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安全防范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安全防范规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物安全防范规章制度

篇1

[关键词]博物馆;安全防范;文物安全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4-0098-03

博物馆是集中收藏、展示文物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职能,文物的安全必须得到绝对保障。根据近200个国家(地区)的统计,全世界已经有超过4万座博物馆,中国的博物馆目前已经超过3000个。据不完全统计,博物馆藏品的总量已超过1500万件。博物馆是文物开放单位,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参观群众数量众多,人员密集。人员的安全与文物的安全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各地博物馆吸收安防经验,切实保障文物安全,以服务于人民大众。

一、博物馆安防措施概况

博物馆是国家或地方收藏保护文物的机构,安全保卫工作是文物保护工作的生命线。保护文物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也是博物馆每一个职工应尽的职责。目前,博物馆的安全保卫措施大体有人防、物防、技防三种。

(一)人防

人防就是利用人力进行防范,一般博物馆均通过设立岗哨、24小时值班制度来实现博物馆的安全防范,展览开放期间的文物安全则由文物看管员负责。人力是人防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每个博物馆均应建立健全的保卫制度,严格以制度为标准,打造完善的团队,明确岗位职责尤为重要。

展厅与是两个相互依存的安全线。安保人员均为安全岗,流动执勤,发现可疑人员、醉酒人员等严禁其进入展厅。相比故宫博物院的人海战术,笔者所在甘肃省博物馆安保力量较为薄弱,应进一步提高与加强。

前来参观的观众一般都在博物馆大门处设置的领票窗口排队凭有效证件领票,进而依次排队进入馆内,馆门口均设有安检门,由专职安保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如其携带易燃易爆、饮料等不符合规定、妨害文物安全的物品,都将被进行妥善处理后方允许其入内参观。

展厅内各处设有文物看管员,负责观众的疏导,从文物安全角度出发,进入展厅的观众在人员数量上要严格控制,并且时刻提醒他们不能接触在外的一些文物,对文物进行拍照时要关闭闪光灯,对观众的态度应为和善的提醒,对观众进行指引。

从展室范围看,造成博物馆文物藏品失盗主要是单位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职工的职责权界线不明确,监督手段和管理制度缺乏执行力度,职工法律意识淡漠。强化人防,应通过对安保人员的不断培训与学习,使其深化思想认识,树立文物安全重于泰山的观念。

各级博物馆要做好人防工作,就要造就一支政治性强、业务精通、作风正派、工作负责、勇于奉献、年富力强的安全保卫队伍,挑选认真负责和具有专业知识的干部来担任陈列、保管和群工等工作,从队伍建设方面保证文物的安全。

(二)物防

物防同样是影响文物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千余年来,文化艺术珍宝的存放,必然要求合乎存放标准,如建筑坚固,展厅、展柜坚固,文物库房温度、湿度达标等。

博物馆是一种特殊的专用建筑,它不仅要求具有防止盗窍、抢劫、洪涝、地震、雷击等突发性灾害的作用,还要具备防止因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光线辐射、生物危害等自然因素而造成馆藏文物损坏的可能。

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例,该馆展览大楼周围视野开阔,无毗邻的外单位建筑,正门为电动门,正门左侧为安保人员值班室,右侧为票房,环绕馆区的围墙均坚固并装有红外线对射报警系统。2006年12月26日,该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展览大楼外墙的玻璃均为防爆玻璃,坚固美观。

文物保管区是博物馆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见到的文物只是展厅常规展出的一部分,其他尚未展出的重要文物则存放于文物库房。文物库房建筑设计是博物馆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库房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持续性将影响到博物馆文物的收藏、维护、展出等多个方面。甘肃省博物馆展览大楼与文物库房均为新建成投入使用,文物库房实行门禁系统管理,由保卫处人员和历史部人员共同负责文物库房大门的开启,通过刷卡,电脑进行授权识别后才能进入,库房文物的存放更为科学与严谨,已经很好地适应了现代文物存放的标准,从以前条件简陋,简单的仓库式,只能基本满足保证文物安全的需要,到现在文物存放环境的改善,都说明博物馆建筑是博物馆文化的另一个载体。

(三)技防

技防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相应的器材和设备,构成有针对性的防范手段和方式,达到远距离观察和控制,及时发现情况或隐患,以便做出快速反应的安全防范。

各级博物馆应加强博物周界防范,安装、完善电子监控设备系统。在重点防护部位安装电视监控的防火防盗装置、红外线报警装置,如甘肃省博物馆墙、展览大楼围墙均有装置,如展厅下班后除了正常巡逻的安保人员,一旦有可疑人员接近展览大楼,或是越墙而入,则会报警,监控中心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就能知道何处因何原因报警,提高警惕,监控中心为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同时,每天晚上安排专门安保人员通宵巡夜巡查,在馆区内重要部位均设有巡更记录点。另外为防止无关人员侵人,例如从门窗、各种地下管道进入博物馆,博物馆周界防范是整个报警综合防护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该防线的目的是将罪犯排除在防区之外。所以在周界的围墙、各出人口安装的入侵式探测器、红外线对射报警器、监听器、夜间巡更系统等将构成这一防线。加强周界防范,对杜绝犯罪分子人室引发蓄意破坏文物现象至关重要。由于范围大,所以选用功能稳定、漏损误报率低的探测器,应结合现场地形要求,确保第一道防线的安全,不留任何安全死角,使博物馆周界的防范做到天衣无缝。

甘肃省博物馆的监控中心从2006年10月新馆开放前夕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安防视屏监控系统经过长期运行,部分设备老化,频繁出现故障,严重影响了监控效果和监控环境,为此,博物馆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安防设备升级改造工程。对电视墙、硬盘录像机、监控主机、操作台、备用电源等一系列设备进行了更换,基本完成了主体改造工程。经过此次改造,甘肃省博物馆监控中心已进一步适应现代化文物安防需要,实现全面监控、实时录像,从而更好地保障了文物安全。

假如犯罪突破第一道防线或已进入博物馆,安防系统应提供第二道防线保护,目的是探测是否有人非法进入某些区域。相当一部分文物犯罪分子已经经过多次的踩点、地形观察,有可能已经进入博物馆内部躲藏起来侍闭馆后伺机作案。要有效阻止这类犯罪行为的发生,下班闭馆前的清场工作须细致全面,夜间闭馆后及时全面开启安防系统,可以及时发出报警信号,阻止盗窃事件发生。发现报警时应及时应对,并且做到覆盖整个展区。

博物馆防范系统的最后一道环节,也是阻止盗窃者得逞的关键一步。如何搭建最后一道防线至关重要。针对不同的展品应选用不同的报警探测器。比如,对小型展柜,可以选用震动传感器,为防止内盗或用膘品置换,对重点文物实行重点防护。例如压力传感器可用于对青铜器、玉器、瓷器等的防范,传感器通过对展品放置肘原始数据的记录,当移动展品时便会检测到数据的变化,就立刻发出报警以制止犯罪。同样,拉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是对一些大型国画或者挂件展品实施数据的原始记录,以通过比对数据的变化来及时地发出报警。另外,为了使文物不被破坏,也可以采用膘品展示,以对镇馆国宝级文物的防护做到万无一失。

资料室、文物库房、档案室、走道、周界围墙、主要出人口均为博物馆安防的重点区域,除安装全方位视角的摄像机外,同时应配备入侵式探测器等,将多种探测及监视措施相结合,实现较为完善的监控管理。

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是依托电子、机械、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自动控制建筑等多学科的应用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博物馆安保部门要密切关注各学科最新技术的发展,以便把最新的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中来,将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尽量延长博物馆藏品的寿命,更好地为科研、教育和展示服务。

二、充分了解“三防”工作在博物馆安防中的相互关系,认识其重要性

物防是基础,人防是保证,技防在其建筑的平台上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是有先进的安全技术防范,发现了罪犯也无法抓到。做好安全保卫工作,人为因素是第一位的,人防是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的前提。博物馆安保人员在事故面前要能做到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安保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将“文物安全重于泰山”、“文物无小事”等观念充分贯彻到日常工作中,才能真正做好博物馆安防工作。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安全风险单位,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宝,强化法律意识、责权分明尤为重要。

