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育知识与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育知识与能力

篇1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质疑能力 培养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和老师仿佛是戏剧的主角,彼此配合着一问一答。揭示新课题时的质疑环节更像是精心而设,环环相扣,甚至一些老师并不愿意让学生质疑学习,怕学生把课文问“散”了,很难组织教学。所以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习上以接受为主,不愿意主动提出问题,探索的兴趣在逐渐丧失,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深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联系已有的知识结构,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质疑探索的兴趣。

一、质疑能力

质疑能力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的初步了解之上。能够针对课文提出内在性的、开拓性的问题,就具备良好的质疑能力。

教学中,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与教师的意愿背道而驰,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反复强调要求,并且不断鼓励表扬善于质疑的学生,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式

1.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创造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时,我先播放一段赤壁大战的动画,在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定格画面,打出两行字幕:兵力:曹军八十万人,东吴三万人;结果:曹军丢盔弃甲,东吴大获全胜。然后打出一个大大的“?”,让学生质疑。

要巧用课题,课题是文眼,也是最吸引人的部分之一。如果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质疑,那么整篇文章的学习就将变得有迹可寻。如教学四下《番茄太阳》,写下课题之后,我就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这两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两个事物,作者却用来作为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已经预习过的学生自然根据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大概。我又依据事情发展的关键词“番茄”、“太阳”来引导学生逐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学生在学习文本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著名学者钱钟书读书时经常在书的边上写下自己阅读时的感受和疑问,这些碎玉散珠汇集起来,并经过加工,于是有了《谈艺录》。可见,阅读文本时的疑问是当时的情感体验,是非常难得的学习资料。在阅读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体会、心得与灵感,这些灵感稍纵即逝,要让学生及时记下,特别是有疑问时要随手记下。

3.设计问题单并记录完成情况。

问题单是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学习过程制作问题单,分成预习、理解和延伸三个方面,并及时自我记录完成情况。这种训练开始的时候,问题越细越好,慢慢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渐经过筛选,抓住纲领,那么问题也相应变得精要起来。但问题数量的变少并不意味着思考范围的缩小,应该鼓励学生将问题细化,努力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

预习时:我弄清课题的意思了吗?我读了两遍后能概括出主要内容吗?我扫清字词的障碍了吗?理解这篇课文需要查找背景知识吗?

理解课文时: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吗?我理清本文的思路了吗?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了吗?我喜欢这篇文章的什么地方,喜欢的原因是什么?我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引发了什么联想?

延伸时:我能模仿本文的写法学着写点什么?我能通过其他途径体现我对本文的理解程度吗?围绕本文的内容我还需要探究什么?

4.引导学生从“人、事、境、脉、理”这五个方面质疑。

围绕“人”字,可提:主人公是怎样一个人?他前后的态度或感情变化如何?在他身上发生了哪些事情?采用什么描法?

围绕“事”字,可提:写了几件事?是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怎样?贯穿其中的线索是什么?蕴含着什么道理?

“境”主要指环境描写。“脉”指文章的脉络、层次。“理”指文章的主旨,或是给人的启示。

以上问题只是教师给学生的大提纲,让学生在入手时遵循一定的规则来质疑,根据叙事、写景、记人等内容或者童话、诗歌、散文等依文而问。

5.根绝学生的质疑,层层深入,不断挖掘,深度理解课文。

如教学《第一个发明的人》时,我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抓中点词语质疑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质疑。学生会质疑是会思考的表现,学会了质疑,也就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三个重点句,再引导学生围绕句中重点词语提问。

第一句:“然而有一件事却使他深感不安。”重点词语是“深感不安”,引导学生思考,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问题:(1)“深感不安”是什么意思?(2)什么事使华佗“深感不安”?(联系课文内容,知道“病孩子动手术时痛得死去活来”这件事使华佗深感不安。)(3)病孩疼痛,华佗为什么深感不安?(深入思考,知道华佗有强烈的责任心,高度的责任感,他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4)这深感不安说明了什么?(领悟中心,知道华佗是一位时时关心病人,有崇高医德的医生。)

学生有了疑问,再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考、议论,问题解决了,课文也理解了。这样,既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学会发现,由思生疑,由疑促思。

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的去引导“思”,发现“疑”,调动学生“思”的积极性和“疑”的主动性。可引导学生从课题`中心句、中心词、过度句入手,启发思维,激发疑问。

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启发和激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是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开端,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有利途径。

