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区环境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益智区环境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山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房地产的兴起带动了许多行业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的。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高校的专业建设,环境艺术专业在各大院校争相开办,很多高职院校也开设了这个专业。环境艺术不仅是欣赏的艺术,更是实用的艺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这对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对于落后的山区高职院校而言,办学环境、师资水平与本科院校相比,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同类院校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实习条件也因为地方经济落后,企业数量和规模不足而难以实现。这些山区职业院校在这种环境下教学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招收的学生素质偏低,学习能力差;师资力量薄弱且难以引进;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由此可见,专业改革已刻不容缓。本文针对偏远山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立足区域经济所需,从自身定位开始,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以地方人才需求为中心,开发一套符合当地人才需求,拥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高技能设计人才。
一、山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需求大、就业形势好
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在物质水平发达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精神需求,这一需求最直接地反映在空间环境上,人们希望生活、工作、学习的环境更加健康、舒适,环境艺术设计就在这个时候悄然兴起,并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10年至今随着房地产的兴起,带来的是装修行业的蓬勃发展,2010年中国建筑装饰行业总产值达到1.4万亿元,全国装饰工程量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1]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目前行业从业人员为850万,实际需求1500万,仅设计师就需20万的增量,而目前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仅为从业人员总量的1.3%,人才的短缺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可见,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行业。
(二)自身层次定位不明确、培养模式针对性不强
在各大高职院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设计人才的同时,也暴露出若干不足,其中就有对自身定位模糊、人才培养同质化的问题。首先,山区高职院校多是近些年组建或者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这些重组或者升格的学院本就因为前身办学条件基础薄弱,以及长期的办学理念思维定势,无法满足市场经济下人才的需求,导致生源素质和数量急剧下降,被迫重组或升格。其次,各大职业院校设立环境艺术专业的时间并不长,大都在这5~7年内跟风开设。他们没有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的素质,盲目跟风,只为热门专业好招生。人才培养模式大都没有针对性,在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很大程度上是引用本科院校的,或者以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为蓝本,稍作修改,没有自身的定位,既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也不符合地方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导致学生专业理论、学习能力不如普通高校学生,实际应用环节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甚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不强。
(三)生源质量偏低,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不高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生源数量的下降,学生选择高校的面非常宽,高职院校的生源成为这几年制约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特别是山区学校,学生填报志愿基本上也是重点本科为先、沿海发达城市次之,最后才不得已选择山区。就以福建省为例,全省高职院校共有57所,绝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山区高职院校只有7所。2008年全省高职院校在校生数为180960人,7所山区高职院校在校生数为18377人,山区高职院校数量约占全省的12%,山区高职院校在校生数量约占全省的10%。[3]这两项数据表明在同类院校中,山区学校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这种流落到山区学校的学生高考成绩非常低,有些总分甚至还不如别人一门考试的成绩,他们其中大部分在高中时就不怎么学习,纪律性较差。这些学生来到大学,脱离了父母的监督和管教更是成天沉迷于电脑、手机,丧失学习的动力。
(四)师资队伍不完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都是跟风办学,招生是第一驱动力,完全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师资条件。由于很多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型到环境艺术设计方向或者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所以他们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技能水平偏低,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脱离社会,脱离岗位需求。但是山区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有限,导致技术性人才引进相对困难。使得对应的师资配备得不到有效解决,从而影响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五)缺乏有效的课程实践和校企合作
在很多职业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严重,大都还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实践环节偏少甚至没有。这个问题的出现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自身的问题,学校在教学计划设置过程中没有重视实践;二是对大多数山区高职院校来说,山区企业由于规模和效益的影响,也不需要或者不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担心接受学生实习实训会影响正常的营业。山区企业少,工资水平低,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流向发达的沿海地区[4],很难留在山区工作,影响了校企合作基础,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且后劲不足。
二、山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改革措施
针对环境艺术专业办学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山区职业院校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实践等方面做改革创新,把培养一专多能、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作为终极目标。
(一)转变教学理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极强,不但要有相对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多项技能技术,因此高校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开设很多课程内容。但是高职院校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适当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大技能教学的比例。只有转变这种教学理念,才能改变培养人才的模式,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用技能型人才。
(二)明确自身定位,制定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培养方案
1.明确自身定位,确实有效的培养实用型人才。明确山区这一地理环境定位,明确职业院校这一办学层次定位,围绕区域性,地方性、技术性、实用性制定规划。坚持专业发展与地方行业互动,以地方行业人才需求为中心,制定、调整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之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门性技术人才。
2.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大胆采取先实践后理论再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性非常强,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这些知识大部分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理解。因此,通过一定的实践课,让学生了解本行业的整个工作流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掌握哪一些知识,进而找到学习方向。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回归到理论的学习中,那么一些专业的名词、一些专业的工序就能获得清晰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带着这些理论知识返回到实践中,真正做到实践出真知,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良性循环。
