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主要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理学主要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冰雪体育发展;冰雪旅游与冰雪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5-0025-04
近年来,随着我国冰雪体育运动的迅猛发展,我国冰雪体育发展的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提高,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选手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战绩,金牌总数创历届新高,首次跻身金牌榜十强,中国近四届来奖牌总数稳居亚洲前两位,国民对冰雪体育的热情与参与程度也极大增强,政府除了加强对冰雪体育的投入与硬件条件建设之外,也逐步注重了软实力方面的重视与认识。事实上,2012年索契获得冬奥会的举办权,除了其冰雪运动优势与地理气候条件之外,其悠久与广泛的冰雪运动文化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由此可见,软实力发展对于冰雪体育的发展同硬实力一样至关重要。本文以我国冰雪体育发展软实力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我国冰雪体育优势发展为出发点,本着理性分析与长远发展的原则,客观认识我国冰雪体育软实力发展现状,为我国冰雪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1 软实力的概念
近年来,“软实力”一词常常见诸于报刊、网络。据考证,这个术语最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所谓“软实力”,就是相对一个国家的人口、资源和经济、科技、军事力量等看得见、摸得着得“硬实力”而言的,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其核心内容是社会信仰、民族凝聚力、道德规范等,它的作用是经济规模、基础设施、军事实力等硬指标所不能替代的。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在这里,我们认为,我国冰雪体育发展的软实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力,主要指的是冰雪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政治力,主要指的是冰雪运动的导向力,对科教活动的支持力,三是外交力,主要指的是国家冰雪运动的发展对国际标准的控制能力,四是旅游吸引力,主要指的是在国际体育赛事进行期间的体育旅游的吸引力。
2 我国冰雪体育软实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冰雪文化与传统还未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以自然资源冰雪为载体,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我国的冰雪文化主要以东北地区为主,东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冰雪传统与习俗,拥有赫哲、达斡尔等北方特有的少数民族与冰雪习俗,地区民俗文化从古至今发展已经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与特色,但是从我国整体范围来看,冰雪文化还只是局限在东北地区以及北京等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未形成影响力,大部分南方居民还未对冰雪体育发展产生强烈的关注度,这一点通过冬奥会与夏奥会的电视转播频率就可以看出来,夏奥会举办之际,我国CCTV-5全天候24小时全程直播,而且北京时间2012年7月3日起至伦敦奥运会闭幕,央视体育频道正式更名为奥运频道,奥运会期间为大家带来全方位的报道。冬奥会举办时,CCTV-5直播了开幕与闭幕式,其它赛事是选时播放,而且在调查中也可以发现,大部分人除了认为我国的冰雪体育项目还不够成熟之外,大部分地区还未具备发展冰雪运动的基础。
2.2 冰雪体育政治影响力还未发挥出来
这一方面主要指的是冰雪体育运动的导向力与对科教活动的支持力,在我国北方院校中,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滑冰、滑雪等冰雪项目课程,“到哈尔滨看灯,到沈阳看雪”口号就充分体现出我国目前冰雪体育发展的地域特点,东北地区三所专业体育院校都建立有专业的冬季项目专业队,为本省乃至国家冬季运动培养优秀运动员,我国历届冬奥会的冠军大部分来自于东北三省,在北方地区冬季项目的发展对科教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与支持度,但在国内其它地区,则没有展现。在政治影响力方面,冰雪体育的作用力还很有限,东北地区真正具有冰雪产业发展潜力的企业与地区为数不多,特征还并不明显和突出。
2.3 冰雪体育发展的外交影响力还不强
我国在建国之初,就采用过通过体育运动来发展外交,增强国际影响力,就有过“乒乓外交”等手段,但纵观我国冰雪体育的整体发展,除了速度滑冰与双人滑在国际上稍有知名度外,其他冬季项目特别是雪上项目,与冰雪体育强国有较大差距,目前为止,在我国举行的国际冬季项目比赛,大部分是冰上项目,雪上项目只有U型池项目与自由式滑雪等。
表1~3显示的是2011~2012年赛季冬季项目的国际赛事,共有49项赛事,其中冰上36项,雪上13项,共有4项比赛分别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哈尔滨与吉林北大湖举行,只占冬季项目总数的8%,其中3项是冰上项目,1项属于雪上项目,从数据上不难看出,我国冬季项目无论是在赛场、竞技水平等方面与冰雪强国有一定差距,在赛事的国际影响力方面也不够。在世界范围内提到中国体育的代表时,大部分人会想到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
2.4 冬季体育旅游吸引力不够
伴随着冬季赛事的进行,国际冬季赛事举办地周边的体育旅游也随之热闹起来,甚至有一部分是借着赛事的进行而特地到赛事举办地进行旅游活动,但在我国,与赛事旅游配套的服务还不够齐全,冬季旅游的特色与亮点不足,缺少冬季体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冰雪体育旅游核心竞争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比较优势,这是体育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要素,是开展冰雪体育旅游所具备的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如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二是竞争优势,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指体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不被竞争对手所效仿的综合能力,我国冬季旅游的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与北京等地,旅游产品仅限于冰灯、民俗项目表演等,滑雪场附近并没有形成度假村形式的一条龙旅游服务,而且在冬季旅游的产品方面也没有太多的特色,与冰雪强国有较大差距。
2.5 各类冰雪体育组织数量较少,未形成强有力的组织网络化运行态势
目前我国冰雪赛事活动由国家体育总局冬季项目管理中心统一进行安排,体育组织以俱乐部为主,目前我国国内滑雪俱乐部共有22家,从俱乐部的数量和发展规模来看,俱乐部正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但是各个俱乐部发展规模层次不齐,在规章制度、人员数量及稳定性、俱乐部器材及设施等多个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有部分滑雪俱乐部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及规章制度,定期组织活动。但是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组织网络化运行态势,很多活动还以休闲娱乐为主。
2.6 国家或地方政府专门针对冰雪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较少