在语文学习中,繁琐的分析、机械地练习是造成学生学习被动、缺乏思考、不会创新的主要原因。其实,学习探究应该是一项充满乐趣的活动。让我们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我的主要精力花在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上,观察学生表情的细微变化,揣摩学生的心理,用信任的目光、真诚的微笑激励学生探究,和学生一起讨论,适时点拨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表见解,寻找学习的合作伙伴相互帮助。学生在质疑探究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产生矛盾时的紧张,进行探究时的一本正经,体验到受启发时的喜出望外,享受到学习活动的乐趣,感受到质疑这种学习方式的好处。

参考文献:

[1]邵子华.现代语文教育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论文关键词:语文 口语交际 评价培养

我们知道,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文素质,阅读趣味,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交际水平,因此,语文的评价标准应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结合起来。而传统的语文考试里,只是片面地考查了读和写的能力,听和说的能力历来是语文的考试盲点。长期如此就造成了学生不会说话。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在大庭广众之下围绕一个话题,将自己的观点清晰地阐述出来,并且语态、语气恰当,声音洪亮,能够说服对方?又有多少人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有分寸地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呢?“不会说话”似乎已成了当今学生的通病,而职校生尤甚!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离不开口语交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口语交际能力甚至比读和写的能力更重要。而根据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社会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更需要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养成。另外,口语交际训练还可与话题思辨,写作实践整合,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辨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一石二鸟,事半功倍的功效。故笔者认为职校生更应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下面谈一谈具体的几点做法:

一、“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标准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方互动的过程。职校语文课程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具体可分为这样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如可采用分级评价,一级评价其是否有说普通话的习惯,普通话的标准程度;二级评价其诵读得是否流畅、通顺;三级评价其能否准确恰当地表达作品内容本身的情感。

(二)对学生口头介绍能力的评价

口头介绍是指对人、事、物作口头的描述,说明或评价。

要求能根据不同的环境、场合和对象,借助手势、姿态动作、表情等辅助手段,用清晰、恰当的语调对人、事、物作如实反映,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三)对学生交谈会话能力的评价

交谈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种口语交际形式,包括聊天、问讯、拜访、劝慰、请教、谈心、采访、洽谈、打电话、进行交涉等。

要求能根据对象、场合使用恰当得体的用语把心中的所思所想转换成口语表达出来,并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倾听,善于提出并把握话题。

(四)对学生演讲辩论能力的评价

这里的演讲也包括即席发言。

演讲的基本要求是能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富有说服力、感染力的材料,借助一定的体态语如恰当的表情、姿态、手势等,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而辩论作为思想交锋、激烈论争的高级语言形式具有双向性、对抗性、思辨性、通俗性等特点。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要有很好的思辨能力。

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可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性,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方法。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有诗文吟诵、社交模拟活动、讲故事、演讲、论辩、演课本剧、开展读书报告会等。针对职高生实际,在高一阶段可重点展开课前二分钟说话、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等实践活动,在高二、三阶段则可重点展开一些更高层次的口语训练,如演讲、论辩、表演课本剧、社交模拟活动等。为了保证口语交际训练的有机进行,我们安排单周周三的一节语文课为口语交际实践课,其他时间随机安排。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训练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当众说话的心理障碍

主要方法有下列几种:

(1)防治怯场

职高学生初上口语课时经常会怯场,表现为:嗓音发颤,满面通红,抓耳挠腮,严重的甚至脸色煞白。克服怯场的方法有:让学生充分准备以增强信心,营造气氛以使学生心情欢畅,热情鼓励以增加学生勇气,等等。应当注意的是教师要精心设计新鲜、有趣的话题并防止一开课就对学生挨个当众指正一番,以免造成畏难心理,否则,以后就很难培植起踊跃登台的风气。

(2)破除拘谨

演讲要当众立正,而学生上台后普遍心理拘谨,控制不住形体,诸如两脚不对称,两手不能自然下垂,胸部不能挺起,两肩不习惯后扩,腰、颈难于挺直,等等。对此,有必要着重矫正。“喊口令”是一个有效的训练项目。具体教法:教师示范喊口令,数遍之后,同桌二人对面站定,轮流指挥对方,直到声音、姿势规范为止。最后,每个学生依次跑步上台指挥全班。如此,全班在两课时内一直在反复练习几种基本的站姿,同学也焕发出最大的勇气,既声音洪亮,威风凛凛地指挥了全班,也不会因为当众立正和高声说话而感到别扭了。