(三)采用项目式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岗位能力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项目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真实的设计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包括信息的收集整合、方案的创意设计、项目的实施表现以及最终评价等方面,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为主,教师作为指导。[5]通过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成员的沟通能力、责任分工明确,积极主动地推进项目的开展,遇到问题,遇到困难,自己寻求方法解决,而这正是环境艺术设计岗位能力的需要。通过项目式教学,学生能够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发现自己的强项和不足,进而自觉突破和完善。
(四)多举并进,强化师资建设
虽然山区引进教师不易,但是可以采取多渠道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批“双师型”和“专家型”教师。[6]一方面可以从院校所在地出发,所谓就地取材,可以采取外聘设计师入校授课的方式来缓解师资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定期输送一些老师到企业培训,从现有教师队伍中强化本专业师资水平,特别是技术水平。最后为了长远考虑,让师资不脱节、不断层,可以采取“老帮青”的政策,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五)立足地方,开门办学、加深校企合作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山区企业小,特别是设计公司,公司能同时容纳的人员有限,针对这一情况,需要把学生拆散重组,以3~5人为一个小组进入意向企业实习、实践。这样一来即解决了企业规模小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企业对学生指导工作量的大的问题,还便于企业管理,同时也便于学校跟踪实习效果。山区条件落后,学校办学相对困难,这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但是山区学校有山区学校的优势,应该充分把自身优势挖掘出来,提高与企业合作的能力。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借此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山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是一场持久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改革创新过程中要避免急于求成。更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自身的有利条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师资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逐步改革创新,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超.以实践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之改革[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1):31-35.
[2]万学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专业素质教育与就业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89-91.
[3]罗三桂.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12.
[4]周启良,张权.经济落后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和创新[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127-130.
[5]赵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法探索[J].美术大观,2012(2):179-180.
篇2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奥曲肽;乌司他丁;淀粉酶
急性胰腺炎(acute pacretitis,AP)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胰酶激活,造成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以及出血,甚至发生坏死的炎症反应,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其临床主要特征表现为急性腹痛。轻症AP占急性AP的90%~95%,若未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发展为重症AP,而重症AP具有病情复杂、变化快、并发症多以及预后不良的特点,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本文采取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奥曲肽注射液联合乌司他丁静脉注射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92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1]中相关诊断标准。临床主要表现为恶性、呕吐、发热、上腹压痛及上腹持续严重疼痛等。检查尿淀粉酶以及血尿淀粉酶结果显示均为不同程度升高,给予CT或B超检查,结果显示胰腺存在渗出或肿大,但未发生坏死。排除标准: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以及糖尿病者;妊娠期和哺乳期者;对本研究应用药物过敏者。其中男53例,女39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0.3±6.4)岁;轻症AP41例,重症AP5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未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且各4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抑酸、补液、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0.1mg奥曲肽注射液(北京百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61309)皮下注射,8h/次,5~7d/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10万U乌司他丁注射液(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505)加入500mL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8h/次,3d后改为5万U静脉滴注,2次/d,5~7d/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淀粉酶指标变化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经1个疗程治疗,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已消失,且各项实验室指标均已恢复正常,重症患者10d内恢复上述标准;显效,经1疗程治疗,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进步≥2个等级,且各项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75%,重症患者10d内恢复上述标准;有效,经1疗程治疗,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进步≥1个等级,且各项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50%,重症患者10d内恢复上述标准;无效,经1疗程治疗,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无任何改善或进一步恶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淀粉酶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28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4.35%明显高于对照组84.78%(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淀粉酶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降低,观察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3 讨论
急性AP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其共同点在于胰泡破裂,胰腺多种酶的活化造成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和破坏而导致的化学性炎症。急性AP治疗的重要环节是阻断胰酶激活、炎性递质释放、改善微循环,同时将已释放入血中的炎性递质和已激活的胰酶消除或抑制。
奥曲肽是人工合成化合物,其具有半衰期长、使用方便、多种生理活性的特点,能够对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胃肠道和胰内分泌激素分泌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同时还可有效抑制胰高血糖素、胃酸胰酶以及胰岛素分泌[3]。乌司他丁是从健康成年男性新鲜尿液中提取分离的精制糖蛋白,能够对弹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等多种蛋白水解酶以及淀粉酶、脂肪酶、透明质酸酶等脂类和糖类水解酶起到广泛抑制作用,从而有效减轻自身消化、降低内毒素吸收;乌司他丁还可抑制肿瘤坏死因子释放、改善微循环、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轻组织损伤;此外,还能够抑制溶酶体酶释放、稳定溶酶体膜、抑制心肌抑制因子产生、清除氧自由基;并且还能够通过抑制炎性递质的释放、清除氧自由基,而有效保护胰腺等器官功能免遭破坏,有效阻止或延缓胰腺自我消化,从而降低急性AP并发症的发生[4]。
本文研究中,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且,治疗后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表明,奥曲肽注射液联合乌司他丁静脉滴注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降低淀粉酶各项指标,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J].胃肠病学,2004,9(2):110-112.
