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企业范文

时间:2023-03-15 11:3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品流通企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品流通企业

篇1

关键词:新常态;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

一、引言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步入,商品流通企业面临环境更加多变,经营中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也不断增加,需要商品流通企业不断提高成本控制的水平和效率。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控制涉及商品流通企业的各个环节,包括采购、运输、存储以及销售,每个环节的成本情况都会对企业的利益造成直接影响,加强规范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有助于提高商品流通企业的管理效益,对商品流通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商品流通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提高企业抵抗内外部风险的能力,规范企业的管理、流程,降低支出,提高利润,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型商品流通企业并不重视成本管理与控制,只注重销量和收入,往往收入较高,但是利润较低,成本控制意识薄弱,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使得成本控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严重影响商品流通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新常态下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的特点

商品流通企业以提供商品流通服务、组织商品流通的组织,主要是对商品进行采购、运输、存储和销售配送为主要经营业务,从事商品购销活动,将商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提供从商品购进到卖出的业务及相关服务来获得利润。因此成本控制主要包含采购环节、运输环节、库存环节和配送环节的成本控制。(一)经营业务方面主要是进行商品。购销、流通商品流通企业主要的活动是对组织商品的流通,不是进行生产,辅助的简单生产仅是为了更好地销售流通,一般包括购进、运输、储存和销售四个环节,将商品由生产部门转移到消费部门,一般不进行商品直接生产活动。(二)利润来源方面主要是获取购销差价。商品流通企业将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提供从商品购进到卖出的业务及相关服务来获得利润,以获取商品进销差价为主要目的。(三)资产管理方面主要是商品资产的管理。商品流通企业不进行深加工,省掉了许多生产环节,因此企业资产组成中,固定资产、机械生产设备等不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储存的商品是企业的资产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企业花费、投入更大人力、物力、进行管理,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比重较高。(四)与消费者市场更具市场亲和性。商品流通企业是生产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更容易接近客户和市场,对产品的市场情况更加了解,更容易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有助于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

三、新常态下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环节缺乏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我国商品流通企业数量众多,且多属于中小型商品流通企业,企业的采购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导致商品流通企业采购过程中信息沟通不流畅,采购成本较高,收入利润率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实际的经营中,部分商品流通企业仍然沿用分散式的传统采购模式,采购供应商经常变化,没有自己的合格的供应商和客户,没有采用集中化采购模式,造成采购成本的升高。同时很多的商品流通企业缺乏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和控制,容易产生暗箱操作、问题,进一步增加采购工作的成本。(二)运输成本控制意识薄弱,不重视运输成本控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增值税“营改增”的不断细化和严格,运输成本在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比重不断增加,而目前多数中小型商品流通企业在运输环节上都普遍存在运输成本重视不足,部分商品流通企业管理者缺乏对运输环节成本的重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仅仅重视采购和存储环节的成本控制,在成本控制中存在薄弱环节和漏洞,多数的商品流通企业尚未建立健全信息化网络和配备专业的运输人才,导致重复运输、错误运输现象发生,严重浪费运输资源,导致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三)库存管理不规范,资金占用较多,无法有效控制库存成本。现阶段商品流通企业在产品存储方面存在库存控制落后,采购计划不周详、缺乏统一的管理经营,导致库存积压问题严重,资金大都被占用在库存商品上了。库存管理不规范,产品没有按照类别进行库存管理,没有形成科学、动态的管理体系,信息化应用不足,且商品存储管控技术不高,致使商品减值受损,增加了企业的资金运转风险,导致存储成本的升高。(四)配送方式不合理,缺乏配送成本优化管理。目前,我国的商品流通企业在备货、产品运输、分拣、配装等商品配送服务方面的管理制度和优化程序不健全,没有对配送进行合理的优化,各部门管理相对分散,不够集中,缺乏统一、有效的调度管理,配送优势薄弱,配送环节的控制能力较弱,从而增加了配送方面的成本。

四、加强新常态下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的建议

(一)规范采购环节的制度建设。新常态下,竞争日益激烈,人力、物力成本不断增加,商品流通企业利润率不断降低,企业应不断建立健全、更新企业的采购制度,且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使采购活动有章可依。(二)加强存货的管理。商品流通企业应加强对产品库存环节的成本控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库存管理模式,使商品保持较低的库存管理成本,同时满足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地点取得适当数量商品。(三)树立运输成本控制观念,加强对运输成本的重视。商品运输环节是连接供应方、采购方、消费者的桥梁,是商品流通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商品流通企业应协调、调动运输环节乃至整个物流环节的人员积极参与、通力配合、降低运输成本。企业应建立以运输活动为基础的运输管理体系,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随时掌握商品的运输状态和订单的执行情况,通过网络定位对商品流通实施跟踪、定位,优化运输路径,有效控制成本。(四)建立统一的配送中心,节约配送成本。商品流通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规模、业务量、地域范围,建立配送信息管理中心内。建立收货验货、储存保管、装卸搬运、拣选挑选、流通加工等功能综合起来的配送中心,将配送工作进行梳理规范,结合商品流通企业的特点,促进企业配送工作统一化、规范化、集约化程度,提高配送的提高企业资金回报率,降低物流成本。

五、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往来款;内部控制

商品流通企业是指以组织商品购销活动并通过低价格购进、高价格出售的方式实现商品进销差价,以此获得利润、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一、商品流通企业的特点

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是组织商品流通,即商品的购进、销售、调拨和储存,将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通过商品的购销过程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从而实现商品的价值并获取利润。

商品流通企业与工业企业相比,其主要特点是:经营过程主要包括购、销过程,没有生产过程;在经营过程中资金活动的轨迹是“货币――商品――货币”;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往来款在企业资产中占有较大比例。

二、商品流通企业中往来款的重要性

往来款项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应收、应付款项及预收、预付款项,是企业资产、负债的一个组成部分。往来类科目的发生额大多与流动性最好的现金有关,因此经济活动中大量的资金收付过程也多是往来款项增减变动的过程,往来款的增减变化是实际经济活动中资金支付活动在财务账目上的反映。在商品流通企业,由于往来款在企业资产中占有很大比例,作为企业资产主要组成部分的往来款的增减变动,就直接影响到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使用、财务状况结构、财务指标反映等诸多方面。对往来款管理不善,就会造成企业资产流失、经营不善、也会给为营私舞弊者造成可乘之机,导致严重损失,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管好商品流通企业的往来款也就管好了企业的现金流入和流出。也就抓住了流通企业内部管理的关键。

三、商品流通企业往来款的内部控制管理

商品流通企业中往来款在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往来款的内部控制也就成为企业内部控制项目的重中之重,所以,商品流通企业必须建立一整套能够起到相互牵制、协调配合的往来款内部控制制度,从企业的购销、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三个重要环节来把企业内部主要不相容职务,如:授权批准、业务经办、财产保管、会计记录、审核监督等职务分离管理,使商品流通企业往来款项的内部控制得到实施,有效防范企业风险,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商品流通企业往来款购销环节的内部控制

(1)建立健全购销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企业购销业务正常运行及往来款回收的基础。

要加强企业往来款项的管理就必须建立健全购销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必须制定如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业务人员考核等内部控制制度,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加强业务员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管理,才能为购销业务的顺利开展、在购销业务中形成的往来款的回收奠定一定的基础。

(2)购销合同签订、合同管理是往来款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业务人员在签定购销合同时,首先要了解客户的资质、银行信用等级,查阅和分析客户近期的会计报表,根据报表分析该客户的偿债能力,了解客户的经营管理水平、资金周转率、现金净流量等,从而为购销合同实施中形成的往来款项的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杜绝对合作人资质情况不作深入调查就盲目签订购销合同的行为,更要杜绝采用较宽松的信用政策,只重视账面的高利润,导致企业死账、呆账增多的问题。要建立经济合同管理规范,实行合同管理。购销合同必须有明确的标的、价格、数量、结算方式、结算时间以及违约责任,并经有关部门及领导批准,使每名业务人员必须对每一项销售业务从签订合同到资金回收全过程负责,这样就可以强化风险意识,明确风险责任,有利于保证往来款的回收。

(3)强化购销部门对往来款的日常管理,是往来款控制的有效措施。

购销部门应根据本企业往来款的特点,按单位、部门列出往来款清单,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催收,不能只等清理清收专项工作展开才清理。在实际工作中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坚持“谁经办、谁催收、谁负责”的原则,做到人员、岗位、责任三落实,加大对每一笔业务的监管力度,定期对购销工作、经济合同的管理工作进行审核,相关业务部门要实行动态跟踪管理,以减少呆账、坏账的形成。

