定缔约国要保证人人享有安全和卫生的工作条件。
(3)同等的提级机会。第7条规定:“人人在其行业中有适当的提级的同等机会,除资历和能力的考虑外,不受其他考虑的限制”。这同样是贯彻平等和禁止歧视的原则。
(4)休息、休闲。《公约》中的公正和良好的工作条件还包括人人享有休息权。
此外,公约第8条关于工会的权利的规定,也是维护第7条权利的重要保障。因此,国家还必须切实尊重和保障工会权。
2.3 第8条:与工会相关的权利
与工会有关权利在性质上属于即刻性权利,而不是逐渐实现的权利。国家在这方面的主要义务是尊重和不干涉该权利,包括四点:1.工会的组织参加权。人们有权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利益为目的创办工会组织,且不受《条约》之外的规定限制。2.工会的结盟权,即“工会有权建立全国性的协会或联合会,有权组织或参加国际工会组织”。3.工会的自由工作权,即“工会有权自由地进行工作,不受除法律所规定及在民主社会中为了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的利益或为保护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所需要的限制以外的任何限制”。4.罢工权。罢工权的主体在公约中没有明确规定。可以认为它既是一项个人权利,也是集体权利。
《公约》对国家义务的规定比较清楚、保护的权利比较全面,尽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规定的可操作性不强,有些规定过于笼统、模糊,需要进一步的解释。不过这也是国际性纲领文件的痼疾,不宜强求。
3 工作权的实施
《公约》中关于工作权的保护必须建立在公约条文能够被有效执行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还要讨论工作权的实施。《公约》中工作权的实施机制分为两部分:联合国机制和国内机制。
3.1 联合国机制
联合国机制包括根据联合国建立的机构和组织,以及条约机构机制。前者包括联合国大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人权委员会、人权小组委员会、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些机构的工作内容涉及到工作权的保护,但由于工作范围不仅限于工作权,因此更多的是从人权乃至更大的概念层次上进行相关实施监督。
《公约》的条约机构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该机制中有所谓的缔约国报告,即缔约国必须向相关的条约监督机构(亦即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提交定期报告,说明为实施对之使用的公约所采取的措施。定期报告的内容由委员会向缔约国提供建议,缔约国自行决定。委员会亦可以就工作权问题作一般性意见,同时与其他国际机构建立积极互利的关系。
3.2 国内机制
我国经常使用劳动权的概念,其实际含义与工作权基本相同。除了《宪法》,我国还制定了《劳动法》、《工会法》和一系列劳动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保障公民劳动权的法律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做出了细致详尽的规定。涉及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放假的权利等。另外,我国在保障工作权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积极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加强职业培训,规范劳动力市场,在国有企业设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并对妇女就业和残疾人、贫困无业人员和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就业给予特别关注。
但是,客观地来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人口的压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性不平衡和总体水平低的压力以及城乡就业矛盾突出和结构性失业还很严重的压力,我国的工作权保护做得还远远不够,漠视、侵害劳动者,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工作权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成为一种常态,比如说: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乙肝歧视等等。这些问题的有的可以通过完善立法、司法和司法制度来提高工作权的可诉性;有的需要劳动者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多元化发展;有的则是国际化背景(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兴起)和中国国情(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经济发展区域性不平衡)结合的产物,有赖于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综合来说,作为《公约》的缔约国,我国在维护工作权的实施上付出了努力,履行了相关的义务。但是工作权权利意识的宣传不够,相关司法和行政部门的配套监督和保护制度有待健全,实际的工作权的保护程度还较低。从这点来看,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徐显明.国际人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篇7
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等。企业社会责任超越了以往企业只对股东负责的范畴,强调对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客户、政府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最基本的是企业的法律责任,包括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不违背商业道德。在高层次上是企业对社区、环境保护、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和捐助。
