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社会责任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社会责任重要性

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目标;道德力量;员工权益;环境保护

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尚未归一,笔者认同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相剥离,有计划地主动承担对相关利益者的责任,创造利润,获得良好品牌形象和社会赞誉,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理论和实践不断证明,践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但由于规模小、资金紧缺、人才贫乏等原因,许多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导致假冒商品横行、劳资纠纷不断、环境污染严重、企业文化欠佳等问题。本文将从强化意识、创优产品、完善管理、保护环境、参与公益等环节,提出中小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主要策略,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以践行社会责任为企业第一目标

企业的目标很多,但系列目标中,什么是第一目标,或者说根本性目标呢?既有的研究强调三种观点,即是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而笔者认为是践行社会责任。

不管是利润最大化,还是其他企业第一目标,他们本质属性的另一面应该是企业存在和发展,如果企业都不在了,一切实践,一切理论,一切概念、一切理念、一切目的都无从谈起。

如何才能发展,适应环境最重要,就像一块水地,只能种水稻等适水物种,种玉米,正常情况就不行,除非你把这块地变成干地。环境的因素是很多的,但和企业销售环境相关的是重要因素,因为企业可以没有工人,可以没有设备,但决不能没有顾客。现今的顾客,是理性的顾客,顾客为什么要选择企业产品呢?“物美价廉”是经典的回答,也就是产品好,价格相对实惠,如果做不到这两点,企业的命运就是关门,因为现今的市场,是买方市场,市场现只需78件产品,可供应103件产品,那么提供多余25件处于劣势产品的企业只能倒闭,而实现“物美价廉”,从伦理角度理解,就是为相关利益者――顾客创造了价值,尽了社会责任,其过程中当然也实现了利润和股东的价值,但考虑顾客价值、践行社会责任应该是第一位的,从目标的角度来说,应该是第一目标,否则,闭门造车,所造产品很难成为有需求的产品。

践行社会责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除了产品创造,在劳资关系、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应体现社会责任,而且都应该把践行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从契约论角度理解,企业是特定的契约,社会是特定的契约,契约的重要精神是平等,市场经济下,可理解为合作共赢,如果我们考虑不到契约各方的利益,这契约就可能消失,企业将不是企业,或是不正常企业,考虑各方利益时,是不是应该首先考虑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呢?现有环境下,利益体竞争意识强烈,利益体素质越来越接近,所掌信息越来越对称,决策越来越理性,应该首先考虑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这就如:在一个机房工作的员工,都是计算机专业博士毕业,耐劳精神和经验等其他素质差不多,这时要在他们间展开竞争,那只能靠软实力――“道德”来竞争,否则,多行不义,必自毙,不毙,也失去信用,苟延残喘,这“道德”从企业角度理解就是“践行社会责任”。支撑结论的管理理论可以引用“父道主义”,企业和利益体之间因契约的存在,实形成了一非正式组织,在这组织中谁会成为具有“父亲”一样影响力的主体,那只能是具有“无私父爱”精神的主体,最终大家都有“无私父爱”精神,将形成共赢局面,过程中,自己先入为主,考虑别人的利益,是建立在考虑自己利益基础上的,往往会演变为“利用别人”,这是和“无私父爱”相矛盾的,在分工中,自然就不能处于“父亲”的角色,没有“父亲”的影响力,所获也不应是大的影响力所获(大的影响力所获应是一种非排挤的、非平均主义的、公平的、受尊重的、被拥护的所获)。当我们认可这“道德力量”的时候,我们不反对“狼道主义”,不反对兼并,因为“狼道主义”存在的前提是有“羊”的存在,真正的兼并应该是建立在资源优化的基础上,实会增加整个利益体的福利,另外,我们践行的社会责任应该是有限度的,或是有适度的,应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原则下践行社会责任,不能一味追求社会责任,那企业就没有利润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这样的话,企业就不是企业,是不以营利为目的非营利组织,或不成任何组织,这就像一个人只能举40斤,你让他举80斤,那怎么举得起来?将“无法开展正常活动”。

二、保护消费者利益

传统观点认为企业提高质量,是迫于竞争压力,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竞争压力确实是企业注重产品质量的原因,但未认识到践行社会责任对提高产品质量作用,那是不严肃的态度。一个践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不会为了眼前利益就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因为责任信念能够引导它不断超越自我。也就是说,这类企业注重产品质量是出于双重考虑,既出于竞争考虑,也出于责任考虑。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中小企业应加强企业产品设计和品质管制,提供给消费者安全可靠产品,以免危害消费者生命和身体健康。在产品的包装或说明书上有完整和正确的表示文字,当因产品缺陷而使消费者受到伤害时,负起责任,履行对产品的保证,同时利用可行途径,处理顾客不满,杜绝虚伪不实、过度夸张的广告活动和推广活动。

三、保障员工权益

员工是中小企业人财物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的根本,传统观念中,企业把人物化,不管员工死活,在现有条件下,这种情况法律面前就过不了关,像黑砖窑事件,激起人们极大愤怒,民众纷纷严厉谴责,要求严惩犯罪、追究官员责任,媒体更是义愤填膺,口诛笔伐。现行状况中,有的中小企业虽也尊重法律,但遵守法律只是践行社会责任的最低要求,其管理活动中,人性化程度不够,就像有的中小企业平时尽量加班加点,不容易放假,且不说上班时多花多少水电,长期以往,员工一直处于疲劳状态,劳动效率显然低下,偶发生产运行事故也属常理,成本无形中加大。而有的中小企业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健全劳动保护制度,保证职工安全卫生劳动环境,关心职工福利,加强职工再教育,不断提高职工文化水平和技能,形成了优良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现实的生产力,创造了好的经济效益。

四、防止环境破坏

中小企业应从战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改变急功近利思维方式,把预防污染、塑造形象当做企业的长期战略任务。投资前,除做生产、营销等方面可行性分析,还应对自然生态等进行评估,以避免环境恶化;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力度,开发绿色产品,以有效方法使用各种资源,减少资源消耗;积极开采和利用有利于环境的新能源、新材料,在产品包装和设计上改进;提供对生态环境而言优异的产品,减少公害,并作为有力的竞争工具;企业要定期检讨公司生产过程,找出浪费资源或造成污染部分,迅速谋求改善,同时加大对污染防治的投资,减少企业对环境的破坏。

五、力所能及地参与公益事业

企业应根据自身财力,捐助社会慈善机构、社区医疗、社会福利机构等;支持各种教育文化事业,以提高社区文化水准;鼓励管理者抽出时间,参加各项义务工作,主动提供资金和管理能力,协助政府或民间机构解决社会问题等。

六、结束语

总结文章,纳其特点,可归为两:一是勇提践行社会责任是第一目标新观点,并用规范研究法论证,虽然角度有限,但也算思路缜密,逻辑清晰,以期对更深层次的研究起抛砖引玉作用;二是针对中小企业提出具体可行策略,所提角度,可算一功,并系统阐述,也算苦劳吧,当然,智者会问:“为什么不是所有企业的策略”,其由为社会责任内涵丰富、策略多样,而文中所提是中小企业可及的策略。

参考文献

[1]赵琼.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话[N].经济日报,2004-2-14.

[2]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0-50.

[3]成刚.利益相关人与企业伦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77-90.

[4]杨爱仙.经济学和法学视角下的企业概念诠释[J].商业时代,2010,7:64-65.