2.商品流通企业往来款财务环节的内部控制

(1)强化财务部门对往来款的日常管理,是往来款控制的重要保障。

财务部门要设立往来款项的管理岗位,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对往来款项逐笔索取有关合同等凭证,建立往来款项档案,以台账的方式进行管理,负责对往来款项的对账、分析、汇报、协调、督促催收等工作。要定期对往来款项的账龄进行跟踪分析,普通客户一年一次,重点客户每季一次进行核对,遇有争议的应督促业务部门尽快查找原因。要将一年来对往来账款的日常控制情况,编制成“往来账款分期明细表”,通过报表来全面提供往来账款增减变化及构成情况,以便及时掌握和清算。财会部门还应当根据设定的往来款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2)加强财务部门对往来款的监控,是往来款控制的重要手段。

财务人员不仅要及时掌握客户的信用资料,根据客户的品质、还债能力、资本实力和客户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欠款金额大、拖欠期限长、信用等级较差的客户,实施重点监控,而且要特别关注特殊的往来客户,要定期向主管领导汇报往来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风险分析报告及解决方案。更要加强与业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向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并配合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清收,将会计的事后核算变为事前掌握、事中控制、事后监管。

3.商品流通企业内部审计环节的内部控制

(1)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地位,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

要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就要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把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为“管理+效益”,应将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控制系统而不仅是一个检查系统。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合理高效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通过发挥审计在企业内部威慑力与震慑力来提高各部门工作人员防范风险的意识,通过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来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通过审计部门监督各部门人员有效履行责任,以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确保企业往来款的回收。

(2)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对往来款项的监督,确保企业经营成果。

篇3

摘要: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对商品流通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商品流通行业结构优化、提高了行业发展效率,同时也给商品流通企业提出了更多挑战。与此同时,商品流通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更是迫在眉睫,充分利用商业数据,加深对信息流的认识是构建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的重要“物质”基础。文章在简述商品流通行业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目前我国商品流通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网络信息数据与信用风险评估的关系给出建议措施,这对提高商品流通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效率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 商业数据 信息流 信用风险评估体系

商品流通企业是从事商品流通的生产企业、经销商和零售商等,主要是通过低价购进高价售出的方式实现商品的流通,在支出流通过程中的各项费用后,以获取最终差价作为公司的利润。商品流通过程主要包括商品购进、销售、调配、存储及运输等,其中购进和销售属于关键环节,所有流通过程都是围绕商品销售而展开。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商业流通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对行业流通链条上的信息沟通和管理要求更高,商业流通呈现多种发展态势。

一、商品流通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网络信息化的普及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经济社会,全球化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各种智能化产品的使用更是加速了信息传播和共享的速度,商业流通不仅仅受到社会生产力和发展水平的制约,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商业流通将不断改变并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同时提出新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说商业流通行业逐渐被细化、深化,不仅金融、交通、物流等行业深刻地影响着商业流通行业,而且国际贸易环境、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水平都是商品流通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商业流通行业来说,公路、水路、铁路、高铁以及空运的发展使得流通成本日益降低,发达的交通网络紧密了商品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因此,商业流通不仅具有全球化发展特征,而且还具有数据化、网络化发展特征。

就目前商品流通行业的发展来看:一方面,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商品流通企业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每个行业的主导流通公司将逐渐减少并稳定在一定的数量内;另一方面,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商品流通企业要适应发展就必须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费用支出,压缩流通环节成了避免被淘汰的必经之路,许多商品流通企业正在从冗长的流通环节中挣脱出来,实现直接对终端环节的管理,中间商将逐渐被物流商代替,商业流通环节中各个分工更加明确。

二、商品流通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下,商品流通企业不仅经历了激烈的竞争,还逐渐形成了清晰的管理链条。对于商品流通企业来说,市场需求越来越细致,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暂,信用风险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信用风险评估系统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商品流通企业信用风险理念与时代脱节

信用风险是一种损失可能性和不确定性,风险的发生不确定,发生的时间不确定,发生的原因不确定,造成的损失更不确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全网络和信息时代,需要进一步强化在商业流通市场中的信用风险理念,而许多商品流通企业还没有转变信用风险理念,信用风险评估依旧被当作一种“成本”,并且经营业务往往会受到信用风险理念的影响,也就是说商品流通企业没有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认为信用风险管理增加了管理成本,没有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没有在新的社会经济时代中转变信用风险理念,这直接影响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与信息数据的关联程度,更无法利用网络信息化带来的信息便利。总之,在网络信息时代下,商品流通企业还没有转变信用风险理念,这让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缺乏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意识

在商业流通中,各个流通环节的信息会形成信息流,信息流是商品流通企业运行的辅助剂,是公司稳定运转的保障。商品流通企I由于本身经营管理意识的匮乏,对于信息流的收集和管理不够重视,更不能意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信用风险可以说是违约风险,是交易双方一方不履行合约义务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风险,是一种金融风险,信用风险对商品流通企业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和作用。商品流通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需要考虑企业素质、资金信用状况、经营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等,而每个考察方面都必须制定定性和定量指标,所有评估和管理都离不开信息数据,而目前商品流通企业缺乏专业的信息流收集和管理。

(三)商品流通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和预防体系缺乏有效匹配

我国市场容量随着社会发展变得越来越大,同时消费者的需求也更加复杂,商品流通企业针对不同消费需求,对市场的细分更是越来越细,针对不同的市场区域和利益相关体需要区别信用风险评估和预测体系,不同的管理对象有着不同的风险特点,商品流通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和预防就必须具备个体特性,不同性质和利益关系的对象有不同的信用风险评估和预防方法。此外,市场需求越来越细,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商品流通企业不仅要加深研发和产品线的厚度,还要根据市场发展方向动态调整信用风险评估和预防体系,而很多商品流通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对相关利益群体和消费市场没有进行细致的划分,因此没有建立针对性的信用风险评估和预防体系,也就是说商品流通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和预防体系缺乏匹配性。

(四)商品流通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和预防体系不完善

信用风险评估和预防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不仅涵盖了信用评估指标和要素、评估标准和等级,还需要信用评估方法和数据模型。其中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和指标是最主要的内容,我国在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主要包含基本信息的综合评估、资金的周转、履约情况及资产质量和结构、资金使用情况及成本费用和销售等经营状况、利润的实现情况和前景、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执行目标等方面,商品流通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在指标和方法选择上没有严格区分信用风险的内、外部因素。因此,信用风险评估指标和方法在定量和定性指标结构上也没有进行具体的区分,在之后的预防措施构建和管理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说明商品流通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和预防体系不完善。

三、建h与措施

随着时代的进步,商业流通领域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工作和社会环境不断改变,城市化程度也在加深,商品流通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不同需求和不同定位的终端渠道也相继出现,在这么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加强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商品流通企业流通链条的认识,提高信用风险预防效率

对于商品流通企业来说,市场竞争不仅仅只发生在生产企业之间,也包括经销商、零售商在内的整条流通价值链上。除了部分商品流通企业是直接经营终端和面对消费者的,大部分商品和服务都需要经过经销商和零售商与消费者达成交易。生产企业、经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形成了商业流通的完整价值链,链条间有着多方面不同的利益诉求,同时还处处存在矛盾,包括价值传递、利益分享等。商品流通企业在流通价值链上不同利益方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生产企业要求出厂价能更高,而经销商和零售商则是要求进货价能更低,消费者则希望商品能够再便宜点。因此,愈来愈多的零售商都在试图压缩流通链条,减少价值链的环节,获取更大的利益,这一变化和利益趋势势必影响信用风险评估和预防体系。商品流通企业要提高信用风险预防效率就必须认清流通链的发展趋势,流通价值链的变化对信用风险预防体系有着直接影响。

(二)重视商业数据信息,加强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的信息化水平

商业数据就是商品流通产业中各个价值链上重要环节的历史信息和当前信息的集合,它不仅是流通领域历史数据的综合,还是行业最新发展动向的一种反映,更是产业未来的一种预示信息。商品流通中,商业数据与物流信息、商流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商业数据是商品流通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基础,也是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的根本。而商品流通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信用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是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指标体系需要用系统工程建立的相关方法进行分析和选取,在指标选取中不仅要避免随意性,还要遵守科学性、客观性以及简洁性原则,提高评估指标的评估效率。因此,在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中要注重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工作,提高评估指标体系的关联度,最终构建出完整的商品流通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三)提高商业数据认识,为构建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商业数据的范围非常广泛,只要是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都属于商业数据范围内,在商业流通领域中,流通链中不同利益体有着不同方面的数据信息,就生产企业来看,商业数据应该包括宏观行业数据、内部信息数据、销售渠道数据、消费需求数据以及相关市场数据等。不同利益体的数据信息有所差异,商业数据的范畴可以根据利益体进行延伸,旨在提高数据的综合利用效益,从而为构建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此外,在理清商业数据范畴外,还必须理解不同商业数据的特点以准确利用信息数据,商业数据是信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收集和处理的目的性更强,不仅具有系统性,还具有专业性,因此在商业数据收集和处理中,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为更好地构建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提供硬性条件。总之,商品流通企业要构建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就必须加深对商业数据的认识,不仅要从自身特点认识商业数据范围,还要根据商业数据特性提高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效率。Z

参考文献:

[1]蒋,高瑜.基于KMV模型的中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估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9).