(3)克服腼腆

上台时脚步迟缓,上台后眼皮低垂或目光转向窗外的学生,属生性腼腆。他们从小形成细声细语说话甚至沉默的习惯,他们上台后,不仅形体不当,目光慌乱,不易达到规范,而且音量小,发音含混。这种弱点,一靠群体同化,二靠教师疏导,三靠特定方式训练。如开口度训练:尽力张口,让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弯曲,将两手指第二关节轻松地伸入口腔内,然后大声发“a”音,比一比,看谁发音最响亮,最持久。对这项训练,腼腆的学生会感到吃力和别扭。但是在老师示范和班级演习的推动下,他们也能同步投入训练,登台表演。这样,可以彻底打破腼腆的学生不大声说话的习惯,并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平时说话的开口度太小,从而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

2.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学会说话的技巧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为此有必要在交际实践活动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学习说话的技巧和能力。创设情景,就是再现现实生活中的某种说话场景,然后据此让学生展开谈话和交际。交际实践训练中笔者使用了以下一些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让学生有话可说的情境口语题目。现举例如下:

(1)星期天下午,丽丽从家返校后,突然收到初中同学晓强的来信,信中表达了对丽丽的爱意。丽丽看信后,心情忐忑不安,拿着信来找好友娅娅……

(2)一清洁工正在扫地,一个穿着时髦的女子啃着瓜子走过来,瓜子皮撒了一地……

(3)李红与伟群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考试,李红让伟群把答案给自己看一下,伟群没有答应。李红因此与伟群友谊破裂。过了一个星期,李红刚好与伟群在上学的路上碰见……

(4)李彬是一名高一的学生,周六那天,他向爸爸要求买一台电脑用来学习,可爸爸说家里要造房子,买电脑有困难,以后再说……

(5)陈瑶在专心做作业,李思拿着超女贴纸兴奋地跑进来,哼着超女的歌将贴纸贴到笔记本上,吵到了正在思考问题的陈瑶……

(6)周末的傍晚,张波的同学到学生宿舍找林民问星期天去不去郊游,却发现他正在抽烟……

(7)你是某一招聘会上的主持,有一个应聘者正在向你走来……(各专业的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或特长进行特定的情景限定)。 转贴于  以上诸多题目可事先发给学生准备,实践训练课中学生以两人为一组抽题目进行说话训练。可有五分钟的准备时间,交谈的时间也需达到五分钟。进行此类活动教师应以肯定为主,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始终教导学生使用得体、文明、规范的语言,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水平。

(二)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具体做法有:

1.朗读课

朗读课中的朗读教学有这样一些基本任务:

(1)教师示范朗读文学作品,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学生朗读各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以利于积累经验和形成语感

2.说读课

说读课是朗读课的一种变式,课堂教学主要由读与说来支撑。

说读课在教学中的基本任务是:

(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文脉络的大体分析;

(2)复述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汇编;

(3)对课文内容进行有创意的补说与续说;

(4)用“说”的方式学用课文中的语言模式;

(5)对课文进行妙点揣摩,表达对课文美词佳句精段的揣摩品味;

(6)从课文内容出发,表述自己的联想或想象。

更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样的课型中,教师应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说话训练时能为学生设计一种“境界”迫使学生动机有所产生,合理而丰富地产生,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有话可说;另外在课堂提问中应避免那种一言半语的零星答问,而应充分发挥“演述”工作的训练功能,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感悟课文,交流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表达个性化的创见等形式来达到说话训练的目的。

3.学读(说)课

学生过硬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修得的,但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和能力往往是随机的,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为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笔者把教学这些内容的课叫做学读课或学说课。

这种教学的基本任务有:

(1)学习普通话语音的声、韵、调及表达手段。如普通话的造型手段有停顿、轻音、重音、快慢、声调的上扬或下抑以及虚气、拖音等。

(2)学习朗读、谈话、演讲、辩论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如朗诵区别于朗读,朗读只求忠实地再现文本,朗诵要求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因此,在音色、音量、语速、节律等语音造型手段的运用上要有适当的艺术夸张,变化幅度比较大一些。演讲则可理解为在众人面前有条不紊地、连贯流畅地说一段话。演讲的技巧主要表现在演讲者怎样引起听众对特定话题的重视,如何自始至终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3)学习求职与社交的原则、方法与技巧。

