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竞赛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竞赛的定义

篇1

作者阐述了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的定义及类型, 分别讲述了纠纷预防与解决机制的现状, 进而提出建立预防与多元化解决机制的设想。从而进一步分析提出, 选择纠纷预防、调解、仲裁、行政复议、司法诉讼五种机制来构建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预防和多元化解决机制, 并对以上五种机制作了协调定位, 最后, 对建立该纠纷预防和多元化解决机制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学校体育竞赛纠纷预防机制解决机制多元化

目前, 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呈现扩大化、复杂化趋势, 而很多纠纷未能得到客观、公正、有效的解决, 这极大地冲击了竞赛秩序的稳定, 威胁到了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的健康发展。为此, 建立科学有效的学校体育竞赛纠纷预防与解决机制, 就显得十分必要。

1.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的定义及类型

1.1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定义的界定。体育纠纷, 是指在体育活动中以及解决与体育相关的各种事件中, 体育活动各主体之间发生的、以体育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 因此作者认为, 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 是指在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中以及解决与学校体育竞赛相关的各种事件中, 学校体育竞赛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纠纷。其中, 学校特指中学和大学; 学校体育竞赛是指全国大学生( 中学生) 运动会及单项竞赛、各省市大学生( 中学生) 体育运动会及单项竞赛、大学( 中学) 之间不定期邀请赛及对抗赛、校园内田径运动会及各类单项比赛。

1.2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的类型。具体各类学校体育竞赛纠纷可归类如下:体育法性质的学校体育竞赛纠纷, 这类纠纷有:

( 1) 因学生运动员资格问题引起的纠纷;

( 2) 因学生运动队注册资格、参赛资格而引起的纠纷;

( 3) 因教练员、裁判员资格的确定或等级的认定而引起的纠纷等等。刑法性质的学校体育竞赛纠纷,该类纠纷有: 1) 在体育球类比赛中因球迷暴力事件而引起的刑事纠纷; 2) 因赛场上学生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之间斗殴事件而引起的刑事纠纷等等。行政法性质的学校体育竞赛纠纷,该类纠纷包括: ( 1) 因体育行政许可合同而引起的纠纷;(2) 因体育行政机构侵犯学生体协、学校或其他社会组织权利引起的纠纷等等。民商法性质的学校体育竞赛纠纷, 该类纠纷包括: 1) 因赛场上学生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之间斗殴事件而引起的民商事纠纷。2) 运动员之间由于比赛直接原因而造成人身伤害所引起的民商事纠纷; 3) 因侵犯体育知识产权而引起的民商事纠纷等等。

2.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预防与解决机制现状

广东省现有的学校体育竞赛纠纷预防与解决机制不健全, 效果不明显, 其中预防机制主要是纪律处罚机制, 解决机制主要有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调解和诉讼。纪律处罚机制方面, 其机构良好的自治模式尚未形成、规则疏漏、缺乏程序保障和外部救济缺失, 导致产生大量纠纷。 仲裁机制方面, 竞赛委员会的仲裁机构其实并不是体育法层面上的体育仲裁机构, 体育法上规定的体育仲裁机构目前还没有设立。 竞赛委员会的仲裁机构只负责解决体育赛场上的具体技术纠纷, 而现实中其处理的纠纷远不止具体技术纠纷。该机制在处理非技术纠纷时, 因固有的弊端, 往往无法很好地解决纠纷。行政复议机制,在实践中, 该机制的应用很少。行政调解机制, 在解决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 调解机制并未成为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的正式、常规的纠纷解决机制, 尚未在大量解决学校体育竞赛纠纷中发挥其应有的巨大作用。司法诉讼机制,实践中, 也有几起关于学校体育竞赛纠纷诉讼的案件。然而, 大多数情况下,学校体育系统对司法还是强烈排斥的。司法诉讼途径受堵, 往往会导致学校体育组织, 随意剥夺纠纷主体的合法权益。 广东省现有的学校体育竞赛纠纷预防与解决机制还存在着上述种种弊端, 各解决机制之间也缺乏科学的协调、定位。根据现状, 下面作者提出了建立统一的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预防与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初步设想。

3.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预防与多元化解决机制战略取向及协调定位

3.1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概念界定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是指一个社会中多样的纠纷解决方式以其特定的功能相互协调、共同存在, 所构成的一种满足社会主体多种需求的程序体系和动态调整系统。

3.2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预防与多元化解决机制战略取向 当前, 国内纠纷解决机制有: 谈判、和解、调解、仲裁、行政裁决、司法诉讼及复合型纠纷解决机制。通过对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预防与解决机制现状及各机制本身所固有特点的分析, 作者选择纠纷预防、调解、仲裁、行政复议、司法诉讼五种机制来构建统一的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预防与多元化解决机制。选择纠纷预防机制, 其原因是: 通过纪律处罚等各种预防机制, 可以避免纠纷的发生, 减轻双方当事人及纠纷处理机构的负担, 减少各方所造成的损失。选择调解和仲裁机制, 原因有以下两点:

1) 有立法依据。 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发生争议, 由体育仲裁机构负责调解、仲裁。学校体育竞赛属于竞技体育, 因此,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也可由调解、仲裁机构负责处理。

2) 体育仲裁和调解的特性适合解决学校体育竞赛纠纷。学校体育纠纷的解决有强烈的时间性要求以及专业性、技术性的特点; 体育仲裁具有与普通仲裁共有的专业性、保密性、快捷性、费用低廉等特征; 体育调解具有程序的便捷性、处理过程的灵活性、群众性、民主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从体育仲裁和调解的特性看, 两者十分适合解决学校体育竞赛纠纷。选择行政复议机制, 原因有以下两点:

1) 从目前广东省尚不能摆脱行政治体、行政力量运行操作大型学校体育竞赛的现状看, 组委会的仲裁、纪律与资格审查机构, 竞赛监督委员会等, 实属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的组织, 是行政主体。因此, 行政复议在化解学校体育纠纷, 特别是因纪律处罚而引起的纠纷上, 有其独特的优势效果。

2) 行政复议具有方便、经济、快捷和权威的特点, 相比其他纠纷解决机制, 有其自身优势。选择司法介入机制, 原因有以下两点:1) 借鉴国外学校体育竞赛纠纷解决机制, 我们发现, 大多数学校体育竞赛纠纷是可诉的, 司法介入是学校体育竞赛纠纷解决方式之一。

3) 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也是许多纠纷的最终解决途径, 司法的力量实质上就是国家强制力, 这是其他任何纠纷解决手段无法比拟的。

3.3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预防与多元化解决机制协调定位 预防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高合理性就在于其内部各机制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而要实现和保障这种协调和平衡, 则需要对各个机制进行理性的协调定位。根据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的现状分析, 再通过把握以上五种机制的权力配置格局, 最后经过专家访谈和充分分析论证, 作者把以上选择的五种机制定位为: 纠纷预防是基础, 调解和仲裁是重点, 行政复议和司法诉讼是最后保障。下面, 作者根据学校体育竞赛特殊体育纠纷、学校体育竞赛刑事体育纠纷、学校体育竞赛行政体育纠纷和学校体育竞赛民商事体育纠纷四类纠纷各自的特点, 在选择纠纷预防与解决机制时, 对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预防机制、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调解-仲裁机制、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行政复议机制和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司法诉讼机制作如下具体定位。

3.3.1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特殊体育纠纷各机制协调定位 通过学校体育预防机制, 预防该类纠纷的发生。若有了纠纷, 必须先通过学校体育内部调解-仲裁机制来解决。若纠纷还未得到解决, 纠纷当事人可选择学校体育外部调解-仲裁机制或学校体育行政调解-复议机制来解决, 但纠纷当事人不可提讼。若选择了学校体育外部调解-仲裁机制且仲裁裁决已生效, 该裁决为终局裁决, 纠纷当事人无权再提起行政调解-复议或提讼。若选择了学校体育行政调解-复议机制且复议裁决已生效, 纠纷当事人还可进一步选择学校体育司法诉讼机制。学校体育竞赛特殊体育纠纷机制刚发生的该类纠纷必须先通过学校体育内部调解-仲裁机制来解决, 如此定位的原因是: 该类纠纷是学校体育竞赛所特有的, 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 先交由学校体育竞赛组织内部的调解-仲裁来处理, 既能充分发挥行业自治的功能, 又能减轻上级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的负担。若纠纷尚未解决, 当事人可以选择学校体育外部调解-仲裁机制或学校体育行政调解-复议机制, 但是不能提讼, 如此定位的原因是: 对该类纠纷,法官因缺乏体育竞赛领域中专业性知识, 极有可能作出不当的裁决; 另外, 此时司法介入, 会打破学校体育竞赛行规的统一性, 对学校体育竞赛运动的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若选择了学校体育外部调解-仲裁机制, 且仲裁裁决已生效, 该裁决是终局裁决, 纠纷当事人就无权提起学校体育行政调解-复议或诉讼, 其原因是:实行或裁或审制, 一旦选择仲裁, 就不允许当事人提起学校体育行政调解-复议或司法诉讼; 另外, 学校体育外部调解-仲裁裁决是客观公正的, 且能充分体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如此定位的原因是: 学校体育行政调解-复议机制是学校体育竞赛组织行业系统内部的纠纷解决机制, 行业组织为了内部利益,会损害纠纷当事人的权利, 为了给纠纷当事人提供公正的申诉机会, 允许其司法诉讼是必要的。另外, 既然有了独立客观公正的学校体育外部调解-仲裁机制, 为什么还要另外设立学校体育行政调解-复议机制和司法诉讼机制这条申诉路径呢?其原因是: 一是为了充分利用行政资源, 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 二是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通过司法尽可能地维护社会正义与和谐。

3.3.2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民商事体育纠纷各机制协调定位 若该类纠纷当事人都是学校体育竞赛机构或组织行业内部人员, 则各机制协调定位同上, 原因也相同。 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民商事体育纠纷机制若该类纠纷当事人有一方不是行业内部人员, 则可选择一般仲裁机制、学校体育外部调解-仲裁机制和学校体育司法诉讼机制三条申诉途径, 但不可选择学校体育内部调解-仲裁机制。纠纷当事人不能选择学校体育内部调解-仲裁机制, 其原因是: 学校体育内部调解-仲裁机制中解决纠纷的机构或个人, 因其行业内部利益或主观情感, 很可能会偏袒行业内部一方, 从而使得处理结果不公正。纠纷当事人可选择一般仲裁机制、学校体育外部调解-仲裁机制和学校体育司法诉讼机制三条申诉途径, 理由是: 第一, 这三种纠纷解决机制, 裁决或审判会保持相对公平公正; 第二, 广东省法律允许采用这三种纠纷解决机制来处理该类纠纷。