目前我国或地方政府还没有专门针对冰雪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现有的法规大多数与旅游、金融等配套产业的政策中有涉及,以黑龙江省为例,2009年以来,黑龙江省旅游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精品项目为支撑,以名镇建设为重点,旅游规划发展工作稳步推进。编制完成了《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规划》,强力推进规划的落实。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工程建设,还制定了如《金融业支持旅游业发展意见》、《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但是与其它行业相比,专门针对冰雪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还是相对过少,不能有效的指导冰雪体育的可持续发展。3提高我国冰雪体育软实力的对策
3.1 政府加强规划与宣传
放眼冬季项目发展的未来,除了在冬季项目发展的硬件方面提升之外,更多的竞争会来自软实力方面,软实力的培养不单单需要金钱的投入与竞技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来自于一个运动文化、运动习惯等的养成,在国家乃至国际范围内树立起独特的形象与风格,必须具有代表性,在这一方面,就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通过整体规划与区域整合发展,集合优势力量,在可行性范围内发展冬季项目,在赛事期间与目标区域内,加大宣传力度,
3.2 加强改造,打造我国冬季项目的亮点与特色
我国冬季项目潜力巨大,北方地区具有天时地利等自然优势条件,应该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加强改造,以现有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在国际上形成垄断性优势,打造我国冬季项目的亮点与特色,加强国际知名度,积极培养后备人才。
3.3 协调处理政府、赛事、市场之间的关系
冰雪体育软实力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政府、赛事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要综合市场经济的特点和我国举国体制的优势,充分发挥各部分在资源调配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的能力,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短期内树立政府在软实力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运用政府有效的产业发展政策和方针措施,在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人才调配等方面的强大支持,特别是在地方文化、群众认可度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为软实力发展的初步建立打好基础;其次,要充分认可社会团体等中介服务结构的市场开发潜力,要逐步放手让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承办和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等具备了一定市场开发经验和市场资源之后,成为拉动冰雪体育软实力发展的主导力量;另外,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不墨守陈规,按照市场规律遵照市场经济模式开发最具市场价值的项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篇2
关键词: 动物病理标本 兽医病理学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应用
1.动物病理标本是兽医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素材
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其任务是阐明疾病的本质,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是以患病动物为研究对象,患病动物的临床症状、组织器官的眼观病变、组织学显微病变及超微病变等是研究的重要具体内容。而在兽医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语言描述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不仅难以理解、印象不深,而且枯燥。此外,还有一些病变有时很难用文字表达清楚,在黑板上画图不仅费时,而且很难将真实的病变完全演示出来,而挂图又过于模式化[1]。这样必将导致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鉴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各学校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兽医病理学多媒体教学省时高效、直观生动、资料丰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这种教学方式取得的良好效果与教学课件中的图片及动画等密切相关,而这些都是动物病理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动物病理标本在兽医病理学理论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兽医病理学不仅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而且是一门具有临床性质的应用学科,可作为应用学科直接参与疾病的诊断[3],故实践或实验教学也是兽医病理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鉴于部分疾病的特殊性(如部分疾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及教学条件的限制性(如一些重大人畜共患病,需在一定级别的实验室进行剖检和研究),动物病理标本是目前学生实验或实践教学的重要对象,故在兽医病理学实践或实验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动物病理标本的种类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动物病理标本包括大体标本(眼观标本)、组织切片标本(显微标本)和电子标本(图片标本)。
大体标本主要以福尔马林浸泡的典型病变组织器官为主,如肺气肿、脂肪肝性、脾脏凝固性坏死、肉芽组织、肺淤血、肿瘤、绒毛心等标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应用已经学过的解剖学知识,辨认组织器官;其次判断标本中有无病理变化,要观察器官的大小、颜色、质地等;最后要对所观察到的病理变化进行描述。
组织切片标本主要以HE染色病理组织切片为主,如肺脏的红色肝变期、肝细胞脂肪样变、脾脏的梗死、肉芽组织、肾脏内的微血栓、肿瘤等标本。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首先应用已经学过的组织学知识,辨认组织;其次判断组织细胞是否发生病理变化;最后要对所观察到的病理变化进行描述。通常某一组织中并非只出现一种病理变化,引导学生将某一组织中观察到的多种病理现象进行综合、分析。
电子标本主要是拍摄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或组织学病变等为主的图片或录像,如动物出现的系列临床症状、重要疾病的剖检过程及各系统的整体病理变化的录像,以及由于条件限制未进行福尔马林固定的罕见病变,或固定后可能会发生变化的病变等的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观察到动物生前的临床症状,了解动物的尸体剖检过程和注意事项,某一疾病所出现的不同系统器官的病理变化,以及稀有动物的病变或动物的罕见病变等,从而使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生过程,并可增强学习兴趣。
动物病理标本的采集如能对某一疾病,尤其是病因确定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特征性临床症状进行动态的记录,并对其发生的系统器官病理变化及组织学变化能进行全面收集保存或拍摄,这将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特征病变或发生机制,从而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奠定基础。
3.结语
动物病理标本的应用在兽医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知识面,教学效果显著。故不断收集临床病例材料制作病理标本,使学生了解当前疾病主要特征;保存疾病的特征性系统病理标本,使学生掌握疾病的主要特征病变,可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焦凤超,李迎晓.兽医病理学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77.