这一方面的学习属于实用口语的技巧指导,教师可在理论上教给学生一些应注意的原则与问题。如应聘的原则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之有物,避免抽象;确认提问内容,切忌答非所问;要有个人见解,有个人特色。面试交谈也有一些应忌讳的问题,如忌心不在焉,忌喋喋不休,忌自我吹嘘,忌太多专业术语,忌丧失自信等。而我们国家是礼仪之邦,当然社交上也会有一些应注意的问题。如社交分为:拜访与接待;赞扬与批评;劝慰与道歉;拒绝与应对等这样几个方面。教师应分别教授给学生其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与方法。如赞扬别人时应做到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要区分场合,为人着想,要讲究方式,灵活多样等,而批评别人则要做到忠言而不逆耳。当然,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必过多注重口语交际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而更应重视在各种实践中通过实际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三、“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方法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质疑;感悟;提升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指明方向、启发思维和调节气氛,是一门教学艺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提问具有很强的技巧性,独出心裁的提问可以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1、在课题中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课文题目,可以捕捉到许多信息:文章的体裁、故事的主线、课文的思想……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如《用心灵去倾听》这篇课文,学生读了课题之后,教师不妨来一句:“读了课题后,你有哪些疑惑?”学生便会很自然地提出“倾听是用耳朵的,怎么用心灵去倾听的?”“谁用心灵去倾听?”“倾听什么?”“为什么要用心灵去倾听?”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学生提问,在课题质疑环节就将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地呈现出来,可以使课堂学习的目的性更强。

2、在品读词语中质疑

“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教学中启发学生选择课文中的精准词语与它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用“换一换”的形式,仔细解析它们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色彩、韵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的感悟也会迈上一个新台阶。一位教师在教学《桂花雨》时,出示句子“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香里”让学生讨论“浸”字能否换成别的字词。很快有学生说可以换成“飘”字,因为“桂子开花,香飘十里”。随后教师出示句子“整个村子都飘在桂花香里”让学生品读“浸”与“飘”在句子中扮演的角色。通过细细揣摩,学生得出:“飘”这个词没有厚重感,给人稍纵即逝的感觉;而“浸”字让人感受到整个村子包裹在浓郁的桂花香气里,带来了幸福与安详。一个“浸”字道出了作者对桂花树的热爱之情。

3、在赏析句子中质疑

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必须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重点句、疑难句进行品析感悟,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句子容易使学生产生质疑,也是值得质疑的地方。如课文《一夜的工作》中,“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学生读了这些句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出这样的疑问:一个国家总理的夜宵为什么只有绿茶和花生米这两种普通而简单的食物呢?“数得清颗数”是什么意思?“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到底有没有增加花生米呢?这些问题的解决,能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生活简朴的高尚品质。

在赏析句子时,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也是不容忽略的。优美语句包含运用修辞的句子,是表现力非常强的句子,也是富有艺术特色的句子。如《林海》一课的句子,“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引导学生研究运用修辞的句子,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写作能力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在标点符号中质疑

文章中的一些标点符号看似简单,实则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教学时,如果教师注意挖掘,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如学习《穷人》一课,文中多处用到了省略号,我适时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省略号?用法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作用?这样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使文章情感得到升华。

5、在课文插图中质疑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关键;教学关键 语文作为各阶段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学生有效汲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初级阶段,而且是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知能力的最佳阶段,然而,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不足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主动教授知识,而自己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而对于学生自身,严重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意识。如此情况,不仅不利于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知识,而且严重阻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丧失了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致使小学语文教育不能有效进行。

2.教师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台讲授、板书与教材作为讲课的依据进行。长此以往,不但很难发挥教学效果,而且很容易使小学生丧失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渐渐产生厌学情绪,严重阻碍了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学习,不利于学生小学阶段的能力培养。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1.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语文教育质量,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感兴趣的语文话题,进行有效引导,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学生会逐渐对小学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更有利于教师有效地传授语文知识,和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

2.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外界事物的认知阶段,对眼前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而且有丰富的想象力,在语文学习中也是如此,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发挥想象力,针对学生的一些问题,要细心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小学教育阶段作为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各学科的教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作为我国传统的基础课程,更是小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在现阶段新课程改革推动下,小学语文教育更要积极进步、发展和改革,在教学观念上要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更要推陈出新,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丁晓芹.小学语文课堂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实现[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7).