[2]吐亚,李桂花.奥曲肤注射液联合静脉滴注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32):5009-5012.
篇3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色彩;幼儿心理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朗芬布伦纳和克劳特说过:“环境是包括有机体以外的,影响人的发展或者受人的发展影响的任何事件或条件。”由此可见,人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环境。幼儿园是孩子学习知识的启蒙之地,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无论在在装修还是布置上都需要独具匠心,不仅要将设计美学融入其中,更要从幼儿特殊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出发,运用符合幼儿心理感受特性的色彩,为幼儿成长构建必要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一、色彩的基本知识
儿童对成长环境色彩的需求,要求设计者必须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了解幼儿特殊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特征,从而营造一个美丽健康的环境。
1.色彩的种类
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是色彩的两大种类。白色、黑色和灰色统称为无彩色系,可以排列出由白色渐变到浅灰、中灰、深灰到黑色的黑白系列。有色彩系是指可见光谱中的色彩,由光的波长和振幅决定。
2.色彩的基本特性
色相、明度、纯度是构成色彩的三个基本要素。色彩的首要特性是色相(HUE),指依波长差异来划分的不同色光的相貌;明度(VALUE)指的是色彩明暗、深浅的程度;纯度(CHROMA)用以表示有色成分占色彩中的比例,即色彩的纯净程度。作为色彩的基本特性,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设计和色彩应用中,必然要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同时考虑。
二、色彩与人类的心理
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由色光通过视觉神经传导,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而产生。色彩的情感和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心理学家指出,不同情感受由不同色彩的诱导,色彩运用的最终目的也是为能更好地表达和传递情感。因此,了解色彩的情感会让人们在使用色彩的时候事半功倍。
1.色彩的情感
(1)色彩的冷暖感红色与橙色倾向的色彩具有幸福温暖的感觉,合理运用这些华美、欢快、开放性格特征的色彩,可以营造出明亮舒适的氛围;而蓝、绿色倾向的色彩具有清爽与沉静的感觉,常被用作配色,营造出舒适惬意的氛围;属中性色的绿色和紫色给人以平静、祥和之感,适当地应用可以渲染出安静平和的气氛。明度越高的色越具有冷感,纯度越高的色彩越具有冷感。(2)色彩的软硬感色彩明度和纯度影响其软硬感。明度越高的色越柔和亲切,纯度越高的色越刚硬冷酷。无色系中的黑白色给人以坚硬之感,而灰色给人以柔软之感。色彩的配合会造成心理质感的不同,色调对比越强烈越具有硬感,反之,色调对比越微弱越具有软感。(3)色彩的心理联想和象征性人已有的学识和经历影响着他对于色彩的心理联想,对同一种色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触和联想,但也具有必然的共性。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想象,有的具体,有的抽象。色彩的心理联想与象征意义往往因为地域、时代差异和风俗习惯等不同。人类心理联想经过时间的传承,色彩因此形成了自身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是一种热情而喜悦的颜色,自古以来是我国传统的喜庆用品色彩。它比任何一种颜色都要强烈,具有积极、热情、希望、健康、幸福等性格特征,同时还可以激发厌恶、恐怖、激情等情感。而蓝色是隽永的天空之色,干净而优雅,常被用以与其他色彩和谐搭配,具有理智、尊严、沉静、科技、现代等性格特征,同时还具有悲伤、寂寞、消极等含义。
2.色彩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知觉开始的,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可以改善环境空间,对幼儿的身心成长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幼儿园的孩子和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一个认知、探索世界的初级阶段,此时他们的感情大多是外向的,适合的色调能促使他们在生动自然的环境中发展。(1)和谐统一的色调和谐的生活色彩,有助于改善幼儿的情感。没有调和的色彩搭配会造成“色彩污染”,呈现杂乱的视觉效果。对立事物可以通过和谐色调的调和在一定条件下辩证统一,色调过于强烈复杂会导致视觉混乱,造成幼儿烦躁等负面情绪。