3.3.3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行政体育纠纷各机制协调定位 通过学校体育预防机制, 尽可能预防该类纠纷的发生。若一旦发生学校体育竞赛体育行政纠纷,纠纷当事人必须选择学校体育行政调解-复议机制。若该纠纷未得到解决, 根据需要, 纠纷当事人还可选择学校体育司法诉讼机制。 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体育行政纠纷机制一旦发生学校体育竞赛体育行政纠纷, 采用行政复议前置制度。 学校体育行政调解-复议机制是学校体育竞赛组织行业系统内部的纠纷解决机制, 为了尽可能维护行业机构的权威性和自治性,并促进学校体育竞赛和谐、持续和健康发展, 选择复议前置是必要的。若纠纷尚未解决, 纠纷当事人则可选择学校体育司法诉讼机制, 其原因是: 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通过司法诉讼, 能尽可能维护社会正义与和谐。

3.3.4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刑事体育纠纷各机制协调定位 通过学校体育预防机制, 尽可能预防该类纠纷的发生。若发生该类纠纷, 因其涉及刑事犯罪, 应直接启动学校体育司法诉讼机制, 具体讲, 就是司法部门直接介入并视情况提起公诉或纠纷当事人一方提起自诉。

4.建立统一的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预防与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建议

4.1建立健全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预防机制 建立思想、制度、调查及纪律处罚四位一体的纠纷预防机制,全面预防纠纷的产生。加强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的精神文明建设, 从思想源头上杜绝纠纷的产生。可由学校体育竞赛管理机构牵头组织, 对体育竞赛各方开展以和谐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 倡导宽容和理性妥协的和为贵观念。进一步完善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的各项管理制度,从制度源头上杜绝纠纷的产生。组织好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 必然需要各项配套的竞赛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纠纷调查机制和完善纪律处罚机制,从具体事件源头上杜绝纠纷的产生。建立有效的纠纷调查机制。由学生体协负责、竞赛组委会协助成立纠纷调查机构。该调查机构负责主动寻找和接受违纪违规案件, 通过信息收集、信息研判及排查等环节, 调查案件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纪律处罚机制。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纪律处罚的具体范围, 建议仅包括学校体育竞赛特殊体育纠纷和纠纷当事人双方都是行业内部机构或人员的学校体育竞赛民商事体育纠纷。纪律处罚程序上, 建议: 1) 建立合理有效的调查-纪律处罚协调机制; 2) 建立处罚简易程序; 3) 完善处罚听证制度; 4) 设立处罚程序中其他正当程序, 如裁决应尽快作出、违规委员会和仲裁委员会所作出的决定都由投票决定等; ( 5) 取消其终局裁决权的规定。

4.2完善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调解机制 考虑到调解的特点、成本的节省以及国际体育调解制度设计现状, 作者建议把调解机构全部内设在其他纠纷解决机构中, 建立广东省学校体育内部调解-仲裁机制、广东省学校体育外部调解-仲裁机制、广东省学校体育行政调解-复议机制、广东省学校体育司法诉讼中的调解机制, 使得调解与仲裁、行政复议和司法诉讼机制有机结合, 从而充分发挥调解的功能。

4.3建立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仲裁机制 根据上文对仲裁的定位, 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仲裁机制是两元化仲裁机制: 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内部仲裁机制和外部仲裁机制。两者的关系, 建议设定为: 内部仲裁裁决非终局, 外部仲裁裁决终局; 学校体育竞赛特殊体育纠纷必须经过内部仲裁, 才可进入外部仲裁程序。在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组织内部建立的内部仲裁,其性质建议定位为相对独立, 内部仲裁范围, 仅包括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特殊体育纠纷和纠纷双方当事人都是行业内部机构或人员的学校体育竞赛民商事体育纠纷。 外部仲裁机制, 根据体育法的规定及成本的考量, 并鉴于学校体育竞赛也属于竞技体育的范畴, 建议将其统一到广东省体育法所规定的体育仲裁机制中。

4.4建立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行政复议机制 根据行政法及行政复议法的相关规定, 可提起行政复议的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是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行政体育纠纷。 目前, 该类纠纷, 特别是因体育行政机构侵犯学生体协、学校或其他社会组织权利引起的纠纷,其纠纷当事人提起行政复议时, 行政复议主体往往以纪律处罚裁决的终局性和维持行业自治等原因而不受理该类纠纷。究其原因, 大多数是因为相关行政复议主体不想找这样的麻烦, 以免使得自身处于被告地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建议国家体育总局或国务院、教育厅或省级政府行使其行政监督职责, 督促相关行政复议主体履行其行政复议职责, 开启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行政复议机制。

4.5建立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司法诉讼机制 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现实中, 具有体育特性的学校体育竞赛特殊体育纠纷, 其当事人提讼, 法院往往以被告主体不适格而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作者建议, 司法机关应该受理该类纠纷, 并对学校体育竞赛组织的内部裁决进行司法审查。另外, 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司法诉讼范围, 还应包括学校体育竞赛民商事体育纠纷、学校体育竞赛行政体育纠纷和学校体育竞赛刑事体育纠纷, 前三类纠纷以纠纷当事人自诉形式提讼,第四类刑事体育纠纷以公诉形式提讼。司法介入中, 建议司法部门遵循一定的限制原则, 这些限制原则包括技术事项例外原则、用尽内部救济原则和尊重事实认定的原则。

5.小结

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的产生是必然的, 纠纷的复杂化、扩大化趋势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提前预防及解决好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的各类纠纷, 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预防及各解决机制的现状分析、战略取向及协调定位, 理论上建立了统一的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预防与多元化解决机制, 并在建立和完善广东省学校体育竞赛纠纷预防及各解决机制上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通过理论研究, 以期为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徐昕.迈向社会和谐的纠纷解决[M].北京: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8: 18.

[2]董小龙, 郭春玲.体育法学[M].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6.

[3]何正兵.论广东省体育仲裁的适用范围[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 4) .

[4]韩勇.体育纪律处罚研究[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 128-141.

[5]韩勇.体育与法律-体育纠纷案例评析[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294-296, 363-364.

[6]范愉.纠纷解决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篇2

关键词:竞技体育;暴力;刑法

当今体育赛场上竞争日益激烈,在万众瞩目下一场大型体育赛事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比赛原有的范畴,给观众带来了更激烈精彩的比赛的同时也伴随着体育暴力问题的日渐增多,这些在赛场外足以构成故意伤害罪的行为在运动场上却逃过了法律的制裁,伤害的实施者大多只遭到了职业联盟内部的处罚(禁赛,罚款等),而受害者缺往往因为伤病而遗憾终生。这也引起体育学,法学界的学者展开了对刑法是否应该介入体育竞技暴力的讨论。支持者认为竞技体育领域不应该出现法律的真空,用刑法规制体育竞技暴力将表达法律不允许非必要的体育暴力行为的出现这一观念。反对者则认为竞技体育有其特殊性,身体的对抗性是许多运动项目的魅力所在,刑法的规制将限制运动员在赛场的拼搏精神,降低体育运动的对抗性,阻碍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体育暴力行为的规制各运动联盟内部管理就可以做到。

学界就此问题的讨论大多处于理论阶段,对于体育竞技暴力司法实践方面的研究较为缺少,究其原因,第一是因为相关的案例较少,体育领域的竞技暴力大多采用联盟自治的方式加以规范。第二是因为各国对于体育竞技项目的伦理观念和社会需求不同,如美国的UFC自由搏击,美式橄榄球,冰球等项目,从项目的特性和规则来看产生的暴力伤害几率都相对较高,很多国家却没有发展此类项目。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国外相关案例及刑法规制体育暴力的实际操作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刑法对于体育竞技暴力需要有一种威慑力的存在,但不能过度干涉,对于体育竞技暴力的规制还需要以联盟自治为主,这是各国竞技体育良性发展的一种趋势。

一、体育竞技暴力概况

对竞技体育领域中体育竞技暴力刑法规制的研究,需要结合刑法理论与竞技体育的特殊性,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有的放矢。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参与者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所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的过程使得竞技体育具有以下特征:(1)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2)充分的发挥和调动运动员的体能,智能,心理,技能和战术水平(3)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竞赛,具有国际性,成绩具有公认性;(4)观赏性和娱乐性;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竞技体育发展越来越成熟,各种运动项目也是自古流传至今,更有各名族的传统项目,比如中华武术,日本相扑等等,而随着各种运动的不断普及,喜爱和观看竞技运动的人也逐渐增多,让不同的运动都能长盛不衰,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5)教育性;体育竞赛中运动员挑战身体极限的拼搏精神,竞技比赛中渲染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青少年兴趣爱好、价值取向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6)商业性;社会的发展使得受到广泛关注的以竞技体育为主体的各种体育运动项目,采取商业化的运作手段,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并成为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杠杆。这种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运作以体育竞技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性所带来的享受、竞技性所带来的刺激为主要产品,以平衡各方面利益达到互利互惠为目的的运作模式使得竞技体育具有商业性特点。

对于体育竞技暴力行为的概念,法学界和体育学界都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曲伶俐等从刑法学的角度认为竞技体育暴力行为是达到了犯罪程度,需要刑法予以规制的,指在正当的对抗性体育比赛中,在比赛时间、比赛场地,参赛的一方运动员以比赛为目的,故意犯规超过必要限度,故意造成另一方参赛运动员重伤或者死亡的攻击[1]。张金成等从体育学的角度认为球员或球迷侵犯他人人身,财产,情感等方面的非理智行为, 甚至对体育运动观念曲解和误导以及任何收买、侵犯、偏离和歪曲的东西都应称为暴力[2]。曲伶俐等从社会调查入手,从社会学角度认为 体育暴力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也不是正当的业务行为,绝大多数体育暴力行为属于不道德行为和违法行为,严重者属于犯罪行为[3]。阎小良等从体育学和法学的角度认为体育暴力指在体育活动中,竞技人员与竞技人员之间、竞技人员与非竞技人员之间和单纯的非竞技人员之间所发生的暴力行为竞技人员与竞技人员之间的暴力行为,一般由有关的体育社会团体加以处罚;而竞技人员与非竞技人员之间和单纯的非竞技人员之间所发生的暴力行为,则应当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理,其中竞技人员对非竞技人员进行的暴力行为,应当实行“双罚制”,既要由体育社会团体对其进行处罚,也要求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而依据行为情节的严重程度,可将球场暴力行为分为三类: (1)违反道德规范的暴力行为;(2)一般违法暴力行为;(3)体育暴力犯罪行为[4];谭红春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认为暴力一方面对社会秩序起到破坏作用,另一方面恰恰也是另一种新的社会平衡和友好的媒介,体育暴力是暴力的多种样态之一,是暴力在体育运动的中的体现,在这样的语境和意义下,他认为“体育暴力”既表现出暴力的一面,又表现出舒缓暴力、符号转换的功能。[5]