篇3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R-4;G420
病理学在医疗专业上面是一门非常主要的课程,在医学教育当中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机能、形态以及新陈代谢等角度来描述疾病的变化和发展规律,来讲述疾病的原理,在此基础上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逐渐的受到了学生的重视。它是基础和专业课之间的重要桥梁和导向。但是长期以来,病理学无论是从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来说都没有突出病理学的培养模式,其不能够显示出一定的专业特色,就间接性的导致了理论和实践脱节,影响到了业务能力以及素质的提升。所以本文就病理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
一、更新教学理念
病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其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泛,是将医学领域多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只有学好病理学,才能够更好的观察其生命现象,从而能够正确的、系统的、深刻的认识病理学,才能够在基础和临床工作当中运用自如。所以说只有搞好了病理学课程建设,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为培养医护人才和科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就病理学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和临床应用的关系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目标主要是针对已经实习的本科学生和临床教师。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人认为传统教材的内容不符合实习所需要掌握的内容,不能够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框架,其课程重复的内容较多,不能够很好的诠释病理学的概念和意义。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建议应该尽可能的减少病理学的内容,突出整体性与实用性,在学生能够吸收的原则下进行教学。
因此,首先必须从其相关的内容着手,要在讲解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知识概念,但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使学生自己能够填补这片空白,增加对于知识的认识度。
例如,就呼吸系统这章节来说,其包含了肺炎、支气管炎以及肺结核等疾病。对各个病因的特点可以进行粗略的讲解,重点讲述各个疾病的不同阶段的病理形态改变及临床表现,剩下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收集和整理资料自己去了解,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掌握学习的内容。在尝试着进行临床知识的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临床知识按照系统进行分类讲解,从而让学生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一个动态和整体的认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另外,在讲解病理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融入多学科知识,比如,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生物学的知识。分子生物学是生命学科的基础,所涉及的范围还是非常广泛的,涵盖了医学在内的各个领域的生命科学,就医学知识体系方面占据着很大的地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疾病。再比如说,在讲解肿瘤的时候,可以就肿瘤和细胞周期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免疫病理学、环境病理学等相关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从多角度认识病理学,更好地掌握其内容和具体含义。
在讲解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所带来的典型病例的时候,要通过临床表现以及相对应的讨论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书中的理论知识不能够完全的代替临床实践,要求学生要重视临床实践,要全面客观的进行分析,将客观医学成果作为保障,将书本中的临床实际和知识结合在一起,在临床工作中去进行考证。在考证的过程中使自己对疾病加深理解和认识,掌握其治疗方法和思路。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能够有效的加深学生对于病理学的认识和培养,能够明确自己想要担负的责任,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二、改变教学方法
在讲解病理学的时候,要尽量精简文字的描述,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其内容丰富性,要敲掉学生的直观意识,从理性认识转变到感性的认识,更深刻的记得所教授的知识点。
将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理论课内容与实验课相结合,通过看、听、做的方式进行学习,有效地边吸收边消化。不仅如此,还要将临床和理论教学结合在一起,将病人和疾病结合在一起,通过观察疾病、讨论病因、状况,掌握相对应的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以及发病机制,改变就病论病还应该将临床教学和理论教学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将疾病和病人联想在一起,通过改变就病论病的传统理念,从而脱离临床教学的现状。将实验和教学结合在一起,每一学期都要强调其实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和观察从而更好地学习病理学,通过组织课内临床并的研究,举办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一定要牢牢抓住现代科技的教学设备,例如说图像分析系统等现代化设备,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将病理学和现代化教学结合在一起,将病理、病情、病况通过文字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更生动形象和病理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掌握病理学。
结语:
言而总之,为了能够适应培养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的需求,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要及时的更新其教学观念,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将病理学和临床实习结合在一起,探索相对应的现代化教学内容,掌握好相应的方法和教学手段,保证其教学质量,使得病理学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71-02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揭示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学科,也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1]。病理学实验课是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理论学习的补充和延伸,实验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病理学教学的质量。现代医学知识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疾病及新的诊断及治疗技术出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医学生终生学习,可以帮助医学生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站在科学的前沿,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病理学课程特点,突破传统的病理学实习课教学模式,探索一套全新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及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一、我院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现状
我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病理学课程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的上学期开设,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病理学实验课共计13次3时,以观察病变标本和切片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灌输式”或“填鸭式”的传统授课方式为主要教学手段,按照理论课内容开展的验证性实验,认识各种疾病的基本病变特征。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不能主动地将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相结合,不善于思考标本和切片的临床意义。自2009年以来,我院配备了100套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用于组织学及病理学的实验教学,显微数码互动系统集影像、声音、图像、文字以及灵活的互动系统为一体,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2],但因实验教学体系设置陈旧、实验课学时有限等原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仍有待加强。
二、新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五年制本科生病理学的教学的目标,是要使学生认识疾病的形态学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阐述病理与临床的联系,为学习临床医学以及防治疾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实验课的总论部分主要让学生认识疾病共有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实验课的各论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及其特殊规律。通过实验课教学,我们重在提高学生对病变的观察和辨认能力,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因此,有必要构建新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形态与功能的联系、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并了解学科领域的新发展和新动态,从而具备快速适应临床工作的能力。