篇2

【关键词】商学院;MBA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MBA是源于欧美的一种专门培养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员的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我国MBA教育自开办以来,已经有20余年的办学历史,为中国社会培养了15余万名MBA毕业生,他们其中不少已经是单位的高层或骨干,是重要的决策者和行为示范者,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将影响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决策。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批掌握经济运行规律、熟悉工商管理、恪守职业道德的MBA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MBA教育偏重于对知识和技能的教育,MBA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逐渐显现出来。伴随着近几年环境、社会、经济等领域负面问题的频频出现,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商学院MBA的社会责任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社会责任内涵、重要性

1.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著名学者阿基.B.卡罗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社会责任理念为: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可见,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社会寄希望于企业履行的义务,不主张把赚取利润作为企业的唯一目标,而更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注重生产过程中人的健康、安全和应该享有的权益,注重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2.社会责任重要性

对于企业来说,承担社会责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可以得到单位内部员工和社会的认可,树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赢得较高的口碑。其次,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会积极关注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而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降低能源消耗率,改善企业所在地的生产经营环境,从长远来看会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可以赢得组织认同和社会声誉,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使企业得以保持长期可持续地发展。

对于商学院来说,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商学院MBA教育项目作为培养职业经理人和高级管理人才的摇篮,加强MBA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有利于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自身或者推动企业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其次,加强MBA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趋势。社会责任是跨国企业普遍所倡导的理念,我国进入WTO后,企业经济行为要和世界接轨,要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和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而MBA教育是社会责任培养的重要载体。再次,加强社会责任教育是商学院办学的需要。当今商学院的办学竞争日益激烈,一些知名商学院积极参加国际认证和国际排名,而MBA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其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他们认为商学院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外,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层次的社会活动,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帮助,多做社会贡献。可见,商学院通过加强MBA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可以培养更加全面发展和更为合格的经济管理人才,同时也促进了其培养体系的完善,提升了办学质量。

二、商学院MBA社会责任教育现状与问题

1.商学院MBA社会责任教育现状

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曾经就商学院的MBA社会责任教育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受到商学院普遍关注,绝大多数的院校认为有必要把企业社会责任融入MBA教育中,而且所有的MBA培养院校都愿意支持和参与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工作。

目前,国内大多数商学院已经将社会责任教育引入到课程体系中。已开设的社会责任相关课程主要有“企业伦理”、“商业伦理”、“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等;还有一些商学院将有关内容嵌入到“领导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中。此外,各商学院还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MBA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较常见的有研讨会、讲座和社会实践等,邀请企业高管、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通过对话形式共同探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同时部分院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如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地震捐款、捐物,组织MBA学生参加中国红十字会的活动等;有的学校还鼓励MBA学生捐知识、捐经验,比如中央财经大学开展的“学长助推成才计划”,组织MBA学生与本科生进行结对,帮助本科生成长成才。可见,加强MBA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已经成为商学院的共识,在商学院的积极努力下,我国MBA社会责任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存在的问题

(1)商学院对MBA学生社会责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国内商学院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对MBA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但相比国外商学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商学院MBA教育强调商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MBA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重视不够,仅有一半左右的学校设置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选修课。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研究并没有深入到商学院的核心观念,商学院也没有把它作为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MBA学生对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MBA学生平均有着6年左右的工作年限,大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有着明确的目标,其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形成。有相当一部分MBA学生在攻读学位的目的上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如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能实现职业转换,获得更高的收入;结交更多的朋友,扩大人脉资源等。这种倾向导致了学生乐意参加有助于实现他们目标的活动,对于社会责任教育、诚信教育等相关课程和活动,缺乏一定的兴趣。就目前国内商学院已经开展的企业社会责任教育而言,其课程内容匮乏,不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尽管院校组织的慈善捐款活动很多,但多流于形式,很难让MBA学生明白社会责任的丰富内涵,结果是使MBA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较为肤浅,简单认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能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形象,但与降低成本和风险,提升社会经济效益无关。

三、加强MBA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措施

1.增加社会责任教育投入,强化相关课程设置

为了应对社会责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商学院需要增加社会责任教育方面的投入,包括培养专门教师,组织编写教材,吸引更多的教授投入到相关研究和教学中等。很多院校将社会责任教育作为相关课程的一个模块,建议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设立,并将企业社会责任原理融合到商业课程中,进行适合中国本土文化的企业社会责任案例的开发与撰写。

2.通过多种方式,提升MBA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实践

商学院在做好招生、教学、就业工作的同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多种方式全面加强MBA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促使商学院毕业生能够以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判断问题、做出决策、采取行动,并积极影响周围的人。如以研讨会和讲座形式,邀请企业高管、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加强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当志愿者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他们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组织举办的活动,如积极捐款、担当社区义工、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等活动。

3.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推进社会责任教育

企业社会责任教育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需要政府教育相关部门、企业等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首先,建议由教育部学位办牵头指导,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举办任课教师培训班和研讨会,组织教材、案例的编写,并制定MBA社会责任教育标准,对各培养院校进行指导和考核。其次,企业在招聘行为中,应设置环节对MBA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考核,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参加过社会责任教育相关课程并拥有社会责任实际经历的MBA毕业生;同时,有着良好社会责任的知名企业,应走进课堂,就其社会责任的做法和经验对学生进行讲授,并积极参与社会责任教学案例的开发。此外,国际认证机构及排名机构也应加强对社会责任的考核,增加其分值比重。

参考文献:

[1]王鲜萍.社会责任视角下的MBA教育取向[J].经济研究导刊,2007(10).

[2]方桂荣.论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8).

篇3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泰国企业方向;企业发展;泰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2

一、引言

当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适应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为了取得业务的成功,企业必须自我提升,学会适应,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社会是决定企业生存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企业未来业务可否持续增长的关键要素,因此,企业为了成功不仅要考虑到经营业绩和财务数据,还要考虑产品质量、员工满意度、对自然环境的危害等社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应该在整个战略层面上考虑到社会责任问题。

此外,美国和澳洲国家出现的经济危机,几乎使得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即便是具有强大营运能力的大型企业,也逃避不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必须想办法生存和适应。而能够帮助企业渡过经济危机的方法之一就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产品“口碑”,改善产品市场状况。这些责任包括:保证产品安全和服务质量、保障劳动报酬、福利和劳动安全、保护自然环境等。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是决定企业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为了响应社会的要求,根据企业管治的原则进行业务经营的一个关键。

二、泰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

在过去几年中,泰国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发生了重大转变。这可以说是泰国企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表现在企业管理思维方式发生转变,开始注重经济增长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平衡。不少企业开始采用可持续发展策略,设置企业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机构、任命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委员会、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举行研讨会等方式,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是泰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途。回顾两三年前的“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情况”调查,会看到一些有趣的“现实”。

第一,泰国企业社会责任还落后于其他国家。2009年Grant Thronton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显示泰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仍然落后于其他国家,尤其是改变企业的业务流程(Business Process)这一方面。弗里德里希·威廉(Fredrik William)对34个国家中使用企业社会责任预算工业部门(例如,石化行业工业、能源行业工业、建设行业工业、金融业)的调查显示,泰国是环保投资最少的国家,即使这项措施是最重要的企业社会责任之一,且最容易为社会公众所知晓。

第二,大部分泰国企业在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方面存在漏洞。从“亚洲企业社会责任的真实图片”(CSR in Asia The Real Picture)来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信息透明度,仍然是泰国公司的一个极大挑战。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所提供的标准可持续发展报告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和接受。但是,该组织在2009年的调查发现,在泰国,仅有三家公司使用这个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评判标准,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状况。

第三,泰国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比较有限。2008年Thaipat Institute在泰国全国各地76个省调查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受访者是管理人员总数4,350人。从管理人员调查结果表明:在曼谷及其周边地区,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占69.54%;从来没有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占30.46%;在其他省份,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占38.32%;从来没有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占61.68%。但是,不了解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意味着企业没有采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措施,这些机构只是不知道所谓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相对而言,企业比较熟悉诸如商业道德、产品质量、社会捐赠和救助、组织志愿者等活动,而这些都是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2010年泰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局(Thailand’s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oard),研究了200家民营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发现,有97%的民营公司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但是,98.5%的民营公司通过捐款捐物的方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资产管理公司(Sustainable Asset Management: SAM)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比较了马来西亚和泰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发现:从社区、环境、市场、工作场所四个方面来看,泰国企业最强调企业对社区的社会责任。

可以看出,目前泰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距离完善、先进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泰国企业必须协调好企业利益相关的利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作用,关注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尽量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

三、泰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泰国企业已经意识到,除了经营业绩,正确的机制平衡也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因为目前的巨大利润,并不能一定意味着企业在未来一定有好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企业社会责任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65%的泰国企业表示,保护环境这一因素推动了企业道德的执行。而且近年来,泰国企业增加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因为企业除了实现预期商业结果以外,还要具有社会支持所赋予的价值。企业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雇员,并且还可以保持雇员的质量,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具体而言,泰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情况如下。

第一,改善企业的生产流程,更注重环保。许多企业注重使用碳标签,既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还可以向市场传递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信号,保持企业的良好形象。许多机构也在环保方面进行合作,包括有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垃圾或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等。