通过上述分析,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研究目的对体育暴力的概念做了不同的界定,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要规制竞技体育领域内的暴力问题,认为体育暴力可以分为观众暴力和竞技暴力,因此对体育竞技暴力概念的理解是相对观众暴力而言的。体育暴力发生的主体都有两类人员,第一为非竞技人员,如观众,赛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等。此类人员发生暴力事件,完全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公共治安管理条例》、《体育法》等国家相关法律进行规制,情节严重者司法机关有权追究其刑事责任。这类人员所遵循的道德标准和社会秩序与公共大众保持一致。第二类体育暴力的主体为体育竞技人员,如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等等,其中又分为竞技人员与竞技人员之间的暴力,竞技人员与非竞技人员的混合暴力两种。竞技人员最大的特征是体育竞技比赛的直接参与者,他的行为都是围绕竞技比赛进行,并受到体育行业内部管理自治的影响,如中国足协拥有对其协会内部人员处罚和管理的权利。那么对于竞技人员暴力的规制必须考虑竞技体育的特殊性,行业内部管理规范,竞技比赛规则,社会舆论导向以及法律保障等诸多手段对其进行综合的管理与规制。

因此本文所涉及的体育竞技暴力行为是指体育竞技参与者,由于体育竞赛诱发的,具有明显违背体育规范的身体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运动员的竞技伤害行为,运动场斗殴等等。按照暴力主体分可以分为竞技人员暴力和竞技人员与非竞技人员暴力;按照暴力行为情节的严重性分为规则内的暴力,一般违规的暴力,体育暴力犯罪;按照对竞赛规制遵守程度可以分为规则允许的暴力行为,过失犯规的暴力行为,故意犯规的暴力行为,恶意犯规的暴力行为,赛场斗殴暴力行为;按照暴力行为发生的时空特点可以分为竞赛时的暴力行为和竞赛外的暴力行为;按照竞赛的性质可以把体育竞技暴力分为职业比赛竞技暴力和业余比赛竞技暴力。对体育竞技暴力的分类有助于我们对体育竞技暴力行为性质的认识,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体育竞技暴力行为。

正常的体育竞技行为,产生一定的身体伤害是允许的,这是由体育竞技的特性所决定。从运动伦理学的角度讲,是一种有限伤害,是合理的[6]。而以体育竞技为名,伤害对手为目的的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是受到法律所制裁的行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判断运动员的行为目的非常模糊,在激烈的对抗和竞争中,运动员的行为不能以常人来思考。而对于这种行为在许多项目的规则中,就有避免伤害发生的作用,如拳击比赛中,禁止击打后脑和腰部以下。篮球比赛中带球撞人,阻挡,恶意犯规两罚一掷的惩罚等等。规则的改进也有效的避免了伤害事故的发生。在竞技中理应接受这些规则的限制,但很多情况下,为了达到战术目的,或者运动员私人的仇恨,不以比赛为目的,伤害对方的行为必须强烈禁止,否则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将会被打破。在 2008 年奥运会足球比赛中,中国对比利时,中国运动员谭望嵩为争球而使用粗暴的动作将比利时球员波科尼奥利踢成重伤,以致这名球员失去生育能力,比利时足协随后向比利时法院以故意伤害罪谭望嵩。但要证明谭当时的动作是要伤人而不是正常的踢球却非常困难,因为在高速奔跑中,在亢奋精神的支配下,运动员的动作瞬息万变,轻重缓急不易控制,依据竞技规则去判断是否违规容易,但要从刑法的角度认定谭在主观上具有伤人的故意则太难。

二、英美国家对体育竞技暴力的司法实践

对体育竞技暴力的研究,通过查阅国外期刊常见于一定数量的判例。但各判例由于时期的不同,社会环境、理论理解的不同做出的最后裁决也不尽相同。以下是两个英国的典型判例。

案例一:McCartan案

2003年5月,盖尔足球联赛Westmeath州对Down州的比赛中,James McCartan代表Down州前锋,当时他的对手是Westmeath州队的Kenneth Larkin。双方身体接触激烈,案子的关键在于双方当时的竞争性。Westmeath队的观点是:运动员在争抢之后,Down队员转回又扔出了一拳。McCartan申称他不知道是什么引起的伤害,但是猜测可能是当他要摆脱Larkin的盯防的时候偶然地肘击导致。在此需要注明的是,虽然盖尔足球是允许身体接触的运动,其中的处理规则较难把握。防守者(就像Larkin)经常使用推,拉或者其他阻碍对手的形式,而裁判在竞争激烈比赛中对这种无意识的的粗鲁的行为的判罚也较为难发现。William法官早期慎重的考虑了比赛的竞争性以及当事人当时的行为动机和目的。之后又对英国爱尔兰运动委员会一系列伤害事件做了调查,列了2004年GAA发生的一些了暴力事件,包括下巴损伤,面颊击打,攻击裁判及官员以及U18足球比赛中的群殴。在U18爱尔兰足球冠军竞标赛Counties Laois和Cork的比赛中群殴发生后,GAA为此发表的公开的道歉信。当球迷,教练,裁判,运动员之间的争斗发生后,许多人已经接受了这种伤害。GAA主席要求整改联盟内部纪律体系。

在此案中GAA的内部纪律机制,比赛管理委员会和上诉管理委员会进行了长期的调查,但仍无结果,这也导致了此案件最终进入了法律程序。M法官对GAA(实际上是对爱尔兰运动委员会)提出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内部组织纪律的腐败已经很长时间。第二,GAA现在的纪律体系已经破败需要大整修。最后M法官强调说盖尔足球是一项激烈身体对抗的运动项目,在此运动中许多意外伤害难以预计,尽管LARKIN在紧密防守对被告是一个强烈的刺激,但是“伤害某人没有法律的正当认可就是犯罪,不论伤害发生在大街上,家里还是足球场上及其他一切地方” 2004年11月1日,都柏林地区法院,James McCartan以违反人身法案(1997)被定罪。William法官推迟宣判,观察被告在赔偿原告伤势恢复过程中的态度。2004年11月22日,McCartan通过慈善捐款的到免罚[7]。此案受到广泛的媒体关注,成为此类案件的典型案例。

案例二:马蒂案

1992 年,英国发生了一起橄榄球案例:诺丁汉队与伦敦队进行的比赛中,诺丁汉队球员马蒂与伦敦队球员瑞斯发生了纠缠,致使马蒂受到了较重的伤害:颌骨骨折,并被打掉两颗牙。在向法庭提供证据时,马蒂详细地描述了整个事件,试图证明瑞斯的合理性,并讲道:“我无法忍受在一项如此钟爱的运动中看到出现这种程度的暴力行为”。瑞斯则辩解说是马蒂一直在对自己犯规,打马蒂只是为了引起裁判的注意,以阻止这种非法的干扰,而没有伤害马蒂的意图。最后皇室陪审团裁决瑞斯无罪。在其后来的辩护词中,说道“如果运动道德的重要元素之一竞赛精神和裁判的权威都要诉诸于类似的诉讼程序来决定,而且这种决定成为体育活动的控制性因素的话,那将是十分不幸的”。此判例被作为体育竞技伤害豁免于司法裁决的经典案例。

两个案例截然不同的最终裁决,但是可以反映一个问题,体育竞技伤害案件国外并不支持进行刑事诉讼,而是首先由联盟自制进行调查和裁决,但是当联盟已经无力处理,此类问题以严重影响体育竞赛秩序时,司法机关适时介入进行裁决,但司法的介入难度较大,耗费的资源较多,如McCartan案中历时17个月。对于竞技伤害责任的承担上,从国外法律来看,此类案件即使宣判也会从轻处理,并且由于其责任认定难,支持通过司法判决的案例占少数。

三、体育竞技暴力刑法介入的理论基础

(一)体育竞技暴力罪与非罪的辨析

犯罪的定义按其是否表明犯罪的实质内容可以分为形式定义,实质定义和形式与实质相结合定义三类。形式定义强调其法益侵害性,认为犯罪仅仅是以刑事法律加以禁止或者刑罚予以制裁的行为,但未能揭示出犯罪的实质即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的实质定义注重犯罪的本质,从犯罪危害社会生存这一本质出发,认为犯罪侵犯了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是一种的行为,但忽视了犯罪这一社会现象的认定标准是刑法,容易不收现行法律限制而扩大犯罪范围,对法治的实施在实践上有潜在的危险。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老同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表明,我国刑罚中的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已经达到触犯刑罚的程度,并且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是犯罪形式定义与实质定义的相统一。我国刑法揭示了犯罪的本质特征,其中三特征说是普遍所接受的学说,认为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其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首要特征也是本质特征,在犯罪认定和量刑中具有重要意义,是犯罪成立的基础,是确定不同刑事责任的根据。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特征都是从这一本质特征中派生而来的。判断体育竞技暴力是否犯罪而是否应当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制约首先判断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而暴力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原型文化表述,是维持人类社会的集体记忆、社会秩序和潜意识心理平衡的重要的社会实践,“体育暴力”是这种文化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在社会冲突中起着缓冲和平衡的作用,为人类心理能量的释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象征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正当的体育竞技暴力没有社会危害性。而从竞技的暴力,赛场的恶意犯规,至对手产生难以忍受的身体伤害,通过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影响人类的行为,从这一角度来说又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社会危害性这一标准界定较为模糊在实践中操作中难以把握。

(二)刑法介入体育竞技暴力的原则

1 以促进竞技体育健康有序发展为原则

刑法介入体育竞技领域时必须以促进竞技体育健康有序发展为原则。因此刑法对体育竞技领域的规制必须有度,规制不能过松,把违规行为全部交给行规处理,让竞技体育成为犯罪的合法手段,这样势必造成竞技体育领域暴力不断,血案频出。也不能过严,让刑法渗透进竞技体育的方方面面,影响体育的激烈竞争性,运动员在参场畏手畏脚。竞技体育领域还是需要本身的管理制度,竞赛规则去规制,只有当行业能不无法解决时才能求助于刑事司法。

2 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所谓刑法谦抑,是指刑法应当作为社会抗制违法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够用其他法律手段调整的违法行为尽量不用刑法手段调整,能够用较轻的刑法手段调整的违法行为尽量不用较重的刑法手段调整。在对体育竞技伤害行为进行刑法规制时一定要慎重,只能对那些单纯依靠比赛规则、 体育法规不能调整的情况犯罪化。如果比赛规则和其他的行业规定已能很好地调整和处理有关情形,刑法的介入就是不经济的,也是不必要的,而且也得不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缺乏社会相当性。比如足球比赛中,背后铲球致人摔倒甚至造成轻伤的情况,由裁判员向犯规者出示红牌将其罚下场即可。如果刑法强行介入,以故意伤害( 轻伤) 罪追究伤害者的刑事责任的话,显然是不妥当的。其次,从国外案例也可以看出对此类案件,刑事裁决时也是竟可能从轻处理。