[2]孔霞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J].新课程:中旬,2011(7).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质量 有效性 措施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我国的小学生能够对自身所学习到的语文知识进行充分利用,进而解决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小学生就一定会真切感受到进行语文学习所具有的快乐和乐趣,这样小学语文学习才能够真正成为我国小学生学习过程中以及日常生活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想要将这一目标实现,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对当前时代不断变化和发展进行顺应,结合当今社会的不断改革和进步,对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施一定的创新,本文中,笔者就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新课程理念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要培养学生积极性

近些年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一直都面临着全新的课程改革,为了对更高水平以及更高层次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品质进行追求,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到解放自身思想,将自身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就能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所具有的乐趣,使得小学语文能够真正成为小学生学习过程中以及日常生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想要将这一目标实现,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对当今时展的形势进行顺应,伴随着当今社会不断改革以及进步,进而对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来实施严格的创新。笔者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过程中,只注重使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小学生一定会觉得十分辛苦和痛苦,从本质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如果小学语文教师真正能够在自身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适当变通,将小学知识很好地融入到教学情节之中,使得小学生能够成为语文教育教学故事中主人,这样小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十分感兴趣,与此同时,加深小学生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理解以及探索,进而实现快乐学习语文这一效果以及目标。

二、新课程理念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要多举例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提升举例子的频率,这样能够使得小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来说至关重要,语文知识不容易被学生理解,所以,如何才能够使小学生将语文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就必须要举例子,在语文教师举例子过程中,必须要对当前文学热点的问题进行结合,引出其他学科的内容和知识,这样不仅仅能够对小学生思维进行激发,更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满足小学生自身所特有的好奇心。在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举例子的过程中,要注重将语文知识和历史知识以及地理知识进行相互结合,使得小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和开展语文课程的过程中,拓展其自身知识面,再通过自身的知识面来促进学习语文课程,这样不仅仅能够符合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自身所提出来的要求,更加能够使得小学生对语文课程所具有的有用性进行真正体会。

三、新课程理念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要完善备课

近些年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一直都面临着全新基础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为了追求更高水平以及更高层次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品质,要求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到解放自身的思想,将自身教育教学的观念进行转变,想要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除了要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行提升以外,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完善备课,做好实施小学语文课堂开始之前以及小学语文课堂结束以后的工作,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实施有效备课的工作,备课必须要按照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课程标准以及教材这样两个基本的环节来进行实施,每一个课程标准都必须要从本质上来帮助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体系、教材知识以及教材深度和广度进行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备教材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和语文教材各个知识点、各个单元、结构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写作意图的关系进行掌握,所以,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在自身实施备课的过程中,多举例子,多选时事,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小学语文教师备课的同时还要对课后作业进行准备,小学生在学校所学习到的知识必须要和社会实践以及生活实践进行相互结合,这样能够使小学生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灵活。

四、结语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新课程理念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要培养学生积极性、新课程理念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要多举例以及新课程理念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要完善备课这三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究。

参考文献:

[1]李梦.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6).

[2]袁爱军.浅谈多媒体在课本语文向生活语文转变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197-01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给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在课程结构、教材建设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结构;教材建设;改革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 即课程结构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必须引起重视。

一、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而《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将语文课程当作一个不断开发、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对教师的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整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各有侧重”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内部课程设置要具有对应性,并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区分能级”是指不同学科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探索过程和发现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量不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有长效短效之分,学科教育类课程内部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能级,实现学科的互补;“明确阵地”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内部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课外教育阵地和社会教育阵地,立足于不同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教育知识学习和语文教育能力形成。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三个层次”是指包含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紧密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以中观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为主的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以及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学科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次序,越来越贴近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技术、实践方法、课程评价等内容整合其中。“四个方向”是指具体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研究、教育技术(主要指软性技术)、教育研究与设计、教育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 传授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三块阵地”是指课堂教育与训练阵地(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与训练阵地和教育实践阵地(包括到小学进行的见实习和参加社会语文教育活动等)。各个阵地学生和教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各不相同。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二、教材建设改革

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因此,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专业建设实际和各地初等教育存在的地域性差异,新教材的体系建设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一是教材应该由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具有深入研究和深厚修养的人员编写,理想的人员构成是高等学校研究初等教育专家和小学教育界的名师的组合。这样,既可以站在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育全貌,又可以站在微观的、实践的角度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内部,编写出的教材则容易体现出一般学科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篇7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96-01

审美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又是一种精神体验,还是一种具有可塑性的社会实践。审美教育是审美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审美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生动体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积极渗透审美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和现代急功近利式教育理念的戕害,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向往和追求,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项重要标志。审美教育,是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相关的美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将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环境等作为审美对象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接受教育中不知不觉提升对美的体验、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进而达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语文是小学学科门类中审美教育元素和资源最为丰富的学科,它同时具有人文性、思想性、审美性与工具性等多种特点。小学生心理具有迅速、协调、开放、可塑等特点,正是开展审美教育的关键和重要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什么教育,有利于培育小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念,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培育高尚的审美情操,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此外,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要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还要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入审美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所存在的不足

