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心理学方向

篇1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人格构建;方向性拓展;要素探究

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全新视角探索中,介绍教育心理学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及理论[1],将学生人格特征以及人格构建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根本出发点,引导学生社会人格的建立,为高校学生社会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一般规律角度为根本突破口,强调社会独立人格以及社会民主人格构建的重要作用,突出高校学生社会独立人格与社会民主人格构建的重要因素,并积极优化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确保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健康程度能够不断提升,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构建方向。

一、以性格特征为引导的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格构建方向

1.立足一般人格形成规律研究,展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信息爆炸引发各种思潮进入校园,在促进校园革新的同时,也引发各种问题。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心理理论[2]。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性拓展与研究中创新点在于将学生人格构建与发展为切入点,以人格特征的一般形成规律为基础,积极构建学生社会心理,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适应性能够全面提升。学生一般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具有阶段性特征,分别是人格意识的构建、人格动机的形成以及人格行为的体现等三个阶段性条件。人格意识的构建包含独立人格与民主人格意识的构建过程,人格动机的形成是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产生的前提条件,而人格行为的产生是学生社会心理发展状态的直观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的拓展与创新,结合学生一般人格构成规律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教育心理学引导过程中渗透,促使研究方向与研究视角的创新性得到充分表达。

2.着眼社会人格构建主体思路,表征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观点。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探索的方向性创新要素中确立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思路,将社会人格形成与发展,充分明确学生社会心理所产生的带动作用。从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思路中将学生社会思想、意识、观念、思维的形成过程为根本主体,积极构建学生社会发展主观能动心理,从思想、意识、观念以及思维层面正确引导学生社会发展心理,进而积极转变高校学生心理。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人才社会发展,深层探究社会人格构建所具有的作用性的根本表现,促使社会人格构建的一般规律中能够渗透出人才社会发展心理所具有的影响与指导作用,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方向的转型提供必然推动力。

3.以利他人格培养客观路径,表达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全新切入点。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为了得到良好的结果而灵活自我调节的能力,即积极力量[3]。利他人格的形成作为人的社会人格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的社会发展心理深层优化的具体表现。从利他人格的基本特征来看,关键点在于以他人利益为中心,并且将满足他人利益为根本立足点,体现出人的社会人格、心理发展的成熟度。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针对学生社会人格的构建与发展一般规律,将利他人格培养的侧重方向进行具体挖掘,突出以他人利益为中心的人格引导过程,同时积极构建学生满足他人需要的社会发展心理,进而促使高校学生社会人格能够逐渐完善,从社会客观层面深层引导学生社会发展心理。这既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全新切入点,也突显立足学生人格构建规律,为学生社会发展心理形成积极优化,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健康度、成熟度达到充分保证。这是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思想创新的重要因素,利他人格的培养路径能够积极优化学生社会发展的心理意识,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保证学生社会人格、社会心理、社会思想、社会思维的正确树立。

二、以社会独立人格形成规律,探究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新视角

1.以思想独立性为根本,形成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社会人格化影响。从人的社会思想形成所具备的一般特征进行具体探究,思想的独立性最为明显,表征出的社会人格更加具体,影响人的社会心理发展。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集成中针对社会思想的独立性,将社会独立人格形成产生的必然作用进行具体分析,探究教育心理学中高校学生的社会人格引导,并最终准确建立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从思想的独立性角度出发,思想的独立性特征的形成源于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以及看待事物角度的不同观点。而思想的独立性中能够反映出学生的人格发展特征的不同性,为此在进行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尊重学生社会思想的独立性发展方向,总结出影响学生社会人格的不同思想作用,对动物本能取向和共同人性观点进行激烈的批判,并为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积极优化进行思想保证[4]。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探索中从思想特征角度分析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客观作用,得出教育心理学研究社会人格化发展的必然方向。

2.以意识独立性为重点,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人格研究新方向。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尊重学生社会人格发展的必然过程,将社会意识的独立性研究作为重要的切入点,以社会人格构建与发展为突破口,正确引导和指向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从高校学生意识的独立性角度进行具体探究,将学生社会意识、责任意识作为重要构成因素,履行社会责任、强化社会发展意识能够体现出高校学生社会人格发展的主观方向。然而在高校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所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发展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认知观点存在一定的不同,产生高校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方向的方向性作用力,形成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带动作用的不同作用及影响。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针对社会意识的独立性进行系统深化,将责任意识、社会意识的引导方向进行准确探究,以意识的独立性全面分析为侧重点。突出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方向性引导要素广泛探究,明确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心理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人格研究新方向由此更为明显。

3.以观念独立性为关键,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人格化研究新目标。社会独立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观念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影响人的社会发展心理。从人的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中可以总结出,观念的独立性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明显影响人的社会发展心理。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针对学生的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人格构成要素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观念的独立性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从教学策略和课程设置、教育评估和特殊群体教育、学校组织结构和人员管理、学校中的健康关怀与心理健康服务、校外早期干预和改革推动者角色等五个方面体现心理学对学校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5]。针对观念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价值观念的独立性、人生观念的独立性、社会观念的独立性等三个方面。由于高校学生所处的生长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别,具有较为复杂的基本特征,社会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看待人生发展的观念也存在相应的区别,作用于高校学生社会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存在明显不同。将这一方面作为重要出发点,总结和归纳高校学生社会发展的观念独立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独立人格,在观念引导路径存在相应的具体性的同时,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心理构建的目标、方向能够保持高度统一,最终实现高校教育心理学面向学生社会人格化发展新领域,构建有时代特色的研究新目标。