篇4

关键词:应收账款;商品流通企业;管理

应收账款的管理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顽固性问题。应收账款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为了巩固销售渠道、拓宽商品销路、减少库存占用、增加销售收入,而向客户提供信用业务。随着应收账款的产生,应收账款管理成为企业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企业运营资金的周转和经济效益。但是,很多企业仍然存在重销售轻管理,重视赊销、赊购被市场经济下广大企业所广泛运用,却对其疏于管理,从而造成应收账款逐步加大,呆死账逐步增多,给企业造成了本可避免的管理性损失。

一、商品流通企业应收账款特点

应收账款,无论是为满足同业竞争和融资管理的需求;还是企业也为了维系客户关系、稳定销售水平;又或企业为降低客户流失,对企业经营管理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商品流通企业的应收账款有别于其他行业,它不像工业企业存货有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主要是商品存货,存货类别比较单一,但存货品种、规格又特别多,这就决定了商品流通企业应收账款内容繁多;同时商品流通企业也不像加工企业以生产资金的运动为核心展开,而是“货币-商品-货币”的循环以资金运动为中心,故而其受赊销影响资金整合利用效率不高,就突显出应收账款管理更具重要性;商品流通企业的应收账款总额、赊销比例也远高于其他行业,且账龄复杂对管理水平要求高;同时受外部竞争影响,客户要求的结算方式多样化,应收账款的管理控制具有更高的风险和难度。

二、商品流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应收账款管理手段也在逐步完善,所在现有的问题不只是历史遗留,还有新的漏洞不断出现,这些漏洞不一定多么高深,但却真实的发生在企业的忽视与不经意之间。下面在此结合案例分析当前商品流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哈密公司销售给当地A公司大型棉籽加工设备一套1300万元,建造期1年,合同规定分三阶段开票三阶段收款。开票流程:发票开据申请由哈密公司销售部门出据给财务部门提示开票,合同在销售部门保管,开票时一并出示,财务部门不对合同备案。合同履行至第二阶段时,双方发生分歧,至此哈密公司已开票900万元,A公司已经付款1080万元,分歧于一年半后解决。解决后哈密公司于年底前完成后续了出售安装工作,销售部门获取提成,同年底销售部门未对余下的400万提示开票,哈密公司账面显示A公司不欠钱。次年2月A公司账面显示多付哈密公司180万元并要求返还。哈密公司几经查找才发现是少开400万元发票给A公司,开票后为A公司欠哈密公司220万元。但A公司拒绝支付。从案例中可以发现商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只对账面显示的应收账款进行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企业未能彻底的履行合同,未能发现未开票问题,不论后继诉讼与否,都不可否认只对账面显示的应收账款进行管理,对于现代科学高度发达的电子时代,显得落后太多,也不能发挥协同效应,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管理需求。

2.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存在矛盾和利益冲突,加大了应收账款的管理难度

很多企业,在业务合同上一般是由销售部门接触客户,财务部门负责入账。财务部门虽然控制信用销售和应收账款,但实际上难以起到期望的作用。销售部门最直接的考核目标是能否完成任务,而财务部门则按照谈好的合同入账。销售部门由于销售业绩的考核指标,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对客户的还款能力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价,反而会在高度的销售激励政策之下,形成严重的拖欠。甚至造成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激烈冲突,要么影响正常的销售工作,要么对应收账款失去控制。

3.应收账款管理的手段相对落后

很多商业企业的信用管理明显落后于当代管理理念,在对市场运营过程度中,对各个客户的信用情况主要靠主观臆测或是靠本就不科学的判断指标,而给予过度宽松的销售政策,实施较大信用额度,却没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估与预测,使得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出现了严重的风险,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

4.管理水平有限,未找准应收账款管理中的关键控制点

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很多企业的领导者把眼光主要放在了“追账”上面,有多少未能收回的货款,是他们所最为关注的,其产生的副效果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被打乱和精力、财力因管理不当而导致的分散,而计划中的工作效果却并不理想。这种事后的“追帐管理方式”不仅仅不能使账款顺利追回,还会打乱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部署,使得整理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出现漏洞与不足。

5.应收账款管理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支持

很多商业企业在市场运营过程中,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各行其是,缺少协同管理,没有明确人对应收账款负责,就必然导致了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出现真空地带;或是虽然有人管理,但却管理不当。比如有些企业由销售部门负责回收货款,然而对应收账款的控制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出现管理漏洞,业务人员在高报酬激励机制下,会进行更多的以符合报酬激励条件为目的的销售,形成更为严重的拖欠。

三、商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改进对策

针对商业企业应收账款现状和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1.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提高应收账款管理水平

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对于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中以财务部门担当信用管理的主要角色所进行的赊销管理,会引发种种弊端,不能满足应收账款管理的需要。应收账款管理是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对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很高的工作,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才能胜任。通过众多案例,我国商业企业目前一般有两种设立方式,一种是以财务总监为核心的信用管理部门,另一种以销售总监为核心的信用管理部门。根据统计结果,笔者更高倾向于财务总监负责下的信用管理机构,其成功率为大约是销售总监负责下的信用管理机构成功率的一倍。然而,这种做法很多企业出于成本效益等方面考虑,未能跻身应收账款管理主流,目前我国约有2%的国有企业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而外资企业的这一比率在10%以上。

2.会计监督融合科技辅助,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商业企业会计部门除了对企业的流动资金进行有效的监督外,还要对企业的外债应收账款进行充分的监督。会计部门要定期对客户的欠款、账龄、甚至当前的经营状况进行合理有效的采集,并分析客户的偿债能力,对于高危客户,就要大力的对的追讨力度,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同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今,利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企业账务的手段势必会取代传统落后的手段。随着当代电子信息管理的深化,ERP等大型专属软件系统,对于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可以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优越的计算机技术使财务信息化进程中的财务人员,也由以前的记录核算型转化为决策支持型人员,可以用更加科学复杂的方法、准确及时的数据来进行应收账款管理工作。

3.明确应收账款管理重点,加强应收账款日常管理

应收账款虽然很明确的是企业的一项债权,但却是被动的以对方清偿为最终实现资金的流入,所以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处在“得失”之间,潜藏着不可忽视的资金风险。所以,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不明确,不但会使管理效果大打折扣,也会对企业的资源造成浪费,甚至导致巨大损失。

(1)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

关于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我们可以评估客户的资信以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为应收账款管理的赊销政策提供依据。通过客户财务报表、信用评估机构、商业银行或本身经验等作为信用状况资料的来源,运用特定的方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信用评价,结合已制定的信用政策,以此确定对不同等级的客户给予不同的信用。

(2)加强应收账款的事中管理

对于已实际存在的应收账款,企业同样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随时分析监管,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前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企业可以对应收账款额度大或信用低的客户进行重点分析和追踪调查,对赊销期间进行跟踪控制,以降低发生坏账的可能性;也可以进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根据拖欠时间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收账策略。一般而言,账龄越长,账款催收的难度越大,产生坏账的可能性越大;还需要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规定:“对于应收款项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应当根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企业应该建立坏账准备制度并加以认真贯彻,来真实的反映应收账款水平,以便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

(3)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

这是应收账款管理中最消极的管理方式,但却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当信用条件被违反时,企业应根据所制定的收账政策采取行动,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合理保证应收账款的收回。

4.最大程度构建相对健全的内控制度,提升应收账款管理的实施控制力度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内部监督,确保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重视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并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赋予独立权限,以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对于该政策,由于内部控制制度是由包括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共同实施的,在实现应收账款管理这一控制目标的过程中,便可以有效避免无人管理的真空地带出现,同时也强调各岗位各环节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可以最大程度的为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基础资料,还能够充分合理的调动每一个企业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工作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优化。

总而言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运用赊销手段吸引客户,确立竞争优势,稳定扩大销售规模,已经是当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应收账款的管理也由此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变而且专业的趋势,随着人们的深入研究,也暴露出被人们忽视的种种问题,本文在分析当前商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以事前管理为主,跳出应收账款本身,从管理手段及其影响因素为解决思路针对文中提出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海霞:基于合理信用政策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 2月.

[2]张玉扣:企业如何设立应收账款管理组织[J].经营管理者,2012年3月.

[3]马立红:基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2年11月.