甘肃省博物馆一直以来贯彻实行日查、周查、月查、季查的安全工作自查制度,并在“五一”、“十一”、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前均进行安全检查,排除隐患,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在保护文物安全的过程中,博物馆馆领导是单位安全保卫工作的统筹者。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职工的安全意识是最重要的。首先,建立、健全定期学习制度、教育制度,结合实际,全面贯彻各项规章制度;其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安全保卫规章制度,做到制度完善配套,程序规范可行。应健全保卫组织机构,配备专职兼职保卫干部,使保卫工作大事有人抓、小事有人管,对安全保卫工作定期进行检查。制定安全知识学习交流日,并开办安全、法律法规知识讲座,进行保护文物安全和职业道德纪律、法制宣传的教育;最后,召开月安全工作会议,及时传达上级文物部门和公安部门对安全工作的要求和精神,同时布置好当月的安全工作内容,要求月中旬写好安全工作总结,并制定好次月的安全工作目标,以此来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感,使其树立长备不懈的安全观念,自觉遵守单位内的各项安全保卫规章制度,真正把安全保卫工作落到实处。

三、要树立发展观念,找到行之有效的防护手段和防护方法

一方面,贯彻“预防为主,确保重点”的方针,树立“安全工作无止境,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目标。制定重点要害防护部位,切实加强安全防范工作,如文物陈列室、文物库房、档案室、资料室等。

另一方面,针对要害部门,结合安全防范设施安装110联网报警系统,对陈列在展厅内的珍贵展品要重点保护,单独安装报警装置。凡藏品收购、登记、鉴定、编目、入库、使用、调拨、交换、出库、注销,都要做到制度严格、手续完备。管理藏品总账的人员不兼管实物。每年还要定期对珍贵藏品进行清点核查。为夜班人员配备电警棒及通讯设备。其实,再先进的技术防范设施,它的保养和操作都离不开人,所以,只有人防和技防相结合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案件的发生,达到确保文物安全的目的。搞好技术防范的建设只是为安全保卫工作创造较好的条件之一。要把整体的防范建设搞好,物防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要使技防、人防、物防三者有机结合,确保建立一个完整的防范体系。要定期检查建筑、门窗、展柜设施的牢固,电线线路的规范,科学化保护馆内现有的综合防护设施。博物馆作为国家收藏保护文物的机构,文物安全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全过程。

四、充分认识博物馆安防发展与存在的问题,吸取其他博物馆的经验与教训,做到兼收并蓄

其一,及时了解新出现的一些适合文物安全的设备,并安装使用。比如某些重要部位,实现声控报警,展览大楼出入口配备人脸识别系统。

其二,设备的性能有待改善和设备布局不合理,缺乏针对性强的专有设施,对展品本身没有专门保护手段。博物馆要举办各种展览,有一些需要观众与文物间产生互动,文物在没有任何多余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裸展”,在没有玻璃展柜等措施的防护下,不妨装一些红外探测报警之类的设备,以确保文物安全。

篇2

关键词:高校:安全保卫:主要问题

1高校保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保卫力量及装备配置相对薄弱。国家规定,高校保卫干部的配备要求达到师生总数的千分之三。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保卫干部的人数配备却始终未能达到这一比例要求。由于高校对安全保卫工作重视不够,保卫部门经费普遍比较紧张,保卫装备配备不足,技术手段落后,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校保卫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安全防范水平。

1-2校园周边环境复杂,校内治安形势产峻。高校的发展往往能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高校人口密集、消费集中的状况为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学校周边娱乐场所不断增加,网吧、酒吧、火吧等娱乐、餐饮行业异军突起,一些当地的犯罪分子还把高校作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场所,时常到校园寻衅闹事、敲诈勒索、偷盗抢劫财物,严重影响校园的安定。同时,高校内部建设的发展以及后勤工作的社会化使得大量外来人口频繁进出学校,高校的扩招也导致对高校人员管理越来越难。

1,3校园消防、交通状况更显紧迫。高校消防工作任重道远。我国高校几乎所有高校都存在老式砖木结构楼等历史文物建筑。这些建筑设施存在着消防配套不到位、电源线路老化等诸多消防隐患。另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职工机动车辆的拥有量只会不断上升,交通管理形势日益紧迫,已经逐渐上升为校园的热点、焦点问题,给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4安全保卫队伍素质不高,工作辛苦,待遇低。高校保卫人员主要来自退伍复员军人,甚至于胜任不了学校其他岗位的人员才分流到保卫部门工作,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保卫人员工作作风硬朗,弹性不足,处理事情方法简单,方式单一。由于高校特有的社会地位和职能属性,学校对保卫人员的重视程度往往低于一线教师,受此影响,保卫人员的经济待遇较其他部门工作人员而言相对偏低。保卫工作强度大、危险系数高与保卫人员经济、政治待遇低形成了强烈反差,严重影响了保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人员不稳定,经常跟换,使管理增加了难度。

2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除了需要学校积极重视、经费有保障之外,更多还是要从保卫部门自身寻找突破口,提升保卫队伍的素质,优化安全服务的质量,创新保卫工作的理念,促进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不断发展,真正为高校的稳定、和谐发展保驾护航。针对安全保卫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对策:

2,1加大投人,建设“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范体系。高校的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不能只停留在口上、会上,要落实在行动上。安全工作以预防为主,学校领导应有清醒的认识,要舍得投人,花钱保平安、保稳定。

2,2对学校周围的环境进行治理,加强管理。首先应加强人口分层次管理。对校园及周边地区的外来无业人员,尤其是一些可疑人员进行排查摸底,并经常对校园周边地区的出租房屋及租住人员统一登记造册,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建立了《学校及周边地区重点人员档案》,对学校周边地区人员进行实行分层次管理。其次,建立健各项规章制度。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督促、指导学校建立、健全安全保卫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人防、物防、技防”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2,3提高安全保卫人员综合素质,提高保卫人员待遇。保卫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工作,涉及公安学、法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高校保卫人员在调解各种纠纷矛盾、查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的过程中,专业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其工作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因素。提高高校保卫人员待遇是充分发挥高校保卫机构职能作用的有效激励机制,要按各级教育、公安部门有关文件执行提高高校保卫人员的岗位津贴和加班补助。鼓励、吸引有作为的同志到保卫部门来工作,献身高校保卫事业。

2,4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健全治安治理长效机制。要想建立起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必须在提高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好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校园的一般性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应包括:安全管理的目的、范围、管理内容、检查制度、评价标准、责任迫究等。为保证对学校治安综合治理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应该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进行强化,通过合理的长效机制来巩固已经取得的治安成果等等。

2,5强化服务意识,深化创新意识。高校保卫部门主要有两大职能,一是安全管理,二是安全服务。当前,我国的高校保卫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在安全防范、预防犯罪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安全服务方面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忽视了安全服务职能。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校也在与时俱进。为应对新的发展变化,保卫人员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思考新问题,寻找新的解决办法,不断提高高校保卫组织的群体创新力,推动高校保卫工作的开展。

篇3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免费开放;陈列文物;管理与保护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博物馆不仅是各类文化珍宝的收藏所,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对群众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自2008年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以来,县(市)博物馆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文博单位,既面临着发展的好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观众数量的增多,对文物陈列管理,参观环境维护、文物安全保障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陈列文物的管理与保护是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制定一套健全的馆内规章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基层文物馆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制度,并结合自身馆藏文物实际,建立健全文物保护与管理制度[1]。其中,要重点健全以下制度:(1)馆藏文物接受、鉴定、登记、编目与档案制度;(2)文物库房管理制度,细化出入库、注销以及统计细则;(3)文物保养、修复与复制制度;(4)文物安全检查制度;(5)其它文物收藏保管制度。