三、以人格民主性构建为目标,把握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新趋势

1.以民主心理构建规律为契机,呈现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新动态。民主心理构建的一般规律作为人的社会民主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能够影响和促进其社会民主心理的发展。从民主心理构建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内在必然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民主动机与民主行为。民主动机的形成主要体现于激发民主心理形成的作用点,民主行为的形成直观体现民主心理发展方向。通过两方面必然要素,积极构建人的社会民主人格,进而深层优化人的社会发展心理。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针对民主人格形成与构建的基本要素,突出民主心理构建规律所具有的根本性。结合民主动机以及民主行为产生的必然条件进行深层探究与分析,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心理构建要素能够形成深层补充,为构建学生民主人格提供强有力的作用因素。这既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方向,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以及研究目标进行实质性转变的根本,推动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侧重点能够得到充分呈现,表征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具有的方向性创新要素,构建民主人格研究与发展新动态。

2.以民主意识引导为侧重方向,形成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发展新理念。人格的民主性特征中能够反映出人的民主心理以及民主思想。而在人格的民主性特征中民主意识作为重要构成因素,直接促进人的民主发展思想的构成,促使人的性格特征、心理特征以及思想特征发生转变。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深化探索过程中,以教育现实情境为基本研究取向,以学习者心理研究为中心,以量化研究为主并注重多方法结合,凸现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6]。同时应明确民主意识引导具有的关键性作用。通过民主意识引导,指引学生民主人格的构建方向确立。从民主意识引导路径角度分析,将观念意识的强化为基本条件,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发展观念能够得到有效确立,有机带动社会人格的民主性方向发展。深层引导学生民主思想,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参与思维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人格特征的民主化构建,为构建学生社会民主发展心理产生重要的思想意识推动作用。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民主意识引导为关键点,将民主人格构建为侧重方向,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心理的构建与形成具有较强的民主性特征,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构建与新理念,成为优化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重要着力点。

3.以民主思维强化为核心要素,表征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构建新局面。民主思维的强化作为人的民主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意味人的民主人格特征全面形成,推动人的社会发展心理形成持久性。从民主人格构成的阶段性发展角度进行探究,民主思维的形成作为最高阶段,体现出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发展心理的民主化方向全面形成,能够以社会民主角度看待社会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征,同时保持客观、准确的社会事物发展的认知观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进程中,将学生社会民主人格构建为重要研究方向,以民主思维的强化为核心出发点,有机优化人的社会民主心理。进而使高校学生面对社会发展新环境,能够将社会发展思想、社会发展观念予以适应性转变,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构建的准确性。然而在民主思维的构建与强化过程中,结合学生社会人格构建与发展的一般特征进行积极引导,在以社会层面强调人格独立性的同时,深层构建民主性人格。高校学生民主化发展心理能够得到全面深化,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能够以学生社会人格的民主化发展,形成社会人格民主化思维,达到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民主化发展新目标,体现出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全新侧重方向以及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詹川.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知识本体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4):111.

[2]陈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33.

[3]冯静.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改革[J].教育探索,2014(12):136.

[4]缴润凯,刘本扬,盖笑松.陈元晖心理学思想述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59.

[5]袁书卷.美国心理学对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5):92.

篇2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改变

刚进入大学,面对如何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大学开始寝室群体生活,同学之间的亲密相处会给有的人带来各种各样的不便。例如习惯早睡的同学却总是在晚睡的室友的灯光下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经济状况好坏反映在一日三餐、衣着打扮上,有的人会产生自卑心理。再者,进入大学,学习环境相对宽松,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性,不会再有高中班主任那样的角色进行督导。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改变导致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改变是产生心理失衡的原因。

(二)缺乏交流,人际关系不佳

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除了对课本的学习,还要学会与人相处,形成朋友圈子。但总会有学生无法快速从高中的生活模式中解脱出来,在大学缺乏与别人的交流,忽视了人际关系的发展,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没有人可以倾诉或者给予帮助。不懂得与人相处更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久而久之会变得孤独、不合群,会出现各种负面情绪,最终导致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三)学习竞争意识太强,结果不尽如人意

由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部分大学生在学业上刻苦钻研,对自我要求很高,希望多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获得奖学金。但由于大学课程教学进度快、内容多且繁杂,还没有找到大学学习规律的学生很难接受这样的教育模式,很难适应,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变得不够自信。在这样的感受中常常会焦虑、不安,产生患得患失的情绪。

二、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目的

自我心理教育是指通过不同途径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感受自身的心理波动,控制自己的心理变化,及时将自己的心理调整到正常状态,解决心理困扰,改善心理品质,维护心理健康。实现大学生对自我进行心理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对自我心理调节的主动性,是时刻保持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有效解决目前保障大学生心理卫生资源的不足或者资源素质不高的问题。

三、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包括正确认知问题和压力、不断训练自我意识和主观调节情绪。这一过程的本质是积极主动的自我教育和提升的过程。通过自我心理教育逐步对自我改善心理,主动进行心理教育归纳整合方法,提升自我心理质量。

(一)正确认识并加深对心理教育的理解

提倡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应该使他们充分认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和宣传,让大学生明白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被重视,唤起他们内心对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质的需要。通过参加宣传活动或者是与专业老师直接交流理解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增强需要对自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二)创造轻松的自我心理教育环境