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跨国公司自身的利益驱动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它既是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企业用来约束企业内部包括供应商生产经营行为的一套管理和评估体系。企业社会责任守则不同于其他的技术标准,它超越了以往企业只是强调技术性指标,只是把赚取利润作为唯一目标这样的传统理念,而更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注重生产过程中人的健康、安全和应该享有的权益。企业社会责任还强调企业对消费者、对环境和社区的人文关怀,注重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形成
在西方,从20世纪60年代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纷争到90年代众多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和支持,期间经历了30 多年的时间,到90年代末期,“企业社会责任”才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在这个期间,欧美企业家在经营理念上经历了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企业家自身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再到“企业公民”理念的转变,而且在企业经营理念上,由原来的只对股东利益负责到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也经历了很大的转变。这些转变也是在一系列社会事件和社会运动的促动下发生的。20世纪60年代,欧美的企业也并不认为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但是,“伦敦烟雾事件”等一系列污染环境和损害公众利益事件的发生,以及这些事件所引起的西方消费者运动、可持续发展运动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迫使企业家不得不承认企业与环境、与社会的关系不再是分离的、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好处的,不承担社会责任就会付出很大代价。企业家也认识到不仅要使企业生产的产品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而且,企业还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企业的社会形象,才能够更多地赢得顾客的青睐和消费者的满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企业家的企业社会责任也是被逼出来的。
企业社会责任守则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到2000年,全球共有246个以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环境和员工权益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社会责任生产守则,其中118个由跨国公司制订,92个由行业和贸易协会制定,32个由多边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制定。这些跨国公司不仅制订并推行公司社会责任守则,而且要求供应商和合约工厂遵守劳工标准,安排公司职员或委托独立审核机构对其合约工厂定期进行现场评估。其中,家乐福(Carrefour)、耐克(Nike)、锐步(Reebok)、阿迪达斯(Adidas)、迪斯尼(Disney)、美泰(Mattel)、雅芳(Avon)、通用电气(GE)、玩具反斗城(Toy R Us)等50多家跨国公司已经在我国开展社会责任审核,有些公司还在中国设立了劳工和社会责任事务部。目前,我国沿海地区有8000家企业接受过这类审核。除了跨国公司制定的社会责任守则以外,还有国际性的行业协会制定的守则,如国际玩具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Toy Industry, ICTI)、世界体育用品行业协会(WFSGI)、服装厂行为标准组织(WRAPP)、由英国政府支持的道德贸易联盟(Ethical Trading Initiative, ETI)、美国全球社会责任信息和咨询服务机构(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BSR )、全球工人与社区合作联盟(Global alliance for Workers and Communities,GAWC) 、公平 (体面)劳动联盟(the FairLabor Association,FLA)等。SA8000是由美国非政府机构“经济优先权委员会认可委员会” (the Council on Economic Priorities Accreditation Agency, CEPAA) 制定的,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旨在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最终达到公平而体面的工作条件。其主要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及世界人权宣言制定的,主要内容包括童工、强迫劳动、安全卫生、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及管理体系9个要素(见周国银、张少标《SA8000:2001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实施指南》)。在这200多个企业社会责任守则中,都有具体的保护员工权益的条文,如FLA、ETI和SA8000标准中的非歧视性原则规定,工厂的招聘、工资福利、培训、提升、解聘及退休政策不得歧视不同种族、社会阶层、国别、宗教、身体状况、性别、性取向、工会团体或政治团体的工人。SA8000还规定禁止性强迫、性辱骂或性剥削行为(见谭深、刘开明主编《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社会》)。在FLA、WRAP、ETI、WRC和SA8000中,都有禁止辱骂工人、禁止强迫劳动的规定。SA8000和ETI还规定不得要求工人缴纳押金或将身份证件交给工厂保管(见谭深、刘开明主编《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社会》)。这些条文都明确指示了要尊重劳动者的价值,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些是与我国的劳动保护法完全一致的。