篇5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利润率;低下原因;成本控制

[DOI]10.13939/ki.zgsc.2015.15.203

1 商品流通企业的现状

1.1 缺乏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我国的商品流通企业数量众多,在有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商品流通企业中,其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常常出现现金在不同出纳人员结算的情况下由企业领导或会计人员随意经手,而不是按照相应的账、款分管原则进行,导致企业对流动现金的管理不到位,出现账实不符等问题的发生。同时,还有些企业为了个人利益搞“账外账”设“小金库”,对经营收入情况进行谎报瞒报,借以逃避相关部门的监督和审查,导致资金管理混乱,给乱花、乱支、乱批等问题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1.2 缺乏规范、全面的成本管理

有些企业由于受到自身发展规模、经济实力、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在企业成本的管理上缺乏充分、正确的认识。认为企业利润只同产品的进货、出货价格有关,而对运输、库存、配送等阶段的成本管理不足,导致企业经营利润的降低。

1.3 缺乏科学、合理的资金利用管理

货币资金是商品流通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组成之一,对企业各类经营开支、税务缴纳、债务偿还等工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但货币资金是非营利性的资产,它需要被存入银行,这不仅导致所产生的利率较低,且当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数额较大时,会降低资金的流动性边际效益,从而降低企业的盈利情况。

1.4 缺乏严格、规范的财务报表管理

目前,我国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对商品流通企业的财务报表疏于管理,缺乏严谨、健全的监督、审批制度,容易让企业钻制度“空子”,导致偷漏税款、隐瞒销售、公款私存、套取现金、出借银行账户、私设小金库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例如,商品流通企业对银行对账单或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造假,用来掩盖经营实情,应付政府审计,逃避法律责任。

1.5 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在有些商品流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由于自身发展实力的限制,导致企业在招聘财务管理人员时不舍得花大成本聘请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有些甚至是延续家族式管理。这就导致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缺乏较强的法律意识和内控意识,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不足,从而导致营私舞弊、收受贿赂、公款挪用等问题的发生。

2 商品流通企业利润率低下的原因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利润是企业收益减去企业成本所得到的。而商品流通企业的成本主要来自四大方面,即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存储成本和配送成本。企业的利润率低,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这四方面成本偏高所造成的。

2.1 采购成本方面

商品流通企业的利润率绝大部分取决于采购成本。但在实际的发展中,我国大部分商品流通企业仍然沿用分散式的传统采购模式,连锁采购、集中采购的比例较低,导致对这些采购方式的规模优势利用不足,造成采购成本的升高。同时,对产品生产供应企业缺乏有效化管理,导致工作开展的混乱性和无序性。此外,对采购相关环节的管理控制不足,采购人员职业素质较低,导致暗箱操作、“拿回扣”等问题的发生,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采购工作的成本。

2.2 运输成本方面

商品流通企业从生产企业购进商品后,需要将商品进行不同地点之间的运送,而这期间的费用则全部由企业负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运输成本在企业成本中占有的比例也逐渐加大,而我国目前多数商品流通企业在运输环节上都普遍存在运输成本重视不足,运输资源严重浪费,交通运输费偏高等问题,导致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2.3 存储成本方面

目前,商品流通企业在产品存储方面普遍存在严重的库存积压问题,且商品存储环境不佳,管控技术不高,缺乏统一性的管理经营,从而导致库存商品出现减值现象,增加了企业的资金运转风险,导致存储成本的升高。

2.4 配送成本方面

目前,我国的商品流通企业在备货、分拣、配装、送货等商品配送服务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机制还不健全,各部门管理相对分散,缺乏统一、有效的调度管理,从而导致配送成本的增加。

3 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商品流通企业的现状以及导致企业利润率低下的原因,在今后的经营管理中,商品流通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对成本的管理控制,提高企业利润率。

3.1 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商品流通企业必须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结合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实情制定科学、严格、合理、全面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明确财务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权利义务,提高财务工作的独立性和规范性,并加强对财务制度的严格执行和落实,从而有效消除和避免出现“小金库”等问题。

3.2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

商品流通企业必须要积极转变经营思想观念,学习和利用现代化企业管理理论和模式,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健全,通过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制度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目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信息化平台等措施,提高商品流通企业的内控管理力度和水平,从而对成本管理工作起到有效的监管。

3.3 加强各环节的成本管理

商品流通企业必须要重视对商品流通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和控制,严格每一个细节的成本监管,从而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具体包括:

(1)加强商品购进成本的控制。商品流通企业要积极的制定和健全采购管理制度,建立生产企业的档案管理制度和准入制度,完善采购工作的方法和模式,积极顺应时展,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恰当的选择电子商务采购、招标比价采购、全面战略采购等方式,从而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2)加强商品运输成本的控制。商品流通企业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物流成本节控意识,对运输环节进行科学设计、统筹安排,积极采用GIS、GPS等先进科技,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并加强车辆的硬件配置水平,从而再提高运输工作的效率和安全,降低运输成本。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企业运输环节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尽量消除和避免行业内的不合理现象,优化工作模式,从而更好的辅助运输成本的降低。

(3)加强商品存储成本的控制。商品流通企业要加强对产品库存的管理,积极引进和运用当前市场上的先进方法(如ABC分类法等)和成功经验(如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等),提高自身库存管理的水平和效益,从而有效降低商品存储成本。同时,还要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政策和方法来尽量减少淤滞库存,提高仓库的利用率,从而有效降低库存成本。

(4)加强商品配送成本的控制。商品流通企业要对配送线路进行预习的合理制定,并根据自身实力情况建立独立、完善的商品配送中心,提高对商品配送工作的统一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费用成本。同时,还要积极建立健全配送管理的信息化控制系统,提高配送工作的现代化、智能化,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和质量。

3.4 加强高水平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

商品流通企业要舍得“下本钱”引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财务人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还要积极加强在职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再教育,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强化在职人员对当前商品流通行业中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等工作的新认识,掌握和运用其中的新方法、新模式,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4 结 论

成本管理是商品流通企业想要获取更多利润所必须重视和加强的关键工作之一。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商品流通企业必须要加强观念转变,规范财务工作,并从购进、运送、存储、配送等各个环节加强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更好地提高企业经营利润和效益,促进我国商品流通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彩霞.如何加强商品流通企业的内控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3(33):26-27.

[2]沈坤缘.商品流通企业的内控管理如何加强[J].会计师,2014(21):34-35.

[3]付蕊华 关于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有益探索[J].现代商业,2013(3):104-105.

[4]李潇兰.浅析商业流通企业精益成本控制[J].科技经济市场,2014(9):60-61.

[5]桂良军,惠楠,王彦伟.商品流通过程成本控制探究――基于商品流通企业视角[J].会计之友,2011(26):40-43.

[6]赵Z.加强商品流通企业存货内部会计控制初探[J].商业会计,2009(24):24-25.

[7]弭霞.关于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23):240-241.

篇6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商品流通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26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049- 02

0 引 言

商品流通企业以组织商品流通活动为主,通过对商品进行采购、存储和销售,将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 以获取商品进销差价为主要目的。商品流通企业几乎不涉及生产过程,经营活动以商品采购和销售为主,会计对象的特点非常鲜明、会计核算也更简单。但商品流通企业的财务管理仍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强调工作的完善性与系统性。

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中国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会计准则对商品流通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的理念,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存货计量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有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与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特别是公允价值、减值准备、未来现金流量的判断等要求财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企业应积极应对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和经营产生的影响,及时作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发挥财务管理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1 新会计准则对商品流通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的功能主要是基于会计核算的数据,再对其加以分析,从而进行相应的预测,管理和控制活动。它侧重于财务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新会计准则对商品流通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1 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在理论上经过了企业利润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发展阶段。就我国目前的企业组织形式主流为非上市企业、 资本市场的弱势有效、法治建设处于起步期、商业伦理有所缺失、企业治理结构逐步构建等现实背景下,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最强的理论逻辑性和实践有用性。新会计准则体现了企业科学发展的要求,服务企业创新和价值持续增长;财务报表列报、中期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表、分部报告等具体制度,可以使企业充分披露并真实反映企业价值的会计信息;职工薪酬、股份支付、政府补助等,通过会计手段协调企业、政府、投资者、员工等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合理地进行企业价值分配。

1.2 对合并报表范围产生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中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规定,凡是母公司能够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而不是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企业在具体的实施新会计准则时,应该从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两个方面判断是否存在实质控制关系。新会计准则合并报表的规定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使得一些企业不能再利用分离若干子公司、缩小持股比例、将经营状况不良的业务从合并范围中剔除的方法来粉饰企业集团的整体业绩。

1.3 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下,商品流通企业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进货费用,应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进行归集(可以增设“进货费用”科目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也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销售费用。这也有利于与工商业企业之间成本信息的比较。

新会计准则下,存货发出计价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将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惯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商品流通企业要根据产品流转方式和实物性质,选择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毛利率法等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以正确、及时的计算产品成本,为成本管理提供有用信息。