大学生重视对自身进行心理教育,深入改善自我心理状态,却疏忽了对心理教育环境的改善。毕竟心理困扰问题属于较为隐私的话题,学生们在认为不合适的场所或环境不敢轻易袒露自己的心声。这就需要营造一个重视心理健康,可供集体进行心理教育的小环境。例如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会场或是正在开展心理活动的团体。这样就给寻求自我心理教育的学生带来良好的影响。

(三)积极调适自身心态

针对需要进行心理教育的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自身心理状态制定适合的心理调适方法。在生活或者学习等方面遇到困扰的大学生,不可避免会产生消极情绪。发生这种情况应该及时合理发泄自己心中累积的情绪,以避免长期被负面情绪困扰,从而快速有效地调适心态,恢复正常情绪。

篇3

【关键词】新理念;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策略

虽然小学教学方法一直在进行改革,但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教师还是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教师通常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空洞死板地给学生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不能掌握相关的规律,小学品德还是停留在课堂上,作为学生的一项任务去完成,对小学生的积极性有不好的影响。

1.讲故事,了解学科知识,提高道德认识。

小学生天生好动,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对听故事却情有独钟。他们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讲故事,通过故事讲解,阐释课本中深刻的道理,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明白,对课本知识有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使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时,教师所讲解的故事要围绕教学课程的主旨展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讲解。例如,在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在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笔者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讲了大量的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耻辱的过去,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运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注意故事的深刻性,所讲故事不可以只有趣味性,而没有更深的思想道德含义。除了教师单方面地讲解,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讲解发生在周围的故事,这样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得学生更易理解课程内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列举一些反面教材,让学生明辨是非,进一步规范自身的道德意识及行为。

2.列举优秀人物,树立榜样作用。

我国的优秀人物层出不穷。列举优秀人物的故事进行教学是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优秀人物进行教学,他们的先进事迹,使枯燥的道德知识变得可感、可信,让学生受到感染。例如,在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关心你,爱护他"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列举了雷锋、焦裕禄等先进的榜样人物,通过他们的先进事迹,学生懂得了如何帮助他人。使用这样方法教学,一定要注意人物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选择,要注意人物选择的典型性。要让学生真正能够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习优秀人物的思想,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3.角色表演,学会换位思考。

角色表演的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具有趣味性,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达成教学目标。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笔者常常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表演,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活跃性,实现角色转换,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例如,小学三年级思品课"换个角度想一想"教学中,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表演,体验不同角色的思想和感情,初步学会换位思考。

4.巧设问题,展开讨论,帮助问题解决。

提出问题,然后展开讨论,得出结论,这是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要注意问题深浅的把握,要注意问题难度的循序渐进,注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以提高学生的内在水平。例如,在"花钱的学问"这一单元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消费"这一题提出后,笔者将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组四个人进行讨论,然后每个组派一个代表阐述本组观点。这一过程是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思想碰撞,得出相对完整的观点,无形中也提高了思考问题、表达思想的水平和能力。

5.创设情境,潜移默化,指导道德行为。

小学生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而且注意力相对来说不够集中,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这种方法更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课本知识和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蕴藏于情境之中,达到一种情理交融的状态,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6.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

篇4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从新的教学大纲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各高职院校几乎都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了改革创新,这其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虽然教学有方法但是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可贵之处在教学得法。至于如何得法,每个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校的学生情况出发,因材施教,不断探索发现适合本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本学校师资实际水平的教学方法。

1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模式

相比其它本科院校或者专科院校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职院校自身具有特殊性。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第一,高职院校的办校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为生产行业以及服务行业培养一线岗位的技术人才和应用性人才,所以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管是知识获取和积累还是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些都与其它本科院校或专科院校的价值取向不同。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第二,高职院校的学生几乎都来自农村地区,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软硬件与城市地区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学生不管是理论基础、知识见闻还是眼界、观念等各方面都与其它本科院校或专科院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生源的自身限制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与研究发现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第三,从学生入学时的录取成绩来看,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文化课基础弱、高考成绩低,无法考取其它本科院校,所以选择了高职,他们上高职的基本目标就是学一门专业的实用的技能。由于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技能没有直接联系,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高职院校录取学生的特殊性以及生源成份的复杂性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务必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工具等各方面具有多样性以及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任何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是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学生的,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师资配备,建议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采取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讲授为辅考核为保障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实践性和互动性的教学环节,有机整合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讲授为辅考核为保障的教学模式的提出,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思想政想理论课缺乏兴趣、缺乏求知欲、缺乏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如果采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做法或者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方法,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尝试教师在课堂授课中进行章节串讲、重点重讲、难点多讲以及专题演讲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课堂组织形式[1],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当主角,引导学生自己探讨、研究,将探讨研究成果通过演讲、辩论、写论文等多种形式呈现。通过以上所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实践,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高职学生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与热情,争取取得比较高效的教学效率。

第二,有机整合现有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所学学内容的重要性以及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能力,根据具体情况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问答法、参与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演示法、研究式教学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案例教学法等。

第三、在当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要充分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通信技术,比如:以互联网媒介,以校园网站以及学生手机电脑为平台,以摄像资料以及音频影像资料为辅助手段,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建立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通过这些聊天软件来完成师生的课后沟通以及辅导答疑。

2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进行教学内容整合以及教学方法改革

高职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法律意识,而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上学的最初目的就是学一门专业的实用的技术,增强自己的职业能力,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满意的、高报酬的工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目与学生学习的目标上存在很大差异,这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偏见、厌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的根本原因。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教师在授课前的备课中要认真研究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学习能力,抓住学生的硬能力与软能力之间的关联点,充分挖掘学生理想的职业对道德素养、政治素养以及法律素质的需求,引导学生意识到理想就业方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重要内在联系。