“以人为本”理念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含义
“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就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尊重劳动者作为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以人为本”有这样三层含义:
第一,“以人为本”意味着作为劳动者的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产品价格中不仅包含了原材料的成本,而且还包含了劳动者所付出的价值,那么,在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劳动者不仅是一个生产或推销的工具,而且是一个通过劳动实现个人价值的主体。劳动者的价值是由多方面来决定的,保证生产安全就是劳动者的人身安全,改善工作环境,也是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使其在生产过程中,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篇8
【关键词】企业;工会;工作
1 市场经济发展对工会组织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会组织的特征表现出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并对工会组织的改革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首先,随着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公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和非公有制形式的发展、社会利益结构将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种多元化造成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更为明显的区别,也表现为原有的“工人阶级”内部的利益分歧,这便要求工会必须明确自己作为利益团体的性质,并且明确自己在不同利益关系中的地位。
其次,随着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中的主体,具有生产经营的权利和独立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工会工作必须以基层企业的工会为本位,每个企业工会都应当以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自由地确定自己的工作任务、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再次,劳动关系在改革中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着企业成为独立的经营实体、企业经济职能的强化,企业行政一方在劳工关系中的地位和权利也会不断地增长,工人的地位和权利处在相对下降的过程中,劳工关系双方的利益结构发生分化,劳动关系的调节手段也由行政控制为主转化为市场调节为主,这要求工会必须在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在劳动关系中明确工会的身份与性质。
2 社会稳定发展的压力形成工会改革的主要动力
社会稳定发展的外部压力不仅要求工会确定他们在保护和代表劳动者权益中的角色,而且“有为方有位”的现实更涉及工会自身的生存。当在劳动制度改革中被称为“铁饭碗”的劳动保障制度不再存在、在劳动者的权益和地位越来越弱化的过程中,工人感到工会应该为他们说话,而实际其作用发挥不够理想时,工人就会产生失望的情绪。
尤其当一些声称代表工人利益的,诸如以地缘、亲缘、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同乡会”、“兄弟会”、“联谊会”,以就业性质相近而形成的“打工仔协会”、“下岗职工联谊会”,及企业中出现的“员工俱乐部”、“工人福利会”等诸多非正式组织的出现,已经对现行的工会体制形成直接的影响。同时,面对劳动关系出现的非和谐和不稳定,如果工会的制度均衡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劳动关系的冲突就会处于自发的、非理性的、破坏性状态。工会如果对它应当保护的对象不能很好地尽到保护的职责,就会影响其威信,尤其会失去来自职工群众的信任,生存基础就会动遥这就要求工会组织加强自身的改革。
3 新时期工会工作原则
在新的历史时期工会应与时俱进,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工会工作要“变”。作为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要自觉做到坚持党对工会的领导,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始终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开展工作,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会工作方针,始终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为工会的基本职责,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工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要在经济结构日益多样化的格局中发挥作用,必须在复杂的客观环境中以不变应万变,找准位置,寻求最佳结合点,体现出变化的态势。要学会根据不同情况,确立工会的工作内容、活动方式、工作重点,体现出针对性、特色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二是工会工作要“严”。工会要承担起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重任,必须严格运用法律武器,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依法建会、依法维权。工会干部要学深、学透《工会法》、《劳动法》等,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严格办事程序、步骤。