1.4 对企业服务与决策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在理念上更加突出市场化与国际化接轨,紧跟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趋势, 通过会计体系的改变,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在新会计准则中,有许多具体准则在具体操作中仅给了一个原则,同时在与税法规定中又有许多不同,仅在会计核算上可能对企业有利,但税法上则不然,这就要财务管理部门深入企业经营实际,充分掌握内外部信息与资源的情况下,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服务和决策支持的功能,为企业创造管理效益。

2 新会计准则下优化商品流通企业财务管理的策略

在新会计准则下,优化商品流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关键在于通过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逐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让企业财务管理成为企业战略性发展的重要支柱。

2.1 通过培训和优化人才结构,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商品流通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效果。企业落实好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进行系统学习,鼓励其学习新的财务管理方式及会计专业技能;要着力于人才引进工作,通过引进综合型财务管理人才,壮大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队伍。通过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规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

2.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夯实财务管理内部环境

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化,其重要的着力点在于管理制度的建立, 并依托完善的管理制度,夯实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环境。企业应立足于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让制度规范并引导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与落实。特别是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的公开化与透明化,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在新会计准则下,对财务权力模式进行优化,通过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对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夯实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部环境。

2.3 完善预算管理,防控财务管理风险

我国许多企业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商品流通单位虽然会计核算较为简单,但也需要建立健全企业预算管理制度,选择适合企业的预算编制方式,规范预算的执行、分析、反馈和考核机制,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防控和降低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

2.4 规范业务流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堵塞财务管理漏洞

商品流通企业通过梳理和规范进销存业务流程,运用ERP等信息技术手段,能充分考虑业务部门在实际业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堵塞财务管理漏洞。例如,业务部门及时将商品的购进、销售和调拨信息录入企业业务信息系统,定期进行存货盘存,能及时发现存货的账实差异,并减少库存的盘亏和盘盈。尤其是在ERP等信息系统上线和实施后,商品流通企业的购进、销售、库存管理和存货核算模块环环相扣,业务流程进一步规范化,财务管理流程也得到了改善。企业财务管理从原来简单的财务数据事后反映,发展到能对企业业务有效的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

主要参考文献

[1]周立媛,马玉斌. 新旧会计准则对商品流通企业影响比较[J].冶金财会,2008(7):20-21.

篇7

内容摘要: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也不断增强,对品牌的要求已经逐渐由产品过渡到提品的商业流通企业。因此,商业流通企业尤其是小型商业流通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本文从中小流通企业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其在品牌建设上的不足和缺陷,最后提出了完善公司品牌建设,进行公司品牌创新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 流通企业 品牌建设

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品牌建设的难点

由于行业原因以及企业规模的限制,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建立品牌形象有许多困难,面临着来自国内国外市场的双重压力,尤其是来自国外大品牌的商业流通企业的压力。中小企业在品牌建设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外部环境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企业内部管理引发的品牌建设困难

建立强势的品牌形象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突围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将建设品牌形象,进行品牌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步骤,对品牌建设缺乏有效的关注。个别企业虽然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品牌形象,但是由于其对品牌缺乏经营管理,因此也并未收到十分良好的品牌效应。因此,对于企业内部对品牌发展的抑制,主要面临以下两方面的劣势:

第一,企业不注重品牌形象的建立,企业内部没有品牌意识。这是企业在内部管理中对品牌观念的一种管理层缺乏。大部分中小企业一般对品牌知识严重不足,简单地将品牌当作产品来管理,甚至不予开发和重视,认识不到品牌对企业发展所能够带来的好处。第二,企业在建立或拥有了一定的品牌形象后,不注重品牌的内部管理。主要是中小企业在企业品牌运营上有不足和缺陷,以至于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因运营不当而降低了价值。由于中小企业资金有限,因此在品牌运营中常由于低成本而产生品牌运营不足或不当的情形。在品牌运营中,管理层常存在缺乏科学的品牌策略的问题,这与中小商业流通企业从业人员素质有关。除此之外,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基本没有建立比较科学和全面的品牌体系。另外,在后期品牌形象的维护的过程中,中小流通企业同时也存在不善于利用品牌传播途径的问题,过分迷信广告使得中小企业忽略用品牌价值来引导企业一切营销活动的问题。

(二)企业外部环境引发的品牌建设困难

除了企业内部的品牌管理缺陷外,中小型商业企业外部的经营环境也会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建立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首先,由于在商业流通领域内一些国际大品牌已具有了领先的品牌优势,这使得国内商业流通企业在建立品牌形象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尤其对于规模、投入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在商业流通领域内建立品牌形象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虽然我国的商业流通领域已经具有了全国性的特征,但是地方特色仍然十分明显。因此,中小企业往往面临着来自本地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流通企业的品牌竞争压力。中型企业尚有品牌建立的可能,但是对于小型企业而言,只有通过差异化,不断提供能够满足客户差异性需求的产品,才能实现品牌形象的树立。

最后,缺乏有力的国家或地方政策扶持。由于品牌建立需要企业进行品牌投入,这将形成企业的无形资产。因此,对于规模、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没有国家政策或地方支持等有利资源的协助,单靠一己之力建立品牌形象具有一定的难度。

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商业流通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但是,在经营过程中,国内很多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往往忽略了对品牌形象的建立,导致企业发展缓慢,无法形成规模。建立品牌形象是中小企业扩大规模,谋求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品牌形象的建立,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品牌的认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从企业自身来说,建立品牌形象以实现长期的发展是重要的契机。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建立品牌形象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机会

经济发展带来的流通流域的横向和纵向扩展为中小流通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扩大规模提供了有利的机会。目前我国经济保持较高速度的发展,从横向上看,商业流通领域逐渐覆盖更广阔的农村市场;从纵向上看,国家政策扶持下,中小企业成为制造业的导向。因此,从这两方面,中小企业都具备了比较好的发展契机。尤其是在农村市场的扩展上,商业流通领域中的中小企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农村人口超过9亿,但农村零售品销售额仅为全国的40%,这为中小流通企业提供了十分广大的市场基础。由于农村居住分散、购买能力有限等特征,这一市场一般为大企业所放弃或忽视。但是,中小企业则可以发挥自身的特有优势,通过建立为农村市场所熟知的品牌形象来开发广大的农村市场。

(二)新兴社区型社会创造了新条件

城市中新兴社区型社会为中小企业的品牌建立创造了新的条件。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发展中,社区型社会成为一种新兴的发展趋势。为了完善社区内的生活服务设施,中小流通企业往往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由于市场的分散性以及社区内商品流通的规模问题,大企业往往未能参与,这为中小流通企业创造了发展的空间和余地。也成为中小企业发展品牌形象的一个重要契机。

(三)消费者市场需求多元化和差异化

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差异化的趋势。中小企业往往具备为不同客户提供差异性产品和服务的特征,这也成为中小商业流通企业树立品牌形象的一个重要机会。消费者对新事物的需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随着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加油超市、乡村旅店等中小商业流通新模式的涌现,都成为中小企业发挥在商业流通领域作用的新条件。在此基础上,中小商业流通企业也就有更大的动力开发其品牌形象。

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品牌建设的策略

商业流通行业竞争十分激烈,要想扩大企业规模,谋求长期发展,实现集中化连锁化,树立具有较高认知认可程度的品牌形象是企业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在发展企业的品牌形象过程中,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品牌定位准确并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

从思路上,中小商业流通企业要提高品牌定位的准确性,树立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的高精路线。随着我国主流消费群体对消费个性化、多元化的要求,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应当将品牌形象建立在为目标消费群体提供个性化消费品的基础上。将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消费者的需求与品牌的特征紧密结合起来。中小企业要实现发展,就要扬长避短,开辟与大企业不同的市场。随着城市富裕阶层的兴起,对个性文化的追求以及消费者的差异性需求已经成为商业流通领域中的一大趋势。中小企业应该尽量把握这一趋势,走小众路线,满足特殊群体的需求,实现特殊群体对该品牌的认知,逐渐培养其品牌忠诚度。

(二)选择合适的品牌经营策略和计划

从品牌建立的执行层面,中小商业流通企业要选择合适的品牌经营策略和计划。中小企业往往将其品牌形象与大企业品牌形象的建立相联系。这样在品牌建立与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不适应自身的发展特点,而无法具有相应的品牌效应。因此,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在建立品牌形象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自身特点,细分市场提供具有个性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要注意建立区域性的自主品牌,不能盲目追求全国性的品牌效应。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缩小品牌目标是更现实的品牌策略。通过这种具有适应性的策略,企业才能够逐渐实现区域内、产业内的集群与品牌优势。最终逐步形成产业规模,专业市场,吸引客户。

(三)注重品牌识别的规划和管理

从品牌长期维护方面,中小商业流通企业要注重品牌识别的规划和管理。企业品牌形象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不断的后期维护,围绕其核心价值不断开展经营,这就需要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做好品牌的规划与管理。中小企业在发展之初,不能将企业品牌形象确立的过于狭窄,要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同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也要时刻以品牌形象为准绳,衡量企业行为。