第一,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时要落实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学大纲为准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目标并有效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特点和学习能力来整合或者取舍教学内容。

第二,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时要提倡创造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争取做到目标一致殊途同归。教师教学中要善于解放思想,积极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争取做到不拘一格各具特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能力和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育理念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就要要做到三统一,即统一选取教材、学目标、统一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符合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

3改革考核方式有效评价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处在开学第一周就要公布考试计划,任课教师也要把考试的方式以及考试要求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就明确的告诉学生。给学生时间与主动权,让学生自己讨论并决定采取哪种考试方法,并就讨论结果书写成文。学校和教师把选择考试方式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明确宣布学生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学生明确本学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的要求以及目标。由于开学就由学生自己决定了考试方式,这会促使学生认真学好每一节课,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争取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法律意识,为我国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应用性人才。

篇5

【关键词】思政教育 军队 心理学

目前,我国正处于部队转型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基于不断提高的信息化程度,使得部队兵源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结构变化。尤其是近些年我国入伍军人普遍具有学历高、思维敏捷、年纪轻、善于学习、知识面广、敢于突破以及勇于创新等特点,然而,同样存在不稳定性,此现象就给传统观念与模式的军队教育带来新挑战。此外,随着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军人价值取向也逐渐多元化,军营生活单调、训练紧张艰苦,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军人各种心理压力。因此,在军队思政教育中渗透心理学,通过心理咨询,对军人内心冲突与矛盾予以及时发现与解决,培养其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是目前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必要环节。

一、心理学在军队思政教育中的需求

军队政治理念的形成和改变,通常都是在实践与教育基础上,思想主体积极活动的最终结果。军队中,如果一个人情绪稳定、心理健康以及身心协调,那么,与思政教育人员建立融洽、和谐、理解以及信任的关系就比较容易,而且在对其进行思政教育时也可以在无障碍状态下被接受,同时将其教育内容化为信念。所以,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思想问题得以解决的基础和前提,军队思政教育的成功主要是在对军人心理特点、心理倾向把握准确及认识清晰的条件下实现的。

心理咨询的有效性一方面可以帮助来访者能够正确认识、接纳与控制自己,同时也可以帮助其正确认识、接纳外人,对他人感受与处境设身处地的考虑,增进双方沟通与理解,从而构建和谐、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然而,传统军人思政教育中,过分强调军人一定要正确认识国家、社会与军队,更多关注的是军人能够正确处理与国家、军队及社会关系的引导,却很少重视军人自身的心理维度,像职业选择、情绪管理以及生涯设计等,即对军人心理状态研究与关注度过于肤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军人思政教育有效性与针对性的严重缺乏。

因此,心理学在军人思政教育中存在非常大的需求与市场,然而,怎样对心理学知识进行有效应用,保证心理学能够在军人思政教育中实现价值,就需要在军人思政教育环境中做到因地制宜,在军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对心理学进行选择性运用。

二、军队思政教育中心理学方法的应用

从根本上说,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思维、记忆、感觉、意志以及情感等心理过程以及气质、性格、能力等具体心理特征,因为每个人存在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先天遗传条件及生活环节,而且心理特点差异性也比较大。所以,需要在军队思政教育中对心理学知识进行充分运用,从个人情感、内在因素及所处环境等因素出发,依照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心理学思政教育。在军队思政教育中,就心理学而言,其教育过程其实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心理互动的过程,而且属于动态教育系统。从目前的实践与研究来看,将心理学方法应用于我国军队思政教育中主要包括三方面。

1. 心理暗示法

所谓心理暗示,就是教育者通过行为、语言或者其他事物对受教育者进行间接性教育,形象暗示与语言暗示是心理暗示的主要表现形式。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都存在一种不自觉对自身地位进行维护的心理倾向,不喜欢受他人控制与指使。所以,暗示通常要比直接批评、命令以及劝说有更好的效果。可以通过寓教于乐、多彩丰富活动的广泛开展,进行思想熏陶,用艺术节、文艺晚会等方式,使军人军旅生活得以丰富,使其见识得以增长,情操得以陶冶,将心理暗示法应用于军队思政教育中,不但要选好教育时机,而且还要将语言分量与分寸把握好,多与形象暗示进行结合来影响与启发军人。

2. 典型人物教育法

通过对比先进模范人物来启发教育对象,这是典型人物教育的本质。采用无声语言,此心理对比通常具有非常强的思政教育力量。通过参观革命遗址与纪念馆、组织新人入伍宣誓、向优秀军人与标兵模范学习以及听取传统革命报告等活动,震撼军人思想,净化军人心灵,将其强烈自尊心置于刻苦的军队学习与训练中,保证军人能够争当先进、效仿典型,最终实现其人生价值。

3. 定势影响法

所谓定势,其实就是特殊的个体心理活动与状态的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行为与心理造成影响。因为新入伍军人通常都具有阅历浅、年纪轻等特征,这些军人敢于竞争、勇于上进,却存在薄弱的思想基础,他们都有很高的政治热情,却存在不成熟的政治表现;思想活跃,却缺乏辨别善恶、是非与分析观察的能力。所以,就军队思政教育人员而言,不仅要善于发现信任积极行为与优良品质,对其品质定位予以正确引导,及时纠正与教育存在不良行为与品质的军人,避免其出现不良定势,而且还要对新人精神及物质需求进行重点培养,保证其能够形成正确的心理需求。