三是工会工作要“专”。当前,工会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独立性显著提高,工作内容和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和延伸。比如代表职工与行政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工作,涉及的领域广,专业知识强,工会要想完成这些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加快工会干部队伍专业化进程,更好地把握工作的主动性,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四是工会工作要“实”。实是指工会工作必须突出重点与讲求实效,这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更是工作作风问题。突出重点就是常说的“牵牛鼻子”、抓关键点。求实效就是要明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办实事。通过深入基层,深入职工,了解情况,研究问题,提出对策,向党政反映职工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党政所需、职工所求、工会所能的实事。
4 打造平台,实现突破
4.1 着力打造“三个平台”
一是打造“帮难扶困”平台,靠以人为本抓发展。
工会工作要建立起领导干部定期走访制度和联络员制度,以“交朋友”的形式和谈心的方式与困难职工进行沟通,随时随地掌握、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振奋精神,渡过难关。
在帮扶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搞好帮扶工作:一是通过节日走访慰问,开展“定时帮扶”;二是针对帮扶对象的实际困难,开展“随时帮扶”;三是针对帮扶对象及其子女就业愿望,在同等条件下开展“优先帮扶”;四是针对帮扶对象的一些重大特殊困难,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帮扶”;五是针对工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协调企业有关部门开展“联合帮扶”。我公司工会采取与公司行政共同出资的方式建立困难职工救助基金,在帮助职工抵御风险和化解困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此基础上,逐步健全了帮扶工作制度,建立了完整、规范的困难职工电子档案,将帮扶工作从单纯的生活救济向助学、助医等领域拓展,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其中,“金秋助学”这一帮扶困难职工子女就学的教育救助机制已对公司特困职工、待岗职工、患重病职工、单身(丧偶)女职工子女就学进行了有效救助。经过多年的帮扶,部分困难职工子女已顺利毕业参加工作。
二是打造“建言献策”平台,靠集思广益谋发展。
企业工会要建立以职代会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真正让职工当家作主。通过开设厂务公开栏和职工园地,公司重大决策、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都经职代会讨论。同时,要积极谋求更多的平台,诸如企业网站、报纸等,设立网上论坛和总经理信箱,职工通过网络、报纸可以将意见、建议随时反馈到经理办公会。我公司工会多年来始终坚持抓好职代会建设。不断规范职代会召开程序,努力把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纳入职代会范畴,最大限度地创造职代会运作的良好环境。在二级职代会制度建设上,坚持督促与指导并重,通过持续推行“五个必须”的要求,通过各基层工会的持续努力,领导和职工的思想认识明显提高,成为落实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坚强保障。
三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靠先进技术促发展。
企业工会要联合相关部门建立了“科技发明奖”、“节能减排奖”等奖励制度,不定期通报并表彰奖励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方面涌现出来的先进班组和个人。同时组织职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争当“工人先锋号”、“节能减排标兵”等活动,在企业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在有力地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提高职工的职业技能及水平。
4.2 主动做到“三个关心”一个深入
一是关心职工的职业发展。
公司工会要关心职工的未来职业发展,争取及敦促公司有关部门针对各类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特点制定继续教育和培训计划,坚持对广大干部职工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
二是关心职工的福利待遇。工会要积极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要将职工的工时制度、奖惩制度、劳动补贴、职工福利、社会保险、工资增长等都用合同或协议予以明确,从制度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争取企业行政支持,组织职工进行体检。同时,要关心职工的日常生活,深入开展贴心人服务队活动。
三是关心职工的生活及健康。
篇9
[关键词]对外劳务输出 国际劳务合作 规范
一、国际劳务合作与对外劳务输出概述