结论

品牌形象在企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扩张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中小商业流通企业而言,由于其往往不具备品牌意识,而使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当中小商业流通企业面临良好的发展契机时,企业要将发展品牌形象放在战略高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小企业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娄向鹏,张正.做品牌不是大企业的专利.参见中国营销咨询网,2006(3)

篇8

【关键词】 商品流通企业; 成本控制; 流通过程成本

引 言

商品流通企业在市场搏击中意识到一个问题: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赢取更多的利润呢?开源节流是在任何时间也不会失效的策略。若无法开源或者开源比较困难的时候,节流就变成了唯一的手段。节流,即节约开支,或控制成本(也称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一座金矿,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向成本控制要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着力点。面对瞬间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国的商品流通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调整经营理念,彻底摒弃传统的成本控制思维模式;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单个企业的成本已经不是影响该企业利润高低的一个简单因素,流通过程中各环节的成本才是影响企业竞争力、消费者市场占有率、生存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控制流通过程供应链各环节的成本是企业发展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流通过程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管理的终极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服务,为企业的市场竞争提供有力保障,是扩大边际收益,提升企业利润的有效途径。流通过程中成本的耗费受多方因素的影响,但只要充分了解流通过程中成本耗费的项目和原因,综合运用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就能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促进商品流通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商品流通企业及商品流通过程

(一)商品流通企业特征

商品流通企业是指通过低价格购进商品、高价格出售商品的方式实现商品进销差价,以此弥补企业的各项费用和支出,获得利润的企业。也可以说,商品流通企业是通过商品购进、销售、调拨、储存(包括运输)等经营业务实现商品流转,其中购进和销售是完成商品流通的关键业务,调拨、储存、运输等活动都是围绕商品购销展开。主要包括:商业、供销合作社、粮食、外贸、物资供销、图书发行等企业,如商场、大中小型超市、粮店等。其主要经济活动是流通领域中的购销存活动。

商品流通企业除了具有一般企业的共性外,较之制造企业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以商品的购、销、运、存为基本业务

商品流通企业主要是通过对商品的购进和销售以及因此而必需的运输和储存业务,完成商品由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转移的过程,满足消费的需要。

・对经营的商品基本不进行加工或只进行浅度加工

通常情况下,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商品的流通,加工的对象是进入流通过程的商品,加工的程度大多是简单形式的加工,只是改变商品的外部形态,不改变其性质和使用价值,是对生产加工的一种辅助和补充,其目的是为了促进销售,维护产品质量和提高流通效率,更好地满足流通过程的要求。

・实现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运动

商品流通企业通过购进、运输、储存、销售等一系列流通活动,将商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变,商品的价值在商品购进和销售中也保持不变。在这一过程中,商品流通企业要投入一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从而发生一定的流通费用。

・商品流通企业的“商业利润”主要来自生产企业的让渡

商品流通企业的利润=让渡利润+追加利润+级差利润+转移利润+管理利润;而让渡利润是基本形式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让渡利润主要是由商品的进销差价来实现。

・经营周期短,资金周转快

(二)商品流通过程概述

商品流通过程,是实现商品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经济过程,是社会在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简单的商品流通形式可用“商品―货币―商品”表示,商品流通形式也可表示成“货币1―商品―货币2”。其特征表现为不从事商品生产而从事商品交换。

通常人们理解,卖掉商品获得资金是商品销售,它是商品流通过程的终点,大多数商品流通企业在购与销之间往往还有一个停留状态,即商品的储存。商品流通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采购环节、运输环节、库存环节和配送环节。但是,从供应链的视角和商品的转移来看,商品流通过程还包括用户的使用和处置,这一过程也需要用户付出代价(使用成本)和社会付出代价(废旧商品处置成本)。

因此,从供应链的视角看,商品流通过程包括采购、运输、库存、配送、使用和处置五个环节,成本管理需要从这五个方面进行控制,同时要考虑上下游企业的交易成本。

二、流通过程中各环节的成本现状分析

(一)采购环节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传统思维,采购就是拿钱买东西,目的就是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商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采购已由单纯的商品买卖发展成为一种可以为企业节省成本、增加利润、获取服务的职能,在企业的产品开发、质量保证、供应链管理及经营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采购成本是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是企业管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际采购专家阿尔伯特丁・盖瑟尔认为:“采购者应该对生产成本的一半负责”。事实也证明采购是企业的利润之源、质量之本及效率之首。

但是,多数商品流通企业的采购模式还局限于传统模式之上,要么以分散采购为主,没有利用连锁采购的规模优势;要么集中采购的比率非常低,优势不明显;供应商管理混乱,没有统一的分层管理规范。相应地,对业务员的管理也十分不规范,违法、违反职业道德的事件时有发生,而且由于信息系统的限制,无法在采购模式上进行创新。具体表现在:(1)采购部门比较重视供应商之间的商品报价,通过多头竞争的比较,选择质量高、价格低的合作者。然而由于市场竞争的不规范,这种合作往往会是一种短期、临时性的合作行为,且竞争多于合作,后果很可能会是双输无利。(2)由于采购方与供应方为了各自利益而相互封锁消息,导致信息不对称,使得采购变成了一种盲目、报价不充分的过程,而且利用电话、传真等联系方法的狭隘性会造成信息资源的非共享;当采购环节出现问题时,可追溯性较弱,由于牵涉到单个业务人员,必定会造成人员流动,对商品采购业务的影响也颇大。(3)采购部门的独立性会导致市场信息的交流不畅,缺乏灵活的操作方式来满足迅速变化的市场,对突发事件的控制力度较小,事后控制的损失显而易见。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致使传统的采购模式无法满足电子付款、全程订单跟踪等网络化需求,有些大型商品流通企业即使正在尝试电子信息化的采购方式,也多因初期的高出错率而使其步伐缓慢。

(二)运输环节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运输是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运输的合理与否不仅关系企业的收益和利润,也影响着物流的配送效率,进而影响企业整个供应链的效益乃至企业的信誉和发展前景。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对运输成本的控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纵观我国商品流通企业在运输环节的成本控制措施,凸显出诸多问题:(1)不合理运输的现象严重,造成运输资源的严重浪费;企业内部运作和外部环境的不合理因素导致运输工作的失效,造成诸如对流运输、倒流运输、迂回运输、重复运输、亏吨运输等,无疑加大或是浪费了运输成本。(2)企业对运输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物流成本的控制也是最近几年我国企业才开始关注的话题,企业自身对运输成本控制并未得到重视。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企业大多注重商品采购与库存两者的协调,导致企业对运输成本没有统一的概念,也就无法从量从价对其进行控制。同时,在会计核算上没有对运输成本进行专门的核算,也无法从量上对运输成本进行管理。(3)目前我国运输网络条件和城市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及交通运输费用居高不下,甚至高于商品本身的价格,是造成企业运输成本普遍较高的主要因素。

(三)库存环节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库存是指处于储存状态的物资。广义的库存还包括处于制造加工状态和运输状态的物资。商品流通企业库存是企业在经营中为现在和将来的销售而储备的资源。库存对一个企业有双重的影响:一是影响企业的成本,也就是影响物流的效率;二是影响企业的服务水平。库存环节成本的合理控制是企业物流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物流管理的核心内容,既是提高顾客服务水平的需要,更是企业规避风险的需要。商品流通企业中库存的及时性和流动性是该类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在满足顾客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企业的库存水平进行控制,尽可能降低库存水平、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强化企业的竞争力。

库存的简化流程是:采购入库储存出库销售,即库存是采购与销售中间的停留状态,采购为库存准备,库存为销售准备,环环相扣,协调运作,共同完成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要业务。

对于我国大多数商品流通企业来说,现阶段当务之急还是应重点关注企业内部的库存管理。我国多数企业库存管理模式陈旧,存在诸多问题:(1)一些门店库存积压现象严重,致使企业资金运转困难,商品减值;(2)目前我国众多的商品流通企业库存管理水平比较低,尚无法完全做到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配送;(3)库存控制技术条件与环境相对落后,企业没有基本的分类管理。对重点商品材料的控制完全靠经验决策,没有信息化系统,没有有效的信息共享方式,更没有库存管理软件和库存控制决策支持技术和策略优化技术。

(四)配送环节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配送成本是指配送活动的备货、储存、分拣及配货、配装、送货服务及配送加工等环节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的总和,是配送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事实上,配送中心并未广泛应用于商品流通企业的流通过程中,仅在一些较大型的企业集团和连锁经营超市中采用。就我国商品流通企业流通过程来看,配送环节在我国还处于瓶颈,它涉及整个物流过程,是商流和物流紧密结合的产物,既涵纳了两者的所有活动,也包含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过程的一个缩影。