二、强化安保意识,加强展厅管理

(一)进入展厅前采取的必要措施

展厅是博物馆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做好陈列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重要地方。鉴于参观者剧增的现状,馆方应在参观者进入展厅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充分准备。首先,借助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等媒介大力宣传博物馆免费开放制度,并加强舆论引导。告知公众博物馆是长期免费开放的,建议大家合理安排参观时间,不要一哄而上。第二,对每日参观人数进行控制。博物馆应定时播放参观须知,讲解员加强对人流的组织疏导,引导大家文明参观。在博物馆门口发票处设置观众排队领票围栏,每日早上8点开馆发票,直到发完当天控制数量为止。对团队、外宾团体参观实行提前预约制,对旅游等团队也实行预约制[2]。可适当增开新的进出口通道,并注意错开高峰期,以调节参观者流量,从而保证团队参观质量。第三,改进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根据观众需求,进一步改进相关服务设施。比如,增设供观众休息的座椅、存包柜等;对馆区内的无障碍标识与无障碍通道进行优化;更换模糊、不明确的指示牌,并全部进行英文标注,方便外宾参观。

(二)加强展厅内的管理

1加强馆藏文物的保护与管理

基层博物馆根据自身馆藏文物情况,建设符合国家安全技术防范标准的库房,提高文物保管条件。同时,建立本馆文物信息数据库,实现文物的信息化管理。文物布展必须符合文物移动操作规程,由专业人员清点核对无误后移交给展厅文物保管员。单据需标注文物名称、时代级别以及数量,标明文物柜号及柜内位置,并标明页码。采取账物分管机制,由专人保管相关单据。清扫时需挪动文物,务必要双手轻拿慢放。不宜用湿布擦拭灰尘,而应用干布与吸尘器轻轻擦拭灰尘。戴手套提取字画与珍贵文物,以免手汗与赃物玷污藏品。展厅文物保管员负责对文物进行每日检查,确保账、物、卡相符,隔半年或一年与库房保管员一道根据原始单据清点陈列文物[3]。此外,为了避免文物受到破坏,展厅内的全部设施必须采用无毒、无污染的建材装饰材料,并将展厅内的温湿度、光度调整到相应的标准。对容易发霉、生锈的文物应及时上报,尽快进行补救。对于陶瓷等易碎文物应做好防震与防滑措施。

2严格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

根据展厅大小以及文物数量、级别等合理安排展厅工作人员,并明确其工作职责,严格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由于每天的参观者都很多,展厅内时常出现拥挤现象。工作人员要做好导向工作,告知观众应与展柜、展架保持一定距离,不可用手指点或触摸文物,避免损坏文物。提醒观众不能用闪光灯拍照,不能大声喧哗,追逐嬉闹,严禁吸烟、乱扔垃圾、损害博物馆设施等。将一级文物柜与金银玉器等重点展出部位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借助先进的技术设施进行严密监控,并安排保安在展柜附近执勤,及时劝阻个别观众不文明行为,保证文物安全[4]。对观众集中的展室应采取人员限制措施,当人员过多时,立即通知安保人员在展厅门口疏导,组织观众排队等候,或劝导观众先参观其它展厅,以减少展室的人流量。

3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实行协作联动机制

文物属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挽回。为保护好文物,博物馆应根据自身安保状况,制订安防、消防、保安、公安、中心控制室等每个环节的安全责任制度,并严格加以落实。同时,制订突发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采取协作联动机制。工作人员必须签订安全防范工作包保责任合同书,防火、防盗保卫包保合同书,以增强其责任意识。同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强化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提高文物陈列设计的仿真复制水平

文物仿真复制技术属于博物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也是反映博物馆文物陈列设计水平的重要因素。文物属于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特殊产物,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当前,受保护条件、运输条件、陈列条件、养护修复等环节的限制,一些珍贵文物并不适合经常展出,以免使藏品受到破坏[5]。因此,适当采用文物仿真复制技术,用复制品代替原品展出,有利于延长文物的展览寿命,保护文物的原貌。同时,也能提高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管理与保护水平。此外,运用该技术有助于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馆际之间藏品的借用、交换。既保证了藏品的使用安全,也促进了博物馆间的陈列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博物馆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文物保管水平

空气中含有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氢化物、尘埃、微生物等均属于空气污染物,会对文物造成破坏。展厅内的有害气体与粉尘颗粒可能导致文物风化,金属锈蚀,纺织物变色。因此,博物馆要加强对文物环境研究人才的培养,为馆藏文物提供适宜的保管环境。另外,还应加强对文物保管员的专业培训,更新他们的工作理念,学习先进的文物管理与保护方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前台咨询人员、安保人员、保洁员等采取集中培训,强化其安全意识与文明礼貌服务意识,要求采用标准的文明用语,为观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结语

总之,博物馆免费开放是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大举措。基层博物馆要把握好这一机遇,建立健全文物保护与管理制度,加强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文物保管水平,以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教育观念,推动我国基层文化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 峰,金成光.简析免费开放形势下基层博物馆陈列文物的管理和保护[J].大众文艺,2011,13(11):186-187.

[2]刘卫清.浅析发展形势下基层博物馆文物陈列设计管理[J].西江月,2013,11(6):304-305.

[3]周向东.试析博物馆文物的管理和保护工作[J].卷宗,2015,5(9):51-51.

篇4

为深刻吸取近期部分省市重大亡人火灾事故教训,有效排查整治火灾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深入推进我市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顺利开展,确保我市火灾形势的稳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加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消防安全工作的领导,深化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积极构筑我市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

通过专项行动,进一步推动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消防安全长效管理机制,社会单位明确并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全市消防安全环境得到改善,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明显提高,社会化消防工作网络更加健全,全市亡人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二、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专项行动的组织领导,确保工作的落实到位,市政府成立运城市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工作领导组:

组长:

副组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消防支队,办公室主任由市消防支队支队长田生树担任,副主任由市消防支队防火处处长杨维民担任。

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专项行动领导组和办公室,切实加强对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的组织领导。

三、排查整治范围和内容

(一)排查整治范围

1.人员密集场所

(1)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侯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及公共娱乐场所等公众聚集场所;

(2)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

(3)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

(4)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

(5)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

(6)旅游、宗教活动场所。

2.“三合一”场所:人员住宿、生产、仓储或经营等使用功能为一体的建筑和场所。

4.地下空间建筑:使用性质为生产加工、旅馆、出租房、商场、市场、娱乐场所、库房、汽车车库等地下空间。

5.易燃易爆单位: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单位和场所。

6.文物建筑单位:列入国家、省、市、县(市、区)政府保护的文物建筑单位。

(二)排查整治内容

1.贯彻指定国家及省的消防法律法规、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情况;

2.建筑物或者场所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情况及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情况;

3.建筑物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防火防烟分区及防火间距情况;

4.消防设施运行、维护保养情况及灭火器材配置、使用情况;

5.建筑室内装修装饰材料防火性能情况;

6.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化学品的单位、场所设置情况;