国际劳务合作实际上是指劳动力要素在国际间的重新组合配置,具体是指一国的劳务人员到另一国的政府机构、企业或个人提供各种生产性或服务性劳动服务,并且获得收益的活动。
按照劳动力移动的方向划分,可分为劳务输出和劳务输入。其中对外劳务输出是指一国(或地区)的企业或个人通过某种形式向另一国(或地区)的企业或个人提供各类劳务,并按合同要求进行的一种经济合作形式,是劳动力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具体表现。
二、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发展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正逐步成为国际上的主要劳务输出国。目前,我国的劳务输出的范围非常广阔。从地域来看,我国与世界上187个国家和地区有国际劳务合作往来;从涉及的部门和行业来看,涉及建筑、冶金、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石油、广播、海洋捕劳、地质勘测、煤炭、林业、轻纺乃至电子、航天、核能等尖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行业、多层次的格局。从工程技术和业务能力来看,既能以劳务承包的方式从事工程项目的实施和设备的安装,也能以承建制劳务的方式提供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为生产厂矿提供技术服务,同时,还提供一些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技术培训和生产管理。我国的古典园林和烹调技术,在世界上久享盛名,也是劳务出口的优势之一。此外,还可以为外国航运公司提供海员,也是劳务出口的重要途径。
然而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距离相差甚远。世界上劳务输出人数多的国家年输出总数都在100万人以上,多的达300万人以上。菲律宾是一个劳务出口大国,目前劳务输出已增加到600万,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1%,仅1996年共向国内汇回75亿美元,不仅缓解了本国的就业压力,而且大大促进了该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过艰苦努力在今后几年若能把劳务输出总量增加到100万人,也只是把占目前世界劳务输出总量2500万人的1.12%提高到4%。这与上述劳务出口大国相比,与我国这样一个12亿多人口、劳动力十分丰富的国家相比,仍然是微不足道的。
三、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人员侵权案件主要分为侵害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人员合同权益与侵害对外劳务输出人员非合同权益。
1.侵害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合同权益
(1)侵害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休息、休假权利。工作时间以及休息休假在劳务合同中作为主要合同条款应当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境外雇主常常故意违反,任意加班加点、延长或变相延长工作时间,剥夺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休息休假权益,有的甚至采取各种措施强迫劳务人员加班加点,并且不按规定给予补假和支付加班工资。
(2)侵害对外劳务输出人员工资收益权。对外劳务输出人员出国务工其主要的甚至全部目的在于获得较高收入。因而工资收益是外派人员关心的重点,同时境外雇主也常常借故予以卡扣拖欠,从而导致劳资双方矛盾,侵害对外劳务输出人员合法权益。
(3)侵害对外劳务输出人员获得的劳动保护权益。许多国外企业在谈判和签约时,许诺提供优良安全的工作环境,但这往往是美丽的陷阱,许多承诺并不能兑现。对外劳务输出人员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往往较所在国本国工人工作环境条件恶劣,有些甚至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直接有害劳工身心健康,从而导致许多工伤事故。
(4)侵害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获得社会保险和职工福利待遇的权益和侵害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接受职业教育权利。
2.侵害对外劳务输出人员非合同权益
侵犯对外劳务输出人员非合同权益主要有:(1)侵犯对外劳务输出人员人格尊严。外国用工企业往往凭借其经济政治优势地位,对对外劳务输出人员实行歧视,任意打骂、侮辱对外劳务输出人员,侵犯其人格尊严。(2)限制对外劳务输出人员人身自由.许多外国用工企业利用多种欺骗手段把对外劳务输出人员骗到企业后,为防止其逃离,或借口加强管理,而任意限制甚至剥夺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人身自由。(3)非法限制对外劳务输出人员依法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对外劳务输出人员应当与所在国公民在平等基础之上,有权参加其所在国的社会文化生活,并保持他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有权进行自己的宗教活动,坚持自己本国的风俗礼仪。但有些外国用工企业推行狭隘的民族主义,轻视甚至漠视对外劳务输出人员,非法限制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社会活动,不尊重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从而侵害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各种非合同权益。
四、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政府对劳务合作的重视不够
主要表现在我国缺乏健全的外派劳务合作的法律、法规体系,仅靠行政手段和各部门规章来调整,致使劳务输出市场混乱,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真正的保护。
2.对外劳务输出法律的空缺,且立法层次低