1.教学内容的整合及优化。病理学以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为基础,在学生掌握器官和组织的正常结构的基础上学习疾病状态下的形态变化及相应的临床病理联系。我们以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系统性与科学性为原则,对现有教学计划进行调整,重在教学内容上加以整合和优化,实验内容的精简和重组,重点讲疾病的共性,常见病和多发病,删减现在的少见病和疑难病。具体来说,病理学实验内容的整合及优化如下:病理学基本实验技术(3学时),加入尸检、切片制作及免疫组化等内容。通过尸体解剖观察,学生能更好地树立系统观,深入体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转归过程,明确病变的性质及死因,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组织切片是病理学实验最常用的素材,每张HE切片需要经过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封片等多个步骤才能完成,其中任何一环节处理不恰当,都会影响到最后的切片质量和诊断结果。让学生了解切片的制备流程,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所观察的切片。此外,细胞穿刺和免疫组化是临床病理诊断的重要部分,介绍相应的操作步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临床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组织损伤及修复(3学时),血液循环障碍(3学时),炎症(3学时),肿瘤(6学时),各论:循环、呼吸、消化、生殖、泌尿、传染病各3学时,再加上典型病例讨论3学时。通过这种教学内容体系的变革,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对疾病的整体认识,掌握切片制作的来龙去脉,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各系统疾病病变的特殊规律,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革新病理学实验教学手段。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讲解切片及标本病变要点,学生观察画图为主要形式。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能够主动思考问题的学生非常少,对疾病病变特征及转化规律的整体认识不够。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入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基本病理实验技术环节,因为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课堂学时有限,可以事先将尸检、切片制作、细胞穿刺及免疫组化等内容的视频放到校内病理学学习网站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上课时各组推选小组长汇报学习要点,教师予以指导和总结。总论部分的基本病理变化也可摒弃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描述看到的基本病理变化,并根据病变特征学会基本病变的诊断,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各论部分采用病例式教学,选择各系统典型的、与病理知识相关紧密的临床病例,让学生的小组的形式讨论并汇报小组结论,让学生自主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探究热情,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增强学生作为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
3.改进病理学实验考核方式。我校原有病理学考试模式采用期末终结性评价考试的方式进行,对这门课程的评价主要靠期末考试的分数评定,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基本能通过考试,因此,改革病理学考核方式非常必要。鉴于理论课是大班上课,人数较多,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及学习过程给形成性评价可行性不大。因此,根据实验课上学生的表现,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日常学习。从病理基本实验技术的汇报环节,到总论切片的自主诊断及各论病例的讨论,均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思维、推理能力等。另一方面,形成性评价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形成规范、完善、有效的学习成绩评定体系[4]。
综上所述,在医学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构建新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重新整合及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突出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系统性与科学性;革新实验教学手段,改进实验考核方式,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我们将不断研究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组织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
[2]金家红.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利与弊[J].医药前沿,2013,16(6):298-299.
篇5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方法;目的
病理学在医学教育领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纽带,所谓病理学是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对病理学教学的研究中发现,如何教授病理学不仅关系到学生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一点是关系到学生的实践环节,也就是如何实现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转变,可见,病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科学的理论是教学的前提,然而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必要环节则是实践。科学的理论和有效的实践则是学好病理学的重要因素,二者相辅相成,在病理学教学中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养成学习好习惯,并且有针对的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学实践环节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方式,简称PBL教学,[1]主要是针对病理学重难点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课堂资料的整理,组织语言阐述问题。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更多的学生能自主的阐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医疗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PBL教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更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新的疾病类型,为了有针对性的治疗这些疾病,医学技术必然要进步,科学研究同时要不断深入进行。从某种程度上讲,病理学的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进行病理学课程设计和教学的中,一定要结合当下教育背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归纳总结,制定出适合时展的教学方案。综合教学模式应用于病理学教学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综合模式为理论课、实验课、网页设立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设置,这中模式的结合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对病理学课程记性设置。比如病理学教学网的应用,这种应用方式可以将课程通过网络的形式展现,在进行展示的时候,可以在文字中加入配图来进行文章加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可以将病理图片进行橱窗展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病理图进行展示,这样更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选择典型的病变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进行直观的观察,提高学生独立观察能力;病理学临床病例讨论,更能体现病理学是临床基础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的桥梁,通过病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增强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
三、加强病理学师资队伍建设
师者传道授业,教师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病理学教师在病理学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具有高素质,教课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高校病理学教师队伍建设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纵观当下病理学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依然流于形式,教育改革未见明显效果,填鸭式灌输方式依然在高校教学中占主导。[2]这种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剥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在学习病理学课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久而久之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病理学课程时长被缩短,课时虽然缩短了,但是适合短课时教学的教材并未应运而生,这就使得教师还依据原有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分科教学。由于课时与教材的不配套,给教师授课增加了难度,直接影响教育成果。面对现状,学校必须加强师资力量,培养一批高素质教师队伍,对教师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使师资队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采用科学的具体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解病理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病理学的特点,将抽象的概念形象的表达出来,将书本上死板的知识点讲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虚实相生,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教学研究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融入到病例实践中,这样将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穿插到实践中,更方便同学的记忆。通过开放形态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在动手中观察,在观察中进行实践,更直观的对病理学认识,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通过网络,将病理学放到网络上,形成网络课程,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无形中也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有利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进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教学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只要符合教学大纲,能够满足教学需要都可以尝试,再比如说,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创设情景,自主制作课程课件,让同学分组形式进行讲解,使同学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通过讲课掌握课程重点,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讲解讨论过程中,增强同学间的团队意识。