7.生产、销售、使用领域消防产品质量情况。

四、方法步骤

全市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从即日起至2011年3月31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要深刻汲取近期火灾事故教训,认真分析研判本地区消防安全形势,要按照本方案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召开专门会议,广泛深入动员,明确任务分工,多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进行全面部署。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要组织公安、安监、消防、教育、住建、文化、卫生、工商、旅游、广电、质监等行业及系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范围、管理权限,突出重点,对本行业、本系统监管的在此次排查整治范围内的单位逐一进行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对发现的火灾隐患,统一交由公安消防部门依法责令改正、实施行政处罚。对所属单位、行业、区域以及城乡结合部、城中村、“三合一”等场所广泛开展火灾隐患排查。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要严格依法进行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凡消防设计审核不合格的,一律不得同意施工;凡消防验收不合格的,一律不得投入使用;凡消防设计和竣工验收备案抽查不合格的,一律停止施工、停止使用。对既有建筑和易燃易爆单位排查发现的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督促整改。凡发现公众聚集场所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装饰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一律予以查封;凡发现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数量不足或严重堵塞,已不具备安全疏散条件的,一律予以查封;凡建筑消防设施严重损坏,不再具备防火灭火功能的,一律予以查封;凡人员密集场所门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障碍物的,要坚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一律将障碍物予以拆除。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单位,要提请政府挂牌督办,限期消除隐患。各级各部门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中要逐一填写《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登记表》,报送当地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留档备查。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3月15日至3月31日)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严格整治。此次专项整治行动时间长、任务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部门要从改善和保障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全市转型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此次专项行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作到思想认识到位、时间精力到位、组织部署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切实为今冬明春“两节”、“两会”期间全市消防安全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全市火灾形势稳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要按照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工作方案的要求,组织专门人员,按照职责权限,对所属单位、行业、区域以及城乡结合部、城中村、“三合一”等场所广泛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对排查出来的火灾隐患,能够当场整改的要督促当场整改;不能当场整改的要督促单位落实整改责任人、整改期限和整改措施。对经督促整改仍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单位,公安、工商、文化、安监、住建等相关行政部门要依法撤消批准的手续或注销登记、吊销相关证照。对制售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重大案件,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要建立重大火灾隐患公告公示、挂牌督办、舆论监督、跟踪整治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大火灾隐患整治力度。把此次专项行动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重要举措,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二)部门联合,合力治理。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工作原则,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要积极牵头,各地要把此次专项行动责任落实到每个监督执法人员头上,公安、安监、消防、教育、住建、文化、卫生、工商、旅游、广电、质监等部门参加,公安部门负责指导,协调各行业,系统开展火灾排查整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实行治安、督察、消防“多警联勤”的消防执法机制,指导督促公安派出所严格落实日常消防监督检查职责,全面排查“九小场所”、非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其他政府部门依据本部门职能负责本行业、本系统内单位的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要切实担负排查整治工作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调配合,形成整治工作合力。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要进一步改进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结合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强化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和重点岗位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督促单位落实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职责,提高单位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使单位员工具备扑救初起火灾和组织疏散逃生的基本技能。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消防法规和消防常识,及时火灾预警信息,剖析典型火灾案例,提醒社会单位加强自身安全防范,警示群众提高消防安全意识。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及时曝光重大火灾隐患及整改进展,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隐患整治的强大舆论声势。

(四)强化督导,确保实效。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要将专项行动作为全市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的重点工作,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行业、本系统的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明确排查整治的范围、重点、时限和措施,将责任层层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人员。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要加强工作组织和督导检查,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要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对发生较大以上亡人火灾的,要实行责任倒查,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专项行动期间,市人民政府将组织市直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各地也要成立联合检查组,督导本行政区域内专项行动的开展情况。

(落实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安全防范措施)

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工地遍布全市城乡的各个角落。但建筑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建筑工地的各类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项目经理安全意识不强。重经营轻安全,重生产轻管理,重质量轻安全,重突击轻长效,以包代管或包而不管、一包了之的现象较多。

二、各企业(项目部)之间、各工地之间现场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文明工地与非文明工地,临街工地与非临街工地,市区工地与边远地区(城郊结合部、开发区等)工地的现场管理水平存在明显的反差。

三、文明工地覆盖面不大。每年评选的文明工地与当年在建工程项目数总量比较,所占比例不高。且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骨干施工单位,与全市注册登记的施工企业总数相比,所占的比例极不相称。

四、现场安全设施不能满足施工需要。事故隐患普遍存在,职工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大量的假冒伪劣防护产品(如安全网、安全帽、安全带、触电保护器等)在工地使用。职工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章施工、冒险蛮干的行为时有发生。

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施工企业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粗放,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二是企业安全管理相对滞后,安全隐患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不少企业的安全机构,成了安置关系户或照顾老弱病残的“慈善机构”,三是不规范的市场竞争行为,在客观上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安全投入。四是政策性激励措施和杠杆调控作用不强。

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建筑工地安全管理工作水平提出几点思考。

1、完善法规,坚持依法治理。应尽快出台针对本市实际情况、操作性较强的管理规定,并通过法定程序,理顺关系,确定执法主体资格,并赋予其执法监察和行政处罚权。2、建章立制,落实责任,开展安全评估。建章立制是为了有法可依,落实责任是增强安全意识,开展安全评估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必要手段,有助于实施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3、政策调控引导,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一是将安全工作与企业招投标相结合,凡是在建筑工地安全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或创成省、市级文明工地的单位,在招投标中予以加分。二是将安全工作与“评先”相结合。把安全工作实绩作为重要的参评条件之一。三是将安全工作与项目经理资质管理相结合。4、实施安全监理,确保施工安全。可以参照质量管理模式,依法成立专业性安全监理公司,或在现有的监理公司基础上,明确安全监理的责任,实行质量安全同监理。5、加大安全监督力度,实行严管重罚。在管理执法中,要坚持一个尺度,做到对事不对人,该罚就罚,该停就停。6、狠抓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确保施工安全。在招标投标中,要将安全设施费单独列编,不纳入工程报价之中,以避免建设单位压价、标底下浮等不规范市场行为的影响,确保安全经费的正常使用。

(小区安全防范措施)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切实加强和规范物业管理小区公共区域安全防范工作,预防和减少可防性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确保物业管理小区公共区域的安全,根据国务院、省、市《物业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按照市综治委《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物业管理小区公共区域的安全管理防范。

第二章物业安保服务

第三条物业服务企业应参照《青岛市住宅物业服务分等收费标准》,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物业服务标准内容,做好物业管理小区安全管理防范等物业服务。

物业服务企业除履行前款规定外,还应执行物业管理行业规范和服务质量标准。

物业服务企业应根据本规定制定包括日常防范和应急预案在内的公共区域安全管理防范工作方案及相关制度,明确公共区域安全管理防范的范围、责任、措施、效果评价、检查考核及安全防范应急处置程序,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物业管理小区公共区域安全管理防范工作方案,不断检查、调整、完善应急预案。

物业服务企业未能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导致业主人身、财产安全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条健全规范安保队伍管理制度。

(一)物业服务企业应根据其小区《物业服务合同》聘用相应数量的安保人员,招聘安保人员数量要符合小区治安状况和居民对安全防范的需求;要严格审查被招录人员身份等情况,不得私招滥雇。有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要从专业保安公司招聘,并接受公安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对暂时没有条件从专业保安公司招聘的物业服务企业可自行招聘安保人员,但要向物业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提供被聘人员的《居民身份证》(外来人员需提供本市的暂住证)等证件(证明),办理登记手续,并由公安派出所负责进行审核并造册备案。

(二)安保人员实行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岗前集中培训由物业服务企业组织,在公安派出所指导下,委托具有保安专业培训资质的机构进行,掌握与保安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和职业规范,正确使用防护器械和正当防卫、现场保护等技能。个别新聘用安保人员岗前培训可实行跟队培训或集中培训的方式。物业服务企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安保人员集中培训。

(三)安保人员实行统一着装,上岗执勤,并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对讲机、橡胶棍、手电等常用装备。

(四)安保人员实行24小时巡逻制度,加强小区安全管理,维护小区公共秩序。对发现的警情、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立即报警和报告小区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做好记录并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置。

第五条物业服务企业是物业管理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执行公安机关制定的安全技术防范标准和要求,加强对楼宇对讲、电视监控、周界防范报警、电子巡更、家庭报警等技防设施的日常维护,确保正常有效运转。

第六条物业服务企业应对符合物业收费类别等级条件的物业管理小区出入口实行24小时值班和出入登记制度。有条件的小区要划定停车泊位,加强看护,有序停放。

第七条物业服务企业应加强对公共区域安全防范重点部位及水(二次供水)、电、气、电梯、消防等公共设施的日常巡查并作好巡查记录,配备常用应急抢险器材,加强物业养护和维修,接到业主报修或保修单,立即做好登记并按规定程序办理,及时报告相关责任单位消除隐患。

第八条物业服务企业应在物业管理小区内可能引发人身伤亡事故的部位、场所和公共区域安全防范的重点部位统一设置文明规范、用语简洁的警示标识,告示注意事项,明确禁为事项。