从总体上看,我国至今尚未制定一部关于对外劳务的专门法律法规,并且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外劳务合作市场混乱。一些中外中介机构互相勾结、倒卖指标、加收费和保证金,甚至蓄意诈骗,导致大量劳务人员上当受骗或非法滞留,劳务人员的权益也很难受到应有的保护。
3.劳务人员自身权益保护的法律意识不强
劳务人员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下岗职工,信息渠道窄,辨别真伪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弱,容易受不良中介蛊惑,对劳务输出的政策、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对输入国相关法律制度一无所知。
4.对外劳务合同的内容不规范
跨越国境的劳务输出业务涉及到劳务输出公司、劳务输出国中介公司、劳务人员、劳务输入国的雇主、劳务输入国的中介公司等多方当事人,由于各国对劳务输出或输入的管制政策不同,一项国际劳务输出业务需要签订多份国际、国内合同才能顺利完成。
五、完善对外劳务输出的建议
1.增强政府在国际劳务合作中的作用
(1)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管理工作涉及的部门较多,除原外经贸部以外还有外交部、公安部,存在着行政和业务上多头管理、部门和地方多头对外、协调工作不力的问题。在劳务人员出国审批手续上一直沿用与公派出国团组相同的方法,对外劳务输出人员大多持因公护照。一个劳务输出项目,从申请到立项、政审、申办护照直至把劳务人员送到国外工作地点,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仅如此,由于层层审批,造成管理费、手续费等中间费用增加,不但提高了劳动成本,浪费了时间,而且使很多项目贻误了时机,很多效益好但时间要求紧的项目我国公司不敢签约。我国政府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和 WTO规则设计管理方面的职能,在劳务输出管理上要理顺体制,加强协作,设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以便对我国外派劳务合作的总体规则、行业选择等方面进行统一协调和战略思考。
(2)积极开拓海外劳务市场
在正式加入 WTO以前,我国可以通过国内法律和双边协定、区域性协定等法律手段有针对性地与主要国家建立双边联系和磋商机制,运用政府影响,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出的规模。加入 WTO后,我国应充分利用多边磋商机制,降低双边谈判的费用,加强政府谈判力度,为我国劳务人员进入国际市场排除障碍。我国政府的有关商会也应主动出击,积极与劳务输入国商会、工会和一些有影响的国际行业工会(如 ITF)接触。通过联系和协商达成劳务合作协议,扩大输出,保护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
2.加强对外劳务输出立法,依法规范劳务输出活动
(1)制定专门的劳务输出法律
立法是解决目前对外劳务输出中纠纷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综合现有部门规章的基础上,应尽快出台国家级完善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有关劳务输出的综合性法律,将劳务输出的经营、管理和促进、劳务人员的培训及合法权益的保护等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2)立法须以保障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为中心
应当以保障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为中心立法,在涉及银行、劳动、保险、税务、海关、外事等方面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法规和制度,为对外劳务输出人员免除后顾之忧,杜绝各类侵害对外劳务输出人员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将我国外派劳务合作导入全面法制化的轨道。
(3)立法须与国际劳工公约相衔接
《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是目前国际上仅有的一个有关国际服务贸易的多边法律规则,其目的是要消除服务贸易各领域中存在的贸易壁垒,维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平衡。
3.强化劳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更好地保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按照国家的规定,所有的外派经营公司必须对外派人员进行出国前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雇主国家的语言、技能、风俗习惯、法律法规、外事纪律以及保护自身权益的办法等等。经过这样的培训之后,劳务人员就可以更快地适应国外的工作、生活环境,而且一旦遇到纠纷和问题,他们也知道通过什么途经来解决问题,来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4.规范劳务输出合同,加强合同的法律适用
涉外劳务合同发生纠纷不仅会损害当事方的经济利益,还可能伤及人格和情感,不可等闲视之。跨越国境的劳务输出业务涉及到劳务输出公司、劳务输出国中介公司、劳务人员、劳务输入国的雇主、劳务输入国的中介公司等多方当事人,由于各国对劳务输出或输入的管制政策不同,一项国际劳务输出业务需要签订多份国际、国内合同才能顺利完成。所以,通过外派劳务输出公司向境外输出劳务的情况较为复杂,至少涉及两个合同,三方当事人。一旦产生国际劳务纠纷后,各国通常依据国际私法处理涉外劳务争议,尤其是在劳务输出合同的法律适用上,在理论和实践中通常是首先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法律,其次是适用有关国际条约。因此,在订立合同时谨慎选择适用的法律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姜颖.劳动合同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王士俊.我国国际劳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理论前,2000,(20).