三、军队思政教育中应用心理学所存在的问题

1. 能力尚欠缺

这种状况不仅表现出军队思政教育人员缺乏心理疏导、心理诊断以及心理教育能力,而且还反映了军队思政教育人员存在偏低的文化素质、不足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欠缺。

2. 认识有偏差

现阶段,军队思政教育要求与军人多元化价值取向存在很大冲突性,具体表现在不到位的军人思政教育、对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既存在区别性又相互联系掌握不准确,认为军队心理教育的开展无关于政工干部,对心理思政教育作用认识不足等。导致这些认识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军队缺乏思想教育推广与宣传、不清楚军队思政教育机制、不了解军队情况等。

3. 机制不健全

军队有效制度约束和具体职责划分的缺乏是军队机制不健全的具体表现。造成军队机制不健全的主要因素是一些单位比较注重硬件建设,而忽略了软件建设,不完善的运行机制环境,运用心理学方法所需软件不足。

四、正确运用心理学方法的建议与启示

在进行军队思政教育中,可借鉴与运用大量心理学方法。根据现阶段我国军人思想状况、心理状态与思政教育中的问题,不仅要对个体差异理论认真掌握,确保思政教育具备一定的针对性,而且还要从机制体制出发,深入性开展相关建设工作,并在军队思政教育中应用心理学。

1. 多种形式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

在军人心理健康维护中,心理咨询的作用非常显著,所以,多种形式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非常有必要。依照军队情况,采用电话咨询、门诊咨询、专栏咨询、书信咨询以及现场咨询等方式进行多样化咨询工作的开展。

2. 完善与充实军队思政心理学

就军队工作性质而言,心理建设属于政治范畴,需要相关政治机关进行思政教育机构的构建,军人与军人思想是军队思政教育的主要对象,而军人属于社会,其思想、觉悟、认识以及认知等都会根据实践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不断在实践中进行经验总结,对新方法进行探索,确保思政教育工作更具实践性与科学性。

总而言之,军队思政教育其实就是主客体双方心理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教育主体自觉通过心理学对客体心理结构进行调节或者改变,使其正确的心理模式得以塑造,最终形成正确的行为。所以,在军队思政教育中,一定要对正确心理学方法予以积极探索,以进一步提高军队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舒爱萍. 论心理咨询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2):147-148.

[2]张信春.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学方法的运用与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3(5):100-103.

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外显和内隐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在2011年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工作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健康的教育原理和适当的教育模式进行了下列尝试。

一、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自身心理健康修养。

教师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乐观、豁达、宽容、富有同情心等情绪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心理健康,可以使自卑怯懦的孩子昂起自信的头,使孤僻多疑的孩子绽开笑脸,使暴躁易怒的孩子拥有平和的心态……鉴于此,在每次教学中我都努力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例如课堂上,我在与学生对话时,就比较注意自己的情绪,每当遇到学生违纪时,总是提醒自己不要发火,先让学生说说原因,继而问道:“你认为自己这样做,对吗?你这样做影响了谁?个人?还是集体?”或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好好想想,明天再说。”运用这些方法,不仅给当事的学生一个思想缓冲期,而且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认识,等到时机成熟,再找当事人谈话,效果显著。

二、营造课堂“亲情”氛围,让自己成为班集体的一员。

人为心理问题所困,无异于陷入一座“围城”。“开始,学生有点不良表现,受到老师批评,此后老师的工作又没跟上,学生受到冷落,思想开始消沉,表现更加‘不良’,于是遭遇老师更加严厉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训斥以至打骂。此时学生呢,越发‘逆反’,轻则以恶作剧,重则以‘破坏性’行为发泄不满,表示抗争。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从而被视为‘屡教不改’者”。这是老师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老师们教育工作的重点。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课堂上的滋生,我注重进行“亲情”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创设一个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环境。

思想品德课教育本来就是一个轻松而又不乏乐趣的一门学科,现如今的学生思想都偏于成熟,而且处于逆反期,稍有不慎,连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甚至会走向歧途。外面的世界太精彩,诱惑也太多,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有些不健康的思想很容易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影响,甚至伤害。在学到《民族关系》一框时,教材提到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努力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让学生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都有着同一个名字――龙的传人。我继续引导他们:既然我们是一家人,就应该彼此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学生很容易接受了这样的“亲情”教育。

三、自信源于关爱。

“育人为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为此,在工作中,我努力用“师爱”抑制学生不良心理,慢慢地将心灵受伤的学生搀扶到正路上来。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动不动就会说老师不理解自己,家长不关心自己。所以,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我先不忙给予批评和警告,就是为了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通常我是陪伴学生“走”一程,相处之中指出发展下去的危险“前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不妥,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分析其中利弊,自省、自悟。

(一)以赞代贬

一次,刚响过上课铃,我走上讲台,刚转身准备写今天上课的主题,一转身才发现上节课留下的板书还在黑板上,值日生也忘了这件事,而这样又得浪费大家几分钟时间,于是趁着这个空隙,有个别同学开始“唧唧喳喳”,声音还不小。实际上,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没做好就已经很让人不舒服了,现在还有心情讲话,真想给他们一个难堪。但是课堂是大家的,不能再虚度光阴了,时间就是生命。

(二)小题大做

注意寻找“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一要降低“标杆”,二要手持显微镜。学生李某学习成绩差,平时作业拖拉,但他上课时纪律性还好,平时也挺老实,可能是因为其他一些原因致使每次作业都不能及时完成。一次两次过后,我找他来谈心,顺便了解情况,知道真实情况后,在学习上就放低了对他的要求,哪怕只有一次做对了题,也及时给予鼓励。期中考试过后,我发现他的成绩有了一个名次的进步,就在班里当众表扬了他,并第一个给他发了学习进步奖。