纵观全球配送中心发展现状,可以将其模式分为以下三类:自建型配送中心、联合配送型中心和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多数的商品流通企业还未形成统一的配送中心,由于流通过程中配送环节的缺失,使原本能节约的成本额分别耗费在采购、库存和运输中,形成了国内外商品流通企业的巨大反差。这也是我国商品流通企业势必完善的一个环节。

三、商品流通企业流通过程的成本控制对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沃尔玛等国外零售商巨头在我国不断扩张,我国商品流通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显突出。因此,商品流通企业要想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成本,拥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一)从宏观管理系统出发,倡导现代成本控制思想和方法的新观念与新思路

1.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成本效益(增加投入可以获取更多的回报也是可行的)观念转变。商品流通企业要按市场需求组织经营,建立起能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敏捷反应,具有弹性的经营能力,力求使企业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

2.树立成本动因管理观念

成本动因是指引起成本发生变化的原因。要对成本进行控制就必须先了解成本为何发生,它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何关系?要准确控制商品的成本,就应该从成本的多重动因入手。在商品流通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应树立基于多动因理论的成本管理观念。

3.树立成本节省到成本避免观念

传统的成本降低基本是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的,即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成本将发生的成本支出。主要方法有节约能耗、防止事故、以招标方式采购商品或设备,是企业一种战术的改进,属于降低成本的一种初级形态。但是这种成本降低的空间是有限的,它只是成本管理的一种改良形式。现代企业需要寻求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力图从根本上避免成本的发生。

4.树立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思想

按照苏沃林(Seuring)的定义,供应链成本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所有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和概念”。它是从供应链的视角,包括“链”上所有企业及其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相关的所有供应链活动而发生的费用,供应链成本管理需要对这些活动进行管理,使其总成本最低。但传统的成本管理仅考虑企业内部成本,将成本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作业成本),没有考虑与供应商和客户等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成本。供应链成本包括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如图1所示。

事实上,商品流通企业商品的流通过程是典型的供应链,成本管理需要考虑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各环节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成本管理,对各环节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尽可能地避免不增值作业费用的发生,以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成本进行控制。

(二)从商品流通各环节出发控制成本

1.从采购环节出发,控制成本

(1)建立并完善采购制度,合理选择供应商

任何企业的具体工作都由各项制度规范指导,包括:首先,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这不仅能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提高效率、杜绝部门之间扯皮,还能预防一些不良行为。其次,建立供应商档案与准入制度。对企业的正式供应商要建立档案,供应商档案应该具体详细,每一个供应商档案应经严格的审核才能归档。这样企业拥有完备的信息选择合适的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要注意以下几点:1)一般来说,供应商的数量以3―5家为宜。这样既能保证采购商品的质量,又能有利于控制采购支出;2)把供应商管理纳入采购管理;3)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4)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采购部门要对采购商品建立价格档案,对每一批采购商品综合评价。

(2)选择合适的采购方法,节省采购费用

1)大力推进招标比价采购,有效防止信息不对称对采购业务的影响;2)积极开展电子商务采购,企业利用互联网可充分了解全球范围内的供求信息,将所需商品信息进行整合,消除信息不畅与人为因素的干扰,最大限度降低采购成本;3)部分商品可采用向制造商直接采购或结成同盟联合采购;4)采用“采购中心+区域本土采购”的模式,控制采购成本基于中国国内市场各地区的经济和交通系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中国的大型超市要想控制采购成本,应有效地整合采购中心和区域本土采购两种采购途径。

(3)转变观念,实施全面战略采购管理

战略采购是一种有别于常规采购的思考方法,它与普遍意义上的采购区别是前者注重要素是“最低总成本”,而后者注重要素是“单一最低采购价格”。简单地说,战略采购是基于系统地评估一个企业的购买需求以及把握企业内、外部机会,从而减少采购总成本的一种管理方法。战略采购的好处在于充分平衡企业内、外部优势,以降低整体成本为宗旨,涵盖整个采购流程,实现从需求描述直至付款的全程管理。

2.从运输环节出发,控制成本

(1)为了消除运输中不合理现象,企业要对运输活动及涉及到的其他环节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尽量消除不必要的环节,减少个别环节所占用成本。对有条件直运的,尽可能采取直接运输,减少二次运输,同时,也要加强信息系统的完善,做到信息的全面性,给运输环节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运载信息。

(2)增强全员的物流成本意识,提高运输重视程度。运输成本的控制并不是哪一个或几个部门、哪几个工作人员或哪几个工作岗位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以物流管理部门为主导,物流运输乃至于整个物流功能环节及所涉及到的各个部门、所有人员的共同配合,科学规划和协调,做到人人关心成本管理,全员参与成本控制,共同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和物流总成本。同时要加强对运输成本的会计核算,有针对性地进行运输成本项目管理。

(3)针对我国运输网络条件各方面的限制,科学设计运输网络,实现优化运输。运用“送奶线路”、定制化运输等方法和手段,合理设计运输网络;运用GPS、GIS等先进技术,对运输活动及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和调度,实现对车辆和线路的最优化、节点配送的优化等功能,也可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提高安全性,减少损失,降低成本。

(4)通过提高物流运输服务质量,加强物流运输管理和人才的培养,以降低运输成本。不断提高物流质量可以减少和消灭各种差错事故,降低各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和运输过程的消耗。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的方式,培养优秀人才,通过他们所掌握的先进知识、理念和技术以及努力工作,实现物流运输活动的优化、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3.从库存环节出发,降低成本

(1)淤滞库存的控制

1)采用合适的商务政策来减少淤滞库存的产生,例如客户所取消的订单如果是订制的产品,则必须承担一定的赔偿金;如果淤滞库存能够经过再加工而提高销售的机会,则与供应商的合作,对淤滞库存的再加工也是一个较好的处理手段。对已经存在的淤滞库存,则需要通过大力促销(降低销价等)将其尽量销售。2)科学利用库容。商品流通企业商品品种多,占用库容大,因此,无论是自有仓库还是租赁仓库,都应合理利用空间,既做到商品分类管理,码放整齐,便于查找,出入库方便,又要做到有效利用库容,最大限度减少仓库浪费。

(2)运用ABC分类法加强库存管理

商业企业商品规格品种繁多,各种商品占用的资金差异较大,要对这些商品进行控制,如果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很难做到有效管理。一般按重要程度分为A、B、C三类,对占用库存资金75%左右,品种约占总数10%左右的A类物资实行重点管理,尽量缩短订购间隔期,增加订购次数,对收入和发出要严格控制。对资金约占15%,品种约占70%的B类物资,可根据企业情况定期或定量采购。对资金只占10%左右,品种占到60%左右的C类物资,价值低、种类多,无须进行精确控制。

(3)应用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是指在一个共同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和修正,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改进的合作性策略。VMI的具体做法是,供应商通过Internet或EDI获得零售企业的POS数据,通过POS数据,供应商就能够了解每一期的每一类产品、每一种规格的销售量;然后供应商通过自动补贷软件产生订单,订单经零售企业确定后,供应商就可以直接发货到零售企业。在整个流程中,零售企业不存在任何库存,它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

4.控制配送成本

(1)建立配送中心,统一配送,提高商品流通企业物流系统整体的配送效率。建立门店的配送申报制度,加强配送的计划性。在实践中,应针对商品的特性,制定不同的配送申请和配送制度。

(2)制定合理的配送路线,有效降低运输费用,有效地使用资金。

(3)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企业采用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的进行;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四、结论

本文研究的主体是商品流通企业,重点是控制商品流通过程的成本。对流通过程中各环节的成本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该行业的经营特点,从宏观经营管理及微观措施实施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措施,以降低企业成本,加大利润空间,提高企业竞争力。但是由于商品流通企业流通过程的成本控制研究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属于供应链管理的范畴,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一些潜在的因素对成本控制的影响考虑不多,需要结合商品流通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升流通过程中成本控制的设计和实施策略,提高商品流通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 雷雯雯,陈玉洁.快刀砍成本:成本改进68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史玉光.新会计准则下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 李凡.商品流通企业过程中的成本控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4] 桂良军.供需链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 Presutti Jr.,W.D.Supply management and e-procurement:creating value added in the supplychain[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3,32(2):20.

[6] 张波.连锁超市――好又多超市成本控制的诊断与改进[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2):290-291.

[7] 张为群.论影响运输成本的主要因素[J].商业现代化,2008(5):21-23.

[8] 吴梅.企业物流运输成本控制方法探讨[J].广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43-44.

[9] 朱花.试论零售企业商品库存管理[J].上海商业,2006(1):81-84.

[10] 杨莱芳.我国零售企业内部库存管理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11] 范青江.浅议零售企业库存管理[J].科技信息,2009(15):315.