例如:走廊与楼梯、台阶与操场采用不同的色调可以避免产生视觉误区,警示幼儿分辨出实际的高差,避免造成摔跤等意外伤害。(2)明亮温和的色调幼儿大脑发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对色彩的辨认能力较低。从色调的角度来看,他们更加喜欢明亮色调。色彩具有潜在的导向作用,运用红、黄等色调可以使幼儿产生愉悦及兴奋的心情,但过度的使用也会产生腻烦的心理感觉。例如:选用豆黄、湖蓝及紫色等这些颇具情感和自然气息的色彩,相互搭配加创意可以形成生动、活泼的育儿氛围,乳白色与天然的木纹本色亦能营造出自然的氛围。(3)艺术魅力的色调色彩为幼儿园环境增添了许多魅力,良好的色彩环境,有助于从小培养幼儿审美的良好习惯和开发他们的潜质。园区的色彩设计比文字和图形更容易让幼儿接受,应创造契合幼儿特点的艺术氛围和充满童趣的理想环境。例如阅览室和科学活动室等应选用明亮的色彩,如蓝色,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从视觉上引起孩子的兴趣,使整体的氛围更加欢快、有趣。
三、目前我国幼儿园色彩设计存在问题
幼儿园作为一个教育空间环境来说,既要满足幼儿学习和智力发展的需求,又要唤起孩子对幼儿园的归属感。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幼儿园色彩设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传统的幼儿园模式仍占主体地位,存在很多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简单三原色的幼儿园色彩设计愈来愈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
1.幼儿园内部环境色彩问题
对幼儿心理和生理特征的不全面理解,过度使用纯度和明度高的色彩、简单大面积的涂抹往往会适得其反,幼儿的大脑皮层和神经被刺激后容易引起焦虑的情感;缺乏趣味性的简单三原色搭配过多,当下我国幼儿园色彩设计总是一成不变;用色杂乱无章,过多使用辅助色,忽视了和谐统一的色调要求,容易造成混乱、花哨的感觉,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2.幼儿园外部环境色彩问题
如今的幼儿园建筑外部大部分只有简单的游乐设施设计,一味的三原色搭配并没有给予室外环境设计应有的舒适;缺少符合儿童视觉感受的色彩搭配,忽视了沙粒、木质纹这些暖黄色材质与绿色草坪树木和蓝色天空的搭配,室外活动区域的色彩也过于丰富。
四、幼儿园色彩设计原则
分析目前我国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在色彩运用方面仍存在的问题,应依据幼儿的成长和保育问题进行合理化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平衡健康性原则
幼儿园的色彩设计需要成长性和可变性。人的身心健康受色彩平衡的影响,色彩运用的美观固然重要,色彩对于身心健康的调节作用亦不容忽视。正确地遵循幼儿园色彩设计的平衡健康性原则,良好的色彩氛围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裨益,应避免因错误的配色导致儿童情趣的丧失和想象力缺乏。
2.趣味创造性原则
益智性和创造性的色彩运用是幼儿园环境设计的重点。幼儿易受色彩变化影响,注意力远低于成人,要尊重、理解幼儿的欣赏需求,主动运用具有童趣的色彩搭配,创造出更加贴近幼儿生活和情趣的环境。正确地遵循幼儿园色彩设计的趣味创造性原则,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去探索、发现。
3.特殊合理性原则
幼儿特殊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特征,要求幼儿园环境中的色彩应用应具有契合幼儿特殊心理感受的特征。与成人心理感受的差异性,要求幼儿园的色彩应用在普遍性中寻求特殊性。正确遵循幼儿园色彩设计的特殊合理性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体现幼儿园特点的设计,增强色彩设计对幼儿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
五、结语
色彩是构建幼儿园环境设计的关键,与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主要研究了幼儿园环境设计中色彩运用的特点、问题和原则,认识遵循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身心感受的重要性,认识通过对比与呼应、统一与变化等色彩设计可以使不同功能的幼儿环境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色彩运用的角度把握环境设计,营造出充满童趣和艺术氛围的环境,使幼儿在美好的幼儿园环境中享受愉悦、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何德能.幼儿园环境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韩]金容淑.设计中的色彩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3]郭泳言.室内色彩设计秘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金湄.走进彩色的世界——幼儿色彩感知觉的特点与培养[J].幼儿教育,1995(12).