物业服务企业有义务制止业主或物业使用人在雨篷、花架、晒衣架、空调室外机架和阳台扶手等部位摆放花盆、吊挂杂物等危险行为。物业服务企业应当与业主或物业使用人签订住宅装饰装修服务协议,明确住宅外立面设施及防盗设施的安装要求,制止小区住户安装防盗护栏凸出墙面、损坏房屋承重结构等行为,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每年要组织开展两次以上安全防范知识培训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实战演练,强化居民安全防范意识。

第三章小区自治管理

第九条业主或物业使用人使用物业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约、临时管理规约的规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损坏房屋承重结构等违反房屋装饰装修规定的行为;

(二)违章搭建建筑物和构筑物、私开门窗等违反规划规定的行为;

(三)侵占、损坏楼道、绿地等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等违反物业管理规定的行为;

(四)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等违反房屋管理规定的行为;

(五)随意倾倒垃圾、杂物等违反市容环境卫生规定的行为;

(六)堆放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物品,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或超过规定标准的噪声等违反环境保护规定的行为;

(七)占用消防通道等违反消防管理规定的行为;

(八)赌博、利用迷信活动危害社会、饲养动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

(九)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约、临时管理规约禁止的其他行为。

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发现有前款规定行为的,应当予以劝阻、制止,并报告有关部门。

第十条物业存在安全隐患,危及公共利益及他人合法权益时,责任人应当及时维修养护,有关业主应当给予配合。

责任人不履行维修养护义务的,经业主大会同意,可以由物业服务企业维修养护,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第十一条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指导、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依法开展业主自治管理,协助街道、镇开展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中与物业管理有关的工作。

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健全完善治保、调解、普法、帮教、巡逻、消防“六位一体”的群防群治体系,做好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防火安全检查等工作。

第十二条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应当配合公安机关,与居民委员会相互协作,共同做好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社会治安等相关工作。

第十三条推广社区“四位一体”工作室制度。由社区综治工委牵头,社区民警、社区居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分别派人入驻,实行日常值班,协商议事,及时协调处理小区公共区域安全管理防范事务,预防和减少可防性案件。

第十四条物业服务企业要与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联合开展“星级平安物业小区”创建活动,整合小区群防群治力量,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协助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物业安全管理、有偿保安服务、防火安全检查、机动车看护、暂住人口登记服务”等治安管理和防范工作。

第四章部门综合治理

第十五条物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城管执法、民政、公安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与物业管理有关的工作。

第十六条公安部门负责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管理的监督检查。

公安部门应加强城区物业管理小区及周边日常治安巡逻。公安派出所将辖区开放式和半封闭物业管理小区纳入治安巡逻警车夜间巡防区域范围。

社区民警应加强对所驻社区或物业管理小区的日常走访,指导物业服务企业、居民委员会和居民加强治安防范,及时解决有关治安问题。

第十七条街道、镇负责组织、指导本辖区业主大会成立和业主委员会换届工作,监督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调解处理物业管理纠纷。

第十八条实行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物业管理联席会议由街道、镇负责召集,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公安派出所、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或业主代表、专业经营单位和城管执法、物业管理等部门参加,会议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

第十九条物业服务企业每年年初应与所在街道、镇综治委签订“加强综合治理、开展平安创建”责任书,自觉接受街道、镇综治委的检查、监督和考核。

篇5

关键词:地震,图书馆,减灾防灾

 

2008年5月12日的大地震,给我国经济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我们灾区的图书馆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笔者地处重灾区亲历了这次地震,更加觉得应该从这次地震灾害中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探讨高校图书馆应该如何应对地震灾害的发生、减少地震灾害对学生和学校所造成的损失的办法。

1.地震灾害发生之前的安全防范工作

1.1拟定防范地震灾害突发事件的安全预案,建立安全应急机制

图书馆是高校人流高度聚集的公共场所。图书馆除了为读者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外,还不能让读者在图书馆内受到伤害。要把危机管理纳入到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之中,增强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做好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要预先制定本馆的应急预案,组建危机控制和检查小组,并在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上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必要的技术训练。免费论文。

有效防范地震灾害带来的危害,首要的因素还是灾害发生之前的准备,建立健全有效的安全应急机制。目前,高校普遍建立有突发事件的安全预案,但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往往很不明确甚至缺失。地震灾害的安全预案首先要建立图书馆应急指挥部,其指挥体系要在原有的行政管理体系上,突出安全员的作用。其功能主要应该着眼于人员的安全撤离、水电的管理、人员情绪的稳定、警戒措施和信息的传递等方面快速有效的展开。

人员的安全撤离。安全预案中对人员的安全撤离要作出详尽合理的安排,特别是阅览室和流通借阅处的读者撤离,要努力做到“迅速、有序、安全”。一旦判断发生地震,当值馆员应指挥馆内人员就地躲避;关闭电梯;利用第一次震后的间隙,指挥馆内人员按照预案规定的各馆室人员撤离路线,依次有序地通过安全楼梯撤离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尽可能大地打开出口,冷静而恰当地通知和疏导人员是安全撤离的关键。免费论文。

水电的管理。馆内工作人员在撤离前要切断水、电源,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人员情绪的稳定。地震灾害发生时,指挥人员要尽可能地稳定人员情绪,设法及时准确地通报相关信息,避免信息通报不及时而产生的恐慌,避免撤离时因慌乱造成通道上出现踩踏事件。引导已撤离人员尽快使自己从惊恐中平静下来。

警戒措施。或叫非法进入的应急措施。非法进入包括多种情况,如读者或其它外来人员在灾害发生后进入办公区和设备区、闭馆后仍滞留在馆内或未通过正常通道进入等。发生以上情况时,安全员及图书馆工作人员均应询问、制止,必要时可通知保安前去予以制止。

信息的传递。从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情况来看,地震灾害发生同时,几乎所有的现代电子通信方式都将受到影响而中断。预案中,如何组织专门的人员采用人工传递方式应对尤其重要。重点要防止地震谣言和消息误传。免费论文。

1.2深入开展防范地震灾害突发事件的安全宣传,提高安全意识

通过开展防范地震灾害突发事件的安全宣传,使馆员和读者拥有正确的危机观,具备危机处理的基本知识,明晰在灾害应对过程中的基本措施。同时还要重视员工与读者的心理教育,避免过度恐慌心理的发生。要靠日积月累的安全文化熏陶,让安全理念、规章制度耳熟能详、牢记于心;让安全成为自觉的行为。

在宣传的途径上,要结合图书馆的特点,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自愿者、馆内橱窗等多种方式进行。

在宣传的内容方面,可以突出以下几点,促使理性避险:一是多数时间的地震不会导致房屋的倒塌或者很快导致房屋的倒塌,避免过度恐慌;二是地震灾害就其强烈的程度,可能出现的灾害是:书架上的书刊掉落、设备倒伏、吊灯、吊扇掉落、书架倾倒、外墙和室内吊顶装饰材料剥落、围墙倒塌、框架楼的填充墙破裂倒塌、框架折断楼房坍塌等。三是同次地震中,随着楼层高度的增加室内设备倒伏的可能性增加。四是桌椅下面比桌椅旁边受到伤害的几率大。五是强震的时候处在高楼层内的人员往楼顶撤离比集中往楼下拥挤要好。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强震所造成的楼房垮塌,绝大多数自上而下的坍塌。

在方法方面,要建立每学期一次的防灾演练制度。这次汶川地震发生时,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有条不紊地组织师生撤离,创造了震裂带无一人员伤亡的奇迹,就得益于他们的紧急疏散演习。经过这种制度化的演练,在地震发生时,安全撤离才能做得比较到位,师生安全由此方能得到保障。对于处于地震带上的图书馆安全宣传及防灾演练是非常必要的。

1.3加大投入,强化人防、物防、技防三要素的合理组合

学校要加大对图书馆减灾防灾的投入,满足人防、物防、技防三要素的基本条件和合理的组合。安全物防是基础,安全技防是手段,安全人防是根本。

对于图书馆建筑,要加强检查,进行抗震加固。图书馆的书库中书架的摆放,两架之间距离、主干线通道、贴墙通道等要有足够的宽度。要时刻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就成排的书架来说,最好将其顶部用钢材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而不致于轻易变形及倒伏。