第二,以运用ISO26000标准履行社会责任。

目前,泰国企业年度报告中已经开始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但是,还没有系统、全面的社会责任标准。2010年11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缩写为ISO)正式了ISO26000,为组织社会责任活动提供相关指南的一项国际标准,并提供各国自愿采用。ISO26000的制定目的是,明确社会责任的定义和内涵,统一社会各界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为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可参考的指南。ISO26000 的特点是用社会责任(SR)代替企业社会责任(CSR),就使得以往只针对企业的指南扩展到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组织。当今泰国工业标准协会(TISI)是工业部下属的一个国家标准组织,其直接责任是制定ISO标准,并连续举办ISO26000研讨会和编写社会责任指南(Guidanc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及泰语版ISO26000,积极准备统一这一标准的知识,加强社会责任标准的制度和履行,实现效率优先,并为社会各界的提供利益。大部分泰国股票公司使用ISO26000标准,比如Bangchak Petroleum PLC。为了清晰的监测国际标准,编制社会责任标准年度报告,在企业和利益相关者、投资者之间建立信任。The Siam Cement PCL宣布了Sustainable Development策略,并成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等。

第三方向:企业社会责任正题更多的作为衡量贸易措施。

企业需要学习和适应自由贸易协定的利润和影响。因为今后会允许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的成员国采用非关税措施(Non-Tariff Measures: NTMs),其宗旨是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物或者植物的生命和健康,并减少开放自由贸易带来的影响,造成相当平等,例如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SPS)、环境保护措施(Environment Measures: ENV)等。这些措施都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做法。

由于ISO26000 使得以往只针对企业的指南扩展到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组织。泰国社会责任的方向蔓延到学校。在过去的一年,许多硕士研究专业学术课程也包括企业社会责任课。未来我们将看到有关社会责任的项目,从学生理解的企业社会责任重建与经营理念,并行动代表志愿精神的社会责任之一,作为政府第二阶段(2010至2012年)的经济刺激方案。

四、结论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必须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战略。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不断壮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成功的企业必须要有商业道德和内外相结合的社会责任制度。但是,在泰国,很多企业仍然不了解“企业社会责任”或者没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虽然,有不少企业声称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但是,其行动主要是考虑减少生产成本等方面,没有真正考虑到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这种状况最终会导致各种冲突的出现,阻碍企业的发展。同时,还会使得其他企业以及社会公众不再信任企业。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得到广泛的重视,而且不仅仅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充分理解和运用企业社会责任,也应该提高青少年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Grant Thornt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port 2011,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Power of Perception. [Online] 2012. Available from:grantthornton.co.th/publications/IBR [2012, May, 3].

[2]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26000 –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line] 2012. Available from: 省略/iso/iso_26000_project_overview.pdf [2012, April, 10].

[3] Office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oard, Social Enterpris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artnership to Reduce Social Inequality. [Online] 2012. Available from:social.nesdb.go.th/social/Portals/0/Documents/pressQ2-2553_125.pdf [2012, April, 22].

[4] Rapeepan Wongpraser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 [Online] 2012. Available from:bu.ac.th/knowledgecenter/epaper/july_dec2009/pdf/Rapeepan.pdf [2012, April, 20].

[5] Sophon Pornchokechai, Real CSR. 5th ed. S.Vitrach printing, Bangkok, 2010.

[6] Teerayut Wattanasupachoke, Vorious. [Online] 2012. Available from: 省略/th/knowledge/detail/75 [2012, April, 22].

篇4

本次调查面向全省各类金融机构的董事长(理事长、行长)及其信贷部门(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包括主要银行业机构省级分支机构(含政策性银行、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下同)、省内银行业中小法人机构(含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下同)及其他金融机构(含辖内法人证券、期货、信托、财务公司和省级保险分支机构等,下同)等机构185家。

针对本次专题调研,专门研究设计了《金融业践行社会责任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调查机构基本情况、金融机构对践行社会责任的看法和认识、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对践行社会责任的意见和建议四个部分,共计59个问题。问卷由湖南省内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通过邮寄和直接发送的方式发放,并负责回收。调查中累计发放调查问卷370份,收回有效问卷299份,问卷回收率为80.8%。

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汇总分析,总体来看,湖南金融机构对践行社会责任大都有初步的了解,但被调查者社会责任意识明显不够,并在践行过程中表现出较大差距。

(一)金融机构对践行社会责任有初步认识,但机构之间差异较大

问卷调查显示,96%的金融机构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有所了解,其中比较熟悉的占43%,但具体到践行社会责任的国际准则、理论和内涵,各金融机构对此普遍不太了解,而省内银行业法人机构相比非银行类机构或非法人银行机构,更是知之甚少。

与此同时,各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对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对股东(债权人)、金融消费者及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方面的责任很重要,但对环境、社区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责任重要性的认识偏低。

在对践行社会责任必要性问题的看法上,98%的调查对象认为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很有必要,认为无所谓的不足2%;100%的调查对象认为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元素,认为纯粹是一种慈善与公益活动的为5%,认为基本上是一种负担的仅1%。

(二)金融机构普遍践行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但践行动因存在较强的局限性

问卷结果显示,100%的机构都有过社会公益资金捐助;99%的金融机构能采取稳健经营策略以维护股东(债权人或受托人)权益;92%的金融机构能及时关注股东等相关利益者的信息并迅速反馈;超过96%的金融机构与员工签订过劳动合同并办理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94%的金融机构实行了员工工资绩效挂钩制度;57%的机构能有计划地对全体员工进行培养和深造。

但各机构践行社会责任时更多的是考虑企业自身利益的需要,还未上升到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度。问卷调查显示,金融机构对于履行社会责任各动因的重要性评价,认为对提高银行品牌形象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占97%,认为对提高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占98%。

(三)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不健全,利益相关者权益维护还需进一步强化

调查问卷显示,31%的金融机构认为自身社会责任治理机制相对完善,20%的金融机构尚没有建立相应的社会责任治理结构。从被调查对象的内部机构设置情况看,仅有20%的金融机构设立了专门部门来负责社会责任事务,18%的金融机构表示正计划设立专门部门,60%的金融机构尚没有计划设立负责社会责任事务的专门机构。调查中同时反映,有75%的被调查机构从来没有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类似报告。

从问卷结果来看,尽管各机构践行力度逐步增大,但践行措施及践行效果有待进一步强化。调查显示,7%的金融机构表示其投融资计划中有过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43%的机构没有按计划组织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计划和激励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调查显示,消费者权益维护有待加强。有9%的金融机构表示其开发的新型金融产品(如理财、衍生产品等)未向消费者作出充分、客观、真实的风险提示;36%的机构表示围绕金融消费者需求来创新产品及服务的力度有待加强。

(四)金融机构对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高度认同,但践行领域有待拓宽,力度有待增强

调查显示,100%的主要银行业机构和94%的银行业法人机构能遵从国家宏观调控大局,落实资金营运计划,仅有4%的银行业法人机构表示存在较大的资金运用平衡困难,难以完成资金营运计划。针对重点宏观调控领域,100%的主要银行业机构和97%的银行业法人机构制定了房地产和“两高”(高污染、高能耗,下同)行业贷款控制以及防止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相关措施,仅有3%的银行业法人机构表示为了利润和生存,没有严格控制。与此同时,60%的主要银行业机构制定了针对自身运营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计划并充分执行,如尽量减少远距离出差、召开远程视频会议、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等。

问卷调查显示,我省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力度不大,领域不宽。只有48%的主要银行业机构和45%的银行业法人机构能积极实施“金融扶弱工程”,如发放支农再贷款、助学贷款、下岗失业人员贷款、妇女和其他伤残人员贷款等;只有47%的主要银行业机构和31%的银行业法人机构表示有机会会参加“金融扶弱工程”;有5%的主要银行业机构和14%的银行业法人机构不太关注“金融扶弱工程”。

调查同时显示,金融机构的社会公益资金投向主要集中于重大灾害救助和扶贫济困,金融机构占比分别为97%、60%,用于环境保护和文教卫生的公益支出占比相对较低,社会公益责任范围还需拓宽。