篇4
一、环境的人文――基于文化的内涵
我们在环境创设时着力体现人文精神,充分挖掘花园幼儿园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使“人文”两字灌注于整个环境设计的主题与立意中,通过景观要素的搭配与组合,塑造独有的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校园景观,形成颇具文化内涵的环境特色。
1.展示学风教风,彰显竞争团队
门厅里的大型宣传版――“教师专栏”中将每位教师的个人特长、获奖荣誉、学历、职称等有机结合进行展示。其作用有:很好地展现了花园幼儿园每位教师的风采,强化“幼儿园光荣我光荣,我为幼儿园争光荣”的荣辱观和责任感;敢于面向家长、面向社会,接受为民服务、忠诚幼教事业的承诺,并通过风采展示,弘扬教师群体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形成“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教师团队。
2.创设特色走廊,突显园本课程
经过几年的积淀和丰富,花园幼儿园的语言特色教育在常州市幼儿园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结合省级课题《教师的提问设计与幼儿质疑精神的培养》的开展,我们鼓励教师用发现的眼睛去看孩子生活学习的环境,创设丰富的与课题研究、园本课程相联系的因园制宜的语言教育多元环境。
(1)民族情结――我的祖国我的家
新教学大楼的外走廊,以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展现为主题。主要选取古诗、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等三大类文学作品,图文结合地分别展示在三层楼面过道,教师通过剪贴绘制、废旧物品替代、创意绘画等多种表现形式,进行全新的古典文学作品的诠释,并通过 “故事里的提问”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儿园特色课程――语言教学和课题研究中来,发展幼儿的提问意识与质疑精神。
(2)世界精选――优秀童话大家读
瞧,那边是民族风格,这里仿佛又来到了异国他乡!内走廊以世界优秀童话为载体,选取大家耳熟能详的《海的女儿》《丑小鸭》《青蛙王子》,以麻纸、干花做成的欧式镜框、水粉连环画进行演绎,并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提供幼儿早期阅读的多元环境,让家长与幼儿通过每天的亲子阅读,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欣赏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学品位。
编者小记――“人文”不是在校园内挂几句标语、口号,而是需要园长、教师、孩子共同去塑造的,只有具有文化内涵、独特环境特色的“人文”,才会有生命力!
二、环境的绿色――源于自然的艺术
我们没有以豪华宾馆式的面貌呈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而是处处充溢着一种淳朴自然的清新感,艺术化的环境布置完全是自然物的造化,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里让人感觉大自然就在身边,油然生出对自然界一木一石的呵护之情。这是自然与审美结合的环境教育,更是劳动与审美相融的艺术熏陶。
1.自然角里的“用心良苦”
自然角里的植物,既有老师种植的,也有孩子种植的,芬芳斗艳的花卉,千姿百态的绿色,给人充满生命力的气息。这些摆放植物的器皿,也都很有特色:一是可以就地取材,有盒、有桶、有盆、有杯……花样很多。二是设计巧妙,摆放合理、美观艺术、错落有致,既有知识性,又有观赏性。小小的自然角也成了课题研究的“风水宝地”,孩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质疑和猜想。
2.废旧材料的“别出心裁”
一些原本不起眼的自然弃物,在幼儿园却成为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素材,落叶、枯枝、老根、干草、硬果、种子、怪石、贝壳、鸡毛……无一不是宝贝,在老师的构思和孩子们的遐想中变化无穷,把活动室、走廊、门厅、橱柜装点得生机盎然,富有情调。
废旧纸箱在老师的巧手制作下成了一件件孩子手中的宝贝――投掷玩具、钻爬用具、区域活动的道具、拉力器……瞧,连孩子的美劳作品都绝不雷同,有瓶盖子、有黄豆、有吸管……这些自然物在孩子的创意装饰下,每件作品都异常的富有个性!孩子们似乎发现,只要你去创造,废物也可以成宝!
编者小记――从中品出了“绿色”对孩子发展的意义,观察、留心、收集、呵护、设计、创作、欣赏……
三、环境的温馨――回归对“家”的渴望
我们的点滴环境创设均营造了一种回归“家”的感觉,无处不在地洋溢着“温馨”二字。
1.色彩大胆,张扬活泼个性
一走进幼儿园,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优美怡人的欧式整体环境和跳动的颜色:绿色――象征着草地,寓意着教师如大地般博爱;红色――象征着阳光,寓意着孩子如阳光般光芒四射,充满活力与朝气;蓝色――象征着宽广的天空,寓意着花园幼儿园为所有生活学习在这里的孩子和教师们的成长都提供了犹如广阔天空般的宽广舞台,让大家在这里欢乐成长、尽情地舒展个性。
幼儿园在整个色彩运用上均以这几种基本的色调为主,以达到和谐统一。营造一种“童话世界”的园所环境,使生活学习在这块热土的孩子们仿佛回到了温馨可爱的家。
2.开放区域,体验欢乐生活
我们将宽敞明亮的教室,合理地划分出了许多的区域:生活区、音乐区、建构区、益智区、表演区……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够自主、独立的活动,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电话机、淋浴器、理发店等都引进了教室,使这片属于孩子的热土,更加生机勃勃。这里仿佛成为孩子欢乐游戏、探索科学、体验生活的第二个“温馨”的家。
编者小记――“温馨”不是大人用嘴巴说出来的,而是教师用“爱”去体会,和孩子一起用“心”来营造的。
四、环境的精巧――来自生活的追求
我们的环境创设,无处不让人品味着“生活的精巧,艺术的追求”这一哲理。每一处环境创设不仅起到装饰美的作用,均散发出教育价值独特的芳香。
1.以小见大,利用空间资源
根据幼儿园可利用空间少的情况,教师利用一切角落,创设优美环境,起到独特的教育价值。走廊的拐道成为孩子最喜欢的“演艺空间”,教师亲手绘上“阿拉丁城堡”的环境,垂挂上“自制的霓虹灯”,穿上“漂亮的演出服”,在这块空间里孩子秀出别样的真我!楼梯的拐角,摆上桌椅、棋谱,俨然成为孩子围棋竞技的欢乐天地。
2.一室多用,营造人性环境
教师餐厅在精心的改造下,也起到了多样的使用功能:藤制的桌椅、蕾丝金边的台布、橘色藤制的小吊灯、插着鲜花的花瓶……无不透露出一种高雅、清新的文化氛围。12点半之前它是教师餐厅,让教师在劳累半天后有一个温馨、舒适的用餐环境;而过了12点半它就发挥了“一室多用”的作用,成为教师教研活动,分组讨论、交流研讨的“语言学科工作室”。美食和知识的双重滋养,尽在这小天地里体现人性的和谐。
编者小记――“精巧”不仅体现了设计者良好的艺术底蕴,更是园长、教师、孩子共同对生活的追求,对品质的呼唤!