四、我国体育竞技暴力遏制策略

(一)完善行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在我国竞技体育暴力首先应寻求行业内部的救济,单项运动协会对本项目的管理规章制度成为首先考虑的对象。首先加大对危险行为,伤害行为的处罚,让那些产生严重伤害后果与可能产生伤害后果的动作的到约束。目前产采用的处罚措施有罚款和禁赛。在美国最严重的处罚是终身禁赛,这对于一名这也运动员来说无疑是最为严重的处罚。其次设立容易引起竞技赛场混乱与暴力的制度,如NBA的零忍让规则,确立的裁判的绝对地位,有效减少现场混乱暴力。

(二)竞技体育规则的优化处理

竞技规则在体育领域来说就是运动员,教练员所遵守的“法律”。越多身体接触,越强对抗性的项目,那么规则就应该更加详细。竞技规则更把运动员场上的行为规范化,让危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三)提高运动员,教练员文化道德素养

恶意伤害在竞技体育的产生与运动员教练员的文化道德素养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在青少年比赛中,对天赋球员的嫉妒心理,对采取不正当手段取得比赛胜利的偏激,等等都容易造成直接以损害对手为目的。加强教练员,运动员平常的文化素质教育,发扬拼搏的竞技精神,对提高我国整体竞技水平,维持竞技秩序起到促进作用。

(四)刑事司法的适当干预

竞技体育不应该脱离法律的管辖,成为犯罪的一片乐土,刑法在谦抑性原则和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应保留对竞技体育的规制。对那些目的明确,证据确凿的恶意伤人行为予以刑法制裁。

五、结语

体育竞技伤害在体育赛场上时候发生,笔者通过对国外相关案件的分析认为国外目前对于体育竞技伤害暴力的刑法介入抱着谨慎的态度。从案例来看,法院尽可能避免体育领域的案件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只有在体育行业内部机制无法解决是才涉足。理论界对此案件探讨不一,肯定体育领域不能出现法律的真空,但是又不能清晰的界定体育伤害入罪的认定,过严过松都将阻碍竞技体育正常健康发展。笔者提出此类案件首先应从体育领域制定遏制措施,完善体育行业内部规章制度,优化体育竞技规则,提高竞技人员文化道德素养,其次刑法进行适当干预。

参考文献

[1] 曲伶俐.竞技体育暴力行为的刑法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0.3:84-88

[2] 张金成,王家宏,舒钧.我国球场暴力研究概述[J].天津体育学学报,2005,20(3):47-50

[3] 曲伶俐,景年红.关于竞技体育暴力行为的调查报告[J]. 政法论丛,2009.5:53-60

[4] 阎小良,王家力,邓仕琳. 从体育学与法学的视角对球场暴力概念的重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4(26):10-12

[5] 谭红春. 对体育“暴力”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3(24):227-231

篇3

关键词:奥林匹克教育;青少年;人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5-0600-03

伴随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已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和发 展。奥林匹克教育它是以体育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依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文化 背景、文化特征所实施的教育。[1]

目前,奥林匹克教育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研究 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命题,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奥林匹克教育将会在青少年中广 泛和深入的开展,这将为奥林匹克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塑造提供一次难得的机会。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一个大的范畴,广义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生理、心理特征的综合,包括多种人格特质 :1) 体格,如:身高、体重、体态和容貌等。2) 气质,如敏捷或迟钝、灵活或执拗、外露 或含蓄等;3) 能力,如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等。4) 意志,如果断与犹豫、坚忍与屈服等。 5) 品 格,如诚实或虚伪、公正或自私、守法或犯禁等。一个人的人格是相互关联的多种特质的独 特的综合;狭义的人格与性格同义,它是一个涉及到多学科研究对象的重要范畴。[3 ]心理 学上,人格和个性则是两个具有同样含义的名词,都是指个体的生理基础上,在一定社会环 境中形成的各项比较重要的相当持久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个体心理特征主要指气质、性 格、能力和兴趣。虽然人格由各项心理所构成,但它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它把 个人的思 维、情感、欲望和行为等因素都统一到同一个整体范畴之内。无论是广义概念上的人格还是 狭义概念上的人格它们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密切的联系,人格涵盖了人的一切内在品质, 犹如人的灵魂。人格的形成与人自身素质有关,同时受生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外部因 素的影响,其中受教育因素的影响最大。

2奥林匹克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塑造的时代内涵

奥林匹克主义认为完善的人生是身体、智力和精神的全面发展,是身体机能、意志品质、智 力、道德等要素的协调、和谐均衡的有机统一体,它要求奥林匹克运动的参与者都要在体魄 、心智和精神方面,也就是德、智、体方面得到发展,成为健康的人。奥林匹克主义不仅把 身体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同时更强调人格塑造的教育,并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奥林 匹克教育有别于其它教育的最重要的特征。身体教育与精神教育相统一这是《奥林匹克 》中精神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表现特征。奥林匹克教育能将人格各要 素之间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并使它们朝着健康、全面的方向发展。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通过 奥林匹克教育对其进行人格塑造,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展的需要。

3奥林匹克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塑造的作用

3.1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增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意识 在奥林匹克教育的作用下,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明显增强,他投稿日期:2005-11-14作者简介:周文(1968-),男,湖南望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体育教学理论。 们敢于向自己的生理极限发起冲击,尤其是当青少年广泛地接触奥林匹克宣传画以及观看体 育比赛对他们视觉的刺激, 加之宣传员对奥林匹克运动知识的讲解,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欲望,很多青少年 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比如:学习游泳、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体育项目,使他 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让他们在丰富自己学习生活的同时,加深了对竞技比赛 的认识,激发了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入体育锻炼的欲望,让他们在欢娱的气氛中锻炼身 体,提高技能,展现出自己健康、进步、富有朝气的一面。

3.2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展示当代青少年的魅力和风采 奥林匹克教育通过最基本的身体活动达到青少年健身育心的目的,作为体育运动,它在作用 于人生理的同时也作用于人的心理,从健身运动角度出发,达到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 素质的良好改变已成不争事实,很多青少年都组织了健身、健美大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显 示身体的强壮和力量、健美的身躯、矫捷的体魄、匀称的肌肉。青少年渴望把自己拥有的体 能技术、力量在激烈的竞技较量中展现出来,从奋斗中夺取胜利,获得荣誉与欢乐。通过体 育锻炼,青少年可以凸现优美的线条、丰满的肌肉、结实的躯体、富有弹性和光泽的皮肤、 端正而高雅的姿态以及快捷而灵便的步履,这一切都使得青少年的魅力和风采得到展示。

3.3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顽强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青少年人格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意志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之中,而奥林匹克教育则是其中最有效、最具特色的一种培养途径和方法。为了克服运动给 人体带来的一切不适,以达到锻炼的、竞赛的目的,需要体育运动参加者付出极大的意志努 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和顽强性。在奥林匹克教育诸多内容中奥林匹克格言“ 更 快、更高、更强"在向青少年昭示着一种顽强奋争、尽力拼搏的体育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不 断超越、锐意进取的人生信念,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使很多青少年学生懂得了“爱拼才会赢 " 的人生道理,他们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敢于鼓足勇气同困难做斗争,同时也领悟到了人生的 奋斗如运动场上的比赛一样永无止境。正是在这种奥林匹克教育的熏陶下,在比赛中,无论 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很多青少年都表现的坚韧、果断、勇敢、顽强,都以一颗火热而 充满激情的心态投入比赛,有了劳其筋骨进行磨练的动力以及在顽强拼搏的运动竞赛中,对 “更快、更高、更强"目标的不断追求中,作到了“胜不骄,败不馁",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意 志,还使其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品质在比赛中得到培养。

3.4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现代体育运动带给了青少年学生新的心理感受,即丰富情感世界,扩展心灵空间,强化生命 体验,它能满足人们高层次的情感生活的特殊需要,青少年进行体育运动时,大多数都力求 超越自身的生理极限,从而达到产生良好情感体验的目的,如:有趣、愉悦、征服感、豁然 开朗等。奥林匹克运动中不断超越的体育精神,除了给青少年带来情感上的体验外,对于培 养青少年的情感、理想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都可直接或间接地达到令人愉悦的情感发泄, 此外,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情绪体验的活动,使青少年获得进取奋发的学习 态度。竞技比赛对参与这种活动的青少年而言,有一种他人促进和社会助长的因素,即竞争 目标或同伴及对手的竞争行为对自己构成一种心理压力,从而刺激和强化了青少年的行为强 度,体育运动所要求的追求胜利和成绩的精神激发了他们的进取心和自尊心,当青少年在比 赛中处于不利地位时,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以及为改善场上处境所做出的努力过程, 增强了个人的自尊心和追求生活的勇气,克服某些青少年迟钝的习惯及散漫的生活作风。目 前,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就业压力大,学习任务繁重,很多青少年正常的生理机能遭到割裂 和扭曲,爱活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整天闷在狭小的空间,精神压抑很大,通过有效的体育锻 炼,青少年单调的生活得以调节,身体和精神得到解脱和放松。

3.5奥林匹克教育有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奥林匹克教育它从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青少年人生观、 价值观的形成,塑造着他们的人格。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尚未完全成熟,辨别能力较差的情 况下,在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思想的侵蚀、辐射下,常常导致人格的偏差、错位,如不务 正业、游手好闲、重利轻义、讲实惠、重报酬、抽烟、酗酒等等,这些不良行为靠单纯做思 想工作很难杜绝,而通过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来陶冶情操,通过激烈的体育竞赛,使他们的 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人的价值、尊严得到充分的尊重,从而唤醒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和使命感,使他们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在参与与逃避、个人与集体、循规与投机的种种 矛盾中,培养了他们坦荡开放、光明磊落的道德主流。在激烈的对抗,面对对手与困难时, 在胜利与荣誉到来时,在挫折与失败时,在受到嘲笑与不公正对待时,他们学会了冷静、容 忍和理智。在表现、表演和竞技中,他们学会了表现美、创造美和鉴赏美。

3.6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竞争意识 当今社会,竞争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学习、生活、择业、就业等等处处都充满着竞争 。体育运动最富竞争性,它的竞争既是物质力量又是精神力量的竞争,即首先要具备较好的 身体素质及技术、技能等要素,其次要有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竞争意识在 奥林匹克教育下得以培养,运动场上所倡导的竞争是公平竞争,所表现出的光明磊落、平等 公正,是人类社会一切竞争的典范,这种体育精神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传播到了社会生 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 了青少年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发展潜力,善于竞争是时代对青少年的基本 要求,公平竞争精神是适应现代生活必须具备的精神素质。体育运动为每个青少年充分展示 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在竞争中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竞争既是力与美的比赛 ,也是行为意志品质的较量,在竞争中不论胜负都是自然的、朴素的、美好的,胜有胜的喜 悦,败有败的风采。现代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青少年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公平竞 争精神的倡导,提高了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使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进行锻炼。