二、金融业践行社会责任的约束因素分析

(一)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缺失

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在总则第5条中将社会责任作为公司的法定义务予以明确规范,但没有对公司社会责任提出具体要求。对金融机构而言,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并没有规定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尽管中国银监会在相关文件中倡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采取措施履行社会责任,并提出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应包括的基本内容,但该意见没有对社会责任作出制度性安排。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缺失,造成了我国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软约束,导致我省金融机构大多没有设立专门机构从事相关社会责任事务,没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二)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缺失

在国际上,赤道原则是衡量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第一个国际标准,它不是法律条文,无需强制遵守,但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背景下,国际NGO凭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成为监督赤道原则实施的主要力量。因此,一旦承诺成为赤道原则金融机构,赤道原则就具有约定俗成的无法抗拒的威力。

目前我国还没有金融机构宣布接受赤道原则,国内金融业也没有类似赤道原则的“中国标准”和评价体系,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还处在“意见”阶段。加之国内的NGO舆论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远不及国际NGO,还不能形成相应的监督力量,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处于缺失状态。调查显示,86%的金融机构认为需要建立统一的我国金融业践行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同时明确主导部门,推动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

(三)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投资理念相对缺失

社会责任投资是指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并在投资决策中结合经济、环境、道德、法律等方面因素。社会责任投资相对于股东利益至上的投资策略而言,是传统投资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它把股东视为公司价值创造的一方,而不是唯一的利益相关者。除此之外,还包括顾客、员工、供应商等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纳入了公司价值创造的考量范围之内。本次调查显示,82%的金融机构把成本约束作为践行社会责任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来考虑。这就说明金融机构更多地考虑了践行社会责任给自身带来的经营责任成本、维权责任成本、环境责任成本以及制度责任成本的感性增加,而忽略了社会责任可能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收益。越来越多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其经济绩效成正相关关系。

三、推进金融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一)尽快出台国内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行动指南。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化、法律化,不是某一部法律或某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需要诸多部门及法律、法规、规章的配套协调。如企业债权人的利益维护,需合同法、破产法等合理规范,而企业员工的权益保障,又需劳动法、社会保险法、安全生产法等综合配套。鉴于当前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金融业发展状况,建议由国务院指定相关部门尽快出台《中国金融业践行社会责任行动指南》,从项目的审查和分类、社会和环境评估、行动计划、公开征询意见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监控和报告制度等方面予以规范,进而推动我国金融机构自觉践行社会责任。

(二)建立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建议由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或金融行业协会牵头,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机构的实情,探索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如金融机构股东和债权人权益保护、员工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评价因素。同时,建立相应的数据报送制度,以指标体系为依托,运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定性评估,对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活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可以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三)建立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长效机制。践行社会责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关键在于推进长效机制建设。这种长效机制应该融入文化,通过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以人为本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金融机构还应该把社会责任作为决策权衡和经营管理的重要因素,通过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将社会责任的要求和标准嵌入业务经营政策、程序以及流程中,融入到银行核心业务领域;在信贷资源配置过程中,按照国家的宏观政策实施“绿色信贷”,实现资金的 “绿色配置”;围绕国家信贷政策导向,通过业务和产品创新,积极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支持环保型、低能耗型企业的发展。

篇5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社会环境;核算体系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含义

经济的发展、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伪劣产品销售、作假账、职工生活无保障等。企业在创造利润、对所有者的利益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障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支持慈善事业、保护弱势群体等。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会计的新兴分枝——社会责任会计。社会责任会计是探讨、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政府、社会公众的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的决策提供特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其直接目的是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向政府及公民全面反映企业对社会的各种影响,最终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

二、我国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

推行社会责任会计、加快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研究的脚步对企业自身、对我国会计学界的发展、乃至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管理、宏观调控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是企业建立自身形象的需要

在我国推进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与发展是企业建立自身形象,维持良好信誉的需要。企业的形象、信誉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是成正比的。企业通过披露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业绩,体现企业对社会的关爱,对环境的爱护,对职工的关怀,可以充分展示自身良好的企业文化。

(二)可以为我国会计模式的改革提供一个研究方向

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已经从单纯的生产经营型管理向全方位社会化服务型管理转变。为了适应企业的需要,会计必须寻求一种新的模式,以便引导企业注意市场需求,讲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减少社会成本。

(三)可充实市场经济规范并加强监督约束机制

通过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本身的机制,揭示并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履行情况,可以形成一种固定的管理制度,把企业纳入全社会的监督之下,从而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使企业的不良行为得到调整(如存在的企业隐瞒利润总额而少缴所得税,掠夺生态资源和污染环境等),促使我国整个市场机制健康、良性的运转。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国家对企业的宏观管理,减少或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三、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正处于研究和摸索阶段。目前,我国推行社会责任会计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缺乏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社会环境

1.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长久以来,企业唯一的目标都被定义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这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企业运转就是在为股东服务、是在为股东创造价值。所有的员工、资源都是为企业所有者创造财富的工具。这样产生的弊端是:第一,把社会多数人的利益排除在外,仅着眼于资本收益;第二,不利于增强企业的功能和发挥会计的职能,而是引导会计人员在不正当的会计手段上钻营;第三,无视企业存在的社会价值,使企业成为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经济动物,而不是作为社会的重要部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2.社会责任相关法规不健全。社会责任的履行从法律上看,属于义务的范畴。无论是在社会责任意识强,道德风尚高的国家和地区,还是在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社会道德风尚差的国家和地区,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保障公民和组织履行其应有的义务都是必要的。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阶段,加强法律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循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深圳证券交易所也于2006年9月25日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但是内容都比较笼统,可操作性差,也没有指出不承担社会责任应受何处罚。

(二)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不够完善

1.没有确立相应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内容。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要发展和完善,要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架构,首先要和传统财务会计区分开来。因为传统财务会计是以企业追求自身利润为核心设立的,而社会责任会计目的是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社会成本和社会受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出发的角度不一样,核算的内容必然也不相同,只有确立了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才能进一步确立核算的科目、计量的方法等等更深入的操作细节,进一步推进社会责任会计的实施。2.各种计量方法不成体系。社会责任会计计量问题存在较大的争议,目前可选的主要方法有:(1)客观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机会成本法;(3)替代品评价法;(4)社会公正法;(5)预防成本法;(6)调查分析法。除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复原或避免成本法、模糊数学法、影子价格法、文字描述法等,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计量方法体系。

3.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绝大多数以非会计基础型为主。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日益深化以及政府相应法规的颁布,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主动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带头披露的多是一些跨国集团,如可口可乐、诺基亚等等,以及国有龙头企业如建设银行等。在他们的社会责任报告中,绝大多数是文字性描述,而没有通过具体的会计方法加以量化披露。我国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几乎全部是文字性描述,而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相对数字化的分析要多一些。这反映了我国披露水平较低。由于计量方法的多样性,文字性的叙述应该是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中必不可少的,但会计专业信息过少会降低信息可比性,不利于政府进行宏观管理,无法满足社会各界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三、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责任会计实施环境

篇6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发展

早在1968年,美国学者戴维•林诺维斯便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社会责任会计的一个分支。西方国家经过40多年的研究与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对于我国的披露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02年1月,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制定并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该准则首次对上市公司提出了社会责任要求。2006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颁布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予以披露,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在2007年11月了《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7):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社会责任》,明确表示今后上市公司必须定期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正式展开。

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结合国外经验以及国内相关准则的要求,我国企业在披露相关社会责任信息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公司治理方面,包括公司的组织结构,治理方式,发展目标,发展观等信息;环保方面,包括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以及相关的治理措施,节能工作的开展和新能源的开发等;产品方面,包括产品的质量、社会价值以及顾客的满意程度等;员工方面,包括员工的报酬、福利信息,接受再教育和培训的信息以及员工的人身安全状况等;社会方面,包括企业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捐赠以及为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等;利益相关者方面,包括企业的供应商、顾客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其他方面,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的与社会责任相关的其他信息。

(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形式

国内外现存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

1、以文字说明的方式编制社会责任报告

这是最简单的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方法,即编制一份单独的社会责任报告书,以文字叙述为主要形式描述企业在上述的各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在编制完成之后由相关的审计部门审计通过后即可公开。该报告的内容没有太多的数据,较少涉及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内容。