篇5
【关键词】设计生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一.设计创造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设计师不仅仅是一个自我能力的发挥和表现,还应和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某种问题,从而满足人们的生活基本需要;但是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设计可始由仅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需求上升到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关怀,从而使得人们在物质上满足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精神享受。
设计创造本不存在的具体器物,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并在体现这种精神因素的同时以具体的器物存在设定人们的日常行为,从而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是科技物化的载体。设计既是文化现象也是商业现象,其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形态的延伸,它与人类衣、食、住、行等生活形态密切相关,目的是创造更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从人类的进化来说,创新是做人之道,是人类进化的动力,是极端必要的。从人类文明的起源来看,设计与艺术在人类早期的活动中是融为一体的,我们很难区分出早期的工艺形态和艺术形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纽约设计的黄金时代,图钉工作室开创了插图与设计结合的新形式,带来自由活泼的气息。他们采用拼贴手段、融合个人观念,被称为“图钉风格”。当时电脑尚未普及,插图、海报都以画笔和传统纸张创作,他们将图片、剪报和明信片钉在公告板上,“图钉”一名因此得来。
后现代主义是主张满足人的审美、人的欲望的设计理念,反对形式主义的条条框框来限制人的思想和欲望。因此这张作品就是后现代主义兴起的一个代表作,海报的设计风格张扬,自由的去表现,在满足通知和表达的信息的基础上,给人以一定的审美需求,为人们的生活带去色彩。
二、设计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设计作为艺术,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一开始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出现的,原始艺术最明显的特征是艺术和实用相结合。当原始的先民们拿起石头进行打磨时,设计也就在此刻诞生。工具的制作就是一种伟大的设计,它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开始。石器由此也成为了人类最早的艺术品、最早的产品设计。因此,我们将设计定义为一门艺术,一门审美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的艺术。设计艺术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是一种可以改变生活的艺术。设计房子,用来遮蔽风雨;设计仓库,用来储存粮食;设计衣服,用来御寒遮羞;设计车辆,用来代替步行。
设计装饰美化生活,生活又促进了美的创造。设计就是生活,生活的中心是人,设计以人为主体,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过程。设计充斥在我们生活衣、食、住、行的每个角落,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是对生活方式的探讨。设计是超前的,是对未来的筹划,是知识经济转化的一种表现形态。设计艺术的发展与工业生产、科技进步、城市建设、民众生活等诸方面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设计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目的是为人创造更合理的生活方式,它从来都是为了人类生活而服务的。
人是这个文明社会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体,是设计的执行者,也是设计的享受者。需要是人类生存的本能表现,也是人类进行产品设计的尺度和标准。设计作为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一方面基于对客观世界物的因素的认识,这种认识来源于人类的科学和生产实践;一方面基于对人的因素的认识,即对人的物质、精神需求的认识以及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设计通过对物与人两方面的认识,然后将这种认识体现在具体的造物中,即将人的意志又相应地返回到实践中。我们在生活中所用、所看、所制作的都是由设计完成的。作为人类文明的活动,设计促进着人类审美意识的提高,进而形成文化素养较高的社会环境,好的设计创造着符合人类生理、心理需求的环境,通过可视化表现到具体化的过程,搭建起人、自浅谈设计与生活其手法应在残破的外壳与完整的内核之间造成不同质地、颜色、形状的对比这一要点,因而完全失去隐喻的内涵和外在的形状美感,使外圈残柱变得纯属多余。
三.作为设计师如何应对未来设计的发展