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课程讲解,不仅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对临床的热爱之情。五、试点实施双语教学模式很多先进的病理学资料都是外文编纂的,要想更加透彻的学好这门课程,外语水平要达到一定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进行试点教学,对某个班级进行双语教课实验,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外文专业术语,帮助学生记忆,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在病理学授课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中外对照,这样更能够加强学生对外文的强化,但是医学专业本身学业课程负担较重,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双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外文讲解,主要强化重难点的外文记忆。对于其他班级来说则以学生自学外文为主,增加期末考试外语测试环节,这样也能有效地敦促学生学习专业外语,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宋波,周春辉,侯力,李连宏,唐建武.PBL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3(01)
[2]李晓丽,林锐.TBL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
篇6
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是病理学的基础,由于课程设置的特点,许多学生会对前期学过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遗忘,因此在介绍病理学知识内容前要做到对知识的回顾和复习,在加强学生对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的认识的前提下,进而介绍病理改变及功能变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变化特点,提高学生对疾病的全面认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要遵循学科性、适度性原则,在实施教学时,要遵循病理学学科特点,引入的知识点必须为病理学教学内容服务,为学生掌握病理学知识提高疾病诊断能力服务,而且介绍的内容不能过多、所占据的时间不能过大,避免冲击正常的教学安排。另外,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还要遵循病理学教学规律,以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学生接受能力为依据,以课程标准为根本,力争做到简洁、科学、有效。
教学实践的连贯性病理学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病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研究手段和新技术的应用对学生今后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教学大纲安排的实验内容外,注重引导学生完成基本实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掌握病理学常规技术,培养基本的科研能力均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在教学工作中,还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未来工作需要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方案,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学生专业思维及实践技能,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加强与前期基础课程的衔接病理学课程内容与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基础课程有密切关系,只有明确掌握正常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才可能理解疾病状态下各个组织器官发生的功能性或形态学变化。由于医学生病理学课程大多在第四学期开课,此时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两门课程已经结课近一年时间,因此对正常人体器官形态结构的特点有很多已经遗忘。教学中,在介绍每种疾病前,先简单回顾这一器官的解剖学结构和组织学特点,让学生首先对正常的结构加以掌握,然后再介绍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变化。这样从正常到异常,从简单到复杂,利于同学理解和掌握病理变化的特点。例如:在讲解门脉性肝硬化时,首先复习和回顾正常肝脏的解剖学结构和组织学特点;然后,着重介绍肝硬化时病理改变,并对比假小叶与正常肝小叶之间的差别,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改变会引起哪些后果。这一教学过程既复习和总结了正常肝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又讲授了肝硬化时的主要病理变化特点,利于学生认识和学习这一疾病,而且也做到了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
篇7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6.5
1.前言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转归、疾病病因、病理改变以及发病机制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其紧密联系着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病理学教学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将来的临床工作及临床课程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病理学内容不仅繁杂、枯燥,而且有着相对较强的抽象性,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效。近些年以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开始在病理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病理学教学效果得以大大提升。由此可知,研究病理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及价值。
2.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所谓多媒体技术具体指的是通过计算机把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等一系列媒体信息加以数字化处理,有效的予以整合,并且与现代通讯技术密切结合的技术。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大量的信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带给学生,能够从感官上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耳、眼、脑等多个器官并用,不仅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克服了语言与板书的局限性,因而教学效率能够得以大大提升,同时还将时间不足与教学内容过多之间的矛盾有效解决。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得传统教学手段的缺陷和不足得到了弥补,不仅使得学生感受到教学手段的新颖独特,而起学生还可以更加具体、清楚和及时的将病理形态的各种变化看到,极大的提高了病理学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
3.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多媒体技术提供了全新的一种教学手段给病理学教学,使得病理学教学有着深刻的变化发生。与此同时,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分析可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病理学教学中也有着许多问题存在,有些班级应用多媒体技术甚至还不如不用,究其原因可以发现:(1)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使得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减少;(2)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导致教学重点无法突出,多媒体技术本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3)整个教学过程被多媒体课件所主导,使得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配角;(4)多媒体教学技术被过多的应用,使得学生处在严重的视听觉疲劳状态。另外,不同教师往往在多媒体课件的表达能力与制作能力方面是不尽相同的,导致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无法发挥出理想的应用效果。以上一系列原因,均使得多媒体技术无法将病理学教学质量提高,严重者还使得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效果持怀疑的态度。
4.病理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虽然多媒体技术有着其自身的不足,但是若能够扬长避短,善加利用,仍然有着非常高的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要想将多媒体教学中的问题解决,那么就需要教师合理的设计教学课件,深入的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探究科学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及策略,将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4.1让学生参与课件的操作及制作
应当尽可能的让学生切身参与到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操作以及制作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成为研究者与学习者,以便于最大限度的将课堂教学效果增强。比如,在制作切片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而教师则在一旁适时的予以指导,最后对课件进行对比演示,这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积极性便会被调动起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也能够得以大大的加深。
4.2进师生情感交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往往最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有助于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应当明确的是,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二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的一个过程,教师应当切实的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提起高度的重视,从而将生动、活跃以及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出来。