2、通过财务报告披露相关信息

所谓通过财务报告并不是简单地以附注形式加以披露,而是在财务报表中添加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并予以披露,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有关社会责任的会计科目,通过科目余额来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并在报表的附注中加以解释说明。这一阶段需要结合社会责任会计的有关内容来编制企业的财务报告。

3、基于社会责任会计编制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这是目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最完善也是最有效地方式,这种披露形式不是简单的文字叙述,而是基于社会责任会计,利用不同于传统财务会计的会计科目和会计计量方法,编制一套独立于财务报告的社会责任报告,主要包括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货币计量的形式来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在编制完成之后由权威的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并公开。

三、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问题

我国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起步较晚,较之西方国家人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首先,披露形式单一。前面已经介绍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三种形式,虽然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能对社会责任进行相关披露,但采取的主要是第一种形式,即编制一份文字性的社会责任报告,报告中没有太多的数据分析,只能从定性的角度来描述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而不能用货币计量的方式加以量化;此外,企业公布社会责任报告没有统一的时间要求,多数企业采取不定期的方式来公布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使得企业间的信息没有太大的可比性,同时也不利于相关部门的审查和监管。

其次,披露内容不全面。一方面,由于受披露形式的限制,社会责任报告主要采用文字叙述的方法,几乎没有用到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计量方法,没有数据的支持,使得披露的内容无法使人信服。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时由企业自愿披露,没有形成统一的内容要求,许多企业在披露相关责任的时候避重就轻,或者干脆“报喜不报忧”,只强调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中所作的努力,却不说对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煤矿企业每年的安全事故一直较高,在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报告中只是简单介绍,却不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让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意义大打折扣。

最后,缺乏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由于我国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起步较晚,相应的监督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报告与财务报告相同,需要确保其准确性与真实性,这就需要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相应的第三方审计,然而目前我国对于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还是初级阶段,许多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并非聘请相关的会计事务所来审计,而是聘请国外的咨询公司来进行,可靠性不足。此外,社会责任报告主要依靠企业的自愿,有的企业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披露太多的社会责任信息或者干脆不予以披露,导致目前的社会责任报告内容混杂,没有太大的可比性。

四、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建议

针对之前介绍的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这里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1、做好信息披露的准备工作

要明确哪些公司需要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目前的规定是上市公司必须进行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其他公司不做要求。但是除了上市公司,许多规模较大的非上市公司也有必要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另外还有那些在境外上市,内地没有上市的公司,也是必须要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可以借鉴之前的学者提出的方法,根据公司的注册资本来确定公司是否需要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至于具体的注册资本标准,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之前介绍过社会责任会计,它是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依据,因此要重视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工作,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明确社会责任报告的格式、内容、编制方法以及披露时间和要求,形成一套完善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为信息披露工作的有效性打下基础。

2、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

仅靠简单的文字报告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必然要结合社会责任会计来进行,即基于社会责任会计来编制完善的、全面的社会责任报告。这就要求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能够针对公司的自身情况,编制出一份合理的社会责任报告,既加强了报告的真实性,又增强了其可比性。

3、加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的监管

在法规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但是多数规定只是针对某一行业或某些企业而言的,内容不全面并且没有强制的法律效力,因此要尽快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在有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之后,还要建立相关的审计制度。对于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目前有两种主要的方法,一种是设立一个第三方审计机构专门审计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另一种是继续由现在的会计事务所来担任审计工作。在现有的情况来看,由于社会责任会计与传统的财务会计一脉相承,没有必要单独设立一个新的审计机构,会计人员在学习掌握了社会责任会计之后即可从事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工作,因此可以完全交由现存的会计事务所来完成。

近几年,企业在社会中的影响日益甚远,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其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工作的全面展开仍需我们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咏梅.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6(4).

篇7

社会公益事业

新希望:投身“光彩事业”

1994年4月,时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刘永好先生在中国民间商会会议上提出一项建议:希望发挥民营企业的优势为贫困地区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与会的9位民营企业家一致赞同,联名发出了《让我们投身于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中国光彩事业的序幕由此拉开。此后10余年,新希望集团采用同样的方式先后投资40多亿元,在新疆、甘肃、宁夏、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云南、江西、海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建造了40余家同类型光彩事业扶贫工厂。中国“光彩事业”如星火燎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投身其中。16年来,参加“光彩事业”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已有16500人,总投资达70亿美元,帮助300多万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光彩事业,助困济贫

光彩事业已成为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重要平台,2011年以来,以四川民营企业家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秉承“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回馈社会”的光彩理念,积极参与“同心”实践活动,在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据统计,全省共实施以扶贫济困为宗旨的光彩项目50个,拨付捐赠资金一亿余元,资助困难群众上万人。

希望工程,支教助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四川民营企业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历来把支教助学作为奉献爱心、回馈社会的重要举措,把捐资助学作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捐助了大批学生,援建了大量学校,资助了不少贫困教师。

修桥筑路,投身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为民族地区、困难群众筑路建房、投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四川民营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近年来,四川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项目投资,将改善民生的社会责任履行得有声有色,为四川尤其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了力量,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

参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民营企业作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主体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据统计,由四川民营企业直接带动的农户增收额比一般农户高50%以上。

就业与职工权益保护

华为成研所:关注职工身体健康

作为IT公司员工,由于普遍面临竞争激烈的环境,员工往往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华为公司非常重视员工的身体健康。华为成都研究所为员工免费提供体检,包括新员工入职体检、员工年度体检、职业健康体检以及海外员工体检等,并提供专业通道为员工解读体检报告,对体检中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跟踪和指导。

就业是民生之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当前,民营企业已成为解决社会就业的减压器。据统计,中国民营企业吸纳了75%以上的社会就业人口和90%的新增就业人口。在四川,民营经济不仅是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推动四川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而且在解决就业方面的四川民营企业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出来。据统计,2013年全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955.02万人,比2007年增长57.3%,新增就业人数347.9万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新增就业岗位的约90%。

依法纳税

四川富临:10多年纳税近14亿元

随着四川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民营企业中涌现了一些纳税大户。如四川富临集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诚信敬业”的企业理念和“发展实业,造福社会”的企业宗旨。10多年来,年均经济增长率保持在48%以上,截止2011年9月累计缴纳税金已达13.66亿元,年均增长53.5%(其中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近50亿元、纳税2.5亿元)。

依法纳税既是企业的法定义务,又是企业对社会应尽的首要经济责任。任何企业的第一要义是搞好生产,创造出市场效益,争取为社会多缴税,实现它对社会的经济责任。企业纳税往往被作为企业社会价值、责任意识的硬指标来看。

2013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税收收入(含国税和地税)达1752.41亿元,比2007年增长335.7%;受“营改增”等因素的影响,2013年民营经济税收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为46.8%,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经济实现税收292.38亿元,增长22.0%;私营经济实现税收1116.71亿元,增长7.7%,成为四川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四川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

四川蓝光:积极投身灾后重建事业

在大地震发生后,四川蓝光集团立刻向灾区捐赠1000万善款及价值100万元的瓶装水,随后又组织员工捐赠180余万元爱心款,更身体力行派遣100余名蓝光志愿者深入救灾第一线。同年11月,蓝光再次联合华西都市报,发起了“2008幸福蓝光温暖全川行”活动,为地震灾区34所小学17000名灾区儿童送去冬衣,用实际行动温暖和鼓励灾区人民。2009年5月9日,蓝光集团再次发起“幸福蓝光温暖全川行”灾区关爱活动,将面向全川范围投入百万以上,陆续兴建50所“心灵家园”,为灾区和贫困地区的孩子,创造一个能够健康成长、放松心情的温暖家园。

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面临大灾大难时的担当与行动。“5・12”汶川大地震后,众多四川民营企业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责任意识,从大地震发生后的迅速反应、慷慨解囊,到投入灾后重建的如火战役,四川民营企业都以社会责任为己任,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合力同心,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灾后重建。

环境保护

四川宏达:乐于环保的化工企业

四川宏达集团作为化工和矿山企业,环境保护是企业最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在冶金、化工项目上,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政策法规,按照要求执行环保评审,环保验收,坚持并做到了新装置的建设充分注重污水、废气、废渣、余热的综合处理与利用。对旧设备产生的“三废”采取以新带老、新老兼治的原则,已完成旧设备的改造、更新和“三废”设施建设,宏达股份上市的一大核心技术就是实现了对废渣、废气的综合利用(烟气回收生产硫酸,废渣先提炼稀有贵重金属、再生产建筑材料)。经环保部门验收,宏达化工、冶炼的循环用水均达3类标准(可养鱼),“三废”达到了零排放。