设计的发展,就是人类不断从实践中认识不断发展的自我,并以这种对自我的认识来关怀自己的实践的过程。而这种自我对实践的关怀,正体现在人们对自己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设计”中。而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让生活更轻松、更舒适、更值得享受。由此可以看出,设计具有积极的社会应用价值,设计的使用功能解决了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设计与生活的相辅相成无处不在。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中以致用利人――强调实用、讲求功能来体现对平民生活的关怀。近代北欧功能主义运动将功能问题提高到人道和民主的高度,认为设计应促进各阶层的生活质量。设计的功能性是设计的基础,包装设计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流通中起保护物品的作用;环境设计中导向设计让人们很快能得到准确的信息,辨别位置、方向以提高人们生活、工作、交通方面的效率;设计的安全性、无障碍性则是功能的延伸,儿童玩具不仅考虑到娱乐益智的功能要求,还应在使用的过程中以不损害人的健康为前提;一些大型商场超市、运动场馆等公共场合在设计时为老年人、肢体残疾人士等行动不便者专设通道、卫生设施、电话亭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未来的设计生活中,作为一名平面设计师,我们的设计作品应该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而进行的活动,设计的目的应是为了人们有更好的生活,我们要积极的利用一切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来运用到我们的设计活动中去,创造出新的、有利于人类的生活的设计作品,多利用环保的设计材料,在达到我们的设计目的的同时也不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从而做到功能与审美,发展与稳定相稳定的设计,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缕色彩。
参考文献:
篇6
很多幼儿园都会创设一个供家长接送孩子时休息、交流的公共区域,我们集团的各个分园也都有这样的“家长驿站”,有的设在大厅一隅,有的设在走廊的转角,有的设在楼道的一端。如何让它在家园共育中发挥一些作用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
一个温馨舒适的地方
要想让“家长驿站”在家园共育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关键是要吸引家长的关注,让家长愿意在那里坐下来,愿意参与一些活动,愿意表达、交流。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家长呢?我和教师便到“家长驿站”现场坐一坐,实际体验此情境中家长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同时用“家长会喜欢这里吗”“这里会让家长产生坐下来交流的愿望吗”“家长在这里有安全、舒适的体验吗”“在这里家长需要什么”等问题,来进一步思考“家长驿站”的场地设置和环境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在此基础上,我带领教师翻阅了有关环境心理学及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书籍,发现舒适且相对私密的环境能让人身心放松,缓解内在压力,而且愿意表达和交流。于是,我们对原来的“家长驿站”的空间安排和环境布置作了调整。
更具私密性。相对独立、私密的空间符合成人保护隐私的心理,利于放松、休憩、沟通。我们有的园区用一款镂空的木雕门将楼道尽头的区域和楼道作了巧妙的分割,使“家长驿站”既通透又相对隐秘;有的园区在大厅一角隔出一处圆弧状的空间,靠窗处配上风格清新的香格里拉帘,面向大厅的玻璃上搭配风格一致的帷幔纱帘,既体现了私密性,又与外界连通;有的园区则借助绿色植物的摆放使“家长驿站”呈半包围状,创造出一处既私密又美观的空间。
更具亲社会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房间内部的安排和布置会影响人际交往,其中家具的不同安排可使人产生开阔或挤压的感觉。他们把家具安排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远社会空间,家具成行排列,使人产生距离感;一类称为亲社会空间,家具组合排列,使人心情愉快,产生亲密交往的愿望。我们的“家长驿站”整体上体现了亲社会空间的设计理念,比如我们大多布置矩形橱柜,因为矩形是在视觉上最能让人感到平衡舒适的一种形状。我们还选用了配套的美式小沙发、碎花布艺桌椅,配上简欧风格的抽屉小隔柜,在沙发中间的小茶几上摆放插花作品等,让“家长驿站”的内部空间安排和布置有利于激发家长产生分享和交流的愿望。
更温馨舒适。清新、柔软、暖色系的软饰搭配能使整个空间的色调既统一又有变化,能将“温馨”的感觉体现得淋漓尽致。为此,我们有的园区在“家长驿站”摆放了暖色系软包沙发,配上纱帘、珠帘的朦胧质感,为家长营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交流场所。有的园区提供了橘黄色、米色系列的布艺靠垫、工艺品等饰物,家长仿佛置身于家中温暖的客厅或书房,有益于放松心灵、敞开心扉。
赏心悦目的环境渐渐地吸引了家长,有更多的家长愿意在“家长驿站”坐下来,互相分享、交流育儿经验。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温馨、舒适的港湾。”
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
接下来,我们思考在“家长驿站”可以做些什么,以便让家长获得更多的育儿信息和经验。通过问卷和访谈,我们发现家长对育儿方面书籍的阅读量比较少。于是,我们想到在“家长驿站”创设一个阅读分享的平台,让家长由读书开始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一开始,我们把大量的书籍放在“家长驿站”一角,供家长翻阅,结果并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大多数家长只是偶尔翻翻,有些书籍更是无人问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展开了反思,最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即我们提供的书籍大多比较专业、理性,读起来并不轻松,难以引起家长的兴趣。