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充分发挥这种优势,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渐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有了诸多的成功体验。这些成功,又帮助我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真是一举两得。

四、将学生心理负担降到最低。

很显然,民主型的教师比较顺应学生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情感与个性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上我积极营造一种民主氛围,让学生释放“能量”。这“能量”,不管是建议还是意见,是牢骚还是委屈,不断地宣泄,对于化解矛盾、保持心态平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可见,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是否融合。因此,我们应和谐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

五、感受自我教育。

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获得‘更美’的效果,没有一条规律不可被破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对传统的工作方法进行改革,舍弃不合乎时代特点的观念、做法。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如果自己主观上认准了的事,难度再大,也会想方设法去完成。根据这种心理,我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让他们的位置有所改变,即从“受教育者”变成“教育者”,变换一个角度,变换一个位置,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教育自己和别人,从而依照正确的思想,从主观上改造自己,心悦诚服地约束自己,这就是“自我教育”。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树立民主意识,努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好调控、引导、服务的作用,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我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课堂,道路仍然漫长,我会坚持,继续寻找突破,做好学生的“心理医生”。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7

下面我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选修8第四单元《Pygmalion》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英语文学欣赏课的教学方法和构想。

一、课前准备足够的相关背景知识,为阅读欣赏的顺利进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首先,在指导学生学习欣赏英语文学作品课前,教师有必要对作品所涉及到的背景知识作简要乃至详细的介绍,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排除因文化因素造成的理解障碍。例如,在《Pygmalion》一文的热身(Warming-Up)教学中出现的希腊故事时,我对希腊神话,希腊艺术做了整体性的描述。因为希腊神话与圣经神话对整个西方乃至人类的宗教、哲学、思想、风俗习惯、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其次,我还介绍了作者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生平及其主要作品和一些奇闻轶事。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课前从因特网上搜索有关信息,收集相关背景知识。由学生自己整理的背景知识还有一个很大的益处:学生因特网浏览和搜索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还能够训练他们筛选信息和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能力也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指导学生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的方法

在高中选修教材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教学中,许多教师仅仅停留在对作品的语言理解层面上,而对作品产生的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语言风格,作品中的人物个性等方面的分析疏于指导。这么处理,无疑背离了教材编写的初衷,也就根本谈不上“欣赏”。所谓的“欣赏”,按照笔者的认识,必须是一个更高层面的阅读,应该带着阅读者的思考,评价,疑问,发现,启发,领悟等过程,是阅读者一种体验和自娱的过程,这也是 “欣赏”的真正涵义所在。.因此,我认为,我们在教学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课时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欣赏的方法,监控学生阅读的过程,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真正达到“欣赏”的目的。

三、透过作品语言,学会分析人物性格

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大乐趣就是读者能够透过作品的语言描述和表情动作的暗示来勾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这就是文学作品的最大魅力所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由于受到词汇的限制,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要完全达到欣赏的效果,许多时候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导。在教学《Pygmalion》一文时,我有意让学生把Eliza Doolittle与Professor Higgins和Colonel Pickering所使用的语言进行对照比较,并提醒学生注意作品所处的时代,作品人物的不同身份,使学生明白为什么Professor Higgins有“The quality of a person’s English decides his/her position in society”这样的命题,其次,指导学生准确理解戏剧的对白的含义,动作表情所包含的信息,并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归纳推理。通过这样的阅读示范训练,学生逐步养成的阅读欣赏习惯也一定会应用到今后的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中。

四、注意文学作品包含的跨文化信息,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提升人文素养

英语文学作品包含了大量的跨文化信息:英语民族的哲学信仰、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是英语民族社会文化的缩影。因此,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民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从而使学生知识面得到拓展,视野得到开阔。另一方面,英语文学作品的丰富文化内涵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和对异域文化的包容与理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世界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欣赏语言艺术,体验文化差异的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例如,英美国家青少年的独立创新精神,动手操作习惯,自由民主的思想,环保意识,慈善以及社区服务观念等都是我们中国学生学习的榜样。

五、重视读后任务的布置,鼓励课后阅读的拓展

高中选修课中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作品的节选或改写,故事情节的不连贯与不完整往往给学生留下悬念和好奇。此时,教师应该抓住契机,布置与作品有关的课后任务,课后任务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对课堂学习的作品有关话题的讨论或辩论,对作品删减的内容的复原,还可以列出一些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作品的清单,鼓励学生阅读简易的英文作品,甚至作品的原著,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完整了解作品全貌,充分体验阅读乐趣。同时,还可以从因特网上下载有关的英语影视节目,组织学生观看。不难想象:学生在观看诸如《The Sound of Music》,《The Titanic》以及《My Fair Lady》等影视片,在欣赏优美的画面,聆听柔美的音乐以及对白的时候,对他们的视觉和听觉能造成多大的冲击。只有当学生感受到了英语语言的优美和机趣,学生才会真正地产生学习英语,学好英语的欲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卢全民.高中英语新课标与英美文学名著欣赏课的开设.http://

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心理发展;亲子沟通

心理健康是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在职业技术学校中,我们这些德育工作者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经常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职校生心理健康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非常重要,但

目前有种现象是,部分学生家长素质不高,不懂如何教育子女,采取的一些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影响非常大。下面我将对一些不当的家庭教育展开探讨并寻求一些解决办法。