近年来,四川民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意识不断强化,治理污染的力度不断加大,取得明显成效。

链接:2014年成都出台了31条举措促进“非公”经济发展

2014年2月27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2014年第7次专题新闻会,正式公布《2014年成都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措施》有关内容。

篇8

近年来,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版图中的份额不断扩大,民营企业的政治地位也日益提高,民资已与国资、外资呈三足鼎立之势,彻底告别了原有“草根经济”的形象。随着民营企业准入政策和门槛的降低,中外资企业税率的逐步统一,以及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民营企业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但春寒料峭,面对经济国际化、竞争全球化趋势下的激烈竞争,民营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及时转变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重点是加快六个转变:

一、企业竞争观念:要从无序竞争转向规范多赢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法则,但动物、植物间不纯粹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其中也不乏共生双赢的例子,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样不仅仅是二元式的你死我活关系,最理想的结果是在竞争中实现多赢。近年来,民营企业在竞争观念上实现这个转变,总体看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民营企业争夺国内市场时,从恶性竞争转向区域自治和行业自律。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产品、技术往往以模仿为主,甚至很多企业原本是从同一个母体企业上分裂出来的,这种企业同质化倾向,不可避免产生“价格战”等恶性竞争,既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的步伐,也影响了一个地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温州的鞋业、东莞的电器,都经历了由盛至衰的过程,期间扭转地区形象付出的代价之大,至今让人反思。中小民营企业只有联合起来,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等方式,规范同行业企业的行为,共同营造好诚信、规范、公平的发展环境,打造区域性的产业集聚发展优势,才能取得持续长远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不仅要面对资本实力与技术水平均占巨大优势的跨国公司,而且遭遇到更多的反倾销壁垒。反倾销品种从纺织品延伸到彩电、家具、钢铁、打火机、水产品等等,甚至遭遇到西班牙烧鞋事件。这种环境对民营企业的竞争发展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无序竞争只会两败俱伤,分工合作才能规范共赢。国内民营企业只有凝心聚力,抱成一团,才能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发挥整体竞争力,才能在应对反倾销诉讼时形成合力,否则,一损俱损。日前,长三角百家企业针对纺织品“后配额时代”的形势,发表了《长三角纺织服装企业宣言》,倡导合作自律,努力实现互补共赢和合作共荣,这是一个令人期待的起步。从意识转型进程看,民营企业第一个阶段的观念转变完成得较早较好,但第二个阶段的转变才刚刚开始,需要加快推进。

二、企业资本运作方式:要从会融资转为善理财

从跨国公司的发展经验看,资本运作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裂变式发展的有效途径,阿尔卡特控股上海贝尔,欧莱雅收购小护士,柯达与乐凯的合作,虽然方式不同,但内涵却是一致的。民营企业在资本运作上学历虽浅,但近年来动作快,力度大,一批民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股票上市等实现了跨越发展。但令人遗憾的是,相当一批企业在一系列资本运作后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甚至部分企业因而限入困境,A股市场上企业业绩经常变脸即是很好例证。关键的一点,是企业对资本运作的核心理念缺乏深刻的理解,并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一些企业只是绞尽脑汁如何融资,对于如何运用资金做大做强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打算,或频频更改投资项目,或将巨额资金用于委托理财;一些企业热衷于兼并扩张,内部管理机制跟不上,从而消化不良,光明“回奶”事件就是一个例子。这里还涉及到资金使用的成本问题,在当前的融资体制下,上市企业的资金运作成本比较低,导致许多企业热衷上市、不肯借债,上市圈钱后又缺乏资本增值的紧迫性。有人评价,当前我国股市的资本总额主要来源于新股发行而不是已有股票的升值,这充分说明了企业在发展观念上的偏差。从根本上说,融资只有资本量的转移,理财才能实现财富增长。因此善于融资只是企业加快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当资金转化为企业的先进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时,才会发挥其最大作用。目前,已有一些民营企业在从聚财至理财的转变上进行了尝试与探索。一批积聚了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既有着强烈的投资冲动,同时又为了规避风险,就自发组织起来,通过“优势互补、合作开发、盈亏共担”的模式,期望进入一些前景看好但投资总额门槛较高的行业,如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等领域。温州财团、苏商联盟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尽管这种发展模式和社会效应褒贬不一,但毕竟反映了民营企业发挥资金优势、做大做强的愿望和实践。三、企业发展模式:要从复制转为进化

改革开放以来,抱着市场换技术的初衷,我国大力引进国际资本和跨国企业,期间民营企业在企业内部管理、市场开拓、科技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学习到了很多市场经济方面的实战经验。但“市场换技术”,关键的技术换不来、买不到,最终还得靠自己。目前全世界2/3的影印机,50%的微波炉,2/5的个人电脑,1/3的电视机和空调,25%的洗碗机和20%的冰箱,都是在中国制造的,但核心技术却大多掌握在国外公司手里,所以中国是家电大国,却绝非强国。不掌握关键知识产权,国际制造业基地就成了世界生产链中最低端的利润环节,并动辄受到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大棒。例如国产DVD,占有国际市场70%以上的份额,但一台售价33美元的DVD,扣除成本14美元、专利费18美元,企业的最终利润只有1美元。民营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合资合作中,大多只是成为加工车间和组装厂,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的成效与预期目标差距甚远。民营企业这种复制性质的发展,由于缺乏创新动力,以及受市场容量的影响,企业能量将在碰撞竞争中逐渐消耗,因此复制只会形成铺天盖地,进化才能成就顶天立地。企业要加快发展,最终还要依靠自主创新,依靠在竞争中不断进化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民营企业模仿、克隆的市场和空间只会越来越小,特别是近几年来,跨国公司在完成发展布局、形成市场垄断之后,逐渐收紧了技术转让口子,主要呈现两个趋势:一是跨国公司通过增资扩股等形式,由合资合作走向独资或控股,资料显示,自2000年始,外商独资企业从量上已超过合资企业。二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正在改变竞争模式,从输出产品、技术,到输出品牌、输出标准,如耐克、伊莱克斯等跨国公司,通过许可生产、贴牌加工等方式进入中国运动鞋、家电市场;百胜、万豪等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也以特许加盟、品牌管理等形式,进入中国的快餐、酒店管理市场。与跨国公司相比,民营企业除了核心竞争力的缺乏,还面临着原有低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近年来席卷全国的土地荒、用电荒、民工荒,以及石油、钢铁等原材料的上涨,无不预示着生产成本的上升;二是人民币升值已是一种长远预期和现实趋势,对出口企业的成本影响将日益显现;三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东欧、拉美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参与全球化的经济竞争,事实上,印度的软件工业已经独领,越南制造也进入了欧美许多连锁商场,这说明随着后起之秀的不断涌现,“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正面临巨大挑战,世界经济版图还会发生巨大变化。面对这种形势,如果民营企业仍然停留在高消耗、低水平、低附加值这一发展环节,遭淘汰只是时间问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在借鉴、学习跨国公司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打造自主品牌和自有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在技术的高端、产业的高端、市场的高端占有一席之地。万向钱潮的海外发展,吉利的自主创新,都是先行一步的很好范例,而海信商标在欧洲遭遇伏击,也从反面给民营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