1、忽视审美教育

由于受到几十年应试教育和传统“识文断字”思想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一些教师将教学的任务和目标立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生字、新词,背诵了多少课文,片面强调小学语文识文断字的工具,而对审美教育的渗透问题重视不够,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侧重文字知识而忽视审美教育的现象。

2、学生主体性未突出

教学是教与学的关系,其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不太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不深入了解小学生的阶段特点、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完全以“我”为主,对审美知识进行灌输式的传播,使得审美教育难以真正达到切实效果。例如,在讲解古诗《画》时,教师先阅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然后讲解出现“山”无色、“水”无声、“花”还在、“鸟”不惊的原因在于这是画上的,不是真实的,但是却常常忽视进一步挖掘审美:这幅画美在什么地方?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巧妙之处?从而对小学生进行审美引导和教育。

3、缺乏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考量标准和“指挥棒”。而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审美教育是一项很难量化的工作,使得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对审美教育的渗透问题还停留在倡导和时刻安排上,而缺乏科学有效考核评价体系,难以对审美教学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和监督。

二、实现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渗透的途径探索

1、积极创设良好审美的学习情景

学习情景是开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环境与氛围,对审美教育的渗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教学情景意识,积极营造真切、形象、生动的审美情景,不断激发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欲望。例如,在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中,有许多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绝句》、贺知章的《咏柳》等描写美景的名诗名句,在讲授这些美学诗文时,不能够停留在对课文生字和意思的简单理解上,而要结合小学生周围的自然美景和生活体验,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让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学会感受美和欣赏美。

2、积极引导小学生感受汉语的美

汉字是一种具有特殊美感的文字。汉字具有书法美、音乐美、建筑美等多种美学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与汉字“亲密接触”,激发学生的识字、写字兴趣,感受和领略汉字汉语文化的美妙。同时,应针对不同阶段和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针对刚开始学习点横竖撇捺等汉字的一、二年级学生,要努力让他们从汉字基本笔画中感受汉字的方正美;对于有一点汉字基础,正处于写字练字关键时期的三、四年级学生,要努力让他们领略汉字的结构美;针对五、六年级具有相对较强的汉字学习基础的学生,则要在汉字的表意和情感上进行引导,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音乐美和气韵美。

3、积极鼓励学生发现和表达美

世界上美无处不在,但美不仅需要被发现,还需要被“创造”。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发现美和表达美。例如,在讲解《哪座房子最漂亮》时,可以将课文内容与小学生身边的建筑物观察实践相结合,然后鼓励小学生积极寻找周边自己认为“最漂亮”的建筑,努力寻找出“漂亮点”,然后进行简单的作文写作,写出自己心目中最漂亮的“房子”,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小学生的寻美、审美的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是审美教育的指导者和推动者,必须具备较好的审美能力与素质,才能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促进审美教育的积极渗透。因此,加强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过程中,除了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进行积极探索外,还要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审美能力和水平的培育和提升,通过自主学习、教育培训、集中研讨等方式和手段,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 侯 敏.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水平;新思路

一、引言

小学教育是学生接受知识和培养习惯的起点,而小学的语文教育则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而高效有序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鉴于此,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提上日程,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创教育新局面,展开教学新思路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重心所在。二、小学语文教育开展新思路的意义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推进,如今已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众所周知,这种教育体制的改革是一段长期且复杂的路程,因此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教育观念老旧、教育水平较低和教育方法落后的尴尬局面,使得素质教育难以真正得到实施[1]。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另辟蹊径,开拓创新,以新思路战胜旧观念,新方法代替老路子,做到真真正正的实现对小学生语文教育的改革,把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到一个高层次上来。

二、小学语文教育现状

小学语文教育在改革道路上收获颇丰,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难免成为影响课堂质量的因素。或者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小学生的引导性不够强,没有能够做到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鉴于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对教师引导能力和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要求是较高的,这些不足需要及时认识并抓紧解决[2]。

三、小学语文教育的新思路

第一,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的认识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的分析、理解能力,强化对小学语文基础教材的认识能力,小学语文在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因此,教师要以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教师在备课和授课阶段,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剖析,延长教材的知识内容,对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和安排,对学生进行合理授课。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表现小学语文学科的人文化特点,传播正能量,以听、说、读、写四种方式向结合,利用流畅的语言、真实的情感渲染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3],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教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常识有着明确的认识,在课堂中利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对学生进行授课,通过教学视频、学生表演、课后练习等方式,来强化学生对于这一课的认识。