3.7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独立个性 独立性是青少年进行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个性品质,它通常表现为自立、自信、自强,具有 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有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够独立 地提出问题和设想,并设法多角度、多方法地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奥林匹克教育在 培养青少年独立的个性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体育运动的竞争性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好胜心、自信、自强的个性品质;2)体育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能够激发参加者为 争取最后的胜利,创造性地选择和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手段来达到目 的,有利于创新意识的 培养;3)体育竞赛的千变万化,使原来预定的计划或方略往往不能适应比赛进程发展的需 要,这就要求参加者要根据赛场的变化灵活地改变原来的计划,重新决定自己的战术行为, 而这一切的思维和决断都需要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4]总之,奥林匹克教育对 于青少年 独立个性的培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会使青少年在多变的体育运动培养其独立、自主的 个性。

3.8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体育竞技运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它能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振奋 民族精神,对培养青少年的国格和人格,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4]体育竞赛 的国际性 和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把本来属于运动技术、技能的比赛,扩大到综合国力和民族荣誉的 竞争,使这种竞赛超越了体育运动本身的价值,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比如当今国际 体坛的明星刘翔、姚明等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奥林匹克竞技场上一次次升起的五星红旗,响 彻云霄的“义勇军进行曲”,无不使人感到龙的传人找到了一个表现人格、国格的舞台。“ 乒乓旋风”,“女排精神”,对“珠峰”的频频征服,跳水、射击、羽毛球、体操的连连夺冠 等,这一切无不显示出体育的人格力量和“体育精神”中的人格光辉。平时青少年通过观看 有关体育竞赛的录相或现场直播,不仅使他们学习运动健儿们高超、娴熟的技术,学习他们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品质和光明磊落、文明大方的比赛风格,而且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

4小结

篇4

关键词:体育舞蹈 市场化发展

一、体育舞蹈综述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舞,它起源于英国,盛行于欧美,是当代国际流行的一种竞技性的社会舞蹈,它集音乐、技巧、体能、表演为一体,兼有文化娱乐的内涵和体育竞赛的特点,是人们建立友谊、陶冶情操、锻炼身体的极好的运动项目之一。它通常被定义为跳舞时由一男一女搭配组成一对舞伴(或由几对舞伴组成一队)共同使用规定的技术步法和艺术表现力展现出不同风格高水平的舞蹈表演。

目前全世界有4千多万体育舞蹈运动员。以体育舞蹈作为健身运动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国外开设了许多的体育舞蹈健身俱乐部,每年参加各俱乐部锻炼健身的成年人就达到14万人次。在体育舞蹈水平高的国家,例如德国,体育舞蹈在全国的普及率达到80%以上;法国则以经常举行的大小舞会和各大饭店的明星表演方面见长:在亚洲的日本体育舞蹈人口有150万。正是因为有了高水平的普及基础、完善的训练和比赛体制,,体育舞蹈才有了很好的发展。

自中国体育舞蹈协会成立开始我国已经多次邀请国际考官来我国讲学、考试,并邀请国际优秀选手来我国表演,在此期间还举办了3次全国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并7次参加英国黑池体育舞蹈节,举办了3次国际性比赛,12次全国锦标赛。2000年6月,体育舞蹈比赛被正式列入中国国家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一全国体育大会正式比赛项目。从2001年开始,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调整了竞赛计划,确定了5项每年必须进行的赛事:全国锦标赛、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全国队形舞锦标赛、全国精英赛、全国城市大赛。目前我国每年至少有十几次全国性的体育舞蹈比赛。

二、我国体育舞蹈市场

体育舞蹈是一项融竞技与表演为一体的观赏性体育项目,作为这一项目的体育舞蹈赛事也以其特有的表演艺术性和观赏性而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1991年中国体育舞蹈协会正式成立,制定了完善规则,培训、考核了大批体育舞蹈教师和裁判,并且每年都举办一届全国体育舞蹈竞标赛,从此,体育舞蹈被列入正式的比赛项目。当前,在国内举行的的赛事主要有:第一类是在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的组织管理下有代表性的赛事中国体育舞蹈竞标赛、俱乐部联赛、世界性公开赛和邀请赛。它由政府部门的体育局和体育舞蹈协会管理举办,它的优势在于既能保证经费筹措和与管理方向的正确性,又能发挥体育舞蹈协会的积极性。参赛者多为专业院校学生和从事体育舞蹈职业的专业选手,属于体育舞蹈专业性最强的比赛。第二类是一些由体育舞蹈协会牵头,企业、学校、个人办俱乐部赞助举办的群众性的体育舞蹈比赛和表演。在全民健身开展较好的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区,每年都会有各类名目的比赛,吸引了大批各种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育舞蹈爱好者,报名参加的人数从几百人到几千人,参与人数之多,参赛单位之广,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想。这些综合性的赛事为体育舞蹈选手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促进了体育舞蹈在我国的普及和推广。

由于我国的体育舞蹈爱好者和选手众多,也构成了中国巨大的体育舞蹈市场。特别是比赛的报名费、门票和赞助费也具有相当大的利润,目前我国体育舞蹈竞赛组织形式是体育舞蹈联合会,但在具体操作比赛的过程中,体育部门要管、文化部门要管、教育部门要管,而且都可以组织比赛,由于各部门都要介入,使得比赛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比赛过多,组织混乱,裁判、教练队伍鱼龙混杂,很多机构本身并不具备举办比赛的资格,许多名目繁多的赛事却层出不穷。这些比赛的水平往往很低,因此,很容易获得证书。在我国每年有几十场全国性的体育舞蹈大赛,之外还举行近十场世界大赛,每场全国性的大赛至少要设置十几个项目的全国冠军奖牌,不少赛场的金牌数超过59枚,据统计就04年举行的全国体育舞蹈大赛超55场,包括在我国举行的世界性的大赛12场,另有省市地区性的大赛每月2场,04 年颁发的全国体育舞蹈冠军金牌超3000枚,已是个惊人的数字。过多的赛事,也导致许多专业选手忙于比赛而忽视了专业训练和对技术的钻研,也是我国体育舞蹈为什么成不了国际品牌的原因之一。由于缺乏规范管理,加上赛事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很多比赛沦为比赛组织者赚钱的工具。这些现象严重违背了体育舞蹈竞赛以提高专业水平和满足观众需求的目的,阻碍了这项运动的开展和体育舞蹈市场化的深入发展。

三、体育舞蹈市场化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的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方向已成为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必然趋势。体育舞蹈市场应遵循市场经济的的基本规律,将体育舞蹈作为相关产品来进行商品经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我国体育舞蹈市场化运作模式也必须依据我国国情予以选择。在过去,我国竞技体育运行的管理体制是采用政府行政干预模式予以调控,社会不参与。当前,我国体育事业仍然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如果完全由政府包办就会导致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所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规范体育舞蹈市场化运作的关键所在。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把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作为自身的主要指责和工作重点,下决心实行“管办分开”,把举办体育舞蹈事业的任务交给社会和市场。具体说就是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对于体育舞蹈市场的发展从政策层面给予积极的支持,由政府牵头,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对体育舞蹈行业实行宏观的监控和管理。对于体育舞蹈各种类型市场具体运作,则由市场主体独立运作。

四、结论

篇5

关键词:“Choking”;理论;运动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66-0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在重要比赛中,意外地输掉了比赛,发生了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低级“失误”,这种现象似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国高级运动员中。其主要原因在于,比赛中心理因素对运动员的影响远大于技能和体能的因素。例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双人3m板跳水冠军争夺战中,中国选手王克楠在最后一跳中,出现了走板“失误”,获得零分的成绩,最后,把到手的金牌拱手相送;在男子50m3×40气步枪冠军决赛中,美国射手马修・埃蒙斯意外地打出了脱靶,把到手的金牌让给了中国运动员贾占波;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中,马修・埃蒙斯又“奇迹”般地打出了4环的成绩,把到手的金牌拱手让出。体育竞赛中的这种“反胜为败”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压力下的“Choking”。

一、“Choking”的定义和相关理论

运动心理学界将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技术发挥失常的现象称为Choking现象,并将其定义为在压力条件下一种习惯的运动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这一定义不仅仅是描述运动成绩下降的结果,而且着重反映了运动的过程,强调是由于比赛压力造成了习惯的运动方式破坏,从而引起成绩下降,并且在衰变的运动中运动员是投入了努力,而不是放弃努力。目前,关于Choking现象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干扰理论模式(Distraction Model)、自动执行理论模式(Automatic Execution Model)和过程综合理论模式(Choking Process Model)。干扰理论模式认为,Choking现象的发生是因为注意受到干扰,运动员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比赛任务上引起的。注意受干扰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由于运动员对比赛重要性的认知,使得与任务无关的信息量输入增多,运动员在有限的比赛时间里不能处理过多的信息或捕捉不到与任务有关的信息;二是在总信息量不变的情况下,运动员将注意朝向了与任务无关的线索,忽视了与任务有关的关键性线索,从而导致运动过程失败。自动执行理论模式认为,运动技能的完成是自动化的过程,当运动员意识到比赛的重要性时,试图作出更大的努力来确保运动执行过程的正确性,这种有意识控制运动过程的努力破坏了原有技能执行的流畅性,阻碍了技能的自动化执行过程,反而使运动成绩下降。该理论得到了许多实验报告的支持:Baumeister R F首次以实验的形式证实了Choking现象的存在,并提出了用努力的“悖理效应”来解释其机制;王进博士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了有意识地控制运动过程和增加压力以引起运动员更多的自我关注,这些增加的努力会破坏已有技术的自动执行,导致习惯的运动过程发生衰变。王进博士提出了过程综合理论模式,解释Choking应该与运动员对压力的认知、压力的应付策略、比赛任务的特征和技能水平等有关。认知型的任务(如篮球或排球的接发球、防守等)通常是在环境变动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执行要求随环境线索的变化而变化,对于这类任务,获得足够的与任务有关的信息是成功操作的基础,因此,Choking的机制解释倾向于干扰理论模式。技术型的任务(如射击、射箭)通常是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运动自动化是成功操作的基础,因此,Choking的机制解释倾向于自动执行理论模式。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发生Choking的机制也是不同的,初、中级运动员更多是因为运动焦虑而失去对注意的控制,引起操作成绩下降;而优秀运动员是因为增加的额外努力将注意控制在运动过程上,最终引起技能的自动化过程受阻。

二、产生“Choking”现象的因素

1.自我意识和Choking现象。个人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倾向于关注自身那些不易为外人所知的、内在的、隐避的东西,公众自我意识是指个体趋于注意和关心自己的外表及在公共场合的行为。有许多的研究已证明自我意识强的运动员在赛前更容易被唤醒和激活,在赛中会更努力地表现自我,这些额外的努力破坏了原有的自动化动作执行过程,导致技术水平发挥失常。WangJ和Marchant D等研究认为,自我意识是预测运动员发生Choking现象的一个重要指标;Justine D、Neil B和RobinT在自然运动情境中的研究发现,篮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投篮成绩之差(Choking指数,差值为正数即Choking发生)和自我意识呈正相关,尤其是在男性篮球运动员中呈显著正相关。