四、企业市场地位:要从参与游戏到参与制定游戏规则

民营企业大多处于产业低中端加工生产环节,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容易在原材料进口和成品出口上遭受双重夹击:一头是境外对企业所需能源、资源、原材料的价格战。目前,中国的棉花消费占全球的30%,铜矿石的进口量占国际贸易总量的20.6%,大豆进口量占到全球大豆贸易总量的比例超过31.2%。在最近一轮的全球铁矿石、铜矿石和大豆的价格上涨中,分别有30%、25%和35%是由中国的进口需求所致,“中国因素”虽然在全球价格形成中开始发挥作用,但原材料的国际定价权却掌握在别人手里,巨大的中国需求反而成为国外资本炒家的筹码。一头是境外对国际市场和营销渠道的掌控,使国内企业出口很难绕开国际中间商直接进入国外终端市场,只能被动参与交易。譬如服装,一般外商在中国的采购价与国外连锁店的售价之比为1∶8左右,外商通过控制作为产业高端的贸易金融环节来获利。即便如此,中国制造还时时面临反倾销威胁。可以说,参与游戏终究处于被动,掌控游戏规则才能稳操胜券。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关键是要求企业在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两大影响:一是在原材料采购中买方市场的价格影响。国内各企业在与国际市场谈判中抱成一团,形成一个声音,将规模优势转化为市场影响力优势。譬如要充分利用中国市场对铁矿石持续增长的机遇,协调建立统一对外的原料需求联盟,完善协会、商会和企业三位一体的行业自律体系,切实改变众多企业分散采购、竞相压价的不利局面,增加国内企业在铁矿石定价谈判中的主动权。二是在世界贸易市场上终端产品定价的影响,争取这一主动权的关键是打造“中国规则”、“中国标准”,从而在打造“中国价格”上取得主动。我国大连大豆期货交易、上海铜期货交易等已形成相当规模,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新一代高清晰影碟机标准EVD等也呼之欲出,这些都预示着国内市场正积蓄和蕴育着一种变迁的能量,也反映了企业向制定游戏规则努力的趋向。按照“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的标准看,目前民营企业大部分还处于做产品阶段,要取得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导权,还任重道远。五、企业产权制度:要从家族制转为公司制

企业体制与企业组织形式是影响民营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从当前来看,家族制还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基本形式,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经营企业至少占到90%以上。在这些企业中,既有单一业主企业,也有合伙、共有制企业,甚至还出现了家族成员保持临界控制权的企业集团。对家族制企业的评价,业内历来颇多争议。不可否认,在民营企业初创阶段,家族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家族集权式治理结构由于内部信任成本较低,有助于较小规模企业实现更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但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这种产权形态和组织结构将限制企业更有效地配置资源,特别在选拔优秀人才、科学决策、强化制度管理等方面弊端明显。企业的本性就是竞争,其内在机制也必须是竞争的,从这个意义看,家族制内部竞争机制相对不足,公司制更适应市场经济竞争。要使企业继续保持强劲的活力,就必须适应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加快用现代企业制度对家族制企业进行改造。随着形势的变化,民营企业对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其中有两类企业,走在完善组织结构的前列:一类是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面对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化参与度的日益提升,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决策水平、进入资本市场等各个方面,都迫切体会到完善企业体制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因此而跨出了坚决的一步。一类是适应知识经济潮流新兴的科技创业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创业形式比较灵活,以知识、技术入股,海归一派是这种形式的代表,几个人合作合伙组建公司创业。出于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转制方式的反思,前一阶段很多学者提出了新公有制的观点,其中主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要大力推广股份制等新型的公有制形式,这对当前民营经济突破家族制束缚、加快发展也很有指导意义。民营企业在从家族制走向公司制的过程中,目前比较明显的有几种路径:一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聘请职业经理人,进行委托;二是管理人员和职工持股,但实行家族控股,在企业内部引入激励机制和活力元素;三是和国内外资本合资合作,借助外力加快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家族制企业走向现代企业制度。

篇9

“十二五”绿色建筑发展目标要求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而2011年当年仅有241 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为2500万平方米。房地产转绿任重道远。而在企业组织或战略变革中,出色的领导是关键。当公众人物冯仑在自己的企业中推广绿色地产战略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确立绿色战略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以下简称“阿拉善”),作为中国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环保组织,自2004年6月5日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发起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荒漠化防治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作为创始企业家之一,冯仑从此开始真正关注绿色环保,自觉接触环保组织和环保人物。通过积极参与阿拉善,他有了有一个全新的视野,也认识到房地产企业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房地产企业责任的重大。另外,阿拉善本身不仅仅关注绿色,社会责任也是其重要的关注领域,阿拉善的两次考察为他的理念转变以及实践的准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一次考察是阿拉善创立后第一年,考察的对象是全球(特别是美国)的十大公益基金,考察完之后冯仑非常受触动,最重要的一点是意识到制度安排的重要性;另一次考察是在美国洛杉矶,与美国商务社会责任国际协会(BSR)进行了关于社会责任的交流讨论。

为了更好地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由独立的理事会治理和专职的团队运作管理的北京万通公益基金会于2008年4月正式成立。作为资金提供方,上市公司万通地产每年会拿出利润的0.5%,万通系非上市公司拿出利润的1%,捐赠给基金会。基金会主要项目领域为国内生态社区的建设,推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万通基金通过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能力培养,支持以社区生态改善为目标的各种创新举措。万通基金会与民间团体、社区组织、政府部门、媒体、企业等结成合作伙伴关系,促进生态社区建设规划的实施。

万通每年都有反省日,也是公司的纪念日,在这一天公司要结合过去一年的发展提出一个重要议题,做出改正和提升。就是在2008年的反省会上,绿色成为那一次反省的一个议题,从此以后,万通宣布开始实施绿色战略。在万通看来,其绿色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绿色价值观,二是在产品或服务上体现绿色战略,三是倡导绿色行为方式。

在万通绿色价值观指导下,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倡导和培训,鼓励员工养成绿色环保的理念和行为方式并影响到其周边人群。为了传达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万通从2002年起开始以万通地产的业主客户为主体举办一年一度的万通生活节。2012年的生活节以“绿色生活、欢乐共享”为主题,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和环保活动倡导业主选择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营造绿色生态的家园。除了生活节,已纳入企业社会责任与文化活动之中的“万通 "万树节”也是万通人公益活动的一部分。至今,万通地产全体职员及其家属植树超过25000棵。

探索绿色业务

在绿色公司战略指引下,万通启动了绿色供应链,引入并完善绿色建筑标准,研发绿色环保产品,与NGO合作开展公益活动,推动绿色生态社区建设;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经营哲学体现在企业管理实务中(如图所示)。

绿色产品和服务是绿色公司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完备的绿色产品保障体系推进绿色公司战略的实行。

在产品创新上,万通根据市场和绿色公司战略,修订和完善了《万通地产绿色产品标准》,在确保所有产品均为绿色产品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万通地产的产品特色。万通地产于2010年3月通过股东大会决议,每年拿出销售额的0.5%提取研发费用,用于对绿色产品的研发与奖励,设立了“产品创新研发基金”。在此基础上,万通地产推出了鼓励员工创新与内部创业计划,扩大基金的运用范围,提供员工成长与价值发挥平台。

绿色建筑的建筑主题突出环境保护元素,而低碳建筑的建筑主题则更具体地突出碳减排元素。万通地产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完成了《万通低碳建筑标准》(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研究和编写工作,并于2012年底公开出版,为万通地产以及同行提供一套可实施、能监测、易推广的低碳建筑标准,降低居住建筑在生命周期中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该标准以万通天津生态城新新家园住宅项目绿色建筑实践为依据,根据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规划、设计、施工、建筑材料选用、运行管理过程中影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从住区环境规划等10个方面筛选42项指标构建北方地区居住建筑低碳指标体系。

在客户服务上,万通自2004年随着“万泉新新家园”首期绿化改造工程的启动率先推行了社区公共区域免费升级的“二次规划”(即“客户价值倍增计划”)。与传统“卖了房子就走”的开发商不同,万通会针对自己已开发完成的项目,免费出资对社区进行重新规划与改进。万通对客户满意度进行调查后,收集客户提出的意见、建议,邀请第三方规划设计公司提出方案,在客户需求和偏好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升级”,内容包括社区环境、住宅安全、健康及使用的便利,同时对项目因分期开发造成的一些临时性设施重新规划。这种创新模式不会给万通带来短期收益,但是长期来看,“二次规划”后房产增值,万通提高客户信赖度,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从品牌效应得到回报。同时,这种负责任的开发商行为也利于规范其他房地产开发商的行为,淘汰不正规开发商,进一步推动泛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应用环节的绿色管理更多体现在软性物业服务,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环保理念上,帮助客户在万通社区里践行低碳节能减排生活。万通定期举行多方面绿色活动,如引导业主使用绿色装修材料;购房赠送自行车鼓励绿色出行;组织园艺讲座、植树、二手物品交换活动;设置无水洗车等等。