第二,以启发和引导为主的教学模式。小学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极强,因此,教师才要用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针对教材,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多思多想,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引导,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不断加深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学生的智力,并且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坐井观天》这一课时,要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然后进行多媒体教学,利用教学视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画面感,并且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强化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故事道理的理解。

第三,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建情境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积极良好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教师要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内容中,通过学生自我表演、合作表演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自主思考创造积极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的创设背景,利用现有的生活理论常识,通过多媒体、演绎推理等途径,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常态化。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这堂课时,要求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利用学生的现有知识和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说说在表演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如问题太阳到底是什么时候大,让学生进行讨论,充分调动了课堂氛围,扩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去创建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

四、结束语

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要真正将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上来,就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从学生自身和教学实际出发,以开创教育新局面,展开教学新思路作为指导思想,把小学语文教育落到实处,才能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走的又快又稳。

参考文献:

[1]于英武.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3(14):56.

[2]吴丽娟.对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材选编及教学研究的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2(08):26-27.

篇9

关键词:高段小学;语文阅读;写作能力

G623.2

语文教育,有侧重点,只有,在教育中,突出重点,采取有效的教学行为,才能够真正达到你想的教学效果。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更加需要得到教师的科学指导,才有助于他们学习与探索能力的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通过知识记忆能够达到的,而是需要不一样的教学途径。阅读与写作,是高段小学需要着重教学的。这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巨大动力。

一、高段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学生能力提高

我国教育的发展一直处于不断改进的状态,这是因为我国将教育当做一项长远的发展任务。小学生朝气蓬勃,如果能够给予科学的引导,将会极大地促进他们以后高效学习。由于教育改革的进行以及深入,教师调整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采取了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小学语文教学有了一定的改观。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整体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1]

2.实效性不足

语文教育具有明确的目标,对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具备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能够解决多数教学问题。尽管如此,小学语文教育的效果并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状态。通过对学生的检验,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语文教育的成效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更重要的是,有许多学生对语文教育产生了反感情绪,更加不利于语文教育的高效进行。语文教育实效性不高,是目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不足,需要得到解决。

3.阅读写作教学需改善

尽管小学语文教育进步明显,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有许多部分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教育的要求。许多学校依然一味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欠缺。此外,阅读写作方面的不足是一个较大的问题。这两方面的学习是每一个语文学习者都必须高度重视的。广大语文教师没有做到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教学,导致教育中存在较大的不足,不利于后期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高段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语文教学的需要

教育发展作用明显,能够让广大学生受益。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把握重点,才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教学问题,改善教育。小学语文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以往教育中的经验,而是要不断前进,争取更多有利的因素,有效改进教学情况。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上,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必要内容,阅读、写作的方面的学习不容忽视。学生需要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两项。这是为教育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的途径,是新时期小学语文教育发展解决所遇到问题的重点所在。

2.促进学生进步

我的教育发展一直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教育是我国一直以来在进行改良的重要对象。以往教育在如今已经显现出许多漏洞。而现今社会情况变化,要寻找更加适合学生需要的教育途径。学生们需要认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并且在学习活动中正确把握两者,这才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阅读与写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不断充实自身,是学生获得不一样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

3.解决教学问题

小学教育持续发展,改进教学十分必要。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探究,正确把握不同性质的教育问题。虽然打好基础在语文学习中是有必要的,但是处于高段的小学生,不能一味依照以前的学习模式。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需要得到尽快的解决,才能够改变当前不良的教育局势。现今小学语文教学形势并不是完全乐观的,许多学生没有认真学习,忽视重点的学习内容,平常上课没有积极性。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2]

三、高段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1.不断积累

高段小学语文教育中对阅读与写作教学,学生首先应当在思想上对这两者进行肯定。这是促进学生从行动上展开针对性学习的前提。学生们应当明确了解这两项能力的提高,并不是短时间之内能够达到的。教师要学会引导,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积累,长期积累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坚持积累,学生能够充实大脑,在无形之中拥有一定的阅读与写作灵感。通过优秀文章的阅读,如《师恩难忘》、《滴水穿石的启示》等文章,进行不断的积累,并切实实行,才有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促进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3]