在各个馆室内,应该配备应急灯和应急包。应急包内应配备常用工具、应急药品、应急指南等。馆内工作人员应该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

要重视和加强图书馆网站及网络数据库的建设。提供灾时的公共信息访问和灾后重建期的服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器放置最好放在抗震级别高地方,并配备后备电源;技术上要加强无线联网建设并建立镜像网站,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保障在灾害情况下的正常运行。

2.地震灾害发生期间的应对措施

2.1地震主震灾害发生期间的人员撤离

地震发生时,按照预案的程序立即通告,给人以明确的信息和行动要领。可以指挥人员暂时躲到结实的桌椅边等;要特别提示书架旁边不能作为避险处;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以防异物砸伤。注意告诫读者千万不要采取跳楼、跳窗等方式逃生,以免摔伤或被玻璃扎伤;不要上阳台、乘电梯。要按照预案规定的各馆室撤离路线组织撤离到楼外面或者楼顶。撤离时不要拥挤,防止发生挤压踩伤。撤离到大楼外面时要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要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悬挂物等,特别要关注掉在地上的电线。馆员撤离时要尽可能带上应急包和应急灯。

2.2地震余震灾害发生期间的次生灾害防范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常会伴随着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历史经验表明,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有时比直接灾害还要大。就图书馆来讲,次生灾害主要可能有电路、水管断裂造成的火灾、水灾。防范这些次生灾害首先要有专人,在第一次地震发生后马上切断对大楼的水电通路。震后震区常会出现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对于有裂缝或较大损毁的书库来讲,要防范大雨对馆藏物品的损坏,尽早使用塑料布防水。

3.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的恢复重建

地震之后的应急响应不及时和管理混乱,往往是造成次生灾害的主要的原因。地震主震发生之后,必须尽快启动善后修复机制。迅速上报地震造成的损失情况;提出补救工作方案,修复损坏的设施;拟定并公布因地震灾害而造成的各种问题的临时处理办法,以稳定人心重建秩序;清理现场、做好各类图书、物资的清点整理等工作,都是非常必须和急迫的。

3.1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的警戒

地震主震发生之后,应迅速对图书馆馆舍实行警戒,防止灾害的扩大和新的灾害发生。警戒的目的主要有:(1)劝阻人员随意返回受损的馆舍内寻找遗失物品,主震中产生裂缝的馆舍在余震中随时可能发生倒塌,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新的不幸;(2)防止馆内的公共及其私人财物在混乱中被盗;(3)防止读者遗留物品被无序误取。警戒应使用有明确标示的专用警戒带围出警戒区域;安排专人佩戴标志24小时守护、巡视以执行警戒。

3.2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的各方协调

若馆舍有严重损害不能继续使用时,应及时与图书、期刊的供应商联系,协调暂停图书、期刊的发送。在有替代馆舍后再分别通知供应商使其及时送货上门。如学校需搬迁异地,要及时与邮局联系取消已订的报纸或协调转入新址,减少图书馆的损失。

3.3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的读者资料管理

地震发生时,由于大家仓促离开馆舍会遗留大量的私人物品。对这些遗留物品,管理人员应该在主震后进行分类清理,注明物品原所在位置。在遗留物品的招领环节,最好采用物主填写寻物单,注明遗留物的详细特征或者规格型号,由管理人员寻找、核对的办法发还,减少有意无意的错领发生。

3.4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的馆藏资料的收集整理

馆藏资料的整理。对贵重的馆藏物品、文物要特别注意收集整理或转移存放。在清理时还要防止余震或者扶正书架所引发的其他物品坠落,从而造成新的人员伤害。对于垮塌比较严重的区域,要由专业救援人员处理。

3.5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的临时服务

地震灾害发生之后到正常开馆之前会有一段恢复重建的过渡时期。无论是出于人性化服务还是稳定人心、重建秩序的考虑,地震灾害发生之后都应该及时发出“图书馆临时服务通告”。对读者遗留物品的发还办法、书刊借还的临时管理办法等,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做出相关规定并及时公告。必要时可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为读者服务。

3.6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的网络服务

地震灾害发生之后馆舍及其现有的实物资料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虚拟的网络服务这时将充分显示出优越性。图书馆的网络服务可以很好地克服空间和馆舍等实物资料方面存在的困难。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基本掌握网络环境下的资料搜索和查询的方法,所以,只要我们在震后能保障图书馆服务器正常工作,保障图书馆网站的正常运行,就能很快地实现为读者提供各种网络信息资源,使我们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得到很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刘忠祥.21世纪高校图书馆安全防范工作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4 (2):31-33

2 徐国华.图书馆也应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 (2):72-73

篇6

[关键词]博物馆;人才战略;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8―0094―02

博物馆免费开放,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回归,体现了加强公益性文化建设,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成果;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社会文化氛围,树立城市文明形象;有利于促进博物馆转变观念,适应形势深化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博物馆免费开放后,馆舍标准提高了,硬件达到了要求,可以说基本条件达到了一定水平,但博物馆的人才队伍及其知识结构、管理和服务手段等软件配备,还无法满足免费开放的需要。笔者通过对甘肃省博物馆免费开放一年的关注。探讨了博物馆人才战略的实施途径。

一、集体练兵――人才战略的一条实施途径

2008年1月23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甘肃省委、省政府和省文化厅高度重视,要求甘肃省博物馆积极准备,采取各种措施做好免费开放工作。为此,甘肃省博物馆以确保文物安全、观众安全、设施安全和参观环境安全为重点。以向观众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完善服务设施,丰富展览内容,制定应急预案、开放管理工作流程,公布观众参观须知,就近联系医疗救助点,尽量为观众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参观环境,坚决做好党的惠民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

自2008年3月28日甘肃省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日接待观众近3000人,节假日和双休日日接待观众最高峰为5000多人,截至2009年6月底,共接待观众70余万人次,观众量是未免费开放时的四倍多。免费开放后观众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低收入群体、农民工、村镇居民、老人和儿童及三口之家的参观人数较免费开放前有了大幅度提高。博物馆免费开放是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一项惠民政策。随着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其财力有能力承受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各种费用,基本解决了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后顾之忧,使博物馆发展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也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了自己应该享受的文化权益。

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曾指出:“博物馆免费开放后,馆舍标准提高了,硬件达到要求了,资金到位了,在博物馆基本条件达到一定高度后,我们的人才队伍及其知识结构、管理和服务手段等软件配备还无法满足免费开发的需要。”人才作为立馆之本,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免费开放后,甘肃省博物馆除了对硬件投入改造处,在软件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紧抓员工的培训和管理队伍的建设。一方面,是用人体制的改变。保安、保洁、空调等设备维护通过政府招标,实现服务社会化:讲解员、文物看管员向社会公开招聘,通过面试和笔试。择优录取。另一方面,一系列针对性培训相继出炉。请大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来馆作专题讲座,本馆副研究员以上职称的人员作专题讲座:分批次到兄弟博物馆学习,提高一线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抓中层干部知识的更新,即要求基层管理者在干中学。重点研究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观众的需求,如何保持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等。明确了干部的努力方向,并要求各部门在认真讨论总结的基础上,探讨撰写涉及免费开放后博物馆方方面面问题的文章,如免费开放博物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场馆设施建设,免费开放博物馆的安全防范体系、后勤保障、人才队伍、计划财务管理、协调沟通与宣传策划、文物收藏保管、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化产品服务、信息中心的服务与教育功能以及甘肃省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实践、免费开放后的情况和各方反响。其宗旨是加强组织间的横向理解与沟通,提高博物馆团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二、让众多管理者参与

中国博物馆已经或正在经历由人才非密集型向人才密集型组织的转换。在博物馆很多问题的背后,隐藏的问题是人才的短缺。

中国博物馆界既缺乏帅才,中端核心人才――将才的缺乏,也是博物馆好的战略思想不能进一步实施的主要瓶颈,即缺少能够实施管理战略的战术性人才。行业间收益的不平衡性及同行业、地区收益的不平衡性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行业的发展受到人才的制约,而不成熟的行业又难以吸引优秀的天才,尤其是难得出骨干和全才。博物馆界理论的不成熟、行业管理的不成熟、社会经济文化的制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管理模式的差距等,都导致行业发展缓慢。