4.3理选用多媒体,遵循教学规律
众所周知,病理学是一门医学形态学学科,病理学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阐述疾病结构、形态等相关方面所发生的异常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多媒体演示的主要手段"形、图、像、声"相切合,而且在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上是高度一致的。在病理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切实的按照教学的具体需求,将恰当的教学手段以及合适的教学方法加以选取,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的加以结合,以多媒体教学为辅,以传统教学为主,以此实现教学手段的丰富及优化。比如,在对大体病变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大体挂图、标本等演示亦或是绘图于黑板上,而对于不容易在镜下绘图的,则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动的演示,这样便能够实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完美结合。
4.4强师生互动,控制多媒体教学进度及节奏
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大大的节省了教学的空间和教学的时间,将海量的信息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带给学生,这便需要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能够合理的将课程进度与教学节奏把握好。要最大限度的确保节奏适中、重点突出以及信息量大,以便于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与教师的教学进度保持同步,而并非是让学生被动机械的对授课内容加以接受。因此,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授课对象所具备的特点,适当的调整授课进度,并且将提问与板书适时的插入,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使学生能够时时刻刻的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主动自觉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并且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消化。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技术十分适合应用于病理学教学中,并且具备着尤为显著的优势,即便是的应用中有着部分问题存在,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仍然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所以,病理学教师应当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正确的认识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真正的做到扬长避短,有机的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予以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病理学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唐群,张熙雷,久士,陈丽,吴华.互联网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2(15):89-91
[2]李玉秀.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意义[J].考试周刊,2011,20(9):10-12
篇8
一、前言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正因为有了病理学的存在才使得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了一个完美的过渡。病理学包含了许多学科的内容,具有极度浓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只有学好了病理学才能学好以后的课程。病理学对医学生来说就是一门打基础的学科,因此病理课程在医学生的教学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浅析了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病理课程的重要性
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主要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其中病理改变又包括新陈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它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能够揭示疾病最根本原因的唯一学科便是病理学科,在临床医学的诊断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权威性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对于一个医学生来说,病理学是他们必须学习也是他们必须学好学懂的一门学科,因为病理学是任何一个医学生踏入医学行业的一个门槛,病理学课程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病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其实践性也是非常强的,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往往都会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加深学生对病理的理解,才能弄懂脓头理论知识,分析病理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飞速的提升,如此在日后的临床医学的学习中才具备一个很好的思维基础。无论是在提升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还是在培养他们分析病理的思维方面,病理课程的学习都功不可没,因此必须加大对病理学课程的教学力度,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三、病理学的教学现状
病理学的教学现状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教学中心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主体,使得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老师在课堂一味的传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理论没有结合实践导致医学生的病理分析能力很差。病理学内容杂而多,如果一味传授理论,学生将会感觉枯燥无味,很多医学生都在反应自己连最基本的切片都无法看懂,学习病理极度困难。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就便变得极为重要。以学生自己亲自实践作为教学准则,使学生在一种临床工作的氛围中去学习,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加深自己对理论的理解做到融会贯通。
四、如何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病理学的学习内容复杂繁多,没有太大的逻辑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对来说比较强。医学生在学习病理的过程中会感到极度的枯燥无味,对病理知识的理解也会比较困难,使得他们对病理的学习会产生一种极度的排斥心理。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病理课程在教学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提高医学生学习病理的效率,就得首先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了,只有通过老师来激发医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才能使他们真正深入到病理学中去,才能于抽象复杂的课堂中获得一线乐趣。
1.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验课
病理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对来说比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不能只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老师在做课程编排的时候一定要把实验和理论课交替排列,这样学生在上完理论课后再去上实验课就可以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了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认识程度更深,更不容易将知识忘记。理论课的课堂上可以着重讲基本概念和理论,在实验课上则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加入实验课程,能够使医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掌握病理基础知识。
2.现场观看解剖尸体
病理学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临床的症状和表征都有病理来决定。学生在观看解剖尸体的时候,首先他们得提前熟知尸体检查的注意事项和基本知识,然后在观看现场老师就对于解剖尸体需要安装的器具、安装的顺序、安装的方法、解剖的顺序和方法等给学生做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场的操作相结合,这样学生才能对理论所讲述的各种方法和顺序过程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在观看尸体解剖的过程中,学生会看到各种器官以及病变的原因,如此便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完实验课后通过查资料来解决自身好奇的问题的过程也可以提高他们知识的储备。
3.将病理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现在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于各行业各个领域,病理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这样可以推动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抽象的病理学让学生学起来不仅会觉得晦涩难懂,还会觉得枯燥无味,这样会导致学生对理论理解不深产生恶性循环。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再讲解剖学这一章节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放一段现场解剖的视屏,然后针对解剖的过程、方法、细节等等一一为学生讲解,这样便可以极有效的加深学生对解剖学的认识。
篇9
[关键词] 基础医学 形态学实验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一、形态学实验室现状