2.不合理的目标设置和Choking现象。对比赛重要性的认知,以及运动员强烈的自我意识,促使运动员设置了过高的自我定向目标。过高自我定向的运动员,他们比赛的重心放在显示自己的超常能力,他们的成功源于竞争中打败或超越对手,他们不允许自己在比赛中有一点点的失误,努力在比赛中做到尽善尽美。Marchant D.B.等的调查研究表明,成绩期望越高,Choking的几率就越高。他们分析认为,这是由于高成绩期望通常会放大比赛的重要性,增加额外的努力,引起运动过程的有意识控制,从而破坏自动化的执行过程。

3.比赛效能感和Choking现象。比赛效能感是为了突出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对自己发挥竞技水平的不同能力信念。在竞技运动领域,训练和比赛是不一样的,运动员在训练场和比赛场的自我效能感也是不一致的,运动员对自己不同场合正常发挥技术水平的不同能力信念也说明了这一点。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有训练效能感和比赛效能感之分。训练效能感指运动员对自己在训练场上展示竞技水平的能力信念,而比赛效能感则指运动员对自己在赛场上展示竞技水平的能力信念。

三、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在我国,对于竞技运动比赛中“Choking”现象的研究,至今还仍有待发展,要使运动员和教练员在比赛的关键时刻,面对金牌的压力,知道该如何处理此类问题。王进博士等专家认为,今后研究的方向,应着重发展3个方面:第一,竞赛中的“Choking”是一个复杂、多因素影响的现象,应加强引起竞技运动员“Choking”因素的分析,探索更多的原因,并对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测试。第二,研究发现,运动员“Choking”现象与人格因素有关。压力下,自我意识强的个体的表现更容易“Choking”。今后的研究应考虑运动员人格因素的测试,为预测区分训练型运动员和比赛型运动员的选材提供依据。第三,实践预防“Choking”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应加强对预防“Choking”的操作方法研究,进一步探索预防运动员“Choking”的方法和策略,以及克服“Choking”的训练措施。

参考文献:

[1]王进.为什么到手的金牌会“飞走”:竞赛中的“Choking”现象[J].心理学报,2003,35(2):274-281.

篇6

关键词:情感教育 体育教学

21 世纪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中学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部门。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指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身体、知识、心理、品质等。而实施情感教育,则是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结构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推动。因此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是一个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选题。它符合我国中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及中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需要。

1.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较为主流意见认为情感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将情感教育定义为:教育者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深处的潜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对教育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情绪控制、人际沟通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完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情感教育是一个辐射教育活动全域、全程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情感教育并不追求与德、智、体、美、劳诸育的某育相对应,也不是五育之外的一育,而是为教育意识、教育思想渗透于诸育之中,发挥粘合剂的作用,使原有分割的诸育实现功能性的统一。

2.中学体育教学中融合情感教育的措施

2.1 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情感修养

古人云:言传身教,实施情感教育,体育老师自身的情感素养是决定实施效果以及决定成败的关键要素。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情感休养,以强大高尚的品质影响和教育学生。

体育教师要从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在传统认知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培养情感教育意识,加强对情感教育思想的理解,并不断加强自身情感修养。体育教师对工作的热情、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心将对学生精神世界产生强烈的影响。由于体育教学中师生间较多的近距离接触,教师丰富的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会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增进师生感情;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轻松愉快的心境,积极稳定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具有很大感染力;教师高尚的人格及其丰厚的教育素养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教师宽阔的胸怀,积极的心态则是对学生无言的教育。

2.2 以人为本,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社会行为、集体观念、学习态度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师生关系融洽与否会直接反映在教学效果上、反映在学生对于动作技术、技能的领悟程度上,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人为本,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实施情感教育。爱是从事一切活动、工作的基础。体育教师应关心爱护学生,学会去爱学生,关心学生的疾苦和需要,主动去感受学生的处境,体验学生的情绪,信任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视同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学生。体育教师应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信任,才能打开师生相互交流的大门。

2.3 掌握情感教育规律,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感情会有不同的变化。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学校进行情感教育的必备条件,体育教师应努力掌握情感教育规律,创造轻松活泼的体育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学校要有文明向上、和谐统一、健康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使学生对学校和体育运动产生向往。情感与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认知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强化、调节的功能,良好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具有理智的判断力及较高的情绪控制能力。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还应包括对学生进行自我情感教育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自己情感的正确评价,有赖于不断的有意识的提高情感思想境界。

2.4 选择适于情感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选取恰当的适用于情感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内容是贯穿体育教学始终的部分,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运动量的适宜度等。教学的内容应符合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活动内容可适当具有一定难度,对待身体素质以及接受能力具有差异的学生,应当因材施教,,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领略到运动的快乐,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从两方面入手:1.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教学目的、课堂任务;2。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灵活多变,具有感染力、启发性。可具有教师自己的特色,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灵活选择不必拘泥。

2.5 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融合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的情感不仅要靠上课的有限时间,还应注意营造积极、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课余活动和体育文化。课余活动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课外时间师生更容易沟通交流,也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良好机会,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学生表现自己体育运动技能,进行感情释放和交流的方式。

体育竞赛历来是学校活跃学生文化生活的手段,也是体现班集体团结力量及学生情感凝聚力的方法之一。体育竞赛的强对抗性对人的心理品质要求很高,训练、比赛对学生的情感智力水平是很大的考验,也是发展学生情感智力的时机。体育教师应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

3.总结与建议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情感教育势在必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从心里深处得到满足,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对社会对他人的高度责任感以及实现自我价值。

实施情感教育,体育教师应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要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充满热情并且真挚地热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与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反哺于课堂教学,构建融洽师生关系,顺利实施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系心理学教材[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教材[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宋晔.人文精神与情感教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7(2):110-112.

[4]保沣.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5]常耀华.情感教育及其在学校体育中的实施[D].北京体育大学,2003.

篇7

关键词: 排球裁判员;执裁效能;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 811.33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1-0056-03 文献标志码: A

裁判员是指在运动竞赛过程中,依据竞赛规程和竞赛规则,对双方参赛的运动员(队)在竞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动作,作出正确的裁判和处置,并最终评定比赛胜负的人员。裁判员队伍是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和推动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排球裁判工作是排球竞赛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业务性强,应变性和适应性要求较高的工作[1]。在排球规则的不断演变和全球竞技商业化、职业化的驱动下,现代排球运动的发展对排球裁判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复杂的要求[2-3]。一名好的排球裁判员除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作好履行其裁判职责的准备外,还必须清楚排球裁判工作的开展对中国排球运动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排球所取得的成绩为世人瞩目;但是中国排球裁判却一直默默无闻,在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等国际比赛中,较难觅到中国排球裁判员的身影。这与中国排球发展水平不符。本文将青年排球裁判员执裁效能作为切入点,把对青年排球裁判员执裁效能的影响因素作为研究课题进行分析研究,对我国青年排球裁判员执裁能力的提高,使我国青年排球裁判员队伍向高水平方向发展有较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辞海》中对效能一词的解释是: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为此,本研究对裁判员执裁效能作如下定义:在排球比赛中,裁判员所表现出一切有助于裁判各方面水平提高的作用和功能。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2009年全国青年女排锦标赛与全国青年男排锦标赛的裁判员40名及经常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裁判工作的一级裁判员38人,其中执裁我国青年排球比赛的裁判员均为排球管理中心工作者。 选派的国家级裁判员,其中最小年龄27岁,最大34岁,平均年龄32.1岁,我国国家统计局定义15~34岁的人为青年。笔者将本文研究对象确定为青年裁判员。

1.2 研究方法

1)专家访谈法。

利用参加全国青年男、女排锦标赛、冠军赛等裁判工作的便利条件,多次与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的官员进行访谈,同时就影响排球裁判员执裁效能的因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建议等方面与多年从事排球裁判工作的仲裁官员及裁判长等进行了具体问题的咨询。

2)问卷调查法。

调查内容及项目:调查问卷的内容设置参考Maiside & Carron 编制的《排球裁判员压力来源调查》[4]中所提出的内容,再根据对多位资深排球裁判员的访谈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补充和修改,调查表中选择的条目所涵盖的内容尽可能全面,并通过专家审核该问卷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在参阅排球裁判员执裁的相关文献及通过对部分优秀排球裁判员访谈的基础上,设置18个条目。采用4级得分的方法分别设定“影响很大”“影响较大”“影响较小”“影响很小”4个等级,其得分分别为4分、3分、2分、1分。此外,如果被调查者认为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的话可以选择“无此体验”,该项分值为0。

3)统计分析法。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法主要是利用降维的思想,设法将原来众多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基本作法是将原指标的线性组合作为综合指标,称为主成分。然后通过求解原始指标的样本方差矩阵及其特征根和相应的特征向量,最后根据特征值或累计贡献率确定1个或几个主成分来代替原始指标。通过降维处理得出几个主成分因子,并对不同性别、执裁年限在各个主成分因子上的影响状况进行对比。

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11.0软件对有效问卷中的数据进行常规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我国青年排球裁判员执裁效能的主要因子构成

将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利用统计软件Spss 12.0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F1,F2,F3,…,F1919个具有不同特征值的成分。由于主成分的最终确定是通过区分特征值来实现的,因此,本文采用研究中通常使用的以特征值>1的方法来确定主成分。最终确定的结果见表1,分别为F1、F2、F3、F4,其贡献率代表了原始指标在该主成分因子上的体现程度。由于得出的主成分之间是不具有相关性的,4个主成分贡献率的累计就是代表原始数据的比率。由表1可以看出,它们代表着所有原始数据指标的84.97%的信息。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组的青年排球裁判员在社会因子F2和技术因子F4上均表现为30岁以下组心理稳定性受到的干扰明显大于30岁以上组,而在比赛因子F1和环境因子F3上2组裁判员的表现并无显著性差异。

3 结论

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我国青年排球裁判员执裁效能的主成分因子有4个:比赛因子F1、社会因子F2、环境因子F3、技术因子F4。

2)比赛因子对于排球裁判执裁效能的影响较大,但不同等级、性别、年龄的裁判员影响比较均衡,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该因子涵概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该场比赛本身的属性所带给裁判员执裁的干扰。竞技体育的竞争性决定了有些场次比赛的输赢会决定整个赛事的结果,而有些场次的胜负则会对比赛球队球员、教练,甚至主管领导产生重大影响[6],还有比赛级别较高和比赛双方实力相当都会对裁判员造成无形的压力;因为他们都清楚关键时刻自己的判断就能决定比赛的走向,如果不能很

好地加以疏导就很难保证合适的执裁尺度。

3)社会因子对于男裁判员执裁效能的干扰要大于对女裁判的干扰,对30岁以下裁判员的干扰要大于30岁及以上的裁判员,对于不同级别的裁判员的影响则没有明显差别。该因子对青年裁判员执裁效能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的社会关系造成的,由于恋人、亲朋或者重要领导、同行在场,甚至裁判自身的一些社会关系在赛前的一些有倾向性的“关照”,都会造成裁判员在执裁过程中的心理波动。

4)目前,我国女性裁判员在高级别重大比赛中临场制裁的机会要大大小于男性裁判员,社会因子对女性裁判员的干扰要少很多;因为从数据分析上反映出来女性裁判员抗干扰能力好于男性裁判员可能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年轻裁判员受到这样影响也较年长裁判员明显,但这种能力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执裁经验的丰富而获得。

4 建议

1)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裁判员,排协应加强监督机制,在培养和安排裁判工作人选时,应该把职业道德较差的裁判员坚决不惜地淘汰。这对保证裁判工作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振兴我国青年裁判队伍的重要保证。

2)我国青年排球裁判员要多学习和观摩国内外优秀裁判员的临场执法情况,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多和国内外优秀裁判员面对面交流[7],对比自身的执裁情况找出差距并分析原因。

3)加强年轻排球裁判员心理品质的锻炼,使我国青年排球裁判员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从而适应现代排球比赛快节奏的要求。

4)多为年轻排球裁判员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培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青年排球裁判员自身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剑辉.优秀裁判员的基本素质和技能[J].中国排球,2003,22(6):40-41.