博物馆免费开放意味着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对高层管理者来讲,这种变革往往也意味着行业机会、个体博物馆的机会及个人发展机会的加速扩展。随着博物馆改革的深化,尤其是近几年及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吸引人才的条件出现了变化: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挥才能的平台,有足够的资源,有更宽松的环境。

博物馆组织模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变化。改革前,很多博物馆只能维持生存,不能保证快速、持续发展。近些年来,伴随着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走上博物馆领导工作岗位及高教育水平专业人员的崛起,博物馆组织模式、工作管理逐渐出现了一些变化,由传统模式的集中化决策――上边“想”下边“干”演变为平等商量与协调合作,由看重物质资本向看重人的能动性转移。同时,免费开放带来了工作量加大、工作面延展和博物馆资源向社会领域的延伸与拓展,为人才成长提供了沃土。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对员工相关工作技能组合要求有了提升,带来其工作压力增大和工作成就感、安全感的提升,当然这种安全感不是建立在计划经济时期一种超稳定的生产关系中,而是建立在对自身能力提升而带来的自信上。这些都为员工发挥才能提供了更宽松的环境。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免费开放这种外在的变革,也意味着组织内部某种平衡状态的打破。对员工来讲,变革可能意味着一种“干扰”。而任何变革没有员工的参与,必然导致他们的消极接受甚至反抗。在这个生产关系重新调整的过程中,会带来某种不确定性,如工作量的骤然加大与薪酬的缓慢攀升甚至原地踏步之间的反差,劳动契约由长期和稳定转变为短期和不稳定,薪酬的决定从资历转向业绩、能力和市场供求水平,员工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这就需要及时察觉员工的思想波动,统一意识。

很多在博物馆工作多年的员工,近几年往往都有这样的感触,原来似乎根本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却能完成。这说明人的创造性有巨大潜力,关键是是否给人才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现有人力的心态是否出现了重大改变。《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以借用来说明员工和企业存在的互动关系。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有什么样的发展平台,相当程度上是造就员工是“橘”还是“枳”的重要因素。

篇7

一、指导思想

实施殡葬改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各部门要从治理青山绿水、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高度来认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宏伟目标,把改善生态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实施殡葬改革这件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好。

二、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殡葬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殡葬改革工作的领导,市政府调整充实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市殡葬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职能作用;各镇乡(街道)、村(居)相应成立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下设殡葬改革工作机构,切实解决基层在实施殡葬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村(居)作为基层一线单位,必须配备专职或兼职殡葬管理员,从而建立起市、镇、村三级殡葬改革工作网络和管理体系。

(二)认真落实工作职责。市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殡葬改革工作的指导,市殡葬管理机构要加强督查和管理。镇乡(街道)主要领导要对本辖区殡葬改革工作负总责,镇乡(街道)、村(居)殡葬管理机构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做好骨灰有序流动和公墓、骨灰楼(堂)的管理工作,杜绝本辖区土葬、“二重葬”、旧墓翻新等殡葬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强化骨灰有序流动管理,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市、镇乡(街道)、村(居)殡葬管理机构要切实加强骨灰有序流动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制,稳步实施新修订出台的《*市骨灰有序流动暂行规定》。要推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核准手续,方便群众办事,确保骨灰安葬、安放落实到位。

四、加快公墓及骨灰楼建设,不断夯实殡葬改革基础

市规划、民政等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台《*市公墓及骨灰楼建设规划》,按照*群众殡葬习俗观念,遵循建设公益性公墓为主、骨灰楼为辅的原则,合理布局建设公益性公墓及骨灰楼。骨灰楼建设按5000-10000人口配置,姓氏宗族复杂的村(居),可视情况适当放宽。为加快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推广森林公园与公益性公墓相配套建设的模式,先选择在*、*、*等条件较好的镇乡(街道)作为建设试点,总结经验,全面推开。今后建公益性公墓和骨灰楼原则上由镇、村集体投入,市财政给予适当经济补助。市殡葬管理部门和镇乡(街道)、村(居)要加强对公墓及骨灰楼的管理,帮助公墓及骨灰楼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公墓及骨灰楼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殡葬法规政策,严格收费标准,提供优质服务。不得弄虚作假,为丧属提供假证明,或调包骨灰,违者按《*省殡葬管理办法》及《*市殡葬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罚。

五、广泛开展宣传,营造良好的殡葬改革舆论氛围

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以及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殡葬改革方针政策,宣传殡葬改革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及时报道专项治理典型事例,曝光顶风作案违规行为,努力营造“专项治理势在必行、殡葬改革利国利民”的良好舆论氛围。专项治理工作涉及千家万户,要严格掌握政策,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要注意工作方法,以说服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引导群众积极配合整治乱建坟墓工作。倡导文明的骨灰处理方式,如推广花葬、海葬、树葬、草坪葬等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的新葬法,树立文明、健康、节俭的丧葬行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打击破坏殡葬改革的违规行为

(一)整治清理乱埋乱建坟墓。市政府重新划定禁坟区(即“三沿五区”)具体范围为:沿高速公路、省道、县(市)道两侧山地;沿河流主干道两侧山地;沿铁路两侧山地;耕地、林业保护区;城市公园、旅游区(旅游规划区);文物保护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区)及水源保护区。严禁在禁坟区内新修或翻修坟墓,禁坟区内已出现的水泥、石头坟墓要予以清理。

(二)查处遗体土葬、骨灰“二重葬”、新建坟墓和旧墓翻新等违规行为。各镇乡(街道)、村(居)要加大遗体土葬、骨灰“二重葬”、新建坟墓和旧墓翻新的监控、查处力度,切实担负起监管责任。对遗体异地火化行为要及时制止。对土葬行为要予以坚决打击,顶风作案的采取挖棺强行火化。对骨灰“二重葬”、新建坟墓和旧墓翻新要坚决取缔。宣传、效能办、民政、公安、文明办、国土、规划、林业、环保、卫生、交通、科技文体、民宗等部门要通力配合,坚决杜绝殡葬违规行为,巩固殡葬改革成果。

(三)打击破坏殡葬改革的非法行为。市殡葬改革督查执法队要加大对破坏殡葬改革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研究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打击严惩措施。对从事干扰破坏殡葬改革,利用殡仪服务进行欺诈骗取钱财,在群众中产生及其恶劣影响的不法分子予以严惩。

篇8

【关键词】古籍馆;收藏;库房建设;古籍保护

国家图书馆前身是建于清代的京师图书馆。1909年9月9日宣统皇帝御批兴建京师图书馆,馆舍设在北京广化寺,1912年8月开始接待读者,1916年正式接受国内出版物呈缴本。1931年文津街馆舍落成,即国立北平图书馆,1951年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87年10月6日,北京图书馆新馆在紫竹院北侧落成,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文津街馆舍成为国家图书馆分馆,2006年1月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古籍馆收藏有明代中后期至1911年以前书写、刊印的古籍文献,同时也收藏了1911年以后出版的具有古典装帧形式,反映中国古代文化内容的线装书及少量的平装书。就古籍馆的藏书版本而言,有稿本、抄本、活字本、石印本、影印本,其中有不少是著名藏书家和知名学者的藏书和用书。就古籍馆的藏书内容而言,包含有经、史、子、集、诗赋、铭、箴、天文、医术、释道、经济、技术等;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个个方面,而且自成体系。其中所藏大批清中后期及民国时期的档案资料、人物传记、墓志铭、文集、戏曲唱本、契约文书等,都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珍贵资料。另外普通古籍藏书除日本、朝鲜以外,还有纽约、新加坡、巴黎、越南和意大利纳玻里等地印制的中文古籍,古籍馆经长年积累现藏书总量达150万余册,其藏量宏富,成为海内外汉语普通古籍最大的收藏地。