根据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项目实施计划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高等院校实验室体制改革等文件精神,我校实验室合并工作于1998年完成,至今已有12个年头。当时合并的学科有医学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病理学。2009年学校决定成立生物技术系并单独招生,医学生物学科脱离形态学实验室;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和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合并为病原学教研室,实验科目也相应合并,所以目前形态学实验室承担《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和《病原学》3门学科的实验课程。隶属于基础医学院,实行院系二级管理。形态学实验室现有教学人员34人,其中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10人;实验专职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编写实验教材4部。共有18个显微镜实验室,08年又斥巨资建立了12个数字显微互动实验室。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内容,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从形态学实验室成立至2009年末,我们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实验课跟随各学科的理论课分开运行,由各教研室制定教学进度,实验人员按进度各自准备实验器材和切片,配合教研室进行教学,没有独立设课。现在病原学教研室成立,原来的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实验基本合并。根据学校要求,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模式,顺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决定对《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的实验作部分调整,以达到两门形态学科的融合,以便学生在学完人体正常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病变后组织结构发生的改变,进而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人体各种组织结构从正常到异常的过渡,为今后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变打下基础。
二、形态学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2009年下半年,学校决定自2009年级开始,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精神卫生、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等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适当调整,减少《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总学时,原则上是减少理论课学时,加强实验教学。为此我们作了如下调整,《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由原来的80学时(理论48学时,实验32学时)调整为76学时,减少了4学时,主要减少了理论课,由48学时调整为44学时,实验课学时未变,仍然为32学时,在第一学年的第2学期开课。病理学的总学时为92,其中理论课学时56,实验课学时36,在第三学年的第5学期开课。自2009~2010学年第2学期开始,针对2009年级各专业本科的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和《病理学》实验课合并为形态学实验,组织学实验课在2009~2010学年第2学期只完成28学时,另外4学时安排在第5学期病理学开课时,加入到病理学的实验课中。计划在病理学讲解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时,在实验课中分别加入组织学的内容,这四个实验内容每次给组织学安排一学时的时间,由组胚教研室的老师给学生讲解该系统主要器官的正常组织结构,再由病理教研室的老师讲解该系统器官的各种病理变化,比如在病理学上呼吸系统疾病的实验时,先由组胚教研室的老师讲解肺的正常组织结构,使学生能够复习和回顾这些器官的正常结构,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病变后组织器官发生的各种改变。
三、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组织学和病理学在授课内容上部分融合,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要熟悉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和相关的临床知识,讲解时要重点突出,注重逻辑,让学生理清思路,按照正常向病变的过渡、病变带来相关功能的改变、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和体征这一主线。注重每一个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各种病理变化,注重每种疾病的动态演变过程,加强各种疾病的动态发展过程的训练。病理学和组织学的教师要互相随堂听课,然后进入实验室进行辅导、答疑。这样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理解正常组织结构向病变组织的过渡和转变,克服了学生学习组织学时对基础学科不重视的的错误观念;克服了学习病理学时遗忘了器官组织正常结构的弊端。上实验课时,在每个实验台上摆放实验课所学器官的大体标本和正常、异常切片标本,便于随时观察、学习、提问、教师答疑。要求学生掌握与本次实验有关的基本理论,提前预习。先看正常的形态结构,再看其病变后的大体和病理切片,了解其病理变化并联系病变后其机能的改变,联系临床症状、体征。克服机械记忆、片面理解、缺乏联贯的学习模式。在学习中,正常与病变、系统与系统、前面与后面的知识等能够有机的联系,拓宽思路,培养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一实验组的同学可围绕一种疾病展开讨论,将竞争的学习机制引入实验课。克服各自学习时不思考、不发言、不认真,以及枯燥乏味的学习方法,做到人人进取,开拓思维,增加理解和记忆。
四、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能的科学,这门学科是随着显微镜的出现、在解剖学的基础上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形成的,研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其结构,进而了解其功能。学习和掌握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微细结构,是为以后学习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各课打基础的,尤其是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在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阐明其本质,从而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病理学除了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外,也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以及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及临床表现的关系。因此,病理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等均有密切的联系,也是学习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可以看出组织学和病理学虽然同属基础医学、形态学科,但是组织学和胚胎学更是病理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人体正常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器官的发生,才可以理解病变后组织器官发生的变化,进而理解由于病变而造成的功能改变,具体的体现就是病人的临床表现和体征,这也就和临床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从基础经桥梁过渡到临床,实现对医学生培养的连贯性和综合性。为此我们计划组织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和病理学教研室合作,编写《形态学综合实验组织学和病理学分册》一书。编写时注重融器官组织的解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于一体,介绍器官组织正常结构与病变的动态演变,加上正常与病变组织的图谱,做到图文并茂,便于对照,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综合应用。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体现的教学效果如何,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是影响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将更加注重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制定每周业务学习和集体备课制度,完善新进教师导师制培养和系统听课制度。注重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做到以老带新、多学科听课,不定期的举办技术比武等。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必然带来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将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保证综合实验的教学质量,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推进全面的素质教育,为学生顺利实现基础向临床的过渡、将来很好地适应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整,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我们计划逐步将形态学列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独立授课、独立考试。尽量做到少一些单一性实验,多一些综合性实验;少一些验证性实验,多一些设计性实验;少一些演示性实验,多一些操作性实验;少一些传统性实验,多一些创新性实验。我们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我们的互动实验室,力争做到对各系统器官组织的正常结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的整体展现。运用动态的学习方法,围绕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转变教育观念,从传授理论到加强创新能力的训练,从传授技能到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共性教育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认识到由正常组织发展到病理改变的一系列动态演变过程,使形态学实验成为连接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临床之间的纽带,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训练学生由基础走向临床的基本技能,达到知识与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双丰收,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具备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医学人才。