[2]中国排球协会.排球竞赛规则[S].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3]中国排球协会.排球竞赛规则[S].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Kaissidis A N,Anshel M H.Sources of and responses to acute stress inand adolescent Australian Volleyball referees [J].Austral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1993(25):97-103.

[5]孙敬.对提高新赛制主客场条件下排球裁判员执哨能力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14(5):86-89.

篇8

关键词:龙舟运动;龙舟竞渡;龙舟文化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几千年来的图腾。在中国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关于龙的传说,继而又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以龙为主题的活动。龙舟运动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龙舟文化迅速与西方文化融合,并以其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魅力深受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欢。龙舟运动作为一项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其久远的经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早为世人所知,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龙舟运动文化发展的研究也随之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新领域。

1.龙舟运动的定义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作为推进方式,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中国龙舟协会的标准比赛龙舟配备有龙头、龙尾、鼓(鼓手)、舵(舵手),以此保持中国民俗传统。在传统龙舟的比赛中,可考虑设立锣(锣手)。

根据区域民俗特点不同,龙舟造型在头尾设计方面包括凤舟、象牙舟、龟舟、虎头舟、牛头舟、天鹅舟、蛇舟等形状均可保留原有规格和名称,但只要是类似划龙舟动作,亦统称为龙舟运动。1

2.不同历史阶段龙舟运动的发展

龙舟运动的发展从文化内涵上学术界普遍认为,龙舟运动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复杂的演变过程,因而龙舟运动的文化内涵有了显著的变化。

2.1龙舟运动的起源

龙舟运动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在流传过程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时代痕迹。龙舟运动的历史相当久远,它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较有影响力的说法认为龙舟运动的起源于:图腾崇拜、生产劳动、祈福祛病、祭祀英雄人物2。

对神灵龙图腾的崇拜有人认为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其源就在“龙”。在纪念英雄人物说中大多数人则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有一部分人认为,龙舟运动始于伍子胥。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由此可以推测,龙舟运动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

2.2民间祭祀文化的龙舟运动

龙舟运动原始状态下作为民间日常生活中创造出的比较粗糙、比较直观的活动。它过多注重活动情景、感性色彩,并且地方色彩浓厚没有秩序性、社会效应和社会反响较小,它以一种“名俗文化”的状态存在。作为民间祭祀活动的龙舟运动在原始萌生阶段的活动,在文化心理、文化意识、文化行为诸方面的特点是简单粗糙,它还不能对民众的思想、品德、行为产生影响和导向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的龙舟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随之出现的一些变化,这一切无不被刻上了时代、民族和地域的烙印。同时随着龙舟运动现代化的发展,重大节日的庆祝、各地龙舟运动的交流等等因素大大推进了龙舟运动的发展。

南北朝至20世纪70年代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民族英雄祭祀活动成为了龙舟运动的发展的一个时代先河,开辟了纪念“民族英雄”的文化阶段。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明确指出端午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一千四百多年里在龙舟文化发展史里形成一个阶段,这一主题始终未变。这一龙舟运动文化阶段把古朴原生形态的端午竞渡,改造成富于理性、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的竞赛活动;把屈原的爱国精神通过龙舟运动普及成社会意识形态,并逐渐升华为民族忠贞爱国精神的特征,借助端午节日的龙舟活动形式对民众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社会责任起着引导、规范的作用,使得原生态的民俗龙舟运动升华成一种理性的文化,对民俗文化作了脱胎换骨的再创造。如果中国历史上没有爱国英雄屈原的壮举就不会形成源远流长、主题鲜明的龙舟文化。

作为龙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纪念“民族英雄”的文化阶段从民族盛大节日庆典的形式弘扬爱国精神,并使之升华为中华民族“刚正不阿、忠心爱国、团进奋进”的传统思想,积淀为我们民族绵延发展的凝聚力,对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具有积极的贡献。

2.3现代社会商品化文化的龙舟运动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文化发展和经济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翼,相互平衡缺一不可。从人类文化的角度和意义上来说,“由于人类一切为发展而发生的经济行为都具有文化意义,因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经济结构是人类文化生长的一种物质表露形态;而作为以精神生产为主要表征的人类文化行为,则是在这一生长过程中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现形态”3。

龙舟运动发展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商品化的社会氛围影响下商品文化的氛围也日趋浓厚。从端午节龙舟祭祀活动到龙舟节的龙舟竞技比赛其文化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出龙舟运动这一古朴、封闭的民间活动,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转变。龙舟运动直接服务于商品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体现出新时代的活力和新的文化内涵。各地龙舟协会的建成和“国际龙舟节”的不断举行,则使中国龙舟运动由传统走向世界,同时也成为文化价值传播和经济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人们对龙舟竞渡的商品文化价值的研究也是始于这一阶段。

现代龙舟运动主要围绕挖掘和探索龙舟民族文化精髓与社会发展关系展开。着重体现在民间龙舟文化与现代龙舟竞技比赛结合的社会价值,龙舟对民族体育未来发展的影响等方面。随着龙舟运动的发展,各国龙舟比赛及国际龙舟比赛的举行充分反映了人类创造这一体育文化的原始需要及动机是相同的,也向人类社会展示了体育活动的“世界一体化”前景。但是一项传统体育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能否成为最高赛事——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而在于它是否具有超出体育范围的社会价值、文化意义和实用价值。

3.龙舟运动的发展前景及措施

目前龙舟运动的发展应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应在社会化、制度化、正规化、体育化、国际化等方面逐渐成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将龙舟运动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其他水上项目相融合,将龙舟运动发扬光大。

3.1加强龙舟运动管理

目前我国龙舟运动缺乏统一的管理,各地龙舟运动开发无序,各地方的龙舟比赛不规范,存在比赛时间不统一,竞赛规则执行不严格、各地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今后应加强龙舟运动的管理,建立龙舟机构。使我国龙舟运动的无形资产开发市场运作的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接轨,提高龙舟运动资源市场化程度做到资源的重新开发与整合。完善龙舟市场体系,提高整个龙舟赛事的运作能力,大力开发龙舟运动的无形资产和社会效应。

3.2制定严密的竞赛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

加强龙舟运动管理和竞赛制度与国际接轨实现大跨越发展。1984年5月,国家体委总结了不同地区的龙舟运动的竞赛经验,制定颁布了《龙舟竞赛规则》等,国家从比赛项目、航道、服装、器械、运动员规则、裁判员守则等作了明确的规定。2003年中国龙舟协会审定,中国龙舟协会技术委员会、裁判员委员会编著修订了新的《龙舟竞赛规则》《龙舟竞赛裁判法》。但我们还应该根据国际形势和赛化不断加强民族体育项目龙舟运动的规则研究,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比赛规则,使之与国际接轨。

3.3民间龙舟运动与体育竞赛有机结合

龙舟运动若想发扬广大,带动中国民族体育走向国际,就应将竞技运动的统一性与传统体育的多样性结合在一起。在走竞技化道路的同时保留传统特色,经济与创痛同步发展。

3.4加大龙舟运动的宣传力度

加大龙舟运动的宣传是使龙舟运动长远发展的重要手段。龙舟国家级裁判员李威在2011年中国(博鳌)龙舟工作会议上讲目前龙舟宣传力度仍然薄弱,这和中国龙舟运动的蓬勃发展已不相适应,急需加强。

在加大龙舟运动的宣传上除了宣传龙舟运动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健身功效、民族和社会意义外,还要加大中国龙舟公开赛、中华龙舟大赛的宣传力度。利用各地电台、网络、论坛等主流媒体的强势宣传,将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世界。加大龙舟运动的宣传力度还应该加大基层宣传,例如在各院校加强龙舟知识的讲座与竞赛、拓展和普及龙舟体育课程,多渠道的宣传龙舟运动,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学生认识龙舟、参与龙舟、宣传龙舟,更为龙舟发展储备人才。

3.5龙舟运动走进校园,纳入高校课程教学

我国非常重视民族体育项目在高校中的开展,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中明确要求: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要“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先进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在高校中开展龙舟运动能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增进学生体质与健康。21世纪以来,龙舟运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演绎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大学生龙舟赛。龙舟竞渡这项古老的运动更加焕发出诱入的光芒。龙舟运动走进校园,纳入高校课程教学意义深远,可以加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集体意识,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因此以高校课程教学作为平台,运用高校教育相关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龙舟运动的特点,以培养更多龙舟人才,促进龙舟运动的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中国龙舟协会技术委员会.裁判员委员会.龙舟竞赛规则.送审稿,2005.

[2] 蒋立忠.论龙舟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J]云梦学刊,1995.2

[3] 胡惠林.文化经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2.

[4] 万建忠.龙舟竞渡活动的历史渊源[J].体育文史,1995.3.

[5] 刘靖南.面向21世纪的龙舟竞技运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2001.4.

[6] 李世平.析龙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J],2007.1.