一、不当的家庭教育

1.父母与子女沟通少

为了了解学生在家庭中与父母沟通的情况,我给我班学生做过一个《你了解父母吗?》的心理问卷。根据调查:有53%的学生最近两个星期没有和父母谈过私人问题;32.9%的学生不知道爸爸最不喜欢吃什么东西;甚至还有16.8%的学生不知道爸爸的工作地址和从事什么工作。很多学生反映跟家长沟通和共同活动的时间很少,只局限于吃饭时间,有的甚至每天见面的时间也少得可怜。有一个学生在作业里写道:“我知道我对爸爸妈妈的了解很不够,但是我每天见到他们的时间都不到一两个小时,我上午起床上学之前他们就去上班了,下午放学回家自己匆匆吃了饭就回学校上晚修,晚上放学回家父母已经睡觉了,他们干活很累,有时候我喊他们,他们都好像不想答应……”

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必然会导致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产生,引起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冲突。两代人之间有矛盾冲突、父母不和等家庭里的人际关系紧张会导致学生心理发展受到影响,产生很多消极和不良情绪,直接影响学习的情绪和效果。

2.父母言语粗俗

父母的言语对孩子影响最深。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平时污言秽语、出口就伤人,无论我们如何教育他们就是改不了这些坏习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养成这些坏习惯除了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外,他们父母的言语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一些父母在家里不讲究文明用语,夫妻间经常出言不逊,言语粗俗。这些粗俗的语言像病毒一样毒害着子女纯洁的心灵,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他们也养成了语言粗俗、出口伤人的坏习惯。有些学生不但学习了父母粗暴的言语,甚至还模仿了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可见父母言语的影响对子女有多大。

3.父母脾气暴躁

有些父母脾气暴躁,性格怪僻。他们自己心情不好、发生矛盾或者对子女恨铁不成钢时,对子女经常都是开口便骂,举手便打。父母这种反常的心理状态,对长期生活、成长在自己身边的子女,影响甚深。他们会养成蛮不讲理、脾气暴躁、爱报复他人等不良性格。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坏脾气和坏性格与其说是从父母那里“传”来的,不如说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4.夫妻关系不融洽

如果夫妻间感情不融洽,关系紧张,势必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根据了解,职校学生家庭有各种问题的比例较高,如父母离婚、单亲、父母不和、父母分居等,许多学生也在这些复杂的家庭关系中迷茫不知所措,甚至有些学生向我们提出“如何面对父母离婚”等问题。长期下来,学生会养成冷漠、不爱帮助他人、合作精神差等不良性格。

5.父母的不良嗜好

根据对职校学生吸烟者的调查,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吸烟者比父母不吸烟者多3~5倍;“酒鬼”的子女一般也比同龄人更早地沾

染上酗酒的恶习;赌博的危害更甚,孩子不仅容易从父母那里学会赌博,而且在一个彻夜打牌或打麻将的家庭里,孩子也不可能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生活在赌徒的身边,学习、品德大多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另外,还有的父母喜欢吹牛、撒谎、自私、好占小便宜等,这些都躲不过孩子的眼睛和耳朵。

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是美丑善恶、高尚卑俗,都会深深地在孩子的脑海里扎根,直接影响他身心的发育和成长。因此,要想孩子身心健康、成龙成凤,父母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杜绝或减少家庭精神垃圾的产生。

6.父母轻视教育

有一次,我把一个好几次都没有交作业的男生叫到办公室谈话,问他为什么多次不做作业。他的回答让我十分吃惊:他爸爸不让他在家做作业,一看到他在家做作业就骂他!这样的家庭教育必然让学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如果教师打电话或登门家访,其效果也不会很好,经常有教师打电话去学生家里反映学生在校情况而遭家长反应冷淡或者不理不睬态度的情况,也曾经有教师上门家访而家长当面冷落的事件。父母轻视教育,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是必然的,也让教师的教学活动和任务难以完成。不配合学校教育的学生家长大多抱着以下几种观念:要么认为读书无用,自己和身边很多人不读书照样挣钱,而读书的人,比如教师也只不过收入和地位如此微薄而已;要么认为自己的子女不是读书的料子,初中都读不好,考不上重点高中,现在已经没有希望了,让他们在职校随便呆几年等长大一点就去找份工作算了;要么觉得女孩子不需要多读书,反正以后都要嫁人,嫁个好人家比什么都强。无可否认,由于近年来珠三角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不相平行的现象,很多在我们学校周围的农村地区目睹近十多年经济巨变的农民们不相信经济发展要靠科学知识的进步,更不重视让自己的子女去受更多教育。这是社会现实的制约和限制,教育也不是万能的,不能一下子彻底改变这些历史现象。

二、对策

1.坚持提高全民素质

这看起来是个大而空的口号,只有社会的大环境改善了,人们普遍对教育和科学技术有较高的重视和信任了,学校的教育活动才能更顺利地进行,教育才能收到更明显的效果。当然,这需要全社会共同持续的努力和坚持。顺德如今普遍实行12年教育,让几乎每个学生都能高中或中专以上毕业,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2.在社区开展家长教育活动

现在很多学校对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更密切结合是越来越重视了。比如,一发现学生有什么问题就及时打电话向学生家长反映沟通。这无疑是很正确的举动,但是电话打多了,有些家长和学生又不喜欢老是“告密”的老师,显得很不耐烦。因此,如果学校能够针对所在社区的具体环境开展适当数量和形式的家长教育宣传、讲座和其他活动,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开展亲子教育活动,加强代际沟通

亲子教育是专门开展的由家长和子女共同参与的一些活动,可以由学校或者村委、团委等组织,目的是让家长和子女通过亲身的活动感受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加强沟通和了解,缓和代际矛盾。

4.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教育

现代社会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学生承受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辅导课程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课程内容辅导,其中如何处理家庭里的人际关系,正确面对父母的不当教育内容可以使学生增加相应知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学校教育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能否收到好的效果要靠学校内外因素共同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重视家庭教育,引导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更好地相配合会使学校教育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蔡泽栋.重视家庭教育 提高人口素质[J].贵州教育,1996.