找准了原因,我们就改变了由幼儿园统一提供书籍的做法,改为由家长自己来推荐书目。我们明显感受到,家长推荐的书籍基本上是当前的育儿畅销书或蕴含教育哲理的经典著作,比如,玛兹丽施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帕蒂·惠芙乐的《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等等。在家长推荐书目的基础上,我们以传递正确教育理念为出发点整理好书单,以每月更新一次的频率投放到“家长驿站”。为方便家长了解和阅读,我们还附上导读卡,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书籍的主要内容以及推荐理由。
对我们投放的书籍感兴趣的家长越来越多了,很多家长觉得受益匪浅。然而由于家长大多是在接送孩子的短暂时段里到“家长驿站”阅读的,所以往往无法静心阅读,完整领悟。有位妈妈就跟我提议:“这里提供的图书都很精彩,你们是否可以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让家长们进行分享阅读呢?”这位家长的提议点拨了我。我们立马行动,在“家长驿站”增设了“漂流图书角”。家长只要在“漂流图书借阅登记表”登记,就可以借走自己需要的书籍。如果家长有好书想提供给其他家长阅读,也只要把书放入“漂流图书角”,然后在“漂流图书书目表”中做好记录就可以了。这样的循环交换方式更便于家长间的分享阅读。于是,“家长驿站”的小小图书角成了一处活跃的图书流动点,新书不断上架,激发了很多家长的阅读兴趣,家长翻阅、借阅书籍的频率明显提高了。
一个分享交流的地方
家长每次在“家长驿站”小憩时,互相之间会聊聊家常,也会交流一些育儿心得,但这种交流是个别的,零散的,没有主题的。我想,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家长的交流面更广泛,话题更集中,是否能更好地帮助家长解决一些育儿过程中的困惑?经商讨,我们在“家长驿站”开设了“互动话题”的板块,实行班级轮流制,每周由轮到的班级负责收集家长关心的话题,然后公布在“家长驿站”的展板上,同时提供笔、纸和便签条等,鼓励家长用留言等方式表达观点,试图发动全园家长来互动分享。但是,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家长对于“家长驿站”的互动话题的回应并不积极。于是,我把教师们召集起来一起寻找原因。A老师提出,可能是话题没有找准,不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所以互动不起来。B老师认为,可能是话题比较散,不够聚焦,所以家长没有兴趣讨论。细心的C老师发现,有些家长不愿意发表观点,是因为有顾虑,担心自己的观点有误,所以不敢写。针对这些原因,我们改变了做法。首先,我们把征集到的话题进行梳理,如果是家长共同感到困惑的话题,就作为“家长驿站”的“互动话题”。如果是个别家长的问题,就由教师在班级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比如“怎么看待鹰爸虎妈的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怎么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沉迷ipad等电子产品怎么办”等话题就是现实中许多家长的共同困惑,我们就把这些问题逐一放入“家长驿站”的“互动话题”中供家长们讨论。同时,家长的交流方式不必局限于文字交流,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是简短的评论,可以是文字配简图的形式,可以是照片展示,也可以是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如果家长有顾虑,可以不署名。这样一来,家长们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了,互动平台上家长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了。
除了给家长提供话题讨论的平台,我们还会抓住契机对家长进行一些育儿理念方面的引领。例如,当发起“祖辈教育怎样扬长避短”的话题讨论时,我们适时地提出“送给家长们的10条教养建议”,从了解孩子、赏识孩子、培养习惯、言传身教等角度梳理出简单、可操作的建议,并展示在“家长驿站”的墙面上,让家长从中得到启发。我们还组织了“家长眼中的孩子”摄影展,展现家长和孩子在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有草坪嬉戏的动态照,有专业拍摄的全家福,也有孩子游戏时的特写……除了让家长写上简明的图注外,我们还有意识地配上一些传递正确教育理念的点评,比如,“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一定是个美妙的旅程”“远离ipad,走入游戏更精彩”等,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一个体验了解儿童的地方
我们常常会在离园前听到家长指着孩子刚完成的作品品头论足:“你这画的是什么啊?一点都不像!”使正兴致盎然的孩子很受挫折。为了让爸爸妈妈亲身体验孩子的创作过程,了解孩子艺术表现表达的方式,我们在“家长驿站”中增设了小桌子,提供了彩纸、橡皮泥、图画纸、水彩笔等材料,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创作。渐渐地,家长发现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是巨大的,孩子的艺术表现表达方式完全不同于成人,成人不能以“像不像”来衡量孩子的作品。后来,我们还把孩子的作品保留下来,每周五进行一次作品展,让更多的家长体验到孩子的潜能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