五、预期的效果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信息的日益增加,国内外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大大地推动了医学教学课程改革的进程。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必须提高医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他们的综合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医德医风。我们将形态学实验教学独立设课,将组织学与病理学的实验合并,构建新型的形态学实验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我们医学院校从基础学科开始,注重相关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造就具有高素质的医学精英,培养复合型人才。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训练学生善于分析、观察、综合、判断问题的动态思维方法,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顺利从基础知识向临床技能过渡,从学校顺利走向社会,为国家培养有过硬技术和高尚医德的医学人才,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邹仲之.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篇10
病理学教学转化医学师资队伍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教学、科研及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众多学者从本课程实际出发,在教学模式、手段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笔者结合病理学教学实践,探讨以转化医学理念开展病理学教学改革。
一、转化医学的核心思想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理念,是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转化医学的核心,就是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特别关注如何将基础分子生物医学研究向最有效和最合适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的转化这一过程,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固有的屏障,在其间建立起直接联系,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疾病的诊断、防治的新方法,实现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标。
二、转化医学在医学教学中的意义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医学和临床的整合,是多学科、多层次、多靶点,微观与宏观、结构与功能、生理与病理、预防与治疗、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转化医学的发展,不仅依赖大量从事转化医学研究和应用的人才,更依赖医学院校对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在医学教育中,让转化医学理念在医学生教学和实践中发挥作用,始终贯穿着教学为临床服务的意识,任何教学内容和形式都围绕患者、疾病或者医生的治疗等方面服务的,这样学生能更迅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发挥转化医学的真正意义。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在教学中引入转化医学理念,是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转化医学理念指导病理学教学的思考
(一)加强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师资队伍培养
提高病理学教师的素质,加快学科建设,构建优秀的病理学师资队伍是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构建转化医学理念的病理学师资队伍,可以通过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引入转化医学理念,让教师体会转化医学的重要性;定期开展转化医学论坛或聘请高水平专家介绍转化医学;教学和科研课题申报时应有价值,向转化医学倾向,等等,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病理学师资队伍,在教学中才能融入转化医学理念。
(二)加强教师与临床医师的交流与合作
在病理学任教的师资中,缺少与临床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所以鼓励安排病理学教师听临床教师授课或同临床教师一起科研合作,使病理教师与临床教师互相交流,知识互补,并通过互学互评,遇到的问题及时讨论,一方面,加深了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了基础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这样也有利于转化医学的发展。
(三)加强转化医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实施病例式教学
PCMC(Problem-originated Clinical Medical Curriculum)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先导进行启发式教学,把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指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早期结合,促进课堂知识的吸收,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学习病理学课程前学生没有接触任何临床患者,对疾病的症状、体征等一无所知,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高。病例式教学可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理解,联系临床应用,接触临床诊断和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理论课教学时,先将教学内容通过病例以疑问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病例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思维,使他们在运用已有知识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分析、解决问题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转化医学才人的培养。
2.开展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给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加以实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的探索性实验。它不但要求学生综合多科知识,还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完成实验时不再是被动验证相关的理论知识,而是按照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主动探索、大胆创新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指导实验时主要是引导和指点,不再是详细讲解。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开拓创新的意识。
3.大学生科技创新
早期让学生接触科研,培养学生转化医学理念,同时培养他们初步科研思维方式、科研工作能力,相互协作精神及求实的科学态度等综合能力。既能治病又能科研的医生是转化医学发展的人才动力,此种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教学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成立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或申报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完成科研项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意识,理解了转化医学的内涵,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科研是有价值的,对人类健康是有利的,这样有利于转化医学的发展。
4.加强医学人文和信息知识的渗透
转化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学科,与人文精神有内在必然的联系,同时每天都有医疗技术和医学研究成果在不断涌现,要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就要求师生双方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地获取新的信息,教师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优良的信息素养后,才能在教学中运用并传播信息,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转化医学的发展需要加强和改善医学人文教育和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因此在病理学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医学人文知识和信息知识,学会交流、捕捉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
5.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医学教育更加需要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将培养批判性思维贯穿每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学和终身学习能力,发展他们对临床复杂疾病问题严密求实的质疑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满足21世纪对转化医学人才的需要。
培养转化医学人才,鼓励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进行双向交叉,把转化成果和实际应用放在重要的地位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方向。当前医学教育、转化医学等都在迅猛发展,为适应医学教育和转化医学的时展需求,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病理学教学中体现转化医学教育的因素,使病理学教学更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楠,任骏.转化医学的基本概念[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8):3725-3726.
[2]董海影,吴淑琴,张晓杰.转化医学理念对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1):1677.
[3]Jaillon P. Organiza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 in France: the new missions of interregional delegations for clinical research[J].BullAcad NAtlMed,2008,192(5):929-937.
[4]Chakravarty M,Latif NA,Abu-Hijleh MF,et al.Assessment of anatomy in a problem-based medical curriculum[J].Clin Anat,2005,18(2):131-136.
[5]翟云起,张桂荣,于泉.PCMC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在临床医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研究及应用[J].当代医学,2008,(148):45.
[6]年玉艳.浅析病理学病例教学的方法、优势及应注意的问题[J].新课程研究,2009,(3):86-87.
[7]张起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165-166.
[8]李晏锋,郭莉萍.医学人文教育与转化医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1-13.
- 上一篇:体育竞赛的定义
- 下一篇:社会工作中的系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