[2]陈钟林.谈发展我国的亲职教育[J].青年研究,2000.

[3]张玲玲,张文新,周秀琴,等.普高生与中职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

[4]葛璐璐.浅论如何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职业技术,2010.

[5]王成忠.家校合作:中职学生成长的新视角[J].新课程学习:中,2011.

[6]王红端.中职生学业行为特点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的调查[J].职业教育研究,2011.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88-02

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和心理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国内外均出版了一些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从这些成果看,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实验法、工作分析法等,国外教师在应用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相对比较成熟,在激发学习兴趣、放大学习热情、营造学习氛围、提升学习能力方面成效比较明显,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分析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给出了基本的建设策略,以期对学科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及不足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建设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继续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侧重于职业教育领域心理现象的基础学科研究;另一方面,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开展研究,重点研究心理学原理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提出了实验法、测量法、问卷法等定量和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工作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手段。由于受到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两大流派的影响,职业教育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诸多分歧,呈现不成体系、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状,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要求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1.发展方向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纵观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部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是借鉴和引进,理论与实际结合较差,独立研究成果较少,缺乏中国化元素。此外,其应用性与学术性之争,暂未形成统一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离成为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学科性质上,到底是属于职业教育学还是教育心理学尚未明确;在研究范式上,缺乏统一性、完整性;在学科走向上,也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与其它学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未来朝哪个方向发展?能否形成有特定核心的理论模式,并最终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2.结构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大多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验证性研究或补充性研究,其间没有很好的协调,大都停留到一个层面上,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状态比较普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国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目前大体有两种思路:一是职业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接与嫁接;二是依据职业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寻求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与支持。这两种思路都无法满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将导致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和教材出现普教化问题,套用心理学教育的特征比较明显,缺乏应有的改造创新和职业教育特色,没有对职教心理规律的深层次把握,不能很好地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虽然一些院校,将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引入到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积极拓展研究课题,将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管理心理与职业心理等内容进行融合,提出了可行研究方法,但仍然难以形成相对成熟、比较公认的学科框架和结构体系。

3.整体实力不如意

在当前的学科体系中,职业教育心理学基本上处于职业教育学的“奴婢”和教育心理学的“附庸”的尴尬位置。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心理学定位不够准确,大多作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墙面砖”,在申报与论证课题、制定发展计划时才进入大家的视野,其扮演的角色变得可有可无,学科整体建设和地位不尽如人意。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在研究视野上,它研究的课题基本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交集”,把重大的、重要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人为地排除在专业研究领域之外;在研究习惯上,它沿用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研究方式上,各院校大多闭门造车,蒙头搞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和课程建设,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心理学跨学科的特性。此外,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不足还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不到位、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理论创新能力不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力度不够大、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科研体制及服务和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等等。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策略及展望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必须贯彻“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宗旨,坚持理论结合实际,推动理论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实践与发展的规律,以实践应用研究为主,不断深化基础理论研究。

1.构建统一规范的理论模式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既要立足于现在,又要着眼于将来,既要统领全局,又要兼顾局部,在多元交叉的发展范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综合化、完整化、系统化。职业教育是纷繁复杂的,心理学的发展也是流派纷呈,从而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范式的多元性,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有基于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向社会开放,积极吸纳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多侧面、多角度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因此,不能孤立地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在多元交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大范围、以特定核心为基础的统一理论模式,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最终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

2.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

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建设中,要站在现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前沿,处理好推进学科建设和为社会实践服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职业教育心理学属于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按照教育的主体划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实际有社会、家庭和职业学校三个类别;根据纵向层次来划分,就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按照其横向服务的范围来划分,就有岗前、转岗和在岗三种。但无论如何分层,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应该以服务教育发展、培养特色人才为本,加强服务职业教育的科学性,突出服务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服务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把握服务职业教育的创造性,坚定不移地为职业教育决策服务。要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现实需要,按照理论、应用与专项三个层级逐步拓展,努力建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

3.综合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

职业教育心理学建设,要在强化课程建设、拓展研究课题、打造人才队伍等三个方面投入力度,三者联合互动,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水平和学科地位。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要倡导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把握职业教育心理学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界定课程性质并推进其建设;在联系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和办学实际的基础上,强化和优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研究课题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关键。要以加强应用性与实践性研究为主线,开阔研究视野,拓展研究思维,积极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研究脑功能开发与职校学生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科学与职业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及其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现象及规律。人才队伍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支柱。要重视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搭建良好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采取务实的倾斜和扶持政策,吸引和团结大批的专业人才,组织合力公关,共同提高,多出精品。

参考文献:

[1]王琼.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思考[J].职教研究,2012,(15).

[2]刘玉英.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02).

[3]锁冠侠.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07).

篇10

读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一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读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二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

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给我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为我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读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三

最近学习了皮连生的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学习的心得:

一、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