[12] 黄若男,向兆礼.浅论现代物流配送管理[J].邢台学院学报,2008,23(2):85-86.

[13] Seuring,S. Supply Chain Costing with Target Costing and Activity Based Costing [M]. Verlag Franz Vahlen,München. 2001.

[14] 桂良军.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J].会计研究,2005(4):51-55.

[15] 赵敏.浅谈企业采购成本有效控制的重点工作[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1):125-126.

[16] 程清秀.采购成本控制浅谈[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7(6):57-58.

[17] 安冬平.论大型超市成本控制的五大策略[J].会计之友,2008(14):44.

篇9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但是要定量分析商品流通量和货币流通量的关系比较困难。因为,我国金融业长期由银行业一家主导,使我们无法采集到口径一致的金融方面的资料,从而使我们的定量分析变得困难。我们从某一个侧面,来探讨金融增长和流通增长的关系,本文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货币流通量来简要地看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2001年—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上升趋势,反映了商品流的规模不断的扩大,20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发展水平是1990年的9.2倍,平均增长水平13.9%,2006年的货币流通量是1990年货币流通量的10.2倍,平均增长水平14.7%,货币流通朝商品流通程度为0.8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商品流通的增长影响了货币流通的增长,从货币流通量和商品流通的比值上我们可以看出,货币流通的增长与商品流通的增长从整体上看基本上是适应的;另一方面,一些年份,我国货币流通的增长存在着超经济的因素,货币流通超发行量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减缓所至,但更大的一部分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所致。总的来说,货币流通于商品流通须保持均衡。

2流通与金融关系的理论分析

商品流通是决定货币流通的基础;但是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货币流通反作用于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其性质决定的,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商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中介。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商品生产者并不直接是商品的消费者,社会商品的最终实现,必须要经过分配与交换这两个环节。生产者要获取的是商品的价值,消费者要获取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有经过商品的流通,才能实现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作为特殊商品的货币,只是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只是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正是商品流通赋予了货币的运动形式,货币流通只是商品流通的表现。

货币流通商品流通有强烈的反作用,商品流通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分工促进了流通的发展,另一方面,货币的产生,货币职能的不断完善,货币流通的不断扩大。

3现阶段我国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商业企业低利润增长难以积累产业资本。在改革开放引导以及消费增长的带动下,我国商业销售规模保持了平稳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89,210亿元,同比增长16.8%。但是相比之下我国商业企业利润增长却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其次,我国的流通业存在资产负债不合理的状态,突出的表现为负债过高。与外资零售业相比,我国零售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平均在70%以上。如下表所示,流通企业2006年的资金总额中70.7%来自于负债,股东权益合计占29.3%,流通行业的负债率偏高,偿债压力较大,而且在负债总额中,流动性负债比列较高,高比例的流动性负债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流通业在银行借款趋向饱和状态下,占用供应商的预收款项维持资金流的周转已成为零售业的惯例,同时也是导致零售业资金链断裂的重要原因。随着商业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张和《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的出台,这种传统的运营方式已不再适合新竞争环境的要求,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成为必然选择。

最后,我国流通业信用道德失败的典型特征是流通企业与银行业非良性信用关系,借钱不付息,借钱不还钱,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流通企业信用等级的恶化,不仅表现在企业和银行业的债务关系的恶化,而且在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大型零售企业占用供货商的货款,导致零售企业和供货商关系紧张。

4必须加大金融对商业发展的支持

第一,努力完善间接融资体系,促进银行类金融机构业务创新。(1)积极调整优化信贷存量和增量。在该领域保持适当的信贷规模和增长速度,以资金的增量调整带动商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现代商业体系建设入手,加大对现代商业的金融服务,积极为连锁经营企业配送中心、电子商务、城市基础商业设施、农村基础商业设施等提供信贷支持和结算服务;(2)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与商业企业联合建立科学的个人资信评估标准和信用评价体系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制定相关消费贷款优惠政策与申请者资信挂钩的办法,规范相应收费标准。

第二,努力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在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资金主要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优化配置,由于存在各种不同规模、不同效益、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造就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快速发展,以更为有效地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应当是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支持商业发展的服务环境。加强金融对商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加大对金融机构和商业企业的支持协调力度,深化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并制定鼓励金资本融入商业技术进步与应用以及新业态创新中去的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葛红玲.首都流通业发展的金融保障问题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6.

[2]朱桦.现阶段我国商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商业经济,2008.

篇10

采购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存在的弊端

1、违背了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由于商品流通企业运输费等采购费用在商品经营中占有很大比重,对当期损益影响较大,特别是当期购进的商品,一般不能在当期全部销售出去,都有一定库存,这就造成了当期收入与当期费用不匹配,违背了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商品流通企业当期的损益情况。

2、占用了国家所得税资金。按准则规定,购进商品发生的采购费用,于发生时全部计入当期营业费用,这就使采购当期费用过高,减少了当期实现的利润。特别是本年购进的商品,在年末仍未销售出去时,使得本年收入与本年费用不匹配,降低了本年利润,减少了国家当年的所得税税收,让企业无偿占用了国家的这部分所得税资金,并且使国家税收严重流失。

3、成为企业调整利润的手段。有些企业为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利润指标,把应由本年负担的大额运输费等采购费用挂帐,虚增了企业当年利润。这不仅使企业的会计数据失真,而且由于虚增利润,增加了企业当年的所得税税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还有的企业为了虚减当年利润,开据假运输费发票,虚列费用。更有甚者以此为手段,为企业开设小金库,使国家、企业的财产蒙受巨大的损失。

4、为职务犯罪提供方便条件。由于目前市场上运输费等发票管理不严,空车配货等发票很容易取得,使某些人员利用工作的便利条件,钻企业管理、财务审核不严的空子,虚报运输费或一笔运输费重复报销,使企业蒙受损失。

采购费用计入商品成本的可行性

如果商品流通企业把运输费等采购费用,按对应购进的商品计入成本,使运输费等采购费用和所购进的商品对应,并同时入帐,这样就便于企业财务部门对采购费用的开支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对采购费用的审核、检查,也有利于国家税务、财政、审计机关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和企业内部监督管理,能有效地堵塞财产流失的漏洞,遏制职务犯罪的发生。

笔者认为把购进商品的采购费用计入到商品的成本中去,主要应解决两个问题,以下列采购费用中的运输费为例进行说明。

1、运输费怎样分摊的问题。运输费在不同商品之间分摊问题,是正确计算购进商品成本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运输费的分摊应由专人负责,并且根据购进商品当时的实际情况,可按商品的重量、体积、价值等不同标准来严格区分确定。

2、在业务处理中,工作量大、计算繁琐的问题。商品成本中所包含的采购价格与运输费需要分别列示。随着计算机在企业管理方面广泛应用,商品软件可以简化工作程序、减少工作量,使计算准确无误,能实现商品单品核算。具体做法是:

在商品系统数据库里追加上“运费”一项字段,在作价、验收时把运费单独列示,这在商品单品核算上很容易做到,并在输出的验收单、变价单等财务单据上加“运费”一栏,如图①所示。这时商品的单位进价就包括了单位商品买价和单位商品运费两部分内容。对于零星支付的市内运费等,可直接计入当期营业费用,体现当期损益。在会计核算方面,按照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在一些业务处理环节上再把运费单独列示出来,便于企业考核运费指标。

采购费用计入商品成本的会计处理

下面以售价金额核算为例,探讨一下具体的会计处理,假设不考虑增值税。

1、商品购进的会计处理。假设某商品流通企业从甲公司购进钢琴15台,单价10000元,运费共计7500元,由供应商代垫,预计单位售价15000元。则企业计算的钢琴单位进价成本应为10500元。财务部门根据业务部门转来的进货发票、运费发票等原始进货单据对验收单进行复核,审核无误后做如下会计凭证:

借:库存商品 225000

贷:商品进销差价 67500

贷:应付帐款――甲公司 150000

贷:应付帐款――甲公司 7500 (甲公司代垫运费)

如果验收单上所列运费金额与实际运费发票上所列金额有差额(计算上的误差),则差额部分直接计入当期营业费用(运费)。

2、商品返货的会计处理

假设上面验收单的数字为红字(即返货单),则应做如下会计凭证:

借:库存商品 -225000

借:营业费用 7500

贷:应付帐款――甲公司 -150000

贷:商品进销差价 -67500

因为商品已返货,应把这部分商品进价成本中所包含的运费分离出来,计入当期营业费用,体现出为经营这批商品所付出的运费是多少。

3、商品变价的会计处理。(1)变价后的售价低于进价成本,但高于买价应把变价后的售价低于进价成本的运费单独列示出来。如图②所示。会计部门应做如下会计凭证:

(2)价后的售价低于进价成本中的买价。应把变价商品所含的全部运费、部分买价损失分别单独列示出来。如图③所示。会计部门应做如下会计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