2.注重锻炼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用脑,其中,阅读与写作就更是如此。阅读与写作学习在难度方面也明显不同于基础知识。学生要具备耐心与毅力,不能半途而废。注重锻炼是学生必须要做好的工作。教师需要在这项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如在一个星期内,专门利用两三节课进行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选择好的阅读篇目,如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可以进行着重阅读,因为这篇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情感是小学生们需要进一步理解的。除了阅读,也需要学生们自己动手写作,进行课堂随笔练习。如果能够把握好文章中的精髓,将大大有助于学生相关能力的提高。

3.进行总结

任何科目知识的学了坚持,也需要进行总结。总结是查缺补漏地重要方式,是学生明确自身不足,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的重要途径。总结工作,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让老师进行参与。由于学生在整合能力方面尚有欠缺,教师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阅读,存在一定的相通性,教师可以对不同的篇目进行分析与总结。如对于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对于这类相似的文章,可以拿出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相通点,这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途经。

参考文献:

[1]邓雯.妙笔生花――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随文练笔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268-269.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现状

引言

汉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历史文化的一种体现,是我们国家56个民族共同交流的语言,是我们作为中国人必须掌握的一项最基本技能。小学作为人生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起点,在小学就打好语文基础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能提升自己的交流和沟通水平,也能促进其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小学生在语文课本中能对社会有一定了解,增加自己的人文情怀,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小学语文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上述水平和能力的发展,对学生将来的成长具有近乎决定性的作用,更能决定学生将来能否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水平和发展速度极不均衡。本文对新形势下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进行剖析,深入思考解决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一、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剖析

(一)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很重视,这种情况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尤其突出。在此阶段,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的是识字、写字等环节的教学,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教学与训练基本上忽略,这样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十分不利。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许多教师对小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认知停留在传统时代,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认识不够准确,主观认为现在低年级的小学生并不具有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导致教师不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二)语文课堂上教师对提问和朗读技巧把握水平不高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许多教师按照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提问以达到启发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提升朗读能力,提高学生语言逻辑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做好,主要是教师对教学的目标把握出现偏差,没有抓住课文的关键,在提问过程中,朗读技巧不够,使学生产生回答问题时的畏惧心理,有的还会对语文课程产生反感,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目的,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提升自身对提问和朗读技巧的把握,增强提问有效性,使学生相应能力得到培养。

(三)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忽视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我国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安静的灌输式教学形式在我国课堂教学中已渐行渐远,现在的课堂已被热闹活泼的开放式教学所取代。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学形式也在追求开放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味想着创新,导致一节语文课下来,有许多学生的基本识字任务都不能完成,简短的课文也读不熟,这样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十分不利,不仅不能增强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而且还会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到负作用。

(四)学生学习被动

小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相较于初、高中生来说,还比较差的,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学习中,这一点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绝大多数小学生习惯被动学习,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许多学生都不能独立完成作业,需要其他人的帮助。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仅没有得到锻炼,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习惯造成很坏的影响。小学作为学生思维和智力水平发展速度极快的阶段,如果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的培养,那么在后期的学习中,由于基本知识水平掌握不够,会给新知识的学习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学生长期被动接受老师灌输式的教学,不仅不能真正掌握小学语文的精髓,而且不能自己对知识进行加工,导致语文水平得不到提升。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以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要如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

(一)将学生置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

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使得许多小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已经参加过许多培训班,语文方面的知识也有一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如果只是进行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学校教育中还应重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以发展学生为目的,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采用合适方式引导,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提问的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许多研究表明,将学生置于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学生的创新性和思维能力才会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更应营造自由、轻松的环境,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中,自信心得到有效建立,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信任,日后,学生在课堂上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慢慢地发掘其语文学习的潜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改变,提升我国小学语文对学生的帮助作用。

(三)科学有效地布置适量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一定培养,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他们进入社会后,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竞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给学生布置适量课外作业也是依此目的进行的,教师有计划地布置一定数量作业,使学生在小学就开始接触一些优秀读物,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长学生见识,而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智慧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对学生进行及时积极的评价,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客观条件,此阶段学生不仅年龄小,心理也不成熟,他们需要在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时表扬,在表扬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肯定,对学生异想天开、发散性思维要予以有效保护。老师的肯定能促进学生自信心和创新精神的提升,无形中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提高课堂活跃程度。

结语

小学生作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受到良好的教育。语文作为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可,增强民族荣誉感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我国社会各界人士均应充分发挥自身力量,为我国的小学教育创造环境,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语

参考文献

[1]林生华.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1,60:61-62.

[2]冯磊.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陈.小学语文教材练习系统比较研究[D].苏州:长江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