在尘世中追梦

自2008年确立绿色公司战略之后,万通地产通过发展“深绿地产”先于同行进行企业的转型,期望通过提高绿色竞争力,在房地产萧条的背景下超越房地产政策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不赚钱的企业,谈不上理想;万通如何计算可持续发展行动措施带来的成本收益?从图2来看,即使在数据尚不充分的情况下,万通要思考的也并非绿色能否带来收益,而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平衡。

对于万通来说,开发绿色地产,看中的是其溢价能力。正如万通地产总经理云大俊所言,“短期看,绿色建筑的标准不如房价对消费者更有诱惑力,但是,长期看,绿色节能产品一定会展示它的‘绿色溢价’。”通过建立商业案例,以及向客户介绍绿色星级建筑在节能节水方面的突出之处,让客户能够把绿色星级建筑与日常生活成本开支减少联系起来,对于客户和租赁市场来说,绿色建筑会较普通建筑更具吸引力,消费者会愿意支付“绿色溢价”。

另一方面,在以写字楼为代表的商用地产中,很多大型跨国公司在选择办公地点时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该物业是否通过LEED认证。以国内一座体量为5万平方米的写字楼为例,申请LEED金级认证大约需要支付注册费、认证费2万美元,以及付给咨询公司设计方案、施工方案审核咨询费90余万元人民币。与对写字楼总体的投资数额相比,申请LEED认证所需的百万元左右投入对于企业并不算高,且在项目投入运营后,LEED会为其带来的更为丰厚的利润回报。除此之外,据绿色建筑协会中国部主任程乃立所说,每一个高档写字楼都希望有一个主力租客,其品牌与影响力会给写字楼的招商加分不少。而通常这些大公司客户在公司的内部政策中,都要求自己入驻的物业中有LEED的绿色认证,这是他们公司内部执行绿色、低碳理念的一个原则。因此对万通来说,在同等条件下,如果万通项目拥有LEED认证,成熟的客户一定会愿意优先选择万通。这是LEED为万通绿色地产带来的回报,也是万通反周期经营的新策略。

在节能方面,冯仑说,万通生态城新新家园因为做绿色三星建筑,每平米成本比平常的项目多300块钱,预计给客户每年省下的水、电等能耗费用可达5000-7000元左右。利于客户入住与开发商形成良好互动,提高品牌价值。

篇10

1、企业生态文化品牌的内涵企业生态文化是为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的,是使企业成员的生产及生活活动自觉地遵循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环境的原则,使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避免人为破坏。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生态文化工作主要通过对企业管理者与员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从而提高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企业和员工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所担负的责任与权利,从而形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基于此,我们认为:企业生态文化品牌是以生态文化为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是以发展企业清洁生产为基础,以开展生态营销为保证,以满足需求为动力,引导企业在文化建设中突出生态文化内涵,在形象策划、产品开发、商标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生态价值理念,促进企业、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独特形象的企业经营文化。

2、青海企业生态文化品牌建设现状分析近年来,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成为引领青海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潮流。以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为主的生态产业已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青海企业长期所处的外部环境缺乏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及自身存在的缺陷,没有树立起全新的文化理念,生态意识、生态责任淡薄,导致企业品牌建设相对滞后,企业生态文化品牌建设较为缓慢。据资料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青海省共有27件中国驰名商标,同期全国共有4321件中国驰名商标,青海省在3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28位。统计数据表明,青海省商标品牌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极不相称,而且与周边省区相比,无论是在品牌产品数量、品牌经济总量,还是品牌档次、产品质量上,都存在很大差距。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环境需求和压力将集中凸显。随着工业化水平和规模的提升、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青海省的消费结构由“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升级,导致了能源、资源短缺矛盾进一步加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总量控制目标的矛盾更加突出,再加上青海省工业化初级阶段积淀的历史遗留环境问题尚未得到全面有效解决、经济结构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的现实,对资源的需求和环境容量提出新挑战,省内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青海省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外部环境问题

(1)宏观政策调控失灵不利于企业生态文化品牌的建设。部门分割、多头管理体制阻碍了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缺乏统筹兼顾,造成了企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政府经济部门和环保部门缺乏必要的协调和联系,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发生冲突时,往往以放弃环境保护为代价,使环境保护流于形式。同时,在环境管理过程中,也常出现寻租行为,污染较重的企业通过向政府部门和环保部门寻租的方式,把污染造成的成本转嫁给受污染者,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与管理方面,政府部门还存在很多问题,从而导致企业生态环境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

(2)生态法律立法的缺失不利于企业生态文化品牌的建设。青海省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散见于多部法律法规、规章中,层级低,过于简单,可操作性差。而一些最主要的“环保”法律没有关于生态补偿方面的规定。生态补偿法规执行过程中的部门分割,空间分散,行政色彩浓厚以及补偿方式单一等造成生态补偿的目的很难实现。目前主要是通过非市场化的政府行为,即采取税收、罚款等手段,采用“谁污染谁治理”、“外部经济内在化”来落实企业的环保责任。对企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缺乏规范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管。

(3)生态文明意识薄弱不利于企业生态文化品牌的建设。青海省本土企业对生态文化知识的普及不够,生态文明意识还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生态建设与政绩考核的相互关系上,还存在片面强调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只顾当代人而不顾后代人的现象。由于生态文化建设提出来的时间比较短,各地对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导致生态文化品牌的建设滞后。

(4)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不利于企业生态文化品牌的建设。近年来青海省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但总体上还缺乏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对于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投入更是捉襟见肘。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导致生态文化产业开发滞后,生态文化方面的图书资料、音像制品等基础资料相当匮乏造成有些地方只有资源而缺乏文化支撑,生态文化产品单一、产业发展缓慢。

(5)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利于企业生态文化品牌的建设。由于资金短缺加之受体制机制制约,青岛生态文化产业结构单一、规模小、档次低,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而且生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制约了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企业生态文化产品品牌效应小。

(6)技术支撑后劲不足不利于企业生态文化品牌的建设。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对青海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才刚开始,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与现实对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及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相适应。

2、企业自身问题

(1)企业在生态文化建设认识上不到位。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过程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工业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问题的根源在企业,目前多数企业还未认识到生态文化的形成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缺少建设企业生态文化的动力。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往往偏重于口号、文件、标志等有形载体的建设,而忽视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文化的建设。企业领导的传统经济发展理念影响着企业生态文化道德的选择,一切从本企业的局部利益出发,只求自己发展,无视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对立起来,使企业在生产决策和生产过程中基本不考虑环境问题。企业普遍缺乏对社会、对人类自觉负责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精神。

(2)企业在生态文化建设管理上不到位。企业生态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是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纽带,发挥着将企业生态观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态行为和产品的作用。传统的管理忽视了企业目标与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之间的关系,“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得企业目标单一,缺乏自我约束,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这种管理理念不利于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随着《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环境治理法律的实施,一些企业已开始逐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但也只是停留在对“三废”回收等末端治理方面加大投入,还没有建立起协调发展的现代企业生态经济管理模式,还没有将生产经营管理与生态文化管理紧密联系起来。

三、青海省企业生态文化品牌建设的途径

1、制定正确的生态政策,加快生态立法建设生态立法应顺应生态文明的要求,转变传统立法观念,树立现代生态观,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在文化建设中突出生态文化内涵,在形象策划、产品开发、商标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生态理念,精心培育企业生态文化品牌。

2、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补偿方式。目前的生态补偿方式是以政府补偿为主,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这种方式在执行中存在标准难以确定、管理和运作成本高、政府财政压力大等弊端。应建立科学的市场补偿机制,依托市场机制,将生态服务功能或环境保护效益捆绑在一起推向市场,通过市场交易方式来降低生态保护的成本,实现生态保护的价值。

3、树立企业生态文化观企业生态文化观要求企业要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使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确立企业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目标的统一。首先要加强企业员工生态文化观念的教育。目前青海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大,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也与日俱增。而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并没有认识到生态和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需要企业从管理者到每个员工都要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切实将生态文化观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其次要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企业生态文化建设首先应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美化企业环境,营造舒适和谐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再次要构建企业生态文化道德标准。即要明确生态道德行为,这是企业自我约束、实现企业目标的根本。构建企业生态文化道德标准,就是要把环境成本计入到企业成本之中,促使企业树立科学的利益观,学会用生态整体思维的方法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把保护环境贯穿于生产运作的全过程。