这些珍贵古籍记载着中华文明,凝聚着民族智慧,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更有着异常丰富的历史文献价值,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好这些古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然而,这些文献资料的载体都是纸质的,纸张的老化等自然性损坏和霉蚀、鼠啮、烬毁、水浸、丢失等非自然性损坏都与保护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库房建设是影响古籍文献保存寿命的重要因素。库房建设包括:书库建筑的质量、书库环境的温湿度条件、空气质量、光照条件、古籍书库的消防、安防设施等。古籍库房既要符合古籍保护的环境条件,又要有保障古籍安全的技术措施。建立和完善符合古籍保护要求的古籍书库,是防止古籍损坏的有效措施,是古籍保护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本文从古籍馆建馆以来书库建设的历史发展入手,对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古籍保护工作进行多方位的介绍。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舍建成于1931年6月,馆舍占地面积76亩,共耗资240万银元,耗费皆来自退还的庚子赔款。馆舍主楼由丹麦人莫律兰设计,建筑外观仿华丽的中国古典宫殿式风格(仿故宫太和殿),建筑气势宏伟,典雅庄重,充满了皇家气概,内部设施则全部为当时最先进的西式设备。院内存有一些清代

园林旧物:一对华表、一对石狮、乾隆御笔石碑及文源阁四库全书石碑等,与馆舍主楼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和氛围相得益彰,是当时我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图书馆。

藏书的最大厄运是火灾,俗话说:“水火无情”。书库一旦着火,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中国古代皇家藏书楼有不少就毁于大火,比如明代皇宫内有文渊阁藏书楼,曾分别于正统、正德、嘉靖、万历年间四次遇火被毁。因此,书库建设必须把预防火灾的工作放在首位,做到防患于未然。当时古籍馆建馆时,建筑者以史为鉴,从图书馆的选址、设计布局、设施配套方面都能从防火要求进行充分的考虑,主楼采取钢混结构建筑,整个建筑貌似中国古代传统的木质建筑,实际建筑主体没有一根木质材料;书库内书架、楼梯、窗户全部采用铁质材料,有利于防火;馆舍临近北海,配置了水源,一旦发生火灾,便可就近取水,以水克火,使书籍免受损失。这些防火理念和防火措施,都体现了当时设计者强烈的图书馆防范意识,这对于促进古籍库房的建设和古籍保护设施的到位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随着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1955年古籍馆主楼经扩建,由原始建筑工字形平面建筑,扩建为现今的王字形平面建筑,书库比原有书库面积曾近两倍,主要作为中外书刊及贵重善本书、手稿的书库。1987年紫竹院新馆建成,古籍馆原书库的全部图书迁往新馆存放,普通古籍图书从柏林寺转到古籍馆,从此,古籍馆大书库便成为专门存放普通古籍图书的库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古籍保护意识的加强,为了适应古籍图书收藏环境的需要,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库房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维修改造。

1997年至2000年,国家拨巨款对古籍馆的主楼进行维修改造,这是建馆66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当时主要是对楼体进行防震加固,杜绝了漏雨现象,库房藏书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各层库房安装了中央空调,古籍书库上下层楼梯和上下层书架做了防火隔断,库房窗户安装了窗帘,避免阳光的直射,安装了烟感火灾探测器,从外管线引进一条专用的消防水管直入书库,以解决原水管压力不足问题,这也符合图书馆消防双水道供水的原则。尽管当时古籍馆库房的收藏环境有了一定的改进,但今天看来,与古籍对环境的现实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

2009年至2010年,古籍馆库房经历了第二次维修改造,这次维修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这样几个古籍库房建设问题:

1.增加了电力配置。为了改变古籍库房的存放条件,为古籍存放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古籍库房需安装大量的古籍保护设备。这些设备往往耗电量大,线路设计也比较复杂,而且这些设备中有的需要常年24小时运行,不能停止(中央空调,监控设备)。因此,在古籍库房维修改造中增加了电力配置,以满足古籍书库空调、排烟机和送风机等空气调节装置和安防、消防系统以及照明设备等库房古籍保护设施用电的需求。

2.根据图书馆古籍书库应单独设置防火分区的规定,古籍书库划分为多个防火分区。前库划分为8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245㎡,中库划分为3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355㎡,后库划分为4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245㎡,一旦有险情发生个个区域能自动隔离,阻止火灾蔓延,减少损失。

3.库房的342个铸铁窗户从里面用塑钢窗进行密封,减少了灰尘的污染。每个窗户更换为防紫外线窗帘,避免了紫外线对古籍文献纸张的破坏。库房照明全部采取防紫外线灯管,控制光照强度,减少光照时间,消除或减少了照明光线中的紫外线对古籍的影响。

4.完善了库房空气调节装置。古籍保存需要一个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流动速度较稳定的环境,否则,会对古籍保存寿命造成很大危害。为了使库房环境符合存放古籍的要求,库房除中央空调外,还安装了送风机和加湿机,在库房温湿度异常时,由库房管理人员利用送风机和加湿机进行调节,起到调节温湿度、过滤空气、交换通风、空气流动等作用,保证库房温度达到16℃—22℃,相对湿度达到45%—60%,为库房创造一个适宜古籍保存的理想环境。

5.配备了低温杀虫库房。利用低温冷冻技术,在古籍入库前进行冷冻杀虫处理。藏品入库前先进行清洁处理,防止新入藏的古籍文献带进尘土,再将藏品放入低温杀虫库房,在零下20℃左右温度下,将图书冷冻5天时间,各种古籍图书害虫均可被杀灭。冷冻后入库的古籍没有出现生虫现象,防止了虫尘等有害物质影响库房内藏品的安全。此项技术具有杀虫效果好,对古籍图书纸张和字迹无不良影响,对人体无毒无害等优点。

6.安装了漏水监视报警系统。该系统包括:现场信号探测单元,用于探测书库现场漏水或浸水情况并发出漏水或浸水信号;信号接收与输出电路,与现场信号探测单元连接,用于接收现场信号探测单元发出的漏水或浸水信号,并输出报警触发信号;报警装置,与信号接收与输出电路相连接,用于在报警触发信号的触发下报警。采用漏水监视报警系统,有助于避免漏水或浸水对古籍书库造成的损失。

7.每个防火分区均设置有先进的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设备。火灾自动报警设备即烟感火灾探测器,古籍书库共安装了220个烟感火灾探测器和136个手动火警报警按钮。自动灭火设备采用的是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采用全淹没灭火设计,以物理和化学方式灭火。七氟丙烷气体灭火剂是一种无色、无味、不导电、无二次污染的气体,具有清洁、低毒、电绝缘性好,灭火效率高的特点,特别是它对臭氧层无破坏,在大气中的残留时间比较短,适用于有人工作的场所,对人体和古籍基本无害,是目前为止研究开发比较成功的一种洁净气体灭火剂。除了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古籍书库内还安有6只消火栓,配备有水带、水枪和58个轻便灭火器,旨在遇有初起火灾时,能及时将火扑灭,而不致酿成大灾。

8.设置了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为了防止书库有非法人员闯入、盗窃等情况的发生,库房安装了具有多种探测方式的安防监控系统。安防监控系统是应用光纤、同轴电缆或微波在其闭合的环路内传输视频信号,并从摄像到图像显示和记录构成独立完整的系统。其防范原理是:利用主动红外移动探测器将古籍库房门窗、通道等需防范的场所控制起来,并连接到管理中心的报警中心,将库房构成一个看不见的警戒线,当有人员非法进入警戒区时,探测器立即发出声、光报警,并向控制中心传输报警地址、时间、图像等技术数据,以保证管理人员能及时了解报警区域的情况,快速的作出处理。为古籍馆库房藏品提供可靠的保证。

9.完善了应急灯、疏散指示灯、火灾应急广播扩音机、消防电话插孔等设施。其中,古籍馆库房火灾应急广播扩音机,是火灾逃生疏散和灭火指挥的重要设备,在整个消防控制管理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它与公共广播合用,由消防控制室操作,在火灾发生时,书库的扬声器和公共广播扩音机被强迫转入火灾应急广播状态,通过火灾事故广播及时通报灾情,可使人员迅速撤离险地,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