[3]杨云母.新时期中国劳务输出发展与变革的制约因素.经济社会出版社,2006.
[4]储敏.国际劳务输出合同的特点及法律适用.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1.
[5]尹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发展综述.人口学刊,2002.6.
[6]郭善玲,邹斌.对外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及法律思考.企业经济,2008.8.
篇10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行动,促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单位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促进生产经营单位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促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全面治理职业危害防治的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改善工作场所作业环境,提高综合防治能力,建立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保护从业人员健康权益,实现职业危害防治形势的稳定好转。
二、范围与内容
(一)治理范围。
此次专项行动的范围为工矿商贸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重点是矿山开采、石英砂加工、宝石加工、石材加工、冶炼、水泥制造、箱包加工、玩具制造、皮革加工、制鞋、家具制造、五金电镀、电子制造、装饰材料加工等生产企业,特别是产生粉尘和使用高毒物品的作业场所。
(二)治理内容。
此次专项行动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为主要内容,具体包括:
1.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2.职业健康(卫生)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管理;
3.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
4.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前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5.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卫生)管理人员、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与教育;
6.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7.及时、如实申报存在的职业危害;
8.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检测和评价以及结果公布情况;
9.告知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危害后果,并在作业场所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识;
10.设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情况;
11.淘汰落后,采用先进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的情况;
12.职业健康防护用品配备与从业人员的管理;
13.职业危害事故的处置及报告情况;
14.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履行的其他法定义务。
三、组织与分工
为确保全市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有序开展,四部门联合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区安监局副局长房峰同志任组长,区卫生局局长朱蓉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宗国寅、区总工会副主席胡九宏同志任副组长,四部门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安监局监管处,办公室负责专项行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各单位设工作联络员一名,安监局张建新(电话85127671),卫生局沈世来(电话8516306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张俊忠(电话85127980),总工会王晨飞(电话85127560)。
安全监管部门负责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健康(卫生)监督检查,组织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有关违法违规行为;卫生部门负责对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规范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的诊断与鉴定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生产经营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和签订劳动合同的监督检查;工会组织负责群众性劳动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安全监管、卫生、劳动保障部门及工会组织要按照以上职责分工,认真做好职业危害治理工作。
四、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9年11-12月)。
各镇、街道、园区要结合当前工作和本地实际,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措施和要求,落实责任,认真进行部署。并将专项行动方案传达到各相关企业。
(二)自查治理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4月)。
各辖地要组织、督促和指导相关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专项行动工作要求,认真进行自查,查出的问题能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制定整改方案,要落实责任和人员,促进整改到位,有效地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检查督查阶段(2010年5-8月)。
各辖地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本地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要求,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督查,对其职业危害治理工作提出整改意见,对不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生产经营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同时,对生产经营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对整改不合格或拒不整改的,要依法停产整顿或者提请地方政府予以关闭。
各镇、街道、园区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要对本地区的专项行动工作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并于2010年8月15日前,将本区域专项行动总结书面报送区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检查总结阶段(2010年8-9月)。
四部门按照全国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关于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09〕148号)要求,对各地专项行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和检查督查。对组织不力、治理不力、行动不力的要予以批评,对各辖地专项行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区通报。四部门的工作总结于2010年8月30日报区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园区、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并与全市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专项行动有机结合,明确任务,制定方案,细化措施,各司其职,全面抓好此项工作。
(二)加强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各级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的要求,针对本地区职业危害严重的重点行业(领域)、重点企业和职业危害存在的特点,正确分析和掌握本地区职业危害的普遍性和发展的特殊性,共同协商,制定切实有效的行动方案。各级安监、卫生、劳动保障部门以及工会组织要加强协作与配合,建立定期联席会议、信息通报和信息沟通制度,形成监管合力,有力推进专项行动工作开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