篇9

摘 要 纵观乒乓球的发展历程,欧洲时期的全盛,日本的称霸,而后中国乒乓球历史性的崛起,欧洲短暂的复兴之后彻底地进入了中国包揽的时期。乒乓球发展的不平衡已经严重影响了它的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竞技乒乓球运动的发展现状来分析,结果显示:竞技乒乓球运动已经陷入了一个不平衡的发展状态。

关键词 竞技运动 乒乓球 不平衡 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目的

中国乒乓球队是名符其实的长盛不衰。而别国的竞技乒乓球运动却在不断地萎缩,在奥运金牌的驱动下,这种被认为只有付出没有收获的运动项目被许多国家所放弃。乒乓球运动的奥运危机已经初见端倪。本文从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现状来分析世界竞技乒乓球运动发展失衡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体制、制胜规律、技术打法、器材变革、规则变化方面来阐述造成这一失衡局面的根本原因,并探究解决这一局面而行之有效的对策,促进乒乓球的繁荣发展。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竞技乒乓球发展现状、中国乒乓球管理体制进行研究。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尽管学术上还有着不同的认识,但公认的概念是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提出的定义,即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包含的思想原则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和运用。

四、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现状

乒乓球在中国能拥有“国球”的地位,中国乒乓球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保持世界领先靠的是雄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人才培养体制,靠的是全国乒乓球界的团结奋斗和拥有一支敢于拼搏、不断创新、永不停步的国家乒乓球队。由此而形成的中国自己的乒乓文化正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五、影响中国乒乓球运动持续稳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尽管举国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推动中国当代体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一体育体制的缺陷也逐渐暴露,且已到了不进行改革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的地步。首先,高度行政主体化的专业竞技体育模式和体制难以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中国国情。其次,由于体育体制是在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模式中运行,容易形成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权力高度集中,利益主体单一,缺乏自我调节机制和活力的层层分割的封闭体。

(二)全运会体制

中国体育竞赛体制的最大特色就是有个全运会,这在世界其它体育大国中是不存在的,国内的比赛目的都是为竞技体育发现和培养后备人才,为参加世界大赛选拔高手。但中国的全运会,属于国家庆典活动。

(三)乒乓球器材变革

器材也是影响乒乓球竞技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拥有先进体育器材在比赛的起点就高,占据着相当的优势。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了一种新胶皮,那就是长胶,对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先进的运动器材同样对世界竞技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拥有最先进的球拍,并结合以先进的乒乓球技术打法往往也可以开辟一个时期。

(四)规则变化

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规则的改变,其目的就是促进乒乓球运动健康持续的发展,甚至造成了蔡振华等一批运动员的提前退役;但另一方面,它却提高了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增加了观众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爱好。规则的改变只是一个限制条件,它无法改变乒乓球运动的基础,也很难左右世界竞技乒乓球运动的格局,运动员应从自身出发,提高自身的训练水平。

六、解决中国竞技乒乓球运动发展失衡的主要对策研究

(一)加强各区域各国家的乒乓球技术打法、战术以及科研创新的交流,使各国共享乒乓球资源。在乒乓球世界大赛中合理的划分参赛国家,使更多的国家可以有获得奖牌的机会。

(二)各乒乓球组织应积极宣传乒乓球文化,组织各国乒乓球交流,增设乒乓球创新奖项,进一步巩固乒乓球的奥运会地位。合理对待海外兵团,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抑制海外兵团的运动员,加强海外兵团的教练员,加强教练员之间的交流,并增设更多的乒乓球赛事。

(三)中国策略,中国作为世界上乒乓球运动最强的国家有权利,也有责任来促进这项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中外交流可以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设立乒乓球运动训练培养基地可以直接的促进外国乒乓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开展教练员的培养、培训才能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乒超联赛才能提高乒乓球运动的世界影响力,最终目的就是要将这项运动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四)对乒乓球运动制胜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应及时,更应科学及时的认知和把握制胜规律才能比较客观的认识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提早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规律,从而可以更早的提出有效的策略。对器材的变革可以将技术打法发挥出更大的威力,形成自己的杀手锏,进而提高竞技水平。在积极创新乒乓球器材的基础上,应该保障乒乓球比赛中器材使用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行为;体育道德;PABSS;量表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2-0170-04文

献标志码:A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在关于道德行为与思维的问题上指出一些可研究的道德变量,该理论重点集中在一些可直接观察的行为。尽管意图在该理论中有一定作用,但它对行为的发生并不具有决定作用。行为是否道德取决于它的结果,例如帮助倒地的对手被看作是道德行为,因为它对双方产生了积极的结果;因此,在定义道德行为时并没有考虑实施行为时的原因或动机。Bandura。区分了道德的积极面(实行对他人有利的积极行为)和消极面(反复实施伤害他人的行为)。尽管道德行为包括积极而和消极面,但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关于消极面的问题。最近有研究检验了运动情境中道德的亲社会规范行为和规范行为。研究表明,运动情境中亲社会行为与行为都有出现,并且这2种行为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并不一定意味着低水平的行为,因此,在运动竞赛中为了更好地理解道德行为,必须同时考虑亲社会规范行为和规范行为。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体育竞赛中的违反体育道德行为的研究,而很少看到关于一个赛季运动员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和行为情况的研究报告。研究者将道德行为定义为低频率的负面社会行为(欺骗和攻击行为),实际上这些研究注重的是比赛中的不公平竞争问题。虽然降低比赛中的负面行为和非公平竞争行为对于道德来说是重要主题,但只有全面研究体育运动中的积极和消极行为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体育道德的本质。

在研究工具上,主要有2种情况:一是设置结合具体项目比赛的道德两难情境,在每一情境后提出相关问题,根据被试的回答来评价其体育道德水平;二是结合具体项目编制自陈量表。这些研究工具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主要集中在对反体育道德行为的评价上,用反体育道德水平来代表个体的整体道德水平,有以偏概全之嫌疑;其次,此类研究工具都是根据具体运动项目来编制,因此,其适用范围就受到限制,研究结果的推论范围也大大缩小,这就降低了研究的应用价值;第三,这些研究工具的条目设置对于运动员对队友表现出的相关(亲社会与)行为没有给予足够的条目,而这些行为又是在体育竞赛中必须重视的行为。

目前,国内尚没有专门应用于运动员的测试量表,因此,介绍引进专门的测量工具显得极为必要。本研究的目的是引进国外关于运动员亲社会和行为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以中国运动员为调查对象进行测试,对该量表进行修订,以便为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研究工具,同时为国内学者今后编制相关研究工具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量表简介

亲社会行为与行为量表(PABSS)英文版正式量表有20个条目,包括4个分量表,分别是:对队友的亲社会行为(4条目,“鼓励队友”),对对手的亲社会行为(3条目,“向受伤的对方队员提供帮助”),对队友的行为(5条目,“指责队友”)和对对手的行为(8条目,“故意造成对方队员受伤”)。量表采用Llikert 5点记分(1一从来没有,5一非常多)。

Kavussanu编制量表时报告的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a系数分别为0.74,0.74,0.83,0.86.

1.2修订过程

经过Kavussanu本人同意并在其协助下,笔者获得了量表PABSS最初编制时的条目共31个(包括正式量表中的20个条目和11个在量表检验过程中删除的条目)。请3名有国外学习经历且英语基础较好的心理学专业人士对原始量表进行英汉互译,并请10名运动员对条目的语言表达和通俗性进行评价,修订后最终确定包括31个条目的初步量表,4个分量表的条目分别为7,4,7和13个。

1.3调查对象

研究选取984名体育专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所从事运动项目包括篮球、足球、排球、毽球。最后收集到有效数据874份,其中男生680名,女生194人。平均年龄21.34(SD=2.18)岁。研究包括2次取样:第1次选取350名被试进行测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第2次选取524名被试进行测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1.4研究方法

1.4.1访谈法

1.4.2问卷调查法

亲社会行为与行为量表(PABSS)中文修订版。

运动目标定向问卷。

该问卷包括13个条目,分为任务定向(7个条目)和自我定向(6个条目)2个分量表。

1.4.3数理统计法

对本研究收集的所有数据均利用Spss 11.5和AmOS 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主要的统计方法有相关检验与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2研究结果

2.1内容效度分析

研究请2名体育社会学专家,2名运动心理学家和1名足球教练员对量表条目的内容进行评估,删除不符合测量主题的条目。根据专家意见,删除了2个内容重复的条目(“诅咒队友”“故意对对方队员犯规”),最终有29个条目进入后面的数据分析。

2.2项目分析

对第1次取样收集到的350名被试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本研究对问卷条目进行筛选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问题。

题总相关。采用相关法计算各个题项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如果题项与总分的相关太低(

2.4.2验证性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检验探索性因子结构的稳定性,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第2次取样的数据进行交叉证实。结果显示体育比赛中亲社会与行为量表中文修订版的4

2.4.3效标效度

有研究认为任务定向的运动动机与亲社会行为有积极相关,而冉我定向的运动动机与行为有积极相关。本总相关均大于题他相关,并且题总相关系数均在0.40以上最终问卷保留了23个条目,其中亲社会行为(队友)分量表5个条目、亲社会行为(对手)分量表3个条目、行为(队友)分量表5个条目、行为(对手)分量表10个条目。

2.3 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

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PABSS总量表与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a系数为0.782~0.885。分量表之间具有小到中度的相关。

2.4效度检验

2.4.1探索性因素分析

用第1次取样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KMO值为0.925,表明变量间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Y。值为8407.52,显著水平为0.000,表明相关阵不是单位阵,各个因子间并非独立,能提取公共因子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选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直接斜交转轴法,以特征值大于l为标准得到4个因子,可解释总变异的62.527%。结果支持原量表4个因子的结构。个因子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为:df==3.253,GFI―0.925、CFI―0.897,RMSEA―0.041,IFI一0.921,NNFI―0.920。模型拟合较好。研究把运动员目标定向作为测量效标,在第2次取样测试时加入了《运动员目标定向问卷》的测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员的行为与任务定向有负相关,与自我定向有显著性正相关;亲社会行为与运动员的任务定向有显著正相关,与自我定向有显著性负相关。3分析讨论

Kavussanu对其所编制的PABSS英文版(20条目)的信效度检验结果认为该量表具有较好信效度,是研究集体项目运动员亲社会和行为的有效工具。

与原量表相比较,修订后的中文版量表删除了3个原量表的条目(“向队友提供积极反馈信息”“诅咒队友”“故意对对方队员犯规”),补充了6个条目,最后形成由23个条目组成的PABSS中文修订版量表。对于删除的3个条目,其原因可能是这些条目的表述与量表中其他条目的表述含义重复,例如“向队友提供积极反馈信息(3)”与“向队友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4)”“诅咒队友(9)”与“辱骂队友(8)”,或者对行为表述不够具体,例如“故意对对方队员犯规”。

对修订后的23个条目的PABSS中文版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表明,PABSS总量表与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a系数为0.782~0.885。表明量表具有较好信度。根据专家的意见修改后量表达到了较好内容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也支持了原量表的理论基础和构想,方差总变异的62.527%能够得到解释。验证性因素分析也表明该模型具有较理想的拟合优度,证实了该模型结构的稳定性。以目标定向为关联效标的效度检验表明,行为与自我定向有积极相关,而亲社会行为与任务定向有积极相关,这一研究结果也为该量表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